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08 09:55:42| 人氣5,106|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父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父傳》是拼裝的夢想家?(另參本館:孫的本來面目 夢想家翻版?)

國父傳 The Story of Dr. Sun Yat-sen (198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DINRI2AQ&list=PL2F87F942B225A018

導演:丁善璽
編劇:丁善璽
演員:林偉生/劉瑞琪/萬梓良/爾冬陞/王道
劇情簡介
孫中山先生建立民國後,革命事業尚在進行,而孫中山先生下半生的事蹟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先生被圍奧秀樓,後再困於黃埔永豐艦,幾番遇險深見軍閥驕橫,其後孫先生成立黃埔軍校,培育青年棟樑,始北上與軍閥周旋,可惜未竟全功,心力交瘁,於1925年病歿。

大陸與台灣抗日電影的五大截然不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阿波羅新聞網 2011-12-24 訊】摘自:馮侖著《風馬牛》中信出版社
http://tw.aboluowang.com/2011/1224/230113.html#sthash.cpQhU5mO.dpuf


  啥是「四大抗戰小說」?
  到底是臺灣版:王藍的《藍與黑》、紀剛的《滾滾遼河》、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和徐鍾珮的《餘音》。還是華人版: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鹿橋的《未央歌》、《藍與黑》、《滾滾遼河》。
  當然是華人版較為人所認同,雖然就《語言與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而言,並無本質之異(均為俗作)。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665567

盛治仁:考慮贊助民間拍攝《國父傳》

  中評社台北2010-3月29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行政院”“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今天上午表示,政府籌辦“建國”百年慶典活動及“國父傳”,因為民間有拍攝紀錄片、音樂劇等各種不同的提案,因此將考慮贊助民間拍攝。
  為慶祝“建國”百年,外傳馬英九有意找導演李安籌拍《國父傳》,並籌製孫中山與台灣的紀錄片。《台灣霹靂火》製作人周金陵也尋求兩岸合拍《1911─碧血丹心》電視劇,以孫中山革命的黃花崗起義為歷史背景,並屬意金馬獎最佳導演戴立忍扮演孫中山,
  盛治仁上午出席“建國”百年識別標誌(Logo)發表會時,就籌拍《國父傳》等事作出說明,他指出,是否由官方負責拍攝,各有利弊,但民間已有構想,所以官方會儘量退到後面,尚未決定是否由官方籌資拍攝,最後會由馬英九決定。
  他表示,台灣最可貴的就是民間的力量與創意,民間都有很多的提案,因此會視提案內容是否和主題完全緊扣,再看手上經費有多少,可做多少支持;如果由官方拍一部電影,好像詮釋歷史觀,又要負擔票房好不好,就會有很多考量。
  對於兩岸合作籌拍《國父傳》的構想,盛治仁表示,有從媒體上獲知對岸表達合作的意願,但目前沒有進行接觸,而且大家看法歧異,對岸都是講辛亥革命,所以決定不會朝兩岸合作的方式籌拍,況且是幫自已慶生,台灣內部又已經很多元了,讓多元聲音呈現,就是最大的任務,不需要引進額外複雜的因素。
  外界關切“建國”百年基金會在籌資過程,是否有來自中資或港資的捐贈?盛治仁說明,都是台灣企業捐贈,所以沒有這個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7/3/7/101273717.html?coluid=93&kindid=2783&docid=101273717

馬英九提議拍攝孫中山紀錄片 擬邀請李安執導

  中新網2010-1月27日電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馬英九日前主動提議,要求國民黨黨史館從故事角度籌拍孫中山紀錄片,正考慮邀請國際大導演李安出面執導或監製,拍出一部“具台灣味的孫中山傳”。
  電影《十月圍城》敘述孫中山在西元一九○五年前往香港,串聯各省代表策劃起義的故事,情節令人熱血澎湃。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表示,他不確定馬英九是否看過《十月圍城》,但可確定的是“馬英九對孫中山極為推崇”。
  馬英九是在本月上旬主動致電邵銘煌,希望將孫中山幾次來台灣的故事,透過紀錄片方式呈現。邵銘煌當場建議倘若經費、劇本有著落,甚至可以拍成電影;馬英九說“可以研究看看”。
  據轉述,馬英九隨後指示蕭萬長組項目小組,“總統府副秘書長”賴峰偉還將與黨史館開會,進一步規劃拍片事宜。
  馬英九舉例說,孫中山一九○○年首度來臺,與大稻埕茶商、也是興中會首位臺籍會員吳文秀見面,兩人居然須用英文交談,這就很有意思;因為孫中山廣東腔國語不好懂,吳文秀畢業于廈門學海學院,英語很好,兩人只好用英文交談,“這些故事都可以拍成紀錄片。”
  不過,拍攝紀錄片需要大筆經費,馬英九挂保證說“沒問題”;幕僚提議找國際大導李安執導,馬英九還說:“對,這個很有意思!”
  據轉述,拍攝電影耗費成本與時間,在馬英九強力背書下,目前可能朝向拍紀錄片,導演人選優先鎖定李安,倘若李安檔期真的談不攏,包括本土大導演侯孝賢也是考慮人選。片長暫定九十分鐘,考慮在戲院播映。
  導演李安的私人助理李良山在電話中表示,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機關或單位接洽聯繫此事,不便回應。
http://twe.zhreader.com/2010/01/blog-post_8661.html

連籌拍「國父傳」都可罵馬英九 2010/01/29
 
為了慶祝建國百年,政府有意讓建國百年基金會提供經費籌拍「國父傳」,對此正在進行「久博之旅」的馬英九總統,在接受記者的提問時,以很輕鬆的態度表示,這其實還在「擬議之中」;如果真要拍,「拍成記錄片或用動畫」,未嘗不可。
事實上這樣的消息,在台北政壇已流傳數日,甚至連找李安來當導演的傳聞都甚囂塵上。中國時報還曾報導國民黨黨史館的看法──如果李安騰不出檔期,找侯孝賢拍也滿好的。
然而如果對照總統本人的說法,把「國父傳」拍成電影或劇情片,顯然不在考慮之中。 因此李安的出任導演此說,顯然都是出諸尚未定案的「構想」。
既然是仍在「擬議階段」,政府拋出主意,傾聽各方的意見,以期集思廣議,可不可以?
結果,這回平面媒體倒能知所分際,只是「有聞必錄」。可 TVBS 台就不同了,竟然也可藉此大作文章,一下批評「馬總統對民國先賢和國父有很深的情結」,一下痛罵他用動畫來表達的構想,「簡直是天馬行空」。
這就顯現出 TVBS 新聞台若干很嚴重的問題。
首先,請讓我質疑該台究竟知不知道,「新聞報導」和「新聞評論」的差別。主播在播報新聞內容時,可以任意加入自己的主觀評斷嗎?事實上,如此「非鹿非牛」的不專業,當然不止存在於 TVBS ,實在是今日台灣所有媒體的嚴重通病。但連拍「國父傳」這樣的議題,都可以無聊到藉此消費、消遣自己的國家元首, TVBS ,你們還真是自甘下流得可以。
逢馬必反,哪怕是馬英九的一呼一吸,都可以當成批判材料。所以,光是李濤的「 2100 全民開講」,和他老婆李豔秋的「新聞夜總會」,罵得還不過癮,非要搞成全新聞台的「罵馬運動」才行?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誰都知道李濤儘管已經不當該台總經理,可論其勢力和影響力,依舊可以左右台內的政策和人事。想升官嗎?先看看這對夫婦的眼色吧,不要太白目,這應該是記者和主播的「教戰守則」吧?風氣如此,當然報導馬英九的新聞內容,就可以加入批判馬英九的言論了。
如果說,這不是對李濤夫婦的一種「造神」,至少也是一種拍馬屁的功夫。久而久之,也就難怪我們在看該台新聞時,常會詫異的自問,什麼時候「新聞夜總會」居然變成白天播出的時段?「全民開講」淪為「主播開講」?
整台新聞工作人員的墮落,其實是在告訴大家,他們所表現的,正是李濤夫婦的墮落。然則,這樣的新聞台還有可觀之處嗎?顯然是沒有的。
讓我們就事論事吧,以台灣長久以來的文化、影藝環境,我們有能力拍出「國父傳」這樣的歷史大劇嗎?不論史實考據、近代史的社會氛圍、人物塑造、拍攝場地的重建,以及故事的發想等等,台灣還有這方面的人才嗎?此外,容我再舉一例,看看我們現存的那些個明星和演員,年紀在 40 歲以下的,只要一開口,哪個不是慘不忍「聞」的?就別提他們那種刻意模仿好來塢或日韓肥皂劇的演技了。
如果就所謂本土的明星來飾演國父,得了,這片子還沒拍,就已經先垮了。能看嗎?
在我研判,這就是為什麼馬總統在談到此一構想時,只能從記錄片或動畫做為提議的出發點,因為我們連能夠把「國語講得很道地」的演員人才都很少。
請問,這是誰的責任?
別的不講,我就拿以罵馬英九為樂的 TVBS 來講吧,多少年了,你們的娛樂台對台灣有過這方面的貢獻嗎?一旦播出戲劇節目,不都幾乎一直在播過時的港劇給觀眾看?為什麼?成本便宜嘛,反正台灣的觀眾好欺哄,愛看不看!
這樣自我作賤,又對台灣當代文化毫無貢獻的 TVBS ,要求他們拿出良心承擔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毋寧是與虎謀皮吧?
然則,你們還有什麼資格對著政府籌拍「國父傳」的提案說三道四?逢馬必反,就了不起,就可以自誇是在監督馬英九?
堂堂的電視台,竟然可以墮落到如此歪魔邪道,不過就說明一件事──民主是假的,法治是假的,乃至連中華文化都可以是假的,唯獨「牟取暴利」才是他們力行不悖的「王道」!
一葉知秋,這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台灣的民主怎會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我們的媒體和電視台竟是如此邪惡? 
http://blog.udn.com/ganghu999/3732142?f_ORDER_BY=DESC&pno=1&

國父亂跑香港? 陳可辛:這樣電影都別拍了2010/01/30 聯合報(另參本館:《影視史學》

「十月圍城」票房熱賣,總統馬英九指示籌拍「具台灣味的國父傳」,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表示會從史實角度出發,因為「十月圍城」就拍得太誇張。他說:「國父那時候被清廷通緝,哪敢大喇喇跑去香港?」陳可辛昨天反駁說:「我們當然有做歷史考據,用歷史、野史等資料當背景,前幾天我還碰到李玉堂(王學圻飾)後人,他還好奇我是怎麼拿到這段資料的!」
「十月圍城」口碑好、票房熱,大陸賣了近3億人民幣,台灣全省也超過七千多萬台幣,但邵銘煌指電影裡描述國父1905年前往香港,其實國父去香港的時間應是1895年,1905年國父已被清廷通緝,那個時間點不可能去香港。
「十月圍城」監製陳可辛說:「這個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但歷史背景人物都有考據,國父1905年成立同盟會,我們在香港有找到國父到香港的資料,有說他進香港,也有說他沒上岸的。國父被清廷通緝很多年,在倫敦也被綁架,我想,歷史比大家想像的更複雜。」
陳可辛表示,拍一部商業電影要有危機、刺激、冒險、動作和緊張劇情,還要有人情味等等,先讓觀眾融入電影裡才能感受影片精神所在,「我們從沒說過是真人實事,但的確在歷史資料考據下來發揮電影創作。」
「十月圍城」不只在台灣,在中國也引起不少歷史學家的質疑,即將在台上映的「孔子—決戰春秋」也沒少被轟,例如「子見南子」拍成緋聞,顏回病死變淹死,孔子本是聖人卻被拍成英雄,還有網友指最不合史實之處,就是孔子哪有這麼帥?
陳可辛笑說:「站在歷史學家立場,電影就不能拍了!」
說它是藝術創作不是歷史又其實是歷史不是小說.....
http://www.3pforum.com/bbs/thread-194425-1-1.html

