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8 06:42:36| 人氣1,27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黄羊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先是英業達天津分公司總經理林光信、到絲綢之路河西走廊的一個小山鄉探路,寫出的《黄羊川》(未來書城,2001),接著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提出‘千鄉萬才’工程,寫出《西部開發十年可成》,計劃未來5年裏,在1000個象黃羊川這樣的鄉鎮,通過網上遠端教育培養出萬名軟體工程師,希望說服外商到西部投資。

可惜 2003年溫世仁去世後,溫世仁的中國西部開發計劃,何去何從呢?

溫家都自身難保了,看下當時的新聞:「身價驚人的英業達副董溫世仁去年因為腦中風去世,當時他手中包括英業達,廣達等股票,加上海內外的動產和不動產,總金額超過百億。就因為留下了大筆遺產,課稅自然也不輕。

根據了解,他的夫人已經完成申報手續,初步估計,溫家將繳40億左右的遺產稅。而這個金額,將創下台灣史上遺產稅的最高紀錄。

由於溫世仁走的突然,後事也沒有交代清楚,就在他去世後不久,還爆出私生女爭家產的風波。一位廖姓女子出面聲稱溫世仁跟她生了一個女兒,並要求一部份的遺產,目前還在協商中。」

真是好人沒好報,不只瘁死,沒節稅逃稅者反遭政府扣重稅(後來似減半),連外面女人也來搶遺產(法院日前已判非溫女兒)。

溫有那麼偉大嗎?不就幫黄羊川架個黃羊川網站(yellowsheepriver.com)而已,網站有啥?中國已有1.2億人上網快超美了。非洲甚至快有一百美元電腦都可上網了。而且黃羊川網站不知怎了,剛才去點、出現了首頁、但大多欄目不是無法呈現就是連到不相干的網頁。人亡政亡了?

不會吧!2007年香港中通社還有下則新聞:「香港中通社蘭州四月三十日電 (劉薛梅)已故台灣著名企業家溫世仁創立的千鄉萬才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二十九日下午在甘肅祁連山腳下的黃羊川國際會議中心,啟動“在千鄉、雇萬才”甘肅和陜西地區的發展項目。

“千鄉萬才計劃”(溫之子接手了,東森新聞台<兩岸>黄羊川專輯有播)以網路科技幫助西部發展為宗旨,六年來,致力於為貧困鄉鎮建設資訊平臺,在西部已有一百五十餘所會員學校,同時,得到了中國各地臺辦和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援,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黃羊川是“千鄉萬才”的第一所會員學校,計劃實施後,曾經只有不到三百名學生的黃羊川職中,增加到一千四百人;舉辦培訓班八十多次,學員三千二 百多人;為當地培養致富能手八十人,提供資訊諮詢四百四十多次,促成交易額一百四十萬元;古浪數位中心實施“西才東用”的電子商務項目,把四百二十六位農村青年送到沿海地區的正規企業工作,人均月工資達到一千二百多元,近三年來,他們已往家鄉匯款數百萬元。此外,每年來訪問的國內外交流團體也絡繹不絕,還 有多家類似PESI的愛心企業和個人走訪甘肅會員學校,師生交流人次達二百餘人,為這裡的貧困學生爭取捐助資助金達五千美元。
 
