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看(悲壯之炮戰、家國之情仇、丑角之戲謔三者間穿插呈現)的《823炮戰》電影不料會引起原著與改編的版權糾紛(其實影音比文字更能表達炮戰,朱雖是軍官但畢竟是文藝作家,對戰爭之戰略戰術描述,未能深入淺出),以及國共統獨之爭?
都和解了吧,畢竟利弊得失是辯証的!
中央電影1986年《823炮戰》The Kinmen Bombs
導演:丁善璽
編劇:丁善璽
主演:柯俊雄/黃仲昆/秦祥林/李小飛
《八二三炮戰》(The Kinmen Bombs)即依據臺灣著名戰事「八二三炮戰」爲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上映前,中華民國國軍頃全力動員影片拍攝,投入極爲龐大的人力及裝備協助,甚至在部份場景中動員三十多萬人次。
上映後,臺灣作家朱西寧向中央電影公司指責,表示影片劇本有抄襲其著作《八二三注》的嫌疑,並要求影片編劇兼任導演的丁善璽,公開承認抄襲並爲此道歉,否則將尋求法律途徑解決。1987年6月5日,影片引發起的版權糾紛,終于以雙方達成和解的方式,順利宣告落幕。
概述
故事劇情描述「八二三炮戰」期間,全國官兵及民衆乃上下一心,共同抵抗敵人侵犯國土,順利嚇阻中國共産黨入侵的野心。
劇情簡介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毫無預警的展開瘋狂突擊,強烈炮火導致金門縣僅140平方公裏的小島上,立即陷入一片火海,金門軍民傷亡慘重。因此,金門炮兵指揮官齊良臣,立即下令全體國軍展開反擊,摧毀敵軍重大軍事目標,並秘密運補八英吋巨型火炮支援戰爭前線,進行「轟雷計劃」。
最後,全體國軍官兵在日夜趕工下,終于順利將巨炮架設起來,打開戰事困窘局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4%BA%8C%E4%B8%89%E7%82%AE%E6%88%B0_(%E9%9B%BB%E5%BD%B1)
外省人及本省人在八二三砲戰小說上的比較
http://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07/200809071834271257.htm
大陸與台灣抗日電影的五大截然不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阿波羅新聞網 2011-12-24 訊】摘自:馮侖著《風馬牛》中信出版社
http://tw.aboluowang.com/2011/1224/230113.html#sthash.cpQhU5mO.dpuf
八二三注———與朱西甯的一段文學因緣
這場盛會名為「三國演藝:中日韓文化藝術暨民俗技藝交流」,是中和國際青年商會30週年慶典。中和青商的姊妹會日本大曲青年會議、韓國仁川青年會議,以及日本國會議員卸法川,都組了龐大的祝賀、表演隊伍前來,中、日、韓的國旗飄揚在八二三紀念公園內的寶環國際會議廳。好一個「三國演藝」!
舞台上的主角—中和國際青年商會30週年會長廖尚夫,金門人。我想起他的父親廖君文,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就讀的金門中學被迫停課,流亡來台灣,在宜蘭羅東落腳,學得陶瓷工藝,兩年後再返回故里。
我也看見在台上的日本東北大曲青年會議所會長佐佐木、韓國仁川青年會議所會長金容培;八二三那年九月,來自他們國家的新聞記者,日本的安田延之、韓國的崔秉宇,隨著搶灘登陸、中彈的水鴨子永沉料羅灣。
八二三戰役的台籍老兵呂芳煙,在中和市長任內規劃興建四號公園,又將公園命名八二三紀念公園。現在,距離八二三砲戰四十八周年的前一個周末,這裡正上演著「三國演藝」的大戲。聲光效果似乎在提醒我,今年八二三當日,輪值《浯江夜話》,別再兒女私情,來個浯潮澎湃吧。
我在案上望了望我書房的萬冊藏書。
朱西甯!
我有一整排的朱西甯作品。卻僅有兩本朱西甯簽名,一本《破曉時分》,簽著「朱西甯敬贈五十六、九、三」,是楊媽輝轉贈的;一本《冶金者》,「給樹清/朱西寧八四、一、一○」,是「一九九五兩岸金門文學之旅」,他回台灣當天,感謝我正爭取將他的《八二三注》入列八二三戰史館典藏。看到這本書的簽名、時間,有幾分傷。參加李錫奇策劃「一九九五兩岸三地作家金門文學之旅」的影中人,袁和平走了,梅新走了,朱西甯走了,逯耀東也走了,另一個楚戈,已不能言語,插著管,抱著老病之身去響應施明德的「世界不能這樣到盡頭—百萬人行動救台灣」。
那趟文學之旅結束後,元月十日,朱西甯,把他的上、下兩冊《八二三注》六十萬字長篇巨構交付給我;他說去了八二三戰史館,陳列了各種八二三相關文獻,就是看不到他的《八二三注》。我知道他的意思。元月十二日中午一場公祭,我找到了金防部司令顏忠誠,把書送出去,贈書時刻意拍了張照片存證;「朱西甯《八二三注》贈八二三戰史館/司令官顏忠誠欣然受」,圖文報導刊在元月二十一日的《金門日報‧鄉訊版》,圖片的背景竟是五個排列的「奠」字花圈。我直覺怪怪的。遲未敢將剪報、照片寄給朱西甯,告訴他已完成「贈書儀式」。顏司令果然一諾千金,才幾天時間就把《八二三注》放進八二三戰史館的文獻玻璃櫥窗內,我又拍了張照,這張照片總可以給朱西甯了吧。我出國去了,一去三載;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回國領取聯合報報導文學獎的典禮,我才把贈書的相關圖文資料,包括那張背景有「奠」字的放大五乘七圖片交給朱西甯。他看了看,靜默許久,說了聲「謝謝」。這次會面,竟成永別!第二年的三月二十二日清晨,朱西甯病逝台北萬芳醫院,享年七十一歲。櫻花粉紅盛開的北國之春,經詩人弦告知朱先生大去的消息,微微一震。
初識朱西甯的作品,在一九七五年王金鍊主持的城中文藝社星期三的文藝課裡。王老師大學時是朱西甯文學家族的常客;透過他的傳播,我們才知道甚麼是「軍中三劍客」:朱西甯、段彩華、司馬中原。也是從王老師身上認識到朱家三姊妹:天文、天心、天衣,以及這個小說家族和胡蘭成、張愛玲的綿密互動。那是一個教人心動、嚮往的文學世界;而那時候,台灣生得怎麼樣,未知。來到台灣的第二年,一九八○年初春,我在耕莘青年寫作會見到了朱西甯;又在同年的暑期寫作班,他是小說組的指導老師,管管是散文組的指導老師,我被馬叔禮拉去當散文組的輔導員,大家有了一個月相處的美好時光。朱西甯知道我是金門來的,又是王金鍊的學生,自是特別關注。那時《八二三注》已出版年餘,朱天心幾次問我「你是金門來的,你覺得爸爸的《八二三注》寫得如何?」我無法回答。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一九八○年六月二十日在耕莘寫作小屋策劃、主持了場「由八二三砲戰談到八二三注」小型座談會,邀請馬叔禮、朱天文、林端、楊友信、蔡明吟、蔡明裕、劉宗偉及韓國人金祥哲參與討論;朱西甯不能來,但提供書面資料,他說「早在五十三年初我奉命到苗栗慰問烈士們的遺族,得知多是新故的烈士中大半陣亡於八二三之役,看到為母親者仍不免的舊傷新淚和對更多子弟的關懷之心時,當時我便立意要為可敬的母親和他們的兒子寫下值得紀念的東西,這也是創作《八二三注》的最原始動機。………我深深的體會到『生命經驗』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性質。對八二三戰役的焦灼牽掛,為那些將愛子獻給這場自由之戰的母親們所流的慈淚而生的感動,反覆挖掘,一遭又一遭的跑去金門及其離島,去看、去聽、去領受、去品嘗,單日的敵砲轟擊,月梢的火力試射,我都有幸親身經驗到了………。我無意為我塑造的那些人物辯解,但立得天地,是要靠那般地道中國人的豁達之士,縱是烽火連天,我不慌不忙的安閒安穩,所以怎樣的大難臨頭,他自不驚,更還一樣的生出情趣無限。」
在八二三之日重讀《八二三注》,「運兵列車越過北回歸線南下,漸次的闖出溫妮颱風的暴風圈」、「青天無雲,長空萬里,笨碩的C119是枚黑綠的雙十字,鬱鬱的飛行著台灣海峽上空,把一個兒子暫時還給一個母親。」《八二三注》在溫妮颱風開章,在登機中結尾,六十萬字的小說只記載了三個月零十天的事。它是戰爭小說?還是反戰文學?爭論迄未休兵。唯一可確立的是,戰爭,只有倖存者,沒有勝利者。