懇請朱延平執導台版國父傳!2010/02/02

一大早看到這則神奇的新聞:我們需要台版國父傳嗎/洪浩唐……「把國父與台灣的關係,讓更多人知道」。……節錄自:壹蘋果網路
神奇的不是評論本身,而是(如果評論的敘述為真)馬娘竟然想教導人民何謂國父?
雖然我越來越傾向認定「國家」或「社會」這種集體概念是虛幻的,但做為政府,至少該有「維護國家主體(不管是不是確實的)」的基本姿態吧?
結果,咱們的政府已經搞到需要靠拍廣告來聲稱主權絕不退讓,實際上卻在各個(與中國有關的)場合規避「台灣做為國家」這件事,在這些背景下,人民是否認識「國父」,哪有什麼重要的?
事實是,沒有孫文(我不是很想稱他為國父),滿清也會自己衰亡,而民主化的過程應該伴隨著對政治人物的去神格化、因而搞清楚誰是主誰是僕,當然我們也很清楚,國民黨從創黨以來就跟民主沒什麼關係,過去造神,現在也造神,只是過去可以直接開槍打人民、現在則偷偷摸摸拍廣告麻醉自己,期待這樣的黨與其(最自戀的)領導人促進民主、去神格化,不如去找外星人比較實在,是說有個台版《國父傳》也不錯,《十月圍城》拍得有多沈悶,我們一定要超越人家!
所以在此我推薦台灣之光、懷抱無比勇氣以《刺陵》與《阿凡達》挑戰的朱延平執導此片!有了《刺陵》的流暢敘事與刺激動作,相信《國父傳》必能再創《海角七號》的票房高峰,劇情描述孫文(誰演都可以)在《十月圍城》之後,為避開滿清刺客的追殺而逃到台灣,潛藏在艋舺的貧民窟裡的孫文遇到以馬如龍為首的台灣黑幫,秉持著熱愛民主自由的氣魄與在地的台灣魂,馬如龍立刻扛起了保護孫文的重責大任,並指派左右護法阮經天與趙又廷聯手保護孫文,結果其女林志玲原本應嫁給阮經天、卻被孫文的革命意志感動而移情別戀,阮經天與孫文又有了嫌隙,默默暗戀林志玲的趙又廷也很不是滋味,而在香港行刺失敗的滿清再度派出鷹犬,由力王樊少皇帶領的黑衣眾於雞籠悄然登陸,身為末代武狀元直傳弟子的他與手下輕易地殲滅了馬如龍一半的人馬,馬如龍與阮經天為了救孫文壯烈犧牲,受重傷的趙又廷則拼死保護林志玲與孫文,就在他們絕望之餘,遠赴少林學功夫的周杰倫半路殺出,搭乘時光機到台灣觀光的未來警察劉德華也義氣相挺,台港兩大天王合攻力王,這時他們才發現險惡的真相——原來力王的真正身份就是神秘的火雲邪神!有了以上劇情藍本與眾多巨星,再加上朱延平的優異執導技巧,這部有武打、有愛情、有科幻又有歷史的台版史詩一定會再創國片奇蹟吧!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97595

影藝小學堂-拍國父傳是個好主意?2010-10-24 王正方
 
     八年抗戰的血淚斑斑、台灣六十年的風風雨雨,都不值得回顧?從中找不出任何題材來拍電影嗎?台灣動輒以「文化軟實力」自詡,真有創意又何必老在一位「聖人」身上做文章。
     電影導演守則第一條,不用自己的錢(特別不可抵押父母的房地產)拍自己導的電影。不論是那一位導演,都有一肚子的苦水。如何四處求爺爺告奶奶找資金,受盡屈辱只為完成一部鉅作。僥倖籌得一半或三分之二的預算,硬起頭皮且戰且走,出錢的主兒總要出主意,否則錢就不到位。金主想起青少年時純純的愛,硬行塞入劇本。這算客氣的,投資人提醒,他的女友、二奶,很有藝術天分,安插個角色吧!委曲求全,不斷步步退讓。導演在剪接室看毛片,往往會頓萌短見!
     拍《國父傳》大不易
     中華民國怪事多。百年國慶,籌拍《國父傳》紀錄片。八字沒有一撇,就有知名中央研究院院士、監察委員公開指責,計劃中的紀錄片與史實不符。監察委員祭起法寶,那個單位膽敢這麼幹,就運用職權彈劾之。理由是紀錄片將以某作家撰寫的《國父傳》為本,院士和委員認為那本傳記謬誤百出,對先賢有諸多不敬。不出錢的也出主意瞎指揮,世間罕見,在台灣拍電影真不容易。
     上級交下任務,公務員缺乏創意(不敢有創意,等因奉此都會出事)沿用舊習,拍《國父傳》電影總沒錯,因為這活計二十多年前就幹過了。台灣中影公司拍《國父傳》劇情片,同時大陸珠江製片廠也推出《孫中山傳》,互別苗頭打擂台。大陸版沒看過,想來在那個年代,對岸的電影脫離不了政治掛帥的框架。內容多半偏重孫先生晚年的主張;「聯俄、容共、扶助農工」、「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讓無數政戰教官出冷汗)。影片的政治宣傳意義遠超過藝術品質。中影的《國父傳》因為年代久遠,印象也趨於模糊。只記得某名作家對本片有妙評:「拍得好!電影中十三歲的孫文,一出場就像極了國父啦!」
     觀點太多,支持太少
     大陸拍過一套優秀電視劇:《走向共和》。劇中對孫逸仙博士不甚恭敬,直呼他「孫大炮」,以革命為名,到處向華僑要錢。這部戲在大陸只播放了不到十集,退休國家主席江澤民以平民身分投書,說民國史不是這麼回事。倒不是為孫先生抱屈,劇本顛覆了對袁世凱的評價,據說江頭兒看不下去。《走向共和》就被硬生生拉下檔,換了劇名在海外發行。
     大陸的影視工作者可能比台灣同行幸福一點,他們的劇集只敵不過過氣國家領導人的偏見而已。我們這邊剛有了個紀錄片的構想,正義者之士就以尚方寶劍一舉殲滅。拍電影有如十月懷胎(通常都要好幾年),呱呱墜地後還要宣傳、行銷、扶養成人,一路風險重重。在沒有受孕成胎之際,便格殺勿論,少見!殘暴如斯,究竟都懷著什麼心?又妄談什麼支持、扶植國片!
     有關孫中山先生的事跡和史料,正反說法不一。Sterling Seagrave寫的暢銷書《宋氏王朝》(The Soong Dynasty要看英文原著,中譯本作了隱惡揚善的手腳),其中有不少篇幅講孫逸仙先生,就算他說的只有三成的可信,也要令院士和委員之流寢食難安。院士和監察委員都是國父專家,見解獨到?否則為什麼認為自己的觀點就無上正確呢?二位知道這麼多,何不寫個劇本,籌筆預算,看看拍出來是個什麼形狀?監察委員也是公務員,動輒以彈劾威脅他人,涉嫌濫用權力,應自請彈劾處分。
     核心價值更值得歌頌
     中華民國一百歲,度過如許滄桑,在台灣繼續蓬勃繁榮,不容易,值得慶祝。功勞和光榮都只歸於一人嗎?不但有失公平,也有帝王崇拜的封建思維在作祟。單就民國肇造而言,不知有多少懷抱理想的年輕人,用鮮血凝造出共和國的誕生。孫先生當時知名度高,就任臨時大總統。全國革命意識高漲,許多省分宣佈加入新政府,如何迅速獲得國際承認,聚集各地方軍力,迫使北方滿清王朝退位,是共和國的首要任務。孫先生選擇走最簡單容易的路,把共和國送給袁世凱,後世還推崇他不棧戀權位(逃避責任?)、雍容大度,堪為後世楷模!從此中華民國和上億老百姓,就成了數十年軍閥混戰的犧牲品,慘絕人寰。歷史會如何評價當時孫逸仙的決定?國父於民國十四年辭世,以後八十六年的中華民國,他無緣參與,倒是一直被有心人當作神主牌。八年抗戰的血淚斑斑、台灣六十年的風風雨雨,都不值得回顧?從中找不出任何題材來拍電影嗎?台灣動輒以「文化軟實力」自詡,真有創意又何必老在一位「聖人」身上做文章。
     中華民國至今健在,是因為歷史的偶然機緣?或是有其必然性?國家能長遠存在,必須有她的核心價值(有嗎?專家院士該給個答案)。百年大慶應當發揚這個核心價值,而不是歌頌一個人。
     怎麼拍,考驗眾人智慧
     美國是電影王國,從來沒有拍過一部《美國國父傳》之類的電影,箇中緣故簡單易見,華盛頓是美國公認的偉人,教科書式的捧偉人臭腳,票房絕對不堪聞問,好萊塢不做賠錢的生意。但他們拍攝了叫好又叫座的《甘地傳》,英國導演Richard Attenborough掌鏡,氣魄恢宏,見地尚稱公平,沒有遠離歷史事實,片子略嫌冗長。男主角Ben Kingsley飾演甘地,此人是印、英混血,本人對這個主體的感受特深,他在角色上下足了功夫,將印度國父的魅力、深沉、固執、刻苦、堅忍、寬容,又不善處理事務,晚期脫離現實、不認錯的種種,都有深入動人的刻畫。他因此一片成名,獲得當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印度的電影工業蓬勃,人才濟濟,從來沒有印度導演願意碰這個題材。大概他們也怕被當地的院士、監察委員痛加修理。
     慶祝百年國慶的方式很多,拍國父傳是個餿主意。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11051301x112010102400092,00.html

蘋論:別拍國父傳啦2010-08-13蘋果日報

久已遭人忘懷的孫中山,忽然又浮出檯面,就像蔣介石和蔣經國,這三位老兄忽隱忽現,神龍見首不見尾,全看當權者決定何時讓他們隱、何時讓他們顯。民國100年,馬政府決定大肆慶祝,國父只好魂兮歸來,上台當特別來賓啦。
孫中山什麼時候變成神壇上的神仙?是老蔣當權的時候。老蔣為了把自己的角色安置進儒家的道統並取得國民黨內的法統地位,以排斥胡漢民、汪精衛,發明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孫中山蔣介石」的道統系譜,中間竟無大儒朱熹、熊十力等理學家和新儒家,由孔子直接接到孫、蔣,硬把一個身穿19世紀歐洲激進社會主義(如漲價歸公)西裝的孫文,改成穿長袍馬褂的大儒,令地下孫文啼笑皆非。兩蔣自然是這個道統的繼承人,而馬英九紀念孫中山目的也在標籤自己是道統最新的繼承人。
弄出這個想像的道統有用嗎?當然沒用,否則共產黨就不會成功了。道統論下台一鞠躬,道統神壇上的諸神也就下台一鞠躬啦。國民黨神壇上的三尊神:孫與兩蔣,其實早在李登輝時代就走下神壇了。不是,不是走下,而是神壇被民主自由的地震震垮,諸神也就土雞瓦犬,土崩瓦解了。有監委揚言誰不按史實拍孫文傳,就彈劾主事官員,不會太超過嗎?可見神壇雖毀,還有一小撮人仍在拜神。
國府不尊重史料
紀念建國百年蠻虛偽。如果真的重視這百年歷史,怎麼會讓孫文的許多資料流落海外?讓兩蔣的日記保存在美國?還內部大量銷毀史料,例如燒毀重要的《雷震回憶錄》原稿等?國府的這些行為就是不尊重歷史,就是要摧毀人民集體記憶,還有臉紀念建國100年嗎?
羅馬天主教教廷壟斷《聖經》解釋權達千年以上。1517年馬丁路德張貼「95條抗議狀」宣布人可以直接向上帝溝通,並開放《聖經》解釋權,被認為是人類宗教文明的一大進步。如果連上帝都可以被「一神各表」,孫中山為什麼不可以被各自表述?非要定於國民黨的一尊不可,豈不霸道獨斷,背離尊重多元化的理念?此外,西方在敘述偉人時早已跳出紀實的條條框框,而以各自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人物不同的面貌,像是搖滾方式的「耶穌基督,超級巨星」。
建國百年弄些歡樂的表演來紀念吧,教條式的國父傳就別拍了。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733741/IssueID/20100813

