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作者另有本《饑餓政治經濟學》,一九九八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的阿瑪蒂亞‧森之《饑餓與公共行為》(北京‧社科文献,2006,p.2)真想給它改名為《饑餓政治經濟學》。
當然是學者的科學研究與媒體的炒作輿論之別,阿瑪蒂亞說:「與大眾看法相左,一些証据表明,非洲國家應對危機的主動性與能力與時俱進…因為新聞的動機,媒體傾向於過多關注失敗及災難的故事。」(p.70)
那前評「與世銀的不快經歷,促使我盡可能地去了解其他發展機構…据孟加拉的一個研究機構估計,在過去廿六年內所接受的三百多億美元的國際援助中,75%並沒有用在孟加拉,而是被花在設備、用品和來自捐助國本身的顧問身上…用在孟加拉的那25%,通常是直接進了當地的供應商、承包商、顧問與專家…所有受援國的情況都大致相同…」又如何說?
面對饑餓和死亡,人還能怎樣?以中印對比為例,阿瑪蒂亞研究認為:「中印在公共分配制度與社會保障方案的反差確實非常顯著,而且中國的成功似乎可以看作是實施了『援助導向保障』的結果(p.217)…盡管中國(1958-1961大躍進期間因缺乏印度式的民主政治及新聞自由的預警機制所造成的)飢荒死亡人數很多(約二、三千萬人),但印度正常時期(因貪腐及無效率的「經濟發展型保障」)經常性剝奪所造成的額外死亡人數(中印死亡率分別為千分之七和十二),卻使前者相形見絀。(p.222)」
那當然,他說:「政治權力尤其集中在富人手裡的政體,都傾向於偏好更重視經濟發展型保障…前文用以闡釋援助導向保障的六個國家,它們的政治制度揭示了一個有趣模式。智利是唯一的右冀獨裁政府,中國和古巴是共產主義政府,哥斯大黎加、斯里藍卡和牙買加則是民主政府。」(p.238)
公視(主題之夜)「為什麼貧窮?」八部紀錄片全球 180個國家同步播出
制度的力量
窮人是無助的受害者,或是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我們常認為每個人都能脫離貧窮陷阱,但窮人做得到嗎?兩部紀錄片《出路》《太陽能媽媽》和系列短片探討這個議題。
貧窮陷阱是什麼?
貧窮陷阱(Poverty Trap)理論認為,窮人無法翻身,是因為貧窮造成的因素會讓貧窮狀況持續,甚至惡化。讓人貧窮的因素會令人一直窮下去。例如在《出路》(Education Education)中,王盼的家人想讓她上大學,因為他們認為上大學能夠脫貧。 但王盼能念的學校,文憑大概不值錢。王家花的錢並無法讓他們脫離貧窮,而虛擲的學費可能讓他們更窮。王盼因為窮而無法受教育;因為她沒受教育,就無法脫離貧窮。 但貧窮的運作方式,還有人們無法脫貧的原因,引發激烈論戰。有人主張脫離貧窮陷阱必須靠外力介入;有人則認為沒人是被困住的,每個人都有潛力可以自行脫貧。正如短片《操之在我》(In Your Hands)的主人翁亞希爾(Yahir)所說的:「貧窮並不存在。 我們都有能力成就和得到事物。」
能打破循環嗎?
「打破貧窮陷阱」是人們關心援助和福利措施問題時的重點。助人脫貧時,外力介入是必要措施,或是用不著也沒有必要?援助只是某種會鼓勵依賴和貪腐的殖民主義嗎? 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當我們窮在一起》(Poor Us)中受訪時認為,如果外國援助金額夠大,持續夠久,就能克服貧窮。而《搖滾救貧窮》(Give Us the Money)中的莫悠(Dambisa Moyo)則認為行不通,改變必須從社會底層向上推展。如果某些國家有辦法增加財富,其他國家也應該能比照辦理。 但正如艾瑟杜佛蘿(Esther Duflo)在〈當我們窮在一起〉所說的,讓大眾脫離貧窮並沒有單一解決方案:「經濟學家無法預測要做些什麼,經濟就會成長。」
我們發佈的一系列短片,呈現人們試圖打破貧窮循環的不同作法,從藝術到行動主義;微型貸款到都市農耕,還有小措施如何造成出乎意料又廣泛的影響。但以《太陽能媽媽》(Solar Mamas)中的拉菲雅(Rafea)來說,光是有機會還不夠。為了改善生活,拉菲雅必須違抗傳統和丈夫,因為 「女孩子 10 歲之後就不能繼續唸書, 不然會很丟臉。」 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才做得到。
好窮人,壞窮人?
