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9 06:28:09| 人氣10,179| 回應9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快樂經濟學》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世界半調子的外行邪者似乎比較大胆,英國經濟學家理查.萊亞德(倫敦經濟學院經濟表現中心主任,曾任英相布萊爾顧問和上院議員)以其所謂「快樂心理學」的證據得出「快樂經濟學」(謝在回應馬的經濟發展選舉政見時也扯啥「幸福、美學經濟」)並試圖解答: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一個核心的矛盾,那就是,大部分的人都想要更多的收入,並且努力追求;然而,儘管西方社會比以前富裕多了,人們卻沒有變得更快樂。」

萊亞德給的答案是:

「《快樂經濟學》直指這個核心矛盾背後的真相。理查.萊亞德點出影響快樂的「七大因素」: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群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以及個人價值觀,並揭示我們花了太多氣力在與別人比較,而使自己不快樂。萊亞德認為,快樂無疑是社會唯一理性的目標,他還問道: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過得更快樂,就社會整體與個人內在生活而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不同的做法?我們是否能團結起來,追求共同的利益?他的答案會讓你覺得耳目一新,且深入思考。

萊亞德結合了經濟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哲學,與社會政策的最新研究,產生一種耀眼而基進的思考方式。同時,他以明晰的科學證據,闡釋人類行為的新樣貌,最後藉由結合經濟學與現代心理學,不僅為經濟學研究開了另一扇窗,亦帶領著我們走向快樂新天地!」

啥「基進」?「七大因素: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群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以及個人價值觀」明明是「保守」的道德。

是嗎?那你該去讀有真正實證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哈佛大學心理學院教授丹尼爾.吉伯特之《快樂為什麼不幸福?》(時報,2006)。書一開始問了個演化醫學和生涯規劃很常見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顧忌高膽固醇食物會影響健康,但吃到一客丁骨牛排時仍會比較開心?

為什麼我們為了退休後的安穩生活辛苦地「存老本」,退休後卻不一定感到幸福快樂?

事實上是人的腦袋出了大問題!預測及想像未來是大腦的天職,結果卻總是「空歡喜一場」。做某些事得到快樂的體驗,事實上沒有想像中來得好。
幸福指數與快樂經濟學 by王冰2006-10-13湖北日報

2005年中國公眾總體幸福感提高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宣布,今后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我們國家經濟社會 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等方面的需求。過去,評價經濟發展的時候,大家更多關注的是GDP等硬數據,而很少關注人民大眾的切身感受等軟數 據。幸福指數概念的提出,把我們原來一味追求GDP轉向更加多元的評價標准,也意味著我們應重新審視社會經濟總體發展和個體幸福感受之間的關系。
  GDP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整體快樂水平,但同樣存在著不可忽略的誤差
   什麼是快樂和幸福以及如何增進人們的快樂和幸福是人類社會的永恆命題,也是公共政策追求的終極目標。英國哲學家邊沁開創的功利主義哲學通過人們主觀心理 感受上的苦樂來定義快樂和幸福,社會中所有人幸福的加總即為社會的總體幸福,道德、立法以及其他公共政策的原則與目標就是盡量增進個人幸福以及社會的總體 幸福。由於哲學話語中心理感受的苦樂難以量化衡量,因此以功利主義哲學為基礎的舊新福利經濟學以及建基其上的現代主流經濟學用效用或福利來衡量個人幸福, 效用來自於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並最終決定於收入的多少,社會的總福利可以通過國民總收入———即現在得到政府和大多數人們廣泛看重的GDP———來 進行衡量。從此,在經濟學的框架中,不可捉摸、難以衡量的主觀幸福就被實實在在、可以准確衡量的客觀收入或財富所取代。
  然而,一個顯見的事實是,就個體的角度而言,收入和財富盡管可以帶來快樂和幸福,但兩者並不完全等價﹔就總體的角度而言,GDP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整 體快樂水平,但同樣存在著不可忽略的誤差。亞裡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指出,“財富顯然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東西,隻是因為它有用或者別的什麼理由”。 在此,他顯然暗示了財富不是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源泉。
  總體幸福並不是個人幸福的簡單加總,而是構建一個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的良好的制度環境
   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伊斯特林對客觀收入和主觀快樂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科學的研究,並從此開創了一個新的經濟學領域———快樂經濟學。他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了所謂的伊斯特林悖論,即收入和快樂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原因在於,人們對於快樂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對於由收入帶來的快樂適應性更強。也就是說,在經歷了短暫的由於收入增加導致的快樂以后,人們的快樂程度又會逐漸回復到接近於原來的水平。對彩 票中獎者快樂水平的變化進行的研究表明,在一段時間以后,他們的快樂沒有顯著的增加。這一結論顯然同我們大多數人對這一問題的預期相反。同傳統經濟學通過 收入來衡量的客觀快樂相反,快樂經濟學更加強調主觀快樂,重新將快樂定義為人們的主觀心理感受。這表面上是一種理論的回歸,但由於這種回歸是建立在近年來 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政治哲學的發展上,並採用計量經濟學技術對大樣本的主觀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因此成為一種理論上進步。
   除了收入以外,快樂經濟學將研究重點更多地放到了影響快樂的其他因素上。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個人特徵,如受教育程度、身體的健康狀況、經歷與背景等,二是個人無法選擇的宏觀制度安排,如通貨膨脹、失業、制度的公平性、公共品的數量與質量、環境等。傳統經濟學通過人們的理性選擇行為來推測人們的效用和福利,也就是說,當我們觀察到一個人在可以選擇商品A的時候卻選擇了B,就意味著B給他帶來的快樂要大於A。然而,由於在現實中人們對於絕大多數宏 觀制度安排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因此通過選擇來推斷的效用及其蘊含的幸福就必然比較狹隘。
  以功利主義為基礎的傳統經濟學將社會總福利定義為社會全體成員效用的加總,這種觀點也受到了快樂經濟學的批評。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裔英籍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發展》中指出,功利主義的缺陷至少有:一,漠視分配,隻關注總量的增長,忽視財富在社會成員中的分配﹔二,忽略權利、自由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功利主義不認為權利和自由有其自身的價值,它們隻是間接地、而且隻是就其影響效用而言是有用的﹔三,適應性行為和心理調節,長期處於受剝奪狀態的人們,效用計算對 他們可能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窮人的窮其實不在於他們沒有錢,而在於能力的缺乏。扶貧也不在於給他們多少資金,而在於培養他們生存的能力。總體幸福並不 是個人幸福的簡單加總,而是構建一個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的良好的制度環境,最終的結果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強求一致的。
  政府的公共政策應當從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轉到追求建立並維系一個健康公平正義的宏觀制度安排
   快樂經濟學促使我們對如何促進人類發展和公民福利的傳統觀點進行反思。首先,既然收入和GDP並不能顯著增加人們的幸福水平,那麼,我們個人、乃至人類 社會冒著過度競爭、環境惡化、最終耗盡地球資源的風險,去追求自己的、本國的收入和GDP無止境的增加就失去了其意義。
  其次,如何衡量主觀的快樂和幸福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正是因為衡量的困難,傳統經濟學才採用了相對客觀的收入和財富。我們應該採用一個更加廣泛的指標體系來代替GDP, 以反映個人幸福和社會福利的變化。阿馬蒂亞‧森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經被聯合國的年度發展報告採用,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納曼更提出 應當建立國民快樂賬戶來取代傳統的GDP。
  再次,政府的公共政策應當從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轉到追求建立並維系一個健康公平正義的宏觀 制度安排上來,經濟總量的增長應該是這一制度安排的必然結果,並且這種增長將更加穩健和可持續。如果僅僅以總量的增加作為目標,就有可能導致更大的不公平,會降低弱者的幸福,而這種降低是無法如功利主義秉持的加總原則那樣,通過強者幸福的提升而得到彌補的。除非這種不公平是在健康公平正義的宏觀制度安排 下自然形成,並因此得到全體社會成員在無知之幕后的一致認可。效率並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標,公平不需要通過增加效率來証明自己的價值,它同效率具有同等 的價值。
  最后,政府負有對公民進行教育的義務,告訴他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古典經濟學家密爾在對邊沁的功利主義進行修正時說,應當區分兩種類型的快樂,一種是高尚的快樂,另一種是低級的享樂。因此,在秉持自由主義、尊重個人選擇的同時,政府也不再是消極無為 的。它負有引導並教育人們追求高尚快樂,拒絕低級享樂的義務。教育是改變理性經濟人效用函數的途徑,是對抗自由主義個人選擇的有力武器。當然,這種教育應 當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在其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闡釋的非功利、無目的的教育、將人變為真正的人的教育。
哈福德專欄/人民快樂≠經濟幸福 【經濟日報2010.11.22
英國政府顯然準備測量我們的快樂程度。別偷笑—這是很嚴肅的事。快樂是大事一件,尤其是對經濟學家來說。心理學家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深入研究這個主題。另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yya Sen)和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也為法國總統沙克吉研究衡量經濟幸福的標準。歐巴馬總統已任命快樂專家—桑斯坦(Cass Sunsten)、史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和克魯格(Alan Krueger)擔任高級官員。(英國首相)卡麥隆就算沒帶頭衝鋒,也算跟上了潮流。
諷刺的是,卡麥隆在提議測量全國人的心情時,似乎誤判了大家的心情。他的中間偏右核心支持者對政府贊助的福祉研究似乎不太領情;中間偏左份子原本就傾向支持這個點子,但他們現在都有點鬧脾氣,對卡麥隆的任何提議很難笑得出來。
到底卡麥隆提議什麼?國家統計局現在還不願透露詳情,只說必須尋找「更廣泛」和「更全面性」的標準以衡量福祉和進步,而非只專注在國內生產毛額(GDP)。這有一部分可能牽涉衡量「主觀幸福感」。
懷疑者的反應是,政府要給我們一劑麻藥Soma,讓我們快樂地邁向儉約英國的美麗新世界。但實情平淡無奇多了,幸好我懂快樂經濟學,所以我能翻譯。經濟活動的標準衡量是GDP,國家統計局只是想提出這個主題的一些變異—可能包括環境破壞、浪費時間在玩電腦、「非市場工作」(例如洗盤子)的價值等調整因素。這些變異GDP使用相同架構,但添加了額外的因素。除此之外,統計局可能蒐集其他衡量健康、不平等的資料,以及「主觀幸福感」這種新奇的項目。
這又是什麼?答案之一是,經濟學家偏好「主觀幸福感」勝於「快樂」。有一次我訪問克魯格談這個主題,他堅定地告訴我,他喜歡用主觀幸福感這個名詞,因為「快樂聽起來太輕浮」。
主觀幸福感事實上不神祕,國家統計局可能只要在既有的調查中多加幾個問題,有些可能問到失眠或焦慮,目的是尋找抑鬱的跡象;有些可能問及心情:「你今天覺得多快樂—很快樂、快樂、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不快樂、很不快樂?」最後還有一個非問不可的問題,牽涉整體生活的滿意度。
華威大學(Warwick Unviersity)經濟學家兼福祉專家歐斯華(Andrew Oswald)說,能詢問快樂各個面向的問題是好事。當然他說的對:在既有的調查上多問幾個問題的成本很低,而且這個主題顯然很重要。
歐斯華讚許卡麥隆的這個構想。反對這個構想會讓人覺得你不安好心,但我還是覺得整個計畫被過度吹捧。英國的重大統計工作「勞動力調查」已包含有關焦慮和抑鬱的問題,更廣泛的快樂調查也早已存在,蓋洛普等機構蒐集世界各國生活滿意度的資料。人類發展指標從1990年以來每年作調查,反映健康、教育與所得等項目。(愛爾蘭在全球排名第五,顯示的確生活除了錢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多做一些沒有什麼壞處,政府參與的象徵意義顯然很重要。但這些政府想傳達什麼訊息?沙克吉如此熱衷的原因之一是,法國人沒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工作上,因而降低了法國的GDP。法國在大多數別的指標應該會更好看。
這也沒什麼不對,但其中有一個困難:國家統計局希望避免「只專注於GDP」,但有哪個政府只專注在GDP?法國人不需要史提格里茲和沈恩告訴他們怎麼快活過日子。甚至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操心失業問題也不下於GDP,而且有充足的理由。快樂研究證實,失業是特別悲慘的經驗,但早在快樂研究出現前,失業就是重要的政治議題。
不丹提供一個有用的教訓,告訴世人蒐集快樂資料和讓人民快樂是兩回事。不丹以其領先全球的「國民快樂毛額」(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而備受那些天真的快樂學究推崇。但根據人權觀察組織,不丹的少數族群尼泊爾人大部分被剝奪公民權,且多年來被脅迫驅離該國,這些人在尼泊爾難民營可能對快樂政策的發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還不致於贊成已故1960年代香港財政司長郭伯偉(John Cowperthwaite)的作法,他拒絕蒐集經濟統計資料,唯恐倫敦當局插手香港的成功管理。但這其中有值得學習之處,國家統計局可以、且應該蒐集快樂資料,但別期待因此而感到幸福洋溢。(作者Tim Harford是金融時報專欄)
幸福國度 挪威居冠 中躍升最快2009-10-06 中國時報 林家群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五日公布象徵國民生活幸福感及最適合居住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北歐的挪威居世界第一,亞洲唯一進入前十名的是日本(第十名);中國大陸躍升七名,排行第九十二,是最突飛猛進的國家。
 HDI指數是該署發布的「二○○九年人類開發報告」中,就一八二國在二○○七年國民年平均所得、平均壽命及人民獲得教育資源(如文盲與非文盲比例,幾歲入學)等數據進行的調查。
 全球經濟大蕭條前所作調查
 調查主筆人克魯格曼女士(Jeni Klugman)說,與國際相關的最新數據只到二○○七,因此她強調:「這份是去年爆發經濟衰退衝擊全球前所做的調查。」
 排名前十名國家依序為挪威、澳洲、冰島、加拿大、愛爾蘭、荷蘭、瑞典、法國、瑞士及日本;排名倒數前三名為非洲的尼日共和國、亞洲的阿富汗及非洲的獅子山共和國。
 開發計畫署以簡單數字讓民眾了解,生活在已開發國家與未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有多大。舉例而言:一個出生在尼日的小孩只能活到五十歲多一點,但若生在挪威,能多活卅年;尼日人每賺一美元時,挪威人可賺八十五美元。
 簡單數字說明各國生活差距
 調查也發現,日本人平均壽命最長,達八十二.七歲;但戰事頻仍的阿富汗人平均壽命僅四十三.六歲。全球國民年平均所得最高的國家是只有三萬五千人口的歐洲小侯國列支敦斯登,每人每年可賺八萬五千多美元。
 中國、委內瑞拉、秘魯、哥倫比亞及法國是這次調查中,因年均收入及平均壽命增加而排名較前一年進步三名以上的國家;另外,中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也在人民取得教育資源上有所進步。
 亞洲僅日入前十 我未列入調查
 亞洲國家的排名,除第十名的日本外,新加坡廿三名、香港廿四名、南韓廿六名、汶萊卅名、馬來西亞六十六名、泰國八十七名、中國九十二名、菲律賓一○五名、印尼一一一名、越南一一六名、印度一三四名、柬埔寨一三七名。這項調查並未列入台灣。
不耐高稅 丹麥爆出走潮【聯合晚報╱彭淮棟08.01.01

經濟發達又社會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美夢,這點全球以丹麥最行,舉世稱羡,而丹麥所以最行,靠的是全球最高的所得稅率。但近年非僅許多國家不再艷羨丹麥,丹麥人還大量出走,在所得稅一直調降的英國,倫敦已有「丹麥街」之稱。今天的丹麥,勞力短缺,產業拉警報。
34歲的軟體工程師索倫森從哥本哈根一所商學院畢業,向全歐陸和中東的企業應徵工作,就是不理丹麥國內企業,他目前在法蘭克福上班,不再回顧早先的高稅歲月。國內企業求才,不時找到他頭上,有的他禮貌回絕,「有的我回都不回」。為什麼?
他30歲時,在國內年入10萬美元 (台幣323萬元),繳63%的稅,後來有機會轉到國外,最後落腳法蘭克福,事業順遂,每年繳給德國政府的稅不超過所得25%。
新一代算盤撥一撥 寧留國外
丹麥的年輕一輩率多如此。一家氣候控制科技公司的CEO簡森說,下一代丹麥人往往出國念書,英語流利,足跡遍見海外,國際化的程度很深,在海外就業的機會也多。
所得和所得稅之間的關係,他們算盤撥一撥,寧留國外。
丹麥是富裕國家,2006年經濟成長率3.5%,在西歐名列前茅,而且實質上全國充分就業。充分就業又叫完全就業、全民就業,指每個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但現在問題重重。總部在巴黎的「經濟合作/組織」預測,2009年起五年,丹麥經濟成長率將滑落到1%,主因就是人才短缺,癥結則是63%的邊際所得稅率。丹麥國內凡年入36萬丹幣(台幣228萬元)者,都適用這個稅率。
歐洲吹起降稅風 吸引就業人才
歐洲早已吹起降稅風,愛沙尼亞和斯洛伐克五年前開始,奧地利和德國跟進,大砍原來偏高的邊際稅率。倫敦更早自1980年代就降低高所得稅率,成為倫敦維持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要素。
索倫森選擇出走,人同此心。丹麥2005年勞動力萎縮1萬9000人,這是一個人口240萬的國家禁不起的慘重失血。
丹麥企業界通常和政治保持距離,現在紛紛投入選戰,希望改變現狀。哥本哈根金融服務界的Saxo銀行CEO克利斯登森即是一例。Saxo有150個重要員工在海外作業,因為他們不願在國內繳納重稅:從英國、瑞士到新加坡,稅率從19%到40% 不等,都沒有丹麥這麼嚇人。克利斯登森說:「高稅率是丹麥頭號問題,就這麼簡單。」政治還在談改革,丹麥年輕人用腳投票的步調更快了
「富裕帶來慾望」 不丹不再幸福【聯合報2012.05.19
不丹為了拚經濟,犧牲了他們引以為傲的國民幸福指數。圖為兩名僧侶經過首都辛布的一座電廠。(路透)
其他國家以GNP測量成就,不丹卻以「國民幸福指數」(GNH)成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藉此取得國際發言權,日本要向不丹學習,馬總統也說要建立幸福指數。但在全球化衝擊下,這個群山環繞的國度不再那麼快樂了。
不丹總理廷里說,不丹國民逐漸背離傳統價值觀,物慾薰心。他表示,政府將提倡認同鄉村生活,遏止鄉村人口外移,重建昔日的淨土。
廷里十七日在首都辛布接受路透專訪時說:「富裕帶來更多慾望。有些家有四、五輛車,這些進口名車應該開在遠比這裡好的路上。」不丹政府已計畫提高汽車進口關稅。而越來越多人背離傳統價值觀,離鄉進城發展。
不丹最新(去年)的GNH顯示,只有百分之四十一的國民稱得上「快樂」,而不丹曾經有過百分之九十七人民感覺幸福的紀錄。GNH依據心靈快樂、環境保護、健康、教育、文化、生活水準、時間分配、社區活力及良好的治理等九項標準評斷。廷里說:「我們逐漸背離GNH的價值,像多數國家一樣走向物質掛帥……我們的經濟問題是對外開放以及成為全球化過程一分子的結果。」
不丹經濟蓬勃發展,從印度進口的工業和消費商品暴增,不丹的六萬五千輛車中,光是去年進口的就占八分之一。
廷里說,不丹將水力發電電力賣給印度賺的錢,全讓為啟動汽車進口汽油的費用抵銷。他說:「我們出口潔淨能源的獲益,等同我們向印度進口骯髒燃油的成本。」
現在越來越難說服國民將快樂置於經濟發展之前。廷里說:「我們闢建道路把服務帶進村莊,村民反而藉此離去。有些人在城市周邊搭棚屋,形成貧民窟。」 他表示政府會把提倡認同鄉村生活列為施政重點,阻止鄉村人口外移。他說:「我們必須讓人民認清自身的欲求,讓他們願意繼續住在鄉村或是從都市搬回去,而不是住在擁擠的公寓裡。快回到農場吧!」
韓、日痛苦指數 都比台灣高 2012-04-15 中國時報

 國際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十三日公布的全球痛苦指數報告顯示,二○一一年全球平均約有一三%成年人自認生活糟到堪稱「痛苦」(suffering)程度,而台灣人生活痛苦指數約五%,較前一年的八%降低三%,在全球一百四十六個列入評比國家與地區中排第一一一名(名次愈高愈痛苦)。
 依據蓋洛普全球痛苦指數報告,二○一一年台灣有五%民眾認為生活痛苦,掙扎過活的台灣人有三一%。就亞洲太平洋地區來看,泰國人民生活痛苦指數最低,只有一%,澳洲與紐西蘭也都只有二%,新加坡人痛苦的百分比和台灣一樣是五%,南韓七%,日本一○%,中國一二%,香港一四%。
 巴西人民痛苦指數全球最低,不到一%,泰國、加拿大、盧森堡、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都只有一%。而每一百名美國人之中有三個人認為生活痛苦。
 保加利亞人民痛苦指數和前一年同樣為全球最高,達到四五%,而葉門、亞美尼亞、薩爾瓦多、尼泊爾、阿富汗也分別高達三八%、三五%、三三%、三一%和三○%。痛苦指數較高的國家不乏深受主權債務危機所苦的歐洲國家,如債務沉重的希臘達二五%。
 比較歐洲、非洲、亞洲與美洲人民,生活痛苦指數的中位數各為一四%、一三%、一一%和六%,以美洲人生活痛苦比率最低。
 回應
這一定是因為國民黨收買蓋洛普做民調
不然就是阿共仔的陰謀
台灣在馬英狗的統治下大家都過的水深火熱
怎麼可能那麼多人都在喊爽
痛苦指數 维基百科

痛苦指數(英語:Misery index),一種總體經濟指標,於1970年代由亞瑟·奧肯發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和。
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衝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金門 台灣最幸福城市 2012-05-17 旺報
 台灣競爭力論壇昨天公布「2012台灣幸福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幸福感平均為67.4分,有四分之三民眾自認幸福。其中,民眾對家庭及人際關係的滿意度最高,對經濟收入的滿意度則最低。另外,台灣最幸福城市由金門縣拔得頭籌,縣市首長滿意度則由花蓮縣長傅山昆萁奪冠。
 台灣競爭力論壇與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共同進行的「2012台灣幸福大調查」,經過一個月的調查,昨天由競爭力論壇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執行長謝明輝,論壇國際競爭力評比組召集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杜震華在立法院公布調查結果。
 這次的幸福大調查項目包括全台幸福城市排名、縣市長滿意度調查,以及幸福各面向滿意度排行三大項,各項調查以100分為滿分。幸福城市排名前5名依序為金門縣、新竹縣、連江縣、苗栗縣、澎湖縣。
 金門 指標排名最傲人
 彭錦鵬指出,在最幸福城市中,表現最突出的是金門縣。金門縣幾乎在所有指標排名都是第一名,他認為,應該是因為有兩岸小三通實施成功順利,金門酒廠也因收入豐富回饋地方縣民的緣故,讓縣民不得不幸福,因此幸福感居冠。連江縣等離島地區,政府資助補貼金額相當豐富;新竹、苗栗等客家縣排名在前,可能是比較勤儉自持,知足常樂。
 傅◆萁 縣市首長第一
 縣市長滿意度調查方面,花蓮縣長傅◆萁受到76.7%花蓮縣民的肯定,排名第一。二至五名依序為台南市長賴清德、苗栗縣長劉政鴻、高雄市長陳菊、彰化縣長卓伯源。六至十名依序為嘉義縣長張花冠、宜蘭縣長林聰賢、台東縣長黃健庭、金門縣長李沃士及屏東縣長曹啟鴻。
 由於出現縣市長滿意度排名與縣市幸福感排名不一致的情形,杜震華認為,對縣市長個人的喜好程度與生活幸福感其實是兩回事。
 全台幸福各面向滿意度方面,以家庭關係平均分數83.5最高,人際關係75.3居次,政治權利67.3排名第4,宗教信仰與經濟收入平均分數都是46.9分墊底。彭錦鵬、杜震華均認為,經濟能力是讓人民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只要政府對症下藥,自然可以打造幸福的社會與國家。
 這項調查是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訪問,調查對象為年滿20歲以上、設籍在各縣市民眾,調查時間是4月5日至5月2日,22縣市共完成1萬6864份有效樣本,拒訪率為18.3%,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0.8個百分點。
2011年全球城市排名,紐約第1,北京第8,台北24
根據英國房產顧問集團萊坊(Knight Frank)與美商花旗銀行上周發表的「2011年全球城市排名」,在全球前40大城市中,紐約市拿下世界第1,兩岸三地則以北京排名第8最高,台北市排名第24,比去年退步1名。不過,台北市的經濟活力與政治影響力高居全球第13及第15,但人力素質和生活品質卻吊車尾,排名分別為第31跟第33。
美商ERA不動產總經理特助李恆宇今(19)日表示,台北市擁有政經中心的優勢,經濟活力與政治影響力的排名還算合理,但人力素質排名第31,還低於墨西哥市的第25,就顯然極不合理。不過,台北市的生活品質被全球企業主管和政治人物評為倒數第七,遠遠落後首爾的第16,顯示台北市民的生活的確蠻辛苦的。
李恆宇指出,隨著金磚四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角色日趨重要,這些國家的大城市興起並不足為奇,尤其最近大陸火紅的房市,讓外資法人無懼於中央禁令,打算以入股大陸地產商,或進場收購不良資產的方式,再次進軍大陸房市。
根據美商ERA不動產統計,2007年外資法人占大陸房市總投資額的33%,2008年受到金融海嘯,外資法人對大陸房市總投資額下殺至12%,2009年甚至只剩2%,但2010年開始好轉,外資法人占大陸房市總投資額已回升至7%。
萊坊與花旗銀行日前公布最新的全球城市調查,第1至10名依序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布魯塞爾、洛杉磯、新加坡、北京、多倫多、柏林;與去年相比,全球前40大城市裡有14個城市排名下降,16個城市排名上升,亞洲城市受惠於經濟快速成長,這次排名大幅往前,連帶使華人移民勝地的多倫多與舊金山排名也衝高。
調查同時預估,到2020年時,金磚四國(BRIC)的大城市都將擠進世界10大城市,上海、北京、香港屆時都將在排名前5名之內。
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國城市排名2012
中國網北京4月26日訊中國社會科學院今日發布2012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中國城市競爭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臺北、廣州、天津、高雄、大連、青島。
母親節創始人痛恨節日被商業化了>中廣新聞2008.05.11夏明珠
 
母親節誕生今年剛好滿一百週年,然而現代人用致贈禮物、鮮花,或是外出用餐來慶祝母親節的方式,已經背離了母親節發想者賈維絲女士當初發起母親節的目的,據說她在生前曾經對於母親節被商業化,表示極度痛恨。
安娜賈維絲終生未婚也沒有子女,她的母親在1905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去世,三年之後,賈維絲在她母親生前服侍的教堂協助下,把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訂為母親節。賈維絲原本只是希望全天下的子女在母親節這一天,送一束白色康乃馨給媽媽,因為她認為白色康乃馨最能夠表達母親無私的愛。
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頒布法令,把母親節訂為國定假日。今天全世界已經有五十多個國家,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慶祝母親節。
不過對於商人利用這個節日謀取利益的種種商業行為,賈維絲女士相當不以為然,她責備那些買卡片送母親的人,根本就是懶得自己寫信。
美國零售業公會估計,今年美國人在母親節相關活動上的消費,估計達到150億美元,其中最大花費就是外出用餐。
據說,賈維絲女士在1948年去世前曾經說,早知道母親節會淪為商業工具,她就不會發起這個節日了。她晚年曾經因為在紐約的母親節慶祝活動上抗議而被逮捕,可見得她對於母親節成了商人賺錢的工具,有多麼痛恨。
  母親節誕生 今年剛好滿百週年
今天是母親節,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被訂為母親節今年剛好滿一百週年,美國人口統計局公佈了一些和母親有關的統計數字。
根據統計,目前美國的女性人口中,40到44歲這個年齡層有八成一是母親,這個比例比三十年前降低了九個百分點,目前美國有五成五的母親年紀介於15到44歲之間。
美國單親媽媽的人數也比三十年前大幅增加,現在美國大概有一千零四十萬個單親媽媽,家中有不到十八歲的子女。
生產後一年內恢復上班的美國婦女,有八成三回到原先的公司服務,而留在家裡當專職媽媽的美國婦女,估計有560萬人。
 
南韓父母節禮物 娘家比婆家貴【中央社2012.05.07
 
南韓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節(5月8日)即將到來,作為送給父母節的禮物,已婚女性想送娘家營養霜,而只想送婆家唇膏。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指出,據新世界購物網最近對850名已婚顧客為對象進行有關「父母節禮物」的問卷調查,獲得上述結論。
 這份調查結果顯示,38%的女性顧客想送給娘家的禮物是營養霜等功能性護膚品。其後依次為:登山用服飾(25%)、零用錢(18%)、機器人吸塵器(8%)和假髮(5%)等。
至於想送給婆家的禮物,29%的女性選擇唇膏為第1優先考量。其後依次為:綜合維生素(23%)、情侶睡衣(15%)、零用錢(14%)和登山鞋(11%)等。
 從禮物的品目來看,女性在父母節最先想到的還是要送禮物給母親和婆婆,父親和公公則被忽視。
 報導指出,已婚男性想送給自己父母的禮物依次為紅參(42%)、化粧品(29%)、襯衫和領帶(15%)、絲巾(7%)和登山用服飾(3%)等。
 已婚男性想送給岳父母的禮物依次為紅參(39%)、洋酒(22%)、名牌提包(14%)、高爾夫用品(12%)和化粧品(9%)等。
 極其明顯的是,和自己的父母相比,男性送給岳父母的禮物更顯貴重。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雙職工作家庭增多,不少岳父岳母幫忙養育孩子,而女婿們因此對岳父岳母有歉意,故買貴重禮物表示感謝或作為補償。
 
 美國人反思節日過度商業化 2011-12-02 新華網
 
    “黑色星期五”正在蠶食這個真正重要的節日,我們本該在這一天感恩已經擁有的,但現在卻變成盤算著還要買什麼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謝來發自北京 11月22日,美國弗吉尼亞州約克鎮,連日的陰雨帶來了初冬的寒意。瑟瑟寒風中,一家百思買超市門外的幾頂帳篷格外顯眼。在此安營扎寨的並非席卷全美“佔領”運動的示威者,也不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他們都是在排隊等待三天後的“黑色星期五”大特賣。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它是由美國人獨創的節日,原意為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也是人們合家歡聚的時刻。按慣例,每年感恩節後的第一天獲稱“黑色星期五”,標志著聖誕購物季拉開帷幕。“黑色”指的是記帳本上的數字用黑色書寫表示盈利,紅色則表示虧損。但近年來“黑色星期五”的光芒大有掩蓋感恩節之勢,商業氣息的浸淫下,人們越來越覺得感恩節變了味兒。
    回家團聚被排隊購物取代
    今年,美國的商家買為迎接這場歲末購物季可謂卯足了勁,電子消費品零售巨頭百思買將往年“黑色星期五”清晨5時開門的大特賣提前到半夜零點。為照顧排隊顧客的熱情,超市還宣布將在感恩節當晚9時播放最新一部《哈利波特》電影,打消深夜排隊的無聊。
    而消費者的熱情似乎更高,有人提前三天就在百思買門前搭帳篷“佔位”。排在第一的藍色帳篷屬于當地居民亞當‧摩爾,因為他想搶到“黑色星期五”促銷推出的199美元(約合1270元人民幣)42寸平板電視。
    帳篷裏馬拉松式的漫長等待中,摩爾和兩個侄子用紙牌和便攜DVD播放器打發時間。很快,更多帳篷排在了摩爾之後。
    類似火爆的排隊場面幾乎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大型超市門前。首先宣布將特賣活動提前到周五淩晨的是連鎖百貨巨頭塔吉特超市,之後老牌商場梅西百貨也開始跟風,沃爾瑪甚至在感恩節當天的晚上10時開門迎客。于是,“黑色星期五”硬生生地被商家們提前了半天開場。
    從零售業的角度而言,這一策略顯然十分成功。根據美國全國零售業聯盟的統計,今年“黑色星期五”的銷售額彪升至524億美元新高點,增幅達16%。周四至周日三天假期內,消費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2.26億人次,平均每人花費近400美元。對美國當前黯淡的經濟形勢而言,這無疑是個亮點。
    但與此同時,本該合家團聚的節日當天,美國各地傳來了這樣的新聞: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沃爾瑪超市,一名婦女為了搶到打折的X-Box遊戲機,拿出胡椒噴霧器來噴射其他顧客,導致20人受傷;在俄亥俄州,多名婦女在搶購1.88美元的浴巾時發生鬥毆;網上瘋傳的一段視頻中,阿肯色州一家沃爾瑪超市的顧客們在瘋搶2美元的松餅烤盤,場面近乎失控……
    部分消費者呼吁抵制促銷
    “還記得昔日感恩節的美好時光嗎?最值得紀念的感恩節傳統是和家人與朋友團聚,親朋好友會不遠萬裏聚集到一起,共享感恩節晚餐、觀看感恩節大遊行。但所有這些似乎都已經成為過去了。”網友梅根在一篇熱門博文中如此感嘆:“商業化讓人們忘記了節日的真正含義。”
    這樣的“懷舊”呼聲在網際網路和和微博上也引發越來越多共鳴。感恩節前夕網民發起了30多個請願活動,呼吁商家不要把“黑色星期五”的促銷炒得過頭。
    道‧馬修是新澤西州一位三個孩子的父親,去年感恩節前,他發動了一場“尊重火雞”運動,呼吁人們回歸感恩節的傳統。他認為,人們應當精心準備並和一大家人共進感恩節火雞大餐,而不應為了趕促銷胡亂填飽肚子。當馬修把他的想法寫在一個美食論壇後,得到了數千人的積極回應。
    今年這一活動依然受追捧,“尊重火雞”運動的支持者斯蒂芬妮‧羅賓奈特認為,這也是很多普通民眾的心聲,“所有那些‘黑色星期五’促銷正在蠶食這個真正重要的節日,我們本該在這一天感恩已經擁有的,但現在卻變成盤算著還要買什麼。”
    事實上,抵制在感恩節搞促銷的不僅是消費者,還有受商家促銷政策直接影響的零售業從業者。
    29歲的塔吉特雇員安東尼‧哈德維克向公司總部提交了一份19萬網友簽名的請願書,希望塔吉特超市重新考慮提前促銷的決定,因為門店的員工們更希望在感恩節當天和家人一起度過。
    哈德維克在超市的工作是停車場管理員,他得知為了要在感恩節當晚迎接“黑色星期五”的大批顧客,就很可能不得不放棄和未婚妻一家共進晚餐的機會。因此哈德維克發動請願,希望塔吉特恢復到星期五的清晨營業,他呼吁說:“的確這是一個重要的購物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以祖輩留下的傳統為代價。所有的美國人都應當享受和家人共度感恩節的時光。”
    對此塔吉特發言人辛德爾回應稱:“‘黑色星期五’是一年之中最忙,競爭最激烈的購物季之一……在半夜開門,我們能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這位發言人同時也承諾,將盡力滿足其員工的需要,並保證那些節日期間工作的雇員得到雙倍薪水。
    每一個法定節日都“沉淪”了
    不只是感恩節,在美國羅德島大學歷史學教授莫裏‧克雷恩看來,如今美國幾乎每一個法定節日都被無情地商業化了,不過對于商家而言,沒有一個節日像感恩節如此重要,因為這個節日象徵著年末聖誕購物季的開場。
    問題在于一旦這樣的做法走到極端,感恩節就變成商業味道濃重的“搶購節”。《時代》周刊專欄作家亞當‧科恩指出,每到“黑色星期五”,過度的促銷打折都會催生一批瘋狂的購物“暴民”,因此商家必須審慎考慮,對其促銷措施負責,不要讓節日變成鬧劇甚至悲劇。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這一現象,他認為,自由的市場競爭的確能刺激市場產生更多財富,但是,過度的競爭卻未必是好事:商家們相信,誰最早開門就能吸引到最多顧客,因此競相提早開門時間。這場“軍備競賽”帶來的後果是,雖然促銷時段的收入增加了,卻並不意味著增加了長期的收益,而只是把平日的消費集中到某一時間。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成千上萬零售業從業者把本該和家人共度的時間花在工作上;消費者也擔心自己心儀的打折商品被別人搶走,競相提早排隊等待。
    弗蘭克教授因此建議從感恩節當晚6時到次日清晨6時間在全美范圍增收營業稅,這樣就能夠敦促所有商家回到正常的營業時間,鼓勵美國人在家中,而非在商場度過這個重要的節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12/02/c_131284394.htm
 
母親節太商業化了,好事還是壞事?
 
