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自傳性少年成長小說,別說前評【德】馬汀瓦瑟《噴湧之泉》的乏味,就連哥德前評《少年維特的煩惱》也不如【法】雷蒙哈狄格《肉體的惡魔》深刻描寫戰爭的虛無感以及情愛的耽溺、更遑論思想的早熟。
《肉體的惡魔》思想是早熟但並不成熟,若雷蒙哈狄格沒早死、便能檢驗其是否「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了!
雷蒙哈狄格《肉體的惡魔》(小知堂,2000)
《肉體的惡魔》Le Diable au Corps是作者雷蒙哈狄格(Raymond Radiguet,1903-1923)十七歲時所著,敘述十三歲少年與十九歲少婦的出軌戀情,因題材創新,引起當時法國文壇廣大迴響。作者以冷靜透澈之筆觸,深刻描寫對戰爭的虛無感以及情愛的耽溺,他的早熟及寫作天才,令人驚嘆。
雷蒙哈狄格,出生於巴黎近郊的小城市,是一位早熟的神童作家,名聞當時,二十歲時因腸傷寒病逝。
十四歲開始寫詩,其後並發表劇本、短篇小說及詩作。兩部小說《肉體的惡魔》(Le Diable au Corps)以及《歐傑爾伯爵的舞會》(Le Bal du Comte d\’Orgel),獲得極大迴響。《肉體的惡魔》是他在十七歲時所寫的小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十三歲少年與已婚少婦的悲戀故事,曾搬上銀幕。
《肉體的惡魔》Diavolo in corpo, Il(1986)
導演:馬可貝洛奇奧 Marco Bellocchio
主演:Maruschka Detmers .... Giulia
Federico Pitzalis .... Andrea
Anita Laurenzi .... Mrs. Pulcini
Alberto Di Stasio .... Professor Raimondi
Riccardo De Torrebruna .... Giacomo Pulcini
Catherine Diamant .... Mrs. Raimondi
Anna Orso .... Mrs. Dozza
作爲80年代最具爭議性的意大利電影之一,《肉體的惡魔》改編自法國早逝天才作家雷蒙德?哈第蓋(Raymond Radiguet)的經典同名小說,原著敘述十三歲少年與十九歲少婦的出軌戀情,因題材創新,引起當時法國文壇廣大回響。馬可?貝洛奇奧將題材創新,並且將時代背景放置于意大利有“anni di piombo”之稱的70年代,恐怖主義暴力事件不斷,社會動蕩不安,社會運動以及極端左派組織非常活躍。
《肉體的惡魔》之所以引起巨大爭論,除了是因爲其激烈的政治性之外,女主角打真軍的性場面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Maruschka Detmers在片中扮演一個正在籌備結婚的少婦茱麗葉,但是她的未婚夫卻因爲參與政治運動坐了牢,性欲得不到滿足、內心的惶恐的情況下,她偶遇少年學生安德裏亞,很快二人幹柴烈火肉帛相見。但當那一天她未婚夫即將歸來,面對未婚夫以及這個少年,她將如何抉擇?茱麗葉作出了驚人的決定……
《肉體的惡魔》是部很具爆發力的情色電影,混雜著政治與性的元素,除了保留原著的感染力和文本的話題性之外,也標志著這個時代不妥協、爭取藝術完美和政治自由的好示範,因而被視爲80年代最重要的意大利電影之一。
幕後制作
