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17 09:00:00| 人氣1,440| 回應1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非理性繁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到以下專著尤其批葛為2008全球經濟危機禍首,再對比之前捧為葛老,真為其共犯悲!在眾多批葛專著中:《非理性繁榮》較理性、《葛林斯班的騙局》較非理性!詳參【圖博館】:經濟巫師 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詐騙集團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金融危機的挽救行動》(時報出版,2000)
《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葛林斯班的騙局》(經濟新潮社,2005)
《葛林斯班的泡沫:美國經濟災難的真相》(美商麥格羅希爾,2008)

拉斐巴特拉著《葛林斯班的騙局》(經濟新潮社,2005)

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從1987年開始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是全球最有權勢的人士之一,他的經濟政策深深影響全球經濟的走向。
  人們稱他為大師(Maestro)、遠見家,也是史上最棒的經濟學家之一。但是,這位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媒體寵兒,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世人真的了解艾倫‧葛林斯班嗎?……他在許多人眼中或許是個傳奇人物,但只要仔細探究他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他的光環正迅速消退中。——摘自本書
  這本書全面檢討葛林斯班在過去二十年來的經濟觀點和政策,對民眾所造成的影響與傷害。葛林斯班從1987年起掌管美國經濟政策,實際上,在1981-83年間,他就擔任雷根總統的經濟顧問,對於租稅法案影響頗大。更早在1974-76年間,他於福特總統任內擔任經濟諮詢委員會主席。他的影響力橫跨五任總統(福特、雷根、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作者提到,他如何隨著政治改朝換代而「變臉」。
  葛林斯班的「葛氏經濟學」(Greenomics)從美國中產階級「搜刮」了數兆美元,肥了有錢人的荷包(而他自己也是有錢人),而且他保護大企業不遺餘力,是典型的「劫貧濟富」。作者揶揄說,他的「葛氏經濟學」雖然強調自由市場,骨子裡其實是自由利潤。作者嚴厲批評,在社會安全制度、所得稅減稅法案、最低工資、還有美國鉅額貿易赤字與預算赤字,葛氏的錯誤觀念和做法,可說是對人民犯下了「詐欺罪」。影響所及,造成美國嚴重貧富不均、頻頻推動為富人減稅也導致歐洲和加拿大採累退稅制(都是窮人遭殃),葛林斯班都難辭其咎。他也必須為「非理性繁榮」負責,他的不當政策引發股市泡沫,以及2000年的股市崩盤。
  這本書揭露了葛林斯班不為人知的真相,深具啟發性。透過本書,不僅可以更瞭解葛林斯班其人,也可鳥瞰過去二十年全球經濟的重大變化,等於上了一堂生動的總體經濟學。對照臺灣的經濟與財政困境,這本書,可以讓我們鑒往知來。
拉斐巴特拉(Ravi Batra)著有六本國際暢銷書,其中兩本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包括《浩劫1990》(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中譯本卓越文化出版)、《飛越1990》(Surviv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中譯本卓越文化出版)以及《自由貿易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 Trade,中譯本時報出版)。他曾出現在NBC、CNN、ABC和CNBC,並曾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等的專題人物。他現任美國達拉斯的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
 
威廉佛萊克斯坦William A. Fleckenstein.佛德烈克錫漢Frederick Sheehan著《葛林斯班的泡沫:美國經濟災難的真相》(美商麥格羅希爾,2008)

書中根據葛林斯班於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講稿以及於國會證詞,逐一揭發他任職聯準會這些年來最嚴重的錯誤,過去這十九年來每一場經濟危機這樣串聯起來,箇中的關聯讓人眼界大開。 
佛萊克斯坦為西雅圖佛萊克斯坦資本管理公司(Fleckenstein Capital)的總裁。他也為自己的網站撰寫每日市場專欄,並為MSN Money熱門專欄《逆向操作紀實》(Contrarian Chronicles)的主筆。  
錫漢為恆康金融服務公司(John Hancock Financial Services)資產配置服務(Asset Allocation Services)前任總監。文章散見於麥嘉華(Marc Faber)之《股市榮枯及末日報導》(The Gloom, Boom and Doom Report)、《威士忌和彈藥》(Whiskey & Gunpower),以及Prudent Bear網站。  

智叟變經濟禍首 葛老:我錯了>中時2008-10-25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任主席葛林史班過去出席國會聽證會時總是無限風光,被奉為當代首席財經大師,隻字片語都能引起無限遐想。但美國眾議院「政府監督與改革委員會」廿三日的聽證會卻是另一番光景,八十二歲的睿智長老成了罪魁禍首,炮轟圍剿取代了同聲讚揚。 
葛林史班在聽證會席間形容今日的全球金融風暴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信用海嘯」,令他陷入「難以置信的震驚」,遠遠超出他的意料之外。面對委員會主席、加州民主黨籍眾議員魏克斯曼質問時,葛林史班坦言自己過度信任金融機構的自我保護與自律能力,輕忽政府監督管制的重要性,在意識型態上確有瑕疵。 
輕忽監管金融商品 坦言瑕疵 
不過當魏克斯曼逼問:「你到底有沒有錯?」葛林史班避重就輕,只承認在「信用違約交換」(CDS)這類衍生性金融商品監管政策上,犯了「一部分的錯誤」。亡羊補牢之道,葛林史班同意政府應針對詐欺、結算、證券化等問題,加強監管;但仍強調面對變化快速市場情勢,監管措施再怎麼改進也相形見絀。 
從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一日到二○○六年一月卅一日,葛林史班儼然是全球金融界的掌門人,然而就在他下臺一年之後,源自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金融風暴全面爆發,時至今日愈演愈烈,各方普遍認為葛林史班長期壓低利率、信任市場機制且避免政府管制的政策,要為風暴負最大責任。 
低估風險 被批應負最大責任 
對於短期內財經情勢的發展,葛林史班指出解除危機的先決條件將是不動產價格穩定下來,然而還需要好幾個月才能達成。 
葛林史班相信為今之計,只能以主權信用來取代民間信用,因此美國政府七千億美元救市計畫是正確之舉。葛林史班感嘆,運作近四十年且成效卓著的全球經濟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他指出,不動產抵押貸款(尤其是次級房貸)證券化的畸形發展,顯然是元凶。在信評機構推波助瀾之下,全球金融界盲目相信美國房地產市場形勢大好,搶購這類衍生性金融商品,導致發行機構嚴重低估風險。 
其實葛林史班本人在二○○五年也察覺到市場長期低估風險的弊端,然而卻沒有採取任何因應措施。這正是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 
早從一九八四年開始,他就強硬反對政府加強監管衍生性金融商品。從二○○一年到二○○四年中期,他主導聯準會將利率一降再降,促使大量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雖然專家一再預警市場泡沫化危機,然而他根本不以為意。 
難怪魏克斯曼要痛斥:「聯準會在監管方面的錯誤作法與錯誤判斷,不勝枚舉……我們給你預算權與人事權,目的就是要你防患於未然,避免讓問題惡化成危機。現在你卻說你無法預見,我實在無法接受。」 
 