有人期許窮人要做對的事才能脫離貧窮。窮人必須儲蓄,花錢度日要精打細算,尤其是如果需要援助的話。如果他們浪費錢,購買非必需品,或是做出愚蠢的決定,窮也是活該。我們當然可以說,王盼的父母要是對她唸書的事能有更明智的決定,就不會陷於貧窮。 但這是在要求窮人展現非常人所能的良善,無視於窮人處境的壓力和困難。每個人都會做出糟糕的決定,購入不該買的東西。就連學歷優異的人也會對子女唸書做出差勁的決定,憑什麼沒受過教育的人要做得更好? 接受窮人也是人,有正常的衝動和欲望,這是終結貧窮的重要一步。
貧窮的面貌
貧窮是什麼樣子?貧窮如何改變你的人生?兩部紀錄片《人之初,性本窮》《當我們窮在一起》和系列短片探討貧窮是什麼,以及貧窮為何是可以解決,而且應該解決的問題。
怎樣才算是窮?
貧窮的衡量方式既困難又充滿爭議。世界銀行根據收入來衡量貧窮。 如果每日收入在 1.25 美元以下,就算是赤貧(extreme poverty)。 根據這個標準,全球有 14 億人口,也就是大約每四人中有一人,過著低於貧窮線的生活。世界銀行的衡量標準並非完美無瑕。有人質疑計算方式、對收入的強調,以及制訂的階級。 撇開計算方式不說,光是以收入衡量貧窮的想法就引發爭議。如果以 1.25 美元為基準,是否收入高於這個數字,日子就過得去?那 1.26 美元呢?一個財務數據,又能讓我們對一個人的生活有多少瞭解? 在《當我們窮在一起》中,瓜迪歐拉李維拉(Oscar Guardiola-Rivera)提到中國的脫貧故事,但強調必須考量背景,尤其是有大批人口遷離傳統社區,在工廠不人道的環境下工作。他表示:「我相信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不會認為在這種環境下工作能叫做富裕」。在這種情況下,光是衡量收入沒什麼用。 更精細的衡量方式綜合了多種數據。例如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UN Development Reports)引用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將識字率和平均壽命等指標綜合成單一數據,讓人能比較不同地區的發展程度。 人類發展指數也有批評者。 但這是衡量貧窮的不同方式,著眼於「人類生活的富裕,而非金錢上的富裕」,影片製作成員之一的先恩(Amaryta Sen)如是說。
人們有免於貧窮的權利嗎?
人類發展指數反映出人們改變了對貧窮的看法。重點是人,而且是人權議題。這不只是取得食物或水等物質需求的特定權利,而是關乎身為一個人的意義。 聯合國對貧窮的定義說得很明白:「基本上,貧窮斷絕了選擇和機會,這有違人類尊嚴。這表示缺乏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這樣說來,終結貧窮的重點並非施予窮人「恩惠」,或是該幫助誰的問題。前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說的好:「克服貧窮並非慈善工作,而是伸張正義。貧窮就和奴役或種族隔離一樣,不是自然現象。這是人為狀況,而且可以克服。」
終結貧窮是要讓窮人找回身為人類的權利。這帶出令人不安的問題,是什麼人否決了窮人的這些權利。是腐敗的政客和無恥的企業?還是一般大眾也有責任, 因此有義務要解決問題?
金援的真相
開發中國家接受數十億美元的援助,有豐富的資源可進行貿易。但這並未能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脫離貧窮。兩部紀錄片《生財有「盜」》《搖滾救貧窮》 和系列短片探討緣由,以及為何我們會對這個狀況看似習以為常。
救貧要花多少錢?
重點不是錢。錢雖然有幫助,但光靠錢不能解決問題。 重點是改革錯綜複雜的全球結構。這部份在「金援的真相」中有更多探討。
重點是逐步給窮人機會和能力,讓他們能抉擇和掌握自己的人生。這部份在「制度的力量」中有更多探討。
重點是緊咬貧窮議題不放,對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貧窮感到憤慨。這部份在「世界的公義」中有更多探討。
重點是意志。我們要有心解決貧窮問題。我們必須問「為什麼」。
貧富不均是壞事嗎?
