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5 07:00:00| 人氣2,987|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侯孝賢:名導演7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侯孝賢



臺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47年4月8日生于廣東梅縣,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臺灣。1972年畢業于臺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次年任李行場記、助理,當過副導演、編劇、演員。
  1975年起從事編劇工作,編有《桃花女鬥周公》、《早安臺北》、《我踏浪而來》等電影劇本。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壇廣泛重視。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聯合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臺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冬冬的假期》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6年執導《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獲1987年意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臺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獲臺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其後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
  侯孝賢每部作品都保持非常之高的水准,且均有所突破;其創作爲臺灣曆史與民衆命運寫下生動篇章,那些即興式的街頭、鄉間實景拍攝,混合職業及非職業演員的真實自然表演,運用畫外音、長鏡頭、空間景深營造的情緒張力及詩意氛圍,都成爲其作者電影的標志。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機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這也是侯孝賢作品的一大特色,並已形成個人風格。他與楊德昌應該是華語影壇的兩位泰鬥級導演。
早年生涯(1947-1966)
  1947年年8月四個月大的侯孝賢隨全家遷臺,本想客居幾年卻由于政治原因無法回歸故土。一家人輾轉幾地之後定居于高雄鳳山,從國小到當兵之前的侯孝賢便是成長于鳳山眷區,父母親和祖母在這期間相繼過世——這段故事在1985年的《童年往事》中有提及。
作爲邊緣地帶的臺灣,在兩岸對立的時局背景下,當時存在著原住民文化、明清遷臺的閩南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以及大陸移民文化,它們相互交織影響,造成了既不同于大陸也不同于香港的獨特地緣文化。侯孝賢從小就喜歡看例如武俠在內小說,尤其喜歡看皮影戲和布袋戲,耳濡目染的影響使得侯孝賢在後來拍了《戲夢人生》,童年的他也曾用假票蒙混進電影院去看戲,由此和電影結緣。
從影之前(1966-1973)
  在參加全國大專聯考失利後,1966年侯孝賢和多數臺灣年輕人一樣入伍服兵役,在這期間他看了一部英國影片《十字路口》,感觸之余決心用十年的時間進入電影界。
1969年,侯孝賢從軍中退役,並且以第一志願進入了當時的國立藝專電影科就讀(現已改制成國立藝術學院)。1972年,侯孝賢順利從學校畢業,這一年,他25歲。畢業後的侯孝賢卻沒能進入電影界,在八九個月時間裏只能做一份電子計算機推銷員的工作,在遊晃了一年之後,1973年,恰好李行導演要找場記,學校教師便推薦了侯孝賢,于是參與了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的拍攝,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觸電影的制作,他是場記。 自此,侯孝賢正式踏足電影界師從李行導演,擔任場記、助理導演,並從事編劇。
初出茅廬(1973-1982)
  1975年後編寫了電影劇本《桃花女鬥周公》、《早安臺北》等。1979年後擔任《我踏浪而來》等影片的編劇和副導演。 從此便開始踏入電影圈,最初是以編劇開始逐漸讓臺灣民衆接觸並喜歡的,從1979年的《秋蓮》、1980年的《天涼好個秋》直到1985年的《青梅竹馬》和《童年往事》。其中1973的《小畢的故事》曾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成了侯孝賢電影的標記。1982年他又拍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年的他拍攝技術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于有一次,他們因爲鬧事鬧得太厲害,被警方懲戒,于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芒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同年他拍攝了《兒子的大玩偶》,這是一部悄然揭示父愛的電影:小鄉鎮失業青年坤樹爲了養家糊口,替電影院做“三明治廣告人”。他化裝成小醜,身前身後挂著厚厚的廣告牌,在烈日酷暑的街頭遊走、宣傳。可是當坤樹去掉化裝的油彩時,小兒子竟不認識父親了,被嚇得哭鬧起來。他無奈只好再化裝成小醜,以贏得兒子的歡心。當周圍的人會意微笑時,我卻不得不拭去彌漫在眼前的淚霧,想起了自己那曾被我當馬騎的父親。
起步(1982-1984)
  作爲侯孝賢電影創作的一個割裂點,《風櫃來的人》之前和之後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侯孝賢。從第一個鏡頭開始,侯孝賢便宣告了自己的改變,質樸無華的演員、追憶逝去的時光、青春的宣泄與迷茫。和結尾一樣,在羅大佑和李宗盛的歌聲之外Vivaldi的《The Four Season》也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侯孝賢本人說法,通過《風櫃來的人》是獲得了對電影的“重新認識,感覺那是另一種語言”。盡管後來人們評論說影片幾乎就是在實踐安德烈?巴贊的寫實理論,而采用的又是讓?雷諾阿一向爲人所津津樂道的攝影機擺設方法。
《風櫃來的人》和《兒子的大玩偶》也奠定了侯孝賢的敘事風格: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偶爾娓娓道來,偶爾沈默不語,平靜的用他的長鏡頭展開充滿著中國山水畫留白的無盡畫面,而畫面裏的臺灣小城鎮,衣著樸素的青澀少年,年邁老朽的臺灣阿公...一切的一切都讓觀衆在靜觀在這種簡約的鏡頭下,深深地感到一種情感和意象的延伸。
往事(1984-1986)
  1985年,侯孝賢籌劃拍攝了半自傳體的電影《童年往事》,這部電影被影評人認爲是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而在大多數的看衆眼裏,它所傳遞的那種悠悠的成長之旅實在是賺人熱淚。電影的一開始就是他自己的聲音,講述著家族的遷徙,從梅縣到臺灣鳳山,靜謐的固定鏡頭,拍著他幼時的家,和家的中心—父親。而後鏡頭帶到老奶奶用她溫柔的聲音喊著“阿孝咕!”——就是侯孝賢,打字幕的時候,忽然發現它的英文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這大概就是《童年往事》所表達的意念吧!所有人都對電影中的三個記錄死亡的鏡頭印象深刻:記從父親死亡時全家人的傷痛,到母親死亡時的兒子肅穆沈默,最後老奶奶的死亡,已變成僅有旁白的自述。在《童年往事》的尾段,侯孝賢用了旁白去憶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螞蟻在爬,才發現她可能死去多時……”,仿佛惋惜多于悲愴的旁白讓整個畫面忽然彌漫開一種淡淡的離愁,有人說,侯孝賢作品是浪漫的,詩化的。那麽《童年往事》恰是這種說法最自然的注角。
  聯系《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這三部作品的一個關鍵詞是:往事。作爲侯孝賢、朱天文、吳念真三人各自對應的一部分或者說大部分真切的成長記憶與體驗,它們無可避免地有其特殊之處。
