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笑!2003年出版的《誰偷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竟然還可當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下的台灣失業藥方。
有啥辨法,台灣不願面對:「僵固的勞動管制與法令,致使勞動市場的結構調整趕不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是造成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因此建議政府必須鬆綁勞動管制、修改勞基法、開發部分工時市場等舉措。」
李誠又指出:「高學歷、高失業的時代會再回來,甚至更嚴重。」
更好笑的是綠官學媒(如胡勝正/張清溪/陳博志)的雙重標準:執政時護己駁他,下台則批他護己!
算了吧,與其在爭論《誰偷了我們的工作》或後評《委外革命》逼使《中產階級的戰爭》,不如去讀《樂在工作》《教你找到好工作》《別號工作抓狂》《好主管325法則》實際點!
有用嗎?讀下後評《崇高的瞹昧》所言:大眾的休閒/旅遊,不存在於古代希羅奴隸和中世農奴社會,即便近現代大眾已從工作中爭得了大量的自由時間,但仍逃不出資本主義下的休閒體桎。
另參本館:馬勞動政策 過勞死 搶救失業(一) 搶救失業(二) 搶救失業(三) 高學歷高失業 無薪假(一) 無薪假(二)
李誠、薛琦/等著《誰偷了我們的工作》(天下文化,2003)
近幾年來,失業問題屢屢登上各大媒體的封面或頭條,尤其一九九六年,失業率跳上2%以後便節節上升,而且這次失業和以往大不相同,失業人口遍及藍領、白領和金領階級,青少年、青年、壯年都有,失業問題成了每一個人心中的隱憂。
許多探討失業問題的文章多半停留在個體的層面上,但是,在這一波失業潮中,大家都感覺到此次的失業問題和整體環境的變化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究竟,我們的工作是怎樣流失的?由總體經濟的角度,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誰偷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臺灣的失業問題》是第一本集結了國內傑出的專家學者,針對失業問題做出大規模探討的書,嚴謹全面,值得大家關心。
深度推薦
工作關係著一個人的民生家計、社會尊嚴、自我實現等種種需求,如果沒了工作,不僅前述個人需求無法被充分滿足,並可能引發家庭悲劇、治安敗壞、價值觀扭曲等社會問題,這也是近幾年來,由於失業率不斷攀升,致使相關議題與新聞,屢屢飆上媒體版面的背景。
自1996年以降,臺灣的失業率不但突破了2%,更一路竄升達致5.2%的高點(2002),這波失業潮來得猛,也來得持久;影響所及,藍領、白領、基層勞力、主管職級、青少年、中高齡等階層,無一倖免,我們不禁要問:工作哪裡去了?
本書集結國內15位專家學者,從總體經濟的角度出發,分「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誰的工作不見了?」、「誰能歸還我們的工作?」三個方向,試圖找出引發國內當前嚴重失業問題的因;並希望喚起朝野政權的重視,尋求有效政策以歸還人民工作。
金融研訓院薛琦院長指出:僵固的勞動管制與法令,致使勞動市場的結構調整趕不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是造成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因此建議政府必須鬆綁勞動管制、修改勞基法、開發部分工時市場等舉措。
中華經濟研究院鄭凱方及吳惠林兩位教授借諸國外研究指出,青、少年失業可能的負面影響:「不但終身所得下降,且增加日後失業的機率並延長失業時間,甚至引發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由於青、少年是未來社會中堅,所以這也將對社會產生深遠、嚴重的影響。
全球景氣不佳也是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可能因素之一,但也由於全球化經濟時代的來臨,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李誠教授指出,充分就業在21世紀已不可行,「政府不該再追求充分就業為施政目標」,可改以充分彈性市場政策,或勞、資、政三方充分參與的充分參與政策,取代充分就業政策。
大抵一國的勞動參與率,同該國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政策、財政政策、人力結構等總體經濟環境,緊密相關,藉由書中每位作者的執筆撰文,正好讓我們回顧並了解臺灣勞動、就業市場相關的總體經濟面貌,這是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所應關心、了解的課題。(文/ 蔡佩宜)
目錄
編者序 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 李誠
第一篇 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
第一章 後充分就業時代的來臨 李誠
第二章 該鬆綁的勞動市場 薛琦
第三章 產業與人力結構雙雙失衡 吳忠吉
第四章 財政政策的失靈 孫克難
第五章 健保與低薪者的失業 薛立敏
第二篇 誰的工作不見了?
