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當債務吞噬國家》是本批判全球最大債務國:美帝之書?
的相反,《當債務吞噬國家》主批非洲等獨裁好戰又貪腐之國。
更好笑的是,竟有人會批外援非洲的中國人低薪又勤工(不像書中所提高薪又享受白人吃掉不少外援)
諾瑞娜.赫茲著《當債務吞噬國家》(天下,2005)
恐怖主義、貧窮、戰爭和國家崩潰的陰影正籠罩全球,但我們可曾問過它們的根源何在?欠債還錢,看似天經地義,但如果窮國還不完的外債,其實來自富國債主的無情算計和大企業罔顧道德的謀利行動,那麼,要求窮國還錢,符合正義嗎?這是一頁殘酷的現代商業史。光鮮的跨國企業、富國和窮國貪腐政權,精心設計套利的方法,從絕望的窮國人民身上巧取政治和商業利益。對一般人和企業來說,這同時是另一種震撼教育,讓讀者見識到全球化經濟活動威力,及其不為人知的一面。
世界各國外債的一些實例:
.奈及利亞的兒童死亡率全球最高,但它還債的錢卻遠超過公共衛生的花費。
.南撒哈拉的非洲國家是全球最窮的地區,每天要花3000萬美元還外債。那裡有3000萬人感染愛滋病,卻只有6萬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因為政府沒錢買藥。
.南撒哈拉地區的整體外債約1700億美元,而美國打伊拉克就花了1680億美元。取消這些債權並非可否得到回報的問題,而是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的問題。
.在美國舉行的國會聽證會顯示,世界銀行借出的5250億美元外債中,有30%被腐敗的政權和個人污掉。其中惡名昭彰的,包括印尼的蘇哈托、菲律賓的馬可仕、奈及利亞的阿巴查、薩伊共和國的莫布圖等等。但是,世銀卻堅持他們的繼任者得概括承受這些債務,這意味著要由窮苦百姓承擔這些爛帳。
.西方國家告知伊拉克,在1000億美元的外債中,只有部分可以減免,這些貸款是海珊為了戰爭、蓋皇宮和迫害人民而累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賣武器軍備給海珊的公司,主要是來自英國、德國、荷蘭和美國等西方國家。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主要研究經濟全球化(Global Economics)問題,現任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商業中心(CIBAM)副主任,曾擔任英國政府部門──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訪問學人,開設「全球經濟管理」講座,是英國近年來快速竄起、經濟全球化研究的年輕新秀。早期專攻俄羅斯研究,曾為世界銀行提供俄羅斯政府經濟改革建議,也曾參與以、巴、約旦和埃及的中東和平進程工作。她曾被《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雜誌評為「未滿35歲的35位頂尖女性」(Top 35 Women Under 35);《Vogue》選為「全球最具啟發性的女性之一」(One of the most inspiring women in the world);她同時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EF)「明日全球領袖」(Global Leaders of Tomorrow)成員之一,並於2004年獲選為劍橋大學CIBAM傑出學者。在2003年出版的《當企業購併國家》裡,Noreena Hertz博士分析,歐美大型企業全球化後力量不斷壯大,民主政府在攸關民眾日常生活的關鍵決策上日益無能,讓位給國際資本家,既腐蝕了自己的民主基礎,也讓手握選票的民眾對民主政治充滿無力感。她斷言,當沒有任何政治承諾的大企業無聲地接管國家,民眾卻沈默以對時,民主就面臨了死亡的危機。
《當企業購併國家》曾榮登英國《周日泰晤士報》商業類暢銷書排行榜長達14周,美國《華爾街日報》商業類暢銷書第12名,同時是英國及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商業類暢銷書第一名;在國內曾選入2003年科管百大TOP 10、開卷年度十大好書、誠品「影響20」財經經典、博客來年度百大「趨勢領導類」獲選為「推薦書」及「網友最愛」。
《當債務吞噬國家》是她繼《當企業購併國家》後又一雷霆力作。本書將邀請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國際政治專家劉必榮教授、知名媒體人陳文茜、政大經濟系李紀珠教授等四位重量級學者專家寫序推薦。
目錄
第一章 搖滾歌手在路上
第一部背景
第二章愚蠢的政治
第三章支持壞傢夥
第四章當錢來敲門
第五章資本是沒有靈魂的
第六章穿深色西裝的老人
第二部 現況
第七章開始正確的理解
第三部 威脅
第八章還不起的不會還
第九章兩邊都遭殃
第十章不是只有賓拉登
第四部 藍圖
第十一章 真相、調解、重生
迫使G8八強傾聽的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迫使G8八強傾聽的經濟學家,強調外債和貧窮問題不是左派或右派的議題,而是正確或錯誤的議題。
取消窮國債務是正義,不是施捨
七月,非洲的貧窮和取消外債問題成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號稱史上最偉大的音樂會「live8——『讓貧窮成為歷史』」在倫敦海德公園吸引上百萬人參與和全球十幾億的聽眾。
而同時在蘇格蘭召開的世界八強國(G8)高峰會議,也成為街頭抗爭和八強領袖討論的重點。
在這一波全球關注,波瀾壯闊的運動中,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知名的另類全球化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和她的新書《當債務吞噬國家》(《天下雜誌》六月出版中文版)。
繼第一本著名著作《當企業購併國家》後,她深沈的關懷和尖銳的批判,不僅在全世界引爆討論,也加速了許多制度性變革的啟動。而諾瑞娜.赫茲的新書《當債務吞噬國家》在去年九月首度出版到今年六月止,己被翻譯成十四種語言。她的建議並被G8採納,宣布取消十八個非洲最貧窮國家外債。
諾瑞娜.赫茲強調外債和貧窮問題不是左派或右派的議題,而是正確或錯誤的議題。
諾瑞娜.赫茲將她的新書出版後,更將新書出版當成宣揚理念的運動來動員。
不僅隨書附上可以寄給英國首相支持「取消外債」的名信片,更是馬不停蹄地,從數十人的學生聚會到幾萬人的大演講廳,從倫敦、愛丁堡、巴黎、阿姆斯特丹、坦尚尼亞,在劍橋大學教書、做研究,和坦尚尼亞的總統商談非洲貧窮問題和參加G8的演講。
「我覺得我現在住在飛機上,」諾瑞娜.赫茲笑著談論她近來忙碌的行程,在啟程前往參加G8會議前,在英國倫敦的住家中,諾瑞娜特別接受《天下雜誌》的獨家越洋專訪。
木製深褐地板上擺著深綠色的沙發,從窗外透進的光線灑在她未施脂粉的臉上,紅底白花迷你短裙的性感裝扮,鮮紅的高跟鞋外,露出同樣鮮紅的腳指甲油,三十六歲的年輕經濟學家,她的時髦和她的言論一樣主張強烈。
她獲選世界經濟論壇(WEF)「明日全球領袖」,並於去年獲選為劍橋大學國際商業中心(CIBAM)傑出學者,被英國報紙選為倫敦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中的一個。
除了經濟學本行,諾瑞娜.赫茲喜愛各式各樣美味的食物和多樣的音樂,大量而廣泛的閱讀,政治、經濟、和貿易的歷史、文學,絕少穿著名牌服飾,但是來自倫敦頂尖設計師雙親的家庭藝術和設計品味的薰陶,也使得她穿著品味獨特而強烈。
雙親是在巴基斯坦成長的英國移民,也使得她在充滿政治討論的氣氛下成長,母親就是積極鼓勵女性參政的運動人士。諾瑞娜.赫茲在總是男性主導的權力圈中,被英國政府選擇為代表英國政府出席國與國的餐會中少數的學者和女性。
「希望有更多女性能夠加入這樣的行列,你可以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你有權力坐在桌上決定重要事務,你有權力讓你的聲音被聽見,」她自信地說,「但你還是可以做一個女人,做一個吸引人的女性,」她笑著。
現任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商業中心副主任和荷蘭Utrecht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教授,她對自己和商學院學生有著不同的期許,「許多出身MBA的人,只把他們的MBA,當成了晉身企業紅地毯的階梯,這是非常丟臉的事。這些珍貴的知識和技術,應該用在比思考怎樣賣出更多箱洋芋片更好的地方,因為我所接受的傑出教育,我要將我的時間用在使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更好的世界上。」
完整專訪內容請見327期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
全球貧富不均較十年前更為嚴重(中央社2005-06-25)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DESA)今天發表一份報告顯示,人類在享有醫療、教育等服務,比十年前更加不平等;全球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大部分流入工業化國家富人的口袋裡,除非重視各地發展不均的問題,否則聯合國千年計畫目標將難以達成。
DESA今天發表的「二零零五年世界社會狀況報告」(RWSS)指出,減少貧困是聯合國二零零零年九月召開千年高峰會議確定的千年發展目標之一。雖然許多地區經濟出現相當成長,但是今天的世界比十年前更加不平等,貧窮仍遍及全世界,尤其是非洲地區。
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不久前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也指出,人類極有可能在二零一五年以前,如期實現將極端貧窮人口減半的目標,但唯一難以實現的地區,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美國人口諮詢局日前最新年度報告,引述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按照國際通用的每天兩美元生活標準,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其中烏幹達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兩美元,尼加拉瓜有百分之八十,中國百分之四十七。
DESA的報告也說,雖然近年來許多國家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改善,但人類在享有醫療、教育服務以及在社會參與、經濟和政治活動方面,比十年前更加不平等,而且差距愈來愈大。
報告建議國際社會努力讓人類更公平地享有資源、建立保護窮人的社會機制、透過民主和法治消除各種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社會現象。
http://tw.news.yahoo.com/050826/43/2870i.html
8國減免窮國債務的背後2005-06-24 許峰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八國集團對非洲國家減免債務是有條件的。首先,獲得減免資格的非洲國家政府必須達到“治國有方”和嚴懲腐敗這兩大目標。有人士注意到,如何界定非洲國家政府是否治國有方和嚴懲腐敗完全取決于西方國家,這就爲西方國家利用減免債務幹涉非洲國家內政埋下了伏筆
