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16 09:00:00| 人氣1,866| 回應1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亞洲金融風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坊間已有多本專著,2008的全球經濟危機呢?讀時(2009-06-19)全球經濟危機尚在進行,貼時應會有許多專著。楨:擇列如下:詳參【圖博館】:經濟巫師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詐騙集團

全球經濟危機專著擇列如下:

2009金融風暴下的中國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金融大崩盤 2008-2009金融海嘯的啟示
美國,再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
危機中的轉機:2008-2009金融海嘯的啟示
經濟不說謊—後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總體檢
大國崛起—G20高峰會在全球財經版圖的變局與佈局
金融海嘯與公共政策 
全球經濟金融危機
失靈的眾神:掀起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
資本主義的代價:後危機時代的經濟新思維 
房子惹的禍—金融海嘯起因、分析、終結
馬多夫經濟學 謊言教父馬多夫
隱瞞全世界的金權黑暗競賭:各國政府不欲人知的金融史真相
世界大恐慌:自由資本主義的全面崩盤瓦解
大轉型 邁向資本主義4.0 輕資本論 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
美元的血汗工廠:美債輕鬆消失的秘密、讓全球買單的美元霸權!
人民幣不高興:人民幣vs美元的匯率戰爭
歐元美金大風暴 歐元末日 解密10大貨幣戰爭 美元戰爭 
惡魔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引爆金融崩潰與歐債問題的大錢坑
泡沫年代:全球金融體系的錯亂根源
誰才是硬貨幣:貨幣戰爭的真相與未來
佔領華爾街:財富天使VS金錢魔鬼
自食惡果:歐債風暴與新第三世界之旅
流氓經濟:資本主義的黑暗與泥沼
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
《債務帝國》 
《民國100年大泡沬》(楨:又是本經濟巫師之大作!)

長谷川慶太郎著《亞洲金融風暴》(臺北:時報文化,1998)
麥格羅.希爾Henderson, C.著《亞洲風暴》(臺北:寰宇證券,1998)

  1997年始於泰國的貨幣危機,重創亞洲地區金融市場和經濟。1998年5月印尼爆發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動盪不安,再次掀起狂濤,襲向鄰近國家的資產市場,並擴及全球各地。
  這次的金融風暴,在經濟面,乃至政治面,影響深遠。原為世人豔羨的亞洲經濟「奇蹟」,頓時遭人質疑。《亞洲風暴》作者凱倫‧韓德森(Callum Henderson)以最快的速度,深入剖析亞洲經濟和金融泡沫形成,終而破滅的歷程,以及可能的後續影響。
  韓德森是標準普爾MMS公司的亞洲外匯市場分析師,派駐香港,分析金融市場和撰寫相關報導長達九年。在暴風圈內現場觀察,闡述亞洲匯市危機的前因後果,立論見解廣為媒體引用,外匯分析權威的地位更形鞏固。
  榮枯相生,世事之常。韓德森指出亞洲也不能脫離這個法則。亞洲各國金融主管當局似乎終於學到了苦澀但極其要緊的教訓,曉得如何在新的全球經濟體系中競爭。 

政策失當 埋下危機種子 亞洲金融風暴還會再來! 2007/06/18鉅亨網    
 
  亞洲貨幣遭到高估,而於1997年崩盤,距今已有10年的時間。當地政府為了避免事件重演所採取的捕救措施,可能只是為他們換來了另一波新的風險。絕對不讓亞洲貨幣風暴重演的決心,將他們導向極端:利用人為操作將匯率壓低,致使亞洲外匯存底創下 3.4兆的歷史新高,也使得亞洲經濟變得更加依賴出口。  
紐約大學 Stern商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 RoubiniGlobal Economics主席的 Nouriel Roubini表示,「亞洲今日所採行的貨幣及金融政策,為當地不同型態的新一波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對於這些國家以及全球經濟而言,這是一種危險的制度。」 
在新興市場,央行和政府可能遭遇的風險,包括通膨、資產泡沫以及容易受到美國經濟衰退的傷害。《彭博社》表示,「對於投資人而言,風險一直遭到低估,其結果是對債券、貨幣以及股市都帶來了負面的效應。」 
泰國為了支撐疲軟的經濟,而令泰銖走貶,放棄了讓該國付出極大成本的泰銖緊盯美元政策,結果於1997年7月引發亞洲金融危機。 
泰國所引發的連鎖反應,造成亞洲投資和房地產的泡沫破裂,引發外資逃竄,忙於自當地撤資。有鑑於外匯存底不足以讓當地貨幣免於暴貶,導致危機情勢惡化。 
在防止類似的金融災難發生上,新興市場確實已經有了一些長足的進步。當地經濟變得更加獨立自主、政府的債券下跌、金融制度的強化,以及經常帳赤字普遍都有盈餘。 
俄羅斯和巴西的經濟正在蓬勃發展,而印尼、泰國以及馬來西亞的信用評等也往上攀升。10年前瀕臨破產的南韓,今年第 1季創下該國連續第16度的經濟成長,為史上僅見。 
遭到風暴爆發當時出任馬來西亞總理的MahathirMohamad 指責,藉由投機貨幣導致1997年危機惡化的金融大亨George Soros(喬治索羅斯)表示,「亞洲國家已經學到了很多教訓。」現年76歲的索羅斯指出,許多經濟體已經較10年前好上許多,不過有一些政府學到了錯誤的教訓,比如阿根廷採取控制匯率,還有巴西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 
隨著外資在泰國1997年風暴後逃出亞洲,導致一些先前經由固定匯率制度而走強的其他貨幣因此大跌。印尼盾對美元暴貶57%,企業承受800億美元的外債,導致雅加達街頭的暴動。 
泰國泰珠重挫45%,股市大跌75%;韓元貶值 50%,經濟崩盤;馬幣下跌35%。 
香港、中國、新加坡、臺灣以及菲律賓沒有一國可以倖免。這股風暴最後擴散到了南美以及俄羅斯,俄羅斯還因此出現400億美元負債無力償還的情形。 
時任馬來西亞財政部長的 Anwar Ibrahim表示,亞洲許多政府並沒有採取 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建議,採取能夠幫助減輕金融壓力的彈性匯率政策。固定匯率制度在亞洲仍是一個問題,而且通常是政治因素所造成。 
中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俄羅斯以阿根廷等國貨幣依舊受到政府的控制,這些國家通常將匯率維持在低檔;不過南韓和印尼則允許較多的彈性。 
廉價的貨幣導致全球資金過剩以及信用成長擴增的現象,造成南韓以及中國的資產泡沫,以及印度、俄羅斯和阿根廷的消費者物價膨脹的情況。 
貨幣遭到低估的另一個問題,是造成新興市場對於全球的出口依賴增加了將近一倍。雷曼兄弟駐香港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Robert Subbaraman表示,「全球需求一旦大幅放緩,將造成極大的漣漪效應。」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一些國家雖然自風暴中學到教訓,不過卻操作過頭,」華府Peterson國際經濟機構的資深研究員Ted Truman強調。 
在危機發生時,捍衛韓元無功而返,而且還被耗盡的南韓外匯存底,現在在全球排名第5大,從 1997年11月的70億美元擴增到目前的2500億美元。中國今年第 1季外匯存底每一分鐘便增加100萬美元,目前總額已達1.2兆美元。印度、日本、臺灣以及俄羅斯的外匯存底分別都在2000億美元以上。 
美國聯準會紐約分行總裁Timothy Geithner上周在新加坡指出,「以為外匯存底增加,防禦未來市場波動的力量就跟著提升的看法,已經不再恰當。」 
還有機會成本的問題。經濟學家指出,持有過多的外匯存底,是否會比投資在改善基礎設施,健保或是高收益的資產,來的更有效益?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全球經濟學家 Stephen Roach表示,「太過專注在匯率上,導致新興國家的政府忽略了其他風險。」亞洲下一回出現的風暴,和上回絕對不一樣。「只專注在解決造成上回危機的問題,亞洲的風險,正被另外一個問題所矇蔽。」 

(楨:如前評《失靈的年代》克魯曼沒料到源自祖國老美的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高燒不退  中國將很快公佈更多緊縮政策 2007/06/18 鉅亨網
 
  《華爾街日報》報導,海外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中國政府正加緊為快速增長的經濟降溫,預計政府很快將宣佈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其中可能包括加息和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  
報導引述裏昂證券(亞洲)(CLSA)駐香港首席經濟學家Jim Walker的話指出,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國務院已在上週三開會時暗示即將採取進一步的緊縮政策,因此再等下去沒有多大意義。 
Walker表示,政府的政策調整可能會是中國央行將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中國央行還可能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 0.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週五發布統計,2007年 1-5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同期猛增 25.9%,至人民幣 3.2兆元(合4200億美元)。之前經濟學家曾預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將增長 25.3%左右。 
Walker表示,經濟過熱的現像逐日加劇。上周公佈所有資料都表明,中國政府迫切需要採取措施來努力調控經濟增長,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採取的所有措施顯然都未見成效。 
Walker還表示,除非能夠迅速擴大內需以消化國內產能,否則中國的貿易順差將不斷擴大,而中國所承受的外界壓力也將繼續加大。其他分析師則認為,週五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資料並不意味著當前局勢十分令人擔憂。 
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出,他認為這不是預警信號。更重要的是關注投資流向,而非投資數額。如果資金用於提高工業產能,鑒於產能明顯過剩的現狀,這肯定是糟糕的。但是,如果投資於地鐵線路建設等專案,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4564521

解開亞洲金融風暴之謎  by王郁涵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009/2/6  

當幣值狂跌時,民眾的儲蓄大幅縮水,會產生恐慌的心理,進而引發一連串不良的連鎖反應。亞洲金融風暴的殷鑑不遠,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才可建構更健全的金融體系。  
1997 年 7 月 2 日,國際匯市裡亞洲的泰銖首先發出了第一聲哀嚎,一場腥風血雨隨即到來。投資人永難忘記,泰銖兌美金出現破天荒 30% 的跌幅,這場火勢快速蔓燒,亞洲各國幾乎無一倖免,香港、印尼、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臺灣都被捲入這場風暴中。最慘的是印尼盧布,甚至狂跌 80%。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了探討亞洲金融風暴事件背後的原因及造成的改變,各國財金學者議論紛紛,看法也眾說紛紜。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盧秋玲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當時,很多人在探討金融風暴問題時,都把注意力放在借貸過程不透明,或信用徵信的不嚴謹。當時就注意到,很多亞洲國家銀行借貸後面的擔保品,其實都是不動產。以往有人研究美國銀行與不動產之間的關係,但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這兩者的關係及演變卻沒有人注意到。(楨:世上罕見像中共會調控不動產等,故二次危機都非源自中國)
「追根究柢,大家都沒談到的,就是背後不動產的市場變化所導致銀行風險的增加。」盧秋玲教授大膽假設,並從 1995 到 1999 年,蒐集了臺灣、香港、印尼、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等亞洲 7 國,金融風暴前後上市銀行與不動產公司的收益證據,證明了兩者之間亦步亦趨的密切關係。
她的問題是:亞洲地區不動產市場的變化,與銀行股價變化之間是否有關係?這關係是否因為金融風暴的出現而改變?結果證明確實有關聯。
盧秋玲教授發現,亞洲金融風暴主要的問題出在不動產市場的變動,導致市場違約,造成對金融股價的傷害。當不動產市場有問題時,抵押品房屋價格發生變化,比如借錢的人以 1 千 2 百萬的房地產向銀行借了 1 千萬,但是當房地產下跌到 5 百萬時,他即使還了錢,手上的資產立刻縮水 7 百萬,房地產變得不值錢。民眾感受到權益的虧損,甚至不願意繳房貸,寧可對銀行違約。當時的亞洲就是如此。
而風暴前,投資人不甚明白不動產市場與銀行市場的關係有多大,但風暴一來,市場即時反映出金融機構與不動產之間風險的概念,深受影響。
盧秋玲教授說,「當時文章才剛被期刊接受,還來不及付梓,越南政府就寫電子郵件來要文章。」大家在風暴之前雖然大略知道其中的相關,但是影響有多嚴重,還得靠學者詳細的研究。這項研究成果可提供政府與專家學者做出預防的措施,將來制定金融政策,就必須考慮到健康的不動產借貸過程,實在是一個國家穩固金融系統的重要因素。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0316&ctNode=40&mp=1

