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大罷免」運動,老實說我覺得像個鬧劇(不瞭解大罷免來龍去脈的人,可以去看一下維基百科),很傻眼也很無言。
「罷免」的確是民主價值的體現,但追根究柢,責任不也在選民自己身上嗎?因為是自己選的呀!所以一個民選國家,若是公職人員亂七八糟,也代表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不佳,「罷免」也可說是一種打臉選民自己的行為。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對方當初欺騙了人民,發現後及時罷免止損,這是一個亡羊補牢的措施。但如果這樣的情況一多,要說每個人都在騙你嗎?還是你沒有謹慎思考而太過好騙?我覺得一個巴掌拍不響,兩邊都有責任。
其實搞罷免和離婚很像,皆有以下共同點:
1.都是自己選擇了對方。
2.都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相處(選戰大多一年或半載前就開打了)。
3.對方都拚命推銷自己,用甜言蜜語(拜票)告訴你「選擇我準沒錯」,用山盟海誓(政見)告訴你以後會對你多好,但也有反悔不認帳(跳票)的可能。
我們來設想一下,一個人婚前識人不清被騙婚,而婚後對方現出原形便驚覺趕快離婚,身邊旁觀者大多都會為當事人覺得慶幸;然而,若一次、兩次、三次都因為這樣離婚,不免讓人質疑你的眼光有些問題,而非單單譴責騙婚的渣男/渣女了。
套一句台大醫學院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所言:「政治政治,政之後就是治,執政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治理,而不是一直在選舉。」他認為賴清德總統、民進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治理的能力,只有選舉的能力。大罷免等於否定之前的選舉、繼續重複選舉,國家有這麼多問題擺在眼前,竟然視而不見,值得人民的託付嗎?」(來源)
這次大罷免讓很多人不想挺(包括我),原因之一便是有「推罷免是為了黨的利益而非全民之利益」的質疑,雖然號稱是「公民團體自主發動罷免」,但有多少人相信真的是單純的公民團體?我自己是不相信啦,無論是否背後有黨支持或指點,又或是他們本身就帶著有色眼鏡在看事情,都會有不公正的影響,更何況民進黨總召柯建銘也跟著公開號召大規模全面罷免所有區域藍委了,這不是顯而易見嗎?(延伸閱讀:大罷免是雙面刃 弄不好會激起大反擊)。
即使把罷免理由說得頭頭是道(以下來源:支持大罷免的10大理由),但仔細看來很模糊也不明確:
1.落實責任政治:民選公職應對選民負責,若其施政違背民意或承諾落空,罷免是一種重要的監督手段,促使其在任期內履行職責。
我這樣看➤罷免是一種監督手段沒問題,但這不光是民意代表要對選民負責,選民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並不看重自己手中的那一票,甚至被輕易買票或不去投票,每次選舉都看得到這些情形。
2.對抗民意背離:當民選公職的行為或政策與選民的期望相悖,例如支持重大爭議政策,罷免可成為民眾捍衛立場的最後手段。
我這樣看➤同上一項,罷免是人民捍衛立場的手段,但前提是選前的把關先做好才對,而不是亂選之後發現這樣不行,才又嚷著不玩了要罷免,這樣只是白白浪費時間人力金錢(每次選舉和罷免都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資和金錢)。

3.避免專權濫權:若民選公職利用職權牟取私利或有重大道德瑕疵,罷免可防止政治濫權並重建民眾對制度的信任。
我這樣看➤民選公職人員利用職權牟取私利或有重大道德瑕疵時,應該是「法律」要先給予制裁才是,「罷免」是最後一道防線,居然出動到人民去制裁,那法律用來幹什麼的?相關人員又在幹嘛?
4.維護民主機制:罷免制度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透過行使罷免權,選民能確保權力不被特定個人或集團壟斷。
我這樣看➤這句話我覺得和上一項差不多,法律呢?法律在幹嘛?沒辦法為民所用的法律應該不應該存在或該被修訂才是。
5.強化選舉文化:公職人員若知道選民隨時可能透過罷免表達不滿,將更重視選舉承諾,提升施政的透明度與效率。
我這樣看➤若是以前可能一些公職人員的確會認為是鐵飯碗,會覺得「選上了奈我何」,但如今已經歷過好幾次罷免,早已熟悉罷免一事,但現在仍是朝野烏煙瘴氣,每天都像是耍猴戲演很大,不僅是鬧劇還是拖棚歹戲,人民早就失去耐心和信心了,還不知道嗎?
