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23 09:06:28| 人氣4,3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藍與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藍與黑》與前評《星星月亮太陽》同樣因有更感人的戰爭場景和愛情故事,而改編成影視,舞台劇.

  啥是「四大抗戰小說」?
  到底是臺灣版:王藍的《藍與黑》、紀剛的《滾滾遼河》、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和徐鍾珮的《餘音》。還是華人版: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鹿橋的《未央歌》、《藍與黑》、《滾滾遼河》。
  當然是華人版較為人所認同,雖然就《語言與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而言,並無本質之異(均為俗作)。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665567

大陸與台灣抗日電影的五大截然不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阿波羅新聞網 2011-12-24 訊】摘自:馮侖著《風馬牛》中信出版社
http://tw.aboluowang.com/2011/1224/230113.html#sthash.cpQhU5mO.dpuf

1966年《藍與黑》

  導 演:陶秦
  編 劇:陶秦
  主 演:林黛 關山 丁紅 王豪 于倩  

本片于1966年獲第五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最佳女配角獎(于倩),同年獲第十三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根據王藍同名小說改編。抗日戰爭時期,少女唐琪因父親抗戰殉國,母親病死,孑然一身,投靠天津姨母家中。經表姐妹慧亞、震亞介紹,結識了青年張醒亞,醒亞系孤兒,二人互憐身世,漸生情愫。不料,姨母卻強迫唐琪嫁給漢奸王科長,而醒亞的姑父母也誤聽讕言,禁止醒亞與唐琪往來。唐琪不甘下嫁漢奸,毅然出走,來到一所醫院當護士。人面獸心的院長,覬覦唐琪美色,竟在酒中暗下迷藥將其強奸,此事後被報章 所揭發,醒亞憤怒至極。唐琪爲謀生計,入舞場做歌女,生活漸失常態,但醒亞仍癡戀著她。這時,醒亞的好友、地下工作者賀力自後方潛抵天津 ,勸醒亞應以國家利益爲重,去大後方參加抗戰工作。醒亞要求偕唐琪同行,賀力漫應之,實則另有任務交給唐琪,並要求她仍留天津工作。唐琪爲了抗戰而毅然應允,故未如約與醒亞同去後方。醒亞誤以爲她沈迷于醉生夢死的生活,遂滿懷悲憤,只身去重慶投身抗戰。不久,醒亞結識司令 官的女兒鄭美莊。鄭愛醒亞英俊,而醒亞則因愛情受挫,對鄭未加深入了解便與之訂婚。誰知美莊嬌生慣養,浪漫成性,暗中與曹團副偷情,使醒亞深受刺激。醒亞在戰爭中腿部負傷後,她竟撕毀了婚約不辭而別。當醒亞因感情上再受創傷十分痛苦時,唐琪已赴滇西戰場。他們雖然距離遙遠,但醒悟到當初誤解了唐琪的醒亞卻信心倍增,相信和唐琪團聚的日子已爲期不遠。
http://baike.baidu.com/view/924468.html?tp=0_11

王藍《藍與黑》(改版:藍與黑/新典藏版)(九歌出版,1998)
 
暢銷且長銷達五十餘年的《藍與黑》,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感人的烽火戀,見證大時代。
以孤兒張醒亞為第一人稱的角度,描述和孤女唐琪,千金大小姐鄭美莊的愛情傳奇。歷經抗戰、國共戰爭到國府撤退來臺。大時代裡的愛情與青春,波瀾壯闊,可歌可泣。
全書長達四十二萬言,從民國二十六年抗戰到三十九年大陸淪陷,由天津、北平、重慶、上海,到臺灣。愛情與國是,衝突與對立,構成了見證大時代史詩般的條件。正面人物給予讀者的認同感,國仇家恨引起的共鳴,造成這部小說的成功和極大影響力。
暢銷且譽滿全球達五十餘年的《藍與黑》一再搬上銀幕、舞臺,並有各國譯本問世,允為一部劃時代的鉅著。海峽兩岸,均佳評潮湧,國際著名文學評論家紐約大學比較文學教授史屈卡Joseph P. Streka以德文著作之論評世界各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作品一書中,特闢專章析論《藍與黑》,指出作者王藍足以與索忍尼辛並列,應受全世界矚目
王藍先生,筆名果之,一九二二年出生天津,長大於北平,自幼習畫,七七戰起,走出藝術學校投筆從戎,在太行山與日軍戰鬥,戰地歲月豐富了生活體驗,充實了創作題材,使他成為傑出的小說家。
早年於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畢業,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來臺後除創作及寫作外,曾任文壇社社長、文藝協會常務理事、國際筆會臺北分會秘書長、國大代表、中國水彩畫會會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文學系暨藝術系教授,夏威夷大學贈予「教授之教授」榮譽。
王藍先生晚年定居美國,二○○三年十月九日因心臟衰竭病逝於洛杉磯,享年八十一歲。
http://www.chiuko.com.tw/author.php?au=detail&authorID=621

