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9 09:44:41| 人氣6,372| 回應69 | 上一篇 | 下一篇

《知識經濟》的無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聽到中時晚報無預警停刊了,第一個想到了是知識經濟真是無情無義,裁起員工不但毫不手軟,而且根本不給你有反抗的時間,台灣的老闆怎老學人家的坏長處。

你也未免太孤陋寡聞了,以文人報辦著稱的中時是走在知識經濟前端的,早就在裁撒南部中心時幹部過(員工無用的事後抗爭紀錄片公視播過),這回已是駕輕就熟。

怎麼了?在當局打壓媒體之際,兩位不替媒体打氣,還在落井下石,談啥過時的「新經濟」。

不是這樣的,知識是權力,權力當然得速斷,無所謂新舊。

不!知識是無价的,這有何可評論的?

藝術也是無价的,可拍賣起來,連梵谷復活也不想當悲劇畫家了。

所以「無价」也者,可以是「無价之宝」,也可能是「一文不值」。

要不,網路股价一下、會被抄升天,一下、又被打入地。

那就是葛林斯班所說的《非理性繁荣》了(時報,2000)。問題是以理性為本質的知識怎可能會成為非理性呢?

我看你是讀書讀坏了頭殼,理性不只不是如理性主義者所宣伝的那麼理性,往往還充滿愚昧、瘋狂和暴力。

管它理性還是非理性,只要能賺錢的就是好知識。

「能賺錢」這句話最合資本主義的本質!

難怪學者專家在《知識經濟的迷思與首思》(天下,2002)一書中會破除一般人誤將高等教育等同於「知識經濟」。

那當然,能賺錢的知識才叫「知識經濟」,不然徒有博士學位還只是條「知識書虫」。

酸葡萄,要像你一樣旣不能賺錢也沒學位,就只是「知識垃圾」了。

別這樣好辯名相,以為加上了「知識」兩字就真的要很有「知識」嗎?沒那麼名實相符的。
 
只要能賺錢,你管他美國文盲黑人(抗議!種族歧視)的運動影歌明星、還是南韓的偶像劇小白臉,或是台灣的台客黑手(台奸!),全都算「知識經濟」和「知識資本主義」。

要是不賺錢的話,即便再怎麼高科技的網路泡沫連「垃圾」都不如,垃圾還能回收。

你這樣說就太傷感情了,別忘了你可是在用網路發表東西,怎可用過就拋?

我六親不認,這一切都是跟「知識經濟」學的,梭羅在《知識經濟時代》(時報,2002)不是說「企業要成功,一定要壯士斷腕,才能自救。」你看現在那家裁員不都是無預警的。

說的也是,所謂「學好十年功,學坏一夕間。」

有這句俗語嗎?我只知學別種語言最易下手處是學髒話。

這就對了,不是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啥是人性?秀場美眉是也。

知識經濟>百度百科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從內涵來看,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産、傳播和使用,它以高技術産業爲第一産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爲首要依托,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爲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産、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于物質、資本在生産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産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越來越依賴于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其功效已遠遠高于人、財、物這些傳統的生産要素,成爲所有創造價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識經濟的提法,可以說正是針對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創造中的基礎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爲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于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産什麽,而是用什麽生産,這裏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産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産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産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産業爲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産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産要素函數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並准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曆史性變化和人類社會已進入一種嶄新的生産方式這一偉大現實。知識經濟是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在人類財富創造形式上的嶄新時代。我們稱之爲知識經濟,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目前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知識經濟與應用文

  人類社會已悄然走進了知識經濟時代。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産、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它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是把知識作爲最重要的資源,把人創造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因素,其主要特點是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專家們指出:21世紀將是“知識化了的全球社會”。充滿這個社會的將是各種數字符號與信息流,而接通這個社會各個部分的則是既四通八達又快捷方便的信息網絡。全球發展的大趨勢是“知識經濟一體化”,這種一體化將是在“知識經濟化”與“經濟知識化”雙向轉化中不斷發展的,而這種雙向轉化離不開應用文。因爲應用文的本質特征主要是管理功能、中介功能、告知功能、協調功能、導向功能、知照功能、憑證功能、規範功能、聯系功能、交流功能等。如果削弱或取消這些功能,這種經濟知識化與知識經濟化的雙向轉化是很難以或根本無法完成的,國家、政黨、企事業內部上下左右的協調、溝通、管理有可能受阻,國家與國家、政黨與政黨、地區與地區、組織與組織的交往就難以規範和暢達。(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2002年第1期《世界的有序發展離不開應用寫作》)

  知識經濟的標志和特征

  (1)資源利用智力化
  從資源配置來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爲勞力資源經濟、自然資源經濟、智力資源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人才和知識等智力資源爲資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經濟,節約並更合理地利用已開發的現有自然資源,通過 智力資源去開發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資源。
  (2)資産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爲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産投入爲主的經濟,無形資産成爲發展經濟的主要資本,企 業資産中無形資産所占的比例超過50% 。無形資産的核心是知識産權。
  (3)知識利用産業化
  知識形成産業化經濟,即所謂技術創造了新經濟 。
  知識密集型的軟産品,即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産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傳統的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成爲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
  (4)高科技産業支柱化
  高科技産業成爲經濟的支柱産業,但並不意味著傳統産業徹底消失。
  (5)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知識經濟重視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采取的是可持續化的、從長遠觀點有利于人類的發展戰略。
  (6)世界經濟全球化
  高新技術的發展,縮小了空間、時間的距離,爲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物質條件。
  全球經濟的概念不僅指有形商品、資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的流通。
  以知識産權轉讓、許可爲主要形式的無形商品貿易大大發展。
  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爲人才、知識、信息的競爭,集中表現爲知識産權的競爭。全球化的經濟與知 權産權保護密切聯爲一體。
  (7)企業發展虛擬化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主要是靠關鍵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通過許可 、轉讓方式 ,把生産委托給關聯企業或合作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設備 職工來實現的。
  (8)人均收入差距擴大化
  這是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而言,是知識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之一。 這也是在知識經濟 時代,必須掌握第一流知識和信息,占領經濟制高點的重要性、緊迫性所在之處。

  結論

  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知識經濟正在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帶來更好的際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有利于在新的世紀裏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之路。
  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智能資本"成了最重要的資本,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最重要的競爭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企業的發達和個人的發展,無不依賴于對知識的掌握和創造性的開拓與應用,而知識的生産、學習、創新,則成爲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爲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迅速擴展令世人矚目。

  其他補充

  知識經濟,亦稱智能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産、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是指區別于以往以傳統工業爲産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爲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它是以高新技術産業爲第一産業,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爲首要依托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知識經濟理論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爲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産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標志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識經濟作爲一種經濟産業形態的確立是近年來的事,其主要標志是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爲代表的軟件知識産業的興起。蓋茨的主要産品是軟盤及軟盤中包含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應用打開了計算機應用的大門,微軟公司的産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産值的總和。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軟件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這些表明,在現代社會生産中,知識已成爲生産要素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此爲標志的知識經濟將成爲21世紀的主導型經濟形態。
  知識經濟的特點表現在: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經濟,其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資源來取代已經耗盡的稀缺自然資源;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産投入爲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無形資産的投入起決定作用;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世界大市場是知識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爲導向的經濟,科學決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有日漸增強的趨勢。
  目前,知識經濟作爲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正在悄然興起。在知識經濟的模式中,知識、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爲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http://baike.baidu.com/view/487.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6,372) | 回應(6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經濟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金磚or土磚四國?

