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虞有澄著《我看英代爾:華裔副總裁的現身說法》之「身」後發展,華裔多沒好下場,還是祖國較好!(賣台?)
另參本館:《矽谷紅衛兵》
果然是爆紅爆落的紅衛兵
張煒天的《矽谷紅衛兵》(臺北:天下文化,2000)才一出書,書中的王志東、隔年2001便遭美國新浪網總部終止王志東CEO、總裁及董事三項職務,被逐出王一手創立的華人最大新浪網。此後,王志東雖然在軟體行業打拼數年,卻始終沒能成為熱門人物。2006年夏天,王志東雖然高調宣布重回互聯網,並推出新的聊天工具Lava-Lava,直接叫板QQ,但至今仍無法東山再起。(王志東相關資料貼於後)
那像臺灣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楊致遠(Jerry Yang,1968年11月6日-),是互聯網公司雅虎(Yahoo!)的創始人,目前仍是全球最大首席CEO。2005年他的個人資產為26億美元,居世界第228位。(楊致遠相關資料也貼於後)
2008年楊致遠就「前門拒虎,後門進狼」:迎進Google可望增加8億美元營收,但對提振股價恐怕效果有限,且要防Google木馬屠虎;送走微軟,飛了470多億美元,股東群起逼退楊。(微軟強娶雅虎不成之過程詳見本館:微軟強娶雅虎)
所言極是,書中阿裏巴巴的馬雲、還不怎樣,但到2008年已全球五大的B2B網站之第二了,市值超過200億美元,旗下的淘寶網交易額也將增至一千億元人民幣
楊致遠辭職 雅虎股價上演慶祝行情>中時2008-01-19黃文正
網路搜尋巨擘雅虎公司的共同創辦人楊致遠十七日宣布,待找到接班人選,他將辭執行長一職。楊致遠在寫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表示,這項決定係董事會與自己的共同決定,未來他將回任「雅虎酋長」(Chief Yahoo,或譯「首席雅虎」),專注科技研發和營運策略,而他也會繼續留在董事會。
受此消息「激勵」,雅虎股價在美股盤後交易上漲四%,因市場預期,先前堅拒微軟惡意併購的楊致遠下台後,將有助於雙方重啟談判。微軟在今年初提出的四百七十五億美元併購價,幾乎是雅虎目前市值的三倍之多。
儘管被譏為微軟併購路上的「大石頭」,但楊致遠試圖重振旗鼓,積極尋求與其他公司的結盟與合作。然而,他與搜尋引擎霸主Google的線上廣告合作,二周前因美國司法部介入而告吹;另外與時代華納旗下的「美國線上」合併談判,也宣告破裂。
總部位於在加州森尼韋爾(Sunnyvale)的雅虎十七日表示,該公司董事長波斯塔克和「 Heidrick & Struggles」人力資源公司目前正從公司內部與外界,積極物色合適的繼任人選。楊致遠亦表示,他也會參與尋覓接班人的工作。
回任雅虎酋長 專注研發營運
外界評估,雅虎總裁蘇珊.戴克(Sue Decker)乃熱門的繼任人選之一,儘管過去一年多來,雅虎股價持續重挫,身為管理階層的她亦難辭其咎。此外,已去職的前雅虎營運長丹.羅森維格(Dan Rosensweig),也有可能重回掌舵。另外,維康集團的前執行長法蘭克.畢昂迪(Frank Biondi),以及美國第三大電信業者Nextel前執行長約翰.查波(John Chapple),也可能是超級黑馬。
雖然楊致遠曾公開表示,希望繼續留在執行長的職位,然雅虎股價跌至二○○三年初以來的新低,令董事會承受沉重壓力,不得不將他請下台。雅虎股價十七日下跌一九美分,收一○.六三美元,遠低於微軟在今年五月提出的每股卅三美元收購價。
楊致遠自認雅虎的市價不止於此,曾要求收購價提高至卅七美元,導致微軟執行長巴默(Steve Ballmer)憤而撤回收購案。這項交易破局引發以億萬富翁艾康(Carl Icahn)為首的大股東反彈,在今年七月要求楊致遠下台。
取代楊致遠 巴茲任雅虎執行長【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2009.01.15
經過兩個月物色,雅虎公司13日終於宣布新執行長人選,延攬軟體公司歐特克(Autodesk)前執行長巴茲女士(Carol Bartz)接替去年11月下台的楊致遠。原是執行長熱門人選的雅虎總裁戴可(Susan Decker)也在同日宣布將辭職。
雅虎董事長波斯塔克在聲明中說,巴茲集科技業管理經驗和領導長才於一身,是董事會最屬意的人選。他並推崇巴茲是「經驗豐富、堅決果斷和備受敬重的執行長」。
現年61歲的巴茲將面臨眾多挑戰,包括雅虎的業績和股價不斷下滑、投資人強力遊說雅虎進行分拆,以及Google等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她上任第一天先開記者會形容自己是「直來直往,實話實說的人」。
巴茲表示,這陣子「外面每個人都在指指點點,說雅虎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及怎麼做對雅虎最好」,這一切都太超過了,一切閒話到此為止,雅虎自有做法。她還說:「我的重點是讓這家公司振衰起敝,如果我不認為可以達成目標,就不會來這裡。」
巴茲是矽谷幹練俐落的科技老兵,曾讓歐特克公司蛻變成軟體業巨人。1992年至2006年4月,先後擔任歐特克董事長、總裁和執行長。歐特克的規模約是雅虎的一半,總部位在加州聖拉斐爾,在全球約有7,000名員工。
歐特克是2D和3D軟體的設計大廠,巴茲接掌公司時,年營收有2.85億美元,歐特克的營收在她2006年卸下執行長職位時,攀至15.2億美元。加入歐特克之前,巴茲曾先後在昇陽(Sun Microsystems)、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及3M公司任職,也是布希總統的科技顧問委員會成員。她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並擁有新澤西理工學院、伍斯特理工學院和威廉伍德大學的榮譽學位。長久以來一直是矽谷最受矚目的女性之一。
2005年,她被財星雜誌提名為「商業界最具影響力的五十大女性」,同時被華爾街日報評為「五十大受矚目女性」之一,同年,巴隆周刊提名她為「全球最受尊崇的三十大執行長」。
壓縮公司開支 雅虎欲辭多名高管 2013-01-18賽迪網
1月18日消息,據外媒報道,雅虎CEO瑪麗莎‧梅耶爾可能將為壓縮公司開支,開始對公司高管進行清洗。
當地時間15日,雅虎首席信息安全官賈斯汀‧索馬尼被曝離職。雅虎公司目前尚未透露他的離職原因,分析稱,可能是受雅虎郵箱最近出現安全漏洞所累。但據知情人士表示,這其實是梅耶爾對雅虎高管團隊展開的清洗,目的可能是為壓縮公司開支。
目前,雅虎擁有約1.8萬名員工。有內部消息稱這一數字可能會縮減至1萬人以下,被迫離開的員工中也將包含大批高管。消息人士指出,當前已有一些高管考慮在3月兌現各類股票期權和其他收益後離職。
梅耶爾復興戰略存疑:雅虎業務流量大幅縮水 北美新浪2013-01-10
導語:國外媒體今日撰文指出,主頁、電郵、搜索被認為是雅虎旗下的“三駕馬車”,在廣告商眼中,它們是雅虎價值體系的主要推動力。然而,這三大資流量近來卻出現了大幅下滑,而且這種勢似乎還不可遏制,這不僅影響了雅虎核心資價值,也令梅耶爾復興戰略的前景蒙上陰影。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三駕馬車”
在本周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以下簡稱“CES”)上,包括CEO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在內的雅虎新管理層頻頻與大型廣告商接觸,試圖讓他們相信,在雅虎投放廣告可以獲得高額回報。
雅虎向廣告商自我推銷的一個賣點是其受的規模,特別是主頁、電郵、搜索等雅虎網站的核心部門。不過,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mScore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雅虎這三大板塊的業務持續滑坡,一段時間還出現大幅下滑。例如,去年11月和12月,雅虎在美國的搜索量分別同比下滑28%和24%,電郵流量也分別同比下滑16%和12%。
這種趨勢將嚴重削弱雅虎的議價能力,因為長期以來主頁、電郵和搜索被視為雅虎的“三駕馬車”,廣告商在評估雅虎價值體系時,始終將它們視為最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音樂、影視、遊戲、旅遊等雅虎網站板塊的流量在同期也出現大幅下滑。