第六章 青年維特的新煩惱:失業 鄭凱方、吳惠林
第七章 高學歷低失業:變調的樂章 張清溪
第八章 「高齡」:就業者的悲歌 江豐富
第九章 各地區的失業差異/兼論女性勞動力 劉鶯釧、黃智聰
第三篇 誰能歸還我們的工作?
第十章 「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有對症下藥嗎? 李誠
第十一章 「擴大公共建設方案」有改進的空間嗎? 梁啟源
第十二章 職業訓練:到永續就業之路? 辛炳隆
第十三章 提升失業者再就業的機會:勞動移動 林季平
第十四章 結論 胡勝正
臺灣失業問題與對策原2001-05-17自由時報 by張清溪
臺灣的失業率最近攀上高峰,接近4%,回復到1960年代早期的水準。由於這次高失業率自1995年(年平均)l.8%陡升至1996年2.6%之後,一直持續居高不下,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自不免引起各界擔心。嚴峻的情勢加上媒體不斷的質疑,新政府會不會病急亂投醫,使短期不景氣與產業結構調整問題,演變為長期制度性問題?因乃不揣簡陋,提出個人對臺灣失業問題與對策的看法。
失業率上升由來已久
其實臺灣這波失業風潮,並非新政府時代的產物。從月資料看,是從1995年下半年起,失業率突然間揚起。該年七月失業率由1.77%升為1.95%,八月再升為2.09%,以後就很少再低於2%了。雪上加霜的是新政府上臺兩個月後(也就是學校畢業期),失業率進一步擡升,而且在應該回降的九月以後,它頑固地抗拒,且變本加厲地持續上揚。
考其成因,新政府上臺後的高失業率反而容易解釋。這時國際上充斥者高科技裁員減薪的消息,高度國際化的臺灣,景氣不佳自屬意料中事。那麼,1995年下半年開始的失業現象又是什麼原因呢?有一個說法是因為房地產不景氣。還有人擔心,臺灣另有大陸吸金、彼長我消的因素。從表面數字上看,臺灣失業率升起與臺商產業外移似乎沒有直接關係,但這可能有長期累積以致難以挽回的深遠影響。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波國際經濟低迷?又有什麼維持經濟景氣與勞動市場繁榮的長久之計呢?
結構性失業降低不易
要探究解決之道,就要了解成因,才好對症下藥。最近國際經濟不景氣,有一個理由是產業結構調整引起。而造成這次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因有二:一是世界共產國家相繼崩潰(從經濟制度言,包括中國大陸),使原來閉鎖在共產集體計畫經濟下的生產力,一下子被釋放出來。於是,低技術特別是勞力密集的產品,自然移轉到這些國家生產,原生產國勢必要調整產業,這同時也造成短期的生產過剩。
另一個因素是技術進步快速,特別是各種e-產品,而由此所造成的產業結構調整,是持續而快速的。這兩個因素所造成的失業,主要是結構性失業,小部分是景氣不佳的循環性失業。降低結構性失業,最好是調整產業結構。而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一點時間,因此若政府以什麼手段想在短期內消除失業,恐怕會有短多長空的後遺症。
失業救濟勿創造失業
失業救濟的對象,不論經濟多麼不濟,都要以積極尋職為要件。如果主管機關在窮於應付媒體之下,被迫要有立竿見影的政績,很可能「創造」失業者。例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工作,可能引來非積極求職者填補這些空缺(這就是所謂的政績),且可能成為未來的失業者。這樣的救濟對失業率降低有限,但創造出的失業者又會依賴政府未來的供養。
當然,最好的失業救濟應是職業訓練。與其創造出可能是短多長空的公共服務,不如大量提供各種職業訓練補助,從使可能有虛假不實的成分,也應可以忍受。
媒體勿任意打擊信心