羅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著《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金融危機的挽救行動》Irrational Exuberance(時報出版,2000)

「席勒認為,美國股市近年來不斷大漲,其實是一個愈來愈大的投機泡沫,結局必定非常悲慘。此論言之成理。」 ─克魯曼(Paul Krugman),國際知名經濟學大師
「我記得當羅勃.席勒先生的這本大作初次問世時,美國股市正處於為期五年歡欣榮景的尾聲,許多人都嘲笑書中所持的相反意見。現在這些人都笑不出來了。」 ─谷月涵,Mr Taiwan.com董事長
「過去二十年來一直處於上升軌道的美國股市,即將衝向黑洞。本書可能是近六年來討論美國股市最重要的一本書。」 ─美國《商業週刊》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席勒認定,當前美股就是一個『投機泡沫』。他認為,投資人心理就是從眾心理。」 ─《華盛頓郵報》

[美] 羅伯特希勒 《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在《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對2000年第一版的內容進行了適時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闡述了市場波動這一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主題。希勒在第二版中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他以一種更加清晰和徹底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可能動搖經濟運行和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市場泡沫的產生和破滅。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預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書中,他將研究擴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市場,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美國國內和國際房價的歷史走勢。 
在本書中,希勒通過大量的證據來說明,如果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中隱含著大量的泡沫,並且最終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開始下跌。他認為,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後,許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這使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非理性繁榮非沒有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市場中再次出現。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並且著力列舉和論述了自由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所固有的不穩定性。比如,艾倫‧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最終擺脫這種困境的途徑在于社會制度的改進,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險品種以保障人們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資選擇。就像該書的第一版一樣,《非理性繁榮》的第二版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閱讀和討論。 
第1章 股市價格水平的歷史回顧 
市盈率 
其他高市盈率的時期 
利率 
對非理性繁榮的憂慮 
第2章 房地產市場的歷史回顧 
住房價格的長期走勢 
實際住房價格長期上升趨勢的缺失 
實際住房價格沒有強勁的迅速上升趨勢的原因 
當時和現在的非理性繁榮 
研究途徑 
第一篇 結構因素 
第3章 誘發因素︰市場經濟的疾速發展、互聯網以及其他事件 
促進市場泡沫產生的12個因素 
市場經濟的疾速發展與業主社會 
政治和文化的變遷促進了商業的成功 
新的信息技術 
支持性貨幣政策與格林斯潘對策 
生育高峰及其對市場的顯著影響 
媒體對財經新聞的大量報道 
分析師愈益樂觀的預測 
固定繳費養老金計劃的推廣 
共同基金的增長 
通貨膨脹回落及貨幣幻覺的影響 
交易額的增加︰貼現經紀人、當天交易者及24小時交易 
賭博機會的增加 
小結 
第4章 放大機制︰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 
投資者信心的變化 
對投資者信心的反思 
關于預期的例證 
對投資者期望和情緒的反思 
公眾對市場的關注 
投資性泡沫的反饋環理論 
投資者對反饋和泡沫的理解 
作為反饋模式和投機性泡沫的蓬齊騙局 
欺騙、操縱和善意的謊言 
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所引起的投機性泡沫 
證券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中的反饋與交叉反饋 
當今的非理性繁榮和反饋環 
第二篇 文化因素 
第5章 新聞媒體 
媒體在股市變化中發揮的鋪墊作用 
媒體討論的形成 
對市場前景的報道 
…… 
第6章 新時代的經濟思想 
第7章 新時代與全球泡沫 
第三篇 心理因素 
第8章 股市的心理定位 
第9章 從眾行為和思想傳染 
第四篇 理性繁榮的嘗試 
第10章 有效市場、隨機遊走和泡沫 
第11章 投資者學習和忘卻 
第五篇 采取行動 
第12章 自由市場中的投機風險 


《非理性繁榮》的第一版,正如我在該版序言中所說的,研究的是在新千年之際幾乎遍及世界的股市繁榮現象。但是一些讀者卻告訴我,該書涉及的主題更廣。他們是正確的︰實際上,該書研究的是投機性市場的行為、人類的易犯錯誤性以及資本主義體系的不穩定性。 
在我寫作本書第一版的過程中,股票市場的繁榮勢不可當,標準普爾500指數在1995—1999年分別上漲了34%、20%、31%、26%和20%,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股票指數持續大幅上漲了這麼多年,不可能僅僅是一個偶然事件。股市繁榮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新經濟時代來臨的先兆,然而本書第一版卻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這場大牛市。 
2000年3月,本書第一版上市的時候,我正在休假,並準備為推廣新書而開始一個漫長的十國之行。那時,誰也不會知道就在2000年3月,牛市到達了它的最高點。通過和眾多投資者的交流和討論,我修改了第一版,形成了現在的第二版。 
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在2000年的推廣新書之旅中,我所見識到的投資者所犯下的種種認知錯誤。記得在一次電臺談話節目中,一個女性投資者告訴我,我的觀點是錯誤的,她認為股市走強趨勢明顯,並且也必將繼續走強。她那激動的聲音促使我去思考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她如此情緒化。記得有一個男子參加了兩次新書座談會,每次都坐在後面,看上去焦慮不安。他為什麼兩次參加座談會,又是什麼使他如此焦躁?還記得我曾向機構投資者發表過一次演講,表達了我對股市存在泡沫的看法,一家大型機構的投資經理表示他完全同意我的觀點,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難以遵從我的建議。他相信我的觀點最終既不會被他的客戶也不會被他的同行所采納,他不會僅僅根據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來改變資產組合,盡管他自己也認同這個觀點。我記得最清楚的還是人們在聽我演講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興奮,但他們告訴我並不完全相信我的觀點。顯然,對于股市人們一旦達成共識,就難以撼動。 
2000年之後,大牛市突然終結了,美國股市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市場一樣,從2000年的高點大幅下跌。標準普爾500指數于2003年3月見底,幾乎下跌了一半(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而這也導致了投資者心態的改變。 
在2000年末,股票市場開始大幅下跌,高科技股下跌超過50%,那時我曾經和一對夫婦共進早餐,那位妻子告訴我她負責家庭的投資理財,在20世紀90年代她曾經是個投資天才,但現在自信心蕩然無存。她坦承自己對股市的認識簡直是一個幻想、一場夢。 
股市下跌給一些投資者帶來了深刻的心理變化,但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股票的狂熱要比想象更持久,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狂熱還未消退。與2000年極度高估的股價相比,股市下跌還不到位,而且大多數投資者尚未徹底擺正心態。 
股票市場尚未到達歷史低點︰股票的市盈率(在我寫作本書的時候),根據我的定義,仍有20多倍,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此外,房地產市場也存在泡沫,房價的中位數相當于人均收入的10倍或更高。非理性繁榮依然存在于我們身邊。 
從一個更廣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從2000年第一版開始,就試圖理解人類思想的變化,而正是人類的行為最終推動著金融市場的運行。本書所研究的是投機心理、強化投機心理的反饋機制、波及數百萬人甚至上億人的從眾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對經濟和生活的影響。盡管本書的初衷是分析當前的經濟事件,但實際上,它已擴展到人類的錯誤判斷如何相互傳染這一問題上,由于過度自信、對細節缺乏關注、對他人的判斷過分依賴,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不例外。 
理性人的假設就像阿爾多‧帕拉采斯基(Aldo Palazzeschi)在1911年的超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主人公“煙人”(man of smoke)一樣,這個完全由煙霧構成、實際上什麼都不是的家夥,卻依靠集體想象成為一個公眾人物和權威人士。除非人們轉變觀念,認識到“煙人”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他才能完全消失。帕拉采斯基小說中發生的故事具有相當的現實性︰毫無根據的信念體系、虛幻的一絲暗示,都可能引發相當一段時間的非理性繁榮,並最終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泡沫經濟>百度百科

