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12-26 08:00:00| 人氣55| 回應1 | 上一篇

年度推薦書《狂喜書寫》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我的人生中,「文字」佔了不只大半,幾乎可達70~80%,含括了我的興趣和工作,等於從求學到出社會,甚至一直到現在,文字都是我的「吃飯的傢伙」---一是謀生工具(物質食糧),二是精神食糧。

不過在職場中,滿常看到不少人有種誤解,以為「會寫字=會創作」,所以有人會覺得寫文案有什麼難的,就寫寫字而已,隨便請個人來擔任甚至找不同職務的人來兼任,結果寫得亂七八糟的也是大有人在。

以往我自己有教授作文課程,無論大人小孩,光是要把字寫出來就很困難了,他們可能絞盡腦汁,才擠出幾行字,往往就花費了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這不是會不會寫字的問題,而是缺乏材料(記憶),也缺乏練習。畢竟台灣的教育並不注重國語文,更不用說是作文了。


回想學生時期的作文課,通常會併在國文課進行,甚至直接班導師帶一帶,五分鐘講過題目和非常抽象空洞的「起承轉合」,就開始讓學生動筆寫,真的貧乏到完全自力更生的地步。因為國文老師不見得會教作文,甚至他們作文也寫得不怎麼好(自從看到教師組作文比賽第一名的文章,八股無趣到我勉強看了兩段還不知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我就更加理解並確信國文老師不見得會寫作文這件事了)

因此,喜歡書寫是禮物,能夠書寫是天賦,沒有天賦或天賦未開竅,那就得讓自己用對的方式接觸並加以練習。

《狂喜書寫》主推「用書寫療癒自我」,而「狂喜」的定義為「一種能最大化你的喜悅、滿足和表現的自然的發展方向」,比「快樂」更為強烈,但與「陶醉」又大不相同,差異在於「學習某項事物而為自己帶來喜悅」,也有人稱之為「心流」。

這對於喜歡書寫的人可以很快的理解,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每每寫完作品,無論篇幅類型,都能使我開心。

不少人不喜歡書寫的原因是人生一開始接觸到書寫就是寫作業、考試(作文),自然覺得無趣又備受限制,而且還摸不著頭緒和方向,屢屢碰壁後,意願便大幅降低,這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黛安娜.拉布長年寫作,她用自身的體會與反思撰寫出這部寫作指南,誠如書中序言所說:「它的作用不在於提供寫作的技巧與策略,而是有關生命本身和如何充分地活出豐富的人生的一本書。

前述我說一些人為何光是要把字寫出來就很困難,就是在於他們的生命體驗與感受不夠豐富,這並不是說一定要去做很多事或去恣意享受人生,而是在於有沒有「認真過生活」,平凡的人也能寫出精采的回憶錄,或是我們在聽家族中的老人講年輕過往事跡,有些也是非常有趣,就是在於有沒有深刻的體會與反思。

很顯然的,作者有做到這一點,所以才能寫出這麼多作品,並且用她的經驗,實際的告訴讀者如何思考、如何去做,因此才說這本書是一本「教學書」。

作者認為,藉由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讓自己有機會重溫、檢視、重建過往的經驗,可以讓自己覺得有更有力量。透過書寫人生,可以從過往的經驗中獲取能量,也更加了解自己,與自己的過去和解,然後往前行進。


現在人容易在快速且繁複的生活中感到焦躁、徬徨,於是興起不少療癒事物,像是一些療癒繪畫、療癒小物,以前小時候的我,好像沒聽過「療癒」這個詞,真的是後來才興起的,還愈來愈多,有需求才有供給,如此可以看出,人們有多需要它們哪!