http://blog.roodo.com/yangstime/archives/2774279.html
註「八二三注」
兩岸分立將近60年,前20年是動盪又充滿戰爭的年代,可是很可惜,台灣一直沒有出現過以台海發生過的戰事為背景的文學作品,直到朱西寧先生的「八二三注」出現。
朱西寧民國15年生,山東臨胊人,國立杭州藝專畢業,民國38年報考孫立人將軍的「陸軍官校入伍生教導總隊」前來台灣,後來轉往「第四軍官訓練班」投身軍旅,以上校軍階退役。早在入伍生總隊時期,朱西寧便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前後數十年不輟。本名朱青海的朱西寧,和段彩華、司馬中原合稱「鳳山三劍客」,但是也因為如此,朱西寧被人冠上了「軍中作家」、「反共作家」的標籤,反而讓人忽視了他在文學創作技巧上的嘗試與突破。
早年的朱西寧以年輕時的原鄉,也就是中國北方鄉下的語言寫作,探討的主題卻帶有濃厚的基督教精神,例如中篇小說「狼」,用一對攻擊羊群的狼,象徵人內心的慾望,最後也用狼作象徵,描寫寬恕的力量;另一篇更早期的作品「鐵漿」,則用小鎮上兩大家族爭奪運鹽特許權利,以及抗拒鐵路建設的荒謬故事,深刻描寫舊中國面對新文明衝擊的無助。然而,朱西寧不只是用中國北方的語言寫故事,他也以苗栗鄉下(朱西寧夫人劉慕沙是苗栗銅鑼的客家人)為背景,寫過長篇小說「貓」,並且以十分現代的語言,寫出短篇小說「現在幾點鐘」,只可惜一頂「軍中作家」的帽子,讓朱西寧在文學上的成就長期遭到忽視。
不過,也因為他的軍中背景,朱西寧寫「八二三注」,是非常自然的結果。民國53年間,還有軍職的朱西寧奉命走遍苗栗縣各鄉鎮,代表政府發放春節慰問金給國軍烈士遺族,他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八二三炮戰」的陣亡官兵,興起了以八二三炮戰為背景寫長篇小說的念頭。朱西寧在民國54就開始動筆,曾經兩度毀棄原稿,總字數將近40萬字,民國60年第三度執筆,費了4年半的時間,寫了60萬字,方才真正定稿,這樣的驚人毅力,是台灣純文學創作者裡極少見的。
「八二三注」的故事從47年7月中旬,一列剛剛駛出「溫妮」颱風暴風圈,準備開往南台灣的運兵列車開始,一位剛從陸軍官校畢業,分發野戰部隊的少尉排長黃炎,雖然是參謀本部中將作戰次長的兒子,卻還是選擇擔任基層排長,和四個身經百戰的老班長,以及混雜著大陸籍老兵和台灣籍新兵的部隊,一起搭上這列運兵列車,駛向未知的未來。小說用了極為貼切的文字,形容黃炎這位「新科大學士」少尉排長,和這幾位老士官班長,甚至包括一位行伍出身,吃喝嫖賭全都來的上尉民事官邵家聖(就因為有邵家聖這個角色,總政戰部還一度以「污衊政戰人員」為理由,企圖對朱西寧全面發動圍剿和抵制,但後來不了了之)之間的磨合,用金門前線的一個小小步兵排的生活起居和戰鬥,反映出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
「八二三注」全篇超過60萬字,自然不可能用一篇短短的文章介紹得清清楚楚,我個人對其中一段文字印象最深刻,就是邵家聖跟汽車隊訛來一輛車,準備去女青年工作隊,藉「請教官」之名打混把妹,不料卻碰上了老蔣先生,他和他的車被特勤人員徵用,載著老先生和當時的金防部主任王和璞將軍登上太武山 。平常散漫慣了的邵家聖感到「空氣都和平時不一樣了」,回憶起在北平當兵,在放假的時候亂攔便車,結果攔到師長座車的故事,結果是「然而前後一比較,一個師長算得什麼呢」。邵家聖注意到老先生腳上穿的舊皮鞋,想起當兵時跟著傳播關於老先生謠言的舉動,想著老先生「把那些將校和隨員遣開」,搭他的便車「看他革命子弟無裝無飾的戰力」。在這段文字裡,朱西寧用了近似意識流的手法,描寫卲家聖的心情,他形容邵家聖「感覺上不是在開車,簡直是背上背著老元帥,在攀登這座海拔三六五公尺的山峰。每一換檔,便像滑一腳似的腦門子一炸」。還說「他太清楚自己這一手有欠高明的駕駛技術了。叫他獨自一個開車上來,他都未必有這個膽」。朱西寧寫著:
片片斷斷的感慨著,不自知的眼睛濕了起來,視界有些模糊……出於本能的他把擋風玻璃上的雨刷開關打開。可是不對勁,人忽地一下清醒,彷彿被戳了一針,立刻把雨刷關上。
「邵上尉,」他聽得十分真切,統帥這樣喚他。「部隊現在……最需要什麼?」
這使他無來由的一陣戰慄。
車子減速,緩緩的轉過銅像圓環,「打仗。」他說。「部隊不打仗,百病叢生。」似乎並沒經過仔細考量,就脫口而出。但由於正碰上專注在車子轉彎上,他不很滿意自己沒能回答得更快一些。這樣子的慢了一拍,總好像經過思索,含著點兒造作的味道。
「很好,非常好……」他似乎聽到這個。
想想,「部隊不打仗,百病叢生。」多麼像現在的寫照啊……可是,放在現在的台灣,恐怕還要先討論「為何而戰」吧……
另外一段文字也很精采,描寫的是823砲戰發生那一刻,士兵們的反應。作完工的兵士們,脫了衣服在陣地附近的一口井洗澡,來自各省的粗口隨著兵士們愉快的情緒脫口而出,突然「轟轟的一連串爆炸,從地底下頂上來一般的震撼人」。起先這些兵還不當一回事,打過國共內戰的老班長李會功還說「奶奶個頭的鬼工兵,大概大批炸藥運到了,放上這麼多」,一旁的兵還附和「真捨得,小子」,大家光著身子討論起工兵炸坑道的種種傳聞,直到「只見太武山 上的濃煙,一撮一撮像山麓裡冒出來的。一團團好似花菜,濃得發硬的裂著花紋,騰翻著,蠕蠕擴散」,李會功班長才「匆匆的擦著水淋淋的光頭」,嚷著「不是爆破」,那時士兵們還在「傻望著李班長」,見到田野上有「趕著驢馬和掮鋤的老百姓在跑」,才曉得根本不是工兵在爆破坑道,而是對岸向金門展開大規模砲擊了:
「槌子的,」瘟瘟的臧班長也沉不住氣了,「正月十五看艷火啦,伸著頸子看個槌子,統統給我進掩體……」
砲聲到處迸發……
那邊球賽已作鳥獸散。亂嘈嘈的撒鴨子跑得遍野都是人。
洗澡的兵士們一時慌起來,甚麼也找不到,窮嚷嚷著這個褲子沒了,那個鞋子被誰穿走了,來不及擦乾身體就搶著穿衣服。也不管路不路,道不道,一個個像遭了驟雨,頭上頂著面盆,取直往回跑,顧不得砲彈落有多近,腦子裡只有跑呀,跑呀……
人說「新兵怕砲,老兵怕機槍」,但是這樣密集的砲擊,連打過韓戰的班長那國璋也沒見識過,緊張的兵、孬種的兵、脫胎換骨的兵,在炮火下一一出現。不過,戰爭在進行,日子也還是要過,對這些士兵來說,放哨、查哨、構工、照顧防區民眾,甚至是打打小伙、逛「八三么」、到海灘搶搬運補物資,該作的事情一樣都不能少。有人在砲戰第一天就陣亡(傳令兵孔瑾堂),有人在掩體裡龜縮了九天,才剛剛被營長勸出來重見天日,掩體就被砲彈打得稀爛(周金才),有人則在到廈門出偵查任務的時候「安心的笑笑,臉埋近沙窩裡」,只因他終於回到了家鄉,「在一隻槍口抵住他後心」的時候,鬆開了一枚手榴彈,讓他「總算躺在家鄉的土地上」(魏仲和),還有一個因為不想跟家裡替他送作堆的妹妹結婚,希望不要退伍的台灣兵,被砲彈打瞎了一隻眼,等不到這場戰爭結束,就得脫下軍服(張簡俊雄)……跟著張簡搭同一班飛機,在中共方面單方面宣布「單打雙停」的同一天返回台灣的黃炎坐在機艙裡,不禁這樣想著:
對許多戰鬥的夥伴來說--像他的那位前任排長,像身邊張簡這個上等兵,這場戰爭是過去了,結束了;但對他黃炎,一個將要終身去獻身沙場的專業軍官,這只是第一場戰爭,也只才是一個開端。然而他卻還不知道,不懂得戰爭到底是什麼……儘管他如同親目所擊,魏仲和、孔瑾堂、小白菜、還有些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倒下去……這都沒有用,不能幫助他懂得戰爭。
人生本是一場寂寞,至親至密的人都不能彼此替代生、老、病、死。但這寂寞卻是好的,唯人同人還是不要互有關係,特別是對一個兵士來說……
戰爭是什麼?打完了一場仗,才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只知道,戰爭不是意識口號或統計數字,而是無數的悲歡離合與生生死死。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打了這麼多場戰役,我們居然只有「八二三注」這部文學作品?而這唯一的作品,居然被中影公司盜用,還被改得體無完膚,拍成一部大爛片?
