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前評韓劇《商道》,續評陸劇《白銀谷》《喬家大院》《大染坊》《無鹽女》
前評《商道》有人云:讀《胡雪岩》,知道徽商成功之道;讀《白銀谷》,知道晉商成功之道;讀《商道》,又知道了韓商成功之道。這三種商人成功的道路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在東方儒家文化的背景之下成長起來的。
《胡雪岩》啊!本館已評過,就《語言與影像的魅力》而言,《胡雪岩》《白銀谷》《喬家大院》(更遑論《商道》),皆不如張藝謀將蘇童小說<大紅燈籠高高挂>的電影場景由《妻妾成群》南方潮陰之木屋搬到《大紅燈籠高高挂》北方乾陽之磚房,其影音魅力又比原著的文字魅力高了二成。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04/20050917191710
《大紅燈籠高高挂》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416/20070227070027
一般觀眾和影評那管啥「語言與影像的魅力」之別,《白銀谷》裡慢性毒死不愛主人之妾的好幾集糾纏劇情,可能比《大紅燈籠高高挂》裡勒死不貞於主人之妾的「殺」那鏡頭(觀眾還瞧不見喬家大院屋頂小閣內之死亡畫面呢),更吸引人吧!
還有高潮迭起,糾纏著商戰、內訌、政爭、族鬥、家變、情慾等之劇情,更是長篇小說連續劇吸引人之處,誰將「語言與影像的魅力」當做評標?
《胡雪巖》
什麽「中劇的商人也未免太有痞子味了」,那是1994年陳道明主演的首部大陸版23集《胡雪岩》才會如此,故沒能收到火爆的效果。相反,胡雪岩小說及大量相關研究作品成爲書市上一部部暢銷書。
要是2005年二月河改編自高陽原著曆史小說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絕不戲說。二月河說:「在本劇中,我不會去參考野史,而是走現實主義創作方向。以前有些作品寫了他很多風流韻事及負面的東西,我會以正劇的方式來寫。」
影藝文宣聽聽即可,不然下段話能認真嗎?
「寫胡雪岩的小說有很多版本,但成功的只有高陽的《紅頂商人胡雪岩》﹔描述胡雪岩的電視劇也有不少,但根據高陽原著改編的只有正在拍攝的40集電視劇《紅頂商人胡雪岩》。縱觀國內電視二十年,成功的曆史劇大多離不開一部出色的原著小說。高陽寫透了中國商場和官場中的人情世故,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使這部小說創造了暢銷書的奇迹,而著名作家二月河親手操刀執筆改編,胡雪岩豪華故居實景拍攝,巍子、呂良偉、曹穎等明星陣容,都讓《紅頂商人胡雪岩》成爲今年電視螢幕上最讓人期待的一出曆史傳奇。」
「我以前寫曆代皇帝,總是讓他們脫下皇袍,看上去跟普通人也沒什麽差異,我不會過高地拔高一個人,也不會沒理由地貶低一個人,不能單純地以正面、反面人物來概括胡雪岩,在影視劇中,我首先要讓他有血有肉,然後才是他在那個時代的高度和影響。」
「胡雪岩是一個儒商加權術發迹,成爲紅頂商人的。曆史上的胡雪岩揭示了中國最早的民族資産階級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興起、發展、強盛、鼎盛和衰敗的軌迹。我以前塑造了一些帝王形象,我是把他們當作政治家來表述的,胡雪岩是民族資産階級的傑出英雄,也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我們這次表現他的一生,就是要揭示他個人奮鬥的魅力、他的民族氣節,和他無法避免的時代悲劇。」
不然要怎樣?能將電視劇當研究徽商(如《胡雪岩》)或晉商(如《喬家大院》)的論文來拍嗎?一般觀衆喜歡看還是主角的政商鬥爭和風流情色,當然電視劇也會在這些包裝下趁機推銷所謂的「商道」和「愛國主義」「民族氣節」。
難怪除了一般曆史小說型的《胡雪岩傳》外,還會有商戰型的《胡雪岩》,我手邊就有本侯書森編著的《胡雪岩財富人生》(方圓,2003),洋洋灑灑列了一大堆胡雪岩相互矛盾的經營法則:攀附官僚,尋求靠山。以財謀權,以權生財。化敵爲友,和氣生財。精心考查,選任奇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擴張勢力,擊敗對手。不畏強手,敢鬥洋商。采辦務真,修制務精。只走正路,不賺黑錢。重義守信,誠招商客……等等
結果如何?還不是敗在洋商和官僚手中!
別以成敗論英雄!其實就戲劇而言,悲劇英雄反而較吸引人。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73/20060625062629
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白銀谷》
導 演:蘇 舟 制片人:張香永
出品人:王金榮 美 術:李繼麟
藝術總監:江懷延 劇作總監:胡偉躍
攝 像:林 斌
主要演員:
杜雨露 飾 康老太爺 寧 靜 飾 杜筠清
侯 勇 飾 康三爺 劉 威 飾 邱泰基
趙 君 飾 康四爺 劉莉莉 飾 康四娘
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白銀谷》改編自這部厚重的同名曆史小說,並在原小說的基礎上重新架構了人物關系與故事情節,在保留了原書恢弘大氣的曆史感的同時,特別強調了作品的傳奇性與故事性,在人物的塑造與刻劃上也特別下了番工夫。
電視劇《白銀谷》的故事,是從一位洋派女子杜筠清不幸落難開始講起的。
清朝光緒年間,在北京居住的法國商人巴克禮因夫人有外遇而憤然殺妻。不巧被前來作客的大清國駐法公使杜長萱及女兒杜筠清無意碰到。巴克禮企圖殺人滅口,杜長萱出于自衛而把巴克禮殺死。杜氏父女因此被法國武官舒曼勒索,被迫逃往家鄉山西太谷。
山西太谷的晉商因經營票號致富,可謂富可敵國。當地的兩大家族康家和秦家因同一張寶塔圖而興家,也因這張寶塔圖而反目成仇。多少年來,兩家成了生意場上的死敵,屢屢爭鬥不止。現在的秦家大少爺以毀滅康家爲已任,他看中了杜筠清的洋派氣質與洋務資源,准備趁杜家有難,將其娶爲秦家二太太,以使秦家在康秦爭鬥中多一籌碼。
不想,在投奔秦家的路途上,杜筠清卻與康家的三公子康三爺巧遇,二人不打不相識,由此而互生愛慕之情。秦家二少爺雖一再與康三爺爭鬥,但只是使康三爺與杜筠清的關系愈發靠近。
此時康家內部陷入了一個空前的危機,由于秦家的背後搗亂,康家的濟南分號被查封,北京分號也頻頻告急。康家老太爺康笏南臨危不亂,派出三路人馬分頭行事。康老太爺派五個兒子中最能幹的五爺前往京津挽回局勢,誰料死對頭秦家大少派出了黑道人物飛駱駝在天津暗中綁架五爺並撕票。康老太爺無奈中派康三爺前去京津處理危機。正在熱戀中的康三爺只得與杜筠清暫時分手,臨別康三爺將自己的腰牌作爲信物交給了杜筠清。在京城,康三爺因爲仗義爲乞丐婆兌換巨額銀票,意外地保住了北京票號,並在能幹的老幫邱基泰的協助下,頂住了秦家惡意造成的擠兌風波,贏得了老太爺的賞識,也由此被一心想當家的康家四爺視爲眼中釘。而康家票號內部也圍繞著邱泰基與孫大掌櫃的爭鬥展開了年輕一代與保守勢力之間的鬥爭。
康家的災禍接踵而至。平時極沈穩的康家老太爺,深感命運多舛,決定續妻沖喜。曆遍女人,老太爺居然選中了杜筠清。面對康家的提親,苦苦等待康三爺的杜筠清先喜後驚,不知如何是好。偏在此時,秦家勾結官府使杜長萱殺人案事發,康老太爺出面相救。爲使父親逃脫險境,杜筠清在官府的威逼之下只得同意了康老太爺的婚事。一個洋派女人由此走進了康家的深宅大院,牽動起康秦兩家之間及康家內部的恩恩怨怨。
北京危機終于平定,康三爺回到太谷家中,面對杜筠清早已物是人非,多少悲傷多少恨,怎能用一個愁字了得。悲憤的康三爺決定只身赴西北歸化。而無法忍受康家諸多誡律的杜筠清已將康家鬧了個地覆天翻。康老太爺對其恩威並施,但最終無法收服杜筠清。善良的杜筠清堅持用西藥治好了六爺的肺炎,贏得了康家大爺和六爺的尊敬。秦家大少爲了挖康家的牆角,也對杜筠清威逼利誘。杜筠清陷在或安于現狀或反抗掙紮的困苦不堪之中。經過西幫下層商號的曆練,三爺也在性情中更多了幾分大氣,在邱基泰的激勵下他立志要擔起家族重擔。
朝廷突然實施禁彙政策,西幫的各票號面臨壓力。爲刹住西幫商人中彌漫著的驕奢之氣,康老太爺煞有介事地懲治了驕傲自大的邱泰基,而後他又決定以七十高齡出巡,巡視各地票號,以從根本上解除朝內對康家的危害。康老太爺出巡漢口分號,借張之洞的力量向朝廷建議解彙,並彈劾了一直幫著秦家壓制康家的貪官吳夢仁,順便擴大了康家票號在南方的勢力。一心改革的康家分號掌櫃陳老幫、戴老幫等人希望西幫向西方銀行學習,此舉引起了幫內孫大掌櫃等人的不滿。老太爺用手段彈壓住了兩派的爭鬥,但並未盡釋前嫌。
在老太爺出巡的日子裏,三爺奉調回到太谷執掌家業。三爺的歸來,使身在舊宅中的杜筠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但二人身份的變異又只能使二人雖心有靈犀但終不敢越雷池一步。康三爺與杜筠清陷在幸福與苦惱的焦灼之中。杜長萱在法國病逝,杜筠清大病一場,三爺用“心藥”治好了她的病,但難以磨滅她對康家的仇恨。洋教教民秦三癩子用假合同訛詐和三爺有婚約的李家,三爺替李家出頭,卻使自己陷入騙局,杜筠清辨別出合同有假,救出三爺,二人內心裏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而一直對三爺掌家耿耿于懷的四爺和四娘從蛛絲馬迹中嗅出了三爺和杜筠清的私情。