而書寫是最簡單的療癒方式之一,繪畫雖然也很簡單,但圖象能說明解釋的詳細程度遠低於文字,在記錄上與反思上的程度與價值較低。如果只想紓壓,任何自己喜歡的方式皆可,但若注重思考層面及想詳細記錄,寫作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作者的書寫經歷是由於十歲時為克服外婆自殺所帶來的創傷,其母親所給予的一本有著詩人紀伯倫名言的空白日誌本,讓她寫下對外婆的思念,就此開啟了六十年的寫作生涯,她寫這本書的用意,本是在於分享寫作如何在六十年來幫助她得到療癒,所以她是體驗者現身說法,具有十分高的可信度。

而她點出三個重點:反思真相自由。這三者互有關連。首先「反思」必須深入挖掘自己的情緒真相,寫出真正的感受,而不是寫別人想聽的話,最後讓自己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得到新的想法與收穫。

這也回應到先前說的,為何不少人無法在課堂或考試上的寫作得到樂趣,因為很多在寫「表面話」,甚至「用掰的」,只為拿高分,並非自己真實感受與見解,自然無趣。

而自由是指從對經驗的(來自他人或自己的)脅迫中得到自由解放,比如說作者因為母親認為小孩應該「多聽少說」,以致她無法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於是透過書寫,經歷反思真相,從中重塑了內在與外在的世界,最後得到了自由。

【來說故事吧!】

自古至今,每個人都是故事餵養長大的,以往在創作坊的作文教育裡,便常說「我們怎麼說別人的故事」、「別人又會怎麼說我們的故事」,然後從中去進行敘述、反思、改變。

作者也在本書中提到「說故事的藝術和力量」,說故事可追溯到人類剛出現,故事如同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且故事具有治療的作用,藉由說故事,我們可學習到存在的本質。而故事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有說故事的人,就會有聽故事的人,這種互相連結的感覺超越了個體,甚至成為讓自己與其他國家、種族和語言產生強大聯繫感的媒介。

因此,自己寫故事或讀/聽他人的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學習到生命中的悲喜,改變我們對自己生命的看法與理解,可讓我們獲得啟發和增強力量。

在故事中,衝突是不可或缺的。衝突可能是生命中出現的某些人、所面對的挑戰、需要解決的困境,也可能是自我內心的掙扎。而這些衝突是讀者一直往下讀的原因,因為他們想知道後來發生什麼事,以及最終結果的得失。

所以作者特別提醒:在寫作時必須記住,你所加入的任何一個細節都要有原因,細應讓故事情節往前推進;且因為有很多細節,故事才顯得生動。

美國作家亨利.米勒說過:「當一個人開始關注某件事情,就算關注的只是一根草,也能讓它變成一個神祕、美妙、壯麗無比的世界。」寫故事可加速我們內在的覺醒和身心靈的轉化,並且取回丟失的記憶、感受與智慧。

 

【述說你的故事並轉化人生的7個步驟】

乍看「狂喜書寫」四個字,可能一般人不太理解這是內容是什麼,而這本書的副標寫著「述說你的故事並轉化人生的7個步驟」,就很清楚告訴讀者,這是幫助你的人生的教學書。它不只談書寫文字,更從熱愛生命、用熱情的書寫來找到人生的解方、克服人生挑戰,甚至改變人生。

因此引言也寫著「為改變而寫」,所以你若想為考試高分而寫、為創作暢銷書而寫、為單純記錄而寫……可能這本書不完全適合,它的內容提及許多靈性修養、精神創意等字眼,像第二步驟還提到「超個人心理學」,絕對不是教你什麼「一句吸睛法則」、「寫作公式/文法」等一般坊間認為的寫作祕笈。

而她提及的7個步驟包括:

1.準備寫作

「準備寫作」並非是準備紙本等工具,而是先讓自己的心態轉正。

作者直言,許多作家會承認自己之所以寫作,是因為自己「必須」寫(我自己也是如此,沒人叫我寫或逼我寫,我還是會一直寫),因為寫作讓他們感覺好一點,或是想跟這個世界分享作品。

更有趣的是,作者提到一個現象:人們常抱怨自己的職涯,但卻很少聽到作家抱怨自己的選擇,也很少會說自己不要當作家;更多時候,其實是作家這個職業選擇了他們

這一點便與一般人不同,很多人會提筆寫字,是為了學業或工作必須交差,也不太可能寫盡自己的心聲與感受。所以首先告訴自己必須寫,是為自己而寫,不為任何人任何事。把它當作自己帶著行李去拜訪一個從未去過或很久沒去的地方,對著沿途風景敏銳、專注地觀察,然後將細節記錄下來。

接下來的幾個要點也得一一做到:

