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8 09:30:35| 人氣69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噴湧之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汀瓦瑟《噴湧之泉》與前評格拉斯《錫鼓》《猫與鼠》《狗年月》但澤三部曲、後評齊格飛《德語課》,雖同屬「47社」代表作,也有共同的主題:探索德意志民族爲何會産生納粹法西斯這個怪物,但較之格拉斯文字的晦澀、齊格飛的通俗,馬汀瓦瑟更顯乏文味(p.36-,128,226,304稍有點味仍不足)。

馬汀瓦瑟《噴湧之泉》(小知堂,2000)

  榮獲德國書商和平獎的《噴湧之泉》Ein Springend er Brun是一部記錄時代與生活的自傳體小說。內容描述一位少年在戰爭陰影下,如何堅持學習掌握自己命運與對文學的永恆追尋;而在回憶與現實並存橋段的烘托下,文中隨處可見一種自我深層的實踐和領略文字奔流自由之感。作者透過回憶與追溯,消融了時間的藩離,鮮活呈現出記憶中的過往人物,而與當下產生動人的聯結。
  馬汀.瓦瑟Martin Walser1927年出生於博登湖畔,是現代德國文學中具代表性的小說家、劇作家。少年時期見證了德國納粹時代的血腥屠殺。大學時期專注於研讀文學、哲學與歷史書籍。1957年開始寫作生涯,1968年曾加入德國最重要的文學團體「47」,不久卻因理念不合而脫組,之後便長住於博登湖畔從事創作。
  馬汀‧瓦瑟的作品深受卡夫卡的影響,但獨特的寫實主義風格又開創出自己的文學手法,他企圖在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現實中,追求個人的隱藏面,探討人與人之間的孤獨。他的重要著作有《菲利史堡的婚姻》(1957)、《獨角獸》(1966)和榮獲1998年法蘭克福書展「德國書商和平獎」的《噴湧之泉》,書中描繪出一位文學少年在戰爭陰影下成長的心路歷程。

馬汀.瓦瑟Martin Walser逃亡的馬Ein fliehendes Pferd(小知堂,2000)

 《逃亡的馬》敘述一則逃避的故事。兩對夫妻在博登湖度假時不期而遇,丈夫們原來是二十三年不見的同學。他們的相遇,揭露了人物自棄的獨白。四位衣冠楚楚的中產階級,外表正常,但內心的生命感卻汩汩流失。作者深度挖掘埋藏內心的幽暗隱微,並且重新定義人的存在:人是否可以自經驗中學習,或者只會在得過且過的模式中沈淪?

Heinz Ludwig Arnold著《47社》(Die Gruppe 47)
【出版社】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2004,160頁)

「47社」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組成的一個文學家社團,同時也是德國戰後最重要的文學性團體。這個團體由Hans Werner Richter所呼籲組成,成員多是在德國當代文學史裡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這個團體轟轟動動地崛起於德國,但也在20年後戲劇性地瓦解。
對許多德國作家而言,這個組織代表了德國戰後最重要的作家,也是許多重要文學作品的助產士。但是對有些人而言,例如Elfriede Jelinek所言:「它是一個變態者的聯盟,我實在不應該參加這種組織。」本書作者Heinz Ludwig Arnold敘述這個組織如何閃亮地崛起,而後卻在內部的諸多矛盾和衝突下解散。作者保持著一定距離,回憶這個文學組織的歷史:它的邀請入會之政治手段、評論文學作品的習性、它的成功與失敗之處、組織裡的朋友或敵對關係、虛榮、酒宴……
書評Walter Hinck認為此書值得一讀。他指出,作者並不否定這個組織傳奇之處,但也沒有要意願去維持這個組織在德國文學史上的神話。另一書評Albert von Schirnding則稱讚這本書是客觀描寫「47社」的一個典範,銳利地好像用顯微鏡觀察這個團體。此書不是在談論「47社」的文學成就,而是把「47社」標示為德國戰後一個新興民主國家的現象。
http://pub2.cite.com.tw/book_mart/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143

格拉斯的寫作生涯  by蔡鴻君(發自德國)   