  《冬冬的假期》的真正出發點是由朱天文孩時點滴零散回憶觸發,再以侯孝賢電影散文般的筆觸一一展現出來。故事原本是朱天文《炎夏之都》裏的一篇《安安的假期》,作爲一部不折不扣的兒童電影,影片折射出來的孩童與成人間的距離,被影像巧妙地縮小了,通過孩童的目光來注視成年人的世界,在目光中寫下了成長的注腳,同時又能讓成人世界的紛紜無奈曉于孩童的目光所察中。
  它的自然、流暢和寫實的風格,帶給我們幾乎都曾擁有過的生活體驗。—— 張昌彥
  作爲許鞍華等導演心儀的十大電影以及各類最佳華語電影排行榜上的常客,《童年往事》承載的東西太多,已不是“最好”二字可以形容概括得盡。父親、母親、祖母的相繼離去,生與死的糾葛,由童年到少年,由個人到家庭,再由家庭到時代,來自于侯孝賢個人成長體驗這部《童年往事》,在帶著自傳性質之余令無數觀者發自內心爲之動容。
  繼《風櫃來的人》和《冬冬的假期》在法國南特影展獲獎並引起國際關注,突破阻擾的《童年往事》參加了198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並且獲得了國際影評人獎以及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非、歐、美洲最佳影片獎。
  這些死亡,這些記憶,由于有了一層時代變動的背景,已然超越無關緊要的個人鄉愁民國四十七年臺海空戰、陳誠之逝、隨時准備返回返大陸的祖母等描寫,無論是伏筆或明言,皆與片中的情節彙集一流,使得《童年往事》的記憶成爲時代的記憶、民族的記憶。—— 陳國富
  按照小野的說法,《戀戀風塵》原本要找陳國富來拍攝,結果被他拒絕。獲得1987年法國南特影展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的《戀戀風塵》是了解侯孝賢作品拍攝風格和電影美學的一個絕佳入口。
在《侯孝賢畫像》裏作爲編劇的吳念真曾笑著埋怨說他那感天動地的初戀故事在《戀戀風塵》如何被侯孝賢“修改蹂躪”。相戀于鄉間,分手于都市,一片山水青蒼中,《戀戀風塵》裏的愛情就和陳明章的吉他聲一樣太容易淹沒在轟轟烈烈的歲月裏或是紛繁嘈雜的生命中。
嘗試(1986-1989)
  侯孝賢早期作品,不僅成功地在美學上營造出一種“視覺真實感”,同時也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選擇、情節故事的安排等等,記錄臺灣的“成長過程”。前者是美學感受,後者則是在特定曆史時空下人民生活的處境與社會關系;前者訴諸于觀衆的注視,後者則是突顯觀衆所處的社會位置。在長鏡頭的鋪設下,觀衆遙遠的關注著這個社會,卻分明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一種濃重的情感積澱——畫面上樸素的村莊、生動的田野和規矩的人們在一種早已預設好了的生活軌道上點綴著時空,而故事往往就發生在這樣的歲月和地點。我們在侯孝賢的電影裏,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遊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偏偏構成了一部一部感動了整個電影院的作品。如果說侯孝賢試圖通過鏡頭說服看衆的感動,或者說,不是侯孝賢打動了看衆的心,真正打動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
1987年的《尼羅河的女兒》讓侯孝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鏡頭長度比《在那河畔青草青》長了許多,而且不用分鏡,改用數個靜止長鏡頭,這讓很多曾經欣賞長鏡頭風格的人對這庸長得讓人一頭霧水的“侯式”鏡頭表示懷疑,盡管在這部電影中,侯孝賢試圖表現的是隱藏在臺北霓虹燈下種種不健康的都市文化的憂思,但過分長鏡頭的鋪設讓人産生郁悶,無聊的感受。在《尼羅河女兒》中,角色被槍殺,是突如其來的一槍,然後死亡,事前絕無任何鋪排,絕無用任何方法令觀衆的情緒慢慢醞釀,盡管侯孝賢認爲刻意安排正代表了欠缺自然,然而卻無法讓人承受。對于衆人善意或挑釁的批評聲,侯孝賢照單全收,然而他卻比平常更沈默了。同年的《戀戀風塵》卻一掃《尼羅河女兒》裏晦澀難懂的鏡頭含意,出現在觀衆視線裏的是一個平凡真實的愛情故事,一段平添自然的人生曆程。男主角到金門當兵,發生兵變,女主角與每天來送信的郵差結婚。這本來可以一句話就說完的事,卻實實在在揪著看衆的心長達102分鍾。每個人都試圖通過電影找尋當年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這段愛情的結束不是誰的過錯,可依然會在阿遠回鄉時,跟隨他的目光眺望遠方的山,然後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已經淚落沾巾。
曆史(1989-1995)
  沈寂了2年之後,他終于向世人展示了他超才華的顛峰之作——《悲情城市》。他成功的完成了從關注臺灣民生成長過程到關注社會曆史問題的一個自然的淡入淡出。但是,“人”,依然是侯孝賢永遠關注的。說到《悲情城市》,我相信有太多的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欣賞它和品味它,電影中的許多鏡頭已經成爲耳熟能詳的經典。《悲情城市》的優美及苦澀讓所有看過的人都無法釋懷。這是一部以曆史事件爲背景的大制作,依舊是把攝影機不遠不近不離不棄的擺在畫面的一側,依舊是漫不經心事不關己的畫外音,依舊是溫情脈脈柔和生動的光暈,太熟悉了,每個人都在心底說,還是侯孝賢啊!
  《悲情城市》裏的悲情來自于電影裏文清和寬美在時空邊緣苦苦維系的愛情,來自于寬容和大家情緒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也來自于“你們要尊嚴的活著,父親雖死于獄中,但請相信,父親無罪。”的遺書,來自于一切一切在曆史背景下被踐踏,被忽略的人性尊嚴。《悲情城市》爲臺灣人長期心中的禁忌與恐懼,作了最傷痛的回憶,片中無論是陳儀所代表的官方敘事,還是寬美的日記,都是讓觀衆看到所謂臺灣光複的曆史敘事原來是如此的充滿斷裂,充滿悲情。而侯孝賢自己在接受采訪時則說:“這部電影想要抓住的感覺,與其說是嘗試要爲這幾十年來的臺灣曆史進行注解,其實是更像把一首臺語老歌給唱出來,歌詞簡單,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聽的人都會在歌聲中找到自己寄托的空間、非關逃避,而只見人的韌性。”。
  1993年的侯孝賢悄然的推出了他的新作《戲夢人生》,這是一部記實性的電影,紀錄了臺灣處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布袋戲藝術大師李天祿坎坷的一生;侯孝賢在通過當事人的親身憶述及導演重塑的處理場面,造成一個時空穿梭交替、多重視點的李天祿回憶錄;再度呈現了被曆史無情壓抑的人的悲哀。爲貼切地呈現這位根植臺灣本土的藝術家半生的生活經曆,侯孝賢獨放棄特寫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對觀衆視角的蓄意操縱,而試圖把觀衆推在任何一個特定的視角之外,使觀衆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相隔離,以平實靜觀的態度來捕獲一個個非戲劇性的日常活動片斷。“生活本身就是曆史”這就是侯孝賢信奉的觀念。這部電影的配樂也也非常特別,采用了臺灣本土的月琴取代了傳統的吉它,月琴一撥,那些來自鄉野民間的歌謠就通過那些質樸的嗓子吟哦出來,然而轉瞬間,又飄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帶著泥土味的空氣裏。像極了侯孝賢的電影風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與感懷,鏡頭一轉便是滿目的綠水青山。
  1995年,侯孝賢延續了他的長鏡頭風格,但放棄了靜止鏡頭的泰然自若,取而帶之了上下搖晃的動感效果,在當時讓很多熟悉他的影迷都大覺意外。《好男好女》所描述的愛情也分明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少女蔣碧玉認識鍾浩東的時候才十六七歲,那時蔣是個少女護士,鍾則因爲用功過度而犯了輕微的神經質住院,他們常在一起說話,那時的鍾港東有強烈的國家意識,還說他是要革命的人,不能結婚,蔣碧玉總是聽著他說,對他宏大的理想,浪漫的祖國意識,都存著模糊的尊敬,心裏想著即使不結婚也好,默默的決定跟著他。這一跟就是一輩子的事...《好男好女》、《戲夢人生》和《悲情城市》,這三部連續推出,反映不同時代背景的電影,成爲了臺灣的“悲情三部曲”。也是侯孝賢中期創作的顯著特色:直接與臺灣過去的曆史對話,敘事的時間軸不再單一,采用不同時空交錯處理。