日前,由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俄羅斯組成的八國集團在英國倫敦達成一項曆史性協議,決定立即免除18個重債貧困國所欠國際金融機構的全部400億美元債務。此協議受到相關國家的好評和歡迎。不可否認,該協議對世界上一些最貧窮的國家來說的確有好處。但是協議的作用不可高估,更不能表明“太陽從西邊出來”,西方大佬們越來越發慈悲了。
從表面看,400億美元總數似乎不小,但相較第三世界國家欠債總額卻是小數目。據統計,到2000年,第三世界國家外債高達2.5萬億美元,從總量講,400億美元不到整個第三世界國家外債總數的2%。有13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億人忍受著饑餓,8000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超過2.6億的人不能上學。這次減債絕對量上只相當于拉美國家哥倫比亞2001年的外債總額,所以對于整個第三世界國家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對于西方國家則是略施小惠而已。實際上,問題還不在于數量,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否落實以及如何去落實。
非洲等窮國沈重債務的根源是西方長期新舊殖民主義統治和掠奪的結果。西方各國必須向非洲償還的債務是無法計算的。從這個角度看,到底誰是真正的債務人一目了然。非洲國家的債務與殖民宗主國對它們的欠債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西方富國減免窮國的債務,絕對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一種象征性的補償,而非西方單方面的一種恩賜和施舍。
西方國家也一直是非洲等窮國“奴隸制新的經濟枷鎖”的制造者。20世紀70年代,西方巨額石油美元以資本輸出的形式向那些急需資金而又無管理經驗的國家放貸,使非洲國家的債務逐年遞增。80年代末,爲籌措資金,非洲國家也深受新自由主義之害,不得不接受西方帶有很多附加條件的“結構調整貸款”。然而,非洲國家所獲得的貸款並未用于發展,而是在西方銀行的“熱心幫助”下變成了一個個毫無商業效益的大項目。西方國家在收回貸款的同時保持了永久的索取權利。另一方面,非洲大約有1/3的債務是因戰爭借款,而戰爭的始作俑者恰恰是西方各國。曆史上西方殖民主義者一貫對非洲分而治之,挑起內部矛盾,通過向內戰派別提供大量武器來獲利。不幸的是,今天這種狀況仍在繼續。
盡管如此,非洲等窮國在償還債務方面已經付出過巨大努力。80年代以來,第三世界國家每年僅償還債務利息一項就近1000億美元,非洲國家還本付息的總和已是所借外債總額的3倍,每年都不得不把財政收入的1/4以上用于償還外債。近年來,非洲國家償還的債務額遠遠超出西方富國所提供的所謂援助。
西方各國常常以恩賜者和援助者的面貌出現,但這種恩賜和援助的結果是什麽呢?真正受益者是誰呢?美國新聞署在1999年8月號一篇《非洲最後的機會?》文章中所說,這種恩賜和援助的結果不過是非洲經濟下跌、貧困加重、每10個人中間有4個人生活在貧困中,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人均收入比1965年下降14.6%。真正的獲益者還是美國等所謂“援助國”。20世紀90年代初,70%的外援以各種形式花在美國國內。美國國際開發署也承認,“美國對外援助計劃的主要受益者始終是美國”。例如,美國每提供1美元的援助,則可以得到4美元以上的出口效益,第三世界國家每年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就爲美國創造了400萬個就業機會。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只手進,一只手出”且“出”比“進”多得多。
減免債務也好,實施援助也好,西方總是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各種政策,總是出于某種政治圖謀而進行債務安排。此次八國集團的“慈善之舉”會不會也出于某種政治圖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劉乃亞指出,英國提議對非洲國家減債施援是在法、荷先後否決歐洲憲法,致使歐洲一體化進程受挫之後出臺的。“靜坐英倫三島,冷觀歐陸政治”。布萊爾這時候在非洲施展大手筆,顯然有另辟外交蹊徑的考慮。還有此次就免除非洲國家全部債務,對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爲“重債貧窮國”的20個國家,美國就附加了明顯的條件:在建設透明政府和遏止腐敗方面必須符合條件後,才能獲得免除債務,這就爲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減免債務爲由幹涉非洲國家內政埋下了“伏筆”。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位中國學者說得好,援助是爲了援助援助者而不是援助被援助者,援助提供者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受援國更重要。所以在得知G8這一富國俱樂部所作的“善舉”之後,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烏幹達等受益國均對此表示謹慎歡迎。
西方取消窮國巨額債務有條件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八國集團對非洲國家減免債務是有條件的。首先,獲得減免資格的非洲國家政府必須達到“治國有方”和嚴懲腐敗這兩大目標,那些所謂未能實現“善政”和存在腐敗的國家無法豁免債務,例如,西方國家認爲腐敗嚴重的肯尼亞就不在免除債務的國家名單上,非洲國家中欠債最多、達200億美元的尼日利亞也被排除在名單之外,因爲西方國家指責該國腐敗嚴重,經濟需要改革。近年來,這兩個國家與西方國家之間關系緊張,是後者眼中的壞孩子。有人士注意到,如何界定非洲國家政府是否治國有方和嚴懲腐敗完全取決于西方國家,這就爲西方國家利用減免債務幹涉非洲國家內政埋下了伏筆。
其次,原本用來償還債務的資金要用來改善教育和衛生,防止艾滋病和瘧疾傳播,減少貧困。坦桑尼亞被認爲是這方面的模範,該國已利用減債取消了小學學費,使入學率上升了66%,烏幹達利用有關資金爲200萬人口提供了清潔水。
http://jjdb.dzwww.com/xinwen/200506/t20050624_1104610.htm
中國稱已免除四十九窮國到期債務:美國之音記者杜林08-03-11
中國已經累計免除49個國家的債務,並對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有專家分析說,這是中國為了順應國際要求,發展對外關係所採取的步驟。
中國商務部介紹,1950年起,中國通過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這三種方式向非洲、亞洲、東歐、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區的160多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幫助受援國建成近兩千個基礎設施和通訊衛生等項目。中國還幫助一些受援國進行人員培訓,並向65個國家和地區派出醫療隊,現在還有48支醫療隊在47個國家工作。
新華社報導說,截止2007年底,中國已經累計免除非洲、亞洲、加勒比和南太平洋地區49個重債務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的374筆對華到期的政府債務。伊拉克總統塔拉巴尼去年6月訪問北京期間,還同中國政府簽署協議,免除伊拉克政府拖欠中國政府的債務。中國免除海外債務的腳步近年來明顯加快。
體現經濟實力
英國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盧宜宜認為,這是中國順應國際要求所採取的步驟,也體現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實力。她說:“這些年中國經濟確實也是有了一些發展,有了一些更高的能力去幫助其他國家。另外國際上也對中國,就是說比如你現在發展了,要怎麼樣在國際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也是有這個要求的。”
此外,盧宜宜認為,中國近年來同許多過去接受援助的國家都密切了商務交往,投資增多,從這些國家進口原材料也有增加,這不能不說是免除債務的一個考慮因素。他說:“現在中國跟很多的亞非拉國家的經貿關係比過去有很多的發展,中國商品出口到很多這些國家,然後中國從這些國家可能進口一些原材料。另外,中國企業開始到這些國家去投資,因此跟這些國家發展更友好關係也很重要。”
報導說,中國2005年起還向泰國、衣索比亞和緬甸等國家派遣青年志願者從事漢語、中醫和電腦等方面的教學和服務,並加強向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緊急人道援助,積極參加印度洋海嘯、北韓火車爆炸、印尼地震和菲律賓強颱風等災害的國際救援行動,幫助受災國的災後重建工作。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8-02/w2008-02-11-voa24.cfm
烏幹達總統:取消債務不等于脫貧 05-06-16新華網
新華網坎帕拉6月16日電(記者陳才林)據烏幹達官方媒體16日報道,烏幹達總統穆塞韋尼15日強調,取消窮國債務不是脫貧的解決辦法,發達國家必須取消對窮國商品的進口配額和關稅。
穆塞韋尼在當地的一次講話中說,他對8國集團取消窮國債務感到高興,但這僅僅是救濟,不是解決辦法,“因爲取消一個窮人的債務而不給他
經濟來源,他還是會去借債”。
穆塞韋尼指出,富國幫助窮國的辦法,應該是允許窮國在沒有配額和不征收關稅的情況下進入富國市場。他要求發達國家取消對棉花、食糖、牛肉和小麥等産品的保護主義措施。
8國集團最近宣布取消18個窮國的400億美元債務,烏幹達能免去約40億美元。在8國集團這項決定宣布後,烏幹達政府高級官員已多次要求富國向窮國開放市場。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16/content_3093588.htm
這麽多美元怎麽辦 美國巨額債務中的中國角色>金融時報09-02-24
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尚未投入正式運營,就斥資30億美元買入百仕通9.9%股權。由于百仕通的股價自上市後下跌了84%,中投的新高管們成爲網絡博主發泄怒火的目標,這些博主認爲中國在這筆交易中上當受騙了。聊天室近期的一篇帖子寫道:“他們比戰爭時期的賣國賊還壞。”另一篇帖子抱怨道:“所謂的‘專家'盲目崇拜美國。”
中國擁有近2萬億美元外彙儲備,規模爲全球之最,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大優勢,是對抗經濟動蕩的一張保險單。但在中國國內,公衆乃至部分政策制定者,正日益將這些儲備看作傷腦筋的東西----一個巨大的資源池,沒有用在國內,而如果美元貶值,它也將隨之貶值。人們問道,這樣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爲什麽要提供資金給這樣一個富國?