亞洲金融危機>百度百科

亞洲金融危機(Asian Financial Crisis)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爆發的原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國內學者的分析: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
  一、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爲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爲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彙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蕩了。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爲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臺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爲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于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于索羅斯的行爲,他是縱容的。
  三、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于道德範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這裏,因爲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麽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爲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爲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爲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衆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爲可以分爲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遊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彙政策不當。它們爲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彙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爲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爲了維持固定彙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彙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彙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産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爲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于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産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于韓國,由于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于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産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産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幹預過度,特別是幹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産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爲衆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産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3、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産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産高技術産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産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産初級産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産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産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國。
發展階段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複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爲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彙率制,實行浮動彙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彙率下降了17%,外彙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爲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度尼西亞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爲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彙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彙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彙率制度,恒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彙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彙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産。于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爲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爲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彙率的聯系彙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彙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彙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彙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彙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彙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一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彙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抛售的港幣,將彙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爲“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彙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彙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彙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麽,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範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
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爲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産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于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複蘇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爲是經過曆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産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于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産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産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産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産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産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産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爲,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爲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于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爲特征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征。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于商品生産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爲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于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教訓
  1997年7月開始,發生于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韓國等東亞國家的金融危機對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這些國家的經濟在1998呈現負增長,而在1997年之前,增長率超過5%。在寫這篇文章時,還不清楚這些國家的經濟什麽時候能扭轉頹勢,重新開始增長。
  這些國家曾消滅了大量貧困,是“亞洲奇迹”的一部分,然而現在卻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其原因何在?本文探討這一問題。金融市場信息的弱化是導致這場危機的關鍵因素。在勾畫對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不對稱信息分析框架後,本文將用此框架探討此危機的教訓。
  1、亞洲危機的不對稱信息分析框架
  金融系統在經濟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這是因爲當它正常運行時,可以將擁有富余儲蓄的人的資金導向需要資金進行生産性投資的人。金融系統圓滿完成這項工作的主要障礙是信息不對稱,即金融合約的其中一方與另一方得到的信息存在差異,這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從不對稱信息的角度理解金融危機,可以次金融危機定義爲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不對稱信息問題嚴重惡化,使金融市場無法有效地將資金導向那些擁有最佳生産性投資機會的人。
  在此,用不對稱信息分析來解釋東亞金融危機。這一分析強調危機是由一些基本因素決定的,特別是金融體系中的問題。這與Corsetti、 Pesenti和 Roubini(1998)、Goldstein(1998)和Krugman(1998)等人最近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然而,這一分析並沒有否定由 Radelet和Sachs(1998)提出的非流動性和多元平衡也在其中起一定作用的觀點。但是,這裏的分析重點研究東亞金融危機造成經濟活動嚴重衰退的機制,這是超越其他論文的地方。
  對絕大多數危機,尤其是東亞金融危機,促使不對稱信息問題惡化並導致金融危機的關鍵因素是資産負債狀況的惡化,特別是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狀況。與以前的金融危機一樣,例如進行過類似分析的1982年智利金融危機和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金融自由化導致由資本流入支持的借款猛增是危機過程的開始。一旦放松利率封頂和借款類型的限制,借款急劇增加。正如 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8),Goldstein(1998),世界銀行(1998)和Kamin(1999)提到的,亞洲危機國家信用擴張速度遠遠超過GDP增長速度。借款激增問題並不是借貸的擴張,而是擴張得太快以致造成過大風險,以及相應的未來的貸款損失。
  在東亞金融自由化後發生承擔過度風險問題,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當面對金融自由化後新的貸款機會時,金融機構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經驗。而且,隨著信貸的迅速增加,金融機構無法迅速增加必須的管理力量(如受過良好訓練的貸款員,風險估算系統等)來有效監控這些新的貸款。
  承擔過度風險的第二個原因是規章/監管體系不健全。即使不存在明確的針對銀行系統的政府金融安全體系,也很明顯存在內部隱含的安全體系,從而導致道德風險問題。存款人和那些貸款給東亞銀行的外國貸款者知道政府很可能會出面保護他們,所以沒有監督銀行的動力,這樣導致這些機構承擔過度風險並主動地尋找新的貸款機會。
  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那些東亞國家,在金融法規和監管方面十分欠缺。當金融自由化帶來新的冒險機會的時候,這些規章/監管弱化的體系無法控制由政府保護體系造成的道德風險,並形成承擔過度風險的局面。因信貸快速膨脹,銀行監管者的資源局限性,從而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嚴重。因爲銀行開展新業務,業務的發展速度很快,所以銀行監管單位同樣無法迅速增加監管力量)受過良好訓練的檢查人員和信息系統)來跟上其增加的監管責任。
  資本流入使這一問題進一步惡化。一旦實行金融自由化,因爲能獲得高收益並能得到政府性安全體系的保護,國外資本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銀行。這種政府性安全體系由新興市場國家政府或象IMF這樣的國際金融機構提供。這樣,資本流入會促進信貸激增,導致部分銀行承擔過度風險。這正是東亞國家的情況,從1993年到1996年,每年的資本流入量爲500到1000億美元。Folkens-Landau發現,有大量私人淨資本流入的亞太地區新興市場國家,銀行體系也有可觀的膨脹。
  金融自由化之後信貸激增的結果是巨額貸款損失和隨之而來的銀行資産負債狀況的惡化。對東亞國家來說,未償還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上升到15%到35%。銀行資産負債狀況的惡化是使這些國家陷入金融危機的關鍵因素。
