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3 21:02:49| 人氣5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剛經集成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分解】

  離相者,離一切幻相也。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此幻相虛而不實,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虛妄相所惑。妄境時時薰妄心,真性為外塵相所遮蔽,終日為環境所轉,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長劫輪迴,無有休息。若能離相,不為相所惑,則無執著取捨矣!既無執著取捨,塵相空矣!內心不出,外塵不入,則動靜不生矣!動靜不生則寂矣。所云寂滅者,初伏外塵,次盡內根,根塵雙脫,先破人我,更進一層,又破法我,覺所覺之相亦離,再進一層,俱空不生,空所空之相亦亡,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深解、心中大悟的意思。義趣、就是義理旨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慧眼聖人之心有七竅、一聞千悟、此智慧眼也。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彌勒頌曰

 

 聞經深解義  心中喜且悲

 昔除煩惱障  今能離所知

 遍計於先了  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  方便勸人持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彌勒頌曰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境忘心自滅  心滅無境心

 經中稱實相  語妙理能深

 證知唯有佛  小聖詎堪任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信解、心無所疑、了然領悟也。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彌勒頌曰

 

 空生聞妙理  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  同火出蓮華

 恐人生斷見  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  定入法王家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是、所言深合佛理、即可之意也。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驚、駭其言之過也。怖、恐其道之高也。畏、怯其行之難也。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彌勒頌曰

 

 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  應當識本源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彌勒頌曰

 

 波羅稱彼岸  於中十種名

 高卑緣妄識  次第為迷情

 焰裏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  今始號圓成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忍辱、內心含容謂之忍、外境橫逆謂之辱。忍辱有三種。(一) 生忍、(此是分別心忍受。即人對我、雖無禮相加、我要忍受。) (二) 法忍、(菩薩行一切度生事、不生疲倦厭煩也。)() 無生法忍、(不見生忍、不見法忍、忍知不生不滅的真法性)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昔、指前生而言。歌利王、是梵語、意思就是極惡之君。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五百世、就是五百生。作忍[s1] 辱仙人、忍辱仙人、就是如來佛、在前五百生、成仙的時候、一個仙人的名號。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彌勒頌曰

 

 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

 頻經五百代  前後極時長

 承仙忍辱力  今乃證真常 


 [s1]又忍有六義,(一) 力忍,不忘嗔,但不報也。(二) 忘忍,雅量容物,處辱如無也。(三) 反忍,反己自責,不尤人也。(四) 觀忍,外入內身,皆達如夢也(五) 喜忍,喜其能成我之忍力也。(六) 慈忍,憐彼加辱者愚痴,而發願度之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彌勒頌曰

 

 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  割肉恐鷹飢

 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天師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彌勒頌曰

 

 眾生與蘊界  名別體非殊

 了知心似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空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彌勒頌曰

 

 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  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祛

 須依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概論】

  本分,因須菩提到此時,聞經深解,已領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感從中來,涕淚悲泣,讚嘆了一聲希有世尊。在本經第二分,也讚嘆了一聲希有世尊。第二分的讚嘆,是讚嘆如來佛,在日用尋常起居坐臥之間,無非是指示般若真心。本分的讚嘆,是讚嘆如來佛指示般若妙用,如深入九重。就好比一重房屋,從前僅從外面看得規模壯麗。現在已進到此房屋的堂廳了。如來佛,也因須菩提,已悟有相皆妄見,非相即見如來的密義,所以即勉以要做力行的工夫。力行又不外六波羅蜜,(就是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六度。)而六波羅蜜之中,以智慧最難得。所以先舉第一波羅蜜,意在有智慧,而後可行其餘五波羅蜜。復又舉忍辱波羅蜜,不言其他。因為忍辱這一度最難行,並引出自己的故事來證明,(故事列附言內)表明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非空空說心也。要必如支解之慘,五百世之辱,寂然不動,纔是正定。因為忍辱不到此,終是妄相不滅。忍辱未到此,而覺有驚,怖,畏,的心,便是信心不堅。所以又以本身,行忍辱無四相以勉之。並點明經文,若菩薩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的意思。又以前各分,屢言福德,此分獨言功德,蓋功成果滿,福不足道也。

 

【附言】

  般若,譯為妙智慧,先已說過了。但是般若分開來說,有種種分類。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等。本分「聞說是經,深解義趣」兩句,即包含此三種般若。聞說是經者,即為文字般若。深解義趣者,即由觀照般若,深達實相般若也。

如來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體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歌利王帶了眾妃宮女,到山中去打獵。因疲倦在山中休息,就打了磕睡。等到睡醒了,一看所帶的眾妃宮女,都不在眼前。乃進山尋找,看見一座山洞,那些眾妃宮女,都在洞前聽僧人說法。歌利王大怒,指責僧人曰:汝如何在此勾引婦女?僧人答曰:我實無慾。王又詰曰,汝如何尚說見色無慾乎?僧人曰:持戒耳。王又曰何為持戒?僧人曰:忍辱也。王聽到忍辱,怒而拔刀,向僧人砍去,問汝痛乎?僧人曰:實不痛。王益怒,將僧人身體,節節分解,問汝恨我乎?僧人曰:既無我何來怒恨。這個時候,四天王震怒,一時狂風大起,走石飛沙,天龍八部,齊來護法。僧人被分解之肢體,已完好如故。王大恐懼,長跪於僧人之前,哀請饒恕,僧人當即代求天赦,一時天霽如初。王亦回心,發願向善。僧人亦發願曰:若得成佛,我當先度汝。歌利王即後五百世釋迦誕生時之憍陳如也。按憍陳如,亦名阿若憍陳如,生於中印度迦毗羅城之婆羅門種族。長於卜術,釋迦誕生的時候,曾召為卜課。以後釋迦出家,苦修於尼連禪河畔山中,時憍陳如實為隨侍五弟子中之一人。住色布施,是心取相。住法布施,是取法相。不住法布施,則不取法,亦不取非法。不取法則無實,不取非法則無虛。如是布施,則正覺圓明,無復障礙。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言覺之至也。布施,設稍有住,即我人等四相未忘。而與眾生結憎愛緣矣!如是則互為父母子孫,冤家債主,百劫千生,恩怨莫釋,輪迴生死,那有了期。所以如來教行布施,決不可住相,就是正為這個緣故。