康老太爺的巡視,平息了康家票號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但他不知道一場更大的家庭風暴在等著他。老太爺回府後,四娘假裝無意道出杜筠清和三爺的私情,引起家庭的軒然大波。杜筠清幹脆破釜沈舟,求老太爺成全她與三爺。老太爺不動聲色地談出三爺與杜筠清走與留的不同條件,杜筠清用搜尋到的寶塔圖試圖擊垮老太爺,但老太爺輕易將其破掉。走與留的最終決定權落在了三爺手裏。關鍵時刻,三爺屈從了老太爺的旨意,決定留下來扛起已經開始衰敗的康家。面對三爺的臨陣反悔,杜筠清痛不欲生,她先是自殘,進而通過對下人的勾引報複康家父子。經此一劫,康老太爺對三爺已不再信任,三爺空有一腔抱負卻無力施展。
義和團事發,世事一片混亂。邱基泰向三爺建議京號撤莊,但沒有得到總號的同意。兵荒馬亂之際,天津分號被搶。邱基泰在危難關頭用無息借銀的辦法散掉京號的錢財,並統領京號人員在淒涼困苦中回到太谷,保住了票號人力,以圖東山再起。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兩宮西行。朝廷向西幫各票號承攬京餉,乘機大敲竹杠。康老太爺花盡心思費盡錢財覲見了逃跑途中的慈禧太後。見到皇上與太後的狼狽相,康老太爺深感朝廷的腐敗和沒落,國家命運危于一旦,決定徹底安于現狀。
科舉受義和團之亂而停考,一心想中舉的六爺受了刺激,並吸上了大煙,終日萎靡。杜筠清力勸其戒煙,使六爺在萎靡中猛醒。
在洋人的炮火中,山西也有了失守的危險。保守的孫大掌櫃和四爺主張總號撤莊,但三爺反對。一場賭博似的爭鬥,最終山西守住了,三爺暫時占了上風。秦大少借洋教案一事又暗地裏策劃對付康家,三爺因牽連而被抓,杜筠清抱病出面向洋人說明事情真僞,三爺被救出獄。
康家北京分號在戰亂中損失慘重。邱泰基重開京號,擠兌風潮突起。值此危難時刻,秦大少決定徹底擠垮康家京號,並不惜借飛駱駝之手劫走康家總號向京號運送的銀子。康家銀子被劫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康家京號發生了擠兌風潮。康老太爺以一句“天大的窟窿賠得起”使康家上下衆志成城。關鍵時刻,邱基泰破例向洋人銀行借貸,暫時有了回旋的余地,三爺巧計把銀子運到京號,並由此頂住了瘋狂的擠兌風潮。
康家的外部危機有了緩解,但康家內部的黑暗卻在日益暴露。一段時間都非常嗜睡的杜筠清在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居然住進了尼姑庵。而她眼見著自己的葬禮正在康家舉行。經過一番波折,杜筠清搞清了真相,原來,心狠的康老太爺對違背自己意志的女人都會采用迷藥的辦法置之死地,救她的是一直裝聾作啞的康家大爺。一心想對康家實施報複的杜筠清在自己的墓地發現了時常來這裏悼念的三爺。陽冥兩重天,杜筠清與三爺雖心心相印,但終于不敢相見。
戶部讓西幫各票號合營官方銀行,邱基泰建議三爺抓住機會實行票號改制,但被康老太爺拒絕。四爺對外利用飛駱駝,對內拉攏孫大掌櫃,企圖和三爺再爭一回高下。秦大少再次動用黑道人物,密謀綁架了到京號巡查的六爺夫婦,但在何舉人等人的幫助下,秦大少的陰謀沒有得逞。四爺向官府告發了和黑道勾結的秦家,秦大少在獄中含恨死去。
幾起幾落的邱基泰心灰意冷,決定遠離商場是非,回家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銳意進取的陳老幫終于對保守的康老太爺徹底失望,請辭而爲朝廷開的銀行效力。……
一向沈默寡言的大爺向老太爺攤牌,傾訴了自己多年來對他的恨意,表示要親手毀掉這個家。康老太爺讓四爺主掌大權,借此試出了四爺道貌岸然之下隱藏的真面目,並由此逼瘋了四爺。六爺夫婦決定出國留學,康家新一代的人開始自己掌握命運。
三爺查明了杜筠清死因,憤怒的他向老太爺武力逼宮,並最終借助老太爺的親信老亭取得勝果。三爺終于執掌了康家,實施了新的改革措施,但西幫的衰敗已是必然。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225.html?tp=0_11
成一著《白銀谷》(作家出版社) 新浪獨家連載
小說全景式地再現了清朝末年晉商望族的商業活動、社會關系、個人隱秘等各種社會生活;再現了晉商望族的商業活動、社會關系、個人隱秘等諸般形態;對豪門深藏的善惡恩怨、商家周圍的官場宦海、士林儒業、武林鏢局、西洋教會都有著豐滿鮮活、淋漓盡致的描繪。作品將翔實的史實依據與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飄搖激蕩的社會與讓人牽挂的人物命運藝術地融爲一體。
楔子
僅僅在一百年前,商家還擠不進中國的正史。明清晉商,則連野史也不著痕迹。因此,晉商吸引我的,不在他曾富可敵國,而在他從不曾形諸文字。
鹹豐初年,眼瞅著太平天國坐大,清廷就是奈何不了。光是籌措繁浩的軍餉,就叫朝廷窘迫之極。那時的中央財政,實在也沒有太多騰挪的余地,國庫支絀,本是常態。遇到出了事,需要用兵的時候,那還不要命啊?就是新開苛捐雜稅,也救不了一時之急的。
面對危局,在一班大臣的策劃下,朝廷最先出臺的一項"籌餉上策",就是"奏令各省,勸諭紳商士民,捐助軍餉"。
只是這個"捐"字,並非"捐獻"、"募捐"的那個"捐",而是"捐納"的"捐"。說白了,就是出錢買官的意思。這項特殊政策,其實也就是號召天下有錢人,踴躍買官;朝廷拿賣官所得,打點軍餉。從官面上說,響應號召,積極"報捐",那是愛國忠君,報效朝廷的高尚義舉;中央吏部依據你"捐納"的多少,發你一張相當的做官執照,則是皇上對你的獎賞。
這本來是應急之舉,可詔令發布下去,響應卻不踴躍。身處亂世,再有錢的人,花錢也謹慎了。何況誰也明白,朝廷敞開出賣的官位,大多是些有名無實的虛銜。太平時候,頂個官場虛銜,還有心思炫耀炫耀,亂世要它做甚!
但軍情危急,國庫空虛,朝廷緊等著用錢呢,不踴躍也得叫你踴躍。哪裏不踴躍,就是那裏的欽命疆臣"勸捐"不力。朝廷的壓力施加下來,首當其沖的,自然是那些富庶的省份。
那時在全國的富庶省份中,誰家在榜首呢?
說來叫人難以相信,居然是廣東和山西。"湖廣熟,天下足"。廣東又是最早開海禁的地方,列于首富,不足爲怪。晉省山右居然與廣東並列在前位,現在真是叫人難以想象了。
伏思天下之廣,不乏富庶之人,而富庶之省,莫過廣東、山西爲最。風聞近數月以來,在京貿易之山西商民,報官歇業回籍者,已攜資數千萬出京,則山西省之富庶可見矣。而廣東尤系著名富厚之區。若能于此兩省中實力勸捐,自不患無濟于事。
這是鹹豐三年四月十一日,惠親王等上呈皇上的一道奏折。那時,從中央到地方,不斷有這類奏折呈上來,都是要皇上吃大戶,詔令粵、晉兩省扛大頭,多多"捐輸"。有一位叫宋延春的福建道監察禦史,居然將晉人在京師做銀錢生意的字號,開列了一張清單,作爲上奏的附片,"恭呈禦覽"。奏折上說,這些字號"各本銀約有一千數百萬兩",應飭戶部,"傳集勸輸"。
著了急的皇上,也就不斷把催捐的"上諭",發往粵、晉兩省的督撫衙門,嚴令"通飭所屬,廣勸捐輸",不得以任何托詞卸責。
鹹豐三年這一年,山西民間的"紳商士民"買官捐輸的銀兩,爲一百五十九萬九千三百余兩,居于全國各省之首。這年全國的民間報捐,也不過四百二十萬七千九百一十六兩,山西占了百分之三十八,真是扛了大頭。
只是,這似乎也並未叫朝廷滿意,依然不斷派大員下來查訪、催捐。下面這道"上諭",是鹹豐四年八月,皇上下達山西巡撫恒春的,不滿之情,溢于字間:載齡、崇實奏沿途訪查晉省捐輸、鹽課各情形等語。據奏,山西去歲續辦捐輸,至今未算成數。該侍郎等所過平定、榆次、徐溝、平遙、介休等州縣,最爲殷實,亦多遷延未交,皆由各商民因貿易收歇,藉詞虧折,捐款未免觀望......山西系饒富之區,所有免商捐款,著恒春嚴飭所屬,開誠布公,實力勸捐,勿令捐生等有所藉口。
從鹹豐初年開了"勸捐"的先河,一直到光緒末年,在山西做巡撫的大員,差不多都爲如何完成朝廷派下的捐輸任務而頭疼。朝廷總是張著無底洞似的大嘴,吮吸著山西不放,那是因爲當時的山西實在太富了。
"晉省富饒,全資商賈。"在明清之際,以商賈貿易致富一方而名滿天下的,南有徽商,北有晉商。明人謝肇浙在《五雜俎》中有雲:
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
入清以後,晉商仍能富于徽商,除了一個儉字,還在于商業上的兩大獨創。一是開創並一直壟斷了對蒙的邊貿、對俄的外貿,打開了一條陸上通歐的茶葉之路。一是獨創了金融彙兌的票號業,"執全國金融牛耳"。這都是那個時代商業上的大手筆,只是不爲正史所彰顯罷了。
就說票號,其實就是後來的銀行。清代禁用紙幣,作爲貨幣的銀錠銅錢,流通起來非常不便。中國那麽大,交通又不便利,外出做生意,商資的攜帶和交割,就成了大問題。清代鏢局很興盛,就是因爲長途押送銀錢的業務太多了。晉商正是在這一點上慧眼獨具,開創了銀錢異地彙兌的票號業。票者,憑證也,契約也。你在甲地交銀寫票,再在乙地憑票取銀,這在今天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那個時代,卻幾乎是貨幣流通中的一次革命。票號一出,大受商界歡迎,生意越做越火,越做越大。到後來,連官府上繳錢糧,調度軍餉,即省庫與國庫之間的官款調撥,也交山西票號來承辦了。票號也由金融彙兌擴展到收存放貸,與銀行無異。
票號這樣火的金融生意,自誕生到消亡,一直爲山西商人所壟斷,當時被俗稱爲西幫。西幫票商又集中在晉中的祁縣、太谷、平遙三縣,細分爲祁、太、平三小幫。票號只西幫能開,別家開不了,除了西幫無可取代的財力和信譽,還因爲它有獨具的理念和精密的規矩。江南的胡雪岩,恐怕是惟一敢于效法山西票號的商人了,可他的南幫阜康票號,興盛也速,敗亡也速。西幫票號似乎只是不動聲色地看它興起,又敗落。阜康之後,連大清王朝都走向了衰落之旅,西幫商人卻走向了自己的輝煌。
只是,在這種輝煌裏面,又孕育了什麽?