王藍(1922-2003 )
 
█ 王藍畫作欣賞 
█ 王藍相關文章報導 
█ 王藍的相關出版品 
█ 王藍的相關畫展 
█ 王藍的相關相片 
http://www.nan.com.tw/search2.asp?timg=artistbg.jpg&do=painter&param=1338

藍與黑搬上舞臺 資深演員飆戲 

為照顧資深藝人,演藝工會將知名暢銷小說「藍與黑」再度搬上舞臺,邀請金玉嵐(左)、李志希、姚黛瑋(中)詮釋劇中3角關係,其他資深演員包括李璿(右)、張復建、傅雷、劉長鳴、李又麟等,演員們一字排開,姚黛瑋即笑說:「這部舞臺劇所有演員歲數加起來,超過800歲!」
「藍與黑」曾以多種版本呈現,包括電視劇、電影等,舞臺劇更非首次,但為了照顧資深藝人,演藝工會集結許多老牌演員,重新詮釋「藍與黑」,主要角色金玉嵐、李志希、姚黛瑋3人演出比自己實際年齡小一半的學生,但還是最年輕的,姚黛瑋說:「以前都是人家叫我『Debby姊』,現在則是換我叫人家哥哥、姊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0/today-show7.htm

話劇《新“藍與黑”》簡介

主要演員:盧小燕,張磊,周虹,玉銘鑫,艾毓齡,劉興久,王笑南,張曉春,于小林,鄧安琪,袁丕德
《藍與黑》是個非常感人的故事。作者王藍是著名的華裔作家及畫家。移民來美居住多年, 2003年在洛杉磯去世。<<藍與黑>>小說初版于1960年代。近四十年來﹐<<藍與黑>>已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吸引了廣大的讀者。在臺灣也有多種版本的舞臺劇﹐電影及電視劇。此次話劇《新“藍與黑”》由華藝劇社改編及制作。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國。時空橫跨了中國人民不堪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奮起反抗﹐直至抗日戰爭勝利的近八年的艱苦歷程。故事開始時﹐男主人公﹐孤兒張醒亞是個熱血的高中生。他與女主角﹐孤女唐琪在唐琪姨母的生日宴會中邂遘﹐從而相識﹐相知並熱戀。由于日本侵華﹐他們的故鄉中國北方重要城市天津淪陷,唐琪淪為歌女。張醒亞毅然投身抗日軍隊,日後輾轉到了當時的西南重鎮重慶上大學。殘酷的戰爭使得張醒亞與唐琪天涯相隔﹐杳無音信。分隔六年後﹐張醒亞被同一大學的女同學﹐軍閥之女鄭美莊熱烈追求而訂婚。在苦苦等待張醒亞的六年中﹐唐琪曾歷盡千辛萬苦欲赴西南找尋張醒亞。不料好不容易趕到香港﹐突遇日本空軍襲擊﹐交通阻斷﹐無法前往重慶﹐只得再歷盡艱辛返回天津。張醒亞的革命引路人賀力被日本軍隊逮捕後﹐唐琪捨身相救﹐使其終于出獄。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醒亞回到故鄉天津。唐琪得知他已訂婚﹐悲痛欲絕。但為了醒亞的幸福﹐唐琪默默地離開了。
http://www.ustsu.com/thread-503-1-1.html

