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12 07:25:22| 人氣3,53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林海音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評《城南舊事》不是已評過林海音的代表作和大陸改拍的同名電影如下:

『我以為皆是佳作,小說與電影,從一開始的:「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牠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到小結的:「(得知小孩已死而要回老家的奶媽女傭)宋媽盤腿坐在驢背上…小驢兒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一個個清楚的蹄印兒。」,都能散發文字與影音(尤其駝鈴聲、背新詩聲、唱驪哥聲,喪父的小英子與媽坐車,和失子的宋媽騎驢,在雪地上依依不捨地各奔前程)的魅力。』

為何還要評林女夏祖麗為其母所寫《林海音傳》(天下,2000)?

二者性質不同,尤其《林海音傳》首次完整的透露林海音因「船長事件」1963年丟了聯副編輯的工作,而作者王鳳池也被關了三年多。二人的遭遇未免差多了。

書中不是引「接替主編聯副的馬各說,“如果那篇稿子是我發的,我一定會‘進去’”的。林海音沒有被關進牢房,他的理由是“林先生是女性,又是本省人,而且沒有犯過錯,又有相當的社會關係和地位,這些人還是有所顧忌的。 如果把她關起來,值不值得這樣做?”」(p. 183)

根本原因還是網友所言:「不過所有的人都沒提到最重要的使她免罪的原因是,林海音與何凡,都是成舍我在北京辦的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及《世界日報》培養的可信的新聞人才,這是國民黨的圈內人。蔣介石對文人作家,一旦他認為你是自已人,卻是很偏愛。就如他自已很節儉,卻容忍國民黨高官貪污,過著奢侈的生活。」

不然王鳳池的一首十四行詩怎會成叛亂罪: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
因為他的無知,以致於迷航海上
船隻漂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
歲月幽幽,一去就是十年的時光
他在島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富孀
由於她的嫵媚和謊言,致使他迷惘
她說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壯,然後啟航
而年復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於飢餓的口糧
她曾經表示要與他結成同命鴛鴦
並給他大量的珍珠瑪瑙和寶藏
而他的鬚髮已白,水手老去
他卻始終無知於寶藏就在他自己的故鄉
可惜這故事是如此的殘缺不全
以致我無法告訴你那以後的情況

那年頭啥都會成叛亂,就像現今賣台帽子到處飛一樣。


林海音事件>維基百科

1951年9月16日,《聯合報》創刊,林海因任該報副刊主編。其後《聯合報》曾刊登一首題為《故事》的詩,內容敘述一艘船在大海裡飄了很久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生活陷於困境之中,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認為這是隱射蔣介石和國民黨,把詩的作者署名風遲(本名王鳳池)抓了起來,副刊主編林海音也因此被迫離開《聯合報》。

小說集
 
《曉雲》。有美麗名字的少女曉雲,卻步上母親愛情悲劇的後塵,成為介入他人家庭的第三者……《曉雲》是一篇長篇小說,敘述一個高中畢業的年輕女孩曉雲,對於愛情的憧憬。當她做家教時,與家教的男主人談戀愛,卻因此歷經了人間悲歡。
《城南舊事》。是一本小說集,包括「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兒打滾」、「爸爸的花兒落了」,講述林海音童年時的生活往事。林海音作品『爸爸的花兒落了』收錄在龍騰版高中國文課本第一冊。
《金鯉魚的百襉裙》。20年代的婦女面臨新舊交替的年代,林海音以「青銅十女子」為藍本,寫下一連串當時婦女面對婚姻的徬徨與無奈。
《婚姻的故事》。是由五篇中篇小說組合而成,20年代的婦女面臨新舊交替的年代,林海音以這些女子面對婚姻的徬徨與無奈為藍本,寫出她自己的愛情婚姻觀。
《綠藻與鹹蛋》。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面選錄了「綠藻與鹹蛋」、「標會」等13篇短篇小說,多是林海音搬到台灣後的生活小品。
《冬青樹》。是林海音的第一本文集,整個收錄的文集,主要為林海音針對家庭、倫理、婚姻、兒教等有感而發的作品。