遏制這種下滑趨勢對雅虎的復興大計至關重要,因為梅耶爾本人在雅虎推動新業務的過程中,始終強調規模的必要性。她認為,只有用戶規模達1億、營收潛力有望超過1億美元的業務,將來才有前景。
盡管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但重要資流量下滑的事實,相信是最令雅虎管理層頭疼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因為它們仍然是雅虎重要的營收來源,還是梅耶爾提出的通過發布重要品,全面振興雅虎的重要棋子。
流量下滑
這不是因為雅虎的規模不夠龐大,特別是與大多數網站相比,雅虎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尼爾森的最新報告顯示,作為最重要的互聯網品牌之一,雅虎2012年月獨立用戶訪問量平均為1.416億,是美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僅次於谷歌和Facebook。而在comScore的報告中,雅虎的排名甚至還提升了一位,僅次於谷歌,11月份的月獨立用戶訪問量為1.714億。
但是,多年來這些雅虎網站重要板塊的流量一直呈現明顯、不可遏制的下滑勢。以往,雅虎會在其互動頁面中公佈這些數據,以便投資者對其面臨的重要問題有所了解。但雅虎在上個季度突然終結了這種做法,互動頁面從其網站上徹底消失。對此,雅虎公關部門從未給出一個說法。
危機即轉機 阿里巴巴逆勢擴張>中時2009.01.20白德華
「危機就是轉機!」對大陸最大電子商務供應商阿里巴巴來說,全球金融危機就是新的商務契機。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便計畫利用時機,將專注於中國的電子商務供應商,轉型為全球網路市場。
全球最大「B2B」(企業對企業)平台的阿里巴巴創始人暨董事局主席馬雲說,「金融危機前,我們是幫助中國產品走出去。現在,我們考慮為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小企業提供幫助。」
馬雲說,「經濟過熱的時候,我們要冷靜;都失去信心時,我們要突飛猛進,這就是商業。」馬雲選擇逆勢而動,繼續他的擴張外貿策略。
倫敦《金融時報》說,為讓市場多元化,本月阿里巴巴將把其歐洲總部從日內瓦遷到倫敦。馬雲認為,英國是最有希望吸引電子商務供應商的市場之一。
雖然全球企業紛紛裁員,但阿里巴巴集團計畫今年增加四千多員工。目前集團旗下包括大陸最大購物平台「淘寶網」(Taobao)、雅虎中國(Yahoo China)、「支付寶」及商務聊天工具「阿里旺旺」等,全球員工一萬兩千多人。根據最新財報,去年前九月,阿里巴巴營收廿二億元人民幣。不過,不少財經專家質疑,馬雲的計畫要想近期獲得成果,恐怕很難。
馬雲領軍 阿里巴巴赴矽谷徵才【經濟日報記者王茂臻2009.03.02
大陸最大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主席馬雲上周末帶領公司高層赴美國矽谷招聘員工,馬雲表示,阿里巴巴今年要徵聘5,000名員工,阿里巴巴在美國的員工數要增加一倍至50人。
中新社報導,馬雲上周末帶領阿里巴巴總部及旗下的淘寶網、支付寶、雅虎中國等高層管理人員抵達舊金山,先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本周還將與谷歌(Google)等美國知名企業高層會面。
馬雲定義此行有三個目的:學習、尋找合作對象與招募人才,在矽谷當地因金融風暴掀起裁員風時,馬雲的美國行掀起一股阿里巴巴熱。
馬雲說,目前阿里巴巴手中仍有逾20億美元的現金,阿里巴巴計劃擴大延攬人才,今年將招聘5,000名員工,其中多數是工程師職位。馬雲表示,人才擴張計畫實施後,阿里巴巴員工總數將達到1.7萬人。
矽谷多家企業近期分傳裁員減薪,馬雲卻認為此時是延攬人才的最佳時機。他說,「谷歌、雅虎、電子灣(eBay)的高端人才將會補充到阿里巴巴杭州總部和矽谷分公司,其中矽谷辦公室人數將擴大一倍至50人左右。」
他預期,今年可能是阿里巴巴最好的一年,去年是最辛苦的一年。
馬雲說,2007年全球金融投資業一片大好時,他們已預見到要出問題,阿里巴巴在去年做了大量的內部整合改造,並向員工發出信件警告「冬天要來了」。馬雲指出,由於事前已有準備,使阿里巴巴在經濟風暴來臨時能從容應對。
馬雲表示,世界經濟最黑暗的時候已經過去,但最困難的時候還未來到。馬雲認為最好的企業經營策略是「做好,做強,不做大」。他指出,一個國家只有7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都來自中小型企業,經濟結構才健康,大企業在營運上有很多困難。
踢走亞馬遜 陸網購2015冠全球 2012-12-06 旺報
儘管全球籠罩不景氣陰霾,不過大陸網友消費潛力驚人,不管是買氣或成長規模都傲視全球。阿里巴巴旗下淘寶與天貓雙網交易額已突破1兆(人民幣,下同),預計2015年成為全球最大網購網站;大陸商務部也公布,大陸網購人口規模到今年6月底已達2.1億人,預計今年超過日本,明年稱霸全球網路零售市場。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大陸商務部電子商務司司長李晉奇日前出席在虹橋貿易論壇舉辦「新興電子商務模式的創新」研討會上指出,無畏全球金融危機肆虐,大陸電子商務逆勢上揚,2007至2010年每年都保持30%以上成長率,去年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接近6兆。
比11省GDP還高
截至今年6月底,大陸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已達2.1億人,預計今年超過日本,明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
李晉奇說,電子商務平台在大陸零售消費領域正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其中一項重要觀察指標是網路零售市場規模占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比例,這項比例在2008年首次突破1%,2011年達4.32%。
隨手機用戶急劇增加,上網用戶跟著水漲船高,大陸今年手機上網用戶已達3.88億人,比去年3.55億人再增加3300萬人。
網購已漸成大陸網友消費型態,且實力驚人!據中新網報導,阿里巴巴到11月止,旗下淘寶與天貓雙網的交易規模突破1兆元。去年大陸有11個省的生產毛額(GDP)還不到1兆元,顯見這項數據的非比尋常。
光棍節營收暴增
新華網也報導,據市場研究機構Euromonitor公布數據顯示,按營收計算,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可望在2015年取代亞馬遜,成為全球最大網購網站。
事實上,在今年光棍節當天,有2.13億人登錄天貓網站,營收單日達到30億美元。
該數字本身就令人吃驚,特別是美國整個網購行業在「黑色星期五」和「網路星期一」2天營收也不過30億美元。在「網路星期一」,大約有1.29億美國人上網購物。
Euromonitor報告也指出,到了2017年,天貓營收可以達到1200億美元,亞馬遜營收約1千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今年營收預計400億美元,亞馬遜為600億美元。
虞有澄著《我看英代爾:華裔副總裁的現身說法》(天下文化,1995)
1971年英代爾(Intel)推出全球第一顆微處理器,揭開了全球電腦產業的序幕。之後,英代爾憑藉什麼樣的經營管理策略,創造一百一十八億美元的驚人營業額,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作者虞有澄先生,正是英代爾公司的資深副總裁,親自參與了多次電腦產業的革命性發展。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決策核心,探究個人電腦產業的來龍去脈,並分析英代爾的經營管理策略與得失。
虞有澄 英特爾資深副總裁.