  在象東亞國家那樣的新興市場國家中,銀行業的問題導致金融危機有兩條途徑。首先,銀行機構資産負債狀況的惡化會導致銀行限制貸款範圍以改善資本充足率,或者甚至會直接導致全面的銀行危機,這種危機使許多銀行無力償付債務,從而直接削減了銀行體系貸款的能力。
  第二,銀行資産負債狀況的惡化會促使貨幣危機,因爲中央銀行很難在面臨投機襲擊的時候捍衛其彙率。因爲利率的提高會對銀行資産負債表造成損害,所以任何提高利率來維持本國貨幣彙率的措施都會進一步打擊銀行體系。因爲資金到期日不一致以及在經濟衰退時會增加信貸風險,所以會對銀行的資産負債狀況造成負面影響。這樣,當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遭到投機性襲擊時,如果中央銀行將利率提高到足以捍衛彙率的水平的話,其銀行系統就會崩潰。當投資者認識到一國脆弱的銀行體系使中央銀行不太可能成功捍衛本國彙率的時候,在賣空此國貨幣的預期利潤的吸引下,他們會更加積極地襲擊貨幣。所以,在銀行體系脆弱的情況下,貨幣投機性襲擊很可能得逞。很多因素會激發這種襲擊行爲,巨額經常項目赤字就是其中一種因素。可見,銀行體系狀況的惡化 是造成貨幣危機的關鍵因素。
  因爲債務合約的兩個關鍵特性,貨幣危機和貶值會在新興市場國家引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在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合約的期限很短,而且經常是用外彙計價的。債務合約的這些特性造成了三種機制,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危機通過這三種機制,使信貸市場的不對稱信息問題更加嚴重,從而促使金融危機的爆發。第一種機制是貨幣貶值在企業資産負債表上帶來的直接影響。當本幣貶值時,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合約會加重國內企業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因爲資産主要以本幣計值,公司資産不會同時增加。結果貶值導致企業資産負債狀況惡化和淨資産減少。而這會加重逆向選擇問題,因爲有效抵押的縮水會降低對貸款人的保護。而且,淨值的減少將增加道德風險,企業有承擔更大風險的動力,因爲如果貸款增加它們將損失的東西就更少了。因爲貸款者面臨更高的損失風險,信貸便會降低,于是投資和經濟活動下降。
  和1995年墨西哥的情況一樣,外彙危機導致的貶值對資産負債狀況的損害也是東亞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爲印度尼西亞的貨幣貶值了75%,外彙計價債務的盧比價值是原來的四倍,所以這種機制就特別明顯。如果一家企業有大量外債,在這種沖擊下,即使原來的資産負債狀況很好,也會陷入破産境地。
  第二種聯系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的機制是,貶值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因爲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曾經曆過高且不穩定的通脹,它們的中央銀行並不是值得信賴的通脹鬥士。這樣,投機性襲擊後彙率的大幅下降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會導致現實或預期通脹的迅速增加。墨西哥在1994年外彙危機之後,其通脹率在1995年上升到50%,我們在印度尼西亞這個遭受打擊最重的東亞國家已經看到了類似的情況。貨幣危機之後預期通脹率的上升將使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因爲它將導致利率的上升。短期債務與利率上升的交互作用將大幅增加企業利息支出,從而惡化企業現金流量頭寸,並進一步損害資産負債狀況。于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不對稱信息問題更嚴重,信貸和經濟活動都大幅下降。
  第三種貨幣危機引發金融危機的機制是,本幣的貶值導致銀行體系的資産負債狀況進一步惡化,觸發大面積的銀行業危機。在新興市場國家發生貶值時,銀行有許多以價值大幅增加的外幣計價的債務。另一方面,企業和家庭部門的問題意味著它們無法償還貸款,這也會造成銀行資産負債表資産方的貸款損失。結果是,銀行的資産負債狀況受到資産和負債兩方面的擠壓,銀行的淨值隨之減少。銀行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許多外幣計價債務期限很短,所以債務的突然大幅增加會造成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因爲這些債務很快需要歸還。進一步惡化的銀行資産負債狀況和被削弱的資本基礎導致銀行削減信貸。在極端情況下,資産狀況惡化導致的金融危機迫使許多銀行關門,從而直接限制銀行體系創造信貸的能力。因爲銀行是信貸市場上克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重要角色並且是許多企業的唯一信貸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講,銀行十分特殊,所以一旦銀行信貸崩潰,經濟崩潰隨之而來。
  從這一不對稱信息分析得到的基本結論是,東亞金融危機是一個系統性崩潰。此崩潰是由金融和非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狀況惡化,加重了不對稱信息問題而造成的。其結果是金融市場無法將資金導向有生産性投資機會的人那裏,造成對這些國家經濟的破壞性影響。
  2、教訓
  上述關于東亞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成因的不對稱信息分析,可被用來總結出幾個教訓, 以防範此類危機再次發生,以及在發生危機時該做些什麽。從危機中總結的第一個教訓是應該通過政府合理的幹預使金融系統恢複穩定: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這需要國際最後貸款者。第二個教訓是國際最後貸款機構必須制定合適的貸款條件,來避免形成造成金融不穩定的過度道德風險。第三個教訓是,雖然資本流動與危機有關,但這只是現象,而不是造成危機的根源:所以外彙管制對于防範今後的危機不大可能奏效。第四個教訓是釘住彙率制對新興市場國家十分危險,它使金融危機更易發生。我們分別來闡述這幾點。
  關于國際最後貸款者
  我們已經看到,金融危機發生時金融系統的信息失靈導致經濟的災難性後果。爲複蘇經濟,金融系統需要重新啓動,以便完成將資金導向生産性投資的工作。在工業化國家,中央銀行可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或進行最後貸款來完成。
  不對稱信息觀點認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銀行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爲了應付發生在這些國家的金融危機,就需要在國際上存在一個最終貸款人。然而,即使存在這樣一個最終貸款人,最終貸款人的行爲也會引起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從而增大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國際最終貸款人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道德風險問題,就可能把情況搞得更糟,這一點將在下一部分討論。
  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有自己的制度特征,這就使得中央銀行很難推動經濟從金融危機中複蘇。前文已經提到,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債務以外幣計值。而且,他們過去有過不穩定的高通貨膨脹,債務合約的期限都很短,而擴張性貨幣政策又會引起預期通貨膨脹迅速攀升。
  作爲其制度特征的結果之一,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銀行在面臨金融危機時無法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推動經濟複蘇。設想一下,在一個具有上述制度結構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裏,實行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擴張性貨幣政策很容易引起高通脹預期,和本幣急劇貶值。我們已經看到,本幣貶值導致公司和銀行的財務狀況惡化,因爲他們債務很大部分是以外幣計值,由此債務負擔加重,淨值下降。而且高通脹預期會使利率上升,因爲貸款人補償其購買力的損失。我們也看到,利率上升引起利息支出增加,而同時居民和公司的現金流入都下降了。這又使居民和公司的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了,銀行業潛在的貸款損失也增大了。
  在一個具有上述制度結構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裏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最終結果是居民、公司和銀行的財務狀況都受到了損害。所以,擴張性貨幣政策導致財務狀況惡化,並使金融危機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更加複雜化。由于類似的原因,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作爲最終貸款人的舉措,可能不會如工業化國家那樣成功。當聯儲進行最終貸款人的操作時,比如1987年股市崩潰時,市場情緒並不認爲這會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然而,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卻並不是這樣。給定以往的通貨膨脹記錄,中央銀行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向金融體系貸款,擴大國內信用量,可能引發對通貨膨脹失控的擔心。我們已經看到,如果通貨膨脹預期上升,將導致利率提高,本幣貶值,現金流和財務狀況惡化,這一切都使得從危機中複蘇更加困難。
  在一個具有上述制度結構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最終貸款人角色的作用很有限,因爲中央銀行現在的貸款是一柄雙刃劍。
  上述觀點認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銀行只有很有限的能力從金融危機中解救他們的國家。事實上,經濟的迅速恢複需要國外的援助,因爲從國外獲得的流動性不象本國當局供給的那樣會導致不利的後果。國外援助不會導致通貨膨脹,從而不會通過現金流損害財務狀況,這有助于本幣幣值穩定,改善財務狀況。
  既然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需要最終貸款人,而後者又不能産生于國內,只能由國外提供,這就爲國際最終貸款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亞洲金融危機十年
  十年前的那場金融風暴把笙歌一片的東南亞帶向了一個萬戶蕭疏的時代。今天當這個仍然帶著傷痕的巨人堅強地站起來的時候,我們已經懂得並且漸漸學會從全球化的角度,審視中國的金融産業和日益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金融安全——不只是維系著一個國家的繁榮與強盛,離開了強有力的金融體系的支撐,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固若金湯的産業帝國,其足下也不過是一片暗流湧動的沙丘。
  公元2007年的初春,不論以何種姿態,回望1997年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都顯得意味深長。十年前,危機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動蕩,其波及之廣、速度之快、破壞之深,令全球爲之震驚。
  這場給亞洲甚至整個世界帶來深刻創傷的危機,再一次表明:國家安全並非簡單地表現爲國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表現爲經濟安全,而經濟安全的關鍵在于金融安全。
  從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史來看,它們從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債權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到衍生品市場,大約經曆了200年的曆程。每種市場、每種機制和制度工具,都是千萬人在經濟實踐中根據活動的需要而協議采取的,並通過千萬人的實踐才逐步形成共同的制度、機制和工具,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運行、監管的制度與規則。
  但東亞發展中國家在短短20—30年間,不可能完成發達國家兩百多年所完成的事,也不可能通過漫長的發展過程讓各類市場形式、機制、制度工具依序發育、成熟,而是在短短幾年內幾乎同時出臺。當經濟貨幣化的進程尚未完成時就已開始證券化,證券制度還未發育成熟甚至有關運行規則還未確定時又出臺了期貨和衍生品市場——這一切導致各種市場、機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帶有不同程度的夾生性。正是由于這些制度性弱點,構成了“趕超型”經濟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
  日漸融入全球化的中國金融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建設,中國在金融領域取得了無可爭辯的成就,這其中就包括銀行、股市、期貨和衍生品在內的金融工具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另一方面,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經驗不足等原因,金融市場也存在很多問題,甚至潛伏著諸種危機,中航油、國儲銅事件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如何維護中國的金融安全?在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之際,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
警示
  金融的開放和全球化,並不必然帶來十年前那樣的深重危機,導致金融滅頂之災的恰恰是缺乏開放的制度設計,並在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2007年歲初回望1997年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意蘊頗深。十年前,危機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動蕩,其波及之廣、速度之快、破壞之深,令全球爲之震驚。
  金融危機衍發效應
  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出,金融全球化確實加大了市場風險:
  其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亞洲人民資産大爲縮水。1997年3月2日索羅斯攻擊泰國外彙市場,引起泰國擠兌風潮,擠垮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由泰國引起的金融動蕩一直蔓延到亞洲的北部乃至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臺灣、日本、香港、韓國均受重創,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資産大爲縮水,亞洲人民多年來創造的財富紛紛貶值,歐美國家利用亞洲貨幣貶值、股市狂瀉的時機,紛紛兼並亞洲企業,購買不動産,以其1%的代價輕易獲取了百分之幾百的財産。
  其二,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亞洲國家的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由于銀行倒閉,金融業崩潰,導致經濟癱瘓。經濟衰退,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社會動蕩,人心渙散,秩序混亂。
  其三,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國家政權不再穩定。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由于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導致人們對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黨、反對黨紛紛指責執政黨,于是,泰國的政府被推翻了,印度尼西亞的蘇哈托政府被推翻了,日本橋本龍太郎下臺了,俄羅斯一年之內換了六屆總理。政治不穩定,破壞了亞洲經濟增長的良好環境。此前,亞洲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經濟環境穩定,後來由于金融危機破壞了這種穩定,引發社會波動,差點危及到各國的國家安全。