顯示全部69則回應

圖博館
為什麼知識網紅開始成為一種現象
2016年初我寫到,未來的互聯網長尾,會越來越長,從網絡孵化出的小中心,最大的特徵就是自帶內容和流量屬性,「 我堅信所有的禀賦都可以發光,國內未來的所謂網紅類型,一定不會僅限於時尚類、YY主播類,會愈加多元和精彩」。
  也是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同一時期,我在虎嗅一次分享活動上,見到大學時期的啟蒙偶像李笑來。曾經在我的印象裡,他的關鍵標籤是《托福21天核心詞彙突破》、《把時間當作朋友》、國內比特幣首富,他也是在我上學的時候,對我締造學習方法和成長觀念起到關鍵作用。沒想到從那次見面開始,我們會一起聊IP,做知識付費。
  2016年年前,我們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館第一次聊IP打造方法論,那個時候他的共同成長付費社群早已開始,那時還沒有得到APP和他超過2500萬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面對李笑來的我,剛剛經歷了三年傳統媒體和半年IP創業,突然意識到,面前的這位中年大叔,也是一個行走的IP,紅了很多年的知識網紅。
  也是李笑來開始讓我明確意識到,「 紅」其實分很多種,有的人是在積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積累影響力。注意力轉瞬即逝,只有影響力才能讓人紅很久很久。
  李笑來七年前創造的幾個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概念:比如把時間當作朋友、升級操作系統、建議有效社交和創造睡後收入etc,對很多年輕人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現在正對一代人積累財富起到關鍵作用。
  在賣知識這件事情上,李笑來做的估計比國內很多知識網紅都早。很多知識大V都在教企業商業模式,而他很早就定義了一套個人商業模式升級方法論。比如一定要學好英語和計算機,保持個人信息的開放和流通,不斷升級並遇到人生的驚喜等,大受讀者愛戴的干貨和雞湯。他一直主張的個人商業模式是,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知識高效率賣出很多次。
  於是我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此前關於IP商業化操作的方法論,如果不斷複製在值得打造的知識IP身上,是不是能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比如再看吳曉波學長,就是我看來綜合實力最強的知識網紅,也是我們很多同學的偶像。曾經我們在復旦新院唸書的時候,《激盪三十年》和《大敗局》都是必讀書目,在哪個場合能見到他都默默興奮很久,看到他的任何新動向,都成為我們這一代的燈塔。
2017-03-31 11:56:25
圖博館
吳曉波將商業模式和媒介規律在自己身上運作的非常充分,也個人IP化操作的典範。不愧是學媒體出身,不僅將商業進程和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進行長期專業化、互聯網化傳播,同時懂得併且抓住不同媒體平台的特性,多渠道分發、積累影響力,實現成功變現。他投的小鵝通已經凶悍掃蕩了諸多運營良好的自媒體大號,吳曉波頻道公眾號的付費訂閱已經破2000萬。
  現在的「吳曉波頻道」絕不僅僅是一個200萬中產階級粉絲的微信公眾賬號,而是以吳曉波這個IP為核心,分發至微信、微博、視頻網站、音頻網站等各類型媒體矩陣的巨大媒體商業網絡。這些符合各媒體平台機制的內容,都在同時往中心的「吳曉波頻道」吸引流量,成為其知識變現的強大基礎。
  反觀很多當今所謂的紅人,包括現在這輪知識付費泡沫,塑造個人價值的方法都很表面,個人IP衍生產業的價值拓展非常有限,即使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把商業變現,也會因為缺乏長久的生命力無以為繼。
  2017新榜大會,我坐在台下聽吳曉波說到內容行業「八卦-新聞-諮詢-知識-價值觀」的演進,說到內容變現的形式已經發生的轉變,突然發現我觀察的偶像們,都因為知識付費串了起來。說他們是「網紅」,並不是拉低他們自有身份,而是說他們如何懂的借用互聯網的力量來塑造個人影響力。
  當天,脫不花、吳曉波、李笑來這些知識網紅和IP締造者都分享了關於知識付費的經驗,而後演講的米果文化胡漸彪,向大家介紹的在喜馬拉雅平台實現了2800萬付費訂閱的《好好說話》課程,就來自馬東。
  為什麼知識付費成為一種潮流
如果說兩條消費者行為的主脈絡中,第一條集體狂歡式的媒介盛事,是給傳統意義的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那麼知識付費就是給致力於塑造長期影響力的個人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知識類的個人IP更容易建立信任貨幣,當信息極度氾濫,人均時間有限,幫助提高效率的高緯度信息篩選服務就成為剛需。
  隨著支付手段的普及,用戶對高維度信息的渴求,付費意願也空前強烈。
這其實就是教育,教育不僅是信息選擇服務的優質形式,也是完成說服、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本質上的知識服務則可以製造垂直、穩定、持續的優質流量;並且直接交易,不用擔心傳統電商的供應鏈問題。
2017-03-31 11:57:25
圖博館
知識服務,本質上一種知識IP商業化操作。要總結現有知識網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背後都是高度可挖掘的知識積累,以及專業的媒體運營操作能力,當知識付費進入下半場,專業化的IP運作和媒體運營能力就更為重要。有時候非常感慨,像知乎的CEO周源說的,每當時代轉軌,世界都需要媒體和媒體人。你經常會在這些潮流的尖端,發現央視、傳統紙媒和記者的影子。
  他們曾經經歷過專業的內容訓練和實踐,培養出了很好的「內容感」,如果能再加上互聯網的磨礪,經年累月的內容積累和對新時代用戶需求的關照,可以讓他們更懂的IP打造的定位、策劃、產品化和傳播方式—— 掌握了這套邏輯的人,便手握各種內容變現大門的鑰匙。
  形成品牌,不代表形成了IP
如果現在要讓我總結曾經做IP商業化的最關鍵心得,那就是IP和品牌不是一回事,單單構成具有市場認知的品牌,不代表就具有IP式的長期變現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在市場上有認知,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像李笑來和吳曉波那樣的千萬專欄。
  如今表面的知識付費繁榮,也體現了媒體和內容行業的變現焦慮,甚至出現了同一個課程內容反复在多平台不斷收費的情況,這就像一部電影還未沉澱出好口碑,就不斷上院線圈錢,反而是對付費用戶的消耗,很大程度上忽略了IP操作的核心。
  簡單來說IP,首先體現的是“中心”位置,也可以視為價值觀的源頭。圍繞其不斷的價值傳播帶來的認同效應,認同效應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傳播擴散,好的IP天然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口碑能力。
  觀眾看的往往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才是有效心理喚起的源頭。帝吧出征的人都三觀超正,蘋果的最早期使用者都是最熱愛突破與自由、還有點事兒逼的人,喜歡羅永浩很多都有理想和情懷,跟著陳勝吳廣去起義的人都是被逼上絕路的平民老百姓。
  這種認同不只是內容層面的產品認同,而是精神認同,由精神層面的認同來形成商業層面的認同。所以,真正IP商業邏輯的段位是非常高的,滿足的不是現實層面的生理需求,而是精神滿足。
  現在很多對於品牌的消費,更多是在表面的內容層面。比如很多知識類的課程,大家買了會覺得不錯,但很難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難以形成傳播效應。因此IP打造的精力往往不在表層的文化材料上,而是你打磨想要傳遞的核心。對於表面與深層的認知不同,造成的是完全兩種不同的作業方式。
2017-03-31 11:58:15
圖博館
IP的核心打造的好,表面用什麼樣的文化材料倒是其次的,這就是為什麼《奇葩說》看起來如此奇葩鮮豔,還是一檔強口碑的IP,還能沉澱出知識類衍生品,就是因為通過專業化的媒體操作,傳遞出的是他們的價值觀,而且是好看的價值觀。
  我曾看到馬丁寫過一句話非常贊同:
IP的形成,說得形象點,有點兒宗教的傳教色彩,一旦這種認同形成規模效應,就能凝結成了價值礦藏,也就是所謂的IP。
  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專業的媒體運營去不斷打造。IP不斷的價值輸出,是系統性工程,具體到系統中的每道工序(比如公眾號寫作、知識產品開發等),又是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藝術創作。因此需要的不僅是好內容,更需要媒體運營能力協調和統一,讓一切看起來有序、有趣甚至是很酷,這也是脫不花說的「重運營和強交付」。
  比如,《好好說話》能夠賣到2800萬,絕對不僅僅是因為馬東和奇葩說的影響力。跟胡漸彪聊完,認真研究了老殭屍們的付費音頻,從這幫華語圈最會說話的人身上,我不僅看到了關於「說話」這件小事最全面深入的思考,最認真的內容產品化生產,最娛樂化的知識明星矩陣傳播,還有一種從說話切入,來融入並改變這個世界的野心。
  2017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偶像馬東,是因為《好好說話》出版邀請李笑來寫一篇序。我看著他倆坐在一起聊到知識和娛樂的邊界,自己有些恍惚,想起的是2009年,我正在李笑來的個人網站看他教如何有效背托福單詞,馬東則剛在央視3套拿了金話筒主持人獎。
  也是他們,讓我覺得身處傳媒的這場浪潮中,時間變的特別有意義。
2017-03-31 11:58:55
圖博館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2016-08-13 壹讀

  導讀 /自從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刷,吃飯時刷,睡覺前刷,刷刷刷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但是爭分奪秒碎片化學習帶來給我們什麼呢,焦慮,懷疑生活,徹底癱瘓!筒子,醒醒吧,所謂的碎片化學習,其實就是個騙局!
   先講個故事,看你有沒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給你「知識裝逼」了一個術語,牛!怎麼知道的?——他推給你一個公眾號。
你開始關注,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問題也有了解決方法——按照這個進度,過3年就能理解宇宙終極奧義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了你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飲食、情感關係……等等所有的領域——咳咳,有點看不過來的你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頻刷,平時看不完,跑步還能刷——但是,還是刷不完!
還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媽的收藏!
這也叫「松鼠症」——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
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於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讓你沮喪。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好像距離寫文章的大牛越來越遠了——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點。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哇,原來這才是對的!
別說宇宙奧義了,你對於生活有了深深的懷疑……
再好的雞湯也掩飾不了你日益的鬱悶——確實這個世界LOW的就是刷了無數文章的你。
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了,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隻豬,一坨肉,一個死屍——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頻……
中招的請舉手!
更加讓你想抽自己的是,過了幾天你歇過來,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刷刷刷。
焦慮症-松鼠症-懶癌,本世紀三大絕症,其實是個死循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問題——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
信息超載老話題不多說了,講幾個數據: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過去雜家、博物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過谷歌度娘。
2017-05-28 07:31:44
圖博館
知識的儲存能力,人類早就被電腦完勝了,知識的搜索和連結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趨勢也很明顯:知識碎片化。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首先時間和空間被打碎,移動手機允許你在三站地鐵里聽完一本書;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你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了標題黨,你根本對下一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最糟糕的其實是知識結構碎片化——你並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現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雲、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網際網路行業;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雲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腦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干不過電腦),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連結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了抵禦這種焦慮,你只好繼續打開更多窗口,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我靠,我看了本書特好的書!」
「是嗎是嗎說什麼的給我講講?」
「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連結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這樣?
2017-05-28 07:32:24
圖博館
所以大部分的人學習,起初是為了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逃避問題。他們越學越焦慮。
  什麼是靠譜的學習方式?
觀察下那些給你餵知識的專家們怎麼做的。
他們都挺賊的——專注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了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專注力;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結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構的連結能力。
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在你不斷的在沙漠閒逛,他們自己的金字塔蓋了起來。
  怎麼辦呢?下面是3個把抵禦碎片化,讓知識「零存整取」的方式:
1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李小龍當年剛回香港,在《歡樂今宵》上節目,節目組請來了一名太極拳拳師,想考驗他能不能推到對方。拳師也擺好架子等他來推,結果李小龍一拳打在對方臉上。
李小龍想表達的是——在真實的實戰中,沒有人會等你擺好架勢,只衝著你規定的地方打過來。
學習也是一樣——在真實生活中,環境和知識都變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學校里一樣,系統的學好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
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①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了一半。
②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索認知資源。
③找到你要到資源。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絡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
2017-05-28 07:33:05
圖博館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①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②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③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這個方法展開又是一篇,我有機會另外開文講
3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4 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了傳播,至少為了思考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碎片化學習,是牛逼的人為了阻礙你成功,設下的「騙局」
越學反而越蠢?因為你掉進了碎片化學習的騙局裡!
老師們!原來這是個騙局——碎片化學習讓人越學越蠢
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就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古典: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乾貨丨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如何讓碎片化學習變得有效?
2017-05-28 07:33:46
圖博館
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2017-03-09 羅振宇