那麼,有沒有「長多」甚至一勞永逸的失業對策呢?如果真如上面分析的,當前失業主要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的產物,則只要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失業自然減少。那又要如何趕快調整好產業結構呢?答案是「依賴市場機能」,而且快不得,也不要去想政府如何介入。因為,以臺灣為例,有些傳統產業甚至高科技的部分流程外移中國大陸,臺灣有那些產業或那些生產流程適合,沒有一定公式,或說,沒有人知道,且與生產沒有直接關係的通常更不知道,其中就包括政府。那怎麼辦呢?只能透過市場的擇優汰劣機能!政府能做的,就是改善行政效率,提供更好的社會基礎建設,包括法制、治安、交通、通訊、資訊、教育與職業訓練等。在過去公共工程不足的背景下,加強成本效益評估通過的公共工程,則是短期有效的政策。
最後,媒體常批評新政府讓人信心不足,阻礙投資。信心確實對投資是有影響的,但媒體實在不應該一再地報憂不報喜,甚至把好事也要說成是壞事,專以打擊國人信心為己任。這對大家都沒什麼好處的。
http://taup.yam.org.tw/comm/comm0105/t011.htm
高學歷低失業 張清溪 臺大經濟系教授 大紀元2003-6-18訊
臺灣過去流行的說法,至少是輿論的主調,是「高學歷、高失業」。曾幾何時,這個流行已經變調成「高學歷、低失業」了。
高學歷高失業時代
記得「行政院教改會」1996年才結束,剛好碰上臺灣失業率上升。統計數字顯示,當年依教育程度別計算的失業率,剛好吻合了「教育程度越高、失業率越高」的趨勢。那年年底,教改會主委李遠哲還上TVBS發表〈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迷思〉,苦口婆心地表示「高學歷、高失業」只是暫時現象,不表示教育過度投資了;李院長還提到1985年時,高教育者的失業率更高。
1993年10月14日《中國時報》刊出〈高學歷、高學費與高失業率〉,除了舉證當年前八個月專上失業高於平均水準外,還擔心中央政府「教科文支出」不得低於預算15%的憲法規定,將使大學院校大幅擴張,大學素質日益降低,「高學歷高失業率」現象未來5年到10年會更加凸顯。
時遷境轉媒體不察
事實不然。十年後的教育別失業率,從國中的6.28%,隨著教育程度愈高,一路下降到大學以上的3.89%,完全符合「高學歷、低失業」的趨勢!
其實,進入廿一世紀,臺灣就轉變成「高學歷、低失業」的型態了。但可能轉得太快,就像換黨執政,讓許多人不適應,還固守著原來的觀念。《聯合報》去年九月發表的〈八月失業率,高學歷升幅最大〉,也不管當月「專上」失業率(4.89%)低於平均失業率(5.35%)這個事實,硬說專上失業率較『去年同月』「上升幅度居各教育程度之冠」。還推測:「隨著大學錄取率的提升,預估未來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會更高。」
新時代面臨新問題
上述「大學錄取率提升」、「大學院校大幅擴張」等,都是事實。而專上程度者的失業率相對較低,就在大專畢業生(供給)增多的情況下達到了,可見社會上對高學歷的「需求」相對強勁。
過去輿論高談「高學歷、高失業」,主要是批評教育投資浪費、人力資源過度投資等。現在換成「高學歷、低失業」,顯示過去批評的問題不存在,但也隨之而來新的問題。
這個新問題,現在時髦的講法,叫做「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意思是說,在數位時代,能力強者表現更好,弱者則愈弱,造成所得分配越不平均。其實,「高學歷、高報酬」在美國已經有不止二十年的歷史,臺灣應該也要開始面對這個問題了。
http://news.epochtimes.com.tw/116/3467.htm
張清溪﹕中國經濟崩潰臺商先受害(楨:結果是美國崩潰中國崛起)
【大紀元2005-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袁玫洛杉磯報導)為甚麼爭相進入?為何臺商成為大陸第一投資人?「兩岸經濟大師為中國大陸經濟把脈座談會」中,臺大經濟教授張清溪指出,由於中共其欺騙謊言本質,資訊之封鎖,媒體之控制,使許多人紛紛投入,當中國經濟崩潰之時,臺商將首當其衝為第一受害者,金錢損失、生產鏈斷線、生命受到威脅。