.想成為作家,也必須是一位讀者。大量閱讀對自身不僅可汲取他人寫作方式而有所啟發,且最優秀的作者應以讀者(注意文字表面的意思或故事情節)和作者(留意作者如何表達)的兩個視角來閱讀書籍,並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在準備寫作時,需要對新的經驗、新思想、新的做事和存在的方式都抱持開放的心胸。打開你的心胸表示你願意檢視你是誰、你從何而來以及你的信念體系,也表示你要突破自我、去沒去過的地方和做平常不會做的事,也就是要你把恐懼放下。

.作家需要隱私獨處來汲取創造力,如果寫作環境不佳,有其他干擾,就會讓寫作難上加難,因此寫作時需建立一個只跟真實的自己在一起的神聖空間,甚至放置一些能夠啟發你的物品。

.把懷疑放一邊,跟隨你的經驗自由流動。不要老想著「我這樣寫好嗎」、「我記得這件事的這一段記對了嗎」,在療癒性寫作時,文法和語法都不是最重要的,書寫你的感受是為了記錄人生的問題或經驗,是你與自己的對話,因此可自在的書寫,不必擔心會被人批判。

.在寫情緒和經驗時,記得要有耐心。作者用一個比喻:用廣角鏡頭來檢視人生,看到的是普世背景下的生命全貌以及模式;用窄鏡頭來檢視時,看到的是生命中特定的細節及以自己特定的模式。書寫時需兩者同時使用,如此一來,就可以用全新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生活經驗。

 

2.自我覺察力的培養

作者說,寫自己的故事是找回自己聲音的一個方法,她發現寫作讓人提高覺察力、轉化身分認同,可讓人更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因此,可以將「自我覺察」想成是一個人知道、了解和認識自己是誰,包括自己的性格、品格、動機、優/缺點、熱情和渴望。

一旦一個人能夠自我覺察,表示他指出自己在思想和行動方面的獨特之處,有了這些資訊,也才能夠自省---自省是療癒和轉變的一個重要元素,由此讓自己產生力量。

 

3.說你的真相

所謂真相,指的是「情緒真相」,而非事件的真相。作者提到,她與自己的哥哥同樣經歷父母的衝突事件,但兩人對於父母的觀感和印象卻經常相反,對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的回憶,這並不是其中一人記錯,而是「情緒」的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她說:「情緒真相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如果你執著於故事的絕對真相,你就寫不出故事來。而且怕得罪人的寫作不會帶給你幸福喜樂,不能療癒你。」

又說:「愈能寫情緒真相,作品才愈能生動感人。寫作不是應該怎麼寫,而是你必須怎麼寫。寫作是打開你的心與自己溝通,是打字和淌血、是流淚,且勇敢面對你內心的黑暗、恐懼與感情真相。」

這樣說來好像有點可怕,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逃避內心感受,可能是外在環境造成的(別人不允許你說),也可能是自己造成的(先天個性較壓抑或討好型人格,會忽略自身感受),比如有的人明明興趣或能力適合選文組,但在社會環境或父母的期盼下,只能冒險選擇理組,在其中找不到樂趣實屬預料之中,但在選擇關鍵時說不出口,或事後沒有勇氣臨時轉跑道,成為心中的缺憾。

不過,我們可以經由書寫,把自己的情緒真相找出來,過程中便有機會找到答案或是自己必須做什麼才會快樂,也會讓自己更正向積極走向未來人生之路。

反之,沒有寫出「情緒真相」的作品則缺乏能量與活力,變成如同新聞報導般,也無法感動人

當我們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讓內在的聲音來掌控一切,用「心」來寫作,而非用腦,使內在的聲音與自身處於同一頻率時,就比較有可能接觸到自己的直覺。很多創意工作者,例如作家、詩人、音樂家等等,也是能夠覺察到自己直覺和聽到內在聲音的人。

 

4.檢視你的人生

柏拉圖說過:「未經檢視的生命不值得活。」自古至今有很多人不斷詢問人生的意義,但其實意義的追尋是個不間斷的過程,至死方休。

人類複雜的,後天環境和先天基因都會影響我們,而人類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想要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藉由知道某些經歷的起因和意義,逐漸了解那些經驗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我們人生的影響為何。

在回顧和研究自己的生活時,可以學習到很多;也許有些事當下微不足道,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變得重要起來。