抗戰勝利60周年慶:回顧《藍與黑》

抗戰勝利至今恰好60周年,八年抗戰期間多少波瀾壯闊的人事更疊,爲後代創作者提供了最佳的題材,在戰場上、在淪陷區裏、在租界區裏、在大後方—無論是卑顔奴下的漢奸狗腿子,還是慷慨激昂的義士、烈士,無論是玉潔冰清、出淤泥而不染的舞國名花,還是豪爽氣派、一言九鼎的富家千金,組成了這幅錯綜複雜的人世塵網,因爲戰事影響而整個幹坤扭轉,可歌可泣的故事這才流傳開來。
無論是抗戰歌曲、抗戰文學、抗戰電影或者舞臺劇、電視劇,我們通常可以區分成抗戰「文藝」和抗戰「戰爭」兩個大方向的創作路徑,以抗戰時期真人真事的戰爭發展、戰士傳記爲主的路線,重要作品包括有〈抗敵歌〉、〈遊擊隊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有《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等等,抗戰「文藝」則比較是以戰事爲引子,牽動滿腔愁懷(仇懷?)然後紓發爲歌謠戲劇,或者以戰事爲背景,襯托大時代兒女的長情萬縷,林語堂所著《京華煙雲》是一例,徐速所著《櫻子姑娘》是一例,萬口爭傳的〈長城謠〉又是一例。
在此之間,還有「文藝」、「戰爭」並重的中間路線,直接而明白地抒寫主人公在漫天烽火底下,在火線上、在後方第一線作業團隊裏,在家庭、社會裏,因爲戰爭影響而開展(或中斷)的人際關系、動人故事,較之純粹的文藝作品,它使得戰爭更接近我們的食衣住行、日常生活,較之純粹的戰事述史,它的火藥味道又沒那麽重。稍早談過的《星星月亮太陽》極是佳例,此外,當然不能不提1958年在臺灣出版,名列周所公認「抗戰四大名著」之首的《藍與黑》。
『藍與黑』與我
還記得第一次讀『藍與黑』,是在小學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9歲大的孩子,居然捧著開頭第一章寫道「一個人,一生只戀愛一次,是幸福的。不幸,我剛剛比一次多了一次」的書,發了瘋似地在炎夏的冷氣房裏猛K,把學校老師嚇得花容失色,堅持東方出版社印行的「世界名著少年兒童讀本」比原汁原味的『藍與黑』更適合少不更事的孩子捧讀,只是,在把家中架上的青少年兒童讀本掃過一遍之後,我還是回到『藍與黑』的世界,把戰火底下,主人公張醒亞從初中生、孩子王一路成長爲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堅守職責的新聞工作者,以及爲民喉舌的民意代表這段故事重新拾起,細細讀完,還好日後沒造成什麽不良的心理影響,否則還真對不起大膽替我蓋上收發章的圖書館阿姨。
在接下來的一年,無巧不巧,由湯蘭花、歐陽龍、鄧瑋婷聯合主演的電視劇「藍與黑」在華視頻道熱烈播出,造成轟動,在此同時,1966年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林黛、關山、丁紅領銜演出的電影版本,也首度發行了商業錄像帶,再過不久,臺灣的漢聲劇團也重新推出〈藍與黑〉舞臺劇,一時之間,處處都是張醒亞、唐琪、鄭美莊的身影,原著故事裏溜冰、南奔、太行山打遊擊、重慶學生生涯等重要的橋段,也一再被不同的演員、不同的手法詮飾,在我第二次披卷重讀小說原典之前,提起這些人名,腦海裏面總能浮現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聲音、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心緒起伏,他們已不再是那本讓學校老師驚異萬分的大部頭小說裏的單字單詞,而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一個日後因緣際會也投身筆耕字海的小朋友心裏,慢慢建立起曆史的宏觀背景。
抗戰四大名著之首
第二次讀『藍與黑』,那年我12歲,比小說裏張醒亞第一次聽到唐琪的名字還小三歲。從那時開始,我便有意識地開始搜集各類與八年抗戰相關的藝文資料—歌曲、小說、電影,林林總總,囫圇吞棗,也不知消化了沒,就只知道曾經有這麽一個時代,由東北到西南,整個中國被翻過一次身,多少青年男女在這次大震動裏蛻變、成熟,進而成爲另一個時代的中流柢柱,延續著戰後重建社會、複興文化的任務,所謂「抗戰四大名著」(也有一說是『反共四大名著』,不過個人較偏好前者)的說法也在此時正式進入我的思想世界裏。