是的。貧富不均會影響社會中的每個人,不單是窮人而已。貧富差距大的國家,衛生與社會問題也比較多:平均壽命比較短;毒品問題增多;精神疾病增多;健康狀況惡化;暴力事件增多;還有肥胖人口增加。 貧富比較均等的國家,例如日本和瑞典,在許多社會因素上的表現,要比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更好。 關鍵是貧富差距越大,勢必意味著社會階級流動性越低。在許多國家,貧富差距近年來逐漸擴大,讓最窮的人越來越難向上爬。
有錢人造就窮人?
貧富不均的社會讓少數人─最有錢的─對其他人擁有不成比例的掌控。和所有特權團體一樣,他們通常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但對其他人來說未必有利。《有錢有保庇》(Park Avenue)便在揭露美國富豪如何以金錢買權力。有錢人提供競選經費,資助有影響力的智囊團,換取對自己有利的法案。 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便說:「華府現在幾乎是由美國企業部門掌管操作。幾十億幾十億的錢被拿去關說;一大堆說客在制訂法規和法令;政治活動一大堆金援,有太多被收買的政客了。」
他們不只創造出讓其他人貧窮的環境,還在過程中將窮人妖魔化。作家珍梅爾(Jane Mayer)便在《有錢有保庇》中提到,有錢人把窮人當成轉移民怨的擋箭牌:「他們將中產階級這幾十年來對經濟產生的怨氣,轉移到社會階層更低的人身上。」
要富有還是要自由?
《耕者無其田》(Land Rush)中的農民遇到開發商開條件:他們會失去田地,但是可以在新成立的蔗園當契作農民。很難評判這筆交易的價值。農民自耕自食,非常貧窮,而開發商真心相信他們開的條件很有價值,政府也希望開發案能帶動經濟。 但我們可以不顧別人意願,改變他們的生活嗎?如果對象不是窮人,政府會推這樣的開發案嗎?民主只是有錢人才能享有的嗎? 在〈耕者無其田〉中,反對派的科利巴里(Ibrahim Colibaly)提到,這種情形在馬利共和國越來越多,因為「對(政客)而言、歐美是獨一無二的榜樣。他們不去找踏實的作法發展非洲,卻硬要套用根本不適合非洲的模式。」
我們常認為民主是西方世界比較正面的貢獻,但馬利的窮人似乎和美國窮人一樣的無能為力。或許西方世界的民主和開發中國家的一樣,需要同樣程度的把關?
金援的真相
開發中國家接受數十億美元的援助,有豐富的資源可進行貿易。但這並未能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脫離貧窮。兩部紀錄片和系列短片探討緣由,以及為何我們會對這個狀況看似習以為常。
我們是否還想救貧?
現在替發展中國家募款越來越難。重大災難仍然能得到大量捐贈。但是對於日常的發展,援助經費正在減少,而將經費侷限在政府背書的發展計畫上,作法也引人爭議。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包括捐助倦怠(donation fatigue)、對援助成效冷嘲熱諷、在意貪腐問題,以及金融危機衝擊等等。部分原因也和聲援活動本身有關。 讓人們關注簡單或個人的概念,例如免除外債、資助兒童,或是買一頭山羊,要比關注結構性、複雜、甚至曖昧不明的議題來得簡單。但散播簡單的訊息有可能扭曲實情。這需要從特定角度吸引人們的興趣,而且不容失敗。導演 Thom 的短片《尋找約瑟芬》(Finding Josephine)講述資助非洲女童的故事,他說定期收到的女童近況報告「在我看來,這些印著非洲孩童笑臉的光面折頁就跟平常收到的垃圾郵件沒兩樣。」
做好事的聲援活動會有壞影響嗎?
如果有助於解決問題,扭曲事實沒關係嗎?《Kony 2012》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支講述烏干達真主反抗軍(Lord’s Resistance Army)綁架兒童惡行的影片,吸引超過 1 億人次觀賞,引發全球極大的關注。但這部影片被人批評資訊過時,誤導問題,將注意力完全聚焦在美國的角色,把非洲人摒除在外。這對烏干達人民來說是好是壞? 簡化報導是否會更難以吸引人長期關注?這是否強化了負面的刻板印象,創造出 「他們和我們」的分立心態?這是否會助長不信任和憤世嫉俗的心態,讓人難以論斷,或正確的報導、進步?如果簡化事態隱瞞了更複雜的真相,可以用成果將功贖罪嗎?