即便是在精英階層,偶爾也會爆發出這種挫折感。中國銀監會(CBRC)培訓中心主任羅平上周訪問紐約時抱怨道:“我們恨你們。一旦你們開始發行1萬億美元至2萬億美元的債券……我們知道美元會貶值。因此我們恨你們這些家夥,但我們沒辦法。”隨著中國經濟急劇放緩,有關如何管理外彙儲備的辯論日趨激烈。有人提議將這些錢用在國內,還有人認爲應該將投資多元化,而繼續買入美國國債的共識正受到抨擊。
對奧巴馬政府來說,這場爭論事關重大。至少,中國政府在試圖影響美國的經濟政策方面,可能會變得更加有力。中國社科院知名經濟學家余永定表示:“(中美之間)應該更加互讓;應當有捍衛我們利益的某種保證。”他說,鑒于中國在填補美國赤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華盛頓“至少應該好一點”。
在近期金融史上,中國外彙儲備激增已成爲比較引人矚目的事件之一。官方數字是1.95萬億美元,但據長期關注中國外彙資産的經濟學家、紐約智庫----對外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布拉德•賽斯特(Brad Setser)估計,實際規模更接近于2.3萬億美元,相當于每個中國人逾1600美元。
“美國從未如此依賴別國政府提供資金”
賽斯特估計,在總儲備中,約1.7萬億是投資于美元資産,中國政府因此成爲美國最大的債主。去年,在國內經濟經受巨大壓力之時,中國仍借給美國逾400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0%以上。賽斯特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中國日漸成爲市場上美國國債的單一最大買家。美國從未如此依賴別國政府提供資金。”
在中國國內,投資于美國的規模一段時期以來備受非議。中投創建于2007年,所管理資産僅相當于總儲備的10%左右,但已成爲批評的焦點。不光投資百仕通失利,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股價大跌之前,中投還向其投資了50億美元。中投在美國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也有投資,該基金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産之後,凍結了贖回。
一位爲中投提供海外戰略建議的歐洲銀行家表示:“中國官員面臨十分獨特的處境----他們的每一項決策,都被放到媒體和網上辯論、分析,還經常受到抨擊。我感覺他們已經嚇壞了。”幾乎每周都有新提議産生,力圖找到投資外彙儲備的更好方法。官方媒體本周報道,可能設立一只基金,利用外彙儲備來支持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最近,中國企業接二連三地達成自然資源協議,最惹人矚目的是中鋁(Chinalco)計劃投資于力拓(Rio Tinto),但這些協議無一直接牽涉到外彙儲備。
另一個備受推崇的計劃是,由中國財政部向央行“借入”美元儲備,轉換成本幣,用于社會項目。甚至負責管理大部分儲備的國家外彙管理局(Safe)也在上周承認,該局正在論證新的方法。外管局副局長鄧先宏表示:“我們將積極擴大利用外彙儲備的渠道和途徑。特別是,我們將探索如何讓外彙儲備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經濟發展。”
中國仍有必要繼續購買美國國債
不過,中國官員意識到,中國仍有充足理由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如果當局希望以流動資産的形式持有巨額儲備的大部分,那麽幾乎沒什麽選擇能比得上美國國債市場的深度。而如果中國不想積累這麽多儲備,它就必須讓本幣升值----在出口暴跌之際,這恰是中國政府所不樂見的。中國領導人已明確表示,至少在短期內,中國將繼續支持美國市場。在危機時期,他們希望被視作負責任的世界公民。他們也知道,如果中國釋出避免美元投資的強烈信號,就會損害自己手上的龐大美元資産的價值。
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我們相信,保持穩定的國際金融市場有利于支持市場信心……和國際市場的盡快複蘇,”盡管他暗示危機結束之後會改變戰略。正如《中國經濟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執行總編葛藝豪(Arthur Kroeber)所言:“中國的預設政策是不惜一切代價保持穩定。他們不希望在不穩定的時候惹事。”
然而,如果說中國除了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之外別無選擇,它仍可設法將自己的投資轉化爲某種影響力。接近政府的不止一個智庫,已經奉命設想中國能夠爭取的各種讓步,以換取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扮演更大角色。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査曉剛公布了一份“經濟願望清單”,其中包括美國放松對中國高科技出口的限制。
中國政策制定者對美國金融政策的批評聲也日益高漲。上周羅平的尖銳評論,是中國擔憂美元危機的最生動展示。但高層領導也給出了其它暗示。美國前財長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去年12月份訪問北京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對其表示:“我們希望美國方面將會……保證中國在美國的資産和投資的安全。”鑒于公衆在外彙儲備問題上的疑慮,北京采取更爲強硬的立場將會受到國內擁護。
北京正在討論的想法之一,是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擁有更大權力,能夠就美國經濟及其金融體系的健康發表中肯的評判。官員們還希望將購買美國國債用作外交武器,反對美方的保護主義措施。
“象正常的債權人那樣行事”
可以說,中國已經顯示出其可以影響美國決定。經濟學家們表示,去年美國布什政府被迫對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進行資本結構重組的原因之一,是因爲中國開始出售這兩家美國房貸機構的債券,轉而購買美國國債,賽斯特稱:“中國開始象一個正常的債權人那樣行事了。”
中國對美國政策的影響,最終面臨著兩大限制。美元作爲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給予美國巨大的靈活性,這是其它擁有巨額赤字的國家所不具備的,這令許多中國官員感到頭疼。中國不願讓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也限制了它的影響力。
但政治層面的辯論可能截然不同。中美關系以往涉及美方對中方說教,數落中國的人民幣彙率低估和金融市場封閉。現在,中美關系將涉及中國就美國的通脹風險和美元疲弱發出警告。對即將來臨的借貸熱潮感到擔憂的美國財政保守派,有了一個想不到的新盟友:北京。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finance/2009/02/200902242233.shtml
習近平訪非 投資百億美元【聯合報2013.03.25
習近平非洲三國行的第一站是坦尚尼亞,「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引述坦尚尼亞駐北京大使馬爾莫的話說,習近平訪問坦國期間,將與該國簽署巴加莫約港綜合開發項目合作備忘錄,此一項目,由大陸交通運輸部轄下香港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承建,預算高達一百億美元。
巴加莫約港是連接坦尚尼亞與中國大陸、中東及歐洲市場的重要港口。完工後,該港口將擁有貨物集散中心和開發區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對當地發展經濟具重要意義。中坦雙方還將簽署十多個基礎設施項目的合作備忘錄。巴加莫約港的投資總額,堪比當年大陸協助興建聯接坦尚尼亞與尚比亞的「坦尚鐵路」。中坦兩國於1964年建交,1970年代北京當局在非洲援助興建跨國的坦尚鐵路,當時總共有1萬5000名大陸工程
結束坦國行程後,習近平將前往南非,出席在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外界預料,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外匯儲備庫、工商理事會等議題將是這次重點。
在南非期間,習近平還將與南非總統祖馬舉行會談,雙方將發表聯合公報,簽署經貿、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文件。
西非的剛果共和國是習近平非洲三國行的最後一站,也是大陸國家主席首次訪問該國。剛果是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國。
訪剛果期間,習近平將與剛果總統舉行會談,出席大陸援建的恩古瓦比大學圖書館啟儀式等。雙方將發表聯合公報等領域合作文件。
相關新聞
挑戰世銀! 金磚五國合資開銀行【聯合報2013.03.25
林毅夫觀點:推「紙黃金」 取代美元【經濟日報2013.03.24
專家預言:虛擬貨幣大戰 快要開打了【經濟日報2013.03.25
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外訪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zxxjpscwf2013/
習近平近年來的出訪圖
http://news.sina.com.cn/c/sd/2013-03-28/171626670927.shtml
中國援助非洲:肉包子打狗
新中國建立後,因為一邊倒的外交策略,我們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漸行漸遠;又因為我們後來跟蘇聯鬧翻,跟以蘇聯為首的所謂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也始亂終棄。最後只好把目光投向遙遠的非洲,去那片貧瘠的土地上尋找朋友。這樣做雖然有不得已的苦衷,但結果卻是十分嚴重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雖然是領土大國、人口大國,卻不能不居於世界三流國家地位,對國際事務沒有實質性的發言權,無法與世界大國交朋友,更沒有辦法成為世界大國;我們交的那些窮朋友不能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提供幫助不說,還將我們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倉武庫,無厭的索取加重了人民負擔也深深延緩了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當年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團結了非洲人民,加上對非洲大量的無私援助——如坦贊鐵路,使新中國成了這些窮哥們的“領軍人物”,成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旗艦”,是這些黑哥們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抬進了聯合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中國成了非洲欠發達國家發展的榜樣,他們對中國的建設成就羡慕不已——當然,手也伸得不短。
然而,這些無私的援助卻沒有帶來理想的結果。
這首先表現在:這些非洲朋友對中國不盡友好。在非洲,憲兵、員警特別喜歡中國人,見有中國人坐在車子裡,老遠就吹哨子比畫著讓車停在路邊。先查驗汽車的各種證件,再查駕照,然後查身份證、隨車物品。為了不和這些無賴糾纏,也花了不少買路錢。中國公民在非洲從事各種經營活動,受到刁難是常事,可白人就暢通無阻。
其次,援助效果不佳。……我們看到,在非洲很多西方援助,都被政府官僚貪污挪用,因援助已成為非洲國家財政預算的主要部分。例如在埃塞俄比亞,援助金已占了90%的政府預算,另有七個非洲國家,也已占財政預算的70%以上。……
回應
看到講非洲一些人和事的段子,我感覺就是招搖惑眾的人常用的文筆。你怎麼不講講中國人在一些非洲國家怎麼受歡迎。整篇文章就是在漢堡包裡夾上幾隻蒼蠅,讓人吃漢堡包時吃下蒼蠅,慢慢地吃多了就會生病,或者是讓人看到這幾隻蒼蠅對漢堡包心生厭惡。
美國在中國家門口堵,中國正在做戰略突圍,領導人先是訪問南美洲,再是訪問非洲。非洲相比南美洲是比較容易打開的口子,非洲同中國有傳統友誼,這就是你說的毛澤東幾十年前靠援助換來的,關鍵是中國對非洲的態度和西方世界不同,西方世界把非洲人當成次等人類,慣於以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去對待非洲人,西方在非洲殖民幾百年,掠奪了非洲大量的貴重資源,留下的仍然是貧窮、戰亂,除了因政治需求做些事,很少會主動去為非洲人民謀福祉,中國不同,中國把非洲人當人看,當平等的朋友對待,非洲人是感覺得到的,這是非洲人喜歡中國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我感覺非洲人還是比較純樸的,中國去援建一個餅乾廠,幫助解決當地就業和食品供給問題,或者修條馬路,很寬很漂亮,非洲人很感激中國,不像某些國家的一些刁民。
如果以你的說法是事實,那中國還有必要幫助他們嗎?