散文集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講述北京城裡許多古老的習俗、食物,也講述林海音年輕時在北平的生活,可以和《城南舊事》一同閱讀,讓年輕一輩的讀者認識老北京。
《寫在風中》。林海音在台灣百業待舉的時代,伏案揮筆,寫就了台灣生活、感情的種種。《寫在風中》生動的畫面,記錄了小我的生命軌跡,也反映時代轉折的歷史側面。
《剪影話文壇》。主要是林海音寫她當聯合報副刊主編時,與當時一些文壇年輕的後輩交往情形,如今這些人也都各有成就,附上照片映照古今,格外有趣。
《作客美國》。是林海音寫的散文集,以她去美國考察、採訪四個月的經過為主題,內容有美國婦女的生活、兒童文學在美國,以及中國作家在美國。
《春聲已遠》。是林海音豐富人生閱歷的結晶,書寫朋友特殊遭遇以及醇厚情誼;不止憶往,更是史料。
《芸窗夜讀》。主要收錄林海音曾經寫過的序文,或者是她自己讀書的讀後感,是她分享愛書同好的私房閱讀筆記。
 
獲獎

1956年 第二屆扶輪社文學獎
1985年 《剪影話文壇》獲選1984年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
1990年 主編的《何凡文集》榮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1994年 第二屆「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
1998年 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頒贈「終身成就獎」
1999年 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
1999年 《城南舊事》德文版榮獲瑞士「藍眼鏡蛇獎」
2000年 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榮譽文藝獎章」
2000年《城南舊事》獲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
2001年 獲頒世新大學「終身成就獎」
 
 
林海音簡介>百度百科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爲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臺灣報刊。
  相關作品介紹: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瓊君》,《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血的故事》,散文:《秋遊獅頭山》,《 吹簫的人》,《悼鍾理和先生》,《念遠方的沈櫻》,《虎坊橋》,《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
  代表作:《城南舊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肺炎、敗血症病發在臺北振興醫院病逝,享年83歲。
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于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爲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于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臺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爲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爲《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爲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臺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裏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臺灣當局認爲這是影射蔣介石到臺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
  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臺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于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範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臺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臺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裏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于父輩而發展于自身。由于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臺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爲主。
  林海音作爲臺灣老一代的作家,對臺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于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臺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爲培育臺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臺灣湧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臺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爲“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爲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爲臺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裏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沈,在臺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臺灣後,臺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臺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臺灣。
已出版書

  迄今爲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
  《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相關作品介紹:
  《林海音文集--曉雲》
  《林海音文集》
  《林海音文集--金鯉魚的百襇裙》
  《林海音文集--英子的鄉戀》
  《林海音文集--生命的風鈴》
  《城南舊影——林海音自傳》
  《英子的心》
  代表作: 小說:城南舊事
  小說:<<驢打滾兒>><< 冬青樹 >><<瓊君>><<金鯉魚的百襇裙>><< 蟹殼黃>><< 血的故事>>
  散文:<<秋遊獅頭山>><< 吹簫的人>><< 悼鍾理和先生>><< 念遠方的沈櫻>><< 虎坊橋>><< 文華閣剪發記>><< 舊時三女子>><< 冬陽童年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 >><<北平漫筆>><< 絹笠町憶往>>
代表作:《城南舊事》

  林海音(1918--2001)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衆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裏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曆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裏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湧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裏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裏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裏的人物卻不局限于這個狹小的範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衆生相。她小說裏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于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臺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麽可以說,由于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臺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全書在淡淡的憂傷中彌漫著濃濃的詩意。
竊讀記原文:刊登在語文滬版教材第十一冊第二十七課。
  