而在檢視時,重要的不是有很多經驗,而是自己對它有何反應,以及它對自己的生活有何影響。

作者分享,有的人會告訴她,書寫時會覺得害怕,因為不知道潛意識會要他寫出什麼。作者則回答:「如果你能把每一次的書寫都當作一次自我探索,而非痛苦的舊事重提,你就會獲得很大的收穫。」

因此寫作時要切記,寫作的過程就是個自我探索的旅程,如果我們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了,那就沒有必要寫了,這也是避免太過自滿的預防措施。

 

5.找到你的寫作形式

很多人會用寫日誌的方式進行,但作者也提醒大家:寫日誌不是在記錄每天發生的事件,而是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它是自我表達的媒介、澄清思緒的工具、個人評論的貯藏室以及思想的容器。

而個人性散文則是以普遍的主題來檢視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迫使你對一個特定的主題或概念深入檢視,然後將個人的見解或經驗與普遍的真理互相交織,讓讀者產生共鳴。

 

6.用詩解套

如作者所言,詩是靈魂的聲音,而許多作家,特別是詩人,一直都在追尋如何轉化人生。詩人以一種一般人不曾想過的方式來觀察世界的一角,他們凸顯細節以闡明一個感覺、影像或事件。他們也可能為了解答一個問題或試圖深入挖掘某種認知而寫詩,有時候,一開始詩人的具體意向並不清晰,然而在寫作的過程中,詩人發現自己轉化了。

事實上,詩通常包含深層的意義或信息,能夠改變我們或(也許同時)讓我們對困境重燃希望,因此,寫詩和讀詩可以成為個人成長、療癒和轉變的跳板。

馬克.傅利曼教授曾說:「一個人除了身體之外,如果無法想像自己過去是誰以及現在是誰的話,那麼他將不復存在。」又說:「一旦扼殺了想像力,你就扼殺了自我。」

另外一點,詩會強迫我們使用意象和修辭手法寫作,必須用簡潔、生動、強烈的語言來表達感情與思想,每個字都很重要,但也不是單純簡化字數,反而優秀的詩人會寫出細節,例如會寫「榆樹」而不寫「樹」、會寫「知更鳥」而非「鳥」。除了直接點出細節外,一些修辭手法例如「隱喻」也是詩中常見的,作者舉例自己很喜歡把人生比喻成火車。此外,甚至典型的詩具有特別的節奏,因此可讓我們寫作進步。

 

7.分享作品

對於像我和作者那樣與寫作為伍或對寫作習以為常的人來說,是很容易理解及執行的;但就一般人來說,有些觀念和做法可能會較難理解與做到。

例如有的人會覺得自己的作品沒什麼好分享的,其實不然。作者引用一句話:「作家的角色不是在說出我們都能說的事,而是說出我們說不出來的事。」這句話我讀來意義有兩種:一是指個人經驗與體會的獨特性,二是指一般人覺得難以啟齒,而作家勇於表達且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

還有一句告訴作家們一句「你應該分享作品」的金句是:「如果你不怕內在的聲音,你也不會害怕外在的批判者。」是呀!如果都已勇敢的面對自己內在深處的心聲,那麼,外在的人們有更可怕嗎?至少也有相當的勇氣可面對了吧!

況且,若以「保存歷史」的觀點來看,寫作可以當作是送給親人的一個禮物。回顧在學生時代在課堂讀的詩詞散文,那些也是過去的作家們寫下的,我們從中瞭解其時代背景、人生經歷與思想體悟等等,而我們寫下自己的故事,也可供未來的世代來閱讀,套句作者在書中所言:「(這樣)就是築了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到未來的橋。」

不過要注意的是,越晚給他人看你的作品越好,在寫作過程中也不要太早展示給他人看,作者說明:因為通常初稿仍是很粗糙的內容,有些是你不想讓讀者看到的內容,除非是經驗豐富的讀者,一般讀者很難對這些錯誤不以為意,他門也不見得會願意再讀一次,因此慎選讀書及分享的時間點是同樣重要的。

 

【因為寫作而完整了人生,證明我還存在】

書封上有一段作者的話:「因為寫作,我完整了我的人生,證明了我還存在。」作者將寫作的格局,拉高至「完整人生」、「證明存在」,或許這是對她自己的意義,但其實不少人也需要如此。