政治這東西是宏觀的,領導們考慮的是國家利益,國家級領導的作為,不僅僅只是他個人的意願,而是滲透著一個龐大的智囊團隊的智慧,滲透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經驗,你不懂的,根本不是你這個井底之蛙能弄明白的。
樓豬!SB啊,中國人去非洲投資,不賺錢,誰去啊?非洲市場發達國家看不上,中國就乘虛而入了
鼠目寸光,說肉包子打狗的估計都是近視眼,你光知道我們援助,但你們可曾知道,我們從非洲進口了多少資源?那些資源賣給誰不是賣,人家憑啥賣給我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沒有這些資源,老百姓再努力也是一事無成!只是我們的回報不太成正比,但是生活還是比以前有質的飛躍,這是不可否認的!
短視,中國援助非洲絕非是肉包子打狗,我們需要非洲的市場和資源,現在,歐美陷入經濟危機,中國對歐美市場的出口提升的空間已經不大,而且還要不斷面對他們的反傾銷訴訟,以及不斷提高的關稅和貿易壁壘,我們今後所能開拓的市場只有象俄羅斯、非洲、拉美這樣的新興市場,我們援助非洲,幫助他們搞基礎建設,及時為他們也是為自己,是一種雙贏,這有別於歐洲老殖民主義者只是略取,也不同于現在歐美國家那種帶有政治條件的援助,我們對非洲朋友以誠相待,真誠援助,可以說非洲的未來關乎中國的未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589333&extra=page%3D1&page=1
金磚五國應急基金 陸扮金主 2013-03-28 旺報
正在南非舉行的金磚五國峰會傳出重大進展。包括中國大陸、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金磚五國成員擬創建一個規模達1千億美元的應急基金,中國將出資410億美元,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各出180億美元,南非將出資50億美元。各國可能需要一年左右時間通過相關立法,最終正式協定將於2014年在巴西召開下屆峰會時簽署。
除了應急基金之外,金磚五國官員還商討成立一家開發銀行,用來支援成員國的基礎設施開發與建設。消息人士透露,擬議中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很可能由五國分別出資100億美元作為初始資本,預計有關文件將在2014年形成,這將對世界銀行的角色構成直接挑戰。
陸擴大人民幣影響力
另外,在此次峰會上,金磚五國領導人還同意建立一個金磚國家外匯庫。而就在峰會召開之前,中國人民銀行與巴西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達300億美元的中巴雙邊本幣互換協定,這也顯示中國大陸正在加速擴大人民幣的影響力。
應急基金之必要 2013-03-30 旺報短評
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增強「經濟自主性」成新興國家之間很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在發生危機時,如何不再被IMF支配與操控。
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IMF雖向一些國家伸出援手,但貸款條件相當苛刻,包括受援助國必須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進行更自由化的市場管理,甚至要在政治制度上進行改革。
林毅夫觀點:推「紙黃金」 取代美元【經濟日報2013.03.24
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首度提出「紙黃金」貨幣概念,要取代美元成為超主權國際貨幣,將衝擊美元的國際地位。中國即將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林毅夫的意見,一定程度代表大陸官方的看法,「紙黃金」未來的發展值得觀注。
中國對非洲影響力將凌駕西方 2013-04-01 旺報社評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坦尚尼亞以「真、實、親、誠」四個字闡述中國與非洲的交往原則。他呼籲國際社會應尊重非洲國家發展的自主權,承諾中國將繼續提供非洲國家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並宣示中國永遠是非洲可靠的朋友與真誠的夥伴。
習近平非洲行,著眼於布局全球、敦睦非洲邦交、確保能源安全、實現振興中國夢,他刻意選在與北京具特殊情誼的坦尚尼亞闡釋中國對非政策思維,呈現的既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對非洲發展的重視,也回應了西方長期對中國在非洲作為的批評。
西方一些人總是汙名化戰略敵手,美國對伊朗和北韓等曾冠以「邪惡軸心」與「流氓國家」之名,創立「中國威脅(崩潰)論」企圖遏止中國崛起,近年來再將中國在非洲經濟活動解讀成「掠奪資源」。去年6月,美前國務卿希拉蕊訪問尚比亞時,暗喻北京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紐約時報》最近又刻意凸顯非洲人憂慮中國成為「新殖民宗主國」,路透社更點名金磚國家在非洲的所作所為已構成「新帝國主義」。
這些都說明了「北京共識」(中國發展模式)在非洲的吸引力威脅到「華盛頓共識」(西方發展經驗),傳統大國對自身影響力受到削弱,尤感不安。
其實,中國與其他布局非洲的傳統大國並無區別,都是藉提供非洲國家所需的直接投資、技術移轉、市場開發與經濟援助,維護自身戰略利益。不同的只是,中國對非政策思維與行動,較西方國家務實,不附帶政治條件。
北京在本世紀初成立「中非合作論壇」後,陸續在非洲多處建立「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直接帶動了非洲礦產、石油、農業、建築等領域的大型投資計畫,再配合產業和勞動力整體輸出與快速增長的私營中小企業,在非洲形成相互依賴的商品供應鏈。中非貿易額能在短短的十年間從百億美元突破至今日的2千億美元,恐非西方國家用「新殖民主義」一句簡化的政治語言,即能全盤透析中國在非洲的作為。
美國和歐洲國家每年對非洲的援助金額,遠超過中國能力所及,效果卻不如預期,關鍵在於西方援助非洲時往往將改善人權與民主治理等作為附帶條件。今年5月初,坦尚尼亞總統在「世界經濟論壇」非洲會議上表示,北京援助非洲意圖單純,它既不干預非洲國家內政,又願意提供技術移轉,當然會受到非洲歡迎。
近年來,中國對非政策引發「西方善治」與「中國模式」適用性的論辯,顯然因中國維護在非洲政治、經濟與安全利益而從「促進者」轉為「保護者」角色,進一步激化了西方與中國競逐非洲的態勢。習近平不斷強調「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自然也有紓緩西方疑慮的用心。
非洲國家的政經與社會發展不均,強權國家競逐非洲資源、市場與政治利益之時,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排他性。任何重大衝突或外力介入,都難免重創中國在非洲的經貿利益。
非洲窮國複製中國發展經驗的意願強烈,儘管仍是北京競逐非洲的優勢,但中國涉及民主治理、安全與政治價值觀等軟實力的展現,無法深耕,近年來中非民間交流呈現出語言、文化、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隔閡,很可能會影響中非建構新型夥伴關係的進程。
習近平闡述對非政策提到的「真、實、親、誠」,呈現了實現「濟弱扶傾」與「合作共享」的外交思維,中非間果真因此強化彼此的包容、自律與認同,進一步深化與平衡雙邊關係,這個世紀中國對非洲的政治影響力,勢必凌駕美歐傳統強權。
回應
從前西方(東西洋)對付中國,是直接用打的,兵侵中國,清末的8國聯軍和日本侵華就是如此,但韓戰開打,美國以聯合國的名義動用19個國家的軍隊對抗解放軍,但“19國聯軍”無法越雷池一步,西方才知道中國不可辱,不得不以談判的方式結束戰爭。60多年過去了,中國崛起了,西方(東西洋)用戰爭占不到便宜,只得用嘴炮的方式來遏制大陸了,想一想,這也是西方的悲哀。
從非洲看見另一個世界秩序 2013-04-05 中時 林深靖(新國際社會理論與實踐中心成員)
三月下旬的非洲,兩大事件在南北兩端同時發生。其一是「金磚五國」高峰會首度移師南非舉行,也是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出訪的重要行程。其二是有「民間聯合國」之稱的世界社會論壇(WSF)首度在阿拉伯世界舉辦,地點就在北非突尼西亞首府突尼斯。
今年的金磚高峰會以建構「非洲夥伴關係」做為主題。究其實,金磚國家從四國擴展為五國,從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變成BRICS(加上南非),根本就是源自北京當局的想像與設計。二○一○年,中國藉由擔任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輪值主席的機會,爭取其他夥伴國家同意,將南非納入。對中國而言,這一方面是承襲了一九五○年代周恩來推動「不結盟國家」亞、拉、非大團結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也是冷戰時代終結之後,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建構另類世界秩序的世紀工程。
果然,當這次南非會議具體提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計畫,立即驚動歐美傳統強權。畢竟金磚五國人口占全球總人口四十五%,財富占全球三分之一,而且當美國和歐洲因深陷金融危機而日趨萎靡之際,結盟於金磚的都是發展勢頭兇猛的新興大國,舊勢力消沉,新勢力崛起,一旦後者自主性提高,意圖脫勾於當前美歐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那麼,既定的世界政經結構必然隨之鬆動。
新興國家透過結盟尋求自主發展的軌道,與此同時,新興國家的人民也透過團結要求更高度的自主與尊嚴。從三月二十六日到三十一日在突尼斯風風火火展開的世界社會論壇,參與人數多達十萬,從世界各地湧入的社運團體或非政府組織超過四千五百個,而今年的主題綱領,無他,就是「尊嚴」。
二○一一年初的阿拉伯世界,人民蜂起湧上街頭,集聚廣場,波濤洶湧的革命浪潮葬送了一個又一個獨裁者。然則,革命已成,亂局未定,民主的召喚和選舉的推動並未實質改變阿拉伯世界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今年的世界社會論壇正好提供這個區域的人民共同思辯、團結鬥爭以繼續開展革命想像的機會,而自拉美、亞洲和歐洲遠道而來的朋友,也藉此紓展國際勞動者大團結的宿願,為下一波的世界革命尋找新生的火苗。
不管就國際層面或許多新興國家的內部狀態而言,有人不願再被統治,有人再也無力統治,這就是革命的狀態,而且是尚未完成的狀態…。
債務帝國 Empire of Debt (中信出版社 2009)
內容簡介
債務是怎樣形成的?它是否終將摧毀美國?