劉嵩《黃羊川》(明日工作室,2009)【雙DVD+攝影詩集+明信片組】
 
  不同一般紀錄片故事性的敘事手法,本片以接近詩與散文的表現形式,串連出黃羊川的生活影像,利用攝影來表現光影、晨昏與季節的變化、搭配音樂與剪接,呈現出屬於黃羊川的生活節奏。
  集合金鐘獎導演劉嵩的專業拍攝團隊,台灣第一個遠赴中國西部黃羊川拍攝的高畫質紀錄片,以人文角度,展現黃羊川人與土地關係中最質樸的一面,呈現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生活的美感。
  從平凡的生活中展現出細膩的質感,詩意紀錄片傳達出樸實動人的生活美學,如果你忘記怎麼生活,黃羊川將讓你再一次遇見生活的感動。
【夢想,原來可以如此】
  每一個夢想,都有起點,而這個夢想來自於──溫世仁先生。
  被世界未來學家艾文?托弗勒博士喻為「明日工程學家」的溫世仁,生前因緣際會地來到中國最貧窮的省份之一──甘肅省黃羊川鄉(見《科技遊俠──溫世仁》),他不僅看到了一個「黃羊川」脫貧的夢想,也立下「以網路科技改善貧窮」的弘願。之後他以黃羊川為基地,在該地創建「黃羊川國際會議中心」,戮力於「千鄉萬才」計畫。在他生命中最後五年,黃羊川、中國大西部與溫世仁的夢想產生巨大的連結。
  溫世仁在科技事業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他卻不為名利所羈絆,在五十歲時立下不再當生意人的志願,將五十歲以前的人生歸零,創立以經營文化事業為宗旨的「明日工作室」,奔走兩岸,將自己投身在中國大西部的荒原之中。天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博士稱他是「跨越五道門檻的第一人──跨越科技門檻,擁有人文心;跨越本土門檻,擁有世界觀;跨越兩岸門檻,擁有中華情;跨越貤富門檻,擁有奉獻熱;跨越意識型態門檻,成為新臺灣人。
  人生歸零之後,夢想重新出發!溫世仁以自己的人生印證:不論你的人生處於谷底或者已經到達巔峰,你還是可以主宰人生,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完成一個你從未想過的夢。
【溫世仁與黃羊川】
  溫世仁生前致力開發中國西部的努力與關懷西部農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許多人。他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這部黃羊川紀錄片拍攝計畫與目的,除了延續他的精神,同時,投注更多的關懷,來見證黃羊川與中國西部農民的未來。希望透過不同的電視播映平台,在台灣、國際、中國大陸的媒體播出,讓愛與關懷普及人間。
【重新愛過一遍】
  因紀錄片的拍攝,已經數不清到過黃羊川多少次,但每一次都是全新的體驗。從田野調查與勘景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黃羊川的農民與西部遼闊的高原,雖然一如我們對平凡農民與土地的想像,然而我們卻在平凡的想像中,重新找到在都市生活中早已經失去的──最純粹的生活感動。
  一步一腳印,我們在黃羊川登過無數的山崗與丘嶺,彷彿跟隨著溫世仁的腳步,重新體會、重新愛過黃羊川一遍,也重新愛上那一茶一飯、簞食瓢飲的簡單生活。
【細節的力量】
  於是,我們看到更多生命中最可貴的細節,我們從黃羊川的農民每天如何花上兩個鐘頭取水、學生們如何背上足夠一週食用的饃饃長途跋涉去上學,人民年年月月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如何耕種、而這些人又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從平凡中,發現最寫實的偉大,與深刻的內涵。
  由取經自歐洲的頂尖設計團隊──水越設計,完成此次限量的「黃羊川紀錄片禮盒書」,我們希冀藉由純樸的細節設計,讓更多人能夠體會與理解人與土地之間的愛與關懷,從中,我們看到的已不僅是中國西部的農村與農民,更多的是其間隱含生命情調,以及簡樸真摰的生活態度,黃羊川的生活是一種美學,也是真與善的呈現。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8382
 
