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身分、職業皆無法一概而論,因此我們不會說全世界的領導人都是偉大的,也不會說警察都是正義的、老師對教育都是有熱忱的、醫生都是熱心救人的……。
同理,小孩也不都是天真無邪的,那為何總是說父母偉大、辛苦、給予溫暖等正向詞語?就算他們犯錯,好似都情有可原、情非得已,甚至指責不得?試問這世上除了少數含金、銀湯匙長大的人生勝利組,或是掌握資源權力的在上位者,其餘哪個職業、身分,誰不辛苦?
世上奇奇怪怪的現象很多,但客觀來說,大多數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去衡量---當然每個人的認知及感受程度不同,判斷略有差距很正常,然而對於「父母」這一塊,是我一直不解的。
縱觀生活時事,只要老師做不好,家長齊罵「換人」!官員做不好,人民齊罵「下台」!服務人員做不好,顧客齊罵「投訴你」!店家做不好,也會被刷負評。但是父母做不好,卻說「他/她壓力也很大」、「他/她也很辛苦」、「他/她也不想這樣」、「他/她也是為了小孩好」……好奇怪呀!那前面說的老師、官員、服務人員、店家…他們壓力不大嗎?他們不辛苦嗎?他們很想這樣嗎?他們都不是為對方好嗎?為什麼身分一換到「父母」就有一堆理由?
我觀察到一種現象:例如社會上充斥著「○年級就是草莓」、「○年級就是媽寶」之類的貶低話話,殊不知現今拿這些講七、八、九年級生的四、五、六年級生,其實也被自己的上一代講過一樣的話,因為不分古今中外,「老年人看不慣年輕人」是一種常態。(詳見〈說什麼草莓族啊〉)
維基百科上更寫著:
「『草莓族』一詞最早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一書,用來形容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年青人世代。
民國50年後出生的世代普遍有著抗壓性低、承受挫力低、忠誠度低、愛生氣、服從性低、穩定度低、個人權益優先於群體權益的特色, 當這個世代掌控社會實權後,開始將『七年級生』(台灣俗稱民國70~79年出生者)的犯錯大幅報導,事實上每個世代都存在草莓族,在年輕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還比較少;而且草莓族一詞已經成為壓榨年輕人的藉口,現在的年輕人是處於低薪資高工作量及高學歷者從事低專業工作的狀態。」
好的,回到這篇主題:為何「父母」這個身分可以被一概而論?也可以套用這個道理。
因為這個世界大多數的成人皆為父母,不生不育者為少數,所以他們為了不被人質疑/指責而合理實行控制之權力、或是在被質疑/指責時有理由開脫,於是形塑出良好的形象與一千個不得已的理由,就像男人出軌時會說「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但實際上卻不是全世界男人都如此。
而「父母」也是一樣,並沒有「天下父母心」.也沒有「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更沒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請問有人歌頌「天下的總統/老師/醫生(各職業)都是一樣(好)的」嗎?沒有吧!因為我們客觀的概念中知道:人有百百種,任何職業/身分都有好或不好的。但怎麼到「父母」就不「適用」這個原則了呢?
原因就是:仗著多數人說了算的原則---為維護他們的利益,即使不正確、不客觀,也會被聲量大的他們掩蓋真正的事實。
現今教育及科技進步,個人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知道並指出「許多人不適合當父母」,雖然比起過去的確進步了一點點,但如果今天有人跳出來指責一個父母的不是,鐵定還是會有強大的同溫層(家長群)出來護航,反而好像指責的人很不應該;可是若被指責的對象換成一家餐廳、一個公眾人物、一個老師…好像就不太會發生前面所說的事,這不是雙標得很明顯嗎?
很多人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說「當爸爸/媽媽也不容易」,沒錯,是不容易,當老師、當醫生、當政治人物(這裡指的是真正有在做事的)…一堆人也不容易呀!而且既然知道不容易,為什麼不想清楚再做?而不是做了才說「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那其他人也是第一次當老師/醫生/政治人物。是不是可以拿這個當理由?
不過新手爸媽講「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還有點話說,有些當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N寶爸/媽也講這種話就不應該了,可見這理由被濫用得多嚴重,好似搬出這些話就可以成為免死金牌,誰都不能再指責他的不是。
任何身分、職業皆無法一概而論,這是連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識,為何到了「父母」這個身分就跳過?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事,然而這世上盲目無理的人很多,才會縱容如此不合情合理的事不斷發生。
我不是要指責全天下的父母,「父母」這個詞、這個身分本身沒有任何對錯,只是希望所有身分、職業都能被用平等的標準對待,所有世事能夠依循公平合理。如果我們都厭惡特權,那麼父母為何能有特權?又為何不能被人厭惡?想想就覺得很奇怪,那些為護航而反過來指責提出問題或指責不對行為者的人,才是真正有問題、破壞公平真理的人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