這年頭很難不把母親節過得很商業化,我覺得台灣人都不太擅把內心的感情說出來,送禮物,至少還讓人家可以說,媽,這是母親節要送你的東西啦;至少還找到一個不錯的方法。是不是這樣?我覺得沒那麼糟。
http://forum.yam.org.tw/women/forum/get.cgi/mamie/f1999/5.html
 
 節日商品化‧BBC知識 2011/12/19
 
不管是神職人員或者一般民眾,常有人宣稱聖誕節已淪為一個消費主義的慶典,而聖誕節原本所傳達的訊息早就消失殆盡,所剩的只是「血拼」禮物的瘋狂競賽,消費規模大到幾乎令人不敢領教。【作者/馬克‧康納利(Mark Connelly);譯者/陳榮彬】
 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原本人們用來對他人表達善意的聖誕季節,會蛻變成消費的狂歡祭典,只是最近這幾個世代以來的事。
  不管是神職人員或者一般民眾,常有人宣稱聖誕節已淪為一個消費主義的慶典,而聖誕節原本所傳達的訊息早就消失殆盡,所剩的只是「血拼」禮物的瘋狂競賽,消費規模大到幾乎令人不敢領教。「耶誕節」與「血拼」幾乎已被畫上等號,就算經濟衰退,各家商店與購物中心的買氣也不見得會因而重挫。
  然而,人們抱怨著聖誕節變得消費主義當道的同時,卻往往不知道這現象由來已久。事實上,它可以回溯到十九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_過去,在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影響之下,我們總以為當時的聖誕節一定瀰漫著溫馨、健康、充滿靈性的家庭氛圍。
  另一個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是,現代的聖誕節是由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特別是狄更斯)所創造出來的,而且這可說是盎格魯-薩克遜世界的劃時代創舉。從來沒有人懷疑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熱愛聖誕慶典,這有一部分也是受到狄更斯的影響。然而,當時的人不全是從無到有地創造出那些慶典,而是重新沿用許多遭揚棄已久的聖誕習俗,用前所未見的方式全心沉浸在此節日中。
  狄更斯在大西洋兩岸都深受喜愛,而且他的小說《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一八四三年出版)在美國賣座的情況並不遜於英國。這本小說的主角是個洗心革面的小氣鬼,讀者從他對週遭人們的慷慨行徑可看出他的轉變_此一故事情節,很容易就融入了當時快速發展的消費與百貨公司文化中,成為這種文化的最佳推手。
 芝加哥市是現代百貨公司文化的重鎮,而一八五一年在當地開張的馬歇_費爾德百貨公司(Marshall Field's),更是史上最早的店家之一。百貨公司這個行業所打的算盤,是從根本上改變人們消費的習慣。百貨公司數量的成長象徵著快速成長的消費主義,此一發展是因為日漸壯大的中產階級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資源,為了突顯他們的身份與財力,聖誕節對他們而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增長。
  消費主義的風潮
 聖誕節的消費潮到了一九三○年,奢華的櫥窗展示已經是聖誕節傳統的一部分了。
 到了二十世紀初,聖誕節幾乎已經與血拼劃上等號,以至於血拼的旺季開始後,耶誕節慶才算揭開了序幕。過去經教會認定與聖誕節密切相關的那些日子,包括「降臨節主日」、「聖誕後的第一夜」以及「第十二夜」等等,都因為這個大規模消費的新現象而被拋諸腦後。類似馬歇_費爾德的百貨公司造就了這一股忝不知恥的消費主義風潮,這令英國記者W.T.史泰德(W T Stead)倒盡胃口,他在一八九四年出版的《如果基督降臨芝加哥》(If Chris Came to Chicago)一書中寫道:「在美國人面前,矗立著一間又一間馬歇_費爾德之流的百貨公司,它們猶如一座座金字塔,都是靠人民的血汗與骨肉堆積起來的。」
   在馬歇_費爾德百貨公司的鼓吹之下,聖誕節變成了血拼的慶典。一九一二年,該公司更自豪地宣布它的銷售紀錄已經創下史上新高。過去曾任該公司芝加哥店經理的高登_賽佛里吉(H. Gordon Selfridge)向來喜歡高調行事,此刻他已經轉戰英國,在倫敦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上打造了自己的拜物天堂:賽佛里吉百貨(Selfridges)。他看出聖誕節對其事業具有關鍵的重要性。「在聖誕節前只剩……天可以購物」這句在現代聖誕節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話,就是他想出來的。
 一八八一年十二月號的《仕女畫報》(The Lady's Pictorial)甚至進一步宣稱,透過商店的種種改變,聖誕節已經展示出自己的重要性:「那些美麗的小東西象徵著善意與慷慨,它們到處可見,企圖吸引路人的注目。」
 為了用門面刺激顧客消費,原本已經夠複雜的櫥窗藝術,又形成了更為花俏的新傳統。到了一八八○年代,每家大型百貨公司都想在聖誕節期間靠櫥窗與對手一較高下,往往為此而投注大量心血。賽佛里吉百貨倫敦店就是這方面的翹楚之一。根據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的報導,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57709
 
節慶商業化的省思 by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三月四日《台灣日報》副刊「非台北觀點」專欄刊出的〈節慶的背後是什麼?〉這篇短文,提供了值得台灣住民,甚至是世人深思的觀點。特別是我國這幾年「文化創意產業」喊得喧天價響的中央及地方官員、社區有關人士和專家們,有必要讀一讀。
   作者楊舒斐以年假成為「塞車節」開場,深感該節日已愈來愈遠離其「一年中最重要的家人團聚節日」內涵,變成放假睡覺、狂歡作樂的日子。年味愈來愈淡我們已可感同深受,而商業利益的愈來愈凸顯也可明白體會。連最重要的節慶都已商業化,其他的節日更不必說了,而千篇一律的「演唱會」、「舞會」幾乎已是各種節日最常用的節目了。作者慨歎之餘,深覺「文化價值」被抹滅了。
   不過,就在節慶一一被商業攻陷的夾縫中,偶爾也可見到有心人苦心保留基本文化的努力,作者舉今年宜蘭縣政府所舉辦的「鞭春牛」儀式為例。有心人利用稻草編成的水牛,在蘭陽舞蹈團的舞者邊舞邊帶領下,讓捲起褲管的縣府主管鞭打六次,每次有一個祝福新年與鞭策自己的目標。本來在農業社會裡,過完年就要準備春耕,就要讓休養一個冬天的牛隻暖身準備工作,而農人也鞭策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努力幹活。進入工商業社會,儘管不用牛隻,人們仍然得為生活打拚,工作的形式縱然有別、但內涵則相同,將早年習俗的形式巧妙改換包裝但保留原味,既能讓現代人發思古之幽情,也能凸顯出特有文化的內涵,即便在商業價值上也因具「文化特色」的「差異性」,得以招徠顧客,比起當今重聲色、重表面的炫人包裝、缺乏文化特質的短暫刺激感官之表演,不是有意義且具實際價值嗎?
   作者在該文中也舉威尼斯的面具嘉年華會為例,並指出日本人在保留舊傳統又能因應時代創新節慶價值的能耐。日本人不只以資本主義行銷節慶的手段,還有許多一般觀光客不會參與的社區節慶。畢竟節慶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在工商社會裡,人的生活內容只有工作和為了調劑工作應運而生的內涵空洞之休閒,日復一日的循環,人難免成為失去靈魂,且無根的行屍走肉。
   回過頭來看台灣,或許由於是殖民社會,飄萍無根的遊民特質濃厚,對於在地文化的了解極缺乏也無興趣。之所以如此,一切為考試、只為求取功名利祿的「一條鞭式」的教育體制,應負相當大責任。幾十年來將住民們的根一點一滴地逐漸斬除,人被「機械化」、「物化」之後淺薄、缺乏文化內涵,一點都不足為怪。
   不少有心人早已洞悉這個重大危機,於是提出「向本土紮根」,奈何被意識型態和政治化的侵蝕,一路走來跌跌撞撞,而轟轟烈烈的「教改」走得坎坷崎嶇,再觀其內涵的膚淺,正是赤裸裸顯示著這種困境。雖然我們看到近幾年地方特色產業和社區營造活動中,確實有令人激賞、感動的佳作,但除非「人心」能普遍回升並能真心擁抱生活大地,否則重形式、缺文化內涵特質的蒼白現狀難獲改進,這必須得人人覺醒、特別是洞見觀瞻的指標性人物以身作則,而媒體及從事基礎教育人士的自我覺醒更是關鍵呢!
 http://www.epochtw.com/206/6340.htm
 
商業化
 
  商業化不是産業化,它指的是以生産某種産品爲手段,以營利爲主要目的的行爲。所謂的商業化是相對藝術化而言的,藝術可以是非常有個性的非常自由的表達個人情感的東西!而商業是有明確目的的表現被設計對象的主體的,不管是藝術化還是商業化,前提是要符合最基本的大衆審美觀——版式,顔色,元素,統一這些美學基礎。
   只不過藝術化可以有非常獨特的表現方式,可以不被大衆所接受,而商業主要是讓大衆能接受並明白,當然商業和藝術一般都是結合起來的,只不過側重不同。
   商業化一般在西方認爲有如下順序:
   分五步,四個戰略缺陷(戰略缺陷就是容易錯的地方)。
   第一步是構想:主要表現爲完成新的發現,諸如申請個人專利,或購買他人專利。此期間一般找研究同伴,媒體,同學等人來當投資方。
   第一個戰略缺陷:興趣戰略缺陷。
   第二步是發展:主要表現爲應用新的發現,諸如將專利投入到發明,使得一項抽象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物質實體。此期間主要找研究同伴,有可能用此新技術的人來當投資方。
   第二個戰略缺陷:技術戰略缺陷。
   第三步是展示:主要表現爲完成産品,完善産品的功能,並將其介紹給一些人。此期間主要找可能的消費者做投資人。
   第三個戰略缺陷:市場戰略缺陷。
   第四步是推廣:主要表現爲將産品介紹給大部分人,並使得有用戶支持新産品,有公司願意投資生産。此期間一般找用戶,消費者來投資。
   第四個戰略缺陷:擴散戰略缺陷。
   第五步是維持:主要表現是著手于擴大利潤,或者准備分出一部分貨單給競爭對手。主要投資方就是大公司,經濟合作夥伴,或者更換地域尋求外企。
   商業化是促進生産社會化,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充分動員社會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及不斷差異化的物質文化需求。通過科研、教育、文化,使人們獲得符合自己個性,能夠發揮個人稟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形成自由的意識和充分的創造力,培養能爲工業化生産提供充足而豐富的生産要素的,協調生産關系和生産過程,促使工業産品充分而迅速的實現價值,從而建立循環高效完善的工業體系。提高人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使人們獲得滿足自我需求的財富,傳播適當的消費理念,促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爲工業提供成熟的消費群體。
   商業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的改革建立商業社會。   
   發揮人的認知能力,使人們的思想及行動更加符合經濟規律,減少浪費及環境破壞,同時避免變成經濟人的僵化枯燥的思想,豐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覺悟水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521.htm
 
傳統節日商業化不是洪水猛獸 by楊麗東
 
  在對商業化解讀的糾偏中,如能認識到現代社會環境下人的文化需求,發揮傳統節日在儀式活動上的優勢,進行融合打造,形成區別於商業行為的新的解讀,可以説,不失為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好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客觀合理,也會長久。
  “七夕”日,在全國各地包括佛山,許多花店和商場等以“中國情人節”為名,大張旗鼓開展主題促銷活動,讓人眼花繚亂,賺得不少關注度和營業額。在這個所謂的“中國情人節”裏,情侶、愛人不僅多了一個表達愛意的機會,他們逛街、購物也著實為消費作出了不少貢獻。這其中,一浪又一浪的商業包裝也對“七夕”這個傳統節日進行著價值的解讀和實現。
  不過也有很多人感嘆,在商業的包裝和鼓動下,象徵愛情的玫瑰“戰勝”了代表傳統的慕仙,七夕節不僅在丟失傳統的文化儀式,甚至被不斷物化,讓很多人吃不消,甚至因為怕送禮患上“恐節症”。在佛山,“七月七,插慕仙”是本地的傳統習俗,不過“慕仙”者並不多,更多的人鍾情于那與情人節主題契合的玫瑰,甚至是更實際的衣服和首飾。對於慕仙秧他們不知道,也無需在這個節日知道。
  其實,近年來,對於傳統節日商業化的批評屢見不鮮。一方面,人們擔心商業化對傳統節日價值的誤讀和扭曲;另一方面,商業化帶來的逐利性,讓傳統節日變得日益物質化,進而影響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正確認知。不過筆者以為,在市場經濟下,商家因其特有的敏銳,對傳統節日做出解讀實屬正常,這種解讀或多或少存在弊端,但其本身已經為我們繼承傳統節日提供了一種視角和可能性,商業化不應是讓人害怕和怨恨的洪水猛獸。
  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回歸不斷升溫,乃至成為熱潮。2008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成為法定假日,官方層面對傳統節日進行了價值肯定。
  但對傳統的肯定,並非是對現代的否定。傳統文化的回歸,並不能無視今天的社會背景,割裂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自然不能否定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行為。如同市場化帶來的經濟繁榮,在傳統節日的繼承和發揚中,首先無法避免商業行為的進入;其次,商業行為本身的優點也不應該被完全否定,而應該持續利用。某種程度上,毋寧説,這種對傳統節日的商業化解讀,反而讓沉默的節日開始“復活”,並實現了更大範圍的傳播。那些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中,幾近消亡的傳統節日,率先被商業化行為“發掘”出來,反而是一種大幸,併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
  當然,不可否認,商業化存在的逐利性,使得其對傳統節日的解讀存在功利、片面的特點,但這不應成為我們徹底否定商業化的理由。更何況,商業化帶來的種種弊端,已經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反思,並對商業化解讀進行糾偏和調適。這種由商業化解讀肇始,發現問題進行反思,進而對傳統節日繼承進行“修補”的行為,本身就演化成了合乎邏輯的路徑。並且以後,恐怕很多傳統文化的繼承都會走上這條道路。
  七夕節作為古老的民俗節日,歷史上十分隆重。在佛山就有“擺慕仙”、“拜仙禮”、“唱女伶”、“儲水”等多種儀式。在對商業化解讀的糾偏中,如能認識到現代社會環境下人的文化需求,發揮傳統節日在儀式活動上的優勢,進行融合打造,形成區別於商業行為的新的解讀,可以説,不失為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好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客觀合理,也會長久。就像佛山這樣,一邊是鍾情慕仙秧,一邊是購買玫瑰花,兩種風格兼有,也同樣別具風情。
http://big5.citygf.com/gate/big5/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1-08/08/content_449986407.htm
 
專家研討民族節慶文化 呼籲避免節日過度商業化 中國網  2012-02-22
 
2012年2月17日,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民族節慶專委會承辦的“民族節慶文化與傳播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周明甫,國家民委文宣司司長武翠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秘書長、國家民委政研室副主任黃忠彩,國家旅遊局副巡視員、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鄧宗德,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昌東,民族節慶專委會主任、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剛,民族節慶專委會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産業研究所主任趙學玉,民族節慶專委會秘書長彭新良等領導和專家參加了座談和研討。
   節慶活動是優秀民族文化凝聚和集中展現的重要平臺,在中央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背景下,作為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唯一節慶專業機構,如何充分發揮對節慶行業的引導作用,提高各民族、各地區的辦節水準,打造優秀民族節慶品牌,傳承和保護優秀民族文化,推動優秀節慶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民族節慶專委會組織召開了此次座談會。專家們就“民族節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優秀民族節慶品牌的傳播”等主題展開了熱烈研討,為民族節慶專委會2012年舉辦第三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與安徽人民出版社共同編輯出版大型系列叢書——《中國節慶文化叢書》、《中國的民族節慶》系列專題片等三項工作計劃獻計獻策,同時聽取了民族節慶專委會的工作彙報。
   周明甫會長首先肯定了民族節慶專委會一年多來所做的努力和成績,他表示,很高興看到全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實操者願意聚合到節慶專委會這個平臺。他建議2012年繼續做好“優秀民族節慶”的評選活動,進一步擴大該獎項的參與面和影響力,在峰會上展播“優秀民族節慶”的宣傳短片,並通過頒獎晚會等形式加大對優秀節慶的宣傳力度。與此同時,在峰會的學術交流中,精心設置論壇專題,實行論壇主席制,由分論壇主席組織具體活動。
   武翠英司長表達了對民族節慶專委會的關心,對第三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的主題、口徑、方案等方面給出了十分具體的建議,並強調為了打造優秀節慶品牌,引導行業提升,本屆峰會要突出頒獎的主題。她對專委會的工作方向、發展思路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李松主任指出,設計節慶活動的主題,既要強調文化的保護和多樣性,更應該強調文化的交流。從目前出現的廣受爭議的節慶實例來看,一定要避免節慶的過度商業化。他同時表示,將大力支援《中國節慶文化叢書》的編纂和出版工作。
   與會專家對於國際節慶博覽會、節慶旅遊推介會、優秀節慶新聞發佈會等活動也展開了討論,還提出了開展節慶旅遊交易等創建性的意見。
   專家也都表示,將加大對專委會的關注與支援,共同為推動中國的節慶事業發展不遺餘力。
 
職業運動商業化的功利內涵與道德危機之探討 [美和學報] 20期(2002/04)
 
   摘要:
職業運動自萌芽發展至今,對於社會教化、專業提昇、經濟刺激、團隊凝聚及文化的傳遞有其正面的意義。然而由於運動商業化之故,競賽表現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論企業團體、球團聯盟、教練、選手,甚至觀眾球迷及犯罪組織等,因為利益所趨,爭權奪利、壟斷操控、欺詐、賄賂甚至暴力相向等,所引發的種種道德上危機,也使得職業運動衍生負面的評價。我國職業籃球及棒球運動未能及早防杜流弊,重蹈覆轍導致目前處於萎靡不振或解散狀態,唯有聯盟協調合作、企業回饋深耕,並與媒體共存共榮,共同創造利潤,導正觀眾及選手走向高品質、高水準,如此一來,傳統的業餘運動精神與價值雖然被商業化、甚至職業化,但是只要運動的精神價值依然超越經濟因素,運動雖不完美,但至少它還能生存,因為商業化運動的危害並不是金錢,而是貪婪。
競技體育商業化還需興利除弊  2010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開幕已有一周,在世界各地,觀看世界杯正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即便是不喜歡足球運動的人,也無法躲避撲面而來的世界杯“熱浪”。不僅電視上的足球賽事不間斷地播放,而且,觀看在線視頻也成了解賽事的重要方式。根據Akamai的數據監測,上周五,世界杯的熱潮刷新了互聯網流量的新紀錄,峰值時達到每分鐘有近1201萬訪問者,遠遠超過奧巴馬贏得美國總統大選時創造的850萬人/分鐘的流量紀錄。
  不可否認,世界杯現在能獲得如此超記錄的世界“吸睛度”,除了足球運動的自身魅力,主要是拜高度商業化所賜。“足球是一項需要金錢維持的運動,沒有錢,國際足聯無法保證世界整體足球水平的發展。”這是前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說過的一句名言。如果不是通過商業化運作,世界杯上的球星不會有這麼高的知名度,國際足聯也不會有能力把世界杯辦到硬件設施和治安環境仍欠佳的非洲去。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周期就像是一個“金色豐收季節”,在這段時間內,不但國際足聯不斷搜尋新的商業機遇,盡可能染指足球所能到達的任何角落。足球世界杯也成了商業巨頭們群雄逐鹿的“圍獵”。國際足聯也獲得了“國際錢聯”的雅號。
  當然,在高度商業化的當代社會,國際足聯熱衷於商業開發的初衷也是迫於無奈。據說,1974年6月11日,在阿維蘭熱剛當選國際足聯曆史上第7位主席的時候,國際足聯賬面上只有24美元。盡管阿維蘭熱在之後的采訪中予以否認,稱“不會那麼少”,但他同時向記者透露國際足聯賬面資金“極少”。國際足聯的生存壓力可見一斑。阿維蘭熱對國際足聯進行全面改革,國際足聯隨之逐漸演變為高度商業化的機構。到今天,足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還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不僅能給人們帶來激情與歡樂,還能帶來巨大的財富。
  這些財富將被用於足球事業的維持和發展。就本次世界杯而言,國際足聯從世界杯市場開發得到的費用將使用在以下三方面:三分之一的費用用於世界杯賽事,三分之一的費用用於支持200多個國際足聯會員國和地區的足協,另外三分之一用於發展青少年足球。據專家預測,本屆世界杯市場開發將獲得33億美元,世界杯賽事將花費12億美元,國際足聯發展計劃和支持各會員協會的費用將用去10億美元,其他費用則用於培養青少年。
  世界杯足球賽的成功是競技體育商業化成為事實的一個縮影,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讓體育與商業活動形成了異乎尋常的聯盟。巨星璀璨的世界體壇,成了一個追逐夢想的神話世界。眾所周知,現代奧運會的最成功之處就是商業運作的介入。在美國,商業活動貫穿著體育運動的始終,使得體育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如美國NBA籃球聯賽,F1賽車等都通過商業化把體育、觀眾與贊助商完美地合在一起,達到同樂、共贏的效果。
  對於世界杯是否過度商業化的問題,阿維蘭熱曾表示,任何事情有得到,也會有犧牲。原本,體育運動就是世界上除音樂以外的另一個世界通用語言。體育運動對於人們情緒和情感觸動的神奇功效被商人運用於商業推廣之中。但是,當前過度商業化的競技體育傾向於對英雄主義和獲勝的強調,而忽視對競技運動中審美的強調。商業需求促使競技體育通過戲劇化的表現方式來吸引眼球,競技運動也被包裝成純粹的娛樂活動,其教育功能和文化價值被忽視。過猶不及,競技體育商業化對體育道德行為構成了巨大沖擊。在與足球世界杯“無緣”的中國,雖然也進行了商業化改革,但在體育與商業活動之間,存在著整體上排斥個體上親近的奇怪現象,商業活動給體育帶來激勵的同時,也帶來更多掣肘,中國足球引進俱樂部制後,一些從業人員抵不住金錢的誘惑,一些運動員服用違禁藥物,消極比賽和參與假球;裁判員在比賽中執法不公和執法不嚴以及“黑哨”。就在世界杯開幕前的半年,中國足球界總算挖出了潛伏多年的“蛀蟲”,一系列貪腐事件和人物的曝光。
  不過,對中國球迷來說,除了觀看自己喜歡的別國球隊的比賽,聊以慰藉的是,比賽用球“普天同慶”(Jabulani)和賽場上“最強音”的南非獨有樂器“Vuvuzela”,就都是“中國制造”。對於中國來說,競技體育商業化的興利除弊依然任重道遠。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商業化問題探析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商業化問題探析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並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後發布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商業化問題探析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商業化問題探析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
  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商業化問題進行了探析。結果表明:過度的商業化開發使奧運會的公益性受到侵蝕、奧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異化,是奧林匹克運動和諧發展的潛在威脅。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商業化開發,卻比較好地處理了奧運會的公益性和商業化開發之間的關系。  
  奧林匹克運動是借助商業化的運作手段來實現其公益性目的的一種活動。奧林匹克運動本身是一種公益性的有組織的運動,但推行奧林匹克運動和舉辦奧運會需要大量的資金,如果沒有或缺乏資金支持,奧林匹克運動是無法延續下去的。
  20世紀80年代以前,曆屆奧運會的經費主要來自舉辦國家政府撥款,社會捐助等非經營性收入,部分來自電視轉播的出售及廣告門票收入,獲得贏利十分困難。首屆奧運會主要依靠私人捐款,輔之以政府撥款和銷售紀念郵票籌集資金。1900年到1908年連續3屆奧運會與貿易博覽會交織在一起,成爲博覽會的組成部分,以獲得必要的經濟支持。後來,奧運會逐漸形成傳統的非商業爲主的籌集方式。但隨著奧運會規模的擴大,開支也在不斷增加,傳統的籌集方式越來越難以爲繼。比較典型的是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盡管獲得加拿大政府的大量撥款,最後的巨額赤字仍高達10億美元,成爲著名的“蒙特利爾陷阱”。也使人們“談奧運會色變”。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願意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磯一個。
  1984年,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在承辦人尤伯羅斯的策劃和運作下,采用了以商業性投入爲主,輔之以政府撥款和社會捐款的籌集方式。使這屆奧運會贏利2.227億美元。可以說,1984年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是奧運會經濟運行機制的轉折點。此後,奧運的商業化運營手段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經營性收入開始成爲奧運會的主要收入來源。奧運的經濟價值被受到重視,奧運經濟走向良性循環。
  正是由于20世紀80年代奧運會開始走上徹底商業化道路,才使奧運會得以存在下來,並進一步發展,成爲世界性的産業,奧林匹克運動會進入空前發展的新時期。可見,商業化的運作手段是奧林匹克運動得以延續的前提和基礎,奧運會就是借助于商業化的手段進行推廣的公益性的活動。
  奧運會商業化的正面影響主要有:一是使奧運會獲得了巨大的資金支持,擺脫了財政危機;二是在財政上站穩腳跟後,進而使奧運會幾乎擺脫了政治上的幹預;三是極大地推動了奧林匹克運動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讓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參與體育運動。奧運會的盈利一方面使奧運會的舉辦不再是難題,每屆奧運會都能如期舉辦;另一方面爲進一步推廣奧林匹克運動提供了更多資金,從而,爲最終實現奧林匹克的理想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奧運會的商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對奧運會有正負兩方面的作用。過分的商業化又會使奧運會的公益性受到侵蝕。這表現在:
  第一,奧運的商業化運營會擴大世界各地之間體育發展的差距。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較差,這對重在贏利的國際商業集團缺乏吸引力,奧運的商業化運營使得奧運會的舉辦必然限制在經濟發達國家和具有發展潛力的發展中的大國之中。商業運作以便獲得最大的利益,這不利于奧林匹克運動普遍性原則的貫徹和實行。這樣就會加大曆史上遺留下來的體育發展的地區差距問題。
  第二,過度的商業化開發使奧林匹克運動背離其崇高的思想目標,以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爲目的的資本主義商業化不可避免地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崇高理想發生沖突。並使奧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異化。例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聖火接力,任何人——無論是小偷還是暴徒,只要出資3000美元,即可高舉奧運聖火跑1公裏。又如,修建奧林匹克公園時,采取了在公園地轉上刻留贊助者姓名的籌集方式,規定每塊磚35美元,任何人(無論是小偷還是暴徒)只要願意出資,即可在公園地磚上刻下姓名作爲永久留念。盡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集資到大量的資金,但這種做法無疑與倡導體育道德和奧林匹克教育作用的奧運理念有些格格不入。
  第三,過度的商業化嚴重幹擾奧運會的正常進行。隨著商業化程度的日夜加深,運動員不再是奧運會的中心,相反,贊助商成爲了奧運會的主角,比賽的路程和日程有的時候都圍繞著贊助商的要求來進行安排。比如:
  在奧運百年慶典上,美國人將奧運會的商業化推向了極致。但商人們的每一項投資都以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爲主要目的。出資4.56億美元買下本屆奧運會電視獨家轉播權的美國全美廣播公司,竟在奧運會安排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屆奧運會的馬拉松線路由于該公司的轉播需要(通過名勝古迹多的區域)而改成了坡度極陡,有無數上下坡的路線,被稱爲“曆史上最惡劣的馬拉松路線”,使運動員的身體消耗到極點。而這一切都是爲了更好地收取巨額廣告費(每30s廣告費50萬美元)。爲了滿足美國西部商人廣告需求,考慮到美國東西時差,一些重要的決賽都安排在深夜12點。在運動員的利益和金錢效應下,商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尤其是在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可口可樂公司在市中心搭起了一個“城中城”。世界各國的諸多大公司也紛紛在奧林匹克公園和比賽場館安營紮寨。亞特蘭大市還以300美元到兩萬美元的價格,向小商小販兜售臨時營業執照,弄得大街小巷到處是眼花繚亂的攤位和不絕于耳的吆喝聲。處處充斥著濃郁的商業氣氛,令人難以辨別亞特蘭大是辦奧運會還是辦商業集會。由于一味追求商業利益,使該屆奧運會被戲稱爲“最有商業味”;再加上各大電視網在轉播比賽實況時,沒完沒了地插播廣告,以致于開幕時,因電視轉播頻頻插播贊助商廣告,居然漏掉20多個代表團的入場式畫面,引起衆多參賽國家的強烈不滿。主辦者爲了節約開支,舉重比賽的場地是由一個會議中心的地下倉庫改建而成,僅有一個衛生間供觀衆使用。每到抓、挺舉比賽間隙,衛生間總是人滿爲患,門前排起100多米的長隊。更讓人難以容忍的是大會混亂的交通。由于往返于賽場和奧運村的車輛太少,有一些運動隊只好自己掏腰包租車。車況差,司機未經過認真培訓,許多線路的交通車不能按時到達,直接影響了比賽。如:尼加拉瓜和美國的棒球賽由于交通影響,被迫推遲45分鍾。這在奧運會如此頂級盛會中極其罕見。英國、法國、烏克蘭等國的賽艇運動員因班車誤時,被迫在奧運村攔截了一輛本來是送曲棍球選手的大客車,警察幹預也在所不顧。 “拆東牆補西牆”的結果是,奧運村內秩序大亂。同時一些硬件不夠標准,組織工作混亂,一時間弄得怨聲載道。當時有人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人對賺錢的興趣,遠遠勝于對參賽選手的關心”。
  此外,在奧運會期間,亞特蘭大市內所有旅館、遊樂場所、公園、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全部大幅度提高了收費標准。整個亞特蘭大人好像都陷在發奧運財的狂熱之中,令觀衆、記者和運動員怨聲載道,無不感慨:“美國人除了得到錢,還得到了什麽!”
  再如:贊助商爲了贏得最大利益的合同,卡爾加裏冬奧會決定把比賽時間由14天延長爲16天。這爲電視機構多提供了一個周末的轉播時間,可以讓他們多銷售幾個小時更好的黃金廣告時間。
  不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這方面卻做的比較出色, 比較好地處理了奧運會的公益性和商業之間的關系。在奧運會的商業化開發的過程中,比較注意尋找運動本身和商業之間的均衡點。具體體現在:一是在國際奧委會允許的範疇內,適度地進行了奧運會商業化開發未能損傷奧林匹克運動的利益;二是做到了商家有利可圖;三是建立了比較全面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商業化的過分使用,並從法律的角度明確了奧林匹克組織與商家各自的責任、權利、義務;四是建立了一個民主、透明和廉潔的監督機制。這一切都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同時, 也得到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高度贊揚,認爲:“這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
  總之,當商業利益作爲首要考慮的因素時,體育的利益就會成爲犧牲的對象,當商業的砝碼在奧林匹克運動的天平上超重時,就會嚴重幹擾體育運動的正常狀態,並與奧林匹克理想發生劇烈沖突,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巨大的威脅。毫無疑問,商業化的進程一方面對奧運會有著經濟的推動作用,而另一方面也沖淡了奧運會原有的主題。因此,如何在運動本身和商業之間找到均衡點,把奧運的商業化保持在一定的尺度之內,而不使之變爲追求的目標,是保持奧運會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喻堅:現代體育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體育,1998
  [2]邵雪梅李軍雙刃劍:商業化對奧運會發展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2
  [3]劉淇:奧運經濟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4]林翰楓:國際奧委會全力反腐敗[N].環球時報,2004
  [5]王家宏羅時銘王崗:文化視野下的奧林匹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年
http://www.bob123.com/lunwen23/22803.html
 