莫學胡雪岩(1)
康莊本來不叫康莊,叫磨頭。因爲出了一家大戶,姓康,只是他一家的房宇,便占了村莊的一大半,又曆百十年不衰,鄉間就慢慢把磨頭叫成了康家莊。再到後來,康莊本來不叫康莊,叫磨頭。因爲出了一家大戶,姓康,只是他一家的房宇,便占了村莊的一大半,又曆百十年不衰,鄉間就慢慢把磨頭叫成了康家莊。再到後來,全太谷都俗稱其爲康莊了,磨頭就更加湮沒不聞。
康氏家族當然很爲此自豪,以爲是理所當然的一種演進。但康家德新堂的當家人康笏南,總覺這有些霸道,至少是于這方風水,不夠恭敬。
德新堂,其實也就是康笏南他自己家室的堂號。那時代晉地的富商大戶,很喜歡這樣一種風雅,有子弟長成、娶妻、立家,就要賜一個高雅的堂號給他,就像給他們的商號,都要起一個吉利的字號名一樣。"德新"二字,據說取自于《易經大傳》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一句。康笏南頂起德新堂這個堂號,已經五六十年。五六十年前,在他剛剛成人的時候,磨頭似乎就沒有多少人那樣叫了。但康笏南與外人交往,無論是官場人物,還是商界同儕,一直都堅持自稱:磨頭康笏南。他這樣做,就是爲了對磨頭保持一份敬畏。
康氏家族的庭院房宇,堂堂皇皇地占去了康莊的一大半,其中的大頭,也是德新堂。德新堂的那座超大宅第,是三百六十來間房舍散漫而成。但在這樣的大宅院第,也只是有一座不高的門樓,三四座更局促的更樓、眺樓,別的,都是比鄉鄰高不了多少的房舍,再沒有一座壓人的高樓。那似乎也是康家留給磨頭的一份厚道。
德新堂的正門門樓不高,也不華麗,圓鏇的大門上,臥了更矮的一層樓,只不過是一點象征。門洞倒是很寬綽,出入車馬轎輦,不會受制。兩扇厚重的黑漆大門上,漆了一副紅地金字的對聯,每邊只三個字:德不孤必有鄰
沒有橫額,更沒有在一般大戶人家門頭常見的"大夫第"、"武遊擊"一類的匾額。門朝南開,門前也開闊,遠處的鳳凰山逶迤可見。
進入正門,倒有一座很高大的假山擋著。這假山的造勢,像是移來一截懸崖峭壁。上面平坦,還點綴了一間小小的涼亭,旁有曲折的石階,可以拾級而上。前面卻是陡峭異常,越往下,越往裏凹陷,直到凹成一個山洞。
繞過這座奇兀的假山,是個小花園似的院落,由一圈遊廊圍著。東西兩廂,各有一個月亮門。正北,是德新堂的儀門,俗稱二門。重要賓客,即在此下車下馬。
光緒二十五年五月初九,德新堂各房的大小爺們,差不多全聚集到了假山後、儀門前。他們顯然是等候著迎接重要的客人。
德新堂子一輩的六位老爺,正有兩位不在家。一位是三爺康重光,他正在口外的歸化城巡視商號,走了快一年了。春天,曾經跟了歸化的駝隊,往外蒙的前營烏裏雅蘇塔跑了一趟。說是還要往庫侖至恰克圖這條商路上跑一回,所以還沒有歸期。另一位是五爺康重堯,春末時節才攜了五娘,到天津碼頭遊曆去了。
在家的四位都到了。因爲大管家老夏向他們傳老太爺的話時,說老太爺也要親自去迎客,各位是必須到的。還說,老太爺今天要穿官場的補服,頂有功名的老爺,自然也不能穿常服出來。這就把氣氛弄得有些不同尋常。
到底是誰要來呢?
老夏沒有說。老爺們也沒有問。他們只是穿戴整齊,默默地出來了。
大老爺康重元,幼小時患過耳疾,沒治好,失聰了。他不是天生聾啞,失聰後仍會說話,所以給他捐個官還是可以的,但大老爺他一直搖頭不要。他耳聾以後就喜歡習《易》,研習了三四十年了,可能把什麽都看透了。今天大老爺出來,還是平常打扮,一臉的沈靜。
二爺康重先,小時身體也不成,軟差得很。康笏南就叫他跟了護院的武師,練習形意拳。本來是爲了叫他健身強體,不想他倒迷上了形意拳武藝,對讀書、習商都生不出興趣了。如今在太谷的武林中,二爺也是位有些名氣的拳師。給他捐官,就捐了個五品軍功。他對官家武將穿的這套行頭,覺得非常拘束,好像給廢了武功似的,一直硬僵僵地站在那裏。
四爺康重允,特別性善心慈,他就習了醫,常常給鄉人施醫送藥。他捐有一個布政司理問的虛銜,所以也穿戴了自己的官服官帽,靜靜地候在那裏。
六爺康重龍最年輕,他已是通過了院試的生員,正備考明年的鄉試。不要說德新堂了,就是整個磨頭康氏,入清以來也還沒有一位正途取得功名的人。六爺很想在明年的秋闈,先博得一個正經的舉人回來。他不知道今天又是什麽人來打擾,露出了滿臉的不高興。
除了這四位老爺,出來等著迎接客人的,還有康氏家館的塾師何開生老爺和在德新堂護院的拳師包師傅,當然還有管家老夏,以及跟隨著伺候老爺們的一幹家仆。老爺們都不說話,別人也不敢言聲。仆人們的走動更是輕聲靜氣,這就把氣氛弄得更異常了。
到底是誰要來呢?誰也不知道,誰也不想問,直到盛裝的康笏南出來,也和大家一樣,站在了假山後、儀門前,他們才真正起了疑問。
康笏南捐納的官銜,是花翎四品銜補用道。他今天著這樣一身官服出來,那一定是迎接官場大員。迎接官場大員,至少應該到村口遠迎的。可老太爺盛裝出來,卻也站到這裏不動了。大家都看出來了,老太爺今天的臉色很嚴峻,好像是生了氣。
那是生誰的氣呢?就要如此隆重地迎接官場客人了,怎麽還能這樣一臉怒氣?是生即將到來的這位官員的氣嗎?那爲什麽還要請他來?這都不像是老太爺一向的做派。
一直貼身伺候康笏南的老亭,搬來一把椅子,請他暫坐。他堅決不坐。
那氣氛就更可怕了。
幸好這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明麗的陽光照到假山上,把那一份奇峻似乎也柔化了。從假山頂懸垂下來的枝枝蔓蔓,挂碧滴翠;山腳下的一池荷花,不但擠滿了亭亭碩葉,三五朵新蕾也挺拔而出。天空明淨、高遠。
在這樣美好的時光裏,到底出了什麽事?
終于有個仆人從假山前跑過來了。沒等他開口稟報,老夏就急忙問:
"來了嗎?"
"來了,來了,車馬已進村了。"
坐的是車馬,不是大轎,那會是何等大員?或許是什麽大員的微服私訪?只是,這時的康笏南依然是一臉的怒氣,而且那怒氣似乎比剛才更甚了。大家越發猜不出將要發生什麽事。
盛裝又盛怒的康笏南,移動到靠近儀門的地方,垂手站定了。老夏招呼何舉人,挨康笏南站過去。之後,大老爺、二爺、四爺、六爺就依次跟過去,站定了。最後是包師傅、老夏、老亭。一字排下來的這個迎賓隊列,場面不小,只是靜默得叫人害怕。
大門外,很快就傳來了車馬聲,威風的車馬聲。
車馬停了,沒有進大門。
除了康笏南,大概所有迎賓的人,這時都一齊盯住了假山:到底是誰要來呢?
先傳來了太單薄的腳步聲,不是前呼後擁,腳步雜遝,是孤孤單單的,仿佛就一個人。連個仆人也不帶?
就是一個人,一個穿了常服的太普通的人,出現在假山一側。如此隆重迎接的,就是他嗎?大家還沒有把這個太普通的來客看清,忽然就見老太爺躬了身,拱起手,用十分嘹亮的嗓音喊道:
"受花翎四品銜補用道康笏南,在此恭候邱大人大駕!"
老太爺用如此洪亮的聲音,向這個太普通的來客報名,正叫大家感到驚異,就見這個邱大人忽然匍匐在地,撲下去的那一刻,就像是給誰忽然踹了一腳,又像是將一瓢水忽然潑到地上了。
老太爺依然做躬身作揖狀,依然用洪亮的嗓音說道:
"邱大人你快請起吧,不用給我跪。你排場大了,該我們給你跪!""老東臺,康老東臺--"伏地的邱大人,已經是大汗淋漓了。
"邱大人你排場大了,出必輿,衣必錦,宴必妓,排場大了。"
"老東臺--"
"邱大人,你今天怎麽不坐你的綠呢大轎來?"
伏地的邱大人已在瑟瑟發抖,誰都能看得出來。
"你好排場,你就排場。你喜愛坐綠呢大轎,你就坐!"
"康老東臺--"
"你想嚇唬老陝那頭的州官縣官,你就嚇唬。這一路回來,老陝那頭的州官縣官,有幾家把你當上鋒大員迎接來?"
"臨潼迎接沒有?"
"潼關迎接沒有?"
"到咱山西地面了,你該早報個信,我去迎接你邱大人呀!"
"老東臺,老東臺--"
康笏南甩下這一串既叫人感到疑惑,又叫人害怕的話,轉身憤然離去了。老亭緊隨著,也走了。匍匐在地的這位邱大人,擡頭看看,驚慌不可名狀。愣了片刻,就那樣匍匐著跪地爬行,去追康笏南了。
管家老夏忙過去說:"邱掌櫃,你不用這樣,起來走吧!"
但那邱掌櫃好像沒有聽見,依舊沿著石頭鋪設的甬道,張皇地向前爬去。 老夏回頭說了一句:"各位老爺散了吧,散了吧!"就跟了去招呼爬行的邱掌櫃。
幾位老爺真還沒有經見過這種場面,哪裏會散去?他們不知道這是演的一出什麽戲。
年輕的六爺就問:"這位邱大人,邱掌櫃,他是誰呀?"
何舉人說:"還不是你們家天成元票莊駐西安莊口的老幫邱泰基。"
二爺就說:"原來是咱自家駐外的一個小掌櫃,難怪叫老太爺給嚇成那樣,夠淒惶可憐的。
老太爺這樣嚇唬人家一個小掌櫃,還叫我們都陪上,爲甚呀?"
