共青團員級輕型航母計劃"伊茲梅爾"號的航母改造方案被否決後,1927 年初,蘇聯海軍中的航空兵 鼓吹者又提出了將波羅的海艦隊訓練艦"共青團員"號(Komsomolets)改造為 輕型航母的計劃。 海軍技術局的設計人員認為,「伊茲梅爾」號工程被否決的主要原因是預算太高和技術含量太高,在蘇聯具備建造大型艦艇的國力和設計能力之前,改造性能一般、成本較低的輕型航母是最明智的選擇。 因此與其耗費大量工時和財力建造相當於英國「鷹」號大型航母的「伊茲梅爾」號,不如改造相當於「競技神」號的輕型航母。 "共青團員"號的改造方案就是這一思路的產物。 從今天留下的設計圖和資料看,"共青團員"號的改造方案與"競技神"號 相當類似。 該艦在輕巡洋艦大小的艦體上設置了一層機庫和 137 米長的全通式飛 行甲板,上層建築位於右舷中部,艦島前後對稱地安裝有 2-4 座雙聯 102mm 炮。 海軍技術局為該艦設計的載機量為戰鬥機 26 架、攻擊機 16 架,這個數字顯然過高,實際載機量可能只有 20 架左右。 由於原來的動力系統沒有更改,"共青團員"號的主機功率只有 11000 馬力,航速只有 15 節,飛行甲板和舷側也缺少足夠的裝甲防護。 紅海軍考慮在該艦完工後將其部署於波羅的海,負責艦載機的起 降測試和飛行員的訓練,未來等蘇聯的大型彈射器研製成功后,也將在該艦上安 裝兩台以進行測試。
美國GOOGMAN GOOGMAN增大丸官網 goodman增大丸評價 增大丸 增長增粗
由於噸位較小、航速低下且沒有裝甲防護,這個方案比之前 改造"伊茲梅爾"號的方案便宜很多。 1927年底,「共青團員」號的改造計劃被提交給海軍高層,但當時的蘇聯海 軍司令員穆克列維奇(Romuald Muklevich)指責設計人員"沒有認真把握國內 嚴峻的經濟形勢",拒絕從有限的預算中撥出經費用於航母的研究。 從整個蘇聯 軍事戰略的角度看,此時的紅海軍依然奉行近岸防禦戰略,事實上也不需要航母。 "共青團員"號的改造方案隨後就遭到否決,而蘇聯發展航母的構想也因此中斷近十年之久。蘇聯海軍航空戰列艦計劃1923 年,英國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軍艦設計主任、「納爾遜」級戰列艦的總設計師喬治·瑟斯頓爵士(Sir. George Thurston)在《布拉西海軍年鑒》 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航空戰列艦"(Battle Carrier)構想:排水量 35000 噸,艦艏安裝一座三聯裝 16 英寸主炮塔,艦尾安裝一座雙聯 6 英寸副炮塔,前後主炮間高出的一層設置一道全通式飛行甲板,載機量 40 架。 當時的輿論認為,這種奇特的軍艦可以兼任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兩個角色,是未來海軍主力艦的發展方向。 但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已經簽署,根據條約的規定,美英日等海軍強國在十年內已經不可能新建這種新型的主力艦,因此瑟斯頓爵士的設想只是停留在紙面階段。 另一方面,雖然華盛頓條約規定了海軍五強可建造的巡洋艦的種類和單艦噸位、火力上限,卻沒有單獨劃定各國巡洋艦的總噸位限制(直至倫敦條約才對此 加以限制),因此英、美、日等國遂借助"航空戰列艦"這一設計理念,開始研 究排水量 1 萬噸以下,既裝備 6-8 英寸主炮、又有飛行甲板的新艦種——"航空巡洋艦"。 美國海軍在 1930 年甚至專門設置了「飛行甲板巡洋艦」(Flight Deck Cruiser, CF)這一新艦種,並計劃在 1931 年開工建造兩艘排水量 1 萬噸、裝備 9 門 6 英寸主炮、載機 24 架的快速航空巡洋艦;日本海軍也在 1932 年提出了 1.5 萬噸級的蒼龍級航空巡洋艦的構想。 列強海軍的這一新動向顯然對緩慢復興中的 蘇聯海軍產生了影響。 1935年,蘇聯海軍提出在未來五年內建造2艘3萬噸的大型航空巡洋艦,分別配備給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要求航速可達 35 節以上,安裝 9 門 12 英寸主 炮和 8 英寸舷側裝甲,載機 60 架。 對比美國海軍最大的一型航空巡洋艦設計 CF-1 案(12000 噸、33 節、3 門 8 英寸主炮、142mm 舷側裝甲、36 架艦載機),這一指標可以說很不切實際。 第 1 中央船舶設計局隨後就按照這一要求設計出了「X 型多用途大型巡洋艦」,各項指標更加合理化,排水量減少到 17000 噸,全長234 米,裝備 4 座三聯裝 240mm 主炮,載機量只有 9 架,但可以攜帶大量水雷和航空燃料。 X 案的航空甲板位於後部,與主流航空巡洋艦稍有差別,更近似瑞典海軍「哥特蘭」級巡洋艦的放大型,同時可以兼任補給母艦。 不過因為預算的限制和大口徑艦炮研發滯後,X 案並未著手建造。 1936年「海軍假日」結束後,列強因為造艦噸位不再受限制,逐步放棄了「航空戰列艦」之類的一攬子方案;特別是通過技術論證和風洞試驗,發現這類軍艦通常都存在系統協調性不佳,載機量少、火炮射界和載彈量受限制、防護佈置也很困難的弊端,此後除了日本和瑞典還少量建造過之外,基本退出了主流戰艦設計舞臺。