雖然我也認同這樣的意義,不過我反思自己:寫作對我來說很重要沒錯,也可以算是我的人生意義之一,但好像還沒到這種程度。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我「必須做」且「樂意做」的事,要說「完整人生」的功用確實是有,但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存在,就算百年之後離開人世,沒人記得我也無所謂,我比較傾向於「興趣」,覺得人生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任性妄為那種,須以自律為前提)。

因此,我的建議是,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先理解觀念就好,後面比較深奧或與自身有分歧之處,可視自己的理解程度及意願去執行。等到將前面執行完成,並從熟練中體會出箇中樂趣及感想,然後再回頭去看後面較難或與自身想法較為相異的地方,或許就更能進入狀況了,也能有更不一樣的體驗。

其實作者也有在書中提醒:先不要急著做練習,等看完全書之後再回頭練習。只是我把階段再分細一點,因為有的人即使看完整本書,回頭做練習時,可能前面的很容易,後面因為不太理解導致卡住,再做後面的練習也是徒勞,說不定還會增加挫折。因此可以反覆在前段練習多做幾次,累積經驗及有更深入的體會與感受,再進一步做後面的練習,會較有幫助。

不過,其中有一個寫作基本定義、也是寫作基本功我很認同,而且至關重要,就是「身心靈連結」。書中如此寫道:「要將寫作的品質最佳化,你需要擁有『平衡』的身心靈。身心靈是一種能量,以正能量或負能量的方式互相合作和作用,而『連結身心靈』就是一種讓能量在身體內流動的方式。」作者告訴我們,當我們的能量流動是平衡的,我們的存在狀態就改變了,也會影響整體的身心健康,我們也就會更加喜悅,不只會尊重自己和他人,更進一步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而引發陶醉感或狂喜感。

誠如作者所言,大多數的好作品皆從身體開始書寫,尤其運用五感(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更是基本,這也是我們的日常體驗,因此寫得愈多,愈能與自身的五感接觸。

至於靈性,作者將其看成「瞭解並接受人與人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連結」,她認為其是提醒我們,我們並不孤單,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別人。這一點,以往我在創作坊擔任作文老師時,所強調的「團體感」有些相似,同樣重視與人連結,覺察自身對他人的影響,只不過「團體感」比較偏向硬性規範,講求紀律。

一般我們在說一隻動物「有靈性」,通常是與我們心靈相通,懂得我們要表達的意思或者主動瞭解我們當下需要什麼,因此,人的靈性應該也要做到這樣。所以我常覺得「萬物之靈」這個詞並不適用於全體人類,因為不少人並沒有足夠的靈性,甚至程度很低,不如一些具備靈性的動物。不過那樣的人,在寫作上順利或表現好的機率也很低就是了,因為他對外界甚至對自身感受的連結很低。而作者也說:「如果你與內在的自我產生連結,你也會較易與外在世界產生連結並了解,因此你便能連結內在和外在的世界。」

創作是一種創造行為,而創造始於對自我表達的需求與渴望;而靈感則是來自我們對創造強烈的渴望。作者提醒,啟發與靈感因人而異,也沒有一定的時間或地點,而重要的是,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經驗時,要讓自身能量持續自然地流動。

大多數的作家都必須常滋養自己的創造力和找到激發靈感的方法,書中引用一位創造力研究者的定義:「創造力」是指任何足以改變現有領域或現況的行為、理念或產品。作家正是具備創意的人之中的一類,而在作者的研究中,也提到具有「發問的熱情」的特質,是作家特有的人格特質,的確,提出疑問才能發掘新的可能,這在教育觀點上亦是如此。

 

除了寫作技巧與步驟,書中還藏有許多名言金句:

.寫作是一種與自己的溝通方式,它為你的感覺和情緒提供了一個容器,也可以幫助你釐清過往的經驗,敦促你對自己的感受進行反思,讓你創造心靈深層的平衡感和平靜。

.當你把寫作當成一種轉化和靈性的修練時,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常常做。當你的思想愈深入,你的轉化就會愈大。