搖滾藝人波諾(Bono)在《搖滾救貧窮》中便提到有人對於「Make Poverty History」活動的批評:「有人不高興,因為這看來太過簡化。一切只是唱唱歌、只是 T 恤口號,只是誘人上鉤。你並不能為了口號就否定一個改變了世界的活動。」
錢到哪兒去了?
不管募到多少錢,不管做了多少好事,由於大筆援助流往其他地方,遠離開發中國家,到了有錢國家手中,援助成效一直大打折扣。開發中國家被奪走的錢比得到的援助還多。 窮國的資本外流估計是得到的官方援助的 8-10 倍。 部分援助因為貪腐和犯罪而消失,但大量的錢是在合法避稅下流失。許多跨國企業濫用稅務漏洞。紀錄片《生財有「盜」》(Stealing Africa)說的是尚比亞的故事,跨國企業出口 30 億美元的銅產,只要繳 5 千萬美元的稅。他們還能得到尚比亞政府 1 億 5000 萬美元的補助。 尚比亞無力協商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當時參與政府出售礦場談判的納瓦奇威(Edith Nawakiwi)回憶說:「我不像部長, 倒像個乞丐。」尚比亞受困於援助與貿易的全球制度中。正如波格(Thomas Pogge)在《當我們窮在一起》(Poor Us)中說的,全球化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由誰把持? 我們現有的制度是由富國為富人所設立的。」
控制各國如何通商,以及發展中國家如何接受援助的結構需要改革。這些結構多半受到世界最富有國家的利益左右,讓窮國沒什麼實際影響力,剝奪他們發展的機會。
要改革世界銀行還是買羊?
兩者都要。底層結構需要改革,並不表示小型的努力就毫無價值。但用買羊取代改革世界銀行並不可行。波格也主張,目前受惠於這個制度的國家,有義務改革制度。他認為目前消極支持國際制度的人,就好比當年消極支持納粹政權的德國人。 這當然是個比較爭議的類比,意指大多數的人(或許也包括正在這個網站上的每個人)都是沆瀣一氣地在做違反人權的事。不過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能力來做點什麼事來改變這樣的處境,無論這件事再怎麼微不足道…
世界的公義
為什麼有錢人無法成為窮人的勵志榜樣?貧富不均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兩部紀錄片《有錢有保庇》 《耕者無其田》 和系列短片探討這個議題。
貧富不均是壞事嗎?
是的。貧富不均會影響社會中的每個人,不單是窮人而已。貧富差距大的國家,衛生與社會問題也比較多:平均壽命比較短;毒品問題增多;精神疾病增多;健康狀況惡化;暴力事件增多;還有肥胖人口增加。 貧富比較均等的國家,例如日本和瑞典,在許多社會因素上的表現,要比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更好。 關鍵是貧富差距越大,勢必意味著社會階級流動性越低。在許多國家,貧富差距近年來逐漸擴大,讓最窮的人越來越難向上爬。
有錢人造就窮人?
貧富不均的社會讓少數人─最有錢的─對其他人擁有不成比例的掌控。和所有特權團體一樣,他們通常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但對其他人來說未必有利。《有錢有保庇》(Park Avenue)便在揭露美國富豪如何以金錢買權力。有錢人提供競選經費,資助有影響力的智囊團,換取對自己有利的法案。 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便說:「華府現在幾乎是由美國企業部門掌管操作。幾十億幾十億的錢被拿去關說;一大堆說客在制訂法規和法令;政治活動一大堆金援,有太多被收買的政客了。」
他們不只創造出讓其他人貧窮的環境,還在過程中將窮人妖魔化。作家珍梅爾(Jane Mayer)便在《有錢有保庇》中提到,有錢人把窮人當成轉移民怨的擋箭牌:「他們將中產階級這幾十年來對經濟產生的怨氣,轉移到社會階層更低的人身上。」
要富有還是要自由?