張清溪分析,有許多臺商在被矇騙不知風險的情況下前往大陸,有的明知其真實情況為利仍願冒險犯難,或跨國企業不論成敗為了中國的大市場大家都去我就去,如果不去就太遜了,張清溪表示,人一向是太樂觀了。
臺商投資問題目前失敗原因在於中共仿冒、欺騙、搶劫、官員腐敗、政策政策、社會誠信等,中共欺騙在中國國家網站上就可看到其造假,民間仿冒也事實具在。張清溪表示,在網站中報導數字國內生產總值子數顯示,各地區各省市特區之生產總值子數,除雲南外,皆超過全國之成長率,這是非常矛盾之處。
中共到處可見其仿冒現象,張清溪以照片及影片說明,如SONY 變成SQNY電機,可口可樂成王子或卡卡可樂,三菱電器變四菱電器,雪碧成碧液等,中共為爭取2008奧運要綠化北京竟然以綠色液體噴灑於土地上。
其欺騙方法也層出不窮,在中國對人的信任度有所謂的「坑殺熟人」,就是在熟人之間講話都要互相戒備,以免被其坑害。而起造假方式,張清溪表示「天安門自焚件」是最好的證明,2001年1月23日下午2點41分,北京天安門廣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自焚事件,中國官方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指稱參與自焚的5人和兩名自焚未遂者為法輪功學員。法輪功學員否認了指控,並指出自焚行為嚴重違反法輪功的原則和教導,在影片中明顯看出暴露之很多疑點,說明這場自焚事件完全是一場有預謀的騙局。
張清溪表示「中國從中央到地方, 坑害臺商是既定政策」,如商人高為邦到天津附近辦玻璃纖維工廠外銷,其產品極受歡迎,某年高為邦舊曆年回臺過年,法官穿著法衣帶頭將工廠被搬光;林志升到中國辦學惠及許多學子,卻被軟禁五年,當意識到有生命威脅時想盡辦法出逃,從重慶逃到廈門再偷渡回金門,在逃亡中發現長江沿岸,建有冷氣的監獄是專為關押臺商之用的;「許文龍事件」在不簽聲明奇美將損千億情況下簽訂的。
跨國企業爭相進入,世界五百大都進入,但撤資的有一半以上,張清溪表示,外商利益薰天和中共同流合污,駐北京外商如何欺騙母公司到中國投資的遠景,科技公司用高科技技術幫助中共封鎖網站,捉拿異議人士迫害人權,如yahoo是第一個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提供技術,將有關民主、臺獨、法輪功等字眼在其國內網站去除不准出現。
http://tw.epochtimes.com/bt/5/7/19/n990882.htm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作者張清溪、陳師孟等多是反中反共之吸獨者偏執狂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4857140
法輪功張清溪別再用民進黨那套詐騙手法欺騙臺灣人了!2008/06/27
法輪功學員及號稱“人權團體”今天表示,中國旅遊局要求陸客涉足臺灣景區,不可出現法輪功標語或示威,已幹預我國人民表達自由。臺灣法輪功法學會呼籲政府,「自由民主勿設限」。
民進黨之所以會被人民唾棄,八年執政下來被在野黨中國國民黨以超過十六個百分點及兩百多萬票差距大勝享有一切資源分配執政的民進黨,其原因之一就如同曾是民進黨中執委的法輪功成員張清溪今天所用的這招-顛倒黑白,讓臺灣人民厭惡到了極點。但今天法輪功學員及號稱“人權團體”仍不思這套已經騙不了人民了,不思覺悟或是改招數卻仍繼續搞這套,真不知是他們以為臺灣人民這麼腦殘,還是他們自己本身才是腦殘。
大陸旅客不去有妖魔化中共醜化中國人的地方,例如日月潭沒有法輪功而臺南赤嵌樓有張貼造謠的什麼活體摘器官及法輪功成員散發妖魔化中共的傳單。因此大陸旅客去日月潭觀光不去臺南赤嵌樓找氣受,這樣有何不對?!你有你的造謠言論自由,大陸旅客難道就沒有不去找氣受的自由嗎?難道人家來臺灣還要先被你洗腦幾天才能開始觀光嗎?
