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17 09:23:27| 人氣2,448| 回應75 | 上一篇 | 下一篇

《質疑資訊社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論如何《質疑資訊社會》《大媒體潮》《多媒體革命》《媒體現形》《誰沒部落格》《誰在上網》《圈套/搜密/駭客》,在《電子殖民主義》控下,能改變《誰在操縱我們》的本質嗎?


Christopher May著《質疑資訊社會》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a sceptical view(韋伯出版,2003)

 

  當許多研究者正沈醉在資訊社會可能帶來轉變的美夢之中時,本書則以質疑、批判的觀點看待資訊社會所造就的社會景況。當某些論者相信資訊社會的降臨,必將徹底改變社會的運作模式時,本書則認為,資訊社會所改變的往往只是活動的「形式」而非「本質」,資訊時代說穿了仍承襲過往社會的特質,資訊社會和昔日社會之間,根本不存在著斷裂性。本書從多重面向來檢視資訊時代的轉變,作者探究資訊時代是否果真為勞動者(尤其是「知識工作者」)帶來更優渥的工作條件;嶄新的傳播模式是否果真有助於個體之間的自由溝通,繼而促使新社群與公民社會的崛起;以及國家是否在資訊社會中面臨衰亡等議題上,皆提出獨到的見解。

 

資訊社會﹕資本與科技聯姻的產物(香港《明報》2000-01-10戚本盛)

 

美 國 教 師 Jane Healy 曾 經 熱 中 於 使 用 電 腦 教 學 ﹐ 但 近 年 卻 反 思 電 腦 怎 樣 影 響 孩 子 的 思 想 。 她 的 其 中 一 項 觀 察 是 ﹐ 在 網 上 找 尋 非 洲 一 條 河 流 的 資 料 ﹐ 搜 尋 機 器 卻 傳 回 旅 遊 社 的 廣 告 ﹒ ﹒ ﹒ ﹒ ﹒ ﹒

當 權 者 紛 紛 刻 意 或 無 知 地 ﹐ 把 這 樣 的 ﹑ 給 資 本 滲 透 著 的 資 訊 等 同 知 識 時 ﹐ 我 們 要 質 疑 的 是 ﹐ 這 彷 彿 無 邊 無 際 的 資 訊 世 界 ﹐ 為 我 們 帶 來 了 怎 麼 樣 的 文 化 與 生 活 ﹖

「 新 科 技 正 侵 蝕 過 去 不 同 媒 體 的 特 色 ﹕ 出 版 ﹑ 電 影 與 新 聞 報 道 ﹐ 如 今 都 變 成 一 個 正 在 擴 張 的 『 可 供 交 易 的 資 訊 界 別 』 … … ( 這 界 別 ) 提 供 的 ﹐ 是 財 務 與 商 貿 資 訊 的 供 應 ﹑ 印 刷 與 出 版 ﹑ 線 上 技 術 信 息 ﹑ 顧 問 服 務 等 等 … … 娛 樂 工 業 ﹑ 教 育 與 培 訓 也 將 納 入 這 一 界 別 之 中 。 」

  資 訊 科 技 點 石 成 金

不 同 演 藝 明 星 簽 約 哪 一 個 網 站 成 為 頭 條 新 聞 ﹐ 連 串 曾 在 娛 樂 事 業 取 得 成 功 的 內 容 ( 例 如 青 少 年 愛 情 ) ﹐ 均 複 製 至 入 門 網 站 中 ﹔ 教 育 幾 把 科 技 等 同 優 質 ﹐ 資 訊 科 技 教 學 是 招 生 宣 傳 的 必 然 要 素 ﹔ 傳 統 媒 體 的 名 嘴 更 自 設 網 站 ﹐ 與 網 民 直 接 對 話 ﹔ 最 重 要 的 是 ﹐ 科 技 彷 彿 成 為 商 貿 與 股 市 的 點 金 棒 ﹐ 資 本 家 最 新 的 財 務 策 略 是 擁 抱 科 技 。 諸 如 此 類 ﹐ 在 在 都 彷 彿 在 印 證 上 述 的 引 文 。

  科 技 萬 能 ﹖ 資 本 萬 能 ﹖

然 而 ﹐ 這 段 話 卻 非 互 聯 網 大 行 其 道 後 ﹐ 以 「 資 訊 社 會 」 ﹑ 「 信 息 經 濟 」 為 題 ﹐ 在 暢 銷 書 榜 上 名 列 前 茅 之 論 ﹐ 這 段 引 文 ﹐ 只 不 過 轉 錄 自 英 國 一 個 專 責 委 員 會 「 資 訊 科 技 顧 問 委 員 會 」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Panel ) ﹐ 發 表 於 十 七 年 前 的 一 本 題 為 《 做 資 訊 的 生 意 》 (Making a business of information ) 的 報 告 書 。 在 上 網 家 傳 戶 曉 以 前 ﹐ 一 段 一 九 八 三 年 的 話 彷 彿 指 出 了 千 禧 年 的 現 象 ﹐ 究 竟 說 明 了 什 麼 問 題 ﹖

既 非 靈 媒 預 言 ﹐ 也 非 偶 然 巧 合 ﹐ 這 班 英 國 顧 問 的 「 洞 見 」 只 是 資 本 世 界 的 常 識 ﹕ 資 本 是 一 頭 最 原 始 的 生 物 ﹐ 其 生 存 目 的 不 過 有 二 ﹕ 覓 食 與 繁 衍 。

  「 好 友 」 和 「 淡 友 」 的 關 注

資 本 觸 覺 靈 敏 ﹐ 一 嗅 到 資 訊 能 夠 帶 來 利 潤 ﹐ 全 面 擁 抱 只 屬 理 所 當 然 ﹐ 管 得 那 是 實 業 ﹑ 買 賣 還 是 炒 作 。 寄 生 其 上 的 是 一 眾 資 訊 科 技 「 大 好 友 」 ﹐ 包 括 藉 此 上 位 ﹑ 攫 權 的 官 員 ﹑ 學 者 ﹑ 專 家 ﹑ 管 理 人 。 提 出 批 判 思 考 的 ﹐ 只 會 給 形 容 為 反 潮 流 ﹑ 反 科 技 的 勒 德 主 義 者 (Luddite) 。

一 七 一 九 年 ﹐ 英 國 人 勒 德 因 為 恐 怕 機 械 化 使 其 失 業 ﹐ 到 其 僱 主 處 打 壞 兩 臺 紡 織 機 而 一 舉 成 名 。 今 天 被 視 為 勒 德 主 義 者 的 ﹐ 所 考 慮 的 已 經 超 越 個 人 就 業 ﹔ 資 訊 科 技 與 資 本 聯 姻 後 ﹐ 怎 樣 介 入 生 活 ﹑ 影 響 價 值 ﹐ 是 更 受 關 切 的 課 題 。

  「 知 識 」 資 訊 ﹢ 資 本

美 國 教 師 Jane Healy 曾 經 熱 中 於 使 用 電 腦 教 學 ﹐ 但 近 年 卻 反 思 電 腦 怎 樣 影 響 孩 子 的 思 想 。 她 的 其 中 一 項 觀 察 是 ﹐ 在 網 上 找 尋 非 洲 一 條 河 流 的 資 料 ﹐ 搜 尋 機 器 卻 傳 回 旅 遊 社 的 廣 告 。

我 照 抄 她 的 方 法 ﹐ 用 amazon 一 詞 試 試 聞 名 世 界 的 Yahoo ﹐ 購 物 ﹑ 財 務 ﹑ 娛 樂 的 資 訊 擠 滿 了 我 的 熒 幕 ﹐ 關 乎 巴 西 亞 馬 遜 河 與 希 臘 神 話 裡 亞 馬 遜 典 故 的 ﹐ 只 是 夾 雜 其 中 ﹑ 毫 不 起 眼 的 兩 條 連 結 。 資 訊 科 技 產 生 的 知 識 ﹐ 是 如 何 的 向 資 本 邏 輯 傾 斜 ﹐ 而 我 們 身 處 其 中 的 ﹐ 也 分 不 清 是 資 訊 或 資 本 社 會 了 。

特 別 在 當 權 者 紛 紛 刻 意 或 無 知 地 ﹐ 把 這 樣 的 ﹑ 給 資 本 滲 透 著 的 資 訊 等 同 知 識 時 ﹐ 我 們 要 質 疑 的 是 ﹐ 這 彷 彿 無 邊 無 際 的 資 訊 世 界 ﹐ 為 我 們 帶 來 了 怎 麼 樣 的 文 化 與 生 活 ﹖

  資 訊 自 由 ﹖「 眾 聲 喧 嘩 」 ﹖

當 上 網 變 得 輕 而 易 舉 ﹐ 人 人 均 可 製 作 網 頁 向 外 界 宣 示 自 己 ﹐ 彷 彿 人 人 辦 報 的 年 代 已 經 降 臨 。 這 個 資 訊 世 界 是 否 已 可 實 踐 平 權 ﹑ 民 主 與 言 論 自 由 ﹖ 是 體 現 俄 國 思 想 家 巴 赫 金 所 說 的 「 眾 聲 喧 嘩 」 呢 ﹐ 還 是 製 造 自 戀 的 空 間 ﹖

但 看 互 聯 網 上 不 斷 壯 大 的 入 門 網 站 ﹐ 以 及 愈 來 愈 多 朝 生 暮 死 的 連 結 ﹐ 我 們 即 可 知 道 ﹐ 威 權 不 但 沒 有 摧 毀 ﹐ 還 通 過 互 聯 網 的 複 製 而 繼 續 繁 衍 。

  資 訊 平 等 ﹖ 資 訊 壟 斷 ﹖

千 禧 社 會 的 資 訊 ﹐ 究 竟 是 增 加 的 多 ﹐ 還 是 複 製 的 多 ﹖ 是 差 異 分 歧 ﹐ 還 是 千 面 如 一 ﹖ 國 外 網 站 的 本 地 化 ﹐ 是 真 正 尊 重 本 地 文 化 ﹐ 還 是 透 過 翻 譯 ﹐ 把 各 式 商 貿 資 訊 擁 擠 到 受 眾 面 前 ﹖

曾 幾 何 時 ﹐ 網 絡 社 會 期 待 把 多 元 分 化 的 資 訊 ﹐ 匯 集 成 集 體 的 智 慧 ﹔ 可 是 ﹐ 如 今 互 聯 起 來 後 ﹐ 眾 生 網 民 卻 更 易 暴 露 於 大 阿 哥 的 巨 眼 之 下 。

  「 生 活 必 需 」 請 君 入 甕

政 府 聯 絡 供 應 商 ﹐ 向 市 民 提 供 免 費 電 郵 ﹐ 教 育 署 走 得 更 前 ﹐ 全 港 教 師 一 人 一 戶 口 。 從 此 以 後 ﹐ 長 官 的 意 志 更 易 傳 達 ﹐ 雖 然 今 天 還 沒 有 規 定 「 接 旨 」 。

可 是 ﹐ 電 子 方 式 可 以 成 為 大 小 商 號 報 關 的 「 唯 一 」 途 徑 ﹐ 政 府 的 資 訊 可 以 「 只 在 」 網 上 供 應 ﹐ 當 市 民 的 使 用 習 慣 培 養 起 來 後 ﹐ 威 權 當 會 善 用 ﹐ 這 叫 「 請 君 入 甕 」 ﹐ 或 曰 「 放 長 線 ﹐ 釣 大 魚 」 ﹐ 手 提 電 話 與 商 業 軟 件 的 供 應 商 早 已 優 為 之 。 今 天 各 式 生 活 必 需 其 實 是 資 本 與 科 技 聯 手 催 生 的 ﹐ 所 謂 需 求 與 用 途 ﹐ 不 過 是 市 務 成 品 。

  逃 不 出 的 「 科 技 樊 籠 」

不 必 諱 言 ﹐ 當 我 如 上 分 析 資 本 與 科 技 如 何 介 入 我 們 的 生 活 時 ﹐ 其 實 我 自 己 也 走 不 出 一 條 勒 德 的 道 路 。 打 稿 ﹐ 我 用 流 行 的 軟 件 ﹔ 交 稿 ﹐ 則 也 要 上 網 ﹑ 用 電 郵 ﹔ 搜 尋 資 訊 ﹐ Y a h o o 是 一 個 選 擇 。 當 代 生 活 的 艱 難 即 在 此 ﹐ 就 像 我 每 天 走 在 街 頭 ﹐ 明 知 空 氣 污 染 得 不 得 了 ﹐ 卻 仍 然 要 繼 續 呼 吸 。 能 夠 遠 離 煩 囂 ﹐ 如 非 出 世 ﹐ 就 要 出 錢 。

「 眼 裡 只 看 到 錢 ﹐ 因 此 目 下 四 顧 都 是 錢 。 」 這 極 可 能 是 本 文 讀 者 給 我 的 一 個 譏 諷 ﹔ 不 過 ﹐ 我 倒 想 起 ﹐ 在 踏 入 千 禧 年 的 第 七 天 ﹐ 一 位 教 署 官 員 向 傳 媒 說 ﹐ 因 為 版 權 所 限 ﹐ 未 得 版 權 擁 有 者 同 意 ﹐ 即 使 是 教 學 用 途 ﹐ 影 印 也 屬 違 法 ﹐ 但 手 抄 卻 是 容 許 的 ﹐ 即 使 抄 一 百 次 也 不 怕 。

  產 權 至 上 知 識 有 價

這 簡 直 就 是 資 本 與 科 技 聯 姻 的 原 型 ﹕ 機 器 複 製 知 識 是 有 價 的 ﹐ 不 願 付 費 者 則 須 動 手 抄 寫 ﹐ 影 印 科 技 不 是 為 了 節 省 人 力 ﹑ 傳 遞 知 識 而 設 的 。 產 權 至 上 的 資 訊 社 會 ﹐ 當 然 覺 得 這 是 理 所 當 然 ﹐ 卻 想 不 到 ﹐ 資 本 其 實 早 已 擔 當 界 定 科 技 ﹑ 知 識 ﹑ 文 化 的 任 務 ﹔ 利 潤 以 外 ﹐ 分 屬 邊 緣 ﹐ 甚 或 應 予 揚 棄 ﹐ 難 怪 今 天 「 可 供 交 易 的 資 訊 界 別 」 所 提 供 的 資 訊 ﹐ 雖 說 龐 大 ﹐ 卻 是 如 此 單 一 。

http://www.globalmon.org.hk/archive/version_1/pschik_01.html

 

全球化資訊社會: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王梅玲

 

  壹、前言

  透過電腦與網路科技的應用,人類社會起了重大變革,地理的距離已不是隔著遠地人與人之間的屏障,時間的不同步也不是活動的終結,網際網路使人類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建構起全球化資訊社會。以最近一則消息報導來說明,我國與美國兩地學生將在下學期(91學年度)起透過網路同步對談,臺北市教育局將與美國密蘇裏大學學習科技研究所合作,發展一套視訊會議系統,讓北市大理高中及興雅、蘭雅、復興等三所國小,與美國當地中小學生,透過網路畫面對談,了解異國文化。這項網路對談的目的係透過網路上傳的電腦畫面,使我國學生可用英語溝通,增進英語會話能力,也可以了解美國當地學生對重大時事的看法。這是網路的力量使得兩地的學生不受地理遠隔,而在網路的視訊會議同步對談, 交流學習的經驗。

    這讓又想起多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則廣告:在義大利的深山裏,有一對老爺爺與孫女正在交談,爺爺告訴孫女他已完成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的博士論文,雖然他人未在美國,但由於該大學圖書館藏書數位化,所以利用網路完成研究。當時這則廣告彷彿像神話,事隔幾年,數位圖書館果然處處可見。    

    臺灣經過12年的努力,民國90年1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舉國譁然,先是煙酒業受到衝擊,許多人不了解為何我們一定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殊不知道這是全球化經濟帶來的機會與挑戰。終於我們即將有機會,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不僅國內許多產業將受到重大衝擊,我們的生活也會有所改變,開進口車、喝洋酒、買進口家電不再是奢侈品,就讀史丹佛、柏克萊大學名校也不是難事。    

    資訊科技促成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進步到資訊社會,Internet 網際網路又進一步建構了網路社會與形成「網際網路空間」(Cyperspace),對個人、團體、國家、與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並且對於社會的經濟、政治、工商業、教育、傳播、文化、藝術各層面均造成變革。資訊與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是相當吊詭,一方面Internet 打造了全球化資訊社會,另一方面郤又造成數位落差的現象,分為擁有資訊科技者與沒有資訊科技者的天壤差別世界。所以本文從資訊社會的形貌,資訊科技的力量,與網際網路的興起來描繪網路社會,並從社會、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面來探討網際網路的影響。其次,說明數位落差的真象,並闡釋公用資訊的理念與如何邁向資訊地球村美麗境界。 

      貳、資訊社會的形成 

      一、資訊的流動    

    什麼是資訊(information)?資訊是有關人、物、地、或事的資料或訊息,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地產生。資料常指數據和事實,訊息則是消息和動態。一般人常對資料與資訊二名詞混淆不清。資料(data)是從觀察、調查或研究產生的事實與數字。而資訊是資料經過分析、綜合、與評估處理所產生的。換言之,資訊係經組織過、有結構的、思考過、與傳播過的資料。    

    資訊來自各種不同的來源,來自人地時事物各方面,不論是直接詢問別人,或是間接透過通訊工具如電話、傳呼機等尋找適當的學者專家諮詢,向人詢問便是尋找資訊最快捷的方法。來自地方方面,儲存最多資訊的機構是圖書館,懂得利用圖書館,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其他還有許多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政府部門、報社和旅行社等可找尋有關生活、歷史、文化、旅遊等資訊。    

    近年來知識受到重視, 1965年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出「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1997年在【後資本主義】(Post-Capitalization)一書中,他又明示「知識工作者」,將成為社會主流,遂引起廣泛討論「知識」之重要。此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發表「知識經濟報告」,揭櫫知識經濟時代即將來臨。這些主張皆由於科技的高度發展,特別是資訊及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改變了傳統企業的經營模式及競爭形態,使知識與資訊的運用及創新成為工商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知識已形成今日社會的重要工業--知識工業,然而知識並非單一個體或觀念,它是一套系統,從資料、資訊、知識、智慧而形成知識體系,是一連續的程序如圖1 知識體系圖,在這個體系中,產生資訊的流動與傳播,進而創造知識而形成智慧。    

    上述談到知識管理涵蓋了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而前三種為個人與團體可共同使用,且三者息息相關,資料轉成資訊、資訊創造知識,知識形成智慧。以下進一步探討資料形成資訊,與資訊轉換的程序。資訊轉變程序包括資訊的確認、選擇、徵集、組織、準備、儲存、解釋、利用與傳播,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以下圖說明之。                     

            圖2  資訊轉換程序圖

  資料來源:G. Edward Evans. Develop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ollections 4th ed.  Englewood:LibrariesUnlimitd, 2000, 16. 