  十年來,亞洲各國采取了很多措施,來補救導致金融危機的缺陷以及危機所造成的破壞。銀行沖銷了壞賬,重組了資本結構,強化了審慎控制。企業對資産負債狀況進行了重新整理,金融危機前的過度投資被逐一清理。更爲審慎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占據了主導地位,外彙儲備日益上升,取代了以往嚴重依賴海外短期資金流入的局面。
  但十年前危機給亞洲帶來的創傷不可謂不深刻,它警示我們:國家安全並非簡單地表現爲國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表現爲經濟安全,而經濟安全的關鍵在于金融安全。
  但是,我們不能把金融開放視之爲“洪水猛獸”,不能據此而鎖國;恰恰相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因爲開放而衰退,只有因爲封閉而落後的例子,這已爲人類的曆史所證明。
  那麽,爲何開放體系的整體風險低于封閉的體系呢?因爲,開放體系中有一整套健全的市場經濟制度,有利于促進經濟主體間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宏觀和微觀主體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亞洲四小龍成功的經驗表明,對外開放是這些國家和地區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亞洲金融危機出現的原因並不在東南亞經濟開放上,而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國內資本市場不合理、金融産品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爲國際金融危機商業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機。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人們看到:一方面許多東亞國家的信貸市場畸形發展,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國內信貸額與GDP之比均高達115%—200%;另一方面,其資本市場又不成熟或發育不全,致使企業過度依賴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而銀行又過于依恃政府的“主導”與擔保,導致銀行信貸過度擴張,銀行不良債權或壞賬過大。如韓國、泰國的銀行不良資産占到其GDP的34%—40%。與此同時,東亞銀行制度的不成熟性還表現在金融監管不力、法規不健全上。許多東盟國家的中央銀行並沒有隨著不良債權增大而增加貸款損失准備金,菲律賓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年間銀行貸款增大了38%,而貸款損失准備金在貸款總額中的比重卻從 3.5%減到1.5%,比重最高的馬來西亞也只有2%。這麽孱弱的金融體系,一旦風吹草動,如國際收支銳減,便造成人心浮動,國內資金外送和外資迅速撤離,金融風暴隨之即來。
  從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史來看,它們從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債權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到衍生品市場,大約經曆了200年的曆程。如:紐約證券交易所,是200年前由24名商人在曼哈頓南段一棵梧桐樹下簽訂一份定期交換各州政府發行的債券協議開始的,過了25年才成立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理事會,1863年成立紐約證券交易所,之後又發展起了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及期貨市場,戰後又發展了衍生品市場,因此,每種市場、每種機制和制度工具,都是千萬人在經濟實踐中根據活動的需要而協議采取的,並通過千萬人的實踐才逐步形成共同的制度、機制和工具,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運行、監管的制度與規則。但東亞發展中國家在短短20—30年間,不可能完成發達國家兩百多年所完成的事,也不可能通過漫長的發展過程讓各類市場形式、機制、制度工具依序發育、成熟,而是在短短幾年內幾乎同時出臺。當經濟貨幣化的進程尚未完成時就已開始證券化,證券制度還未發育成熟甚至有關運行規則還未確定時又出臺了期貨和衍生品市場—— 這一切導致各種市場、機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帶有不同程度的夾生性。正是由于這些制度性弱點,構成了“趕超型”經濟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同時,後天又過度利用境外短期資金,而不是先貿易、後投資;先實業後金融;先關稅,後非關稅;先經常項目,後資本項目。過度、過濫、妄用金融手段,勢必招致風險。如:泰國在本地銀行累積巨額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連年逆差的情況下,過早放開資本項目,結果給國際短期遊資大開方便之門,因此,自身的脆弱風險最大。
  由此看來,金融危機不在開放本身上,正如防範危機的根本措施,不再貨幣之內而在貨幣之外一樣。新加坡是小型開放型經濟國家,極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亞洲金融風暴所産生的巨大沖擊,極有可能對其經濟産生災難性的打擊。然而,在整個東亞經濟一片蕭條時,新加坡相對而言未受太大的影響,雖然股票市場和房地産市場也遭受了沖擊,但整個經濟發展狀況良好。1998年,經濟增長率爲正值,但不高;到1999年就上升到了5.4%。那麽,爲何新加坡能經受住席卷亞洲的金融風暴呢?這是因爲新加坡有強大的經濟基礎,特別是一個良好的銀行系統和監管體系。新加坡銀行的資本狀況達到了國際水平。盡管多年來提取了大量的准備金,但它們的資金充足率仍從1996年的16%上升到1998年的18.3%,1998年新加坡銀行甚至獲得了14.5億新加坡元的利潤,盡管這比1997年的水平下降了40%。因爲銀行在當地的資産僅占其全球資産的不到20%,因此新加坡沒有發生銀行系統危機的可能。銀行的貸款大部分面向國內,國內的貸款企業由于具有良好的資産負債情況,因此能很好地抵禦金融風暴造成的資産價格和國內需求的負面沖擊。
  完善宏觀金融調控機制
  新加坡的經驗表明,東南亞金融危機並不是改革開放的結果,而是經濟環境、經濟政策、經濟手段的夾生性所致,只要處理好開放進程中政策之間、體制之間的協調問題,進一步經濟開放並不會導致金融危機。
  因此,不能因爲東南亞地區發生了金融危機,就認爲我們因金融開放放慢而得到了好處,因此進一步放慢,這種傾向是不對的。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資本項目總是不放開,對整個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國之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基本上沒有受到明顯的沖擊,主要的原因不是中國的金融體制放慢開放所致,而是1994年以來中國的外債結構比較合理。中國在穩定貨幣和規範金融市場等宏觀經濟管理方面取得了進步,通過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和外彙體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抗風險能力。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後,應通過推進經濟開放,特別是金融領域的開放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
  再從開放的實踐看,中國的金融開放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近370億美元。從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到2005年底,中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3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對GDP的貢獻率超過40%。資本的流動,增加了就業,擴大了稅收,更重要的是促進了中國市場化進程,制度化改革步伐。
  因此,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對金融全球化懷有恐懼心理。更何況,入世5年過渡期後,金融業還有5年左右的保護期。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金融業是幼稚産業,它可以有一個保護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5年時間,加快金融業改革,迅速培育起金融市場,增強我國金融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在5年後與全球金融機構在同一個平臺上展開競爭。
  由此看來,汲取東南亞金融危機教訓,在完全融入經濟全球化之前,建立健全的微觀金融競爭體制、完善市場性宏觀金融調控機制就顯得刻不容緩。從國內金融體制改革的現狀看,很難說我們已經做好准備,更不用說作好資本市場開放的准備。金融全球化要求商業銀行向“流程銀行”轉變,垂直的報告路線和矩陣式的管理,對中資銀行經營體制將帶來重大沖擊和挑戰。目前,中資銀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于國家政策的保護,市場競爭的觀念並沒有多大改觀,與外資銀行競爭的優勢並沒有形成。目前我國銀行業的現狀是壟斷特征仍明顯,四大國有銀行仍未商業化,仍未擺脫經濟體制轉型所擔負的沈重曆史包袱,仍未形成有效的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留給我們調整和改革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我們應該有緊迫感。入世5年後在改革國有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機制上取得突破,同時對民營資本開放金融領域,在外資大舉進入前形成包括民營、國有等多種所有制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以強健的國內金融機構去迎接入世5年後的競爭。
  還原人民幣的杠杆作用
  同時,應當加速金融市場改革,允許人民幣穩步升值。應當肯定,人民幣具備穩定的國際國內條件。但人民幣彙率的穩定並不是說不動,人民幣彙率仍將在一定範圍內波動,這才是正常的。
  從經濟學來說,價格信號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如果強行將人民幣保持在一個數值上不變,它就不能反映外彙市場的變化,不能反映國內要素市場的變化,可以說喪失了反映市場信號的功能,失去了資本配置的功能,在開放的國際社會中等于放棄了一種強有力的宏觀調節手段。因此,人民幣作爲價格信號,它的走勢取決于國際收支狀況和國內經濟發展狀況。變是絕對的,有漲有落才是自然法則,才是正常的。
  特別是在中國經濟走向一個新的制度平臺時,還原它的宏觀經濟調節的杠杆作用非常重要。這是因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年後,外貿和外資的總量、流向和結構都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對市場外彙的供求基礎産生深刻影響。如果靈活性不夠,不能通過人民幣調節外彙市場,那將是不利的。
  由此看來,入世5年後,人民幣具備穩定的條件,但人民幣彙率的穩定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利用人民幣反映外彙市場和國際收支的狀況,逐步回歸它的價格信號功能,從而發揮人民幣調節宏觀經濟的杠杆作用。
  解決儲蓄率、投資率“雙高”問題
  必須指出,高儲蓄率、高投資率,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但不能靠無限度地犧牲當前消費而獲得經濟增長。中國目前的儲蓄率高達46%,投資率高達40%左右。政府擁有的財富比家庭的財富更多,而政府持有資産所得到的收入,變成了投資而不是消費。從經濟學角度說,這種高投資率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是極限。爲維持GDP的增長,就必須不斷提高投資率。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經濟可以承受如此之高的投資率。
  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反映了中國資金配置體系的粗糙以及貨幣政策的低效。一旦中國經濟陷入低迷,可能會再度産生龐大的銀行壞賬,使中國缺乏強勁資本市場的脆弱金融體系,面臨巨大壓力。
  因此,汲取東南亞金融危機教訓,如何解決過度儲蓄和過度投資的問題呢?
  首先,轉變政府職能,政府退出要素市場。政府應通過提供公共品提高經濟效率,通過向弱勢群體實行傾斜的收入再分配,從而增進公平。
  其次,利用財政和分紅政策,壓縮企業的利潤,限制它們在産能過剩領域的再投資。
  再次,調整收入分配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對7140個居民家庭進行了調查,其結論是:200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達到了0.496。相比之下,印度的基尼系數爲0.33,美國爲0.41,巴西爲0.54。如果高收入者的收入是合法收入,應該鼓勵創富;但問題是部分高收入的獲得,是由分配體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借助于權力和壟斷、違法違規和不平等競爭手段而獲得的。這種收入差距,既不體現效率原則,又嚴重損害社會公平。從經濟學上說,它直接導致社會福利的淨損失,增加了交易費用,降低了社會邊際消費傾向,不利于擴大內需,影響了社會穩定——長此以往,社會的産出會從生産可能性邊界上移至邊界之內,最後整個國家處于低效率。
  最後,必須解決與醫療保健、教育和住房相關的支出過度不確定的問題。日益上升的醫療成本已成爲中國人一大擔憂,目前醫療支出已經占到居民家庭消費總額的11.8%,高于交通或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同時,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剛建立不久,資金可持續性仍然面臨挑戰。對社保體系信心不足,是家庭儲蓄高企、不願消費的原因之一。信心不足,消費何來?
  汲取東南亞金融危機教訓,關鍵之關鍵,是一定要符合國際規範。國際規範是金融業的生命,是必由之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第二波風暴:
  東南亞金融市場經過7、8月的震蕩後,進入9月,金融形勢開始回穩。9月中旬,世行會議在香港召開,與會者就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以及防範措施,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整個形勢似乎走向好轉。甚至向來謹嚴的菲律賓總統拉莫斯也說,他相信菲律賓的貨幣金融風暴將會很快“煙消雲散”,而且這一天的到來將比人們所預想的還來得快。 
  但到了9月下旬,情況又開始發生異變。先是國際信貸評級機構將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的金融級別向下調低。人們開始質疑東南亞的經濟狀況,感到情況並不妙,貨幣仍然疲弱。9月26日,印尼盾與美元的比價達到了曆史最低點:3125兌1美元。9月27日印尼盾一度再創新低。早盤時曾跌至1美元兌3.2015林吉特的曆來最低水平,過後稍微回穩,東南亞市場閉市時1美元可換3.1950林吉特。接著,東南亞各市場驚慌地抛售他們本國的貨幣,購買美元以作美元補倉。9月30日,林吉特、印尼盾及菲律賓比索跌至新低,其中林吉特跌幅最大,林吉特在亞洲交易結束之前,曾跌至紀錄低位的3.25,是日收市報3.245。10月1日,東南亞貨幣市場經曆了悲慘的一天。印尼盾、菲律賓比索及馬來西亞元跌至紀錄低位。通常不易波動的新加坡元也跌至39個月來的低位。泰銖收市時,兌美元比7月2日時下跌約40%,林吉特在交易早段引人注目地下跌,不足兩小時已跌超過4%, 後來林吉特跌至3.4080,後市報3.3550,這是自1973年林吉特浮動以來,兌美元的最低價位。林吉特下跌再次對地區其它貨幣造成沖擊,紛紛下跌,印尼盾跌至曆史低位3.445左右。到10月3日,也就是泰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三個月,印尼盾跌了53%,是世界貨幣曆史上貶值第二嚴重的貨幣,僅次于當年貶值63%的土耳其裏拉。在這一天,世界貶值最利害的五種貨幣還有泰銖跌32.69%、林吉特跌25.01%和菲比索5.27%。亞洲貨幣中, 
  三個月的跌幅爲:港幣0.12%,印度盧比0.73%,韓元2.71%,臺幣2.8%,日元4.86%,新加坡元6.71%。
  此後,在亞洲及全球卷起了新一輪的金融颶風。 
http://baike.baidu.com/view/43874.htm