這位中國人在CPU業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于上海。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斯坦福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碩士、博士學位。本應在1964年獲博士資格考試的虞有澄由于戀愛過不了關,終于在1967年初獲得了博士學位。
他聲稱安德魯-葛洛夫博士是自己的伯樂,1972年加入了英特爾公司之後,曆任半導體工藝、晶體管等産品策劃等多項要職,並成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成員及斯坦福電腦學與系統委員會成員,著有相關論文20余篇。
虞有澄性格直率,他經常提醒他的部下說你們對我有什麽看法,比如我有哪些想法不對,或不切實際,希望你們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虞有澄並不是一直都在英特爾公司工作,1979年,祖國大陸剛剛改革開放,虞有澄認爲機不可失,只身一人來到北京、廣州。他當時勇敢地跳下了"代理商海",召募了200多用戶在香港成立培訓中心給他們上課,不過後來他厭倦了美國到中國漫長的飛行,1981年3月他重回英特爾公司工作。不過,這兩年的祖國生活給了他不止是衣錦還鄉(他1948年離開祖國)的感受,更多的是他體會到從博士到商人的經驗。
在此之後虞有澄一直在英特爾公司工作。1984年底日本DRAM大削價競爭,當時,英特爾公司40%營業額與百分之百的利潤都來自于微處理器,但80%以上的研發費用都花在存儲器上,虞有澄參與了靠DRAM起家的英特爾公司,不得不舍棄DRAM的悲壯決策。在此之後,他和英特爾公司一起經曆了386、486、奔騰、PentiumII等等以後的輝煌時代。
1996年10月底,虞有澄在北京參加了英特爾(中國)公司舉辦的微處理器25周年紀念大會新聞發布會。當時他提出CPU産業的4大趨勢:線寬越來越小;百分之百的正確性與現在PC上的所有應用軟件兼容性;控制功耗;人年花費越來越多(4004芯片用了2人×9個月,奔騰用了100人×3.5年完成)。在他與衆多的記者交談中使人感到他和善的態度中不失真誠,當記者問及他爲什麽英特爾公司不收購其他半導體公司時,他回答說,不是沒收購的意向,而是沒收購成功。
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34.htm
虞有澄表示,公元2011年電腦速度將達10GHz
英特爾副總裁暨微處理器事業群總經理虞有澄今天(1999/3/11)接受交通大學榮譽教授的演講中表示,目前的個人電腦使用上太困難,未來的電腦應該要更簡單。而在效能方面,依摩爾定律來推算公元2001年時電腦將達1GHz,公元2011年達10GHz,並將以整面牆壁當做顯示器,指令的下達不需要再使用鍵盤,而是以語言來代替。
處理器的發展越來越快,廠商也不斷地推出更快的新產品,但是處理器的發展到底有多快?虞有澄指出,根據摩爾定律(Moore's Low),電晶體晶片的速度每十八到二十四個月就會提升為兩倍。而依這個定律,在十年前即已推算出,到2001年時,處理器的速度會達1GHz,一億個電晶體,1000MIPS。
虞有澄表示,事實上英特爾早在上兩個星期就已經可以做到1GHz的處理器,但預計在公元2000年底或是2001年時才有辦法讓這樣的產品商品化,一般人才用得到,因此和十年前所推算的結果是符合的。若再推算到第一顆處理器出來之後的四十年,也就是2011年,則會到達10GHz,十億個電晶體,100000MIPS。
而在電腦的應用方面,虞有澄認為,目前個人電腦的使用太過困難,尤其是鍵盤和中文輸入。因此未來的個人電腦應該更好用,比如以整面的牆壁為顯示器,網路流灠更為逼真而可以體驗實境,輸入則以語言代替鍵盤。目前英特爾新發表的Pentium III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比如和軟體廠商的整合,加強語音輸入和網路流灠的功能。
另一方面英特爾也一直很看好網際網路的發展,虞有澄重申,英特爾的理想是要達到十億臺電腦連成網路以及一兆電子商務目標。而因為網路的發展,個人電腦的高階和低階產品都會比較快速。高階方面如伺服器,低階方面如可隨身攜帶的掌上型電腦(Palm PC)。
虞有澄分析指出,個人電腦的成長仍然很快速,每年呈12%至15%的成長,但伺服器成長應該會超過這個數字的兩倍,因為將來電腦連成網路,除了企業界的運用之外,伺服器甚至也會走入家用。此外,據Dataquest的估計,今年個人電腦數超過十一億,已超過了電視機的產量。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cc_mis-nsysu/M.922725041.A/M.922725995.ZN.html
虞有澄預言的背後
北京一場罕見的春雪讓主持英特爾微處理器産品開發的當家人——虞有澄不免有些心潮澎湃。1999-3月8日上午,這位美籍華人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演講時說,在中國,春雪意味著今後一年的五谷豐登,PentiumⅢ也將會喜獲豐收。虞有澄還透露說:Intel公司主頻爲千兆赫的微處理器大概會在2001年面世;今年年中,0.18微米的微處理器也將會面世,英特爾在該領域將會領先于任何一家公司。
虞有澄的整個演講和演示都圍繞著PentiumⅢ的新性能,雖然PentiumⅢ創新之舉引起了舉世關注,但是PentiumⅢ在2月26日已在全球進行了發布,中國各大小專業媒體均已不惜版面做了大量報道。時隔9天,英特爾中國公司又在北京當代商城進行了一次頗富創意的大型市場活動,以大肆宣傳PentiumⅢ,因此,虞有澄此次再爲PentiumⅢ歌功頌德已讓媒體提不起興趣。然而,整個中國大飯店大宴會廳仍然擠滿了與會者。
好在虞有澄帶來了一本書:《開創數字化未來——英特爾持續創新的秘密》,該書在虞有澄此次中國之行中扮演了壓軸戲的角色。
看過虞有澄的第一本書《我看英特爾》和英特爾前任首席執行官安迪?葛魯夫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後,再來看《開創數字化未來——英特爾持續創新的秘密》,便會感覺這本書較之前兩本書有些平淡,因爲這本書大量談論的是有關處理器曆史的回顧及其周邊發生的小故事。但這本書有一個很精髓的東西在貫穿全書,即英特爾與衆不同的文化——全面、持續創新的文化。
在過去的微處理器大戰中,英特爾前有Sun公司的SPARC的進攻,後有IBM、蘋果和摩托羅拉的PowerPC 的進攻,中有SGI的MIPS微處理器的夾擊。在三面受敵的情形下,英特爾硬是脫穎而出,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了絕對的權威。1992年,英特爾發布486芯片時,只有10家OEM廠家參與進來;而今年當英特爾推出PentiumⅢ時,卻擁有100多家OEM廠商、200多家軟件商參與的龐大隊伍。這是英特爾取得絕對優勢的一個很好的佐證。
芯片廠商之間的遊戲規則裏有一個黃金法則,即要有衆多的軟件廠商及"量産"作爲基礎。從表面上看,英特爾的勝利似乎完全是因爲抓緊了這條黃金法則而最終取勝,但實際上,這條黃金法則背後的支撐點卻是英特爾公司全面、持續創新的文化。
英特爾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6個價值觀:以結果爲導向;注重紀律;鼓勵嘗試風險;質量至上;客戶第一;良好的工作環境。這6個價值觀被懸挂在英特爾全球各地的辦公室裏,並被視若經典。但這絕不是一個專供外人觀賞的裝潢,而是英特爾管理層的一個普遍信念及行爲准則。
在管理上,英特爾有三樣利器,即建設性的對抗、業績管理和參與式決策。關于建設性的對抗,虞有澄認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疑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而引發種種爭執。這些對立與抗爭是必需的,因爲它代表來自種種不同角度的見解,這樣更有助于解決問題。"
關于員工的績效評定,英特爾的做法是:薪水調整和公司的認股計劃由績效決定,而並非由年資評斷,這種作法能促使每一位員工都能隨時保持旺盛的事業心和戰鬥力。
英特爾的參與式決策已經發展成一門課程,這種參與式決策既非獨斷也非一致通過,它的一個很大的好處是"公開的討論可以激發新的創意和觀念"。
IT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贏家與輸家之間的競爭無怪乎也就是兩個方面——外功和內功。外功指的是産品與市場策略,內功指的是管理。IT廠家往往輸在管理上,管理不好,不僅會讓人才外流,還會把員工的積極性挫傷成 "死水一潭",讓企業在市場行動上表現乏力。
我們只要看一看一家企業的管理隊伍的素質和管理的章法,就可以評判出這家企業到底能走多遠,企業家到底會有多大的作爲。這樣的說法,絕非是聳人聽聞。
柳傳志在看過這本書後感慨地說:"中國有很多人才,但這些人才以往就像一顆顆珍珠散落著。我們缺乏一種機制,缺乏一個好的舞臺,所以我們不能很好地把這些珍珠串起來穿成項鏈。假如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還是不能建立起這種必不可少的機制與舞臺,還是不能把衆多的珍珠穿成一串項鏈的話,企業的發展就必定停滯了。"王選先生認爲中國企業最缺少的是現代化管理,虞有澄這本書在管理上很有見解,王選強調說:"中國的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技術差距不小,但更大和更致命的差距是在管理方面。"
虞有澄在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要鼓勵人勇于迎向‘可預測的風險’並且習慣如此。當然,要有接受合理失敗的雅量。"那麽 "可預測的風險"和"合理失敗"的概念又是什麽呢?虞博士在回答記者這一問題時說:"可預測風險是指清楚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一家公司要生存下去,總要不斷地進行創新,但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麽樣的創新是對的,因此就要鼓勵人們不斷去嘗試各種不同的辦法,失敗了也是一種教訓,因此我們允許嘗試失敗。但是不能總是重複一個錯誤,我們希望我們的員工能在失敗中不斷地明白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對的。"