從今天起,《羅輯思維》節目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從視頻改為音頻,從周播改為日播,每天5-8分鐘,只在「得到」App播出。
為什麼要做這次改版?羅胖的回答是四個字「終身學習」。這是一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話題。
1
今天是《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最後一期,相當於臨別贈言,我想講一個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話題——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地加深,在飛速的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大學考不取,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松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但是頭腦萎縮了,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我們的老境也許會非常的淒慘。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也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同樣是旅行,有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票買的就不值嘛。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說不對,什麼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憑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答案非常簡單,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哪?就是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
2017-05-28 07:35:13
圖博館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乾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於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啥?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在我們幹什麼動不動手欠,就要去摸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什麼的。當然,這賴不著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社會協作關係極度複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塊時間了。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幾年,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吧,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在乾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乾經濟學,我就想瞭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2017-05-28 07:35:57
圖博館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絡,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詞「概念」,即通過不斷地蒐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沈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詞「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詞「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2017-05-28 07:36:38
圖博館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詞「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里,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乾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2017-05-28 07:37:21
圖博館
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
作者: 倪彤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內容簡介
主要介紹使用Camtasia Studio軟件進行微課視頻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內容涵蓋了「互聯網+」教育、微課制作相關軟件、微課設計、微課制作和慕課等。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使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項目指定教材: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在主要的知識點都配備了相應的微課視頻供讀者學習。
倪彤,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專家庫收錄專家。
  目錄
  項目一「互聯網+」教育
任務一了解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任務二了解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任務三了解微課(Microlecture)
任務四了解慕課(MOOC)
任務五了解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
  項目二微課制作相關軟件
任務一PPT美化大師
任務二億圖圖示專家
  任務三思維導圖
任務四圖片動畫
任務五字幕制作
任務六錄屏及后期制作
項目三微課設計
任務一微課選題
任務二微課教學設計
任務三微課錄制總體原則
  項目四微課制作
任務一圖片素材處理
任務二視頻素材處理
任務三片頭片尾制作
任務四PPT型微課
任務五拍攝型微課
任務六屏幕錄制型微課
任務七手寫板型微課
任務八混合型微課
  項目五慕課
任務一慕課時代下的課程平台
任務二注冊登錄
任務三創建課程
任務四建設課程
任務五開展教學
2017-05-28 07:43:09
圖博館
媒體評高校慕課扎堆:學生“輟學率”高不珍惜免費資源

2017-03-27,中國青年報刊發題為《高校慕課成長的煩惱》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一方面,中國高校掀起慕課建設的浪潮,但是另一方面,學生的“輟學率”較高,“免費的視頻資源大多不珍惜,純粹靠興趣去學習的很難堅持下去”。以下為文章全文:
  每逢開學季,武漢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郵箱裡總會收到多封慕課網站開課提醒郵件,為他推薦“不可錯過的海量免費課程”。不過,小張常常順手一點,郵件被丟進了垃圾箱。
 大二時,他在一家知名慕課網站裡一口氣選了包括“心理學概論”、“新媒體概論”在內的多門課程,想藉助慕課學習知識。最後因為缺課太多,小張沒能拿到一張結業證書,到現在,連網站的登錄密碼都記不清了。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網絡視頻教學平台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而據2016年中國MOOC大會信息顯示,清華大學慕課建設數量已經超過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躍居世界第一位,一時間慕課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排頭兵” 。
 然而慕課——這一原本發端於網絡、呼喚打破優質教育資源鐵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長的煩惱”。
 高校掀起慕課建設浪潮
…..
 一些高校學生慕課“輟學率”高
…….
近期,湖北校媒聯盟在武漢部分高校進行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仍與這一結果相呼應。在參與調查的112人當中,了解慕課的占到一半左右,註冊過慕課網站的人有30%以上,而堅持使用的寥寥無幾。
 慕課的應用問題在國外也出現過。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調查研究: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課程吸引了16萬註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在線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註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
 去年6月召開的“中國第三屆慕課大會”上披露的一組數據值得反思。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常務副秘書長李德芳提到,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2個較為知名的慕課平台,其中美國14個。據統計,在註冊數量排前25位的國家當中,中國居18位,但在前30名獲得證書數量的國家中,沒有中國。
 如何破解慕課在高校的“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慕課在高校扎堆建設的現像也惹來了不少的爭議。
2017-05-28 07:43:50
圖博館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現在大學裡的慕課建設都在動員式地搞,紅頭文件下來了,從上往下地指示,好經都給念歪了。”
據他觀察,有的學校老師強迫要求學生必須註冊學習,慕課學習成了任務,指標數字上來了,但學習效果怎麼樣反倒沒有人關注了。
高校“搶占先機”追風似的一哄而上搭建慕課平台,該專家認為,這是片面追求數量反而失了質量。
“如果全國都不辦大學了,所有學生只看清華大學等名校的慕課,這種教育模式合理嗎?”黃慶橋表示,慕課的價值在於打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和條件。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能把慕課建設當做一種政績工程來做”。
 “慕課永遠只能是配角。”他斷言。
黃慶橋認為慕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發展慕課想法是好的,但是新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時間去理順學分認定、翻轉課堂等一系列事情。
在他看來,大學不同於中小學教育,也不同於講座,更強調互動學習。“教育是有很多功能的,不是看看錄像就可以完成的”。
慕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授的知識碎片化,它使得“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失去了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黃慶橋覺得,這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越是高端的教育,面對面交流越重要”。
武漢大學教授陳國恩也提出了類似看法:“慕課不可能取代大學課堂,尤其是基礎課和專業課。”
他覺得在素質性的課程當中,慕課有其用武之地,“這類課程只要求能對學生有所觸動,不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
他認為:“要給慕課一個理性的定位,過分地誇大慕課的作用,以為慕課可以顛覆教學,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炒作。”
針對慕課輟學率高的問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志軍則提出了不同看法,“慕課特點是開放,有的只為了看其中一章內容註冊,有的是為拿學分”。他認為輟學率高並不意味著慕課就不成功,“這與線下傳統課堂教育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全部通過”。
  回應
學習,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存在著強制性、組織性、紀律性。離開了老師的約束,班級授課的組織性,紀律性,學生的自主學習多是美麗的童話。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前,人才率不高,並非古人笨,不想學好,而是缺乏一個學習的強制措施,缺乏一個排除學習干擾的強制機構。讓個人、社會在自由、散漫中組織開展學習,個人覺得太過浪漫,太過理想化。
2017-05-28 07:44:25
圖博館
浙江大學回复“網紅論文”:不會降低學術標準