本片是導演M?貝洛吉奧的新作,有著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爲本片在電影技巧方面達到了頂峰。有人認爲導演的風格特別的神經質,幾乎就象是患了神經官能症一樣。影片完全出人意料地交替使用了大量的特寫、中近景、中景、以及由此組合的一些毫無必要的長鏡頭。全片拖遝和出乎意料的變化,突如其來的切換和令人費解的重新組接,雜亂的音響效果以及與同期錄音混在一起的後期配音,掩蓋了對白和獨白的音樂,模糊而令人生厭的對白,都讓人感到無法理解。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6495.html?tp=1_11
小論文名稱:肉體的惡魔
作者:王聖文、吳文智、洪清哲,格致中學普二義班
工作分配:
王聖文:資料收尋、專文推薦、本文、列印
吳文智:資料收尋、作者介紹、小論文提要內容
洪清哲:資料收尋、整理編排、結論與建議
作者介紹:
雷蒙哈狄格(Raymond Radiguet,1903-1923),出生於巴黎近郊的小城市,是一位早熟的神童作家,名聞當時,二十歲時因腸傷寒病逝。十四歲開始寫詩,其後並發表劇本、短篇小說及詩作。兩部小說《肉體的惡魔》(Le Diable au Corps)以及《歐傑爾伯爵的舞會》(Le Bal du Comted'Orgel),獲得極大迴響。《肉體的惡魔》是他在十七歲時所寫的小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十三歲少年與已婚少婦的悲戀故事,曾搬上銀幕。小論文提要內容:本書《肉體的惡魔》是作者雷蒙‧哈狄格十七歲時所著,敘述十三歲少年與十九歲少婦的出軌戀情,因題材創新,引起當時法國文壇廣大迴響。作者以冷靜透澈之筆觸,深刻描寫對戰爭的虛無感以及情愛的耽溺,他的早熟及寫作天才,令人驚嘆。
專文推薦:
雷蒙‧哈狄格對本地讀者來說還是個相當陌生的名字,這位年僅二十便與世長辭的作家其一生有如驚嘆號,帶給世人驚奇與讚嘆。在他短暫的創作生涯裡,發表了戲劇、詩歌、小說等等的創作,充分展現了創作的多元化與過人的寫作天分,其中以小說《肉體的惡魔》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地,特別是歐、美、法等地讀者的喜愛,不但曾經拍成電影(編按:於一九五○年代由法國抒情派導演克勞德‧歐坦拉拉執導;青春偶像傑哈德‧菲利普和米雪琳‧裴斯勒主演,傑哈德‧菲利普將早熟少年特有的純真、敏銳、脆弱等特質演繹得十分傳神。)近來更有一些學者指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作品《心之光芒》中細膩描寫四名男女間錯綜複雜的愛情,從中可看到雷蒙‧哈狄格的影子。
雷蒙‧哈狄格(一九○三~一九二三)出生於巴黎近郊的聖莫爾郡。他對閱讀的愛好與渴求使他幾乎整天都沈浸於閱讀之中,甚至常常蹺課跑到瑪納河畔,一邊劃著父親的小船一邊閱讀世界名著。少年期的哈狄格對上學興趣缺缺,而把大多數時間花在寫作、投稿以及文藝圈的社交,並結交了畢卡索、史特拉汶斯基等人。十五歲那年,他和同樣也是文壇奇才的約翰‧高克多(Jean Cocteau)相遇,兩人從此結為莫逆,保持著密切的交往。高克多以作風前衛而聞名於當時法國文壇,他對哈狄格寫詩的才華十分欣賞。哈狄格十七歲那年完成了小說的處女作《肉體的惡魔》,一九二三年出版時,在高克多的協助之下而聲名大噪。這部小說因為題材前衛以及古典的風格而獲得肯定,並使他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肉體的惡魔》敘述一位少年與一位十九歲少婦的出軌戀情。背景設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以男主角第一人稱的倒敘展開故事情節。故事開頭,男主角直言戰爭對一個懵懂無知的男孩來說,不過是四年的長假;而他對於世人對他這段離奇戀情的指責與非議,顯得不以為然。誠如書中所說:「假如情感是理性的,縱然我們都能保持理智,卻仍無法理解,這表示我們的情感比理智更理性。」顯然作者無視於世人所謂的理智及社會規範而追求情感的自由。儘管這樣的情感不被祝福,甚至要付上慘痛的代價,但戀人們耽溺於激情的歡愉及其中種種苦澀且甜美的微妙感受,已無暇顧慮其結果。