藝術商品化的探討 村上隆與幾米的藝術王國
 
   壹. 緒言
   一. 自普普後通俗與精緻界線崩解
自馬賽‧杜象先生為了反美學、反藝術,將通俗物品(現成物)當作藝術媒材來使用,蓄意對「崇高藝術(精緻藝術)」開了一個「非藝術」和「不美」的玩笑,但至普普藝術開始,卻將這些「非藝術」和「不美」的俗物納入了藝術當中,呈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維。通俗的大眾消費文化與高尚精緻的純藝術在後現代中打破以往的屏藩,產生多方面與多層次的互通和結合(陸蓉之,1990,頁114)。普普藝術對通俗文化的同體同步,的確也改變了我們看待藝術的方式,使之「媚俗」也成為後現代藝術中的可能性。
   二. 媚俗(kitsch)出現
「媚俗(kitsch)」,此字是由衍自德文。在英文的字典中,媚俗的意義是「只有很少價值或沒有價值的文學或藝術」。在克雷蒙.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藝術與文化》一書中,媚俗文化是與前衛藝術相對的一種文化現象,它被屏除在高等文化之外,但其影響廣大、無所不在,且不具批判性而易於宣傳。在四、五○年代,前衛藝術與媚俗文化之界分可以用對照與比擬的方式詮釋其文化現象並存的可能,前者被視為是模仿藝術的「過程」,後者則視為模仿藝術「結果」。「過程」不容易構成商業交易,而「結果」卻可以因再複製而產生薄利多銷的現象。在屬於「藝術商品化」的年代,如果以「暢銷」與「價位」來界定純藝術與媚俗藝術,則顯得更加曖昧不明(高千?,1996,頁52-53)。話雖如此,「媚俗」在二十世紀初仍是個令人恐慌的新現象, 藝術在當時至高無上 的純粹價值,卻在媚俗的衝擊下 徹底地動搖了,其強大 複製的能力,使藝術不再獨一無二; 媚俗巧於模倣,藝術的原 創力不再神聖不可侵犯、 媚俗製造的是商品,總是在尋求迎 合,因此遠比藝術親民。百年之後, 在世紀之末,媚俗已經不 再是現象而是現實,它模倣和複製的對象擴及一切人文,就連最 學術的文化批評理論之類 都不能倖免。它早根本成為品味的象徵, 它就是主流。
   三. 消費時代的認同
今日,身處在各式各樣眼花撩亂的物品、服務、及物質財貨的世界中,不但提供消費者能夠多元化選擇的趨勢,同也透過行銷傳播的模式,是商品/物品與社會認同產生了不可分割的關係。社會人類學家道格拉斯(M. Douglas)認為商品的意義,是來自於商品具有代表社會地位、象徵、或榮耀的能力,而足以顯示消費者所參與的地位團體特質。且表示認同所奠基的「社會分類」(social classifications)現象以及其與「地位層級」(status hierarchy)、「地位展示」(status display)兩者之間的關聯,是商品社會中經由個體的消費而創造出來的(轉自郭梁文,1998,頁133)。這樣說來也和布爾狄(P. Bourdieu)對消費者品味(taste)的想法相同,他認為其實消費者的品味足以代表一種社會階級的區分,品味證明不同的差異性的存在,且因而提供消費者的認同,以達到消費者自我的定位,甚至他還提出品味能創造不同分類且產生不同的慣性1。因此,在高度商品化與消費的現代社會中,對於時代與自身定位的認同是有賴於商品消費或是符號消費所形成的消費文化中追尋。
   四. 藝術結合商業成為商品的趨勢
在經濟結構改變下,藝術品逐漸轉換成商品,或許這是讓許多藝文界人士搥胸頓足,為之哀悼與惶恐的現象,雖不能片面斷定藝術結合商業成為商品的趨勢是時代的需要,但思考現代藝術工作無疑是進入了精緻生產的時代,是我們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面向。藝術步入商品化,正面的訊息是,社會已有足夠的空間與力量容納藝術的存在,因有需求,才有市場(高千?,1996,頁178)。藝術創作固然純粹,但一但走入了群眾勢必需要添加一些雜色,若以積極面來看待此事,藝術商品造成實用與純粹間的平衡,將一些藝術商業角色視為友善的存在,以多元開放的角度面對,將以往藝術只是服務高級/精緻文化的成見打破,走入一般社會大眾,使之能夠消費,一來能活絡藝術界,使藝術家得以自足創作,再者,藝術的介入能使我們日常生活有更精緻的文化性。
   貳. 村上隆的藝術商業王國
一. 村上隆日本青年藝術家團契HIROPON工廠的創建者與管理者
成立KAIKAIKIKI的公司
一九六二年在東京出生、今年四十一歲的村上隆,可算是六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日本藝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是日本新一代年輕人的偶像。一九九三年,他獲得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學位。在接受了長達十一年的日本道統美術教育之后,他卻把那些東西完全拋開,開始了自己個性鮮明的當代藝術創作。
村上隆將作品設計成可以自由拆卸組裝的立體模型玩具,放上了他"Hiropon工廠2"的生產流水線。村上隆和安迪‧沃霍爾一樣,喜歡身邊有大群的助手簇擁著,喜歡以工廠而不是個人工作室的方式進行創作。不過沃霍爾追隨者中充斥著癮君子和看熱鬧的閑人,村上隆的"Hiropon工廠"全都是年輕的藝術家和訓練有素的技師。除了對于"生產"的強調,村上的作品總是避免概念化和個人化,而這些雕塑確實為村上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收益。另外,二○○一年四月他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KAIKAIKIKI,他是個典型的多面手,一邊進行創作,一邊策劃展覽,一邊參與藝術品交易,一邊管理手下的公司和工作室。
   二. 藝術表現結合商業
村上隆的Hiropon工廠將村上隆日本漫畫風格濃厚、而且一律扁平化的圖案,如「DOB先生」、「蘑菇」、「眼睛」、「KaiKai」、「KiKi」、「笑臉花朵」、「美少女Ko2」…等等,製成可以自由拆卸組裝的立體模型玩具、海報,而KAIKAIKIKI公司更進一步將他的作品商品化,其轉化成卡片、玩偶、胸章、T-shirts、絲巾…等等。將他的作品能大量複製且透過網路商店、玩具零售店進行販售,但村上隆要結合的商業並非只有這樣,在二○○○年的春夏,村上隆的招牌圖案「眼睛」出現在三宅一生的男裝上,使他的藝術又拓展到時尚界,在二○○三年春夏法國皮件老牌LOUIS VUITTON的藝術總監MARC JACOBS敏銳的嗅覺,將村上隆天馬行空的生命力,替LOUIS VUITTON創造了令人驚奇的新MONOGRAM:暱稱為櫻花包的「CHERRY BLOSSOM」、「MONOGRAM MUTICOLOR」使用33色套色印刷取代之前的三色印刷、限量發售的「EYE LOVE MONOGRAM」則用了村上隆的漂浮眼睛,此外村上隆為了這個系列,還特地跨刀製作了動畫短片SUPERFLAT MONOGRAM。在短片中將看到可愛的手袋、皮帶、鞋子和絲巾百出各種俏皮的姿勢,陳列在白色亮漆的圓盤上,搭配上大大小小畫著主題圖案的汽球,和櫥窗上綻放的微笑花朵,你會覺得自己掉進一個充滿想像的異次元空間。
   三. 爭議性的村上隆
南雄介曾說,村上隆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他一貫的荒謬邏輯,同時地呈現著藝術的意義與無意義(2004)。在他的創作裡放進了很多「研究」態度,但他的研究精神並沒有擺在傳統藝術,而在總是充滿爭議性的社會和文化議題。他最著名、也是造成歐美藝術界大地震的「超級扁平」(Superflat)藝術展,並不像創作表面那些可愛詭異的漫畫式圖像那麼單純甜美,Superflat 其實在嘲諷越來越浮面膚淺的大眾文化是扁平而且缺乏深度的,這樣好玩戲謔背後的嚴肅和批判,讓他成為目前國際上最熱門、也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他也喜歡以工廠的方式而不是個人工作室進行創作,這種「工廠生產」的創作手法,讓他在創作外獲得豐富的商業利益,也因為如此,村上隆的爭議性不只存在於作品風格,還存在於他運作藝術的方法。
   參. 幾米藝術商品化
一.墨色國際--李雨珊打造幾米品牌
幾米,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十二年,後來為報紙、雜誌等各種出版品畫插畫,1998年首度在台灣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森林裡的秘密》、《微笑的魚》,1999年至2001年陸續以《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地下鐵》等多部作品,展現出驚人的創作力和多變的敘事風格,在出版市場興起了一陣持續至今熱力不減的繪本創作風潮。2002年《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布瓜的世界》持續令人充滿驚喜,廣受兩岸三地讀者的喜愛,2003年最新長篇作品《幸運兒》,一本悲憫與傳奇之書,突破以往的創作手法,帶領我們進入幾米創作的另一個境界。
李雨珊堅持以品牌的形式建立幾米形象,以銷售「文化創意」為主要產品,因此,2000年在李雨珊運籌帷幄下,與幾米正式合資成立「墨色國際」,透過墨色國際專心經營「幾米品牌」,擴大網站經營,建立會員機制、提供桌面下載、螢幕保護程式下載、討論區等服務,也透過作品經濟、圖像授權、異業結合、乃至於週邊商品開發,讓幾米的小人兒以不同形式活躍在消費者的世界。(附錄二)
   二.幾米商品成為藝術中的多元可能性
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繪本或許是一般普羅大眾最常見也最容易懂得的一個藝術形式之一,基於繪本中插畫風格的商業性較高,因而易於與異業結合形成商品的形式販售,幾米的繪本持續在業界發燒,從單一的平面圖案到動態的電影,不可否認的事是幾米竄紅的背後有著一個商業性的操作,但是幾米所給予大眾的藝術是更能感同身受的,然而幾米以一個插畫家的身分與墨色國際開發如此多樣化的藝術商品,確實是讓幾米是否為藝術家遭受質疑,但若以廣義的、多元的藝術角度來看幾米,相信他也是一個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他筆下的世界依舊是五彩繽紛的,而這多樣化的藝術商品並不折損他的光環,反而使他更貼近大眾。
   肆. 結語
一. 消費文化下藝術家生存手段(村上隆、幾米藝術商品化的優點)
在現今消費文化下,就如同布希亞所說的:隨著人與社會的變遷,物的本質會呈現出一種特有的性格,這種性格是由人需要物,及物需要人相輔而成的,物本身的價值隨著這種性格呈現不同的氣氛結構,這個氣氛結構價值因素包含有色彩、材質、形式、空間等。甚至在另一層面物的性格會凌駕在人的性格之上,形成一種虛擬物性(布希亞,物體系)。而我認為藝術商品會出現且存在的乃是虛擬物性的彰顯,而藝術家(如村上隆、幾米)進行並使用這個概念,將無形的藝術轉化成能看的見且可估售的物品,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特殊虛擬的「物性/形象/品牌」,利用消費者象徵性消費心態,打造一個超越物性的象徵價值,商品不再只是具有使用價值及交換價值,或許可以說是某程度上的藝術商品將成為炫燿性商品。炫燿性消費在某一層面或許會造成社會虛華不實、資本主義興盛,但若以積極面來看待,期將我們日常生活推向更精緻化的趨向。而藝術以往是存在在消費結構中最邊垂的位置,藝術家必須面臨與現實妥協的種種難題,或許藝術商品的開發與銷售將能賦予藝術家更多使用能力的機會及妥協層面的簡化。
若以村上隆與幾米品牌運作的成功模式來思考,其優點是一般普羅大眾能藉由購買其藝術商品而達到共有及享有藝術品的價值,而達到精神上的滿足;藝術家在達到回饋的同時也能專心創作,且能藉由與社會的互動達到自我認同;以生活品質角度來看,為平日枯燥呆板的使用物注入新的美感,提升文化品質。
   二. 概念無限複製繁殖的金鐘罩護身
當藝術的「獨一無二」不再是唯一的審美價值標準時,「複製」的概念言正名順的進入了我們的思維中,藝術家打著複製的旗幟,進行工廠式的量造,美其名將「複製」等同於藝術「概念」的延續,而當我們在消費這些我們所認同的「藝術/藝術商品/商品」時,我們買到的到底是什麼?一件藝術商品?一個藝術概念?或許依靠符號消費的今日,買到什麼「東西」並不重要,消費者在乎的則是符號化的象徵性價值,藝術家是否有可能打著藝術等同品味的牌,穿戴著概念無限複製的金鐘罩,將藝術商品轉化成合理的藝術品?如果說消費者買的是象徵性價值,那過度複製的象徵性價值是否會因而低落?
   三. 藝術商品在消費結構下界定模糊的隱憂
以消費結構而言,需求大於供給是價格飆漲的必然性,反之則會壓低銷售價格,而以消費者立場而言當然是價格越便宜越容易刺激購買慾望,而藝術商品在此呈現屌詭的定位。假若藝術商品過於昂貴,使一般大眾無法消費,那藝術品成為商品來販售的機制就顯得無意義;若藝術商品過於氾濫與廉價,藝術商品便失去了藝術特有的獨特性(或許藝術的本質並不一定具有獨特性,但一但成為商品,勢必將成為一種品牌/虛擬物性,而一般消費者多半是象徵性消費族群)。因而使藝術商品的界定模糊不清,因而延生出「限量」商品的出現,而限量商品的價錢往往不是一般消費者能夠消費的起,但可議的事是既然藝術商品的出現是為服務大眾,但在這之中又自行築了一做高台,將「限量」服膺於上層階級,造成自相矛盾,還是藝術家終究是戴著光環沉醉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在某一部分還是保留了傳統精英份子的舊思維,認為藝術唯有純粹/無價性才稱的上是藝術?
   四.藝術商品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縱觀來看藝術史,藝術一直是在邊垂與附庸的位置,先是為了服務眾神而存在,而後為宗教、特權…等等,藝術家最終在「為藝術而藝術」下找到了藝術的本質,但過於強調本質下,藝術變得艱澀拗口,使藝術成為少部分精英份子把玩的對象,而藝術的到底是要純粹到什麼境地才算是藝術?藝術是否能以本質而獨立存在?若以藝術結合了商業,是新的藝術形式,還是根本被資本主義商業同化/約化了?藝術結合商業形成商品後,妥協的角色換成是藝術家本人,是藝術家必須為自己的作品找尋一個新的定位。或許是我們將藝術看的太深奧、太特殊,若今天我們消費藝術如同買日常用品般不需思考,相信藝術本質問題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http://mark-lai.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26.html
 
消費者行為 (華泰文化 2012)
 
  目錄
 第一篇 消費者行為導論
 第1章 消費者行為與消費者研究
 第2章 顧客導向的行銷策略
   第二篇 消費者決策
 第3章 消費者決策程序
 第4章 購前程序:需要確認、搜尋與評估
 第5章 購買
 第6章 購後程序:消費與消費後評估
   第三篇 消費者行為的個別決定因素
 第7章 消費者動機
 第8章 消費者信念、情感、態度與意圖
   第四篇 環境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第9章 線性微分方程組
 第10章 群體與個人的影響
   第五篇 影響消費者行為
 第11章 進行接觸
 第12章 塑造消費者的意見
 第13章 協助消費者記憶
 
消費者行為:洞察生活、掌握行銷 (前程文化 2011)
 
  作者簡介:曾光華
   學歷:政治大學企管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行銷管理碩士、博士(1995)
   現職: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暨行銷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目錄
 第一篇 消費者行為基礎
  第 1 章 消費者行為導論
  第 2 章 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策略
 第二篇 消費者決策與個體影響因素
  第 3 章 消費者購買決策
  第 4 章 消費者動機、涉入與價值觀
  第 5 章 消費者知覺
  第 6 章 消費者學習與記憶
  第 7 章 消費者態度
  第 8 章 消費者情緒
  第 9 章 消費者人格、自我概念與生活型態
 第三篇 總體影響因素
  第10章 購買情境
  第11章 文化與次文化
  第12章 參考團體與意見領袖
  第13章 社會階層
  第14章 家庭
 
消費是一種翻譯 (博雅書屋 2010)
 
  目錄
 第一篇 文化脈絡
  第一章 消費生產了生產
  消費的魔性
   消費的輪迴
   跨領域路徑
   結論
  第二章 文化意識是深刻的無意識
  文化:魔鬼藏在細節
   文化的藍圖
   神話、象徵、儀式、意識
   全球化和混合化
   結論
  第三章 消費是一個翻譯過程
  符號化的溝通
   從功能到感動
   意涵的轉化
   意涵的延展
   結論
 第二篇 消費心理
  第四章 愈是記不得,愈是忘不掉
  動機:內在的魔性
   古典動機理論
   獨立和互依
   趨近和避免
   涉入的連續帶
   結論
  第五章 隱形和盲眼
   感覺的世界
   神祕的認知
   結論
  第六章 記憶是用來拯救現實
   經驗:技術和挑戰
   學習:行為和認知
   記憶:催化和失靈
   結論
  第七章 我甚至和我自己都沒有共通點
   人格:差異性和持久性
   自我七十二變
   朝向後現代崩潰
   結論
 第三篇 社會脈絡
  第八章 身分是分身
   階級是認同和疏離
   其他社會結構區隔
   結論
  第九章 群體是同化和異化的過程
   群體和組織
   家庭和家戶
   結論
  第十章 階級是無法忍受流行美學
   同掛∕不同掛
   社會影響途徑
   參考群體
   結論
 第四篇 消費行為
  第十一章 態度是情感豐富的若無其事
   態度是用來宣告
   消費是系列的判斷
   結論
  第十二章 感性是理性的計算
   獲得的連續帶
   購物是一場遊戲
   古老的以物易物
   難以言說的禮物
   結論
  第十三章 流行出於模仿和差異
   連續∕不連續
   擴散:時空的延展
   採用:個人的二擇一
   結論
  第十四章 欲望是期待和幻滅的輪迴
   滿意:從內在到外在
   不一致∕不公平
   從滿足到矛盾
   結論
  第十五章 處置宣告新的姿態
   瘟疫和神殿
   處置作為一種分離
   木乃伊上太空
   有星號、沒星號、有星號
   慢活的囚犯困境
 結論
 