值得關注的是,英特爾所謂的創新不僅僅是指在技術上的創新、還指在管理上和市場運作上甚至財物上等方方面面的創新,只有方方面面的創新相互配套,才能讓一家企業真正良性地循環起來。
英特爾爲什麽能一路笑著從勝利走向勝利,在市場上不斷抓住"量産"和軟件廠商這些大魚?我們在認真研讀虞有澄爲我們帶來的新書後會得到很多啓示。
http://www2.ccw.com.cn/1999/9/175058.shtml
英特爾營收 恐連3季萎縮2013-01-19 工商時報
英特爾周四表示上季(去年10至12月)營收下滑,並且預期本季將連續第3季營收下滑,透露公司持續受PC需求萎縮拖累,而轉攻行動裝置晶片市場的腳步必須加快。
英特爾周四公布上季營收較1年前下滑3%至135億美元,並預期本季營收127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29億美元。由於英特爾去年第3季營收已衰退5%,因此周四財測暗示公司將連續3季營收下滑。
威廉斯金融集團分析師艾克利(Cody Acree)表示:「我不認為PC市場會好轉。」他預期今年PC市場不是零成長就是再度萎縮。據摩根大通估計,去年全球PC出貨量減少4%,而今年將再減少1.5%。
在全球PC晶片市場掌握80%市佔率的英特爾,業績也完全反映市場趨勢。英特爾上季每股淨利48美分雖優於分析師預期,但毛利率58%低於前1年同期的65%。該公司預期本季毛利率58%,低於去年同期的64%。
就今年全年來看,英特爾預期營收成長率落在「偏低的個位數百分比」,而分析師則預期英特爾今年營收成長2%至544億美元。
英特爾為了應付市場變遷,打算在今年投資130億美元擴充廠房設備,金額高於分析師預期的99.9億美元,令部分人士質疑英特爾如何兼顧股息與股票回購計畫。
投資機構MKM Partners分析師伯倫堡(Daniel Berenbaum)表示:「此投資金額相當龐大。」英特爾則表示,今年投資額中有20億美元將用來興建新一代18吋晶圓研發中心。
英特爾財務長史密斯(Stacy Smith)也預期,公司為平板電腦及超輕薄筆電開發的新晶片可望在今年下半帶動需求成長。他表示:「我們預期PC部門自下半年起出現若干成長,且成長會持續延續至明年。」但他估計英特爾推出的手機晶片要到明年才會對整體營收帶來較顯著的效果。
英特爾整體業績同比下滑:佐證PC市場疲軟現狀(詳參【圖博館】:全球PC大戰)
2013-01-21導語:美國IT網站CNET撰文稱,英特爾的最新季報和業績預期佐証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在各種流動設備的衝擊下,PC市場表現疲軟。
以下為文章全文:
PC市場現在著實沒有什麼可以歡呼的,英特爾最新的季報和預期也未能帶來什麼改觀。
雖然該公司第四季度的每股收益和毛利率超出分析師預期,但整體業績仍然出現同比下滑。不僅如此,這家PC和服務器芯片市場的霸主還預計,今年第一季度和全年業績也將低於預期。
這似乎還不夠,英特爾還宣佈將資本開支大幅上調至130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20億美元。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建設新建築和購買新設備。該公司CFO斯塔西‧史密斯(Stacy Smith)在財報中表示,費用的增長主要源於英特爾將開始為最新的450毫米晶圓建設工廠。
“略顯疲軟的預期並不令人意外,毛利率略高於預期是一項利好。”投資銀行Bernstein分析師斯塔西‧拉斯岡(Stacy Rasgon)說,“但資本開支卻是一大擔憂,數字太大了。”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特爾股價週四盤後下跌5.29%,至21.48美元。該公司在當天收盤前約5分鐘發佈了財報,對股價形成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股在當天的常規交易中報收於22.68美元,上漲2.6%。在盤後交易中,該股則呈現先揚後抑的走勢。
PC市場的疲軟實在算不上什麼意外。PC廠商都希望借助微軟新一代Windows操作系統來提振需求,但這款操作系統至今未能促進市場的發展。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和IDC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的PC銷量低於預期,下滑約5%至6%。
英特爾不僅要應對核心市場的疲軟需求,未來的管理層也面臨著不確定性。該公司CEO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去年11月意外宣佈將於今年5月退休,目前正在物色繼任者。該公司曾經表示,下一任CEO既有可能從內部選拔,也有可能來自外部空降。但業內人士預計,內部提拔的可能性較高。
英特爾的核心PC業務收入同比下滑6%,至85億美元。
該公司第四季度實現淨利潤24.7億美元,折合每股收益0.48美元;2011年同期為33.6億美元,折合每股收益0.64美元。分析師平均預期為0.45美元。除去特定項目,該公司每股收益為0.51美元,低於2011年同期的0.67美元。
英特爾當季收入下滑3%,至134.8億美元。該公司去年10月預計,第四季度收入為136億美元,正負區間為5億美元。這一預期低於分析師137億美元的平均預測。在財報發佈前,分析師對英特爾第四季度的平均收入預測為135億美元。
英特爾第四季度毛利率從64.5%下滑至58%,,略好於分析師57.3%的平均預期。一段時間以來,英特爾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65%左右。然而,由於該公司正在加大新工廠的建設成本,並開發更高端的處理器技術,因此有投資者擔心,今後將無法實現之前那種豐厚的利潤率。
英特爾預計2013年的收入增幅將低於5%,毛利率約為60%,而資本開支將達到130億美元(正負區間為5億美元)。
分析師預計英特爾今年收入543億美元,較2012年的533億美元增長1.95%;預計今年毛利率為59.1%。該公司預計今年第一季度實現收入127億美元(正負區間為5億美元),分析師預期為129.1億美元。
退而不休的科技先鋒虞有澄
【新浪網特派李喬琚2002年09月08日矽谷采訪報導】可謂站在全球科技發展最高峰的前英特爾資深副總裁虞有澄,曾領導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發團隊達十六年之久,是爲全世界最先進微處理器的推動者,二○○二年九月五日,他正式從英特爾退休,結束卅年的英特爾生涯,兩天之後,他出席新浪網“投資創業在中國”研討會,擔任第一場座談會主講人,這也是他自英特爾退休之後,參加的首場演說,神情輕松愉悅。
虞有澄向來是演講會中的票房保證,此次也不例外,在會後,更是受到人群的圍繞,在會場上花了許多時間回答聽衆的問題。在座談中,他一開場便說,自己已在兩天前退休,現在最大的工作是打網球、運動,“所以,今天是偷了打網球的時間來的。”
英特爾共同創辦人,也是一路帶著虞有澄的葛洛夫曾說,“沒有人能夠比虞有澄(Albert Yu)更有資格說出,英特爾如何塑造出微處理器,以及微處理器如何塑造出英特爾。”點出虞有澄、英特爾與微處理器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九七二年,虞有澄被老長官葛洛夫從快捷半導體(Fairchild)帶到英特爾,至此開始他與英特爾的日子。一九八五年,虞有澄成爲微處理器副總經理,八七年升任總經理,當時這個部門是英特爾最重要的技術部門,並掌管英特爾微處器發展達十六年,期間,英特爾微處理器從三八六發展到Pentium 4,一直站在世界高科技的頂端。
七日的座談中,虞有澄也不斷以英特爾爲企業榜樣,認爲進軍中國大陸要有相當的計畫,不要有立即賺錢的心態,並且要注意品牌、定位以及市場行銷,他說,有些公司或許沒有非常多的預測來建立行銷管道,但是仍有不少方法可以建立市場的定位與知名度。英特爾在大陸廿七年,也是目前大陸最受尊重的外商企業之一。他認爲中國大陸最大的優勢除了成本低、市場大之外,人才庫是推動科技的最大動力,“單是在英特爾就有許多中國大陸的菁英加入。”
他同時以新浪爲例,認爲新浪建立一個很好的網絡服務平臺,能夠結合大陸、矽谷以至全球的人才、市場以及技術,大有可爲。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20908/1214251904.html
中芯國際董事會成員變動 虞有澄退任非執行董事
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宣告從2008年6月2日起,虞有澄博士退任第一類獨立非執行董事。虞博士爲OneAngstromLLC的主席,活躍于投資高科技公司及擔任高科技公司的顧問指導。由于其個人原因,虞博士沒有自願膺選連任。
目前,公司董事分別爲董事會主席兼獨立非執行董事王陽元、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張汝京、非執行董事汪正綱,以及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徐大麟、江上舟、川西剛、蕭崇河、陳立武。
http://www.zychina.com.cn/article/168/228/20879.html
英特爾 維基百科
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2],也是第一家推出x86架構處理器的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由羅伯特·諾伊斯、高登·摩爾、安迪·葛洛夫,以「整合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之名在1968年7月18日共同創辦公司,將高階晶片設計能力與領導業界的製造能力結合在一起。英特爾也有開發主機板晶片組、網路卡、快閃記憶體、繪圖晶片、嵌入式處理器,與對通訊與運算相關的產品等。現任經營決策者為董事長克雷格·貝瑞特及總經理兼執行長的保羅·歐德寧。「Intel Inside」的廣告標語與Pentium系列處理器在1990年代間非常成功的打響英特爾的品牌名號。[3]
英特爾早期在開發SRAM與DRAM的記憶體晶片,在1990年代之前這些記憶體晶片是英特爾的主要業務。[來源請求]在1990年代時,英特爾做了相當大的投資在新的微處理器設計上與培養快速崛起的PC工業。在這段期間英特爾成為PC微處理器的供應領導者,而且市場定位具有相當大的攻勢與有時令人爭議的行銷策略,就像是微軟公司一樣支配著PC工業的發展方向。[4][5]而Millward Brown Optimor發表的2007年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排名顯示出英特爾的品牌價值由第15名掉落了10個名次到第25名。[6]