哈狄格以簡潔優美的文筆、冷靜透澈的筆觸,使得本書煥發著有如水晶般質地堅硬又晶瑩剔透的美感,深刻描寫早熟少年在蛻變成青年時,那隱晦且搖擺不定的心靈。書中穿插許多寓意深遠的文字,不僅體現了作者的早慧,也構成這部小說的悲劇宿命的警語。悲劇的誕生固然是因為主角的放縱色慾,但更可怕的恐怕是蠢動的人心。戰爭對於遠居後方小城的人們來說並無多大影響,孩子們更樂得享有漫長的假期,時光彷彿在瑪納河畔停格,人心昏昏欲睡,卻又渴望刺激。對男主角而言,與瑪塔‧格蘭吉共譜的這首變調戀曲,就成了在生活中汲取心靈養分的他的最大救贖。
本文:
我將遭受世人的責難,然而又能如何呢?偏偏就在宣戰的幾個月前,我屆滿十二歲,這難道是我的錯嗎?毫無疑問,在這段非常時期裡,一般人在這年紀絕對不會碰上的麻煩,卻叫我碰上了;然而,沒有任何東西能遮掩青澀幼稚的外表,使我們看起來老成些。懵懂無知的我因而經歷了一次連成年人都會感到困窘的奇遇;而我絕對不是特例。我的同學在這段時期都保有一段不為他們父母所知的回憶。請那些曾經對我不滿的人回想一下,對年幼無知的小男孩而言,戰爭的意義其實只是四年的長假。
我們家住瑪納河(譯註:La Marne,流經法國東北部)沿岸的F城。父母對男女同窗一事向來不以為然。然而,那與生俱來、讓人盲目的放肆色慾,不僅沒有受到壓抑,反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恣意伸展。
我從來就不愛作夢。在別人眼裡如夢似幻的事物,在我看來就像乳酪之於貓一樣真實,即使隔了一層玻璃罩,而那層玻璃確實存在。罩子破了,貓嚐到甜頭,就算打破罩子的是貓主人,而且他還因此割破了手,但這對貓來說都無關緊要。
一直到十二歲為止,除了一個名叫卡門的小女生之外,我沒有任何小愛人。我託一位比我小的男孩送給她一封情書,信中道盡我的愛意。我熱切寄望這份愛慕之情能夠感動她,而願意與我約會。信是在上午她上學之前交給她的。這個唯一能與我匹配的小女孩,是我精挑細選出來的,因為她整齊清潔,而且上學時還帶著一位妹妹,就像我帶著弟弟上學一樣。
為了封住這兩個目擊證人的嘴--這麼說吧!我打算撮合他們。因此信中還附了一封我弟弟寫給佛威特小姑娘的信,雖然他根本還不會寫字。我向弟弟解釋撮合他們的原因,以及我們有多幸運,正巧愛上一對年齡與我們相彷的姊妹花,而且她們的小名是何等獨特。然而,就在和一直很寵我,從來不曾斥責我的雙親一起吃過午飯後,我回去上課,才很悲傷的發現,我沒有弄錯,卡門真是很規矩的好女孩……
同學們才剛坐好,頂著全班第一名光環的我,走到教室後面,蹲下身從書櫥裡拿出幾本書,正準備高聲朗讀,此時學生們起立,主任走了進來,他手上拿著一封信。主任和老師低頭交談時,我的雙腳微微發顫,書本跌落一地,我急忙去撿。然而坐在第一排的同學全都轉過身來看我了,因為他們聽見老師低聲提到了我的名字,而我則滿臉通紅的站在教室後面。終於,主任叫我過去。他想要處罰我,但又不想讓我太難堪。他先恭喜我整整十二行的信裡一個字都沒拼錯。他以為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免去同學產生什麼不良的聯想。他問我是否自己獨力完成這封信,然後叫我跟他一起到辦公室去,結果我們根本沒去那裡,他就在大雨滂沱的操場上狠狠訓斥了我一頓。他認為妨害一個女孩的名譽(她的雙親把我對她的告白轉述給主任),以及順手牽羊偷一張信紙都是同樣嚴重的錯誤行為。