  新京報2017.9.20訊日前,浙江大學發布《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優秀網文,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
  該《辦法》一出,立即引發熱議。對此,浙大回應媒體稱,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不會降低有關學術標準,成果申報需經專家委員會嚴格評審。
  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分級
  根據《辦法》,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包括在報刊、電視、互聯網上刊發或播報的,具有廣泛網絡傳播的優秀原創文章、影音、動漫等作品,原創文章字數應不少於1000字。
  對於如何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浙大對申報等級作出了劃分,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這兩項最根本的認定指標,劃分為三個等級。
  例如,第一級能夠認定等同於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刊發的,是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求是》雜誌三家媒體刊發,並形成重大網絡傳播的作品。“重大”的認定為,作品被不少於20 家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以及重要商業網站及其“兩微一端”刊發、轉載。
  同時,《辦法》還對刊發的媒體做了範圍的規定,中央級報刊、電視為《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半月談》等9家媒體;主流媒體中包括《中國教育報》、《中國科學報》、《新京報》等影響力廣泛的媒體,以及各省市區黨報、電台等;重要商業門戶則包括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及其“兩微一端”。
  該《辦法》一出,旋即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文章用《網文10萬+可算學術論文》為標題,認為《辦法》將“媒體點擊量”與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等量齊觀,極易導致學術之“退步”;也有支持者覺得浙大這一新規衝擊了高校現有的單一學術評價體系,是改革創新之舉,勇氣可嘉,值得提倡。
  浙大方面表示,網絡文化成果是優秀的網絡文化原創作品,大學要鼓勵和引導師生產出高水平的成果。學校希望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並在具體工作中不斷加以完善。對於滿足《辦法》中基本條件的成果申報,要由專家委員會以實事求是、嚴謹科學的態度,秉承嚴肅的學術傳統、學術規範和學術標准進行嚴格評審,來看是否能評定為相應的學術成果。
2017-09-21 08:04:05
圖博館
■ 追訪
  浙大師生
  外界解讀很多是斷章取義
  “《辦法》並不是說網紅文章就能作為學術論文來認定,指的還是對社會問題對公共事務有研究、有深刻見解的文章,如果在新媒體平台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可以和期刊論文同等對待。”這名老師表示。
  他認為,《辦法》是鼓勵學者在新媒體平台發聲,不要局限於小圈子文化。學術刊物是小眾傳播,發行量不過是幾千份、幾萬份。如果是在網絡、新媒體平台針對公共事務、社會問題發聲,並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它的社會傳播面更廣,價值比學術論文要高,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溢出。
  “有價值的東西如果沒有傳播,那價值如何體現呢?價值是在傳播過程中實現的,在當下的時代,傳播面越廣越好。”他說。
  浙大一名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同學告訴記者,對於人文社科類的專業,有學術成果相對比較難,在學術期刊上發文也比較困難,新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術的壓力。而且如果網絡發文可認定為學術成果的話,以後找工作在簡歷上也更好看。
  記者註意到,上述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同學表示,他的專業更偏重實踐,很多同學也都在自己搞公號,對他們來講,正在做的事就是他們的成果,其實跟學術論文是一樣的。
  理工科類專業的同學則表示,自己還是更傾向於在領域內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形式,但新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沒有什麼不好,不論以何種方式,這都是一種自己能力的體現與證明。
.....
  回應
不會降低學術標準?才怪!
是個不錯的做法。網上雖然爛文無數,但是還是有人認真寫東西的。有些具有相當的嚴謹性和獨創性。時效性也很強。能納入“論文”之列是好事兒。刷流量的文章,看一眼就知道水平了,不可能只看流量指標的。
2017-09-21 08:05:06
圖博館
北大教授靠知識付費收入終於趕上了明星,但為何知識商人們卻在退場?

據每日經濟新聞2017.9.19報導,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最近,新華社報導,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的網絡專欄,擁有超過17萬付費訂閱者,價值近3500萬元。
  在崇尚分享精神的互聯網時代,為優質內容付費已漸成趨勢。知識付費火了,但papi醬、羅永浩為何卻退場了?知識付費背後又有哪些“坑”?
  雖然經過新聞發酵之後,許多網友了解到,大學教師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可能來自校外,但8000多元的到手工資仍然讓不少人咋舌,同時引發了一個似乎有些老套的討論——大學教授年薪僅十多二十萬,而娛樂圈明星一部片酬就成百上千萬(甚至過億),多讀書還有用嗎?
  答案自然是“有用”。小編註意到,近日一位北大教授就以親身經歷給出了回答。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據新華視點報導,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的網絡專欄,價值近3500萬元。
  從2010年起,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每年都在北大講授《經濟學原理》和《法律經濟學》兩門課。而如今,借助互聯網,他的學生已經超過17萬。
這些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他們並不坐在北大的課堂裡,而是每天拿著手機,聆聽薛兆豐錄製的10分鐘音頻課程,在線回答他前一天提出的思考題。“學費”是一年199元的專欄訂閱費。
顯然,該教授專欄近3500萬元的價值(也是營業額),正是來自超過17萬學生每人199元的“學費”。小編註意到,雖然3500萬這一數字與娛樂圈頭部明星的收入相比還有些距離,但至少能在一些明星收入榜“排上號”了。
  數據來源:界面·頭條2017中國名人收入排行榜
而且,這還僅僅是眾多網絡付費內容中的九牛一毛。
新華視點稱,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深度普及,互聯網內容也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為用戶帶來篩選的困難。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知識共享平台的湧現,預示著知識付費春天的來臨。
在薛兆豐開設專欄的平台上,還有近30個不同領域的學者開設了付費專欄。比如天使投資人李笑來開設的“教你如何變得更值錢”的專欄,訂閱人數超過了17萬,科學作家萬維鋼開設的西方書單解讀專欄,訂閱人數超過12萬。
一家英語學習的知識共享平台推出的線上短期閱讀訓練營也十分火爆。每人收費近200元,僅僅一期的付費學員就超過400人。
2017-09-21 08:39:42
圖博館
“沒想到知識學習消費大潮說來真的就來了,這麼快!”一位網名為“讀書還要去模仿”的訂閱者留言說。
阿里應用分發平台近期發布的2017年二季度應用行業報告顯示,以“90後”為主的知識付費用戶已達到5000萬,預計今年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將達500億元。
  知識付費火了,papi醬羅永浩卻退場了
  被稱為“知識經濟”商人的羅振宇說,當前行業邊界正在消失,每個消費升級的行業都在爭奪用戶的時間,用戶選擇用學習來填充碎片化時間,是有價值的真實需求。
然而,知識付費的風口能持續多久?誰又能引領知識付費的潮流?這些或許都還是未知數。
今年5月,分答上線了付費社區,形成以“問答+小講+社區”為主的三角形知識架構。用戶加入社區可獲得原創文章、問答互動、內容分享和社群交流。7月6日,papi醬宣布加入分答付費社區,轉型做知識付費。papi醬在分答開設的付費社區主題是“不設限青年研究所”收費標準為99元/半年(2017年7月6日-2018年1月5日),在分答美識節期間,價格為79元/半年。
據網易科技報導,papi醬還邀請了姬十三、鸚鵡史航、王嘯坤、曲瑋瑋、傅踢踢、寺主人、倪一寧、韋思嘉、陳章魚、醉鵝娘、你好_竹子等名人作為社區嘉賓與用戶互動。
然而,在開通2個月之後,9月11日,papi醬在分答社區發布了停更聲明。
  她給出的主要原因是:
除了每周音頻的錄製,每天都會抽時間在社區里和大家在線互動,隨著加入社區的人越來越多,需要在社區里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隨之劇增;
而在短視頻方面,粉絲們又每天都在等著更新;此外,還有頻繁的出差和日益增長的其他工作的時間消耗。
因而,只能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來兼顧,白天努力地拍視頻,晚上熬夜準備社區的選題,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了,連日超負荷的工作導致身體出現了各種不適,再三考慮決定停更分答社區。
為了彌補每一位papi社區用戶的損失,papi醬和分答將全額退還所有用戶預先支付的費用。有人根據點贊數量和評論數量估計,付費人數應該在1000左右,乘以79元的單價,這個付費社區的總銷售額應該不到10萬。
每經小編註意到,papi醬退出知識問答的理由,與稍早一些做出相同決定的羅永浩如出一轍——身體不允許+沒時間“兼顧”主業。
2017-09-21 08:41:06
圖博館
8月25日,羅永浩在得到發布了一封致歉信,在信中他表示因為對自己要求很高,這三個月每天耗在準備課程的時間需要4-6個小時,也努力與得到方面溝通希望能夠呈現更加精彩的課程,但目前自己的身心狀況和公司的現實發展局面確實不允許老羅繼續把課程繼續下去,無奈之下做出了停更這樣的決定。
在今年5月得到APP舉行的知識發布會上,羅永浩推出《羅永浩乾貨日記》,誰也沒想到,三個月後,這件事就黃了。
  知識付費背後有哪些“坑”?
papi醬和羅永浩的退場,使得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聚焦於內容生產、模式、知識變現等問題上。
新華視點指出,用戶願意付費的內容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具有強IP效果的經驗、知識,另一類是因版權限制不得不付費的內容。但內容提供者很清楚,用戶只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在訂閱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背後,專欄作者及其團隊花費了大把的時間來製作內容。
因此也有人說,半路退場的兩位大V,都“大大低估了生產知識的難度”。
網絡平台用一種標準化合約交易的方式實現知識付費,是一種交易方式的創新,簡單、直接、高效,價值不言而喻。
但廣州日報評論員練洪洋認為,市場越來越大,消費者可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大,如果管理跟不上,市場也可能慢慢被玩壞。從內容生產角度,除了服務合同、消費關係、著作權和隱私權保護等領域存在風險,還​​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為了吸引消費者,個別知識付費頻道存在產品營銷等現象;從消費者角度,貨不對板、影響用戶體驗是最大困擾。
比如,有消費者花了上千元向某個名人提問題,結果對方回答“不清楚”。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或者,回答者“顧左右而言他”。提問者認為不夠全面,價值不大,又該怎麼辦?
或許正如光明日報所說——知識付費是門好生意,但前提是先做足“知識”,再惦記“付費”。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下一個問題:知識付費時代,對為知識買單的個體而言,自我成長的期待能不能照進現實?
  回應
乾貨不足當然只能退場
講知識的去佔據,付費的頂掉娛樂的,這不是好事麼?
撈夠了趕緊離場,肚子裡面沒貨了不然到C輪到D輪融不到錢了自己就垮了
這個還是比較正常的,或者就像部分網友的說法。乾貨不足當然要退。但是考慮到人群的年齡和專業分佈。其實高中低檔的深入的和浮淺的都是有市場的。搞好自己的定位還是可以乾下去的。只不過很多時候很多泛泛而談的剛開始營造了過分專業的形象(實際遠遠沒有達到)當然還是玩不下去的。但是靠賣知識賺錢是對讀書人的尊重。我贊同這個方式
2017-09-21 08:42:19
圖博館
被夫妻店耽誤了的噹噹:不敢燒錢擺脫不了圖書標籤2018.3.12第一財經日報