消費者行爲_互動百科
 
消費者行爲在狹義上講:僅僅指消費者的購買行爲以及對消費資料的實際消費.。在廣義上講:消費者爲索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所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先于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甚至是包括消費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狹義的特性:多樣性、複雜性、可誘導性。
   研究起源
消費者行爲作品消費者行爲學作爲一門獨立的、系統的應用科學是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問題日益尖銳、競爭加劇而出現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有關消費者行爲與心理研究的理論開始出現,並有了初步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工業革命後的勞動生産率大幅度提高,生産能力開始超過市場需求,導致企業之間競爭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開始注重消費者需求的刺激和商品推銷,推銷術和廣告術在這個時候登上了企業的“競技”舞臺。與此同時,一些學者根據企業銷售的需要,開始從理論上研究商品的需求與銷售之間的關系,研究消費者行爲與心理同企業銷售之間的關系。
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凡勃倫。他出版的《有閑階級論》(1899年)提出了廣義的消費概念。他認爲過渡的消費是在一種希望炫耀的心理下被激發的。以他爲代表的消費心理研究引起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興趣,也受到了企業的密切關注。
1901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斯科特(W.D.Scott)首次提出在廣告宣傳上應用心理學理論。
同時,美國心理學家蓋爾的《廣告心理學》問世,系統地論述了在商品廣告中如何應用心理學原理增加廣告的宣傳效果,引起消費者更大的興趣。
1980年,美國社會學家發表了《社會心理學》,重點分析了個人和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心理與行爲。
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伯格又發表了《工業心理學》一書,闡述了在商品銷售中,櫥窗陳列和廣告對消費者心理上的影響。
科普蘭(M.T.Copeland)于1923年提出將消費物品分爲便利品、選購品和專門品的分類方法部分建立在對三個方面的消費者行爲的分析之上。
另外,在一些市場學、管理學的論著中也介紹了有關消費心理和行爲的問題,比較有影響的是“行爲主義”心理學之父約翰?華生的刺激-反應理論活動即S-R理論。這一理論因爲揭示了消費者在接收廣告刺激物與行爲反應的關系而被廣泛應用于消費者行爲研究中。不過,這一時期還是消費者行爲與心理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的中心在促進産品銷售,而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這種研究也僅限于理論層面,而沒有應用到企業營銷活動中來,因此,尚未引起社會大範圍內的重視。消費者行爲學借鑒了很多門學科的研究成果。
   研究內容
消費者人物所謂消費者行爲的研究是指研究個人,集團和組織究竟怎樣選擇,購買,使用和處置商品,服務,創意或經驗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和願望。消費者行爲研究就是要研究不同消費者的個中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爲,以及分析影響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爲的各種因素,揭示消費行爲的變化規律.言之,消費者行爲學的研究對象是各類消費者的消費行爲産生和發展的規律。
   三個基本問題:
1.消費支出幾支出預算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消費傾向變化趨勢。
2.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者的支出結構計劃,消費結構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3.購買産品的心理和具體行爲。
   三個應用問題:
消費者行爲1.企業根據消費者心裏和行爲制訂營銷原則和策略。
2.消費支出,消費結構,購買行爲是否合理及其合理化的標准。
3.國家消費政策。
   消費者行爲指消費者對市場區位的反應和需求特征。中心地理論和空間相互作用模型均把消費者群體行爲作爲研究對象。中心地理論假定消費者將趨于最近的一個可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務的中心,即認爲消費者行爲符合經濟人的准則;空間相互作用模型認定消費者行爲與中心吸引力、距離的反作用和系統中其他中心的競爭等方面的影響緊密相關。在消費者個體行爲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消費者行爲理論,包括理論性、經驗性、認識性途徑。理論性途徑是通過計算中心吸引指數,把任一特定中心歸並到相應的區位類型,從而概括出消費者選擇的空間結構。經驗性途徑包括對貿易區、多目的的購物行爲研究、影響購物行爲的因素、對購物行爲的限制、購物中心內的消費者活動特點等內容。認識性途徑探討消費者行爲的感應方面,認爲對可獲的選擇性的感應是消費者決策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研究概述
消費者行爲1.消費者和消費者行爲狹義的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各種消費品或服務的個人與住戶(Household)。
   廣義的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各種産品與服務的個人或組織。本書主要從狹義的消費者角度討論消費者行爲。在現實生活中,同一消費品或服務的購買決策者、購買者、使用者可能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
   比如,大多數成人個人用品,很可能是由使用者自己決策和購買的,而大多數兒童用品的使用者、 購買者與決策者則很有可能是分離的。消費決策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購買參與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把産品的購買決策、實際購買和使用視爲一個統一的過程,那麽,出于這一過程任一階段的人,都可稱爲消費者。消費者行爲是指消費者爲獲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或服務所采取的各種行動,包括先于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
   消費者行爲是與産品或服務的交換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研究消費者行爲是著眼于與消費者建立和發展長期的交換關系。爲此,不僅需要了解消費者是如何獲取産品與服務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消費者是如何消費産品,以及産品在用完之後是如何被處置的。因爲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消費者處置舊産品的方式和感受均會影響消費者的下一輪購買,也就是說,會對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長期交換關系産生直接的作用。傳統上,對消費者行爲的研究,重點一直放在産品、服務的獲取上,關于産品的消費與處置方面的研究則相對地被忽視。
   隨著對消費者行爲研究的深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消費者行爲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過程,獲取或者購買只是這一過程的一個階段。因此,研究消費者行爲,既應調查、了解消費者在獲取産品、服務之前的評價與選擇活動,也應重視在産品獲取後對産品的使用、處置等活動。只有這樣,對消費者行爲的理解才會趨于完整。影響消費者行爲的個體與心理因素是:需要與動機;知覺;學習與記憶;態度;個性、自我概念與生活方式。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和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消費者的決策行爲,而且它們對外部環境與營銷刺激的影響起放大或抑制作用。影響消費者行爲的環境因素主要有:文化;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家庭等。
   2. 研究消費者行爲的意義
   1)消費者行爲研究是營銷決策和制定營銷策略的基礎
消費者行爲研究決定了營銷策略的制定市場機會分析:
從營銷角度看,市場機會就是未被滿足的消費者需要。要了解消費者哪些需要沒有滿足或沒有完全滿足,通常涉及對市場條件和市場趨勢的分析。比如,通過分析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或消費者收入水平的變化,可以揭示消費者有哪些新的需要和欲望未被滿足。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針對性地開發出新産品。
   市場細分:
市場細分是制定大多數營銷策略的基礎,其實質是將整體市場分爲若幹 子市場,每一子市場的消費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行爲特點,不同子市場的消費者在需求和行爲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企業細分市場的目的,是爲了找到適合自己進入的目標市場,並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方案,使目標市場的消費者的獨特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滿足。市場可以按照人口、個性、生活方式進行細分,也可以按照行爲特點,如是小量使用者、中度使用者,還是大量使用者進行細分。另外,也可以根據使用場合進行市場細分,比如,將手表按照是在正式場合戴,運動時戴,還是平時一般場合戴細分成不同的市場。
   産品與店鋪定位:
營銷人員只有了解産品在目標消費者心目中的位置,了解其品牌或商店是如何被消費者所認知的,才能發展有效的營銷策略。科瑪特(K-Mart)是美國一家影響很大的連鎖商店,它由20世紀60年代的廉價品商店發展到七、八十年代的折扣商店。進入90年代後,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科瑪特的決策層感到有必要對商店重新定位,使之成爲一個品味更高的商店,同時,又不致使原有顧客産生被離棄的感覺。爲達到這一目標,科瑪特首先需要了解它現在的市場位置,並與競爭者的位置作一比較。爲此,通過消費者調查,它獲得了被目標消費者視爲非常重要的一系列店鋪特征。經由消費者在這些特性上對科瑪特和它的競爭對手的比較,公司獲得了對以下問題的了解:哪些店鋪特征被顧客視爲最關鍵;在關鍵特性上,科瑪特與競爭對手相比較處于何種位置;不同細分市場的消費者對科瑪特和競爭商店的市場位置,以及對各種商店特性的重要程度是否持有同樣的看法。
消費者行爲在掌握這些信息,並對它們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科瑪特制定了非常具有針對性且切實可行的定位策略,結果,原有形像得到改變,定位獲得了成功。
   市場營銷組合:
新産品開發:通過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了解消費者對各種産品屬性的評價,企業可以據此開發新産品。可以說,消費者調查既是新産品構思的重要來源,也是檢驗新産品能否被接受和應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完善的重要途徑。通用電器公司設計出節省空間的微波爐和其他廚房用品,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其産品構思就是直接源于消費者對原有産品占有空間太多的抱怨。
   産品定價:産品定價如果與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或與消費者對産品價值的感知脫節,再好的産品也難以打開市場。一次性尿布在試銷過程中定價爲10美分一塊,預計銷售4億塊。但試銷的結果只及預計銷量的一半,很不理想。後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整個試銷過程中,沒有把價格這一環節與消費者聯接起來。雖然消費者很歡迎這種産品,但10 美分一塊太貴了,很多家庭只有帶孩子旅遊或參加宴會的時候才舍得使用。公司通過成本分析,找到了節約單位産品成本的途徑,後將售價由每塊10美分降到6美分,産品再度投放市場時,需求量巨增。很快,美國一半以上的嬰兒用上了這種名爲“貝貝”的一次性尿布。由此可見,産品定價也離不開對消費者的分析和了解。
   分銷渠道的選擇:消費者喜歡到哪些地方購物,以及如何購買到本企業的産品,也可以通過對消費者的研究了解到。以購買服裝爲例,有的消費者喜歡到專賣店購買,有的喜歡到大型商場或大型百貨店購買,還有的則喜歡通過郵寄方式購買。多大比例,以及哪些類型或具有哪些特點的消費者主要通過上述哪些渠道購買服裝,這是服裝生産企業十分關心的問題。這是因爲,只有了解目標消費者在購物方式和購物地點上的偏好和爲什麽形成這種偏好,企業在分銷渠道選擇上的風險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
   廣告和促銷策略的制定:對消費者行爲的透徹了解,也是制定廣告和促銷策略的基礎。美國糖業聯合會試圖將食糖定位于安全、味美、提供人體所需能量的必須食品的位置上,並強調適合每一個人尤其是適合愛好運動的人食用。然而,調查表明,很多消費者對食糖形成了一種負面印象。很顯然,糖業協會要獲得理想的産品形像,必須作大量的宣傳工作。這些宣傳活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協會對消費者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的理解,對消費者學習原理的理解。一句話,只有在了解消費者行爲的基礎上,糖業協會在廣告、促銷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爲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有關消費政策制定提供依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各種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行爲不斷增多,消費者權益保護正成爲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消費者作爲社會的一員,擁有自由選擇産品與服務,獲得安全的産品、獲得正確的信息等一系列權利。消費者的這些權利,也是構成市場經濟的基礎。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來禁止欺詐、壟斷、不守信用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爲發生,也有責任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政府應當制定什麽樣的法律,采取何種手段保護消費者權益,政府法律和保護措施在實施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可以借助于消費者行爲研究所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例如,在消費者保護過程中,很多國家規定,食品供應商應在産品標簽上披露各種成份和營養方面的數據,以便消費者作出更明智的選擇。這類規定是否真正達到了目的,首先取決于消費者在選擇時是否依賴這類信息。  
   決策過程
企業管理者和營銷人員除需了解影響消費者的各種因素、消費者購買模式之外,還必須弄清楚消費者購買決策,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企業的營銷目標。
   1.購買決策的參與者
消費者消費雖然是以一個家庭爲單位,但參與購買決策的通常並非一個家庭的全體成員,許多時候是一個家庭的某個成員或某幾個成員,而且由幾個家庭成員組成的購買決策層,其各自扮演的角色亦是有區別的。人們在一項購買決策 過程中可能充當以下角色:
1)發起者:首先想到或提議購買某種産品或勞務的人。
2)影響者:其看法或意見對最終決策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人。
3)決定者:能夠對買不買、買什麽、買多少、何時買、何處買等問題作出全部或部分的最後決定的人。
4)購買者:實際采購的人。
5)使用者:直接消費或使用所購商品或勞務的人。了解每一購買者在購買決策中扮演的角色,並針對其角色地位與特性,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就能較好地實現營銷目標。比如購買一臺空調,提出這一要求的是孩子;是否購買由 夫妻共同決定,而丈夫對空調的品牌作出決定,這樣空調公司就可以對丈夫作更多有關品牌 方面的宣傳,以引起丈夫對本企業生産的空調的注意和興趣;至于妻子在空調的造型、色調 方面有較大的決定權,公司則可設計一些在造型、色調等方面受妻子喜愛的産品……只有這樣了解了購買決策過程中的參與者的作用及其特點,公司才能夠制定出有效的生産計劃和營銷計劃。
   2.購買行爲的類型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會因商品價格、購買頻率的不同 ,而投入購買的程度不同。西方學者根據購買者在購買過程中參與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間的差異程度,將消費者的購買行爲分爲四種類型。
1)複雜的購買行爲。當消費者初次選購價格昂貴、購買次數較少的、冒風險的和高度自我表現的商品時,則屬于高度介入購買。由于對這些産品的性能缺乏了解,爲慎重起見,他們 往往需要廣泛地收集有關信息,並經過認真地學習,産生對這一産品的信念,形成對品牌的 態度,並慎重地作出購買決策。對這種類型的購買行爲,企業應設法幫助消費者了解與該産品有關的知識,並設法讓他們知道和確信本産品在比較重要的性能方面的特征及優勢,使他們樹立對本産品的信任感。這期 間,企業要特別注意針對購買決定者做介紹本産品特性的多種形式的廣告。
2)減少不協調感的購買行爲。當消費者高度介入某項産品的購買,但又看不出各廠牌有何 差異時,對所購産品往往産生失調感。因爲消費者購買一些品牌差異不大的商品時,雖然他們 對購買行爲持謹慎的態度,但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品牌價格是否優惠、購買時間、 地點是否便利,而不是花很多精力去收集不同品牌間的信息並進行比較,而且從産生購買動 機到決定購買之間的時間較短。因而這種購買行爲容易産生購後的不協調感:即消費者購買 某一産品後,或因産品自身的某些方面不稱心,或得到了其他産品更好的信息,從而産生不 該購買這一産品的後悔心理或心理不平衡。爲了改變這樣的心理,追求心理的平衡,消費者 廣泛地收集各種對已購産品的有利信息,以證明自己購買決定的正確性。爲此,企業應通過 調整價格和售貨網點的選擇,並向消費者提供有利的信息,幫助消費者消除不平衡心理,堅 定其對所購産品的信心。
3)廣泛選擇的購買行爲。又叫做尋求多樣化購買行爲。如果一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品牌間差異雖大,但可供選擇的品牌 很多時,他們並不花太多的時間選擇品牌,而且也不專注于某一産品,而是經常變換品種。 比如購買餅幹,他們上次買的是巧克力夾心,而這次想購買奶油夾心。這種品種的更換並非 對上次購買餅幹的不滿意,而是想換換口味。面對這種廣泛選擇的購買行爲,當企業處于市場優勢地位時,應注意以充足的貨源占據貨架的有利位置,並通過提醒性的廣告促成消費者建立習慣性購買行爲;而當企業處于非市場優 勢地位時,則應以降低産品價格、免費試用、介紹新産品的獨特優勢等方式,鼓勵消費者進 行多種品種的選擇和新産品的試用。
4)習慣性的購買行爲。消費者有時購買某一商品,並不是因爲特別偏愛某一品牌,而是出 于習慣。比如醋,這是一種價格低廉、品牌間差異不大的商品,消費者購買它時,大多不會 關心品牌,而是靠多次購買和多次使用而形成的習慣去選定某一品牌。針對這種購買行爲,企業要特別注意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企業的廣告要強調本産品的主要特點,要以鮮明的視覺標志、巧妙的形象構思贏得消費者對本企業産品的青睞。爲此,企 業的廣告要加強重複性、反複性,以加深消費者對産品的熟悉程度。
   3.購買決策過程
每一消費者在購買某一商品時,均會有一個決策過程,只是因所購産品類型、購買者類型的不同而使購買決策過程有所區別,但典型的購買決策過程 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需求。認識需求是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的起點。當消費者在現實生活中感覺到或意識到實際與其企求之間有一定差距、並産生了要解決這一問題的要求時,購買的決策便開始 了。消費者的這種需求的産生,既可以是人體內機能的感受所引發的,如因饑餓而引發購買 食品、因口渴而引發購買飲料,又可以是由外部條件刺激所誘生的,如看見電視中的西服廣 告而打算自己買一套、路過水果店看到新鮮的水果而決定購買等。當然,有時候消費者的某 種需求可能是內、外原因同時作用的結果。市場營銷人員應注意識別引起消費者某種需要和興趣的環境,並充分注意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注意了解那些與本企業的産品實際上或潛在的有關聯的驅使力;二是消費者對某種産品的需求強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動,並且被一些誘因所觸發。在此基礎上,企業還要善于安排誘因,促使消費者對企業産品産生強烈的需求,並立即采取購買行動。
2)收集信息。當消費者産生了購買動機之後,便會開始進行與購買動機相關聯的活動。如果他所欲購買的物品就在附近,他便會實施購買活動,從而滿足需求。但是當所需購買的物 品不易購到,或者說需求不能馬上得到滿足時,他便會把這種需求存入記憶中,並注意收集 與需求相關和密切聯系的信息,以便進行決策。
   消費者信息的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
1)個人來源。從家庭、親友、鄰居、同事等個人交往中獲得信息。
2)商業來源。這是消費者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其中包括廣告、推銷人員的介紹、商品包裝 、産品說明書等提供的信息。這一信息源是企業可以控制的。
3)公共來源。消費者從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大衆傳播媒體所獲得的信息。
4)經驗來源。消費者從自己親自接觸、使用商品的過程中得到的信息。
上述四種信息來源中,商業信息最爲重要,從消費者角度看,商業信息不僅具有通知的作用 ,而且一般來說具有針對性、可靠性,個人和經驗來源只能起驗證作用;而對企業來說,商業信息是可以控制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商業信息的渠道了解本企業的産品,進而購買本企業 的産品。
   3)選擇判斷。當消費者從不同的渠道獲取到有關信息後,便對可供選擇的品牌進行分析和 比較,並對各種品牌的産品作出評價,最後決定購買。
   消費者對收集到的信息中的各種産品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分析産品屬性。産品屬性即産品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特性。消費者一般將某一種産品看成是一系列屬性的集合,對一些熟知的産品, 他們關心的屬性一般是:
照相機:照片清晰度、速度、體積大小、價格。
電腦:信息存儲量、圖像顯示能力、軟件適用性。
牙膏:潔齒、防治牙病、香型。
計算機: 儲存能力、圖像顯示能力、軟件的適用性。
輪胎:安全性、胎面彈性、行駛質量。
手表:准確性、式樣、耐用性。
這些都是消費者感興趣的産品屬性,但消費者不一定對産品的所有屬性都視爲同等重要。市場營銷人員應分析本企業産品應具備哪些屬性,以及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分別對哪些屬性感興趣,以便進行市場細分,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具有不同屬性的産品,既滿足顧客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生産不必要的屬性所造成的資金、勞動力和時間的耗費。
2)建立屬性等級。即消費者對産品有關屬性所賦予的不同的重要性權數。消費者被問及如何屬性。在非特色屬性中,有些可能被消費者遺忘,而一旦被提及,消費者就會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市場營銷人員應更多地關心屬性權重,而不是屬性特色。
3)確定品牌信念。消費者會根據各品牌的屬性及各屬性的參數,建立起對各個品牌的不同信念,比如確認哪種品牌在哪一屬性上占優勢,哪一屬性相對較差。
4) 形成“理想産品”。消費者的需求只有通過購買才能得以滿足,而他們所期望的從産品中得到的滿足,是隨産品每一種屬性的不同而變化的,這種滿足程度與産品屬性的關系,可用 效用函數描述。效用函數,即描述消費者所期望的産品滿足感隨産品屬性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函數關系。它與品牌信念的聯系是,品牌信念指消費者對某品牌的某一屬性已達到何種水平的評價,而效用函數則表明消費者要求該屬性達到何種水平他才會接受。每一消費者對不同産品屬性的滿足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效用函數。比如,某一消費者欲購買一臺攝像機的滿足,會隨著功能的齊全、圖像的清晰、操作的方便等而得以實現,但也會因價格的上升而使滿足感減少。把效用的各最高點連接起來,便成爲消費者最理想的攝像機效用函數。
5)作出最後評價。消費者從衆多可供選擇的品牌中,通過一定的評價方法,對各種品牌進行評價,從而形成對它們的態度和對某種品牌的偏好。在這一評價過程中,大多數的消費者總是將實際産品與自己的理想産品進行比較。也就是說,偏好和購買意圖並不總是導致實際購買,盡管二者對購買行爲有直接影響。表明了一項特別具有典型意義的最終購買行爲。
   4)購買決定。在對100名聲稱年內要購買A牌家用電器的消費者進行追蹤研究以後發現,只有44名實際購買了該種産品,而真正購買A牌家用電器的消費者只有30名。因此,只讓消費者對某一品牌産生好感和購買意向是不夠的,真正將購買意向轉爲購買行動 ,其間還會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
1)他人的態度。消費者的購買意圖,會因他人的態度而增強或減弱。他人態度對消費意圖影響力的強度,取決于他人態度的強弱及他與消費者的關系。一般說來,他人的態度越強、 他與消費者的關系越密切,其影響就越大。例如丈夫想買一大屏幕的彩色電視機,而妻子堅 決反對,丈夫就極有可能改變或放棄購買意圖。
2)意外的情況。消費者購買意向的形成,總是與預期收入、預期價格和期望從産品中得到的好處等因素密切相關的。但是當他欲采取購買行動時,發生了一些意外的情況,諸如因失業而減少收入,因産品漲價而無力購買,或者有其他更需要購買的東西等等,這一切都將會使 他改變或放棄原有的購買意圖。
5) 購後行動。産品在被購買之後,就進入了買後階段,此時,市場營銷人員的工作並沒有結束。消費者購買商品後,通過自己的使用和他人的評價,會對自己購買的商品産生某種程度的滿意或不滿意。購買者對其購買活動的滿意感(S)是其産品期望(E)和該産品可覺察性能(P)的函數,即S=f(E,P)。若E=P,則消費者會滿意;若E>P,則消費者不滿意,若E<P,則消費者會非常滿意。消費者根據自己從賣主、朋友以及其他來源所獲得的信息來形成産品期望。如果賣主誇大其産品的優點,消費者將會感受到不能證實的期望。這種不能證實的期望會導致消費者的不滿意感。E與P之間的差距越大,消費者的不滿意感也就越強烈。當他們感到十分不滿意時,肯定不會再買這種産品,甚至有可能退貨 、勸阻他人購買這種産品。所以,賣主應使其産品真正體現出其可覺察性能,以便使購買者感到滿意。事實上,那些有保留地宣傳其産品優點的企業,反倒使消費者産生了高于期望的滿意感,並樹立起良好的産品形象和企業形象。消費者對其購買的産品是否滿意,將影響到以後的購買行爲。如果對産品滿意,則在下一次購買中可能繼續采購該産品,並向其他人宣傳該産品的優點。如果對産品不滿意,則會盡量減少不和諧感,因爲人的機制存在著一種在自己的意見、知識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協調性、一致性或和諧性的驅使力。具有不和諧感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放棄或退貨來減少不和諧,也可以通過尋求證實産品價值比其價格高的有關信息來減少不和諧感。市場營銷人員應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減少購買者買後不滿意的程度,並通過加強售後服務、保持與顧客聯系、提供使他們從積極方面認識産品的特性等方式,以增加消費者的滿意感。研究和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及其購買過程,是市場營銷成功的基礎。市場營銷人員通過了解購買者如何經曆引起需要、尋找信息、評價行爲、決定購買和買後行爲的全過程,就可以獲得許多有助于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有用線索;通過了解購買過程的各種參與者及其對購買行爲的影響,就可以爲其目標市場設計有效的市場營銷劃。
   需要與動機
消費者爲什麽購買某種産品,爲什麽對企業的營銷刺激有著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購買動機研究就是探究購買行爲的原因,即尋求對購買行爲的解釋,以使企業營銷人員更深刻地把握消費者行爲,在此基礎上作出有效的營銷決策。
   1.消費者的需要
1)消費者需要的含義
消費者需要是指消費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匱乏狀態,即感到缺少些什麽,從而想獲得它們的狀態。個體在其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如餓的時候有進食的需要,渴的時候有喝水的需要,在與他人交往中有獲得友愛、被人尊重的需要等等。需要是和人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們購買産品,接受服務,都是爲了滿足一定的需要。一種需要滿足後,又會産生新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決不會有被完全滿足和終結的時候。正是需要的無限發展性,決定了人類活動的長久性和永恒性。需要雖然是人類活動的原動力,但它並不總是處于喚醒狀態。只有當消費者的匱乏感達到了某種迫切程度,需要才會被激發,並促動消費者有所行動。比如,我國絕大多數消費者可能都有住上更寬敝住宅的需要,但由于受經濟條件和其他客觀因素制約,這種需要大都只是潛伏在消費者心底,沒有被喚醒,或沒有被充分意識到。此時,這種潛在的需要或非主導的需要對消費者行爲的影響力自然就比較微弱。需要一經喚醒,可以促使消費者爲消除匱乏感和不平衡狀態采取行動,但它並不具有對具體行爲的定向作用。在需要和行爲之間還存在著動機、驅動力、誘因等中間變量。比如,當餓的時候,消費者會爲尋找食物而活動,但面對面包、饅頭、餅幹、面條等衆多選擇物,到底以何種食品充饑,則並不完全由需要本身所決定。換句話說,需要只是對應于大類備選産品,它並不爲人們爲什麽購買某種特定産品、服務或某種特定牌號的産品、服務提供充分解答。
   2)消費者需要的分類
消費者的動機作爲個體的消費者,其需要是十分豐富多彩的。這些需要可以從多個角度予以分類。
根據需要的起源可以分爲: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指個體爲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而産生的需要,如進食、飲水、睡眠、運動、排泄、性生活等等。生理性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而且往往帶有明顯的周期性。比如,受生物鍾的控制,人需要有規律地、周而複始地睡眠,需要日複一日地進食、排泄;否則,人就不能正常地生活,甚至不能生存。應當指出,人的生理需要和動物的生理需要有本質區別。人的生理需要,從需要對象到滿足需要所運用的手段,無不烙有人類文明的印記。正如馬克思所說,“饑餓總是饑餓,但是使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饑餓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饑餓。”人類在滿足其生理需要的時候,並不像動物那樣完全受本能驅使,而是要受到社會條件和社會規範的制約。不僅如此,人類還能夠運用生産工具和手段創造出面包、黃油、稻谷等需要對象,而動物則只能被動地依靠大自然的恩賜獲取其需要物。社會性需要:這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爲維護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而産生的需要,如求知、求美、友誼、榮譽、社交等需要。社會性需要是人類特有的,它往往打上時代、階級、文化的印記。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被群體和社會所接納,才會産生安全感和歸屬感。社會性需要得不到滿足,雖不直接危及人的生存,但會使人産生不舒服、不愉快的體驗和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一些物質上很富有的人,因得不到友誼、愛,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而産生孤獨感、壓抑感,恰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性需要的滿足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根據需要的對象可以分爲:物質需要:這是指對與衣、食、住、行有關的物品的需要。在生産力水平較低的社會條件下,人們購買物質産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滿足其生理性需要。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運用物質産品體現自己的個性、成就和地位,因此,物質需要不能簡單地對應于前面所介紹的生理性需要,它實際上已日益增多地滲透著社會性需要的內容。精神需要:主要是指認知、審美、交往、道德、創造等方面的需要。這類需要主要不是由生理上的匱乏感,而是由心理上的匱乏感所引起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需要按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分成五個層次或五種基本類型。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維持個體生存和人類繁衍而産生的需要,如對食物、氧氣、水、睡眠等的需要。安全需要(Safety Need)。即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免受傷害,獲得保護、照顧和安全感的需要,如要求人身的健康,安全、有序的環境,穩定的職業和有保障的生活等。歸屬和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即希望給予或接受他人的友誼、關懷和愛護,得到某些群體的承認、接納和重視。如樂于結識朋友,交流情感,表達和接受愛情,融入某些社會團體並參加他們的活動等等。自尊的需要(Self Esteem)。即希望獲得榮譽,受到尊重和尊敬,博得好評,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與個人的榮辱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涉及到獨立、自信、自由、地位、名譽、被人尊重等多方面內容。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即希望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級的需要,它涉及求知、審美、創造、成就等內容。
   2.消費者的動機
動機 (Motivation)這一概念是由伍德沃斯(R. 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學的。他把動機視爲決定行爲的內在動力。一般認爲,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人們從事任何活動都由一定動機所引起。引起動機有內外兩類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誘因。需要經喚醒會産生驅動力,驅動有機體去追求需要的滿足。例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會使人(或動物)産生對水的需要,從而引起喚醒或緊張的驅力狀態,促使有機體從事喝水這一行爲滿足。由此可見,需要可以直接引起動機,從而導致人朝特定目標行動。既然如此,爲什麽不用需要直接解釋人的行爲後的動因,而是在需要概念之外引入動機這一概念呢?首先,需要只有處于喚醒狀態,才會驅使個體采取行動,而需要的喚醒既可能源于內部刺激,亦可能源于外部刺激,換句話說,僅僅有需要還不一定能導致個體的行動。其次,需要只爲行爲指明大致的或總的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動線路。滿足同一需要的方式或途徑很多,消費者爲什麽選擇這一方式而不選擇另外的方式,對此,需要並不能提供充分的解釋。引進動機概念,正是試圖從能量與具體方向兩個方面對行爲提供更充分的解釋。再次,在有些情況下,需要只引起人體自動調節機制發揮作用,而不一定引起某種行爲動機。典型的例子是人的體溫,雖然人類的體溫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內變動,但它卻能自動調節,以適應高于體溫(如洗熱水澡)與低于體溫(如冬泳)的環境。當然,人體均衡機制的調節幅度也是有限的,當均衡狀態被大大地打破且超出了正常的調節幅度時,人體內會自動産生需要恢複均衡的力量,動機也就由此而生。最後,即使缺乏內在的需要,單憑外在的刺激,有時也能引起動機和産生行爲。饑而求食固屬一般現象,然則無饑餓之感時若遇美味佳肴,也可能會使人頓生一飽口福之動機。
   消費者具體購買動機有:
   求實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爲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特別重視商品的質量、功效,要求一分錢一分貨,相對而言,對商品的象征意義,所顯示的“個性”,商品的造型與款式等不是特別強調。比如,在選擇布料的過程中,當幾種布料價格接近時,消費者寧願選擇布幅較寬、質地厚實的布料,而對色彩、是否流行等給予的關注相對較少。
   求新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服務的時尚、新穎、奇特爲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消費者選擇産品時,特別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澤、流行性、獨特性與新穎性,相對而言,産品的耐用性、價格等成爲次要的考慮因素。一般而言,在收入水平比較高的人群以及青年群體中,求新的購買動機比較常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上海等地生産的雨傘雖然做工考察、經久耐用,但在國際市場上,卻競爭不過我國臺灣省、新加坡等地生産的雨傘,原因是後者生産的雨傘雖然內在質量很一般,但款式新穎,造型別致,色彩紛呈,能迎合歐美消費者在雨傘選擇上以求新爲主的購買動機。
   求美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爲主要傾向的購買動機。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消費者選購商品時特別重視商品的顔色、造型、外觀、包裝等因素,講究商品的造型美、裝潢美和藝術美。求美動機的核心是講求賞心悅目,注重商品的美化作用和美化效果,它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以及從事文化、教育等工作的人群中是比較常見的。據一項對近400名各類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在購買活動中首先考慮商品美觀、漂亮和具有藝術性的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1. 2%,居第一位。而在這中間,大學生和從事教育工作、機關工作及文化藝術工作的人占80%以上。
   求名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名牌、高檔商品,借以顯示或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形成的購買動機。當前,在一些高收入層、大中學生中,求名購買動機比較明顯。求名動機形成的原因實際上是相當複雜的。購買名牌商品,除了有顯示身份、地位、富有和表現自我等作用以外,還隱含著減少購買風險,簡化決策程序和節省購買時間等多方面考慮因素。
   求廉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服務的價格低廉爲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求廉動機的驅使下,消費者選擇商品以價格爲第一考慮因素。他們寧肯多花體力和精力,多方面了解、比較産品價格差異,選擇價格便宜的産品。相對而言,持求廉動機的消費者對商品質量、花色、款式、包裝、品牌等不是十分挑剔,而對降價、折讓等促銷活動懷有較大興趣。
求便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購買和使用過程中的省時、便利爲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求便動機支配下,消費者對時間、效率特別重視,對商品本身則不甚挑剔。他們特別關心能否快速方便地買到商品,討厭過長的候購時間和過低的銷售效率,對購買的商品要求攜帶方便,便于使用和維修。一般而言,成就感比較高,時間機會成本比較大,時間觀念比較強的人,更傾向于持有求便的購買動機。
   模仿或從衆動機:它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自覺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購買行爲而形成的購買動機。模仿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其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出于仰慕、欽羨和獲得認同而産生的模仿;有由于懼怕風險、保守而産生的模仿;有缺乏主見,隨大流或隨波逐流而産生的模仿。不管緣于何種原由,持模仿動機的消費者,其購買行爲受他人影響比較大。一般而言,普通消費者的模仿對象多是社會名流或其所崇拜、仰慕的偶像。電視廣告中經常出現某些歌星、影星、體育明星使用某種産品的畫面或鏡頭,目的之一就是要刺激受衆的模仿動機,促進産品銷售。
   好癖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滿足個人特殊興趣、愛好爲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其核心是爲了滿足某種嗜好、情趣。具有這種動機的消費者,大多出于生活習慣或個人癖好而購買某些類型的商品。比如,有些人喜愛養花、養鳥、攝影、集郵,有些人愛好收集古玩、古董、古書、古畫,還有人好喝酒、飲茶。在好癖動機支配下,消費者選擇商品往往比較理智,比較挑剔,不輕易盲從。以上我們對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呈現的一些主要購買動機作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購買動機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錯、相互制約的。在有些情況下,一種動機居支配地位,其他動機起輔助作用;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可能是另外的動機起主導作用,或者是幾種動機共同起作用。因此,在調查、了解和研究過程中,對消費者購買動機切忌作靜態和簡單的分析。
http://www.hudong.com/wiki/%E6%B6%88%E8%B4%B9%E8%80%85%E8%A1%8C%E4%B8%BA
 
情感經濟學:消費決策背後的真正動機 (先覺 2009)
 
   內容簡介  
   本書讓你清楚看見,情感是最高明的詐騙集團,每一秒都在讓我們做出不可思議的行為。左右購物決策的,往往不是合理的判斷,而是情感、性愛、胃……無論是日常購物、上館子吃飯、折扣血拚、投資、作生意、就醫和選舉的決策、買彩券……喜怒哀樂的影響力無所不在!
   作者簡介
   墨特里尼 Matteo Motterlini  1967年生於義大利米蘭,於米蘭大學攻讀科學哲學,於倫敦大學攻讀經濟學。曾任卡內基大學客座教授,現任米蘭聖拉法雷大學生命健康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為科學史、科學哲學、認知論、邏輯學、個體及總體經濟學等。著有《方法論的優劣》《醫學判斷的合理性極限》(合著)《經濟的合理性批判》《認知與實驗的經濟學》等書。本書在義大利出版時,立刻登上暢銷排行榜。
   目錄
第一部 合理決策的不合理
1 原來大腦是這樣計算的
 忽大忽小的五百元
 選擇愈多,讓人愈混亂
 問法改變,決定就不同
2 自相矛盾的決定
 如何引導顧客作選擇?
 有三個選項時,人會選中間那一個
 內心不安時,會逃避作決定
3 決策的錯覺和陷阱
 荒謬的偏好順序
 為不合理決策付出慘痛代價
 敝帚自珍,自賣自誇
 人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為什麼無法及時終止虧損?
 贏得競標,反而不開心?
 被數字印象牽著走
4 「先入為主」的認知陷阱
 憑直覺下判斷的後果
 錯覺其實很普遍
 不合理的思考,才是正常
5換個角度,決定大不同?
 很可能賠錢時,會變得更敢賭
 穩賺的時候,就變得保守
 改變提問方式,足以影響決策
6 為什麼老是在虧錢?
 計程車司機在下雨天提早收工
 賣掉賺錢的股票,緊抱賠錢的股票
 什麼事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
7 有關金錢的錯覺
 你真的注重實質收入,勝過帳面收入嗎?
 薪水少不要緊,重點是不能比同事低
 損失十萬元的失落,大過贏得十萬元的喜悅
   第二部 其實我們不了解自己
8 同樣是風險,感受大不同
 找出自相矛盾的答案
 情緒影響對數字的判斷
 「一%」和「每一百人之中有一人」的差別
 杯子小一點,感覺份量比較多?
9 和風險拉鋸
 相對風險比絕對風險更聳動
 搞懂統計數據,認清事物本質
10 高估自己的判斷力
 愈專業,愈容易自以為是
 自大造成的陷阱
 成功是自己了不起,失敗是因為別人不好
 人只看得見自己想看的
11 經驗會作怪
 高談闊論的事後諸葛
 事後的歸因,影響客觀的判斷
12 投資人的心理
 一味追求低風險,不見得風險就低
 對過去表現良好的股票過度樂觀
 投資自己熟悉的企業,有什麼不對?
 愈清楚情況,投資愈順利?
 積極買賣,造成虧損
13 預測將來
 既有經驗影響對未來的判斷
 買賣股票難免感情用事
   第三部 喜怒哀樂的決定力
14 盈虧的遊戲
 與人交手時的心理戰
 合作賽局
 理論和實際的差距
15 會發怒的神經元
 大腦痛苦的時候
 了解別人的想法,再決定自己的做法
 伸張正義的復仇帶來快感
16 看穿人心的鏡像遊戲
 以神經生物學解釋金錢遊戲
 同理心來自鏡像神經元
 道德判斷的兩難,大腦怎麼說?
17 情感與理性的角力
 理性是有極限的
 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人與鴿子的相似處
18 太有人性的大腦
 情感如同不易駕馭的黑馬
 刷卡付費減輕了神經系統的痛苦
 合理決策的人,能妥善操控情感
結語 懶人經濟學
 決策何須太費力
 自動反應的陷阱
 認清自己的極限
   內容連載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6071
 
心靈消費 (沃爾文化 2005)
 
   內容簡介  
  近十年來,消費者的購物模式有了重大的改變;現在,消費者有更多元的選擇,包括可以在家裡透過網路輕鬆購物。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大的轉變─由於購買必需品的成本降低,附加性商品變成了消費者主要購買的項目。  
   今日,感性消費在消費者購物行為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現今的消費行為已經不再出自於人們的需求,而是消費者的慾望。這是另一項關鍵性的轉變嗎?現在是消費者操控著市場。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行銷專家的潘蜜拉?丹席格認為,要去了解人們「為何」買下他們不需要的商品,才是今日行銷成功的關鍵。只要行銷人員明白驅使消費者購物的「原因」,就能夠讓人們花錢買下更多他們不需要的商品。
   作者簡介
   潘蜜拉丹席格是全美知名的消費行銷學專家、消費心理學專家,以及消費者研究專家。她於一九九二年創立了屬於自己的行銷研究與顧問公司---聯合行銷公司。她的專長是了解消費者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且運用對於消費者心理的深入觀察,加以預測未來市場的動向。
  目錄
精準預測將來的消費趨勢,必須先了解人們為什麼而消費
第一篇
附加性商品的消費
第一章、為什麼想買?
第二章、購買=需要?
第三章、燃料般的消費型態
第四章、十四個理直氣壯的消費理由
第二篇
人們買了哪些?
第五章、影響購買的原始動機
第六章、人們買哪些東西:個人奢侈品
第七章、人們買哪些東西:娛樂、消遣與嗜好
第八章、人們買哪些東西:家庭用具與家庭裝飾品
第三篇
附加性消費的未來
第九章、影響附加性消費的趨勢
第十章、總結:如何增加銷售量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6676
 
女性顧客購物心理學 (商周出版 2007)
 
   內容簡介   
適用於男性顧客的銷售技巧,為什麼對女性顧客卻不管用?剛剛明明還有說有笑的,女性顧客卻突然不高興而變臉……這是很多男性銷售人員大惑不解的狀況,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銷售經驗,奉勸男性銷售人員應捨棄先前對女性顧客的錯誤認知,修正既有的偏見,並且剖析引發女性顧客購買動機的深層心理,提出成效卓著的銷售攻防技巧。
銷售人員可以藉由本書,瞭解女性顧客與男性顧客之間的差異,透視女性顧客的購物欲望;進而運用不同的銷售技巧,以簡單的對答句型、設身處地的貼心訴求,以及衣著色彩等,巧妙地激發女性顧客的購買欲望。
相反地,女性消費者則不妨藉由此書,透析銷售人員誘使自己掏腰包買下商品的訣竅為何,而能以冷靜的頭腦,理性購物,擺脫胡買瞎拚的宿命。
   作者簡介
   鈴木丈織(SUZUKI JOZI)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後,赴美學習精神分析學。美國聯合大學(Union College)心理學博士、聖湯瑪斯大學(St. Thomas University)醫學博士。
   (本文摘錄自前言、第一章)
適用於男性顧客的銷售技巧,為什麼對女性顧客卻不管用?剛剛明明還有說有笑的女性顧客,卻突然不高興而變臉。是我說了什麼話讓對方心裡不痛快嗎?可是怎麼想也想不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並不是新進銷售人員所遇到的狀況,而是一位經驗老到的頂尖男性銷售人員的煩惱。 首先,你應捨棄對女性的偏見,當女性成為顧客時,你就會發現你對女性的所有認知都是錯誤的。男性對言詞有反應,而女性對語調有感覺。女性會被美妙言詞的韻律所感動。而讓她們陶醉的美妙言詞是什麼呢?下面就讓我一一解說。
    一、鎖定一個購買動機即可 
「我想買一套跟黛安娜王妃一樣的套裝。」「我想去黛安娜王妃常去的那家店。」 當你的太太或女性友人這麼說時,你一定會覺得她們真是愚蠢,「就算模仿黛安娜王妃也不會成為真正的黛安娜王妃,她們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呀?」不過,女性自己也相當清楚這點。 但是,購物的時候,為何女性會無意識的將「黛安娜王妃」一詞掛在嘴邊呢?對於女性而言,與「黛安娜王妃」相關的各種事物是讓她們產生興趣的對象。認真思考的話,就知道自己絕對不會有那樣的人生。但是,與感興趣的對象距離越遙遠,女性就越容易與該對象持有「相同點」。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一致性」,也可以說是女性購買的動機。現在,女性憧憬的對象是具有成熟美的女性,而不是演藝人員了。例如超級名模,天生具備的修長身型,加上為了維持美好形象所做的努力,還有被設計師指名而得以參加各種時尚盛會的超強運勢。在現今的時代裡,舞台後所有的資訊不斷被大肆報導,反而讓人容易理解她們的「真實人性」。 在這裡沒有忌妒的餘地,完完全全就是憧憬。肉體上絕無法與之相比,但是包裹住那美好身材的衣物,卻一樣可以擁有。加上透過媒體的宣傳,例如超級名模喜愛的名牌、經常光顧的商店、經常前往的美容院,以及做什麼運動等等,名模的生活模式全方位的受到檢測,而被大家所「共有」。這個「共有」的心理與行動不會被「價格」所阻礙。 
   二、只是單純「想買」 
身為男性的你在購物時,心中一定會先訂下一個評斷的標準吧。價格的最高極限、性能的最低標準、最好是什麼顏色,然後如果可以怎樣怎樣的話,那就可以買。男性購物的時候,會希望優點與缺點都控制在某個範圍之內。不過女性不一樣。女性顧客只是想做出購買行為而已。 「只是想買」,這到底是什麼心理呢?美國古典學派的銷售技巧中有一個「低飛球技巧(Low Ball Technique)」。「低飛球技巧」,也就是打棒球時,一旦投手最開始投出一個極為難打的低飛好球,低飛球的印象就會一直殘留在打者的腦海中,以至於連壞球也會想要出手打擊。也就是說,只需要最初的那一球就會讓打者被投、捕手玩弄於股掌之間。 而對於女性顧客而言,她們從銷售人員那裡得到的通常是「購買行為」而不是「低飛球」。也就是說,得到「購買行為」的機會對於女性顧客而言是相當具有魅力的,所以她們擔心被剝奪「購買行為」。也因此,為了滿足「購買行為」這個欲望,她們會不惜做些許的讓步,而你只需提供這樣的機會即可。「現在才有的機會喔」、「特別給您這個折扣」……沒錯,一開始先丟出一個低飛球就夠了。 
   三、容易說「No」,難以說「Yes」
以下的情況想必各位應該不陌生。在超市生鮮食品的販賣區中,看起來像主婦的女性毫不在意的將已經放入手推車內的商品又放回冷凍櫃中。 此外,在百貨公司的服飾賣場中,明明就沒有帶當初購買商品的發票,卻硬是跟店員要求:「我還是不適合穿這件,可不可以幫我換?」沒錯,女性可以毫不在意的退還東西。總之,她們能夠很輕鬆的說:「No」。因為對女性而言,「結果」才是她們最終的目的。如果結果不如所願,那麼她們也就能夠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堂而皇之的退貨。男性的話又如何呢?就算發現購買的商品有不如意的部分,即便是剛買的也很難去要求退貨。而且,學歷越高,這種情況越嚴重。男性只是一味的後悔而已。 女性對於已經買到手的東西絕不會感到後悔。或許她們嘴上會說:「哎喲,還是應該買大一號的才對。」「好像另一個顏色比較好看。」不過她們內心想的並非如此,因為女性「最討厭後悔」。容易說「No」,難以說「Yes」。這正是所謂「自我防衛」的心理。 「這個顏色已經過時了吧。」如果女性顧客這麼說的話,那麼銷售人員便可以說:「您觀察得真是仔細。」「其實這個商品的這個部分不是很好使用。」如果女性顧客這麼說,銷售人員就回答:「您很了解這個產品。」這麼一來,顧客想要說「No」時應該會猶豫起來,於是整個遊戲的流程便會產生變化。
   四、搖擺於非日常、極現實之間
前一節筆者曾提到「女性最討厭後悔」,但這並不意味著女性就絕對不會回顧過去。相反的,女性總是不斷回顧過去。從可能改變自己人生的轉捩點,到忍不住衝動購買的裙子等等。 只是她們不會認為「那時不應該這麼做」,而是回到當時的情境,幻想著做出不同選擇的自己。例如「如果當時那樣做的話,會變成怎樣呢?」「如果買那一件的話,會如何呢?」「當初因為太貴所以只好放棄,但是如果痛下決定下手買的話,總是會有辦法支付吧。」 如果銷售人員不清楚這點,就會覺得女性顧客就像在說夢話一般,而且現實的言語又變化無常、搖擺不定。 你應該讓女性顧客繼續做夢,同時也讓她們看到現實中的實際利益。首先,先為女性顧客製造夢境。這就要使用「非日常生活的形容詞」。當你冷靜看電視時,是否會懷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人會用那些劇中人物在最緊要關頭時所說的「千篇一律」的對白?請你仔細想想,如果你不考慮那麼多而去看偶像劇或漫畫書時,是不是內心曾經有過瞬間的感動?「那是因為不知不覺當中就被吸引,不是真的感動啦!」沒錯,正因為你知道那是「故事」,所以才會被非現實的對白所感動。所以,只要編織一個以女性顧客為主角的「故事」就可以了。
   五、想要撒嬌,卻又想成為成熟的女人
德國的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指出:「與男性相比,女性長久以來被迫過著與他人一樣的生活方式,個人的獨特性被壓抑。女性為了尋求發洩的出口,才會對流行產生較高的注意力。」 是的,與「尋找發洩欲望出口」的女性顧客對話時,重點就是「流行」。「小姐,您的眼光真好。事實上,這個設計是今年秋天最流行的款式。如果您穿上這件的話,或許就會成為朋友注目的焦點喔。」 女性顧客看到這些商品時眼神發亮,同時應該也在等待你的發言。顧客在「流行商品」前已經敞開她們的心了,必須當一個成熟女人的咒語也逐漸被解開。接著就是等待你讓她們成為「撒嬌的小孩」了。「這是紐約目前當紅的商品。昨天我們公司派駐海外的職員才剛從紐約寄到這裡。您是第一位見到這件商品的客人喔。」 
   六、女性對勸誘感到懼怕 
對女性而言,無法預測讓人感到害怕,但是同時這種恐懼感的背面也自然存有其特有的趣味。對於女性而言,「無法預測的恐懼」和「無法預料的冒險」是同義詞。也就是說,「害怕被說服」事實上只是害怕「想要冒險的自己」而已。那麼,對於這樣的女性,悄悄的除去她們的恐懼,引導出她們純真的冒險精神吧。不過,若想要達到這個目的的話,直接的說服是絕對行不通。應該是與顧客「心靈相通」的進行推銷的工作。 無論男女,只要對他人懷抱尊敬之心,並且讓人感受到自身散發出來的魅力,就是與人交際。如果自己能夠讓別人產生「信任他準沒錯」的念頭,那麼就應該不會讓女性產生懼怕之心才對。
   七、對物質不執著
一旦東西買到手了,女性絕對不會再去想買對或買錯的這種問題。買了東西的女性首先會從「購買」這項行為得到滿足。甚或可以說,有時候她們是為了想得到這種滿足感才去花錢購物的。只要有人阻撓她們享受這種無上幸福的時刻,無論是男朋友或是先生,都是不可原諒的。在她們的腦海中,以到手的商品為主角的夢幻故事已經開始上演了。「這件毛衣一定要搭配那雙長統靴。對了,最適合在那個時候穿著這件毛衣到落葉紛飛的公園散步……」想像的劇情已經無限延伸出去了。 「可是,寶石或名牌可是不能忘的吧。」你或許會這麼說。名牌只不過是顯示身分地位的東西,而女性執著的是「紀念日」。相對於「生日」、「回禮」等簡單的名詞,其實女性最喜歡的是藏在那物品中與簡單言詞成反比的複雜故事情節。而且基於母性,與那些詞彙相關的東西,她們都等同視之。總之,就是那些可以讓女性化身為故事女主角的魔術道具。
 