何舉人冷笑了一聲,說:"這我可不知道了。"
又問包師傅。他說:"我就更不知道了。"
這個可憐的人,正是天成元票莊西安分莊的老幫邱泰基。把駐外埠碼頭的分號經理稱做老幫,這是西幫商人的習慣。老幫,也就如南方俗稱的老板吧。只是這位邱老幫,在他的莊口卻不是這種可憐人。他的優雅、奢華,特別是常常掩蓋不住的那幾分驕橫,是出了名的。這次他遭老東家如此奚落,就是因爲他的奢華和驕橫有點出了格。
邱老幫是那種儀態雅俊,天資聰慧的人,肚裏的文墨也不差。他又極擅長交際,無論商界還是官場,處處長袖善舞。凡他領莊的駐外分莊,獲利總在前位。他駐開封莊口時,與河南的藩臺大人幾乎換帖結拜,全省藩庫的官款往來,差不多都要經天成元過局,那獲利還能小嗎?他在上海領莊時,居然能把四川客戶一向在漢口做的生意,吸引到滬上來做。近三年他在西安領莊,結利竟超過了張家口分莊。那個時代的張家口,是由京師出蒙通俄的大孔道,大關口,俗稱東口。那裏也是天成元傳統上的大莊口。
尾聲(1)
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六爺赴西安參加借闈鄉試,延遲兩年後,終于走進了貢院文場。
赴陝時,他要帶了六娘同往,老太爺斷然不允。只是召回了何老爺,陪六爺赴陝趕考。
新婚後,六爺一直廝守著孫氏,備考哪能十分專注得了?但進入考場,倒也真做到了何老爺教誨的"格外放得開",三場考下來,也一路無阻攔。考完出來,尚有幾分不夠過癮似的。
何老爺見六爺有此種神態,便說:"六爺,保你高中無疑!"
六爺也不大在乎何老爺說什麽,考完便放他去了西安字號。他自己則出城去遊玩,尋找當年與六娘浪漫蜜旅的舊迹。可沒走幾處,便失去了耐心,匆忙回城叫了何老爺,離陝返晉。他只覺與六娘分別太久了。
放榜時,果然如何老爺所料,六爺高中了壬寅科鄉試舉人,名次雖居中吧,畢竟金榜題名了。
西安字號剛發來報喜的電報,也不等官衙正式報喜了,康老太爺就擺了一次隆重異常的慶賀家宴。他雖看不起讀書入仕,但自家出了一個正經舉人,還是令他高興的。尤其是這個老六,自己鐵了心要做這件事,竟也終于做成。有此志氣和心勁,何事不能成!他不忘母志,也難得了。康笏南覺得自己還是沒有看錯,老六到底是個可造就之才。眼看朝局一天不如一天,老六雖中舉了,倒也不必擔心會陷進官場太深,就只怕他步老五的後塵,只迷著媳婦,將才志都廢了!所以,他想借此中舉,激勵他存大志,立宏圖。
不過,此次家宴並未請外間賓客,只限本家族人。可算賓客的,僅幾位康家商號的領東大掌櫃。還有一位應坐上座的貴賓,就是六爺的老師何老爺。可惜他未等發榜,就急著遠赴上海,做他的"欽差"去了。全國的庚子賠款,都要彙往上海,交外國銀行彙出。所以上海更成金融重鎮,天成元的滬號一向就弱,所以將何老爺派到滬上。
但席上,還是給何老爺留了上座,虛位敬之。開席後,康笏南還命六爺給何老爺的虛位行了禮。
待族人賀過酒後,康笏南就問六爺:"京師也是禁考之地。明年的會試,移往何處借闈開考?"
六爺說:"聽說是河南開封府。""你有大志,明年三月也要赴開封參加朝廷會試吧?開封也有咱家字號。"
"父親大人,明年會試,我不赴考了。"
"那是推到後年?這次科考,聽說是補一個恩科,再補一個正科,連著考兩年,後年依然有會試吧?"
"後年的確還有一科會試,但我也不考了。"
"怎麽了?我可沒攔你走科考之路。你拿了功名,我也一樣給你慶賀,也一樣是光宗耀祖。"
"在西安,我聽說此兩科被延誤的大考,補過之後,科考即要廢了,將改辦洋式學堂。我要早知如此,連這次鄉試也不會參加的。苦讀多少年,熬到考期了,竟一再延誤;終于開考,也終于中舉,卻是中了一個末科舉人;才中舉,即成明日黃花!我還去受會試那一份罪做甚?即便高中進士,也還不是明日黃花?"
康笏南聽老六能這樣說,當然喜出望外:他終于看清了科考的迷陣。但受此打擊,從此更迷媳婦,不圖有爲,甚而玩世不恭,也是敗家子了。所以,便說:"末一科會試,也該參加的。中一個進士,即便不做官,也叫人家知道你不是庸常之才。再說,千年科考,就此收尾,能親曆者,也算難得的一份閱曆吧。"
六爺卻說:"已親曆末科鄉試,足矣。我反正不想赴會試了。"
"那你今後有何打算?"
"先與六娘一道,出外遊曆一番,看看天下勝景。"
祖宗,他真是要步老五後塵?康笏南聽後,心中大不悅,但在此賀喜場合,也不便發作。只好不動聲色,再問:"你不能以遊曆天下爲業吧?"
六爺說:"遊曆一二年,等京師辦起洋式大學堂,再進去親曆一番。"
有如此打算,倒也罷了。康笏南也不再多問。喜慶氣氛也因此未被打斷。
但六爺的中舉,卻送走了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生母,即早已"死"去的孟老夫人,現在惟一留在鳳山尼庵中的月地。一個卻是誰也沒料到的四爺。
六爺中舉的消息,沒幾天就"傳"到了月地耳中。這當然是有人有意安排,用意也是給她一點慰藉吧。但月地聽到這個消息,就終于覺得什麽都可放下了。去年九月,聽到六爺成親的消息,她就覺得卸下了一份很重的牽挂。現在好了,什麽牽挂也沒有了。俗世對于她,也真是一切都了斷了。
但有了此種徹悟,她卻覺得自己忽然渾身軟塌下來,仿佛體內的力氣,正開始一縷一縷地散發而去。茶飯也食之無味了,夜裏更不能再安睡。
驚異之後,她才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大限,要到了。
意識到此,她也平靜下來。想了想,在真正下墜陰間之前,她還要做一次"鬼",去跟六爺告別。她不求再見六爺了,只要康家再鬧一次鬼,六爺就知道是她來告別。
這是最後一次了。
在六爺中舉七天後,康家果然又鬧了一次鬼。淒厲的鑼聲,在夜半響了很久。這一次,六爺真相信是母親來給他賀喜了,跪在她的牌位前,淚流不止。第二天,他和六娘去了一次前堂,祭奠了先母的遺像。他們也在杜老夫人的遺像前,做了祭拜。
月地這次下山回來,沒出三天,就悄然圓寂。但她是被太重的悲苦壓倒的,只是不想說出罷了。
月地圓寂沒幾天,四爺竟也重病臥床。對月地的圓寂,康家沒幾人知道,但對四爺的忽然臥床,卻叫全家上下驚異不已!四爺是康家最默默無聲的人了,即便主持了家政,也依然如此。但他一向也無災無病,而且又懂醫術養生,時常給鄉人施醫送藥,分文不取,大善人一
個,怎麽忽然就重病不起了?
康笏南聽說了,也甚爲驚訝。他幾次親自來四爺病榻前詢問,四爺也只是平淡地說:"父親不必操心,躺幾天就好了。誰能沒有災病?"
康笏南請來城中名醫,診斷後也總說無大毛病。但四爺的病體,卻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四爺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臨,但他至死也不會說出其中緣由。
康笏南身後的六子,老大和二爺系原配所生,三爺和四爺則是續弦的第二任夫人所出。原配和這位續弦的第二任夫人,都是真的早逝了。尤其第二任夫人,與康笏南只做了七年夫妻,但他對這一位又最是喜愛。她忽然撒手,他真是悲痛萬分。第三任夫人,也就是五爺的生母朱氏,便是比照著第二任夫人,挑選出來的。可娶回來沒過多久,就發現一切都是枉然!這位新婦,哪有前頭愛妻的一點影兒!于是便越來越不喜愛,後來終于謀出了那樣一個"廢舊立新"的秘密手段。
三爺、四爺,因是他最喜愛的女人所生,康笏南也就格外器重。將外務、家政交給這二位,這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吧。
三爺處處爭先出風頭,四爺卻如此默默不出聲,好像是天性使然。其實,內中是有緣由的,只是四爺發誓不說出就是了。
原來,四爺在二十歲那年,康笏南將老院裏一位失寵的"老嬤",外放到四爺院裏,改派她做雜活。那時候,老院那裏,第三任老夫人朱氏已經成功"病逝",第四任老夫人孟氏續弦還沒幾年。這位老嬤在老院受寵時,曾偶然聽得朱老夫人"病逝"的內情,除了驚駭萬分,當然不敢聲張。但失寵後被逐出老院,又改做雜活,心裏就憋了氣。有一次,可能憋氣不過,竟對四爺說出了老院的那個最高機密!
四爺當時也沒信以爲真,只以爲這位老嬤是在說氣話,她一定是在朱老夫人生前受了委屈,才編了此奇聞泄憤。不料,這事發生後沒過幾天,那位老嬤忽然不見了。四爺問時,管家老夏說她瘋了,已送出康家。
瘋了?四爺左思右想,覺得那老嬤也不像瘋子。再說,要早是瘋子,老院也不該把她打發到他這裏來。來他這裏才幾天,也沒有罵她氣她,怎麽能忽然瘋了?想來想去,四爺才懷疑到:老嬤那次給他說的奇聞,可能是真事?