創辦起源
1955年,「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並吸引了許多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異行為引起員工的不滿。其中,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羅伯特·諾伊斯、高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里尼克聯合辭職,並於1957年10月共同創辦了快捷半導體公司。安迪·葛洛夫於1963年在高登·摩爾的邀請下加入了快捷半導體公司。
由於快捷半導體快速發展,導致內部組織管理與產品問題日益失衡。1968年7月,快捷半導體其中兩位共同創辦人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請辭,並於同年7月16日以「整合電子」一名共同創辦英特爾公司。安迪·葛洛夫也志願跟隨高登·摩爾的腳步,成為英特爾第3位員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傳中表示,如果以「他是英特爾第3位員工」的角度來看,他是「英特爾創辦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權來說,因未受邀1美元價格購股,所以是英特爾首位自願加入的員工。
名稱起源
在剛創立新公司時,高登·摩爾與羅伯特·諾伊斯想要將新公司命名為「摩爾·諾宜斯」(Moore Noyce)。不過這個名稱卻像是「more noise」,不太適合用於電子公司。於是在決定以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字首組成的「Intel」之前,大約有一年的時間他們使用「NM電子」來做公司名稱。不過當時Intel的品牌已經被一家連鎖旅館註冊,所以當時他們就買下Intel商標才成為現今的Intel公司。[7]
公司的進化史
Intel的成長史可以分為幾個明顯的區段。在剛創立的時候,Intel製造半導體的能力在當時而言是相當突出的,而當時他們主要的產品是SRAM的晶片。Intel在70年代時因為擴廠與升級製程的關係,能夠主導多種記憶體的生產,因而業務增長。
同時Intel在1971年製造出第一顆處理器、1972年製造出第一台微電腦,[8][9]而在80年代初期他們的主要業務還是在DRAM晶片。不過,競爭力日益提升的日本半導體製造商在1983年大大的降低半導體市場的利潤,但是IBM 個人電腦的成功讓Intel的CEO Grove深信要將公司透過開發方向指向處理器,來改變業務模式的基本方向。而在80年代的這十年之中發現這個決定是相當正確的,造成Intel在這10年間空前增長,成為最主要(和最有利可圖)的在PC產業的硬體供應商。
在2000年之後,高階處理器的需求成長在此時減緩,而且競爭者逐漸地獲得不小的市場佔有率,Intel的支配地位就被削弱了。在2000年初時CEO克雷格·貝瑞特當時決定拓展公司在半導體產業之外的業務,不過最後少部分是成功的。
在2005年,Intel的CEO保羅·歐德寧要重新把業務重點放在處理器核心與各式平台的晶片組,僱用超過20000名員工將公司改組。不過由於利潤降低,在2006年9月Intel發佈重組計畫,導致在2006年7月有高達10%的員工被解僱,而在劍橋大學的研究實驗室也在2006年底關閉。 2010年8月23日英特爾以每股48美元現金收購安全軟體公司McAfee,交易總值約76.8億美元
拍賣XScale處理器業務
在2006年6月27日,Intel發佈售出XScale的技術。Intel同意以價值6億美元現金和承擔具體的法律責任售出XScale處理器的業務給邁威爾科技有限公司。這一步是Intel有意要讓業務重點更集中於x86核心架構與伺服器業務。而售出案於2006年11月9日完成。[10]
行銷歷史
SRAM與微處理器
Intel第一個產品是移位暫存記憶體與隨機存取記憶體IC,而在70年代時Intel成為這三種競爭激烈的DRAM、SRAM與ROM市場中的領導廠商。就在此時,英特爾的幾位工程師,分別是Marcian Hoff、Federico Faggin、Stanley Mazor、Masatoshi Shima共同發明了第一顆微處理器Intel 4004。本來的發展是讓日本Busicom公司生產的計算器中替換一些應用導向積體電路,雖然微處理機直到80年代中期才成為Intel的營業核心,不過Intel 4004在1971年11月15日就在大眾市場推出了。
從生產DRAM到處理器
在個人電腦領域在萌芽的1983年時,日本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廠日益壓縮Intel的利潤,而當時的總裁安迪·葛洛夫計畫將公司帶領發展至微處理器的方向走。葛洛夫在他寫的一書「十倍數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對這次轉型的敘述。他的計劃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觀念,接著是周全的考慮,想要讓8086微處理器由自己獨立生產。
但是當時礙於積體電路的製程無法讓Intel獨立生產以應付消費者的需求,但格羅夫還是在三個不同位置的工廠開始生產處理器,並停止授權晶片設計給像是Zilog與AMD的競爭對手。當PC工業位於蓬勃發展的80年代與90年代時,Intel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Intel,x86處理器,與IBM PC
儘管在英代爾處理器史多麼的重要,4004處理器與後繼的8008與8080在當時還不是Intel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接下來於1978年設計完成的8086(以及削弱版的8088),英特爾展開了一項名為「征服運算」(Operation Crush)的大型市場推廣及銷售活動,有意的要儘可能的說服消費者去使用他的處理器。當時的活動導致IBM創立了IBM個人電腦事業部,雖然這一點的重要性在當時並沒有充分使用。
而IBM在1981年發表他的個人電腦,而且迅速的大受歡迎。而在1982年,Intel推出80286微處理器,而這顆處理器在兩年後使用在IBM PC/AT上。而第一家IBM PC相容機製造廠商Compaq在1985年推出了搭載80286的桌上型電腦,而在1986年也很快的推出搭載80386的電腦,在PC相容系統的市場與IBM互相競爭,也確立了Intel為最大的重點組件供應者。
而在1975年,公司開始了一項計畫去開發一個高度先進的32位元微處理器,最後在1981年時以Intel iPAX 432的名稱推出。而該計畫的要求過高而處理器始終無法滿足其效能指標,所以並沒有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此時Intel則是擴展x86架構到32位元。[11][12]
386處理器
在這段期間安迪·葛洛夫大力將公司發展目標改變,結束很多DRAM的業務與將公司的資源指向微處理器的業務,不過也許比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他決定將獨自生產386處理器。在這之前,處理器製造廠是處於未成熟階段,而且由於製造過程的問題而常常降低產量或是停止生產中止提供給使用者。而為了要降低這種衝擊,就會迫使很多製造廠製造同款晶片來維持供需平衡。像是8080與8086系列的微處理器就有好幾家工廠共同生產,當時比較有名的製造廠則是Zilog與AMD。葛洛夫決定就不授權386的架構給其他製造廠,而在Intel自家在加州、奧勒岡州、亞歷桑納州等三處不同地方的工廠生產處理器,而讓買家相信不會供不應求。而在Compaq Deskpro 386成功確立了386處理器是好的CPU選擇,Intel也成功的達成了自身生產處理器的能力。而這樣利潤就能幫助更迅速的發展高效能晶片設計和高效能製造能力,讓Intel在1990年代早期能夠位於不被質疑的領導位置。
486、Pentium與Itanium
Intel在1989年發表了486處理器,而且1990年時正式完成編組第二組設計團隊,由此團隊設計P5與P6處理器,而且要加速新型處理器的推出時間,從以往的4年以上改為2年推出。由於當時修法改為數字無法當作註冊商標,P5在1993年以Pentium的名稱推出。而P6在1995年以Pentium Pro的姿態推出,而更進步的Pentium II則是在1997年出現。而新的處理器架構是在加州的聖塔克拉拉與奧勒岡州的希爾斯柏勒互動推出的。
聖塔克拉拉的設計團隊在1993年動手參與x86架構的後繼者,架構代號稱為P7。第一次嘗試被中止約一年的時間,但很快的經由與HP的工程師合作繼續開發。而開發成果是在2001年6月推出IA-64的64位元架構的Itanium。但是Itanium執行原先的x86應用程式的效能卻不如預期,而且它也無法有效的與最先AMD提出的64位元x86架構(AMD64,之後被Intel採納並包裝成EM64T)相互競爭。不過到目前為止,Intel還是持續開發與佈署Itanium處理器。
而希爾斯柏勒的團隊設計出代號為P68的Willamette處理器,並以Pentium 4的名稱推出市場,而在後期加入了64位元的延伸集給部分的Pentium 4與Intel Core 2處理器。而既有晶片的改造團隊則幾乎都是在以色列的海法開發的。
Pentium處理器瑕疵
在1994年6月,Intel的工程師在Pentium處理器的浮點運算部分發現一個瑕疵。只要以一個特定的浮點數字進行除法運算,就會在低位元處造成錯誤,而這個浮點運算的錯誤會造成之後運算數值的誤差越來越大。而Intel在未來推出的處理器上修正這個問題,不過之後則是拒絕透露更多有關這個瑕疵的問題。
在1994年10月,林渠堡學院的Thomas Nicely教授發現這個bug之後立刻回報給Intel,但是始終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於是在10月30日將有關這個bug的訊息發佈到網路上。[13]而這則bug的訊息則是很快的在網路上傳開而被業界新聞採用發佈。由於很容易讓一般的使用者「體驗」到這個bug(只需要開啟計算機程式運算此數字即可「體驗」),而Intel針對此問題的聲明稿指出,這是製造過程中出現細微的輸入錯誤,而這則聲明稿不被許多電腦使用者接受。而在1994年的感恩節,紐約時報跑新聞的記者John Markoff聚焦在這個錯誤上作文章。這時Intel才改變態度而決定召回這批有問題的晶片。這個動作造成Intel在1994年少了5億美元的年營收。