  泡沫經濟(Foam Economy,Bubble Economy) :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産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爲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于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蕩,甚至經濟崩潰。 
  泡沫經濟可分爲三個階段,既泡沫的形成階段、泡沫的膨脹階段、泡沫的潰滅階段。 
  泡沫(Bubble)一詞可追溯至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的授權下壟斷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對外鼓吹其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于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經過一段時間其股價迅速下跌,猶如泡沫那樣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其他早期的泡沫現象還有荷蘭的“郁金香事件”,法國的“約翰.勞事件”。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爲頻繁,波及範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複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産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是以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産抵押單)等形式存在的,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資本; 
  現實資本(Actual Capital)就是以生産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實物形態的資本。 
  在生産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中不會出現泡沫,因爲生産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都是以實物形態流量爲媒介,並進行和其相對應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貨幣形態流量。因此人們認爲泡沫經濟産生于虛擬資本的運動,這也是泡沫經濟總是起源于金融領域的根源。此外,作爲不動産的土地,其特殊的價格構成使土地資産成爲了一種具有虛擬資本屬性的資産,同時金融業與房地産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經濟泡沫的産生都必然伴隨著地産泡沫的産生。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于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的關系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範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是個中性範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地劃等號,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
泡沫經濟形成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宏觀環境寬松,有炒作的資金來源
  泡沫經濟都是發生在國家對銀根放得比較松,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的階段,社會經濟表面上逞現一片繁榮,給泡沫經濟提供了炒作的資金來源。商品經濟具有周期性增長特點,每當經過一輪經濟蕭條之後,政府爲啓動經濟增長,常降低利息,放松銀根,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一些手中獲有資金的企業和個人首先想到的是把這些資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潛力的資源上,這就是泡沫經濟成長的社會基礎。 
  日本從1955-1985年,完成了經濟起飛,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成爲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手中有了錢的日本企業和居民信奉“土地神話“,日本是一個島國,山地多,平原少。土地成爲日本的稀缺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城市占地不斷增加,同時,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土地投資的增加,地價特別是城市房地産價格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日本人將這種趨勢絕對化了,認爲地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以至把房地産投資作爲一種資産保值和增值的方式。他們開始制造土地泡沫,從8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地價飛漲,投機者以升值了的土地作抵押,可以從銀行取得更多的貸款,然後再去尋求新的投機機會,于是有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造成房地産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日本的銀行業是“土地神話”的忠實信奉者。80年代後半期,由于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的籌資成本趨于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把房地産作爲尋求高回報率的途徑,對房地産業的融資大幅度增加。若以1985年3月爲基期,到1991年3月,銀行業的貸款量增加了60.6%,而同期對房地産貸款的增加量卻高達150.6%。銀行對房地産業的貸款余額由1985年3月 17.1萬億日元增加到1991年3月的42.8萬億日元,同期的房地産貸款在銀行全部貸款余額中的比重由7.2%上升到11.3%。進入90年代,“土地神話”同泡沫經濟一起破滅,以土地爲抵押的貸款項目便成了難以消化的不良債權。 
  第二、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缺乏約束機制
  從曆次泡沫經濟的發展過程看,到目前爲止,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約束,關鍵是對促進經濟泡沫成長的各種投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但到目前爲止,社會還缺乏這種監控的手段。這種投機活動發生在投機當事人之間,是兩 兩交易活動,沒有一個中介機構能去監控它。作爲投機過程中的最關鍵的一步——貨款支付活動,更沒有一個監控機制。雖然貨款支付活動一般要通過銀行進行,但銀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據客戶指令付款,對付款的內容無力約束,加上銀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監控投機活動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于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之中。而且,政府還常常容易被投機交易所形成的經濟繁榮假象一時迷惑,覺察不到背後隱藏的投機活動,一直到問題積累到相當程度才得到發現。 
  日本土地泡沫發生後,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日本全國範圍內都出現了城市土地再開發熱潮,土地價格隨之猛漲,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經濟圈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6%,1990年則更比1980年上升了525.9%。這期間,日本全國平均土地價格也上漲了1倍以上。日本約有一半的人擁有土地,約20%的人擁有土地繼承權。因而,隨著土地價格的上升,大多數日本人感到自己的財産在這幾年內增值了1-2倍。這一時期日本的國民生産總值每年平均增長不到6%,而金融資産價格、不動産價格脫離生産力發展水平的虛假上漲,使經濟逞現出虛假繁榮景象。1991年10月22日,日本經濟企劃廳的官員還在內閣例會上津津樂道日本經濟處于景氣狀態之中,幾天之後經濟形勢就急轉直下,企業破産事件大量增加。
世界各國的泡沫經濟
  17世紀 荷蘭發生郁金香泡沫經濟。
  17世紀 江戶時代的元祿泡沫經濟。
  18世紀 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經濟(南海泡沫事件)。這次事件成爲泡沫經濟的語源。
  20世紀20年代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大量歐洲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國股價飛漲。之後黑色星期二爆發,美國泡沫經濟破裂,導致世界性恐慌。
  1980年代 日本泡沫經濟
  1994年 墨西哥爲主的中南美洲泡沫經濟
  1997年 東南亞金融危機
  1999年 - 2000年美國因特網泡沫經濟
  2003年 - 美國爲主的全球房地産泡沫經濟
  20世紀的泡沫經濟往往在各國中央銀行提高存款利率之後紛紛破裂。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6.html?tp=2_11