  轉過街角,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松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下課從學校急急趕到這裏,身上已經汗涔涔的,總算到達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陽春,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我趁著漫步給腦子一個思索的機會:“昨天讀到什麽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後嫁給誰?那本書放在哪裏?左角第三排,不錯……”走到三陽春的門口,便可以看見書店裏仍像往日一樣地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了,因爲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
  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櫃的夾縫,從大人的腋下鑽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到底擠到裏邊來了。在一片花綠封面的排列隊裏,我的眼睛過于急切地尋找,反而看不到那本書的所在。從頭來,再數一遍,啊!它在這裏,原來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我多麽高興,又多麽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時抵達的,還有一雙巨掌,10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整本書:“你到底買不買?”
  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全部回過頭來,面向著我。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尷尬,漲紅了臉。我擡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板,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這種聲氣對待我。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嗎?”其實我的聲音是多麽軟弱無力!
  在衆目睽睽下,我幾乎是狼狽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後面緊跟著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氣對我還算是寬容的,仿佛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但我是偷竊了什麽嗎?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
  在這次屈辱之後,我的心靈確實受了創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發作,而且産生了對大人的仇恨。
  我不再去書店,許多次我經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但一次,兩次,我下意識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終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來,我仍願一試,因爲一本新書的出版廣告,我從報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慣技,又把自己藏在書店的一角。當我翻開第一頁時,心中不禁輕輕呼道:“啊!終于和你相見!”這是一本暢銷的書,那麽厚厚的一冊,拿在手裏,看在眼裏,多夠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訓,我更小心地不敢貪婪,多去幾家書店更妥當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難堪。
  每次從書店出來,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腦子被書中的人物所擾,踉踉蹌蹌,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來,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訴自己。想到明天仍可能占有書店的一角時,被快樂激動的忘形之軀,便險些撞到樹幹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過幾家書店都沒看見那本書,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勁的書被人搶去一樣,我暗暗焦急,並且詛咒地想:皆因沒有錢,我不能占有讀書的全部快樂,世上有錢的人那麽多,他們把書買光了。
  我慘淡無神地提著書包,抱著絕望的心情走進最末一家書店。昨天在這裏看書時,已經剩下最後一冊,可不是,看見書架上那本書的位置換了另外的書,心整個沈了下去。
  正在這時,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走過來了,看那樣子是來招呼我(我多麽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書架,裝作沒看見。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
  啊,我接過書羞得不知應當如何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被沖動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書本上。
  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了起來,我才覺出站在這裏讀了兩個鍾點了。我合上了最後一頁——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後擡頭找尋那耳朵上架著鉛筆的人,好交還他這本書。在遠遠的櫃臺旁,他向我輕輕地點點頭,表示他已經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書放回書架上。
  我低著頭走出去,黑色多皺的布裙被風吹開來,像一把支不開的破傘,可是我渾身都松快了。忽然想起有一次國文先生鼓勵我們用功的話:
  “記住,你是吃飯長大,也是讀書長大的!”
  但是今天我發現這句話不夠用,它應當這麽說:
  “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裏長大的!”