  《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這三部作品的時代背景貫穿著臺灣在20世紀的苦難命運,以不同的視角來看一段段的大曆史,這裏面既包括知識分子、民間藝人還有普通百姓。而正是通過這個臺灣三部曲(或稱悲情三部曲),侯孝賢確立了他在國際範圍內的穩健地位。
  作爲編劇的朱天文爲《悲情城市》寫過很多的文字,除了名篇“《悲情城市》十三問”——那是解讀影片的絕佳文字,在影片獲得198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時,她也寫下了感慨文字。她說《悲情城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要感謝的是詹宏志,然後才是其他人。而聞獲消息,在威尼斯的匈牙利旅館裏,同爲編劇之一的吳念真無法抑制地哭了:
  “緊緊抱住侯孝賢,不願使眼淚被人看見而至久久埋在侯孝賢肩上不能擡起頭”。
  侯孝賢創作《悲情城市》的靈感來自一曲《港都夜雨》(注:港都指的即爲基隆),另一種說法則是最早的感覺來自于由洪榮宏翻唱、粱弘志重編《悲情的城市》——而可以肯定的說侯孝賢用他動人的長鏡頭和詩意的節奏抓住了那個混亂大時代的精髓。
  《戲夢人生》講述的是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坎坷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它散發著濃厚鄉土氣息,同時又飽含著深切情感。影片原聲音樂非常出色,特邀打造配樂之一的詹宏達是正是侯的好朋友詹宏志的弟弟。影片獲得了199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特別獎之外,盡管在後來人們發現那一大部分原因應該歸功于伊朗人阿巴斯,他是那屆電影節的評委之一,同時也是侯孝賢的忠實擁護者。《戲夢人生》被認爲是90年代侯孝賢最具實力的一部影片,同時也是蘇姍.桑塔格90年代十部最佳電影之一,另一部同樣入選、出自侯孝賢的是《南國再見,南國》。蘇姍?桑塔格評價說“The Puppetmaster (Hou Hsiao-hsien, 1993) Set in the '30s and '40s, The Taiwanese director is just as marvelous as everyone says。”
  《好男好女》的原著來自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該原著同時也影響了《悲情城市》。最早構思中《好男好女》是名叫《浦島太郎》(《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通過日本浦島太郎的故事,講述一名政治犯在白色恐怖時被抓入監獄,後在80年代出來面對現代物質化臺灣社會的命運。
作爲臺灣曆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影片,侯孝賢采取了三個不同時空的交錯組合,而在之前這是不可以想象的,甚至出現了以梁靜爲代表的現代年輕人,這似乎也預示了之後在他身上將要發生的改變。《好男好女》描述的白色恐怖時期,與《戲夢人生》裏的日據時代、《悲情城市》的光複期間組成了完整臺灣近代史篇章。
轉變(1996-2001)
  1998年的《海上花》是一部華麗而頹廢的作品,據說整個妓院在臺灣建景拍成,美工爲了找能體現生活痕迹的“沒用的東西”還特別煞費苦心。《海上花》,上海花,是一朵朵在上海英租界討生活的名妓花,只可惜,她們被深鎖在花房,只能白白地等待最美的花期過了,盡管是招來迎往、萬般寵愛,卻還是一身孑然;華麗,但頹廢。實在是無法想象,臺灣的侯孝賢拍起老上海的故事,竟可以這麽平穩而內斂。又據說,侯孝賢在回答記者關于《海上花》時空局限時的回答是:“…… 用冷靜客觀的角度去看那些妓女們的生活,所以我故意不拍外景,因爲她們困頓在這一個situation裏面,跑不掉。其實每個人都是,他們出生來到這個社會就跑不掉。”這樣的斷言,實在是很酷。
  聽說侯孝賢又在籌劃他的新電影《千禧曼波》:全片分爲“五百萬的戀情”、“愛到昨天停止”等7段劇情,每段將剪輯3分鍾片段在網上先行播放,讓網友提出回應與質疑,並以此爲題材繼續發展新的故事,如此的枝幹綿延將可無限延展,傳統電影的框架因此將被徹底打破。想到侯孝賢也可以這樣前衛,笑容早就挂在了嘴角。
  侯孝賢從《南國再見,南國》開始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能入選手冊的年度十佳,《南國》一片同時入選90年代十佳影片。
在侯孝賢身上,我看到一種很純潔的敘述方式,這是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世界,這是讓我感到最震驚和最受觸動的,通過他的電影,我更好地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看到了我自己。 ——讓-米歇爾?付東
總結
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什麽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 侯孝賢
走出臺灣(2002-)
  《咖啡時光》Cafe Lumiere(2003)  
  導演:Hou Hsiao-hsien 侯孝賢
  編劇:Chu T'ien-wen 朱天文
攝影:Lee Ping-Bing 李屏寶
  影片編輯:Liao Ching-Sung 廖慶松
  演員:Yo Hitoto 一青窈
  Tadanobu Asano 淺野忠信
  Masato Hagiwara 秋原聖人
  Kimiko Yo 余貴美子
  Nenji Kobayashi 余貴美子  
內容簡介:
  現在,想象有一杯咖啡,試著去轉換心情,忘記以前所發生的一切,讓自己能夠置身于你要做的下一件事情中。這也許僅僅是非常短暫的時間,但這段咖啡時間是一塊包含以上這些的珍寶。
  2003年的東京,在一片仍有電車的住宅區,自由撰稿人陽子 (一青窈飾)昨天夜裏才從臺灣回來。在
  她回到在高崎的家之前,她決定先去一家二手書店。這家書店的主人是肇(淺野忠信飾),書店是肇從他的父親那裏接管過來的。
  當陽子第一次到書店來查找資料時,她和肇就成爲了好朋友。很快她又認識了肇最好的朋友,擁有一家餐館的誠志 (秋原聖人飾),他們三個成爲了非常好的朋友。陽子正在研究在臺灣出生但在日本生活的音樂家江文也的資料,于是肇就幫助陽子查找資料。
  陽子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陽子是被住在北海道北部農村的,弱視的叔叔撫養長大的。但陽子和她的親生父親(小林墊侍飾)和她父親的新任妻子(余貴美子飾)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爲了在8月舉行的一年一度的Obon節,陽子回到了她父親的家。此時,她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和父母在一起了。她向家人宣布了自己已經懷孕的消息。而這突如其來的消息震驚了她的父親和繼母,使他們陷入了沈寂之中。
  在收集到了足夠的江文也的資料後,陽子去了長野縣的上田。她走訪了江文也曾經學習過的上田高中,還有對江文也以後工作有深刻影響的幼兒園的工作人員。她一直追隨著江文也的腳步。
  肇是個狂熱的火車愛好者,他十分喜歡在業余時間收集火車發出的聲音。因此,他經常與陽子在火車站臺上偶遇。在陽子最近一次從臺灣回來後,她送給肇一塊老式懷表作爲禮物,這塊懷表是屬于一位50歲的臺灣火車司機的。
  陽子發現,她可以對肇說任何事情。當她和肇在一起時,她感到了超乎尋常的平和與安寧。
  無論陽子去哪裏,她都喜歡喝咖啡,特別是喜歡坐在咖啡店中。陽子和肇不去談論任何的結果,他們只是靜靜的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時間。
  另一方面,肇也喜歡著陽子,當他得知陽子以經懷孕後十分震驚,他無法表達他的感情。就在這種情況下,陽子接到了在北海道的叔叔要動眼科手術的消息。
  一天,陽子的父母來到東京參加一位友人的葬禮。在陽子的公寓中吃母親親手做的土豆燉湯時,陽子的父母就陽子懷孕的事向陽子做了最後通牒。陽子承認,孩子的父親是一位她在臺灣教日語時的學生,他在廈門經營著一家雨傘工廠。但是陽子並沒有和他結婚的打算。盡管,陽子的父親擔心自己的女兒成爲未婚母親,但他還是沒有說出自己的感想。
陽子在火車上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她發現肇正在她身邊守候著她。在一個平凡的下午,陽子開考慮自己的人生,考慮自己的家庭,並構建自己新的生活。