股市泡沫>百度百科
 
  何爲泡沫:泡沫在詞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體中的氣泡。亦用來比喻人事的空虛或幻想。經濟學裏的泡沫是指因投機交易極度活躍,金融證券、房地産等的市場價格脫離實際價值大幅上漲,造成表面繁榮的經濟現象。一般的看法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産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漲會使人們産生還要漲價的預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産本身的使用和産生贏利的能力不感興趣。漲價之後便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的暴跌,最後以金融危機告終。對泡沫的定義,理論界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對它是否可能發生,也沒有一致的看法。何爲泡沫,目前來說還沒有較爲明確的數量化標准。
  關于股市“泡沫”的議論
  中國股市興起10年,其間股票價格的飆升,曾經使一些人一夜暴富;而股票價格的暴跌,又使得一些人折戟沈沙,由腰纏萬貫變成一貧如洗。面對股市的風風雨雨,升降起伏,經濟理論界議論紛紛,把股價颶升看成股市中的不正常現象,對股市“泡沫”提出警告,希望股票價格向它的內在價值回歸,此種聲音10年來不絕于耳。而且,這種議論不僅見之于中國,在國際經濟理論界也時有所聞。他們認爲商品價格以它內在價值爲基礎,理性行爲主體的活動不會引致 “泡沫”,這本來是自李嘉圖以來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命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命題)。在分析股票價格時,則要注意到股票證券買賣和商品買賣有所不同,普通的商品都是勞動的結果,它的價值來自于生産該商品所投入的勞動,包括物化勞動的轉移和活勞動的固化。因此,其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生産該商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證券是根據法律規定發行的代表對財産所有權的收益權的一種法律憑證,有價證券本身並沒有價值,不是真正的資本,而是虛擬資本。投資者用貨幣購買證券,貨幣的使用權就轉爲(證券的)發售者所掌握,投資者持有證券只是證明有一定金額的資産或資本價值爲他所有,此券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取得一定收入,並且可以通過出賣證券把證券還原爲一定數額的貨幣。雖然證券屬于虛擬資本,本身並沒有價值,但它代表了對一定數量的現實資本占有權,可以用來買賣,因而具有交換價值。而且,由于它還代表了對所占有的該部分現實資本收益的所有權,所以其交換價值不僅取決于它所代表的這部分現實資本的大小,還與這部分現實資本的收益能力有關,是現實資本和收益能力兩者的綜合結果。 
  還需要指出的是,股票買賣這種虛擬資本及其獲利能力的買賣,不只是買現在,更重要的是買對于未來的預期。投資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它給投資者所帶來預期收益的高低,證券給投資者帶來的預期收益越高,其投資價值也就越大,反之則價值越小。根據收入資本化定價法的基本原理,任何資産的“真實的”或者“內在的”價值是該資産的所有者或投資者持有該資産期間所能收的現金流量。由于現金流量屬于投資者對該資産在未來持有期內表現的一種預期值,它們必須經過貼現還原爲現值,以反映貨幣的時間價值。根據這一原理,證券的投資基本上是受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貼現率的高低;二是投資該證券的預期回報。 
  經濟學家認爲股票是有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價值由以下三因素構成:持有股票獲得的回報(股利);在期限終了時股票的終值;用于把未來回報轉換爲現值的貼現率。正是在這種“收益資本化”的理念指導下,得出了許多經典的股票估價模型。而由此使一些經濟學家認爲,買賣股票和買賣商品一樣,在理性預期條件下不會發生“泡沫”。其分析的論據是: 
  (1)從投資者逐利行爲來考察。股票將按持有者所獲得的回報來定價,假設經濟中最終的交易時期爲T,那麽在T-1期經濟主體不會以高于在T期股票收益貼現值的價格來購買股票,因爲如果他這樣做就會遭受損失。因此在T一三期泡沫不可能存在,類似地,通過後向送推(backwardinduction)會得出泡沫不可能在整個時期的任何一個時點存在; 
  (2)一時期的股票價格上升可能會使投資者心動,可是考慮到經濟社會中,財富是有限的,從而總有一個時點,在那時爲了支持泡沫所必須的股票實際價格將會超過經濟的總財富,無疑在哪個時刻,泡沫必將破滅,從而在那個時點以前的時點,沒有一個交易者願意去購買股票,再次通過後向遞推判定泡沫不可能出現; 
  (3)參與股票買賣的交易者的數量終究是有限的,盡管會有高風險可以由高回報來補償的誘惑,可是只要其中有著“風險厭惡型”的參與者,那就會産生連鎖影響。使得這種“遊戲”進行不下去,從而有限交易數量條件下作後向遞推分析也得出“泡沫”不會産生的判斷。顯然,這些分析的前提條件是股市投資者由理性投資主體所組成,當股票市場上的投資主體中有一部分乃至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時候,出現股價泡沫就又當別論了。
危機中孕育希望
  全球經濟正在面臨衰退,風險,國內經濟向下調整已成定局,在不爭,事實面前,2009年預計是最壞,一年。但是,已于上周結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內需、促發展”作爲明年經濟工作,主要任務來抓,在宏觀政策刺激下,2009年GDP增速仍有望維持在8%~9%。 
  據中原證券相關專業人士表示,2009年是A股市場在經濟下滑、供求擔憂和政策刺激下,博弈年。周期向下,擔憂難以消除,供求關系也難以得到根本改變,趨勢力量可能占一時上風。但持續,政策刺激會影響投資者,心理預期,政策,累積效應有助于市場較大幅度,階段性反彈。 
  在流動性逆轉,前提下,在限售股與融資融券,共同作用下,在國內外市場聯動效應加強,背景下,2009年A股市場分化將開始加劇,並且2009年A股運行中樞將在1300點至2900點震蕩。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在上半年采取防禦策略應關注必需消費品、醫藥、機場及基礎設施類周期股票。在下半年應采取主動策略,多關注通脹下降過程中,受益行業;政策刺激下部分周期性行業拐點,産生;超跌反彈後龍頭行業,階段性交易機會。
全球股市跌幅前10
  No.1 俄羅斯股市 年跌幅超過70% 
  以往一直以“免疫力”強著稱的新興市場今年也未能幸免“股災”。其中,受油價下跌和金融危機雙重打擊,俄羅斯股市全年跌幅超過70%。 
  No.2 中國股市 年跌幅超過62% 
  上證綜指在200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以1820.81點報收,全年跌逾65%,創下了18年來最大的年陰線。 而深圳成分指數跌幅亦高達62.90%。 
  No.3 香港股市 年跌幅48.3% 
  香港股市恒生指數終止了五年連升勢頭,今年全年累計大跌48.3%,僅次于其在1974年因世界石油危機引發的達60%的年度跌幅。 
  分析師稱,今年暴跌之前,是2007年恒指錄得七年最大漲幅,而這僅令2008年的跌幅更爲觸目驚心。恒指在2007年10月末創曆史高位近32000點。之後在14個月內狂瀉55%。 
  No.4 臺灣股市 年跌幅46% 
  2008年臺股今以上漲2.18點後封關,加權指數收在4591.22點,較去年底8506.28,全年跌掉3915點,跌幅46%。臺股市值一年縮水逾9.8萬億新臺幣,以2300萬人估算,每人平均財富賬上縮水逾42.7萬臺幣,已相當于一個月薪3.5萬臺幣的上班族全年都做了白工。 
  No.5 巴西股市 年跌幅近42% 
  “金磚四國”中巴西,股市全年跌幅近42%。根據巴西知名市場咨詢公司ECONOMATICA 29日公布的數據,巴西上市公司2008年總市值下跌41.5%,損失達3620億美元。 
  No.6 印度股市 年跌幅近42% 
  “金磚四國”中的印度股市同樣難以獨善其身,印度孟買Sensex指數全年下跌52.32%, 
  No.7 美國股市 年跌幅41% 
  截至29日收盤,美國標普500指數跌了41%,創下1931年“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大跌幅。今年以來美國股市市值“蒸發”達創紀錄的7.3萬億美元。英、法、德三大股市今年的跌幅都在四成左右,已在昨天結束今年交易的日本股市則暴挫42%,創曆來跌幅之最。 
  No.8日本股市 年跌幅42% 
  日經指數全年暴跌6448.22點,跌幅高達42%,爲有史以來之最,超過了1990年39%的前紀錄。2000年科技泡沫破滅時,日股跌幅爲27%。 
  No.9 韓國股市 年跌幅41% 
  韓國股市30日迎來了2008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30日收盤,首爾綜合指數收報1124.47點。累計全年,該指數大跌41%,爲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下跌,跌幅則是八年來最大的一次。2000年美國科技泡沫時,韓國股市全年暴跌51%。 
  No.10 澳大利亞股市 年跌幅41% 
  澳大利亞股市2008年暴跌41%,爲有史以來最差年度表現。分析師表示,今年是令人震驚的一年,市場屠戮中幾乎沒有什麽能幸免于難。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7968.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1,440) | 回應(1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經濟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華爾街世紀》
此分類上一篇:《亞洲金融風暴》