 《1911:辛亥革命》:失真模糊的史詩電影。

 《1911:辛亥革命》因為額度問題無法在台灣上映的中國片。
100年後的雙十國慶的前夕,透過某種暗黑管道,我看完了《1911:辛亥革命》這部電影。
在欣賞之前,心底不免琢磨中國會以何種角度來詮釋這段銜接清帝退位,民國初建的歷史。看完後,在歷史述敘這方面有些失望。
《1911:辛亥革命》的時光座標是從1907年秋瑾從容赴義開始,透過秋瑾凝視一位哺乳婦人,和回答清廷官吏:
  『這兩個孩子,就要失去母親了。』
  「我的死,是為了所有的孩子。」
以及最後一幕孫文講述革命的意義:「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
傳達革命是為了後代子子孫孫不得不行之大舉。
然後,又透過林覺民一群年輕的生命在海邊揮霍青春,鏡頭一轉則是黃花崗革命烈士為國為民無私地拋頭顱灑熱血。
  除了這些之外,其他的呢?
許多的史事用了字幕旁白來快速帶過,許多的權謀,人物評價都用了對話或自述的方式來傳達,例如袁世凱對馮國彰下指導棋,林覺民跟審問者的對話,還有孫文在阻止四國銀行聯貸的對話「不要借錢給個垂死的政權」、「中國會更強大」的話。恍惚之間,以為是在看簡報,還是話劇,還是樣版戲?
《1911:辛亥革命》想說的很多,想放入的很多,卻沒有整理編排出一整個清楚的脈絡劇本,想照教科書演,卻又過度簡化過程,如沒有交代武昌起義開槍背景,黃興離開武昌遠走南京的因素,臨時政府和袁世凱之間爾虞我詐的協商過程。
整部電影有了骨架,缺少健壯血肉,僅用一張脆薄拼貼照片充當著臭皮囊。
風一吹,骨幹嘎吱嗚咽作響。
另外想說的越多,顧忌也越多。最主要顧忌來自兩岸對辛亥革命解讀的立場不同,畢竟《1911:辛亥革命》想在兩岸三地都上映,敏感的政治問題就得避掉;一迴避的結果,就是推翻滿清之後,所建立的『中華民國』不見了,在孫文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完全迴避掉國名,不免讓人看得霧剎剎,孫文到底是就職哪個國家的臨時大總統啊?反倒是三不五時出現的共和,共和,共和……
呃,我所知道的歷史好像不是滿清後直接走向共和吧?
莫非,《1911:辛亥革命》所講述的歷史是跟我生處之時代的平行世界嗎?
拍攝史詩電影,最重要的是尊重史實。
我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認定的歷史中,中華民國是曾經存在過的,不然怎麼去解釋1911-1949之前中國發生的歷史?
創作者可以因顧忌政治因素,而作適度的模糊,但不應該是完全抹煞吧?
《1911:辛亥革命》電影中孫文最後說他追求的民主自由和革命之目的,對照起拍攝角度政治所留下的鑿斧,孫文的理想頓時空洞無力。
  演員方面。
成龍的黃興,因為黃花崗之役犧牲太多年輕志士後,雖然透過他關心年輕士兵的生命安危來傳達他對329廣州起義無法救那些年輕生命的傷痛。
然後呢?
黃興的特質呢?
黃興的個性呢?
在電影中,我祇看到衝鋒陷陣的成龍,在清廷大砲連番轟炸倉庫下,一如《警察故事》系列還能夠平安脫困的成龍。在孫文回上海搭的船艦上,秀了一段空手奪槍械的武打,似曾相識的場景,不同的是成龍此次披上的是民初軍服。
近年來,電影中如果有孫文的角色,如果是台灣演員參予的話,大抵都是趙文瑄擔綱,例如1997年的港片《宋家皇朝》、 2001年電視劇《孫中山》,2007年《夜明》;《1911:辛亥革命》亦不例外。論理,演了這麼多回的孫文,理當駕輕就熟纔對,但在《1911:辛亥革命》中,趙文瑄的孫文卻顯得處處刻意,不論是身段,行為舉止,臉部表情,再搭上幕後刻意配音的語氣腔調,都認我懷疑起,孫文真的是規劃籌畫鼓吹起義的革命家嗎?抑或祇是個剛好搭上這台順風車的幸運兒?
兩大男主角的不起眼,反讓我的觀影目光停在姜武飾演的黎元洪和孫淳飾演的袁世凱身上。
嗚呼,我想我看的應該不是《1911:辛亥革命之黎元洪風雲再起》或《1911:辛亥革命之袁世凱龍霸天下》吧。。。 ̄▽ ̄||
至於女演員,在成龍電影中,女主角是用來觀賞談情用,所以讓我忽略李冰冰吧。
反而,飾演秋瑾的寧靜,隆裕太后的陳冲都比第一女角的她來的搶眼,有戲。
唉……
http://i.mtime.com/2250829/blog/6811168/

《1911-辛亥革命》本來擔心會有成龍附身的黃興…結果呢?文:火行者

我覺得《1911-辛亥革命》一開始是拍出了一些革命壯烈和偉大的感受,但擴大到整個歷史電影來看,它還是有很多可以再加強的地方,算是OK可以看而已。
首先,我是個歷史不太熟的人,所以看看《1911-辛亥革命》來重溫一下歷史是不錯啦,且以前看課本讀書根本不會覺得想看下去,就是死背了一堆年代人名和先後順序,長大了,很多名字都還記得,但就只是「啊!我聽過他!」的程度而已。倒是看完電影之後可能很多事情都會真正在記憶當中了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1911-辛亥革命》是可以看看的。
其實剛看到趙文瑄演國父還覺得沒什麼問題,看到成龍演黃興的時候,就在想會不會不小心變成戰場版的成龍武打片只是角色的名字改叫黃興。結果還好耶,剛開始都覺得成龍老了之後這樣改變一下也不錯,真正去演一個角色,而不只是都一樣的角色只是換了名字和打架的地方而已。
但電影一開始就有一點不舒服,在黑白的歷史畫面上用大量的文字寫歷史,我們是讀過歷史的人還看中文都看得好辛苦,且字又是紅色的,和背景反差不大,紅光的波長又很長(果然是個讀理工不懂歷史的傢伙),很不好讀,電影開始幾分鐘看了幾頁的「史記」之後就累了,老外看翻譯後的版本(他們一定覺得中文人名地名有夠難記而更霧煞煞)大概還沒革命就陣亡了吧?
之後電影的前段,廣州起義的部份,我覺得還不錯,有把那種革命好像很難成功,但這些烈士在可怕的戰場上仍願意向前衝的感覺給拍出來,雖然不是《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那樣真實,也很夠痛了,其實怕的都不是死,怕的都是沒死,比如被炸掉一隻手還活著或是被活捉不知道要被如何殺死的那種感覺,那才可怕。而電影在開始的這部份,用孫文在美國的安靜和黃興在廣州戰場的慘烈做對比,還讓我挺有感觸,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需要有在上位在幕後的人,他們不見得能夠體會到在第一線的心理壓力,但他們要面對的事情需要更大的格局和手腕,同時也需要有願意付出生命的年輕人在火線上捐軀,看到這些平常很活潑快樂的大男孩,在槍林彈雨中完全不退縮的精神,還真覺得他們的勇氣是很了不起的。
  但電影後面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讓電影的感覺有些變調了。
比如說…孫文回國和黃興在船上見到面,不斷喊著彼此的名字,找到對方時,畫面在兩人之間切換,他們朝對方走去,最後面對面停下來,攝影機還繞著他們三百六十度旋轉…這…這…這通常是在浪漫愛情片中俊男美女最後要親吻結束的時候才有的橋段啊…孫文和黃興?嗚…
之後,黃興在船艦上發現了潛入的人,單槍匹馬去逮人時,果然還是破功,又成龍附身啦,那段真的就是成龍武打片的戲碼,一時間也實在會忘記這個人是黃興啊…
後面還有一段很有趣,當他的老婆跟他說肚子裡有孩子時,全場觀眾明顯有一點騷動,我也笑了一下…我心裡想的是…「靠,片子把黃興拍得那麼忙、那麼拼、那麼不顧小我,怎麼有空讓老婆懷孕啊?」不知道其他人當時是否也這樣感覺所以也騷動了一下。不是說他不能做那事,只是說電影前面的舖陳搭上這個就跳tone了。(後來我去查了一下資料,他…兩任老婆,一堆孩子…真的還蠻強的啦…)
再者,《1911-辛亥革命》還有一點我不太喜歡的地方,就是把老外都蠢化了…。堂堂軍事顧問Holmar和孫文的第一段對手戲,是他問孫文為什麼革命,問這個問題很OK,但孫文說他為的不是尋求刺激時,Holmar還大驚… =_=” 廢話,小學生都知道革命打戰不是在追求刺激好嗎…,總之片中所有的老外都感覺知識水準不太高,我不喜歡這樣子的感覺。然後孫文雖然有很多理念,但說起來也沒有感動人,反而流落到有點說教的感覺,太…宣導了,比較像歷史老師會選擇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而少了吸引一般觀眾的元素。
還有,太后和皇太子實在好愛哭啊,一哭大家就跪,清廷中不論是誰的對手戲,都讓人覺得清廷也很low(或許當時確實如此),可是劇本在呈現一些負面情況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不要真的讓人看到覺得很不想看下去咩,我都很想把皇太子抓起來扔出去叫他不要吵然後再給太后一巴掌叫她別再哭了… =_=”
從整體來看,對不懂這些歷史的人,看完可能還是不太懂。我們是因為學生時代總有讀過,還自己拼得出來了。或許這段歷史太複雜,牽扯太多,且對當時中國若不夠了解,有些情況可能不太有感受,人物太多、雜事也太多,也因為我們學生時代有讀過(比如我們都讀過「與妻決別書」所以看到那橋段就知道是什麼事,但老外或沒讀過的人呢?),還比較容易串起來。也就是說《1911-辛亥革命》有很大一部份是建築在我們觀眾本身就有的認知上的(就算現在記不是很多了,總是會有些印象,聽到袁世凱你也知道他不是偉大救世主吧?)。想想我們去看老外的歷史電影,跟老外來看《1911-辛亥革命》,可能差很多喔。
所以我覺得《1911-辛亥革命》一開始是拍出了一些革命壯烈和偉大的感受,但擴大到整個歷史電影來看,它還是有很多可以再加強的地方,算是OK可以看而已。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8/33386430/

1911-辛亥革命 

 

導演: 成龍 張黎 

編劇: 王興東 

演員: 趙文瑄 成龍 李冰冰 孫淳

劇情簡介

本片是成龍從影的第100部電影,由成龍自導自演,在片中飾演黃興、李冰冰飾徐宗漢、趙文瑄飾孫中山、蔣雯麗飾宋慶齡。

故事從滿清末年開始。中國正值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先後經歷了包括「黃花崗之役」的多次失敗,更面臨清政府的血腥鎮壓。

在一次革命黨名單洩漏之際發起的武昌起義,終於攻下總督府。但此後創建共和體制之路仍舊一波三折,直至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统、袁世凱勸迫清帝退位,建國大業才算成功。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亞洲第一個共和政府,寫下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革命中關鍵的歷史人物諸如黃興、袁世凱等,本片也有不少的詮釋。

飾演徐宗漢的李冰冰展現堅毅剛強的「辛亥女傑」形象。而她與成龍的戰地戀情,也讓李冰冰發揮溫情脈脈的女人情懷,同時片中兩人的裸身激情戲也打破了入行以來的尺度。

 

孫中山最佳分身,趙文瑄5度5關   Easy

 

演藝生涯近20年,趙文瑄演過許多受到觀眾喜愛的角色,然而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五度扮演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從《宋家皇朝》、《孫中山》、《夜明》到本週上映的《1911-辛亥革命》,趙文瑄與李冰冰一同重現「廣州起義」「武昌起義」等歷史

徐立功監製,李安導演的《喜宴》,是李安立足國際的一部重要作品,獲得柏林影展家影片金熊獎,以及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也讓時任空中少爺的男主角趙文瑄首次拍片就獲得矚目,從《喜宴》開始,接連演出《飲食男女》、《新同居時代》《新喋血雙雄》等作,是台灣中生代重要男演員之一。

出生於1960年6月9日,雙子座的趙文瑄,外型優雅有書卷氣質,風度翩翩,於明志工專機械科畢業後,先後在西北航空做地勤、中華航空公司做「空中少爺」,一做8年。直到1992年,趙父過世,趙文瑄辭去了華航工作,一心準備考試繼續求學。一天,他偶然看到李安招聘《喜宴》演員,需要找一個會說英語的男主角。懷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趙文瑄寫了封自薦信。優異的英文和醒目外形,立刻被製片徐立功安排試鏡。在美國面試,他與李安一見如故。最終決定,請趙文瑄出演男主角偉同。

演藝生涯近20年,趙文瑄演過許多受到觀眾喜愛的角色,然而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五度扮演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從《宋家皇朝》、《孫中山》、《夜明》到本週上映的《1911-辛亥革命》,趙文瑄與李冰冰、成龍一同重現「廣州起義」「武昌起義」等歷史,與外國銀行家周旋、與袁世凱鬥智的過程。

 

《1911-辛亥革命》成龍的野心  文:帥哥:KJ

 

遺憾的是看到後半段實已經有些流於表面了,教育意味太過於濃厚,有種看到孫文就知道他是出場來說教的感覺

  這片在去年十月時原本是要配合建國百年上映的,不過由於當時國內限定十部大陸電影的配額已經滿了,於是這片只好悲劇的成為犧牲品。而本片到了今年時終於順利的在台上映。至於關於這片的什麼政治因素或是歷史爭議性之類的我就不談了,在此還是開心的聊電影就好了。

  一開始要說的是其實歷史電影我本身沒有很愛,這種題材一向不太對我的胃口,會看這種電影大多還是演員因素居多,像我會期待這片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成龍。

  雖然說成龍的一些言論的確是充滿了爭議性,但我仍然是保持著即便不認同、也要給予尊重的態度去看待那些言論,畢竟那是他的言論自由權,他只是發表他的想法,又不是說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並不是說我認同他說的每句話,但至少我欣賞他直腸子、敢說出自己想法的個性。

  而我們無法否認的是他在電影上的成就,我真的非常喜歡成龍的電影,這點我敢大聲的說出口。雖然這部《1911-辛亥革命》並不是傳統的成龍電影,但他在建國百年之際自導自演推出一部這樣的電影,野心自然是不言而喻。

  不過實際看完之後,我想對於這片,別從歷史片角度切入,以看一部娛樂片的心態來看來看這片的話會更為合適。因為如果以一部歷史片的眼光來審視他的話,這片是不及格的,可以挑的毛病還真的不少;但做為一部娛樂片這片卻是相當成功的,以一部這類型的電影來說,這部還真是有夠不沉重的,彷彿這段歷史的包袱並不存在的樣子。那麼就乾脆當作這段歷史不存在,抱著看娛樂片的想法進戲院的話我想是能夠看得更開心的。

不過既然都說了,我還是來挑一下毛病好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一般這種電影大多是挑其中一場戰役出來詳加描述,一百分鐘的片長,能動用的篇幅本來就不多,能夠完整的演完一場戰役就值得給導演跟編劇掌聲鼓勵。

  但這片卻一連將好幾場起義全部塞進一部電影裡,這樣子需要提及的史料跟故事背景是非常龐大的,兩小時不到的片長絕對不夠。因此片中有大量該交代的細節被忽略掉了,很多人物跟過場僅是在畫面上打上字幕就帶過去。

  對於我們華人,這段歷史跟裡面的人物即便無法完整的背出來,但也大多略知一二,因為至少我們也是從小聽這段故事長大的。但如果以一個從未了解、甚至聽過這段歷史的人來看這片呢?