美國要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敵人,經濟的優越性必將破滅。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歷程中,美國的經濟是如何變成美麗的泡沫又如何破滅的?
在《債務帝國》一書中,特立獨行的金融作家威廉‧波納和安迪森‧維金再度聯手,首次深度剖析美國“政府”如何掌控公眾生活與經濟,如何寅吃卯糧、過度消費,並進行無畏的軍事冒險等劣跡。在一系列的動蕩中,美國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墮落,正一步步走向破產的深淵。
《債務帝國》一書諷刺、睿智、深刻地審視了美國這個帝國。作者高瞻遠矚,立足歷史,面向未來,以廣闊、深遠的視角揭示出︰“偉大帝國”之于全球地理政治,正如巨大泡沫之于全球經濟——看上去很美,但終將以一場浩劫而結束。
很遺憾,對某些人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不受歡迎卻意欲留宿的客人。但是對那些能夠接納這種幽默、睿智的人來說,在本書的字里行間,他們能感受到神秘的未來。
威廉‧波納,Agora出版集團的董事長和CEO,金融時事通訊刊物《每日結算》(The Daily Reckor]ing)的創始人。《每日結算》在美國和英國已擁有50多萬名讀者,並被翻譯成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備受主流媒體推崇。他還著有暢銷書《清算美國》,同時也是《流氓‧國家》的合著者。
安迪森‧維金,《每日結算》的主編兼發行人,同時他還是一家營業額達百萬美元的財務調查公司及出版集團Agora Finaricial的執行社長。在《紐約時報》、《金錢》、The Street.com以及CNN等雜志和網絡上發表過多篇文章。曾在位于華盛頓的卡托研究所工作,于聖約翰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學位。著有《美元的墜落》,也是《清算美國》的合著者。
目錄
序言 走向帝國
第1篇 債務帝國
第1章 債務︰從里根時代說起
可笑的供應經濟學
繁榮與金錢的關系
通貸膨脹的數字
最後審視里根
美國人不是變富而是變窮
美國沒有牛市
債務的世界
第2章 光榮的債務帝國
公眾的債務如何增加
格林斯潘的謬論
飛向最高赤字
當節儉不再是美德
帝國以災難結束
第3章 現代帝國金融
全球化及其弊端
誰對美國債務負責
格林斯潘到底干了些什麼?
第4章 弗里德曼的謬論
消費葬送美國
貿易逆差從何而來?
第2篇 精英投資者
第5章 歡迎來到浪費的美國
美國正依賴于窮國的儲蓄
對泡沫的狂熱
聚集房地產
房產市場的鬧劇
美國人變窮了……
債務帝國的未來
美國的信貸會發生什麼情況?
美元的死亡
第6章 再轉向日本
關于通貨膨脹
第7章 華爾街舞曲
股市是內部人員的游戲
真正有效的投資方式
不要愛上投資
第8章 顛覆性投資
做一個精英投資者
資本收益的神話
顛覆性投資
黃金的力量
投機
第3篇 帝國的荒謬
第9章 歷史的教訓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教訓
華爾街最後的傻瓜
先人的智慧
當經濟依賴于貸款時
我們該儲備現金?
真正的債務額
第10章 回望帝國
匈奴即將到來!
偉大的可汗
逝去的帝國歸于何處
羅馬帝國
無敵艦隊
第11章 帝國如何運作
帝國的歷史
回到未來
帝國禮贊
奧匈帝國
一個帝國的建立
美帝國史
第12章 20世紀初的經濟
債務增長與軍事擴張
第4篇 背水之戰
第13章 地獄之路
不被提及的好總統
威爾遜的背水一戰
插手墨西哥
世界大戰
威爾遜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
使世界安全、民主
為戰爭埋單
第14章 1913——大變革與大蕭條
錢從哪里來
美國的政治家
新貨幣
羅斯福新政
政府的責任
羅斯福法院
無法計算的成本與花銷
第15章 麥克納馬拉戰爭
麥克納馬拉的戰爭
面對敵手
第16章 就是尼克松
付出代價
美元主導的全球經濟
序
2005年初春的一天,我們乘火車從普瓦捷前往巴黎,在車上我們發現鄰座居然是瓦勒德瓦茲參議員羅貝爾‧于。與其他旅行者一樣,他坐在那里,掏出一本旅行雜志在讀。除了一名他的同事在經過時停下來和他打了聲招呼,其他人都沒有注意到他。一個朋友告訴我,幾個月前他乘同一班火車,踫到的是法國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當時只有一個助手跟在他身邊。
很多年前,當美國還是一個以謙虛為美德的國度時,那時候的美國總統也是這樣,很容易在公眾場合見到。托馬斯‧杰斐遜曾經沿著賓夕法尼亞街散步,向沿途每一個遇到的人問好。約翰‧亞當斯曾經在波托馬可河里裸泳,一位女記者說他上岸後居然坦然地坐在衣服上跟她說話。
不過現在,要是誰想見總統,就得先接受背景調查,還要通過金屬探測器的安全檢測。記者們想要參加記者招待會,必須先得到白宮工作人員的批準。州領導人旅行時,舉手投足都很有帝王派頭︰周圍簇擁著數百警衛隊衛兵,神槍手在屋頂嚴葺以待,還有數以千計的地方部隊戰士。克林頓總統1998年訪問中國時.他帶著他的家人和“5名內閣成員、6名國會議員、86位高級助理、150名文職人員——醫蘭、律師、秘書、貼身服務人員、理發師等等,150名軍事人員——司機;行李搬運人員、狙擊手等等,150名安全人員、幾只搜爆犬和大量裝備,包括豪華裝甲轎車以及克林頓的防彈講台——‘藍鵝’”。
為了運載總統的隨行人員以及裝備往返中國,美國空軍動用了波音747、C-141和C-5運輸機。中國之行花掉了五角大樓l400萬美元,僅僅“空軍一號”一項的開銷就是每小時34000美元。
現在,華盛頓周邊逡巡的總統車隊是由武裝到牙齒的凱迪拉克組成的。這種豪華轎車的車窗玻璃與輪胎都是防彈的,同時自帶通風系統,以防生化武器襲擊。
美國特勤局——負有保護總統的重任——雇員超過了5000人︰2100名特工,1200名白宮警衛人員,還有l700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無論總統去哪里,他的安全都有保障——數千名警衛、安全的場地以及精心策劃的行動。2004年布什總統訪問加拿大渥太華的時候,安保尤其嚴格,甚至發生了明顯抵觸加拿大法律的事件︰安保人員拒絕沒有一次性通行證的議員進入大廈。
2003年11月布什總統訪問英國的時候,5000多名英國警察被布置在倫敦的各個街道保衛他的安全。公園與要道被封閉,狙擊手隱藏在女王的屋頂上。當布什離開白金漢宮的時候,女王被凌亂不堪的地面震驚了︰看起來就像人們剛剛哄搶完沃爾瑪特賣場一樣。
本書的主旨
看新聞就像看一場糟糕的歌劇。你可以從尖叫聲中感覺出肯定發生了什麼事,但卻無法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你所遺漏的,就是情節。
讓我們假定正在上演一出隨時可能變為悲劇的喜劇。舞台上是我們熟悉的角色︰消費者、經濟學家、政客和商人,他們就像那些常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騙子、小丑、土鱉和笨蛋。不過今天他們的演出非比尋常。他們是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但他們卻蠶食著那些最貧窮人們的可憐積蓄,讓那些人來為他們的巨額消費埋單。他們一如既往地透支——就這樣無限期地透支下去,債務越積越多,而他們卻從未考慮過還有還賬這碼事。他們買房子,再用房子抵押貸款——一套又一套,直到他們的口袋里所剩無幾。
人們會習慣于去相信他們不得不相信的東西。我們在美國最著名的投資通訊刊物的網站www.Dailyreckoning.com里看到的這些可笑的、自大的錯誤觀念,不是來自于思考,而是來自于環境。就像華爾街所說的︰“市場決定觀點。”造就這種奇怪表演的是美國的帝國身份——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它必須以人們熟知的方式周旋于世界舞台,就像你我都必須扮演我們自己的角色一樣,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認為應該這樣,而僅僅是因為我們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必須扮演我們需要扮演的角色。原始人有原始人的角色。他們不比我們笨,但如果他們開始做微積分就會顯得突兀。和我們一樣,他們也有自己那一幕戲劇要上演。現代人有現代人的角色。他們不比其他人聰明,但是你無法想象他們用骨頭作鼻環;我們——最後一個帝國的子民們——也有自己的角色要去扮演。而帝國本身,則要做一個帝國必須要做的事。
大債時代:第一本看懂全球債務危機的書(早安財經出版 2011)
Whoops!: Why Everyone Owes Everyone and No One Can Pay
內容簡介
全球陷入大債時代!你不能忽視的大趨勢!