也罷,當執政的人企圖把過去60年的台灣史,簡化成只有「228」和「白色恐怖」的時候,這些曾經在炮火中出生入死的外省兵和台灣兵,注定和813淞滬戰役的20萬陣亡官兵一樣,只會化成一縷清煙,消失得無影無蹤。朱西寧?他不是「中國人」嗎?
http://blog.xuite.net/miaomiao1025/myl/10653145
推薦一部政治正確的反臺獨教材:談反動電影《八二三炮戰》的現實意義
我對臺灣電影一直不感興趣,這也不過是自己淺薄固執罷了,與臺灣電影藝術水准無多大關系。畢竟我對臺灣電影的認識僅僅源自幾部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言情片而已。至于演員無非知道林青霞和秦漢。林青霞當然是大美人,遺憾的是我覺得她是那種完全經不住時光磨礪的女人,還在如花的時節就已經露出將要老去的迹象,讓人不能安心領略其美貌,感覺很是怪異。至于秦漢,也沒什麽驚豔的感覺,覺得也行啊,很適合我們縣城人的審美觀。這個扯遠了,我想說的其實是最近在網路上下載觀看的一部臺灣老電影《八二三炮戰》。這部影片描寫當年國民黨軍隊在金門、馬祖遭受解放軍猛烈炮擊,國軍組織反擊並最終保住金馬的故事。毫無疑問,這樣的電影歪曲曆史,惡毒攻擊醜化共産黨和解放軍,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動電影,只能作爲反面教材用批判的眼光觀看。
大陸政治文化氛圍日見寬松,此片在網路上得以流傳也是一個明顯的證據。作爲大陸觀衆,這部影片視角特殊,不免有一睹爲快的好奇之心。老實說,看過以後頗有些失望。個人認爲不論故事性還是藝術性與大陸同期影片不在一個水准上,國民黨不得人心,當時藝術界才俊之士多爲左派也由此間接得以證明。當然也有一些亮點,比如電影的配樂不錯,有感染力;蔣公形象的出場安排也算是處理得自然得體;女主角很漂亮等等。好在這些都不是我要談的重點,作爲閑話到此打住。
用今天的眼光看,《八二三炮戰》其實在政治上有其正確的部分,它從另一個角度看完全符合“九二共識”的精神,是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生動表現。影片中應該說不存在所謂“臺軍”的概念,只有堂堂正正的“國軍”和“十惡不赦”的共産“匪軍”。既然稱“共軍”爲“匪軍”,那自然就不會是外國軍隊吧。尤其重要的是影片中強調了國軍將士“五湖四海”的成分,很多戰士們都操著祖國各地的方言,聽來備感親切。當然有朋友會說你這都是廢話,這是當年國民黨治下的宣傳電影,焉得不是如此,何勞你來絮叨。這話當然絕對正確,不過你且看今日之臺灣,臺獨之風何其猖獗。我們的宣傳機器不願意也不可能面對的一個現實是:臺灣獨立絕不是一個所謂“民進黨”的主張,而的的確確是臺灣的主流民意。其實在所謂“民主政治”的體制下,政黨哪有什麽真正必須堅持的綱領和主張,一切惟選票是從或者也可以說一切惟民意是從罷了。試看今日之馬英九,不是也改變口徑,支持起關于臺灣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了嗎。所謂“返聯公投”與“入聯公投”,不論國民黨如何解釋其間的原則性差異,但他們迫于選戰壓力——民意壓力——陷于無所適從的窘迫處境已是暴露無疑。民進黨利用民意在所謂“大選”前把國民黨逼進政治死胡同不能不說痛擊了國民黨的軟肋。經這一擊,其實“大選”結果已經是毫無懸念,剩下的垃圾時間只能供善良的兩岸民衆去做做好夢罷了。當然這也不是說臺獨迫在眉睫了,換句話說,也不是指戰爭迫在眉睫了。民進黨大力推進“入聯公投”無非是出于選舉的考量,與臺灣獨立的實質性行動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裏。對這一點,兩岸政治家心裏都是明鏡似的,所以國民黨才會爲能否勝選心憂如焚,大陸方面也才放松強硬的口氣,美國佬才會有一種不冷不熱的所謂一貫態度。應該這樣說,民進黨操弄選戰有術,國民黨左右爲難,共産黨穩如泰山,美國佬則只有感慨中國人的聰明實惠了。至于“入聯公投”的結果如何,恐怕只有兩岸熱情的升鬥小民才會爲之牽挂不已。
所以大陸公衆其實大可以放心,臺灣是不會獨立的,臺海戰事既不會在短時間內也不會在遙遠的將來發生。中國打中國人的事情雖然誰也不敢說今後不會發生,但發生在臺海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國民黨一貫搞專政現在轉而適應民主的政黨政治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看不出個把鄧小平好好搞搞解放思想不僅贏不了選戰的,而且這樣背著曆史的包袱走下去,縱然有大陸的支持(經濟政策上也許是一種支持,政治上的聯系則難說不起負面作用),前景還是暗淡得很。
我不知道《八二三炮戰》如今在臺灣還有沒有人會去重溫,估計這種電影在臺灣也是幾頭都不討好的。其實說來有意思,象這樣在臺灣和大陸都是幾頭不討好的電影應該說真是不會很多吧,這有點象前蘇聯的電影《列寧在十月》,可是《列寧在十月》在中國已經成爲經典的懷舊資源,受到兩代中國觀衆的追捧,畢竟還算是有個歸宿的。《八二三炮戰》這種不尷不尬的電影看來也就有必要由我們來給它挖掘點新的價值,給它賦予點時代的新意思。鑒于此,我建議把《八二三炮戰》作爲體現“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宣教片在網路上推而廣之,這也可以說算是以毒攻毒,在政治上得以收雙重正確之效果也。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32433/
【八二三炮戰 (2片DVD)】紀念「八二三炮戰」勝利五十周年制作
第一集
1958年8月23日,夏令時間下午5點30分,金門對岸中共炮兵陣地,開始鋪天蓋地向金門島群發動猛烈炮擊,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事後統計這次炮擊數量達5萬7千余發,所謂「823炮戰」就此正式展開。
炮戰的第一天,一項不幸事件發生在太武山下翠湖營區,5點50分左右,一群發自圍頭的炮彈奪走了金門防衛部三位副司令官的生命,他們分別是吉星文、趙家驤和章傑。
第二集
炮戰開始不久,中共便發現再強大的火力也無法撼動金門守軍的陣地,于是改變戰略,以封鎖料羅灣爲主要作戰目標。
金門本島,太武山東方的料羅,當時爲海空軍的基地,戰爭伊始,這裏也是戰地與後方聯系,補給的唯一港灣,中共的火炮封鎖,目的便在切斷金門的補給線,使之彈盡援絕,窒息而亡。
在料羅灣的運補工作中,海軍居功厥偉,空軍也幫了不少忙,但傷亡最重大的還是在沙灘上扛軍需品的陸軍弟兄們,因爲他們沒有掩蔽。
直到臺灣運來的12吋自走炮上了金門島,反礉戰屢見奇功,對岸才放棄了攻擊念頭,于1958年10月6日宣布停火7天。
第三集
從8月23日到10月25日,中共宣布單打雙不打起爲止,這兩個月的炮戰期間,當時的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蔣經國先生,先後六度造訪炮火下的金門島群,後方勞軍的團體更是絡繹不絕,當時,軍民一體的那種休戚與共的感受,被中共無情的炮火激發出來了,他們彼此之間熱誠真摯,恐非後人所能想像的。
炮聲逐漸稀落後,繼而起之的便是心戰工作,雙方喊話站一夕間便成了最激烈的第一線,在沒有電視,連廣播都還在萌芽的年代,當年的播音員紅的就像今天的大明星一樣,她們24小時不眠不休的工作,其魅力一點也不下于二戰時代的「東京玫瑰」。
第四集
據統計,八二三炮戰前前後後落在金門島群的炮彈多達47萬余發,有人算過如果把這些炮彈熔化,做成鋼片,足可以將金門本島蓋滿兩層,但它並沒有撼動國軍守土的決心。
炮戰開始時,當年的美軍就勸告臺灣,不要堅持這個彈丸小島的得失,但老總統不同意,蔣中正認爲,中華民國當時已經沒有退讓的籌碼,並強調「有金馬才有臺澎,有臺澎才有大陸。」他的話雖然只驗證了一半,但金門一戰成名,被國際上譽爲「西太平洋一艘永不沈沒的航母」。
軍事上挺住了,經濟才有落地萌芽的機會,僑外資的湧進,臺灣老百姓的努力都在這一個基礎上創造了後來的榮景。
五十年過去了,臺灣海峽安靜如恒,因爲半個世紀前有人在這裏流過血丟過命,這些英雄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000702534
金門縣文化局「八二三炮戰影片」
爲配合八二三炮戰五十周年紀念活動,金門縣文化局特別制作了「八二三炮戰影片」,片中邀請了多位當時參與戰事的高級將領講述當時激烈的戰況,並運用諸多首見的影像資料畫面,呈現出八二三炮戰最真實的曆史紀錄。此部紀念影片將在「八二三金門戰役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中致贈予參與八二三炮戰的官兵、將領們,表達尊敬及感念之意。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八二三炮戰影片」運用許多首見的影像資料畫面,完整地呈現八二三炮戰發生當時的激烈景況,詳細描述記錄了軍方作戰的策略計畫,也描繪了當時金門百姓在烽火戰爭下的艱苦曆程。