這一點強烈影響了我的道德觀。他語帶威脅地說要把這封信寄到我家,我懇求他不要這麼做,他心軟了,但是警告我他會保留這封信,同時還說下次再犯,他不會再替我掩飾罪行。我時而大膽、時而羞怯的表現,不僅使人難以捉摸,還瞞過了他們好些事情,好比在學校,我的才幹伶俐,卻不強出鋒頭,因此在別人眼裡,我一直是個好學生。
回到教室,老師語帶嘲諷地稱呼我為「唐璜」,令我感到受寵若驚。特別是他還對我說了一部我曾看過的書名,而我的同學卻都一頭霧水摸不著頭緒。他說「早安,唐璜!」於是我不禁笑了,這笑聲徹底改變了班上同學對我的看法。或許他們已經知道我委託一位低年級的學弟送信給一個「女生」,這是當時小學生們給女孩子的稱謂,而送信的小孩名叫梅沙傑(譯註:Messager,法文原義是「信差」之意);我並不是因為他的名字才委託他,而是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很有信心。
原本我還哀求主任保守祕密,不要告訴我的父親;但到了下午四點,我卻急著想要告訴爸爸一切。沒有任何人強迫我這麼做,這番自白全是出於誠實坦蕩的表現。我明知父親不會發怒,所以反而很高興他能知道我的壯舉。因此我對父親坦承了一切,還驕傲地附帶一句「主任答應替我保守祕密」(好像對一位大人物做出承諾那樣)。
我的父親想要瞭解這篇愛情故事到底是不是我杜撰的,於是他到主任家拜訪,言談中,他佯裝無意間提起這件事,彷彿那只是玩笑話。「什麼?」主任顯得又驚又惱,「他跟您說了?而他苦苦哀求我保守祕密!他還說您會殺了他。」主任忙著解釋,卻助長了我自以為是個男人的陶醉感。
我因此立即獲得同學們的欽佩,老師還會心照不宣地對我眨眨眼,而主任則隱忍他對我的怨恨。這個可憐的人,事件的後果我已經了然於心,他卻一無所知。主任的行為震驚了我父親,他決定讓我讀完這個學年後帶我回家。當時正值六月初夏,母親不希望此舉對我的桂冠獎競賽造成影響,所以一直等到頒獎後才透露此事。感謝那位迷惘的主任,他害怕父親真的將我帶走,因此頒獎那天,在他刻意偏袒之下,我是全班唯一獲頒金桂冠獎的人,這等於是優等大獎。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學校因此失去了兩位優秀的學生,因為優等生的父親替他兩個兒子辦了退學。像我們這樣的優等生,絕對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上門的最佳誘因。母親認為我年紀還太小,還不適合上亨利四世中學。就我的觀點來看,這表示我還太小,無法搭火車上下課。所以我在家裡自修了兩年。我快樂得不得了,因為以前的同學每隔兩天給我帶來的作業,我只需四個小時就能完成,所以大半天的時間我都很悠閒。
我一個人沿著瑪納河岸信步走著。這條河帶給我無可言喻的親切感,以至於妹妹總用「瑪納河」來指塞納河。我甚至未經父親許可,偷偷上他的船,然而我並不真的劃船,而只是躺在船上看書。這時的我還不忘對自己說,我並不是因為沒聽父親的話而感到害怕,只是單純地害怕劃船而已。就在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四年這兩年中間,我在船上陸陸續續讀了兩百本書。其中沒有任何一本是人們所謂的爛書,相反的,都是挺好的名著,就算有些書未對我的思想造成任何衝擊,但至少都曾獲得如潮的嘉評。