但蘇聯當時受西方技術封鎖,對國外海軍最新的理論和技術發展並不十分瞭解,所以依然在沿著"航空戰列艦"、"航空巡洋艦"的"非主流"道路走 下去。 1936年,蘇聯在紐約設立了國營進出口公司,企圖利用共同對抗日本為條件,換取美國向蘇聯出售主力艦設計資料和相關零部件。 其中為了給計劃中的 23 型戰列艦("蘇聯"級)提供技術參考,蘇方也請美國的吉布斯·考克斯公司(Gibbs & Cox)代為設計一型 3.5 萬噸級的航空戰列艦,專案代號"第 10581 號工程",要求航速達到 30 節,裝備 9 門 16 英寸主炮和 14 英寸的舷側裝甲,載機量可達 60 架。 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創辦於 1922 年,在此之前從未涉足過大型水面戰艦的設計工作,該公司設計過的最大船只是 7000 噸級的土耳其總統遊艇"薩瓦羅納"號。 美國海軍批准了這項合同,條件是吉布斯·考克斯公司設計的圖紙和資料在移交蘇方之前先由美國海軍審查,確保沒有洩露美國軍方機密。 儘管存在著種種技術困難,但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創始人之
增大丸推薦 增大丸效果 增大丸ptt goodman增大丸怎麼吃
一、自學成才的海軍設計師威廉·吉布斯(William F. Gibbs)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整個項目的設計工作,並一舉提出了包含 3 個子計劃、最高排水量超過 7 萬噸級的"大型航空戰列艦"設計方案。 三個方案在細節上略有不同,但都擁有3到4 座主炮塔(前 2 後 1 或前 2 後 2 排列),艦體中段為帶有 2 台升降機的飛行甲板,右舷設置艦島和煙囪,艏艉部分則與普通戰列艦相同。 在吉布斯提出的三個航空戰列艦設計方案中,規模最大的 A 方案排水量高達 7.3 萬噸,主炮選用 4 座雙聯 457mm 巨炮,水線裝甲帶厚度為400mm,此外還能 搭載 40 架艦載機,航速達 34 節;而規模最小的 C 方案也有 62000 噸排水量,安裝 12 門 406mm 主炮,主裝甲帶 330mm。 這種設計不光超出了蘇聯海軍的造艦能力,甚至連當時的美國海軍建造起來都有困難。 1938 年,奉命前往紐約審核該方案的蘇聯海軍代表團立即指出,A方案沒有任何可行性,當時蘇聯無法研製如 此巨大口徑的艦炮和大型艦用蒸汽輪機,正在建設中的新船廠也不足以建造如此大的艦體;C 方案有一定可行性,但性價比值得懷疑,需要進一步研究。 為了驗證航空戰列艦的技術細節,蘇聯海軍在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所的 大型風洞內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證實航空戰列艦巨大的上層建築、艦炮和斜角飛行甲板組合在一起會形成妨礙飛機起降作業的巨大干擾流。 新建這樣一艘航空戰列艦的花費,要相當於同時建造一艘 5 萬噸級戰列艦和一艘 2 萬噸級航母,而一艘航空戰列艦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則遠遠不及一艘戰列艦加上一艘航空母艦(航空戰列艦的燃料庫是極易被摧毀的目標),因此"第 10581 號工程"很快遭到了否決——事實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海軍幕僚萊希上將、 以及海軍部長斯塔克對於吉布斯的三個方案流露出了不尋常的興趣。 美國海軍試圖向日本放出假情報,稱美國也在開始建造類似的超級航空戰列艦,以便誘使日本建造這種大而無當、 華而不實的怪物(但是日本人沒有上當)。 1939 年 9 月,蘇聯入侵波蘭之後,吉布斯·考克斯公司終止了同蘇聯的設計合同,並退還了餘款。 對混合型航空戰列艦的青睞嚴重影響了蘇聯海軍的發展。 在英美日等海軍強國由航母雛形期向成熟期迅速過渡的十年裡,蘇聯海軍依然迷戀於華而不實的航空戰艦構想,錯過了後發制人、縮短航母技術差距的寶貴時機。 直到大清洗結束后,蘇聯海軍才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航母設計也重新走上了更常規、更現實的道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