2007年-2012年環球金融危機  維基百科

2007年-2012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於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英國稱其為信貸緊縮,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抵押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1] ,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歷史背景
最初的流動性危機可以在事後被看作是由於早期次級房屋信貸危機所引發的。北岩銀行是首批遭遇衝擊的對象之一,它是英國的主流銀行。[2] 該行已借不到額外資金來償還2007年9月中旬產生的到期債務。由於沒有持續現金注入,其所經營的高槓桿性質的業務無法支撐,最終導致其被接管,並形成了很快降臨到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災難的早期跡象。
  在鬆弛的簽名承受標準下的過度借貸為美國房貸泡沫的特徵之一。信用氾濫並導致大量的次級抵押(次級貸款),投資者認為這些高風險的貸款會被資產證券化而緩和。從1989年以來,美國發行MBS的主要機構房利美、房地美、吉利美(Ginnie Mae)所發行的MBS殖利率平均高於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137個基本點,吸引許多法人投資。雷曼兄弟MBS指數顯示無論利率升降,自1996年以來該指數連續十年都是正報酬,最差的1999年也有2.1%的報酬率,同時期MSCI全球債券指數在1999年、2001年、2005年卻是負報酬率。這個策略似乎以骨牌效應擴展和散佈。
  由失敗的資產證券化計劃(西方媒體有些人歸咎於華人統計學家李祥林所發明的金融數學公式,然而依照2006年3月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對倫敦和華爾街金融工程衍生性金融商品設計和評價影響最大的學者是巴黎第六大學數學教授妮可•厄爾•卡露伊(Nicole El Karoui),她是全球最早研究衍生性商品交易的學者,許多倫敦和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金融工程師和專家都出自厄爾•卡露伊教授門下,厄爾•卡露伊教授她也是黑天鵝效應作者Nassim Taleb博士的博士論文口試教授。)導致的損害橫掃了房屋市場及其企業,繼而引發了次級房屋信貸危機。這危機令更大量的銀主盤被銀行在市場上拋售。這些過量的房屋供應使得周邊的住屋價格都大為下跌,造成它們容易遭法院收回拍賣或被放棄。這個結果替往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最初,受影響的公司只限於那些直接涉足建屋及次級貸款業務的公司如北岩銀行及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一些從事抵押證券化的金融機構,例如貝爾斯登,就成為了犧牲品。2008年7月11日,全美最大的受押公司瓦解。印地麥克銀行的資產在他們被緊縮信貸下的壓力壓垮後被聯邦人員查封,由於房屋價格的不斷下滑以及房屋回贖權喪失率的上升。當天,金融市場急劇下跌。投資者想知道政府是否將試圖救助抵押放貸者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7日,已是晚夏時節,雖然聯邦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但危機仍然繼續加劇。
  然後,危機開始影響到那些與房地產無關的普通信貸,而且進而影響到那些與抵押貸款沒有直接關係的大型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擁有的資產裏,大多都是從那些與房屋抵押關聯的收益所取得的。對於這些以信用貸款為主要標的的證券,或稱信用衍生性商品,原本是用來確保這些金融機構免於倒閉的風險。然而由於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受到這些信用衍生性商品衝擊的成員增加了,包括雷曼兄弟、美國國際集團、美林證券和HBOS。[3][4][5] 而其他的公司開始面臨了壓力,包括美國最大的存款及借貸公司華盛頓互惠銀行,並影響到大型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和高盛證券。[6][7]
  對銀行如何就風險評級的警告
納辛•塔雷伯(Nassim Taleb)強烈警告有關銀行處理風險的方法,以及現今不負責任的金融體系環環緊扣的本質。在他2006年所寫的書,《黑天鵝效應》[8] 裏提出:
  「全球一體化創造出脆弱和緊扣的經濟,表面上出現不反覆的情況及呈現十分穩定的景象。換言之,它使災難性的黑天鵝理論(意指不可能的事情)出現,而我們卻從未在全球崩潰的威脅下生活過。金融機構不斷的進行整併而成為少數幾間的超大型銀行,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是互相連結的。因此整個金融體系膨脹成一個由這些巨大、相互依存、疊屋架床的銀行所組成的生態,一旦其中一個倒下,全部都會垮掉。銀行間越趨劇烈的整併似乎有降低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然而一旦發生了,這個危機會變成全球規模性,並且傷害我們至深。過去的多樣化生態是由眾多小型銀行組成,分別擁有各自的借貸政策,而現在所有的金融機構互相摹仿彼此的政策使得整個環境同質性越來越高。確實,失敗的機率降低了,但一旦失敗發生.....結果令我不敢想像。」
  對於由政府出資的房屋貸款機構房利美,他認為:
「現在當我看著這場危機,就好比一個人坐在一桶炸藥之上,一個最小的打嗝也要去避免。不過不用害怕:他們(房利美)的大批科學家都認為這事『非常不可能』發生。」
  金融海嘯強大之處在於資本市場的中間圓圈部門被發現全面都是有問題或弊端。
  美國聯邦儲備局的降息行動聯儲局利率變動(2008年1月1日後)
日期 貼現率 貼現率 貼現率 聯邦基金 聯邦基金利率
利率變動 新利率 新利率 利率變動 新利率
2008年10月8日* -.50% 1.75% 2.25% -.50% 1.50%
2008年9月30日 -.25% 2.25% 2.75% -.25% 2.00%
2008年5月18日 -.75% 2.50% 3.00% -.75% 2.25%
2008年3月16日 -.25% 3.25% 3.75%
2008年1月30日 -.50% 3.50% 4.00% -.50% 3.00%
2008年1月22日 -.75% 4.00% 4.50% -.75% 3.50%
* 配合全球主要央行減息半厘[9]
更多訊息參見 US federal discount rate列表
  2008年9月14日後的一週
9月14日星期日,雷曼兄弟在美國聯準會拒絕提供資金支持援助後提出破產申請,而在同一天美林證券宣佈被美國銀行收購。這兩件事標誌著接下來這一星期2008年9月全球股市大崩盤的序幕,在9月15日(星期一)和9月17日(星期三)全球股市發生市值暴跌的情形。在9月16日,美國國際集團(AIG)因持有許多信用已經違約的到期合約而被調低其信用評級,該保險集團自身也陷入了一場清償危機(liquidity crisis)。 在AIG證實其已經無法找到願意給它提供貸款、拯救它避免破產的出借人的情況下,聯儲局應AIG要求,向AIG提供高達850億美元的同業信貸融資便利服務(credit facility),條件是獲取AIG 79.9%的權益性資本(equity interest),並有權對之前已經發行的普通股、優先股暫停派發紅利或股息。
  貨幣市場基金保險及禁止放空
9月16日,金融市場上一家大型的共同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因為披露其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債券,其股價下跌至1美元以下,這導致投資者贖回他們的基金需求大幅擴散,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10]。截至9月18日早晨,總市值為4兆美元的市場上,機構投資者要求「賣出」(sell orders)的交易訂單市值高達5千億美元,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注入市場的流動性資金僅有1050億美元,此刻立即使市場崩解[11]。 在9月19日,美國財政部提供暫時性的保險(akin to FDIC insurance of bank accounts)向貨幣市場挹注資金[12]。 到本周末,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暫停了對本國的金融類股票短線賣空交易[13]; 其他國家的金融主管單位也採取了類似的因應措施[14]。市場信心也在財政部和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的努力及公關宣傳下得到了一定的恢復[15][16]。
  美國救市方案
2008年9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公佈了一項法案計畫,以改善次級房屋信貸危機所造成的經濟困境。他提出了一項問題資產解決方案(之後整合在2008年經濟穩定緊急法案中),將允許美國政府從金融機構購買有問題的流動資產(又稱不良資產)。[17][18] 這項法案對美國金融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性而言,是相當難以確定的。[19]
  在美國財政部長、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三者之間的協商會議當中,美國國會主席和美國總統提議出計畫,以進一步全面的解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所產生的問題。在週末前財政部長和總統喬治•布希宣佈救市方案,內容包括政府撥出七千億美元來購買非流動的不動產擔保證券,目的是增加次級貸款市場的流動性和減少擁有這些證券的金融機構可能會面對的虧損。此計劃的草案獲股市投資者的積極反應,挹注資金計劃的具體細節有待眾議院落實。[20][21][22][23]
  2008年9月21日後的一週
9月21日〈星期日〉,倖存的兩家投資銀行高盛證券和摩根史坦利,向美國聯準會提出申請,轉移為銀行控股公司。此舉令兩家公司受到較多監管限制,但又較容易集資。[24] 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宣佈原本不包括外資銀行的方案,現在會擴大至包括在美的外資金融機構。美國政府又向其他國家施壓,提供類似救市注資計劃。[25] 在9月22、23日〈星期一和星期二〉,財政部長和聯邦儲備局管理委員會主席與眾議院委員會會晤,然後到星期三,美國總統在黃金時段作了一段演講。方案在喧鬧背後激烈磋商,由3頁增加至42頁,加入問責結構和行政主管人員薪酬以及其他規定以作考慮。9月25日國會領袖公佈一籃子建議[26],但普遍遇到反對聲音。[27] 而星期四下午在白宮一場由國會主席和總統候選人約翰•麥肯及巴拉克•歐巴馬所參與的會議中,共和黨代表和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理查•謝爾比,強烈反對議案,最後並未達成共識。[28] 保守派眾議院共和黨黨員提出反建議,設立一個抵押保險系統。在該星期尾段爭論持續,方案增至102頁。[29][30][31] 在週四晚間,美國最大的存款和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其大部分的資產被移轉給摩根大通銀行。[32] 據報導,美國最大銀行的其中一家銀行美聯銀行,與花旗集團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協商談判。[33]
  2008年9月28日後的一週
星期日早上,美國財政部長和眾議會領袖宣佈,他們在重要議題上已取得共識,包括只要保留著抵押保險計劃的可能性,總和7000億元不會變。[34]
  根據2008年9月28日(週日)的報導,英國財政部實行了一項對於英國主要房貸銀行布拉福德-賓特利銀行(Bradford & Bingley)的援助計畫。[35]
  西班牙最大的銀行Grupo Santander計劃接收存款賬戶和辦公室的運作,而抵押和借貸會被國有化。[36]
  2008年9月28日,荷比盧三國中的一家大型銀行和資產公司,富通金融集團,其資產部分被國有化,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政府共投注112億歐元(約163億美元)的金額給予這家銀行。比利時方面購買了富通金融集團比利時部門49%的資產,而荷蘭方面與比利時針對富通金融集團的荷蘭部門進行同樣的舉動,盧森堡方面則同意提供借貸予富通金融集團的盧森堡部門49%的可轉換股份。[37]
  根據2008年9月29日(週一)早上的報導,美國的第四大銀行Wachovia將被花旗銀行集團所併購。[38][39]
  星期一時德國財政部長宣佈救援Hypo Real Estate,一家總部設於慕尼黑、由數家地產財務銀行組成的控股公司,但是在10月4日(週日)此項救援方案被中止。同一天冰島政府接管了冰島第三大銀行格里特利爾銀行(Glitnir)。[40][41]
  儘管歐洲和美國投入了資金,股票市場還是在星期一大跌。[42][43]
  而在9月29日(週一)美國的紓困計畫,也就是2008年經濟穩定緊急法案(HR 3997(,增長至110頁,於當週內稍後在 眾議院 和參議院引入。[44][45] 此議案在眾議院進行公開表決的40分鐘後,結果以贊成票205票、反對票228票而未獲得通過。[46][47] 此項結果使得當天美國的股票市場產生重挫的情形,道瓊工業指數在數分鐘內即下跌300點,終場下跌777.68點;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99.61點而跌破2000點大關;標準普爾500指數也下跌8.77%。[48] 最後道瓊工業指數並在當天創下史上最大跌幅。[49] The S&P 500 Banking Index fell 14% on September 29 with drops in the stock value of a number of US banks generally considered sound, including Bank of New York Mellon,State Street and Northern Trust; three Ohio banks, National City,Fifth Third,and KeyBank were down dramatically.[50][51]
  9月30日星期二,股市反彈,但借貸市場仍然緊張,倫敦同業拆放利率 (overnight dollar Libor) 從 4.7% 升到 6.88%。[52]
  而在同一日,法國、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政府提供90億歐元的資金紓困給法-比銀行德克夏集團(Dexia)。[53]
  在愛爾蘭的銀行受到影響後,9月29日星期一愛爾蘭政府宣佈將為6家愛爾蘭銀行(聯合愛爾蘭銀行(Allied Irish Banks)、愛爾蘭銀行(Bank of Ireland)、英愛爾蘭銀行(Anglo Irish Bank)、愛爾蘭人壽(Irish Life and Permanent)、愛爾蘭全國金融 (Irish Nationwide) 和 EBS金融 (EBS Building Society))承擔一個兩年的「安排,去擔保所有存款(零售、商業、機構及同業),包括債券、senior debt和dated subordinated debt (lower tier II)」,涉及債項為4000億美金左右。[54]
  美國參議院的7000億美元紓困計劃(HR1424),修正為將存款保障上限提高至25萬美元,並包括1000億元的稅務優惠,紓緩公司和另類能源所面臨的壓力,最後以74-25的票數,得到兩黨支持而於10月1日獲得通過,[55] 而眾議院的反應則不一。[56][57] 但於週五的一次投票中,眾議院以兩黨票數263-171,通過由參議院更改的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58]
  在歐洲,關於穩定金融體系的討論仍然持續著,最後於星期六下午在巴黎舉行會議,由法國總統薩科奇主持。據報導,義大利的UniCredit成為最新一家受影響的銀行。[59] 在10月2日晚上,希臘政府也跟進愛爾蘭的政策,宣布保障該國所有銀行的存款。[60]