然而這群理不直氣不壯的法輪功成員及所謂的“人權團體”卻說:這是已幹預臺灣人民表達自由!你說可笑不可笑?!你儘管去表達你的言論,人家不想去聽也不行嗎?到底是誰在幹預誰的自由?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臺灣人民早就厭煩這種鬼話連篇,顛倒黑白的謊言狡辯機詐了,所以人民才唾棄民進黨,才把民進黨趕下臺去。
臺灣法輪大法學會理事長、臺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表示,中國旅遊局的排除政治介入原則是「掛羊頭賣狗肉」,既不實際、不合理也不合法。這話讓人啼笑皆非,不知所雲,什麼羊頭狗肉的,你若是不願意大陸觀光客來臺,你民進黨儘可提案禁止大陸人來臺呀。若是表決比不過人,那也可以用你本家那套,街頭暴力去封鎖機場,三年前民進黨執政時不就用支持者包圍機場不讓連戰搭機赴大陸。你們民進黨不敢這麼做說穿了不就是臺灣民意調查時每次都超過七成的人主張要直航要開放陸客來臺觀光,你敢反對大多數臺灣人的主張嗎?!你想賺大陸人的人民幣就別想去對別人洗腦,就別想著要限制有著白花花毛澤東像人民幣的中國大爺。
附帶一提,當時旁邊還有一個沒有名氣的囉嘍法輪功成員律師朱婉琪說;妨害他人言論自由,既是暴力也是違法行為。你看,好笑吧?!你法輪功強迫對別人洗腦難道就不是暴力就不是違法行為嗎?這些人真不可理喻,跟他們講道理是在浪費自己時間。
http://blog.udn.com/xian123/1993867
(詳參【圖博館】:《新興宗教初探》)
有「黑數」高學歷失業恐40萬 2009-02-10 民視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說,目前的55萬失業人口,其中22萬是專科以上的學歷,佔了4成,不過民進黨卻在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政府調查的失業率不夠確實,事實上,高學歷失業青年約有40萬人,工作難找,連臺大研究所學生都想去賣雞排。工作難找,臺大碩士生想要賣雞排,而私立科技大學的麥同學,已經二度休學了,高學歷,高失業率,人力銀行表示,還有更多隱藏性失業是主計處沒有算到的,例如,去年畢業的大專生有4成5到今還沒找到工作,也就是15萬人失業在家。
但主計處的失業率是以參加勞工保險又退保,來算失業人口,因此根本沒有算到這些從未加入勞保的畢業生,再加上,休無薪假或低工時、薪水遠低於基本工資的泛失業人口,現今的失業人口逼近130萬大關。
高學歷,高失業率,學者認為現在更該想想我們的教育,近乎百分百的大學升學率是否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力?!