「四大名著」的榜單裏並未收有香港出版的『星星月亮太陽』,多少青少年爲之癡狂的『未央歌』也未在其中,所列者乃臺灣純文學出版社發行之紀剛的『滾滾遼河』、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徐鍾佩的『余音』,以及名列榜首的『藍與黑』。『滾滾遼河』以戰時東北地下工作者的冒險故事爲情節主幹,『余音』前半本講原作者孩提時候的家庭生活,後半本講徐鍾佩于抗戰期間在重慶從事第一線新聞工作的親身體驗,『蓮漪表妹』離「抗戰」最遠,距「反共」最近,前半部講述九一八後、七七前夕北方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工筆鏤刻出那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時代畫面;後半部講述表妹蓮漪在中國解放後,在內地生活的親身經曆。有趣的是這四大名著,包括『藍與黑』,以及未上榜的『星星月亮太陽』在內,幾乎全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自述寫成,就連『蓮漪表妹』的後半部,也以「蓮漪手記」的方式處理,說書人從前半部的表姐轉成了後半部的表妹—兩個「我」、兩個時空背景,組成了這個故事。
「四大名著」可談的還很多,篇幅所限,我們還是回頭說說『藍與黑』。『藍與黑』的原作者王藍先生,既是名作家,也是水彩畫家,又是國民大會代表,他在逝世前接受媒體專訪,笑談到『藍與黑』(還有另一部名作『長夜』)雖非百分之百的自傳,但寫的人、事、物、數,全都是親身所見所聞,嚴格論起,稱它爲「半自傳」並不過分。王藍與夫人初至臺灣時,蝸居在臺北近郊,生活極爲清苦,他的畫作、小說等等,幾乎全都是在夫人的縫紉機上所完成,直到後來因爲版稅、稿費日漸增加,家庭環境才有所改善。
『藍與黑』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所完成的。1958年二月,『藍與黑』由王藍自創的「紅藍出版社」發行,之後版權轉渡給純文學出版社,印了40、50還是60版,一時之間無從考證,待到九○年代後期,純文學結束營運,『藍與黑』再轉渡給九歌出版社,先有全新電腦排版的單行本上市,再有分成上下兩集的豪華套裝,內附詳盡的文物史料、各家改編名錄,以及文壇巨擘如張曉風等人所寫之紀念文字。
根據九歌最新版『藍與黑』的介紹,出版社提供的宣傳文字雖然給人有「老王賣瓜」之嫌,但從這些事實的剪輯調配,我們也不難想像『藍與黑』的影響有多深、多大、多廣了。
電影改編源起
『藍與黑』的小說造成轟動,改編搬上大銀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其實除開電影,『藍與黑』在全球華人世界的各大媒體不斷轉載,廣播劇、舞臺話劇一再推出,說『藍與黑』有百萬讀者、千萬觀衆,並非誇大其詞,1966年由邵氏公司出品的上下兩集豪華巨片,則是此中最廣爲人知,也最受人喜愛的版本。
據載,五○年代後期,名導演李翰祥讀過『藍與黑』,隨即與原作者王藍接洽,希望購買版權,王藍開價只收港幣一元,附帶條件是招待他到香港一遊。在李翰祥的計畫裏,這套電影原定由葉楓和趙雷主演,業界的內部消息甚至指出,女星葉楓爲此還特地由國泰機構旗下的電懋公司跳槽到邵氏;又有一說葉楓被選爲飾演鄭美莊的角色,但因不願在《藍與黑》裏演「黑」,于是作罷。諸多解釋,影迷各自相信不同的版本,唯李翰祥導演已經在回憶文字裏證實了第一種說法。
李翰祥當年在《貂蟬》、《江山美人》、《楊貴妃》、《倩女幽魂》、《後門》等作品問世後,已成爲家喻戶曉的超級明星導演,在觀衆心目中,「李翰祥導演」五個字在電影海報上,比任何巨星都還有號召力,若《藍與黑》能由他拍攝,大導演配大片子,倒也相得益彰。只是李翰祥認爲自己比較適合拍攝鄉土、民俗題材,「洋派」味道的作品,放眼當年影壇,就屬能編能導還會作詞的陶秦是最佳人選,爾後,《藍與黑》的版權轉給了陶秦,葉楓換了林黛,趙雷也換了關山,籌備經年,終于在1963、1964年前後開鏡。