品牌,就是戒不掉! (遠流 2012)
 
  內容簡介
   如果你曾經屈服於小孩的央求而買下某品牌的玩具或早餐食用的燕麥;如果你聽信朋友的話買某種品牌的食品;看暢銷書排行榜決定讀什麼書;晚上iPhone 必須放在身傍才能安睡或參加Facebook 紛絲團並按讚,那麼你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被品牌洗腦了。  
   他寫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提醒所有消費者:弄清楚自己的消費行為;弄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
   作者簡介  馬汀.林斯壯 Martin Linstrom
   全球公認的首席品牌大師,名列《時代》雜誌2009年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曾擔任微軟、迪士尼等多家財星500大企業的顧問。
   每年聆聽林斯壯演講的聽眾超過一百萬人,所寫的關於品牌行銷文章散見《紐約時報》、《富比士》、《財星》、《CNN網站》、《Fast Company》等媒體。
   著有《收買感官,信仰品牌》(Brand Sense)、《買我!》(Buyology)、《人小錢大吞世代》(Brandchild)等,而《收買感官,信仰品牌》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5本行銷書之一。
   目錄
 前言 品牌勒戒所22
 1.出生是為了購買!
 當你還是胎兒,品牌就在打你的主意33
 2.製造恐懼就會大賣?
 研究證明:你越害怕,越沒有判斷力56
 3.停不下來更戒不掉!
 宅機族、品牌狂,著迷和上癮只有一線之隔87
 4.買了,就爽了
 廣告中,性愛的新面目118
 5.你很怕被排擠
 同儕壓力是最有效的行銷手法148
 6.啊,超懷念的
 你不是買產品,而是買一趟回到童年的回憶180
 7.讓名人牽著鼻子走
 不是買產品,是買明星某一部分特質208
 8.自然哲理面霜
 健康、快樂與心靈啟迪的代價243
 9.你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中
 隱私末日270
 結語 摩金森太太有什麼,我也要
 最強而有力的隱藏說服者,正是我們自己309
   內容連載 渴望的力量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2684
 
奢華狂潮 (智庫 2000)
 
   內容簡介  
   法蘭克引用許多調查和數據,顯示今日美國民眾的過度消費,實在已達到驚人的程度。相較而言,美國這十年的經濟成長率並未提高,為什麼近年卻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收入金字塔最高的那一個族群,競相花費令人無法想像的大筆金錢。此外,股票飆漲造就了許多一夕新富,加上信用卡公司等企業用各種行銷手法,刺激消費,鼓勵貸款,更加強了這種現象。
   由於奢華熱潮越演越烈,近來反而出現一股反撲現象。一些提倡簡單生活的書紛紛出現,鼓吹大家讓工作少一點,行程表鬆一點,負債少一點,多一點時間給家人、社區和大自然。
 但法蘭克認為,這種自力救濟的行動,對扭轉整個奢華社會的大趨勢是不夠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法蘭克建議政府課徵奢侈消費稅,來遏阻那些消費在前10%或20%人士的消費。他認為,如果政府一味地對高所得者課徵嚴苛稅率,將使人不願努力賺錢,整體生產力大減。相反地,對那些奢侈的消費活動課稅,卻可以鼓勵儲蓄,減少太多不必要的花費。
 
就是愛玩酷:潮牌暢銷的祕密 (裘瑞.伯格 時報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分析了X世代與Y世代特質的差異。X世代是30歲以上,人稱後嬰兒潮世代。基本上,X世代是將網路拍賣等電子交易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也是表現個性化的一個轉捩世代。Y世代(13-29歲)則是在一個充滿網路與行動通訊的世界中成長,他們透過這個網絡建立社會關係,學習社會化,培養消費行為,是最挑剔、最懂行銷的族群,他們崇尚自由,勇於冒險,喜歡探索世界,擁抱新奇事物,建構自我認同,喜歡自我表現,在兩性關係上比較開放……。
  Y世代的特質,包括1.比較個人化,也比較社會化2.不像戰後嬰兒潮會因工作犧牲休閒3.資訊管道增多,但不表示資訊吸收能力增加4.比較重視品牌卻不會追究品牌起源5.他們有懶惰傾向,都尋求走捷徑去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事物.6.逐漸重視綠色與道德性消費
  作者利用五年時間在研究年輕族群的消費心理與行為之後,發掘他們的好惡取向,作為行銷、廣告與品牌經營的基礎。
  被Y世代認定為「潮牌」要有下列的內涵〈依優先順序〉:趨勢性、高尚、好名聲、成功、有創意、好玩、令人愉悅的、有型、大改變、奢華、為Y世代發言、具有時代性、誠實、復古……。
  潮牌成功模型
  作者提出一個具體的結論指出,年輕品牌的成功要素有五個,它們分別是酷炫(Cool)、真實(真誠)(Real)、獨特(Unique)、認同 (Self-brand identification,對自我品牌的認同)、快樂(Happiness),合起來變成CRUSH(有迷戀的意思)。
  書中提及的Y世代潮牌與最具代表性名人:
  A&F、愛迪達、蘋果電腦、漢堡王、可口可樂、Converse、Facebook、Google、哈根達斯、約翰走路、Levi’s、麥當勞、MTV、Myspace、Nike、Nokia、Puma、Reebok、Sony、推特、維基百科、Xbox、Youtube、Zara…麥可喬丹、麥可傑克森、瑪丹娜、史帝夫賈伯、昆丁塔倫提諾…
  酷炫(Cool):原創性、受歡迎、有吸引力、勇猛的、愉悅的、有成就感的。
  真實(真誠)(Real):對於Y世代來說,潮牌的信賴度不同於以往從傳統名牌的悠久傳統、歷史起源而來。
  獨特(Unique):其實Y世代渴求一個固定的品牌,在這一窩蜂抄襲的時代中,凸顯出品牌的獨特性必須仰賴明確清晰的定位。
  認同 (Self-brand identification,對自我品牌的認同):Y世代與品牌之間的連結是透過情感,品牌必須反映出Y世代多元分歧的生活型態,走入他們的生活,Y世代將會把你的潮牌視為朋友。
  快樂(Happiness):研究發現多巴胺在Y世代的腦內經常失控而成為快樂追尋者,進而從事非理性消費。
  如何營造潮牌?1.稀少性與獨特性2.創造性與新鮮感3.以創意廣告在媒體製造話題
  Y世代能夠接受的廣告內容傾向於:1.積極開放2.表現親切、溫暖、關懷3.品牌印象是自然、不浮誇、4.品牌訊息是簡潔有力5.有幽默感6.激起爭議話題
  潮牌忠誠度
  四項要素影響Y世代的品牌忠誠度,通常有好的行銷策略會強化忠誠度,像牛仔褲中的Levis獨領風騷十多年;還有產品與競爭產品間的市場區隔要十分明確,最好是一種強烈而刺激的訊息;設法去破壞Y世代對於競爭對手的忠誠度也是市場的關鍵策略;此外,改變Y世代消費慣性也是獲取品牌忠誠度的要素。
  本書特色
  1.分析Y世代特質,讓潮牌經營者準確掌握這群最大的消費者。
  2.作者研究全球超過5000個案例,歸納出成功潮牌的致勝關鍵。
  3.作者以專業的行銷知識分析潮牌的故事,是一本簡潔易讀又實用的行銷手冊。
  作者簡介
  裘瑞.伯格〈Joeri Van den Bergh〉 是網點顧問公司〈 InSites Consulting〉的共同創辦人,這個公司再比利時、英國、法國、瑞士、荷蘭都設分公司,專門從事全球新世代的研究,對於年輕世代商品的品牌、行銷與廣告很在行,客戶包括樂高、諾基亞、索尼、達能、聯合利華、可口可樂、MTV,也經常針對年輕世代商品行銷議題巡迴世界演講。
  馬諦斯.貝荷〈Mattias Behrer〉是MTV北歐地區資深副總裁兼總經理,曾擔任全球零售業巨擘H&M的全球行銷與品牌經理,也曾是瑞典農機公司DeLaval的全球品牌經理…。
  目錄
  前言 決定未來30年消費市場的Y世代
第一章 Y世代的定義
今天的年輕人比較善變,但對於能夠打動他的心、且信守承諾的品牌元素,又很忠誠。今日的品牌必須能配合年輕人這種複雜的身分認同,而不是反過來期待年輕人來配合。現在已經不是由品牌來決定風格或意象的時代了。
  第二章 為新的消費者發展品牌模型
這一代的消費者不會消極接受企業提供的品牌故事,而會共同創造品牌的意義。對行銷人員而言,這表示舊式大聲宣揚品牌的優點,已經行不通了。今天,最重要的是傾聽這些年輕的消費者,了解他們如何將你的品牌融入日常生活與生活型態。
  第三章 酷炫對品牌的意義
忠於品牌識別與品牌DNA似乎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但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以年輕人為目標的品牌常忽略了這個金科玉律。行銷人員很容易沉溺於精采的贊助活動或與名人的連結,反而看不清事實。
  第四章 貨真價實:品牌的真誠
要爭取Y世代的光顧,絕不能忽略他們對企業或品牌是否真實、誠懇的觀感。當欠缺足夠的時間、信賴與注意力,而又必須在差不多的產品之間做選擇,品牌真誠便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五章 人人都愛獨特的品牌
即使是與熟悉行銷手法的Y世代連結,品牌的獨特定位依舊是影響消費選擇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品牌的形象絕對是見人見智。換句話說,你的品牌是否讓年輕人「感覺」獨特,比「事實」上是否獨特更重要。
  第六章 品牌認同
年輕人透過服飾、運動鞋、手機等產品,來證明他們是隸屬特定的同儕團體。他們會選擇對自我有意義的品牌,而且必須能代表他們想要突顯的身分認同。產品不只是實用的工具與手段而已,而是具有象徵意義,更是思想與價值觀的象徵。
  第七章 快樂:Y世代熱愛品牌傳遞的情感
如果你希望Y世代與你的品牌及產品連結,一定要記住,要讓他們有愉悅、滿足的快樂。Y世代在「體驗」某些事時會比較快樂,這不只是因為專注忘我的狀態帶給人快樂,也因為是社會性的事件或活動,將他們與其他人連結在一起。
  結語 用心傾聽Y世代的聲音
 
消費主義的魑魅魍魎 (曾德平 香港kubrick出版 2012)
 
  內容簡介
   每天出門,上班上學,掩面而來的是,無處不在的廣告宣傳。我們行住坐臥、起居飲食均被商人照顧得無孔不入。這些商品和服務真是我們生活的需要嗎?它們如何滲透入我們的生活呢?另一方面,社會上不同階層和專屬範疇的反消費聲音此起彼落,開展和反思資本主義、消費主義、日常生活與及社會發展的千絲萬縷的關係,務求歸納、警示、尋覓消費主義其他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提升我們的心靈。本書以直接攝影的手法 ( straight photography ) 觀察、紀錄和反思廣告影像如何緊扣我們生活上的每個環節。另外數位攝影評論人更進行創作和評論交流,深化見解和撰寫文章。
 
消費主義 维基百科
 
消費主義(Consumerism)強調「創造需求」,是一種社會及經濟上的秩序及信念,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意識形態,導向購買與獲得。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不同領域對消費主義有不同的定義與詮釋。
  定義
  文化研究觀點
在工業資本主義時代以前,「消費」一詞並非如今日具有指涉過度購買行為的意義。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指出,消費(Consume)一詞可追溯至14世紀,意同揮霍、用盡;而在16世紀出現的「消費者」(consumer)一詞,也有相似的負面意思。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消費者」已轉化成中性詞,用來指涉相對於「生產者」(producer)的抽象實體。而到了20世紀,這種抽象的用法進入日常的生活領域,成為一種日常用語,且具有支配性的意涵。在「消費者」(consumer)一詞出現以前,「顧客」(customer)在字面上,指涉相對於供給一方的需求者,而供需雙方的互動是建立在實際的需求上的:「顧客」(customer)的需求是出於自我選擇的,而供應商則是滿足需求。但在消費主義興起後,「消費者」取代了「顧客」,成為一種去個體化的抽象形體,其本質是大眾,而大眾的需求是由滿足他們需求的一方所創造的。而在後現代主義中,消費主義也被視為是一種獲得愉悅的活動形式。
  社會學觀點
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主要問題之一。社會學從馬克思開始就對消費主義採取批判觀點。馬克思主義中,消費主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物與人的關係發生根本質變。資本主義出現以前,物品是勞動的直接成果,而物品的生產與交換通常在一地之內完成。這個時候,物品的價值是它的「實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的價值是市場所賦予的,然而在市場的訂價成為一物價值的標準,賦予物品一種彷彿是與生俱來的價值,但這樣的價值也是人為建構的,而且是主觀而具高度意識形態的。人為賦予物品價值的後果,造成一物的生產脈絡被掩蓋了,讓消費者只看到一物「市場價格」的人為表象,卻看不見製造的過程,忽略物品也是勞動的結果,直接或間接的造成馬克思所主張的異化。
而波蘭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則分析消費主義定基於一種態度,相信每個問題都有解決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專家或專門技術人才設計好的特別物件或方法,而個別消費者要做的就是找到它。這也意謂所有問題都有解決方案,而該方案是可購得的,也就是可以用金錢交換的,購物即是一種獲得解決方案的方式。
  消費者保護主義觀點
有時候,中文裡的消費主義意同「消費者保護主義」。消費者保護主義是一種消費者運動,是訴求保護消費者消費權益的行動主義。這種運動對製造商提出一些要求,包括照實包裝與廣告、保固,以及增進商品的安全標準。在這個定義中,消費者保護同時也意指一種政策,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規範商品或服務的產製標準。
  消費主義的特色
  市場論述主導
在消費主義社會中,市場是一個具有支配性的觀念。在消費社會中,任何關係都可以被市場化,也就是以主觀的交換價值來論斷一人、一物或一件事情的價值。市場化同時也是一種暗喻,讓市場主導的信念深植人心,認為市場是最有效率、最公平的分配方式。但這樣的信念也是具高度意識形態的。
  過度製造
馬克思主義中,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過度製造的必然產物。而資本主義要維持運作,就必須將工人轉化為消費者,才能將大筆錢花在大量生產的貨品上。消費主義之所以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的意識形態之一,就是因為只有消費大量超過需求而生產的貨品,才有可能維持資本主義的運作。鮑曼也認為,在泰勒主義下的工人是「藏於生產者中的消費者」,被期待在消費中獲得個人的自由。
  個人化
個人化首先意指的是現代社會中集體意識漸漸消失的傾向。現代社會不如傳統社會強調社群連結,而是以個人為主。個體之間是疏離的,而組成大眾的則是互不相干的個人。在消費社會中,更被強調的是個人主義,也就是個人作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能動者,依工具理性達成自己的目標,例如消費行為代表個人表達的慾望。這為經濟提供了動力,並帶來個人的滿足。然而在新自由主義下的消費社會中,如同美國社會學家大衛·理斯曼(David Riesman)所言,作為消費者的人們支持政府去管制化,但同時身為工作者,也可能因為去管制化而面臨問題(例如失業),而集體防禦沒有太大意義,工會力量也大幅縮減。換言之,這些消費者組成了「孤單的群眾」(the lonely crowd),無法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個人化的另一個意義在於,現代品牌行銷將所有產品包裝成客製化的,宣稱產品對個別消費者而言獨一無二,但事實上大眾產品之間差異不大。
  商品化
社會文化也為商品所改變,商品成為了文化的主體,人的重要性退居其次;量產商品背後的意義被掏空了,而廣告或大眾傳播媒介上的節目內容塑造了商品的形象,賦予商品新的意義,甚至是具有人性的特質,讓產品神秘化,轉而為崇拜對象,而且可以藉由購買而得到物品上的特質。這就是馬克思論述中的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另外,個人也用商品人性化的特質,來建構自己的個性。
   美學化與符號消費
商品的意義被廣告從新塑造,一個商品可能是神祕或性感的,具有人類的特質,而個人可以透過消費購買這些特質。後現代主義學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稱之為「物」的體系,描述物品被大量生產後,因為被賦予各種不同的意義與精神,商品彷彿有自己的生命一般,自行衍生而成為體系。而布希亞也認為對物品的消費是一種狂歡與釋放,具有遊戲的特質,可以藉由購買符號而獲得滿足與愉悅,依此逃離日常例行工作的機制。
  去穩定化
消費主義社會中的勞資關係不穩固,個人有如商品一樣,可以被購得或棄置,鮑曼認為這是消費社會的身分認同。在無法確保有穩定收入的狀況下,以往的延遲享受變成了及時享樂,如同鮑曼所言「消費主義是信用卡的社會,而不是存款簿的社會。」與個人化的因素一併考量下,個人越來越難在緊密的社群連結中,以及在工作當中找到生活的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購物獲得的滿足可暫時填補生活的空虛。
  治療論述
美國文化歷史學者李爾斯(Jackson Lears)指出,治療論述是一種「你不夠完美」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在西方是由基督新教倫理所產生的觀念,強調禁慾與刻苦工作。在宗教世俗化之後仍繼續留在西方文化中,仍是日常生活的道德原則。而治療論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這樣的觀念移轉到休閒、花費與個人滿足上,以此作為自我放縱的合理化藉口;只有認為自己不夠完美,才有取得更多物質,而通往美好生活的想像發生,但也因此造就人生的無奈感。然而商品帶給人的滿足在購買後很快會消失,特別是在滿足情緒的需求上,商品的效用是不持久的,因而只有透過不斷消費,才能帶來滿足。
  消費主義的問題
消費主義可能會造成公民社會的消逝。因為消費主義的基本意識形態是市場關係,也就是在所有的社群連結中,被市場意識滲透,而市場邏輯成為指導原則。例如,在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下,大規模私有化讓許多財貨都落入私人企業手中,而一般人要透過消費才可以獲得這些產品或服務。但公民的概念中,有許多權利,例如健保制度,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換句話說,不論貧窮或富有都享有同等待遇。然而在新自由主義的消費導向社會中,這些公民的基本權利變成需要透過消費所獲得,一般人必須要是積極的消費者,才能是好的公民。如此一來,便排除了經濟上弱勢的中下階層民眾。此外,消費社會中的企業可能透過各種手段,例如選舉資助、政治獻金,而對政治造成影響,例如形成壓力團體,迫使立法機關做出對企業有利的立法,但卻不一定符合人民的利益。2011年9月開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的主要訴求之一便是阻止消費主義對公民權利的直接或間接損害。
  參見
 佔領華爾街
 反消費主義
 泡沫經濟
 新自由主義
 精英主義
 中央計劃經濟
 極權主義
 簡單生活
 社群主義
 個人主義
 生產力主義
 流行性物慾症
 自由素食主義
 
消費文化 一種致命的迷惑與宰制 by柯志明
            
  很明顯地,台灣已進入一個「消費杜會」,都會城市尤其如此。
  然而,害我們自許從威權走進一個比較自由民主的政治型態時,當我們可以白由買賣作生意時,當我們認為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乃交相蘊涵時,這是否意味著所謂「宰制」在台灣已然成為歷史名詞?所謂「自由」已是一不爭之事實?難道我們不須認真面對一個事實,即能宰制人的不惟政治力量而已,經濟也是另類宰制力之一?依筆者看來,今日甚囂塵上的「消費文化」或「消費主義」即是此類宰制的明顯例證。
  消費主義﹕晚期資本主義文化
  依最原初的意思,交易是一方付出被視為經濟等值的東西,而自另一方獲取所需物品的一種供需活動。這裡,交易乃建基於根本的物質需求,其項目不外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若再進一步 ,交易則可提昇為為了滿足美學、知識、宗教、政治、文化等等非物質性需求的活動。而無論如何,這兩種交易基本上皆預設了交易雙方的自主性」-彼此對各自需求有清楚的意識,並能依其需求而判別交易物的價值。人與交易物的關係基本上是:人役物,物為人存在。此時,生活尚有許多領域與交易買賣是不相干的,而交易買賣也不會成為生活的唯一目標。
    但是,今日所謂的「消費文化」則打破了舊有的交易關係,不但以漫無節制的「消費慾望」(desire to consume)或「消費癖好」 (propensity to consume)取代特定而明確的「需求」(need), 將消費蔓延為生活的重心,並且使商業活動滲入到生活的每個領域 ,成為經濟掛帥的社會現象。於此,消費不是所謂特殊階級才有的 特殊交易形式,而是消費社會裡任何一份子的日常生活方式:誇張 一點說,我們幾乎是為了消費而存在! Ernst Mondel 稱此為資本主 義的最純粹形式--「晚期資本主義」(依 F.Jameson 的轉述,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因為資本的勢力徹底延伸到我們整 個存在的領域。
    無人會否認消費杜會帶給我們物質生活的莫大便利與滿足:只 要有錢,我們即可滿足需要並享受慾望的各種可能形式。有趣的是 ,少有人會在學理上主張的「享樂主義」,如今卻隨著「消費主義 」攻佔了我們生活的大片領域。結合著新科技成果出現的科技享樂 主義(technical hedonism)即是當前消費文化的流行趨勢,這絕非 伊比鳩魯( Epicurus, 341-70 BC)這等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古典享樂 主義者所能理會的。然而,新的享樂文化背後卻也隱藏著前所未有 的危機。
  主體性的喪失
    在消費文化裡,商家不只供給貨品。而且還製造貨品的「價值」 ,進而塑造消費者的物品意識形態、人生意識形態,致使消費行為 不純然出於清楚的自主意識,而是在商人所構造的意識形態網絡裡 的一種非自主性行為。意識形態的構成成了商人透過作生意累積資 本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交易是建基於買方的自然需求,那麼這是 一受制於買方的交易,只要買方沒有需求,貨品即無法銷售,資本 亦無法從買方那裡獲取。於是,賣方為了能大量獲取資本,即必須 刺激消費慾望,而根本之道即是「製造慾望」給買方,讓買方覺得 進行某種消費是必須的、理所當然的。其精細處在於,製造慾望不是改變買方的肉體結構(這無法直接達成),而是改變買方的心理結構-買方對物品、消費行為的意識形態。可以說,讓買賣建基於非物質慾望的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尤其是晚期資本主義)的重大成就之一。
   如果我們的需要或慾望是資本家透過各種方式製造給我們的, 那麼我們即不是基於本有的需耍或慾望而買賣,而是出於資本家為我們設計的慾望或需要而消費。如此一來,我們的消費行為是在不知不覺中受資本家之意識形態操控的情形下進行的,亦即在符合資方的欲求倩形下進行的。
   由於意識形態是抽象的觀念,於是消費無可避免地成了一種觀念的行為,進而成為一種「符號」,再進而透過各式各樣的廣告媒介建構成一個綿密的符號體系。今天誰不受廣告的影響?誰不依廣告在購物消費?甚至,誰不依廣告在形塑生活模式?廣告絕不止影響年輕人而已,但它的確是從年輕人開始形塑一個新世代的風格。而且,不是名之為廣告的才是廣告。而是幾乎整個傳媒(無論所傳為何)都不得不視之為廣告。例如,影片一般不被視為廣告,但其實影片正是影響力最大的廣告(古人言「人生如戲」是困為「戲如人生」-戲反映了人生;但今天的「人生如戲」卻不同往昔,人生乃戲之反映-人生由戲所形塑)。因此,一旦我們進入遠個消費符號體系,則失去自主性乃是交易的自然結果,或者反過來說, 爻易是我們失去自主性的必然結果。
  新的宰制網絡
    上述這些操控乃是資本家透過影響我們生活的結構性勢力達成 的。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大的資金,為了讓生意可以順利進行,必然 想盡辦法介入各種影響我們生活的媒介,其中媒體與政治是最重要 的兩項。介入媒體,使媒體成為其意識形態傳播的工具,日以繼夜 ,透過無所不在的傳媒,以不同的方式不斷對我們的價值觀、世界 觀、人生觀進行洗腦,以符合利於商家累積資本的模式。而為了介 入龐大的傳媒體系,則必然介入更具有宰制力的政治體系,由此合 法化其商業活動。這樣,商人不只左右我們的經濟形態,也左右我們的政治走向。所謂政經一體,絕非虛言。
   尤其晚期資本主義的特色在於跨國企業的形成,這些國際性的商業組織發明各種新的資金流動模式、消費模式,並結合著新科技 (如電腦網路)建構起一個綿密的商業系統,將個人零碎的消費行為網羅在這個系統之下-除非我們進入這個系統,否則很難消費。於是,反諷地,無國界或跨國界的商業卻自成一個龐大的國界 ,構成一種新型的政治疆域,予人新而精密的宰制。當後現代主義者不斷叫囂拆解主體以及各種傳統宰制力時,資本主義之純粹形式卻趁個人主體受挫時,以更眩惑的方式建構了更為牢靠的宰制系統以加深主體的粉碎。就如F.Jameson所言,這種新形的文化形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對大自然與潛意識領域進行積極的介入與宰制。
  價值的票面化
   只耍商業全面操控我們的生活,則人與物必然引生「質變」。人倫世事一旦被商業全面介入,或以商機考量,則必破壞其樸質本性。例如以交易關係取代基本人倫關係:朋友、兄弟、師生、父子等等都可能在商業領域裡化約為商人與顧客或生意對手的關係:所謂親情、友誼皆不出「取利」或「爭利」的範國。於此,鈔票乃決定人的價值與角色之關鍵,這就是人倫價值的票面化。
   伴隨著人倫關係危機的是事物商品化的危機。所謂商品化即是把事物視為獲利的工具(商品),亦即以商人的眼光作為評估事物的最終方式。如果藝術品、各種著作、乃至思想被商品化,則我們看到的就不是非關利益的東西,而是各種利益符碼。困而各種創作品不被視為具有非關利益的價值(disinterest value),而必須依附在商業價值之上:而商業價值乃商人的規定,於是造成像人文作品由商人決定其價值這種不倫不類的現象。時下以銷售量定位一本書之價值的所謂暢銷排行榜,即是書商製造的出版謊言,其實有多少人買某本書與該書具有何等價值何干?這不過是書商賺錢的伎倆而已。
    自然事物也是如此,山脈、河川、湖泊、森林、海洋及其間的各種飛禽走獸等等,只得以「商機價值」考量:於是商業已介入的美稱為「已開發」,正介入的稱為「開發中」,未介入的則貶稱為
   「未開發」,以此衡量某區域的價值。例如,我們總慣於將飽受工 業蹂躪的西臺灣視為保有更多自然原始風貌的東台灣應當效法的生 活走向,於是鼓動政府「開發」東台灣。這就是以經濟評價自然環 境的偏見,也就是自然事物之價值票面化的結果。
    如此一來,真、善、美這種無法量化的價值在消費社會裡都必 須面臨「資本」、「資金」這個新價值標準的重新評估,價值學 (axiology)於是被吸納為經濟學的一支細論。
  「消」蝕資源,耗「費生命?
    很顯然地,在這種漫無節制的消費文化裡,我們的慾望乃依附 於抽象的意念而無限化-以製造無窮的享樂方式來滿足欲求無厭 的慾望;或者,慾望因五花八門的刺激引誘而欲求更大的滿足。於 是,「生產/刺激/消費/累積資本/生產.....」這種沒完沒了的 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不唯使人失去自我,並且是造成今日能源危機、生態破壞與污染的最大根源。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這個能媲美夏威夷的熱帶海洋區,除了必須忍受核三廠排放的冷卻水及其種種破壞之外,還得忍受每年外來觀光客所帶來的大量垃圾,以及為了吸引觀光客消費而對當地自然景觀的大肆違法破壞(大量挖山造華麗飯店、旅館等等)。陸上海底生物皆須為此含冤受苦,所謂「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 (羅馬書八章22節),誠乃實言。難道縱情消費享樂與過量垃圾無處銷毀這種同時並存的現象 ,還不值我們深切反思?
   沒有哪一種制度與文化是理所當然且唯一合理的,資本主義亦然。共產主義的瓦解或改向並不能反證資本主義的正當性。我們必須想想,把高資本主義化的消費文化視為當然的生活模式,有何不可栘易的理由?如果要算的話,那麼我們從中得了什麼?但又賠上了什麼?非得待消蝕資源並耗費生命之後,我們才要反思「消費」的本性嗎?
   面對消費文化,未必要像Jean Baudrrillard那麼悲觀。即便消費文化已牢牢地套住我們,只要我們願意,終有解套之法。不過,這是存在信念的抉擇問題。倘若我們還要無條件地接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教化,則暈眩於消費中而耗掉整個生命,恐怕終是逃不棹的命運。不願如此,我們即必須抗拒消費文化對人類生命無限制的侵蝕!
http://life.fhl.net/Culture/consume.htm
 
消費社會學的概念 (韋伯出版 2011)
 