過了許久,我到了理應厭惡羅曼史的青少年期,我卻反而對這些幼稚的愛情故事產生了興趣,而在此之前,我對這些羅曼史根本不屑一顧。這段休閒與課業對調的時期有個缺點,對我來說,一整年都變成了有實無名的假日。我每日的作業根本微不足道,不過,雖然我做功課的時間比其他人短,但是別人放假的時候,我依然不間斷地唸書。這些微不足道的功課就好比貓保留了一輩子的軟木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雖然牠會比較喜歡擁有鍋子,就算一個月也好。等到如假包換的假期逼近,我卻顯得事不關己,反正對我來說,每天的作息並無二致。
貓咪還是瞪著玻璃罩內的乳酪。不過戰爭的爆發打破了玻璃罩子,老師們被一大堆事情忙得團團轉,而貓咪則暗自竊喜。
老實說,法國國土上的每個小孩都歡欣鼓舞,他們手臂下夾著得獎贏來的書,急忙跑去看成績公佈。成績較差的學生則趁著家裡一團亂的機會渾水摸魚。每天晚飯後,我們就向距離兩公里遠的J城火車站報到,看著一輛輛軍用火車來回呼嘯,然後把隨身帶去的風鈴草丟給阿兵哥。女士們身穿工作服,忙著在錫桶裡注滿紅酒,每每灑出好幾公升,在滿是花朵的月臺上濺得到處都是。這讓我不由得想起放煙火時的情景,而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酒被浪費掉、這麼多的花枯萎凋零。我們還得在家裡的窗臺上插滿旗幟。
不久我們停止了J城火車站之旅,弟妹們開始對戰爭感到不耐。這場戰爭打得太久了,戰爭使得他們無法去海邊,而平時習慣晚起的他們,現在必須在早晨六點就出門買報紙,這真是可悲的娛樂!不過大約八月二十日的時候,這群年輕小鬼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不再急急忙忙地離開大人,也不願早早起身離開餐桌,他們留在餐桌邊等著父親開口說要離家逃難。
無疑的,沒有交通工具是個大問題,可能需要騎腳踏車騎很長的一段路程。我們兄弟老愛戲弄小妹,她那輛腳踏車,車輪直徑還不到四十公分:「我們在路上可不等妳喔!」小妹就哭了。然而我們是多麼費力起勁地擦拭這些鐵馬啊!一點也不偷懶,他們還自告奮勇要幫忙修理我那一輛。大夥兒一早就起床聽新聞,就在每個人都丈二金剛,一臉茫然地搞不懂新聞涵意之際,我終於發現到這股愛國熱潮的背後動機:騎腳踏車長途旅行!一直騎到海邊!而且是到另一個更遠、更漂亮的海邊,而不是平常去的那一個。為了能早些出發,他們恨不得放火燒了巴黎。這個震撼全歐洲的事件,變成了孩子們的唯一希望。孩童的私心跟我們的是否有所不同呢?在炎夏的鄉村,我們詛咒著綿密不斷的雨絲,而農人卻祈求能有豐沛的雨水。
結論與建議:
這是一個心理早熟、生理青澀的男孩,與一位 19 歲的年輕少婦之間交織糾葛的出軌戀情。年輕的主角,在父親的教育下顯得早熟而獨立自主,在偶然的機會中邂逅了長他幾歲的女主角—瑪塔。初識時的淺淺愛意,得知瑪塔已經訂婚後的淡淡醋意,日積月累而暗自發展的戀慕之意,作者以洗鍊的文筆,生動地表達出來。更令人意外的是,雷蒙完成這部著作時,其實也未滿 20 歲﹗雖然總覺得有些細節可以再發揮,但點到為止也未嘗不是一種讓讀者意猶未盡的方式。
故事中的女主角瑪塔,該說是個敢愛敢恨的女人嗎?當她不顧一切地和比自己年幼的男主角在一起。其實我看到的,卻是背後的不理智和兩個受到情慾操控的人。男主角在這段短暫的不倫戀情中也曾經經歷迷惘、熱戀、冷淡、醋意、掙紮...等情緒,更曾經因為貪快,而與瑪塔的女性摯友發生不當的舉措。
這是真愛嗎?還是再平凡不過的肉體慾望呢?我們認為作者將書中人物的情緒和性格上的弱點表達詮釋得十分準確,即使在男主角眼中,瑪塔是如此的勇敢而與眾不同,但在作者和讀者的眼中,卻未必是這樣的。這段戀情的最後,以有些突兀的方式戛然而止,卻留下無限的深思。