根據邵氏公司官方刊物『香港影畫』裏的記載,1958年『藍與黑』剛剛出版時,與臺灣國民黨政權往來親密的港九「自由總會」成員、影人王元龍,由臺灣帶了一本王藍親筆簽名的『藍與黑』,轉贈給陶秦,當時人還在國泰機構旗下服務的陶秦讀了一遍,就強迫自己把書藏起來,大導演自謂「因爲很夠冷靜,自己衡量了自己沒有這分力量」,雖然深受感動,但還是決定暫緩進一步接近《藍與黑》。之後,陶秦輾轉投身邵氏公司,《藍與黑》也從李翰祥手中轉到陶秦面前,經過邵氏公關主任鄒文懷的鼓勵,陶秦這才大膽接下重任。
籌拍經年,波折重重
在《藍與黑》的籌備過程裏,除了選角是一大考驗,劇本的寫作,以及美術設計和服裝、發型設計的項目,也都問題重重、困難重重。《藍與黑》故事地點包括天津、重慶、臺北三地,時間由1937年到1949、1950年,橫跨將近12、13年的歲月。雖然有上下兩集,片長約四小時的篇幅,仍然需要編導進行大規模的刪修縮編,美術、服裝設計師也得要在一兩秒鍾的鏡頭時間裏,立刻點明時空地點,即便是天津,也有所謂的英租界、法租界、德租界等等,主角們所住的房子也有各式不同的洋樓造型,《藍與黑》的創作團隊除了一方面執著于藝術理念,希望營造出一個在印象裏逼近真實的曆史美感空間,另一方面還得替電影公司節衣縮食,才能確保大片不致超支。
這些問題之外,再來還有選角上的考量。如前述,《藍與黑》原本計畫由李翰祥導演,葉楓和趙雷合演,後來換成陶秦自編自導,關山挑梁出飾張醒亞,從中學生演到曆盡滄桑的成年男子。這位頂著「國際影帝」(關山曾以《阿Q正傳》榮獲瑞士盧卡諾影展最佳男主角獎)頭銜的文藝巨星,成功演出了畢生代表作,細膩地刻畫出大時代裏,一位男子的成長痕迹,在那個女星挂帥的年代,這樣的銀幕表演更顯格外珍貴。
邵氏旗下女星丁紅出飾鄭美莊,同樣把這個本性良善、因受誘惑而愈陷愈深的女孩子演得層次井然,有影迷誤指鄭美莊象征著「黑」,其實應該說她是象征被「黑」引誘而墜入深深黑暗、隨波逐流的結果,而不是邪淫罪惡的具體人物化。新秀閻芷苓改藝名爲于倩,在《藍與黑》裏表現最爲搶眼,飾演慧亞表姐,從辮子姑娘一路演到已婚少婦,一舉奪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榮銜,實至名歸,只是邵氏公司自此之後文藝片産量銳減,于倩無戲可演,改走豔星路線,把頂級的演技拿去運用在《盤絲洞》、《欲焰狂流》等電影裏,雖然表現同樣出色,總讓人不禁高呼可惜可歎。
老牌演員的部分—井淼的季家姑丈、陳燕燕的季家姑媽、歐陽莎菲的高家姨媽、王豪的賀力大哥等,戲分不多,但各有表現,尤其醒亞遠行前一場晚餐戲,衆人不發一語,各自替醒亞的碗裏挾添美食,劇力萬鈞,催淚效果十足。還有高寶樹和蔣光超這對最佳惡人拍檔,連袂飾演的漢奸夫婦,難得上鏡的歌星小雲雀顧媚特別客串飾演高家二少奶奶,表現稱職,臺灣演員白虹出飾高小姐,與于倩的慧亞成爲女主角唐琪的最佳綠葉,也同樣極具看頭。此外,還有李影、紅薇的鄭總司令夫婦、田豐的曹副官、金峰的「最低代表」秦文、李昆的「維他命G」、何藩的表姐丈等等,另一位剛出道的新人金漢飾演醒亞的摯友賀蒙,外型高大英挺,氣宇不凡。
數來數去,最該數的人還沒數到—四屆亞洲影後林黛在本片飾演三位靈魂人物之一的唐琪,僅完成了全片大約五分之三,就不幸因家庭細故而仰藥自殺,遺恨千古;靠著導演移花接木、東拼西湊,以及後補演員杜蝶的側臉、遠景和背影,才把電影完成。
林黛本人在《藍與黑》裏的演出,幾可謂她從影以來之最佳,一首〈癡癡地等〉,演出了超越時空的歌女經典,偌大的闊銀幕一片漆黑,就只見林黛豐滿潤飽的面孔對著觀衆唱著千古不移的癡心。再有,就是她在電影後段留有一個全身黑衣,戴著藍色頭巾的特寫鏡頭,陶秦將牆上的世界地圖嵌住林黛臉龐,林黛的身影則無巧不巧與地圖上中國的所在位置重疊,化爲影史上的永恒符碼。
提起插曲〈癡癡地等〉,這兒還有一段古可以講:
三○年代上海大夜總會據稱是菲律賓樂師的天下,可是,唱片錄音的西式樂隊則多聘用白俄樂師;當電影制片業和唱片工業的重心南移香港,菲律賓樂師的影響力日隆,到了五○年代,他們非但是樂隊演奏的主力,更開始分擔編曲、配器的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樂師有兩位,一是葛士培(Vic O. Cristobal),一是Ray Deval,葛士培在六○年代後期嘗試作曲,傳唱至今的〈歡樂今宵〉(喂喂喂,你說什麽我不知道;嘿嘿嘿,不要提起明朝)就是他的作品。
葛士培在稍早便與陶秦導演合作,爲王福齡作曲的《不了情》電影主題歌出任編曲,那段蕩氣回腸的鋼琴序奏便是他的傑作,由Ray Deval主奏。到了《藍與黑》,一向重視電影插曲的陶秦,特別爲影片故事安排了三支歌曲—主題曲的〈藍與黑〉(藍呀藍,藍是光明的色彩,代表了自由仁愛…)、插曲〈癡癡地等〉,還有舊歌新選的〈何日君再來〉。
〈藍與黑〉主題曲在片頭序幕作爲襯底,傳說因爲政治因素,在日後重映時都被剪去,此外,據老一輩的影迷回憶,歌曲在張醒亞搭乘飛機逃出淪陷區時又曾經出現一次,如今這場戲已經不存在于包括電影膠卷、DVD數碼光碟或者錄影帶等任何傳世的版本裏。
〈何日君再來〉的歌段因爲女主角林黛逝世,還沒機會拍攝,至于〈癡癡地等〉,當時因爲邵氏總裁邵逸夫的親蜜愛人、女歌星方逸華希望能在邵氏的影片裏有所表現,許多電影的片頭字幕主題曲都由她演唱,陶秦導演的《藍與黑》和後來的《船》都是例子;〈癡癡地等〉原本已由與方逸華,還有作曲家王福齡交情甚篤的歌手顧媚灌錄好,可是陶秦說什麽也不滿意,堅持業界最優秀的幕後代唱歌星靜婷重新再錄過,並延請葛士培、Ray Deval二位再度出馬,把〈癡癡地等〉打造成另一支蕩氣回腸的經典極品。
除此,《藍》片裏的背景音樂雖然多半延用了邵氏現成的罐頭音效,在陶秦的主導下,卻絲毫不顯別扭、生澀。唐琪與張醒亞月光下在小房間擁吻的感情戲,襯底的是日籍作曲家齋藤一郎爲《楊貴妃》所編作的貴妃出浴音樂;還有不少段落,配樂師選用的是齋藤爲《武則天》所編的音樂,唯有〈藍與黑〉、〈癡癡地等〉兩首重點插曲的演奏版本,每當一響起,林黛所飾演的唐琪便必然現身銀幕,溫婉庸容地對著銀幕下散放著巨星的豐采。
《藍與黑》與陶秦
談起《藍與黑》一定談到林黛。想起《藍與黑》,也一定想起林黛。導演陶秦自謂,從林黛離開人間,在他續拍及完成《藍與黑》的期間,每逢工作告一段落,他就不禁會想起這位如牡丹綻放,豔冠群芳的影壇花魁,陶秦也謙稱,《藍與黑》的藝術成就其實源自于他「不要叫林黛的最後一部影片失敗」的渺小心願。
在邵氏出版的『香港影畫』刊物裏,陶秦曾在《藍與黑》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後,親自撰寫了一篇回憶文字,文中提到,當他第一次于邵氏清水灣片廠的試片間看到《藍》片的彩色拷貝時,「有一個念頭在心裏跳躍」︰林黛活著,她一定還活著。
當年,第13屆影展在漢城舉行,《藍與黑》提名參加競賽,五月九日消息傳來,《藍與黑》膺選最佳電影,陶秦回憶,當時家中電話鈴和門鍾前後不斷響了一天。他傻傻地坐在沙發椅上,像一個放了氣的籃球,沒有笑,也沒有說話,與1958年《四千金》得獎時的歡樂,滋味完全不同;「並不是這八年功夫叫我老了這麽多」,陶秦寫到︰只是爲了接不到林黛的一個電話,迎接不到她的一次訪問。
大導演自謂之所以愛好這本小說,是爲了它的時代就是自己經曆過的時代,其所刻畫的人物,就是自己曾經遇到的人物,爲了這分「親切感」,他沖動接下這項「不易成功」而「很易失敗」的改編重任。細觀陶秦的改編劇本,他很精准地掌握《藍與黑》原作裏,那分由男主角說故事的男性氣概,在此同時,也不讓「男性」的粗枝大葉破壞原典精巧的通俗文藝劇情結構,兼顧氣派與細膩的優點,在需要自由發揮、想像時,安排了高度凝煉的戲劇段落,以補足原著裏由第一人稱主述的盲點(電影雖然環繞著張醒亞發展,但必要時也會宕開一筆,讓唐琪、慧亞、美莊等有戲可演)。特別是原作悲劇收場的結尾(唐琪拋開兒女私情,轉赴滇緬邊境參加遊擊隊的救護工作),在小說裏顯得氣象萬千,拍成電影則恐怕過分矯飾、不盡人情,陶秦「應市場要求」將結局改爲唐琪與張醒亞重新團圓,突顯了作品的人情韻味,非但沒有違背原著「神化」唐琪的原始精神,反而沖淡了「神化」之後的政治意義,讓愛情回歸愛情,讓重建工作、複國大計回歸社會本體、回歸生長在自由國度的小人物,而不需再次借重遊擊隊、女護士、南丁格爾等神仙意象來推動已經臻至高潮的故事情節,如此一改,不但林黛成爲了永恒,連《藍與黑》都顯得更平易近人,老少鹹宜呢!