從此,這個疑心就壓在四爺心頭,再也沒有釋化過。只是,壓在心頭的這一疑團,他對誰都沒有說出,也無法說出。就是對四娘,也未吐露過一字。但他的性格卻漸漸變了,變成了這樣終年默默不出聲。他也沒有什麽志向了,只是喜愛習醫,更愛給鄉人施醫送藥。其實在他心底裏,是想以自己的行善,來爲父親贖罪!因爲他本來是十分崇敬父親的。
他習醫,也還有一更隱秘的目的:想探明是否真有那樣一種迷魂藥,可使人暫時氣斷魂離。但隨著孟老夫人的"去世"和家宅的鬧鬼,四爺已不再暗訪此種迷魂藥了,只一心一意施醫行善。在主持家政後,也是忍讓一切人,聽命于一切人,甘願負重行善。但願此生能爲父親多贖幾分罪,別的再無所求了。
可壓在他心頭的疑團,早已凝結爲巨石。他知道自己隨時都會被它壓死的,如果他的死能爲父親贖罪,他不怕被壓死。
杜老夫人"去世"時,四爺已覺得自己快支撐不住了。所以,他是真心想給杜老夫人做哭喪的孝子,就在哭靈時當場死去,以贖父罪!可惜,三哥搶在了他前頭,做了孝子。三哥能如此,實在叫他震驚,也實在叫他感動。但他什麽都不能表示。
這一次,月地來告別六爺時,那淒厲的鑼聲,最後終于擊倒了四爺。因爲在康宅的老院之外,惟有四爺能聽懂這淒厲的鑼聲!他就是在那一夜病倒的。
四爺的死,很叫康笏南傷心。葬禮自然也是十分浩大豪華的。但康笏南永遠也不知道,四爺是爲他而死。
康笏南一直活到大清垮臺,進入民國。即便到晚年高齡時,他也不糊塗,尤其對商事,依然出神入化,爐火純青。在內室,他似乎終于度過了青春期,不再有興頭玩"廢立"。四爺死後第二年,康笏南續弦了第六任老夫人。不過,那是一個很普通的中年女人,他們也過著很普通的居家日子。
四爺死後,康家的外務家政都集于三爺一身,他也漸成大器,漸入佳境。可惜他竟先于老太爺去世,雖然那已到宣統年間。三爺終日勞累異常,但也未顯病態。那日赴本地商會的一個應酬,就在酒桌上,一口氣沒上來,竟升天了。他一直暗中尋訪出家的杜老夫人,終無結果。這件事,隨著他的去世,也永遠無人知曉了。
三爺死後,只剩了一位六爺可出來繼任。但六爺攜了六娘,終年流連于京師,無心回來當家理政。康笏南只好叫他的長孫,即三爺的長子,出來接手主政。這位大少爺,未曾到口外曆練,對商事也無十分的敬仰。但有老太爺做靠山,還算能應付下來吧。
由于康笏南的高壽,孫北溟也一直不被准許告老還鄉。京號老幫戴膺,眼看升任領東大掌櫃無望,在京師幾次呼籲改制銀行又無結果,終于也先于孫北溟,告老還鄉了。
他離任後,京號老幫由副幫梁子威接任。
由于三爺的去世,邱泰基也無法走向領東大掌櫃的高位,他只熬到漢號老幫的位置。漢號的陳亦卿老幫,也先于孫北溟退休回鄉了。
不過,自辛醜年重返京津後,雖有皇家銀行成立,西幫票號還是很做了幾年好生意。直到辛亥革命發生,大清垮臺,西幫也才隨之盛極而衰。康家的天成元,自然也跳不出這個大勢。倒是早已冷落了的天盛川茶莊,卻還多支撐了一些年頭。當然,也只是多支撐了一些年頭。 --全書完
http://book.sina.com.cn/nzt/lit/1110869163_baiyingu/index.shtml
國片氣勢正盛 白銀帝國快接力【聯合報╱王長安08.09.14
筆者自上周在民意論壇對新銳導演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楊雅喆的「冏男孩」給予正面評價之後,海片票房已衝破五千萬台幣,後者也接近兩千萬,可以說是國片近年來最好的成績。
究其原因,一是行銷手法成功,兩部國片都尋求美商代理行銷可以在十個以上院線上映造成氣勢;二是網路流傳成功,讓一向是主要電影族群的年輕人走回國片電影院。當然兩部國片在題材、演員的慎選及討好,讓國片再走回商業市場機制。
然而,這兩部國片都是導演舉債拍片,這是何等諷刺之事。「冏男孩」的製片李烈及導演都是從電視單元劇出身,深知資金籌措之難,也只好在最省錢的兒童體材上下手;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海角七號」。由於觀眾已習慣好萊塢巨資電影的表現手法,觀眾相當挑剔影像精緻度及演員的明星魅力,這是國片較缺乏的層面,特別是在電影技術人員的大量流失,讓國片在攝影、剪接、配樂、後製都走極簡路線,幾乎接近紀錄片,這對電影商業市場是一項警訊。
由於資金不足,使得國片類型單一化,好久沒看到國片拍攝戰爭片、警匪片、歌舞片、歷史宮闈片了。商業市場是要滿足大眾口味卻不是低俗及喜鬧,最近西片票房狂賣的「黑暗騎士」及「媽媽咪呀」就是一例。國片要復興必須長期作戰,如只是曇花一現,反而扼殺新銳導演的雄心。
目前政府及企業界應掌握時機予以援手及融資,讓此一國片反彈氣勢繼續。當我們看到政府為了挽救股市可以釋出如此多的利多,但對文化創意產業卻如此沉默,而由台灣首富郭台銘大筆投資的影片「白銀帝國」為何不在此刻上映,為國片復興再助一力呢?
鴻海的白銀帝國【經濟日報07.07.14社論(另參本館:鞋業王國與白銀帝國
近來無論鴻海或是董事長郭台銘本人均在媒體頻頻曝光,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鴻海科技不僅已成為全球3C代工領域最大且成長最快的國際科技集團,集團全球總市值超過新台幣2.3兆元,布局橫跨歐、美、亞三大洲,員工總數超過20萬人,同時全球共取得超過1萬5,300件專利之外,近來郭董事長本人與女明星間的互動新聞及其胞弟的過世,在在都引人注目。
但更令人矚目的還是郭董事長及鴻海集團不斷釋出產業版圖擴展計畫與未來的投資方向;例如,對越南千億台幣的投資計畫、對內蒙的1,300億投資評估等,這 是地理版圖的布局擴張的部分;在跨業經營的企圖上,除了前年成功併購奇美通訊並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代工廠,也因併購了安泰電業正式進軍汽車電子產業;再就是去年併購了普立爾科技,成為全球第一大數位相機代工廠。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雖非直屬鴻海旗下,但也屬集團運作的公司同樣急遽擴張;例如,市值已達3,952億元的群創光電,規模已直逼友達。
這些併購及跨業投資都使得鴻海集團跨業版圖迅速擴展,因此,每當傳出鴻海的併購或投資計畫傳言,都會成為媒體的重要新聞內容;例如,鴻海合併廣達一事,一 傳再傳;又郭董事長年初曾公開表示,有意朝娛樂影視、工業銀行兩大方向發展,因而也傳出郭董事長偕同GE及私募基金打算入股萬泰銀行;另外,郭董事長在今 年股東會上信心滿滿地喊出,集團營收今年可破2兆元,並宣布在今年準備跨足醫療器材產業。緊隨而來的便是,最近傳出,郭董事長打算明年退休並將其個人資產在退休後分成三等份,各1,000億以基金的方式分別用於「醫療生技」、「科技研發」、「慈善教育藝文」三項領域。
說實在的,雖然鴻海集團及郭董事長本人財力雄厚,但這些跨業投資計畫,也真夠令人眼花撩亂的了;看來在兩兆雙星裡,除了半導體外,其餘包括液晶面板、生技及數位內容產業,郭董事長均想一併通吃。這樣的企圖及氣魄,不僅令人敬佩也令人期待;當郭董事長宣布以千億投入醫療產業事業後,不僅立法院王金平院長趁著弔唁郭董事長胞弟之際,向郭董事長說明立院剛通過生技新藥發展條例草案;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也表達力挺郭台銘捐錢研究血癌,還說如果需要他加入研究團隊,他會考慮;而郭董事長千億投資計畫,更直接的效應便是隔天股市大盤下挫近百點下,生技醫療類股仍一枝獨秀有20檔強攻漲停。
不過,台灣生技產業未來是否會因為郭董事長千億投資計畫而飛上枝頭,恐怕也沒那麼容易。若以千億鴻海股票信託或成立非營利基金的方式,假設每年有5%孳息 可運用,每年50億資金說小不小,但若要開發新藥,以國外經驗平均每研發一種新藥需花費10億美元(約台幣330億元),而且還可能毫無所獲的情形下,恐 怕效果有限。再者,台灣的生技或製藥技術能力不僅有限,到商品化的供應鏈也不全;就以專利獲取的資料來看,台灣的製藥、化妝用品、生物科技在美國專利從 2001~2005年才180件,別說跟先進國家比,韓國的345件就比我國多出了許多。更糟的是,我國這些專利有近七成根本從來沒人引用過,更別說有多 少技轉或商業化。
倘若郭董事長的千億基金運用在醫療事業上,憑藉著台灣的醫療水準及未來中國大陸的潛在市場,的確有其發揮的空間;但務實而言,與其期待未來的這1,000億,還不如先觀察目前類似長庚醫療集團的發展與布局。
總之,郭董事長的氣魄與對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判斷,值得尊敬,但以鴻海長於併購成熟企業、大量低成本複製的經營模式,是否同樣也適用於強調創新、創意及客 服的生醫、金融或數位內容產業,而建立起包山包海的產業帝國?去年郭董事長投資開拍的電影「白銀帝國」已於年初殺青,未來票房如何,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富士康事件
(楨:由以下「富士康事件」相關貼文,可看出「理盲又濫情」是各地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的通病,少數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的「理性且事實」之聲則微弱。
你比如不論官/媒如何的明查暗訪,都沒發現員工墜樓事件與富士康企業管理,勞動權益有直接關係,並排除了工作壓力和勞動強度為自殺原因。相反,富士康是包吃住/全空調/福利冠台商。
霉體們就轉批富士康是物質豐腴的精神血汗工廠(啥精神性血汗工廠?其實吊馬克思異化論書袋更屌!但共產國家實踐結果更賤!)。
於是整個輿論就成了,無論富士康如何「搭天網地網隱形網/加薪2成減少接單少加班」,只要80,90後/草莓/啃老//閃跳族/小皇帝/小公主們,不爽的工作,全都是沒人性的。
但問題是世上的生產線型工作(從英帝分工論,美帝福特主義到日本第一的豐田式管理)再怎麼人性化,也不可能像研發/創意/服務型的工作,如同公務員不可能像NGO志工,關鍵是要適才適用,故富士康自保/治本之道是要透過心理測試,挑出現有並排除將來的高危險群,因為中國這波混雜著失序型(社會失範)利己型(自我了斷)和利他型(親人高額撫恤金)之自殺,已非所能富士康獨自解決。
另外如富士康是陸資在台工廠,綠獨會如何操弄?這可參考千島湖事件!