多層面地深入講述八二三炮戰對于臺灣在國際地位上的重要指標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部紀念影片中訪問了多位當時參與的高級將領,包括郝柏村將軍、許曆農將軍,以及在水上餐廳見識到第一波炮彈攻擊的常持琇將軍,也訪問了許多當時參戰的官兵,以及曆經炮戰當時的居民百姓,透過他們最真實的紀錄描述,栩栩如生地傳達出當年八二三炮戰最熱血沸騰的光榮事迹。
據悉,八二三炮戰有著「第二次臺海危機」之稱,在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六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進行密集的炮擊,據估計在短短八十五分鍾內,中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的炮彈,頓時炮彈如雨般落下,山搖地動、塵土飛揚。
至此之後,金門陷入了長達二十年之久的炮彈歲月。而在那樣戰雲密布、矢石如雨的年代中,時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的蔣經國先生冒著生命危險,連飛機都差點遭炮擊墜落,多次親臨金門視察軍情,鼓舞前線作戰士兵,更和金門百姓共患難,安撫民心。
當時擔任炮二連中尉連附的黃一庭上校生動描述了炮彈襲擊下的激烈戰況,他說:「我們的射擊指揮線被彈片削斷,我很快的用牙齒一咬把它接起來,這時候我被彈片打到手上。回到指揮所的時候,因爲包紮傷口,所以變換了一個位子,這個時候,指揮所上面中了兩個炮彈,指揮所的門口也中了兩個炮彈,門口炮彈的破片就掃進來,一個計算士當場陣亡!」舉手投足之間,透露出當時的緊張氛圍。
八二三炮戰發生之後,最無奈的莫過于金門的老百姓,由于炮彈不斷的襲擊,使得金門百姓的身家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當時的金門百姓在搶灘過程中,常常遭受到各式火炮的攻擊,一對住在榜林的呂氏兄弟就在這樣的風馳雨驟的攻擊之下,犧牲了性命,粉碎了一個家園的天倫之樂。
而在長達二十年「單打雙不打」的歲月中,金門百姓練就了「聽聲辨位」的好功夫,老百姓們可從炮彈攻擊的聲音,辨別出是從何處攻擊,又會落在何處,而百姓就利用中間的空檔時間,迅速處理生活一切大小事務,常常有時煮頓飯都必須要斷斷續續煮好幾次才能夠完成,炮擊來了就躲起來,炮停了再繼續煮,常常將一頓飯煮得半生半熟;金門老百姓就在這樣兵馬倥傯的年代,守護著自己的家園。
北山村長李朝金則傳達了當時金門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困苦生活,他說:「共軍分雙單日來打,百姓死傷人數比八二三當時的人數還要多,假如今天是二號,共軍就休息,休息到隔天的淩晨一點再打,每天都提心吊膽,非常緊張,非常害怕,有些人還在床上睡覺不知道,打來就完了!」短短幾句話,顯示出當時金門百姓在烽火歲月下的無奈與艱辛。
這部由金門縣文化局特別制作的「八二三炮戰影片」,將于「八二三金門戰役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中贈送給當時參與作戰的官兵弟兄們,以表達對于這些當年參與炮戰的長輩們的感激之意。
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曆史可以原諒,但是不可以忘記,制作「八二三炮戰影片」的目的,期望透過這支影片讓世人記取教訓,爲曆史作見證,爲未來作借鏡!。
八二三炮戰是場沒有贏家的戰役,然而,金門軍民卻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如果當時沒有這些保家衛園的軍人百姓,就沒有今日的金門,更沒有今日的臺灣!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無論是對岸的同胞或是臺澎金馬的百姓,都期望兩岸和平,讓戰爭的煙硝不再起,讓時代的悲劇不再重來!(記者蔡家蓁/金城報導)
八二三戰役:國防部長俞大維說【魯鳳三營長打得好,就怕你們沒有打!】
魯鳳三營長的當機立斷,值基於平時訓練及長久戰火洗禮下所產生的對敵情判斷之正確!! 營級軍官可如此果斷,難怪共軍無法得逞!
共軍觀其歷年戰役(韓戰,印度,越南,823)均用奇襲,這種擅常用陰的傳统是無法改變的,共軍從未忘他們解放臺灣之使命,請支持國軍戰備,勿輕言裁軍!
"當時反砲戰的指令必須由司令官(胡璉將軍)下達,擅自還擊就是敵前抗命;但通訊已斷,魯鳳三研判當晚砲擊,翌日就會登陸,就不顧規定,下令二十門重砲全力反擊|砲管打紅了,潑水冷卻再打,全營打出一千四百發;大陸圍頭、蓮河則是一陣陣火光。" -《國軍砲兵口述歷史》(國防部民國94年出版, 主編為陳鴻獻)
(本書受訪的19位砲兵耆宿,將其親身經歷,以口述方式鉅細靡遺的將國軍砲兵各時期的光榮史蹟、人員更迭、戰備訓練、研究發展,以及生活點滴等等忠實呈現以使國人得以瞭解國軍砲兵梗概,並深刻體驗其所肩負的艱鉅使命。 )
……………
http://tw.myblog.yahoo.com/jw!LaA52ZWCAhjWHtqVC207BlN5YUejYHUS/article?mid=1313
俞大維傳 (李元平著,臺灣日報社,1992) 823砲戰節錄-戰爭前夕
俞大維結束大擔北山夜狩,回到台北,三天後,第四任美軍協防台灣司令、史募德海軍中將,來台履新。
史募德形容他來台所受的禮遇:其排場,為他生平所僅見。
一九五八年七月下旬,我們搭飛機經關島至日本,在換成離任的台灣協防司令竇亦樂將軍所飛來的小型個人飛機飛抵台灣。
當我們在機場上空盤旋時,我看到機場上人數之多,是我前所未見的。他們列有陸軍、海軍陸戰隊、及海軍儀隊。政府高級官員。除了蔣總統暨夫人未到。其餘的都在,它們包括了總統之子蔣經國、中國國會主席,他們所稱之立法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陸海空三軍首長,隨員:這可是何等隆重的歡迎儀式。
我們在松山機場停留了一個半小時,我穿著白色禮服。所有的夫人,也都在場列隊。
我站立受禮,在我右方的是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以後我與他相知熟稔,他為人友善,為我生平所預見最有學問的人之一。我站中間,我左手邊是參謀總長王淑銘上將。
我們接受十七響禮砲後,軍樂隊及三軍儀隊分別受檢,真是壯觀。
俞大維部長隨後在一個著名場所,類似華府的布雷爾廳,舉行了一個盛大的酒會,除了總統暨夫人,所有軍界人士、美國駐化大使莊萊德、其他外國駐華大使都到了,我們列隊在紅地毯上又站了一個多小時。
最初幾天,真是應接不暇,一件事情接著另外一件事情,一次宴會接著另外一次,像一陣大旋風。
四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時十分,史募德油竇亦樂陪同,到國防部拜會俞大維。卸任的第三任司令竇亦樂將軍,同時向俞大維辭行。
=四十七年八月二日=
史募德所稱,以後我與他相知熟稔,為我生平所遇最有學問的人之一俞大維從本日起,他和史募德幾乎逐日都為當前最緊迫的軍事問題,面對面會商溝通,會談紀錄,均已列入軍史檔案。
本日,情報顯示,中共米格十七型飛機,已進駐澄海,其嚴重性,如火上加油。
俞大維向史募德說明目前國防部之約束與保持前線平靜之政策。史募德中將認中國政府在本階段的約束其行動極為明智。俞大維複請史募德中將將國防部之政策,轉告美太平洋總司令。
雙方曾就F-100型飛機長期駐留台灣之利弊加以討論,均同意姑且不論其他因素,F-100之進駐台灣,可視為一種心戰武器。
俞大維要求美方盡速提供響尾蛇飛彈。
=八月四日=
上午,俞大維接見史募德會商談。
史募德中將相俞大維提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海軍軍令部長及美軍太平洋總司令來電要點,顯示彼等對情勢之嚴重性頗為了解,並對中國政府所採取之約束政策,及表稱讚。
俞大維希望美國政府應當盡其所能預行防止緊急情勢之發生,否則中國政府勢將採取協防條約所規定之合法自衛行動。
他又請史募德轉告英國政府,鑑於目前情勢,凡前往匪區港口之外國船隻,應自行對其風險負責。
雙方談及莫魯雪夫羽毛匪之北平會談時,俞大維表示以下觀點:
1. 北平會談因有蘇俄國防部長參加,則顯示共匪影響力日漸增加。
2. 莫魯雪夫極為民國四十三年,主張以武力侵犯台灣之人。
他早就密切注意黑魯雪夫的動向:四十四年二月九日,他的日記這樣寫著。
晨七時半,聽廣播獲悉蘇俄總理馬林可夫已被迫辭職,由黑魯雪夫取代,後者曾於去年九月在北平發出狂言,鼓勵共匪攻台,消滅國民政府云云。
史募德表示業已採取行動,盡速運交響尾蛇飛彈。
俞大維則再度強調需要快速偵察機。
同日下午三時,俞大維參加蔣總統在陽明山上所著急的軍事會談,同時與會的還有陳誠、張道藩、周至柔、黃少古、葉公超、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協防司令史募德。俞大維做最後面。王叔銘、蔣經國則都站立在俞大維背後:兩人屬列席人員,無發言權。陸海空三軍總司令也在列席之列。
蔣總統就黑魯雪夫訪問北平、及台海情勢等問題,要大家發表意見。
多數發言的共同看法是,黑魯雪夫訪問北平,以禮貌性拜訪教可能,因此他必將勸告毛澤東,暫時按兵不動,因此,立即攻打金門、或馬祖,似乎都未必。
蔣總統最後問俞大維:俞部長,你有甚麼意見?