        二、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力量   

    人們剛剛邁入新的紀元,延續著上個世紀旺盛的生氣與活力,資訊的產生、處理及傳布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經濟性活動。資訊工業與活動造就了國家的收入、貿易、及工作的機會,影響了社會的結構與發展,也打造了資訊社會,這一切拜賜於資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觸媒角色。    

    資訊科技的發展在最近一百年內進展神速,究竟其意義為何?一般認為:「它是運用電腦與通訊網路的技術,進行語言、聲音、圖像、文字與數字等資訊的徵集、處理、儲存、檢索、傳播、控制及應用的技術」。    

    人類自有文明起,早在數千年前就懂得記錄生活過程,處理資訊,在電腦發明之前,人類利用圖畫、語言、文字、數字符號來表達資訊,普遍使用竹、簡、甲骨、水草紙、紙張、印刷、電報、電話、影片、錄音帶、錄影帶等傳播訊息。現代電腦發明之後,有了極大的改變,可以大量的、多樣的、無所不在的、時時的傳播資訊,這是由於電腦以極高的資訊容量、極快的速度、方便的檢索、及透過網路連接世界,使人們充分的掌握、處理資訊,進入一個高效能的資訊時代。    

    進一步探究資訊科技的內涵為何?包括電腦科技、通訊與網路科技,在資訊處理方面係指利用電腦與網路科技對資訊從事處理,其功能包括資訊儲存、檢索、編輯、異動、計算、製作、轉換、傳輸。數位化技術使得資訊科技更上層樓,經由數位化各種資訊媒介,文字、聲音、影像、動畫均可整合一起,數位資訊帶給資訊處理與傳播巨大變革,使人類社會有了新突破而進入所謂的「後資訊時代」。 

        三、資訊社會的形貌    

    電腦與網路科技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具爆發力的發明,不僅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經濟、文化、政治各層面,還將人類從工業時代帶進資訊社會。由於電腦通訊科技進步神速,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如虎添翼,使得二十世紀末期美國等工業強國紛紛投入資訊基礎建設計畫(NII),並聯合七大工業強國建設全球資訊基礎建設,利用Interent 打造網路化的資訊社會。電腦業與通訊業加上資訊內容業建立新的數位經濟,在科技、經濟、管理、學習、生活、與娛樂各方面帶來許多改變。面對二十一世紀,新資訊社會已然呈現。    

    電腦與網路科技對社會與經濟影響甚大,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認為數位化革命是第二波資訊革命,帶給人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生活層面的挑戰。舊時代體系,資訊流通靠實體的傳輸,但在新的經濟體系之下,所有資訊將數位化,簡化為位元儲存於電腦,並以光的速度,跨越網路相互傳遞,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數位化經濟時代將科技聚合而成新的工學,電腦業、電信業、資訊內容業匯聚形成互動式多媒體,結合文字、數據、聲音、影像、圖片、動畫等龐大的資料量。    

    英國資訊家摩爾(Nick Moore)長期對資訊社會觀察而發現下列重要特質:(1) 資訊密集型組織的形成:社會組織機構利用資訊與相關科技來提升工作效率與從事革新,同時致力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改良而增進效能與競爭力。各組織機構進行重新組織以增進價值與國民所得。(2) 資訊機構角色的重要:資訊社會已發展許多資訊機構並納入經濟體系中,這些重要資訊工業包括資訊內容業、資訊傳遞業、資訊處理業三部份。(3)社會重視資訊的利用:社會大眾重視資訊使用、致力提升資訊利用水準,並且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個人資料保護以及利用資訊的權利等課題。(4) 學習社會的到來:迎接資訊社會,民眾認識到知識是重要的資產並且需要終生學習。    

    從上述資訊社會的特徵,可認識到現代社會團體做事方式以資訊為主,資訊機構受到重視,此外,資訊工業蓬勃發展。對每一個人而言,個人的資訊利用更為重要,而且由於學習社會的到來,個人均需要成為終生學習者。今日社會重視資訊的運用,促成資訊與知識快速成長,並造成資訊爆增現象。隨著各類電子媒介的發展,人類近30年產生的資訊遠超出過去5000年的總和。    

    由於資訊時代的來臨與資訊社會的形成,在電腦與通訊科技高度發展之下,資訊爆增,人們面臨如何找尋資料解決問題的困難。高等教育也正尋求改革,加上終生教育與學習的理念的推展,美國圖書館界在1989年提出「資訊素養」的觀念,並倡導個人與團體要成為具備資訊素養的人。其後在英國、澳洲、我國陸續推動資訊素養的觀念與活動。    

    資訊素養是什麼?「係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的能力」,這是現代國民的基本要件。由於資訊爆增對於個人生活、工作均發生重大影響。因此每個國民均須具備資訊素養,即不僅了解什麼時候需要資訊,並且能夠辨識、找到、評估、及有效使用以幫助其作決策以及解決問題。具備資訊素養的國民並可在民主社會中成為有效的決策者與民主社會的良好參與者。此外,具備資訊素養國民也可成為終生學習者,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與創造優良的生活品質。 

        參、網際網路帶來全球化的接觸    

    一、網際網路的歷史   

    在通訊網路與電腦網路的基礎上,人們建構互通訊息的應用系統與資訊網路,更增進生活的便利性,例如:自動提款系統、數位圖書館、航空即時訂位系統。其中,網際網路(Internet)是使用最多、接觸面最廣的資訊網路,其由美國國防部單位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DARPA)研發,目前已擴及至大學、研究單位、工業、商業等各領域應用,普及全世界,並成為全球性網際網路,這也是二十世紀末葉以來,人類最突破性的一項科技發明,藉由網際網路,將世界連結起來建設地球村。    

    網際網路的發展起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國防部,由於機構內不同的單位,所使用的電腦硬體與通訊網路設備是屬於不同的廠牌,而如何將資料在這些來自不同廠商的電腦設備中傳送無誤,則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所以美國國防部即成立了一個高級專案研究機構(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簡稱ARPA)以解決此一問題。初期,ARPA從事分封交換式網路的實驗計劃,連結一些研究單位,並設立了一個ARPANET。該計劃主要研究如何提供穩定、值得信賴、而且不受限於各種機型及廠牌的數據通訊技術。    

    到1970年代末期,ARPA(更名為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簡稱DARPA)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協調、指導網路與網路之間連線的問題。1979年,美國國防部正式成立ARPANET網路,此時,TCP/IP的整個架構與大部分的協定皆已完成。就在1981年,TCP/IP成為ARPANET的標準通信協定。有許多大學也普遍採行TCP/IP做為各電腦之間溝通的協定,使得ARPANET日益擴張,成長非常迅速。由於ARPANET主要用於國防軍事用途,整個網路上連接相當多的軍事單位,為顧及國防安全起見,在1983年時,即將ARPANET分割為兩個網路,一個仍然稱為ARPANET,提供給民間研究機構使用;另外一個則稱為MILNET,專門供軍事、國防單位所使用。    

    當TCP/IP漸漸被採用為通訊標準時,「Internet」這個名詞亦逐漸開始被使用。在初期時,係指ARPANET與MILNET,後來隨著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許多網路,如電腦工程、科技界的CSNET,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及往後各機構所設立的許多區域性或廣域性的網路,皆透過TCP/IP與之相連,並隨即發展至歐洲、太平洋等地區,連接而成一個龐大的國際性網路,其通信範圍遍及世界五大洲,直接或間接連線的子網路更是不計其數,此即現今所稱之網際網路--Internet。    

    回顧Internet 發展歷史上出現如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通訊協定,與瀏覽器與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簡稱 WWW)的等重大事件發明,使得今日人們得以便利在網路環境中使用,將其重大事件羅列於次。全球資訊網的目的即是在網路上不論任何形式,均可分享電子文件,甚至可進一步形成多媒體檔案傳遞與展現系統,而全球資訊網使用者藉由Internet從伺服器端到客戶端傳遞網站文件。

        二、網際網路的現況   

    根據美國Network Wizards公司最近公佈的全球連網主機網域調查統計(Internet Domain Survey),全球連網主機數至2002年1月已達1億4734萬部,較上半年成長了17%,與前一年同期相較,則成長了34%。(圖2、全球連網主機數成長圖)從連網主機的網域名稱分布來看,屬於網域.net下的連網主機達4,776萬部,佔全球主機32%;.com的主機則有4,452萬部,佔有率30%;而其他網域名稱的連網主機數佔有率則都不到6%。    

    若由連網主機的網域所屬國家別來看各個國家的網路主機發展情形,美國的連網主機數仍高居世界第一,其後排名全球前十名的國家網域名稱依序為jp(日本)、ca(加拿大)、de(德國)、uk(英國)、au(澳洲)、it(義大利)、nl(荷蘭)、tw(臺灣)及fr(法國)。亞太地區方面,屬於日本網域jp的主機數居亞太之首,其次為au(澳洲)、tw(臺灣)、kr(韓國)、nz(紐西蘭) 、hk(香港)、sg(新加坡)、cn(中國大陸)、th(泰國)及my(馬來西亞)等。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進行的「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統計」,截至2002年3月底為止,我國網際網路使用人口達790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35%,寬頻上網持續發燒,本季寬頻用戶數達144萬戶,DSL用戶數破百萬,穩居我國寬頻上網主流技術的寶座。        

               圖3 全球連網主機數成長圖  

    目前網路使用統計,至2002年3月為止,全球Internet 使用人口約5億6千萬人,全球人口約62億人,美國使用人口為174,600,000人,佔全部使用人口約31%。全球網路主機數147,345,000臺 。    

    三、全球化的觀念    

    網際網路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涵蓋個人、團體、國家、與全球性四種不同層面。整體而言,出現下列現象: 

   1. 由於文字、聲音、影像、動畫資訊的傳送,而朝向網路寬頻發展。

 2. 網路可無限取用,其利用與影響力已超過電話。

 3. 電腦與電視融合, 正朝向網路電視發展。

 4. 個人使用網際網路大量成長。

 5. 網際網路促成社交網絡熱烈發展。

 6. 網際網路大量應用在國家與政治發展。

 7. 網際網路全球取用積極開發。

    網際網路更促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發展,也就是資訊與網路科技造成全球化的影響力,包括經濟、社會、政治、金融、教育、學習、傳播、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所謂全球化的意思是:「互相依賴的增加,這種依賴把世界空間的各個部份聯繫在一起,從而使他們實現一種日益具有限制性的統一和整合」 。    

    此也是增田米二講的「全球主義」(globalism),其主要目標在解放人類心靈。全球主義具有三項特徵,首要特徵就是所謂的「太空船意識」(spaceship thought)。這一嶄新的新文藝復興紀元,隱藏著內聚爆破力,可與文藝復興時代的爆發力形成對比。基於全球主義精神,舊時畫分人類的疆界將逐漸消弭,一九九二年北半球歐洲的統合即是一例。其次是共生的觀念(symbiosis),隨處可見的污染問題及環境遭受損害的實況,使得研究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的生態學蔚然興起。「全球資訊空間」(global information space)的概念是第三項特徵,資訊空間是以資訊網路相互連接的空間;資訊經曲網路跨越了區域界線與國界,無遠弗屆。增田主張,由於資訊擴大交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觸角可及於國界以外的問題。    

    全球資訊社會(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主張通訊網路與互動式多媒體的應用將從現在的社會與經濟關係轉型成為資訊社會的基礎,造成工業結構與社會關係典範的轉移,對經濟與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刺激經濟成長與生產力,創造新經濟與新工作,並且改善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以及文化與休閒等。其有下列兩大內涵:    

  1. 全球資訊社會將涵蓋高速通訊網路的發展與整合,系列數位式的核心服務與應用,以建設全球整合性網路。此 全球網路可提供互動式資訊查詢利用,以及全國與跨國性網路服務,並結合文字、聲音、影像等提供多媒體服 務。電腦與通訊技術將形成全球資訊基礎建設--全球資訊社會的基礎,而電腦硬體、軟體、與多媒體技術、內容與資訊將扮演重要角色。

2. 全球資訊社會將由於通訊與電腦技術改革而形成資訊經濟,並促成電腦業、通訊業、以及資訊/內容業的匯聚, 未來電子商務與多媒體內容產品將是主要資訊經濟市場。

    以下分從網際網路對於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藝術各方面來說明其對全球化的意義。 

        肆、網路對經濟、社會、政治的影響    

    一、經濟的影響    

    資訊科技的發展加速了全球整合的趨勢, 尤以經濟活動至為明顯。形成一種新資訊技術經濟範型,其形成不僅源自資訊科技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資訊科技發展導至企業組織的改變。商品、 服務、 資金、人員、資訊乃至於道德規範及行為模式等得以跨國界流動並交互作用。從生產到消費與流通等經濟活動均在一個全球即時互動的網絡中運作。    

    網際網路對於經濟影響最大,帶來全球經濟,可分為知識經濟與電子商務二方面來談。柯斯特(Manuel Castells)剖析網路化知識經濟社會的特徵具有:「資訊化」(informational)、「全球化」(global)、與「網絡化」(networked)三大特色,各特徵重要而獨特並且交織連結。資訊化的特徵是新經濟體內單位或機構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強調的是有效生產、處理及應用,全賴知識為基礎的資訊而定。全球化的特徵是因為生產、消費與流通等核心活動以及它們的組成元素(資本、勞動、原料、管理、資訊、技術、市場),是以全球角度來組織,直接進行或透過經濟機構之連結網絡來達成。網絡化特徵係指在新的經濟條件下,生產力與競爭力的增進,都是在企業網絡互動的全球網絡中進行。由於資訊科技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了知識經濟發展。也正是經濟的知識與資訊基礎、全球性的觸角、以網絡為基礎的組織形式,以及資訊科技革命,才催生出新而獨特的經濟形式 。    

    以知識為重要物質的時代到來,是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早在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但正式名詞係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簡稱OECD)在1996年發表的「知識經濟報告」出現,並界定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21世紀人類正步入以知識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分配、消費等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特徵是:一是知識經濟主要依靠知識創新、知識創造性應用和知識廣泛傳播發展;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已經從傳統產業轉移到資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環保工程、文化產業及科學資訊服務業;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消費將進一步呈現多樣化、個性化、藝術化特點;四是知識將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成為競爭與合作的決定性因素。    

    網際網路在經濟上另一重大發展為「電子商務」(E-commerce),「係利用網際網路進行雙向溝通的商業活動,企業可將產品、服務、資訊等訊息存在企業所建立的網站上,透過網際網路開放系統,提供消費者。消費者可由企業所建置網站伺服器獲得所需的資訊訊,並且在企業網站上進行商業活動,包括商品與服務交易、電子告等,從交易流程而言,整合商流、物流、資訊流與金流四部分」。    

    為因應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對產業所帶來的衝擊,我國經濟部商業司於民國88年起積極推動「商業電子化計畫」,在各界的支持與參與下,於89年底推動三十個行業,三萬家企業導入網際網路商業應用的目標。「電子商務環境整備及B2C電子商務推動計畫」承襲過去相關計畫之推動成果,應用近年來電子商務之科技發展,期望能建立國內優質的電子商業作業環境,協助企業經由流程與資訊的整合,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品質,帶動國內電子交易市場熱絡,進而藉由網路無國界的優勢,掌握全球化競爭的致勝先機。 

        二、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資訊社會的終極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做到:「民眾在生活中需要任何信息或知識時﹐都能及時如願獲得」。因為美國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主要目的就是望提昇其民主到全民參與的層次﹐因為知識共享教育和資訊充份的告知,正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政府機關可以不必仰賴媒體,而直接在網路上立刻公佈消息,像是政府的公報,上網路後立刻天下皆知,也就不必靠媒體輾轉報導了。不僅政府機關可如此,私人企業亦然。    

    網路對於社會資訊傳播與政府管理有所助益,但也帶給社會重大變革。所以﹐欲達到社會公平與充分分享目的仍有相當的困難﹔從人文﹑社會的觀點﹐對此理想是否能實現﹐就有許多問題。換言之﹐從科技的角度﹐這理想是可行的﹐但是需要人文﹑社會方面配合﹐來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和基礎建設才有希望。 資訊科技固然帶來了生活和工作上許多方便﹐可是傳播﹑溝通方式和效果的變化也十分巨大。巨大的變化常給人們帶來難以適應的情形﹐諸如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隱私的危機﹐甚至是面臨新的不法威脅,如網路勒索、網路駭客等。新傳播環境適合人性嗎﹖真的人人都愛上網路﹖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各種網路與社會相關研究方興未艾。    

    教育、健保醫療、社會福利、國防、保險等社會問題,都需要大量的溝通工作,都依賴新資訊科技以期能解決現在無法做到的。這方面,並非在電腦實驗室中就做得出來的,需跨領域充份的配合。 

        伍、網路對文化與教育的影響    

    一、文化的影響    

    科技對文化有幾項應用:(1)幫助蒐集文化與藝術資訊;(2)網路普及使文化與藝術資訊的傳佈;(3)新科技成為藝術文化的創作媒材,藉由數位工具的輔助,藝術創作變為更為多元化、也使更多人參加, 不論 是藝術家、建築師、文史工作者都可以共同參加與討論;(4)文化的產品可藉由Internet成為公共資訊平臺。    

    資訊科技有助於文化的提升與融合。美國與聯合國許多國家開始將網路應用在精緻文化,傳統文的保存與提供, 讓民眾充份享用, 提供不分國界, 種族, 貧富均能公平取用。公立資訊傳播機構, 如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均將重要館藏數位化提供全民使用,象徵人文與科技的結合。    

    許多國家莫不寄望網路能將精緻文化﹑傳統文化讓民眾充份享用﹐以平衡媚俗文化﹑通俗文化造成的傷害。1994年9月,美國政府公佈了一項 NII計劃下的規劃草案:「人文和藝術上資訊高速網路」。這草案意圖把美國兩百年的文化累積,如:手稿、文章、劇本、圖嶼、舞譜樂譜、錄音錄影、圖繪(drawings)、雕塑、圖畫(paintings)、和各式各樣的藝品,甚至包括相關的海報、型錄、節目表等等,一網打盡地數位化,以便放在資訊網路上,不分國界、種族、貧富、知識程度、社會階級等,讓人人都能取用。

        二、教育的影響    

    資訊時代,網路對於教育發生革命性的衝擊。數位圖書館, 多媒體以及個人資訊處理技術, 將使資訊社會的教育有嶄新的面貌。事證導向, 問題導向的學習, 以及合作學習將取代傳統的學科導向教學方法, 而使學校的形態徹底改變。資訊社會後對於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有效利用資訊科技, 發揮教育功能。    

    由於社會變遷快速,科技不斷進步,現代人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應付這個多變的世代,所以終身學習成了現代人生活的重要元素。終身學習係「學習者個人經由正確,非正確及非正式的教育管道,迎接多元化、多物化的自我導向學習,其目的在適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並激發個人潛能,以促進自我實現。」主要以學習者本位,重視個人一生不斷學習以適應變遷及自我發展的過程。在迎接二十一世紀來臨,世界上許多國家正邁向學習型社會,是教育的願景,也是社會發展的理想,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幫助個人的發展與資訊社會來臨。網路正有助於學習與教育的新發展。 

        三、學術與研究的影響    

    資訊科技的進步和資訊建設的增強,連帶使資訊科技本身的角色也在改變。目前,有許多應用都是以資訊科技作為駕馭知識的觀點出發的。網際網路改變了學術傳播型態,也促進學術與研究的進步,並具備下列特色。    

  1. 資訊的匯集,能產生更大的知識匯集。匯集資訊的結果,將發前人所未見,這也是研究時常用的基本方法。在 這種觀念下,許多新的應用應運而出。    

  2. 各行業間之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由於溝通之便捷,許多原來無法溝通﹑往來的領域得以彼此相互學習﹑參照﹑合作﹑創新。這情形,在以往的社會中是不太可能的。這種相輔相成的觀念是創新﹑革新的契機。    

  3. 既有知識的整理和重組﹑建。當知識數位化表達在電腦中時,是需要尋求一種新的結構。對已知如何處理此表 達者,知識將被整理﹑重組;對未知者,則涉及知識的重組和新建。換言之,數位化的風潮正重新在電腦中建 構人類的知識。許多應用據此而生,像是數位典藏就是個典型的巨大工程。    

  4. 新的工作與合作的環境的發展。在網路上發展協力的工作環境已有數年,且已有小成。在家上班、遠距上班, 虛擬鄰居,虛擬社群等,都是突破現有時空障礙而導出的新工作環境和新的合作、協力倫理的實踐。

        陸、數位落差

        一、數位落差的原因    

    1990年代,Internet 網際網路興起,這是利用電腦通訊協定來連結個人與團體機構活動的資訊網路,號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媒體。Internet世界中,人們運用電腦與網路通訊科技,展現出自由化、超連結、高速電腦運算、與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等優勢,並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工商業的推動,教育與訓練締造了卓越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如同人類社會因經濟發展而產生的貧富不均問題,在網路化資訊社會同時也承繼著。由於人們運用資訊科技能力不同而發生的貧富差異,是為「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也有人稱為「數位鴻溝」、「數位差距」。由於差距愈來愈大,已引起國際間普遍重視而尋求改善之道。    

    雖然全球網絡藉著網際網路連結世人,但是令人遺憾地通路郤集中於富裕的國家與人們之間。聯合國發展計劃最近出版【1999年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說明傳播、溝通與通信的技術整合的趨勢,也呈現全球化不均衡的現象。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家雖佔世界人口的19%,但其Internet的使用郤居全球的91%。該報告提醒:人類地理障礙因為傳播與通信發達而減低,但是新障礙已然浮現。如普及全球的資訊網,表面上提供連結,但郤在暗地裡排除其餘的人。該報告提出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之4.7%,但是郤佔了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的26.3%。東南亞的新加坡成果最出色(超過20%),這些均顯現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的使用在各國不同,並且有運用普遍與稀少不均衡的現象。此外,許多國家積極推廣網際網路使用,如埃及、愛沙尼亞、印度等。因此,數位落差潛藏許多問題,不僅是資訊取用通路,還牽涉到資訊取用的內容與品質。數位落差所引發的資訊科技取用差距遠比經濟貧富不均更為嚴重,將引發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倫理更多危機,值得警悌與重視。

        二、數位落差的意涵    

    「數位落差」名詞最早在1995年由美國商務部國家電信與資訊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簡稱NTIA)提出。NTIA在1998年與1999年又陸續發表「深陷網路第二集:數位落差新資料」(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與「深陷網路:數位落差的定義」(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二份研究報告,對數位落差界定為:「係擁有取用新資訊科技能力與否間的落差,而數位落差正反映出個美國人經濟領導與公民權利的問題」。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注意到網際網路資訊科技取用的不平而從事相關研究,其對數位落差定義為:「係指每一個人、家庭、企業和地理區域的資訊存取與通訊技術運用,因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以及網際網路利用的活動而呈現的差距現象。」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積極研訂消弭數位落差政策以改善資訊與通訊科技取用問題,其要點包括:(1)加強網路基礎建設,含發展基礎建設、提昇網路競爭能力的先導調變行動。(2)重視個人、家庭的推廣與傳播,含學校內部的取用情況、與其他公共機構的取用。(3)加強教育與訓練,含學校內部的訓練與在職訓練。(4)重視企業間的傳播,含小型企業資訊與通訊技術的支援和訓練、加強對鄉鎮區域的協助。(5)推動政府計劃,含線上政府服務、政府成為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示範使用者。(6)促進各國合作。    

    此外,工業八大國家(G8)在2000年7月,於日本簽訂「Okinawa Charter o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憲章,目的在建立全球資訊社會,並成立「數位機會任務小組」(Digital Opportunity Task Force,簡稱DOT Force),專門解決數位落差問題。DOT訂定多項工作目標:(1)支持在發展中國家設立公共資訊與通訊科技檢索點,作為促進即時、廣泛、可及與支持性取得資訊通訊科技的重要方法。 (2)提供資訊取得與訓練。(3)進行數位落差的評量,加強Internet應用以改善職員、老師、與學生在學校與遠距教學活動的學習績效。(4)鼓勵政府提供廣泛與免費全州資訊與內容資訊。(5)鼓勵發展中國家製作適合當地的資訊內容,多重事翻譯與改寫工作。(6)支持數位化計劃並將公共內容放在線上供眾取用,強調多語言應用與本土傳承。(7)在非營利基礎上,鼓勵各機構團體積極從事內容資訊的徵集、改作與傳播並運用網路連結。(8)鼓勵出版社開發可能的商業模式,以增加窮人取用內容資訊的機會。

        柒、公共資訊的理念    

    如何消弭數位落差的不公平,增田米二提倡「資訊公用事業」與謝清浚倡議「公共資訊服務與系統」或可解決問題。 

        一、資訊公用事業   

    增田米二提出「資訊公用事業」觀念。工業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主要以物質的生產為核心;而資訊社會的形成與進展則在創造資訊價值。工業社會裡,現代化工廠是大型的機械生產單位,以生產貨物為主要功能,取代了以往農業社會主要的生產基地---農場,成為現代社會的象徵。在未來的資訊社會中,資訊公用事業將成為資訊社會生產資訊價值的據點,因此理當可以稱為資訊社會的象徵。    