  根據10月3日的報導,that Wachovia had rejected the previous offer from Citigroup in favor of acquisition by 富國銀行,[61] resulting in a legal dispute with Citigroup.[62]
  在10月3日,英國政府財政部門宣佈將銀行存戶的存款保障總額度由35000英鎊提高到50000英鎊的政策,並於10月7日生效。[63] 在10月3日(週五), 荷蘭政府接收富通金融集團於荷蘭的業務來取代9月28日的挹注資金方案。[64]
  2008年10月5日後的一週
在一個星期之後的10月6日(週一),冰島發生一個重大的銀行和財政危機,並導致冰島的主要貨幣冰島克朗對歐元的匯率貶值30%。[65]在當天晚上冰島國會舉行的一項會議中通過了一個緊急法案,授與政府有較大的權限來接管和整頓銀行。冰島國家銀行(Landsbanki)和格里特利爾銀行(Glitnir)兩家銀行被政府接管,同時政府也對冰島最大的銀行Kaupthing提供紓困方案。[66]
  10月6日,冰島金融監督管理局決定暫時停止管制市場下由 格里特利爾銀行、Kaupthing銀行、冰島國家銀行、Straumur投信、Spron投信、Exista投信等銀行所發行的所有金融工具的交易。[67]
  在10月6日工作日開始前,法國銀行BNP Paribas繼荷蘭政府將富通金融集團(Fortis)於荷蘭的業務國有化後,接收其所餘下的資產。[68]在10月6日星期一,丹麥、奧地利、可能還有德國,以及愛爾蘭和希臘,替國內的銀行存款做擔保。[69][70]其後,代表英國重要上市公司的金融時報100指數錄得歷來最大的跌幅。[71]10月7號週二消費者貸款救援計畫排入英國國會議程。[72]在10月6日德國總理安格拉•多羅特亞•梅克爾宣布政府會對德國私有銀行的所有存款進行保障。 政府又宣佈一個挽救德國借貸公司The Hypo Real Estate (HRE)的計劃。[73][74][75]在同一日美國紐約的道瓊工業指數重挫,在收盤時指數跌破了10,000點,即從2007年10月9日時的指數創下超過14,000點的高點時,所累積的跌幅為30%。[76]在巴西和俄羅斯的股票交易市場於當週一宣布休市,以防止之後可能發生的股價重挫情形。[77]
  10月7日,冰島金融監督管理局佈接管冰島國家銀行。[78][79]同一天,冰島中央銀行宣佈俄羅斯答允將提供40億歐元借貸。[80][81]然而這個消息很快的遭到俄羅斯官方的否認,並要求冰島財政部長必須更正稍早之前所做出,有關俄羅斯接受借貸給冰島的討論聲明,這一項否認是出於俄羅斯財政部副部長Dmitry Pankin。然而,稍後俄羅斯財政部長Alexei Kudrin便承認有收到這樣的請求,而俄羅斯正面回應,僅表示週內稍後冰島有派員到莫斯科開會,為金融議題展開討論。[82] 標準普爾更將冰島的外匯信用評級由A-/A-2下調至BBB/A-3,又將當地貨幣信用評級由A+/A-1降至BBB+/A-2。標準普爾又將冰島銀行業風險組別由第五組改為第八組,並表示「於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中,累積的違約和重整貸款恐占冰島銀行業總輸出貸款35%到50%,等同於一半的放款有被倒帳風險。」[82]
  就在同一日,俄羅斯總統宣示了一項對於俄羅斯國內銀行360億美元的紓困案。[83] 一些國家宣佈了增加或更新的存款保證金額度:台灣政府提出將存款保障金額度提高兩倍至新台幣300萬元(92,000美元),[84] 而歐盟協議增加存款保障金額度為每一位歐盟存戶至少5萬歐元,部分歐盟國家宣佈提高存款保障金的上限:荷蘭、西班牙和比利時政府宣佈他們給予每一位存戶存款保障金上限至10萬歐元。[83]
  而英國政府在10月8日星期三早上宣佈,將提供250億英鎊購買"第一層機構"(等於政府入股買下優先股,簡稱"PIBS")的紓困案給下列金融機構,包括:艾比銀行、巴克萊銀行、HBOS、滙豐、Lloyds TSB、全國房產協會、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和渣打銀行。而其他金融機構會有另外的250億英鎊的紓困,包括在英國設立分行的外國銀行。 "總體來講政府在英國銀行系統和經濟中扮演公共團體的角色".計畫也包含增加政府舉債上限,提供公平互助,履約國際承諾。[85]計劃被認為是將企業半國有化。[86]
  10月8日星期三,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加拿大央行、瑞典銀行和瑞士銀行於國際標準時間11:00時共同宣佈調降基準利率0.5% [87][88][89][90],而中國人民銀行也隨後跟進調降基準利率。[91] 在10月8日當天全球股市均呈現重挫,其中日本跌幅更達到9%,俄羅斯股市盤中暫停交易,而印尼股市在早盤大跌之後也停止交易。在美國,受到聯準會調降利率影響,股市停止下跌。[92]同一天美國聯準會再提供378億美元借貸給AIG集團,援助AIG集團的總金額達到850億美元。[93]
  10月9日星期四,冰島金融監督管理局接手掌管冰島國內最大的銀行 Kaupthing Bank。[94][95] Kaupthing也宣布讓政府接管。This came about when "Britain transferred control of the business of Kaupthing Edge, its Internet bank, to ING Direct and put Kaupthing's UK operations into administration" placing Kaupthing in technical default according to loan agreements.[96] 由於冰島限制當地銀行所有存戶提款(當中包括海外客戶存款),所以造成冰島和英國的關係緊張。
  美國民眾對政府用國庫資金救大銀行的反應
對於美國政府的7000億美元紓困案,有65%的美國民眾反對。美國民眾指出,大銀行們先是主張資本主義式的放任型擴張,現在出了事卻要求以社會主義的方式掏國庫的錢救大銀行的資本家們,民眾卻失業,信用破產與失去房子。[97] 除此之外,國際上也有一些學者認為,7000億美元根本遠遠不夠。[98]
  伊朗提出「美元替代方案」
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早在2007年11月20日就已針對美元表示:「他們得到了我們的石油,卻給了我們一錢不值的廢紙(美元)。」為了因應美元貶值將帶來的經濟危機,伊朗已經把自己外匯儲備中的一大部分轉為了其他貨幣,他建議OPEC可以考慮自己推出新貨幣。[99] 2009年03月11日內賈德更對經濟合作組織(ECO)進一步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成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和貿易銀行,以及進行貨幣合作。他說:「應在成員國間使用「單一貨幣」進行貿易,接下來在其他國家和鄰國中推行。」[100]
  未來展望
主流經濟學家都同意,如果資金流動性危機不解除,全球性衰退將成定局,另有許多媒體認為最佳狀況下也會有5年的經濟低迷。[101][102] 2009年4月13日經濟學權威克魯曼於演講中表示,如果各國政府目前的做法依然不變,甚至認為金融海嘯已經近尾聲,那麼很快史上最慘烈的大蕭條即將來襲,因為不管股市反彈與否、數據降幅縮小與否、銀行業打消狀況好壞,整體世界經濟下墜中並且工作數量持續下墜是不可扭轉的既定事實,30年代大蕭條也是先有一段看似好轉期後續第二波的主海嘯卻突然來襲,就算在最佳狀態的假設成立;真的觸底也會陷入日本失落十年重演,到了底部後就從此盤整再也沒有爬起來,而現在與未來的世界情勢卻比當年日本面對的嚴重十倍。[103]
  發生來源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發流動性危機[104][105]
2007年10月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創歷史新高14,164點[106]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環球股災
貝爾斯登被接管
美聯儲接管房利美和房貸美
2008年9月流動性危機
美國國際集團陷入財困
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
華盛頓互惠宣佈破產,被美聯儲接管後售予摩根大通
Wachovia的存款業務可能被花旗銀行收購[107],但富國銀行也有意併購[61]
2008年經濟穩定緊急法案
Hypo Real Estate接受德國政府擔保
冰島瀕臨破產,三大銀行被接管
美國宣布7000億美金救市計畫的前半段2900億救助金融業不理想,後續改為救助消費者,等於宣示經濟衰退已經從短期風暴變成長期抗戰
布希總統宣佈以134億美金緊急紓困即將瀕臨倒閉的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三大車廠
  2009年的事件
中國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
西班牙一月失業率升高到13.3%創歷史新高。
日元大幅升值影響,日本主要的汽車與電子公司財報總虧損超過2.6兆日幣。
英鎊大貶值。
美國一月失業率升到7.4%。
德國奇夢達與加拿大北電網路均宣告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月18日簽署通過7870億美元振興經濟方案,即日起將正式生效,藉由減稅、擴大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補助地方政府等措施,來振興經濟,並期望未來2年創造350萬個工作機會。
韓圓大幅貶值,但隨後又大幅升值到33元,新台幣貶破35元關卡。
3月2日美國財政部及聯邦儲備委員會再提供給美國國際集團300億美元資金援助。
美國克萊斯勒汽車4月30日宣告申請破產保護,義大利飛雅特汽車將合併重整克萊斯勒。
英國五月失業率攀升至7.3%,失業人數高達227萬人,創12年來最高。
美國五月失業率升高至9.4%,再創26年新高。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6月1日向曼哈頓區法庭宣告申請破產保護並組織重整,並由美國和加拿大兩政府接管,宣布將再裁員1萬人。
德國百貨零售與旅遊業巨擘Arcandor集團6月向法院聲請破產保護,將造成4萬3千多人失業。
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老牌月刊讀者文摘8月宣告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八月份失業率再次升高至9.7%。
中華民國(臺灣)8月失業率再次增為6.13%,全國失業人數為67萬2千多人,繼續創歷史新高。
俄羅斯最大汽車製造商奧托瓦茲汽車集團(Avtovaz),9月25日宣佈將大幅度裁員2萬7600人。
由於全球避險需求增加,國際金價10月衝破每盎斯1000美元,年底金價預估恐破1200美元。
德國與芬蘭合資的電信大廠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將裁員5800人。美國嬌生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全球將裁員逾7000人。
國際金價11月再次衝破每盎斯1101美元,繼續創新高。
擁有百年歷史,同時是全美國最大,中小企業商業貸款機構的CIT集團,11月2日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成為全美國第五大的企業破產案。
中華民國(臺灣)於春節前夕發行振興經濟消費券,每人新台幣3600元。及今年底前購買2000cc以下汽車和150cc以下機車,每輛可減徵貨物稅新台幣3萬元及4千元。
美國勞工部公佈十月份失業率突破10%,以10.2%再次續創26年來新高,聯邦參議院通過將失業給付再延長14週,失業率超過8.5%的州另額外延長6週。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財政部11月25日宣布國營企業杜拜世界總負債590億美元,爆發債務危機,恐危及全球股票型基金與投資,當日全球股市均受重挫。
12月16日,標準普爾分級將希臘國家信用等級從A-下降一級為BBB+,引發歐元拋售,並帶動一連串歐洲國家評級下降,觸發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2010年的事件
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1月19日正式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並宣佈再裁員1萬5千人。
瑞典電信大廠愛立信1月25日宣佈由於09年實施整頓支出增加,導致獲利萎縮,將因此裁員6500人。
西班牙一月份全國失業率高達19.3%,再續創30年來最高記錄,也是歐盟地區失業率最高的國家。
日本一月份全國平均失業率為5.1%,全國失業人數為317萬人。
由於希臘政府出現公債危機及財政赤字影響下,歐元兌換美元重貶1.40元。
2月5日受到歐元區債信危機影響下,全球爆發大股災,歐、美、亞洲股市均重挫大跌,葡萄牙、西班牙股市大跌逾5%,亞洲股市跌幅超過3%,台灣股市重挫324點。
美國1月份失業率下滑至9.7%。
2月24日希臘發起全國性百萬人大罷工,以抗議歐盟及希臘政府因債信危機所進行的削減社會福利及緊縮政策,並且爆發嚴重警民衝突。同時德國、法國、英國的航空業及其它交通運輸業人員憂心未來就業權益受損下,也發動全面性的大罷工事件。
高盛集團於4月16日遭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控告涉嫌詐欺,並隱瞞次貸危機案等重要金融資訊誤導投資人,當日高盛股價應聲崩落16%。而全球股市與石油、黃金價格也跟著大跌倒地不起。
4月27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降至垃圾級,而對葡萄牙的評等降兩級至A-,再掉四級就會進入垃圾等級,歐美金融市場受此影響均下挫。
5月2日歐元區成員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定在未來三年內共同向希臘提供1100億歐元的貸款,以幫助陷入債務危機的希臘渡過難關。
歐元兌換美元於5月19日再次重貶1.2144元,同時德國當局也宣佈限制投機性放空交易行為,全球股市均再次重挫。
6月的調查顯示,美國人自購健康保險的費用飆漲20%。 [108]
近期美元走弱和歐債危機影響下,以及人民幣匯率升值帶動亞洲貨幣走強之外,國際金價6月份以每盎斯1261美元作收,再續創歷史新高紀錄。
由於西班牙長期經濟不穩、成長前景疲弱,穆迪信評機構已將其主權債信等級「列入可能降級觀察」,把西班牙列入調降評等的觀察名單。
美國6月份全國失業率下降至9.5%,創下今年新低紀錄。
  2011年的事件
6月29日,希臘議會經表決通過了政府的中期緊縮方案。由於一再實施緊縮政策,希臘經濟已經連續三年衰退,失業率已達到16%。[109] 希臘民眾與工會則認為政府的緊縮政策是壓迫低收入者及其他經濟拮据的民眾,來解決上層權貴自己造成的問題,因而發動了大罷工來回應。[110]
7月21日,美國金融業監督單位消費者金融保護局開始營運,可以派駐「金融警察」到大型金融機構監督業務。
8月5日,標準普爾宣布調降將美國債信評等由AAA調降至AA+,為該公司自1941年來首次調降美國債信評等。[111]
9月17日,佔領華爾街運動,金融危機的受害者們紛紛走上街頭表示不滿。
9月21日,美國聯邦儲備局宣佈採用扭曲操作。
10月9日,美國明富環球控股公司宣布破產保護。
  2012年的事件
2月19日針對歐洲與美國的制裁,伊朗宣布切斷對英國、法國的供油,加速歐美的衰退。[112][113]
6月17日希臘新民主黨在選舉中微弱執政,退出歐元區的市場恐慌風暴暫時平息。
7月11日美國百利金融集團傳出倒閉,總執行長自殺未遂,客戶資金2.2億美金去向不明。
  相關條目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歐豬五國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
雷曼兄弟
各國信用評級列表
1920年-1930年經濟大蕭條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8年冰島金融危機
汽車沙皇
存款保險
檸檬社會主義
金融工程學
日本病
美國各州失業率列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與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7%E5%B9%B4%EF%BC%8D2012%E5%B9%B4%E7%92%B0%E7%90%83%E9%87%91%E8%9E%8D%E5%8D%B1%E6%A9%9F