俞大維說:依我判斷,毛澤東必打,而且是在兩三星期內就打。打金門又比打馬祖的機會高。支持我以上看法主要情報依據是:一、最新空中偵查顯示,面對金門的共匪各機場,所有米格機都已就戰都位置。二、最新路上偵查顯示,共匪第一線砲兵,都已經砲衣揭開。
聽完了所有的意見,蔣總統不發一語,也未做明確的結論。秦孝儀擔任這次的會議紀錄。
俞大維內心以為:蔣總統不發一語,誠屬明智,因為唯有事實才是最好證明。
=八月五日=
下午五時,俞大維前往參加協防司令部的會議。
拱匪飛機此刻均已進駐龍溪機場。
俞大維在會中強調,中美兩國政府均應近期全力尋求所有方法,以防患於未然,否則中國政府將別無其他選擇,而奮起應戰。他又認為如美國政府發表一項聲明,宣稱此時對金門以及馬祖之攻擊,將視為對台灣與澎湖之威脅,或將有用。
他認為亦應同時採取下列三步驟:
1. 對外島之立場發表聲明
2. 武力示威
3. 運交響尾蛇飛彈
史募德中將認為對軍事方面渠將群力為之,唯有關政治事宜,則須磋商美國大使。
同日,俞大維與金防部司令官胡璉以電話交談。
情報又發現共匪空軍已進駐陸橋,所有共匪VHF頻道均保持靜默,俞大維已為此要求史募德中將通知本地區之所有美軍部隊,提高警覺。
史募德中將答稱,定將轉知本地區所有美軍部隊提高警覺。
史募德中將拜晤美國大使,大史稱已向華府發出一份長電,請求美國政府明確表示對中國政府之支援,並付之美太平洋總司令。
=八月六日=
史募德向俞大維報告下列事項:
1. 將改裝二十架F-86F準備啟運。
2. 美海軍優先運交響尾蛇飛彈。
3. 第七艦隊業已開始武力示威。
史募德中將認為對外島立場發表聲明允屬適當,惟莊萊德大使認為,為時嫌早。
俞大維解釋,中國政府不便正式向美國做如是建議,因恐遭拒絕。事實上,情勢顯已成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虞。然只要有一線希望,能夠避免戰爭,吾人即應全力而為。
俞大維再次強調快速偵察機之需要。
史募德中將答應就下列事項,報告美太平洋總司令:
1. 美國政府之聲明:美國政府認為此時對外島之任何攻擊,即為對台灣與澎湖之直接威脅,將屬有效之阻嚇。
2. 需要F8U型快速偵察機
=八月八日=
俞大維、史募德以電話會談:
俞大維要求請美方提供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以增強台灣之防空。
美軍援華顧問團空軍組組長狄恩將軍報告史募德中將稱,六架F-100及六架F-86D將以輪調方式,長期駐留台灣。
=八月九日=
俞大維提及共匪對美國迅速行動之立即反應。
他與史募德咸認為:吾人以克服第一波危機,為台灣海峽之緊張情勢,或將長期延續。建議應盡力為之。
=八月十二日=
俞大維由馬祖返台,向史募德提出下列二事:
1. 八月上旬期間,發現英國船隻能進出閩江航行,我命令守軍不予射擊,但不能保長程其實施約束。史募德答應轉告大史。蓋共匪船隻一向懸掛英國國旗,以為偽裝。
2. 共匪飛機於八月八日飛越馬祖上空,此為大陳作戰後之第一次。
俞大維重申其目前之政策,近我一切力量,防止戰爭,並藉對海峽之控制,以重新穩定前線。
他綜合中國政府之態度如下:
1. 如台灣及澎湖遭受攻擊,協防條約自動失效。
2. 如西太平洋地區之任何美軍基地遭受攻擊,則中國政府定將按協防條約,履行其承諾。
3. 如外道遭受攻擊,不論美國之態度如何,吾人將奮戰到底。
=八月十三日=
史募德向俞大維報告,響尾蛇飛彈一批,將於八月二十三日由美空軍空運勤務指揮部自西海岸啟運。
隨後,俞大為講述大陳戰役期間匪軍各階段之行動。
他再度要求史募德,近期一切力量,促使國務院就美國對金馬外島所持立場,發表一適時之明確聲明。他認為只有如此,才可以阻止共匪進一步之企圖。
史募德本日共匪米格十七型機已進駐福州機場。
=八月十四日=
本日為我空軍節,一天之內,敵我海空軍在馬祖交戰三次:
上午十時二十分,我軍軍刀機四架和四架米格十七第一次遭遇,十一時,八架軍刀機和八架米格十七第二次交火,兩次空戰的戰果是:三比零,我獲得全勝。
下午四時四十分,我海軍北巡支隊一一零和一一一號等兩鑑,從東引駛往平潭,在海潭以東海面,和敵炮艦七艘交火,敵眾我寡情形下,敵炮艦一沉一傷。十分鐘後,又遭遇敵三艘砲艇、一艘海岸巡邏艇。結果,兩艘敵砲艇被我擊沉。
八一四海空傳捷,國內各報紛紛出號外。俞大維部長為海空健兒的戰果喝采。可是,他的戰備重心,並不因而稍稍從金門轉移到馬祖。
http://www.wretch.cc/blog/relopm/15463297
俞大維其人其事 2008-09-16《人物》雜誌
直到前幾年,俞大維的名字才又被人們重新提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表彰為兩彈一星做出巨大貢獻的23位傑出科學家。在頒獎大會上,受獎的首席科學家錢學森在講話中說:“……今天我們能交出這樣一張成績單,要特別感恩和懷念三位先賢前輩,第一位就是俞大維先生。例如在場的受獎人任新民、屠守鍔、姚相斌、孫家棟、黃緯祿、徐蘭如、沈正功及謝光選均係在俞大維的兵工廠及研究機構工作或資送出國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座的江澤民、朱基、李瑞環、胡錦濤、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均報之以熱烈的掌聲。這段顯示出我國科學家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嚴謹的治學態度的講話,在台灣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無疑為溝通海峽兩岸關係起了積極作用。筆者在上個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就有幸接觸到俞大維先生在大陸的不少親友,也瀏覽了不少俞大維先生親自撰寫的文章及其在臺袍澤的回憶錄與紀念文章,逐漸了解到他不少鮮為人知的片斷。
俞大維是浙江紹興人,1897年12月25日出生,先後就讀于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21歲時到哈佛大學攻讀數理邏輯,拿到博士學位後又到德國大學攻讀數學及德國哲學,並有幸系統地聆聽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得第二個博士學位後俞大維便留在德國進行兵器及戰略研究,後婉拒美、德等國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國效力。俞大維于1933年任國民黨政府兵工署署長,1946年初任交通部長,1949年赴臺,1954年在台灣出任“國防部長”。1993年7月8日因病于台北辭世,享年96歲。
俞大維既非黃埔出身,又非職業軍人,甚至終生未參加國民黨,卻以學者的身份擔任“國防部長”這一既重要又敏感的職務,一幹就是十年,並且口碑甚好,這不僅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後來也沒有這樣的事例。不少人對俞大維充滿好奇,但由於他生活低調,不事張揚,不寫日記,也不寫回憶錄,甚至不贊成人們為他寫傳記,因此外界對他的政治態度、處事原則、生活情趣、家庭生活知之甚少。
俞大維在德國研修軍事期間,曾參與國民黨政府購買德國軍械事宜,十分認真,又十分清廉,被國民黨任命為駐德國商務調查部主任,後來多次督導採購外國的軍需物資,直至回國以後。按照國際慣例,收取工廠回扣是天經地義的事,至於暗箱操作,更是數不勝數。為了防止弊端,凡是大規模的訂貨,俞大維都親自參與。1930年他奉命採購歐洲有名的博福斯(Bofors)工廠生產的75型山炮,他親自到工廠所在地瑞典去洽談。當時國民黨政府每年都向該廠購買12門這種山炮,廠方也照例為他準備了12門,並告訴他將有一筆不菲的回扣(那時叫“佣金”)。當他知道這筆回扣正好購買3台同樣規格的山炮以後,立即平靜地說:“希望你們趕工,15門山炮一齊交貨。”這句輕描淡寫的話讓工廠的上層人士大吃一驚。他們只知道俞大維諳熟軍械,精通外語,舉止儒雅,卻不知國民黨政府中尚有如此廉潔之官員,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他們希望交下這個朋友,但又不敢貿然送禮,最後工廠向政府報告此事,並提出申請,由瑞典政府贈他一枚勳章。回國後俞大維對此事緘口不提,直到四十多年後才為人知曉。