    資訊公用事業最主要的特點是,它建立在一種社會基本設施的基礎上。由於它將是維持社經活動發展不可或缺的單位,需要大量投資於設備的採購,尤其必須和地區及全國的網路連線,因此有必要和現有的公共設施連結。其次,資訊公用事業的本質在服務大眾,使人們方便取用。這項特質源自於資訊本身累加的效果,使得資訊在很多方面不同於一般貨品。其一、資訊並非消費財:產品一經使用,就等於是消耗了。但是資訊不論被使用了多少,仍然恆久不減。其二、無搬遷的限制:若將商品從甲地搬到乙地,實際上,它便是遷離了原地。但是資訊無論如何傳遞,它仍然會儲存在原處。其三、不可分割:水、電等必需品,須分割使用,但是資訊只能成套使用。其四、具有累積的特性:商品因未使用而囤積,但由於資訊不具損耗或移轉的特性,因此聚沙成塔,可反覆使用。新資訊不斷增加、累積,更提高了資訊的品質。    

    資訊公用事業若持續擴展,則可能發展成具國際性規模的「全球資訊公用事業」其結合了電腦、通訊網路、衛星等全球資訊設施,它的基本特徵是,全球各地的人民皆可以低廉的價格、快捷的速度,隨時取得所需資料。全球資訊公用事業,至少須具備下述要件:    

  1. 遍及寰宇的「全球資訊交換中心」(global information switching center),且各獨立交換中心須與眾多的「全球資訊 附屬公用設施」廣為連接。每一「全球資訊公用附屬設施」均須設立為數眾多且具備線上即時處理能力的大 型電腦。    

  2. 「全球資訊交換中心」必須透過衛星相互連接,以便使用者不僅能利用自己所在地區的「全球資訊附屬公用 設施」,還可以透過「全球資訊交換中心」,使用全世界任一角落的「全球資訊附屬公用設施」。       3. 全球資訊公用事業」的服務費須索價低廉,供世界各國一般民眾每日所用。    

  4. 全球資訊公用事業」使用的電腦基本語言,必須能通行全世界。但不同國籍的人,在輸人及輸出時,可能仍 必須使用本身的母語。因此各單位的「全球資訊公用事業」就得自行裝設自動翻譯系統。    

    這些全球資訊公用事業彷彿就是1990年代以後世界風行的NII、GII等國家與全球的資訊基礎建設的觀念。    

    二、公共資訊意義   

    謝清俊博士倡議公共資訊觀念,根據資訊共享的精神,將其界定為:「國民在現代社會中求生存時,在民生方面,諸如食、衣、住、行、育、樂、就業、醫療、和各種生涯規劃等,所必需的資訊」。公共資訊是維持每個國民其基本水準的生活,並使之能在迅速變遷的社會中,得到基本人性尊嚴保障的必須品。    

    公共資訊的宣告是民權的宣告,也是基本人權的宣告。美國是推行公共資訊領先的國家,凡是公家機構的資訊,除法律明文規定不予公開者外,都是公共資訊,允許國民免費取用。美國圖書事業和資訊科學國家委員會在1990年發表<公共資訊的原則>(Principles of Public Information),公共資訊就是指政府所製作的、編譯的、以及維護的資訊。根據這個定義,所有政府在使用的和保存的資訊,無論呈現什麼形式,都是公共資訊。文中更重要的指出:公共資訊為人民所擁有,經信託交給政府持用,除非受到法律的限制應供給人民使用。「公共資訊為民有」的這個觀念,是公共資訊整個理念的精髓。

        三、公共資訊實踐例舉--公共圖書館制度    

    公共資訊最具體例子是公共圖書館,美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植基於公共資訊共享的理念和民主的精神上。早在1856年,波士頓就設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到1940年全美國已增至六千所以上,分佈在各行政區。公共圖書館主要的任務,是透過資訊共享來發展社區,包括:改善社區中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生產力,促進社區的進步,和維持社區生態的平衡等。因此,公共圖書館和社區內的學校、民眾團體、機關、工商業機構等等均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在公共圖書館計劃項下,另有寄存圖書館計劃(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全美約有1400座典藏圖書館分佈在各行政區。典藏圖書館除了負責保存各地方政府歷史檔案外,還負責散佈政府出版品讓民眾知曉。現在,每年約有四萬種各級政府的出版品,以每年二千萬冊的量分置於典藏圖書館中,作為政府與民眾間重要的溝通橋樑。

        四、公共資訊系統    

    1994年美國政府公佈了一項在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計劃下的規劃草案:「人文和藝術上資訊高速網路」(Humanities and Arts on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A National Profile)。意圖把美國百年的文化數位化,以便於在資訊網路上,不分國界、種族、貧富、知識程度、社會階級等,讓人人都能取用這些資訊。所有資訊的公立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劇院、音樂廳、美術館、史料館、以及各種檔案室都在計劃之列。不僅如此,有許多私人單位也興緻渤渤地比照公立機構的方式,加入了這個計劃。這個系統還有多重意義。它象徵著人文和科技的結合,也顯示NII所推動的共同環境有助於消解人文和科技的隔閡。它使人文的寶藏化為經濟發展具體的動力,因為精緻文化不再是少數人享用的特權。它也是典型的公共資訊系統,真正給國民的生活注入了人文、歷史、藝術的源頭活水。    

    謝清俊博士建議應積極建立下列公共資訊系統觀念,包括:(1) 數位化電子媒介帶來了新的知識表達方式,使整個社會生態的基因產生變化,將使社會脫胎換骨,應予重視。(2)對變局的體認和新觀念之建立。(3)社會上知識的充份公平共享,有賴公共資訊系統的建立。(4)有健全的公共資訊系統,才有較公平合理的智慧財產權制度。(5)公共資訊系統的基本理念是充份的資訊或知識共享。(6)公共資訊系統是提升民主政治的基石。(7)資訊倫理的培養是實踐公共資訊系統的必要條件。(8)注意民眾資訊素養的培育。(9)應加強對公共資訊系統的研究。

        捌、邁向資訊地球村    

    網際網路由於其利用全球資訊網而將全球的工商業、學術界、研究界、政府機構等連結起來,如今在網際網路世界中發展許多的網路資源,如電子郵件、網站、檔案傳輸、新聞討論群、數位資源、數位圖書館、電子政府、電子商務等。在這個網絡社會中充份展現了其資訊性、網絡性、與全球性的特質。有人說網際網路是繼文藝復興之後對人類傳播最具爆發力與影響力的媒體,也有人說「它是上帝送給窮人最好的禮物」。    

    網際網路的世界出現了矛盾的吊詭現象,一方面藉著通訊與網路科技對人類社會、經濟與教育文化發生重大的改變,但對於發展中國家與窮人付不起電腦與網路設備費用,於是與網路資源無緣而形成數位落差的現象,如今也開始引起廣泛的注意。增田米二所提的「資訊公用事業」是是一種公共資訊設施,結合電腦與網路,組合成各種資訊處理和服務設備。任何人不分時、地,均能以簡單、便捷、價廉的方式,取得所需的資訊。基此而建立起「全球資訊公用附屬設施」,即具備下列特色:(1)線上即時處理能力的大型電腦。(2)「全球資訊交換中心」必須透過衛星相互連接,以便使用者不僅能利用自己所在地區的「全球資訊附屬公用設施」,還可以透過全球資訊交換中心,使用全世界任一角落的「全球資訊附屬公用設施」。(3)全球資訊公用事業的服務費須索價低廉,供世界各國一般民眾每日所用。(4)「全球資訊公用事業」使用基本語言必須能通行全世界。    

    同樣地,謝清俊提出的公用資訊的理念與公用資訊系統,根據資訊共享的精神,公共資訊可定義為:「國民在現代社會中求生存時,在民生方面,諸如食、衣、住、行、育、樂、就業、醫療、和各種生涯規劃等,所必需的資訊」。而提供公用資訊的系統即為公共資訊系統。    

    社會中有許多公共資訊系統與設施,列舉如次:    

  1.教育系統 

   如小學、中學、大學、終生學習、 回流教育、 網路教育等;

  2. 資訊傳播系統

   如圖書館、 博物館、 美術館、 檔案館、 數位圖書館、 數位博物館等;    

  3. 政府辦公室

   如政府、電子化政府等;    

  4. 醫療系統

   如醫院、線上醫療等。    

    全球資訊公用事業與公用資訊系統均是邁向資訊地球村的途徑,常是指社會的一些公共部門,藉由網路舖往資訊地球村之路,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數位圖書館、數位博物館、電子化政府、遠距教育以及線上學習等。圖書館向來是保存人類重要言行紀錄的社會機構,國家圖書館更是各國的代表據點,是全球圖書資訊取用點。數位化圖書館大量產製了電子期刊、電子雜誌、電子書、線上資料庫、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典藏,成為人們學習、工作與研究的重要網路資源。    

    博物館珍藏了人類重要的文物寶藏,成為人類觀賞與文化藝術陶養的重要資訊服務機構,檔案館典藏了各機關公務相關重要檔案,成為重要的歷史與資訊。電子政府將政府資訊電子化以利人民自由取用而增加民主素養,另一方面,又將網站上提供單一窗口化的政府服務,以利民眾從中央到地方可便利地利用政府各項服務。網路應用在教育而發展出遠距教育,可以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教育與學習,具備了彈性、便利性與豐富性,網路而大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遠距教育與線上學習將成為網路上重要的教育與學術研究資源,並且是終生學習與教育最好的實踐。這些公用資訊系統服務有助於全球資訊取用,以及建構理想與平衡的全球資訊社會。 

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1/webpage/u1_pt1.html

 

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郭冠廷  

 

  一、前言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於全球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造成鉅大的衝擊與影響。然而資訊科技的影響究竟為何,迄今學術界仍未有統一的看法。科技樂觀主義者認為,科技的創新不但改變人類社會的經濟型態、豐富人類的物質生活,同時也為人類帶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至於反對者則認為,資訊科技的發展所造成的並非人類經濟生活的平等化,而是社會不平等的擴大與惡化; 並非權力上的平等以及參與上的民主,而是權力上的不均衡以及民主實現的遙遙無期。

資訊科技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層面十分廣泛,本文則擬針對資訊科技對於「權力關係」的影響做一探討與研究。其重點包括:人際之間的權力關係、組織體與組織成員之間的權力關係、國際之間的權力關係之演變。

就人際之間的權力關係而言,值得注意的有虛擬社群與虛擬組織的興起,此一新的組織型態將影響人際之間的支配關係;此外,數位落差的現象,也將加劇人際間的不平等,從而造成權力關係的轉變;再者,「資訊知識」是否將成為人們獲取權力的手段,也是十分值得密切注意的地方。

就組織體與組織成員之間的權力關係而言,組織內部的溝通渠道將會有何改變?組織內部的民主化是否將受到損傷或強化?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之一。

就國際之間的權力關係而言,網路外交是否可行?資訊戰爭的可能性如何?恐怖主義是否會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攻擊行動?國際之間的勢力消長如何?這也是十分值得關切的課題。

有關資訊科技對於權力關係的影響,目前學界尚無共識,相關的研究也相當不足,再加上筆者的孤陋,因此,本文只能說是一份研究計畫的大綱,而尚難稱之為具體的研究成果。再者,資訊科技的演進十分快速,因此對於未來趨勢的探討似乎較諸對於現狀的研究來得重要。因為對於現狀的研究不出一兩年就馬上要落伍了,因此,本文擬由科技未來的角度出發,對於資訊科技中的權力關係問題,略抒管見,疏淺之處,尚祈方家斧正。

  二、權力與權力關係

在正式進入討論之前,有必要對於「權力」(power) 一詞進行界定。翟本瑞在《網路文化》一書中將西方世界的權力觀歸納為以下三個特性:

(一) 受到資本主義及現代化國家形成的影響,權力是在一套國家體制與市場法則中運作,形式上具備自由與平等性,但在實質利益分配上仍然有所不均。

(二) 就個人層面而言,權力是將個人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也是一種統治與支配的關係。

(三) 就社會層面而言,藉著存在不同論述中的知識-權力關係之運作,行為準則早已內化成為每個人無所不在的自我監控系統,權力無所不在,符應規則的人得到較多權力,藉此得以支配他人。

由此可見,「權力」最簡明的定義就是「強加個人意志於他人行為之上的可能性」。然而在此必須補充的是,本文所謂的「權力」,並不僅限於個人的層次,組織對組織、國家對國家、國家對個人、國家對組織、組織對個人……等相互之間,事實上也存在著權力關係。簡言之,凡具有「強制性」的關係,無論關涉者是個人、組織或者國家,在本文的認定上皆屬權力關係。

再者,權力關係通常並非單向的、一元的,因而也不能單純只視為上對下的關係。譬如夫妻雙方可能一方對於家庭理財具有決定之權,而另一方則對於子女教育有決定之權;國家對於企業的投資項目可能有審議之權,而企業對於國家的政策決定可能也具有影響的權力。權力關係往往也並非絕對集中的,而是交錯複雜的,譬如人民對於民意代表有選舉之權,立法機關對於行政機關有監督之權,而行政機關對於人民卻又有管理之權。

儘管單向的、絕對的權力關係似乎並不存在於人類社會,然而這也並不代表人類社會中的權力是平等的。事實上,人類社會的權力往往是不平等的,而這也是人類社會秩序仍夠維繫的關鍵因素之一。當人群組織的規模愈大的時候,就會出現規模愈大的權力機關以維持秩序;當人際之間交往的面向愈複雜的時候,就會出現愈複雜的專責機關以處理複雜的專業事務。 權力的不平等乃是人類社會演化的「實然」結果,當然就「應然」層次而言,權力的不平等似非可欲之現象,但此非本文討論之範圍。本文所欲討論者,乃是資訊社會之中,人類權力關係以及權力結構實際已經發生以及將要發生的演變。

在此,必須就資訊社會中「權力關係」的類別進行分類。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筆者以為可以大別為兩類,一是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二是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

本文所謂的「權力關係」並非僅以網際網路中的虛擬權力關係為限。本文認為資訊社會對於「權力關係」的影響,主要還是表現在真實世界權力關係的演變。諸如資訊社會中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的消長、社會階層的流動、一國之內民主化程度的變化……等等,此均為真實世界權力關係的演變。

至於何謂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存在於虛擬世界以外的權力關係,就是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那麼,何謂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呢?筆者以為,凡是透過網際網路,嘗試以匿名的方式、嘗試規避任何風險與責任,並尋求心理上 (非物質上) 之滿足者,均為虛擬世界的行為,其所形成的權力網絡即為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

在此一定義之下,並非所有利用網際網路的行為都是虛擬世界的行為。一個公司利用網路進行電子商務的推廣,不能視為虛擬世界的行為,因為它不具匿名性以及逃避風險、責任的心理。網友在網際網路上匿名地談情說愛乃是虛擬世界的行為,但若一旦實際與網友見面談戀愛,則屬真實世界的行為。網友匿名在網路上玩遊戲,乃是虛擬世界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不必承擔任何損失與風險,但若實際在網路賭場以金錢下注,就算是以匿名的方式下注,由於將造成實質的獲利與損失,則其所產生的權力關係仍屬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

根據此一定義,網路上的病毒製造、傳播者,由於並不期待任何實質的獲利 (除非他同時販售解毒碼獲利),同時又希望能規避任何法律責任,因此可以視為虛擬世界的行為。但如果病毒的製造得到特定組織團體的資助,其目的則用來摧毀特定國家或組織的資訊系統,則此一行為便是真實世界的行為。

如果此一定義可以被接受的話,那麼,資訊社會中對於權力關係的影響,絕大多數仍屬真實世界的行為,其所關涉的絕大多數也是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

將資訊社會中「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以及「虛擬世界中的權力關係」做一區隔,這是十分有必要的工作,也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爭論。以下本文將針對這兩種權力關係進行探討。

  三、真實世界權力關係的轉變

在資訊社會中,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是否有何改變?答案是肯定的。

這種改變有以下幾種趨勢值得注意:

(一) 凡是一個國家、組織或個人,其所掌握的資訊優勢愈多,則相對於其他的國家、組織或個人,其權力就愈高。

(二) 國家與國家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數位落差」正處於不斷擴大之中。截至目前為止,有能力購買資訊產品或有能力運用資訊科技的人,在全球的分佈仍然十分不平均。儘管電腦以及網路的使用有日漸普及的趨勢,但是電腦以及網路的普及只是擴大,而非縮小「數位落差」 (就如同電視、音響的普及只是擴大富國與窮國的差距一樣)。

(三) 資訊社會的發展,產生資訊爆炸的現象,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都有能力處理大量的資訊。因此,一個有能力從龐大資料中處理或購買重要訊息的人,便成為社會上較有權力的人,從而進入社會上較高的階層;一個沒有能力從龐大資料中處理或購買重要訊息的人,便成為社會上較無權力的人,從而委身於社會上較低的階層。

(四) 資訊產品做為一種「高科技」產品,其最核心的生產技術仍將絕大多數掌握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智慧財產權」強調,將滯後開發中國家迎頭趕上的可能。

(五) 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全球化」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現象。全球化造成疆界的毀壞,也就是說人才、資金、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可以更自由地流動。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在《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一書中指出,無國界的世界即將來臨,民族國家即將沒落,代之而起的是區域經濟。 然而全球化的「疆界毀壞」並不代表世界平等的到來,人才、資金、技術的自由移動,也不意味著會平均地向世界各地移動。事實上,在全球化的時代裡,人才、資金、技術只會往生產力高的地方流動,換言之,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可能不易縮小,而一國之內的各區域的不平等反而可能擴大。

  四、虛擬世界權力關係的轉變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知道虛擬世界的行為必須是透過網際網路,嘗試以匿名的方式、嘗試規避風險與責任,並尋求心理上 (非物質上) 之滿足者的行為。因此,絕大多數因資訊科技而興起的行為並非虛擬行為。例如網路設備的販售、網咖的設置、行政機關、公司架設的網站……等,均非虛擬之行為。

甚至可以說,即使限定在網際網路之中,絕大多數的行為也非虛擬行為。例如網路上電子下單進行股票交易,在網路銀行進行轉帳,在網路上刷卡消費、在網路書局購書……等等,均只是透過網路做為媒介,進行一般性的交易,就如同以傳真、金融卡轉帳進行之交易一樣,絕非虛擬之行為。因此,有不少的學者將網路上的行為都視為虛擬行為,事實上是值得商榷的。

網路上的虛擬行為既然十分有限,那麼虛擬世界中具有權力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儘管「虛擬」行為似乎並不「真實」,但無可懷疑的,虛擬關係仍具有人與人互動的形式,而凡有人際互動的地方,就會產生權力關係,除非雙方的互動已達絕對理性的層次。

從個人角度而言,網路權力 (cyberpower) 形成了虛擬階層關係;從社會角度而言,網路權力建構出虛擬精英來;從想像力的角度而言,網路權力產生了虛擬社會秩序。

關於虛擬世界權力關係的特性與內容,玆由以下幾點分別予以說明:

(一) 虛擬世界的行為由於是匿名的、規避責任的,因此它是傾向個體主義,而與集體性的社會倫理通常有一段不短的距離。職是之故,在虛擬世界中通常有較多的個人情緒發洩、漫罵等以個體為中心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通常較具有反社會的傾向,或者無法在現實社會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與安慰。

(二) 正由於虛擬的行為是傾向以個體為中心的,因此期待於虛擬世界中完成民主、平等、公民參與等集體性、社會性的理想,事實上是幾無可能的。 民主以及公民參與不能是匿名性質的,也不能是不負言論責任的。

(三) 虛擬行為的邏輯雖然與真實社會行為的邏輯有一段距離,但是凡有人際互動的地方,就會產生權力,因此虛擬世界中,並非人人平等的,相反的,虛擬世界之中,也存在著虛擬階層、虛擬菁英以及虛擬秩序。現實世界中的社會階層,分類的標準可能是個人的財富、學歷、或家世,財富愈多、學歷愈高、家世愈好的人,階層地位就愈高、擁有的權力也就愈大。而在虛擬世界中,權力的大小則取決於個人對網路世界的貢獻。 話雖如此,然而事實上是誰是版主,誰是網站的出資者,誰就擁有網路糾紛的最後仲裁權。最起碼網站的出資者有權力將網站關閉。因此,虛擬世界的最高權力 (網站的主權),其實還是來自於現實世界的經濟力。

(四) 由於全球存在著數以億計的網友,數以百萬計的網站,一個人勢必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參與所有的網站討論,因此虛擬世界的互動與溝通通常是十分具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說,通常是小眾性質、社群性質的,它所凸顯的,是社群與社群之間的差異,而非社群之間的平等;它促進了網友的分殊,而非促進了網友的聯合。既有差異、有分殊,則網站之間的權力也是不平等的。

(五) 虛擬行為源自於人類心理上的特殊需求,但由於此一行為的本質是「虛擬」的,因此並無法完全滿足特殊的心理需求。例如,網路遊戲的勝利並不能帶來具體而真實的光榮,虛擬的戀情也只能停留在想像當中。然而,「虛擬」的特質就是想像空間很大,有限的資源似可以做無限的嘗試 (跨越國界、美醜、貧富……等等障礙),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吸引力。

(六) 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對於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影響並不大,也就是說,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鴻溝。但是網路上的戀情也有可能轉變為實際上的戀情,由匿名成為具名,由虛擬的權力關係轉變為真實的權力關係。相反的,真實的權力關係通常不會轉變為虛擬的權力關係。

(七) 虛擬世界另一股值得關切的力量,在於「網客」們通常具有較高的科技能力,而且他們似乎也較真實世界的人們更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因此,一旦反社會的傾向受到激發,他們可能會運用其高超的科技能力,破壞社會上的設施與秩序,這將是一場觸目驚心的另一種形式的「恐怖主義」。也就是說,虛擬世界的人們,他們也許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去治理真實的世界,但卻有可能去毀壞真實的世界。

(八) 虛擬社群的結構通常是十分鬆散的,其平均存續時間也相當短暫,因此其影響力大抵在於觀念上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尚難發揮社群的實踐力以及影響力。

(九) 虛擬外交、虛擬國家等議題,雖向為學者所關注,然而要真正成為具體社會的一股力量,恐非短期內所能實現。

  五、結論

本文的重點之一,在於將資訊社會中「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以及「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做一區隔,並將虛擬行為界定為:凡是透過網際網路,嘗試以匿名的方式、嘗試規避任何風險與責任,並尋求心理上 (非物質上) 之滿足者,均為虛擬世界的行為,其所形成的權力網絡即為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

透過以上的界定,本文發現在資訊社會中,真實世界的權力關係是愈來愈趨於不平等的,無論是在國家層次、組織層次或者個人層次。至於在資訊社會中,虛擬世界的權力關係也有不平等情形存在。

本文也發現,在資訊社會中,虛擬世界的版圖遠不及真實世界的版圖來得大。虛擬世界的網客,其實踐力也略遜於真實世界的人們。然而由於「網客」們通常具有較高的科技能力,而且他們似乎也較真實世界的人們更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因此,一旦反社會的傾向受到激發,他們可能會運用其高超的科技能力,破壞社會上的設施與秩序。也就是說,虛擬世界的人們,他們也許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去主宰真實的世界,但卻有足夠的能力去毀壞這個真實的世界。

(本文發表於二○○二年四月十一日、十二日由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共同舉辦之第二屆「政治與資訊」學術研討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51.htm

 

一、什麼叫做「資訊化社會」?