台長: 阿楨
人氣(1,866) | 回應(1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經濟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非理性繁榮》
此分類上一篇:《失靈的年代》

圖博館
金融海嘯十年/經濟四大師 示警下輪危機 2018-09-24 經濟日報

四位經濟專家曾準確料中十年前的金融風暴,他們當時指出房市泡沫破裂與金融體系去槓桿化的過程將拖累消費者支出銳減、股市遁入空頭市場且經濟陷入衰退。MarketWatch網站彙整這四位專家對近期經濟的看法,並點出哪些風險可能會引爆下一輪危機。(綜合外電)
  席林(Gary Shilling)(顧問業者A. Gary Shilling公司總裁)
席林曾在2006年11月美國房市榮景時期,預測獨棟式住宅中間價會崩跌25%,後來標普凱斯席勒20大城市綜合房價指數果真從2006年4月高點下跌34%。
席林現在認為最大風險在於新興市場,他說:「過度槓桿終將拖累金融市場…觀察哪裡有巨額槓桿,現在我認為是在新興市場。」
席林尤其擔心規模8兆美元的美元計價新興市場公司債與主權債,因為目前美國升息正帶動美元升值。他說:「問題在於隨著美元升值,他們就愈難償債,因為要用更多本幣來償債。」
  拉姜(Raghuram Rajan)(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前印度央行總裁)
拉姜曾在2005年8月傑克森洞全球央行年會一份報告中警告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日益增加,很可能出現災難性崩潰。
拉薑認為,當前的風險已從正規銀行體系轉移至影子金融體系,而且上一輪危機後的改革並未解決央行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創造資產泡沫的角色,這是金融市場面臨的最大長期挑戰。
拉薑還預測美國公司債與新興市場可能爆發問題。他認為目前土耳其與阿根廷的麻煩不至於演變成全面爆發的蔓延情況,「然而有意外等著發生嗎?有的」。
  史塔克(Jim Stack)(Stack財務管理公司總裁)
史塔克在美國2006年房市攀頂的一年前就警告房市泡沫,也曾準確預測1987年的股市崩盤。史塔克在2016-17年見到房市相關類股出現「拋物線拉升」,但他的指數在1月「攀頂」,如今即將重重下滑,這代表「房市在未來12個月將有壞消息」。
但史塔克說,最大危險在低評級公司債。公司債發行量已從2008年的7,000億美元,今日暴增至2.5倍,其中許多是次級債券。2005年已發行高評級公司債是次級債的五倍,但去年次級債卻與優級公司債一樣多,在經濟下滑時,這種債會大幅違約。
  莫爾丁(John Mauldin)(顧問業者Mauldin Economics董事長)
莫爾丁以每週出版有百萬訂閱戶的免費電子報《前沿思考》聞名。莫爾丁2006年就預測房市會減緩、美股會崩盤,2007年則預測信用違約交換(CDS)市場存在大風險。
2018-09-24 08:55:55
圖博館
莫爾丁現在估計全世界的債券、退休金負債缺口與其他債務總規模接近500兆美元,這個規模是無法支撐的。不過他認為下一輪危機的爆發點可能在歐洲,尤其是義大利。墨爾丁說:「歐洲的選擇將是把所有債務放在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如果不這樣做,歐元區將瓦解,(債務)價值將腰斬。」

嚴家祺:金融海嘯十年再思考 2109-09-20

十年前的九月十五日,是美國經濟史和全球經濟史上一個重大的、標誌性時刻。這一天,有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倒塌了。美國的次貸危機,從雷曼倒塌起,就形成了席捲美國和全球的金融海嘯。
  金融擴張有一個『極限點』
在二00八年金融海嘯爆發時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和中國中央銀行行長的周小川,應當比金融系統的任何人都更清楚金融海嘯的成因,但在金融海嘯十年後的今天,他們都不敢說,完全清楚了。在今年七月第四屆中國財富論壇上,《財經》雜誌總編王波明提到,周小川不久前說,十年之後的今天,回顧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對於它當中的很多因素,仍然是不清楚的。王波明問格林斯潘道:“你對於金融危機的很多發生原因還是不清楚的嗎?”希望格林斯潘對十年前金融危機的成因作一解釋。格林斯潘的回答提到了次貸危機、高槓桿率,並說“可能歷史還是會重複的”。但格林斯潘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十年來,成千上萬篇文章、研究報告探討、分析這次金融海嘯產生的原因,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為大多數經濟學家認可的、簡單明了的結論。
現在,可以從遠處看十年前金融海嘯,概括起來,引發金融危機或風暴有三大因素:一是金融規模的空前擴張;二是違約和騙局充斥市場;三是利率變動在無意中造成資產價格的突發性反轉。
  金融規模空前擴張
近幾十年來,金融領域的最大變化是,在銀行系統邊上,出現了規模愈來愈大的一個“影子銀行系統”(Shadow Banking system),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SIVs)等。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產生和規模的增加,形成了世界經濟史上金融的空前擴張。
2018-09-24 08:57:31
圖博館
拿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來說,一九七0年資金只有五千萬美元,到二00五年達二百八十億美元,總資產超過了七千億美元,現在超過九千億億美元。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創造了形形色色複雜的金融工具,從事放款、接受抵押。當一個人把房產或金融資產做抵押,向銀行貸款,然後,把他從銀行借來的錢,再購買股票或其他金融產品,這就使成千上萬的個人也參與到貨幣擴張的行列中來了。
  三十年來,金融一步步擴張,壓倒了實體經濟。在金融內部,金融市場的作用逐漸超過了銀行。金融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後,愈來愈成為一種可以相對脫離實體經濟獨立發展的經濟部門。在一九八0年全球GDP近十九萬億美元,全球流動性金融資產總額與GDP相當,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已超過兩倍。二00五年,全球GDP是四十七萬億美元,流動性金融資產總量達一百四十八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三倍。二0一五年,全球GDP是七十四萬億美元,流動性金融資產總量在三百萬億美元左右,是全球GDP的四倍。
  按金融資產的不同類型劃分,金融擴張有四大途徑:一是貨幣擴張,包括一國國內貨幣擴張和國與國之間外匯交易量的擴張;二是債務類金融資產數量上的增加;三是股票和其他權益類金融資產在價格上的頻繁而大幅度變動;四是新型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金融衍生品種類的擴張。所有擴張,都伴隨著金融市場和中介機構的擴張。
  對每個國家每一時點來說,金融擴張有一個不同的「極限點」,超過這一「極限點」,金融擴張就有害於這個國家經濟發展。
  所以,金融擴張在不同國家有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結果。十年前的全球金融海嘯,實質上是金融過度擴張和過度深化的產物。
  違約和騙局充斥市場
………
2018-09-24 09:01:05
圖博館
劉軍紅:經濟復蘇(楨:?) ,日本人卻沒獲得感 2019-02-22

  1月底,日本政府發表《月例經濟報告》指出,“安倍經濟學”下的日本經濟已實現連續74個月的擴張。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福音,但是日本國民似乎高興不起來。原因在於本輪經濟景氣擴張是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的結果,而不是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升帶動的復蘇。
  日本此次經濟景氣擴張的最大特點是,6年來名義GDP的平均增長率達1.8%,但與高速增長期相比,不到1965年到1970年的平均11.5%,也比不上1986年到1991年泡沫景氣時期的平均5.3%,其主因是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難以產生創新驅動。
  第二個特點是,作為經濟刺激政策,“安倍經濟學”整套出籠,持續加強,支持了日本經濟長期復蘇局面。安倍二次執政後,重整2006年的“安倍經濟學”,更加大膽地使用量寬和零利率政策,利用“金融抑制”,推進日元貶值,進而推升股價。過去6年,日元兌美元一度貶值約4成,日經股指上升2.7倍。虛擬資產繁榮,使得安倍內閣支援率保持相對高位。
  但日本經濟的復蘇也暴露了本身的脆弱性。一是企業收益擴大,但日本人的實質工資未增,個人實際消費支出停滯,甚至為負值。二是名義GDP增速高於剔除價格影響的實質GDP增速,稅收增加,國民實質負擔加重。尤其是消費稅率上調,個人稅負陡然上升,2013年到2018年稅收增加37%,而同期名義GDP增加8.8%,呈現明顯不平衡。
  金融危機後,日本對華貿易結構變化,由原來的對華出口以原材料、生產設備和零部件等為主的垂直分工結構,轉為在化工原料、一般機械、電子機械等領域,相互貿易擴大,互有交易的水準分工結構,這反映了中國產業向全球生產鏈的中高端平移。
  另外,日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日本順差增加,如2018年近700億美元。同時,日本企業對美投資增加,收益擴大。中國、東盟和美國市場成為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收益最大的市場。這樣,在貿易和投資兩方面,日本對中美市場均等依賴。由於中美貿易戰對日本貿易、投資同時構成影響,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面臨多元複雜風險。
  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6%,雖不算低但也是28年來最低。美國經濟迎來減稅效果衰減,財政刺激鈍化期,金融政策、貿易和產業政策調整,導致日本最大出口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面臨巨大風險。(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2019-02-24 08:25:10
阿楨
智先生: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2020-07-29