.從內心來寫作是重要的,因為真相通常就藏在我們的內心裡,且這麼做的話,我們的心會開啟並擴展開來,而心的擴展將會帶來自由和狂喜。

.釋放創造力唯一的方法就是打開心門,而經常靜心的人,心門比較容易被打開。靜心時必須沉默,寧靜會啟發你聆聽自己內在深層的聲音,而這就是寫作的基石。

.儘管人類的大腦是個很奇妙的東西,但對創造力而言,它有時反而變成一種阻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可能阻礙了心中的聲音。且如果過度專注在腦內出現的各種念頭上,就很難活在當下。

.呼吸是連結我們的生活與意識之間的橋樑,也整合了我們的身體與思想。如果我們心思渙散,可藉著聚焦在呼吸上來收攝自己的心思。

.每個人都有破壞性和創造性的潛能,承認我們內在有個黑暗的敵人是一種誠實招認的行為,我們如果想要在心理上發生改變,就必須從此處開始。除非我們先接受它,承認它的存在,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改變什麼。「面對陰影」是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自我所必須進行的第一階段。且在許多方面,陰影可以激發創造力,也有人稱陰影為「沉睡的巨人」。

.痛苦和危機讓我們轉變,變得謙遜,並讓我們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例如生病會讓你思考生命要如何開展,並敦促你按下「重設」按鈕,變成你做改變的轉化的催化劑,也鼓勵你重新評做生命路徑、出現在你生命的人,以及什麼最能讓你得到狂喜的感覺。。

.傷痛之處就是轉化、了解、覺醒和療癒之處。當你往痛處寫時,你將獲得最有威力的素材,不要逃避它,不要只寫容易寫的東西,分享我們所面臨的艱困事件,因為這些事件正可顯示我們的人性。

 

【想要狂喜,必須先勇敢】

作者提到,要找到「狂喜」,必須要去除對自身無益的習慣、做事的方法、狀況和人際關係,以有益的人事物取代之。

有位研究自我意識來源與侷限性的提摩西.威爾森博士說,雖然寫作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毫無疑問地,它可以幫助人們去克服困難,因為寫作的過程鼓勵人們重新創造或重建困擾他們的事件,並從中發現新的意義或解讀,最終帶來沉靜、快樂和狂喜。

而要做到這些、以成為優秀的作家,就必須願意冒險和勇敢無懼。作者提到,當我們遇到寫作瓶頸,通常表示心中已出現恐懼,而自身的潛意識正設法要控制它;然而,當我們放下恐懼,接受生命中所發生的事,驚奇美妙的感覺將隨之而來。因此,寫作需要有很大的勇氣。

有些作家甚至宣稱,如果寫作時並不害怕,那表示自己還未寫出應該寫的東西,也就是說,還沒寫出「深刻入骨」的作品。

另外,「狂喜」與「心流」息息相關,當我們跟隨「心流」書寫時,就會忘了時間,進入一種近似出神的狀況,這就是狂喜(極樂)的狀態。我也曾有這樣的經驗,當下手拿著筆是停不下來的,即使寫得再快,也來不及把腦中想的及時寫完,可以感受到思緒自腦中汨汨流洩而下,「思如泉湧」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而心中也會充滿興奮與驚喜,這樣的感受幾乎滿溢,超越內心的承載,因而進入「廢寢忘食」的狀態(真的感受不到飢餓和疲累,但寫完結束後就好餓好累)。

最後告訴所有想寫或正在書寫的人:文字是禮物,能寫、願意寫,都是我們在接受禮物的表現。所以當我們在接受禮物時,請敞開心胸,打開禮物會有一點期待、有一些害怕,但又希望獲得驚喜,有這些感受與情緒是很正常的,但千萬別因一時半刻的阻礙或挫折而放棄,也不要一開始就要自己「寫好」,作者也在書中提到,切忌「邊寫邊修」,這會讓自己的創意流和能量切斷。且另一位寫作老師也曾告訴她,至少要初稿的十分之一的內容,只是要留意,不要刪到能幫助自己的故事往前推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想要「狂喜」,就請盡情勇敢的書寫吧!

台長: Tinkle
人氣(55)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愛,文字 |
此分類上一篇:中華民國生日是10月10日還是1月1日?

純純男子漢
仔細看完,受教了
謝謝分享
2024-12-26 09:21: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