在兵工署工作的12年間,他不但注意國外科技動態,還專門成立了研究部門,開發研製適合中國國情的軍械。在抗戰8年中,兵工署下轄的許多兵工廠生產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保障了正面戰場的武器供應,因此他常戲稱自己是“打鐵的”或“鐵匠”,並以尉遲恭自況。他是彈道專家,各兵工廠有重要武器試驗,他必定親臨現場,並對有關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他還以兵工署的名義向國外派了不少研修生,後來,這些人才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與國民黨政府的其他軍政要員相比,俞大維最可貴的是清廉。對美國現代史有研究的作家芭芭拉·塔克曼女士在他的《史迪威》傳中對國民黨政府諸多要員頗有微詞,但卻多次以各種例子來稱頌俞大維廉潔公正,知識廣博。二戰時期美國駐重慶記者西沃道克·懷特曾在其著作《霹靂中國》中多次批評國民黨政府官員腐敗,卻也極力推崇俞大維。
俞大維常說自己是“半生戎馬,半生書生”。他好藏書,更好讀書。他在自傳體散文《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中說:“……經學方面我是從《公羊傳》開始的,接著是《榖粱傳》、《左傳》、《四書》、《禮記》;史部方面選讀《史記》及《漢書》、《通鑒》;子部以老、莊為主,另選讀荀子文章;集部從《楚辭》開始,一直念到《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至於軍事、科技方面的書籍讀得更多了。去世前俞大維立遺囑,將藏書分為兩類:軍事科學書籍全部捐贈“三軍”大學;文、史、哲及自然科學書籍全部捐贈台灣大學圖書館。據統計,僅捐贈台灣大學的書籍就有7000余冊。
書籍多了就要有藏書的地方。俞大維謝絕了政府配備的豪宅,而是借住在妹妹、妹夫家經過改造的廚房裏,屋頂還是斜坡。俞大維的妹妹俞大在台灣大學外語系任教,妹夫傅斯年是文化界名人,時任台灣大學校長。當時傅斯年的住所也很簡單,是由一家日本招待所稍加修葺改建而成的。到過俞家的人都說,他家到處都堆著書,四壁是書架與書櫃,他自己則像被書桌上的書埋在書堆裏。俞大維先生認為,自己身為“國防部長”,外出巡視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居住的時間,只要能有地方妥善藏書即可。直到80年代,俞大維才有了自己的寓所。
俞大維身居要職,數次調動工作,他絕不帶一個“自己人”走馬上任,也從不安置一個私人。他在接受“國防部長”職務前曾提出兩個條件,否則絕不就任。一是不管人事與財務;二是用人無類,節省公幣。他本人不送禮,也不收禮,用人唯才,不論派系。由於他本人不是職業軍人,也不是國民黨員,所以能公平、客觀地處理各種問題,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每當人們對俞大維清廉、自律、愛國的品德稱道時,也都為另一件事暗中詫異:一個研究自然科學、並不熱衷政治的人為什麼長期追隨蔣介石?為什麼生前身後處處表示對蔣介石的感恩、眷念之情?蔣、俞之間既沒有任何親緣關係,也沒有任何私交,這種感情從何而來?對於蔣介石的為人,俞大維先生不會沒有耳聞,為什麼這種深摯的感恩之情到了暮年更是昇華到了極致?要弄清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追溯到俞大維的出身及家庭影響了。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直至根深蒂固的影響,決定了俞大維的性格特點和處世態度。
俞大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儒家傳統思想終生支配著他。加之他的母親曾廣珊是曾國藩的長房長孫女,自幼受到嚴格的家教。曾氏家族甚至旁系親屬都是按《文正公家書》的精髓教育後代。由於父親去世較早,母親的教育就更顯得突出。母親淹貫文史,博聞強記,不論是經、史、子、集還是詩詞、小說都能深得其味,這些都浸潤著幼年的俞大維,特別是曾國藩的一句“不近人情的事不做”更是成了俞大維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重要準則。俞大維學習刻苦、嚴於律己、清正廉潔都是緣于這個原則;身先士卒、寬厚待人、忠於職守更是發揚了這個原則。
在德國留學與工作近十年,期間擔任駐德國商務調查部主任,此時的俞大維與蔣介石並無交往,但由於蔣介石對德國的軍械裝備、軍隊訓練及有關業務都十分崇拜,而俞大維正是這方面的青年專家,自然被蔣認為是可用之才。俞大維抱著滿腔熱忱回國效力。為了回國,甚至割捨了一段感情,帶著稚子獨自離開德國。
俞大維從兵工署長、交通部長,一直做到“國防部長”,在常人眼裏,一定與蔣介石過從甚密,但據他自己說,與蔣介石見面機會多,但談話次數極少。第一次與蔣介石正式談話是在漢口,蔣介石與俞大維談兵工署撤退的有關事宜。也許是蔣介石看到俞大維把兵工署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又絕無政治野心,因此對他十分放心,此後蔣介石對兵工署的工作不再過問,俞大維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和形勢的需要,把兵工署逐漸建成一個生產、研製、開發新武器的基地,培養了不少人才。俞大維感到蔣介石確實厚待自己,身邊沒安排一個人掣肘,自己在國外所學的專長有了施展的舞臺,這一切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基於這些,俞大維開始感念蔣介石的知遇之恩。
最令俞大維感動的一件事發生在抗戰勝利之後。當時兵工署尚未回遷,俞大維正在重慶侍奉母病,聯軍要求蔣介石派俞大維到上海視查並接收日寇一座重要軍械庫,俞大維倣照李密也寫了一份“陳情表”給蔣介石,稱自己“報國之日長,報母之日短”,請求蔣介石另派他人。蔣介石不但沒有怪其“抗旨”,相反,派專機並配備了醫護人員將俞大維母子接往上海,使俞大維得以忠孝兩全。這件事使俞大維對於蔣介石的恩德沒齒難忘,以至在蔣介石撤離大陸時俞大維義無反顧地隨行前往。臨走時,周恩來曾通過俞大維在大陸的近親極力挽留他,俞大維表示,對於蔣家王朝的前途他很清楚,但若不報蔣介石的知遇之恩,便是“不近人情之事”。
與蔣介石的另一次談話是在淮海戰役期間。當時俞大維任交通部長,奉命給徐州、蚌埠一帶的國民黨軍隊空投糧食。投糧的當天下午,蔣介石來電話問糧食是否投到,俞大維只回答:“投到了。”蔣又問了一些空投細節,最後反問:“你怎麼肯定投到了?又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俞大維又只是一句:“是我親自坐運輸機去空投的。”俞大維之所以親自空投,是他覺得軍隊在天寒地凍又嚴重缺糧的困境中實在太辛苦,如果敷衍了事就太“不近人情”了。俞大維的回答讓蔣介石深感寬慰,也更了解俞大維的為人。這件事為俞大維以後接任“國防部長”奠定了基礎。
深得蔣介石信任的下屬確實不多,在重要崗位上擔任要職的就更少了。俞大維在任“國防部長”期間克盡職守,盡心竭力,蔣介石對這位“國防部長”是滿意的。俞大維晚年曾對人披露,他的辦公室與蔣介石的辦公室有一道暗門相通,可以隨時見面,但是他們兩人誰也沒有用過這扇門,可見他們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大概除了對俞大維外,蔣介石對任何下屬也沒有如此信任過,所以俞大維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要報“知遇之恩”,越是這樣,也越要“士為知己所用”了。
蔣介石去世以後,每逢忌日或冥辰,俞大維必去慈湖陵園叩首謁陵,風雨無阻。晚年的俞大維行走不便,以輪椅代步,依然每年兩次謁陵叩首,常常感動得在場的謁陵群眾也隨之跪下。
1977年,俞大維身體大不如前,于1月20日立下遺囑,其中第一段是:
余追隨故總統蔣公四十七年,曾任兵工署長、交通部長、國防部長。賴蔣公專純信任,得達成艱巨任務,知遇之感,永志難忘。
最後一段是:
余去世以後,遺體火化。不舉行任何吊祭或紀念儀式,亦不得收受親友賻贈,骨灰由長子揚和(俞大維長子俞揚和曾任國民黨空軍飛行員,抗戰時期多次駕機參與對日空戰,後定居美國。——作者注)駕機撒于金門海面,先飛過故總統蔣公之陵寢及故副總統陳公之墓園,以致余最後之敬禮。
俞蔣之情不可謂不深矣。
俞蔣之情整整延續了一個甲子,但俞大維始終未加入國民黨,也從未對任何人談及個中緣由。俞大維退休後,曾有一位台灣要員去拜訪他,要介紹他加入國民黨,他平靜地從容回答:“人都老了,何必再學吹鼓呢!”