另參本館: 中國職業病 中國就業 鳥巢世代 啥是直升機父母 《自殺的權利》 《人類自殺史》 鐵飯碗 民粹亡台 越女不想嫁台 )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019706
白銀帝國 Empire of Silver (2009)
導演:姚樹華
演員:郭富城/郝蕾
劇情簡介
本片費時3年拍攝後製,全片耗資4億台幣打造,跨越8000公里,外景遍及山西、敦煌、青海。電影由亞洲天王郭富城、郝蕾、張鐵林,以及台灣實力派明星金士傑及恬妞聯合主演。幕後製作陣容包括金馬獎最佳攝影潘耀明、剪接廖慶松,曾入圍奧斯卡的藝術大師奚仲文,動作指導董瑋,張叔平也擔任本片藝術顧問。
首次執導的華裔美籍女導演姚樹華,則堅持影片製作水準,全片出現的古物珍品全為實物,既可窺見清末中國第一富商的生活點滴,也顯露導演個人的藝術涵養和仔細要求。
本片是向山西晉商致敬的作品,向全世界介紹縱橫五百年於中、蒙、俄地區商業霸主的文化。此片描寫一山西票號起落的故事,由於清朝商業發達,晉商發明匯票制度,以匯兌代替危險的鑣局押現銀運輸,且兼營存放款,是今日銀行制度的前身,其勞方身股(即員工配股)的制度,更是首開世界先河。由於山西票號掌控當時的全國金融,甚至有「清廷的財政部」之稱。
而此片描寫之「天成元」票號,擁有自中國各地遠至俄國、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個分號。本片主軸即描寫此商業帝國兩代之間的傳承,除了一段糾纏在父子與一奇女子的三角關係外,同時亦是中國兩大思想體系——法家與儒家的義理之爭。而天成元票號在歷經綁票、擠兌、八國聯軍、官方與民爭利,以及辛亥革命等事件,所顯現的大仁大義的恢宏氣度——商人重義,亦即晉商的仁義精神,與其他商人不同之處。
為忠實呈現清末商賈富貴生活的點滴,導演堅持「沒有考據的東西不用」,各類裝飾物,包括玉佩、帽子上的玉片、戒指和扣子等都是真的古董。婦女們的服裝,特別是康夫人的衣服,都是用古物和新材料縫合起來的,甚至為一塊布料,藝術顧問張叔平與導演特地奔赴巴黎。婦女們的頭飾也都是古董,有的已經嚴重褪色,不得不重新鍍金。有部分道具是根據歷史記載重新複製的,像茶杯、毛筆和大算盤(根據博物館所藏按比例複製的)等。但基本上所有的裝飾、瓷器和傢俱都是真正的古董。
幕後花絮
本片斥資一千萬美金、籌備兩年,由著名電影人焦雄屏及導演姚樹華共同監製的作品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stw49807011&channelid=CH22
主題:看不懂《白銀帝國》的觀眾不要光批評 (無雷)
1F因為好奇郭台銘投資的電影會是如何,所以不管網路上的壞評,還是跑去看《白銀帝國》,看完內容,覺得一點都不像其他人說的難看,反而是不懂商學、管理學理論的人,可能會覺得有隔閡,所以我倒是想跳出來說幾句話
藍祖蔚影評說,本片在音樂上的考就差了點,但這點其實很多電影都有,例如《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電影中就放了完全不合時代的《la vie en rose》,所以光在此點大書特書,對說故事的導演有些不公平
至於片中的人物描寫,也相當可圈可點,若能用一個字來概述我對主角的感受,那便是:邱掌櫃(貪)、戴掌櫃(賢)、女主角(烈)、康老爺(孝)、康三爺(能)
康老爺的所有出發點,就是為了向祖宗交代,為了「持守」康家幾代下來的祖業,甚至用盡心機讓駐外掌櫃不得帶妻女(以免掌櫃子女瓜分票號),或是電影後半的那句「他剛我就柔」,道盡了一個商人最陰沉且柔軟的身段
而康三從一個玩?浪子,到執掌家業,他最大的改變不是賺回多少錢,而是學習最新世代的管理技巧,不再避諱戴掌櫃功高震主,反而寬大能容的讓賢者輔佐,一部描寫幾百年前的片子,卻安插了最新潮的管理技巧,若管理大師得見,我想連彼得‧杜拉克都不得不欣賞
所以若有其他網友批評此片,我想就聲光的張力、或是影片的流暢度,可能略遜同時期大片,但就一個看故事的觀眾而言,這部片,的確值得商學人是好好咀嚼,而那些只關心床戲和繼母戀情的網友,個人建議可以去看《金瓶梅》就好
最後,我還是給這部片很好的評價,而且必須提出,電影中有一位只「現聲」的老爺爺,或許你以為他只是個旁白,但換算年曆下來,他的年紀就等同於我們現代人的長輩,所以這個無形的聲音,其實正是與我們拉近距離的媒介,告訴我們:為商秉持仁義,不是一個多久以前的傳說,而是一個的確存在,並且在我們身邊流傳的故事
2F評的非常忠肯!!不愧是工讀生!!
3F白癡經典評論:看不懂的人不要批評,殊不知全世界只有他一個人看得懂
4F我是個40歲的人, 也管過一年20億多美金的生意, 我贊同這位影評說法, 有些電影不演誇張劇情, 探討現實, 請各位想想, 這部電影中所描述的大家族生活是真的, 在現實生活中, 你就會覺得誇張了, 即使是在現在, 一個有錢的大家族, 生活其實是不容易的, 因為一有錢, 每天都擔心, 連兄弟都會鬥, 更別提外人; 這部戲就是節奏快, 主要是整個事業的家族內外的重要記事, 很好看.
5F謝謝「礦泉水」的評論,我也很喜歡這部電影,而你的評論也寫得很貼切。推!
6F不是看不懂,誰看不懂啊?是劇情安排跟拍攝手法差強人意大家也知道片中在教導什麼商法什麼仁義,什麼讓賢,而是整部片子拍攝手法不流暢,可能是剪輯的問題,感覺怪怪的?不是很順暢?,這關係到看電影的整體感受,我只覺得花首輪的錢有點怨妄了,因為並沒有廣告中的所謂磅礡呈現?磅礡在哪裡?如果你硬要說這是部好片子,那也只能說每個人感受不同吧?
7F非常簡單的劇情,根本不會看不懂,只有喜歡不喜歡而已
無圖示唉,白花花的銀子……就是沒帝國!
8F您一定看得懂!我們也看得懂!劇情簡單而溫吞,搞搞繼母、繼子的曖眛(姚女士說李安是她的「參照」,怎沒學段「色戒」?)年過半百的姚樹華女士,擁有史丹佛大學戲劇藝術博士,「是台灣電影導演新秀」。 姚樹華在美國執導舞台劇時間長達6年,沒有任何電影經驗……她是鴻海群創(面板廠)董事長段行建的老婆,一千多萬美金,玩玩,大家快樂!我看不到氣勢、看不到很細膩的人際對應(天津那個吞鴉片自殺的妓女角色最明顯)……
引自幕後花絮:「本片為了忠實呈現晉商「博學、知恥、腿長」的經營哲學,劇組更征戰橫越4個省份、12座城市(甘肅敦煌、甘肅阿克塞、青海當金山、河北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太古、山西晉中、山西平遙、山西靈石、山西沁水、山西晉城、山西運城)、46個景點,並歷經9次大型轉景,足足為同等級製作規格的商業鉅片的3倍,總里程數高達2萬3千公里,自中國最東側出發至最西側,可往返2.5回!」
這是數字遊戲,但我看不到「晉商」、「白銀帝國」的大戲!戲要是好,在大宅子裡拍,一樣有戲!
PS:旁白聲不是我們的長輩,是你家長輩顯靈了。你竟然可以這樣詮譯那個旁白
9F而那些只關心床戲和繼母戀情的網友,個人建議可以去看《金瓶梅》就好----你還真「癈」話!如果不重要,來上那段兒,您說,撐時間長度可以賣好點兒的價錢嗎?你只看故事?那麼,繼子和繼母不是故事情節?放在戲裡,不白搭嘛?難道這是「隱喻」、「象徵」……好難唷!
10F這篇評論的非常好 我看了也有同感,說別人是工讀生的這位真是顯現出自己沒肚量也沒程度
11F我是去電影院看的,我覺得不錯ㄚ,但我隔壁的上班族一直說很無聊看錯片了.我覺得是程度的問題吧.就像在片中..明明世道這麼亂...有人的能力只能去提白銀.有人卻在開窖.....真的很不喜歡和上班族坐在一起.明明就翹班.還ㄧ副好像自己多行.跟旁邊女伴說他看過多少多少電影.暈倒..= =
12F今天去全球看了白銀帝國,沒有看評論就去看了,朋友說開眼評價很差,我看完沒有覺得很差阿,只是整部看下來你會感覺不到重點在哪,很像在看連續劇一樣,但開版講的我很同意,唸過商科多少都會了解這部在講什麼,心中的話:沒有很難看阿!但也沒有很精彩! 13F沒有看不懂電影的觀眾,只有故事說不清的導演。
14F本片主要演啥?對對對!就是重點在哪?
15F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情慾占的比例雖然不多,但這部片卻以情慾做為全片的主軸,辜負白銀帝國之之名,畫面一開始講述康老爺的四子特性,一面是慈悲施粥,一面是有人抬棺抗議,施粥我可以理解,但抬棺的因由卻連最基本的應付都沒有,直接給它無視,商、逐利之夫,正反的角度都是觀察的重點,深入的程度代表這家人的人間評價是否立體,此可惜一,既是帝國免不了權、利、名,父子、兄弟之間的權力相爭,但是兄弟沒有權力之間的互?父子之間接班也順利到不可思議,反而一個女人卻在這局中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轉軸,透過他的生,父子不睦,經過他的死,父子感情回復,船過無痕,這之間的衝突和轉折太快、太過粗糙,全片結束就只剩仁義二字,其它,一無是處
ps:郭董、你還是做你擅長的生意和管理人才吧、投資電影真的不是你可以幹的、管你金山銀山至最後都會賠光光的...
16F西方國家是以觀眾票房為訴求的電影~大家都愛看也搶著看!不過就是流行~但會以教育智慧作為結尾的大概也就中國人會砸那嚜多錢在此片上吧~好不好看跟不跟的上流行也是因為被西方所影響!中國會出那麼一部大卡司~且重點是用在教育意義上~我本身就覺得光榮~可以做一下比對式的看法!如老闆父子的作法比對!主管作法的比對~跟結局!我想這是部教育片~現在商場上已夠爾虞我詐了,沒仁義的人也未必會比現在多嗎?看各位自家的老闆或許會覺得更精采嗎?但他的結局是真實的也是個好結局~也得到了老爺爺的智慧!這樣想我就覺得這是部好片!