從現在到未來,債務問題將成為全人類關注的焦點。你自己、你上班的公司、你選出來的政府,全收陷入債務中!然後,就像我們在金融危機中所看到的,這些債務會被包裝、組合成各種「商品」,再賣回給我們!有一天,不但將拖垮欠債的國家,你我都將遭受波及!
“一本絕佳的入門書,揭開金融危機與國家債務的真相!”
作者約翰.蘭徹斯特和你我一樣,很想知道這場危機的來龍去脈,於是他跑去和各種人物打交道,包括不顧一切後果的銀行匪類、打瞌睡的主管機關、自滿的政治人物、吃人的放款者、借錢揮霍毫無節制的人、和無辜的旁觀者。
結果,竟揭開了一個恐怖的事實:
原來,當國家破產,你的帳戶裡有再多存款都沒用,都沒法從ATM領到錢!
他用最白話的方式寫下這本書,為你全面解讀這場全球金融危機!
深入而真誠地,寫給每一個想要瞭解怎麼一回事的人。
不管你是投資者或納稅人,手上最好有這本書!
作者簡介
約翰.蘭徹斯特 John Lanchaster小說家、新聞記者、及惠特布萊德新作獎(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和佛斯特獎(E. M. Forster Award)等的得主。生於漢堡,在東南亞長大;現居倫敦。
他的書已經翻譯成20種以上的語言。他是《倫敦書摘》(London Review of Books)和《紐約克》(New Yorker)的固定作家,在《君子雜誌》(Esquire)上有個每月專欄。他定期為《紐約克》和《倫敦書摘》寫金融方面的文章。2008年1月,他的一篇文章「倫敦金融圈的子民」(Cityphilia)反省我們對倫敦金融圈的愛,發表在《倫敦書摘》上,文中根據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錯誤使用情形,預測將有全球性的崩盤發生,文章發表後,引發極大的論戰。
目錄
推薦序 歡迎來到債多不愁的世界 林洸興
推薦序 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之後 綠角
前言 一個人人都在欠錢的時代 借來借去,結果會怎樣?
第一章 那天,我的國家破產了 從提款機領不出錢的那一刻講起
第二章 這樣搞金融,太神了!借錢給別人,再也不怕被倒債了
第三章 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是誰讓我們都背上沉重房貸
第四章 忍者也能借錢 明明是糟糕的債務,卻成了誘人的投資
第五章 真的沒風險,快來借錢吧 埋藏於金融市場裡的地雷
第六章 政府呢?休眠中 我們如何走到無法無天的地步
第七章 夠了,我們不要買單! 大債連連,該怎麼辦?
謝詞/參考資料/附注
推薦序1 歡迎來到債多不愁的世界
「如果你欠銀行一百萬,你的命運掌握在銀行手中;如果你欠銀行一百億,銀行的命運掌握在你手中。」
這句話,原本是一則古老的笑話,很不幸的,這則笑話今天變成了全世界所有人的夢魘!
衍生性金融商品,與資本主義的瘋狂,造成各種光怪陸離的金融怪象。這怪象如今已經不再是華爾街富豪們專屬的遊戲,就算你這輩子不碰投資,它還是會透過通貨膨脹,威脅你的存款安全,傷害你的工作機會,影響你的人生。每個人都必須要徹底地了解現代金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在未來不安定的年代中趨吉避凶。
作者Lanchester是一名小說家、記者。在這本書中,用幽默的比喻與故事,精確地描述了今天這些艱深的金融把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對於毫無金融知識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絕佳的入門。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全球債市危機不但沒有被金融專家解除,相反的,還像難纏的癌症一般,轉移到過去被視為最安全的富裕國家公債上。要徹底解決這場債市災難,恐怕還需要熬上非常、非常久的歲月。
債市問題會如此難解,原因就在於:債務與財富,是完全一體兩面的事。銀行有多少的存款,就會發放出接近等量的債務。當人們致力消除債務時,就表示世界上另一處存款,也會同時消失。如果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擁有大量存款,沒有債務,那只會導致兩件事發生:第一,銀行倒閉,第二,存款變廢紙,擁有糧食的,才是真正富人。
正因為如此,全球債務在人類滅亡前,都很難消失,也不會因人們努力而大幅減少。它會透過通膨,金融危機的形式,偷偷消滅財富,達到新的均衡。當人們自以為創造神奇的高經濟成長,獲取財富時,實際上大多是扭曲風險,濫用信用餵養出新的債務怪獸。
你我都不可能像本書最後一章的總結──喊一聲「夠了」就心滿意足。如何判別手中的財富,是否會突然變成有毒資產,提防自己遇到下一個金融騙子,已經是現代人生存的必備知識。這本書讀完之後,你將會對全球金融現況,有全新的認知!
推薦序2 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之後
《大債時代》是一本討論全球債市危機的專書,讓讀者瞭解危機發生的原委。但這本書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對這次事件的精闢分析。
許多分析債市危機的書,大多將矛頭指向不負責任的金融業者,或是管制失當的金融體系。但本書作者在最後一章直接點出了關鍵:「信用與資產泡沫,沒有大家的加入,不會無端發生。」換言之,我們,正是禍首。
為什麼?
銀行與金融機構為什麼要無止盡的追求獲利?就算它們很清楚,自己在現代經濟體系位居樞紐位置,應小心維持營運上的順暢。但在金融海嘯前,歐美銀行卻不斷擴增槓桿比率,研發出各種艱深難懂的衍生金融工具,以迎接更大的風險,做為更多獲利的基礎。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有壓力。這些銀行與金融業者,大多是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有哪位股東不要求公司營運成長、擴增獲利?想像一下,當別的銀行全都在這樣賺錢時,你是一位保守的銀行CEO,跟股東說,「這樣賺錢,恐怕不太好」,你認為自己能否保住職位?
不論何種產業,我們都在追求不斷的獲利,不斷的成長。銀行與金融業者在這樣的社會期待下,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當它們真的中彈倒下時,我們才會去想:或許,它們真不該向前衝。
在這本書裡,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了這場危機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譬如,作者透過一份假想的資產負債表,向外行的讀者解釋,為什麼今天的銀行在本質上是一門高槓桿的生意。從這裡,再接著導引讀者看到,我們的銀行愈來愈會賺錢,不是因為他們有任何進步,而只是因為他們賭很大──下了更大的賭注,將槓桿比一路向上拉。作者也讓我們看見,金融業者如何藉由複雜的財務工程,將本質是「次級」貸款者的房貸,變成AAA 級的債券工具。
心中「不知足」的這把火
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我們不僅如此要求企業,也這樣要求自己。我們希望自己的收入不斷成長,不斷的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追求下一份更高的薪水、更好的享受。快樂永遠是下一次加薪,下一次旅行,下一次購物。我們從不滿足於自己已經所有的。
我們的整個社會,都全神灌注在「金錢至上」的唯一理念中。有了錢,還要更有錢。賺了錢,還要賺更多。這,就是引起全球債市危機的背景心態。這不是金融業才有的心態,這是受到這次債市危機波及的國家,其社會與國民的共同心態。
馬克吐溫曾說過,「缺錢是萬惡淵藪(The lack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現代已開發國家的多數人民,已經享有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富足。但幾乎每一個人都仍在追求更多的收入,與更好的物質享受。我們其實並不缺錢,我們只是認為自己錢不夠多。
想像一下,有一個人在四、五十歲的年紀,有一天突然心臟病發作。雖然事後幸運地復原了,但發作那一霎那心痛如刀剮,讓他以為自己就要離開人世的瞬間,卻讓他看清了人生的目的。從此以後,他過著更健康的生活,更珍惜與家人與朋友相處的時光,更知道拿一些時間來做自己覺得真正重要的事。一次健康上的小打擊,卻讓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快樂踏實。