 

    要了解資訊化社會,首先得要了解什麼是「資訊」。我們常聽人家說要蒐集「資料」,資料就是我們所收集或獲得的圖片、數字、文字等,它們由不同的管道獲得,這些資料並無實際的特殊意義,它們只是以本身的圖片、數字或文字,呈現某種現象而已。可是我們蒐集資料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知識,所以必須把這些資料加以整理組織,排列成有用的形式,成為具有某種意義的知識,來作為我們的參考。資料經過處理後得到的結果就是「資訊」;而從毫無系統的資料變成有條有理有意義的資訊,中間的過程稱為「資料處理」。

    自從電腦發明以後,人們利用電腦科技,改善了我們的經濟、政治以整個科技結構,使我們的社會邁入資訊化的時代,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受到電腦的影響呢~對大多數人而言,利用電腦提供各種資訊,求得更多的學問與技能,比以往沒有電腦的時代,更能愉快的工作,享受更多休閒時光。」總而言之,資訊社會就是說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和電腦息息相關。

  二、資訊化社會對個人最大的影響  

    就在工作態度方面而言,在過去強調機能分工,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已這一小部分就好了;可是在資訊化的工作方式中,將打破區隔,每個人要具備電腦相關之多重知識,才能對自己的工作勝任愉快。所以在資訊化社會中,每個人要求生存發展,就必須掌握資訊,及早測知變化、因應變化才行。

  三、什麼是資訊化的基本建設?

    要充實通信基本設備,培育資訊人才、研究發展資訊技術,對於新技術和新觀念要廣為推廣,改革企業的管理方式及調整政府法令等等。

    資訊化本來就是一場無聲無息的革命,是一場智慧競爭;誰能做好資訊化的基本建設,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

  四、橫在臺灣資訊社會發展前的障礙

    二十世紀末葉,本來是許多宗教或宗教團體所宣稱的是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然而,如今(1999)在迫近千禧的最後一刻之際,人類社會卻因為網際網路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且求新求變的飛速發展,致使在此世紀末之時,非但沒有末日的景象,尚且搖身一變而為二十一世紀新人類社會成型的破曉曙光。 

    在這一波全世界的國家無分開發與否,都義無反顧地瘋狂投入資訊化社會建構的運動中,在這股莫之能禦的潮流趨勢下,臺灣社會上至政府各機關單位,下至民間各企業團體、社團組織、乃至追求創新無懼無畏的個人使用者等,亦全心全力不落人後地且不假思索的投入這場風起雲湧的資訊社會改造運動。就在全臺灣社會上下沾沾自喜,自詡是資訊社會「已開發」的先進國家之一之時,吾人不禁要問:在這場資訊化社會的競賽中,我們憑什麼和別人競爭?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我們的資訊相關基礎建設夠厚實了嗎? 

    最近,在PC World網站上有一則消息報導:美國上網與不上網民眾之間的智識落差持續加大。該報導指出:在美國網際網路(Internet)似乎已越過窮人遠去,而橫在網際網路與非裔美國人、美國印地安人、殘障者、單親家庭及居住在鄉村地區者之間的鴻溝,亦日漸擴大之中。

    反觀國內的情勢,上述發生在美國的情形,事實上在臺灣亦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天下雜誌最新的「1999網路使用調查」即已發現:不像往年一般,進入網際網路世界的網路使用者快速增長的現象,今年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增長的趨勢已趨緩和。 

這個現象主要是因為二十歲至三十歲這個年齡層的人,近幾年來幾乎都已逐漸成為網路使用者,能再增長的人數有限,而四十歲以上的人口(尤其是女性)在臺灣社會幾乎是被政府以及社會遺忘或甚至遺棄在網際網路世界之外的「剩餘」人口。政府有關單位近年來所推動的網路紮根政策,是向下擴及至中小學,這是有選擇性的策略,而非將整個臺灣社會放在網際網路發展策略上整體思考。其結果就如發生在美國一般的「上網與不上網民眾之間的智識落差持續加大」。

    除了政府的短視之外,臺灣社會的企業體以及非營利機構組織,似乎亦見不及此,至少至今尚未有任何機構或組織有系統地推動教育訓練計畫,幫助弱勢團體及個人準備好上網的知識與技能。而各大企業體更是成天除了高喊電子商務時代來臨、網路商機無限之外,未見有任何企業曾有類似AT&T或AOL的想法或舉動。以這些臺灣社會以及美國社會在處理資訊社會發展所衍生的問題的措施比較來看,我們實在沒有任何憑據可以輕鬆地回答本文稍早所提的三項問題:在這場全球性資訊化社會的競賽中,我們憑什麼和別人競爭?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我們的資訊相關基礎建設夠厚實了嗎? 

    令人汗顏的,當別人已發現問題所在並著手應對之時,我們還在猛作白日夢而對日顯的問題仍視而不見。很顯然的,臺灣社會的資訊社會發展的阻礙,並不在於硬體設備的不足,也不在於專業人力的缺乏,而是在於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可以密切分工合作、並肩作戰的團隊(如美國政府、商業公司與非營利組織戮力合作共同願景。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臺灣社會政府的無視、無能與低效率,以及企業體的短視近利。這樣的政府與企業,令人對臺灣社會的資訊社會發展,不敢有太大的奢望。 

    當代臺灣資訊社會發展的現況,一如當代臺灣社會的政治運作一般,少有人真正地關心問題的所在,並誠心誠意地想辦法解決;多數的人都只是在倘這趟渾水,所關心的是如何在渾水中混水摸魚,撈取利益。如果整個臺灣社會繼續坐視這樣的情勢發展下去,則吾人可以斷言,網際網路社會發展的結果,為臺灣社會帶來的將會是更多的剝削與不平等,而不是想像中網際網路社會應有的平等與福祉。 

  五、臺灣社會資訊發展的特性

    針對臺灣社會資訊發展的特性,吾人實有必要即刻開展對(1)電腦網路科技在當代臺灣社會發展的現況及其意義,(2)電腦網路科技對臺灣社會各方面的影響評估,及(3)電腦網路科技對臺灣民眾行為及態度的衝擊等層面的研究,才能夠確切的瞭解當代臺灣電腦網路社會的真實面貌。

   臺灣社會也已經籠罩在當代全球「資訊社會化」、「電腦網路化」的浪潮之中;但在這新一波的電腦科技對人類社會進行鉅大的衝擊之時,臺灣社會似乎仍未做好迎擊的準備工作。在面對「電腦科技到底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端?是社會不平等的縮小還是擴大?是促進社會更民主化還是反其道而行?等等鉅觀的問題,以及電腦科技對個人而言到底是更大自由空間的解放還是更多心靈的禁錮?是個人前途發展的助力,還是絆腳石?是個人追求幸福的承諾還是人們將經歷更多災難的預言?等等微觀的問題」之時,我們仍一無所知。針對臺灣社會資訊發展的特性,吾人實有必要即刻開展對電腦網路科技在當代臺灣社會發展的現況及其意義,電腦網路科技對臺灣社會各方面的影響評估及電腦網路科技對臺灣民眾行為及態度的衝擊等層面的研究,才能夠確切的瞭解當代臺灣電腦網路社會的真實面貌。

  六、資訊時代的一些省思

    廿多年前,為了發展經濟,政府推動了一系列的自動化、電腦化、資訊化的政策,使得大多數民眾都知道資訊科技的優點和重要。各種媒體的報導和廣告,更對資訊科技寵愛非凡,似乎資訊科技真成了靈丹妙藥,有百利而無一害;於是有些樂觀進取的人們不暇細思,沈緬於資訊科技的炫耀光彩,似乎只要好好發展資訊科技,前途便是一片光明。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資訊科技固然帶來不少的方便和好處,可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卻也層出不窮;只是它們散於各處,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罷了,諸如:花樣百出的電腦犯罪(computer crime)、防不勝防的電腦病毒、無聊之極的網路駭客、種種誘人沈溺的不良電玩、以及利用資訊科技助長的暴力、色情等等情事;凡此敗壞既有成就、破壞原有安定和秩序的種種事端實不勝枚舉。其實,問題還不只於此,自從電腦應用以來,便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較為人知者如:工作改變帶來的工作適應、轉業和失業問題;電腦及資訊素養教育的問題、在職教育問題;組織結構改變的問題;資料、知識和智慧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問題;侵犯隱私和侵犯人權的問題;資訊倫理問題,資訊氾濫問題……類似這些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似乎沒完沒了。

    綜觀這些問題,顯而易見,都不是純粹的科技問題,而是應用資訊科技於社會時,與人文和社會現況互動所產生的結果。換言之,是應用資訊科技時的眼光、價值取向、態度、方法以及規劃、創意等等發生問題。如果不明白資訊和資訊科技的本質,不了解它可能對人文、社會帶來的改變和衝擊,那麼資訊科技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其理甚明。有鑑於此,歐美日等國對於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影響的研究一向甚為重視。以美國為例,1960年代就開始有資訊對產業和經濟影響的研究,於1970年代末建立了資訊經濟的理論、量測、實務(如資訊職種)和資訊產業政策架構的規劃。1970年代相關的研究紛紛並起,如資訊管理,資訊科技對組織的改變及因應,資訊社會的理論和構想,以及資訊科技對心理、生活品質、教育、兒童……等,均開始做深入的探討。1980年起,資訊倫理的研究及實務遍及全國,大專院校紛紛將資訊倫理列入重點課程,業界亦普遍對主管人員作資訊倫理的在職訓練。1990年代資訊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實務受到重視,以文化為軸心的資訊科技對社會影響的研究,在各個學門蓬勃展開,方興未已。這些現象,都一再說明:若只一味的發展資訊科技而不知其對人文、社會的影響,後果堪慮。不幸地,國內似乎正處於這個狀況。

    為了正視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帶來的改變和衝擊,筆者以為,最要緊的是要能警覺到資訊科技不是萬靈丹,不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要破除以往對資訊科技過份偏頗的歌功頌德而造成的錯誤意識型態。

  七、資訊社會對各層面的影響

  (一)、 經濟的影響

   網際網路對於經濟影響最大,帶來全球經濟,可分為知識經濟與電子商務二方面來談。柯斯特(Manuel Castells)剖析網路化知識經濟社會的特徵具有:「資訊化」(informational)、「全球化」(global)、與「網絡化」(networked)三大特色,各特徵重要而獨特並且交織連結。資訊化的特徵是新經濟體內單位或機構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強調的是有效生產、處理及應用,全賴知識為基礎的資訊而定。全球化的特徵是因為生產、消費與流通等核心活動以及它們的組成元素(資本、勞動、原料、管理、資訊、技術、市場),是以全球角度來組織,直接進經濟機構之連結網絡來達成。網絡化特徵係指在新的經濟條件下,生產力與競爭力的增進,都是在企業網絡互動的全球網絡中進行。由於資訊科技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了知識經濟發展。也正是經濟的知識與資訊基礎、全球性的觸角、以網絡為基礎的組織形式,以及資訊科技革命,才催生出新而獨特的經濟形式 。

    以知識為重要物質的時代到來,是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早在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但正式名詞係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簡稱OECD)在1996年發表的「知識經濟報告」出現,並界定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21世紀人類正步入以知識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分配、消費等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特徵是:一是知識經濟主要依靠知識創新、知識創造性應用和知識廣泛傳播發展;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已經從傳統產業轉移到資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環保工程、文化產業及科學資訊服務業;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消費將進一步呈現多樣化、個性化、藝術化特點;四是知識將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成為競爭與合作的決定性因素。

    網際網路在經濟上另一重大發展為「電子商務」(E-commerce),「係利用網際網路進行雙向溝通的商業活動,企業可將產品、服務、資訊等訊息存在企業所建立的網站上,透過網際網路開放系統,提供消費者。消費者可由企業所建置網站伺服器獲得所需的資訊訊,並且在企業網站上進行商業活動,包括商品與服務交易、電子告等,從交易流程而言,整合商流、物流、資訊流與金流四部分」。

     為因應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對產業所帶來的衝擊,我國經濟部商業司於民國88年起積極推動「商業電子化計畫」,在各界的支持與參與下,於89年底推動三十個行業,三萬家企業導入網際網路商業應用的目標。「電子商務環境整備及B2C電子商務推動計畫」承襲過去相關計畫之推動成果,應用近年來電子商務之科技發展,期望能建立國內優質的電子商業作業環境,協助企業經由流程與資訊的整合,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品質,帶動國內電子交易市場熱絡,進而藉由網路無國界的優勢,掌握全球化競爭的致勝先機。

  (二)、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資訊社會的終極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做到:「民眾在生活中需要任何信息或知識時﹐都能及時如願獲得」。因為美國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主要目的就是望提昇其民主到全民參與的層次﹐因為知識共享教育和資訊充份的告知,正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政府機關可以不必仰賴媒體,而直接在網路上立刻公佈消息,像是政府的公報,上網路後立刻天下皆知,也就不必靠媒體輾轉報導了。不僅政府機關可如此,私人企業亦然。

    網路對於社會資訊傳播與政府管理有所助益,但也帶會公平與充分分享目的仍有相當的困難﹔從人文﹑社會的觀點﹐對此理想是否能實現﹐就有許多問題。換言之﹐從科技的角度﹐這理想是可行的﹐但是需要人文﹑社會方面配合﹐來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和基礎建設才有希望。 資訊科技固然帶來了生活和工作上許多方便﹐可是傳播﹑溝通方式和效果的變化也十分巨大。巨大的變化常給人們帶來難以適應的情形﹐諸如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隱私的危機﹐甚至是面臨新的不法威脅,如網路勒索、網路駭客等。新傳播環境適合人性嗎﹖真的人人都愛上網路﹖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各種網路與社會相關研究方興未艾。給社會重大變革。所以﹐教育、健保醫療、社會福利、國防、保險等社會問題,都需要大量的溝通工作,都依賴新資訊科技以期能解決現在無法做到的。這方面,並非在電腦實驗室中就做得出來的,需跨領域充份的配合。

  (三)、文化的影響

    科技對文化有幾項應用:(1)幫助蒐集文化與藝術資訊;(2)網路普及使文化與藝術資訊的傳佈;(3)新科技成為藝術文化的創作媒材,藉由數位工具的輔助,藝術創作變為更為多元化、也使更多人參加, 不論 是藝術家、建築師、文史工作者都可以共同參加與討論;(4)文化的產品可藉由Internet成為公共資訊平臺。

    資訊科技有助於文化的提升與融合。美國與聯合國許多國家開始將網路應用在精緻文化,傳統文的保存與提供, 讓民眾充份享用, 提供不分國界, 種族, 貧富均能公平取用。公立資訊傳播機構, 如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均將重要館藏數位化提供全民使用,象徵人文與科技的結合。

    許多國家莫不寄望網路能將精緻文化﹑傳統文化讓民眾充份享用﹐以平衡媚俗文化﹑通俗文化造成的傷害。1994年9月,美國政府公佈了一項 NII計劃下的規劃草案:「人文和藝術上資訊高速網路」。這草案意圖把美國兩百年的文化累積,如:手稿、文章、劇本、圖嶼、舞譜樂譜、錄音錄影、圖繪(drawings)、雕塑、圖畫(paintings)、和各式各樣的藝品,甚至包括相關的海報、型錄、節目表等等,一網打盡地數位化,以便放在資訊網路上,不分國界、種族、貧富、知識程度、社會階級等,讓人人都能取用。

  (四)、教育的影響

    資訊時代,網路對於教育發生革命性的衝擊。數位圖書館, 多媒體以及個人資訊處理技術, 將使資訊社會的教育有嶄新的面貌。事證導向, 問題導向的學習, 以及合作學習將取代傳統的學科導向教學方法, 而使學校的形態徹底改變。資訊社會後對於學生更重要的生有效利用資訊科技, 發揮教育功能。

    由於社會變遷快速,科技不斷進步,現代人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應付這個多變的世代,所以終身學習成了現代人生活的重要元素。終身學習係「學習者個人經由正確,非正確及非正式的教育管道,迎接多元化、多物化的自我導向學習,其目的在適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並激發個人潛能,以促進自我實現。」主要以學習者本位,重視個人一生不斷學習以適應變遷及自我發展的過程。在迎接二十一世紀來臨,世界上許多國家正邁向學習型社會,是教育的願景,也是社會發展的理想,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幫助個人的發展與資訊社會來臨。網路正有助於學習與教育的新發展。 

  (五)、學術與研究的影響

    資訊科技的進步和資訊建設的增強,連帶使資訊科技本身的角色也在改變。目前,有許多應用都是以資訊科技作為駕馭知識的觀點出發的。網際網路改變了學術傳播型態,也促進學術與研究的進步,並具備下列特色。

1. 資訊的匯集,能產生更大的知識匯集。匯集資訊的結果,將發前人所未見,這也是研究時常用的基本方法。在 這種觀念下,許多新的應用應運而出。

2. 各行業間之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由於溝通之便捷,許多原來無法溝通﹑往來的領域得以彼此相互學習﹑參照﹑合作﹑創新。這情形,在以往的社會中是不太可能的。這種相輔相成的觀念是創新﹑革新的契機。

3. 既有知識的整理和重組﹑建。當知識數位化表達在電腦中時,是需要尋求一種新的結構。對已知如何處理此表 達者,知識將被整理﹑重組;對未知者,則涉及知識的重組和新建。換言之,數位化的風潮正重新在電腦中建 構人類的知識。許多應用據此而生,像是數位典藏就是個典型的巨大工程。

4. 新的工作與合作的環境的發展。在網路上發展協力的工作環境已有數十年,且已有小成。在家上班、遠距上班, 虛擬鄰居,虛擬社群等,都是突破現有時空障礙而導出的新工作環境和新的合作、協力倫理的實踐。

  八、實現優質的資訊化社會願景---數位臺灣(e-Taiwan)計劃

   數位臺灣計劃考量將推動在家上班列為「寬頻到府600萬戶計劃之關鍵性應用」,政府並將率先示範,由行政院研考研考會規劃與建置公務員在家上班環境,推動公務員在家上班。在推動居家學習上,除建置光纖資訊高速公路,亦由教育部規劃與建置各級學校寬頻上網環境,並運用政策工具,研提補助低收入戶上網設備及一班家庭上網設備租稅減免措拖,鼓勵家庭設置居家學習環境,至於在居家學習教材上,則鼓勵老師與業者共同開發在家學習教材。

    高天助表示,縮短數位落差亦是數位臺灣計劃未來的工作重點,這項計劃中,內政部將負責提昇低收入戶、弱勢婦女、身心障礙人士、及高齡者數位應用能力普及;補助低收入戶接收資訊教育訓練及身心障礙團體辦公電腦設備;輔導縣市政府建立公用資訊服務站,廣建上網服務中心運作機制。而加速偏遠中小學路基礎建設,規劃開放學校電腦網路設備,訂定獎勵辦法獎助偏遠地區各級學校既有師資,以及協調內政部於學校配置替代役男,提供就近社區民眾資訊教育服務則由教育部主導。

    此外,經濟部負責提昇中小企業e化及電子商務應用能力,縮減與大企業之間之數位落差;而交通部負責推重市場競爭機制,降低網路連線費用、寬頻建設普及服務、提供低收入戶、殘障人士及偏遠地區通訊優惠措施;擅用普及服務基金鼓勵固網業者投入偏遠離島地區建置高速網路提供上網服務。

    我國雖早已是資訊大國但在資訊應用方面,尚有待加強,資訊應用的普及,取決於系統的可靠穩定性及要令民眾感到方便易於使用,這些都是在推動電子化政府時必需考量的要素。

  九、平衡數位落差

   由於資源掌握及分配的不平均,以及對於資訊科技的了解未能普遍,造成相當大的數位落差。根據資策會的調查,臺灣經濟發展較佳城市之家庭的個人電腦普及率達35%,偏鄉地區則在5%以下;面對此一情況;實有需要針對國內目前數位落差之情況做全盤性的瞭解,建立監控指標,包括城鄉之間、貧富之間、不同產業之間,就如同環境品質監控一般,並構想有效的策略來消弭數位落差,如此,才能將資訊科技使用族群全面擴大,尤其是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以及弱勢族群平等享用科技成果的機會,以加速電子商規模經濟的形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積極研訂消弭數位落差政策以改善資訊與通訊科技取用問題,其要點包括:(1)加強網路基礎建設,含發展基礎建設、提昇網路競爭能力的先導調變行動。(2)重視個人、家庭的推廣與傳播,含學校內部的取用情況、與其他公共機構的取用。(3)加強教育與訓練,含學校內部的訓練與在職訓練。(4)重視企業間的傳播,含小型企業資訊與通訊技術的支援和訓練、加強對鄉鎮區域的協助。(5)推動政府計劃,含線上政府服務、政府成為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示範使用者。(6)促進各國合作。 