  1999年9月30日,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成爲20世紀最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位在40年前以《鐵皮鼓》一舉成名的德國作家,終于如願以償。在9月30日晚的記者招待會上,格拉斯幽默地說:“這個獎對于我是一種很大的補償。作爲20世紀最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是文學的尾燈,我願意做這盞尾燈,同時感到很榮幸。”   
  1927年10月16日,格拉斯出生在但澤一個小販之家,父親是德意志人,母親是屬于西斯拉夫的卡舒布人。愛好戲劇和讀書的母親使格拉斯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格拉斯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正值納粹統治時期。他參加過希特勒少年團和青年團,未及中學畢業又被卷進戰爭,充當了法西斯的炮灰。1945年4月,17歲的格拉斯在前線受傷,不久又在戰地醫院成了盟軍的俘虜。1946年5月,他離開戰俘營,先後當過農民、礦工和石匠學徒,1948年初進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版畫和雕刻,後又轉入柏林造型藝術學院深造。   
  格拉斯最初是以詩歌登上文壇的。1955年他的《幽睡的百合》在南德廣播電臺舉辦的詩歌競賽中獲得了三等獎。1956年的詩集《風信雞的優點》和1960年的《三角軌道》既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又受到了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聯想豐富,激情洋溢,具有較強的節奏感。1967年的第三部詩集《盤問》政治色彩較濃,格拉斯也一度被稱爲“政治詩人”。
  格拉斯幾乎在寫詩的同時開始創作劇本。早期的劇作如1954年的《還有十分鍾到達布法羅》、1957年的《洪水》、1958年的《叔叔,叔叔》和1961年的《惡廚師》,明顯受到法國荒誕派戲劇的影響。後來他還寫了兩個劇本,即1966年的《平民試驗起義》和1969年的《在此之前》,試圖將戲劇情節變爲辯證的討論,力求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格拉斯自稱這兩出戲是布萊希特“從敘事戲劇發展到辯證戲劇”方法的延續。然而,《平民試驗起義》卻歪曲了布萊希特在東柏林工人暴動期間的形象,因而遭到普遍非議。 
  在嘗試了詩歌和戲劇之後,格拉斯又開始寫作長篇小說。1958年,“47社”成員在阿爾蓋恩的大霍爾茨勞伊特聚會。格拉斯朗讀了尚未完成的長篇《鐵皮鼓》的第一章,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贊揚,格拉斯爲此也獲得了該年度的"47社"文學獎。評論界對它倍加贊賞,稱之爲聯邦德國50年代小說藝術的一個高峰。隨後他又連續發表了中篇《貓與鼠》(1961)和長篇《狗年月》(1963)。前者敘述了納粹統治時期一個少年受法西斯英雄崇拜宣傳的毒害走向毀滅的故事;後者描繪了一幅從希特勒上臺前夕到戰後初期德國曆史的畫卷,揭露了法西斯對人們在肉體上的折磨和心靈上的摧殘。這三部作品雖然在作品內容、主要人物、故事情節、時間順序等方面並無直接的聯系,但自從作者在1974年再版這三本書時補加了"但澤三部曲"作爲總書名之後,越來越多的評論家將其作爲整體加以研究,人們普遍認爲三者之間有著相互關連的內在聯系:三部小說不僅有著共同的時空範圍(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德國曆史和現實以及但澤地區的地理環境),而且還有一些貫穿始終而又時隱時現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它們有著共同的主題:探索德意志民族爲何會産生納粹法西斯這個怪物;在藝術風格上,它們也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代表了作家創作中的一個統一的發展階段。"但澤三部曲"被認爲是德國戰後文學早期重要的裏程碑。   
  60年代中期,格拉斯積極參與聯邦德國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的競選活動,小說《蝸牛日記》(1972)追述了作者參加1969年競選活動的經曆和對納粹統治的思考。自1972年起,格拉斯潛心于長篇小說《比目魚》(1977)的寫作。這部巨著通過一條學識淵博而又會說話的比目魚和漁夫艾德克的故事,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20世紀70年代,詩歌、童話、神話和民間傳說穿插其間,現實和曆史相互交織,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虛幻的世界。評論家認爲,作品的主題是表達對現實的厭倦,而作者則聲稱是要再現長期以來被掩蓋著的婦女在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探討婦女解放的可能性。
  1979年出版的中篇小說《特爾各特聚會》是格拉斯爲德國文學團體“47社”的創辦人漢斯?裏希特而寫的一部借古喻今的作品。它通過描寫1647年夏天一群德國作家在明斯特與奧斯納布呂克之間的特爾各特的聚會,反映了300年以後的“47社”作家的活動。讀者從西?達赫、格裏美豪森、馬?奧皮茨、安?格呂菲烏斯等經曆了“三十年戰爭”的巴羅克時期的德國作家身上,不難看出裏希特、格拉斯、伯爾、賴希-拉尼茨基、恩岑斯貝格這些戰後德國作家的影子。1979年秋,格拉斯偕夫人訪華,回國以後寫了長篇散文《頭腦中誕生的人或德國人死絕了》,書中記錄了一對在中學任職的德國夫婦遊曆亞洲期間的見聞和思索。經過五年潛心創作,格拉斯在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母鼠》,這部小說仍然保持了作家慣以動物隱喻人類的特點,構思奇詭,故事怪誕,通過第一人稱敘述者與一只母老鼠在夢中的對話,展現了從上帝創造世界直到世界末日的人類曆史,反映了作家對于處在核時代的人類社會的思考與憂慮。   
  格拉斯親身經曆了二戰和戰後德國的分裂,對于德國重新統一、結束東西方對峙曆來是贊成和支持的,但是,面對東西德長達40年的分裂這一現實和科爾政府采取的類似“用金錢買下東德”的政策,格拉斯對德國統一的進程始終持有異議。爲此,他于1995年出版了長篇《曠野》,以德國統一這一政治事變爲背景,通過波茨坦的馮塔納資料館工作人員之口,敘述了在東德生活了40年的主人公武特克在1989年至1991年期間的生活經曆及其對這一巨變的思考,格拉斯通過這個酷愛德國19世紀大作家馮塔納作品的主人公,有機地將1871年的德國統一和1989年的德國統一作爲一個整體加以反思。這本書在德國文壇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論爭。
格拉斯的最新作品是今年07月出版的《我的這個世紀》,它由100個故事組成,即20世紀的每一年一個故事,作者讓不同的人物從不同的視角敘述了20世紀在德國發生的或者與德國有關的重要事件以及似乎不太重要的事件,涉及政治、軍事、科技、文化、體育各個領域,力圖向讀者展現一幅20世紀德國的全景圖。這本書在德國文壇引起了新的轟動,也引發了世界各地新一輪的格拉斯作品翻譯熱潮
 http://www.hongen.com/edu/shfz/ywxz/sj010102.htm

 

台長: 阿楨
人氣(69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肉體的惡魔》
此分類上一篇:《第五號屠宰場》

D’Artagnan
愈是保守拘謹的民族,就易生成共黨/納粹這種集權式社會(德/俄即是最好例子)
2012-06-08 12:46:00
版主回應
似是
同民主
英就比美保守拘謹

另參本館: 《瞧這些英國佬》《保守主義》 《論傳統》
2012-06-09 09:20: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