 

【講義】

  須菩提,聽如來佛說經,到了這個時候,心中已是深悟理趣,就感覺到聽此經已晚為恨,流下眼淚,哭泣起來,向如來佛讚嘆了一聲,希有世尊!向佛曰:我師父所說這個深奧的經典,我從前得了慧眼,雖然已是一聞千悟,卻是未曾聽得如此深奧的經。須菩提又曰:「世尊」乎!我既聞此經,自性清淨中,已悟有本來全真的實相。設若有人,得聞此經,發一念篤信的心,其心純正,毫無慾塵,便是清淨般若之慧,生真實不虛之相,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成就諸佛第一希有功德。

  須菩提又曰:「世尊」乎!究竟這個般若實相,空如太虛,無有形跡,若著於悟實相,就不是實相,所以我師父說,名之謂實相而已!

  須菩提又曰:「世尊」乎!我現在得聞此經,以我從來所得之慧眼,自能信其言實,解其妙理,信奉修持,尚非難事。若當來世後五百歲,濁世末法的時候,離開我師父已遠的苦海茫茫的眾生,聽聞此經,有信解受持者,則此人真為明了自性第一等的人,實不易得。什麼緣故呢﹖因為此人,頓悟真空,必無我人等四相。能離四相,則此人必已悟非相,人我兩忘。若如是離一切諸相,其心空滅,即造到覺地,與諸佛並駕齊驅,就得名之謂佛。

如來佛告須菩提曰:汝所言,深合佛理,後果有人,得聞般若之妙法,不驚(無疑心) 不佈(無懼心) 不畏(無退心) 當知這種人,是很少有的。這是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為我所說的第一波羅蜜,原以諸經皆從此出來,此智慧到彼岸也。豈果有彼岸之可執著,也不過特名第一波羅蜜而已!

佛又曰:「須菩提」乎!凡辱境之來,恬然處之,不因怒恨,亂我般若。其心如同太虛,即到覺地,這就是忍辱波羅蜜也。但真空本來無相,外不見其辱,內不見其忍,渾然兩忘,所以如來我曰:非忍辱波羅蜜,是特名忍辱波羅蜜而已!說到這個忍辱,如我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體的時候,心如虛空,不起四相。而所以能如此者,就是因為當初節節分尸的時候,可以說辱到極點矣。這個時候,若起四相,定起怨心,不能忘恨,必成苦果,還能說得忍麼﹖我又想起了,過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曾修忍辱之行。在這個前世,就無四相之果,由歷劫頓悟真空,可知吾人所修者,誠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可知忍辱波羅蜜,實為修行者之先務所急。首要破其嗔心,方離四相,四相皆空,得成忍行。

  佛又曰:「須菩提」乎!因為這個緣故,菩薩欲成道,當空其心。離去一切形跡,方能發無上菩提的道心。不應起著於色的念頭,不應起著於聲、香、味、觸、法的念頭,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純真無欲,一切不受繫縛。若於六塵上,有一住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之住處。

  所以如來我說,菩薩心,本來虛而明,若住於色,就不能覺。我曰,不應住色布施,正為此也。

佛又曰:「須菩提」乎!菩薩以不住此的覺心,發心廣大,非僅為己,是為有益於一切眾生,應該如此無相布施。

  如來我說的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而已!其實本體全空,皆是非相。又說的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渡而已!其實妄心自離,若見本性,也就不是眾生了。

佛又曰:「須菩提」乎!如來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皆是無上的菩提,了悟本性。是真而不妄(真語者),實而不虛(實語者),如而合理(如語者), 不欺人(不誑語者), 不二說(不異語者)

佛又曰:「須菩提」乎!如來我,所得般若之法,與世間諸法不同。世間諸法,不著這邊,就著那邊。我所說的真如無相,是無實。自性具足,是無虛。

佛又曰:「須菩提」乎!若菩薩,心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四相未除,如人進黑闇房屋之中,昏暗蔽塞,則一無所見。若菩薩,心不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同打開金剛之眼,燃著般若之燈,性光四照,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見種種之色。

  佛又曰:「須菩提」乎!如來我,滅後到了後世,若有善男信女,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到菩提之覺位,成自性之如來。則這種人功德,非小果權乘可比。可感格如來我,必以無上智慧,而照鑒之(悉知悉見)。這種人,皆得成就見性功德,普施萬劫,無量無邊。

台長: 後學
人氣(5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金剛經集成 |
此分類下一篇:金剛經集成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此分類上一篇:金剛經集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