輝煌鉅制,絲絲入扣
文末,與諸位讀者分享一下《藍與黑》的電影故事。《藍與黑》的電影故事比小說故事稍微晚個幾年,由七七事變後的壽宴開始說起(小說是由七七之前的相親開始寫),在壽宴的大場面裏,導演陶秦展現他過人的功力,幹淨俐落就把十個主要人物(季媽媽、季震亞、慧亞、張醒亞、高老太太、大少爺、大少奶、二少奶、高小姐、唐琪)的性格、關系等描繪得一個縫都沒有,如此大師手腕,就連當今首屈一指的好萊塢名導演或學院派巨匠,都望塵莫及。同樣的藝術筆觸,在他稍早的《四千金》,晚期作品《船》裏,也都有極佳的呈現。
話說張醒亞和唐琪都是父母雙亡的姑兒,因爲醒亞的姑表哥季震亞和唐琪的姨表姐高家小姐結親,兩家時常走動的結果,醒亞與唐琪便自然而然墜入情網,可惜,原本是樁兩個寂寞靈魂得以相依相守的美事,在高家大少爺、大少奶蓄意破壞(兩人希望利用這個姨表妹的美色拉攏親日團體新民會的科長),守舊的高老太太堅決反對之下,唐琪先被剝奪求學的自由,再被剝奪戀愛的自由,整天只能困坐家中房間哀哭。
爾後,唐琪毅然出走,在私人醫院找到護士工作,自立更生,並邀醒亞同住,醒亞家教甚嚴,不敢造次私奔,唐琪心碎之余,遭逢歹人迷奸,高家聞訊,立刻登報與之脫離親戚關系,唐琪孤弱一人,走投無路,只得下海鬻歌賣笑,暫謀生計。醒亞高中畢業後,摯友賀蒙的長兄賀力來訪,原來賀力是重慶政府安置于淪陷區的敵後工作者,時常往來平津及重慶一帶,此行目的是爲帶領賀蒙和醒亞,及若幹愛國青年志士,穿越封鎖線,在太行山加入遊擊隊,和政府正規軍會師之後再轉赴重慶,讓醒亞等一行人能呼吸自由的空氣,繼續求學深造。
臨行前,醒亞大膽懇求賀力攜帶唐琪同行,賀力笑允,唐琪與醒亞重逢,如同隔世,不料出發當日,醒亞接獲便條,唐琪指出自己已經變卦,要醒亞別再以她爲念。醒亞投身抗日戰場,雖在火線上負傷,卻仍不屈不撓,終于安抵重慶,被中央大學錄取,賀蒙則參加軍校,一文一武,兩人繼續報效國家的志願。
1941年冬天,唐琪已是紅極一時的舞國名花,12月初,冒著隆冬大雪,她邀請已與震亞成親的高表姐,以及與醒亞最親的季慧亞表姐共進晚餐,表明心迹,原來她迅速竄紅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賺取旅費,她計畫只身搭乘輪船自津赴滬再轉港,然後由香港搭機轉進內地,到重慶所有軍校和大學裏尋覓醒亞的蹤影,慧亞與高表姐知情後泣不成聲,三位好姐妹舉杯同祝前程無量、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唐琪胸中一慟,水晶杯傾瀉桌前,低酒未沾;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大平洋戰爭正式爆發,香港陷落,唐琪芳蹤渺茫。
在重慶,醒亞已是政治系的高材生,經由賀力、賀蒙的鼓勵,又加上輾轉由姑父友人口中得知唐琪在天津墮落的行徑,終于對舊情心灰意冷,與同學鄭美莊開始交往。美莊是四川軍閥之女,個性雖然嬌縱,良善本性未泯,醒亞畢業前經校長介紹,重回戰場擔任駐軍的戰地記者,國軍收複獨山的捷報傳來,美莊喜極,兩人在美莊父母、若幹好友的祝福下舉行了文定之禮。
唐琪從香港曆劫歸來,與慧亞相偕再訪賀力,賀力知悉唐琪爲醒亞所做的攜牲,深受感動,決定下次南行必然帶唐琪同往,不料賀力行蹤敗露被補,判處死刑,平津一帶的敵後組織在欠缺人力、欠缺經費的情形之下,幾乎完全瓦解。當此之際,唐琪義不容辭挑起重任,運用美色、歌藝、舞姿,將賀力的死刑變爲無期徒刑,再將無期徒刑變爲提前釋放,賀力出獄後,華北一帶的敵後工作幾乎全靠超級交際花唐琪從日本人和漢奸身上賣笑、賣身所換來的金錢,繼續勉強維持著局面,直到抗戰勝利。
勝利後,大學已經畢業的醒亞投身新聞工作,請調回天津服務,與家人團聚時才宣布他與美莊已經訂婚之事,慧亞、高小姐(如今已是表嫂)氣極,與賀大哥同訪唐琪處哭訴醒亞變心,醒亞隨後趕至,再三敲門唐琪堅持不開,悄悄穿上大衣,自後門隱遁,留下無限祝福,希望醒亞能與美莊過著快樂的生活。
