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台商的單打獨鬥和抄短線,西方大企業投資中國就顯得謹慎、也就更加借重投資顧問公司的研究分析,麥肯錫就是這樣一家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顧問公司,「自一九八五年(在香港設分公司)以來,一直積極服務中國大陸境內的當地及跨國企業,以因應及克服上述挑戰。」(p.14)
中國入世終於為麥肯錫釣到一條大魚了,麥肯錫大中華地區董事華強森的《麥肯錫投資中國報告》(時報,2003)就反映了洋人已盯上了這條肥肉,不再理會什麼「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
未必!書的<結語>不是說:「沒有任何經濟制度可以免於變動的挑戰,中國也一樣,其中包括:貧富差距攀升、可能發生的社會失序、裁員引起的大規模失業、缺乏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制度…貪污成風,如果完全不受節制,可能會拖累社會的進步。」
這些只是在書尾順便提及,不同於中國崩潰論和崩潰論將之視為主調。
華氏的確與眾不同,「中國製造」論者大多強調中國的硬體實力,他卻說:「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同樣也會在世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背後的推手,和當初推動台灣產業快速成長的因素一樣。不過,中國獨一無二的特質,尤其是內需強勁及設計長才,比較能夠發展以設計為主的產業,和台灣形成潛在的互補關係。」(p.52)
他實在未能預測到中共會大力發展晶圓廠甚至面板廠,與日韓台對著幹。
蠻幹就能成功嗎?中芯還不是拼不過台積電和聯電。華氏有先見之明:「讓晶圓廠迅速轉虧為盈的兩大外部因素,是全球的產能利用率和价格…中國境內的DRAM廠和晶圓廠,受限於能力低落的製程設計…比起中國,台灣較能從美國自由地移轉技術。」(p.83)
勝負還難定,大陸不是也有十二吋晶圓廠了嗎?連0.1級微米的製程設計能力也有了。外人常以自己的經驗來研判中國,所以有人以中國有大量價廉的資訊工程師,故适合發展設計;有人則認為中國适合發展晶圓廠。豈不知中共二者皆要,而且都可能要的到。
這倒也很出人意料,以廉價人力資源的移動為例,華氏就以歷史經驗研判:「低成本製造的產地不斷轉變,從歐洲移到美國、再移到日本,接下來是南韓及台灣,現在是中國。未來,印度次大陸及非洲會因他們龐大的處女市場及低廉的勞力成本,成為新的低成本製造中心。」(p.58)
此種研判忽略了中國的中西部還有近十億的處女市場及低廉的勞力成本,他們看到的是東部一胎化後的人口結構。
照你這麼說,一個中國就等於一個小國際,所以只要想發展有計劃,不只輕紡、資訊產業,就連書中所提石化、煤礦原物料產業,和金融、物流、零售百貨等服務業,全都可在國際競爭中打下一片天了?
再過十年便可印証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