  我試著從這樣的角度去看這片,最後我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看懂的,沒能照顧到所有的觀眾、故事細節沒交代好、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沒建立起來,此些點乃全片最大之致命傷。

  不過就像我前面說的,雖然有無法忽略的瑕疵,但這片仍然不失為一部精彩的娛樂電影。總導演是掛名成龍,但真正的導演其實是張黎,或許他的能力不足以導出一部大格局的史詩電影,但一部娛樂片交到他手上也是綽綽有餘了。整體來說全片是四平八穩,全片節奏控制算流暢、沒什麼冷場,即便是沒打仗時的文戲也不會令人感到無聊。雖然說後半段孫文跟黃興相見時的那段戲拍得莫名的基情四射,不過整體來說在手法上還是沒什麼太大的缺失。

  要說有什麼不討人喜歡之處的話,大概就是朝廷的那些人都被拍得好窩囊,尤其是那個太后真的好欠扁,是要表達出朝廷的無能、讓人進而認同革命黨的理念嗎?如果是的話那還真的成功了。

  戰爭場面倒是拍得還不錯,場面夠浩大,也有拍出那種革命之辛苦與壯烈的感覺,氣氛掌握得並不差。戰爭場面數量也不少,規模有大有小,拍攝得還算是在水準之上,導演對於動作場面的調度能力意外的好。但比較可惜的一點是戰爭跟劇情之間的銜接做得不太好,幾場戰爭大都是沒頭沒尾的開始與結束,以至於觀眾的參與感不夠、變成有點冷眼旁觀的在看他們打戰,臨場感不太好、跟觀眾也有些難起共鳴。

  成龍在香港的打仔中算是演技相當不錯的一位,近年來老了身手大不如前、因此積極轉型、在演技上力求突破。從《新警察故事》開始,經歷了《寶貝計畫》、《新宿事件》、《大兵小將》、《新少林寺》、甚至於好萊塢的功夫夢,都可以看出他的企圖心,而他近年來所展現出來的演技表現也是令人滿意的。

  但是一開始看到成龍主演這片還是覺得有些點訝異,因為這片不論是片型還是角色都非常的不成龍。看他演黃興這位革命志士還是會有一股先入為主的違和感。

  不過整部電影看下來,除了一開始看成龍拿著雙槍在戰場上奔跑感到有點突兀以外,之後看習慣之後也比較沒什麼問題了。

  老了之後多了點滄桑感的成龍,蓄個小鬍子穿上軍服演黃興還真的有模有樣,算是難得一見的成龍。倒是後半到很刻意地安排了一小段武打,那段擺明是為打而打,黃興也在那段又變回成龍了,但我想就當那段是特別回饋給我這種其實有點懷念成龍打架的觀眾吧。

  已經第五度詮釋孫文的趙文瑄─話說我初次看到演員名單時不小心看成趙文卓,把我嚇壞─儼然已成了國父的最佳代言人。在外型長相上與孫文有幾分神似這點就已經讓他在這個角色上佔了不少優勢,多次的演出經驗更讓他對於這個角色該怎麼演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由他來演國父我想是不會有太多的異議。而幾場他的革命演說他演的是真的不錯,氣勢夠到位。

  遺憾的是看到後半段實已經有些流於表面了,教育意味太過於濃厚,有種看到孫文就知道他是出場來說教的感覺,算是劇本設定上的一點小缺憾。我對於華人演員認識的比較不多,其他演員有一些我認得出來的提一下。

  女主角是一樣美到不行的李冰冰,她的演技並不差,但是受限於戲份又礙於角色設定,存在感有點低。還有成龍的兒子房祖名跟近年來曝光率變高的杜宇航,這兩個傢伙真的是客串演出了,僅各出現一小段。其他似乎還有不少大牌,無奈我對於這些演員認識不深,如果有哪位我沒認出來的演員的話歡迎補充。

  總之,不及格的歷史片、還不錯看的娛樂片,對這片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但只有信義威秀一家戲院上映,我想應該是快下片了,DVD過不久大概就會出來了。

  帥哥評電影:

歷史性:5

娛樂性:7

主要演員:8

戰爭場面:7

革命好辛苦:8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40/33408101/

 

《1911-辛亥革命》本來擔心會有成龍附身的黃興…結果呢? 文:火行者

 

我覺得《1911-辛亥革命》一開始是拍出了一些革命壯烈和偉大的感受,但擴大到整個歷史電影來看,它還是有很多可以再加強的地方,算是OK可以看而已。

  首先,我是個歷史不太熟的人,所以看看《1911-辛亥革命》來重溫一下歷史是不錯啦,且以前看課本讀書根本不會覺得想看下去,就是死背了一堆年代人名和先後順序,長大了,很多名字都還記得,但就只是「啊!我聽過他!」的程度而已。倒是看完電影之後可能很多事情都會真正在記憶當中了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1911-辛亥革命》是可以看看的。

其實剛看到趙文瑄演國父還覺得沒什麼問題,看到成龍演黃興的時候,就在想會不會不小心變成戰場版的成龍武打片只是角色的名字改叫黃興。結果還好耶,剛開始都覺得成龍老了之後這樣改變一下也不錯,真正去演一個角色,而不只是都一樣的角色只是換了名字和打架的地方而已。

  但電影一開始就有一點不舒服,在黑白的歷史畫面上用大量的文字寫歷史,我們是讀過歷史的人還看中文都看得好辛苦,且字又是紅色的,和背景反差不大,紅光的波長又很長(果然是個讀理工不懂歷史的傢伙),很不好讀,電影開始幾分鐘看了幾頁的「史記」之後就累了,老外看翻譯後的版本(他們一定覺得中文人名地名有夠難記而更霧煞煞)大概還沒革命就陣亡了吧?

之後電影的前段,廣州起義的部份,我覺得還不錯,有把那種革命好像很難成功,但這些烈士在可怕的戰場上仍願意向前衝的感覺給拍出來,雖然不是《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那樣真實,也很夠痛了,其實怕的都不是死,怕的都是沒死,比如被炸掉一隻手還活著或是被活捉不知道要被如何殺死的那種感覺,那才可怕。而電影在開始的這部份,用孫文在美國的安靜和黃興在廣州戰場的慘烈做對比,還讓我挺有感觸,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需要有在上位在幕後的人,他們不見得能夠體會到在第一線的心理壓力,但他們要面對的事情需要更大的格局和手腕,同時也需要有願意付出生命的年輕人在火線上捐軀,看到這些平常很活潑快樂的大男孩,在槍林彈雨中完全不退縮的精神,還真覺得他們的勇氣是很了不起的。

  但電影後面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讓電影的感覺有些變調了。

比如說…孫文回國和黃興在船上見到面,不斷喊著彼此的名字,找到對方時,畫面在兩人之間切換,他們朝對方走去,最後面對面停下來,攝影機還繞著他們三百六十度旋轉…這…這…這通常是在浪漫愛情片中俊男美女最後要親吻結束的時候才有的橋段啊…孫文和黃興?嗚…

  之後,黃興在船艦上發現了潛入的人,單槍匹馬去逮人時,果然還是破功,又成龍附身啦,那段真的就是成龍武打片的戲碼,一時間也實在會忘記這個人是黃興啊…

  後面還有一段很有趣,當他的老婆跟他說肚子裡有孩子時,全場觀眾明顯有一點騷動,我也笑了一下…我心裡想的是…「靠,片子把黃興拍得那麼忙、那麼拼、那麼不顧小我,怎麼有空讓老婆懷孕啊?」不知道其他人當時是否也這樣感覺所以也騷動了一下。不是說他不能做那事,只是說電影前面的舖陳搭上這個就跳tone了。(後來我去查了一下資料,他…兩任老婆,一堆孩子…真的還蠻強的啦…)

  再者,《1911-辛亥革命》還有一點我不太喜歡的地方,就是把老外都蠢化了…。堂堂軍事顧問Holmar和孫文的第一段對手戲,是他問孫文為什麼革命,問這個問題很OK,但孫文說他為的不是尋求刺激時,Holmar還大驚… =_=” 廢話,小學生都知道革命打戰不是在追求刺激好嗎…,總之片中所有的老外都感覺知識水準不太高,我不喜歡這樣子的感覺。然後孫文雖然有很多理念,但說起來也沒有感動人,反而流落到有點說教的感覺,太…宣導了,比較像歷史老師會選擇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而少了吸引一般觀眾的元素。

  還有,太后和皇太子實在好愛哭啊,一哭大家就跪,清廷中不論是誰的對手戲,都讓人覺得清廷也很low(或許當時確實如此),可是劇本在呈現一些負面情況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不要真的讓人看到覺得很不想看下去咩,我都很想把皇太子抓起來扔出去叫他不要吵然後再給太后一巴掌叫她別再哭了… =_=”

  從整體來看,對不懂這些歷史的人,看完可能還是不太懂。我們是因為學生時代總有讀過,還自己拼得出來了。或許這段歷史太複雜,牽扯太多,且對當時中國若不夠了解,有些情況可能不太有感受,人物太多、雜事也太多,也因為我們學生時代有讀過(比如我們都讀過「與妻決別書」所以看到那橋段就知道是什麼事,但老外或沒讀過的人呢?),還比較容易串起來。也就是說《1911-辛亥革命》有很大一部份是建築在我們觀眾本身就有的認知上的(就算現在記不是很多了,總是會有些印象,聽到袁世凱你也知道他不是偉大救世主吧?)。想想我們去看老外的歷史電影,跟老外來看《1911-辛亥革命》,可能差很多喔。

  所以我覺得《1911-辛亥革命》一開始是拍出了一些革命壯烈和偉大的感受,但擴大到整個歷史電影來看,它還是有很多可以再加強的地方,算是OK可以看而已。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8/33386430/

 

辛亥革命:政治與藝術 楨:逢中多反的藍評!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客從中國來,送我四張片,其中之一就是成龍從影的第一百部作品《1911-辛亥革命》。我選在雙十節的凌晨觀看這部電影,無非也是想應景看看對岸如何詮釋辛亥革命。

  第一個觀感是說的太多,電影感太少。

張藜執導的《1911-辛亥革命》,標榜1911,卻未謹守1911年的時光座標,先往前溯及了1907年秋瑾遭五花大綁,遊街斬首的情節開始,用她深情凝視一位哺乳婦人的影像,傳達革命乃造福後世子孫之意,然後才是林覺民等同盟會人士在海邊壯遊,矢志參與1911年春天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的聚會,透過徐宗漢的代洗衣裳,整理出他們的訣別書,透過他們在海邊嬉戲的場景,標識著他們青春正好卻不圖己私,以為天下人謀幸福的決心。

  問題在於除了志士浪漫之外,他們的理念幾乎都是透過「說」的方式來呈現。不僅從秋瑾到林覺民都如此,連黎元洪、黃興和孫文的理念亦然,甚至唐紹儀對孫文的品評,袁士凱對馮國璋的戰略方析,都掉進了「話劇」式的口白朗誦,唯恐「不說人不知」,卻又掉入了「說了嫌太白」的窘境。

  關鍵在於編劇想講的史事太多,起承轉合之間,找不到更簡單明白的切入點,於是就直接套進當事人的嘴中,透過「夫子自道」的方式,闡述一己或對方理念。這個手法,偶一為之還算好,全片都如此重複,就成了口號話劇了!

