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靠創意靈感生活的人,不僅是為了生計,更是為了生活,我曾試想過:即使以後我不用工作賺錢了,我的生活還是離不開創意,所以平時我也喜歡一些特別的、有趣的事物。
很多人會把「創意」和「致富」掛鉤,致富的其一方式的確是靠創意,和別人不一樣,可能就贏了一大步,但後續還是需要一些完整的配套,例如經營、行銷等等,也沒有說「有創意就決定一切」。
我記得很久以前還有不少書或文章的標題類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在網路上或坊間十分常見。不過我對此有些疑問,有錢人真的和我們想的不一樣嗎?有些他想得到的,其實我們也想得到,只有沒有去做或無法做。所以他們到底是「因為想的不一樣才有錢」、還是「因為有錢所以『可以』想的不一樣」?
大多數的人會覺得「結果」比「過程」重要,我也覺得結果很重要,但如果忽略過程,可能會形成一些盲點,就如我上述提出的問題,兩者會形成很不一樣的關鍵點。
比如,大家熟知的「投紙團」理論(詳見說明),就是一間教室裡,每個人坐在不同位置,但坐在前排的人佔有優勢,而坐在後排的人,除非擁有極高的天賦和運氣,才有可能丟中。這個情境其實是在說明社會各階層享用的資源不同,以及凸顯權貴的特權。
不過,除了座位前後左右的不同,我還想加上「手上擁有幾個紙團」這個因素,更符合現實。因為那些所謂的權貴,不僅坐在具有優勢的位置,手上更有多個紙團,即使他技不如人,多丟幾次也會中,技巧不差者還可以丟中好幾次(獲得更多成功),所以在有「備用」(退路)的情況下,他自然可以大膽放手去扔;而手中只有一個紙團、又處於劣勢位置的人,自然戰戰兢兢、猶豫不決、擔心受怕。然後前面丟中的人,才回頭「教育」後面的人:「你們要勇敢、要懂得抓緊時機動手,不要害怕失敗。」這不是很諷刺嗎?
誠如「投紙團」遊戲中所言,坐在教室前方的同學,比較不會注意到他們「與生俱來的優勢,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有他們和自己目標之間的極短距離;而對公平性有疑慮的人,大多是坐在教室後方的同學。因為那些佔有資源、有優勢的人,看不到自己一開始就比別人「超前」的部分,才會覺得別人「不夠努力」,進而看不起對方,現實社會中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無知高傲的人嗎?所以才會想「教育」對方,對自己的「成功」大肆宣揚,殊不知他的成功經驗對沒有資源的人來說,一點價值也沒有。
有的甚至可以說,並非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家族」的成功,也就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若生在他的家族裡,自小獲得那些資源(除了錢財,還包括思想及技能教育、人脈),基本上只要別太廢,都能達到所謂的「成功」,但這種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若拿掉「家族」就什麼也不成了。
如果把家庭資源比喻成身體,一個是如風中殘燭般的老人,一個是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同樣跌一跤,老人可能會重傷甚至一命嗚呼,所以得戰戰兢兢、慎思慎行、穩紮穩打;而年輕人可以追趕跑跳,跌一跤也無所謂,馬上就可以爬起來三步併兩步追上進度,頂多擦個藥就沒事了。那年輕人可以笑老人「膽小」、說老人「不夠努力跑不快」嗎?