這個世界,原本已經被設計好了。
自二戰後,美國通過霸權主導全球貿易,負責印錢和探索前沿科技;
西歐各國雖然實力大損,但底子還在,負責生產高精尖的機械儀器車床;
日韓負責半導體、汽車等重工業;
四小龍和四小虎,主要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
南美是美國的後花園,淪為產品傾銷地;
加拿大提供能源,墨西哥提供毒品和偷渡勞工;
中東出口石油,澳洲出口礦石,非洲出口原料;
至於印度……提供IT民工。
蘇聯倒下後,更是騰出一片紅色市場,這些東歐國家都進入資本主義陣營,俄羅斯也淪為「資源輸出大國」。
美國下的其中一步重棋,是讓中國加入WTO,負責出口初級工業產品,同時承接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就這樣,大家各司其職,負責自己的產業鏈,分工明確。
全球經濟得以大幅增長,各國商品自由流通,歐美資本家獲得大量利潤,老百姓也享受廉價商品,發展中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後,跟著蓬勃發展,美式文化在全球流行。
全世界看上去都能得利,一片繁華。
  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美好。
過去幾十年來,福布斯榜上的資產增幅驚人,而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最底層的人民生活水準,甚至在倒退。
2019年有近6.9億人遭受饑餓,與2018年相比增加一千萬,與五年前相比增加六千萬,數字一直緩慢上升。由於疫情原因,到2020年底,這個數字會新增超過1.3億人。
放眼望去,全球饑餓人口逐步增多,戰亂、饑荒、瘟疫頻繁發生……全球化並沒有變得「更美好」。
  所以問題出在了哪裡?
出在了,我們過去的全球化,它不是真正意義上平等的全球化,是一切圍繞著歐美運轉的偽全球化。
它的最終使命,不是提高窮人的生活品質,不是為了第三世界,不是為了發展中國家,更不是為了縮小全球貧富差距。
它只服務于最頂端資本家的擴張需要,服務於世界規則的制定者。
而這個全球化過程,它所誕生的一切科技成果,都只是附屬產生的福利。
就像我們所使用的電腦、導航和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服務於軍事的。
在這種被設計好的全球化下,資本能在全世界暢通無阻,只要掌握了產業鏈命脈,就能用一架波音747飛機,換來中國生產的一億條牛仔褲。
至於環境污染、血汗工廠或者通貨膨脹等代價,最終由發展中國家承受。
過去幾十年來,這種金字塔運作模式,一直都很順利。
也是美國人的山巔之夢。
  貳
許多眼紅老美的國家,總想挑戰一下霸權,最後都被打趴了。
2020-08-02 08:11:22
阿楨
80年代的日本,在全球輸出日本產品,勢如破竹,將美國貨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後來,一份《廣場協議》,一項六萬億新政策,讓日本在自我膨脹中走向衰落,至今沒緩過神來。
拉美國家,也曾以為自己一隻腳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其實連敲門磚都摸不著,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四小虎四小龍,相繼淪陷在亞洲金融危機裡,韓國的許多命脈企業更是被肢解收購。
中東的一些石油國家總在唱反調,最終嘗到了美國的鐵拳滋味。
  美國一直都很強勢,但它的全球化地位,仍然遭到許多挑釁。
比如歐洲。當歐元正式誕生那一天起,就意味著27萬億美元市場的歐盟區,從此不再用美元結算,相當於切走全球三分之一美元市場。
緊接著,美國又陷入戰爭泥潭,還得分出心思遏制俄羅斯,再加上自身的經濟危機,完全將中國忽視了。
等美國回過神來時,中國體量已經位居第二,人民幣正走向國際化,要從美國手裡硬搶下一塊蛋糕。
對美國來說,這種感覺很糟糕。
歐美國家再怎麼鬧內訌,好歹還是五眼聯盟,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根本利益算是一致。
中國不甘心一直處於產業鏈底端,在低調了十幾年後,擁有最全的工業體系和最大市場,一路往上蠶食國際產業鏈,甚至要踏進高端製造業。
以它的經濟體量,一旦完全運轉起來,美國也很難阻擋。
  三
全世界的發達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內噬。
最直接衝擊是就業。
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開始「金融立國」,將低端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為金融業非常賺錢,比埋頭苦幹做實業好多了。
但金融的就業率是最低的,崗位嚴重不足,這也是美國大規模失業的原因。
所以美國百姓都在抱怨全球化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
產業大批量轉移,政府收的稅自然變少,只能靠發債來維持日子,而越發債,就越依賴金融手段,陷入閉環。
歐洲一眾國家同樣如此,把低端產業轉移後,開始強調社會福利,要利用稅收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公正(穩住失業人群)。
從此,歐洲實行高福利政策,從搖籃到墳墓,全部包辦。
  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依託于高稅收,這一筆龐大的財政支出,誰來出?
富豪階層有多種方式合法避稅,而底層懶人不願意工作,依然能享受各種失業福利,那最終交稅重擔,就壓在了中下層民眾的肩上。
又因為懶人多,企業的勞動成本高昂,只能將企業搬出去,造成更多失業。
法國總統馬克龍想試著改革,解決積弊已久的福利問題,卻引發黃馬甲運動。
2020-08-02 08:24:53
阿楨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都在吸引移民,引入廉價勞力,擠壓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間,對社會治安造成衝擊,引發恐外情緒。
  各種衝突、內卷,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以前,最直接的分蛋糕方式,是發動戰爭,簡單粗暴。
兩次世界大戰,軍工產業消化了全球大量產能,而戰爭所摧毀的地區,百廢待興,又變成一個新的需求很旺盛的市場。
但當下的戰爭,並不好控制尺度,很容易變成核對抗。
既然無法對外侵略,又要緩解國內失業群眾的憤怒,只能將內部矛盾轉向外部。
對美國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標準的背鍋物件。
美國的另一個措施是,逆全球化,也就是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讓製造業回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比如日美宣佈,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就有補貼……
  那逆中國化,能否實現?
只能說很難,主要還是成本問題。
西方國家對中國產業的依附程度非常高,因為我們是所有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任何零部件都做得出來,甚至形成「供應鏈網路」,效率非常高。
逐利,才是資本的本質。
如果強行回流美國,那生產出來的商品,註定沒有任何價格優勢,再怎麼壓縮成本,都打不過中國。
所以特朗普能做的,就是打貿易保護這張牌,盡可能狙擊中國的高端製造鏈,打壓華為,阻止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比如美印封禁了TikTok等一眾國產應用。
其它國家對「逆中國化」的熱情其實並不高。英國也是拖拉許久,才禁止採購華為設備,但給了一個緩衝時間,而且延遲到2027年才拆除華為設備。
至於德國,是直接不理美國。
  談到最後,我們該如何應對。
既然美國要「逆中國化」,要拆解中國的產業鏈,遏制中國企業的出海路,那我們要做的,自然是高舉全球化大旗,堅持改革開放。
對外是一帶一路,是中非命運共同體,是歐亞大陸一體化,是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對內是新農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把產業過剩能力轉向內陸建設。
理由很簡單,中國是全球化的支持者,是世界工廠,是世界第一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受益國,在全球佈局中,中國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在6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5.1%,其中出口增長4.3%,已經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
  回應
 這個邏輯不對,不是我們要搶蛋糕,現代產業格局是西方全球化的結果,中國人也有發展權,這不是要搶誰的
 西方不是窮了,而是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是他們內部分配出了問題,是他們體制的問題
2020-08-02 08:35:53
阿楨
【韓】李根、金旭:東亞資本主義為何陷入困境 2020-10-16 環球時報

“東亞奇跡”發展模式不少國家最近都出現經濟增長率下降、分配條件惡化等現象,韓日都如此(楨:中?) 。如今“資本主義”模式面臨相似的困境。
  原因十分複雜,其中經濟過度“金融化”。即金融資本行業過度膨脹,淩駕於製造業行業之上,導致一些製造業企業不願把利潤所得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投資,而是將其分配給股東或熱衷於獲取公司股份主導權等,但分配條件卻進一步惡化,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率停滯不前也就在所難免了。
  新冠疫情暴發後,不難發現這種“華爾街股東資本主義”遭受重創。美國經濟學家羅德里克曾提出“全球化的三元悖論”,即經濟全球化、國家主權完整和民主政治不可兼得。面臨全球化退潮,,減少資本過度流動、確保匯率和利率自主性,成為更多新興國家追求的政策組合。(作者分別是韓國首爾大學教授、建國大學教授)
  相關新聞
美聯儲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但中國人民銀行更傾向于要商業銀行向企業和地方政府發放貸款,但2020年第二季度美國GDP下降39.6%,中國GDP第2季V型反彈11.5%不受貿易戰影響出口美國反彈,這凸顯大多數貨幣和財政政策只能解決暫時的現金流問題。
全球GDP陷入空前萎縮:印度-23.9%,英國-20.4%,西班牙-18.5%,法國-13.8%,義大利-12.4%,德國-10.1%,美國-9.5%,日本-7.8%.美國商務部09-30確認二季度實際GDP創史上最大31.4%跌幅。
2020-10-17 08:51:13
阿楨
美貿易報告 矛頭對準中國 2021-04-02 經濟日報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年度國家貿易評估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產業政策是造成多個產業產能過剩的「世界禍首」,美國將繼續挑戰中國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
  回應
真搞笑,美國政府可以補貼美國農業在全世界糧食市場攻城略地,中國政府就不能補貼中國製造業在全球和其他國家競爭工業4.0?
美國工業外移,已無生產能力,只能靠進口,貿易戰怎麼打?
全世界最大的貿易障礙,是濫用國安理由限制國際貿易,而美國則是這項濫用作為的始作俑者、與
產能過剩市場會自己調節,而且供過於求對消費者是好事。比起來,美國在2007、2008搞出來的金融危機,2008年以後搞得無限qe,這才是目前世界最嚴重的問題所在。
美國只要印印鈔,動動鍵盤,全世界就被美國給剝削了。
美元才是產能過剩...
2021-04-12 07:32:08
阿楨
走不出「失落時代」日本經濟規模被德國超車 2024-02-19李宜蓉
日本為了擺脫長達20年的通貨緊縮,自2013年起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卻不見顯著效果。而近來全球普遍升息,反倒造成日圓嚴重貶值,抑制民間個人消費;貨幣政策的連鎖反應,導致日本去年GDP再下滑,甚至被德國擠出世界三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若日本經濟無法好轉,兩年後,將被印度追過,經濟規模跌至世界第五。
二戰後,日本靠著製造業成就了「戰後經濟奇蹟」,數十年來,GDP僅次於美國。2010年,中國憑藉著「世界工廠」,經濟扶搖直上,躋身全球第二;從此,日本一蹶不振,去年GDP再被德國超車,落到第四,摔出世界三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IMF)進一步試算,2026年,日本將會輸給印度,經濟規模慘跌世界第五。
德國民眾:「很意外升上第三,畢竟最近幾個月、幾年,並沒有感覺生活有更好。」
德國民眾:「超市的東西還是很貴,日常生活上不覺得經濟變好。」
  回應
這麼報不怕被謝金河噴嗎?他這麼拼命吹捧日本,你們是説他眼瞎了嗎?
德國已經夠慘了還能超越倭國,可見倭國之慘不忍睹
  相關新聞
GDP被德國超車淪第4經濟體...謝金河曝日本「任督二脈在日圓」:不必太擔心!
德國2023年GDP萎縮0.3% 今年前景也不樂觀
2024-02-26 02:49:52
阿楨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PPP GDP仍然低估 2023-06-23

世銀2021年各國實質購買力PPP GDP,中美印前三,28.82萬億,23.59萬億、10.96萬億美元(中美印2021名目GDP,17.82萬億,23.32萬億、2萬億美元),《經濟學人》認為,這還是低估了,因為很多指標中國是美國數倍。
例如圖二的25種關鍵金屬礦和提煉產品占比,中國占全球60%以上的9種,50%以上的11種,40%以上的16種。再如發電量是美國兩倍,鋼鐵12.6倍,水泥是22倍,汽車三倍,造船占全球50%。
消費品數量也遠高於美國,一般占全球的20%-40%。美國只是服務業遠高於中國,中國很多服務消費沒放進GDP,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有意壓低GDP!
  回應
欠債的裝富,要債的裝窮。
GDP有三種統計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中國採用生產法,美國採用支出法。三種方法雖然從理論上最終值應該是一致的,但生產法相比於支出法,其優點在於更多地避免了重複計算,缺點則是忽視對非生產性部門,例如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業,生產法往往會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數值要小。中國稅收大頭在間接稅,特別是通過企業的增值稅等,所以採用生產法統計GDP,更有利於掌握稅收情況。而美國稅收大頭在直接稅。用哪種方法,是各國的國情決定的。
  回應

微軟、英偉達、蘋果市值合計超過中國股市總值2023-06-07彭博社
微軟、英偉達、蘋果三大美國科技公司的總市值約為9.2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交易所(不包括香港)9萬億美元。2023年滬深300指數下跌了12%,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24%。這是美國股市泡沫,還是中國股市低估?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市值代表實際價值和經濟實力的話,那中國經濟實力相對於美國不值一提,不值得美國那麼焦慮。但在現實中,按照匯率GDP,中國GDP占美國65.4%(2021年曾經達到73%);按照購買力等價GDP,中國達到美國的122%。在現實中,美國很焦慮,這或許是美國股市泡沫的反證。
美中經濟實力差別與美中股市是兩回事。
  回應
一個國家的股市,當上市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賣公司,怎麼可能健康發展?你想發展製造業,金融業收益就不能比製造業高或者高太多,否則誰還費勁巴拉的搞製造?中美的發展側重,註定了股市的情況。
2024-06-25 03:37:42
阿楨
這一90年代超中國10倍的非洲國家,怎就落到如此境地?

【導讀】2023-06- 14,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宣佈連任,大選背後,南非實際上已經面臨了較長時期的發展困境。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均GDP是330美元;南非3300美元,南非如今,2021年的人均GDP是7055美元,約中國的60%。與南非陷入發展泥沼相對的是,許多原先的並不發達的“黑非洲”新興經濟體,正在“日拱一卒”地發展自身。
本文作者曹豐澤是一位中國企業駐非工程師,在東南非新興經濟中,曹豐澤感受到了主動作為的政府、實事求是的產業組織和對自己福祉負責的民眾。而在南非市場,最大的感受是“做不成事”“寸步難行”,既有發達國家市場極高的“紙面標準”與官僚主義桎梏,又沒有相對健全的市場環境、隨處可得的機械設備和高素質勞動力。到2023年,依靠著強大的工商業底子,南非在非洲經濟中仍處於支配地位;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東南非的新興經濟體日拱一卒,動搖南非的支配地位應該就在近年之間。
  回應
作者把新南非發展停滯的前因後果描述得很清楚,但由於政治正確的原因卻沒有非常明確地說出來。很明顯,主要是由於南非的新黑人領導層的德和才都不配其位所造成的。這些黑人把白人趕走後,自己坐在那些位子上瞎搞,南非能好得了嗎?其實當時推翻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時候,就應該有解決這個矛盾的思路,而不是簡單地認為,只要受壓迫階級奪取了統治地位,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好起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能出現德才兼備的領導者和領導集團,令人遺憾的是,採用西方目前的這種所謂民主自由但浮躁的選舉體制,原來很發達的西方自己都搞不好,更別說其他國家了。
南非的新黑人領導層的德才不配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把資本都抽走了。不要小看抽走資本,美國週期性收割,很多國家都頂不住要破產的。
2024-06-25 03:50: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