    此外,工業八大國家(G8)在2000年7月,於日本簽訂「Okinawa Charter o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憲章,目的在建立全球資訊社會,並成立「數位機會任務小組」(Digital Opportunity Task Force,簡稱DOT Force),專門解決數位落差問題。DOT訂定多項工作目標:(1)支持在發展中國家設立公共資訊與通訊科技檢索點,作為促進即時、廣泛、可及與支持性取得資訊通訊科技的重要方法。 (2)提供資訊取得與訓練。(3)進行數位落差的評量,加強Internet應用以改善職員、老師、與學生在學校與遠距教學活動的學習績效。(4)鼓勵政府提供廣泛與免費全州資訊與內容資訊。(5)鼓勵發展中國家製作適合當地的資訊內容,多重事翻譯與改寫工作。(6)支持數位化計劃並將公共內容放在線上供眾取用,強調多語言應用與本土傳承。(7)在非營利基礎上,鼓勵各機構團體積極從事內容資訊的徵集、改作與傳播並運用網路連結。(8)鼓勵出版社開發可能的商業模式,以增加窮人取用內容資訊的機會。

  十、電子化政府需整體規劃

    目前電子化政府計畫多由個別業單位由下而上規劃與提報,缺乏整體性規劃共同資源的效果。此外現有各行政資訊系統多為各機關專用而設計,缺乏與其他機關的資料交換和整合運用,應在行政院層級設置中央資訊長,依國家的螢展方針與需要,釐定資訊技術應用策略,並協調各部會推動計劃,以帶動全國資訊應用的發展。

    健全的資訊規範是資訊力發展成功的重要保證。在法律方面,應加速檢討研修電信相關法規,營造一個有利市場競爭和促進使用者福祉的電信環境;健全電子契約法制環境,為電子商務和電子化政府之推展建立堅實的基礎;健全數位智慧財產權法制,針對各種數位智財之特質,檢討現行法規之不足,提出因應規範。為維護網路倫理,應設立專責組織負責網路網域、網路資訊分級、監督網路不當使用、推廣網路禮儀、鼓勵網站業者自律等。

    此外為落實推動電子化政府,建議制訂電子化政府專法,一方面宣示政府推動電子化政府之決心,作為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共同指導方針,齊一電子化政府推動之進度,另一方面亦能著由立法過程中的討論,引起人民對此一議題的重視,並進而參與建言,以切實符合人民的需求。

  十一、展望

    管理大師社拉克曾描繪資訊社會的面貌,如資訊革命以及網路發展帶來的經濟、社會及組織的重大改變,並指出電子商擴展了人類的心態、視野及心智天地,對原有產業、市場及國際疆域形成重大挑戰,新千禧年領導者的地位與角色亦將有所改變。

    相信各位都同意,全球即將邁入知識經濟與資訊化社會,而其引發的衝擊與挑戰將如排山倒海而來,試問:我們真的了解並體認到資訊革命所帶來的變化與影響嗎?我們已作好應有的準備以迎接下一個社會的到來嗎?我們國家資訊力的水準能夠大幅提升以應付全球化的競爭嗎?如何回應這些挑戰,將深刻的決定我們的未來!

    首先,個人以為,我們的心態需做巨幅的調整。資訊及網路科技只是社會變化的引爆點,而非政策實施的目的,以電子化政府為例,目的不在電子化,而是在透過資訊科技的深化運用來建立一個為人民福祉而存在的效能政府,出發點應在人民的需求,根據此一需求進行政府改造,改造的願景及理想透過資訊科技來有效達成。否則各行其是的結果,部會間、中央與地方間的系統將如資訊孤島難以整合,更遑論為人民做有效的服務。

    主其面對新時代的發展,管理者的任務亦將有所調整,以政府角色為例,治理方式、運用資訊的方法、整合的能力皆需要進一步的提昇,並注入企業家的精神與創新的活力,基至採取經濟學家熊彼得所謂的「毀滅性的創新策略」,才能因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其次是資訊需要有麥的掌握。杜拉克曾指出:「管理者重要的任務是需要承擔資訊責任,並利用資訊應用能力,來了解外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決策者應該要問完成目前的工作需要甚麼資訊,用什麼方式得到,而根據資訊來決定方向、來改造組織、進而付諸行動。全民資訊素養的提升亦復如此,電腦只是工具而非資訊。我們需要培養能夠應用資訊的國民而非只是電腦技工,因此,如何全面將人民從「電腦織字率」提升至「資訊識字率」,將是資訊國力能否夠順利開展的指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大作為須從基本建設做起,資訊國力無疑是其中最關鍵的要素之一。未來臺灣若要達成「年輕臺灣,活力政府,綠色矽島,全民入股」的施政願景,必須正視資訊國力的發展,並對資源做必要且大瞻、有創意的配置,以促成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的再造,昂首闊步邁入現代化之林。

  十二、臺灣未來資訊社會發展展望

  (一)確保信心:

1.有害內容的管理:

全球企業電子商務對話(Global Business Dialogue on E-commerce;GBDe)應推動建立業界共識及儘可能由業者採取自律規範來處理有害內容(Combating Harmful Internet Content;CHIC),政府應避免進行過度嚴密的控管方式,以免傷害內容產業的發展。同時,並建議可以採取科技的手段及發展篩選軟體以過濾有害資訊。

2.強化消費者的信心:

各國政府應重視在無疆界之跨境活動中,如何推動信心建立之政策架構及機制。GBDe可與消費者團體合作,針對線上活動的特性,發展線上爭端處理機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ADR)及實務,以補充正式程序外的爭議解決機制;此外,亦應從法律架構上,賦予電子商務活動具有同實體世界般相同的保護與適當之規範與責任。

3.資訊安全:

各國應攜手合作打擊網路犯罪,並藉由國際合作發展相互聯繫管道,發展全球資訊安全災害通報機制,以及建議可依循OECD所更新之資訊安全指引,發展出安全的政策與管理架構,然而在實務上最重要的莫過於建立重視安全的文化,以有效確保資訊安全。另,各國推動PKI基礎建設,並在國際間推動跨境互運(interoperability)與認證機構間的相互承認工作,亦為日後確保資訊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

4.個人隱私保護:

應確保個人隱私資料獲得妥善之管理,對於業者運用這些資料之方式與範圍,可藉由自律措施及政府法規的約束予以管理,讓使用者得以安心進行線上活動與資料傳輸。

  (二)全球資訊社會現況:

1.匯流(convergence):

緣於資訊科技的突破發展與應用,致使資訊、電信通信及傳播等產業之服務提供出現整合之趨勢,故傳統的管制措施與政策勢將產生重大的變遷,其管理模式及管制手段之合理性將遭受挑戰與衝擊,政府未來應順應科技發展趨勢,尊重市場機制及採取彈性的管制措施,以促進新型態產業之發展;同時,未來應加強監理機構間的經驗交流及政策協調,使得各國能採行最有利於資訊社會發展的最佳範例與措施。

2.電子化政府:

政府運用資訊科技處理公共事務,將有助於提昇國家的競爭力和人民的生活水準。從企業角度出發,電子化政府可使政府提供更有效率和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政府部門運用新科技進行公共事務之處理,將可設計出新型態的公共服務,用以加強政府和人民間關係,以及提昇工作效能、效率及降低成本,並可能進一步改進組織運作模式。

缺乏先進電子化政府政策的地區、國家或地方政府必須承擔無法吸引私人企業投資的風險。換言之,電子化政府的應用將可增進私人公司的效率並提高他們對於電子商務的採用。此外,由於私人企業投入政府電子化發展計畫,ICT相關領域產業將因此更加蓬勃發展,並促進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GBDe業已建立電子化政府最佳實務之資料庫,未來透過經驗的分享與學習,各國將能更有效地發展治理能力與ICT素養,推動資訊社會的發展。

3.智慧財產權:

推動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執行,應配合WIPO之工作進展,檢視現行法規架構,並應增加對於數位產品及著作之保護與賦予受保護之法益,同時,應重視網路環境上之盜版及仿冒行為並設法加以遏止。

4.稅制:

目前OECD已提出全球電子商務稅制架構,未來國際間應參照此一指引發展出共通的稅制規範,確保電子商務不至於出現額外的賦稅負擔,避免對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有所妨礙,並鼓勵稅捐稽徵單位採用共同的稅務措施。 

  (三)促進成長:

1.貿易:

WTO業已於1998年第二屆部長會議宣言中,決議對於透過電子傳輸之數位化產品暫時免課徵關稅,此舉對於促進電子商務之發展具有重大的貢獻,且WTO總理事會業已責由附屬機構進行電子商務工作方案,探討電子商務對於現行貿易體系運作的衝擊與影響;目前WTO正推動關於下回合談判之議程,與電子商務有關之議題,包括討論電腦及相關服務業以及電信等議題之談判,預計此一工作亦將對於電子商務發展有所助益,另,業界並希望各國能進一步檢視及開放既有之服務貿易承諾,以及推動貿易便捷化工作,促使資訊科技及電子商務能有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

2.基礎建設之發展:

寬頻上網的普及是建立全球資訊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可替全球的經濟帶來龐大的利益。寬頻的使用可促進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成長,並引發更多商業應用及個人休閒應用方面的新服務,包括資料、聲音、音樂和影像的傳輸。在現階段全球經濟蕭條情況下,可結合公、私部門推動發展寬頻產業(含數位內容)之旗艦型計劃,催化對寬頻網路使用的普遍性,這項旗艦型計畫必須包括強化消費者對寬頻服務的認知與需求的建立工作。

 

另參本館:

提升網路訊息  網路解憂丸 電玩與暴力 公告:電腦故障 網軍與美人計 電腦病毒成人了 《誰在操縱我們》 《明窺狂國家》 全民監看  四種深喉嚨 政治竊聽  誰敢監聽馬 色情入侵網站 《網路裡的小孩》 《童年的消逝》 《兒童與電視》 虛擬性愛  自拍無罪 上傳有理 搜尋成癮 人肉搜索 啥是部落族 部落格大賽 誰是宅族 越寫,越聰明? 越讀,越聰明? 《電子書》 《出版大崩潰》《知識經濟》的無价 《數位海盜的正義》《著作權保護了誰》 部落格賺錢術 《商業裸體革命》 《網路淘金》 宅經濟《誰沒部落格》《誰在上網》《圈套/搜密/駭客》《電腦客》

媒體也重北輕南 誰伸手入媒體 自作孽的中時 猜誰猜的準 中國時報又變「給我報報」了? 聯合報變經濟日報 聯經的農改內戰 自由造假 誰的民視 三立也該倒了吧 馬上轉型 馬上轉頭  壹淫媒 媒體殺人 公視怎麼了 名嘴生存之道  名嘴伶牙利齒 邪者叫獸名嘴  局長?名嘴? 《地下電台》  四種深喉嚨 院士之怒 吃飯配電視 N死死活起來了 N死死能幹啥 NCC新生 《脫口亂秀》 投票行為如流水 隱性選民 民調魔數

《電視新聞》 這樣的《思考電視》 《理解媒介》《誰在操縱我們》 《美國電視的源流與演變》 《中國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 《電子殖民主義》 《電視紀錄片創作》 《政治傳播學》 《政治廣告與選舉》 《解構廣電媒體》 《地下電台》 《MTV的意義空間》《質疑資訊社會》《大媒體潮》《多媒體革命》《媒體現形》

台長: 阿楨
人氣(2,448) | 回應(7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媒體現形》
此分類上一篇:《大媒體潮》

顯示全部75則回應

阿楨
俄媒:“中國超級士兵”——美媒與CIA的聯手炒作?

今日俄羅斯2020-12-12日文章,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關於“中國超級士兵”的報導,證明美媒與中情局(CIA)的曖昧聯繫依舊
MSNBC記者肯•迪拉尼安日前稱,中國政府正在進行“超級士兵實驗”。迪拉尼安的報導顯然是基於即將離任的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在《華爾街日報》的專欄,稱中國是美國的“國家安全頭號威脅”。
2014年,迪拉尼安被網路媒體theIntercept爆出與CIA關係密切。此事導致他被《洛杉磯時報》除名。根據公開的CIA郵件,the Intercept調查發現,迪拉尼安經常在發表前將文章交給CIA審核,向CIA承諾正面報導,有時還按照對方要求改寫文章。
其實,CIA幾乎從一開始就與主要新聞人物建立了密切的工作關係。資深記者卡爾•伯恩斯坦在1977年發表的《中央情報局和美國媒體》一文就講述了此前幾十年400多名記者和媒體人如何與CIA合作。涉及的媒體包括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廣播公司(ABC)、全國廣播公司(NBC)、《時代》週刊、《新聞週刊》、路透社和《紐約時報》。某些情況下,相關記者甚至領取CIA的薪水;有些時候,他們出於對CIA和國家的忠誠,充當了“影響力代理人”的角色。
最近,筆者根據《資訊自由法》從CIA獲得一份詳細介紹其公共事務辦公室活動的檔。檔多次提到一些記者受邀到CIA總部等地參加特別簡報會。
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迪拉尼安的評論完全沒有與美軍自己的“超級士兵”專案進行比較,包括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2014年成立的生物技術辦公室。
也許更重要的是,這也使他能夠助長恐懼,為美媒不斷加大的中美相互猜疑和敵意推波助瀾。
2020-12-15 08:20:35
阿楨
原來印度是反華水軍之王 2020-12-25 新浪軍事

  2020年12月,獨立智庫“歐盟虛假資訊實驗室”發佈一份名為《印度紀事》的重磅調查報告揭露,在總部位於德里的斯裡瓦斯塔瓦集團的領導下,這一虛假資訊網路以日內瓦和布魯塞爾為基地,遙控分佈在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的750家虛假媒體、冒牌智庫、虛構NGO,借由印度主流通訊社ANI洗白資訊並放大影響力,且最早自2005年起就投入使用,至今每天仍在詆毀巴中,並大肆鼓吹親善印度。
……
  正是歐盟佩戴有色眼鏡和雙重標準,使印度情報機構在十幾年內有恃無恐地營造了超大規模虛假資訊網路,最終反過來威脅歐洲資訊安全和政治自主。這一點和美國豢養的某些反華機構在2020年大選中通過虛假資訊左右選情走勢如出一轍。
  回應
中國媒體吃乾飯的
中國有一大幫吃裡扒外的“公知”
我們為什麼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呢?
根本不可能,印度可以十幾年如一日搞這個,是西方對印度暗中支援,如果中國一經發現,肯定是大肆炒作,立即撲滅!

亞洲週刊反駁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的言論 2020/12/25 中時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以蔡英文總統為封面,專題報導台灣「民選獨裁」的真相。民進黨表示,亞洲週刊為北京政府喉舌。對此,亞洲週刊晚間反駁表示,蔡英文總統與民進黨不應藉“抹紅”亞洲週刊來否定台灣的主流民意。
一、本期是採訪民進黨內部的看法,顯示各方對台灣民選領袖走向獨裁的憂慮。
二、民進黨政府對“反萊豬”的醫師蘇偉碩”查水表“,對台大教授蘇宏達自臉書上的發言,出動警方約談,都製造寒蟬效應。作為國際媒體,對這些攸關言論自由的大事,都有責任詳細報導與評論。
三、亞洲週刊支持香港民主發展,但反對打砸搶的”攬炒“與”私了“,反映香港的主流民意,民進黨對此加以攻擊,正暴露它背後支持香港動亂的意圖。
  回應
台灣綠政權假民主假自由真獨裁真賣台真毒台
2020-12-26 07:42:53
阿楨
羅賓漢“劫窮濟富”遭差評潮,穀歌又來“熱心幫忙”2021-01-30 觀察者網

近期的美股市場,散戶大軍和華爾街大機構之間展開多空對決:美股散戶抱團,以報08年金融危機之仇為名義,向對沖基金為首的機構大戶發起挑戰。而就當散戶佔據上風之際,一款名為“羅賓漢”(Robinhood)的券商平臺App,則突然拔網線,限制散戶交易遊戲驛站等股票。對此,美國的監管機構和司法部門相繼出手。
  羅賓漢遭到散戶“報復”,穀歌“拔刀相助”?
谷歌已經刪除了近10萬條負面評論,以挽救羅賓漢這款軟體的急劇下滑的評價。
  回應
每個朝代末期精英階層都會內鬥至不可調和最終分裂,和底層平民結合形成新的力量,經過鬥爭淘汰最後建立新的政權。然後若干年後這個週期再次迴圈起來。
這只是中國的概念。中國早早豎立了民本思想,精英把民心作為自己的權利來源,如果統治集團喪失民心了,精英就想著借助民心奪權了。而歐洲是君權神授,精英是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精英參與,農民起義是註定不會成功的。
所以特朗普錯在支持美國人民,而不是支持美國財團。
  相關新聞
馬克龍呼籲嚴管社交媒體:美國國會騷亂該管了
農民抗議活動爆發衝突,印度政府通知“斷網”
  回應
公知出來幫民主自由洗地啊。
2021-01-31 10:03:46
阿楨
BBC涉華反智報導更新 又開始抹黑中國人工降雨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先是編造新疆不實報導;又主動挑事封禁中國媒體;後又再次因為“陰間濾鏡”醜化、抹黑武漢抗疫成就。
  走到人人喊打的地步後,BBC開始大搞反智反中。2021-02-18報導,中國當局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天氣操縱專案……引起了鄰國的擔憂。不僅影響印度夏季季風,還偷竊鄰國降水。
  氣象專家張明英表示,人工降雨(雪)並不具備控制天氣的能力。
  在BBC評論區,網友戲稱按這種反智邏輯:貴國提倡的群體免疫,就是一起去死!
  相關新聞
美新研究稱「波灣戰爭症」不是衰變鈾武器引起 2021/02/18 中時
醫療快訊一項新研究指出,吸入貧鈾粉末不會有那麼複雜的結果,衰變鈾武器不是波灣戰爭症的主因,伊拉克當地的環境問題、沙林毒氣等化學製劑的比重更大。
  回應
從韓戰開始越戰灣戰至今還打化學細菌戰的美國巧妙地假罪以人。

英美雙標 像極了民進黨 2021/02/18 中時社論

英國關閉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在歐美國家船過水無痕,中國禁播BBC卻遭美英歐嚴詞譴責。BBC稱新疆存在「對在囚婦女的系統性強姦」,證據主要來自一名近年多次在西媒作證的「受害者」。當中國政府提出相反的證據時,BBC卻視若無睹,全不採信。
保障新聞與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但雙重標準不是。如果一國政府一方面以言論自由苛求他國,說這是普世價值,另一方面自己卻打壓言論自由,說這是防衛民主,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雙重標準;如果進而把這種雙重標準視為理所當然,那就是偽善。英美和民進黨政府都犯了雙重標準的謬誤,不是習焉不察,而是政治鬥爭下蓄意為之。
  回應
中國不是民主自由國家,中媒在民主國家卻想自由報導?這是不公平競爭,不能讓中共得了便宜還賣乖!
你是歪理一大堆, 其實你本身就是雙重標準的典範, 真是猴子不知自己屁股紅.
英美台在人權上,也是蓄意為之的雙重標準!