圖博館
全球股市修正...遲不如早2018-02-12經濟日報社論

  這波從美國引發的全球股災,自2月2日「黑色星期五」開始,股市震盪劇烈,跌多漲少,迄2月9日止,美股道瓊跌幅7.62%,德、法、英跌幅6.89%~5.31%,亞洲股市跌幅更深,日經跌8.96%,香港恒生跌9.60%,大陸A股跌9.21%;台股則下跌7.07%,跌幅相對緩和(楨:英跌幅5.31%?) 。
  這波股市波動情勢看來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是漲多回檔的短期修正?或是持續多年股市「大牛市」終結的開始?答案雖不容易,但就長期趨勢來看,牛市反轉勢所必然,而且遲不如早。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在美國和全球經濟持續走強下,股市反映經濟走勢理應上漲,去(2017)年全球股市迭創高峰,今年1月更持續升勢,一片樂觀氣氛,但進入2月,黑天鵝驟現,股市無預警劇烈波動,市場或有人戲稱是華爾街甩川普一耳光,也是給2月5日正式上任的美國新任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考驗,但這種政治觀點分析,並不足以解釋這次股災的根本原因。
  漲多必跌是股市鐵律,美國是全球股市龍頭,這波持續快十年的「大牛市」,始終未見健康修正,泡沫化跡象日益明顯,許多專家學者乃至前聯準會主席葉倫都紛紛提出警告。股市往往是市場群體心理的反應,在飆漲過頭,客觀條件日漸改變情勢下,人心虛浮肇致恐慌心理,應是這波股市劇烈波動的根本原因。
  美國股市前波高峰是在次貸風暴引發金融海嘯之前、2007年10月締造出逾14,000點的歷史紀錄,當時泡沫化跡象已非常明顯,以致次貸風暴後美股暴跌至2009年3月6,500多點低檔。其後六年因為聯準會祭出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投入近4兆美元資金,並帶動全球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浪潮,導致熱錢充斥,美、歐、亞股市紛紛上演金錢派對行情,和實體經濟悖離情況愈來愈明顯。及至2016年底美股已升至接近2萬點,但因為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歐、日央行也開始檢視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時機,股市金錢派對似已跳起最後的探戈。
  然而,因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並在2017年1月就任,他的「重商主義」施政風格,讓美股又吹起「川普行情」,並帶動全球股市再攀新高。2017年美股飆漲24.86%,今年1月再上漲5.79%,道瓊指數逾26,000點,若從2009年3月起漲點計算,已足足漲了三倍;若和2007年10月上一波高峰比較,也大漲85%、逾12,000多點;而川普執政一年多,美股漲幅逾三成,很難視之為「正常」、「健康」上漲。
2018-02-12 08:07:22
圖博館
「居高思危」的市場心理,受到美國就業持續攀升、通膨疑慮增加、聯準會可能加速升息、債市大跌等因素影響,觸發恐慌性賣壓及這次股災。但究竟要回檔多少,才能緩和恐慌心理,目前尚難預測,也會受到聯準會及各國央行貨幣政策後續寬緊的影響。但坦白說,熱錢派對終有落幕時候,股市若不回到健康軌道,劇烈波動風險始終存在。
  所以,全球股市修正遲不如早,與其致力維繫尚未消化的泡沫,倒不如順勢讓其逐步調整,各國央行責任不在逆勢而為,而是讓股市「軟著陸」。
  相對而言,台股雖不免受全球股市波動的影響,但應有較強的抗跌性(楨:?) ,因為台股在美股「大牛市」期間,漲幅明顯落後,以今年1月台股最高點11,200多點計算,和上一波高峰2008年的9,700多點相較,漲幅約僅一成五;去年台股漲幅15.51%,亦落後美股及多數亞洲股市,故而政府只要穩住經濟,不逆勢操作、自亂陣腳,台股波動應可控制並邁向健康發展。