  海航系旗下天海投資3月9日發公告稱正與噹噹談股權購買事宜,但具體方案仍在溝通協商中。
  海航洽談收購噹噹的過程並不順利。早在2017年10月就有消息稱海航正在洽談收購噹噹九成以上股權,估值超過10億美元,只是當時李國慶稱該消息不屬實。
  而背後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李國慶夫婦意見不統一。李國慶想讓噹噹獨立上市,但是俞渝想賣掉。
  和阿里巴巴同為1999年成立的噹噹曾先後被亞馬遜、百度和騰訊看上,但每一次都被不願意失去絕對控制權的李氏夫婦拒絕了。
  但這一次,李國慶和俞渝應該終於是累了,想放手了。
  當然,在拒絕了一堆“繡球”之後,如今市場上對噹噹這個盤子感興趣並且能買得起的玩家也沒幾個了,再堅持下去噹噹很可能得愁嫁。畢竟如今電商格局已經穩定,噹噹已經沒有多少機會。
  擺脫不了的圖書標籤
  曾幾何時,作為電商圈一哥的李國慶是何等風光。北大才子出身的李大嘴,以敢說出名,懟天懟地懟一切。2011年噹噹剛上市的時候,李國慶與初戀女友的往事、李國慶舌戰“大摩女”那都是天天上新聞的節奏,曝光度毫不遜色如今的京東創始人劉強東。
  只是隨著噹噹逐步被邊緣化之後,李國慶即使現在仍然不時在微博發表犀利觀點,但已沒多少人捧場了。
  噹噹創立的時候,因為李國慶圖書出版行業的背景,李氏夫婦決定從圖書切入電商領域。但是當後來者京東已經做起來之後,噹噹優勢還是集中在圖書。
  對於噹噹總被打上圖書標籤,李國慶自己也很無奈。畢竟,相比服裝、3C等其他品類,圖書的購買頻次、客單價以及利潤都不佔優勢。
  京東、聚美和阿里集中上市的2014年,李國慶決定押寶包括服裝、美妝在內的時尚板塊。
  那個時間點,噹噹招聘了一大批時尚編輯團隊、買手團隊、視覺體驗和用戶體驗團隊,這些著裝與互聯網員工相距甚遠的潮流人士被李國慶認為是噹噹的時尚趨勢的溫度計和顧問嚮導。為了表明轉型時尚的姿態,噹噹還在內部頒布了22條軍規,指引提升員工的時尚意識。
  只是,噹噹的轉型已經不能明顯改善市場格局。更何況,那個時間點,天貓和京東也都在佈局時尚業務,而且兩家的手筆要比噹噹大得多。
  不敢燒錢
....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3-12/doc-ifyscsmu4804912.shtml
2018-03-12 10:45:58
圖博館
學而思業績神話面臨考驗監管重壓下原有模式難持續2018.3.12新京報

  學而思“謀變”
  依靠旗下培訓機構“學而思”,時年38歲的美股上市公司好未來掌門人張邦鑫,以400億財富再次登上胡潤富豪榜。這一財富超越其教育行業同行俞敏洪。學而思的業務覆蓋全國36個城市,線下學生接近400萬人,線上註冊用戶累計超過3500萬。
  現在,“學而思模式”正面臨考驗,2月底,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將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全面摸底排查。目前學而思的多個培優課程已經停止報名,其“主打產品”奧數班,今後將不再被作為業務重點。
  培訓業人士認為,在監管重壓下,學而思原有的課程模式難以持續,學而思業績“神話”能否持續面臨考驗。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3-12/doc-ifysepqu6654330.shtml
2018-03-12 10:46:55
圖博館
這個領域中國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 美不到中國一半

  日媒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2018-12-03發佈,2017年的全球專利申請數量達317萬件,創歷史新高。從受理專利申請的國家和地區來看,中國的申請數達到138萬件,占全球整體的4成多,連續7年位居首位。在智慧財產權領域,以中國為領頭羊,亞洲國家勢頭迅猛。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除了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外,全球的專利申請數量從2003年開始持續增加。關於2017年的申請數量,WIPO以中國變更統計方法為由並未公佈同比增長率,不過表示中國的“申請數創歷史新高”。由於人工智慧(AI)和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開發競爭日益激烈,各國的研究人員和企業紛紛加緊申請專利。
  報導稱,中國的專利申請在電子設備、電腦技術、數位資訊通信領域表現突出。以華為和中興為首,中國高科技企業大幅增加專利申請。
  2017年專利申請數量位居第2的是美國(61萬件),還不到中國的一半。排在第3的是日本(32萬件)、第4位是韓國(20萬件)。在智慧財產權領域,中日韓3國的存在感突出。
  此外,保護產品形狀和設計獨創性的“意匠權(外觀設計專利)”的註冊申請量達124萬件,保護商品和服務名稱等的“商標權”的註冊申請量為1239萬件。
  報導稱,WIPO的總幹事法蘭西斯•高銳表示,“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需求以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擴大。中國在本國發展技術創新,成為領頭羊”。
  中國對保護智慧財產權顯示出積極姿態。
  另據共同社日內瓦12月3日報導,商標權、設計權的申請數也均為中國居首。報告反映出了中國將本國的智慧財產權定位為對經濟增長不可或缺,力圖積極保護的實際狀態。
  中國不僅在國內,在海外的申請數也增加,2017年達到6萬項。
  回應
除了數量,還應該更加注重品質,中國加油
其實世界各國都一個樣,都存在大量的垃圾專利,但數量上去了,有用的專利肯定也就多了。
並無絕對的垃圾專利,只是看遇沒遇到適合用的人
2018-12-06 09:52:42
圖博館
如何看羅振宇2019年跨年演講? 2019-01-01 王若愚

一覺醒來,朋友圈裡鋪天蓋地都是羅胖子“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消息。有的人曬了去深圳灣春繭體育場現場享受“知識跨年”的喜悅,有的是第一時間發出了四個多小時跨年演講的全文實錄版,有的則是怕信息量太大、讀者接受不了,貼心地推出了跨年演講的精華版。
實際上,現在以個人演講方式來跨年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個個場面都很火爆,似乎有取代那種又唱又跳“闔家歡”式晚會的傾向。
比如,2018年12月30日,以“預見2019:國運70”為主題的吳曉波年終秀,在廣東珠海橫琴拉開帷幕;
12月31日,在深山科技園,公子義第一次與世界對話精彩上演,本來只邀請了5000人,結果來了15980慕名而來的觀眾。
  說實話,我是挺佩服這些能夠做跨年演講的哥們。別的不說,光一個人站在那兒喋喋不休地講四個多小時,就得消耗多少的腦細胞呀!而且光說就算了,還能吸引這麼多人花上不菲的門票錢,過來聽你喋喋不休,也確實很牛掰了!而且吸引這麼多人就算了,還能夠讓電視和網路直播,又可以賺得盆滿缽滿,那就更加厲害了。
  從這個角度說,羅振宇以及那些做“知識跨年”的同行們,是十分成功的。而且這些演講,主場大多在珠三角,這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最能接受新鮮事物的地方。
  不可否認,羅振宇的演講是下了很大功夫和精力的,籌畫準備花了很多時間,主題十分鮮明,能夠從大家可知可感的內容切入,拿出很多概念,提出很多有意思的觀點,配合很多精美的PPT,確實有一種“知識盛宴”的感受。
  今年羅振宇演講的主題是“小趨勢”。如何抓住並踐行小趨勢?羅振宇用“紮心五問”做了回答。分別是:我能看到事實嗎?我能感知“非共識”嗎?我的時間夠用嗎?我的力量從哪來?時間願意和我做朋友嗎?
  透過這五問,羅振宇從五個層次進行了演繹:首先,抓住小趨勢,要先認清事實。其次,小趨勢來自於“非共識”。第三,把握小趨勢,要以整個人生為尺度。第四,落實小趨勢,需要從系統中汲取力量。第五,奉行長期主義。
2019-01-02 09:43:19
圖博館
聽完了又啥感受?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羅振宇的套路就是那麼幾個:
  一是製造概念。羅胖最擅長以一個聽起來很牛掰的概念,把聽眾唬得一愣一愣的。這些概念必須逼格要高,要讓人聽得雲遮霧繞、似懂非懂,要讓人在腦袋裡轉幾個彎後才能想明白他到底在說啥。比如說,今年的“小趨勢”,既不是“大趨勢”,但又是實實在在的“大趨勢”。
  二是販賣焦慮,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焦慮。正如羅振宇開篇演講裡說的那樣,“等待信號,個體命運好像不由自己做主”,讓中產階級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殘酷,感受到那麼多曾經風光一時的企業都紛紛倒下。如果抓不住這個大趨勢,就有被時代拋棄的危機感。怎麼把握時代呢?必須聽胖羅指點人生呀。
  三是模糊預測。前幾天,有媒體做了一個有意思的總結,就是把那些大證券公司關於2018年的預測進行了盤點,據說中金的預測是錯了九個半。那麼,如果有人把羅胖前3年的演講拿出來作個盤點,究竟會對了多少、錯了多少呢?但我相信,沒有人能夠做出這麼準確的評價。因為羅胖講的都是感覺,都是趨勢,無所謂對錯,沒有硬邦邦的標準。這些模糊的預測,聽了很過癮,聽後能留下多少印記呢?恐怕也不好說吧。
  四是冒充全能。一個人就算是再博學,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識,除非他是上帝。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指點江山是沒問題的,但要是跨越了自己的知識積累,在陌生領域口若懸河,恐怕只會留下笑柄。其實,與其說硬充“專家”,還不如老老實實承認某些領域我也不知道,純粹是瞎講的。
還有就是,羅胖的演講中,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廣告,這或許也讓他的講解與分享的客觀性、公正性,有了一定的偏差。
羅胖說他一共要做20個跨年演講,剛剛結束的這個是倒數第17個。未來的16年,這樣的娛樂大戲還會繼續上演,希望羅胖能夠有更多的乾貨,讓數以萬計的觀眾願意為“知識分享”埋單。
2019-01-02 09:48:31
圖博館
中國崛起的野心之作 「樞紐」熱銷20萬冊 2019-01-28 聯合報