學者:救經濟 首重解決失業問題 中央社2009/02/10
最近兩家外資券商預測今年臺灣經濟可能負成長,引起高度關注。學者認為,觀察臺灣經濟不僅應關注外貿衰退,消費面也值得注意,政府理應控制失業,以利有效穩定內需。 裏昂證券預測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恐降至「-11%」,摩根士丹利證券也調降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至「-6%」,兩家外資先後預測臺灣今年經濟負成長,不但震撼全臺,也引起熱烈討論,相關官員也不得不出面回應。 行政院經建會表示,今年經濟成長率經建目標仍訂為2.5%,這是政府努力方向,情況應不致像外資預測的這麼悲觀。
不過,外界對臺灣經濟情況疑慮其來有自,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不景氣影響,臺灣外貿大幅萎縮。
根據財政部統計,元月臺灣出口總值為123.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負成長44.1%,進口總值為89.7億美元,負成長56.5%;進出口貿易雙雙呈現下滑態勢,所幸,全月出超34億美元。
經建會分析,國際景氣不佳,臺灣出口衰退,但政府推動多項提振經濟措施,例如發放消費券、擴大公共建設、促進就業、拓銷出口等,希望藉由刺激消費、擴大內需,降低出口衰退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臺灣經濟研究院所長楊家彥認為,元月進出口雙雙衰退,雖然出現出超,但值得注意的是,進口衰退幅度較出口來得大,尤其進口機器設備資本財嚴重負成長,這樣的趨勢恐怕還會延續數個月,反映企業對投資的卻步。
楊家彥指出,外貿受國際市場景氣影響很大,不是臺灣單方面可以控制,但內需是臺灣自己可以改變的,消費部門將是影響臺灣今年經濟表現的重要關鍵。
楊家彥進一步指出,政府若要穩定消費表現,應設法控制失業問題,否則,民眾擔心失業,人心不安,不敢消費,任何刺激消費、提振內需的措施效果都會打折扣。失業問題可分個人因素、企業經營不善、產業結構等原因,政府應對症下藥,有效控制住失業問題,才能穩定消費與內需。
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到底會不會出現負成長,目前尚難斷定,提振內需是現階段政府衝刺的方向之一,除了推動擴大公共建設外,刺激消費也是重要關鍵,而提振消費的核心重點無疑必須有效控制失業
政院救失業 學者籲關注長期失業問題 中央社2009年2月2日
行政院昨晚宣布釋出逾 15萬個工作機會,臺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林建甫今天建議應更關切長期失業問題,而臺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則呼籲協助企業調整,才能提高競爭力。
行政院昨晚決定透過擴大公共投資等方式,釋出逾 15萬個工作機會,讓失業率自6%壓低在4.5%以內,學者接受中央社訪問,提出搶救失業政策的看法。
林建甫表示,臺灣以外貿為主,國際經濟情勢不好,訂單大幅減少,是目前製造業最普遍現象,企業繼無薪假後,會不會接著採行裁員的方式值得觀察,因此政府此時採取對策的行動很正確,一定要減少可能惡化的失業問題。
林建甫指出,政府目前是先採取擴大公共建設方式,推出很多小型工程,雖有助釋出工作機會,但對于白領可能不具有太大實質助益,因此政府應該針對白領失業問題繼續謀求更積極政策,例如可以扮演工作訊息媒合的角色,讓白領有更多轉換跑道的訊息。
此外,他舉美國政府為例,目前關切失業問題的重點在于長期失業,因為像白領階級可能在這一波失業潮找不到像以往高薪的工作,但只要放下身段,還是能找到雖不滿意但還能接受的工作,但有一些可能因為產業結構改變,有失業者逾27周都找不到工作,如何協助這些長期失業者,政府應更花費心力謀良策。
至於陳博志認為,政府先算出為控制失業率低于 4.5%,而需要釋出15萬個工作機會的做法,是拚指標重于解決問題,因此採行的政策與產業調整所需不一樣。
陳博志表示,行政院提出三挺政策,呼籲企業不裁員,但全世界不景氣時,企業原本就應調整體質,未來景氣回升時才可能跑在前面,政府不應鼓勵這種拒絕調整的做法。
此外,陳博志認為政府一下子推出許多小型工程,會不會影響工程品質也令人擔憂,且白領階級不太可能一失業就去作泥水匠,透過擴大公共建設方式,並沒有解決白領失業的問題,政府真正該做的是,在企業調整體質時,針對企業及員工給予各自所需的協助,才能提高競爭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