工商社論》「非理性繁榮」的末日將至?2018.2.12

「非理性繁榮」一詞是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在1996年12月5日接受訪問時首先使用,隨後諾貝爾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席勒(Robert James Shiller)在2000年3月以「非理性繁榮」作為書名,對當時的經濟情況提出警告,不久網路泡沫就發生了。時隔二十餘年,高齡91歲的葛林史班在今年元月31日接受「彭博」的採訪,再度提出警告,認為「現在有兩個泡泡,一個在股市,一個在債市」;此外,雖然葛老沒有提出,但許多經濟學家都已發聲的另一個警告是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達到了危機時的水平,席勒指數再創歷史新高。股市、債市、房市投資人目前已齊集在資產泡沫懸崖旁邊,但仍然盲目地向前衝。
  2017年才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勒( Richard H. Thaler)早在去年10月11日受訪時表示,他對目前的市場走勢感到緊張,可能是他有生以來最危險的時刻。現年72歲的賽勒雖然本身也經營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但是他認為投資人如果要安然退休,最好不要把錢押注在股市。他明白指出,目前的金融教育事實上根本沒有用,大部分人其實是投資白癡,往往高估自己在股市獲利的能力;即使未來理財機器人盛行,民眾將繼續維持愚蠢被剝削的角色。
2018-02-12 08:08:44
圖博館
葛林史班則對於公債與政府赤字的問題感到憂心。以他1987-2006年間擔任聯準會主席的經驗,他預期利率和通膨都會往上漲。葛老認為過去10年美國的生產力並沒有提高太多,同時最近美元相對其他貨幣的貶值,因此他認為:「美國正在往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的路上。」意思是未來美國經濟成長將停滯,失業率將從現在4%的充分就業失業率向上攀升,而物價持續高漲。
  IMF也指出,目前金融市場有被高估的危險性。美銀美林集團的調查顯示,去年11月已有48%的投資人認為美股已經「價超所值」,「非理性繁榮」的信號十分明顯;不過,投資人即使認為股價已偏高,卻仍持續加碼。美銀美林集團對178位基金經理人所做的調查指出,過去三個月的移動平均比率已經超過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之前的水準。如同希臘神話裡艾卡洛斯使用蠟黏造的翅膀逃離克里特島時,因飛得太高,雙翼遭太陽溶化跌落水中喪生。投資人承受風險的意願創新高,認為股價超值的比率也達到最高點,但現金水準卻持續下降,這正是非理性繁榮的指標。
  儘管一些大型投資機構已經警告股價漲太多,認為大幅回檔可能就在眼前,不過仍有投資人認為企業獲利良好,例如美國已公布第三季的科技股每股盈餘成長達22%,比預期高一倍,也沖淡了投資人對股價過高的憂慮。調查顯示,高達五成六的投資人賭經濟將達到高成長、低通膨的「金髮姑娘」佳境。
.....
  上周美國股市引發的全球股價大幅崩跌,有人認為只是市場長期過熱的回檔修正,是健康的現象,認為「休息是為走更遠的路」;也有人認為是針對美國聯準會縮減資產負債表及歐洲央行今年將縮小寬鬆政策規模的逃命反應;更有人認為過去幾年的QE帶來的繁榮假象只使資產價格暴增,帶來更嚴重的貧富不均使社會更動盪,也使中產階級更形縮小,長期生產力並未提升,資產泡沫破滅之後,另一個更嚴重的金融海嘯勢將接踵而至。
  誠如即將卸任的彭總裁在2012年所說:「台灣就像汪洋中的漁船,只能自求多福,do our best(盡我們所能)」;2015年他被立委詢問台灣是否有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的條件時,他表示,「沒看過小國家採行QE,只有航空母艦開過去才會有大波浪,小漁船(台灣)全速開也沒有波浪。」「非理性繁榮」的末日是否到來?何時到來?全不操在我們手中。因此台灣地區的投資人,務必居高思危,保守以待。否則「城門失火,池魚之殃」,屆時就欲哭無淚了。
2018-02-12 08:11:01
圖博館
劉軍紅:經濟復蘇(楨:?) ,日本人卻沒獲得感 2019-02-22

  1月底,日本政府發表《月例經濟報告》指出,“安倍經濟學”下的日本經濟已實現連續74個月的擴張。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福音,但是日本國民似乎高興不起來。原因在於本輪經濟景氣擴張是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的結果,而不是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升帶動的復蘇。
  日本此次經濟景氣擴張的最大特點是,6年來名義GDP的平均增長率達1.8%,但與高速增長期相比,不到1965年到1970年的平均11.5%,也比不上1986年到1991年泡沫景氣時期的平均5.3%,其主因是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難以產生創新驅動。
  第二個特點是,作為經濟刺激政策,“安倍經濟學”整套出籠,持續加強,支持了日本經濟長期復蘇局面。安倍二次執政後,重整2006年的“安倍經濟學”,更加大膽地使用量寬和零利率政策,利用“金融抑制”,推進日元貶值,進而推升股價。過去6年,日元兌美元一度貶值約4成,日經股指上升2.7倍。虛擬資產繁榮,使得安倍內閣支援率保持相對高位。
  但日本經濟的復蘇也暴露了本身的脆弱性。一是企業收益擴大,但日本人的實質工資未增,個人實際消費支出停滯,甚至為負值。二是名義GDP增速高於剔除價格影響的實質GDP增速,稅收增加,國民實質負擔加重。尤其是消費稅率上調,個人稅負陡然上升,2013年到2018年稅收增加37%,而同期名義GDP增加8.8%,呈現明顯不平衡。
  金融危機後,日本對華貿易結構變化,由原來的對華出口以原材料、生產設備和零部件等為主的垂直分工結構,轉為在化工原料、一般機械、電子機械等領域,相互貿易擴大,互有交易的水準分工結構,這反映了中國產業向全球生產鏈的中高端平移。
  另外,日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日本順差增加,如2018年近700億美元。同時,日本企業對美投資增加,收益擴大。中國、東盟和美國市場成為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收益最大的市場。這樣,在貿易和投資兩方面,日本對中美市場均等依賴。由於中美貿易戰對日本貿易、投資同時構成影響,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面臨多元複雜風險。
  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6%,雖不算低但也是28年來最低。美國經濟迎來減稅效果衰減,財政刺激鈍化期,金融政策、貿易和產業政策調整,導致日本最大出口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也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面臨巨大風險。(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2019-02-24 08:24:55
阿楨
智先生: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2020-07-29