《爸爸的花兒落了》刊登在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課
 
   新建的大禮堂裏,坐滿了人;我們畢業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裏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
  “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醫院裏不能來。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嚨腫脹著,聲音是低啞的。我告訴爸,行畢業典禮的時候,我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且致謝詞。我問爸,能不能起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六年前他參加了我們學校的那次歡送畢業同學同樂會時,曾經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後也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今天,“六年後”到了,我真的被選做這件事。 爸爸啞著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
  “我怎麽能夠去?”
  但是我說:
  “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臺底下,我上臺說話就不發慌了。”
  爸爸說: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麽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那麽爸不也可以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我們學校去嗎?” 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把臉轉向牆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後,他又轉過臉來叮囑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後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我知道,爸爸。”
  “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是。”我雖然這麽答應了,但是覺得爸爸講的話很使我不舒服,自從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遲到過?
  當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有早晨賴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來,看到陽光照到玻璃窗上,我的心裏就是一陣愁:已經這麽晚了,等起來,洗臉,紮辮子,換制服,再到學校去,准又是一進教室被罰站在門邊。同學們的眼光,會一個個向你投過來。我雖然很懶惰,卻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懷著恐懼的心情,奔向學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有一天,下大雨,我醒來就知道不早了,因爲爸爸已經在吃早點。我聽著,望著大雨,心裏愁得了不得。我上學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媽媽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夾襖(是在夏天!),和踢拖著不合腳的油鞋,舉著一把大油紙傘,走向學校去!想到這麽不舒服的上學,我竟有勇氣賴在床上不起來了。等一下,媽媽進來了。她看我還沒有起床,嚇了一跳,催促著我,但是我皺緊了眉頭,低聲向媽哀求說:
  “媽,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學了吧?”
  媽媽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當她轉身出去,爸爸就進來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來,瞪著我:
  “怎麽還不起來,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著頭皮說。
  “晚了也得去,怎麽可以逃學!起!”
  一個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麽啦!居然有勇氣不挪窩。
  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爸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我哭號,躲避,最後還是冒著大雨上學去了。我是一只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車去上學。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車裏,一邊抽抽答答地哭著,一邊撩起褲腳來檢查我的傷痕。那一條條鼓起的鞭痕,是紅的,而且發著熱。我把褲腳向下拉了拉,遮蓋住最下面的一條傷痕,我最怕被同學恥笑。
  雖然遲到了,但是老師並沒有罰我站,這是因爲下雨天可以原諒的緣故。老師教我們先靜默再讀書。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後,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鍾。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媽和老師的話?昨天的功課有沒有做好?今天的功課全帶來了嗎?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告別了嗎?……我聽到這兒,鼻子抽答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閉著的,淚水不至于流出來。
  正在靜默的當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勢告訴我,教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爸爲什麽追到學校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師,征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沒說什麽,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
  後來怎麽樣了,我已經不記得,因爲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記得,從那以後,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著校工開大鐵柵校門的學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了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著。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門前,手裏舉著從花池裏摘下的玉簪花,送給親愛的韓老師,她教我跳舞。
  啊!這樣的早晨,一年年都過去了,今天是我最後一天在這學校裏啦!當當當,鍾響了,畢業典禮就要開始。看外面的天,有點陰,我忽然想,爸爸會不會忽然從床上起來,給我送來花夾襖?我又想,爸爸的病幾時才能好?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麽紅腫著?院裏大盆的石榴和夾竹桃今年爸爸都沒有給上麻渣,他爲了叔叔給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節,石榴花沒有開得那麽紅,那麽大。如果秋天來了,爸還要買那樣多的菊花,擺滿在我們的院子裏、廊簷下、客廳的花架上嗎?
  爸是多麽喜歡花。
  每天他下班回來,我們在門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頭後面抱起弟弟,經過自來水龍頭,拿起灌滿了水的噴水壺,唱著歌兒走到後院來。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裏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發上。陳家的伯伯對爸爸說:“老林,你這樣喜歡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兒!”我有四個妹妹,只有兩個弟弟。我才十二歲…… 我爲什麽總想到這些呢?韓主任已經上臺了,他很正經地說:
  “各位同學都畢業了,就要離開上了六年的小學到中學去讀書,做了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了,當你們回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我們是多麽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麽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麽高,多麽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媽臨回她的老家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
  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蹲在草地裏的那個人說:
  “等到你小學畢業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雖然,這些人都隨著我的長大沒有了影子了。是跟著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嗎?
  爸爸也不拿我當孩子了,他說:
  “英子,去把這些錢寄給在日本讀書的陳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
  于是他數了錢,告訴我怎樣到東交民巷的正金銀行去寄這筆錢到最裏面的臺子上去要一張寄款單,填上“金柒拾圓也”,寫上日本橫濱的地址,交給櫃臺裏的小日本兒!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著頭皮去。這是爸爸說的,無論什麽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闖練,闖練,英子。”我臨去時爸爸還這樣叮囑我。
  我心情緊張,手裏捏緊一卷鈔票到銀行去。等到從高臺階的正金銀行出來,看著東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種滿了蒲公英,我高興地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蒲公英。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著剛發下來的小學畢業文憑紅絲帶子系著的白紙筒,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麽事情似的,爲什麽呀?
  進了家門來,靜悄悄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坐在院子裏的小板凳上,他們在玩沙土,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麽時候垂下了好幾個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樣,是因爲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紮和施肥。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氣,問妹妹們:
  “是誰把爸爸的石榴摘下來的?我要告訴爸爸去!”
  妹妹們驚奇地睜大了眼,她們搖搖頭說:“是它們自己掉下來的。”
  我撿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頭的廚子老高從外面進來了,他說:
  “大小姐,別說什麽告訴你爸爸了,你媽媽剛從醫院來了電話,叫你趕快去,你爸爸已經……”他爲什麽不說下去了?我忽然覺得著急起來,大聲喊著說:“你說什麽?老高。”
  “大小姐,到了醫院,好好兒勸勸你媽,這裏就數你大了!就數你大了!”
  瘦雞妹妹還在搶燕燕的小玩意兒,弟弟把沙土灌進玻璃瓶裏。是的,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對老高說:
  “老高,我知道是什麽事了,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
  我把小學畢業文憑,放到書桌的抽屜裏,再出來,老高已經替我雇好了到醫院的車子。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陽 童年 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序言(林海音)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沈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幹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幹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我在想,麻袋裏面是“南山高末”呢?還是“烏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見順城街煤棧的白牆上,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裏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沈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爲什麽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爲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裏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爲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裏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裏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麽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http://baike.baidu.com/view/74988.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53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舞鶴淡水》
此分類上一篇:《曼儂姑娘》