  第二個觀感是重點模糊,政治模糊,而且共和取代了民國。

辛亥革命百年,兩岸政府都還在爭取正統詮釋主權,爭著做孫文主義的忠實執行者身份,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觀點拍攝的《1911-辛亥革命》,只談共和,只談民國,卻迴避史實,全片未曾出現「中華民國」四個字(不知是不想?不敢?或者不能?),卻明顯是政治操作得過頭了。

  史實清楚記載,孫文在1911年12月25日抵達上海後,同月29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他與袁世凱達成的秘密協議中,也曾強調「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也承諾只要「專制政府既倒,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史詩電影尊重史實,其實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故意迴避「中華民國」,反而暴露了創作者觀望政治風向,投鼠忌器的政治過敏心態,完全削弱了電影的史實說服力(從本文附列的兩款電影海報,也就清楚可見創作者的政治迴避心態了)。

迴避「中華民國」固然可議,卻也清楚下政治干預的手痕,成為日後月旦影片格局的鐵証,但是重要情節的過於簡化,才是更大的致命傷,從黃花崗革命因何失敗?不知;武昌起義如何開槍?不明;黃興為何從武昌轉攻南京,結果如何?不詳!全片或因史事太多,許多情節只能點到為止,所以有了不知,不明和不詳的跳躍式處理(欲知細節,請自行查考史書),也因此渙散了戲劇焦點。

  第三個觀感則是反派有型,主角太假。

不論是成龍飾演的黃興(還是標準的成龍制式表情,還硬要加上一段船艙奪槍身手)或者趙文瑄飾演的孫文(表情線條太刻意貼合歷史照片,以致於臉部肌肉太過僵硬不自然),都因為主角身份太過明確,太拘泥於「拷貝」的「形似」要求,反而喪失了動人的「神采」,至於姜武飾演的黎元洪和孫淳飾演的袁世凱則確實演活了軍閥權謀的表情,但是導演讓兩人都在剪辮散髮的戲份上「故做姿態」,卻是明顯忘記了「乍見有力,再見就重累贅」的創作禁忌,殊為可惜。至於孫文去職的考量,絕對不應只有政治然諾的考量,內部失和,袁世凱步步進逼的機關算盡,都未能獲得更有力的論述,只突顯了孫文「無私者」的人格背書,也讓人油生力有未逮之憾。

  全片情緒起伏最大的戲份的應屬陳沖飾演的隆裕太后,外有虎狼覬覦,內有叛離烽火,偏偏手下盡是無用大臣,面對著袁世凱皮裡陽秋的「法國大革命」逼宮啟示錄,孤兒寡婦唯恐難保頸上頭顱的澘然落淚,還真有點繁華落盡的蒼涼無奈,但是編劇同樣犯了重複毛病,不時只會說聲:「能不能說一點我知道的事。」不時還要疾言厲色地拔掉袁世凱官職,甚至聲嘶力竭地宣詔:「退位!」刻意求戲劇動人的手法,其不能突顯她色厲內荏的心虛,陳沖演來用力,卻未能換來等量的共鳴與震撼,也真的只好黯然退位去了。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14/33143358/

 

台長: 阿楨
人氣(5,106) | 回應(1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823炮戰》
此分類上一篇:《十月圍城》

阿楨
《重大公告-沉痛聲明》【1911-辛亥革命】電影無法如期在臺上映

有關本公司此次發行的【1911-辛亥革命】電影,首先感謝各位好朋友對本公司電影的支持與愛護!關於這次【1911-辛亥革命】在台上映乙事,有關其准演執照的申請,因新聞局對於本片採最嚴格的標準審片,我們在香港自由總會和香港寰亞公司的證明之下,一切文件都準備齊全,但新聞局還是因為議題太過敏感,而不敢承擔,因此判定為大陸片,這段過程我們多次的奔走與協調,即使動用了政府最高層級的支援,依舊無法獲得新聞局善意的回應與支持,所以針對本片無法順利在台上映乙事,本公司在此特為通告各位支持我們好朋友們,在此說一聲,我們華映全體上上下下所有員工,都盡力了,但還是仍舊無法挽回!!!
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們真的很遺憾『革命終究沒有成功』,但我們相信『國父的精神與我們同在』,我們將謹記國父所言『君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勵』,再次謝謝各位好友們對我們的情義相挺,雖然結果不是我們所樂見,但華映娛樂全體員工在此向大家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還望各位好友們多多見諒,華映娛樂在此先謝謝大家了!
當然關於此次<1911辛亥革命>的事件,我們不會因此而被打倒,我們依舊會一本熱愛電影的初衷,繼續引進更多更好以及富有教育意義與深化人心的好片,並且繼續持續不斷的拍攝及製作更多更好看的電影給大家,希望所有好朋友們給我們力量,華映娛樂在此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愛護!
最後,有關此次所有目前與【1911-辛亥革命】相關行銷合作與活動配合之廠商所產生的費用,華映娛樂將會全部吸收,而目前在各大通路購買到【1911-辛亥革命】電影交換券或相關套票的消費者,華映娛樂也將展現最大的誠意,購票的金額將會全數退款給消費者,並會以華映娛樂即將於11月25日製作並發行的電影【不一樣的月光】的票券來做為補償消費者對我們華映電影的支持,其詳細的預售票交換細節如下:
2011-10-08 09:29:33
版主回應
主題敏感? 「辛亥革命」在台被撤片【聯合報2011.10.06

由成龍擔任總導演,成龍、趙文瑄主演的「1911辛亥革命」驚傳緊急撤片,該片原預定下周在台上映,但新聞局根據主、配角演員比例和出品公司等事項,判定為大陸影片,因今年配額已滿不准上映。
華映公司總經理梁宏志表示香港寰亞電影有投資,他氣憤地說:「我們備齊一切香港自由總會和寰亞公司證明文件,但新聞局因電影主題太敏感不敢承擔,這是台灣電影業走回頭路。」表示會吸收消費者和廠商的損失,也強調對於新聞局的錯誤,將提起行政訴願。
新聞局電影處長朱文清表示出品公司雖有香港寰亞,但大陸出品公司有9個,而且又是大陸政協今年贊助的重點影片,建議華映公司明年再用配額上映。

辛亥革命的政治奇蹟2011-10-08 中國時報 【朱雲漢】

 對於辛亥革命的性質與歷史真諦,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正統論述有相當大的差異,但也有若干相契合之處。國民黨將辛亥革命定位為「未完成的革命」,而共產黨將其定位為「不徹底的革命」。不過,這兩種歷史解釋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面向,共和的建立主要是透過政治協商讓清帝和平遜位,既倖免了生靈塗炭,也避免了帝國的分崩離析。這場中外古今歷史所罕見的「大妥協」,充滿著高度的政治智慧,其難度猶如創造政治奇蹟。
 從國民黨的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因為民國成立之後,中國並未順利的踏上民主共和坦途。一九一二年南北議和之後,孫中山先生將臨時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然後革命黨人制訂《臨時約法》試圖推行內閣總理制,並要求袁世凱到南京就職,但並未能有效約束袁世凱的政治野心。袁世凱的稱帝鬧劇雖然最終導致眾叛親離的下場,但中國自此陷入軍閥割據、四分五裂之局。終其一生,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並未能付諸實現,在他臨終前還不念念不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共產黨的正統論述不脫階級鬥爭理論的窠臼,基本上將辛亥革命定位為一場「不徹底的革命」,因為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這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而不是讓無產階級翻身的革命。不過,中共一向尊奉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因為他們高度肯定他一生所堅持的反帝國主義與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統一的基本立場。共產黨的歷史論述認為,雖然孫中山曾經提出「耕者有其田」的目標,主張農地應收歸國有,再由國家授之以田,農民向國家直接繳交地租,消除地主的中間剝削。但此一主張並不為許多同時代的革命同志所接受,所以共產黨總是宣稱消除地主階級的革命目標,最後是在他們手中完成的。
 上述這兩種定位都未能呈現歷史的全貌。最近不少歷史與政治學者將焦點移轉到從武昌起義到清帝遜位這關鍵的歷史轉折,如何可能避免了內戰的浩劫以及國家結構崩解,這樣的歷史結局不必然會發生。嚴格說起來,辛亥革命並沒有像法國大革命將波旁王朝路易十六推上斷頭臺那樣直接「推翻」了清朝與帝制;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清朝的統治者乃是迫於辛亥革命後出現的南北分裂,以及袁世凱掌控的北洋軍系傾向議和,最後做出明智選擇,順應歷史潮流,頒布「遜位詔書」,將統治權和平過渡到共和體制。
 但這絕對不是清廷唯一的選項。當時,南方政府有效控制地區有限,也尚未得到列強承認;而清朝仍有效控制北方,軍力上仍處於優勢,更何況清廷還有退回關外進行長期抗戰的選項,如果清廷決心困獸猶鬥,結局如何還很難意料。不過,清廷最後沒有做出魚死網破的決定,一方面顧慮北洋新軍不聽指揮,也顧慮到散落各地滿族的安危,更顧慮到全面開戰必然導致帝國版圖分崩離析,以及虎視眈眈的列強隨時準備出兵干預。
 引導清廷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關鍵之一,是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中山在南京發佈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在這份重要文獻裡孫中山排除了不少擁抱漢民族主義之革命黨人所主張的「十八省獨立」的架構(也就是剝離滿蒙藏,在漢族集中地域建立一個民族國家),而明確主張「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的五族共和方案。同時,南方臨時政府又拋出兩個重要的議和條件,一是主動提出「清室優待條件」,第二是孫中山主動表示願意辭去臨時大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最後,透過袁世凱與清廷協商,達成「清室優待條件」以及「遜位詔書」內容的共識,宣統皇帝退位後在紫禁城內仍舊可以像教宗在梵諦岡內一樣享有崇隆的地位與待遇。
 辛亥革命是發生在一個民族構成相當複雜的帝國,而最初的有力革命訴求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類似歐洲民族主義的漢民族建國運動。在世界近代史上,多民族帝國的共和革命極易造成國家分裂,無論是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還是鄂圖曼帝國都無法跳脫此一命運。辛亥革命卻最終並未造成國家解體以及民族衝突,民國基本上繼承了清帝國的版圖與人口,不能不說是個政治奇蹟。(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11-10-08 09:32:02
阿楨
蔡的「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聯合報2011.10.10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一方面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另一方面也把「國民黨政府」慶祝「建國百年」和「北京政府」慶祝辛亥革命百年連結,然後下了「這就是『一個中國』思維」的結論。
一位把中華民國從「流亡政府」,一夕之間「升格」到「等於台灣」,大喊「包容」的政黨領導人,隔了一天竟然又把「中華民國政府」,降格為藉著慶祝「建國百年」和「辛亥革命百年」,和「北京政府」同時唱和「一個中國」的「國民黨政府」。
一方面談包容,一方面又忙著切割,蔡英文如此錯亂的國家論述下,套句陳水扁說過的話:她的「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碗糕」?
這個「碗糕」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蔡想用「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切割「新中華民國」與「舊中華民國」。那個被她建構在民進黨「包容」邏輯下的「中華民國」,也就是被民進黨「賞口飯吃」的「中華民國」,就是「新中華民國」。「舊中華民國」就是「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或「『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
質言之,雖然明眼人覺得錯亂,但蔡英文卻相當有自信地認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套「新舊中華民國」的論述,就是民進黨既可「包容」中華民國這個不得不接受的「現狀」,又可有效切割「一個中國」的利器。
雙英今天南北拚場,「一個台灣,兩個國慶」,如果包容或妥協,最終只有口號、沒有實踐,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片面共識。

獨派:就是要奸詐點 選贏再來改【聯合報2011.10.10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獨派意見不一,但台灣國際法學會秘書長李明峻說,要學奸詐一點,不要對自己人要求這麼多,先把敵人打倒,「她喊她的、我們喊我們的,票加起來會贏最重要。」

另參本館: 誰的國慶? 各表一中 假愛臺之名 獨派的道德觀 大小騙子 臺灣係啥米碗糕 中華民國很敏感 小龍女神話
2011-10-10 11:04:57
版主回應
辛亥百年 兩岸各表搶正統 2011-10-10 中國時報

 中共搶著以孫中山繼承人自居,強調中共建黨、建國的歷史是辛亥革命的延續,卻刻意避談中華民國,顯見其統戰、爭奪歷史詮釋權的意味相當濃厚。
 兩岸因為歷史糾結,迄今對「一中」尚無共識,而創造「一中各表」。大陸高調紀念辛亥百年,強調「民族復興和兩岸統一」,但對台灣來說,辛亥革命、中華民國一脈相承,正統性無庸置疑。兩岸都大張旗鼓紀念百年,卻是「百年各表」。
相關新聞
紀念辛亥 胡錦濤23次提振興中華
胡錦濤:增強反台獨 堅持九二共識
胡錦濤:中共是孫中山最忠實繼承者
胡:盼兩岸終結對立 撫平歷史創傷
《百年中國》喚醒共同記憶
百年國慶 馬:實踐自由民主 對得起國父
呼籲大陸當局 馬總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僑胞爆量 四海同心破例加場
美議員紛賀中華民國國慶