中國崛起挑戰全球秩序需有一套論述、敘事和價值觀來激盪,「樞紐:三千年的中國」一書應運而生。這部中國大歷史的龐大野心之作,具有湯恩比式的歷史哲學視野,亦可視為「一帶一路」對外戰略的新歷史敘事。
  「樞紐」作者施展是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亦是「大觀」團隊中有志於中國歷史敘事的青年學者。施展以「樞紐」為書名,指的是中國位於海洋秩序與大陸秩序的仲介位置,即是世界秩序的樞紐。中國歷史有兩大特殊性,一是中國是軸心文明的載體,二是中國的超大規模性。中國是大一統的「二元帝國統治」,既有強大財力的「中原之富」,又有彪悍軍力的「草原之雄」,猶如帝國雙翼。
  然而,中國遭逢「內卷化」的魔咒。「內卷化」源於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的概念,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到定型後,遂停滯不前而無法轉換成更高等模式。施展援引「內卷化」指中國以龐大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後,中華文明長時間在低水準處徘徊。
  若要破解「內卷化」魔咒,施展認為,需要有外部資源注入,中西之間的相遇成為中國歷史繼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中國加入世界的發展格局,得以在全球化的趨勢中瓦解「內卷化」問題。
  這本書在中國大陸銷量已破廿萬冊,「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推薦為年度好書。
此書也並非無懈可擊,論述帶有「功能論」的目的論色彩,即認為存在即是合理的,比如談到「二元帝國統治」,以長城為分界線,「中原之富」與「草原之雄」,互為所需;另提出全球經濟的「雙循環」結構,中國與歐美國家的「第一循環」,以及中國與亞拉非國家的「第二循環」,挑戰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
  習近平新強人政治崛起,對內對外需要有「王者之聲」。作者從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出發,力主歷史辯證法看待中國史,合理化共產黨的執政,合理化習統治政權及對外擴張,當然就無視於中華民國的角色與位置,亦是此書的一個缺憾。
  回應
很懷疑記者是否閱讀全書? 還是加上"野心"就算交差?

給施展《樞紐》道歉,以及“歷史”的危險 by羅成

首先我要向施展的《樞紐》道歉,上次因為情緒性的反感羅輯思維的過度行銷,匆匆寫了一篇吐槽書評《“羅振宇+施展”雙網紅如何用一部《樞紐》為大國崛起唱讚歌》,確實有很多情緒性的東西,沒想清楚也沒說清楚,引起一些質疑,這次寫了一篇長文來說清楚。
2019-01-28 09:23:49
圖博館
一、《樞紐》一書的優點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個人覺得是參考文獻,其次是他在通史類著作中加入民族史、內亞史、東亞史的相關內容,最後,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施展尤其口才好,真羡慕。
  二、《樞紐》的書寫背景:大國崛起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
我先從這本書寫的背景邏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底層思想(天下體系、超大規模性)來談一談為什麼我對這本書的批判如此激烈。
  1、民族主義:大國崛起的證明焦慮
大國崛起情緒引發的民族主義近年來非常明顯,《戰狼2》的爆紅便是例子。
  2、國家主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結合,可能把國家引向危險的邊緣,德日大國崛起的教訓和值得我們借鑒。
  三、《樞紐》的底層思想:天下體系與超大規模性
  1、天下體系:危險的烏托邦
施展在序言裡也提到了這本書與趙汀陽《天下體系》的聯繫,同時,在採訪中提到了《樞紐》思想來源的著作之一是吳稼祥的公天下,軸心文明的載體其實就是天下體系。
  2、超大規模性:錯把次因當主因
施展的超大規模性理論的整體偏地理決定論,超大規模性引發出“內卷化”概念之後,說明中國技術落後是因為人口的超大規模性,我承認這是原因之一(費孝通有類似的表述),但我認為這並非主要原因。
  關於中國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金觀濤《興盛與危機》等都有回答,我傾向於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楨:?)。另外,施展把中國大國崛起歸因於政治整合完成後的超大規模性(尤其是人口)再發力,我更傾向于周其仁教授在《改革的邏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主要原因在於制度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說大國崛起並非是政治整合帶來的強大,相反是政府退出市場領域帶來的活力(楨:?)。
  回應一下網友對我的質疑:
  1、你為什麼這麼反對大國崛起?你不相信中國會大國崛起嗎?
首先,我並不反對大國崛起,而且我相信,中國還會繼續大國崛起,因為中國手裡還要很多好牌可以打,比如政治體制的改革、壟斷行業的開放、土地的自由流轉(楨:?)、耕地紅線的潛力...等等,最重要的還有科斯在《變革中國》裡說的思想(楨:政治?)的自由和開放,講為中國的創新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2、你是不是不愛國?你是不是愛美國?
關於愛國借用網友說母校一句話來說明,母校換成祖國一樣適用:
母校就是那個自己罵了千百遍卻不許別人罵一句的地方。
2019-01-28 09:31:05
圖博館
中企獲"金鼻子剽竊獎"被質疑 組織方:無法律效力

  近日,一則中國製造商包攬德國“金鼻子剽竊獎”前十名的消息引發關注。中國設計是否存在山寨外國設計再次引發熱議。
  2019-02-15,活動組織方德國“反剽竊協會”(Aktion Plagiarius)新聞發言人克裡斯汀女士(Christine Lacroix)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這份獲獎名單由專家評委會確定,其中也包含大量歐洲分銷商。這一獎項的設立時間已有42年之久,獎項旨在譴責仿冒者肆無忌憚的商業行為。但她同時表示,儘管獎項曾經對一些商家起到威懾作用,但其實並無法律效力。
  針對今年頒出的獎項“前十名”均是中國企業的情況,克裡斯汀女士回應表示,協會此前已向全世界400餘家公司頒過獎,涉及很多國家的企業。“在今年的獲獎名單中,也有大量售賣仿製品的歐洲國家被提及。”
  回應
好產品中國推廣速度快而已!這些產品也沒多少技術含量,創新啦多少?別怪中國,中國的需求太大。
要正視,不要回避。這一獎項的設立時間已有42年之久,獎項旨在譴責仿冒者肆無忌憚的商業行為。

網到底是個什麼網站 為何風波不斷 2019-02-15 錢江晚報

  在知網官網介紹中寫到,中國知網最早源於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概念,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在多個行政部門的支持下,為全社會提供最豐富的知識資訊資源和最有效的知識傳播與數位化學習平臺。但伴隨著“中國知網”一步步壯大的,還有不絕的質疑聲與指責聲。從百名碩、博士聯合起訴知網侵權,到近年包括北大在內的多所高校一度宣佈停用知網。
  據知網官網介紹,其旗下資料庫僅《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一類,目前就已收錄自1915年至今出版的國內學術期刊共8千餘種,其中更不乏大量獨家期刊資源。因此,憑藉豐富的學術資源,知網成為了不少師生的論文寫作必備工具。
  與此同時,知網資源的收費標準也越來越為人詬病。
  針對個人用戶,知網採取按篇收費與按頁收費兩種標準。按篇收費價格在7.5元-25元/篇,而按頁收費則在1元/頁左右。換言之,100元只能購買幾篇動輒數十上百頁的論文。
2019-02-16 10:38:40
圖博館
對於高校或圖書館等團體客戶,知網則採取按年包庫的方法。以山東大學為例,中國政府採購網顯示,其2017年12月21日成交的中國知網中文資料庫採購專案,最終成交金額為117.9萬元。平攤下來,全校師生一天下載知網論文的費用,就是3200餘元。而事實上,在2016年前,山東、雲南、湖北等地多家高校,就曾因知網資料庫續訂價格過高,而停用知網。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發佈了知網停用的通知,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稱,2000年以來CNKI公司對該校的報價每年漲幅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就連北京大學,都曾於2016年發佈通知,稱“知網資料庫漲價過高,隨時可能中斷服務”。
  “高價”的收費下載服務,同時造就了知網的“高利率”。據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財報顯示,同方知網2017年全年營收達9.72億元,毛利率61.23%;2018半年度營收則超過5億元。國內資料庫類似萬方等,如單純提供文獻服務,保持在10%的合理利潤即可。
  版權爭端
  檢索中國裁判文書網,涉及知網的版權糾紛案件多達數十件。多數原告認定,自己的作品在不知情且未收到稿酬的情況下,被中國知網所收錄,並提供有償下載。
  其中,2008年79名碩博士聯合起訴同方知網,稱其侵犯學位論文著作權。最終,21起案件獲法院判決支持,獲賠金額在2000元至3500元不等。
  知網對版權糾紛及稿費問題持否認態度。知網表示,已與入編期刊編輯部訂立著作權授權合約,通過期刊編輯部在徵稿啟事中與作者約定,許可中國知網在《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等CNKI系列資料庫中使用。
  在不少期刊的徵稿啟事中,也看到有以下條款,“為適應我國資訊化建設的需求,擴大學術交流管道,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等資訊服務系統,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該資訊服務系統,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作適當處理。”
  類似的,學位論文一般也由學生與所屬學校簽訂授權協議,知網再和學校簽約,一篇論文就“順流而下”到了知網資料庫中,以供公眾下載。
  回應
原來是大名鼎鼎偷偷摸摸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網站呀,難怪博士論文按斤賣!
知網CNKI是從事研究性工作最基礎的工具應用網站,它是國內所有研究成果的最權威檢索平臺和匯總平臺,任何研究工作都繞不開這個網站。一位取得了博士學位的人不知道知網,這可能涉及極其嚴重的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
2019-02-16 10:40:45
阿楨
比視覺中國更野:壓榨全球學術界,哈佛北大教授都在給他們打工 2019-04-16