想要外遇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書中述說著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與一位19 歲少婦外遇的故事,香豔刺激。但小男孩所面臨的道德問題也很值得深省﹝尤其是現在有外遇的人﹞。
哈狄格>百度百科
哈第蓋生于1903年,是巴黎一位商業藝術家的長子,十五歲就在巴黎被喻爲"詩壇瑰寶",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二十九歲的考克多。他們迅速爲對方的魅力所俘獲,相偕旅行,一起寫作,那是他們一生中最爲璀璨的時光,但同時也迅速地聲名狼藉。哈第蓋因爲不願讓社交圈的人戲稱他爲"考克多夫人",開始獨來獨往,並很快讓鴉片和酗酒毀掉了健康。
1923年,天才詩人雷蒙德?哈第蓋(Raymond Radiguet)孤零零地死在巴黎的一間醫院裏,病因是傷寒。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導演考克多(Jean Cocteau)聞訊痛不欲生,從此靠鴉片來麻醉記憶,他說自己"心是空了"。哈第蓋死後,考克多在療養院用了漫長的時光來恢複健康,此後,他拍攝了幾部不朽的電影,包括「詩人的血」,「奧菲」和「奧菲遺言」,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常是一位孤獨的、帶著自戀(同性戀)傾向的男人,喜歡和鏡子或鏡子般的東西在一起;而藉此,考克多也創造了電影史上最令人心魂蕩漾的一個鏡頭:主角奧菲向鏡子伸出絕望的手,鏡子開始波動起來,湖水般波動起來,奧菲的身體也輕盈起來,穿過鏡子,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至于1963年的「奧菲遺言」則成了考克多的絕唱(畫家畢卡索也在其中客串演出),之後,再也沒有導演象他那樣用一種遺世的超現實的美來表現男人在塵世外所唱的歌,而考克多影片中的男性也總是帶著某種讓同性戀男人怦然心動的氣質和容貌。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1162.html?tp=0_10
貝洛奇奧>百度百科
馬可貝洛奇奧Marco Bellocchio1939年11月9日生于意大利比亞恩茲。1962年畢業于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導演科。貝氏作品以撻伐建制及它對個人的壓抑聞名,早期作品特別揮灑著一股怒不可遏的力量。教會、學校及家庭等在他的鏡頭下,不乏傾軋內訌、畸情怪態,既荒誕似馬戲表演,又冰冷如人格屠場,並且以小見大,把整體社會的質素暴露無遺。貝氏無疑左傾,但對“革命”的反思十分精辟獨到,作品中新舊沖突雖多以年青人的勝利或毀滅一切結束,可是他們往往勝在手段更爲野蠻無情;革命不過是權威的更新,必須發生,不免荒謬。當年他與貝托魯齊並列爲意大利新電影的兩大棟梁,後者經營流麗詩情,他的風格則是冷傲激烈並存,靜觀熱諷,自然地肴入象征暗喻。看這些流露黑色幽默的政治寓言,觀者不難品味到超現實的奇想或布紐爾式的機鋒。貝氏曾一度離開電影工業,爲左派組織制作政治紀錄片。回歸劇情電影後,近二十年除經敘演繹文學曆史外,更突出的是視野包攬人性的原始地帶,擅于營造情欲遊戲和建制的吊詭關系;選材時敘驚世駭俗,特別是涉及女性心理和現代社會的兩性沖突,而從性的曖昧和新舊勢力的並置對照中,展現種種旖旎紳遂的感思,贏來維斯康堤承繼人的稱譽。