遙遠而直接 
 
看劉嵩導演遠赴大陸甘肅拍攝的紀錄片《黃羊川》,腦海中一直想起泰倫斯‧馬力克1978年導演的經典之作《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
《天堂之日》其實可分成兩部片:一部是以李察‧吉爾為主的一場移工與雇主假結婚,繼而形成曖昧三角戀,最終演變為意外殺人事件的愛情悲劇,這部份當然是劇情片;另一部則是關於美國南方中西部廣大麥田農場的工作生活影像,這部份幾乎可說是紀錄片,雖然它是真人演出。在那個時代,北美大陸許多散工流民搭火車集體由東向西遷徙,沿途遇上農場主人招募工作便下車打工以求取一段時間的溫飽,到小麥收割完成農地放閒,他們又搭上另一列火車趕往他處,如此年復一年不知凡幾;不論麥田豐收或是遇上蝗蟲過境,上自農場主人管家工頭下自移工家眷男女老幼人人皆心繫土地作物,這樣一種純樸自然的人與土地的關係,透過泰倫斯馬力克真誠不做作亦不煽情的影像呈現,才能將李察‧吉爾那段愛情的酸澀與豐盈時光整個穿透並帶入西部開拓史,也讓那憾恨結局愈發顯得悠遠深長。
也因此成就《天堂之日》經典之名者,主要不在劇情敘事的部份,更在於導演處理麥田農場的移工生活影像時,所採取有如「直接電影」的影像呈現方式。
從紀錄片發展史來看,60年代歐美各有一股所謂「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風潮興起,由於「同步錄音」及相關技術條件的成熟,使得法國人類學家尚‧胡許和社會學者艾德嘉‧莫欣合作拍出了《一個夏天的紀錄》,他們在街頭隨機訪問行人:「你快樂嗎?」,捕捉到巴黎人真實的反應,而後又請他們到放映室觀看自己及其他人的反應,現場的討論也被拍攝下來,經過剪輯,許多關於經濟社會種族教育等議題受到觀眾強烈關注,而一種新的記錄影像的方式也就此成形,「真實電影」於焉誕生。
幾乎在同時,美國的媒體工作者里察‧李考克也以同樣輕便的攝影器材拍攝了紀錄片《前驅者》,內容係紀錄約翰‧甘迺迪與韓福瑞在路易斯安納州角逐民主黨黨內總統初選的各項活動過程,由於拍攝得比傳統新聞媒體報導更加深入細膩,讓人驚豔這種新的拍攝技術與方法;其後加拿大導演亞倫‧金更拍出「直接電影」的經典之作《佳偶天成》、《華倫岱爾少年感化院》等等,影響至今不息;台灣紀錄片導演以這種方式拍攝的影片不多,黃庭輔的《指月記》及《黃屋手記》可謂箇中翹楚。
「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感覺上很接近,但其實本質上有相當差異:「直接電影」強調旁觀立場,不介入、不參與,但批評者常質疑攝影機的存在有時會影響被拍攝者,且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亦常存在某種「階級落差」;「真實電影」則剛好相反,認同者認為真實必須透過質問或面對面訪談才能被挖掘出來,但批評者則質疑如此刻意安排或製造出來的互動情節或事件可能反而是一種「假事件」,而且過度介入亦常引發拍攝倫理的問題。
《黃羊川》很明顯是屬於「直接電影」這個範疇,全片無字幕、無旁白、無情節的素樸處理,沒有訪談更沒有特效,冷眼旁觀的鏡頭連綴十多個黃羊川人民的生活片段,呈現的全是這「遙遠的地方」人與土地的關係及生存狀態:母親為一家大小一針一線縫製各色鮮麗的布鞋,老婆婆撖麵、揉麵、燒窯,做炊餅、饃饃、花捲,牧人們在綠草坡上趕牛放羊,嘬舌吹哨騎馬揮鞭,小孩子們揹著書包在山嶺中列隊疾行上學放學,農民在麥田中收割打碾,老太爺正衣冠廳前端坐,家人圍著笑看照相師為他拍攝「遺照」,盲眼琴師漫山遍野邊走邊唱……
每一個人的工作姿態、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個土地的表情,在在展現出黃羊川日常生活的質地,踏實而辛苦,真誠而滿足,如此簡單卻又深刻動人。
或有人要問:為什麼是黃羊川?
我想起攝影家周慶輝自1994年至2001年多次進出中國大陸所拍攝的「消失的群像──中國勞動者紀事」,他在雲南拍攝專事山區運輸的馬幫、在四川拍攝鹽井的採鹽女、在浙江拍攝蠶農、在西藏拍攝印經工人,尤其令人深刻的,是他在陜西關中拍攝麥田收割的移工──正是《天堂之日》裡李察‧吉爾的角色身分,也正是《黃羊川》裡主要呈現的人民生活!──周慶輝自言他在拍攝時想的是「如何把現場帶回來」。
片中黃羊川遍佈黃沙的市街上有一間網吧,年輕人扶著老人的手用滑鼠下象棋;在某戶人家裡,一個唸中學的大孩子則在電腦前玩著on-line game,這幾幕乍看突兀,卻更是真實:這是黃羊川的現代樣貌,電腦與網路正是片中最具有強烈現代意義的象徵,而這些是已故企業家溫世仁送給黃羊川的禮物。
劉嵩導演是在拍攝紀錄片《科技遊俠--溫世仁》時,造訪這個溫世仁投入贊助的地方,興起了拍攝意圖。
多年前溫世仁曾經去到那個「遙遠的地方」同時把現代網路科技帶了過去,如今劉嵩不僅把那現場給帶了回來,也同時把溫世仁帶了回來。
僅以此文紀念溫世仁先生。
http://blog.roodo.com/book686/archives/8600387.html