影片介紹:
  小津安二郎是一位受到全世界電影愛好者所景仰的導演。爲了紀念小津安二郎誕辰100周年,導演侯孝賢拍攝了這部影片。侯孝賢一直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的崇拜者,而這部電影作爲倆位天才藝術的共同體現,必定將在電影界的曆史中留下濃重的一筆。
  侯孝賢的電影,如《悲傷城市》和《上海之花》,已經爲他在嘎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等許多國外的電影節中贏得了好評。他的新作品《咖啡時光》,爲我們描繪了一個現代的日本。侯孝賢自己說:“我試著去想,如果是小津安二郎,他會怎樣去拍攝這麽一部描繪現代日本的電影。”從侯孝賢的觀點來看,著部作品成功的體現了小津安二郎的精神,它用描繪現代日本的日常生活的方法,來呈現給觀衆一個21世紀的東京故事。
  這部影片是在日本拍攝的,並且用的全都是日本的演員。這是侯孝賢第一次在全外國場景,全外語的情況下拍戲。因此,對侯孝賢來說,《咖啡時光》是他成爲一個國際化導演的新的嘗試。
  侯孝賢的目的是向觀衆展示一些他們用眼睛看不到的真實的東西。他展示了一個現代的日本,他用一個普遍的主題——“愛人和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沖擊著觀衆。
  自由撰稿人陽子 (一青窈飾)和二手書店老板肇(淺野忠信飾) 是好朋友,他們在咖啡店中度過了許多的時光。陽子是和有眼病的叔叔一起,在北海道鄉下長大的,但她和他的父親和繼母之間建立了十分好的關系。一天,陽子告訴她的父母她懷孕了,孩子的父親在臺灣。陽子的父母對陽子的未來感到十分的擔心,擔心她成爲未婚母親。雖然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情,但肇深深的愛著陽子。在陽子的生活中,陽子開始重新考慮自己對家庭的觀點,對肇看法和自己未來的生活。
  在電影中,陽子調查的主要對象,音樂家江文也,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他在20世紀的30到40年代的日本音樂界享有勝名。他生活在快速發展的現代,于1983年在北京逝世。
  電影的題目“咖啡時光”體現了如何“調整精神和面對真實的生活”。影片用清晰柔美的畫面展示了陽子和誠志要重現開始他們生活時的景象。在影片中,咖啡店的出現正是電影標題的體現。
  扮演女主角陽子的是一青窈 ,這是她第一次出演電影。導演侯孝賢來到日本選演員,當他第一次看到一青窈時,他就知道了,“她就是女主角”。在一青窈的首次亮相中,她用她獨有的敏感出色的演繹了女主人公陽子。(一青窈的一首歌也收錄在了電影的原聲碟中。)至于一青窈的搭擋,由出演過《座頭市》和《光明未來》, 一直以硬漢形象出現在銀幕上的日本演員淺野忠信 扮演二手書店的老板肇。秋原聖人, 余貴美子和余貴美子也用他們出色的表演,詮釋了男人,女人和家庭關系之間的微妙情感。
  影片主要的拍攝過程是按照導演侯孝賢喜歡的風格進行的。在拍攝中,經常是一場還沒有拍完,他就叫停,然後就全神貫注的進行思考。這種導演風格與小津安二郎嚴謹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他們兩個的共同點是“對人,社會和情感的描寫”。
  導演侯孝賢在東京的許多不同的地方進行了拍攝,這個城市他已經熟悉了20年了。拍攝地點包括著名的書店區“神保町”,還有可以體現老東京風格的“鬼子母神”地區。侯孝賢真實的描繪出了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的真實生活,他的能力由此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同時還選擇了Yamanote線(環繞東京市中心的線路)和電車線(運行在東京老城區)進行拍攝,這些都是電影中女主人公的典型生活場景。
  拍攝開始于2003年的8月2日,攝制組從長野的上田到後來的高崎和東京,最後在9月26日封鏡。拍攝結束後,影片的編輯是在臺灣完成的,音效制作在泰國完成,而後期的制作在東京完成。貫穿亞洲的制作過程過程使得這部影片在2003年12月12日的全球首映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法國的經銷商表示,世界的其他地區正在熱切的等待著這個來自日本的故事。
  【風格】
  侯孝賢于1970年代踏入影壇之際,正值臺灣流行言情電影,在此種類型中,長焦鏡頭的運用較爲廣泛。因爲制作成本不高,大多實景拍攝,長焦鏡頭可以使攝影機從遠處長時間拍攝人物的談話場面。侯孝賢的美學風格在相當大程度上,便是長焦鏡頭的美學。侯孝賢傾向于實景拍攝、選用業余演員,加上對日常生活瑣處的高度關注,使他把角色與背景,動作與環境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上。侯孝賢鏡頭畫面的構圖往往顯得較爲擁塞,但那是他精心組織的結果,以便突出人物行爲或置景中的微小細節,這會豐富他故事的展開。侯孝賢通常使用75mm-150mm的長焦鏡頭,與他的大多數東西方同行不一樣的是,他開發出了長焦鏡頭在畫面感與戲劇沖突中的別樣功能。
  這都從他前三部作品中體現出來了,雖然《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那河邊青青草》這幾部早期影片通常被認爲不太重要。長焦鏡頭的一個特征是淺景深,即輕微的運動可能導致失焦,侯孝賢慢慢形成了通過輕微變化焦距來引導觀衆注意畫面上對故事有益的元素的特色。侯孝賢還會將多個故事焦點置于同一個鏡頭中的不同層,如《在那河邊青青草》中的車站告別場景,後來又在《咖啡時光》中重演。
  長焦鏡頭會令空間顯得扁平,侯孝賢運用這一特征,創造出被大衛?波德維爾稱爲“晾衣繩”式的構圖,即令數個演員形成與攝影機方向垂直的一行,這在《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中多次出現。于此類似的構圖特征是,讓若幹演員的臉在畫面的對角線方向上排列,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多人回頭、轉身或前望,造成層疊化的各色表情,後來的《海上花》,《千禧曼波》中也有同樣手法。
  因爲侯孝賢喜歡在一個鏡頭中傳遞大量信息,他多用全景鏡頭,在畫面上,有時並不能分清誰是主要人物,誰只是過客,甚至環境中的細節也被突出表現,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動物園一場戲,角色在後景的大象反襯下,只在畫面上占據了很小空間,《在那河邊青青草》俯視四合院的一個鏡頭,畫面上大片出現傾斜的屋頂,其上的瓦片與磚塊十分醒目,畫面中心蹲下的父子倆反而只占據很小的面積,但正是這些被特意放到主要位置的房屋格局傳遞出了日常生活的質感。
  因爲長焦鏡頭視野狹小,所以拍攝若幹個運動中的人物時,從前景穿過的人很容易就擋住了後景的對象。這一特征被侯孝賢加以巧妙利用,他通過演員微妙的走位,適時而毫不唐突地擋住或揭示畫面上的關鍵信息,《就是溜溜的她》中測量隊和住戶發生沖突的一場戲就是如此安排的。
  侯孝賢被論及最多的風格,莫過于他的長鏡頭運用。158分鍾的《悲情城市》全片只有222個鏡頭,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鏡頭時長約爲43秒,有的鏡頭長達3分鍾以上。不僅這部電影,他大部分作品都有類似一致的風格,如《戀戀風塵》平均每個鏡頭時長也有34秒。侯孝賢的長鏡頭無疑同他寫實的電影觀念密不可分。
  可能是受到日本建築中方塊式造型的影響,侯孝賢愛在場面調度中利用這一點,《冬冬的假期》、《悲情城市》他多次強調建築中的幾何空間。另一大特征是,侯孝賢的構圖中頻繁使用畫框中的畫框,以將空間多重分割,《冬冬的假期》、《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中都不鮮見。
  侯孝賢不愛移動攝影機,往往是幾分鍾一動不動之後才有一個緩慢的橫搖,甚至《悲情城市》絕少在一個鏡頭中出現機位變換。
  導演作品
  紅氣球 (2007)
  聶隱娘 (2007)
  每人一部電影 (2007)
  盛世裏的工匠技藝 (2006)
  最好的時光 (2005)
  咖啡時光 (2003)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2001)
  海上花 (1998)
  再見南國,再見 (1996)
  好男好女 (1995)
  戲夢人生 (1993)
  悲情城市 (1989)
  尼羅河女兒 (1987)
  戀戀風塵 (1986)
  童年往事 (1985)