美莊總算完成學業,來訪天津,兩人一邊計畫婚事,美莊一邊故態複萌,醉心歌舞享樂,爾後間接從高家姻親口中得知醒亞與唐琪過去種種,氣極敗壞,大小姐性子一發,鬧得合家不寧,醒亞按捺不住,索幸解除婚約,將美莊攆回重慶…
救國需要人,複國更需要人
戰後的中國,社會問題日益叢生,國共內鬥戰事頻仍,加以各國勢力牽扯其中,世事如麻,如今身爲社會中堅分子的張醒亞也爲此憂心如焚。不久,傳來賀蒙戰死的消息,共軍勢力更日益壯大,步步逼近天津城外;醒亞原本預備死守孤城到彈盡援絕的一刻,1949年元月14日深夜,醒亞坐鎮報館指揮全局,辦公室的木門一開,近十年未曾再會面的唐琪飄然而至,全身素黑宛如槁木死灰,頭上一方藍巾卻又將她曆盡風霜的臉龐襯托得更豔絕人寰。唐琪懇求醒亞離開,並且奉上黑市機票一張,這是不記名、不畫位、是壞事作盡的惡富劣紳爲自己的姘頭所購得,沒想到在此緊急時刻竟然能拯救一位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才于水火之中。唐琪強調:「殉國需要人,複國更需要人」,而複國正是醒亞真正的責任,這是確確實實最後一架飛機,因爲所有民航機隊的大老板都將搭乘這班飛機離開險境。
醒亞原本堅拒接受唐琪的機票,在此關鍵時刻,賀力現身,告知醒亞多年前,他們原定一起南下,是賀力自己在出發前夕阻止了她,認爲她必定拖累醒亞,沒想到當時一念之差,竟然鑄成如此局面…醒亞與賀力抱頭痛哭,唐琪也在一旁暗自垂淚,最後她忍下痛處,靜靜說道:「你有勇氣爲這個國家死,難道沒有勇氣複興這個國家嗎?醒亞,走…到重慶去和鄭小姐結婚,快樂勇敢地奮鬥下去…如果你還愛我一點…你就走。」說完,票子一扔,身影便消失在滿天炮火之中。
醒亞到了重慶,與美莊久別重逢,情意更篤,不料惡耗傳來,時局日壞,連天府之國、軍閥之勢都無法保障這對小情侶的未來,兩人定計連夜出走,行蹤驚動共黨成員,因醒亞身爲國民黨政要員,又是報社高層主管,急下毒手,開槍制止兩人,醒亞腿部中槍昏迷,美莊沿途呵護,自成都出奔,搭機飛往臺灣,與已經成婚的慧亞表姐、和若幹大學舊同學,以及賀力大哥在寶島相會。
醒亞住進醫院,病況日益惡化,美莊難耐寂寞,又對臺灣前途缺乏信心,焦躁之余巧遇父親舊屬「團總」曹副官,幹柴烈火一觸即發,終于在醒亞截肢之夜,含淚遠赴香港。美莊在香港認清曹副官人面獸心的真實臉孔,大慟之余仰藥自盡,經團總延請密醫救活,狠狠羞辱一頓後揚長而去。果然是命運安排,是夜守在美莊床邊的特別看護,是密醫請來的無照助理—唐琪,她原來也曆盡滄桑,出奔到香港,短短一夜之間,她從美莊口中知道了醒亞在別後這段歲月的變化,她忍下萬般激動的心情,從皮包裏翻出空白的航空郵簡,提筆寫了封長信給遠在臺灣的醒亞。
在醫院裏,醒亞並沒有因爲截肢的打擊而灰心喪志,他積極進行各種複健工作,希望能早日重回崗位,爲社會服務,當賀力、慧亞帶著唐琪的信現身在病房裏,醒亞激動地熱淚盈眶,說不出話來。唐琪在信末寫著:要來「看你、愛你、保護你,你等著,等著,我就來了」。 遠方,那張在烽火連天之際,束著藍色頭巾飄然出現的永恒面龐,盈盈嫋嫋地疊上了生滿長青松柏的山巔,襯著遠方的藍天白雲,一派光明和諧。
注:《藍與黑》上下集電影目前流通的版本是香港天映公司于2002年底、2003年初所修複的版本,DVD數碼影碟與其他由天映公司先後修複的邵氏舊片一般,都有速度過快的問題,《藍與黑》影碟內的中文字幕更有意想不到的可笑錯誤,例如將「看護小姐」記作「克夫小姐」,將「問一聲遠遠的青山」記作「問一聲軟軟的琴聲」,不一而足,非常值得搜藏起來細細品味!
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304&Year=2005

 

台長: 阿楨
人氣(4,3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京華煙雲》
此分類上一篇:《未央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