《耕者無其田》(Land Rush)中的農民遇到開發商開條件:他們會失去田地,但是可以在新成立的蔗園當契作農民。很難評判這筆交易的價值。農民自耕自食,非常貧窮,而開發商真心相信他們開的條件很有價值,政府也希望開發案能帶動經濟。 但我們可以不顧別人意願,改變他們的生活嗎?如果對象不是窮人,政府會推這樣的開發案嗎?民主只是有錢人才能享有的嗎? 在〈耕者無其田〉中,反對派的科利巴里(Ibrahim Colibaly)提到,這種情形在馬利共和國越來越多,因為「對(政客)而言、歐美是獨一無二的榜樣。他們不去找踏實的作法發展非洲,卻硬要套用根本不適合非洲的模式。」
我們常認為民主是西方世界比較正面的貢獻,但馬利的窮人似乎和美國窮人一樣的無能為力。或許西方世界的民主和開發中國家的一樣,需要同樣程度的把關?
瞭解更多
世界的窮人住在哪裡?《經濟學人》雜誌(Economist)蒐集的證據。
赤貧人口如何度日《貧窮經濟學》(Poor Economics)作者的圖表。
正確可靠地衡量全球貧窮狀況新經濟學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成果如何?One.org 檢視承諾和進度
貧窮是人權議題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說分明
貧窮:事實與數據有多少人每天靠不到 2.5 美元度日?有多少百分比的人面臨收入差距增大的情形?
國際發展由英國BBC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說分明
慈善救援基金會的全球行善指數對全球慈善行動最大規模的研究
http://whypoverty.pts.org.tw/zh_TW/theme/the-system
(楨:如此地探討貧窮、尤其批中國之白領/藍領勞工《出路》/《當我們窮在一起》,妄想脫貧致富!詳參【圖博館】:《饑餓政治經濟學》 《窮人的銀行家》 鱷魚的眼淚? 全球新貧族 《全球社會學》 高學歷新貧階級 《M型社會》 《富爸爸‧窮爸爸》 富孩子‧窮孩子 高學歷高失業 貧富的數字魔術 中國就業 《三農問題》 中國醫療體制 改革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海龜與烏龜 富士康事件 過勞死 《委外革命》《誰偷了我們的工作》《當債務吞噬國家》《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窮得有品味》 《快樂經濟學》)
“中國式扶貧”政策呈現三特征 2011-11-16中國新聞網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6日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表示,中國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爲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的扶貧開發政策有三個特征。
——堅持開發式扶貧和社會保障相結合。引導貧困地區和貧困群衆以市場爲導向,提高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2001年到2010年,中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兩者的增幅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10年底,農村低保覆蓋2528.7萬戶,5214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覆蓋範圍不斷擴大。
——堅持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編制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爲主要資源的專項扶貧開發規劃,分年實施。水利、交通等部門將貧困地區作爲各自發展重點,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進行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軍隊和武警部隊支援,社會各界參與,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扶貧方式,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民收入。
——堅持外部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通過專項扶貧資金、財政轉移支付、部門項目建設、社會各界捐助、引進利用外資等途徑,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貧困地區自強不息,投工投勞,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困落後面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扶貧領域共利用各類外資14億美元,加上國內配套資金,直接投資總額近200億元人民幣,近2000萬貧困人口受益。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1-16/3464376.shtml
扶貧
中國政府和社會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産、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其基本內容與特點爲:①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爲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②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爲主。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産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③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爲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曆史演變
中國的扶貧工作大致經曆了3個階段:①多種形式的生産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貫徹生産自救方針,采取發放救濟款資助生産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②個案型的扶貧階段。1978年以後,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貧困戶從發展生産和商品經濟入手,依靠國家、集體力量和群衆互助,采取幹部分工負責、富裕戶扶助貧困戶、逐戶落實等辦法,幫助貧困戶發揮自身潛能,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③社區型的以經濟開發爲主的扶貧階段。1983年起,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産的同時,投入更大力量對貧困地區實行經濟開發。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團體積極配合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發揮當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開辟生産門路,實行多種經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確定貧困的標准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大多是以人們的收入狀況來確定貧困線。