18F看過 喬家大院 就知道 白銀帝國 在演什麼了
19F應該改為 [愛情帝國],比較符合劇情內容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7724
《白銀帝國》:早產卡羅素 文:藍祖蔚
你很難在華人電影中看見或聽見歌王卡羅素,《白銀帝國》中就有,但卻強要他早熟,而且早產。
《白銀帝國》中共有三位音樂家受邀譜寫音樂,包括出身中國的蘇聰(《末代皇帝》的三位配樂家之一)和林海,以及日本作曲家長岡成貢。
但是最讓人印像深刻的卻是普契尼(Puccini)的歌劇代表作《托斯卡(Tosca)》中的名曲「今夜星光燦爛(E lucevan le stelle)」。
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那是歌王卡羅素演唱的版本。
原因之二是那是電影男女主角郭富城(康老三)與英文教師杜筠清(郝蕾飾演)的定情音樂。
但是,我們得先回頭檢視一下歷史:
普契尼是在1900年創作完成《托斯卡》。
卡羅素是在1902年才剛灌錄完成他的第一張唱片。
1900年的中國發生了義和團之亂,康老三的四弟就在義和團動亂之前就帶著新婚妻子去了天津度蜜月,沒有參加天元成的掌櫃大會,而在那個大會上,我們首度瞧見了杜筠清,她的身份已是康太太,但是丈夫不是她所愛的康老三,反而,康老三要叫她一聲媽。
亦即是說,電影中他們在卡羅素的歌聲中相戀相愛,甚至共度巫山雲雨時襯顯在環境中的「今夜星光燦爛」的時機,應該是在1900年之前,那時,普契尼還沒有寫出《托斯卡》,「今夜星光燦爛」的旋律應該還在他的腦海與心田中盤旋;那時,卡羅素還是一位在拿坡里演唱時,常被觀眾無情訕笑的年輕男高音,更別說灌唱片了。
除非,《白銀帝國》的劇情中真的像《似曾相識》一樣,一位來自未來時空的情人,把拉赫曼尼諾夫那一首膾炙人口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by Paganini)」帶到音樂還沒有誕生的二十年之前,蠱惑了情人。
亦即是說,強調考據功夫,強調一器一物皆有所本的《白銀帝國》,卻栽在音樂的考據上了。
平心而論,「今夜星光燦爛」曲調優美,歌詞雋永,用來刻畫男女定情,其實很有煽情加分作用,如果只是「事後配樂」,也許可以算是導演雜抄百家的拼貼功力還不錯,但是如果真的挪進電影中做為道具(天元成各地分號極多,在那個西洋新玩意容易成為富人收藏品的年代,用留聲機聽西洋歌劇,確實可以襯顯杜筠清喝過洋墨水,得以教英語的知識份子背景),甚至最後還有一把火燒掉卡羅素唱片的特寫,年代錯亂的考據失誤,就不但不能加分,反而是貽笑大方了。
我其實也不想這麼吹毛求疵,一般人聽歌就聽歌吧,誰會去考據卡羅素與普契尼的年表呢?可是,當導演一而再,再而三地擷取「今夜星光燦爛」的旋律時,你知道導演是很想用音樂來煽情的,徜若不曾出現卡羅素的圖像與黑膠唱片,也許還不會想要去聯結與考據,也就不會發現了卡羅素的早熟與早產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31&eid=v231106
白銀帝國:無力的呻吟
片名唬人,海報哄人,《白銀帝國》終究是電影潮汐中的一絲泡沫。
白銀不多,帝國沒有,是我看《白銀帝國》的第一印象。
重心渙散,不知所云,是我看《白銀帝國》的第二印象。
想講的東西太多,卻什麼都沒有講清楚,則是我看《白銀帝國》的第三印象。
如果要炫耀封建家族的身家,探索無所不在的父權陰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遠比《白銀帝國》更懂得搞噱頭與氣勢。
如果要探索龐大家族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亦不子的父子情仇,《白銀帝國》不但比不上曹禺的《雷雨》,連翻版自《雷雨》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或者是張藝謀的《菊豆》和馮小綱的《夜宴》都要比《白銀帝國》處理得更細緻,更色彩斑斕且多情。
至於在商業交易和政壇人脈上的縱橫俾闔,標榜向晉商致敬的《白銀帝國》,不但比不上電視劇《大宅門》,更別說向高陽小說「胡雪巖』取經,拍出一些撼動人心的經營理念。
不清楚要說什麼,又說不好想說的主題,其實是《白銀帝國》最致命的要害。
例如電影找不出襯顯晉商「天成元票號」影響力的戲劇手法,只能以大宅院、各地掌櫃算總賬和米糧脤災的「表象」充排場,有噱頭卻無戲肉,張鐵林飾演的「天成元」的財東康老爺最高明的理財術卻只有一場囤積私鹽的戲,坐視大眾身上發膿潰爛後,再得意洋洋地釋賣積鹽,坐收暴利,這等行事作風,標準的奸商,如何呼應從地底挖出祖藏白銀時附帶的那張「仁義」字條?如果只是想要以老一代的老奸巨滑來襯顯新一代的仁德厚義,卻又來不及交代郭富城飾演的康三爺從藏銀起家,行仁義以致富的商戰傳奇,一方面是矛盾叢生的劇情剪裁,一方面是蒼白無力的人性刻畫,雜揉一團的結果,無人確知導演要傳達的主軸精神究竟為何?
同樣地,郝蕾飾演的英文家庭教師杜筠清,喝過洋墨水,敢於追求自由戀愛或者婚前性行為,但是真要論及婚嫁,一方面毀棄山盟,甘為情郎父親的續弦,另一方面卻又綑紮守身,不願屈志辱身,最後還是難逃強暴命運,還要找洋醫拿掉子宮,拒作傳宗接代的工具。她的懦弱、猶豫或頑強,其實都有好戲可看,偏偏,前因不詳,既然該著墨之處,不見解說,後頭的烈性抉擇,也就很難贏得認同了。
同樣地,康老三要從紈袴子弟變成家族繼承人,一肩擔起萬斤擔,卻又選擇西域行,從老祖宗的發跡地找回奮發志氣,問題是他從蒙古人那兒學到了什麼經營密訣呢?才講了兩句話就被蒙古姑娘拉去跳舞了,這樣的戲劇安排,除了引發觀眾的訕笑聲,有任何意義嗎?(郭富城的跳舞功力遠比裝腔作勢的那兩下蒙古舞精彩得多了,既然要郭富城跳舞,卻又只要他虛幌兩招,是不是暴殄天物呢?〉
至於康家兩代對家奴掌櫃有不同的見解,康老爺會羞辱出錯的邱掌櫃(丁志城飾演),最後卻又想回頭收買人心;他不看好長袖善舞的顧掌櫃(雷鎮語飾演),怕他羽翼一豐就難已駕馭,因此想收為義子,他的算計是矛盾的(真有狼子野心,就算有了父子關係,就保証虎不不食父嗎);康老三欣賞的是顧掌櫃的,卻又和邱掌櫃有一趟狼口餘生的患難情誼,邱掌櫃為此下跪答謝,最後卻還是在風雨飄搖之際,殺人吞款,既然如此,又何必安排前頭的生死相許之情呢?人心猙獰,確實很難在有限的篇幅中一一細述,戲劇的重點就在於能不能化繁為簡,畫龍點睛,而非一再提供複雜又錯亂的訊息,全然不知所云了。
《白銀帝國》改編自中國作家成一的小說「白銀谷」,改用帝國之名,確有霸氣,但亦自暴其短,連基本的戲劇重點都把握不住的搖擺帝國,真的還是回到小小的山谷裡去,也許才貼切適當呢。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8/post-1567.html
白銀帝國觀後感(雷)
前陣子有機會去看郭富城的新電影白銀帝國,既然是影帝的電影應該不會難看才是,看電影前我沒有看過什麼電影大綱,想說進去看了就會明白,一開始我還真是懵懵懂懂,歷史背景老實說我的概念很差,歷史這個科目我在高中和大學都被當掉過=.=,所以歷史我還真的不太懂,反正一開始三爺(郭富城)就是在大戶人家。
這大戶人家的康老爺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又聾又啞,二兒子喜歡個性衝動好用暴力,三兒子整天糜爛喝酒,小兒子算是正常的,但是小兒子娶老頗去度蜜月時,老婆在途中被人掉包,後來又被撕票,於是小兒子因此就瘋了,而二兒子在趕去救援時因為摔馬也癱瘓了,於是三兒子也不得不扛起家族的事業。
電影開始會覺得這個三爺沒什麼上進心,對於他是否能扛起這家族事業也很懷疑,而且三爺對於康老爺的行事風格也不太苟同,到底三爺會怎樣接管這個事業的確讓人很不放心,劇中有一個很大的衝突點,就是康老爺後來娶的老婆是三爺年輕時的女友,三爺現在還得叫她一聲媽!這感覺還真是怪~
這後母其實康老爺也碰不得,因為對三爺舊情難忘吧!當二兒子癱瘓四兒子發瘋後,康老爺也希望可以再留個後,但是這麼一搞與後母的關係更糟了,但是也不會因為如此三爺和後母就更有機會接觸,三爺對於他的舊情人依然當成是母親看待,絲毫不敢有逾越之舉。
之後三爺為了要學更多,到祖先發跡之地去學習,感覺也是學的有聲有色,直到後母的假死才回去接管事業,後來才發現是後母要把三爺騙回來,但是他們還是始終沒有辦法在一起,最後後母也出國深造了,三爺也開始營運自己的事業。
八國聯軍的關係,原本白銀的貨幣改成了紙鈔,這事業也開始變成了銀行的事業,只是好景不常,一張張的鈔票變得一毛不值,此時存款的民眾就開始不認帳了,因為有價值的東西變成沒有價值的東西,反而開始希望拿回白銀,到底要不要給人民白銀啊?擁有大量白銀的康家是否就要這樣虧下去。
康老爺和康三爺各抱持著不同的態度,最後三爺決定開始發放白銀給民眾,取得民信才是最重要的,三爺也確信這才是對的,但是康老爺相當的不諒解,康老爺覺得三爺愧對祖先,當然自己也覺得很愧對祖先,因此康老爺就從此離開了。
康老爺留下的就只剩下後來所生的一個兒子(非後母生的),整個電影的開始與結尾,就是由最後的這個兒子以旁白的方式表現,而這個兒子之後就跟著三爺學習做人與做生意之道,三爺的確是個令人敬佩的一號人物。
對民眾發放大量的白銀,三爺從地窖中挑出一箱箱的白銀,這些白銀都是祖先留下來的,也在這些白銀中發現了祖先遺址仁義兩字,這一切所做所為根本沒有愧對祖先,三爺做對了!其實整個故事的內容都在表達三爺的處事態度,這些態度當然是受肯定的,也是值得學習的,雖然電影步調慢到快睡著,但是也不差就是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拿的這張電影票是送的XD,永慶宅部落中有時會有好康分享的活動,只要多在那邊留言回覆就有機會得到電影票唷!
http://portable.easylife.tw/1825
應該只是前傳的白銀帝國
如果說白銀帝國不只是康三爺的前傳的話,那我對於白銀帝國花上大把時間在康三爺(郭富城)身上,感覺實在有點不耐。這樣說來,整部片或許有點類似康三於劇中所說的一段台詞:「大仗祖宗打下了,小仗有下面文武打手,現在我們只要專心怎樣舒服過日子就好了」。我看不到晉商天成元成為「海內最富」的傳奇,也看不太懂電影中有如浮光掠影的近代中國歷史造成天成元危機的應對,那剩下的,是否乾脆就專注在康家父子二人和女主角郝蕾的愛恨糾葛呢?