《黃羊川》:不說話的美學  文:藍祖蔚
 
觀看《黃羊川》,我有著驚歎,也有著疑惑,今天先談驚歎!
台北電影節的官網上,用了四十七個字紀錄了評審們對於劉嵩執導的《黃羊川》獲得最佳紀錄片的得獎理由:「這是一部電影美學構圖而整體製作完整的優質紀錄片,導演以一個外來者的角度,紀錄黃羊川的農村生活。」我明白前二十四字的意思(雖然有一點似有漏字,語焉不詳的感覺),卻無法體會後面二十二字的指涉為何。
基本上,《黃羊川》是一部構圖極其用心,敘事結構也大膽破除傳統框架的紀錄片,「畫中有詩」是導演劉嵩追求的第一境界,避開語言的形容詞魔障,努力實踐莊子齊物論中「大辯不言」的境界,也成就了電影畫面最成功的魅力所在。
用鏡頭創造想像,用鏡頭回答疑問,是劉嵩「不講話,觀眾就能明白」的第一個成就。
《黃羊川》從盲人樂師陳開友的背影展開,從整裝、束琴到調弦,你只看得到陳開友的背影,卻看不到他的臉,他的人,為什麼要這樣拍?觀眾的心中才浮起了問號,劉嵩的鏡頭就 已經悄悄轉到了陳開友的側面,觀眾看見了他的目盲,問號得到了紓解,再看著他坐在山頭彈著三弦琴,聆聽著他用音樂訴說起他對土地的感情時,琴聲雖然依舊單調黯啞,卻少了悲涼,映照高度美化的畫面,回歸到盲人音樂家從悸動出發的創作動力,以及渴盼共鳴的心靈世界。
 
累積,則是紀錄片最大的能量來源。
 
《黃羊川》中有一條小河,前後出現了三回。河面雖不寬,河水亦不湍急,但是依舊得搭橋才好行走過河,於是先有工人把石板與木條扛在肩上,涉水搭橋的「施工」見証;既而又有牧羊人驅趕著羊群過河,羊頭原本有些遲疑卻步,但是羊族已簇擁而上,它也只能咬牙向前,羊兒就是這樣順著人類的文明前行;當然,文明圖利的還是凡夫俗子,最後一回的場景則是一群學生穿起母親親手紮針縫製的棉鞋上學去,穿過原野,度過河床,有橋就不再涉水,就不怕浸濕了織錦棉布鞋……在第三回的過橋場景前,劉嵩花了一小段篇幅呈現了女性紮針穿線縫布鞋的場景,然後才是過橋,最後才又回到教室牆外,女同學們一字排開,各自展示著鞋子花色的場景,工程文明讓人類的愛心有了更清楚的印記。
黃羊川位於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上,多數人其實很難清楚指認出其地理座標位置,聆聽陝北方言也極其吃力,但是劉嵩從電影一開始就以滿山盡是羊吃草,羊兒依序過河床,白羊、黃土、青山與藍天的顏色與圖案對比,都在訴說人羊一家親的「放牧人生」,羊是人類的衣食父母,羊卻也靠著人的引領逐水草而居,彼此的依存關係相當清楚,然而,《黃羊川》不是只會寫優美的山水詩,一旦碰觸到現實利益糾葛時,也同時忠實呈現出牧人取羊毛的蠻橫與無情,牧人取羊毛,一點都不溫柔,不是像刮鬍子的男人那樣,拿起鬍刀,燙點熱水,輕潑羊身,優雅而溫柔地從羊背上刮取羊毛,而是猛捉羊毛,硬扯硬割,只會嘜嘜叫的羊兒,無從抗爭,只能閃躲,但是每一回的拔毛,都讓你明白了它身上的痛,最後,你還看到一隻隻身上羊毛七零八落,硬被剝成癩痢頭似的斑斑點點半裸羊,驚魂初定地回到草地上繼續低頭吃草,千百年來,它們的基因早已書寫進所有諸如逆來順受,甘之如飴的符碼,它們早已習慣沈默默承受,羊都不說話了,人世間其他的形容詞又如何表達它們剛剛死裡逃生的血脈賁張呢?
食物鏈是生命現象之一,生死取用,都是帶動生命流轉的一種律動,是非對錯,很難有標準答案,批判或歎息,都難免矯情,從看見,再呈現,創作者的感觸與論述,其實都已盡入影像框格之中,明白的人一看就懂,無需再用話白補強了。
A picture says a thousand words, 犀利的影像絕對可以取代所有的形容詞與名詞,一旦擁有了強飽滿也夠震撼的影像,你就不會想要再借用低沈的嗓音,煽情的言詞或音樂來做註解或點題說明了,《黃羊川》先拍到了足夠的影像,因而才得以讓創意與美學有了可以交叉實踐的空間,我相信那是拍攝者先有了心靈的悸動,才進而從技術面上找到了落實悸動的手法,從《黃羊川》的圖像上,你看到了用技術雕琢美學的功力。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32&eid=v232106
 