這兩天,“視覺中國”濫用版權牟利,成為落水狗,人人喊打。不過,還有比“視覺中國”更野、更暴利的路子。這就是:學術出版。比穀歌、蘋果等高科技公司還賺錢。遍佈全世界一兩千萬名大學學者、研究人員為他們打工。哈佛、耶魯等全世界的大學和學者們都不得不低頭,更不要說國內幾乎所有大學和研究機構了。但最終買單的卻是,每一個納稅人。
  在大部分普通人印象裡,出版是個“夕陽產業”,出版專業學術期刊、書籍更加小眾,肯定更是沒錢可賺。實際上,學術出版不僅賺錢,而且能夠賺到大錢。據估計,僅僅科技、醫學出版的市場規模一年就超過250億美元,比全球音樂市場要大1/3以上。據估計,全球學術出版市場規模可能超過500億美元。
  但更神奇的是,這個生意模式十分奇怪,奇怪到大多數人看起來可能都不可思議。德意志銀行在一份研究報告裡,概括為:三重買單模式。
  簡單來說,目前學術研究的大部分投入來自政府。學者拿著公共財政投入做研究,寫出論文。論文要發表,必須通過出版商掌握的期刊。通常,作者不僅拿不到稿費,而且還需要向出版商支付一筆不菲的版面費。不少SCI期刊發一篇文章要5000美元,也就是3萬多人民幣。據統計,僅英文期刊每年發表文章就約有300萬篇。中科協調查發現,2015年中國在SCI收錄完全OA期刊共發表論文近4.4萬篇,支付了7200多萬美元(超過4.8億人民幣)的論文費用。
  更神奇的是,即便論文是你發表的,如果你要從出版商的資料庫中下載自己的這篇論文,你還要交錢!
  這個生意到底有多賺錢?
位於荷蘭的全球最大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2018年收入達到25億英鎊(近220億人民幣),利潤率高達37%,相比之下穀歌只有20%左右。
  為了生意不擇手段
學術出版其實已經有三四百年歷史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出版也完全由非盈利學術團體來組織。但是在1970年代,不少出版商看到其中的商機,開始收購學術期刊。到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五大學術出版商集團:Elsevier、Taylor&Francis、Wiley-Blackwell、Springer、Sage。在1973年這些出版商只控制了20%的期刊,到1996年上升到30%,而目前五大學術出版商已經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學術出版,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領域這種集中趨勢十分明顯。
2019-04-17 08:49:53
阿楨
更“損”的是,一旦發現有新的學術資料庫出現,出版商們就千方百計地去買下來。比如,愛思唯爾2016年收購了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知識庫“社會科學研究網路”(SSRN);2013年買下跨平臺文獻管理免費軟體和線上學術社交網路平臺Mendeley……
可以說學術界苦出版商已久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國外,不少學者聯名不在付費的期刊上發文章,不為它們審稿。
  還有更加理想主義的做法,當時年僅22歲的哈薩克斯坦女孩亞曆珊卓•艾爾巴金(Alexandra Elbakyan),創辦了一個叫Sci-Hub網站,從出版商的資料庫裡盜取了5000多萬份學術資源,放在網上免費供全世界下載。每天提供的下載次數超過20萬。這無疑動了出版商的乳酪,它們自然會花大力氣去“追殺”。愛思唯爾、美國化學學會兩次把她告上法庭,前者提出1500萬美元賠償,後者也提出480萬美元索賠。法院命令封殺了網站,為了避免被引渡,艾爾巴金還不得不躲藏了起來。
  連哈佛大學也叫苦
  中國更是出版商們眼中的香餑餑。
出版巨頭開始以低價進入中國市場,培養中國科學家的閱讀、使用習慣,形成“外刊依賴”,等像“吸毒上癮”,欲罷不能時猛提價格。還拿愛思唯爾來說,中國用戶2007年下載一篇論文平均價格只有46美分,還不到當時全球均價的17%。隨後,它逐漸減少對中國用戶的高折扣,最後和全球定價持平。比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購買愛思唯爾科技期刊電子資料庫的費用,2008年是54萬多美元,2009年漲到57萬,2010年又漲到61萬。
  連美國證券交易所Nasdaq都在感歎:學術出版是個大生意
一次,中國高校抱團採購談判時,愛思唯爾提出漲價15%,中國代表不同意,對方高層很不客氣地說,你們沒錢可以不買。中方一位女士當場被氣哭。目前,我國300多家機構訂購愛思唯爾期刊全文資料庫,2017年大連理工大學採購費達280萬元(近3年內每年漲價12%),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是648萬元,中國科學院達千萬元級別。十來年,中國大學圖書館平均電子資料庫購買費用增長了3倍多。像北大一年花出去了4900多萬。
  其實類似的苗頭,在中國學術出版界也已經出現。
2019-04-17 08:52:49
阿楨
中國知網(CNKI)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覆蓋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資料庫,也是國內學術研究繞不過去的資料庫。早在2011年,有西電網友爆料,知網“向國外資料庫商學習”,要求陝西高校購買費用漲價10%左右。談判未果,知網就停掉了西電的存取權限。知網對不同學校機構報價不同,但報價不公開。據瞭解,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2010—2016年的報價漲幅高達130%以上,一度“用不起”。連北大也因為“資料庫商漲價過高”,在2016年考慮不再續訂知網。和大學哀嚎一片不同的是,知網2017年毛利率超過60%!
  有專家估計,目前,我國每年發佈的外文論文約50萬篇,占全球的1/5左右,光發表費用就數以億計,同時,又為訂閱各種外文期刊和全文資料庫花費數十億元。學者為了在學界混出名堂,贏得教職、聲譽、社會地位,大學為了滿足教職人員的要求,都不惜把大量科研經費用在了發表和購買文獻上。最終,這些納稅人的錢,卻源源不斷流入出版商的腰包。
  出版學術期刊,製作學術資料庫,初衷其實是促進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更深一層來說,拿出越來越多的錢供養學者、研究人員,從事那些可能永遠或者近幾十、幾百年都不會用到的科研、試驗,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這個時候,也許需要我們考慮一下,學術出版為什麼變成了一門利潤驚人的生意?
  回應
評職稱與工資掛鉤,職稱與發佈論文掛鉤,這個是根源!
這個漲價不是國內國外都在漲價麼,居然還把原因歸到國內模式。
國家已經出臺評審只需核心期刊一篇,但已經蠻長時間過去了,各個單位內部刪選、課題初審還是唯SCI論文分值一票決定。
美國的助學貸款也是,本來是為了助學,現在成了貸款為主。貸款畢業後十年都不一定能還清。
2019-04-17 08:55:26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1:35:53
阿楨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2019年數據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0-04-07公報,2019年中國提交了58990件專利申請,超過美國的57840件,成為專利合作條約(PCT)最大用戶,1999年中國276件,20年間增長了200倍。日(52660)德(19353)和韓(19085),來自亞洲的申請已佔全部PCT申請的半數以上。
  2019年PCT前五大用戶除中國和美國外,還有日(52660件)德(19353件)和韓(19085件)。中國華為以4411件申請連續第三年成為企業申請人第一名。位居其后的是日本三菱(2661件)、韓國三星(2334件)、美國高通(2127件)和中國歐珀移動通信(1927件)。
  在教育機構中,加利大學470件榜首,清華大學265件第二,之后是深圳大學(247件)、麻省理工學院(230件)和華南理工大學(164件)。
2020-12-10 10:28:13
阿楨
知乎上市第一份成績單虧3.25億?用知識賺錢為啥還是這麼難? 2021-05-31