面對民國史 兩岸各有現實顧忌 2011-10-10 旺報 楊開煌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距離今年已經是100年,兩岸中國人有不同方式的紀念。
 救人的角度看中山先生,從當時的知識分子所懷抱的救國救民的熱情而言,中山先生有兩件事是同一時代的同儕所難及的:一是行動的毅力,中山先生不是書空咄咄的清談派,而是有毅力的實踐家,這也是他會欣賞列寧的重要原因,他們具有相似的特質。二是他是先有一套建設的理想和藍圖,才從事破壞,這使得他的革命行動不是為了個人的權力,而是為了這個國家,也就是「天下為公」的寫照,這就使得他的革命更具有包容性和感召力,突顯了他領導的革命終於成功的可能性。
 正視國父晚年的變化
 但是在頌揚中山先生之外,仍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對當時真正衝鋒陷陣,指揮戰鬥的黃興先生是否刻意忽視其貢獻,如果單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乙事而言,黃與之功,決不在中山先生之下,當年稱為「開國雙傑」,作為民國的後人,不應忘記,也不可抹殺所有先人功績,才能樹立忠於史實的典範。
 另一是中山先生轉期的轉變,中山先在民國建立之後,仍然在為救國救民的奮鬥,在屢屢挫敗之餘,最後決定「以俄為師」,這對當年在建國之路上,一籌莫展的中山先生而言,其實是很正常的,一如在革命時,中山先生也求助於日本的協助是一樣的自然,我們既不因為後來抗日,而不提中山先生革命曾求助於日本之事;則又為何因為反共,也不願將中山先生在晚期與俄共,與中共的歷史說清道明呢?
 如今我們一直對中共高調紀念辛亥革命,否定194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感到忿忿不平,卻又不願意坦然面對國父晚期的變化,迄今把自己的史觀困在蔣氏「反共史觀」之中,結果中共說我們背叛,我們罵中共竊取;中共說中山先生晚年的主張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我們說是「聯俄容共」。
 總之,我們恨不得在中華民國的歷史中,中山先生沒有與中共合作的一段歷史;過去是為了表示我們一貫反共的堅定立場;現在則是怕被在野黨借題發揮,其實歷史就是過去發生過而我們,無力去更改的事實,這是我們必須尊重的,只有在尊重史實的前題下,才能真正從歷史獲得教育,如果我們對那一段歷史史實有所疑慮,何妨召開學術會議,公布歷史檔案,以清歷史真象,用昭大信,之後再去爭辯歷史解釋,才能信服於人。
 面對中國當代史史實
 北京紀念辛亥百年,避談民國,自有其現實的政治尷尬和顧忌,也有其意識型態的侷限,而中國國民黨如果能在建國百年之際,客觀而認真地面對自己歷史,提出一部連北京也無法挑戰的中國當代史,則不但可以真正「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而且可以展現解決兩岸關係矛盾的政治誠意和政治決心。同時在面對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扭曲歷史的作法,才是真正有力的回擊。反之,如果我們自己對百年之前史實,都還是諱莫如深,則又如何以之責人呢?
 回顧歷史,面對史實,應該使我們理解到推動歷史成功的改變,在於提出順應潮流的理想,包容兼納的雅量以及堅持不懈的奮鬥,今日海峽兩岸不論是紀念辛亥革命,或是慶祝建國有百年,都必須試實面對歷史,提煉出歷史的真諦,才能在下一個百年,在不同的軌跡上,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2011-10-10 11:05:19
阿楨
新加坡狂妄、周陽山有病、史亞平委屈、中華民國艱難!2012/07/18

  百年國慶酒會外交風波事件,造成新加坡與我國外交關係齟齷不諧,對於史亞平的升官,有很多人不爽,監委周陽山也很不爽。傳了很久、莫諱高深,還搞成密件。結果事情發生的始末原委出來了。
  根本是外交部次長考西坎欺人太甚、新加坡眼睛長在大陸!周陽山公報私仇!史亞平沒錯,錯在馬政府忍辱負重!錯在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連揮舞都處境艱難。
  國道艱難啊!監委報私、不謀國啊!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慶酒會,與其它外館同樣依照馬英九總統訓令掛巨幅國旗慶祝、奏唱國歌。 他X的!考西坎憑什麼用極不堪的辭語人身攻擊我們的史亞平十多分鐘,不該在會場掛國旗、奏國歌?
  鼻屎小國神氣個什麼勁?史亞平委屈了!
  可惡至極!拍馬屁的狂妄國家!根本當時就該與新加坡斷交,新加坡不將這個印度阿三考西坎換了,我們就派陸海空三軍打過去,還跟新加坡低聲下氣個屁啊!
  外交工作委屈不能求全,不能將國格都丟了,這種輕視中華民國的小國,縱使以前是好朋友又如何?不要也罷!
  至於周陽山的不爽,照狀況來看是周陽山個人有病、病在自行擴權調查、公報私仇、發洩個人不滿。
  因為周陽山去年以學者身分受邀赴新加坡參加「晚晴園」辛亥百年學術研討會,他認為我駐新加坡代表處官員竟然無人出席參與?這不滿啊!這麼「大」的研討會,監委的官多大啊?都出國巡察了,怎能遭漠視?
  這不自請調查給點顏色,這口氣怎能吞得下去?
  但自己同僚的監委也看不下去發出質疑說,當時周陽山去星國,要自請調查,不就監院未同意就強卯著幹?這樣的作法,似已無限上綱。
  所以周陽山說在調查過程從未考慮史亞平個人,只著重台星關係利益,沒有國王人馬的問題,只有考量到外交利益、外交關係云云。誰信啊?
  至於談「革命關係」。周陽山!新加坡這種嘴臉,像是在意「革命關係」這種民國初年的玩意嗎?
  不就周陽山為了個人面子不罵新加坡,卻砲口對內與史亞平尿不到一壺裡?
  整件「國慶事件」外交風波這是這樣:新加坡狂妄、周陽山有病、史亞平委屈、中華民國艱難!
  監委沒三小路用,內鬥在行,連個同仇敵慨都不會!官員委屈不能講,台灣路難行!
http://blog.udn.com/ROCgood/6644907

另參本館:馬外交政策 馬國防外交兩岸 中華民國很敏感 毋忘監察院 監院新生
2012-07-24 12:10:10
版主回應
外交女尖兵 史亞平的美麗與哀愁 2012-07-21 中時社論

 猜了半天,傳了半天,因監院調查報告未對外公布,外交部常次史亞平在駐新加坡代表期間,到底有何「重大失職」?還是莫衷一是,史亞平連日反覆澄清傳聞;而查案監委公私兩便,查案兼度假也備受批評,一份調查報告兩敗俱傷不說,還損及國家外交形象與尊嚴,荒唐到了極點。
 史亞平身為第一線外交官,果若失職不只影響個人仕途,更影響國家顏面,當然非同小可;監委調查欲彈劾欲糾舉都可義正詞嚴,但任何調查都要有事實為基礎,檢視史亞平駐星三年的成績,與台灣關係一向友善的星國前資政李光耀,因為前總統李登輝執政後期與李交惡,扁政府期間更與台灣政府形同陌路,多年未曾訪台的李光耀就在史亞平駐星期間訪台不只一次;我國防部長高華柱,在台星軍事高層交流中斷多年後,數度訪星,高華柱對史亞平的能力始終肯定。
 史亞平相對於過去駐星代表,確實資歷較淺,但因為她與層峰的信賴關係夠深,她個人活動力又強,很快取得信任。做為台灣駐外代表,她連身上穿的衣服,腳下穿的鞋子,無不是MIT台灣製,台灣從水果農產品到流行音樂都成為她推銷台灣的利器,直到去年國慶酒會後才出了狀況。
 根據有限披露的調查報告,查案監委對在晚晴園舉辦辛亥百年學術研討會,我駐外館竟無官方代表出席,表達強烈不滿;然而,既為學術研討會,因為中方也要參加,星國感受兩邊為難故希望兩岸都不要有官方人員,將該會定位為純粹的學術會議,史亞平從善如流,就是避免困擾和引發無端的爭議。從這個角度分析,連學術會議史亞平都如此慎重以對,很難想像她會如傳聞般在國慶酒會上不顧星國感受,在室外以國歌或國旗「突襲」,傳聞曝光後,果不其然,史亞平只得再次出面說明,國慶酒會是在室內舉辦,根本沒有在室外掛國旗、唱國歌的問題。
 台灣國際處境維艱,駐外人員在外拚搏爭一個中華民國有限的國際能見度,多少年來都是如此,民國一百年總統訓令各國駐外館擴大舉辦,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何錯之有?星國官方代表也出席了酒會,星國姿態再高傲,於情於理都不至於連我們在室內辦國慶酒會都不能掛國旗吧?
 傳聞傳不出個所以然,竟傳出莫名其妙的緋聞,說法指李亞平太接近李光耀之子,台灣媒體生態惡化,爆料弊案加八卦緋聞充斥我們的生活,但若把八卦鬧成國際笑話就太誇張了!李光耀長子是總理李顯龍,史亞平有再大的本事或膽子,也不可能逾越外交人員分際到這麼荒唐的地步,遑論除了公事往來,幾無機會建立私誼管道;次子李顯揚是電信集團總裁,史亞平和他公私兩不涉,能鬧出哪門子緋聞?
 駐外人員辛苦,女性外交官更辛苦,一旦進入外交體系,除非離開就得做好為了國家全球跑透透的準備,駐外人員數年一調,男性可以要求眷屬隨行,女性外交官卻未必能勉強夫婿放棄事業跟著自己遊走人生地不熟的友邦,史亞平的情況正是如此,自從她在馬政府第一任接掌新聞局長後,她的私生活就成為八卦媒體亟欲探查的焦點,這一回情況依然,甚至傳聞她已與夫婿離婚,逼到她出面說明,她的婚姻狀態沒改變,事實上,國慶酒會她的夫婿還特別前往同賀,她調回台北,夫婿也前往新加坡幫她打理行李。史亞平的困擾是所有女性政務官、尤其是外交官的困擾,但這公平嗎?
 還有一說因她是「國王的人馬」,所以馬總統力挺到底,並不次拔擢,史亞平的確是外交部最年輕常次,但她也五十歲啦,從考入外交部開始,在這個專業領域也浸淫廿多年,也有多年派駐國外的歷練,相對於扁政府的外交部長黃志芳,難道馬政府真就不能用一、二壯年又幹練的外交官嗎?真要論人脈,她是前國安會祕書長丁懋時機要,跟著丁懋時歷練多年,她若真的能力有問題,丁懋時哪敢為她背書?
   回應
  在台灣社會所發生的任何案件,看不到真相,只有看著媒體與政客,日復一日的重複的炒作,重複的宣染,重複的清算鬥爭,把台灣帶向沉淪與墮落的深淵。    
  新加坡根本就是現實的牆頭草, 真正的忘恩負義, 完全偏向中共, 失去對台灣的誠信與情誼禮貌, 看不起台灣這個老朋友, 中華民國政府不挺外交官還有誰能挺.  
  如果不掛國旗不唱國歌,新加坡官員是不罵她了,但回國後還是會被在野黨罵她為何不掛不唱。
  相關新聞
史亞平:國慶酒會在室內 國旗沒外掛
駐星被傳八卦 史亞平:是空穴來風
史案報告/監院三人談機密 說不出一個理
周陽山報告 林郁方:看過都搖頭
蔡正元:周赴星只調查半天 旅遊5天
監委批:周陽山擴權、濫權
監委恣意而為 誰來監督監委?
周陽山任內2爭議 都因孫中山(另參本館:《國父傳》)
周陽山若沒證據 應對去留表態
調查史案掀風波 周陽山倦勤被勸留
監委荒腔三部曲 人民看不到真相
如此監委 自毀形象
監委忘了自己是誰
包打聽查案 毋怪八卦四起
2012-07-24 12:17:17
阿楨
辛亥革命 短評

