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詳內經鍼經熱中寒中之證列於左. 調經論云: 血并於陽, 氣并於陰, 乃為炅中, 血并於上, 氣并於下, 心煩惋, 善怒, 又云: 其生於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又云: 所有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故曰: 內熱陰盛生內寒, 厥氣上逆, 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 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 寒獨留則血凝泣, 血凝泣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濇, 故曰: 寒中.
先病熱中證者, 衝脈之火附二陰之裡, 傳之督脈, 督脈者, 第二十一顴下長強穴是也, 與足太陽膀胱寒氣為附經, 督脈其盛也, 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馬, 其勢不可遏, 太陽寒氣, 細細如線, 逆太陽寒氣上行衝頂入額, 下鼻尖, 入手太陽於胸中, 手太陽者, 丙熱氣也, 足膀胱者壬寒氣也, 壬能剋丙, 寒熱逆於胸中, 故脈盛大, 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 入膀胱經者, 故十一經之盛氣, 積於胸中, 故其脈盛大, 其膀胱逆行, 盛之極, 子能令母實, 手陽明大腸經金即其母也, 故燥旺, 其燥氣挾子之勢, 故脈濇而大便不通, 以此言脈盛大以濇者, 手陽明大腸脈也,
黃帝鍼經: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 膈咽不通, 飲食不下, 取三里以補之, 若見此病中一證, 皆大寒, 禁用諸甘酸藥, 上已明之矣.
話說上文是咱們東垣ㄚ伯引用內經論述脾胃寒熱的症狀及病機病理,和往常一樣,ㄚ伯說的頭頭是道,俺看的可是霧剎剎,俗云:「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書讀百遍其意自通」,總是有看懂的地方,來和各位看倌『喇笛賽』。
第一段的病症,ㄚ伯說:「得之於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原來飲食、居住環境、情緒,會引起身體這麼大的變化,難怪很多鑽研醫藥的人還是沒有把身體調理好,因為他們多著重於對症下藥,而很少注意本身的生活起居及飲食,等到病變了再來用藥,不但不能完全治療已病,未病的因卻一直不斷地發生。
第二段把寒熱在經脈中傳導及相互牽制影響的過程論述的很精彩,(其中天干部份請參考本台貼文十二經脈part05~五門十變by 毒手文),也與第一段形成強烈的中寒中熱的對比,在辨症的論點上明確地下了定義,其實治病最難的地方就是在辨症,萬一辨錯症用錯藥,後果可不堪設想,醫家除了要常摸藥炮製之外,還要和病魔變成好朋友,想想這個行業的人,如果不是本身有痼疾纏身,真無法想像如何能持續執業下去。
第三段引黃帝鍼經重申大寒之症,禁用諸甘酸藥,以治脾胃病上來說,胃寒比胃熱來的難治,時間也相對拖的較長,尤其大寒之症誤用寒藥會引起很大的壞病,咱們東垣ㄚ伯不愧是治脾胃的大家。
各位看倌常聽內地的老人家說:「上等大夫一道符,中等大夫一根針,下等大夫一帖藥」。
這說法雖然好像不符合現代科學,也有點怪力亂神,不過說書的總是收集各種說法再加油添醋地亂說一通,鄉野笑談別把它當真。好!再來還要怪力亂那些神呢?且看下回分解。
小毒丙戌大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