台長: 阿楨
人氣(2,987) | 回應(1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名導演 |
此分類下一篇:李安:名導演72
此分類上一篇:蔡明亮:名導演70

阿楨
《小畢的故事》

真沒想到朱天文1982年在報刊發表的,一篇三千多字、流水帳式的小說<小畢的故事>(收於《小畢的故事》,三三書房,1982),竟然能改拍成電影,而且還得到1983年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故事情節很簡單嘛:
  私生子小畢的媽媽為了生計,嫁給了大她廿歲的畢父,畢父對小畢視如己出。小畢國中時期十分叛逆,也和一些不良少年時有往來,某次,小畢偷了錢並頂撞父親,畢父口出重言,畢媽媽心痛難過竟開瓦斯自殺,經過此次的慘痛事件,小畢揮別懵懂的少年時光,投考軍校,開始另一種生活。隔年、搬家了,多年後、再見於國中同學會。
  你的口味被時下的煽情文字和影音餵重了,無法體會「透過旁觀者以第一人稱女性的倒敘手法、和清新生動的寫實風味,來呈現這個以成長為主題的故事。」
  是嗎?那朱天文1994年獲得首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的《荒人手記》,怎就寫得如此深奧且抽象?
  那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小說,作家成名後總要寫下幾部有份量的作品,不能老是清新可人。
  就像與朱編劇合作時間長達二十幾年的侯孝賢導演,在《悲情城市》得到威尼斯金獅獎之後,早期感動人心深處的長鏡頭寫實電影《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不見了,繼之而來的是晦澀的《戲夢人生》、華麗的仿古典《海上花》、和炫耀的《南國再見‧南國》。
  扯到侯導幹嘛,《小畢的故事》是陳坤厚導演的,侯只與朱一起編劇。
  那咱就言歸正本,看看朱文如何「清新寫實」?又如何「透過旁觀者以第一人稱女性的倒敘手法」?
  「(小說一開始)小畢跟我小學同班,又是隔壁鄰居…記得第一次看到小畢是搬來那天…忽然籬笆那邊薔薇花叢裡有人喊我:『喂!』抬頭一看,呸,是個黑頭小男生。走過去,他說:『我知道你們姓朱──』當面就把一隻綠精精的大毛蟲分屍了。焉知我是不怕毛蟲的,抓了一把泥土丟他,他見沒有嚇到我,氣得罵:『豬──ㄉ一啊。』哈哈的笑著跑開了。」
  沒分段分行,雖能省篇幅,但有點紅樓夢等古典章回小說的影子,不利閱讀。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230
2013-11-08 09:43:23
圖博館
侯孝賢電影《聶隱娘》情節晦澀難懂,畫面美到窒息

侯孝賢導演籌備十年的武俠電影《聶隱娘》坎城2015最佳導演獎,引發了影迷的太多好奇:以長鏡頭著稱的侯孝賢如何拍打戲?文藝片大師如何駕馭億級投資的大片?張震和舒淇十年後銀幕重聚,作為敵對角色望向彼此的眼神中會不會殘存一絲柔情?……

坐在小浪身邊的外國記者強撐眼皮一小時後,終於發出了一聲長達三秒悲喜交加的嘆息——《聶隱娘》原著便是個背景複雜、情節跌宕、人物眾多的故事,侯孝賢又嚴格恪守古典留白美學,僅僅以點帶面描出主要劇情,人物背景均刪繁就簡,這部電影對於老外來說,實在是太難懂了。豈止是外國人,其實就連中國人都有些頭腦發昏,舒淇作為女一號基本只有兩段台詞,很多角色來去無踪,打戲如蜻蜓點水點到為止,最要命的,全片對白都是文言文!

因此映後當中國記者們圍堵在門口詢問觀後感時,絕大部分觀眾都婉拒了,僅有個別自稱侯孝賢影迷的膽敢說句實話:“太美了!就是沒看懂!”果不其然,媒體場結束幾小時後,類似評論紛紛出現了——許多外媒都提到《聶隱娘》晦澀難懂,但他們仍對這部飽含東方禪意、如山水畫卷般氣韻生動的電影贊不絕口,“太美”幾乎成了人人必談的關鍵詞。

侯孝賢的攝影依然沒有變 仍是長鏡頭,跟拍攝對象保持距離

《聶隱娘》攝影是侯孝賢長年御用的李屏賓,可以看到《聶隱娘》這次仍保持了侯孝賢自《童年往事》以來一貫的風格,使用大量長鏡頭,風格沉穩洗練。儘管《聶隱娘》投資高達9000萬人民幣,有了嘗試更多鏡頭運動空間與技術的機會,但侯孝賢仍老老實實定住他的鏡頭,最多也只微微橫搖,像當年拍攝鄉間狹窄小路一樣拍金碧輝煌的宮殿。田季安與胡姬談話一場,鏡頭游離在紗帳之外,幾分鐘的畫面都是朦朦朧朧,絕不好奇湊前。距離感始終有,就連關鍵道具精精兒的面具,侯孝賢也為拍了一個特寫鏡頭而懊惱不已,怕自己從了商業片的路數。
http://www.wtoutiao.com/p/ed4C16.html
2015-05-27 16:54:44
圖博館
看不懂,便是侯孝賢的風格 2015-08-28 文/沫沫潔潔

