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剛過,除了學校的老師,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知道父母的身教言教會影響孩子,然而有一些例外現象,就是父母是溫和有禮的人,但孩子卻給人「沒教養」的感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撇除一些隔代教養或父母不在身邊的「教養外包」等因素,其實這樣的情形並不算罕見(以我見過的例數,保守估計至少佔有一~兩成)。有教養的父母,雖然展現了良好的示範,但如果看到示範就能人人變成好孩子,那看了班上模範生,怎麼沒有全班變成模範生呢?除了「看」還得「認同」並「實踐」,才能真心且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原因就在於此。
「不肖子」這個詞流傳已久,而「不肖子」的出現率無論古今都不算低,即使是教育普及、資訊發達的文明現代也是一樣。
一個社會定義上的「好人」,不見得是由好父母教養出來的;相對的,「好人」的孩子也不見得和他一樣,除了少數的「天性」因素,最大關鍵在於----「好人」不見得就會教孩子。
一個人自身有教養,或許是天性,或許是父母會教,但他只是「接受者」,等到他為人父母時,卻不見得能擔負起「施予者」的角色。就如同一個很會畫畫的畫家,不見得會教人畫畫,更進一步來說,他也不見得能當設計師,差別在於「膽識」、「遠見」、「獨立思考」,這些都是「創新」的要素---養育孩子就是一種創新,因為他不會照著你小時候的方式成長,你的父母用A方式將你養育成人,而你同樣用A方式不見得適用你的孩子,甚至會養出不同的結果。
大多數的人承襲了原生家庭的教育,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大多也是「我爸媽以前也是這樣教我的」,成為複寫本傳承下去,殊不知你的孩子不見得和你一樣的性格、特質、喜好,對象不同了,結果自然也就不同。
有一些不認同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人,會企圖扭轉那樣的複製,但自己試出的方法也不見得適用自己的孩子,這樣雖然比較辛苦一些,但有自覺性的人,會有更多彈性及創造力,改變範圍也會較大。
要說最為吃香的,還是得懂「溝通」的人,而一個有教養的人,不見得和「溝通」劃上等號,尤其是承襲了原生家庭教育的人,也許有些有教養的人,只是乖乖順從的聽父母的話,所以變成一個「乖」孩子,但自己本身並沒有深刻思考且體認到「為什麼」,只是習以為常的做出他人眼中「有教養」的言行,所以當孩子提出質疑時,自己無法給出讓其信服的答案,於是孩子就停留在「不知意義為何」而成為一個不服管教的孩子。
每當遇到這樣的家庭,總有些人會說「父母看起來人很好,怎麼小孩會這個樣子」,其實這就是一種錯誤認知,仔細想想,這句話是沒有絕對的邏輯道理的:自己「人很好」,小孩就也「很好」?那為什麼有的家長文靜,小孩卻活潑(也有剛好相反的)?因為小孩是獨立個體,他不是父母的複製人哪!這不是常識嗎?然而卻還是有人把這種常識丟在腦後,而那些「有教養」的父母因此苦惱著為什麼自己會生出這樣的小孩,殊不知重點在於自己或許有約束自律的能力,卻沒有精進教育能力。
總結幾個重點:
一、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人-既然我們都知道,父母數學好,孩子不見得數學也好,那為什麼還會有「父母教養好,孩子自然也會有教養」的認知呢?
二、及早培養教育他人的能力-不是不當老師就不需要教育他人,無論是自己有了孩子,或是在職場上教育新人,還有就是教育長輩(有些長輩只是虛長歲數,其實非常需要被教育)等等,生活中有許多情況是需要運用到教育能力的,這個應在成長過程中學習。也許我們當了太長「學生」的角色,習慣以「接受者」的身分自居,忘了自己也會成為「施予者」,而忽略教育能力的養成。
三、真正成熟的人不僅能自己的人生負責,還能擔負他人的人生-無論是對另一半還是對孩子,擔負對方的人生是一種責任,尤其是孩子,雖然懂事後得靠他自己努力,但最開始的能力培養一定是父母的責任,而一個成熟負責的父母,必會重視這種事並徹底實踐。
比起教育他人學會自律,自身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較為容易(不過對某些人即使成人也學不會自律倒是真的),使得我們會產生「很簡單」、「理所當然」的錯覺,但孩子的心性、喜好…不見得會與父母完全相同,就算是生在同一家庭的孩子,有的會對父母的話全盤接收,有的會提出疑問,有的會故意唱反調…什麼類型都有,這時除了用「愛的教育」,也要憑理站得住腳(如果沒有道理的話,被孩子戳破就不會信任了),而這個「理」也不是光說大道理,是要運用引導方式讓孩子思考並認同,再加上「鐵的紀律」持之以恆,不輕易打破或妥協,如此符合情理,才能讓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與「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