俞大維早年研究戰略與軍械,長期從事與軍事有關的工作,他關愛士卒,認為危險的地方決不能讓士兵去打頭陣,所以深得官兵好評。
晚年的俞大維一直生活在台灣,對兩岸關係十分關注。他曾對人表示,希望兩岸和平,不要再起干戈。還說,凡是打過仗的人都不願意看到戰火重燃,因為戰爭只能帶來災難,對誰都沒有好處。
如果俞大維先生健在,看到海峽兩岸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致力於祖國統一大業,看到兩岸堅冰逐漸消融,看到兩岸人民的交往日趨頻繁,憑他的學識與見解,他不會無動於衷的。
九十隨語
今天,親朋好友、各界人士都以為我九十二歲,我生於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年的耶誕節,離過年還有七天,但是按中國人的演算法就差了兩歲。因此只有我一個人感覺自己九十歲。
一生中影響我最深的,是母親經常對我轉述曾文正公的一句話——不近人情的事他不做。我也是如此,不近人情的事,我不做。母親是曾文正公的孫女,這句話由母親說來倍覺平易深遠,我因而終身奉行不輟。
……
俗話常說“人生如戲”,我是這句話的信徒。認為劇本冥冥之中早已經編好了,故事的發展由不得你作主,操縱在編劇者的手上。譬如我這個念哲學、數學的人,為什麼會終身獻身戎馬呢,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在人生這場戲中,我只是個配角,跑龍套的,只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使整場戲亂了陣腳,哪敢理會活得愉快不愉快!因此我很少往前瞻望什麼,只因我知道還沒有發生的事不能預知,一切由編劇作主,就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然而偶爾回顧往日,總算還能自豪地說一句,我演得並不差!
我的生活很簡單,像是:看戲只看一段——自己演的這段;喜歡牛肉麵、漢堡,因為這些食物方便;四十歲後戒煙、酒,現在每晚喝一小杯,只是為了促進血液迴圈,沒有特殊的理由;住的房子是以前日本招待所的廚房改建的,臥室屋頂斜一邊,是後來加蓋的,目前可說仍過著老兵的生活。
日常生活,我遵循和平的原則,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不交個性暴躁的朋友,也不聘用得大吼大叫才能做好事的人。在家中,我既是個溫和的丈夫,也是慈祥的父親,我的小孩不曾挨過罵,道理是我認為罵多了的小孩子是長不成器的。至於夫妻間的小吵是常事,勸架的人才是多事。這個原則使我九十年來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來做事,和我接觸的人也都能濡染到我的樂觀心性。
我是個普通人,過著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的生活,所以老百姓相信的我都信。舉個例:我到北港媽祖廟去,看到一些善男信女抽籤、卜卦、磕頭,我也跟著向媽祖磕頭,有人就笑我:“你是學科學的,為什麼也相信這一套呢?”我只簡單地告訴他:“因為老百姓磕頭,我也是老百姓。”
我知道我的哲學,到西門町去隨便問個路人,就會得到答案,只不過他或許不是睡在廚房裏。
我最喜歡什麼呢?音樂吧!在德國四年,每個月都去聽音樂會,現在耳不聰、目不明,卻能感覺到身邊時常使人心境安寧的音樂。我也喜歡文學作品,只是標準不高,我對生活的要求是簡單,自然不想拿些深奧的哲理來麻煩自己,所以我喜歡像白居易等所寫的婦孺皆知的作品。俞大維 (本文略有刪節)
http://big5.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0809/t20080916_746719.htm
八二三炮戰
八二三炮戰(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中國大陸稱金門炮戰,1958年8月23日—1958年10月5日)是繼海南島戰役、舟山戰役及古寧頭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位于金門的中華民國陸軍,這場炮戰産生一場長期軍事對抗。解放軍在炮戰時(8月23日-10月5日)向金門射擊炮彈幾乎達五十萬發(475,000發炮彈),中華民國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防部)司令當時是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胡璉將軍要求國軍死守金門,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其後中華民國陸軍獲得八吋口徑榴彈炮,開始反擊位于廈門的解放軍。後來解放軍放棄封鎖,宣布改采「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單打雙不打)」的方針,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
背景
韓戰剛剛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即著手在東南沿海修建鷹廈鐵路,浙閩、贛閩、粵閩戰備公路,及福州、龍田、漳州、晉江、惠安、連城機場,1955年-1956年,鐵路、公路及六大機場相繼完成。1956年解放軍仿制蘇聯米格17的殲-5亦試飛成功。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人民推翻伊拉克王室,建立伊拉克共和國,並退出巴格達公約,美、英立即派兵進駐黎巴嫩與約旦,中東形勢緊張。中華人民共和國便以「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爲藉口,加強沿海兵力,完成攻臺的准備,意圖攻克臺灣,15日中華民國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
過程
太武山金門防衛司令部紀念前司令劉玉章上將的碑牌。劉玉章與胡璉在1950年代曾負責金門防務。8月23日下午6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猛烈炮擊金門,兩小時內落彈達四萬余發,是日落彈數更達五萬七千余發,重點集中指揮所、觀測所、交通中心、要點工事及炮兵陣地,造成中華民國陸軍官兵傷亡二百余人,房屋毀損六十五棟。由于當時正值晚餐時間,突發炮火造成死傷440余人,金門防衛司令部三位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犧牲。金防部司令胡璉、參謀長劉明奎與在金門視察的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俞大維均負傷。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警告中共,如圖謀奪取金門、馬祖,美將視爲威脅和平。第二天,解放軍持續對國軍在金門的灘頭陣地、料羅灣碼頭、金門機場及炮兵陣地集中火力攻擊。國軍則針對攻擊機場與碼頭的解放軍炮兵陣地展開反擊。而後解放軍炮火減少,直至9月7日-18日再恢複攻勢。解放軍的主要目標指向新頭碼頭,企圖阻止中華民國的海空運補工作,以達到封鎖金門的目的。
8月24日解放軍軍魚雷艇于料羅灣擊沈軍租商船「臺生」號(民生公司所有之戰車登陸艦),並重創「中海」號戰車登陸艦(LST201)。「臺生」號上至少有200人陣亡。中海號陣亡8人、受傷12人[1]。解放軍軍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75號魚雷艇被擊沈。9月8日,解放軍海岸炮兵第150連擊沈國軍海軍「美樂」號中型登陸艦(LSM242),官兵死傷11人。
炮戰發生之後,爲了回應解放軍的猛烈攻擊,美國國防部在8月24日將第七艦隊布防于臺灣海峽,此後第七艦隊協助中華民國海軍補給金門,並且與中華民國空軍、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中華民國陸軍舉行一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並派駐F-104A星式戰鬥機及勝利女神飛彈營至臺灣,同時也成立作戰指揮中心。
8月25日以後,國軍企圖維持金門的海上補給,利用夜晚運補。而解放軍則以艦艇與岸轟,企圖維持封鎖。
9月1日,由馬公啓航的國軍補給艦沱江號,在9月2日與解放軍在料羅灣發生遭遇戰,史稱料羅灣海戰,國軍成功運補物資。
9月8日,解放軍持續向金門群島,射擊53300余發,其重點指向金門新頭碼頭,致國軍運輸艦美樂號中彈被毀。炮兵于下午一時三十分開始還擊,共發射10,100余發,迄六時三十分,解放軍受壓制而停止射擊。
當時,美國政府曾以金門、馬祖列島並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防禦義務之中因而要求中華民國當局放棄金門,此要求被蔣中正所拒絕。美國遂通過第三國表示可能在保衛臺灣外島的戰役中使用戰術核武器,美國同時支援國軍重型武器。蘇聯共産黨總書記赫魯雪夫警告北京不可觸發美蘇核武對抗。
9月18日之後,美國支援兩批8吋榴彈炮運抵金門。26日國軍以該批榴彈炮攻擊大嶝、二嶝,解放軍的炮兵陣地幾乎全毀(由于中共至今尚未完全解密相關文件,金門回擊戰果至今無法進行原始資料交叉比對確認),金門的炮兵部隊威力獲得提升,但8吋榴彈炮在作戰期間因防禦工事修建不良遭到共軍擊毀一門。
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基于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炮擊七天」。10月13日再宣布停火2周。惟至10月20日下午,解放軍以美方軍艦參加對臺灣運補船團護航爲藉口,又宣布停火無效,並于當日下午四時開始,恢複炮擊,迄黃昏時止,共射擊11,500余發,國軍炮兵亦于下午五時集中七個營之火力,予以反擊。10月25日後解放軍放棄強攻,雙方炮兵在此時仍持續炮擊作戰。隨後解放軍方面宣布采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的方針持續炮擊,隔年1月八日至十五日,一連五天均無戰事,十五日,解放軍突又作零星擾亂性之射擊。
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則僅有小規模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亦常利用單日對大陸進行零星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于大規模之炮戰,則從未再發生。
八二三炮戰之後二年(1960年),中共又發動較小規模的六一七炮戰、六一九炮戰,爾後采「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炮,直至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爲止。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八二三炮戰爲一場不求殺傷和占領,而是政治意義高于軍事意義的戰爭。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曆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
其他軍種
依據中華民國方面紀錄: 空戰方面,國軍空軍亦擊敗解放軍空軍,掌握空權,國軍空軍共出動各型飛機九0九四架次,執行各種任務,國軍空軍先後與共方戰鬥機遭遇共發生十二次空戰,擊落大陸米格十七型機三十二架,另擊傷及可能擊落十三架。
海戰方面,國軍海軍共擊沈敵魚雷快艇二0余艘,擊傷四艘;擊沈大陸大型炮艇兩艘,擊傷兩艘。尤以九二海戰爲最。
中華民國陸軍在此一戰役中,實施反炮擊八十二次,射擊炮彈十二萬八千發。
詳細經過