另參本館:《電視紀錄片創作》
 
 
 
 

台長: 阿楨
人氣(1,277)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經濟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快樂經濟學》
此分類上一篇:《辦公室不道德講座》

懶人咪
恩 很多厲害的人 沒機會受教育
我在這方面要很感恩
一直遇到貴人
2007-06-28 21:40:33
版主回應
您也是三級貧戶「台灣之女」?

那20xx年可有台灣首位女總统了
2007-06-29 07:38:06
阿楨
黃羊川 Yellow Sheep River (2009)

導演:劉嵩
發行:明日工作室
劇情簡介
本片由十九幕農村生活片段所組成,再由一位失明的走唱樂師,將這些生活的片段吟唱串連而成。捨棄旁白、字幕,以及傳統的敘事結構,沒有主角與配角,全片由農民的生活細節堆砌而成。
金鐘獎導演劉嵩與拍攝團隊深入一個位於中國大西北偏遠角落的小農村-黃土高原上的黃羊川,傾聽與觀看那裡樸實的生活,看見生活細節中所展現溫韌的生命力。晨昏與季節的光影變化、影像如詩般的流動、從風沙中雕刻細緻情感、從平凡中實踐生活美學。一部關於自然與人文的高質感紀錄片,一趟愛與關懷的旅程。
貫穿在《黃羊川》全片的三弦琴音樂,是盲人樂師陳開友的作品。他今年40歲,是土生土長的黃羊川人。陳開友雖然從小失明沒有就學,但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親自為他口說了許多生活知識,讓他得以順利長大。
雖然雙眼看不見東西,陳開友卻培養出極為敏銳的聽力及感受力,這些能力成為了他學琴最好的基礎。陳開友前後向三位琴師學習,這三位也都是盲人走唱樂師。他們教他彈琴,帶著他到處演出,也教他如何從「聽」中擷取生活片段,成為他的音樂創作來源。陳開友說:「他彈唱音樂的主要目的就是勸人揚善棄惡。」
陳開友與三弦琴的身影被他的10歲養女牽引著,走遍了黃羊川大小的村落與市集。陳開友彈唱出自己在這片黃土地上體驗到的人生,娛樂在山溝子裡生活的農民。
關於導演
劉嵩已有22年紀錄片製作與導演的經驗。曾二度入圍「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獎,於2001年獲得最佳導演獎,劉嵩的作品也3度獲得「優良文化錄影節目獎」,以及「優良電視兒童節目製作獎」。
2010-09-04 11:25: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