這個世界,原本已經被設計好了。
自二戰後,美國通過霸權主導全球貿易,負責印錢和探索前沿科技;
西歐各國雖然實力大損,但底子還在,負責生產高精尖的機械儀器車床;
日韓負責半導體、汽車等重工業;
四小龍和四小虎,主要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
南美是美國的後花園,淪為產品傾銷地;
加拿大提供能源,墨西哥提供毒品和偷渡勞工;
中東出口石油,澳洲出口礦石,非洲出口原料;
至於印度……提供IT民工。
蘇聯倒下後,更是騰出一片紅色市場,這些東歐國家都進入資本主義陣營,俄羅斯也淪為「資源輸出大國」。
美國下的其中一步重棋,是讓中國加入WTO,負責出口初級工業產品,同時承接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就這樣,大家各司其職,負責自己的產業鏈,分工明確。
全球經濟得以大幅增長,各國商品自由流通,歐美資本家獲得大量利潤,老百姓也享受廉價商品,發展中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後,跟著蓬勃發展,美式文化在全球流行。
全世界看上去都能得利,一片繁華。
  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美好。
過去幾十年來,福布斯榜上的資產增幅驚人,而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最底層的人民生活水準,甚至在倒退。
2019年有近6.9億人遭受饑餓,與2018年相比增加一千萬,與五年前相比增加六千萬,數字一直緩慢上升。由於疫情原因,到2020年底,這個數字會新增超過1.3億人。
放眼望去,全球饑餓人口逐步增多,戰亂、饑荒、瘟疫頻繁發生……全球化並沒有變得「更美好」。
  所以問題出在了哪裡?
出在了,我們過去的全球化,它不是真正意義上平等的全球化,是一切圍繞著歐美運轉的偽全球化。
它的最終使命,不是提高窮人的生活品質,不是為了第三世界,不是為了發展中國家,更不是為了縮小全球貧富差距。
它只服務于最頂端資本家的擴張需要,服務於世界規則的制定者。
而這個全球化過程,它所誕生的一切科技成果,都只是附屬產生的福利。
就像我們所使用的電腦、導航和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服務於軍事的。
在這種被設計好的全球化下,資本能在全世界暢通無阻,只要掌握了產業鏈命脈,就能用一架波音747飛機,換來中國生產的一億條牛仔褲。
至於環境污染、血汗工廠或者通貨膨脹等代價,最終由發展中國家承受。
過去幾十年來,這種金字塔運作模式,一直都很順利。
也是美國人的山巔之夢。
  貳
許多眼紅老美的國家,總想挑戰一下霸權,最後都被打趴了。
2020-08-02 08:11:10
阿楨
80年代的日本,在全球輸出日本產品,勢如破竹,將美國貨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後來,一份《廣場協議》,一項六萬億新政策,讓日本在自我膨脹中走向衰落,至今沒緩過神來。
拉美國家,也曾以為自己一隻腳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其實連敲門磚都摸不著,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四小虎四小龍,相繼淪陷在亞洲金融危機裡,韓國的許多命脈企業更是被肢解收購。
中東的一些石油國家總在唱反調,最終嘗到了美國的鐵拳滋味。
  美國一直都很強勢,但它的全球化地位,仍然遭到許多挑釁。
比如歐洲。當歐元正式誕生那一天起,就意味著27萬億美元市場的歐盟區,從此不再用美元結算,相當於切走全球三分之一美元市場。
緊接著,美國又陷入戰爭泥潭,還得分出心思遏制俄羅斯,再加上自身的經濟危機,完全將中國忽視了。
等美國回過神來時,中國體量已經位居第二,人民幣正走向國際化,要從美國手裡硬搶下一塊蛋糕。
對美國來說,這種感覺很糟糕。
歐美國家再怎麼鬧內訌,好歹還是五眼聯盟,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根本利益算是一致。
中國不甘心一直處於產業鏈底端,在低調了十幾年後,擁有最全的工業體系和最大市場,一路往上蠶食國際產業鏈,甚至要踏進高端製造業。
以它的經濟體量,一旦完全運轉起來,美國也很難阻擋。
  三
全世界的發達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內噬。
最直接衝擊是就業。
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開始「金融立國」,將低端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為金融業非常賺錢,比埋頭苦幹做實業好多了。
但金融的就業率是最低的,崗位嚴重不足,這也是美國大規模失業的原因。
所以美國百姓都在抱怨全球化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
產業大批量轉移,政府收的稅自然變少,只能靠發債來維持日子,而越發債,就越依賴金融手段,陷入閉環。
歐洲一眾國家同樣如此,把低端產業轉移後,開始強調社會福利,要利用稅收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公正(穩住失業人群)。
從此,歐洲實行高福利政策,從搖籃到墳墓,全部包辦。
  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依託于高稅收,這一筆龐大的財政支出,誰來出?
富豪階層有多種方式合法避稅,而底層懶人不願意工作,依然能享受各種失業福利,那最終交稅重擔,就壓在了中下層民眾的肩上。
又因為懶人多,企業的勞動成本高昂,只能將企業搬出去,造成更多失業。
法國總統馬克龍想試著改革,解決積弊已久的福利問題,卻引發黃馬甲運動。
2020-08-02 08:25:01
阿楨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都在吸引移民,引入廉價勞力,擠壓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間,對社會治安造成衝擊,引發恐外情緒。
  各種衝突、內卷,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以前,最直接的分蛋糕方式,是發動戰爭,簡單粗暴。
兩次世界大戰,軍工產業消化了全球大量產能,而戰爭所摧毀的地區,百廢待興,又變成一個新的需求很旺盛的市場。
但當下的戰爭,並不好控制尺度,很容易變成核對抗。
既然無法對外侵略,又要緩解國內失業群眾的憤怒,只能將內部矛盾轉向外部。
對美國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標準的背鍋物件。
美國的另一個措施是,逆全球化,也就是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讓製造業回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比如日美宣佈,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就有補貼……
  那逆中國化,能否實現?
只能說很難,主要還是成本問題。
西方國家對中國產業的依附程度非常高,因為我們是所有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任何零部件都做得出來,甚至形成「供應鏈網路」,效率非常高。
逐利,才是資本的本質。
如果強行回流美國,那生產出來的商品,註定沒有任何價格優勢,再怎麼壓縮成本,都打不過中國。
所以特朗普能做的,就是打貿易保護這張牌,盡可能狙擊中國的高端製造鏈,打壓華為,阻止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比如美印封禁了TikTok等一眾國產應用。
其它國家對「逆中國化」的熱情其實並不高。英國也是拖拉許久,才禁止採購華為設備,但給了一個緩衝時間,而且延遲到2027年才拆除華為設備。
至於德國,是直接不理美國。
  談到最後,我們該如何應對。
既然美國要「逆中國化」,要拆解中國的產業鏈,遏制中國企業的出海路,那我們要做的,自然是高舉全球化大旗,堅持改革開放。
對外是一帶一路,是中非命運共同體,是歐亞大陸一體化,是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對內是新農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把產業過剩能力轉向內陸建設。
理由很簡單,中國是全球化的支持者,是世界工廠,是世界第一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受益國,在全球佈局中,中國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在6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5.1%,其中出口增長4.3%,已經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
  回應
 這個邏輯不對,不是我們要搶蛋糕,現代產業格局是西方全球化的結果,中國人也有發展權,這不是要搶誰的
 西方不是窮了,而是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是他們內部分配出了問題,是他們體制的問題
2020-08-02 08:36:11
阿楨
美貿易報告 矛頭對準中國 2021-04-02 經濟日報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年度國家貿易評估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產業政策是造成多個產業產能過剩的「世界禍首」,美國將繼續挑戰中國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
  回應
真搞笑,美國政府可以補貼美國農業在全世界糧食市場攻城略地,中國政府就不能補貼中國製造業在全球和其他國家競爭工業4.0?
美國工業外移,已無生產能力,只能靠進口,貿易戰怎麼打?
全世界最大的貿易障礙,是濫用國安理由限制國際貿易,而美國則是這項濫用作為的始作俑者、與
產能過剩市場會自己調節,而且供過於求對消費者是好事。比起來,美國在2007、2008搞出來的金融危機,2008年以後搞得無限qe,這才是目前世界最嚴重的問題所在。
美國只要印印鈔,動動鍵盤,全世界就被美國給剝削了。
美元才是產能過剩...
2021-04-12 07:31:56
阿楨
「對不起,本公司沒錢了!」這17家保險公司搖搖欲墜 2023-02-06 聯合新聞網