諷刺的是,這次事件Intel的反應以及媒體的大篇幅報導,Intel從一個讓電腦使用者埋沒的技術提供者轉變為家喻戶曉的公司。而這個事件與Intel Inside的標語恰好吻合,有些人認為這就是Intel行銷的其中一種手段,在避免讓使用者產生永久的負面形象前提下,讓使用者察覺到有這家公司的「存在」。[來源請求]
Intel Inside、Intel系統部門與Intel架構實驗室
在這段期間,Intel採用了兩種主要的方式讓該公司生產的處理器能夠在市場上廣泛接受。第一項是在1990年開始,而且眾人皆知的Intel Inside行銷以及「貼標籤」運動。這項運動讓Intel從一個沒沒無聞的PC組件供應商搖身成家喻戶曉的品牌。而第二項則是在90年代初期建立的Intel系統部門,該部門是在製造個人電腦的主機板,而且內附CPU及記憶體。不久之後,Intel開始製造已組裝完成的「白牌」系統提供給一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小型PC組裝公司。於是在90年代中期的極盛時期,Intel製造了超過15%的個人電腦,躍居於第三大的PC提供者。而Intel為了讓小型的PC製造廠能夠與大型的PC製造廠競爭,更讓小型製造廠加速採用最新的處理器與架構,像是PCI匯流排、USB以及其他介面。這樣就能夠讓新的處理器加速普及率。
而在90年代,Intel的架構實驗室(IAL)是很多硬體介面的推手,像是PCI匯流排、USB、藍芽,以及提供於多處理器伺服器的當代先進架構。IAL在軟體方面的努力在早期也有部分成果,但是後來軟體的趨勢則是往微軟的方向走。而Intel與微軟之間的競爭關係則是可以從IAL的副總裁史提芬·麥基迪與微軟的反托拉斯的訴訟中窺知一二。
而另一項讓Intel的新款處理器得以迅速普及的是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的版本更新,理由是每次更新Windows作業系統就需要更強的處理器來達到最佳體驗。從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直到Windows XP甚至是Windows Vista都是與當代的硬體技術互相對補。
多核心處理器與未來發展
2006年9月6日Intel宣佈重組架構及提出節流方案內容,在2007年中前裁員1萬5千人,把員工總人數裁減至9萬2千人。
9月7日,英特爾公司宣佈推出博銳技術。[14]11月14日,英特爾公司宣佈推出面向服務器的至強5300處理器和面向台式機的Core 2 Extreme Quad-Core CPU。[15]
2007年,英特爾宣佈將會重返圖形晶片市場。第一款產品會命名為Larrabee。在ATI和3Dlabs的出售過程中,英特爾得到了大部分3Dlabs工程師和部分ATI的工程師,該產品就是由他們設計。有人擔心缺乏驅動程式的配搭,顯示卡效能不能有效發揮。[16]Larrabee能執行萬億次運算,在首發時可能會有24至32個核心,次年升級到48個。開發者可利用英特爾提供的Ct編程模式,去發揮Larrabee的功能。Ct編程模式建基於C語言和C++語言,會分配工作到不同的核心。[17]
與蘋果公司的合作關係
在2005年6月6日、蘋果公司的CEO 史提夫·賈伯斯宣佈Apple會從長久使用的PowerPC架構轉移到Intel的x86架構,因為PowerPC的未來計畫並不是Apple需要的。而第一台配備Intel CPU的蘋果電腦將於2006年1月10日推出。而Apple起初宣佈在2007年底將旗下產品全部轉換為使用Intel的晶片,不過隨後發布轉移計畫會提前到2006年底完成[18],不過Apple在2006年8月的時候就已經將所有旗下產品全部轉移至Intel平台了。而Apple的伺服器產品Xserve則是在2006年11月開始使用Intel Xeon處理器,提供的系統配置則是與Apple的Mac Pro相似。[19]
Core 2 Duo的廣告爭議
在2007年,Intel發表了一份紙本的廣告,其廣告內容為一個辦公室內有6位非洲裔美國選手同時相向起跑,而站在他們之間為一位白人男性。這則廣告很容易引起黑人向白人鞠躬下跪的聯想,而被指出為種族歧視。不久Intel整合行銷副總南希·巴格特就此對外發佈聲明,指出這篇廣告是「冷漠且有汙辱性質」。[20]而這股風波則是在幾位英特爾主管在網站上作公開道歉而快速的平息。[21]
領導團隊與企業架構
在1968年創立Intel的時候,當時的CEO是羅伯特·諾宜斯,在1975年則由高登·摩爾擔任CEO的位置。安迪·葛洛夫在1979年擔任公司總裁的位置,而摩爾在1987年坐上董事長的位置時,則是輔以CEO稱號給葛洛夫。在1997年葛洛夫接替摩爾擔任董事長,而貝瑞特則是接任總裁的位置。而歐德寧之前是公司總裁,而且對Intel的設計持續相容於IBM PC的重要推手,於是2005年5月18日時貝瑞特將該公司的大權轉移到保羅·歐德寧。而董事會推舉歐德寧擔任CEO的位置,且貝瑞特接替了葛洛夫董事長的位置。而葛洛夫雖然從董事長的位置下台,但Intel還是保留了特別顧問的位置給他。
而目前Intel 董事會的成員包括:
Craig Barrett
查倫·巴爾舍夫斯基
Susan Decker
James Guzy
Reed Hundt
Paul Otellini
James Plummer
David Pottruck
Jane Shaw
John Thornton
David Yoffie[22]
僱員
Intel並不是典型的矽谷企業,它的企業文化並不會像Google或是昇陽那麼的隨性。它內部有相當嚴格的精英,能夠獲得豐富的工作酬勞,而且並不會長期看輕內部的僱員。[23][24]
而這家公司之所以能夠遠近馳名,主要得力於它的執行團隊。Intel已抵制了走向「局外人」的執行長。保羅·歐德寧在Intel度過30年的老公司時擔任CEO的角色。他的所有高層幕僚都已經通過多年的考驗。在許多情況下,英特爾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已用他們的所有職場生涯奉獻於Intel,這在矽谷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事情。
Intel有一條強制退休政策,只要執行長達到65歲時就強制退休,但其中只有一個CEO貝瑞特,是真正在65歲退休。以往的所有CEO的退休年齡都低於65歲;葛洛夫在62歲時退休,而羅伯特·諾伊斯和高登·摩爾都在58歲時退休。而57歲的歐德寧在長期生涯中都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他有可能到65歲而退休的CEO。
公司內沒有一個人有專屬的辦公室,甚至歐德寧也是在工作空間(一個開放式樓層使用各式隔板隔出空間)裡工作。採用這種工作空間的設計目的是使僱員們達成平等原則,但是有些新進員工卻難以適應這樣子的改變。在業界中Intel並不是唯一採用此方案的公司,HP其實也有相似概念的無辦公室設計。
Intel也有製程設備在加州以外的地方,像是中國、以色列、愛爾蘭、菲律賓、哥斯大黎加、與俄羅斯等地。在美國的Intel僱用了比較多科羅拉多、麻州、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奧勒岡、德克薩斯、華盛頓州,以及猶他的員工。[25]在奧勒岡的Intel僱用了超過16,000名員工,而這些員工主要來自Hillsboro。[26]而Intel在新墨西哥及亞歷桑納的分部也都超過10,000名員工。
多樣性
Intel的有多樣化的員工群[27]。他們的員工群是以種族、國籍、性別認同和宗教自由為編群組。在1994年,Intel是最早擁有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群組的其中一家公司,[28]而且也有穆斯林員工群,[29]還有猶太員工群,[30]以及以聖經為主的基督教員工群。[31][32]
在2002年人權運動發表了第一份企業平等指數,英特爾得到了100%的評價。而且2003年與2004年的評比也都保持著優良的評價。此外,2005年的Working Mother雜誌評選的100個最好公司,Intel也名列其中。不過,Intel的工作做法仍會受到批評,最顯著的就屬前僱員Ken Hamidi的訴訟案,[33]他們一直受到來自Intel的多重失敗的訴訟。
財務
Intel的公司市值為1534.2億美元(2007年10月31日時)。他以INTC的名稱公開的能夠在那斯達克上交易,而且也是下列股匯市指數的成員:道瓊工業指數、S&P 500、NASDAQ-100、費城半導體及GSTI Software Index。
INTC是一個被廣泛持有的股票,幾乎58.5億。機構投資者和共同基金持有60%的股權,而公司內部人,包括高登·摩爾和安迪·葛洛夫,持有股份約只3%。Intel在目前的上市歷史中,最高收盤價是在2000年8月31日的74.87美元,而到2002年9月23日時的最低收盤價為14.62美元,而在2007年10月底,股價則是在25.50至26.50元波動。
摩爾定律
1965年高登·摩爾在《電子學》雜誌(Electronics Magazine)第114頁發表了影響科技業至今的摩爾定律。
「內建英特爾」
1989年4月,技術助理-丹尼斯·李·卡特認為英特爾的微處理器80386無法取代80286,主因是終端消費者不會想要80386所提供的強大運算能力,卡特認為必須直接說服80386微處理器才是終端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之後再葛洛夫的支援下,卡特在丹佛市報紙廣告登上將286黑體字畫上紅色「X」,報紙下一版面即出現386並參照文字說明它的優點,此廣告隨後在全美報紙登出,並帶動80386銷售量。
卡特認為:「我們希望處理器在電腦中佔有更顯眼的位置,她極為重要卻看不見,人們不知道微處理器的存在,它們不認識我們。」「英特爾需要一個品牌,品牌名稱不會是386或是486,數字不能登記為商標。」,卡特主張針對終端消費者提出完整行銷計畫-「intel inside」,他希望打大眾廣告也和電腦品牌合推廣告,也是就是說電腦商如果廣告中包含「intel inside」以及其生產的電腦中也貼有「intel inside」貼紙,英特爾願意分攤廣告成本。另外當廣告和電腦出現英特爾的品牌可能會造成資訊混亂,沖淡自身品牌價值,所以在「intel inside」中的intel寫的樣式和公司正式商標不同。此計畫於1990年4月展開,直到2005年5月,歐特裡尼擔任執行長調整組織架構及推動配套行銷再造工程為止。