臉書大戰澳媒 台灣看了能不怕嗎? 聯合報

澳洲眾議院2021-02-17通過新聞媒體交易法,以解決澳媒與谷歌、臉書等科技巨頭之間議價能力失衡的問題,沒想18日臉書上的澳洲媒體新聞全部消失...
  回應
台已控制臉書,怕啥?!
2021-02-20 06:03:02
阿楨
環時拜登新聞失真遭批惡意誤導 多維網酸:欺負人們不懂英文? 2021/03/28 中時

《環球時報》3月26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首場記者會時,曾引用拜登說法「美國絕不允許中國超越美國」,被《多維新聞》指責存在明顯的誤導性翻譯,拜登先是表示「不尋求與中國對抗」(it’s not anti-Chinese),接著說,「中國有個整體目標,他們要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在我任內這不會發生,因為我們也將持續增長和擴大。」
  回應
 拜登,「中國有個整體目標,他們要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在我任內這不會發生,因為我們也將持續增長和擴大。」=但絕不允許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頭號強國 ==>結果是一樣
 台媒的新聞幾乎都是不如實報導,而有心扭曲。
 環球網根本沒有寫到"威脅"是《多維新聞》自己加上去的。環球網的"不允許",不見得是不准別人做什麼事,也有另一種解釋,是"米國的自我期許"之意。例如我不會允許別人超過我,這非旦不是不准別人,更不是"威脅"中國之意。
2021-03-29 07:52:59
阿楨
報導涉華疫情假新聞卻死不承認 BBC回應再被網民罵翻 2021-02-06 觀察者網

英國廣播公司(BBC)長期自我標榜“報導真實”,然而從去年12月在新疆通過剪輯嫁接刻意歪曲事實、抹黑中國,到近期在涉新冠疫情的新聞視頻中“移花接木”,BBC在涉華報導中假新聞頻出。
對此,中方已多次點名這家英國媒體。2月4日,中國外交部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停止蓄意抹黑中國,然而BBC誇耀是“全球最受信任的新聞媒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眾怒,網友們紛紛在此推文下方留言批駁。
一位網民把BBC嘲諷改成了“偏見廣播公司”(Biased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還有人寫道:“當有14億人或是全球至少20%的人不信任BBC時,BBC還自稱是‘世界上最受信任的國際新聞媒體’。既傲慢也無知。”
一位牙買加網民則義憤填膺地表示,BBC此前在報導本國毒梟被引渡至美國的新聞時,也曾發表虛假內容。
還有一位網民舉例稱,BBC長期受到英國政府的操控,報導極具偏見性,比如在對“維琪解密”創始人阿桑奇審判的報導中,幾乎保持了沉默。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此前的涉疆假新聞還是後來的涉疫情假新聞,參與報導的均是BBC駐中國記者沙磊。
  相關新聞
BBC駐京記者沙磊轉駐台灣,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可以不喜歡中國 但不可以造謠。他跑什麼?新疆有一些民眾和實體因為沙磊涉疆的「假新聞」,導致利益受到了損害,他們打算要起訴沙磊。
央視反恐紀錄片:揭新疆前高官與東伊運(2002年聯合國將ETIM列為恐怖組織)勾結,號召維吾爾族加入聖戰建國夢,還派部分人參加IS組織,以成為東伊運接班人。
  回應
少數民族想獨立要判刑,證明中國毫無言論自由!藏獨/疆獨/臺獨…
看看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後主謀被判刑坐牢,歐盟國家都支持西班牙政府呢
  相關新聞
西方國家近期連番指責中國對新疆的維吾爾人實施種族滅絕(genocide),但華盛頓郵報集團旗下的「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披露,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辦公室今年稍早的結論是,沒證據證明是種族滅絕。
2021-04-04 08:25:52
阿楨
起底民進黨“網軍”謠言生產鏈:有一批幽靈操盤公司,蔡當局變著法兒給錢 2021-04-06環球時報

台鐵事件發生後,為降低此次事故對民進黨的傷害,其豢養的網軍已帶風向試圖脫責,發表諸如“你們只要敢指責我民進黨官員,就是只想政治鬥爭”“小英這次是被迫背了一個黑鍋”等言論。此前的萊豬/鳳梨風波/藻礁公投等一系列在島內掀起全社會討論的話題都被民進黨網軍這只無形的手精准操控著。而當這只手將目標轉向大陸或國際輿論場時,又往往伴隨著無底線的造謠和抹黑。它到底是如何攪渾臺灣網路輿論場的?
  歪曲事實,動作整齊劃一
“1450”是對民進黨“網軍”的戲稱。2019年3月,農委會的“2019年度加強農業訊息因應對策計畫”被指控編列1450萬元新臺幣預算,以每月4萬元以上薪資招募人員在網路論壇進行工作。
  熟悉臺灣網路生態的人對下述場景應該不會陌生:配色刺眼、寫有一行看上去像“字幕”的繁體字的圖片,能在“只是堵藍”等臉書“粉絲專頁”上獲得上千評論的互動。這樣“物美價廉”的內容是如何出爐的?
  操作的大致流程:民進黨上層進行政策研擬和輿情分析後,文字論述交給側翼網軍測試(輿情)或者帶風向,這個環節的受眾主要是年輕人;之後再通過網路意見領袖發文,配合名嘴政客的政論節目覆蓋中年受眾;圖文製作則交給中央廚房,由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民進黨媒創中心、網路社群中心等下屬製圖部隊同步供給側翼網軍和意見領袖,在社交平臺進行擴散。
  民進在4年時間裡為媒體提供破百億的標案,在45家媒體中,臺灣公視、三立、民視3家親綠媒體中標金額占一半,公視23億,三立17.6億,民視16.5億。
  2019年,蔡英文的政治獻金收入5.6億元,最大支出項目為“Line社群系統互動技術服務、社群分析與顧問費第一期” 750萬元,支出不乏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公司。
  民進黨起家於媒體(美麗島雜誌社),骨子裡就擅長操弄社情民意。綠營早期的新媒體攻勢主要服務於政黨選舉,蔡上臺後,開始打造專門服務于民進黨甚至自己團隊的網軍,目前已實現了對島內傳媒管道的全面控制,頻繁製造網路事件,已成為蔡的私家打手。
2021-04-06 09:11:44
阿楨
1450教戰手冊瘋傳 自嘲:我們有人常忘切換帳號 2021-06-11 聯合報

親綠寫手林瑋豐(圖)自導自演事件被抓包後,讓民進黨網軍治國印象更深植人心。民進黨善用網軍引導輿論,完全執政後更挨批1450治國。近日流傳一份「1450內部流出的教戰手冊」,內容穿插時事哽,深入淺出引發熱議。
1.要多轉傳貼圖,不要跟任何人硬碰硬,遇到討論就直接連續貼圖洗版,貼粉專側翼的圖酸爆柯文哲就好。
2.同時進攻,看到柯則大家一起同時間噓文,蔡政府則是同時間推文,務必一秒內數個假帳號同時發動,製造言論主流假象,讓真正的討論沉下去,避免生波瀾。
3.辯論逆風的時候,記得留一句「4%」(指柯粉)就趕快撤離,不要跟他們糾纏,因為若拿出資料佐證,很難講的贏他們。
4.看到逐字稿就強烈抵制,這種東西,大多數都對民進黨不利,可以用「逐智稿」之類的話語反擊,然後快速撤離。
5.討論任何國際議題,一定要扯起柯,讓鄉民對柯感到厭煩。
6.多購買帳號,目前有些帳號仍在拋售中,方便集中火力作戰。
7.遇到極端不利的討論,像是「黑道、3+11、卡神」之類的不反擊、不辯論、不討論,就留一句「又一個4%」即可,記得立刻撤離。
8.沒有敵人就製造敵人,偶爾要反串一下,製造鄉民對中國的厭惡,還有對柯哲的仇恨,但請記得要切換帳號。
9.圍魏救趙,柯聲勢好就拉侯打柯,侯聲勢好就捧柯打侯;以前黃國昌聲勢好的時候,我們就操作過一次捧昌打柯,很多笨蛋被騙過去了,如今還可以再做一次。
10.現在因為民進黨嚴重下風,請對柯用顯微鏡檢視,像是萬華等來轉移目光,帶領鄉民思考,務必製造「兩個一樣爛」情況。
11.認知作戰,校正回歸、抗中保台、台灣價值等這一些宣傳標語,已經被大家用嘲笑、嘲弄方式表達,所以請一定要避免寫出這些字眼。
12.敵人要正確認識,唯一的敵人不是中國,不是國民黨,只有柯。
  回應
台灣教育失敗30年,年輕人全都是廢物!會發文放屁賺錢的,算是優秀的。
2021-06-11 07:41:10
阿楨
迴紋針等科普大V“不讓中國人吃海鮮”的背後… 2021-06-20 觀察者網

  一群科普大V紮堆發表“中國人對海鮮貪得無厭”的奇怪言論,沒想到竟意外引發科普圈“大地震”。
  18日晚,科普博主@賽雷話金 稱自己也曾收到過一家“公益組織”發出的合作意向,邀請他製作關於“中國海洋保護”主題的科普短視頻。但進一步查詢後,他發現這個組織實則是個境外NGO組織,創始人和顧問表面是研究中國的專家,實則多年幹的都是抹黑、污蔑中國環境事業的勾當,其中甚至還出現了被斥為“千古罪人”,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身影。
  由此他表示,此類境外NGO組織花鉅資找大把國內媒體宣傳所謂“環保”,以科普海洋漁業為名,實則不懷好意地傳播一些“未來吃不上魚”的恐怖資訊,讓蛋白質攝入量遠低於發達國家的中國人不要吃海鮮。
  視頻中,他還直接掛出了博主@EyeOpener 疑似收錢做科普視頻,並點出另一科普大V@迴紋針PaperClip 的兩名編輯,分別存在任職於美國軍方機構、在境外社媒發佈大量反華言論等問題。
  相關新聞資料
德媒:全球暖化因中國人愛吃肉
美國時代周刊:“中國人愛吃肉會導致世界毀滅”
“中國人吃肉毀滅世界!”外媒雙標抹黑中國,還偽善勸咱全民吃素…
2021-06-21 08:28:25
阿楨
極罕見!印媒載文:從護照成色到治理效率,中國在軟實力上總是擊敗印度

《印度快報》2021-06-23 “為什麼中國總是在軟實力上擊敗印度?”內容如下:
中國在硬實力優於印度,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我們印度人認為自己比中國更具影響力,但洛伊研究所資料顯示並非如此。
在外交影響力方面, 25個亞洲大國中(美國),印度排名第六,而中國位列第一。外交網路,印度全球的大使館126個/中國176 個。多邊力量,印度占聯合國總體的會費0.8%/中國11.7%。外交政策領導力、雄心和效力,中國排名第一或第四,而印度在亞洲排名第四至第六。
文化影響力,印度在亞洲排第四,中國排第二。
文化投射,印度的報紙和電視/廣播在國外谷歌搜索方面得分更高。中國則在其他幾項指標上做得更好。例如,在全球品牌500強中,印度只有9個,而中國有73個。世界遺產,印度37個,中國有53個。摩天大樓,中國156座,印度44座。中國公民可以免簽證前往74個國家,而印度只60國。
2016至2017年,印度接收24000名亞洲留學生,中國225000名。2017年,印度接待亞洲遊客500萬人次,中國4100萬,在25 個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一。國際遊客,印度接待了1700萬,而中國6300萬。
在東南亞生活了十年,我認為印度的整體比資料顯示的還要糟糕。在有關國際事務、地緣政治、全球與亞洲經濟、技術,乃至於當代文化(藝術、音樂、文學、時尚)的對話中,中國都沒有缺席。但當印度參與對話時,人們對其地區雄心、經濟、軍事和外交能力以及其與東南亞文化和政治契合度的信心很低——詳列於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每年發佈的《東南亞國家調查報告》。不止南亞,就全球而言也是如此。中國喚起了敬畏;印度引起了沉默、禮貌的搖頭或惱怒。
  相關新聞
路透社媒體研究所:美國媒體信任度為29%,排名墊底,FB谷歌被視為傳播虛假資訊的大動脈。
香港蘋果日報2021/06/23熄燈 敲響言論自由喪鐘
  回應
菜陰文逼迫中天關台,台灣有言論自由嗎?
  相關新聞
加拿大2021-06-22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挑頭調查新疆侵犯人權,90多國聲援中方,中方直指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歷史
布林肯籲德:勿讓強制勞動獲利
  回應
聯合國2021-06-12全球童工數20年來首升 增至1.6億。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批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約有50萬名童工從事農業勞作,但美國政府充耳不聞。
2021-06-24 08:40:58
阿楨
黨沒養,都是政府在養 2021-07-10 聯合報 / 黑白集

因防疫不力,蔡政府支持度大跌,讓民進黨焦慮不已。近日綠委劉世芳在中常會上建議黨要提升「網軍作戰」,以化解民眾「誤會」;秘書長林錫耀竟答稱,「民進黨沒養網軍」。此話,立刻傳為笑談,被網友封為「年度最大笑話」。
綠營網軍能征善戰,是家喻戶曉的事。近幾年,台灣政治被攪成一潭渾水,任何「逆民進黨」的人事皆慘遭出征,不都全拜綠網軍之賜?去年蔡英文連任後,在黨內增設「網路社群中心」,命其心腹林鶴明領軍。這個中心,前不久才鬧出主任造假訊息、副主任之夫以假身分自導自演認知作戰,林錫耀忘了嗎?
林錫耀「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說法固然可笑,但認真打量,也未必全是假話。所謂「民進黨沒養網軍」,實情是,更大宗的網軍早就由蔡政府用公帑在養了。這些人平日拿政府標案過爽活,不時應召幫執政黨護航出征打野戰;民進黨不必出糧草,就能享有他們「勤王」的服務,再划算也沒有了。
從農委會的「一四五○」案開始,到台鐵的「春露」案,「幫推」和「投石」的吃香喝辣,「卡神」楊蕙如旗下公司的包攬,到行政院顧問丁怡銘的前門出後門進,不都是利用公帑在養綠網軍?
曾罵國民黨「黨政不分」,民進黨早就青出於藍,網軍正是鐵證。
2021-07-11 06:09:11
阿楨
國家發佈闢謠榜單 澄清"毛岸英因蛋炒飯犧牲"等謠言

  7月15日,“2021中國網路誠信大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會上,由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主辦、新華網承辦的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發佈“正本清源 明理增信”涉黨史闢謠榜,以澄清模糊認識、糾正誤解誤讀、批駁錯誤言論,為建黨百年營造良好網上輿論氛圍。
  涉黨史網路謠言,嚴重污染網路生態、誤導社會公眾、損害黨的形象。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網信辦會同中央黨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門,指導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針對一段時期網上流傳的歪曲抹黑黨史謠言資訊進行梳理盤點,並從革命領袖、英雄人物、歷史事件三個層面,選出具有一定代表性、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十大涉黨史闢謠榜單。
  榜單內容主要包括批駁詆毀、抹黑革命領袖等謠言,如誣稱毛澤東同志並非《沁園春•雪》原作者、捏造“中共啟封‘鄧穎超日記’”供黨史研究的不實資訊;辟除否定、污蔑英雄烈士等謠言,如歪曲編造狼牙山五壯士兩名戰士不是“跳崖”而是“溜崖”、捏造毛岸英同志犧牲是因為做蛋炒飯暴露了目標、誣衊雷鋒同志做好事是假的等謠言;澄清涉黨史軍史重大事件等謠言,如紅軍長征沒有“二萬五千里”、“飛奪瀘定橋”戰役不存在,誣稱共產黨抗戰“遊而不擊”不是“中流砥柱”,借為周扒皮、黃世仁等地主形象翻案否定土改以及否定抗美援朝重大意義等不實內容。
2021-07-16 06:47:49
阿楨
央媒批網路遊戲為“精神鴉片”,遊戲股全線重挫
  相關新聞
妖魔化遊戲應該停止了,這是另一個貿易文化戰場,不能把這條戰線拱手讓人
  回應
精神鴉片一詞侮辱性極強。三十年前沒有遊戲玩的時候精神鴉片是武俠小說,然後是街機廳再然後是網吧,現在都2021了,就不能想點新詞?對於那些辛苦工作勵志將中國故事講給全世界人聽的遊戲工作者來說,真的很不公平。想想當年的漫畫產業是怎麼毀掉拱手讓給日韓的。
不沉迷電玩,難道要很悶的中國人民專注推翻共產黨專政?
“精神鴉片說”10多年前就在網路上看過,其實是真的,但政府你要怎麼防?以前韓國線上遊戲發達,有個原因是可以讓國民有個精神鴉片,不會想到自己只是個苦命牛,移轉人民的焦點。
  相關新聞
德國電視:警方拘留吳亦凡,為中國政府對加拿大外交反制措施的組成部分。
陸打財團上癮?監管重拳要求「資本應政治正確」| 聯合報
路透:中國當局要馬雲出清持股淨身退出螞蟻 2021-04-18
繼馬化騰後馬雲也套現430億…大佬們為何都在減持 2020-07-13 新浪科技
零售、跨境、菜鳥3驅動 阿裡2022年第一季度收入年增34%
一位互聯網企業家找環時總編老胡聊天 2020-07-03 老胡說,資本要純淨不能要純淨主導國家,要純淨與國家大政策的互動中順勢而為。
2021-08-04 07:33:03
阿楨
愛得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出爐 中國成最大贏家 2022-01-20 德國之聲

美國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Edelman)最新發布2022年全球信任度調查(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公眾對政府以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信任度最低。在當前全球依然深陷新冠危機的大背景下,科學家是最受民眾信賴的群體。同時,全球民眾對民主制度國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最受本國民眾信任的政府是中國政府。
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每年都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期間推出反應世界各國民眾對包括政府、媒體、企業等各類機構的信任指數報告。此次連續第22年推出的調查報告囊括了針對全球28個國家,超過36000次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並保證了每個國家至少有超過1150份問卷樣本。
此次調查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其2022的公眾信任指數——也就是本國受訪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説的信任指數為83,與一年前相比提高了11個點,位居調查報告全球27國榜榜首。民眾信任度下滑幅度最多的是德國(46點),與去年相比低了7點,其次是澳大利亞(53點, -6點)、荷蘭(57點, -6點)、韓國(42點, -5點)和美國(43點, -5點)。愛得曼發表的信任指數,1至49點代表不信任,5至59點代表中立,60至100點代表信任。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民眾日常生活中最擔憂的事情是失去工作。其次是氣候變化、黑客攻擊、失去公民自由、遭受偏見和歧視待遇。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認為政府和媒體是分裂社會的力量。幾乎每兩個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持這一觀點。報告撰寫方指出,為了重塑公眾的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商界領袖繼續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也需要更多此類人物。此外領導人物應該更多的著眼長期利益,展示目前的體制和系統其實是運作有效的。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打破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2022-01-20 08:43:36
阿楨
美撈起墜入南海的F35C 靠的是中國造潛水工作支持船 2022-03-04 環球網

美國第7艦隊3日發佈的消息顯示,1月24日在訓練中墜入南海的F-35C戰鬥機已經被成功打撈。公開報導顯示,此次美軍使用的海上深潛和打撈船隻由中國招商局重工建造。這並不是美軍在打撈墜機中首次使用中國建造的潛水工作支持船(DSCV)。

美歐制裁俄航太、軍工殺傷力有多大? 2022-03-04 環球時報

對西方制裁,俄停止向美供應RD-180火箭發動機,俄正實施進口替代,從中國進口。

英媒:去美元化 中俄都在增持黃金

英國Money Week網站2022-03-03文章:中國擁有的黃金幾乎肯定超過美國,過去幾十年,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利用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而將其武器化的例子。對俄實施制裁以及將其從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逐出。
世界黃金儲備,美國以8134噸排名第1,德、義、法、俄和中分列2至6位。但中國的黃金儲備肯定遠高於官方資料。首先,過去10年中國黃金產量約占全球15%。2000年以來,約產6830噸,且保留在國內。中國還在非洲、南美和亞洲收購國外金礦資產。其次,中國還是最大進口國。2000年以來內地僅通過香港進口的黃金就超過6700噸,中國私人持有的珠寶黃金約為2500噸。
  相關新聞
俄「去美元化」 不怕經濟制裁
加速去美元化中俄75%貿易放棄美元結算
普京:俄將從制裁中獲益。
反制西媒造謠:心理/宣傳/認知/戰資訊戰,俄封鎖臉書、臉書、推特、CNN、BBC、彭博...。

新媒:美對俄“斷芯”,讓中國警醒應自給自足 2022-03-02 聯合早報

俄烏戰事爆發後,美對俄祭出一攬子經濟制裁,包括晶片,是對中企“晶片制裁”的翻版。俄七成的電腦和手機皆來自中國,制裁強化中俄關係,俄會求助於中芯等中企。
2022-03-05 08:31:30
阿楨
華視搞烏龍 認知作戰引火上身 2022/04/21 中時社論

華視新聞跑馬燈的烏龍事件,乍看是一個單純的新聞失誤,細思之下發現,這正是一部宣傳機器看到影子就擊發的新聞誤擊事件,也就是在政治宣傳的任務驅使下,遇見符合這個需求的訊息就反射性地將其射出,而不經任何必要的查證程序。什麼「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受戰爭影響各地爆發民生用品搶購潮」、、「台北港艦艇爆炸」、「總統發布緊急命令」、「新北市政府呼籲民眾勿恐慌,將透過媒體發布戰爭新聞及資訊」、「板橋車站疑似遭敵特工縱火施放爆裂物」等跑馬燈字幕,稍有常識者即可輕易判斷不可採信,稍有專業素養者也絕不會讓其放行。
  然而,華視卻讓這些一望即知荒誕不實而且驚悚萬分的訊息播放出去,事後還辯稱「稍早快訊內容是昨日錄製的防災影片訊息,相關工作人員因路徑設定錯誤,將防災演練用的快訊文字刊出。這種辯解只是就作業程序的失誤給出說詞,對於失誤人員的心理準備狀態與華視的組織氣候完全未提及,但這才是釀出大錯的根本原因。
  華視無線電視台是公廣集團的一分子,先前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強行護送到黃金區塊的52頻道,現在再次證明,華視的專業素質根本不夠格,完全是因為民進黨當局可以完全掌控,所以使其占領重要的認知作戰據點,發揮洗腦作用。
  事發之後, NCC未作任何處分,比起先前對待中天新聞台的凶狠方式判若雲泥,當時中天的新聞稍有差錯或是不嚴謹,NCC立即祭出嚴厲處罰,不僅不符合比例原則,甚至公然違背法理與規範,難怪有些案例被法院判決違法。
  中天被關台之後,NCC主委陳耀祥大力推薦並護航華視進占52台,現在怎麼又沉默無語?輿論要他「還不趕快辭職,打包滾蛋」,不是無的放矢。
  在民進黨政府眼中,新聞媒體只有一個用途:認知作戰的工具。民進黨操控的媒體,新聞靈魂與專業精神全被掏空,成為黨的宣傳工具。比如作為國家通訊社的中央社、公廣集團轄下的公視與華視,全都成為如假包換的「綠媒」。
  相關新聞
華視又出包 快訊「大屯火山爆發、台北下拳頭大冰雹」 急道歉
華視連續出包 凌晨宣布董事長陳郁秀、代總經理陳雅琳請辭
  回應
綠: 都是阿共的陰謀 !
賈新聞作習慣了吧 控制不了自己
2022-04-22 08:14:46
阿楨
阿桑奇案是面鏡子 照出美英是何等虛偽

2022-06-17,英國內政大臣批准將維琪解密創始人阿桑奇引渡至美國。阿桑奇創辦的“維琪解密”網站大量曝光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資訊,揭露美國中央情報局進行網路駭客攻擊的事實。為此美國政府十多年來先後編織性騷擾罪、間諜罪、濫用電腦等罪名,通過秘密監視、全球追捕、幕後交易等各種手段對阿桑奇進行持續打壓,必欲捕之而後快。