貝洛契奧第一部長故事片《怒不可遏》是對意大利一個資産階級家庭中人與人之間令人窒息的關系的抗議。影片中的家庭就象一場惡夢:母親雙目失明,主人公是癲癇病人,兄弟智力發育不全,妹妹歇斯底裏並有亂倫的癖性;另一個“正常”的哥哥卻要養活所有的人。盡管如此,他們還死守著資産階級的禮儀。貝洛契奧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他們的習俗(如:共進午餐)。主人公桑德羅的反抗最終是把母親推入深淵,讓兄弟在洗澡盆裏淹死。在母親的棺木旁,他跳起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舞蹈;母親還沒下葬,他就和妹妹把幾乎所有的家具都扔到了窗外。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是導演十分細致地描繪了控制著所有家庭成員的那種潛在的恐怖氣氛,以及從頭至尾的過分的吵鬧。小弟弟說:“生活在這裏是何等的痛苦啊!”對桑德羅來說,對現存關系除了憤怒的破壞之外別無其他反應,到頭來這也是一種自我毀滅。在最後一場戲裏他的癲癇病發作,致使他在聽著《茶花女》中極度興奮地死去。《怒不可遏》的曆史意義在于突破了意大利電影描寫異化現象的一般界限,而這一點迄今爲止一直控制著意大利電影界。
《中國在近處》揭露了社會黨候選人的競選活動是以行賄爲背景的一場小資産階級鬧劇。主人公在農村舉行了一次失敗的沒有人參加的競選大會,在會上他的汽車被拆卸。他竭力爭取兩個貌似虔誠的婦人投他的票,但沒有成功。另外,爲了和對手抗衡,他毫不猶豫地投了自己的票。他的私生活也是極其可笑的:他徒勞地追求已和他私人秘書訂了婚的女秘書,而那位私人秘書卻想當他妹妹的情人。主人公及其私人秘書都是肆無忌憚、玩世不恭的家夥,爲了保住自己的社會地位、收入和官運,不惜撒謊並出賣原則。作爲這個墮落世界的反襯,導演安排了一個嚴格的天主教寄宿學校。極左思潮在那兒泛濫。導演描繪人物和事件時的憤怒,他的人物的傀儡性以及幾乎是歇斯底裏的敘事風格是這部影片比一般的有正反角色的“風俗喜劇片”高明之處。貝洛契奧後來自我批評道:“《中國在近處》的政治錯誤在于我主觀地認爲,就憑我在內地收集到的一些無關重要的個人經驗,就能輕而易舉地解釋意大利的曆史。恰恰就在那一年,大學裏發生了暴動,我的這一錯誤造成了我的意識危機。現在我明白僅僅攻擊資産階級的機構已是不可能的了。”
爲集錦片《愛與恨》拍攝的短片《我們討論討論吧!》。大學生們以教育劇的形式扮演各式人物,再現了學生暴動。他們自己演自己,演教授,還演帶著短棍的警察。1968年貝洛契奧參加了意大利共 主義者聯盟(馬列):“因爲我要把我的政治活動進行到底!”在黨的工作範圍內,他拍攝了描寫卡拉布列恩占房事件的影片《保拉》(1969)和報導意共(馬列)在意大利許多城市舉行5月集會的影片《紅五一萬歲!》(1969),但是就在攝制這些影片的過程中,貝洛契奧遇到了重重矛盾。他不同意黨強加于他的拍攝充滿樂觀精神的和只能是歌頌性質的影片的作法。
介紹改良精神病學新試驗的紀錄片《要麽無人,要麽全體》長達三個半小時,影片後來縮短後易名爲《解放了的瘋子》,這部影片是他同西爾瓦諾•阿戈斯蒂、桑德羅•佩特拉利亞、斯泰法諾•魯利一起拍攝的。從此他又拍起政治紀錄片來。這部上、下兩集的新聞紀錄片以布萊希特的同名詩爲片頭題詞,紀錄了要使那些精神病患者重新回到社會的試驗,上集反映了三個在病院裏生活了好幾年的孩子的故事。他們在攝影機前證明自己完全是“正常”的;下集記錄了一些智力發育不全的人在一個工廠裏的勞動。他們通過勞動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社會。影片的背景是帕爾馬市政府倡議讓行爲失常和智力發育不全的人重新回到社會裏來,以及七十年代初在意大利興起的“民主精神病學”運動。這部影片值得借鑒的地萬不僅在于其特定的主題,而且還在于這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攝影機移動靈活,表現細膩,善于觀察事物,貝洛契奧提問題的固執方式(盡管他本人沒有出現在影片中)以及影片對每個人物的詳細介紹和確實讓他們發表意見等