7月31日:蘇聯總理赫魯雪夫和其國防部長飛抵北京,與毛澤東及周恩來等中共要員密商。中國曆史學家沈志華認爲,毛澤東是通過對蘇聯的「中蘇聯合艦隊」的提議故意大發肝火,以使得赫魯雪夫訪問北京,讓外界認爲中共展開金門炮戰有蘇聯支持。
8月4日:中共透過福建前線各電臺廣播宣傳「攻取金門馬祖、武力解放臺灣」企圖先用心理戰術瓦解金門守軍士氣。
8月5日:中共解放軍海陸空軍開始大量向福建集中。
8月6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宣布「臺灣海峽局勢緊張,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
8月14日:馬祖附近發生激烈空戰,中華民國空軍F-86軍刀機擊落三架解放軍仿制蘇聯米格十七的殲-5。F-86軍刀機飛行員劉光燦及飛機未返回基地。中華民國海軍在馬祖平潭附近擊沈解放軍炮艇三艘。
8月20日:蔣中正乘艦抵金門巡視防務,親作重要指示並勉勵前線官兵。
8月23日:解放軍突然猛烈炮擊金門,兩小時內落彈達四萬余發,是日落彈數更達五萬七千余發,造成中華民國官兵傷亡二百余人,房屋毀損65棟。金門防衛司令部三位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章傑殉職。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警告中共,如圖謀奪取金門、馬祖,美將視爲威脅和平。
8月24日:中華民國海軍南巡支隊在金門與東碇之間海面,擊沈中共意圖攻擊運補船艦的快艇三艘,傷其五艘。
8月25日:中華民國空軍F-86軍刀機在金門鎮海角上空擊落兩架中共殲-5。
8月31日:蘇俄真理報向美恫嚇,謂美對中共威脅,等于對俄威脅。
9月2日:中華民國海軍南巡支隊在金門料羅灣海面擊沈中共魚雷快艇,即爲料羅灣海戰。
9月3日:美國第七艦隊開始護航中華民國海軍補給船團,但宣布將不進入三海浬的領海範圍內,。
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在中國12海浬的領海範圍內,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9月7日: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中華民國海軍補給船團運補金門成功。美國海軍避免與中共直接交火。
9月8日:中華民國空軍在澄海以東二十浬海面上空擊落中共殲-5。劉憲武上尉擊落二架、余鍾禔少校、秦秉鈞上尉、梁金中中尉各擊落一架、朱偉明少尉可能擊落一架、梁金中中尉擊傷一架。
9月11日:金門守軍以不尋常的彈藥(據傳是凝固汽油彈)炮擊廈門火車站,造成大量(一營正在下火車的解放軍)傷亡。解放軍全面暫停炮擊。
9月15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華沙會談開始,尋求臺海停火。中共代表王炳南在會談中向美方提出了一份「中國政府聲明」。要蔣介石讓出金門馬祖等島嶼,而中共承諾停火並且在一定時期裏不進攻臺灣。
9月18日:下午四時中華民國空軍F-86 機董光興上尉與毛節盛上尉各擊落一架米格十七型機。下午六時零四分在虎頭山正東三浬上空,孫嗣文少校,林文禮上尉,劉心業中尉,陸養仲少尉各擊落一架,林文禮上尉又可能擊落一架。美國支持的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搶灘成功。
中華民國最大炮彈,兩側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炮彈。9月24日:美國提供中華民國空軍F-86軍刀機並配備AIM-9響尾蛇飛彈,中華民國空軍錢奕強擊落兩架,李叔元、傅純顯、宋宏焱、馬大鵬、夏繼藻、王淵博各擊落一架,唐積敏、李載權合力擊落一架,共計九架。又劉賡元、宋宏焱各可能擊落一架,冷培澍可能擊傷一架米格十七型機(殲-5)。這是臺灣海峽成爲最新武器的試驗場的一例。
9月30日:美國務卿在記者會表示,若臺灣海峽能獲致靠得住的停火,美國將贊成國軍由外島撤退一部份。
10月1日:蔣中正指出反對減少外島駐軍,中華民國並無接受美國建議的義務,中華民國仍要堅決死守金馬。
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發布《告臺灣同胞書》,金門戰線自10月6日起,停火七天,試圖利用政治攻勢,發動和談。[3]解放軍以炮彈封鎖金門的進入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外交政治爲主,軍事手段爲輔的新階段。
10月10日:中華民國空軍F-86軍刀機于平潭東南五浬上空與米格機八架遭遇。丁定中上尉擊落兩架,路靖少校、葉傅熙中尉各擊落一架,張乃軍機毀被俘,解放軍一架米格十七爆炸。
10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金門續停火兩周。
10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藉口美艦護航,恢複炮擊金門。
10月23日:美國務卿杜勒斯離臺,發表「中美聯合公報」,認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關連。
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雙日停火」。此後臺海危機便在打打停停的情況下,逐漸冷卻下來。
雙方宣稱的戰果
中華民國方面宣稱,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戰中,解放軍被擊毀野(高)炮221門、炮位86處、炮兵掩體21座,油彈儲存所17座、各型車輛96部、兵營4座,國軍只損野(高)炮14門、油彈庫1處、碼頭棧埠2處;雙方海軍18次大戰,國軍與共軍損失爲2:108(含擊沈共軍機帆船86條);雙方空軍10次大戰,國軍與共軍損失爲2:32。
解放軍方面宣稱,擊落敵機18架、擊傷19架;擊沈敵大小艦艇7艘、擊傷17艘;擊毀國軍水陸兩用輸送車14輛、繳獲1輛;摧毀國軍各種陣地工事327處, 汽車9輛,雷達、電臺7部,各種火炮30余門;斃傷國軍中將以下官兵千余人, 俘國軍飛行員3名。中華民國方面被擊落、擊傷飛機11架;損失魚雷艇3艘、傷1艘;被擊毀火炮32門、汽車8輛;傷亡官兵460余員、民兵群衆218名。
解密文件
2008年5月13日Hans Kristensen根據解密的美軍文件,八二三炮戰開始後美國空軍向美國總統艾森豪表示一旦總統授權使用核子彈,共軍對離島(如金門)的進攻會立刻遭受美軍的核子空襲。琉球美軍嘉手納空軍基地儲存有MK-6及MK-39兩種核子武器。[4]另外如果對共軍陸軍核子空襲不能立即壓制共軍關島美軍安得生空軍基地在1958年8月中旬後有五架B-47轟炸機隨時待命起飛轟炸中共機場。
影響
該戰役使金門列島「獲得」470,000余發炮彈,創下戰史上落彈密度最高的紀錄,而經過焠火過的彈殼異常堅硬,金門居民利用彈殼制造金門菜刀,成爲金門的名産之一。
中華民國方面稱共軍在八二三炮戰中由受八吋榴炮攻擊損失過大、後勤給養不足及懼怕美國使用核武器而失敗,這亦更加劇了毛澤東和蘇聯間的矛盾。而蔣中正拒絕美國撤出金門與馬祖、專守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的建議,使得中華民國仍擁有在臺灣與福建兩省政府,得以延續其宣稱的中國政權正統性,避免「中華民國爲臺灣島的地方政權」陷阱。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保留金馬是作爲國共內戰的延續象征,對金門炮擊是國共雙方的政治默契。葉飛曾說:「金門炮戰是我們與美國互相摸底的一出戲,一出很緊張很有意思的戲。」
當時,美國政府曾要求當時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當局放棄金門,稱金門、馬祖列島並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防禦義務之中,這個要求被蔣中正所拒絕。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B%E4%BA%8C%E4%B8%89%E7%A0%B2%E6%88%B0&variant=zh-tw
臺灣海峽危機
本文講述的是1954年至1965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雙方各表明述欲收複國土所展開的軍事行動。關于1995年至1996年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臺灣海峽舉行的軍事演習,詳見「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臺灣海峽臺灣海峽危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後,對臺灣所采取的軍事行動,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危機。
第一次(1954-1955)一江山島戰役和大陳島撤退
1954年9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的中華民國國軍發動了榴彈炮突擊。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統一指揮攻占一江山島,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至當日下午5時30分,經過一天戰鬥,解放軍占領該島,國軍一江山指揮官王生明將軍引手榴彈自盡。2月8日至2月11日,美國海軍與中華民國海軍將大陳軍民船運撤退至臺灣。
第二次(1958)八二三炮戰和料羅灣海戰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的中華民國國軍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炮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1958年9月2日,中華民國海軍沱江號完成運補作業後,卻于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遭到解放軍魚雷艇包圍與猛烈的攻擊,幾乎沈沒。9月11日,金門守軍擊毀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美國並緊急運送詳響尾蛇飛彈給中華民國空軍,造成解放軍空軍的損失。結果解放軍封鎖金門的嘗試失敗。
國光計劃
1962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大躍進失敗,整體國力虛弱之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急欲趁此良機反攻大陸。一方面,開始積極調整軍隊部署,高呼反攻在即的口號。另一方面,仍征詢美國意見,希望得到支持。但是,最終在美國的反對下,未有實際行動。
往後,除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和烏坵海戰之外,亦未有正式交戰的行動。
第三次: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意圖以對臺灣南北海域飛彈試射以及軍事演習嚇阻中華民國第一次全民總統直選,美國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臺灣人民以過半數投票選出李登輝,順利完成總統直接民選,使中國大陸飛彈幹預臺灣總統選舉以國民黨全面勝利收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E6%B5%B7%E5%B3%BD%E5%8D%B1%E6%A9%9F&variant=zh-tw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