競爭對手
在1980年代時,英特爾在全球是前十大的半導體銷售的業者(1987年是第10名),而在1991年以後,英特爾達到了第一名的位置之後就沒有再變動了。而其次的半導體公司包括AMD、三星、德州儀器、東芝與意法半導體。
在個人電腦晶片組方面的競爭對手包括威盛電子、矽統科技、AMD與NVIDIA。而在網路方面的競爭對手有飛思卡爾、英飛凌、博通、Marvell與AMCC,而Intel在快閃記憶體的競爭者則是飛索、三星、奇夢達、東芝、意法半導體與海力士。
而唯一在x86處理器市場中能夠與Intel相抗衡的是AMD,在1976年的時候AMD與Intel有完整的交叉授權協議:雙方能夠在一定時間後使用對方的專利技術而不用遭受起訴。[35]但如果有其中一方破產或是被併吞,此交叉授權協議就會自動取消。[36]而像VIA或全美達這種比較小的競爭對手就生產應用於小型電腦或是可攜式組件的低耗能處理器。2010年第二季全球個人電腦中央處理器市場佔有率,Intel以80.7%位列第一,第二是AMD佔19.0%,VIA則佔0.3%。[37]
訴訟官司
在2005年9月,英特爾向法院送出了針對AMD的訴訟(英)[38],反駁AMD的指控,並聲明其商業行為是公平和合法的。在這次的反駁,Intel展開了合法辯護的基礎,像是解析AMD侵略性的策略以及指出AMD如今的市場定位,是由於拙劣的商業決策以及管理上的無能,包括製造業的基本能力,以及過分依賴承辦的晶片廠所導致的。[39]
法律專家預測這場官司因為Intel的回應指出它們不太可能設法去清算AMD,而且很有可能會打好幾年。[40][41]
在2006年10月,全美達提出了Intel侵害在電腦架構以及節能技術的專利訴訟。[42]而在2007年10月,全美達與英特爾的訴訟案已經宣告終結,對Intel判處第一年1.5億美元以及之後5年共2000萬美元的罰金。這兩家公司同意放棄起訴對方,而Intel已獲得一項永久的非專屬授權,能夠在10年內使用當前和今後全美達的專利技術在Intel晶片裡面。[43]
監管機構的反競爭指控
而在2007年7月,歐盟委員會正式指控Intel多數針對主要競爭對手AMD的反競爭行為。[44]這項指控可以溯及2003年時,包括給予優惠的價格給電腦廠商,廠商獲得的大多數或全部 來自英特爾的CPU,同時電腦製造商就延遲或取消推出採用AMD晶片的產品,並提供低於成本的CPU晶片給政府和教育機構。[45]英特爾根據這項指控回應時表示,這些指控既毫無根據也很無稽,是為了對消費者釋出善意才會出現其市場行為。[46]而律師Bruce Sewell也回應說,委員會誤解了一些關於價格和製造成本事實的假設。[47]
在2008年2月,公司發言人宣佈,Intel在慕尼黑的辦公室已被歐盟競爭監管機構為調查其經營手法而被「搜查」。Intel也報告說,他正在配合調查。[48]如果他們找到扼殺競爭的證據,英特爾最高會被罰款其年度收入的10%。[46]而Intel的競爭對手AMD隨後也會針對這些指控推出一個網站。[49][50]
在2007年9月,南韓監管機構正式指控英特爾違反反托拉斯法。該調查始於2006年2月,南韓官員突擊檢查Intel的韓國辦事處。如果罪名成立,該公司有可能被罰款高達年銷售額的3%。[51]
收購NVIDIA的傳聞
2009年12月,據國外媒體報導,自7月AMD收購ATI的交易公佈以來,就一直有傳聞稱英特爾將做出回應,收購ATI的主要競爭對手NVIDIA。
按照股價計算,NVIDIA的市值已經超過100億美元,英特爾發言人拒絕就此發表評論,稱該公司不會就市場傳聞發表評論。另一方面,通過收購ATI,AMD進入了一個新市場——圖形晶片市場。但對於英特爾而言,收購NVIDIA無法帶來同樣的效果,因為該公司早已開始生產圖形晶片。此外,NVIDIA首席執行長黃仁勳目前還不太可能交出公司控制權。Pacific Growth Equities分析師塞特亞·西拉拉(Satya Chillara)表示:「從各個方面來看,這一交易都存在太多變數。」[52]
訊息人士稱,Intel正在與NVIDIA探討進一步合作。除了技術授權之外,Intel甚至有可能收購NVIDIA。
訊息人士稱,如果Intel收購NVIDIA,那麼NVIDIA CEO黃仁勛可能會擔任Intel CEO。
由於投資者對公司在移動領域的表現感到不滿,Intel董事會有史以來第一次考慮從外部選拔CEO。交接將在2013年5月完成,屆時現任CEO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將退休。繼歐德寧後,Intel董事會正考慮從外部選拔CEO,黃仁勛會成為這一人選嗎?訊息人士暗示,Intel的這一舉動可能與它在移動業務方面欠缺實力有關。Intel若要收購NVIDIA,不僅會收購其移動處理器部門,也會將GeForce顯示卡業務一併收購。由於證券市場的保密規定限制,兩家公司都不能透露任何訊息。此前,IntelSandy Bridge和Ivy Bridge處理器將採用GeForce顯示晶片的傳言流出後,NVIDIA予以了否認,但最終事實證明傳言屬實。[53]
處理器產品
簡體中文譯名由英特爾官方網站提供
嵌入式
80186
桌上型
8086
8088
80286
80386
80486
奔騰(Pentium)
奔騰Pro(Pentium Pro)
奔騰MMX(Pentium MMX)
奔騰II(Pentium II)
賽揚(Celeron)
奔騰III(Pentium III)
奔騰4(Pentium 4)
奔騰D(Pentium D)
賽揚D(Celeron D)
酷睿2(Core 2)
奔騰雙核(Pentium Dual-Core)
賽揚雙核(Celeron Dual-Core)
酷睿i3(Core i3)
酷睿i5(Core i5)
酷睿i7(Core i7)
筆記型
奔騰III Mobile(Pentium III Mobile)
奔騰4 Mobile(Pentium 4 Mobile)
奔騰M(Pentium M)
賽揚M(Celeron M)
酷睿(Core)
酷睿2(Core 2)
凌動(Atom)
酷睿i3(Core i3)
酷睿i5(Core i5)
酷睿i7(Core i7)
伺服器
奔騰II至強(Pentium II Xeon)
奔騰III至強(Pentium III Xeon)
至強(Xeon)
安騰(Itanium)
安騰2(Itanium 2)
晶片組
只列舉桌上型晶片組,不包含移動平臺,工作站與伺服器用晶片組。完整型號請至英特爾晶片組列表條目。
430系列-是Intel早期的晶片組,該晶片組支援Socket 7的奔騰MMX處理器,支援PCI和ISA插槽。
440系列-其中440BX是奔騰II時期的經典之作。
810系列-這是Intel第一款款採用整合顯示卡的晶片組。不支援AGP,使得不能使用AGP顯示卡。
815系列-搭配奔騰III處理器,其中的815EPT正式支援Tualatin核心的處理器。
850系列-早期的850是為了配合奔騰4的倉促上市而設計的,採用不成熟的Socket 423插座並搭配昂貴的RDRAM記憶體使得它與Socket423的奔騰4同時被淘汰出局。新的850E後來作為工作站級別的晶片組上市。
845系列-為了摒棄昂貴的RDRAM記憶體而設計的搭配SDRAM記憶體的晶片組。隨著DDR記憶體的上市,英特爾又推出了845D以及後續的845E、845G等晶片組。
848/865/875系列-為全面支援含Hyper-Threading技術的奔騰4處理器而設計的晶片組,首度支援雙通道記憶體(848P為865系列的簡化版本,去掉了對雙通道記憶體的支援)、SATA硬碟、AGP8X和USB2.0等新技術。
910/915/925系列-過渡產品,配合採用LGA 775封裝的處理器,支援最新的PCI Express與DDR 2記憶體,而915系列則保留了對Socket 478、AGP以及DDR記憶體的支援。只有925系列支援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
945/946/955系列-在原915/925晶片組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奔騰D雙核心CPU的支援。其中955和975系列支援了Pentium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945GT Express晶片組更是支援了Core Duo處理器。使用VRM11的975系列主機板更支援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
963/965/975系列-加入對Core 2系列處理器的支援,另加入原生的雙通道DDR 2 800MHz的支援。採用新的命名方法,將標識英文字母前置。
x3x(31/33/35/38)系列-於965系列的基礎上加入1333MHz外頻的支援,並於P35/X38等高階晶片組中加入DDR3支援。[54]採用新的命名方法,以第一個英文字母代表類型(如P35是獨立晶片組、G35是內建顯示功能的晶片組),及最尾的數字代表級別(如G35、G33、G31中以G35最高階)
x4x(41/43/45/48)系列-x3x系列的改良版,將外頻提升到1600 MHz,並支援最新的PCI Express2.0。
x5x(55/57/58)系列-支援LGA 1366與LGA 1156封裝的處理器Core i3/i5/i7的晶片組,進階型號採用QPI與處理器連接,中低端型號採用DMI與處理器連接,不設記憶體控制器,改為內建於處理器中。
x6x(61/65/67/68)系列-支援LGA 1155封裝的處理器Core i3/i5/i7的晶片組。
x7x(75/77/79)系列-支援LGA 2011與LGA 1155封裝的處理器Core i3/i5/i7的晶片組。Z77/H77/Z75是x6x系列的改良版,全系列支援最新的PCI Express3.0。
參見
英特爾科學獎
全球二十大半導體廠商
參考
^ 1.0 1.1 1.2 1.3 1.4 Intel Reports Record Year $54 Billion in Annual Revenue Up 24 Percent.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 Intel 2007 Annual Report. Intel. 2007 [July 6, 2011].
^ Paul S. Otellini Bio
^ Goodin, Dan. Microsoft's holy war on Java. news.com. CNET News.com. 1998-09-23 [2008-01-07].