《凱旋進行曲》(1976)反映了軍營的生活,從表面來看是對軍國主義的揭露和對意大利軍隊內部荒謬的等級關系的抨擊。這種等級關系就象《以父親的名義》一片中天主教寄宿學校的制度一樣,會造成類似的精神病患者和心理變態者。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一個有權力欲的上尉、他那男性化的妻子和一個成爲他的密探的低聲下氣的士兵。遺憾的是這部影片中的某些地方還落入了軍事片的俗套。
1984年由意大利國家電視臺、奧迪西亞公司聯合攝制的《亨利四世》,其中的時空的凝滯和虛妄恰恰是主人公對于現實世界的逃避所致。他對形式中的現象是厭惡和唾棄,使他躲進看似怪誕、虛無的城堡,在滑稽的舞臺劇中痛苦地囚禁著自己的心志,而成就的是20年後殺死情敵的複仇計劃。虛構的、僞裝的形式,爲他裝做瘋狂的真相的揭示鋪陳出一片想像的空間。在兩者之間穿插的是,現實與虛構的相互抵消、相互毀滅。一個獨裁者,一個至高無上的君主,他要裁決的是一樁自欺欺人的悲劇色彩的事件:他與他的情人的感情關系。在精神世界裏他無法暴露自己的秘密,將謎底揭穿還是沈溺于這種虛僞當中,把握這個分寸感是導演手法的魅力所在。大廳、走廊、哥特式的城堡、黑暗的身影,都賦予情境以神秘莫測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啓發式的。皮亞佐拉的音樂“Tanti anni prima”(多年以前)是爲這部電影所做的配樂,電影的成功,除了主角的精湛演技之外,音樂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首曲子原本是皮亞佐拉所寫的“聖母頌”(Ave Maria),在此被用來當作主題曲的主要部分。片中還有另一首更爲人所知的配樂,就是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遺忘”(Oblivion)。所有的一切成就了這部耐人尋味的經典作品。
<再見,長夜>中安娜是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卻過著分裂的生活。白天的時候,她是辦公室職員,晚上則去參加恐怖組織活動,爲了創造理想的世界。然而,在恐怖組織謀劃的一場綁架事件後,安娜卻驚覺過去和現在的努力,所謂爲理想付出的種種犧牲,都刹那間化爲烏有,她和她的夥伴們都發現,不切實際的理想並未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任何改變,安娜對自己的選擇産生了從未有過的懷疑……
影片取材于參加恐怖組織的青年人的故事,整體上的感覺帶有政治色彩,而且似乎有反恐意圖。不過,有沒有政治元素,是不是借反恐來提升影片賣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導演在影片裏對事件的看法是否不落俗套,他提出的"恐怖分子的覺醒"是否合理,能否借事件來提出導演對"恐怖組織"産生的原因、後果、影響的獨特見解。當然,這些都是影片藝術性之外的考慮,至于影片采取主敘事方式能否成功,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5174.html?tp=0_1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