這就是我質疑的「因有錢所以『可以』想的不一樣?」。
「想贏就要跑快一點」、「跌倒了要趕快爬起來」,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也不是有錢人才想得到,問題是,有的人可能一失敗,就永遠爬不起來了,可能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記得某集團大老闆在雜誌訪談時講到,他創業失敗四次才成功,燒掉上億財產。然後要說他現在成功了好棒棒嗎?我一點都不覺得他很棒,我心裡想著:你若沒有那上億家產當後盾,你敢這樣創業失敗四次嗎?你會不會在第一次就打入谷底,讓你這輩子無法翻身?更遑論後來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所以整篇報導中,除了瞭解到他的人生歷程、創業過程,在我看來真的完全沒什麼可學習之處,他的經驗並不適用「坐在後面座位」的一般人,而且若要打分數的話,屬於他個人的成功恐怕不及一半分數。
後來我在一位P律師臉書上分享的一段台大陳炳煇教授「創新創業、創新產學鏈結」研究中,也有看見類似的言論:
「為什麼窮人家小孩無法創業?窮人家小孩習慣將衝突最小化,因為一旦搞砸了便沒有翻身機會。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即使從高中休學,也可能因為有機會出國讀書,闖蕩出另外的驚喜人生。
窮人家小孩不敢搞砸,因此缺乏轉機,不敢走創新這條路。
其次,他們缺乏自信、缺乏分配資源的能力。
窮人不懂得用錢,總是以時間換取金錢,因此他們不懂如何管理團隊、如何利用平台賺錢。
此外,他們是家裡唯一的希望與寄託,一定要找份穩定工作來養家,因此創業會有罪惡感,因為創業很難一開始就賺到錢。而創業需要親戚朋友來幫忙,在這樣情況下,他們缺乏人脈資源,機會又少很多。」
曾有一段在網路上流傳已久的影片,是一位香港富豪去體驗清潔工的生活,一開始他認為窮人是因為懶才無法變有錢,但才過兩天,他完全改觀,因為他體會到的是:每天絞盡腦汁,光是想著如何節省花費就耗掉大半時間氣力,根本沒有時間心力或資源去想、去規畫什麼未來。
那麼,世上有沒有因為想的不一樣才有錢的人?有,當然有!但很少,他們的成功自然有一些特別的關鍵所在,但很多是「倖存者理論」。
比如說你阿公那一代的成功經驗,放在現在來用,可能會失靈,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若較有腦袋、思想靈活的人,可能會加以改造轉化運用,還是有成功的機會;但若照搬照抄,很可能失敗收場,但也不能怪阿公講錯,因為那是他的成功經驗,但不代表你用就一定會成功呀!
大多數成功者的經驗可以聽聽就好,其中或許有一些關鍵,像是創意想法、心態轉換,這些的確是值得學習的,但不要照單全收,也不要質疑為何自己明明也符合能力資格、方法也照做的情況下卻失敗收場,不是對方騙人,是因為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本來就有各種變因影響著,加上個人性格、人脈、生活圈等等不同,變因更多,所以失敗是正常,成功是奇蹟。
我們沒有要仇富,也沒有鼓吹愛慕虛榮,我們只要知道幾件事:
.多數有錢人不一定比我們聰明,他們想的,也不見得是我們想不到的,只是資源(位置及手上的紙團)比我們好、比我們多,讓他們有提升能力及容錯的機會,,又或者他請更聰明的人來為他想罷了,但我們若沒辦法請別人幫我們想,就只能靠自己想。
.不要只看成功者怎麼做的經驗,還要看他的整體背景、資源,去評估衡量後,才能確定他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還是一個「順水推舟」者,所以不用急於過度推崇或效仿。
.沒有資源有沒有資源的做法和生存之道,但一定要找個適合自己、且自己承擔得起的做法去試。
綜觀上述,總結一下幾個重點:
1.不要妄自菲薄
不要想著「我爸爸不是郭台銘/王永慶」,所以就想躺平,不想努力了(就因為你沒有郭台銘/王永慶那樣的爸爸,所以更要努力呀!)。
2.不要沒憑沒據、沒頭沒尾的異想天開
十個創業九個倒,這是現今台灣中小企業的情況,不要只想到「辭職後去開個咖啡廳」,要想想滿街的咖啡廳,你憑什麼能搶得到生意?有些人只想到頭沒想到尾,以為自己可以當老闆/老闆娘可以改頭換面,要知道當老闆/老闆娘可是很累的,要成功撐下來,更累!要做之前,一定要有清楚的認知和覺悟。
3.選擇比努力還重要,但還是要努力
付出努力是基本,不想努力或用錯方法的人,後面就不用談了(因為也沒有後面了)。
4.及早發展自己的能力及累積可能的替代資源
如果是坐在最後一排的位置,要嘛就是勤練工夫,把自己練成神射手,不然就是去蒐集各方資源,拿不到一樣大的紙團沒關係,有紙屑也可以,小紙屑累積久了,也能變成一定程度的紙團。總比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尤其前面三點很重要,也是基礎,第4點就是看個人能力和機遇了,這個很難有一定的方法或成果,但還是盡可能的去做。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