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3 04:00:00| 人氣8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莊子:名哲學家33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莊子


【圖博館】:緣現論(4) 7、莊子

莊子自認是老子的後繼者,如其云:「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咨縱而不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天下)。
  《莊子》比《老子》更難解,因前者較多體驗後者較多論理,如不是從思辯下手,讀《莊子》往往是一種超脫、空靈的宇宙、人生體驗,而不是什麼存在不論、本質直觀、無關心的美感、移情作用(徐復觀之見,二六八p64、79、87)。一般將之系統化,莊子的思想就成為:透過心齋坐忘,達到無待、齊萬物、泯是非、無生死的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境界。當然反之者則將之扭曲成反智(余英時,二六九p10)、只是情意我欠德性我(勞思光,二四四卷一p256)、無創生(牟宗三,二七一p440)……等等。這些只不過是預設下的批評,從另面來看,莊子正是要批評這些主智、德性我、智直覺創生等的絕對論。
  勞思光以其哲學基源法,預設出自我境界的四個設準,用以分判中國哲學諸家,並言行不一、似乎價值中立地說:「一設準並不表示某種特殊肯定,只是表示一種整理問題之方法」。其實由勞氏判「形軀我(以生理及心理欲求為內容)、認知我(以知覺理解及推理活動為內容)、情意我(以生命力及生命感為內容)、德性我(以價值自覺為內容)。」(二四四卷一p148-9)就可看出他對自我境界的價值判斷便已表露無遺,而此種價值判斷並無普遍必然性,換個文化、學派、哲學家等就可有不同的價值判斷,這可從本書相關的析判得知,比如從Aristotle來看「認知我」最高,從Sarte來看「形軀我或情意我」最高,從……,更何況四種我的內容並非如勞氏所界說。
  類似的牟宗三以有執、無執來區分西洋、中國哲學,再以創生、非創生來區分儒、道釋(二七一p440),也是一種無普遍必然性的價值判斷,是對他者的扭曲及貶抑,對自己(儒家)的美化。
  以下著重於一些比附的謬誤。將莊子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秋水)。「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意,聖人議而不辯」(齊物論)。「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解釋成因人的認知有意向性故要存而不論,之後再以純意識(心齋)觀照到純物。或解釋成解構性的衍異。這種解釋是謬誤的,因胡塞爾是從思辯理性下手,目的是要替認知尋找一絕對可靠的基礎並以之還原出一切。而解構主義要解構的「道」(Logos)正是莊子所想要的,如其云:「道惡乎往而不存」(齊物論)。「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遊)。「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齊物論)。
  研究者(如奚密二一p203-6,尚杰二七二p39-47)單從文字和語音的對立來理解Derrida有關「語言中心主義」的論述,而忽略了達氏要批判的不只是語音,連文字所涵攝的「道」也是(三六三p.225,三五六p.69)。
  雖然現今研究中国哲學不可避免地會以西評哲學做為比較的基點,但本應切忌的比附卻成為學者的時尚,學者總抓些皮毛在比附。當然這不只是中国哲學,連印度哲学亦然,比如就有不少學者將釋迦牟尼的無記,龍樹的八不中道、空無自性等比附成康德的二律背反,其實由三五四的研究可知其謬。首先無記和八不的基礎及目的在解脫生死的緣起法和空性,而後二者正是康德所要批評的物自身,當然康德本人的無上律令也是种物自身。同理吾人切忌因Derrida提及的延異differance有類似空及八不的空自性和非〜非〜(三五六p.29,48),而在那兒大做文章,其實Derrida的解構主义正是要解掉空的自性及八不的中道等之結構。
  奚、尚二氏單從文字和語音的表面來比較及比附,只不過是相對於「語言中心主義」下的「文字中心主義」或「文字決定論」,而忽略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所要追求的「道」之絕對性(三四二p.49-51)。也無知於所有語言,就Chomsky而言,不只是表音,表意亦然,均有完備的語法,所以中文不會如尚杰的「文字決定論」所批評的,認為中文造成中國文化欠科學、邏輯、民主等,語言或文字與這些的關係並非西方邏輯的充分必然性關係,而是關聯性關係而已。尚杰的「文字決定論」只不過是中村元「詞性論」的變形,雖然尚杰也了解到中文有那些優點(比如相對於西方「語言中心主義」下的理性專制,充滿了藝術化、天人合一)。其實就優劣來探討表音或表意文字,不但有其時空的局限性(因各文化各時期有其興衰,但這些興衰與語言並無必然關係),也無法如實地反映各語言的特質。
  同理也不可用無關心的愉快來比附莊子的藝術精神,因康德的美感是種判斷力的審美,而莊子是心齋坐忘的人之整體體驗。也不能比附為移情作用,因情對莊子而言是私的,要去情才能投入境界。