  幾次想在電影院裡振臂高呼發動起義
  一百年前,這群優雅高貴的年輕人,他們過著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書達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們缺願意冒血肉橫飛之險,慷慨赴死,為的只是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文忠先生說,鄙俗的現在的我們,真正有這樣前輩嗎?我們的血管裡,真正還留著這樣悲壯凜然的血液嗎?
  100年過去了。。中國到底有沒有實現民族,民權,民生。革命先烈忙乎了100年。貌似沒什麼進步。。。
  不管是《建黨偉業》《建國大業》還是《辛亥革命》,大方向皆同,傳達的思想也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可以稱為禁片,因…那些革命的目的,革命的理念在當世早已蕩然無存,那些曾經尚未完成的革命,現今依舊未完成。本可以成為佳作,卻因為某局大刀小斧變得七零八落主旋律一篇,著實可惜。
  為寫提綱再翻唐德剛《晚清七十年》,哈佛教授說武昌起義跟同盟會沒關係;哥倫比亞教授說最早的革命團體是地頭蛇楊衢雲搞的,孫文當時還和他爭老大;最好玩的是,電影裡開場那個悲壯絕倫的交叉蒙太奇,實際上孫哪是在演講啊,根本就是在刷盤子掙生活費...哎,所以我發現吧,銀幕還真就只是個造夢的地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後,一百年過去了,那些“同志們”還在努力⋯⋯
  張黎不容易,主旋律能拍成這樣不錯了。
  談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趙蜀黍有點面癱,發揮不佳。陳沖和孫淳演技超霸氣,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窗外雨闌珊。而革命的血雨腥風在一幕大屏之上掀起巨浪,繼而歸於平靜。百年轉瞬即逝,民族、民權、民生仍只靜臥在塵囂之上廟堂之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挽歌猶在,生者愧對也哉。此刻,已值午夜,寥寥數語以記卑微之情。
  比建黨偉業強多啦!
  真心受不了這種歷史劇了,一個比一個高大全,還是袁大總統最有范兒,一副大佬樣兒~~
  沒想到不如《建國》《建黨》,繼續流水帳,一切都沒超出預期,就黃興變成龍,李冰冰很堅毅當護士,還湊合看,但和諧得沒勁
2013-02-18 10:28:25
版主回應
  100個青年死了72個,就想推翻清朝,如果清朝不是搖搖欲墜加上北方軍閥的算計。根本不可能革命成功。中國的革命,只有青年有熱血。問題真的願意以命相爭的,還真不多。我很佩服這些人。比後來的革命者更純粹。堅持民主的意味更濃烈。後來,在複雜苛刻沒飯吃的環境中。很多所謂的“革命”已經變成一種
  看到三十分鐘掏手機看了看時間,之後一路掏了七次。抬了百年的噱頭,又是張黎孫淳趙文瑄,但華而不實龐雜紛亂敘而無骨,看得滿心都是,算了吧。
  自《走向共和》之後,張黎掌控這類民國政治片還是有較高的水準,只是這糟糕的剪輯讓人懷疑它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客觀的歷史評價與煽情段落處理得當,林覺民那段看得令人落淚,政治訴求達到了《建》系列無法達到的高度,如果能講演員表演與劇情立意主旨處理得當,可能會更棒。
  這種歷史題材的主旋律電影,太著重於情會顯得虛假,太著重於事會顯得流俗,怎麼都不討喜。個人覺得把筆墨落在林覺民等熱血青年身上會更令人心情澎湃,我也一直期待《與妻書》的旁白,可惜到最後也沒有等到。當初革命的目的和理念,在當世早已蕩然無存;那曾經尚未完成的革命,同志們卻早已不再努力。
  說句難聽的話,劇情還不如《建黨》。只有趙文瑄、姜武、孫淳的戲份還有點看頭,成龍大哥就不該去演黃興,那段打戲更是多餘……
  革命是用生命的代價,讓活著的人更美好地活。拍電視的張黎來拍電影,雖然試圖好好玩玩,但不成功:編劇硬傷,全篇沒有情緒,一直平淡,人物太多,事件太多,雖試圖塑造幾個形象,但都不成功。攝影很美,但剪接怪異不流暢。唯一值得一贊的可能就是各位演員,都演的到位。
  首先我要說,這片子還行,75分。至少我一路看下來了,沒瞌睡,沒早退,比近期很多電影強了。片子開頭很棒,秋瑾赴刑場,道路兩旁擁擠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裡透著生氣。隨後銀幕上閃現的一張張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鳴,製造了凝重的氛圍。這些都讓我對後面的部分很期待,可這電影卻是虎頭蛇尾。影片是通過人物刻畫來展示歷史事件,人物刻畫的大多不成功,很幼稚,不嚴謹。不過自從領教過真理部的禦制大片後,我相信,這也就是國家水準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96305/comments

三淚辛亥

   首先是要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力薦這部電影。   
   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多人把它歸為和建國偉業和建黨偉業一類的獻禮電影,我無法苟同。週末時刻,我是坐在空蕩蕩的電影院裡看完它的,這顯然和獻禮不同,沒有大規模的媒體宣傳,也沒有政府機關的包場贈票,又怎麼稱得上是獻禮影片呢?   
   當然,這不是推薦的理由。理由只有一個,這部電影也許可以成為很多不識那個年代人的一個視窗,從辛亥革命開始,瞭解共和,瞭解三民主義,瞭解那個刀槍血雨又是絕代風華的年代,重拾那些革命偉人或是文人風骨,因為這一切的一切是不該淡忘的。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眼淚在我眼眶裡打轉了三圈,也許有人說我淚點低,也許是吧。那我就細述一下三淚的情節吧。   
   一淚廣州起義。廣州起義於我看來,起義者原來就是抱著歸死的心去,一群於我年齡相仿,甚至更幼的青年,百余人而已,面對的是坐擁上萬軍隊的兩廣政府,怎麼可能能贏。林覺民在死前的一句話,印證了他們的心態“你取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你說他們為了什麼,除了對民族未來的憧憬以及扭轉國運的期望外,還能有什麼,看著同盟會收殮屍體的畫面,這是一淚。我淚他們的勇敢與志氣之心。   
   二淚孫中山歸國。武昌起義成功之後,孫中山從歐洲返國,下船的時候,滿目都是迎接的人群,向孫中山先生擁去,於我看來,他們相擁的不是孫中山,而是對共和的期望,對三民主義的嚮往,其實也是我內心的期許,看到電影的那一刻,我自己覺得特別的幸福,雖然他是百年前的一幕,可是我感覺這就近在眼前,對民族、民生、民權的嚮往,亦是我終身的嚮往,看著民眾共同的相擁,感同身受的意味讓二淚落下。   
   三淚革命未來。辛亥革命在史書上是被袁世凱竊取了去,可是,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如果民族的自強自立,只需要一場革命的話,革命反而顯得無足輕重。結尾那一刻,我想起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和那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他看來,民族的後生就是革命的希望,我們是他們的後來,我們延續了他們的希望。其實,當代的中國已然屹立世界東方,如果中山先生回醒,應該會留下一笑。但是,三民主義的道路,我們沒有走完,還很遙遠,最後一淚,不是感動,而是誓言。你懂麼?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11179/
2013-02-18 10:29:54
阿楨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2014-05-19 09:22:37
圖博館
歷史文獻翻譯的原則性追求:孫中山著《倫敦綁架案》的翻譯
作者:蔡新樂 2015 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對孫中山的倫敦綁架案原有文言和白話文兩個譯本的缺漏與不足批評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推出歷史文獻翻譯的基本原則,認為理應重譯這部著作,以便再現孫中山筆下倫敦遭綁架的歷史真相及其當時的思想動向。在附錄部分,作者依其所提出的「歷史文獻的翻譯原則」推出了文言和白話兩個譯本,既便於學者研究,也能使普通讀者獲益。

目錄

1.譯事緣起

2.孫中山如何被刪除和偏離?——甘譯《倫敦被難記》
2.1 甘譯《倫敦被難記》刪除了什麼?
2.2 《倫敦被難記》改寫到什麼程度?
2.3 幽默風趣的敘事可有再現?

3.孫中山漢語「蒙難」——《倫敦蒙難記》批判
3.1 是翻譯,還是在擺迷魂陣?
3.2 中山先生形象的丑化
3.3 術語與細節的混亂

4.歷史文獻翻譯的原則性追求與《倫敦綁架案》的翻譯
4.1 歷史文獻的翻譯原則
4.2 追求文獻翻譯的歷史性
4.3 關注文本本身的整體性
4.4 重視敘事細節的連貫性
4.5 強調所譯文本的復雜性
4.6 趨向於原著相應的風格的傾向性

5.結語

附錄一 倫敦綁架案——亦即,余為中國駐倫敦公使館拘捕、扣押及釋放之始末
附錄二 倫敦綁架案——亦即,我被中國駐倫敦公使館逮捕、拘押、釋放的經過
主要參閱文獻
2015-09-04 10:54:55
圖博館
【與妻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kCBQeIpQE

與妻書 (2012)
導演 : 王小列
編劇 : 張光照
主演 : 許晴 / 佟大為 / 李子雄 / 肖聰 / 吳孟達 / 更多...
  劇情簡介
  畢竟得益於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林覺民的《與妻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除了令大眾耳熟能詳以外,也極大地美化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主張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那一代革命者。影片《與妻書》中的重點場面黃花崗起義,也隨著孫中山著名的祭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而被定調拔高,其中經典片段堪稱煽情、造勢之極致。
  短評 ( 全部500條 )
三顆星給佟大為和許晴,這倆怎麼也算是實力派演員,可片子偏偏沒拍出實力~~~剪輯的有點混亂,主軸線不是很清晰,劇情也有些牽強,演員都是好演員~~
題材挺好的,結果拍成了渣渣
導演,咱技術不行就不要玩平行剪接好麼
  影評 ( 全部74 )
  知吾者應知吾為何而死
由於去年看了平淡無奇的《百年情書》,對今年同類題材的《與妻書》毫無期待,前幾天有幸參加豆瓣觀影團,才發現正片遠比預期好很多。儘管許晴與佟大為的姐弟組合注定被罵,儘管古今雙線索處理也有詬病,儘管動作、動畫、特效都有敷衍,但我認為《與妻書》能客觀講述革命者與清朝官吏的痛苦,而且林覺民與陳意映夫妻情深,竟意外讓咱感動,理應寫貼讚美。.........
  許晴:佟大為是我選擇未來愛人的標準
五四青年節當晚,看了一場電影《與妻書》。恰巧在去年11月,我看了與電影有關的文字,林覺民的《與妻書》。林覺民與中國辛亥革命有關,與廣州的黃花崗起義有關,這些似乎無意識影響了今後中國青年的思想進程,影響了中國青年革命的覺醒意識,成了五四青年節最重要的開端。雖然這場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失敗而告終.........
  導演有點傻,演員真可惜。
導演有點不給力,演員都很好。許晴、吳孟達真是好演員,演什麼都像。有些片段很唯美,節奏慢,導演的鏡頭太傳統,演員太可惜。中國電影太缺乏好劇本。......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601425/
2015-09-30 07:40:27
圖博館
國父冥誕 兩岸搶當孫文繼承者2016-11-13聯合報

國父孫文誕辰一百五十一周年,兩岸引爆孫文繼承人之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前天談話強調,共產黨是孫文革命最忠實支持者,建國方略也由中共實現,昨天前正副總統馬英九、吳敦義與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往國父紀念館致祭時,不約而同皆強調國民黨的正統性,馬說,「國父是我們的國父」。
  馬九表示,共產黨把孫文視為革命先行者,但我們把孫文當作國父,是中華民國開創者,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就把國父遺囑所提到的三民主義寫入,強調中華民國是基於三民主義成立的民主共和國,這非常不一樣。
  吳也附和,真正貫徹孫文三民主義理想,實現孫文中國夢、中華夢,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復興基地,這是不爭事實,若習近平也要實現孫文理念,「我們非常歡迎」。
  剛與習會談完的洪則說,孫文真正繼承者當然是國民黨,但為什麼大陸大肆紀念,甚至說他們才是真正繼承者?黨員應倒過來想想,這些年是不是忘了創黨精神與理念,失去核心思想,忘了國父和平、奮鬥、救中國遺訓。
  洪向黨員喊話,既然我們稱自己是孫文真正繼承者,是正統,就不應把核心思想丟棄;當我們都不要自己的中心思想、創黨理念與立國精神時,怎麼去怪別人。
  洪說,若黨員都忘了黨原有的中心思想、核心價值,把憲法中的立國精神、三民主義都拋在腦後,忘記過去歷史,丟掉手中的寶貝,何以對得起孫文在天之靈,這也是這次她到中山陵謁陵時心中的感觸,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愧對孫文」。洪秀柱籲黨員,面臨民進黨政府的追殺,必須記取總理遺訓,努力前進奮發向上。