2015 年5 月24 日,台灣導演侯孝賢憑《刺客聶隱娘》 奪取了第68 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68 歲的侯導,一如他的影片般不溫不火,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34 年的電影生涯,侯孝賢的名字也如他的影片一般,沒有火氣。原以為《刺客聶隱娘》將會是一部入流的武俠片而顛覆侯孝賢一貫的影片風格,但是,《聶隱娘》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最終還是一部侯式文藝片。
  一向有“票房毒藥”之稱的侯孝賢的影片,無論你看沒看懂這部電影也好,或則昏睡在影院也好,總之,要想在侯孝賢的影片裡看清故事的來龍去脈,是妄想。
  與其說你在觀看一部侯孝賢導演的電影,不如說,你是在品讀一篇散文,一篇畫面感極強的詩篇。《聶隱娘》依然是侯式的結構鬆散,沒有故事主線的風格, 然而追求畫面唯美,善用長鏡頭定格那個年代的畫面,力爭還原那個時代的氣息,卻是侯孝賢導演這些年來,一直想要給觀眾的信息。正如《聶隱娘》中高逼真的仿唐代建築以及人物的服飾,都會將觀眾帶入到那個年代的悠遠情懷裡。這時候,你還會一再吵著影片故事性不強嗎?
  想起侯孝賢的另一部影片《海上花》,全影片鏡頭加起來不過50 個,影片從頭至尾運用了長鏡頭空鏡頭,有的鏡頭可以長達約一分鐘,顯然,看慣快節奏故事性強的觀眾,會覺得沉悶無趣。然而,這就是侯孝賢一貫的風格,從這些看似沉悶的長鏡頭下,我卻看到了一個百年前民國時期的上海,侯孝賢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舊上海長三堂子裡的長卷畫面,平靜如水,波瀾不驚的故事推進,正是發生在民國時期,老上海灘上最為平實的一幕,讓你感覺影片既像是紀實,又像是敘事,唯美的民國服飾與上海方言的結合,唯有侯孝賢導演才能惟妙惟肖的將他們組合在一起。
  正如侯孝賢曾經說過,我拍戲最重要的一個元素是人,這人能打動我,某種真實性是其他電影所沒有的,這才是我的電影的核心。我願意用我的影片去換取我的情懷。
  這,就是侯孝賢,一個不為商業電影動容的人,一個幾十年始終堅持自己風格的導演,一個不願意與市場直接對話的導演。
2015-08-29 10:22:03
圖博館
不喜歡《刺客聶隱娘》是因為你LOW? 2015-08-31by 紅肚兜儿

  進電影院之前,已經聽到關於《刺客聶隱娘》的太多好評。看完之後,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部電影。
  節奏緩慢,情節單薄,形式大於內容。儘管很有意境,每個鏡頭定格都美得像一幅藝術畫,但還是不能掩蓋它是部大悶片兒這個現實。前排一對情侶,電影開場15分鐘就陷入了聊天模式,一直到結束都歡聲笑語。其他人的情緒也並不高,在106分鐘的沉悶裡坐得腳底發麻,結尾字幕出現似乎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伸個懶腰往外走,幾十個人裡只聽到一個小姑娘在說話,她問同伴,“哪個是阮經天?我怎麼沒找到?”
  也許“聶隱娘”是一部風格獨特的古裝電影,沒有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式的浮誇巨乳,沒有陳凱歌《道士下山》式的喋喋不休說教,也沒有徐克《狄仁傑》式的炫目特效。它堅持用古文對白,讓鏡頭在風景裡久久凝視,一個背影可以走上好久直到消失……但是,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坐在電影院裡將近2個小時,並沒有感覺出它有什麼看頭。
  當我在微博上說起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時,不出所料,立刻有人衝上來說,“ 你覺得不好看是因為你欣賞水平低!因為你LOW! ”
  曾有人列過一個文藝青年專用“裝逼指南”的觀影清單,全是能把人看得睡著卻又評價特別高的影片,要么劇情誨澀難懂,要么故事線模糊棱亂,要么情節細碎拖沓……如果你看不下去,你就永遠不能在向別人提起或推薦電影時,充分展露上述那種智商品味上的優越感。哪怕一種藝術作品不能打動你,如果它名稱夠響,你也不敢輕易說自己不喜歡它。
  中國人喜歡隨大流,尤其面對文化藝術這種模棱兩可的事物,寧肯不懂裝懂,也不願暴露真實想法。如果一部電影,你覺得很難看,很沒勁,但大部分人都說太棒了,那麼,通常你也會跟著一起拍巴掌,“哇,真的好棒!”因為,別人都喜歡,只有你不喜歡,一定是你有問題。
  《社會心理學》一書在提到“從眾心理”時說,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這一事實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會處在個人價值取向和社會要求再從的價值取向的緊張沖突關係中。大多數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總期望達到兩個的目標:一個是確保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一個是通過不辜負他人的期望來贏得他人的好感和認可。
2015-09-01 07:51:27
圖博館
我曾經受朋友之邀去看一場音樂演出,那個歌手獨自坐在台上,沒有音樂伴奏,也沒有歌詞,就一直在“啊……啊……”,各種聲調長短不一“啊” ,“啊”了半小時我實在受不了了,起身要走,朋友卻一臉疑惑,“這麼美的音樂,多精彩,你居然要走?”言下之意,你是不是欣賞不了這種高明的藝術?
  另一次,是個搞藝術的朋友,形容一個畫家的水平高,說他隨便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都是極美的……我到現在也無法理解,直線和直線真的有區別嗎?
  那麼多人說《刺客聶隱娘》是部極其優秀的武俠片,但如果有人不喜歡,也在情理 ​​之中。一部電影的好壞與個人喜歡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偏偏在這一點上,喜歡者與討厭者成了對立兩方,一邊說看不懂是你智商低,一邊說裝什麼高逼格。
  我們不是職業影評人,也不是奧斯卡評委,我們不過是買張電影票消遣一下的普通觀眾,為什麼非要在電影鑑賞力上拼出個高低?微博上甚至分成了“擁賢派”和“倒賢派”,使出渾身解數攻擊對方智商。關鍵是,一部電影再好,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
  有粉絲為導演叫屈,用的仍是最通俗的“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那一套,說這部電影耗了7年時間,侯孝賢花了半年時間去讀《資治通鑑》… …那又怎樣?《少年時代》拍了12年,在豆瓣的評分還不如一部滿是激情戲的美劇評分高。於是粉絲又說,你有沒有好好了解聶隱娘的歷史?有沒有好好了解導演故意放出的電影劇本?如果你做足了功課,就一定能看懂這部電影…… 請問一部要翻歷史書和劇本才能看明白的電影,有什麼了不起?在電影裡講清楚一個故事就那麼難?好的故事,從來不會讓人覺得悶;好的作品,從來可以打動人心。
  牛津英語詞典對“art(藝術)”的定義為“人類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一種表達應用形式,通常以視覺上如繪畫或雕塑等藝術品來完成,從而抒發不同視角的審美或情感。 ”一部電影,便是一種藝術作品,對觀眾來說,它就和愛情一樣,完全是個人體驗,每個人感覺都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生出各種不同的喜怒哀樂才是正常。
2015-09-01 07:54:00
圖博館
《海上花》

  侯孝賢從《悲情城市》之後,真是愈拍愈晦澀難看,尤其《海上花》,除了華麗影象之外,連故事情節也看沒,尤其全片爲廳房話劇,完全沒有室外鏡頭,又不斷大說上海話,中間偶爾講講粵語。悶啊!
  《海上花》可是朱天文改編自張愛玲所譯《海上花》(《海上花列傳》原用文言和蘇白寫成),全是出自名家,看下貼文之佳評吧!
  竟信評不如無評!(楨:台灣新電影成敗皆因國際影展/補助/藝術等路線,但繼之的台灣電影復興則偶像/商業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808598
  相關新聞資料
看不懂,便是侯孝賢的風格 2015-08-28 文/沫沫潔潔
不喜歡《刺客聶隱娘》是因為你LOW? 2015-08-31文/紅肚兜儿

另詳參【圖博館】:《悲情城市》 侯孝賢:名導演71 中國金馬獎 川 《童年往事》 《冬冬的假期》
2015-09-02 08:27:03
圖博館
中時短評-風光頒獎之後 2015-11-23