作者將這次的債市危機,比擬為人生中的這麼一次心臟病。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追求,已經讓許多人忘記經濟的目的是要帶給人們更快樂的生活,而不是永無止盡的壓力。
這次,是一個反思的機會。日後人類經濟會如何發展,有很大一部份,將取決於我們在這次「心臟病發作」後,做了那些改變。不知足,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不知足,卻也可以是貪婪的委婉說法。就像一把火,能照亮大千世界,也可以焚燬廣廈高樓。我們如何處理心中不知足的這把火,將決定它究竟是好用的工具,或是兇猛的禍害。
內容連載
那天,我的國家破產了
從提款機領不出錢的那一刻講起
芮可.史黛芬德(Rakel Stefánsdóttir)是一名年輕的冰島女孩,在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攻讀藝術與文化管理碩士。二○○八年十月初,她把金融卡插進提款機,想要領錢。
但螢幕顯示,裡頭沒錢了。芮可搞不懂為什麼會沒錢。到英國讀碩士之前,她已經在劇場工作了好幾年,銀行裡有足夠的存款。前一天,她才刷卡付了第一學期的學費。「我知道提款機的連線要透過跨大西洋的電話線路,有時候線路會有問題,所以當時我以為,應該是這個原因,」她說。
我們都有過從提款機領不到錢的經驗,因為我們的戶頭裡沒錢了。但是那一天,芮可和數以千計的冰島人的遭遇卻很詭異,而且令人不安。因為她之所以領不到錢,並不是因為她「戶頭」裡沒錢,而是因為「銀行」沒錢了。
事實上,不光是銀行沒錢,她的卡之所以不能用──簡直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裡才會有的情節──是因為冰島政府把錢花光了!十月六日,瀕臨破產的冰島政府,宣布把銀行關閉並凍結任何資金外流。芮可用她的信用卡付清學費的隔天,冰島克朗(króna)就崩盤了,於是她所要支付的金額,一口氣暴增了40%。
芮可直到三個星期之後,才能再度動用她的銀行戶口。但就算可動用,那時候她帳戶裡的存款已經無法支應她的學費了。現在的她,被迫放棄原先的求學計劃,回到雷克雅未克的家裡,也沒有工作。「我們那個前政府最讓我生氣的是,」她說:「他們毫無羞恥心。」
他們把金融商品包裝成一種天然資源
當一個國家的銀行搞砸時,就會發生這種事。冰島案裡的某些細節非常奇怪:基本上,一小撮非常有錢有勢的人,互相把資產買來買去,創造出一個假財富的怪泡沫。「三、四十個人所幹的好事,由全國人民買單,」一名雷克雅未克的計程車司機對我這麼說——而我還沒碰到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冰島人。
但儘管只有一小撮的人要為這場泡沫負最後的責任,整個國家卻已經被拖下水了,因為,便宜信用的巨浪把冰島吹捧成經濟仙境;銀行,則是這個過程的核心。冰島的銀行部門在過去一直是國營,直到二○○一年主張經濟自由化的獨立黨(Independent Party)才把它民營化。而在民營化之後,出現了爆炸性成長——假的成長,但具爆炸性。一個人口三十萬的國家,除了地熱和漁獲之外毫無天然資源,卻突然發展出一個龐大的銀行部門,其資產是整個經濟體的十二倍之多。該國的硬幣以魚於圖案,應該就是一個警訊:五毛錢的是一隻螃蟹,一克朗的是鲑魚,十克朗是一群柳葉魚,一百克朗是一條鰈魚。數一數硬幣,你會覺得:冰島人對魚還真是內行;但對於銀行業,恐怕就不行了。
但沒人注意到這點。信用是如此便宜,幾乎等於免費。我和華格羅.布拉格森(Valgarður Bragason)談過,他是一名泥水匠,買了二棟房子和一塊地,只和銀行談不到十五分鐘,就貸到三筆款子,總計約六十萬英鎊(約三千六百萬台幣)。其中一筆貸款並不是用冰島克朗計價,因為克朗的利率很高,而是用五種不同的外國貨幣做成一籃貨幣來計算利率的。
這麼做聽起來似乎很瘋狂,但這個新世紀之初的冰島和其他地方,個人金融的傳統規則已經被束之高閣了。是的,這裡和其他地方一樣,許多消費者和貸款人缺乏責任感;而這種缺乏責任感的行為,還會受到鼓勵。在整個自由經濟的世界裡,銀行把不負責任金融視為有價值的商品,幾乎等於一種天然資源,要加以呵護和培育。
每個人被鼓勵享受便宜的信用,就像鵝被填得飽飽的以生產鵝肝醬
那段期間,到處都有便宜的信用,人們差不多每天都會接到放款銀行的推銷電話,以及事先填好、只需簽名就搞定的信用卡申請書。還有,當我打電話給我的巴克萊銀行時,語音系統在讓我選擇查詢帳戶餘額,或是轉接給專人接聽之前,會先播放一段邀請我辦一筆新貸款的語音。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大大享受便宜的信用,就像鵝被填得飽飽的以生產鵝肝醬。「我也知道要小心點,」一個朋友對我說:「但我的理專說,這就好像前面的道路空曠無車,這時不大腳重踩油門就太傻了。於是,我就重重給他踩下去。」
數以百萬計的人,都和他一樣。
有一陣子,冰島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現代經濟奇蹟。後來,冰島的經濟崩盤,就像麥克.坎貝爾(Mike Campbell)在《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中破產的方式一樣:「二種方式,漸漸地,然後突然地」。
冰島貨幣克朗,在二○○八年初就緩緩貶值,而由於太多冰島人有外幣借款,讓情況急速惡化──40,500個人,總計欠了1,150億克朗。以當時的匯率計算,大約是每人欠了30,000英鎊(相當於180萬台幣左右,這些錢大部分都拿去買騷包的名車)。
在一個人口只有三十萬的國家裡,四萬人就算很多了。他們悲慘地曝露在克朗的貶值當中,因為當克朗下跌,他們的貸款成本就會猛烈上升。二○○八年的前九個月,是一場金融惡夢,而這場惡夢在十月六日突然化為真實,並且再也無法挽回,冰島總理哈德(Geir Haarde)在電視上對人民迂迴且不負責任地說:國家已經破產了。銀行倒閉,冰島所有的外匯存底除了支付食品、燃油、和醫藥等生活必需品之外,全部凍結。
這讓芮可和數以百計和她一樣的人站在街頭,看著他們手上的金融卡疑惑地皺起眉頭。為什麼突然之間,自己就沒錢了?而且,當時他們沒有任何人知道真實的狀況。
布朗(Brown),是一種大便的顏色
冰島的銀行成長太快、太大,以致於其銀行體系──套句俗話說──就像「一隻大象站在老鼠的背上」。英國政府引用《反恐怖主義法》,禁止冰島銀行的錢流出英國,從此冰島銀行的海外資產也被凍結了。冰島人到現在對這件事還是很生氣:我在雷克雅未克看到一件T恤,上面印有英國首相的照片和這個標語:「布朗(Brown),是一種大便的顏色」。這有點過分。但他們有權利找個人來出氣,因為冰島銀行的內爆,讓該國的每一個男女老幼損失116,000英鎊。
我們怎麼會搞到這個地步?我們是如何從一個銀行和信用都照章運作的經濟,搞到今天這種世界經濟「雷克雅未克化」的局面?
我認為,這場風暴建立在一個問題、一個錯誤、一個失敗、和一個文化上;但在這些東西之前,那是來自一種氣氛——這是資本主義世界戰勝共產主義,以及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的氣氛。
對我來說,這特別明顯,因為我是在香港長大的。當時的香港,是全世界最不受拘束的自由市場經濟體,是經濟上的大西部。沒有規則、沒有稅(後來有15%的上限稅率)、沒有福利政策、沒有健保或國民教育。在通往香港島山坡地的途中,貧民區到處蔓延;住在貧民區裡,沒有水電或醫療,他們的小孩也沒有學校。完全不受法令管制的血汗工廠,是這個殖民經濟的一大特色。資本主義無法無天的醜陋邊緣隨處可見。
但這個方式的資本主義,也同樣創造了隨處可見的成長和財富——你不可能沒注意到,這個一切自由、「落後者自己倒楣」的體系,使得當時的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追求。來自共產中國的難民,以各種無法想像的方式游泳、爬行、和偷渡到香港,他們經常在偷渡中喪生;就算跨越了邊界,被抓到了還是會被遣返。除非他們到達九龍的邊界街,到了這裡他們就有權留下來。遊戲規則很清楚,宛如兒童遊戲的成人版──只要成功抵達終點,你就安全了;否則,就要回到暴政之下。
對於那些想盡辦法要到香港的人來說,這裡是一個希望與機會之地是錯不了的——而且他們明白,他們想盡辦法所要到達的,與其說是個「地方」,倒不如說是種「體制」。在這裡,土地和人民都一樣是中國,只有體制不一樣。因此,這個體制一定有某種非凡的力量。
至於共產中國,在一九七九年開放外人觀光之前,是一個恐怖和傳統的地方。當時,觀光客總是被帶到新界的最遠處去眺望中國。在香港端的山上有一個廓爾喀觀察哨,從那一眼望去,你會看到稻田和一條河,其他空無一物。如今,站在同一個地方眺望,你會看到深圳──中國成長最快速的城市——這個地方在三十年前,幾乎沒有任何建築物。
國家?閃一邊去吧!