   本書針對「消費」這項概念,提供了清楚簡潔的入門導論,其中廣納了消費社會的相關議題與辨論。本書精準地指出,消費主義的竄起與世界職業的轉型,還有以生產為基礎的新型社會秩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任何人都難逃其中。社區與社會階級面臨到不可逆的衰敗態勢、無保障的工作持續增加、少有人把工作視為對生命有意義。為了追求社會名望、認同感官、個人成就,大眾紛紛將向「消費」靠攏。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會看到在消費、消費主義和消費社會方面等許多不同觀點之間的論辯。書中介紹了九種當代消費者的形象,我們人人都可能是「選擇者、傳播者、探索者、身分尋求者、享樂主義者∕藝術家、犧牲者、反叛者、行動主義者或公民」。作者認為消費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雙重影響,我們似乎只能在「正向卻膚淺的樂觀主義」與「陰鬱卻隱含深度的悲觀主義」中二選一,做出對消費的看法。全書探討了消費者組織的限制、宣傳文化下的消費者保護活動等,最後,作者針對幕後的全球品牌與廣告、企業贊助、置入性行銷彼此的相互滲透來歸結本書,這是一本值得讀者細心品味的著作。
   作者簡介
   Alan Aldridge 英國諾丁罕大學社會學高級講師,他的研究主要專注於宗教、消費主義以及個人金融服務等方面。曾出版《當代世界的宗教:一個社會學導讀》(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一書。
   目錄
 第一章 消費做為一種關鍵概念
 第二章 生產與消費
 第三章 消費社會:烏托邦或反烏托邦?
 第四章 消費社會的生活
 第五章 麥當勞化與迪士尼化
 第六章 消費行動主義
消費社會學_互動百科
"消費社會"是20世紀西方社會與文化變遷的一個顯性現象,也是6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在中國,對消費社會的研究則産生于90年代以後,主要是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社會學的研究取向主要是對西方消費社會理論的介紹和研究;對確立消費社會學的研究;應用消費社會理論對中國一些社會現狀的應用研究
  消費社會學概念
研究個人、群體和社會的生活消費行爲、消費模式及消費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因素相互關系的社會學分支學科。消費是一個容納衆多學科的研究領域。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市場學、經營學、文化人類學等都從各自角度,用自己特有的理論和方法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學科分支體系。消費社會學屬于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同時它又與經濟學存在親緣關系,一般認爲它是社會學和經濟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
 "消費社會"是20世紀西方社會與文化變遷的一個顯性現象,也是6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在中國,對消費社會的研究則産生于90年代以後,主要是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社會學的研究取向主要是對西方消費社會理論的介紹和研究;對確立消費社會學的研究;應用消費社會理論對中國一些社會現狀的應用研究.
  起源和發展
對消費的社會學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9年美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T.B.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有閑階級”的消費特征進行了社會學分析,指出“有閑的紳士”無論是“明顯消費”還是“代理消費”,最終目的都是爲了滿足一種心理上的榮譽和禮儀上的需要;有閑階級和勞動階級因其階級地位不同,在消費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
  消費社會學
1936年美國在紐約成立了消費者聯盟,創辦了《消費者導報》成爲“消費者運動”的發端。1941年美國社會學家W.L.沃納對家庭生命周期、消費者行爲與購買動機進行了研究。1963年美國社會學家N.J.斯梅爾塞在《經濟生活社會學》一書中提出,爲發展消費社會學理論,應重新分析現有的家庭經濟資料、典型剖面和態度調查資料,在此基礎上對家庭生命周期的各種社會學變數進行研究,並設定消費者行爲的明確模式。
60年代以來,日本的富永健一等學者依據日本政府提供的家庭調查資料,研究了家庭消費行爲、消費規範、消費觀念,以及消費趨向等等問題。
   研究內容
消費社會學的研究以生活消費爲主體,主要在個人、群體和社會 3個層面展開。研究內容主要有:
①形成個體消費需求、消費動機和消費行爲差異性的社會因素;
②家庭、朋友群體、購買群體、參照群體等各類消費群體的消費模式、消費結構的形成條件和機制,以及各類群體的消費模式對個人消費行爲的影響;
③社會價值、規範、風俗、時尚等文化心理因素對消費者行爲的制約和導向作用;
④消費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對消費的社會控制,消費社會病的診斷和消費社會政策。消費社會學的理論主要有:家庭發展理論、小群體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決策理論、符號互動理論等。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事例研究法、階層識別法、意向測定法、態度測量法、調查表法等。消費社會學研究實證成分較多,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是一門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消費社會學的三個理論板塊
實質上代表著三個不同的研究取向:
板塊一,側重于研究消費者內在的購買行爲以及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對于消費行爲的影響;
板塊二,側重于分析消費行爲方式生發所依賴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環境;
板塊三,對于“消費文化”的關注側重于研究符號的意義、消費文化的形成以及行爲感受過程。
消費社會學的三個研究板塊沒有能夠將宏觀的範式(消費生産)和微觀的範式(消費行爲)之間聯系起來,沒有能夠在邏輯上建立起相應的概念聯系,這是消費社會學理論面臨的一個困境。因此,架構起宏觀的研究範式與微觀的研究範式之間的橋梁是消費社會學亟待解決的理論任務。筆者以爲,從符號互動理論和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的“雙重解釋”方法中能獲得理論上的啓示,可以推進消費社會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當代西方消費社會學的發展分爲三個“板塊”:
一、傳統的、包含在消費行爲學中的,以社會學視角對消費的應用性研究。解釋的主要範疇是“家庭”、“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參照群體”等,目標是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
二、“消費的生産”,包括社會學家宋德斯倡導的集體消費社會學和法蘭克福學派對戰後消費主義的批判;
三、“消費文化”學派,該學派從文化資本、符號、品位、生活風格角度、以大衆主義的立場對當代社會的消費現象給出全新的解釋,彌補了消費經濟學和消費行爲學理論上的不足,有力地解釋了當代消費社會的性質。
http://www.hudong.com/wiki/%E6%B6%88%E8%B4%B9%E7%A4%BE%E4%BC%9A%E5%AD%A6
 
 工作、消費與文化 (韋伯出版 2008)
 
  內容簡介
《工作、消費與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在工業化的西方世界,消費是否已經取代生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導要素。這本書回顧了生產/消費辯論的核心議題,,還有這個辯論未來可能的走向。作者的論點是,他假設富裕是讓工作轉移到消費的重要因素。作者別具匠心,強調工作、消費與文化之間的關連,而不是分開探討個別的因素;他觀察了:
--工作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之轉變
--富裕的意義、成長和重要性
--富裕在個人認同的來源上,其與日漸增的重要性,以及這件事的含意。
--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轉移到消費時產生的衝擊
《工作、消費與文化》用活潑的辯論方式讓讀者沈浸於其中。有些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學生很可能正在修習跟消費有關、以及跟現代社會中工作角色有關的課程,而這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入門。
    作者簡介
   Paul Ransome 任教於英國威爾斯史旺西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章節說明】
第一章    緒論:富裕的假設
    壹、富裕的假定
    貳、各章節的安排
第二章    以工作為基礎的社會
    壹、以工作為基礎之社會中的工作強度
    貳、工作社會中的工作中心主義
    參、生產主義的工作倫理
    肆、結論
第三章    富裕
    壹、定義富裕
    貳、富裕與收入
第四章    以消費為基礎的社會
    壹、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貳、現代消費倫理:歡愉、閒暇和享樂
    參、結論
第五章    消費的行動
    壹、簡單消費和複雜消費的類型學
    貳、消費強度與消費中心
    參、新消費的理論
第六章    工作、消費與社會認同
    壹、工作社會中的社會認同
    貳、消費社會中的社會認同
    參、社會認同與社會行動主義
    肆、結論
第七章    認同危機:工作者與消費者
    壹、有給的職業角色、無給的職業角色與認同
    貳、性別認同與職業角色
    參、消費社會中的認同
    肆、消費與認同革命
第八章    工作文化與消費文化
    壹、關於文化轉移的理論取徑
    貳、貳、工作與消費的文化
第九章    結論:富裕假定的再探究
 
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  開課教師 王志弘
 
  課程說明
 至於與日常生活深切相關的消費實踐,在當代社會裡更已成為一種「存在方式」。我們購買和使用商品、追逐時尚、參與休閒活動,都是標明自身認同的重要方式。消費和商品構成了重要的意義參考座標:「我消費故我在」、「我消費什麼,表現出我是什麼人」。當然,消費也與人心深刻而永無饜足的慾望有關。
工業社會初期強調工作與紀律,當代社會偏重消費與休閒,以時尚變換為表徵的商品不斷推陳出新。這種趨勢在文化層面表現出來;或者說,商品與消費乃是當今文化領域的重要推動力量。由於商品逐漸以其文化再現層次的包裝來促進消費,資本主義進入了注重「文化」(或謂美學、意義、再現或符號)的階段,迥異於先前以增進產製效能為主的策略。這種轉變展現了資本主義運作方式的根本變化,也提示了消費文化研究在當代社會裡有其對應現實的適切性。
本課程兼顧理論性概念和特殊領域之經驗研究範例,區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消費文化與日常生活概論,介紹重要的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理論家的思想和核心議題。
(二)日常消費的宏觀趨勢,亦即討論消費社會的結構性轉化。
(三)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涉及了日常物件的生成、形式與意義,以及物件的購買、使用及創造與人類認同形構的關係。
(四)消費地理學(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亦即日常消費、地方建構與認同塑造之間關係的討論。
   主要教科書
1.Storey, John (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2.Sassatelli, Roberta (2007) “Capitalism and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Consumer Culture: History, Theory and Politics (pp. 9-31). Los Angeles: Sage.
3.Highmore, Ben (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台北:韋伯文化。
4.Gardiner, Michael E. (2000) Critiques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5.Bauman, Zygmunt (2003) 《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王志弘譯),台北:巨流。
6.Ransome, Paul (2008)《工作、消費與文化》(Work, Consumption and Culture)(黃彥翔譯),台北:韋伯文化。
7.Ritzer, George (2005) 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 Revolutionizing the Means of Consumption (2nd ed.).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8.葛凱(Gerth, Karl)(2007)《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黃振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Woodward, Ian (2007)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 Los Angeles: Sage.
10.Miller, Daniel (1998) A Theory of Shopping.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1.Mansvelt, Juliana (2008)《消費地理學》(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呂奕欣譯),台北:韋伯文化。
12.Miller, Daniel, Peter Jackson and Nigel Thrift (1998) Shopping, Place, and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重要參考書
1.Chaney, David (2002) Cultural Change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algrave.
2.Highmore, Ben (ed.)(2002) The Everyday Lif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3.Miller, Daniel (ed.) (1995) 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 A Review of New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4.Miller, Daniel (ed.) (2001) Consumption: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 Routledge.
5.Lee, Martyn J. (ed.)(2000) The Consumer Society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6.Clarke, David B., Marcus A. Doel and Kate M.L. Housiaux (eds) (2003) The Consumption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7.羅鋼、王中忱編(2003)《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孟悅、羅鋼編(2008)《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ttp://hermes.hrc.ntu.edu.tw/showcourse.asp?C_ID=436
 
消費文化與現代性 (弘智 2003)
 
  內容簡介
   對於試圖理解現代時期之消費文化的人們而言,本書不啻提供了與此等議題、概念與理論相關的扼要簡介,並將當前的思潮置於更廣闊的脈絡中。本書條理分明地呈現現代理論家針對消費之廣,從馬克思與齊美爾等早期思想家,到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當代思潮都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本書指出消費文化-遠非狹隘或短期利益,而是與當代的核心議題和社會思想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透過對於主要理論家論點的回顧,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此一主題發展脈絡的完整詮釋,因此對於今日關切消費文化的許多學科都有莫大助益,包括社會學、行消學、大眾傳播、文化研究、人類學、與歷史學。
  目錄
 第一章 消費文化現代性
 第二章 市場的自由
 第三章 消費與文化
 第四章 商品的文化
 第五章 事物的意義
 第六章 事物的用途
 第七章 新時代?
 
通縮來了!「厭消費」 的一代… (松田久一 寶鼎 2010)
 
  民眾不願消費難道真是因為沒有錢?
  本書深入研究,為您揭發現代人潛藏內心深處的「不買心理」!
  買車、買包包什麼的…,這根本就是一件蠢事!
  不論薪資上漲與否,民眾消費力道卻始終疲軟不振……
  獨家的大規模調查,帶你深入年輕人「不買東西」的心理底層。即使收入再如何增加,消費力卻無法跟上來….,這種趨勢開始變得顯著。這樣的情況,當然會讓存款增加。就像「不管如何先在30歲前存1,000萬日元的話,往後應該過得去」,我們現在便常常聽到這周遭湧出這樣的聲音…。
  而像這樣,即使是有穩定收入,卻也不願消費的傾向,我們就稱之為「厭消費」現象。
  通膨vs通縮──經濟停滯,究竟誰該負責任?
  通貨緊縮對經濟與民主的傷害力比通貨膨脹還要厲害。
  多位學者認為,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未來世界經濟所必定面臨的嚴峻課題。
  許多經濟學家已在擔憂若是當前的疲軟經濟不能很快的復甦,
  美國陷入經濟緊縮的可能性則會大幅的增加,
  因此在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大風暴呢?!
  (註)通貨緊縮(deflation)意指物價、薪水、銀行利率、原物料等經濟指標無法停頓地持續下跌,而且還是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一種狀態…。
  ★對抗「通貨緊縮」的6大策略:
  1.發揮耐心--明天的物價可能會比今天更便宜(因商品售價只跌不漲)。
  2.多儲蓄,準沒錯。
  3.操作個人財務槓桿,能免則免吧!
  4.增加自己在工作職場上的「不可替代」性。
  5.選擇「對的產業」(註1)去打拼。
  6.增加自己的固定收入,別指望高額獎金了。
  (註1:所謂「對的產業」是指產能高、訂價能力佳,企業歷經不斷改造革新,具備高度競爭力,能夠從容面對來自國際廠商激烈競爭的產業。)
  作者簡介
  松田久一 JMR生活總合研究所代表取締役社長,兼任日本marketing研究所代表取締役社長。1956年出生於兵庫縣。1980年從同志大學商學部畢業後,進入marketing研究所工作。有情報家電產業及食品、日用品業界的研究、行銷及經營戰略的實務經驗。目前一邊在企業界工作,一邊擔任與經濟有關的政府及民間團體的專門委員。著作豐富,其所發表的論文更是不計其數…。
   目錄
第1章 討厭消費的時代
.「笨蛋才會去買車」
.討厭消費的人們
.喜歡消費的時代
.討厭消費的世代
.討厭消費給日本經濟的衝擊
第2章 討厭消費世代的正式登場與發展 概況
.所謂泡沫經濟的後世代是…
.生活史
.特別的價值意識-4個C
.深入探討「自卑感」
.泡沫經濟崩壞的世代
第3章 討厭消費的主因是世代特性,還是收入低?
.消費支出的意願為什麼這麼低落?
.消費支出減少的7個原因
.3個原因
.因為低收入階層的增加,消費減少說
.平均消費性向的動向
.對於泡沫經濟後世代的影響
.生命週期(Life Cycle)恆常所得假設
第4章 「世代論」到哪裡才會見效?
.日本的世代
.世代的理論是什麼
.世代論的原點
.世代論的細緻化
.實感的歷史理論為主的世代論
.日本的世代論-世代的理論應用
.世代論的有效性及界限
.現代日本的世代分析的原則
.以世代的均衡分析來看將來的日本
第5章 討厭消費世代的心理及市場攻略
.趕流行消費與炫耀式消費
.想要卻買不起消費心理的謎
.3個選擇題
.中意的東西及買的東西
.商品項目的世代比較
.商品的好惡
.不買的理由
.需要停滯下的刺激需求的基本組合
最終章
.未來的消費社會
.後序
.參考文獻
.附表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5978
 
研究:垃圾食物吃多會上癮【中央社2012.05.08
 
垃圾食物吃了還想再吃?醫學研究顯示,並非想放棄減肥或因個人把持不住,而是垃圾食物就像誘人上癮的毒品,會驅使大腦產生刺激食慾的化學作用。
 「歐洲之聲」(European Voice)雜誌報導,這篇刊登在最新一期醫學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Neuroscience)的研究報告說,研究人員就嚙齒類動物對垃圾食物反應的實驗發現,垃圾食物會讓大腦產生如服用海洛因和古柯鹼的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餵食老鼠垃圾食物,老鼠因而養成強迫進食習慣,類似毒癮者對於吸食毒品的反應。不停吃喝垃圾食物的老鼠,久而久之體重增加且活力降低。
報告說,這項實驗足可解釋,為何食品製造商總是在產品中調配許多的糖、鹽及人工添加物。
研究發現,對垃圾食物上癮的老鼠,體內巴胺乙型受體(dopamine D2 receptor)的數量減少。先前研究顯示,這種受體的減少與毒品上癮有密切關聯。
 報告說,狂嗑垃圾食物將導致大腦的獎勵回路(reward circuitries)產生染上毒癮般的神經適應反應(addiction-like neuroadaptive responses),使實驗鼠養成強迫飲食的習慣。
非政府組織歐洲公共衛生聯盟(European PublicHealth Alliance)說,部分歐盟國家如丹麥、法國、匈牙利,已施行對垃圾食品課稅的措施,值得其他國家效法。
歐洲公共衛生聯盟表示,對垃圾食品課稅並獎勵蔬果攝取,不僅有助對抗肥胖並克服如毒癮般的垃圾食物上癮,再加上歐盟各國面臨緊縮政策的壓力,對垃圾食品課稅還可增加公共收益。
 
英研究發表 玩臉書快感如高潮【聯合報2012.05.10
 
哈佛大學社會認知暨情感神經實驗室研究員塔米爾利用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受測者發現,網友使用分享網站獲得的回饋,走的神經路徑與食物、金錢和性行為相同。安德雅森博士對423名自願受測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年輕成人和女性都是上癮的高危險群。
而當中又以有「焦慮和社交不安全感」的人居多,因為他們通常過於內向不敢與人面對面交談,但對結交網友卻樂此不疲。
以下是問卷中的題目,你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是否有這些症狀,次數是否頻繁:
1.老是掛念著臉書,或想著打開臉書。
 2.對臉書的牽掛日益濃烈。
 3.使用臉書是為了忘卻個人煩惱。
 4.試過減少臉書使用頻率卻徒勞無功。
 5.無法使用臉書時感到焦躁不安。
 6.使用臉書的程度已對工作或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你在這6題至少有4題回答是「常常」,請小心你可能已臉書上癮。
臉書IPO/臉書本益比 太高受質疑【聯合晚報2012.05.05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訂於18日上市,估計本益比高達99,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99%的公司,僅次於亞馬遜(Amazon)、Leucadia National Corp.與Equity Residential,不禁引發各界質疑,臉書股票發行價是否合理?
彭博資訊報導,2011年來有28家網路公司IPO,至今股價平均上漲17%。去年1月團購網站Groupon上市,籌資8億500萬美元,12月份網路遊戲公司Zynga也公開上市,籌資10億美元,但目前兩家公司股價都跌至發行價以下,僅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股價從最初4美元漲至100多元。
 臉書3日訂出IPO股票價格區間,每股為28美元至35美元間,下周將展開法人說明會。
截至今年3月底止,臉書一年獲利為9億7200萬美元,營業額40億美元,預期今年營業額將增至61億美元,增幅達64%。但分析顯示,臉書營業額成長速度減緩,2010年增幅為150 %,去年降為90%,今年第一季更僅成長45%。與此同時,公司各項開支卻愈來愈高,今年第一季獲利因此下滑12%。
不久前,臉書以10億美元高價收購當紅圖片分享應用程式公司Instagram,成效尚未知,但已遭各界質疑,此舉是否能為公司創造收益,或只是浪費公司資金。
另一項不可忽略的事實是,臉書實質上為一媒體公司,營業額有82%來自於廣告,而這項業務前景並不被看好。
 
另參本館:
 
母親節商業化《Shopping演化史》情人節 耶穌不敵耶老《情緒時代》《NO LOGO》《穿著PRADA的惡魔》《情緒時代》《便宜是好事》《LV時尚王國》《慢活》《趣味社會學》《趣味社會學》《窮得有品味》《趣味社會學》《時尚考》《崇高的瞹昧》《休閒與人類社會》《連鎖店經營管理分析》《多層次傳銷》《麥當勞經營策略》《速食的黑暗面》《毒品》搜尋成癮 啥是部落族 假吃素之名 有機迷思 全球黑心產品 美國黑心食品 臺灣黑心食品 狂牛病政府 日本黑心食品 中國黑心奶粉 《毒物魅影》 臺灣毒奶症瘊群 《咖啡中的極品星巴克》《神秘配方》假日經濟《奧林匹克的誕生》藝術市場的虛實《當藝術遇上經濟》國際文化藝術節《向左走向右走》國際笑話節《數位內容》誰的跨年《文化很好賺》《快樂經濟學》庶民經濟 中國幸福城市排名 幸福城市排名? 市長排名的迷思

台長: 阿楨
人氣(10,179) | 回應(92)|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經濟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
此分類上一篇:《黄羊川》

顯示全部92則回應

圖博館
曾經羅胖說的魅力人格體,現在每天都在眼前發生
如今你走在朗園的院子裡,可能就會撞見被各家平台追逐的知識網紅。他們有著紮實的功力和系統的知識,同時懂得運用媒體的方法論形成大眾認知,通過新興平台不斷適應互聯網傳播的形式和潮流。
  也就是上上週二,我去羅輯思維找小馬宋,一進朗園南門口就遇見了得到app上的說書人成甲,前一天下午我倆就剛剛見過。他年前上市的新書《好好學習》已經賣出4萬多冊,正要去分答小講,受邀開設一門精進知識管理的付費課程。
  那天在羅輯思維的客廳裡,我坐在橙黃色的沙發上等小馬宋開完例會,一轉頭看見脫不花在散會的人群中走了過來,突然想起2013年中旬自己身處的一個場景。
  那時我還在央視,台裡組織了關於新媒體趨勢的分享會,第一次在梅地亞中心聽了羅振宇關於「 魅力人格體」的演講,第一次有了關於個人IP的概念。其實個人IP的打造手法在泛娛樂領域早已純熟運用,只不過羅振宇是在媒體行業定義這個概念的第一人,並且在內容創業中讓這件事發生。
  當我聽到他說「未來一切內容皆廣告,一切廣告皆內容」,腦子有點懵,當時跟身邊的很多同事一樣,並未完全理解。但他的個人IP方法論從此在我心里扎根。很多人當時看到的是有爭議性的羅振宇,我在半懵半懂中,看到的是一個媒體人、一個創業者,一個渴望參與世界的人,對這個時代的有感而發。
  後來我就一直在關注他,看他先後做了視頻節目、每天60s語音、微信社群、賣書、賣月餅、為Papi醬拍賣新媒體第一支標王,我才理解了他的主線,其實一直做的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個人IP造星運動,不斷輸出專業內容,結合當下最前端的媒體熱點來定義新的流行,從而向人格IP積累注意力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我每天在總編室給台領導寫規劃報告,去想中國最好的媒體到底應該如何解決焦慮,如何落地新媒體轉型和新的內容商業模式,暫時沒有完全把自己未來要做的事情,和羅振宇聯繫起來。
  我時時刻刻見到身邊一幫最優秀的媒體人,一直在積極進步,但難以讓改變發生,因此也覺得苦悶。就像知乎CEO周源說過的,「我可以寫作和發表,但我無法去驗證——我不是那個讓事情發生的人。」於是我開始萌發要做點什麼的念頭,開始認真觀察浪潮的方向。
2017-03-31 16:56:46
圖博館
直到2014年,內容行業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變化,IP創業開始真正興起。隨著「 IP能創造具大商業價值」概念的火熱,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小說和遊戲等內容產品超越自身的表現形式,成為IP,動輒獲得上億票房收入和千萬級別廣告授權費。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粗譯為「知識版權」,核心是一種跨媒介內容運營的理念,90年代在美國動漫產業興起。於是我開始研究漫威為什麼可以這麼賺錢,他們的英雄角色均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左右,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只要搬上熒屏就能大賣,周邊衍生品也賺的盆滿缽滿。
  2014年,離開央視的馬東在愛奇藝孵化出了《奇葩說》,引爆了原創網絡綜藝的戰火,成立的米未傳媒估值20億。根據GQ中國的數據,各大視頻網站已經上線的網綜統計,去年網絡綜藝總數量接近100檔,全網排名前20的網綜播放量累計超過73億。
  《奇葩說》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檔好看的網綜IP,而是在這個時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馬東真正做到了讓本身嚴肅的議題和觀點得到傳播和沈淀,奠定了「知識娛樂化」的方向。
  這兩年,馬東現身於各大互聯網論壇,被媒體廣泛報導,成功超越了「 前央視主持人」和「馬季兒子」的標籤,成為互聯網時代更有標誌意義的符號,也成為了一個行走的IP。
  2015年,網劇IP《萬萬沒想到》開始只是優酷原創孵化的每集5分鐘的小短劇,孵化出的電影票房是3億,《屌絲男士》衍生的電影《煎餅俠》則收貨11.6億的票房。10年前,叫獸易小星只是湖南的一個工程監理,大鵬是搜狐娛樂頻道的一個編輯。
  這時候,我突然覺得整個行業將要改變。內容生產和作業方式即將發生巨變,因為整個內容傳播的價值模型變了。IP能夠持續為內容創造商業價值,商業價值真正讓內容創作成為可持續的行為,這一點對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很多時候一個非常重大的決策,反而是憑直覺。很多人問我2015年為什麼要去做一個看不懂的IP創業,我後來無數次去追溯,可能就是因為我看到了一個可能讓內容永遠有生命力的機會,並且非常非常想要讓這種生命力在手裡發生。
  但是這種直覺並不一定意味著成功。我們的IP項目雖然能汲取到漫威和好萊塢IP商業化的方法論,但遇到了很多本土化落地的問題,和大多數泡沫一樣,成為了IP創業中的分母。一波又一波資本沖向內容項目,以BAT為首的各公司都在圈地佈局,一波又一波項目在錢燒完之後銷聲匿跡,包括我們的項目。
2017-03-31 16:57:39
圖博館
那半年內,看泛娛樂的投資人問我的一個最真誠的問題就是:
  「究竟什麼內容能火啊?有錢真不知道往哪投。」
在那個時候,我也很困惑。我想過內容創業的動盪,但沒想到能動盪到這個地步。我第一次強烈認識到,能把一件事情做成,需要的遠遠不止一個好的想法,和一大筆錢。我是最後一個離開我們IP項目的人,也接受到一些影視公司的合作夥伴邀請,問我要不要去他們那兒工作。
  但我希望自己摸索一段時間。當時我最大的感受其實不是失落,而是極其不甘心。雖然我們的項目失敗之處非常明顯,我仍然覺得IP商業化的方法論非常有價值,只是需要重新審視做媒體運營的思路。
  做傳統媒體時間長了,渠道長期強勢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導致忽視用戶在想什麼。按照黎瑞剛曾經有次分享時說的,「傳統媒體要關註消費者的行為變化」,只有觀眾的行為變化逐漸能給我們劃出一條清晰的主線。
  2016年開始,我帶著IP的思路,接著摸索了半年中美新興媒體平台的一些新興操作方式,看遍了youtube還有秒拍美拍的紅人內容,並和各平台合作製作了一批校園類短視頻和直播系列,越來越覺得羅振宇說「 魅力人格體」是對的。廣告和內容的界限也在新興內容中不斷相融,「未來一切內容皆廣告,一切廣告皆內容」也在我眼前發生了。
  觀眾行為:集體狂歡式的媒體消費
和以人為載體的人格傳播
從觀眾消費IP的角度來看,看似龐雜的信息爆炸渠道中,觀眾行為的兩條主脈絡,一條是集體狂歡式的媒體消費,一條是以人為載體的人格傳播。第一種媒體狂歡,說的是春晚、奧運會、超級碗、漫威電影等超級媒介盛事,第二種就是個人IP,就是以人格為載體的媒介傳播。
  當渠道和信息極大豐富,受眾越來越需要高緯度的信息服務,好內容的價值就愈加凸顯。進一步看,內容的價值是不斷積累在有價值的人格身上的,個人崛起成為這個時代新的流量渠道。
  這就是為什麼諸多愛表達自己、有個性、有持續輸出內容和媒體運營能力的「 網紅」異軍突起,並迎來明星一樣的變現途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品牌早已開始挖掘各類網紅來做營銷戰略,因為他們對受眾的消費行為有高度影響。
  然後你會發現,就算是大型媒介事件,觀眾的注意力還是會被吸引到其中集體的角色和人格身上,比如你喜歡漫威宇宙,喜歡的其實是其中的某一個英雄;觀眾對《萬萬沒想到》系列最大的認知價值,還是在於白客和叫獸易小星。
2017-03-31 16:58:16
圖博館
為什麼知識網紅開始成為一種現象
2016年初我寫到,未來的互聯網長尾,會越來越長,從網絡孵化出的小中心,最大的特徵就是自帶內容和流量屬性,「 我堅信所有的禀賦都可以發光,國內未來的所謂網紅類型,一定不會僅限於時尚類、YY主播類,會愈加多元和精彩」。
  也是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同一時期,我在虎嗅一次分享活動上,見到大學時期的啟蒙偶像李笑來。曾經在我的印象裡,他的關鍵標籤是《托福21天核心詞彙突破》、《把時間當作朋友》、國內比特幣首富,他也是在我上學的時候,對我締造學習方法和成長觀念起到關鍵作用。沒想到從那次見面開始,我們會一起聊IP,做知識付費。
  2016年年前,我們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館第一次聊IP打造方法論,那個時候他的共同成長付費社群早已開始,那時還沒有得到APP和他超過2500萬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面對李笑來的我,剛剛經歷了三年傳統媒體和半年IP創業,突然意識到,面前的這位中年大叔,也是一個行走的IP,紅了很多年的知識網紅。
  也是李笑來開始讓我明確意識到,「 紅」其實分很多種,有的人是在積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積累影響力。注意力轉瞬即逝,只有影響力才能讓人紅很久很久。
  李笑來七年前創造的幾個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概念:比如把時間當作朋友、升級操作系統、建議有效社交和創造睡後收入etc,對很多年輕人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現在正對一代人積累財富起到關鍵作用。
  在賣知識這件事情上,李笑來做的估計比國內很多知識網紅都早。很多知識大V都在教企業商業模式,而他很早就定義了一套個人商業模式升級方法論。比如一定要學好英語和計算機,保持個人信息的開放和流通,不斷升級並遇到人生的驚喜等,大受讀者愛戴的干貨和雞湯。他一直主張的個人商業模式是,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知識高效率賣出很多次。
  於是我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此前關於IP商業化操作的方法論,如果不斷複製在值得打造的知識IP身上,是不是能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比如再看吳曉波學長,就是我看來綜合實力最強的知識網紅,也是我們很多同學的偶像。曾經我們在復旦新院唸書的時候,《激盪三十年》和《大敗局》都是必讀書目,在哪個場合能見到他都默默興奮很久,看到他的任何新動向,都成為我們這一代的燈塔。
2017-03-31 16:59:01
圖博館
吳曉波將商業模式和媒介規律在自己身上運作的非常充分,也個人IP化操作的典範。不愧是學媒體出身,不僅將商業進程和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進行長期專業化、互聯網化傳播,同時懂得併且抓住不同媒體平台的特性,多渠道分發、積累影響力,實現成功變現。他投的小鵝通已經凶悍掃蕩了諸多運營良好的自媒體大號,吳曉波頻道公眾號的付費訂閱已經破2000萬。
  現在的「吳曉波頻道」絕不僅僅是一個200萬中產階級粉絲的微信公眾賬號,而是以吳曉波這個IP為核心,分發至微信、微博、視頻網站、音頻網站等各類型媒體矩陣的巨大媒體商業網絡。這些符合各媒體平台機制的內容,都在同時往中心的「吳曉波頻道」吸引流量,成為其知識變現的強大基礎。
  反觀很多當今所謂的紅人,包括現在這輪知識付費泡沫,塑造個人價值的方法都很表面,個人IP衍生產業的價值拓展非常有限,即使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把商業變現,也會因為缺乏長久的生命力無以為繼。
  2017新榜大會,我坐在台下聽吳曉波說到內容行業「八卦-新聞-諮詢-知識-價值觀」的演進,說到內容變現的形式已經發生的轉變,突然發現我觀察的偶像們,都因為知識付費串了起來。說他們是「網紅」,並不是拉低他們自有身份,而是說他們如何懂的借用互聯網的力量來塑造個人影響力。
  當天,脫不花、吳曉波、李笑來這些知識網紅和IP締造者都分享了關於知識付費的經驗,而後演講的米果文化胡漸彪,向大家介紹的在喜馬拉雅平台實現了2800萬付費訂閱的《好好說話》課程,就來自馬東。
  為什麼知識付費成為一種潮流
如果說兩條消費者行為的主脈絡中,第一條集體狂歡式的媒介盛事,是給傳統意義的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那麼知識付費就是給致力於塑造長期影響力的個人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知識類的個人IP更容易建立信任貨幣,當信息極度氾濫,人均時間有限,幫助提高效率的高緯度信息篩選服務就成為剛需。
  隨著支付手段的普及,用戶對高維度信息的渴求,付費意願也空前強烈。
這其實就是教育,教育不僅是信息選擇服務的優質形式,也是完成說服、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本質上的知識服務則可以製造垂直、穩定、持續的優質流量;並且直接交易,不用擔心傳統電商的供應鏈問題。
2017-03-31 16:59:52
圖博館
知識服務,本質上一種知識IP商業化操作。要總結現有知識網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背後都是高度可挖掘的知識積累,以及專業的媒體運營操作能力,當知識付費進入下半場,專業化的IP運作和媒體運營能力就更為重要。有時候非常感慨,像知乎的CEO周源說的,每當時代轉軌,世界都需要媒體和媒體人。你經常會在這些潮流的尖端,發現央視、傳統紙媒和記者的影子。
  他們曾經經歷過專業的內容訓練和實踐,培養出了很好的「內容感」,如果能再加上互聯網的磨礪,經年累月的內容積累和對新時代用戶需求的關照,可以讓他們更懂的IP打造的定位、策劃、產品化和傳播方式—— 掌握了這套邏輯的人,便手握各種內容變現大門的鑰匙。
  形成品牌,不代表形成了IP
如果現在要讓我總結曾經做IP商業化的最關鍵心得,那就是IP和品牌不是一回事,單單構成具有市場認知的品牌,不代表就具有IP式的長期變現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在市場上有認知,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像李笑來和吳曉波那樣的千萬專欄。
  如今表面的知識付費繁榮,也體現了媒體和內容行業的變現焦慮,甚至出現了同一個課程內容反复在多平台不斷收費的情況,這就像一部電影還未沉澱出好口碑,就不斷上院線圈錢,反而是對付費用戶的消耗,很大程度上忽略了IP操作的核心。
  簡單來說IP,首先體現的是“中心”位置,也可以視為價值觀的源頭。圍繞其不斷的價值傳播帶來的認同效應,認同效應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傳播擴散,好的IP天然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口碑能力。
  觀眾看的往往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才是有效心理喚起的源頭。帝吧出征的人都三觀超正,蘋果的最早期使用者都是最熱愛突破與自由、還有點事兒逼的人,喜歡羅永浩很多都有理想和情懷,跟著陳勝吳廣去起義的人都是被逼上絕路的平民老百姓。
  這種認同不只是內容層面的產品認同,而是精神認同,由精神層面的認同來形成商業層面的認同。所以,真正IP商業邏輯的段位是非常高的,滿足的不是現實層面的生理需求,而是精神滿足。
  現在很多對於品牌的消費,更多是在表面的內容層面。比如很多知識類的課程,大家買了會覺得不錯,但很難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難以形成傳播效應。因此IP打造的精力往往不在表層的文化材料上,而是你打磨想要傳遞的核心。對於表面與深層的認知不同,造成的是完全兩種不同的作業方式。
2017-03-31 17:00:30
圖博館
IP的核心打造的好,表面用什麼樣的文化材料倒是其次的,這就是為什麼《奇葩說》看起來如此奇葩鮮豔,還是一檔強口碑的IP,還能沉澱出知識類衍生品,就是因為通過專業化的媒體操作,傳遞出的是他們的價值觀,而且是好看的價值觀。
  我曾看到馬丁寫過一句話非常贊同:
IP的形成,說得形象點,有點兒宗教的傳教色彩,一旦這種認同形成規模效應,就能凝結成了價值礦藏,也就是所謂的IP。
  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專業的媒體運營去不斷打造。IP不斷的價值輸出,是系統性工程,具體到系統中的每道工序(比如公眾號寫作、知識產品開發等),又是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藝術創作。因此需要的不僅是好內容,更需要媒體運營能力協調和統一,讓一切看起來有序、有趣甚至是很酷,這也是脫不花說的「重運營和強交付」。
  比如,《好好說話》能夠賣到2800萬,絕對不僅僅是因為馬東和奇葩說的影響力。跟胡漸彪聊完,認真研究了老殭屍們的付費音頻,從這幫華語圈最會說話的人身上,我不僅看到了關於「說話」這件小事最全面深入的思考,最認真的內容產品化生產,最娛樂化的知識明星矩陣傳播,還有一種從說話切入,來融入並改變這個世界的野心。
  2017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偶像馬東,是因為《好好說話》出版邀請李笑來寫一篇序。我看著他倆坐在一起聊到知識和娛樂的邊界,自己有些恍惚,想起的是2009年,我正在李笑來的個人網站看他教如何有效背托福單詞,馬東則剛在央視3套拿了金話筒主持人獎。
  也是他們,讓我覺得身處傳媒的這場浪潮中,時間變的特別有意義。
2017-03-31 17:01:28
圖博館
日媒:中國白領工資已超過日本白領2017-04-15觀察者網