愛德華•史諾登--維基百科

愛德華•約瑟•史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1983年6月21日-),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職員,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外包技術員。因於2013年6月在香港將美國國家安全局關於稜鏡計劃監聽專案的秘密文件披露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遭到美國和英國的通緝。2013年6月23日,史諾登離開香港前往莫斯科,俄羅斯聯邦給予他一年臨時難民身分。2014年8月7日,史諾登獲得俄聯邦三年的居留許可證。2017年1月,居留許可延長至2020年。2020年10月,俄羅斯聯邦給予了史諾登永久居留權。

英國遣送移民至盧安達 挑起人權爭議

英國政府2022年4月與盧安達協議(5年1.2億英鎊),把在英國尋求庇護的移民送往盧安達重新安置,儘管聲稱是為了打擊人口販運集團的運作模式,並阻止移民橫渡危險的英吉利海峽,但這個作法引發了聯合國、慈善機構和宗教領袖的嚴厲批評。反對這項計畫的移民團體向法院提起訴訟,原訂6月14日起飛的遣送班機,在最後一刻因歐洲人權法院(ECHR)發出了一項臨時措施而取消。英國內政大臣巴特爾(強調他們不會中止遣送計畫,將會為下一次的航班做出準備。
  相關新聞
美英法侵犯人權事實清單
中國在伊拉克興建1000所學校引關注,國外線民:美國轟炸殺了1.6萬平民,中國建設1000所學校,這就是中美如何在伊踐行人權。
2022-06-22 09:00:38
阿楨
數位中介法若納管 PTT:等於命令關站 2022-08-19 聯合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修訂「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昨天舉行第三場公開說明會,對於法規執行細節,知名平台業者均提出實務上窒礙難行之處,PTT(批踢踢實業坊)代表更直言,「中介法」若真要把非營利組織PTT納管,「那就等於跟命令PTT關站相去不遠。」
NCC八月起一連舉辦三場公開說明會,前兩場針對學者、公協會以及ISP(網際網路連線技術服務供應商)說明中介法草案,昨天則是針對所有知名平台服務供應商,包含LINE、PTT、巴哈姆特、Dcard、Yahoo、樂天、網路家庭、Mobile 01、微軟等知名平台軟體業者,聽取國內知名數位平台對草案的看法。
昨天說明會由巴哈姆特副執行長陳建仁打頭陣,他說,作為原生社群平台,針對言論自由相關規定,業者無所適從。陳建仁並以最近最熱門的論文門事件為例,有人張貼某參選人論文涉及抄襲,平台若是看到貼文,究竟要不要刪文,這可能涉及誹謗,但如果又有另一人表達這個抄襲貼文有誤,到底該不該刪?
陳建仁說,平台要到哪裡去找相關人才來對所有貼文進行判斷,「對難以判斷的檢舉案,我只能選擇一律刪除,以求免責,這對於言論自由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眾多業者之中,相對於其他數位平台都以營利為目的,鄉民最多的PTT則是非營利組織,針對中介法是否該納管PTT?PTT法務部顧問許哲仁說,PTT作為非營利組織,究竟是否被納管,從目前的法條來看並不清楚,尤其,PTT目前使用人數距離二三○萬人還有一段距離,草案要求大的商業平台應該要負擔特別義務,現在的PTT根本做不到,如果中介法一定要將資源稀少的PTT納管,「那就等於跟命令PTT關站相去不遠。」
針對PTT疑慮,NCC綜合規劃處科長劉佳琪指出,草案並未特別考慮是否為營利性質,歐盟規範方向是「線上守門人」,因守門人接受各方資訊、傳遞給更多人,當然會有一定社會問責。NCC綜合規劃處長王德威則說,技術上做不到的也不可強人所難,中介法是參考歐盟規範,但其他國家法令也不能直接移植,NCC會根據業者看法,持續調整中介法內容。
  回應
這個黨跟對岸的那個黨有啥不一樣啊?!
這也是自做自受了~鉗制言論自由根本是小菜一碟!
卸磨殺驢了 成也PTT 敗也PTT
2022-08-19 06:41:28
阿楨
民進黨各派系都要有電視台 2022/09/28

鏡電視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執照,驚傳府院高層直接介入,「是總統的旨意」,也證實NCC主委陳耀祥就是配合民進黨意志做事,國民黨團書記長李德維將要求在立院成立調閱小組,審查整個鏡電視取得執照過程,陳耀祥也要下臺負責。
民進黨在野時呼籲黨政軍退出媒體,完全執政後無所不用其極把媒體綠化,媒體拒不綠化就會像中天一樣,「不加入就宰了你」,且現在的媒體不只要綠,還變成民進黨不同派系都要有一個電視台,派系著力相當深。
例如三立明顯屬於前身是三立已故董事長林崑海「海派」、現改名「湧言會」系統,而民視在2020「蔡賴之爭」時明顯挺副總統賴清德,因此英系自然就想要話語權,積極替鏡電視拿下執照,才會有所謂「總統的旨意」出現。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因近期爭議,她的節目昨天被民視取消在53台聯播。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王鴻薇說「細思極恐」,這顯示處理周玉蔻不是尊重媒體專業,而是為了拯救陳時中選情,再度證實國家機器掌握媒體。民進黨處理媒體,從中天關台到護航鏡電視,只要跟政治有關都快狠準,毫無道德可言。
  回應相關新聞
總統級醜聞 立委踢爆 蔡蘇施壓NCC護航鏡電視
鏡電視申照錄音檔曝光!裴偉自爆是「總統旨意」施壓NCC 蘇貞昌原喊「沒介入」聽完臉色鐵青狂辯解
為何《鏡週刊》猛打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民視開鍘周玉蔻 民進黨臺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能斷尾求生?
鏡電視硬上架 坐實政治施壓
名嘴網軍必勝絕招 反成綠營夢魘
2022-09-28 06:31:26
阿楨
數位部用人唯親 恐坐實養網軍惡名 2022/10/28 中國時報

數位發展部爭議不斷,又爆出部內用人多為「台科大幫」,多位主管級人員都出身台科大或有相關背景,以致養網軍疑雲再度浮上檯面。畢竟,新部門一旦用人唯親,而非公平晉用,導致整個部門核心人員都近親繁衍,甚或系出同門,難免令人疑慮如此拉幫結派,就是企圖藉公帑建構網軍的第一步。
  回應
拉幫結派的劣根性
年改階級鬥爭退休軍公教,黑五類被緑粉吐口水,剛好而已!緑營自己人,不必高普考,領十幾二十萬高薪,公平正義!
一人得道,鷄犬升天,蔡英文銓釋得淋漓盡致。這不是貪腐,什麽才是呢?

抹紅迴力鏢 全打回民進黨身上 2022/10/28 中國時報

民進黨為了自己政治利益,打造了「逢中必反」的政治正確,讓任何跟大陸牽扯上關係的人、商品、企業都背負汙名。如今高端疫苗被發現委託陸資公司做試驗,民進黨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專利申請國籍寫「中國」,這些本來可以正常視之的商務活動,因民進黨蓄意抹黑扭曲陸資,迴力鏢終究打到自己。
  回應
雙標黨,綠能其他人不能!
就一群白x的呆丸郎相信冥黨的抗中保台,自以爲愛台灣,卻被當豬仔拿去當高端試驗品!抗中不保台,可悲的這些「愛台」的呆丸郎!

只是實習醫師?陳其邁自爆承認 2022/10/26 中時新聞網

陳其邁再只是實習醫師,從未實際執業,卻在選舉公報上、政府網站,謊稱自己在長庚醫院擔任醫師,涉嫌使公務人員登載不實罪。
  回應
蔡英文沒博士學位卻自稱有1.5個博士;回到台灣沒律師執照卻開律師事務所,然後還可以在大學"兼職"當副教授。
2022-10-28 09:48:52
阿楨
百萬戶險斷訊…有線電視大戰 蔡明忠練台生和解 2022-12-06 聯合報

有線電視版權費爭議多年,上百億版權費資金遭凍結,幾度差點讓百萬用戶斷訊,這場有線電視戰爭的兩大主角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與年代董事長練台生終於「和解」,富邦旗下系統台凱擘與年代的系統頻道代理商佳訊,最近簽訂頻道版權費合約,議定系統及頻道代理商價格並請款。經過多年纏鬥,蔡明忠與練台生首度「世紀大和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開放有線電視跨區經營近八年,新系統業者加入戰場,開啟削價競爭及搶地盤大戰,新業者殺價到一年僅收每戶一千五百元,顛覆有線電視產業秩序。
以往有線電視每月收視費約四八○至五八○元,其中頻道版權費用約二四○元,頻道及頻道代理商規畫與新系統業者簽訂經營區行政總戶數的百分之十五為版權費用計算,但新進業者不埋單,練台生投資的臺北市北都有線,經營新北市的全國及大豐電都發生過未支付頻道版權費的狀況,多次引爆斷訊危機。
業者指出,新系統業者連每個月二四○元的版權費都付不出來,但NCC針對版權費喬不攏事件,只會要求不得斷訊,調處無效,導致欠費糾紛遲遲未能解決。
在此期間,蔡明忠擴大頻道代理版圖,練台生則在二○一九年至二○二○年成為北都及全國的重要股東,拿下更多頻道代購權,獲得新業者支持。兩大霸主之爭,讓版權費欠費大戰,從新業者在市場的爭議,延伸到頻道代理版圖之爭,更升級至蔡明忠、練台生兩大陣營的戰爭,相互叫陣。
蔡明忠在二○二○年發動反制,旗下凱擘及台灣大(台媒)與大新店民主等共十九個系統業者,策略性不支付頻道版權費給中嘉旗下全球數位、練台生旗下佳訊等頻道代理商,蔡明忠旗下優視等頻道代理商也不收取各大多系統營運商(MSO)的頻道版權費。
蔡明忠此舉把戰線擴大,將頻道版權費欠費事件再次端上檯面,中嘉等收不到錢的業者也加入戰場,前兩年是版權費「欠債大戰」高峰期,NCC累積數十件斷訊調處案,業者到法院互告給付版權費的訴訟案也超過十多件,累計業界未支付的版權費總金額超過百億元,變成資金消耗戰,部分頻道業者乾脆離開台灣。
2022-12-06 09:00:17
阿楨
中天挨罰160萬遭撤銷!NCC要上訴 喊話法院尊重主管機關判斷 2022/12/21

中天新聞2019年間播出農漁產滯銷、2則登革熱新聞,遭NCC以違反事實查證原則,各開罰40萬元、60萬元、60萬元,中天提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原處分,今NCC表示,要上訴,並喊話法院要尊重NCC判斷。
NCC今舉行例行記者會,對於法院撤銷一事,主秘黃文哲表示,當然會上訴,主要是NCC覺得,行政機關對於事實判斷不應該打破,因以主管機關認定為主,不能由法院代為判斷,法院應要予以尊重。
中天25件裁罰案,其中5件中天沒提出訴訟,2件判決NCC確定勝訴,如謝龍介稱韓粉手機遭國家監控、新聞報導水神,18件爭訟當中(包含今天這3案)。
  回應
一審法官認證NCC是側翼打手。
還敢上訴喔 ~ 事實都擺在眼前了,還在硬凹,果然是一脈相傳啊。那我們大家等著看您們這群人以後的下場囉 ! 做壞事的一定會有報應的。
NCC 知道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長是英文欽點的表姊夫,當然要上訴......
如果中天沒有平衡報導是NCC管的,那三明治的報導NCC就是瀆職了.

蔡政府「這件事」將引爆民怨?郭正亮保證:絕對天翻地覆 2022/12/21 中時

行政院會日前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與「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部分條文草案,草案新增「選罷廣告實名制」,並增訂「深度偽造影音」條款,被質疑是「數位仲介法」的本質。對此,前立委郭正亮今(21)日就在《大新聞大爆卦》中表示,對於該份草案,「可以試看看啊,我跟你保證這個數位仲介法再推,就會搞到天翻地覆為止,現在是天怒人怨,還沒到最高級,最高級是天翻地覆,就搞到你民進黨連南部的立委都選不上,可以試試看」。現在抖音在台灣的註冊使用者至少有500萬人,而且很多人是用這個在賺小外快,「而抖音的內容,政治性的內容不到千分之一,結果在那邊神經病、防別人」。「這個就是不看自己的問題,老是想要歸咎外面的某種力量」,最方便當然就是歸咎到中國大陸,「這些人真的太丟人了,隨便找理由而已」,郭正亮最後認為,「如果都是政治掛帥,明年一定傳出一句話,就是『民進黨越來越像共產黨』,一定變成明年的訴求」。
2022-12-22 09:02:37
阿楨
國發會好扯 《飲食男女》也要轉型正義 2023/01/03 中國時報

接手促進轉型正義基金,國發會將自中影公司取得的202部影片資產所有權及著作財產權,捐贈文化部轄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片單赫見大導演李安的《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等钜作。不過國發會新聞稿提及,這批影片需作為轉型正義相關文化事務之用,引發外界沾染政治味的疑慮。
中影2018年被黨產會認定為不當黨產,118億元資產慘遭凍結,雙方展開漫長行政訴訟,最終於2021年8月24日締結行政和解契約,包括給付國庫9.5億元,及2006年4月27日前的著作、影片權都讓與國有。
中影這批轉讓作品包括軍教片《英烈千秋》、《八百壯士》,侯孝賢早年作品《兒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李安的《推手》、《囍宴》、《飲食男女》以及蔡明亮《愛情萬歲》等電影著作權,及其影片資產所有權讓予政府。在促轉會依法解散後,轉由國發會承接促進轉型正義基金業務。
國發會去年9月召開首次會議,達成多項共識,包括透過契約捐贈方式,將這批影片贈與國家影視聽中心,並約定相關使用時應落實傳達轉型正義理念。也強調係因各方的支持與努力,這批影片才能由促轉基金贈與國家影視聽中心,接續妥為保存並研究推廣,普及轉型正義理念,發揮資產公共化價值。
對於國發會說法,藝文界頗有微詞,認為這批影片雖然是中影拍攝,但如今都是珍貴文化資產,就別再扯政治了,如果連取得授權使用,都得提交說明,編一大串落落長的轉型正義理由,「不累嗎?」
導演蔡明亮表示,「沒有特別的想法。」國家影視聽中心則說,收到這些影片後,會策劃不同的主題影展,強調中影電影承載了很多台灣人的成長經驗,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會善加利用及推廣。
  回應
不到臺北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蔡果然是綠共!
人不要臉則天下無敵!
司馬昭之心。
2023-01-03 08:28:08
阿楨
給日媒“帶話”的三個人,究竟是誰? 2023-01-03

過去幾天,你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傳這樣一張圖,大大小小的中國媒體和自媒體帳號被層層疊疊排列,形成一個自媒體矩陣,這是日本經濟新聞最近通過“調查”微博上的中國媒體帳號所做的一篇報導——所謂“中國網路義勇軍”文中所製作的一張圖片。
日經列舉了包括“帝吧官微”“孤煙暮蟬”“地瓜熊老六”“兔主席”等在微博上有較大粉絲量的自媒體帳號,稱他們是所謂政府“精心策劃”下在網上作戰的“義勇軍”,在與官方媒體的相互聯動下,在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溯源、佩洛西竄台等一系列事件中,散佈“虛假消息”,頻繁操縱“辱華”話題,將“民族主義武器化”,是能夠讓“國際品牌屈服的力量”,“像野火一樣蔓延”,“玩弄民族主義者的怒火”,“惡化了中國與西方的關係”。
1,Grace Li(黎蓉):價值10萬美元的“高貴靈魂”
黎本科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香港大學讀了新聞學的碩士期間,曾給BBC和ABC兩家外媒打工。黎蓉因為“表現優異”,獲得了日經2019-2020年度10萬美元的獎學金,Grace Li在獲獎感謝。
2,Marrian Zhou(周夢媛):16歲移民美國的“自恨者”
周16歲從北京移民至洛杉磯,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2021年採訪數名美國學者,證明對亞裔的歧視並不存在。
3,Cissy Zhou(周衛):給德國綠黨基金會做過研究員的媒體人
周同樣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曾在德國綠党的御用智庫•伯爾基金會兼職研究員以NGO身份在中國運營“公知”。
日本外務省開設了一個新的頁面,鼓勵相關人士為其提供與日本在海外立場相左或誤解日本的相關資訊。例如:如果有人將日韓爭議島嶼稱作“獨島”,日本外務省將鼓勵向其“告密”。
  回應
三個居然都是女的,果然是女性容易成為皈依者狂熱分子嗎?
那倒不是,應該就是慈愛庵老套路,女性更容易隱藏攻擊性被大眾接受。
2023-01-05 07:54:56
阿楨
老外也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了 2023-01-06

近日,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麥克•加拉格爾,炮轟以TIKTOK為代表的短視頻娛樂,稱之“非常容易上癮且有破壞性”,堪稱荼毒美國青少年的“電子芬太尼”。
而如果去各大英文網站轉轉,你會發現,怒駡短視頻害人的老外,絕不止議員麥克一人。
  回應
臥槽!你真毒品都合法化了,電子鴉片算個匹啊!
外網什麼極端言論沒有,也未見恐慌麼。估計是擔心話語權旁落,才是根本原因吧。
  相關新聞
給外媒“帶話”的中國NGO公知

外網討論:為什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普遍不好? 2023-01-07

大多數國家和"鄰居"的關係通常並不融洽,這是常態。特別是當中國更大時,通常,為了平衡這種"優勢",人們自然期望"大 "國應該自願犧牲自己,自願為"小"國提供利益。從歷史上看,中國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然而,近代中國由於自身的問題而衰落,失去了繼續這樣做的條件。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我們的大市場將使該地區更多國家受益。我仍然對中國解決與鄰國的分歧抱有良好期望。當然,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應
弱國無外交,強國無友鄰。
中國在干涉他國內政,文化洗腦,在外國扶持親華勢力的操作上,差了歐美俄日幾百年的水準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
  相關新聞
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東南亞不像歐美日韓對陸客強制新冠採檢成最大贏家。
2023-01-08 08:51:56
阿楨
中國駐法使館:當西方一些人談論“普世主義”時,他們在談論什麼?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023-01-10消息,日前,法國《世界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自由,戰鬥繼續》,大談西式民主(亦稱自由民主制)的“普世性”,為有關國家“人民反抗威權統治”搖旗呐喊,呼籲歐洲作為“自由和法制堡壘”肩負起自身責任。文章竭力渲染“民主對抗威權”敘事,打著“普世主義”的幌子鼓吹“西方優越論”,企圖霸佔民主自由定義權。
  西式民主並不“普世”,將其同“普世價值”劃等號本身就是偷換概念。從時間上看,西式民主脫胎於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距今不過300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倏忽一瞬。即使我們根據流行觀點,將民主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臘,那麼自古羅馬帝國建立到中世紀結束的漫長歲月裡,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在西歐早已湮滅。從空間上看,根據《世界報》文章引述的瑞典研究機構V-Dem統計,當今世界只有34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僅占全球國家總數的不到五分之一,世界總人口的不到13%。
  西式民主也不“民主”。近現代的西方民主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及資產階級取代封建階級統治而逐步確立起來,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即為實現和保障資產階級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創制的政治制度。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指出,民主共和更有利於資本的統治。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本國勞動者的剝削和對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掠奪實現了資本積累和工業化,又試圖用“民主自由”來洗白其罪惡。1840年,英國議會正是用投票的“民主”方式決定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實踐中,無論在英國、美國或其他任何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史上,民主制度下的選舉權都長期被刻意地限定在“某一群有資格的人”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才實現了18歲以上男女公民平等擁有選舉權的普選制度,而這也不過是“金錢代替刀劍成了社會權力的第一杠杆”。
  縱觀當今西方世界,社會撕裂、貧富分化、中產墜落、金錢政治、極端思潮等亂象疊出。就在這幾天,西方民主世界發生了兩件令人震驚的事件。一件是美國國會經過15輪投票才選出眾議院議長,另一件是在美國國會山暴動兩周年之際,在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巴西也發生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國會山暴動。
2023-01-12 07:25:36
阿楨
中國駐法使館:當西方一些人談論“普世主義”時,他們在談論什麼?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023-01-10消息,日前,法國《世界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自由,戰鬥繼續》,大談西式民主(亦稱自由民主制)的“普世性”,為有關國家“人民反抗威權統治”搖旗呐喊,呼籲歐洲作為“自由和法制堡壘”肩負起自身責任。文章竭力渲染“民主對抗威權”敘事,打著“普世主義”的幌子鼓吹“西方優越論”,企圖霸佔民主自由定義權。
  西式民主並不“普世”,將其同“普世價值”劃等號本身就是偷換概念。從時間上看,西式民主脫胎於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距今不過300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倏忽一瞬。即使我們根據流行觀點,將民主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臘,那麼自古羅馬帝國建立到中世紀結束的漫長歲月裡,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在西歐早已湮滅。從空間上看,根據《世界報》文章引述的瑞典研究機構V-Dem統計,當今世界只有34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僅占全球國家總數的不到五分之一,世界總人口的不到13%。
  西式民主也不“民主”。近現代的西方民主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及資產階級取代封建階級統治而逐步確立起來,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即為實現和保障資產階級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創制的政治制度。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指出,民主共和更有利於資本的統治。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本國勞動者的剝削和對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掠奪實現了資本積累和工業化,又試圖用“民主自由”來洗白其罪惡。1840年,英國議會正是用投票的“民主”方式決定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實踐中,無論在英國、美國或其他任何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史上,民主制度下的選舉權都長期被刻意地限定在“某一群有資格的人”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才實現了18歲以上男女公民平等擁有選舉權的普選制度,而這也不過是“金錢代替刀劍成了社會權力的第一杠杆”。
  縱觀當今西方世界,社會撕裂、貧富分化、中產墜落、金錢政治、極端思潮等亂象疊出。就在這幾天,西方民主世界發生了兩件令人震驚的事件。一件是美國國會經過15輪投票才選出眾議院議長,另一件是在美國國會山暴動兩周年之際,在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巴西也發生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國會山暴動。
2023-01-12 07:33:31
阿楨
有識之士紛紛反思西方民主失靈的根源,這時候一些人居然還在聲嘶力竭地鼓吹西方“民主自由”的“普世性”。明明自己得了病,為什麼不趕緊去看病,反而以醫生自居,給全世界開藥方?
  自然是因為別有用心。長期以來,他們打著“普世主義”旗號,大肆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社會政治制度,大搞文化同化運動和意識形態洗腦,甚至公然策劃政權更迭、“顏色革命”。他們以專制的手段推銷自由民主,千方百計“普世化”那套由自己牢牢把控、服務一己私利的制度和規則,試圖建立起一個“等級世界”和“中心—週邊”體系:三十幾個“自由民主制國家”永遠居於這個世界的頂端和這個體系的中心,而其他國家則永遠被壓制在發展的中低端和國際體系邊緣,淪為西方予取予求的物件。這不就是披著“皇帝的新裝”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麼?
  事實反復證明,經歷過西方“民主改造”的發展中國家並未得到被許諾的自由、民主和繁榮。“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並未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擺脫貧困和戰亂,反令其陷入逢選必亂的怪圈。“阿拉伯之春”沒給西亞北非帶來繁榮和穩定,反而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嚴冬和噩夢。
  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聽到這些譫語,說明西方一些人人陷在所謂“西方中心論”“普世主義”敘事中難以自拔,拒絕甚至是無力客觀看待、理性分析自己所處的世界。各國人民摒棄傲慢和偏見,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攜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普世主義。
  回應
世界最搞笑的是一個霸權國家天天喊民主!
應該把democracy改譯得魔可拉稀,freedom佛戾得魔,美國黴國,大眾容易被這些美文帶偏。
郭正亮曾說:不要以為民調民意在決定歷史的大勢,歷史的進程不是群眾決定的,而是5%的政治精英在塑造思維跟認知。按郭說法,西方所謂“民主”,只不過是被政治精英塑造的群眾,有投票權便以為自己可以作主的一種幻覺。
2023-01-12 07:35:08
阿楨
有識之士紛紛反思西方民主失靈的根源,這時候一些人居然還在聲嘶力竭地鼓吹西方“民主自由”的“普世性”。明明自己得了病,為什麼不趕緊去看病,反而以醫生自居,給全世界開藥方?
  自然是因為別有用心。長期以來,他們打著“普世主義”旗號,大肆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社會政治制度,大搞文化同化運動和意識形態洗腦,甚至公然策劃政權更迭、“顏色革命”。他們以專制的手段推銷自由民主,千方百計“普世化”那套由自己牢牢把控、服務一己私利的制度和規則,試圖建立起一個“等級世界”和“中心—週邊”體系:三十幾個“自由民主制國家”永遠居於這個世界的頂端和這個體系的中心,而其他國家則永遠被壓制在發展的中低端和國際體系邊緣,淪為西方予取予求的物件。這不就是披著“皇帝的新裝”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麼?
  事實反復證明,經歷過西方“民主改造”的發展中國家並未得到被許諾的自由、民主和繁榮。“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並未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擺脫貧困和戰亂,反令其陷入逢選必亂的怪圈。“阿拉伯之春”沒給西亞北非帶來繁榮和穩定,反而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嚴冬和噩夢。
  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聽到這些譫語,說明西方一些人人陷在所謂“西方中心論”“普世主義”敘事中難以自拔,拒絕甚至是無力客觀看待、理性分析自己所處的世界。各國人民摒棄傲慢和偏見,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攜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普世主義。
  回應
世界最搞笑的是一個霸權國家天天喊民主!
應該把democracy改譯得魔可拉稀,freedom佛戾得魔,美國黴國,大眾容易被這些美文帶偏。
郭正亮曾說:不要以為民調民意在決定歷史的大勢,歷史的進程不是群眾決定的,而是5%的政治精英在塑造思維跟認知。按郭說法,西方所謂“民主”,只不過是被政治精英塑造的群眾,有投票權便以為自己可以作主的一種幻覺。
2023-01-12 07:37:26
阿楨
塵埃落定的胡鑫宇案,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3-02-03