當時的香港就像個實驗室,一個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實驗室。在歷史和人口環境的交互影響下,香港成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地方。在我離開香港之後的三十年,香港成了世界的典範。從此以後,無拘無束、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場不再是罕見的特例,而是一種新常態:採用這個制度的國家,經濟成長比不採用的國家還快。你無法用人民的感受來準確衡量客觀的變化,但你可以用GDP的成長來衡量,而來自GDP的證據是不容否定的。在雷根執政的美國以及柴契爾夫人掌權的英國之下,「香港版」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佔領了全世界。如今我沒辦法回家了,但從某個重要觀點來看,根本沒差,因為家已經回到我這裡來。
這個散播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版本,理念基礎來自亞當斯密,並透過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和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裝扮得好像資本主義和民主之間有一個基本連結似的。我相信,後來的事件已經證明這二者並沒有基本關連——但這部分說來話長,可以寫成另一本書。這裡我要說的是,這個版本的資本主義──通常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包含了市場自由化、經濟去除管制(尤其是去除金融部門的管制)、國家資產私有化、低稅賦、和盡可能降低國家支出等──占領了全世界。國家的角色?閃一邊去,不要阻礙個人和企業創造財富的力量。
美國和英國是這類政策的全球拉拉隊長,他們在GDP成長上的成就,讓他們可以不斷把經過改良的制度套用在紐西蘭、澳洲、愛爾蘭、西班牙(在某種程度上)、冰島、俄羅斯、波蘭和其他地方。當IMF介入需要金融援助的國家時,也會實施某一個版本的這種政策。實施這些政策之後,就會出現可觀的GDP成長,但分配不均也會隨之惡化。
對馬克思主義者,以及那些「反跨國企業」、「反全球化」的左派聲音來說,這種資本主義是「為自己的滅亡播下種子」。這本書,就是要講這個故事是如何發生的。
有幾十年的時間,資本主義西方和共產主義東方之間,進行了一場「意識形態的選美比賽」,雙方競相打扮成一種能對自己的人民提供比較好、比較公平的生活方式。東方所展現的,是壓抑;西方則是免費就學、全民健保、有薪休假、和開放的機會與權力。
結果,好人贏了,選美比賽結束,但西方為期數十年在平等和人權上的進步也同時宣告結束。在美國,中位數所得——在所得曲線上最中間那點的所得——對工人來說,自一九七○年代以來一直沒有變動,而頂層和底層之間的所得差距則大幅攀升。一九七○年以來,美國最高所得那五分之一的人,收入已經增加了六成,其他人的收入則減少10%。3在一九七○年代,美國人和歐洲人每年的工作時數差不多;現在,美國人的工作時數幾乎是歐洲人的二倍。4那還只是中產階級的情形。對頂層的人來說──尤其是最頂層的人,情況完全不同:在一九八○到二○○七年之間,美國最有錢的0.1%的人,看著自己的所得成長700%。5
有史以來第一次,資本主義打遍天下無敵手,成為全世界最優勢的政經體系。在這樣的氣氛下,可想而知,主導資本主義運作的金融部門,必然擁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他們開始瓜分經濟大餅以犒賞自己。沒有全球性的對手來指責、嘲諷肥貓越來越多、越來越肥的現象;讓富人如此快速地變得更富有,並不會受到責難。
塞國存款稅掀恐慌 亞歐股重挫 2013-03-19中國時報
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史無前例地由銀行存款戶負擔國際紓困貸款成本,引發社會恐慌與反對派強烈抗爭。國會原定十八日召開緊急會議審查紓困貸款,但表決已順延至十九日下午。歐債危機恐將再起的疑慮,也令金融市場哀鴻遍野,亞、歐股連袂重挫,歐元匯價亦貶至今年低點。
相關新聞
塞浦路斯課徵「存款稅」 重創俄羅斯股市
課稅導致35億歐元損失 存款大戶俄國痛批:不公平
塞浦路斯議會否決一次性存款稅計劃 2013-3-19 BBC
塞浦路斯議會星期二(3月19日)否決了一項向銀行儲戶一次性課稅的計劃,投票結果是36票反對,19票棄權,無人投贊成票。
這項徵稅措施是歐元區國家財政部長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達成的一項向塞浦路斯提供100億歐元救助款協議的附設條件。
最初提出的徵稅措施是,對存款超過10萬歐元的儲戶征收稅款9.9%,對存款低於10萬歐元的儲戶徵稅6.75%。
面對強烈的反對和抗議,塞浦路斯財政部對上述方案進行了修改,決定對存款低於2萬歐元的儲戶免於徵稅。但是,這樣的改變仍然沒有能夠平息人們的憤怒。
在議會投票結果傳出之際,聚集在議會大廈外街道上的成千上萬民眾發出了歡呼聲。
陸首富避重稅 急甩美國籍 2013-03-17 旺報
綠卡一向是「美國夢」的象徵,但2013年初開始美國祭出俗稱「肥貓法案」的FATCA(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鎖定海外所得大查稅,掀起一股名人與富豪放棄綠卡及美國籍的風潮,大陸首富、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最近就宣布放棄美國籍。
紐時:塞浦路斯危機 歐盟害的【聯合報2013.03.28 0
紐時分析說,塞國危機的源頭,至少有一部分正是十七個月前歐盟的一項決定。那是二○一一年十月底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一場緊急會議,會中歐盟決定以減記五成債務,來解決希臘債務危機,此舉實際上埋下了定時炸彈,後來在塞浦路斯銀行系統炸出大洞。
減記希臘公債五成,表示希臘公債持有人,包括當時現金充沛的塞浦路斯各銀行,會損失他們自以為擁有的半數金額;而實際最後的損失,接近那些公債面額的百分之七十五。對塞國銀行而言,他們因此總共損失超過四十億歐元。
存款大戶淪祭品 塞浦路斯紓困過關【聯合報2013.03.26
塞國為了取得一百億歐元的紓困金,與三巨頭(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達成協議,塞國第二大銀行大眾銀行實際上關閉,成為一家「壞帳銀行」,保留沒有保險的十萬歐元以上存款和有毒資產;其他有保險的十萬以下存款和優良資產,則併入最大銀行塞浦路斯銀行。超過十萬歐元存款不在歐盟的保險範圍內。
塞浦路斯銀行的十萬歐元以上存款也將被凍結。這兩大銀行的十萬歐元以上存款將透過以存款換股票的機制,用於清償債務。
俄羅斯批賽國存款減記如同偷竊,呼籲海外資金回巢 2013-03-26鉅亨網
賽普勒斯為了換取歐盟金援,決定對包含俄羅斯人在內的境內存款大戶進行資產減記,俄羅斯總理Dmitry Medvedev對此大表不滿,痛批賽國的做法猶如偷錢。Medvedev表示,俄羅人的錢已經被偷了且傷害還在擴大之中。他呼籲停滯在海外的資金應引以為戒,趕緊把錢匯回國內。
相關新聞
普京回國途中突然下令俄軍舉行黑海演習
歐盟擬複製塞國模式 歐美股跌【經濟日報2013.03.26
塞浦路斯趕在最後關頭與國際債權人敲定紓困協議,將關閉塞國第二大銀行,並讓包括俄羅斯富豪在內的大存戶承擔龐大損失,為換取100億歐元的紓困貸款鋪路。但歐元集團主席戴倫布斯說塞國紓困案可作為解決歐債危機的樣板,歐美股市由紅翻黑,歐元由升轉貶。
塞浦路斯銀行大戶被迫認賠 最高達6成【聯合報 2013.03.31
塞浦路斯央行卅日表示,最大銀行塞浦路斯銀行存款超過十萬歐元部分,百分之卅七點五將轉換為銀行股票;另外百分之廿二點五將由銀行持有,不計利息,直到符合資本重組條件為止,屆時這些存款將部分或全部轉為股權;其餘百分之四十將計息,但將凍結一段時間,不會轉換為股權。
希臘報紙並公布名單,指出三大銀行過去六年來勾銷一批塞浦路斯政治人物、企業及其他機構的貸款,金額動輒以百萬歐元計,包括總統阿納斯塔西亞迪斯在內。
除塞浦路斯外,西班牙銀行重整基金也將四家遭國有化銀行的債權人及股東的權益,削減達百分之六十一。經濟學人指出,三年前卅五萬名購買Bankia銀行股票的股東,共投入卅一億歐元,買價為每股三點七五歐元,但如今每股只剩○點一五歐元,損失達百分之九十六。購買Bankia長期債券的債權人認賠百分之卅六,購買加泰隆尼亞銀行優先股的股東也認賠百分之六十一。
歐元區財長會議主席、荷蘭財長戴斯布倫表示,塞浦路斯紓困案可能不會只是個案,而應該成為標準的處理模式。導致歐洲銀行股價半個月來共下跌達百分之七。
英國「衛報」指出,如此將使所有歐洲的企業及大額存款均可能轉往德國銀行,導致歐元區的金融體系將更加失衡。
便宜了誰?塞國公民是大輸家 2013-03-26 中國時報
◎輸家
塞浦路斯全體公民:他們可能面臨數年經濟衰退,以及債權方「三巨頭」強加給他們的嚴厲撙節政策。
塞浦路斯「大眾銀行」的存款大戶:
俄羅斯存戶:
歐洲自由流通的資金:
民主:其實逾六七%的塞浦路斯人寧願塞國離開歐元區,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
◎贏家
德國為首的歐元區北部國家的決策人士:他們成功讓塞浦路斯人付出代價,以換取所需的紓困。
拉脫維亞、開曼群島、盧森堡以及其它避稅天堂:俄羅斯的錢撤離塞浦路斯之後,必須轉往別的地方。
塞浦路斯危機暴露全球經濟六大風險 2013-03-31中評社
首先,塞浦路斯危機暴露出歐洲一體化可能逆流的體制風險。
其次,塞浦路斯危機暴露出歐債危機向複合型危機演化的長期風險。
第三,塞浦路斯危機暴露出歐盟領導層危機應對漸失穩健的政治風險:一是在全局層面,歐盟領導人表現較為稚嫩,處理複雜局面的政治經驗略顯不足。 二是在核心國層面,德國領導人表現較為強硬,維護區域內部團結的主觀意願略顯不足。三是在邊緣國層面,塞浦路斯領導人表現較為慌亂,應對內外危機的統駕能力略顯不足。第四,塞浦路斯危機暴露出歐元區兩極分化加劇的結構風險。第五,塞浦路斯危機暴露出大國博弈加劇地緣動蕩的區域風險。第六,塞浦路斯危機暴露出全球離岸金融中心資本大進大出的金融風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4/8/7/4/102487464.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2487464&mdate=0331063751
用錢堆出來的格調 2013-03-29 工商時報 蕭美惠
巴黎是我踏上的第一個歐陸城市,這個充滿文藝氣息的花都帶給我的文化衝擊,13年來仍無法忘懷。當時看到青少年下課後在羅浮宮閒逛,就像我們的中學生放學後到西門町玩耍。我心想,法國人從小被藝術環繞而長大,難怪這麼優雅,有格調。但是在歐債危機之後,我才恍然大悟:法國的格調原來是用錢堆出來的!
只是,歐洲危機以來,政府與民間都鬧窮,法國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已無法再維持下去。歐洲在戰後形成的社會結構逐漸遭到瓦解。
以法國前總統薩科吉為例。為了讓他維持有格調的退休生活,法國納稅人每年要支付至少200萬歐元(約台幣7,723萬元),包括個人辦公室、幕僚、司機和警衛,直到亡故為止。加上席哈克和季斯卡,法國共有三位前總統要供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