amisgin
很抱歉,引用你的文章卻忘了徵求同意,再向你致歉。

致歉文:記地表上一個小小小角落裡一場小小小小的筆戰

倘有不妥,請告知,會刪除,謝謝。
2010-07-20 14:41:56
版主回應
本館貼文,純屬公益。

旣公開就免同意了
不然很煩的

另參本館:後現代鸚鵡:織識經濟邪 6/2
2010-07-21 10:15:34
阿楨
公共電視「主題之夜」他們在島嶼寫作-林海音
《兩地》林海音Home in Two Cities

  北京城南的英子,到了台北城南,變成文壇不可或缺的「林先生」,林先生家的客廳更被喻為半個臺灣文壇。
  原名林含音的林海音,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苗栗縣頭份鎮,她曾經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提攜了大量台灣的文學青年,如林懷民、七等生、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並鼓勵停筆多年的日據時期作家重新寫作,努力扶植本土文學的發展。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將林海音和聶華苓並列為台灣文學50年代的重要女性編輯。
  1960年代,林海音首創「純文學」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同時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創辦《純文學雜誌》。她的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成名作為小說《城南舊事》。紀錄片《兩地》從林海音「雙鄉」的特殊身分切入,隨著女兒夏祖麗娓娓道來的聲線,走入她的書桌、生活圈、編輯台,特殊年代裡的風聲鶴唳與擔當,以及那一塊奮力開拓的純文學園圃,她是寫作者的朋友,更是戰後台灣文學從襁褓到成熟,那無私勇敢的母親。
※導演/楊力州
持續以紀錄片關注台灣人自我的主體性。擺脫嚴肅的刻板印象,以趣味的手法吸引觀眾;同時勇於批判社會制度,大膽揭露情感。曾獲金馬獎、金穗獎及日本、瑞士等國際紀錄片獎項。近作《被遺忘的時光》大獲好評。
2012-02-04 09:08:1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