  第52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由大陸導演馮小剛獲得,最佳女主角是出身台灣、活躍於香港影壇的林嘉欣;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留在台灣,由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獲得。
  最佳新導演得獎人、26歲的大陸導演畢贛致詞時表示,感謝金馬獎這個兩岸三地的影壇大平台。他在後台時還表示,受侯導的《南國再見,南國》影響很深。這已不是第一位來自其他地區的華人導演表達對台灣導演的尊崇。金馬50最佳劇情片《爸媽不在家》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就說,他的電影創作受到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啟發,得獎當時,陳哲藝年僅29歲。
  當金馬獎有越來越多台灣以外的電影工作者得獎,並且娓娓道來他們與台灣電影的淵源時,一方面令台灣電影工作者感到驕傲與欣慰,另一方面,卻也引起若干危機意識。台灣電影曾盛極一時,有著最豐沛、生猛的創作力,因此留下不少典範。
  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具影響力、得獎頻仍的導演似乎仍不脫當年的英雄好漢,《刺客聶隱娘》為台灣留下了幾座大獎,今年68歲的侯導也不減豪情的說,還要再拍10年。但是,電影是一場馬拉松接力賽,台灣年輕一代電影人的創作力與企圖心似乎有點接不上力。放眼望去,台灣的電影產業,除了幕前水噹噹的明星之外,幕後工作人員的世代交替似乎並不明顯。
  金馬獎是迄今華人影壇心胸最開闊的獎項,也因此成了各地華人電影工作者相當在意的華麗舞台,相對地,競爭也十分激烈,台灣電影一不小心就可能全軍覆沒。話說回來,當初《刺客聶隱娘》在台灣募資困難重重,以致於這部電影最後有一半的資金來自大陸。那麼,《刺客聶隱娘》可以說是純種的台灣電影嗎?金馬獎風光落幕,許多讓人思考甚至憂心的問題卻已浮上檯面。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金馬獎 侯孝賢:名導演71 馮小剛:名導演56
2015-11-23 21:38:33
圖博館
刺客聶隱娘鎩羽 國際影評仍多正面評價 2015/12/18 中央社

在一片叫好聲中,可惜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沒有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首輪最佳外語片提名,不過回顧美國主流媒體的影評,仍多給予正面評價。

(楨:奧斯卡的審標是商業藝術娛樂,不會將看不懂裝成藝術片的審標!)

聶隱娘落選奧斯卡 金馬評審:成員年紀大不懂

今年金馬獎評審塗翔文感到惋惜表示:「影藝學院評外語片獎有的是另一個組織,成員年紀偏大,口味趨向保守,恐怕看不懂侯導的電影美學。」
《刺客聶隱娘》今年金馬獎大獲全勝,抱回最佳影片、導演、攝影、造型設計、音效等5大獎,侯導更在今年5月坎城國際影展拿下最佳導演獎。該片這陣子美國奧斯卡前頒獎季聲勢也逐漸高漲,《紐約時報》知名影評人Manohla Dargis選出2015年20部最佳影片,《聶隱娘》跟《瘋狂麥斯》並列第1;另外還榮獲線上影評人協會2015「最佳外語片」,廣播影評人協會的影評人選擇獎「最佳外語片」項目提名。
塗翔文認為,這一次《聶隱娘》在美國聲勢有超乎預期,原本以為有點機會,接下來就看美術服裝有沒有可能意外殺出,就跟《一代宗師》當時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及最佳服裝設計一樣。

《海上花》

  侯孝賢從《悲情城市》之後,真是愈拍愈晦澀難看,尤其《海上花》,除了華麗影象之外,連故事情節也看沒,尤其全片爲廳房話劇,完全沒有室外鏡頭,又不斷大說上海話,中間偶爾講講粵語。悶啊!
  《海上花》可是朱天文改編自張愛玲所譯《海上花》(《海上花列傳》原用文言和蘇白寫成),全是出自名家,看下貼文之佳評吧!
  竟信評不如無評!(楨:台灣新電影成敗皆因國際影展/補助/藝術等路線,但繼之的台灣電影復興則偶像/商業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808598
  相關新聞資料
看不懂,便是侯孝賢的風格 2015-08-28 文/沫沫潔潔
不喜歡《刺客聶隱娘》是因為你LOW? 2015-08-31文/紅肚兜儿

另詳參【圖博館】:《悲情城市》 侯孝賢:名導演71 中國金馬獎 《童年往事》 《冬冬的假期》
2015-12-18 22:49:21
圖博館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作者: (美)白睿文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內容簡介
一位梅縣來的青年,通過自己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保存了一代人的最好時光。「遠一點,冷一點」,帶着靈光消逝年代所稀缺的完滿與克制,他擁抱悲情、揮別南國,追問的一直是好男好女們的戲夢人生。熒幕里,那顆好奇而自由的紅氣球不時顯隱,是一個老靈魂用生命的本質向我們回眸致意。
世界一直在變,侯孝賢依然是侯孝賢。
《煮海時光》按創作年序,收錄了侯導從影四十年來,每一部作品台前幕后的珍貴回憶。對侯孝賢這樣的創作者來說,電影這門藝術既有其傳承的美學譜系,又不可磨滅地打上了他獨特的人生烙印。
  白睿文,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譯有張大春、葉兆言、余華、王安憶等華語作家作品。*作包括《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痛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
  目錄
Ⅰ.童年往事
少年記憶
青年江湖
電影啟蒙
入行經驗
Ⅱ.追隨主流
《就是溜溜的她》
《風兒踢踏踩》
《在那河畔青草青》
Ⅲ.光影革命
《兒子的大玩偶》
《風櫃來的人》
《冬冬的假期》
《童年往事》
《戀戀風塵》
《尼羅河女兒》
Ⅳ.歷史台灣
《悲情城市》
《戲夢人生》
《好男好女》
Ⅴ.昔日未來
《南國再見,南國》
《海上花》
《千禧曼波》
Ⅵ.時光流逝
《咖啡時光》
《最好的時光》
《紅氣球之旅》
《刺客聶隱娘》
Ⅶ.光影反射
憶新電影
小畢前后
電影學院
政治參與
深度廣告
電影家族
反思產業
光影反射
  附錄
拜訪捷哥——探看侯孝賢的電影家族
天文答問——寫作,新電影,最好的時光
原作心聲——黃春明論《兒子的大玩偶》和台灣新電影的崛起
侯孝賢作品目錄
2017-04-24 13:21:23
圖博館
百年台灣電影史
作者: 徐樂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內容簡介
本書從日據時期電影在台灣的出現開始梳理,講述了電影經過本土意識的覺醒以及文化娛樂性及產業性變化的初步萌芽,揭示出台灣電影經歷了中原文化的影響與族群文化的融合與沖突的漸變。
本書剖析了在歐美文化沖擊與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下,電影業一度繁榮背后的宿命與面臨的困境。最后,作者就台灣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向作出了判斷和分析。
徐樂眉,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后到大陸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電影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客座教師及兩岸多所大學講座教師、導演,因性喜旅游攝影、文學寫作,被稱為「行吟詩人」與「現代徐霞客」。
  目錄
1 台灣電影之—台灣歷史及電影娛樂產業之溯源
1.1 關於台灣歷史: 跨越黑水溝的傳奇
1.2 關於台灣民眾的娛樂和電影初啼
1.3 初期電影在台灣的時代容顏
2 台灣電影之母─閩南語片時代
2.1 日本殖民的陰影─混血的台灣電影
2.2 台灣人民草根意識的覺醒
2.3 閩南語片時代的象征意義
3 台灣電影之緯─戒嚴時期的肅殺與溫柔
3.1 中原文化是台灣電影的文化根源 
3.2 國語電影─族群融合與文化沖突的驚嘆號
3.3 繁華落盡─電影黃金期過后的明天
4 台灣電影之碑─歐美電影文化沖擊下的台灣「新電影」
4.1 電影的出走與突破性革新
4.2 新生代電影人的喃喃自語與創作
4.3 「新電影」使命─繼承與創新的銜接
5 台灣電影之渡─台灣電影在20世紀末的浮光掠影
5.1 光環背后的宿命與困境
5.2 斷層的台灣電影與大陸電影崛起
5.3 台灣影人力挽狂瀾─力保華語電影的核心位置
5.4 世紀末的孤影─臨界點上的優雅轉身
6 台灣電影之器─台灣電影的精神面貌與文化語境
6.1 台灣電影在新舊世代的象征意義
6.2 台片文藝復興─台灣電影話語權的復蘇
6.3 台灣當代人文特質─電影文化新語境
6.4 台灣電影的出路與未來展望
2017-04-24 13:24:49
圖博館
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
作者: (美)烏登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內容簡介
作者詹姆斯•烏登認為侯孝賢電影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狀況,並且只可能誕生於那種環境之中。本書也考察了侯孝賢電影對其他亞洲導演的區域性影響。
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曾任職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現山葛底斯堡學院電影研究副教授。長期研究台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為完成本書,赴台居住多年,多次深入采訪侯孝賢及其合作伙伴。黃文傑,副編審,曾在《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電影論文。
  目錄
導論 侯孝賢的問題
第一章 侯孝賢與台灣經驗
1949年前的歷史「說法」
侯孝賢與戰後台灣經驗
侯孝賢與戰後政治經驗
侯孝賢與戰後經濟經驗
侯孝賢與戰後文化的緩慢解凍
台灣電影工業中的侯孝賢
第二章 侯孝賢與台灣新電影
1980年代的台灣
台灣電影文化
危機中的電影工業
《兒子的大玩偶》
《風櫃來的人?
《冬冬的假期》
《童年往事?
僅戀戀風塵?
《尼羅河女兒》
第三章 還原歷史:《悲情城市)(1989)與《戲夢人生》
被遮蔽的日本殖民背景
「二二八事件」:台灣身份的沸騰血泊
《悲情城市》:一個空前的文化事件
《悲情城市》的文本現象:先體驗,後理解
1989一1993:《戲夢人生》前的長久沉默
《戲夢人生》:浮雲連綴的電影
未經修飾或想象的歷史?
第四章 再見過往:新的侯孝賢
《好男好女》
《南國再見,南國》
《海上花》
侯孝賢的「中國性」
結論 新千年的侯孝賢
《千禧曼波》
《咖啡時光》
《最好的時光》
《紅氣球之旅》
侯孝賢:不僅是一座島
2017-04-24 13:32:21
jsoujsou
溫暖家庭中的刺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拿金棕櫚的人生之詩