  在我們的印像中,日本白領的工資是遠遠高於中國白領的。但是,伴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白領的工資也迅速增長,考慮到中日兩國生活成本的差異,中國白領在工資方面或許已經超過了日本白領。《日本經濟新聞》2017.4.14刊載中村裕的專欄文章,從日本人的視角探尋中國白領高工資的原因。全文如下:
  一到春天,日本企業內就會進行春季勞資談判,今年勞資之間也是一場激烈的加薪談判。但在依然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中國,在城市地區工作的白領工薪族的工資卻持續上漲。為什麼中國工薪族的工資這麼高呢?不,也許是日本人的工資太低了。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者中村裕走訪了從中國的國家統計數據等看不出來的中國工薪階層的工資狀況。
  劉女士以前在廣州市內某日系銀行的關聯企業工作。2015年6月辭職,當時的月薪為稅前2萬6千元。每年還能拿到相當於3個多月工資的獎金,年收入合計約為40萬元。
  日本相同年齡正式員工的平均年收入為485萬日元(約為30萬人民幣)。如果單從與劉女士一樣的女性員工來看,平均年收入為367萬日元(約為22萬人民幣),由此可以看出劉女士的收入有多高了。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的公交車和地鐵票價都只有一兩元或幾元左右,與日本相差甚遠,從這一點來考慮的話,中日之間的實際差距就更大了。
  不僅如此,如果再加上同為工薪族的丈夫的工資,在夫妻二人都工作的2015年,劉女士家的年收入達到約90萬元。即便如此,劉女士依舊很淡然地表示,“我就在普通家庭長大,畢業於非常普通的大學。並沒覺得自己工資特別高,同齡的朋友們也在過著相同水平的生活”。
  劉女士1996年從天津某大學畢業後,進入當地一家汽車相關的日本企業工作。當時的月薪為1300元。在之後的約20年里三次跳槽,雖然說工作能力提升了,但截至辭職的2015年,月薪足足提高到了當初的20倍。
  一方面,在這20年裡,日本工薪族的工資降低了約10%。據日本國稅廳實施的民間收入實態統計調查數據,在過去10年裡,日本人的平均工資大概在400萬~440萬日元(約24萬~約27萬人民幣)之間浮動。
2017-04-16 11:03:31
圖博館
城市公司職員的工資快速上漲
像劉女士這樣的尤其是在中國城市地區工作的工薪族,以前工資低得驚人,但隨著經濟的增長迅速上漲,不知不覺就遠遠超過了日本工薪族的平均工資。
在廣州市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的余先生(39歲)也一樣。余先生從四川省的一所普通大學畢業後,也是經過三次跳槽進入了現在的公司。入職大約2年半左右,現在的月薪為3萬5000元,再加上獎金,年收入約為46萬元。
  即便如此,余先生對目前的工資似乎仍然不滿意,他說“每個月要還1萬4000元的房貸,兩個孩子的教育費每月也需要3500元左右,生活並不輕鬆”。
“中國工薪族的工資漲得這麼快實在不可思議”,開展綜合人才服務的日本保聖那公司中國法人廣州支店店長山內獎(30歲)說。
  從該公司2016年實施的問卷調查(以1313家在華日本企業為對象)來看,中國的工資上漲速度最近幾年一直保持高水平。2012年的漲幅達到10%多,之後雖然逐年降低,但去年的漲幅依然保持6.79%的高水平。預計今年的漲幅也將達到6%左右,令日本工薪族無比羨慕。
……..
  回應
 這是哪個地方的白領工資。
 這都是一線城市吧,現在一線的確不比日本差,二線應該平均只有6萬,二線還有距離,別提三線了
 能有這樣收入的人能佔全中國的百分之一嗎。
 百分之一應該不止,我身邊很多人都這樣,我覺得至少10%
 在一線城市,企業的管理層(非高管,就是一般的小部門領導,技術主管之類)這個收入很正常,混到30多歲一般都能年入小幾十萬。
 您可能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或私企老闆。請不要和普通員工混為一談,他們拉低了您的檔次。
 我只是普通打工者哦,既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老闆,只是讀書畢業後在外企工作.
 我在三四線,這樣看來都是相當的高了
 我五線小縣城,每個月平均收入在1萬二左右,普通公務員4000+,工廠職工3000-6500,管理層8000-1萬5。
 拿一兩個高薪樣本跟人家總體平均水平比較。
 拿日本二,三線地區出來比比……
 別的不知道,中國人均吃肉量高於日本是真的。
 日本人長壽得益於他們的人均日卡路里攝入量比印度還小,更不用和中國比較
 照你這麼說,中國古人的飲食習慣更健康,所以應該更長壽
 現在大城市白領工資很多都是好幾萬。但是生活成本高啊…房貸就佔了好大部分…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7_04_15_403727.shtml
2017-04-16 11:07:17
圖博館
香港民調顯示八成港人認為生活痛苦,住房難是主要原因2017-04-14觀察者網

香港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剛完成的一項香港人生活困苦度的問卷調查。其中,83%的港人認為目前生活痛苦,較2013年同類調查結果的71%上升了12個百分點。
  《聯合早報》4月14日援引民調數據稱,住房尤其令以18至24歲及25至34歲的年齡群組感到痛苦,分別占到了45%和46%,即便按全體來算也佔到了41%。
  此外還有物價,達17%;就業和貧困有13%;社會和諧問題只有10%;環境污染和老齡化各有4%。
  學者指出,港青希望生活獨立,組建自己的家庭,可是樓市熾熱,不少港青意識到要自行儲蓄足夠的資金“上車”(首次置業),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就算放棄置業選擇租房,在昂貴訪租下,港青要改善基本的居住環境也須作出非常痛苦的抉擇,例如放棄社交生活,努力埋頭苦乾等等。
  回應
 中國正在向這個趨勢發展。
 你錯了,大陸人城市待不下去了,可以回農村,香港行嗎?
 很多香港人跑到中山東莞置業,環境好,面積大,價格又不貴。我在廣州上班,房子在清遠,價格是廣州的十分之一。
 北上廣周邊地區一樣買的起,誰要你買市中心的房子了?
 資源肯定先中心城市然後再以中心城市為點帶動周邊地區。
 都一樣。其實跟許多亞洲城市也一樣。美國QE時讓美資金隨意進入炒作房價。只是香港更糟,因為港幣掛鉤美元。
 這事也沒別笑香港了 ,國內大城市不也是如此 ,當年要是學了新加坡的土地政策而不是學香港的就好了
 新加坡是城邦,你能比?北上廣深你買不起,二三線你也買不起?買不起又非得留在北上廣深,然後說這個國家沒一片地屬於我,這就是那個叫曉慫的美國人的邏輯..... 你應該問問那個美國人,3億多的美國人,買不起紐約的房,他們還當不當自己是美國人?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7_04_14_403683.shtml
2017-04-16 11:10:32
圖博館
亞洲房市「第二貴」星國防泡沫化 辣招打房2016/03/29

新加坡房市是亞洲第二貴,長期以來在外國買家及投資客帶動下,推動房價居高不下,擔心房價泡沫化,政府在2013年祭出嚴厲的打房措施果然讓房市降溫,隔年的推案量立刻大砍一半,豪宅售價下滑至少10%,建商為了吸引買家想出許多銷售點子,甚至打造第一高樓,希望用星國「新地標」來創造話題。

全球物價最貴城市 前10名亞洲就佔一半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智庫本周發表最新全球物價最貴城市排名。其中前10大城市亞洲包下5座。分別是新加坡(第一名)、香港(第2名)、東京(第4名)、大阪(第5名)和首爾(第6名)。台北名列第55名,美國僅紐約排進前10(第9名)。這項調查在2016年9月期間,參考全球各地超市的基本民生物品、中價位商場和暢貨中心的價格。以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綜合比較,也考慮了買車和加油得成本。重複性的開銷如房租、帳單和私立學校學費等,也被納進參考標準。

為什麼我在沒得抱怨的新加坡生活,沒有缺點處處的丹麥快樂?2017/01/16

新加坡其實沒有甚麼值得抱怨的地方。交通方便且高度發展、安全整潔且 24 小時開放的商店很容易找到、飲食娛樂都不算貴,比台灣便宜(?)、政府注重綠化、城市裡的綠地跟水體面積雖然遠比不上丹麥但也沒少,所得稅特別低,一般人大概繳 0~3.5% 而已,且一年四季陽光普照。
  反觀丹麥,商店五六點就關門不說,一杯 7-11 不怎麼好喝的拿鐵也要 120 台幣。最低的所得稅是 36%,高的可以到 70%。在創業的老闆跟我說他賺 100 塊只有 25 塊是自己的。長達近 10 個月日照不足、維他命 D 缺乏的冷天......
  而跟許多住宅都是老房子、沒有電梯的丹麥居民比起來,住在新加坡有泳池、健身房、水療池、烤肉區的大廈的我們,卻覺得自己被困在一座漂亮的監獄,與快樂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如果便利的生活、極低的所得稅、溫暖的天氣與華麗的居住環境都不是快樂的保證,什麼才是呢?
  城市被形塑的「樣貌」,同樣決定居民快樂程度
快樂國家調查報告中使用了 6 個因素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快樂程度。除了平均壽命、國家領導廉潔度與 GDP 外,還包括:個人能感受到社會的支持、對人生中的抉擇能自由掌控、慷慨大方的文化另外一些使丹麥勝出的常見原因,則有包含性別平等、腳踏車普及(有益身心與環境)、工作生活平衡等等。
2017-04-16 11:11:48
圖博館
與新加坡對照,我覺得「城市被形塑的樣貌」,可能也是造成兩者在生存感受上有所差異的原因。例如,在建構城市樣貌的諸多元素中,我在丹麥的時候發現,「是否有充足的公共空間」,就對一地的生活體驗,意外地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丹麥到處都有草地、湖畔、滑板練習場、兒童遊樂設施、球場、空地。人們永遠有地方可以自由、免費地從事各種活動。且這些地方多維護良好。
  尤其是政府對保留大片空地的慷慨。我住慣了水泥叢林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多地空著讓人溜滑板車幹嘛?拿去蓋大樓不是可以賺更多錢嗎?
  許多人會說,那是因為新加坡地狹人稠。但丹麥的大城哥本哈根,因為保護古蹟的政策,與建築高度的限制,其實現有的住房,也早已完全容納不下不斷湧入的移民。哥本哈根租房市場供不應求,沒有照片的租房廣告一刊登便有兩三百封站內信湧入,有錢也租不到房,卻沒有人要因此多蓋幾棟的意思。(註一)
  新加坡與不少其他國家,或許都是用前述「水泥叢林」的思維在規劃城市。蓋商業大樓或住宅的"KPI"很好衡量,只要有需求支撐,房子當然是蓋越高越多=租越多=賺越多。建兒童遊樂設施或空地的 KPI 則就相對不明確了。計算使用頻率與人次嗎?越高代表什麼呢?高與滿意度成正比嗎?滿意了又如何呢?
  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公共空間的優先度便降為其次,但市民還是需要娛樂,政府更是需要稅收,所以建了電影院、購物中心、與更多的購物中心。
  購物中心和公共空間的根本差異
然而這兩類「休閒娛樂」的根本差別在於:公共空間是隨時開放、人人免費平等使用的。
  在哥本哈根,看著一群小孩在社區外的遊樂設施裡爬上爬下、人們坐在橋上野餐喝酒,想到在新加坡沒地方去的週末,常坐在市中心的海灣邊望著從城市幾乎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金沙酒店。猜想著一定都是那些摩登高樓裡的金融界外派人士,在裡面享盡奢華。想娛樂?有錢再來吧!
  或許這個城市因為它的規劃與風貌,讓人一天一點的累積一些不平衡,久而久之自然開心不起來。
  舉個更極端的例子,杜拜這個在海邊又填海造島的城市,竟然只有一小塊公共海灘,剩下全被高級飯店圍起來,下榻才進的去。作為觀光客都感覺不好了,居民又作何感想呢?
2017-04-16 11:12:17
圖博館
處處警語的緊張生活
除了較少展開雙臂歡迎大眾或坐或臥或使用的區域外,新加坡處處可見的警告標語或許也影響了生活氣氛。
「禁止 10 點後在公共場合喝酒」、「禁止攜帶榴槤上捷運」、「騎樓騎腳踏車罰新幣 1,000」、「亂丟垃圾最高罰 3,000」......有次在捷運站搭手扶梯上樓的這一小段路程中,印度朋友憤恨的數給我看──我們一共經過了 12 個禁止標語。
城市的樣貌,對於鼓勵人追求什麼樣的價值,或許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很明顯的,新加坡從捷運站裡撲天蓋地的廣告中的訊息和警語、一棟棟華麗的飯店大樓、購物中心,有形無形地鼓勵人做更多的消費、創造對更上層階級的嚮往。同時,小心翼翼地不要「違規」,不要違背公部門立下的種種「規定」。
  而丹麥人則是以低物質慾望為名,低調內斂的城市景觀恰巧符合、也或許促成了這點。雜誌記者報導哥本哈根的時候,很喜歡寫這裡的 LV──座落在商店街不起眼的一角,來來回回經過幾次也不一定注意到,路上也看不太到揹 LV 或其他名牌的當地人。
  連被評為世界第一的餐廳 NOMA,都隱藏在一個不起眼的舊倉庫之中,內部幾乎沒有任何裝潢。的確(讓我不經意想了一下新加坡那間蓋在港灣上、鑽石外型的超招搖 LV),對活在寒冷地區的丹麥人來說,「奢侈」的事情大概不是名牌或昂貴的食物,而是家裡有個陽台可以曬太陽看海吧。
  同時這裡很多人也提到,反正賺的錢大多都納稅掉了,賺多少也就不那麼重要了。甚至有公司老闆說:「反正錢也是要拿去繳稅,不如花在福利設施上讓讓員工開心點。」
  上述種種讓丹麥在物質環境限制下,還能快樂的因素,其實也不是我的什麼「洞察」。
  金錢、名利、奢華的生活與物質享受不一定讓人快樂,是大多數人早就知道的事。然而這些,卻仍是不少人窮盡一生尋求的東西,或做為選擇時的衡量標準。包含當我自己面臨選擇的時候,也花了很大力氣,卻仍不能完全不向世俗認定「比較成功」或光鮮亮麗的選項靠攏。
  當然,充滿大小確幸的丹麥也有許多自己的問題,例如我相信他們奮發向上追求加薪與升遷、或至海外發展的鬥志,一定跟新加坡和許多亞洲國家不能比。
  但這兩個城市的對比,讓我不禁深深覺得:人到底是為了追求甚麼而活著,是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後的我們,一生的課題。
  另參【圖博館】:歐豬四國 《快樂經濟學》 也別再搞排名了 幸福城市排名? 《心靈雞湯》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2017-04-16 11:15:50
圖博館
張贇子:非洲人窮,真的是因為他們懶嗎?
美國普渡大學酒店管理專業博士生2017-07-10

近日,北大博雅講壇邀請了中非兩地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孟加等學者,舉辦了以“下一站非洲: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為題的學術研討會,觀察者網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參與了會議直播並且發布了與會學者們的精彩講演。
其中林毅夫先生髮言中的一句話引起了筆者的共鳴:非洲是目前全球經濟最為落後的大洲,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不是大家常常提到的那些——比如說非洲人不努力。
某種意義上,非洲也是筆者心頭揮之不去的故鄉之一——初中畢業後,我是在西非的加納讀完的高中,並在當地有一年半的工作經驗。
隨著非洲大陸上生活的中國人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想知道生活在非洲是什麼樣的感受。筆者於此贅言在加納學習和工作的感受,順便想挑戰一下國內民眾對非洲人的固有印象——非洲人真的那麼懶嗎?
.....
  回應  
 作者被西方洗腦不清啊。一個滿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受過教育,並且見識過世界的人當然不會介意在海邊樹下吃個椰子過一天。可是很多非洲人只是被迫只能用上面的狀態生活。這可不是多元化。這言論和西方那種非洲應該成為保留地的言論有何區別?非洲人民不想發展?別想當然了!
 很明顯這個同學由於教育背景已經完全白左聖母化了。首先,對於某個個體來說,安貧樂道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其次,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安於貧窮軟弱處在世界民族叢林的低端不自省對於本國本民族來說就是犯罪。但是,說到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也是由千千萬萬的個體組成的,個體都沒有進取心,國家民族就看不到未來。
 我懶惰,我窮,但我知足,所以我驕傲。一輩子用樹葉擦屁股吧
 既然覺得這樣能快樂,那就去快樂吧,別來中國傳播這種價值觀就好,因為華夏文明即是外人眼中的原罪
樓主是說懶惰是人家非洲兄弟的文化傳統我們要尊重,但提倡勤勞鄙視懶惰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屹立世界成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根本所在,不能因為樓主喝了幾年黑墨水就否定了吧?
2017-07-12 12:48:08
圖博館
文章裡帶著股自以為是的殖民地式的優越感,下意識地認為中國出來的學生都是思想被禁錮的、沒有創造性的,還自喜接受了“啟發性”的教育,我想說的是上國際學校並沒有讓你更有獨立思考能力,只不過讓你的思維變得更西方,同時看低中國的思維方式。至於說非洲人貧窮且快樂著,而中國人雖然更富裕但空虛勢利,這是對中非人民不負責任的居高臨下的無恥看法。第一,既然非洲人那麼安貧樂道,為什麼有點條件的、年輕點的拼上命也要往西歐跑?你到非洲去只不過是短期的、體驗生活式的,並且隨時可走的,讓你真正處於非洲人的處境你還能這麼淡定?不管非洲人中國人都有最求更好生活的權利,世界是物質的,脫離物質基礎的充實精神生活只存在於像作者這樣的西式小清新腦子中,不要隨意代表別人發表感想,非洲人真正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只有他們自己有資格說。我希望非洲人民能看清那條才是正確的道路,這些只顧滿足自身精神優越感、滿口普世價值的人是無法真正幫助非洲人的,雖然他們的宣傳更好,更能感動天感動地,但只有腳踏實地工業化,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才是正道。所以我鄙視西方,對於給第三世界小恩小惠感動自己他們很是熱衷,但是要他們幫助非洲完成工業化,馬上又是另一幅嘴臉了,生怕10億非洲人佔了他們資源,對中國他們也是一樣的。
 美國普渡大學酒店管理專業博士生..當年讀這個大學,筆者家里花了不少錢吧。筆者已經體會到讀書給自己帶來的優越感了吧,所以才會拼命寫文章,讓大家覺得貧窮很好,讓更多的人讀不起書,好維持筆者的優越感是嗎。
 我們也有過這種體驗,吃火鍋的時候,鍋裡的那3片牛肉很好吃,自己吃了一片,旁邊的朋友問,牛肉好吃嗎,我也會不假思索的回答:不好吃!然後我繼續夾完那剩下的2片牛肉吃掉。
 窮得只剩驕傲了,雖然窮,但很驕傲,這就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個道理
2017-07-12 12:49:01
圖博館
“非洲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早接觸歐洲列強的殖民,但是在被迫捲入現代化政治經濟制度的同時,加納人好像並沒有因為不擁有那些所謂先進的東西而失落。”………難道被殖民過的地方的人民普遍都比較小確幸?被洗腦了
 這文章充滿了濃濃的優雅民國范兒,如果把死於自然災害飢荒的千千萬萬民國農民和死於貧窮、疾病、飢餓被壓榨的百萬包身工不當人看,只看浪漫的徐志摩,美麗的林徽因這些所謂的才子佳人,的確構成了美麗的民國畫卷。所我建議小姑娘就留在加納吧,小而確定幸福的加納的確是個好地方,你繼續抒寫傳奇。至於工業化不斷推進的祖國,就不勞您操心了……這篇文章放在十年前還是可以上讀者、青年文摘這樣的雞湯雜誌的,可惜現在大家都不吃這一套啦
 何不食肉糜的當代典型,可悲的是我國越來越多這樣的文青喜歡這樣的調調。這文章充滿了濃濃的優雅民國范兒,如果把死於自然災害飢荒的千千萬萬民國農民和死於貧窮、疾病、飢餓被壓榨的百萬包身工不當人看,只看浪漫的徐志摩,美麗的林徽因這些所謂的才子佳人,的確構成了美麗的民國畫卷。所我建議小姑娘就留在加納吧,小而確定幸福的加納的確是個好地方,你繼續抒寫傳奇。至於工業化不斷推進的祖國,就不勞您操心了……
http://www.guancha.cn/zhangyunzi/2017_07_10_417301.shtml
2017-07-12 12:49:42
圖博館
南方人比北方人幸福?研究稱這地區幸福指數最高2017.9.5新京報

  全國哪裡的人最幸福?日前,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發布了2016年度《幸福中國白皮書》,揭示了2016年“中國幸福地圖”。從總體看,全國東南地區民眾幸福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地區。排在“幸福城市排行榜”第一位的是四川瀘州,而北上廣深則排在百名以外。
  該報告通過收集各地居民社交媒體微博上的信息,關注表露出的情緒,從快樂、投入、關愛、意義和成就五個維度,統計正向詞和負向詞出現的總數比值,進行計分加總,得出各地幸福指數值。
  從2013-2016年中國幸福指數變化情況看,大部分省市的各項幸福指標都在上漲,其中江西地區增長速度最快。從全國看,人們之間的關愛大幅提升,意義和成就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越有錢不一定越幸福。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發現,幸福指數及其中的快樂指數、關愛指數、成就指數與人均GDP之間呈倒U形關係,也就是人均GDP在45000元左右之前,幸福指數隨著人均GDP增加而增加,但在人均GDP達到每年45000元左右之後,上述指數反而隨著人均GDP增加而減少。但投入和成就指數與人均GDP沒有顯示出明顯關係。
  由此可見,對於經濟仍不發達地區,經濟越發展,人民越幸福;但對於已經比較發達的地區,應該在其他與幸福相關的因素上投入努力。
.........
  回應
這是個偽命題,不同階級不同地位有不同感受,扯在一起就是一個嚇扯談。
那是經常喝瀘州老窖造成的幻覺
反正不得不說,四川人真的是會享受的。
在泸州呆了四年,丝毫不觉得泸州有多么幸福
对幸福感定义不同吧
http://news.sina.com.cn/c/2017-09-05/doc-ifykpuui1219510.shtml
2017-09-06 12:09:40
jsoujsou
聯合國幸福報告排名 大陸連利比亞都輸了2018-03-18聯合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連兩天在大陸全國人大宣誓就任,新一屆國家領導班子正式上路,不過,大陸網民也不淡定,因為聯合國發布2018「世界幸福報告」,中國大陸今年排名第86位,比去年(79)下滑,甚至不如排名第70名的利比亞。
  每年3月20日是「世界幸福日」,聯合國今年是連續第六年發佈「世界幸福報告」。2018世界幸福報告主要是對2015至2017年間,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主觀幸福感水準,以及117個國家和地區移民的幸福感水準,進行的綜合排名。
  今年芬蘭擠下挪威成為第1、美國第14、英國排名19、台灣是第26。
  中國大陸今年排名第86,香港則排名第76,大陸的幸福排名不但比去年下滑7名,令人意外的是,還輸給了戰火不斷的利比亞(第70名)。
  據瞭解,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是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高等研究院教授約翰·F·哈利維爾(John F. Helliwell),和以開創「快樂經濟學」理論的理查·萊亞德等人聯合編輯的報告。
  排名是根據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健康預期壽命,生活水準,國民內心幸福感,人生抉擇自由,社會清廉程度以及慷慨程度等進行研究。
  回應
 聯合國幸福報告排名 大陸連利比亞都輸了?
 是的!因為利比亞有重度SM傾向!被美國找借口入侵後 內戰!繼而ISIS殘殺利比亞人民!目前稍作休戰並百廢待舉!結論利比亞人是非常幸福!
 這種垃圾報告有意義嗎?黑幫毒梟斬首橫行的墨西哥排名24?美國第14?中國大陸今年排名第86,香港則排名第76,還輸給了戰火不斷的利比亞(第70名)?
2018-03-19 10:48:09
jsoujsou
政院說台幸福感亞洲第一 宅神酸「我又被幸福了」2018-05-22聯合報

行政院日前公布第一季薪資每月近六萬,今天又公布聯合國(UN)3月份的「2018世界幸福報告(The 2018 World Happiness Report)」指出,台灣民眾的幸福感排名是全亞洲之冠。宅神朱學恒在臉書貼文酸,他又「被幸福了」,以前馬囧公佈這個我們笑他,執政黨失憶了嗎,不怕被大家笑嗎?
網友回應「賴功德是瞎了眼嗎!?薪資6萬以下明明就是全台89%人口,這資料是主計處查的耶,睜眼說幹話」、「從他當上行政院長開始;我怎麼覺得他被外星人附身?還是當上行政院長的人都會變?」

「對不起!是我拉低平均薪資」 民團周四政院前集體道歉2018-05-22聯合報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日前說,今年第1季實質總薪達每月新台幣5萬9852元,創歷年同期新高;針對國內低薪,施俊吉指出其中一項原因,是外勞人數增加,拉低平均薪資。相關言論引發爭議,「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及「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發起「對不起!是我拉低平均薪資」活動,周四將到行政院外舉行記者會「道歉」,諷刺意味十足。
反教育商品化聯盟今天在臉書表示,選舉快到了,民進黨為了搶救選票,由「賴神」出馬號稱要「搶救低薪」,然而對於低薪下了錯誤診斷(歸罪於大學生和外勞太多),千錯萬錯就不是政府和資方的錯,想當然耳,也就開錯了藥單。
反教育商品化聯盟表示,施俊吉的說法不但漠視資方剝削外籍移工的現象,更試圖為貧富差距擴大擦脂抹粉。青年團體也將在行政院前集體「道歉」自首,青年貧窮化的普遍現象已使青年「月薪三萬,想想就好」更遑論月薪五萬,青年團體要向賴神說聲「對不起!就是我們在拉低平均薪資」。
針對賴清德提出的搶救低薪措施,反教育商品化聯盟也提出自己的政策:
1. 時薪、月薪調漲不脫鉤,要求反映物價成長和經濟果實勞資均分的公平性,一次漲足月薪2萬9189元、時薪186元。
2. 三年內不調漲任何一所大學的學雜費,並立刻研議如何擴大教育經費以調降學雜費,降低受薪者的經濟負擔。
3. 兼任助理應該全數受勞基法保障,全面納保、提撥勞退。
  回應
不調漲任何一所大學的學雜費,還要調漲薪水,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不就是要納稅人買單?
2018-05-23 09:05:46
jsoujsou
台灣是亞洲最幸福國家? 行政院承認搞錯了2018-05-23聯合報

台灣是亞洲最幸福國家?行政院承認「搞錯了」。行政院祕書長卓榮泰今天(23日)上午在立法院財委會答詢時承認,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台灣的確不是「亞洲」最幸福國家,因為排在台灣之前的亞洲國家,還有以色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賴士葆先問卓榮泰「你幸福嗎?」。卓榮泰說,幸福是一種「動態的」感覺。賴士葆說,台灣年輕人薪水低、老年人年金被砍,天氣熱得要命,每天又跳電,但媒體報導,台灣是亞洲最幸福國家,令人不敢相信。
徐永明還說,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把台灣寫成「中國的一省」,行政院應去抗議。卓榮泰表示,感謝委員提醒。
  回應
台灣是不是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若說最幸福,是當政者最幸福的地區,有年薪兩百多萬的實習生,政府假正義之名搜刮他人財產豪不手軟,過去牠們口中罵的,牠們自己一樣一樣做到了。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學生最幸福的國家,看看大腸花一堆人,佔領立法院破壞公物沒事,執法的警察反而被告,全世界絕對找不到第二個這麼隨興而縱容學生無法無天的國家

世界競爭力評比台被陸超越 國發會:政府仍堅持改革2018-05-24聯合報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公布2018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在經濟表現等4大類排名下滑,整體競爭力排名全球17,比去年退步3名,也被全球13名的大陸超越,退居亞洲第4。對此,國發會表示,雖然無法完全滿足企業主的期待以致影響本次排名,但政府施政是以增進全民福祉為最大的公約數。
國發會表示,鑒於IMD國家競爭力評比,有時間落差,又我相關弱勢項目目前多已有明顯改善,正在處置或因立場不同造成,如勞工工時越長評比排名越佳。
此外,針對IMD客觀的統計項目,行政團隊已推出多項改革措施,如行政院賴院長自去年第4季以來親自主持「加速投台灣專案會議」,營造友善投資環境,有效解決企業關切的「五缺」問題,各項法規鬆綁效益,相信也將逐步顯現,以確實提升我國競爭力。
國發會表示,屬於與受訪企業者主觀感受有關的調查項目,政府則將積極對外宣傳與溝通,努力使政府施政讓外界有感。
國發會也強調,部份報導指此為首次中國領先台灣,但2009年IMD世界競爭力評比,即有中國第20名、台灣第23名之評比結果。政府將持續推動相關改革,致力於經濟發展。
  回應
好啊,你菜政腐繼續"堅持改革"呀,繼續轉型正義呀,我等著看你怎麼死~
2018-05-24 09:10:46
圖博館
美媒:西式民主削弱不丹“幸福指數”