我見我思:賴祥蔚》誰才是孫中山繼承者

2016/11/12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150周年誕辰,相較於台灣只有國民黨跟國父紀念館合辦了紀念展,新聞已不太重視;對岸的中國共產黨不但首度高規格紀念,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在談話中宣稱中共是孫中山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中共是不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針對這一點,不只國民黨大聲反駁,連陸委會都忍不住呼籲對岸要忠於史實。從史實來看,孫中山創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這一點無庸置疑。然而,孫中山在1923年曾經大舉引入共產黨人來改造國民黨,孫先生在1925年病逝後,1927年國民黨「清黨」,從此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才徹底分道揚鑣、勢同水火。
2016-11-13 10:36:23
圖博館
成功清黨的蔣中正一直都以孫中山的繼承者自居。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卻反對清黨,而且更選擇了投向中共政權。
  從歷史來看,中共如果宣稱自己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倒也不是完全欠缺根據。最起碼,中共可以藉由宋慶齡這張王牌,再現或是創造出孫中山「其實」非常肯定中國共產黨的這種論述。
  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歷史的真相一向就是由政治鬥爭的勝利者來決定怎麼撰寫,當有許多撰寫者分別以不同觀點詮釋歷史時,最有策略、最有資源、最有執行力的說故事者,一定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如果中共跟國民黨爭奪歷史的詮釋權,誰會獲勝?坦白說,很多人都不看好國民黨。國民黨在過去跟民進黨爭奪台灣歷史的詮釋權時,幾乎完全潰敗,於是也決定了國民黨在選戰中的結局。中共宣稱自己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目前還不能確定這只是一句政治口號,或者是一場歷史詮釋運動的開端。
  中共如果有心要重新詮釋孫中山歷史,只要願意,網路上立刻會出現許多中共觀點的民初歷史,或許也會有懶人包,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內容精彩的歷史劇,這麼一來,不出幾年,喜歡在網路上找真相的網路世代,就會完全接受網路上或戲劇中的這些觀點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已經被民進黨打趴到地上的國民黨又能怎麼去對抗呢?
中共到底是不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除了國民黨與歷史研究者之外,一般人對這些「遙遠的歷史」其實不太關心。事實上,台灣人連發生在自己這塊土地上的歷史也很少認真關心。如果有這麼一天,中共也開始有策略性地重新詮釋台灣史了,而且是透過網路時代的多元文字、談話節目、戲劇影像等生活化的方式,來重新呈現對岸認定的台灣史,到時候台灣的主體性一定會受到更大的威脅與挑戰。
  中共會重新詮釋孫中山甚至台灣歷史嗎?這或許只是杞人憂天,但是我們卻應該未雨綢繆。
(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2016-11-13 10:37:19
圖博館
孫中山《日中盟約》與袁世凱21條是一回事麼 2018-09-11

1915-1-18,就在袁世凱忙著修憲、綢繆稱帝的當口,時任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拋來一個“見面禮”。共計五號二十一條,這就是駭人聽聞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號共四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給他國;准許日本修建自煙臺(或龍口)連接膠濟路的鐵路;山東各主要城市開放為商埠。實際上要把山東變成日本的勢力範圍,為瓜分中國做準備。
第二號共七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日本人有居住往來(實際上是無限制移民)、經營路礦等項特權,且不許其他列強介入;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期限,均延長至99年。日本陰謀將東北和內蒙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可謂是存心積慮。
第三號共兩條,要求把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中國不得自行處理,附近礦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開採。
第四號一條,要求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換句話說,中國成為日本的被保護國。
第五號是最狠的,共有七條,包括: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中國向日本採購一半以上的軍械;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的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日本人在中國有傳教之權,日本人經營的醫院、寺廟及學校,在內地有土地所有權;等等。這幾乎是要把中國變成日本的附屬國,與當時朝鮮的地位相同了。
  為什麼大隈重信要在這個時候亮出這個條約呢?因為袁世凱有求於他。
如果袁世凱不簽二十一條,無非面臨兩個後果:
一是日本政府扶持孫中山取代他。
二是中日提前二十年爆發全面戰爭。
  這兩大後果,袁世凱肯定都非常懼怕。那麼,他之懼為國家民族之慮麼,不,他是為自己的位子!據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記載:1915年,中日兩國談判“二十一條”期間,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對威脅之外,亦不斷利誘,表示:“改共和為帝制,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袁大總統可以放心進行。”不能否認,這對袁世凱頗具誘惑力。以為簽下21條,就可以換取日本政府對他稱帝的支持。
2018-09-24 08:43:53
圖博館
賣國是小,稱帝事大。
5月8日,即日本最後通牒日的前一天,袁世凱召集政府各機關首長開會,與會者包括副總統黎元洪、國務卿徐世昌、參謀總長及各部總長、各院院長等。在會上,袁世凱悲憤陳詞,稱在“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的時候,目前只能暫時取辱,不然將重蹈甲午之覆轍。權衡利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後,大家務必以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著臥薪嚐膽的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不然,十年之後,非但不能與日本一較高下,亡國之危險將更甚今日。
1915-5-9,中日雙方代表正式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即“二十一條”。據當事人曹汝霖後來的回憶說:心感淒涼,有一種親遞降表的感覺。
  有人為袁世凱背書,稱“袁世凱一生痛恨日本”,“袁世凱採取各種辦法拖延並向外界透漏日本要求。”“以袁世凱為首的中國政府絞盡了腦汁,動用了各種手段,用盡了智慧,共歷時 3 個月,25 次,迫使日本兩次提出修正案”,果真如此嗎?袁世凱不喜歡日本人,這大概沒有什麼疑問。但他的策略不過是繼承了李鴻章的以夷制夷的老生常談,利用列強們矛盾作為牽制,並沒有從內政圖強上找到出路。
袁世凱最終接受了二十一條, 而且在交涉結束後不久就即行帝制。簽訂二十一條不到100天,他就稱帝了。如此一個皇帝迷,可能帶領中國走向比肩甚至超越日本的道路麼?
  且看《民四條約》簽訂時中國的各方反應——
首先反戈的就有袁世凱的手下。馮國璋、張勳等怒責中央說:“此次日人非理要求,原本無交涉之價值,更無承認之必要,乃政府惕於日本哀的美敦書(即最後通牒)之下,遂至不求民意,不察利害,竟將全案承認,是何異舉我數千年堂堂中國捧送於人。天下最可痛可哀之事,孰有過於此者?”
政界也有人做出激烈的表示:“戰釁一開,應永遠不與之構和。如日本本殺盡我四萬萬同胞,婦孺不能留,則中華大陸自一任日人之蟠踞,但存一卒一兵,亦與之周旋……果使經年持久,以區區三島之日本,未必能得最後之勝利。”
報界也衝破袁世凱禁令,紛紛發出激昂的聲音:“與其逐條承認而亡,毋寧與之一戰而亡。”
而民間聲音和行動更是令動容。5 月 9 日至 25 日湖南全省就發現 9 紙血書,2 人捐軀。此後數年,徹底廢除《民四條約》始終是中國人的最大訴求。
2018-09-24 08:45:57
圖博館
即便是日本國內,對二十一條惡評者也不在少數。評論家德富豬一郎猛烈批判道:“這樣對待中國和中國人就象對待自己的臣屬和妻妾,當然會招致他們的不快。
而且,在蔡鍔雲南造反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後,日本政府也換了副腔調。1916年初,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以政府名義宣稱:“原來貴政府欲改帝制,本系保證無亂。今雲南有亂,竟於此時斷行帝制,無視友邦勸告,則中國政府責任甚大,日本政府當然不能承認。”公開表示,雖然簽了21條,日本對袁世凱之困也愛莫能助。袁世凱機關算盡,最後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以上種種,天怒人怨。誰能說袁世凱簽的條約不賣國?
對於21條,袁世凱和他的北洋兄弟們都難以自圓其說,甚至公認恥辱。但是後來個別學者卻還想為袁翻案,稱其無奈之舉。無奈固然無奈,但因為無奈就可以理解、不以為恥了嗎?
  一些人為給袁開脫,拿出來孫中山也與日簽密約說事。這個當然不是空穴來風,但二者性質有根本區別。
提及二十一條的性質,中國旅美學者吳天威《紀念五九國恥紀念日77周年》一文指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歷史上,沒有比一九一五年所提出的“二十一條”為我同胞最引以為恥、痛恨萬分和牢記不忘的了。“二十一條”足以使中國為日本之附庸。為朝鮮的第二(日本於一九一年宣佈合併朝鮮)。
對於有人稱袁世凱這是臥薪嚐膽,吳天威披露二十一條的第六組之“附記”加以駁斥。附記顯示:“本件交涉之際,日本可向中國方面允諾如下事項:
一、保障袁大總統地位及一身一家之安全;
二、嚴厲取締革命党及中國留學生,並充分注意本國之不慎商民浪人等;
三、在適當時期,審議交還膠州灣問題;
四、考慮袁總統及有關高官奏請授勳及贈與之事。”
顯然的,這四條是作為交換條件,誘使袁世凱全部接受“二十一條”要求,這四條那條是為了國家民族大義?分明全是為了保障袁世凱的一己之力。
2018-09-24 08:47:31
圖博館
而所謂新發現的孫中山《日中盟約》真相是這樣的。“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不久,孫中山即作書給日本政府首相大隈重信,提出優惠條件以爭取“日援”,來推翻袁世凱政權。信中附有一“盟約”草案請日政府考慮,此一草約共十一條:
一、中日兩國任何一方,有關亞洲問題,在與第三國達成重要協定之前,應共同協商。
二、為便利軍事合作,中國之海陸軍將採用日本式的武器、軍火及設備。
三、為了同一理由,當中國之海陸軍聘請外國顧問時,優先聘請日本軍官。
四、為實現政治聯合,當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雇用外國專家時,優先雇用日本人。
五、為促進中日兩國的經濟合作,在中日兩國所有之主要城市,設立中日銀行及支行。
六、為了同一理由,如中國需要外來援助和開採礦山、興建鐵路,及發展沿海貿易所需之資金,當首先與日本磋商,只能當日本不能提供時,始可邀請其他外援。
七、日本提供必需的援助,以推倒中國的腐敗政府。
……
  比較兩個盟約,我們不難發現“二十六條”是具體的,不折不扣地征服中國的步驟;如果接受,則中國便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相反的,孫先生提出的“盟約”旨在爭取真正中日合作,借日本之援助,以推翻一意稱帝的袁世凱,建立廉潔革新的共和政府,以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豈能與袁之多多少少為私欲而不得不接受“二十一條”要求同日而語?
  正如吳天威指出的那樣,孫中山是革命家,在策略上的運用,有時難免屈服于現實,孫始終深信中國之革命運動及未來中國之經濟發展,均有賴於外援以抵于成。平心而論,孫之“盟約”只提出原則性之合作,而二十一條全部具體細則,休論第六組之“附記”四款為袁接受“二十一條”之酬勞。袁不欲賣國而做辱國求榮之實,孫既未辱國更無利己求榮之心,故“盟約”草案只能視為孫之革命事業中一不幸插曲而已。
  深以為然。孫中山,政治家,偉人也。而袁世凱,官痞,奸雄也。一是為一己私利賣國,二是為救國求外援之力。孫中山是偉人不是完人聖人,為了實現政治信念,有時也會施些委屈求全之權宜之計。
  歷史有公理,翻案須謹慎。
  回應
 都是一丘之貉,半斤八兩,五十步與百步之差,何必塗脂抹粉。
 博主那樣為孫辯解,袁世凱也可以說,二十四條表面文章,暗地並未執行,歷史事實也只是簽字而已
2018-09-24 08:50:55
春藥
2020-01-11 23:01:04
阿楨
曾寫毛澤東、鄧小平 俄史家形容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2023-01-20 聯合報

在台灣,蔣介石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一是領導抗戰勝利的民族救星,一是輸掉國共內戰的獨裁者。曾撰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的俄羅斯近代史專家潘佐夫,則用「失敗的勝利者」形容蔣。
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蔣在西方史家的筆下充滿負面的描繪,在大學教科書甚至被貼上「法西斯主義者」的標籤。直到2009年,美國國務院前中國事務官員陶涵用著作「委員長: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大力扭轉了這些缺乏客觀史實的偏見。但多數學者仍認為,蔣即使辭世近半世紀,「最後的蓋棺論定尚待書寫」。
潘表示,蔣擁有極為複雜的面貌。他莊重、沉著與自律,每日作息按表操課,飲食清淡。另一方面,他憂鬱、歇斯底里、衝動橫蠻,旁人必須以極大的耐性來和他打交道,據潘研究,蔣有被害妄想的傾向,對「違法亂紀」無法容忍。但對導師孫中山極度忠誠,對朋友重情義,對結拜兄弟的兒子視如己出。
讀愈多史料,潘愈難為蔣介石的評價找到單一的答案,「他的身影太矛盾、太多面了」。他認為,蔣介石「確實是一個背信又狡獪的統治者」,但他也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一個解放中國民族的鬥士、一個共和新中國的建築師,一個基督徒與儒家的信奉者,「夢想著普遍的平等」。潘多次造訪台灣,認為蔣在生命的晚期,從過去的悲劇性錯誤中汲取經驗,把小島台灣轉變成一個繁榮富庶之地。
潘指出,蔣非常不希望被貶低為一個普通的獨裁者。他曾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表示,「如果我作為一個獨裁者死去」,將在歷史上博得惡名,但如果能建立一個和平、民主並統一的國家,「 我死後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領袖」。蔣是獨裁者或是偉大領袖?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潘表示,希望本書能幫助讀者為蔣在歷史中找到適切而客觀的地位。
2023-01-20 10:34: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