榮獲2018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肯定的《小偷家族》是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生涯第14部劇情長片作品。對於《小偷家族》,是枝裕和說,「我把這十年之間當中思考的事,全部寫進這部電影當中。」身為拿獎常勝軍,是枝裕和近年的作品多把主題圍繞在家庭上,而《小偷家族》像是個集大成之作。《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獎後在日本上映,票房突破35億日圓(約台幣9.61億元),打破是枝裕和作品在日本的生涯票房記錄。
  是枝裕和的鏡頭對準的從來不是光鮮亮麗的日本社會表象。故事主角總是沒路用的老爸、拋棄小孩的媽媽、獨居的老年母親、分隔兩地的孩子兄弟檔、相依為命的四姊妹,或《小偷家族》之中,以順手牽羊維生,奇異組成的一家人。觀眾在他的故事裡不常看見衝突場面,有的多半就只是發發生活的牢騷,或家人鬧脾氣鬥嘴的場景。他不在作品中加諸太多道德批判及激烈情緒,敘事的方式總是平靜、理智沉著的,因為對他來說,故事被說出來的同時,創作的目的就已經達成了,感受和判斷,就交給觀眾來處理吧。...
https://www.gq.com.tw/entertainment/movie/content-36631.html

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

是枝裕和被譽為小津安二郎傳人,但他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向田邦子和侯孝賢才是他電影美學的啟蒙。他在向田邦子身上感受到「日常」細節的重要,而從侯孝賢身上學習到捕捉現場「氛圍」的重要。兩位給予他的影響,加上身為紀錄片拍攝者的社會自覺與敏銳度,使得他的作品有社會關懷,亦有散文的質地,能在平凡的故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相關新聞
是枝裕和:他們拿我和小津相比,但我更像肯洛區
是枝裕和為什麼不喜歡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做豆腐,是枝裕和炸豆腐

是枝裕和,下一個小津安二郎?2017/02/12 來源:LCA

不斷有人將是枝裕和與小津安二郎對比,而他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以電影處女座《幻之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開啟了他的電影之路。
「當時只拍過幾部紀錄片和深夜短劇的我,感到電影拍攝的現場與紀錄片的壓倒性區別。
我知道自己被分鏡畫束縛住,但卻無法丟開。在被侯孝賢導演指出,『如何取景應該根據人在現場的表演決定。作為紀錄片導演出身的你,連這都不明白嗎?』
侯孝賢導演的一句話,比任何電影評論都直擊人心,決定了我下一部作品的方向。」
2018-07-14 07:09:40
jsoujsou
「《無人知曉》的企劃長達15年,經歷最大變化的是我自身的『視線』。這部電影想拍的是真正生活在那裡的孩子們的日常。沒有主角也沒有反派、而是我們生活的相對的價值觀的世界。 」
為逝去的母親獻上的《步履不停》,「總是晚一步」的遺憾,觸動每個人的軟肋。小津安二郎執迷的家庭題材,被是枝裕和富有人文關懷的細膩延續。「 現在想來,《步履不停》是我對亡母的悼念。如何接受母親去世的事實的思考,形成了電影。 」
兩個錯位的家庭如何走向回歸,在《如父如子》中,當上父親的是枝裕和繼續探討了「家庭」這個主題。電影奪得了第6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相關新聞
「小日子」美學?誰製造了是枝裕和在中國的流行
狂迷是枝裕和的中國粉絲,你們可能真的誤會他了
是枝裕和:並不想借電影「治癒」任何人
https://read01.com/xGo0O7.html

是枝裕和 (1962.06.06--)

  是枝裕和(早稻田大學文學系)一開始從事紀錄片拍攝,主題多與社會關懷有關,直到他1995年的第一部改編自小說的劇情片《幻之光》,入選威尼斯影展、角逐金獅獎,驚豔整個國際影壇。是枝裕和執導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與《比海還深》都入選坎城影展,其中還以《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讓只有14歲的柳樂優彌當上坎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以《我的意外爸爸》奪得評審團獎,《海街日記》則在日本金像獎上抱回四項大獎。
  作品表
2018 小偷家族 Shoplifters ( 導/編 )
2017 第三次殺人 The Third Murder ( 導/編 )
2016 比海還深 After the Storm ( 導/編 )
2015 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 ( 導/編 )
2013 我的意外爸爸 Like Father, Like Son ( 導/編 )
2011 奇蹟 I Wish ( 導/編 )
2010 妖怪文豪怪談 Kaidan - Horror Classics ( 導演 )
2009 空氣人形 Air Doll ( 導演 )
2008 橫山家之味 Still Walking ( 導演 )
2006 花之武者 HANA ( 導/編 )
2004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Nobody knows ( 導演 )
2001 這麼…遠,那麼近 Distance (2001) ( 導/編 )
1998 下一站,天國! AFTERLIFE ( 導/演 )
1996 當記憶失去了 Without Memory ( 導演 )
1995 幻之光 Maboroshi no hikari ( 導演 )
1994 愛之八月天 August Without Him ( 導演 )
1991 另一種教育 Lessons from a Calf ( 導演 )
1991 當福利消失時 However... ( 導演 )
2018-07-14 07:14: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