6.重建社會共識:透過罷免程序,社會能就爭議性議題展開公開討論,有助於凝聚共識並促進社會整合。
我這樣看➤最該重建的是那些民選公職人員,上至總統、下至地方民代,很多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甚至心的人,看看陳水扁、賴清德等人不也是窮苦人家出身的,有比較體恤百姓嗎?他們的執政時代還不是貪汙亂象一堆,尤其現在賴和之前陳的時候一樣沒有長進,還愈來愈亂,更不應該。這些人應該重新上學去讀公民與道德。
7.降低社會對立:若某些公職人員引發高度分裂,罷免過程可讓民眾選擇以和平方式化解矛盾,避免情緒積累導致更大衝突。
我這樣看➤這就更好笑了,以前台灣社會對立沒那麼嚴重,後來變嚴重不就是民進黨執政之後嗎?誰在撕裂族群,大家都看得清楚。我沒說其他黨就一定好,學文化的人是不看顏色的(我們是透明的,不帶任何有色眼鏡去看,包括白色也是一種顏色),我討厭花蓮王,也不喜歡徐巧芯和黃國昌,我也痛恨陳水扁這個貪汙犯不用抓回去關,還出席國慶典禮當座上賓又到處亮相刷存在感。整體來說,就好像是好幾個混混都在霸凌別人,但帶頭打最凶的卻喊說不要霸凌……。
8.促進政治新陳代謝:對施政無能或缺乏道德操守的公職人員進行罷免,可鼓勵更多有能力、有遠見的人投入公共事務。
我這樣看➤其實並沒有任何鼓勵作用,我以前曾懷抱著去選舉當立委的想法,因為覺得政治圈很髒亂,太多不公不義的事情,根本沒有讓國家更好。但後來我打消念頭,要投入政治選舉除了需要權勢和金錢,還必須有靠山(黨派),但我是個不想結黨同流合汙的人(至少目前台灣沒有一個黨讓我想加入的)。而看看每個政黨,就算有年輕新血進來,大多也是走舊路,因為上樑不正下樑歪,真正正直有能力的人,不會想淌這灘渾水,畢竟小人聚眾,加上愚民太多(台灣選民素質真的不高),一個正義之士也無力回天。
9.阻止惡劣行為的示範效應:成功罷免違法或不適任的公職人員,可對其他官員起到警示作用,避免類似行為蔓延。
我這樣看➤這也一樣,要出動到人民罷免是最後下下策,前面的法律規範就該擋下至少80~90%,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不是公職人員,沒空沒心力給你天天搞罷免!所以才需要政府各單位互相監督制衡運作不是嗎?
10.增強選民的參與感:罷免程序讓選民更直接地參與政治,這不僅能強化公民意識,也讓每個人感受到自身對於政治環境的影響力。
我這樣看➤選民的參與感不是在罷免這一關才增強,而是在選前就該增強!不少人對選舉無感或隨便亂選,大多基於兩個原因:一是「選誰都一樣(爛),反正日子還是得自己過」,二是「多/少我一個也沒關係,選錯了也不是只有我承擔(責任也不只是在我)」。只要具備這兩種心態之一,就不用說什麼參與感了,無論是選舉或罷免,都和他沒關係。
以上說法讓我看見兩大錯誤:
1.本末倒置
一直強調「罷免」有多重要、多冠冕堂皇,反倒凸顯出「選舉」的隨便與不重視。「選舉」和「罷免」是一體的,但它們就像你丟我撿一樣,若你不丟、我何必撿---雖然「撿」這個動作很重要,是為了讓整個環境更好,但比起來,不丟不就得了!應該要加重對「丟」的防範才是,而不是一直告訴人要「快去撿」、「認真撿」。
2.五十步笑百步
目前台灣選民都歷經過兩黨執政,相信大家感受應該差不多,我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覺得一樣,像是有人說的「兩顆爛蘋果/橘子選一個比較不爛的」,但事實上兩個都有爛。我覺得最可恥的地方是,如果對方真的做不好的事,跳出來制止前,也該先反省一下自己做過什麼,而不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拚命把對方說得十惡不赦,自己明明也曾做過類似的事卻隻字不提(民進黨也曾是國會最大黨呀,總不能現在玩不過人家就要罷免),也沒反省。刮別人鬍子之前請先刮自己的鬍子好嗎?現在兩邊給人的感覺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基於這兩點,讓人民(至少我和身邊的人是這樣)不想被利用當作他們攻擊政敵的打手。而且一直罷免並非良策也非長久之計,不治標也不治本,看著兩邊一直鬧不停,身為台灣人對於有這樣的政府真的感到很丟臉,我們的民主也愈來愈像假民主,不是真民主,因此有人說:「台灣只是徒具民主形式罷了,實質上是講究以選舉及群眾暴力為工具。」此話也不算錯。除了政治人物騙很大之外,也有不少人在自欺欺人,不僅帶著有色眼鏡看事情,也很多沒有媒體識讀能力。
既然我們常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身為主人的我們就得先提升自身的素質,而不是被政黨牽著鼻子走。更直接的說,若一個家一團亂,不就是源自無能沒用的主人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