保險公司協會每年都會藉助所謂的償債比率來檢查壽險公司的穩定性。償債比率低於100,就是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該進場時候。以下是2019年償債比率跌100點的保險公司:
• HDI人壽保險(HDI Leben,96%)。
• 胡克—科堡人壽保險(HuK Coburg Leben,94%)。
• ERGO人壽保險(ERGO Leben,80%)。
• 康科迪亞人壽保險(Concordia,80%)。
• 慕尼克協會生活(Münchener Verein Leben,80%)。
• 卡爾斯魯厄人壽保險(Karlsruher Leben,78%)。
• 新人壽保險(Neue Leben Lebensversicherung,73%)。
• 德貝卡人壽保險(Debeka Leben,68%)。
• 巴伐利亞公務員人壽保險(Bayerische Beamten Leben,62%)。
• 奧爾登堡公共人壽保險(Öffentliche Lebensversicherung Oldenburg,58%)。
• 法蘭克福人壽保險(Frankfurter Leben,42%)。
• VRK(33%)。
• PB 人壽保險(PB Lebensversicherung,31%)。
• 國家生活援助(Landeslebenshilfe,21%)。
• 萊茵人壽保險(RheinLand Lebensversicherung,19%)。
• 南德人壽保險(Süddeutsche Lebensversicherung,9%)。
(本文出自《史上最大投資機會》,作者:馬克‧弗利德里希)

保險公司破產 - MBA智庫百科
主要原因
放鬆保險控制:美國數家保險公司,包括 Integrity Insurance的破產。
缺乏良好的監管制度:比如,Transit Casualty所聘請的總代理,它在開曼群島同時經營一家不受監管的再保險公司。監管制度的變化也會引發破產,澳大利亞最近的立法已導致10家綜合保險公司停業。
忽視風險控制:倫敦市場的LMX螺旋上升表明,當保險風險不斷地在同一市場中的少數保險公司中再保險時,後果會如何。
過度依賴再保險:以英國二十大汽車保險公司Drake Insurance為例,因保費過低和缺乏再保險於2000年破產。
無法預料的索賠:美國世貿中心受襲事件是一個例子。石棉官司的索賠已迫使許多保險公司破產。
2023-02-07 08:42:13
阿楨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PPP GDP仍然低估 2023-06-23

世銀2021年各國實質購買力PPP GDP,中美印前三,28.82萬億,23.59萬億、10.96萬億美元(中美印2021名目GDP,17.82萬億,23.32萬億、2萬億美元),《經濟學人》認為,這還是低估了,因為很多指標中國是美國數倍。
例如圖二的25種關鍵金屬礦和提煉產品占比,中國占全球60%以上的9種,50%以上的11種,40%以上的16種。再如發電量是美國兩倍,鋼鐵12.6倍,水泥是22倍,汽車三倍,造船占全球50%。
消費品數量也遠高於美國,一般占全球的20%-40%。美國只是服務業遠高於中國,中國很多服務消費沒放進GDP,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有意壓低GDP!
  回應
欠債的裝富,要債的裝窮。
GDP有三種統計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中國採用生產法,美國採用支出法。三種方法雖然從理論上最終值應該是一致的,但生產法相比於支出法,其優點在於更多地避免了重複計算,缺點則是忽視對非生產性部門,例如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業,生產法往往會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數值要小。中國稅收大頭在間接稅,特別是通過企業的增值稅等,所以採用生產法統計GDP,更有利於掌握稅收情況。而美國稅收大頭在直接稅。用哪種方法,是各國的國情決定的。
  回應

微軟、英偉達、蘋果市值合計超過中國股市總值2023-06-07彭博社
微軟、英偉達、蘋果三大美國科技公司的總市值約為9.2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交易所(不包括香港)9萬億美元。2023年滬深300指數下跌了12%,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24%。這是美國股市泡沫,還是中國股市低估?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市值代表實際價值和經濟實力的話,那中國經濟實力相對於美國不值一提,不值得美國那麼焦慮。但在現實中,按照匯率GDP,中國GDP占美國65.4%(2021年曾經達到73%);按照購買力等價GDP,中國達到美國的122%。在現實中,美國很焦慮,這或許是美國股市泡沫的反證。
美中經濟實力差別與美中股市是兩回事。
  回應
一個國家的股市,當上市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賣公司,怎麼可能健康發展?你想發展製造業,金融業收益就不能比製造業高或者高太多,否則誰還費勁巴拉的搞製造?中美的發展側重,註定了股市的情況。
2024-06-25 03:37:56
阿楨
英特爾的崩塌,說明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境,波音多了個伴 陳經

1.2024-08-22,英特爾單日下跌26%,創了1982年來的跌幅紀錄。英特爾的晶片還是PC機最常用的,季報居然虧損了,要裁員1.5萬人!怎麼回事?
2. 擊垮英特爾的,就是美國製造業的大毛病:成本過高,人素質低下。英特爾員工13萬人,年營收約540億美元。英偉達才2萬人,年營收要衝擊千億美元了。
3. 區別在於,美國晶片公司一般擅長設計,但英特爾相反,幹的是晶片工廠製造業,必須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才能幹活,人工成本不會低。
4. 同樣賣CPU的AMD,市值已經是英特爾2倍多,只有26000員工。它就聰明地用Fabless模式,只設計不生產。英特爾是自己設計加生產的IDM模式。AMD年營收220多億美元,但是人少多了,利潤就還行。給台積電代工費沒問題。
5. 英特爾新CEO就想辦法,把晶片製造部門拆分出去變成代工廠,剩下的就是fabless部門。
6. 美國製造業壞典型,原來是波音,現再加英特爾。都找了不少印度人,但是印度高管和員工幹製造業不太行,東亞人厲害。
7. 晶片製造業,需要很多耐心細心又能學習的人,長時間加班維持很複雜的產線正常運營,還夜班,上班時手機上交。美國白人肯定不願意幹,但是又得幹,就找些低學歷的人來,逐漸就不行了。CPU生產的晶圓,良率不行成本立刻高上去了,代工部門虧損不奇怪。
  回應
美國包括西方製造業大企業衰敗的通因是, 1、管理層金融化。2、一切為了股市表現。包括提高產品毛利率,砍掉不掙錢的部門,減少研發經費,製造外包,服務外包(印度call center)。最後核心競爭力所剩無幾。3、政治正確橫行。往公司要害部門塞lgbt,塞印度拉美非洲裔,印度人很能幹的。但是好大喜功,口頭比實際能幹。4、本土人才匱乏。全靠其他人種來讀理工科,外國的留學生總有一大半是要走的。留下的又有幾個是和美國人一條心的?
2024-08-04 16:05: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