據《華盛頓郵報》2018-10-18報導,在不丹西部的一座村莊,對於在本周的選舉中支持哪個黨派,家家戶戶已經爆發了分歧,不同黨派的資訊每天都會通過微信發送到人們的手機上。大選前的幾個月裡,政客們互相辱駡,做出了誇張的承諾。社交網路上充斥著未經證實的主張,以及不丹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謠言。
2008年,不丹通過了憲法,將國家政體從絕對君主制更改為民主立憲制。
該國的選舉制度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佛教僧侶、尼姑和其他神職人員不允許投票,理由是他們應該置身於政治之外;下午6點以後不允許開展競選活動;候選人若被發現“誹謗”他們的對手,或誤入某些敏感話題,比如不丹與印度“過於親密”的關係,將面臨罰款或譴責。
報導稱,從外部跡象看,甚至很難說有選舉正在進行。除了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公共佈告欄外,看不到競選海報,也沒有公共汽車貼著候選人照片。兩黨的口號——“縮小差距”和“公平正義的進步”也並不熱烈。
  然而這場競選運動是激烈的。
  黨派鬥爭激烈,社交媒體助長
據報導,一個政黨的支持者們向不丹選舉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訴狀,稱對手誹謗他們,說他們的領袖“只有空談,沒有實質內容”。另一項指控中,一個政黨的支持者稱另一個是“反國家的”。在這兩起案件中,選舉委員會都處以罰款。
新技術對選舉的影響讓不丹難以適應。
選舉委員會的高級官員托傑(Sonam Tobgay)表示,“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社交媒體。”他指出,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匿名的人在網上發帖,製造社會中的不和諧。”
據悉,不丹政府近期還寫給臉書(Facebook)發了一封信,要求該網站封禁兩黨支持者經常使用的7個頁面,理由是其“傳播虛假和仇恨資訊”。
18日晚些時候,臨時選舉結果顯示,不丹協同党獲得了勝利,拿下不丹國民議會(下議院,是該國最有權力的議院)47個席位中的30個。
  “西式民主”水土不服,削弱民眾“幸福指數”
儘管相對貧窮,但不丹向來以對“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視而聞名。
2018-10-20 07:53:43
圖博館
在不丹的文化中,人們崇尚團結,“西式民主”在這個國家似乎有點水土不服。不少民眾表達出對上一種制度的渴望——在他們所愛戴的國王領導下的絕對君主制。
對於一些政客挨家挨戶給對手“潑髒水”的行為,首都辛布的居民佩姆(Dorji Pem)抱怨道,“這些黨務工作者到我們家裡來煽動壞情緒。太煩人了,頭都要爆了。”
“我很想回到過去”,丹增(Karma Tenzin)坐在他位於首都辛布的公寓裡說,“我們會非常開心的。”
西部一座村莊的村民道爾吉(Chencho Dorji)也表示,“就和平、寧靜以及和諧來說,舊的體制要好得多。”
政府智庫“不丹國民幸福指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彭喬(Dorji Penjore)表示,“我們對這些社會分歧感到悲哀。”
該機構的研究人員認為,“西式民主”正在削弱這個國家的“滿足感(contentedness)”。
彭喬指出,在2015年進行的最近一次全國調查中,用於衡量“國民幸福指數”的九個指標中有兩個下降了——心理健康和社區活力。
他稱,研究人員的直覺認為是“西式民主”,以及黨派政治,導致了指標的下降。
彭喬補充說,“西式民主”的某些方面與不丹文化相抵觸,而佛教戒律對不丹文化影響很深。他說,候選人必須炫耀自己的優勢、貶低對手,這令不丹老一輩感到不安,但“在‘西式民主’中,表現得謙卑無異於在選舉中自殺。”
  相關新聞
打死卡紮菲的利比亞 阿拉伯之春七年後為何成了第二個索馬里
  回應
有民主總是好的,比人治好
在以前在西方國家喊民主是要坐牢的……西方國家掌握話語權後,重新定義了民主,把他與一人一票簡單對等起來,從此‘民主’成了工具……
2018-10-20 07:57:32
圖博館
最新報告:26位全球億萬富翁財富=最貧困38億人資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9-01-21報導,非政府發展和救助組織“國際樂施會”(Oxfam International)當天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億萬富翁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2208人,他們的財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10年前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後,億萬富翁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將在瑞士達沃斯舉辦,屆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影響力的一批人將聚集於此。這份長達106頁的年度報告則發佈於年會開幕前,旨在呼籲人們關注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全球不平等。
報告稱,去年,全球26位最富有個人的財富總額已達1.4萬億美元,相當於38億最貧困人口的資產總額。而在一些國家,最貧窮的10%人口繳納的稅收與其收入的比例比最富有的10%人口更高。這些超級富豪大多是美國人。例如,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及臉書的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們的總資產為3570億美元。
“樂施會”建議更公平地徵收財富稅,提高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稅率,消除企業和超級富豪的避稅行為。
與共和黨籍美國總統特朗普“有仇”的CNN稱,這份報告恰好呼應了重掌美國眾議院的民主黨所持政策立場,因為他們主張進行類似的改革。
美國最年輕女議員科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也來自民主黨,她直接呼籲開徵70%富人稅,以便為其提出的“綠色新政”氣候變化計畫提供資金。
此外,“國際樂施會”還主張提供普遍的免費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以確保婦女和兒童也能從中受益,並建議增加對水、電、兒童保育等公共服務產業的投資,以解放婦女的時間以及限制她們無薪工作的時長。
據報導,這一問題在印度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顯得尤為嚴重,該國是世界上女性工作參與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的最新資料顯示,在該國15歲及以上的女性中,僅有27%被歸類為在職或正在積極找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據《印度時報》等印媒19日報導,印高官近日剛“把民眾抗議與經濟增長聯繫起來”,稱與中國、新加坡相比,其民眾抗議政府政策拖累印度經濟發展速度。
  回應
沒啥啊,這才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發展方向,資本主義最終目標是唯一的一個資本所有者佔據99%的全球資產,而剩下所有人只佔據1%
2019-01-22 09:09:36
圖博館
全球最快樂的25個國家名單出爐 中國人幸福感飆升 2019-02-05 新浪新聞

  近日,知名財經網站Visual Capitalist引用了聯合國《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的資料,列出了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25國家,這次中國躋身第20名。
  相關研究指出,當一個人的收入越多時,錢可以給他的幸福就越少,而其他主觀因素變得更加重要。
  在這份榜單中,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前10名都是發達市場國家,芬蘭傲居第一,挪威、丹麥、冰島、瑞士分列第2~5名。第6~10名分別為荷蘭、加拿大、新西蘭、瑞典和澳大利亞。不過,美國卻排名第18名,英國還落後美國一名。
  有分析指出,2005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長和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失業人數逐漸減少,同時,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完善成熟,養老、醫保制度覆蓋率也大大提升,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出現了明顯提升。
  雖然芬蘭被評為2018年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但芬蘭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比大多數國家都要快,這也給芬蘭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要讓更多的人找到工作,還要支付退休金。北歐的福利模式使我們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但這種模式的資金來源依賴于更高的就業水準。
  回應
這個排名准嗎?呵呵……我從來不相信西方的排名。
此表不可信。墨西哥與美國相差無幾,美國無需建牆!
主觀感受有什麼准不准的,這個東西評的是感覺,假如每人每天糧食供應增加2斤,朝鮮的排名估計能進入前十。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2-05/doc-ihrfqzka3887667.shtml
2019-02-07 09:28:21
圖博館
難以實現的烏托邦 芬蘭基本收入實驗為何喊停?2018-4-30

這聽來十分烏托邦,但近來,「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正在全球贏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尤其,在貧富差距惡化、機器大軍搶走許多工作機會的當今,若所有人都可以領取政府定期定額發放足夠基本生活的津貼,或許是一個提供安全保障的好構想。
  北歐福利國芬蘭領風氣之先,自去年初開始進行實驗,也立即成為全球矚目焦點。然而,一年多下來,芬蘭政府近日決定,在今年底實驗滿兩年後,將不再繼續。
  嚴格來說,芬蘭的實驗不算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因為領取津貼的2000人全是失業者,這些人是隨機挑選,年紀介於25-58歲,每月可領取560歐元(約合新台幣20524元),金額大約和當地的失業救濟金相同,這筆錢他們可以隨意運用──無論是創業、尋找另類工作、上課都行,不用擔心政府會停止或減少補助。
  芬蘭政府的目標其實很實際:希望基本收入能讓更多人投入勞動市場,以提振萎靡的經濟,拉低盤桓在8%以上的失業率。
  依據芬蘭一貫的救濟方案,失業的人反而會失去接受短期職務或自行創業的動力,因為額外的收入會導致他們喪失補助,或在每次短期的勞動契約結束後,必須重新申請救濟金。
  此外,芬蘭的福利體系複雜得嚇人,有超過40種不同的救濟方案,肯定少不了惱人的官僚作風,基本收入的實驗也是順應改革的呼聲,試驗新的做法。
  不過,政府發放納稅人的錢,卻完全不要求失業者找工作或接受職訓,卻讓一般人觀感不佳。日前芬蘭社會安全機構Kela要求政府額外提供約合新台幣168-295億的資金,將實驗範圍擴及擁有工作的芬蘭民眾時,芬蘭政府正式予以拒絕,等於宣布實驗即將畫下句點。

無條件基本收入-維基百科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 UBI ,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基本收入(Basic Income)。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指沒有條件、資格限制,不做資格審查,每個成員(該國的國民、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皆可定期領取一定金額的金錢,由政府或團體組織發放給全體成員,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6%A2%9D%E4%BB%B6%E5%9F%BA%E6%9C%AC%E6%94%B6%E5%85%A5
2019-02-18 11:07:36
阿楨
世界最健康國家榜單出爐:這個“窮國”震撼了美國 2019-02-27 新浪新聞綜合

  2019年版的彭博健康國家指數出爐,對全球169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排名,考慮預期壽命、環境因素(清潔用水、衛生設施等)、肥胖概率等變數後對各國進行評級。
  西班牙一舉超過義大利成為世界上最健康的國家,另外前十名中歐洲一舉包攬7席。撒哈拉以南非洲則佔據了30個最不健康國家中的27個,顯示出貧困對健康狀況有著決定性的的影響。
  日本上升3位,超越新加坡成最健康的亞洲國家,韓國排名上升7位至第17位,而中國則上升3位至第52位。到2040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有望超過美國。
  不過,令人有點意想不到的是,這份榜單出爐後,最受矚目的國家竟然是平常“存在感”不強的古巴:
  排名第30位的古巴比美國高出整整5位,而且古巴是所有健康排名超越美國的國家裡,唯一沒有被世界銀行列為高收入國家的另類。
  儘管古巴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但人均GDP也還不到6500美元(Trading Economics資料),約為全球平均水準的51%。儘管經濟水準欠佳,但古巴憑藉全球聞名的全民醫療系統,各項重大國民健康指標均超越美國,達到了最發達國家的水準:
  古巴男女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78歲和80歲,新生嬰兒死亡率約為千分之5.8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約為千分之7。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美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7.8歲,比古巴低0.27歲;新生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6.2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千分之7.6,均高於古巴。同時,古巴也是世界上人均家庭醫生最多的國家,甚至很多外國政要都會趕到古巴看病。
  2015年,美國大學派遣醫學院學生到古巴醫院實習,這個消息震撼了美國國內。
  就在美國人為醫保改革吵的天翻地覆的時候,古巴的人均醫療成本僅為美國的20分之一。最誇張的是,平均一個重大手術患者在美國住院一天要花1994美元,而在古巴只要不到5.5美元。
  那麼,古巴以低廉的成本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秘訣在哪裡?
  2018年,美國律師協會旗下的衛生法部門派員去古巴考察,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古巴的醫療觀念重在預防疾病,相反美國的醫療系統總在病患發生後才干預治療,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此外,古巴醫療系統把資源主要投入到雇用基層醫務人員方面,而不像美國花費重金購置昂貴的藥物和設備。
2019-02-27 10:09:18
阿楨
飲食習慣助西班牙人更健康
  研究人員表示,飲食習慣可能是西班牙人長壽健康的秘訣。根據那瓦勒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地中海飲食風格中攝入了特級初榨橄欖油和堅果,讓西班牙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下降。”
  與此同時,美國的健康排名下降到第35名,被鄰居加拿大(第16名)遠遠拋開。由於藥物服用過量和自殺導致的死亡,美國人的預期壽命近年來一直在下降。古巴人強調預防性護理的觀念值得學習,美國應該改掉僅僅專注於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習慣性思維。
  古巴醫療制度引發關注
  古巴高效醫療體制的一大“秘方”在於它的基層醫療制度,使得老人、兒童、婦女、慢性病患者等人群能方便得到應有的照顧。
  古巴現有約14700家社區醫療站和500家綜合門診部,構成了其基層醫療體系。家庭醫生診所設在社區裡,平時古巴人走幾分鐘就能到診所,看病就醫非常方便。家庭醫生還做家訪出診,病人不用出家門就能看病。這種制度大大減少了“小病變大病”的幾率。古巴的社區診所提供24小時全天服務,病人隨時可以去看病。
  古巴醫療重在預防,以低成本實現高效率。患者得了小病,家庭醫生及時就近治療,預防大病的發生。感冒、腹瀉、蟲牙這些當地常見的小病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治療。家庭醫生還對有潛在患病危險的人群採取嚴密的預防措施,譬如在婦女懷孕和哺乳期間,家庭醫生或護士每天都要進行家訪,測血壓、查身體、詢問各項情況。
  由於基層的醫療體系建設完善,必須去大醫院的病人少了,全社會的醫療資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
  同時,地處熱帶的古巴在生物製藥行業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能力“自力更生”研製新藥,比如當地用來治療肺癌、糖尿病的新藥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古巴製造,古巴還獨立種植培養45種常用藥材。
  不過,古巴“天堂般”的醫療體系也並非沒有隱憂。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澄指出,全民免費醫保開支大、浪費大,已成為政府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古巴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60歲以上人口已占全部人口的17.8%,未來古巴政府的財政負擔將更重。
https://news.sina.com.cn/w/2019-02-27/doc-ihrfqzka9505215.shtml
2019-02-27 10:10:08
阿楨
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行:香港比肩巴黎並列最貴,滬深入圍前25

據英國廣播電臺(BBC)2019-03-19報導,最新的全球城市成本排行榜出爐,巴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並列成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其他中國城市中,上海和深圳並列排名全球第25位。中國城市的排名大多下降,成本相較以前有所降低。經濟學人智庫指出,中國城市生活成本下降與國內經濟狀況有關。
經濟學人智庫每年會進行兩次全球生活成本調查,調查覆蓋全球97個國家的133個城市,針對160類產品和服務的400多項價格指標,包括食品、飲料、服裝、家庭用品和個人護理用品等。巴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共同榮膺榜首,這種情況是30年來的第一次。
法國首都巴黎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歐元區城市。去年,巴黎的生活成本排名第二。自2003年以來,巴黎一直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十大城市之一,巴黎的生活成本極其昂貴。與其它歐洲城市相比,只有酒精、交通和煙草才可以說物有所值。例如,巴黎女性理髮的平均價格為119.04美元,而蘇黎世和日本大阪的平均價格分別為73.97美元和53.46美元。
由於今年通脹和匯率的波動,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和委內瑞拉等國的生活成本排名均大幅下降。委首都卡拉卡斯被評為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去年,卡拉卡斯的通脹率接近100萬倍,迫使政府發行新貨幣。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被評為世界上成本第二低的城市。
經濟學人智庫表示,由於政治或經濟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地方生活成本變得越來越便宜。
在亞太地區,緊隨新加坡之後的是大阪(日本)、首爾(韓國)和東京(日本)。諾美亞(新赫里多尼亞)的相對生活成本增長最快,在全球排名第20位,增加了33個。另一增長較快的城市是馬來西亞的吉隆玻,排名上升十位,全球排名第88位。緊隨其後的是曼谷(泰國,聯合第41位)和馬尼拉(菲律賓,聯合第92位),均攀升至9位,而越南的河內和柬埔寨的金邊均增加了6位。
所有南亞城市均進入了世界上成本最低的30個城市榜單。印度和巴基斯坦佔據後十名中的4個,班加羅爾是亞洲生活成本最低的,生活成本只有Top3城市的一半不到。
2019-03-21 09:18:56
阿楨
台灣人真命苦 壓力指數全球第二高,僅次南韓 2019-03-27 聯合報

康健人壽母公司美國信諾保險集團公佈「2019年360°康健指數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持續升高,高達9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處於壓力之下,較去年上升2%,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南韓,「財務」是導致壓力的最大因素。五大健康面向中,主要是因「睡眠不足」,造成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
「360°康健指數」調查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旨在研究人們對身體、家庭、社交、財務和工作五大面向健康和幸福狀態的自我感受。今年調查範圍涵蓋全球23個國家地區,同時新增許多與健康相關的主題,也是信諾保險集團最全面性的健康調查。
相較於全球整體康健指數從61.2分略微上升至62分(滿分為100分),今年台灣整體康健指數從去年的57.2分下滑至55.3分,落後多數鄰近亞太地區市場。
全球倒數的五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韓國(53.2分)、台灣(55.3分)、土耳其(56.8分)、香港(57.7分)、新加坡(57.8分)。
五大健康面向中,台灣在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睡眠不足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時也和生活壓力增加、家庭時間減少、無法照顧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以及財務問題有關。
社交健康狀態是唯一較前一年有改善的面向,從55.1分略為上升至56.3分,主要原因是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花費了較為合理的時間,而且擁有許多朋友可以談心。
康健人壽總經理暨執行長邵駿崴(Tim Shields)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整體的健康和幸福狀態落後於多數受訪國家,凸顯台灣受訪者需要更多的支援來協助他們改善整體健康幸福。
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96%的台灣受訪者感到有壓力,落後韓國僅1個百分點,遠高於全球平均84%,在23個受訪國家地區中,台灣取代了去年的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壓力市場。
台灣受訪者中,有工作的人壓力指數平均達97%,比沒有工作的受訪者(90%)高出許多。三明治族是壓力最大的族群,以性別來說女性壓力更大。造成壓力的五大原因分別是個人財務問題(18%)、健康問題(17%)、工作太多(13%)、家庭財務問題(13%)、缺乏就業保障(13%)。
2019-03-27 09:05:16
阿楨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2020-04-11 新浪網

這段時間體會新冠肺炎最深的是,一個一個呼吸道傳染病,還不是印度,而是西方那種反智程度。“印度化”最早是給美國專用的,後來發現這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成員越來越多。有如下特點:
1、上、下層生殖隔離,互相不通婚,類似有種姓制度。
2、國內有2%的世界級精英,10%的正常人,剩下的是糊塗蛋;大家住在一起,但互相沒義務。
3、少量上層精英,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下層人,接受隨機教育,自生自滅,自由發展。
4、整個國家宗教氛圍濃厚,老百姓都有種“認命”的美德;越底層越反智,連基本的科學常識都不接受。
6、政府內部各自為政,也就是大家說的,“散裝的”。
  如果對歷史比較熟,大家估計已經看出來了,從古到今,包括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大英、大唐、大明和大清,這些帝國和朝代後期都這造型,大家都“印度化”了。國家發展一兩百年,都會形成這種效果。
  幾乎所有的大國崩潰,都是財政的崩潰。
按理說經濟規模變大,政府稅收變多才對,但詭異就在這裡,大部分國家到了後來經濟發達了,用錢的地方多了,稅收反而不夠了。國家GDP翻了好幾番,但政府卻越來越沒錢,債臺高築。沒錢就啥事都幹不了,國家後期財政都陷入了困境,社會秩序開始解體。
  一開始稅基很大,家家戶戶都納稅,國家花錢的地方也不是太多,咬咬牙就過去了。但隨著時間流淌,政府要支出的費用越來越大。比如社會上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得養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到後來維護成本也越來越高,公務員也越來越多。變成強國後,不可避免又要到處去打仗維護商道。
2020-04-12 10:51:55
阿楨
政府是人組成的。國家越往前發展,各種利益集團的人開始進入政府擔任高官,他們會積極推動有利於他們自己的稅收政策,什麼工商集團、土地集團和軍工集團等等,到最後都在減稅,減來減去,稅收由工薪階層來承擔。而富人卻有的是辦法避稅,請律師找漏洞,實在不行就去避稅天堂躲著。
  所以吧,所有王朝後期的共同徵兆:國家花錢越來越厲害,真有錢的大戶不納稅,稅收基本壓在中產階級身上。

你看美國新聞,各州州長都在找特朗普要物資,可特朗普也沒有餘糧。大家互相扯皮,在推特上互相罵,在新聞發佈會上罵。
你發現了吧:如果國家財政不行,很快就會出現“印度化”的跡象。政府相互扯皮不作為,老百姓也跟著越來越糊塗。
  老百姓變糊塗這事也不難理解。比如上層老百姓有錢,所以搞精英教育,孩子上名校的概率大幅提升。下層沒錢,按理說國家得給搞義務教育。但政府也沒錢,只好湊合著教育。教師工資也上不去,地位也不太高,積極性不太強,這就演變成了美國公立學校的“快樂教育”,——畢竟我教不會你東西,還不能讓你快快樂樂當廢物?
比如今天推特上,一幫歐美和印度線民(推特上到處都是印度人)在熱烈探討這麼幾個問題:
推廣5G導致呼吸衰竭;病毒是比爾•蓋茨散播的;…
說實話,每次登陸推特都被那幫反智玩意氣得肝疼。中國的義務教育比較過硬,儘管我國蠢人也不少,不過很多基本觀念是能達成共識的,比如進化論、基本世界史常識、基本數學幾何素養,再比如“疫苗應儘快研究”、“對付病毒就該隔離”等等常識還是有的。歐美基本沒啥東西能形成共識,除了大家都不太喜歡中國。
政府沒錢,公共設施也修不下去。大家去了歐美經常有種感受,那邊很多東西都年久失修,主幹道經常路中間有個坑也沒人管,不過政府確實也沒錢。這次紐約州的那個州長,天天在電視上抱怨紐約州從中國買呼吸機要買破產了。
  繞不過的三百年
難道我國常說的“三百年大限”在歐美也成立?
很悲觀地講,似乎好像沒法避免。從財政角度講,無論是中國的歷朝歷代,還是西方的大帝國,發展兩百多年後,無一例外會陷入“財政陷阱”,變得入不敷出、債臺高築,最後出一大堆問題,而且都解決不了。
2020-04-12 11:03:04
阿楨
這不是我發現的,橋水和高盛都有類似研究成果。歐洲貴族可延續千年,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昌盛三百年,包括英帝國。
這幾個問題,民主根本無法解決。西方國家都是變成強國後才民主了,不是民主後變強的,反倒有好幾個民主後變弱雞了。不是說民主不好,是說這玩意不解決問題,咱們不討論價值判斷,只討論現實和邏輯。
不過如果放在更大的視野下,眼前的困難不算啥,只要我們自己不故意踩坑,比如通過放羊教育主動降低國民素質,再比如國家經濟脫實向虛轉向金融業,我相信中國國運還能持續下去。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375389090_17c00b7a201900qghu.html
  相關新聞
04-11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7447人
印度真的百毒不侵嗎?印度最大貧民窟現感染者!2平方公里住著100萬人️
  回應
一個月以後,印度是現在的美國.
對,現在他不爆發是因為先前和美國一樣不檢測
美03-26確診82040超中81782(回應:超級大國應有的表現,老大感染數也須第一. 其實早超了,以前是沒力檢,超中也只檢測30多萬次,如像中國1700萬次不知是多少倍.) 紐約一州04-09確診16萬例超美(46萬例)外所有國家,紐約市死亡過多 無人島改建千人塚畫面曝光. 美新冠04-11確診破52萬死亡破2萬,美媒:不包括家中死亡被低估. 各國死亡率差異為何這麼大:定義不同(鑒定標凖和檢測的人數不同)年齡因素/病毒變異/…
2020-04-12 11:06:54
阿楨
財政支出失控 國本即將動搖 2020/10/03 中時社論

80年代台灣經濟成長迅速,政府強調節約,財政收支基本平衡,是全球少數模範生之一。無論是過去的兩蔣時代,或是新加坡都認為政府和私人一樣,不得「寅吃卯糧」,預算都力求平衡。
但李前總統任內開始大量舉債建設,立法院於1996年制定《公共債務法》,規範各級政府的債務上限,也規定只能在突發、例外的狀況下提出「特別預算」。2016年底中央債務占GDP的33.3%;人均債務超23萬元。
立法原意卻被濫用,特別預算幾乎年年編列,例外成了常態,蔡政府「前瞻基礎建設」塞進一堆不該列入的東西。例如,衛福部為行政院長編列私房錢(52.8億元),對全民健保1年被丟棄藥品近200噸(約5億顆藥)卻無計可施。
勞委會坦誠面對勞保基金即將破產的事實,規畫提出勞保改革方案,行政院卻橫加阻擾,將其無限期延後。
為了選舉目的,政府既不開源又不節流,面對台海風險、老齡化社會趨勢、勞健保虧損問題,軍購、長照、勞健保補貼都將是龐大支出,必須大量舉債。
  回應
花了大錢選上执政就是为了捞钱,去你的财政平衡
有錢花天文數字跟美國交保護費買武器,再來說政府財政困難沒錢?
最近已花了六千億孝敬軍火商。
悲哀的共業!弱智無明的選民致之!
  相關新聞
衛福部長陳時中健保費調漲:台灣健保正在吃老本 民進黨政府敢逆時中2020-10-04
  回應
豈只健保吃老本。勞保年金也是。蔡怕失基本盤不動。民主政治的缺點,為了選票只好拖死狗。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全球經濟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美國財政刺激計畫2020年財政赤字將達3.7萬億美元,占GDP的17.9%。中國主要是對企業和居民家庭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鬆綁保民生穩就業“地攤經濟”撐出5000萬人就業.,財政赤字只略增到GDP的3.6%,至2019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21.31萬億元,債務率為82.9%,低於國際警戒標準。加上中央政府債務16.8萬億元,全國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8.5%,低於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準。2019世界負債國排名:日本第一高達253%,美國負債最多22萬億美元,負債率110.4%,世界第5.
2020-10-04 08:47:42
阿楨
國際知名民調機構:疫情下中國人民最幸福 2020-10-13 中國日報網

益普索集團(Ipsos)日前發佈了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調查報告,感到非常幸福或比較幸福的中國人比例高達93%。
7月24日至8月7日期間,益普索線上對全球27個國家近兩萬人進行了調查。參與調查者的年齡從16歲至74歲不等。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指數上升了11個百分點,在所有國家中位列第一。荷蘭與沙特分別以87%和80%排在二、三位。
去年位列前兩位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下降8/9%。除了這兩個國家,印度、美國、西班牙、秘魯等國,幸福指數的下降幅度也達到或超過8%。
最近十年,全球幸福感總體呈下降趨勢,2011年至2020年,自認為幸福的受訪者比例下降了14%。而中國則是唯一幸福感大漲的國家,感到幸福的中國人提升了15%。
此前,新加坡獨立民調機構Blackbox Research調查報告,在全球23個經濟體中,中國大陸民眾對政府抗疫的滿意度最高。
  相關新聞
全球確診超4251萬例 美國確診超862萬 白宮辦公廳主任:不會控制疫情 2020-10-25
美國單日確診數創紀錄!衛生官員哭了,特朗普卻:醫生和醫院為了騙錢,製造了美國病毒肺炎的死亡病例資料
2020-10-26 19:59:32
阿楨
聽說“世界快樂報告”將臺灣列為中國一省 綠媒怒炸 2021-03-20 環球網

  才歡呼臺灣在“世界快樂報告”蟬聯“東亞最快樂”,就發現被列為“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臺灣,中國的一省),繼臺灣“駐紐約辦事處”後跳出來抗議後,臺灣外事部門也急了,忙表態宣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省”,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更是“怒炸!”,宣稱“聯合國又給臺灣穿小鞋”。
  3月20日國際幸福日前夕,聯合國資助的“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發表2021年版“世界快樂報告”,臺灣在149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24,比2020年提升一名,持續保有東亞最快樂地區地位。
  2020年9月,在國際組織“市長聯盟”官網上,臺灣高雄等6個城市所屬國家均標注為“中國”(China),高雄市政府聲稱被“矮化”,要求“正名”。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臺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必須遵循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地區的城市當然應該列在中國的項下。
  2020年10月,新加坡“樟宜時空體驗館”將臺灣標識為“中國臺灣”,臺灣有關方面發信要求主辦方改正。對此,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普表示,國際社會普遍奉行一個中國原則,新加坡方面按照一個中國原則行事,無可厚非。
  2019年2月25日,全球規模最大的通訊展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舉行,台當局因報名網站以“臺灣,中國一省”稱呼而拒絕出席。時任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曾回應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所普遍公認的一個現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這也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2021-03-21 09:44:56
阿楨
年薪破十萬美元的「亨利族」年輕世代 經濟也有壓力 2021-07-26 世界日報

年紀在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擁有令人羨慕的好工作而年薪破十萬美元的高收入族群,因為「高收入,但還算不上富有」(high earners, not rich yet)的財務特點而獲得「亨利族」(HENRY)封號。不過,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身為「亨利族」的千禧世代年輕人承受學貸、房租等負擔,其實經濟條件沒有外界想像那般寬裕,朋友之間相互比較的社交壓力,買房、買車、買名牌,也讓「亨利族」備受壓力。
2019年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7萬元,相較之下,年紀輕輕的「亨利族」年收入便有六位數,經常被認為是「美國夢」願望成真。千禧世代年輕人當中超過70%是「月光族」,比例之高超過任何世代。
住在紐約的30歲投資顧問柯列斯便說,年薪雖有10萬5000元,但絕大部份薪水都拿去繳學貸。
美國人均負學貸4萬元。不過,「亨利族」,約8萬元,原因是進修更高等的學位、就學時間拉長等。
許多「亨利族」居住的地點,近年來生活開銷一路走高,年輕人希望在工作之外追求舒適生活,偶爾購買奢侈品,難免在社交區面臨與朋友相互比較的壓力。
  回應
對這些人說要省吃儉用,他會跟你說為什麼省這小錢。說要減少出國旅遊,他會跟你說出國是要國際化。說先不要買奢侈品,他會跟你說人生要及時行樂。說到底,這些人就是自討苦吃而已,可憐。
人性是可以被抑制的,叫作"自律",
結論:大部分亨利族=“高級”月光族
2021-10-28 11:39:14
阿楨
愛得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出爐 中國成最大贏家 2022-01-20 德國之聲

美國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Edelman)最新發布2022年全球信任度調查(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公眾對政府以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信任度最低。在當前全球依然深陷新冠危機的大背景下,科學家是最受民眾信賴的群體。同時,全球民眾對民主制度國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最受本國民眾信任的政府是中國政府。
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每年都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期間推出反應世界各國民眾對包括政府、媒體、企業等各類機構的信任指數報告。此次連續第22年推出的調查報告囊括了針對全球28個國家,超過36000次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並保證了每個國家至少有超過1150份問卷樣本。
此次調查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其2022的公眾信任指數——也就是本國受訪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説的信任指數為83,與一年前相比提高了11個點,位居調查報告全球27國榜榜首。民眾信任度下滑幅度最多的是德國(46點),與去年相比低了7點,其次是澳大利亞(53點, -6點)、荷蘭(57點, -6點)、韓國(42點, -5點)和美國(43點, -5點)。愛得曼發表的信任指數,1至49點代表不信任,5至59點代表中立,60至100點代表信任。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民眾日常生活中最擔憂的事情是失去工作。其次是氣候變化、黑客攻擊、失去公民自由、遭受偏見和歧視待遇。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認為政府和媒體是分裂社會的力量。幾乎每兩個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持這一觀點。報告撰寫方指出,為了重塑公眾的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商界領袖繼續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也需要更多此類人物。此外領導人物應該更多的著眼長期利益,展示目前的體制和系統其實是運作有效的。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打破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2022-01-20 08:51:59
阿楨
不丹被譽為“世界上最幸福國家”,是如何行銷出來的 2022-07-01

美商公關集集團Interpublic,承接不丹國家品牌推廣業務,直接打造了“全球幸福指數”並成功借助聯合國推廣成一套標準。

世界快樂報告--維琪百科

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高等研究院教授約翰•F•哈利維爾(John F. Helliwell);因開創“幸福經濟學”而知名的理查•萊亞德等人所編。
爭議
該報告發表以後,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兩地引發巨大輿論爭議。輿論熱點在於,排名靠前的幾乎都是歐洲國家,以色列、利比亞、科索沃等國家或地區常年有武裝衝突,快樂排名都要比中華人民共和國高,而“伊斯蘭國”活躍的利比亞排名甚至高於香港。

曾經最快樂的不丹,已經比台灣不快樂2 018-01-01

曾經是全世界最快樂國家的不丹,最新排名變成97名,已比台灣不快樂。幸福感的關鍵到底是什麼?不丹於1974年提出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的概念,以追求快樂取代追求GDP。然而,在GDP難以跟上其他國家的時候,GNH是否容易維持或提升呢?攀升的自殺與憂鬱也成為不丹政府近來急需面對的問題。2017年的快樂指數報告中,在155個國家中,不丹的排名已經變成第97,台灣則排行33名。為什麼不丹不快樂呢?根據當地醫生的說法,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導致憂鬱的因素也快速增加,城鄉遷徙的成長,社群或大家庭的分裂,失業問題,藥物濫用與酗酒等。不丹於1999年解除電視禁令,之後開放網路與手機。我們難以得知,沒有電視與網路的世界,是否會比較快樂;但是要靠著管制封鎖資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022-07-05 09:02:34
阿楨
家裡堆滿東西卻捨不得丟 列精神治療 揭密「囤積症」背後的真相 《新聞深呼吸》第159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wngndg894

囤積病- 维基百科

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定義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為精神科疾病,另根據 Frost and Hartl 1996年定義為: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樓梯或浴盆來擺放物件,臥室或浴室用作儲物室。由於囤積行為而有顯著的壓力及干擾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運作。
不願意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當借送界線模糊時,有時候甚至會演變為偷竊行為或竊盜癖。
強迫性囤積在其最壞的例子可能會造成火災、不衛生的環境(如老鼠橫行等等之現象)、因收集物摔倒受傷,甚至對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構成危險。
有些患者亦可能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收集來的東西的價值,亦可能知道積累的物件是無用,或對物件有強烈個人的精神附屬感或寄託,則是患者明知物件是對其他人完全毫無價值的。
另有部分患者會將過期食物放保留下來,在某些情況下亦會強烈抗拒親友等人試圖清除掉他所囤積之物品。而在其他狀況下,患者仍會意識到電冰箱需要清潔,但由於被屋內其他地方的類似情況下導致他放棄清理的念頭,或因明白清除雜物的困難而導致放棄行動。
 種類
囤積者中,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購物是一種療法,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另有「拾荒型囤積者」,他們傾向撿個不停,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輔助治療方法
若身旁有「囤積者」,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相關條目
強迫症
焦慮症
拖延症
恐懼症
藏書癖
動物囤積症
2023-02-23 06:47:26
阿楨
全球自由經濟體最新排名 第1名是新加坡 香港落居第2 2023/09/20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最新發佈《世界經濟自由度2023年度報吿》,香港今年被新加坡以0.01分的些微差距超越,出現從1975年以來首度被擠下排名第一寶座,台灣則位居第11名。原因涉及北京干預,包含中國政府推出重大准入壁壘、外勞就業限制及增加營商成本等,導致香港的「監管」評分下跌0.25分。加上軍事干預法治程度上升,香港司法獨立和法院公正性的信心正被侵蝕,導致「法律制度和產權」下跌0.2分。
但這也引來港府反駁,稱香港是全球最開放和便利營商的地方之一,匯聚來自大陸和海外近9000家公司,足證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優勢,讓香港成為全球唯一融合國際優勢與中國優勢的經濟體,並對菲沙研究所指大陸在港施加新的重大進入壁壘、限制聘用外地勞動力以及增加營商成本等說法不符事實。
依據排名,新加坡以總評分8.56分排名第一,其次是香港、瑞士、紐西蘭、美國、愛爾蘭、丹麥、澳洲、英國和加拿大,台灣第11名,日本第20名,德國第23名,法國第47名,俄羅斯第104名,中國大陸則在111名。
  回應
新加坡政治自由?台灣經濟自由?
西方的評審不可信。
2023-09-22 07:07: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