^ Graham, Lea. USA versus Microsoft: the fourth week. news.bbc.co.uk. The BBC. 1998-12-14 [2008-01-07].
^ Brandz Ranking 2007. Millward Brown Optimor. 2007 [2007-07-28].
^ Theo Valich. Secret of Intel name revealed. The Inquirer. 2007-09-19 [2007-09-19].
^ Silberhorn, Gottfried; Colin Douglas Howell. Intel Intellec Series. old-computers.com. OLD-COMPUTERS.COM [2007-07-31].
^ A chronological list of Intel products. The products are sorted by date.. Intel museum (PDF). Intel Corporation. 2005-07 [2007-07-31].
^ Marvell buys Intel's handheld processor unit for $600 million. eetimes.com. CMP Media LLC.. 2006-06-27 [2007-07-12].
^ Maliniak, Lisa. Ten Notable Flops: Learning From Mistakes. Electronic Design Online. October 21, 2002 [2007-11-27].
^ Dvorak, John C.. What Ever Happened to... Intel's Dream Chip?. February 1997 [2007-11-27].
^ Nicely, Dr. Thomas R.. Dr. Thomas Nicely's Pentium email. Vince Emery Productions. 1994-10-30 [2007-07-12].
^ [1]
^ [2]
^ [3]
^ [4]
^ Apple to Use Intel Microprocessors Beginning in 2006. Apple press release. Apple Inc.. 2005-06-06 [2007-07-12].
^ Jobs: New Intel Macs are 'screamers' news.com
^ Bhagat, Nancy. Views@Intel - Sprinter Ad (Blog post). blogs.intel.com. Intel Corporation. 2007-07-31 [2007-08-09].
^ MacDonald, Don. Apologies from Intel for Sprinter Ad. intel.com. Intel Corporation [2007-08-09].
^ Intel Board of Directors [2007-09-15].
^ iWon company profiles: Intel. iWon.com. IAC Search & Media [2007-07-28].
^ Patrizio, Andy. Big Intel Layoffs Could Come Next Week. internetnews.com. Jupitermedia Corporation. 2006-08-31 [2007-07-28].
^ Intel Communities. Intel. Retrieved on January 23 2008.
^ Suh, Elizabeth. Home of Oregon's largest employer and much more. The Oregonian, October 28 2007.
^ Jobs at Intel - Diversity. intel.com. Intel Corporation [2007-07-28].
^ Intel Gay, Lesbian, Bisexual or Transgender Employees Home Page
^ Jobs at Intel - Diversity, Employee Groups (Intel Muslim Employee Group). intel.com. Intel Corporation [2007-07-28].
^ Jobs at Intel - Diversity, Employee Groups (Intel Jewish Community). intel.com. Intel Corporation [2007-07-28].
^ Jobs at Intel - Diversity, Employee Groups (Intel Bible-Based Christian Network). intel.com. Intel Corporation [2007-07-28].
^ Intel Bible-Based Christian Network (IBCN) website
^ Hamidi, Ken. FACE Intel Index. faceintel.com [2007-07-28].
^ Paul Morley on the Intel Pentium ad jingle Guardian Online
^ Fried, Ian. Intel, AMD sign new licensing deal. news.com.com. CNET Networks, Inc. 2001-04-04 [2007-07-28].
^ Patent Cross License Agreement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nd Intel Corp.. Findlaws, Inc [2007-09-15].
^ 2010年第二季處理器市佔報告.
^ Intel Files Response To AMD Complaint. intel.com (Press release). Intel Corporation. 2005-09-01 [2007-07-28].
^ Whelan, David. Intel's Legal Strategy Takes Shape. forbes.com. Forbes.com Inc. 2005-09-02 [2007-07-28].
^ AMD, Intel Battle Wages On As EU Decision Nears. amd.com (PDF). Portfolio Media, Inc. 2006-03-20 [2008-01-07].
^ Krazit, Tom. Update: Intel issues formal response to AMD's antitrust lawsuit. infoworld.com. IDG News Service. 2005-09-01 [2008-01-07].
^ Transmeta Announces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 Against Intel Corporation. investor.transmeta.com (Press release). Transmeta Corporation. 2006-10-11 [2007-07-28].
^ Transmeta settles patent suit with Intel. reuters.com. Reuters. 2007-10-24 [2007-10-25].
^ Competition: Commission confirms sending of Statement of Objections to Intel. europa.eu (Press release). 2007-07-27 [2007-07-28].
^ Lawsky, David. UPDATE 4-EU says Intel tried to squeeze out Advanced Micro Devices. reuters.com. Reuters. 2007-07-27 [2007-07-28].
^ 46.0 46.1 EU outlines Intel 'market abuse'. news.bbc.co.uk. The BBC. 2007-07-27 [2007-07-28].
^ Lawsky, David. Intel says EU made errors in antitrust charges. reuters.com. Reuters. 2007-07-27 [2007-07-28].
^ EU regulator raids Intel offices. BBC News. 2008-02-12 [2008-02-12].
^ Clarke, Peter. AMD sets up websit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Intel". eetimes.com. CMP Media LLC. 2007-08-08 [2007-08-09].
^ AMD Break Free. breakfree.amd.com.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2007-07-31 [2007-08-09].
^ Intel facing antitrust complaint in Korea. iht.com.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7-09-11 [2007-09-13].
^ 09年末驚天新聞:傳INTEL準備收購NVIDIA. it168.com. 2009-12-09 [2009-12-11].
^ 驚!Intel或收購NVIDIA 黃仁勛任新CEO. 中關村在線. 2012-12-15.
[http://www3.intel.com/cd/products/services/apac/zht/chipsets/357786.htm Intel® P35高速晶片組]
外部連結
英特爾
英特爾中國
英特爾台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7%89%B9%E5%B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