中國的貧困線主要以是否達到溫飽爲標准來確定。根據國家統計局規定,1985年農民的消費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 150元人民幣以下者爲貧困型。以後各地實行的標准有些上升爲 200元,有的發達地區多至1000元。列入貧困線內的扶貧對象分爲兩類:①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國有18個片,包括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這類地區生活條件差,生産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②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造成貧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勞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産和生活資料。
扶貧方式
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方式主要有:①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②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③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④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對貧困戶的扶持方式主要有:①家庭自營式。扶持家庭發展各種農副業。②創辦經濟實體。它以吸收貧困戶勞動力爲主,從事專門生産或經營活動。③經濟聯合式。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兩方或多方聯合起來,從事生産或經營,發展合作經濟。④開發投資式。扶持貧困戶參加開發性生産項目的投資,以適應開發性生産的需要。⑤安置就業式。將貧困戶的勞力安置到集體企業就業,使其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
意義和作用
中國由于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産力發展十分緩慢。采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産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爲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http://www.hudong.com/wiki/%E6%89%B6%E8%B4%AB
廣東:扶貧結出幸福果 2012-11-30 北京新浪網
2009年,廣東省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3年來,按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雙到”工作要求,廣東省探索新路徑、增強內生動力,為建設幸福廣東夯實了基礎──
11月9日上午,廣東省樂昌市長來鎮前溪村的村民們紛紛聚集在前溪村小學,幾間義診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原來,是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專家組在這裡為村民把脈問診、免費發放藥品、宣講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知識。
“小山村地處偏遠,能有專家來義診,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前溪村村委會嚴主任告訴記者,近年在各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前溪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現代生態農業,實現了貧困戶100%脫貧,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同時,前溪村衛生站建成了符合標準的診療室、藥品室、輸液廳等固定設施,村裏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大大提高,基本實現了村民小病不出村。
這,衹是近年來廣東“雙到”扶貧的一個縮影。
實現新目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珠江三角洲經濟一日千裏。但由於地理區位、自然稟賦、經濟基礎、歷史文化、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窮廣東”現象也令人關注。數據顯示,2009年廣東農村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就有316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6.14%,高於全國4.6%的貧困發生率。同時,全省城鄉收入差異系數已連續多年維持在3以上的高位。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的問題長期制約著“幸福廣東”的建設。
2009年,廣東出臺《關於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的實施意見》,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正式向“窮廣東”宣戰。3年來,按照“雙到”工作要求,廣東省積極動員並組織政府、企事業單位直接參與挂鉤扶持貧困村、貧困戶,建立瞄准機制、靶向療法,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並建檔立卡,對貧困村及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加快實現“一年脫貧、兩年致富、三年發展”的穩定脫貧目標。截至今年9月,廣東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75.5億元,派出駐村幹部11500多名,定點、定人、定責幫扶全省3407個貧困村的37萬戶貧困戶。
探索新路徑
要脫貧致富,首先要解決貧困村落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營造適宜“造血”的基礎環境。為此,廣東提出了生態移民安置政策和整村推進工程,幫助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貧困村移民搬遷,幫助低收入困難戶進行住房改造。
得益於扶貧“雙到”的惠民政策,2010年底,韶關市乳源縣53歲的趙天香一家6口從深山老林遷到了位於東莞瑤胞新村的寬敞新屋。趙天香還在一樓開了一個小便利店。
“平常一邊在家看店,一邊照顧2歲的小孫女,老婆在附近打點散工。兒子和兒媳通過幫扶單位的牽線在縣城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一個月下來,一家人的收入有四五千元。”趙天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產業扶貧也是廣東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大亮點。
