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病當問其所便. 黃帝鍼經云: 中熱消癉則便寒, 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穀, 令人懸心善饑, 臍已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臍已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餐泄, 一說腸中寒則食已窘迫, 腸鳴切痛, 大便色白, 腸中寒; 胃中熱則疾饑, 小腹痛脹, 腸中熱; 胃中寒則脹而且泄, 非獨腸中熱則泄, 胃中寒傳化亦泄, 胃欲熱飲, 腸欲寒飲, 雖好惡不同, 春夏先治標, 秋冬先治本, 衣服寒無悽愴, 暑無出汗, 熱無灼灼, 寒無悽悽, 寒溫中適, 故氣將持, 乃不致邪僻也, 此規矩法度乃常道也, 正理也, 揆度也, 當事制宜, 以反常合變也.
上文摘錄至補土派名家李東垣的著作,補者,補養,土者脾胃也,補土派顧名思義就是特別注重腸胃保養的一門醫術。本版名為醫方集解,自然是針對各門各派的特色及技巧,以討論的方式集合大家的看法,彼此增廣見聞,互相學習,今後將陸續推出有關補土派的著作及個人之拙見,還望高明之士不吝賜教。
話說李大師開宗名義就直指要害,凡治病當問其所便,可見大師與咱們沈爺說的:「中醫其實就是屎尿醫學」是不謀而合的。
大師引黃帝鍼經為例,細說胃熱則消化快、餓的快,可以靠肚臍上皮膚的熱度而確定胃熱。
腸中熱則大號不但黃臭而且像糜爛的稀飯,可以從肚臍下皮膚的溫度較低來判斷。
胃寒則腹脹,腸寒則腸鳴且會拉肚子,另有一說腸寒是消化不良,故有腸鳴切痛、大便色白的症狀。胃中熱是消化太快,故餓的快。腸中熱則小腹脹痛。
胃寒則腹脹而泄,腸中熱也會泄,胃寒傳化也會泄。胃因為要消磨食物,故喜歡高溫,腸因為要號吸收磨好的食物,故喜低溫,腸胃雖好惡不同,在春夏時氣血流注在皮肉時可治其標,待秋冬氣血流注在筋骨時再治其病根,天冷時穿的太少不會有畏縮感,天熱時也不會汗如雨下,這就是五臟六腑的氣機順暢均衡,自我空調系統運作正常的現象。
以上的腸胃寒熱理論除了常理,也有相反的道理,這些道理還需要後學者在臨床上的經驗,才能明白其中的矛盾。
有人說治病其實是種經驗,有了基礎理論再隨著病機變化,以上大師的第一課就是教咱們先明白腸胃寒熱及大號的氣味色澤來判斷,筆者以笨拙的手法拋磚,希能引高明者指教一、二。
小毒2006/11/2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