飽受關注的胡鑫宇案終於在今天迎來了結局,調查組本著專業負責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胡鑫宇系自縊死亡。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心理逐漸崩潰,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悲劇,令人歎惋動容。讓那些吃人血饅頭的所謂傳媒人失望了,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杜撰的器官買賣、惡意兇殺等驚悚電影中的離奇情節。
胡鑫宇案為何引發社會空前關注?
在胡失蹤前,主流媒體大肆宣傳、鼓勵遺體捐贈,私下裡則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流言。這時,正好遇上胡鑫宇在校失蹤,點燃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在輿論場激起了漩渦。
為何胡鑫宇案輿論遲遲不休?
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傍晚從校園失聯後,一度被網媒炒作得沸沸揚揚,傳得離奇古怪、駭人聽聞,並霸屏了全網。 “化糞池發現碎骨”“被化學老師用藥水化掉”“被人帶進醫院割去器官後拋屍河內”甚至是“外星人綁架”的說法。胡鑫宇遺體被找到後,本以為造謠之勢能有所緩和,沒想到,謠言依舊不絕於耳。
為什麼謠言難以遏制?
許多自媒體人為得流量、蹭熱度、換票子,逢熱點必發聲,他們打著為胡鑫宇發聲甚至是匡扶正義的旗號,毫不顧慮後果。只要賺錢,比真相更重要。
  相關新聞
胡鑫宇案重點不在失蹤| 在活摘器官-新唐人電視台(法輪功/大紀元)
  回應
我倒是想借這個事件,在觀察者網呼籲一下社會多關注“抑鬱症群體”。
抑鬱症在某些藥物或心理治療下,看上去治療好了,其實根本沒有用。
吃人血饅頭的還會繼續吃,造謠的還會繼續造謠,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沒有多大影響。
自媒體和吃瓜群眾們的狂歡!如果不嚴加查處,以後會愈加張狂!
2023-02-05 08:09:00
阿楨
擬選時力黨主席? 谷阿莫微博千萬帳號被封 2023年2月5日

又有網紅要投入政治圈!知名YouTuber谷阿莫參選時代力量決策委員,希望以個人新媒體力量監督上位者,而且如果沒有好的領導者,也不排除競爭黨主席大位,不過,還沒選上,他在大陸,擁有網路1176萬粉絲的微博,以及B站帳號,也疑似被指參選「台獨」政黨委員,帳號已經被封。
谷阿莫,洋洋灑灑2000字政見,說參選目的是要找出時力的衰敗原因,將以個人新媒體力量,監督上位者,如果沒有好的領導者出來,也不排除競爭黨主席大位,改革方針內還提到,要打造明星、舉辦社運,但谷阿莫本身也有不少爭議。」
因為經常發表濃縮電影解析在網路上竄紅,卻因為影片來源使用,涉嫌違反著作權法遭到起訴,最後谷阿莫賠償上百萬,以及刊登聲明,片商才因此撤告,如今要角逐進入政黨決策圈,恐怕得小心,二創地雷別再踩。
  相關新聞
千萬粉絲帳號被封!谷阿莫公開「1動機參選」 嘆體現共產黨體制沒自由
  回應
時代力量大腸花專收垃圾?
走了個抄襲的,來了個剽竊的,這種咖最好的出路就是去綠營從政
二次創作就是抄襲阿 你拿別人的影片來講講話就當作自己的發表賺流量錢
盜版仔還想搞政治!現在真的是網紅治國?台灣人民病了?
一邊賺人民幣,一邊想搞台獨,到底誰在賣台?
台毒,吃飯砸鍋,癡心妄想,賺人民幣
2023-02-07 08:36:47
阿楨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2023-02-10 09:08:19
阿楨
中美“狂飆”ChatGPT,一文讀懂超20家科技巨頭最新佈局

  自2023年11月底以來,美國初創公司 OpenAI 發佈的人工智慧(AI)對話聊天機器人軟體ChatGPT,短短5天用戶就超100萬,兩個月突破1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類應用。
  ChatGPT,既能夠寫詩歌、編代碼,還能創造劇本、幫你面試出題、發表論文,以及實現更廣泛的搜索服務等。
  近日,OpenAl 宣佈試點ChatGPT付費版本,每月20美元。據鈦媒體App推算,整個ChatGPT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收費模式獲得成功,對於投資者而言,ChatGPT將是巨大的利潤前景。截止目前,全球約有250家ChatGPT及 AIGC 技術相關領域初創公司,2022年吸金超過26億美元。
  如今,包括微軟、穀歌、百度、騰訊等國內外科技巨頭都紛紛佈局,加入到這場全球新一輪 AIGC 技術競賽,但同時也有部分上市企業尋求抬升股價而對外“蹭熱點”,引起A股、港股、美股相關股票多日震盪。
  相關新聞資料
微軟財報成績糟糕,向OpenAI再投入數十億美元,AIGC能否解救陷入掙扎的美國科技巨頭?
中國TikTok 成2022年全球網站流量冠軍!擊敗Google、臉書
美皮尤研究:青少年捨棄臉書 改用YouTube及TikTok
美議員TIKTOK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
民進黨封殺小紅書抖音
2023-02-13 07:16:27
阿楨
ChatGPT 真能搶走你的飯碗?我問了律師、編劇、程式師…..2023-02-13

在教育圈,ChatGPT最火的是「 代寫論文 」。
但一名電腦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波奇(化名)說,他身邊沒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會用它來翻譯論文、提煉參考資料的資訊或者寫個摘要之類的,輔助一下自己,但沒有人直接用它寫 ” 。一來是因為 ChatGPT 不靠譜;二來畢業論文也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一個過程,沒必要為了省事欺騙自己。
其實,像斯坦福大學等已經在嚴查了,推出了 DetectGPT ,用來判斷文本是否由機器生成。
  程式師們對 ChatGPT 的疑慮不僅在它的代碼會有紕漏。 “ 它完成你需求的前提是,你能精准用機械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ChatGPT 最擅長不懂裝懂,它沒有智慧和事實判斷的能力 ”。它無法完成複雜業務,只能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
  但他能搶走編劇們的飯碗嗎?
編劇還不算一個文字創作行業,更像是一個命題作文,製片方給出要求,編劇按照歷史背景、方向、風格、體量和節奏創作故事大綱和分級大綱,劇本的 70% 就已經完成了。比起創作,瞭解製片方的需求才是關鍵,在這一點上,AI 是很難代替人工的。當然, Chatgpt 也許可以承擔大量基礎工作( 比如給每個路人甲生成一個人物小傳 )。和提倡集體創作的美劇相比,和編劇中心制的韓劇相比,國產影視們普遍缺少健全的編劇制度,編劇在製作中權重很低。
  那麼 ChatGPT會不會取代律師呢?
“ 律師是法律在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而這裡面的人,才是關鍵 ”。在律師這一行中,總是能出現人類自己都無法預測的事,更不用提機器了。
  回應
昨晚上玩了個把鐘頭:(優點)資料庫非常龐大,答案生成時的描述很有邏輯。你得把需求說的足夠清楚全面,它才能給你滿意的答案。網上好多說能寫學術論文的,不太現實。(缺點)資料庫是猶太人訓練出來的,問點帶政治色彩的問題,一張嘴就是老CNN那個味。
  相關新聞資料
ChatGPT開始被“瘋狂吐槽” 還能火多久?ChatGPT更擅長於一些搜索、資料整理的工作。雖然郵件、發言稿這類日常文稿使用ChatGPT可以極大解放雙手,但到了學術寫作領域,經不起細讀,更像是概念的生搬硬套。特別是在一些理科領域,如金融、生化環材、電子資訊等等專業,吸引力也並不大。此外, ChatGPT背後的資料倫理和版權抄襲問題。
  回應
ChatGPT就是支援自然語言的智慧化搜尋引擎,所謂的創作能力本質上就是瞎編。
2023-02-14 08:45:29
阿楨
《經濟學人》炮製的民主指數得分,拖累我國各類指數排名的分數2023-2-18

有很多國際競爭力排名,還有政府治理之類的排名,都會引用這個民主指數得分,給個分項權重。中國一直是全球最低之列,滿分10分處於0-1.99分的最低檔。但國際也發現為什麼民主指數得分最低的中國,其它得分還挺高?《經濟學人》也說了,中國模式對民主體系提出了挑戰。而且近年來全球民主平均分數5.29分停滯不增長了,專家說是俄羅斯的鍋,還有中國成了壞典型。真實原因很簡單,西方在全球推行的民主制度毛病太大,真相暴露了。
  回應
只要把這張圖改個名稱一切都合理了---顏色革命難易地圖。
這個民主得分越高,說明越容易被披著NGO皮的傀儡組織滲透,越容易被歐美所掌控~~~

《經濟學人》民主指數排行 台灣「完全民主」奪11名居東亞最高 2021-02-03

挪威9.81分蟬聯榜首;台灣8.94分,東亞第一。中國排第151位,北韓則墊底。去年實施港版國安法的香港名次下跌12名至第87名。
  回應
台灣借民主之名實施獨裁專制,笑死人!
1.不經民主程序硬是給吃萊?2.查水錶,真傳訊,被政風,被民主?這冷笑話,一點也不好笑。
經濟綠人又來大內宣了!
以仇恨中國指數誤植台灣民主, 經濟學人是個白癡外媒, 事實上蔡蘇威權如同歷代王朝, 以台灣民族主義威權體制, 敵視對抗中國共產制度,都是專制,

「全球最大民主國家」正在崩潰? 2022-12-15
新聞自由嚴重惡化
連司法機構都要向莫迪低頭
對抗中國威脅是要務,印度民主倒退恐難被正視
  相關新聞資料
紀錄片批總理莫迪 BBC駐印度辦公室遭查稅 2023-02-16
  回應
BBC、CNN 每年收英美政府補助,淪為政府傳聲筒與謠言製造機顛覆各國,早已無公信力可言。民進黨就是學這一套控制媒體言論的。
西方濫用第四權不是一天兩天
碰到印度,蔡政府怎麼這麼安靜?如果是中國去查BBC,1450應鋪天蓋地的出征了!
怎麼跟台灣越來越像,只要打著反中大旗,很多事情都可以被忽略
全球最大民主國家?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根本就比極權共慘還要慘!
該死的民主 無處不製造動亂 無處不製造衝突
2023-02-19 09:44:14
阿楨
美媒:西方媒體的反華言論已到離譜程度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23-02-21西方媒體的反華言論已到離譜程度 當今西方主流媒體的一大特點是不停地抨擊中國。這到了離譜的程度,也令人厭煩,往往都是些老生常談或虛構的事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其有關中國的冷酷言論。
首先是認為中國是世界的威脅,而且必須利用一切機會不停地強化這一觀念。
其次,凡是可能影響西方的全球性事件,都必須與中國有關。從疫情到俄烏衝突,再到碳排放——肯定有一個角度能夠用來妖魔化中國。
事實上,媒體正在重拾19世紀末的“黃禍論”。毫不掩飾地灌輸這樣的恐懼,而且往往是公然的種族主義——如今在西媒,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變得可以接受,而對白黑關係的描述卻非常謹慎。
最後,認為必須不擇手段地阻止中國的崛起,甚至是非法和不公平的手段。
有必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一個又一個頭條將這種觀點變得正常化。西方自以為有權催促,甚至脅迫其盟友,並拋出一個荒謬的問題:“對中國的崛起該做些什麼?”——仿佛中國無權在新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美國甚至有一派觀點認為,中國能在全球化經濟中邁出第一步是美國的恩賜,現在覺得美國當時對中國太好了。這種觀點暴露了西方帝國主義特徵,它們無法接受其他國家擁有發展壯大這一合法權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中國和非西方世界的人們必須認識到,就主流媒體運作而言,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在數位技術的驅動下,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宣傳戰。有人說西方媒體由公正的人管理,他們獨立自主、對權力只說真話。這是一種幻覺。西方記者是道德典範的想法也需要從受眾頭腦中去除。
下一步是瓦解西媒的主導地位。這也將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鬥爭。西方主流媒體非常強大,近一個世紀以來,它們一直把控著在世界各地傳播新聞和觀點的權力。這些媒體是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將它們趕走需要投資。世界各地都有機會為此作出貢獻,不一定是建立大型媒體,而是投資於那些致力於公平和客觀分析的媒體公司。只有這樣,民眾才有更多選擇,不會被西方主流媒體的宣傳所淹沒。
2023-02-27 09:29:37
阿楨
2022大選:蔡「抗中保台」挫敗。美國台灣政策法/國防授權法激誘中打台耗損中國崛起。美無償軍援跳票 台灣須12年內償還20億美元貸款。抗中害台(美國施壓)蔡12-27兵役延長1年。金門縣議會2023-02-06永久非軍事區。國防部擬修《全民防衛動員法》數位中介法還魂 管制媒體,更要動員16歲以上學生。(回應:娃娃兵違反國際法,每年訓練8小時等於去送死。果然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2023-03-01 08:27:04
阿楨
政大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民調 郭正亮控錯誤扭曲:跟生活脫節 2024/04/22 中時

郭正亮18日在網路節目《亮劍台灣》認為,這項民調嚴重簡化、誤導台灣民眾的理解。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2023年的研究顯示,認為「我是台灣人」的佔61.7%;認為「我是中國人」的佔2.4%;認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32%。
郭正亮分析,「台灣人認同」未必等於「台灣國族認同」。譬如他是來台第4代,出生在台灣,所以是台灣人;有些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希望保有現在的生活方式,所以認同是台灣人;第三就是認同台灣的政治制度,例如民主自由,所以認同是台灣人。但這和統獨沒有關係,也不等於要否定中華民族,也不等於是台灣國族認同。
郭正亮認為,政大選研中心調查「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卻不細究內涵,這樣的做法有問題!尤其民進黨利用政大的民調,政治解讀為大部分台灣人都想要獨立,只是因為怕有戰爭,所以不敢主張。
而政大選研的民調「中國人認同」偏低,郭正亮指出,可能因為等同於「認同外來政權」、「認同兩岸統一」,並未細分原因,混淆太多層面,應該用更中性的概念,例如中華民族來測試看看。「我誠心建議政大選研中心重新做民調」, 不能只用台灣人跟中國人,一定還要加上其他概念。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023年4月國政民調,可以複選,「自我認同為台灣人」均占9成多,自認是「中華民國一分子」者為78.2%,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有57.7%,過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仍有28.9%。
根據「台獨聯盟」2023年11月的民調,認同自己只有台灣人身分,只有30.7%,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
郭正亮披露,台獨聯盟為何會這樣問?因為他們反對中華民國,他們認為只要認同中華民國,就不是認同台灣建國。「我反而欣賞這種論述,邏輯清清楚楚,不會誤會」,郭認為,台獨聯盟很誠實,這才是真正台灣國族認同,獨盟問的才是對的。台獨聯盟做的台灣人認同是30.7%,政治大學做的台灣人認同是61.7%,相差31個百分點。
郭正亮稱,「台獨聯盟」民調,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加起來61.3%,和《美麗島電子報》中華民族認同57.7%,比較接近。也就是認同中華民國的人,接近認同中華民族。
2024-04-22 03:46:31
阿楨
政院稱NCC人事案通過才實施新法 挨批公然玩法2024/08/01中時

立法院7月16日三讀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刪除延任條款,總統昨日已公布,但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1日表示,同法第16條明定行政院以命令訂定該法施行日期,因此行政院將於立法院通過NCC新任委員人事審查案,再授權指定新法施行日期。對此,民眾黨立委黃國昌說,如此公然玩弄法律、踐踏法律之行徑,令人完全無法接受。
黃國昌說,先前公然欺騙社會大眾的行政院長卓榮泰,為了護航有線電視大亨屬意的翁柏宗非法就任NCC代理主委,大剌剌放話要讓翁柏宗一直做下去,如此公然玩弄法律、踐踏法律之行徑,令人完全無法接受。
黃國昌說,舉例而言,《印花稅法》第31條明訂「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然而,2002年修正第8條時,行政院未另訂施行日期,公布即施行;《大學法》在2010年8月修正第25條時,施行日期同樣授權行政院定之,行政院亦未另訂施行日期,公布即施行。

卸任才批政媒?「藍營郭雪芙」要王維菁、林麗雲:揭露自己在NCC行為 2024/08/01 中時

NCC卸任委員王維菁、林麗雲7月31日卸任前發出公開聲明,直言台灣「政媒集團化」成形。對此,被網友稱是「國民黨郭雪芙」的發言人楊智伃表示,NCC已經變成酬庸綠營學者、當綠營打手的機關,要2位卸任委員「揭露自己在NCC的所作所為」,回頭是岸。
對於外界直言王維菁、林麗雲被認為關中天的打手,如今發聲明只是為了洗白,楊智伃向《中天新聞》表示,回頭是岸、甚麼時候都不晚,現在卸任了應該好好揭露她們自己曾經在NCC裡面的所作所為,趕快回頭是岸,一起檢驗目前NCC人事案等問題。
楊智伃也說,現在已經看到司法缺乏公信力,但NCC不只沒有公信力也不是獨立機關,完全淪為綠營打手,這樣酬庸、東廠、唯綠是從的NCC,在過去八年已經被看破手腳,4大爭議都是為了綠營大老板服務。
楊智伃並批評,民進黨的手腳不只動了NCC,還在司法機關裡面,從親綠學者到親綠的NCC委員、法官、檢察官、大法官,以及親綠的媒體,把綠色力量、綠色價值深入,危害到台灣民主自由的可能性,實在非常悲哀。
2024-08-01 17:48:46
阿楨
2024年11月29日,觀察者網在微博發起主題為#反網路新四害#的投票活動,其中,「網路謠言」共獲得976票,以80.0%的得票率位列第一;「飯圈文化」共獲得802票,得票率65.7%,排名第二;「網路暴力」和「極端言論「分別獲得659票和648票,分別以54.0%和53.1%的得票率位列三、四名。
2024-12-08 01:50: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