莊子 維基百科

File:Zhuangzi.gif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1]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一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生平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2],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蒙人,今址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一說安徽蒙城,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3]「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死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莊子還被認為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4]。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5]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 《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家的韓非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政治主張
File:Eine-Seite-aus-dem-Zhuangzi.jpg
四庫全書中的莊子 (書)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6]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7]。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篡奪了齊國的政權。「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8]對於聖人,莊子借用盜跖之口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魯之巧偽人」[9]。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為首」[10],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為德,有心為德就要虛偽,「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11],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懷疑,認為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莊子認為「道通為一」[13],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禮法治國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法違背人性,使百姓「失其朴」[14]。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15]。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16],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17]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18],君主要「無容私」,「汝游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9]。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20]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如「遊於羿之彀中」(《內篇•德充符》),處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21]。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22]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慾望,「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3]。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24]」。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25]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26]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27],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28],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迹。
  在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29]。人如果得 「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為一」[30])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
  文學貢獻
File:Zhuangzi-Butterfly-Dream.jpg
莊周夢蝶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31],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32]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蟬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信仰形象
「南華老仙」、「南華真仙」或「南華大仙」等,係一虛擬人物,多見於小說諸如《二刻拍案驚奇[33]》和《三國演義》等,其原型應該來自於道家的莊子之封號南華真人。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南華老仙贈書《太平要術》給張角。書載:南華老仙,碧眼童顏,手執藜杖,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
  來由
有說南華老仙即莊子。蓋道教尊莊周為神仙,奉《莊子》為經典。而相傳說莊周曾隱居於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章回小說把南華大仙說成是莊周顯靈,顯然據此而來。
  文學與歷史
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成玄英《莊子註疏》的序文及小說《警世通言》[34],但此說僅載於小說,不見於《史記》,《莊子》中也缺乏相關證據。
雖然小說作者和道教徒取材於莊周隱居南華山的典故,但基本上,南華老仙的故事,仍屬作者構想、創作的人物和情節,不應將之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
  道藏的莊子形象
「南華真人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清玄嗣,漆園隱吏
經著南華,行合天心
輔玄讚教,無名無己
混合形神,出入太虛
師長桑真人而南華修道,服食北肓火丹於抱犢飛升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與萬物齊同,共鯤鵬遨遊
德潤天下,道濟萬世
逍遙無待,齊同生死
大聖大仁大孝大慈太極闈編郎微妙元通南華真君暢玄濟世大天尊
  參考文獻
1 東漢時為避明帝劉庄諱,改庄為嚴
2《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3《莊子•雜篇•則陽》
4.Murray Rothbard.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9(2):43.
5《外篇•知北游》
6《道德經》
7《外篇•胠篋》
8《外篇•胠篋》
9《雜篇•盜跖》
10《雜篇•則陽》
11 《雜篇•則陽》
12《論語•顏淵》
13《內篇•齊物論》
14《外篇•天運》
15《外篇•天地》
16《內篇•人間世》
17《雜篇•庚桑楚》
18《外篇•在宥》
19《內篇•應帝王》
20《外篇•天地》
21《內篇•人間世》
22《內篇•人間世》
23《雜篇•列禦寇》
24《外篇•在宥》
25《雜篇•庚桑楚》
26流沙河,《莊先生的故事》
27《內篇•養生主》
28《內篇•人間世》
29《莊子•大宗師》
30《齊物論》
31《老子•第一章》
32《雜篇•寓言》
33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p390 [1]
34《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研究書目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Robert E. Allinson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人版社,2004)。
池田知久著,王啟發等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台北:三民書局,1969)。
  另見
莊子 (書)
道家
道教
老子
  外部連結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莊子
《莊子》(中英文對照版)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莊子,史丹福哲學百科全書條目
莊子,網際網路哲學百科全書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E%8A%E5%AD%90

台長: 阿楨
人氣(893)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哲學家 |
此分類下一篇:王弼:名哲學家34
此分類上一篇:韓非子:名哲學家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