在清遠市連南縣三排鎮三排村,廣東省煙草專賣局的駐村幹部王清明和村民們在荒山亂石中開墾了一條致富路。昔日一窮二白的三排村,如今已在荒山上、石縫裏種滿桑樹、金銀花以及花生,並建立起蠶桑、金銀花、花生等生產基地,實現了種養業產業化發展。
“我們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形成了‘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民發展種植、養殖業的積極性,確保了農戶實現穩定增收。去年,全村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到13068.48元。”王清明自豪地說。
趙天香家的變化、三排村的發展……這些都是廣東扶貧開發工作的剪影。經過近3年的摸索,廣東成功創造出產業化扶貧、工農相輔扶貧、金融扶貧、整村推進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社會保障扶貧、智力扶貧、社會力量扶貧、基層組織建設扶貧等多元化的扶貧模式,有效地推進了貧困戶脫貧增收和貧困村改善村容村貌。自來水“清”起來,村路“硬”起來,小洋房“建‘起來,農家書屋“用”起來……如今,廣東貧困村落正煥發出一派濃濃的新農村氣息。
增強內生動力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廣東基本完成了14萬戶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的住房改造以及7751戶“兩不具備”村莊移民戶的搬遷工作,並完成300個“幸福安居示範村”整村推進建設任務。去年廣東全省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6111元,達到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65%。按照農村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的脫貧標準計算,96.6%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成功脫貧。同時,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8.6萬元,比2010年增加5.6萬元。廣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綜合處處長廖紀坤表示,預計到今年底,廣東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將達到7028元﹔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或超過3萬元,平均每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9萬元。
“雙到”扶貧在幫助貧困村摘掉“窮帽子”的同時,還進一步提升了廣東整個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不斷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371.7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395元,同比增長1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9%,創自1983年以來的新高。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87:1,低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為建設幸福廣東夯實了基礎。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30/8433294.html
貧窮、文化與社會工作:脫貧行動的理論與實務 (洪葉文化出版 2007)
內容簡介
脫貧,成為目前因應貧窮問題的新方向! 社會救助一直是社會工作專業所關注的領域,但曾幾何時成為發放津貼的行業。在本書中,我們試圖從當代社會救助政策的變遷,說明上述趨勢已然轉變。
脫貧,成為目前因應貧窮問題的新方向。 然而,社會工作不應該只有說法而沒有做法,因此我們一方面從規範與實務兩個層次為脫貧工作找出理據;再方面從華人特有人情文化的生態脈絡下,察考它對現有脫貧實務操作的影響;三方面則由服務使用者與供給者立場,檢視現有服務供給的情形。盼望透過這樣的梳理,可以為國內社會救助工作提供更多的省思與借鏡。
作者簡介王篤強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貧窮、文化與社會工作
第一節 楔子:兩則故事
第二節 貧窮與社會工作
第三節 文化與社會工作
第四節 脫貧行動的想像
第二章 社會救助政策與脫貧實務的當代發展
第一節 社會救助政策轉向的背景
第二節 強制工作與資產形成兩種政策取向
第三節 「強制工作」與「資產形成」兩種政策取向的比較
第四節 對於台灣脫貧實務的意涵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第三章 脫貧行動的規範理論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第四章 脫貧行動的實務理論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第二節 優勢觀點
第三節 生態系統理論
第四節 資產形成模式
第五節 自我效能理論
第三篇 生態環境對個人因應行為的影響
第五章 人情文化與資源分配
第一節 當代西方社會資源公正分配的理論
第二節 對當代西方社會資源公正分配理論的反省
第三節 低收入戶資格審查行為中的人情因素
第四節 人情文化、資源分配與社會工作
第六章 人情文化與求助行為
第一節 求助行為的意義與歷程
第二節 求助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第三節 人情文化與求助行為
第四節 低收入戶的求助行為
第四篇 低收入戶生活現況、脫貧福利需求與服務輸送的影響因素
第七章 低收入戶的生活現況與脫貧福利需求——以某縣為例
第一節 國內低收入戶人口分佈與歷年更迭
第二節 低收入戶之生活現況
第三節 低收入戶之脫貧福利需求
第八章 為什麼不脫貧?——低收入戶經濟戶長的生態位置與利基
第一節 國內、外現有脫貧方案簡介
第二節 低收入戶經濟戶長對現有脫貧方案的參與意願與考量因素
第三節 為什麼不脫貧?生態觀點的檢視
第九章 公私部門脫貧方案服務輸送的阻礙因素
第一節 公私協力下脫貧服務方案執行現況
第二節 現行脫貧方案的服務輸送缺口
第三節 人情社會中公私協力的脫貧服務輸送阻礙
第五篇 結論:社會工作的處遇
第十章 脫貧行動的政策構想、操作模式與批判省思
第一節 脫貧行動的政策構想
第二節 脫貧行動的操作模式
第三節 脫貧行動的批判省思
表次
表2-1 強制工作、資產形成與原始政策比較表
表7-1 台灣省2006年列冊低收入戶服務措施一覽表
表7-2 台閩地區2001---2005年低收入戶整體概況表
表7-3 台閩地區2005年各縣市低收入戶統計表
圖次
圖4-1 以收入為基礎的福利模式
圖4-2 以資產為基礎的福利模式
圖4-3 三元交互決定論
圖4-4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關係
圖6-1 求助歷程模式
圖6-2 人情社會中的求助歷程
圖10-1 脫貧行動的政策構想示意圖
圖10-2 脫貧行動的行政設計示意圖
圖10-3 脫貧行動的方案策略示意圖
圖10-4 抗貧體系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