截至2021年3月31日,知乎總營收4.783億元,同比增長154.2%。淨虧損為3.247億元,2020年同期淨虧損2.013億元。
首先,廣告賺錢對於流量不大的知乎來說並不容易。對於知乎這樣的互聯網平臺來說,其主要的收入來源肯定是廣告了,不僅是知乎在騰訊早期,廣告都是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其次,會員付費的粘性和上癮性比不上視頻平臺。知乎在2019年啟動了付費會員,一季度收入為1.27億,同比增長127%,這付費比率只有4.7%。不過這也很正常,相比於小說平臺、視頻平臺那種幾乎上癮的高黏性來說,客觀冷靜的硬知識無疑會比前者在付費上難得多,其實對於大部分的互聯網平臺付費業務來說,大部分都是一種非理性消費。
第三,視頻化內容雖然是好方向但不容易。知乎視頻創作量和消費量都有顯著的提升,一分鐘以上的中視頻季度日均上傳量同比漲了17倍,,但是相比於咄咄逼人的嗶哩嗶哩和西瓜視頻(抖音)等競爭對手來說,無論是產品還是內容都尚無法替代傳統的視頻製作,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回應
知乎?編乎!也好意思說“知識”兩字?難道“知識”和造謠是同義詞嗎?
2021-06-03 08:37:31
阿楨
羅振宇吳曉波跨年演講遇冷,超級知識IP落幕? 2023-01-07

“任澤平的跨年演講全是飄渺,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全是雞湯,吳曉波的跨年演講全是廣告,沒有一個通過科技創新改變自己、影響社會。”
“前幾年羅振宇、吳曉波跨年演講刷屏,今年微博、朋友圈都看不到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週期律”,社會學家荒島和普通觀眾張強如此評價。
在2023年跨年知識演講後,羅振宇、吳曉波、劉潤、任澤平的演講內容,並未如往年一樣刷屏出圈。不少人認為,以前社會飛速發展,很多人渴望得到更前沿的知識內容,但經歷3年疫情後,很多人開始思考活在當下。
雞湯、炒冷飯、販賣焦慮等類型的內容,很多人早已免疫。他們更期待有實踐、接地氣、真誠的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點,未來的鑰匙似乎就在他們手上。
但也有一些觀眾,他們依舊喜歡羅振宇等大咖的演講,他們相信在“不確定性”時代,總要有人站出來撥開時代迷霧,鼓舞人心,就像大航海時代的領航燈光,也許他們自己也走錯了,但更重要的是在路上。
在他們看來,羅振宇的“不要被困難定義”,吳曉波“勇敢者的方法論”、劉潤的“進化的力量”,任澤平對經濟的10大預測,都給了很多人鼓舞。“沒有誰一定要和神一樣,但總要有人揮舞火炬。”某互聯網大廠總監李楠曾是“得到”訓練營的學員,他認為跨年知識演講給了他力量,預測明年發財的機會才是神棍。
輿論場上,對待羅振宇、吳曉波等超級IP的分化看法,正是當下知識市場的真實寫照。這與前幾年,羅振宇等知識付費“四大天王”跨年演講一票難求,各大衛視和長視頻平臺追捧轉播、第二天金句和演講全文刷屏不同,大咖們的受眾們進一步減少。
從搜索指數看,羅振宇和吳曉波都經歷了“爆火”到逐漸“退燒”的週期。資料顯示,2023年的熱度明顯不如往昔。
更多的人開始懷疑知識演講,是不是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回應
與其說他們是所謂的知識IP,不如說他們是“觀點製造者”更合適。社科的“知識”門檻,沒有那麼低
2023-01-09 07:59:37
阿楨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2023-02-11 05:41:04
阿楨
中美“狂飆”ChatGPT,一文讀懂超20家科技巨頭最新佈局

  自2023年11月底以來,美國初創公司 OpenAI 發佈的人工智慧(AI)對話聊天機器人軟體ChatGPT,短短5天用戶就超100萬,兩個月突破1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類應用。
  ChatGPT,既能夠寫詩歌、編代碼,還能創造劇本、幫你面試出題、發表論文,以及實現更廣泛的搜索服務等。
  近日,OpenAl 宣佈試點ChatGPT付費版本,每月20美元。據鈦媒體App推算,整個ChatGPT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收費模式獲得成功,對於投資者而言,ChatGPT將是巨大的利潤前景。截止目前,全球約有250家ChatGPT及 AIGC 技術相關領域初創公司,2022年吸金超過26億美元。
  如今,包括微軟、穀歌、百度、騰訊等國內外科技巨頭都紛紛佈局,加入到這場全球新一輪 AIGC 技術競賽,但同時也有部分上市企業尋求抬升股價而對外“蹭熱點”,引起A股、港股、美股相關股票多日震盪。
  相關新聞資料
微軟財報成績糟糕,向OpenAI再投入數十億美元,AIGC能否解救陷入掙扎的美國科技巨頭?
中國TikTok 成2022年全球網站流量冠軍!擊敗Google、臉書
美皮尤研究:青少年捨棄臉書 改用YouTube及TikTok
美議員TIKTOK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
民進黨封殺小紅書抖音
2023-02-13 07:15:18
阿楨
ChatGPT 真能搶走你的飯碗?我問了律師、編劇、程式師…..2023-02-13

在教育圈,ChatGPT最火的是「 代寫論文 」。
但一名電腦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波奇(化名)說,他身邊沒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會用它來翻譯論文、提煉參考資料的資訊或者寫個摘要之類的,輔助一下自己,但沒有人直接用它寫 ” 。一來是因為 ChatGPT 不靠譜;二來畢業論文也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一個過程,沒必要為了省事欺騙自己。
其實,像斯坦福大學等已經在嚴查了,推出了 DetectGPT ,用來判斷文本是否由機器生成。
  程式師們對 ChatGPT 的疑慮不僅在它的代碼會有紕漏。 “ 它完成你需求的前提是,你能精准用機械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ChatGPT 最擅長不懂裝懂,它沒有智慧和事實判斷的能力 ”。它無法完成複雜業務,只能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
  但他能搶走編劇們的飯碗嗎?
編劇還不算一個文字創作行業,更像是一個命題作文,製片方給出要求,編劇按照歷史背景、方向、風格、體量和節奏創作故事大綱和分級大綱,劇本的 70% 就已經完成了。比起創作,瞭解製片方的需求才是關鍵,在這一點上,AI 是很難代替人工的。當然, Chatgpt 也許可以承擔大量基礎工作( 比如給每個路人甲生成一個人物小傳 )。和提倡集體創作的美劇相比,和編劇中心制的韓劇相比,國產影視們普遍缺少健全的編劇制度,編劇在製作中權重很低。
  那麼 ChatGPT會不會取代律師呢?
“ 律師是法律在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而這裡面的人,才是關鍵 ”。在律師這一行中,總是能出現人類自己都無法預測的事,更不用提機器了。
  回應
昨晚上玩了個把鐘頭:(優點)資料庫非常龐大,答案生成時的描述很有邏輯。你得把需求說的足夠清楚全面,它才能給你滿意的答案。網上好多說能寫學術論文的,不太現實。(缺點)資料庫是猶太人訓練出來的,問點帶政治色彩的問題,一張嘴就是老CNN那個味。
  相關新聞資料
ChatGPT開始被“瘋狂吐槽” 還能火多久?ChatGPT更擅長於一些搜索、資料整理的工作。雖然郵件、發言稿這類日常文稿使用ChatGPT可以極大解放雙手,但到了學術寫作領域,經不起細讀,更像是概念的生搬硬套。特別是在一些理科領域,如金融、生化環材、電子資訊等等專業,吸引力也並不大。此外, ChatGPT背後的資料倫理和版權抄襲問題。
  回應
ChatGPT就是支援自然語言的智慧化搜尋引擎,所謂的創作能力本質上就是瞎編。
2023-02-14 08:45:06
阿楨
英特爾的崩塌,說明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境,波音多了個伴 陳經

1.2024-08-22,英特爾單日下跌26%,創了1982年來的跌幅紀錄。英特爾的晶片還是PC機最常用的,季報居然虧損了,要裁員1.5萬人!怎麼回事?
2. 擊垮英特爾的,就是美國製造業的大毛病:成本過高,人素質低下。英特爾員工13萬人,年營收約540億美元。英偉達才2萬人,年營收要衝擊千億美元了。
3. 區別在於,美國晶片公司一般擅長設計,但英特爾相反,幹的是晶片工廠製造業,必須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才能幹活,人工成本不會低。
4. 同樣賣CPU的AMD,市值已經是英特爾2倍多,只有26000員工。它就聰明地用Fabless模式,只設計不生產。英特爾是自己設計加生產的IDM模式。AMD年營收220多億美元,但是人少多了,利潤就還行。給台積電代工費沒問題。
5. 英特爾新CEO就想辦法,把晶片製造部門拆分出去變成代工廠,剩下的就是fabless部門。
6. 美國製造業壞典型,原來是波音,現再加英特爾。都找了不少印度人,但是印度高管和員工幹製造業不太行,東亞人厲害。
7. 晶片製造業,需要很多耐心細心又能學習的人,長時間加班維持很複雜的產線正常運營,還夜班,上班時手機上交。美國白人肯定不願意幹,但是又得幹,就找些低學歷的人來,逐漸就不行了。CPU生產的晶圓,良率不行成本立刻高上去了,代工部門虧損不奇怪。
  回應
美國包括西方製造業大企業衰敗的通因是, 1、管理層金融化。2、一切為了股市表現。包括提高產品毛利率,砍掉不掙錢的部門,減少研發經費,製造外包,服務外包(印度call center)。最後核心競爭力所剩無幾。3、政治正確橫行。往公司要害部門塞lgbt,塞印度拉美非洲裔,印度人很能幹的。但是好大喜功,口頭比實際能幹。4、本土人才匱乏。全靠其他人種來讀理工科,外國的留學生總有一大半是要走的。留下的又有幾個是和美國人一條心的?
2024-08-04 16:03: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