電影中細節是好看的。開場幾分鐘,就有當時名動天下晉商的聲勢;歲末結算時員工分紅的歡樂和張鐵林說感謝話的氣魄;山西票號中營運的企業管理和近代銀行的概念;還有立馬橫刀於山谷小路上,銀兩運行於大江南北、甚至直跨沙漠,在那廣闊邊疆上默默行走的遼闊場景。每一段每一段場景,每一幕每一幕分鏡,以及張鐵林帶頭所有的演員的演技,都足夠把電影外殼撐起。但過於複雜的敘事方式,卻讓本來應該是大開大闔氣勢磅礡的歷史巨作,弄得過度內斂、抒情過頭,讓歷史片裡的那股氣老是無法一氣呵成連在一起。
然後,我立刻想起了當年的臥虎藏龍。
當年我認為臥虎藏龍敘事切的太過片段,導致空有每段每段精采的場景、分鏡和精采的竹林打鬥,卻無法滿足我對於武俠的期待,無法滿足我對說一個好故事的期待。
白銀帝國的演員水準明顯比當年的臥虎藏龍好上不只一個等級,聲勢更為大器。但我想如果能夠先拍部天成元票號從無到有樹立「海內最富」晉商名號的傳奇故事,再來這個白銀帝國誰是接班人的續集。或者反過來先拍康三爺帶著天成元度過危機,然後再來這個一代商人青春過往的前傳,都會讓故事完整度豐富度更高許多。
簡單來說,或許是想說的東西太多,或許故事開始的起點位置不對,讓整部電影的完整度大打折扣。不然也不會電影結束燈一亮,我周圍立刻傳來不少細微「啊,就這樣」的低呼。
http://mariorz.com/2009/08/10/666
《白銀帝國》純粹是學術性的
一言以蔽之:當娛樂電影不太行,當歷史知識來吸收還不錯
每次話題暴走變骯髒的時候,有個朋友就喜歡引用周星馳在《鹿鼎記》的名言,純粹是學術性的。這篇文章沒有暴走沒有變骯髒,不過這句話倒是第一個想到的標題。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看完《白銀帝國》之後最大的感觸,就是它的歷史教育意義,比電影娛樂性來得高。如果你是看了海報,聽說砸了很多錢下去,又是古裝且是戰爭時的背景(八國聯軍那時代),就想去大螢幕看大場面,那就是一大錯誤期待。
《白銀帝國》的賣點不是那些。它說的是那個時代的票券「商業」,以一家票號的故事做為重心,的確票號中有恩怨情仇,但在這深層的人性上,坦白說普普通通,沒特別打動到火行者。《白銀帝國》是史實改編的,也就是說,它本來就有素材了,主軸的故事線不是問題,變成電影之後好不好看,就要看編劇如何濃縮出精華,以及導演想要表達出來的東西了。
火行者要先說明,自己本身對歷史這方面的了解還談不上可以和大家分享什麼心得,所以無法在此告訴大家,這部電影考究是否出色,但身為一個平凡的觀眾,至少看完《白銀帝國》之後,以前教科書上只是幾行字來說票券的誕生,現在能自己從一部電影中的故事去經歷,它的意義絕對是有的,再怎麼說,都讓我們對清朝這種「銀行」的出現有十分具體的了解,除非你對歷史沒性趣或是對經濟、金融完全無緣,那就另當別論了。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你非常喜歡像《華爾街》〔Wall Street〕這一型的電影,然後期待《白銀帝國》是一部中式古裝《華爾街》,那也不妙… 原著是有名,但拍成電影之後,經典地位是無法和這些財經大片抗衡的。
但再怎麼說,《白銀帝國》還是一部「電影」,還打著郭富城,相信純為了看電影而不是吸收清朝知識的觀眾是多數。其實乍看之下,《白銀帝國》的質感也還不錯,配樂水平夠,錢有花下去,所以有「大場面」的感覺,可是就整體來看,導演的功力仍是個關鍵,故事說的吸引力不足,有點散,讓火行者雖然會跟著劇情走,卻沒有期待等著下一幕的情緒。好在片長不到兩個小時,若是拍成二個半小時以上,陣亡機會應該很高。
有些剪接的地方,不是很順,也就是說會讓你在看電影的時候留意到有剪接,若是真的順暢,其實不特別去看它的話,並不會發現「接縫」的。
對看電影看很多的人而言,《白銀帝國》的深入程度可能不太夠,不論是角色或是故事,太過表面的敘述,而沒有撼動觀眾的精華。純資訊取向OK,電影取向就弱掉了。至少,《白銀帝國》還有好山好水,在視覺上、時代上、歷史知識的傳遞上,《白銀帝國》還是值得拍拍手的,剩下的嘛,比較挑剔一點的職業觀眾可能就會冏到了。
看看《白銀帝國》長點知識也好啦。
火行分說 滿分10
–分說,不分說,由分說!
故事劇情 ★★★★★★☆☆☆☆
時代背景 ★★★★★★★★☆☆
角色刻劃 ★★★★☆☆☆☆☆☆
商業娛樂 ★★★★☆☆☆☆☆☆
深入人心 ★★★☆☆☆☆☆☆☆
http://blog.nownews.com/firewalker/textview.php?file=329876
白銀帝國 The Silver Valley
國片已有復甦跡象,而今,『白銀帝國』更是眾目所盼,盼的是那股豪氣。
以現代世界金融海嘯危機,返回古代借鏡。看清末,晉商獨壟票號業務,從大好商機,至八國聯軍的政治經濟危機大舉來襲,晉商如何兼顧祖業,並成全對小老百姓儲戶的信諾。
清朝商業活動發達,與世界許多國家有貿易往來。所謂的票號、錢莊,從護送各地的銀兩,到配合慈禧政府的紙票發展。小老百姓可用一兩銀子開戶,也就是現代銀行的前身。以誠信讓老百姓願意將自古以來安存家中的銀兩放到票號,是金融制度、金錢觀念的大改革。霸氣與豪氣,截然不同。政府可以沒信譽,晉商「天成元」票號必須遵從立業守則,啟出地底銀兩以應付擠兌局勢。
張鐵林飾演的父親,個人的文武氣息兼具,以大掌門人姿態光榮祖業,看他行走、主持業務、教導本是最不想器重的三子、交棒祖業,並且如願生下第五個兒子後,單騎絕塵而去,形成一則傳說。他對三子剖析戴掌櫃與邱掌櫃的個性、才能、有無子嗣的差異,並且說了一句頗堪玩味的話:「戴掌櫃是聖人,聖人最難駕馭。」
郭富城成功擺脫早年香港四大天王的奶油小生形象,將演唱會的表演與電影角色區分得很鮮明。以『三岔口』及『父子』兩年內連獲金馬獎影帝肯定。在新片『白銀帝國』,他與家中的英文老師互守終生的單純戀情,因父親的介入,竟成為他的繼母。亂倫,不是本片想發揮的題材,甚至是謹守輩份不逾越。即使是郝蕾飾演的繼母已經與父親達成協議假死離開中國,將與珍妮佛堤莉飾演的牧師娘前往美國,他倆珍重道別,他克制住他的唇,沒印上她渴盼已久的唇。
本以為繼母亡,從大漠返回家鄉奔喪,他跪地久久不起,是父親拉他起身後,他一隻手指著父親,憤怒得無法以言語表達,重重、沈沈地捶自己的胸三次。僅在這一次,他強烈地表達情緒。
因戀情受阻,他在接掌票號前的生活方式像紈袴子弟,實則默默觀看關心社會貧瘠與父親的決策。跟一對老小乞丐說:「天下傷心事多」。一句感慨,勝過千言萬語。
他任由頹喪的妻成日吸鴉片,不僅是富貴家族的表徵,也是內在鬱悶的出口,更是當年大英帝國將鴉片輸入中國的歷史。根基的腐爛,始自於內在的敗壞。國勢與晉商康家的家運,走向下坡,如何起死回生?就像是繼母堅抗命運,為自己脫困。而,最不受張鐵林飾演的康老爺疼愛的三少,必得撐起家業。兩代的經商觀念也引起挑戰。三少獨看重戴掌櫃,這段任人識人的佈局引發危機。
要拍攝這般大的題材,無論就劇情切入點、表現方式,都很難面面俱到。電影以三少的幼弟,也就是父親晚年交託的兒子,以蒼老的嗓音做為旁白,敘述家族歷史,太傳統,難於創新意;駱駝商隊沒刻畫出大漠的壯觀,很可惜。
倒是,郭富城與邱掌櫃於路途中遇狼群的一幕很精彩!先是一隻狼隱在邱掌櫃身後,以造成觀眾的好奇心,繼之,狼群四面出現,郭富城以現成的食物、以火、以劍與邱掌櫃互擊發出鏗鏘銳利聲智退狼群,光這一幕,就表現出三少的機敏勇敢。邱掌櫃感激地說:「我的命是您的。」三少一派閒雲野鶴器闊:「人的命、馬的命,都是一瞬間的事。這是經驗。」並且,多次與邱掌櫃或戴掌櫃強調:我不是我父親。偏,父親常說:「三子跟我一樣帶有殺氣。」
三少如何運用仁心創新局,並度過清末經濟危機?他被父親認定的殺氣,其實是堅定的用人之心。即使和邱掌櫃有共退狼群的交情,但當他決定以戴掌櫃為總掌櫃時,他對邱掌櫃的厲言正色,是做為一名決策者該有的態度。戴掌櫃介於兩代父子「攻心」與「交心」的託付,更可感受戴掌櫃的「心鏡」澄明,而演出這角色的雷鎮語,在銀幕上的形與質很亮眼。
票號的人事非常嚴謹,如金士傑飾演的天津分部掌櫃與恬妞的情,引發的事件與處理方式,正說明晉商的工作態度。而邱掌櫃勾結外人,是權慾擴大的魔念。在大院落裡,眾掌櫃撥著大算盤上的珠粒做年度大會帳,以及,許多名精神抖擻的小男孩在院落裡習武,簡潔有力的模擬重現當年的行業。
仁義是人本!
古人總說士農工商,等級已分列。為商不易,在『白銀帝國』看到商之品德何在。也許,「帝國」之名,多了霸業心態,也正因此而一直在影片裡強調「仁義」。這或許才是有「台灣首富」之稱的郭台銘出資拍攝晉商的用意。
豪氣?期待接下來更多量的國片投資計畫嘍。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89&c=BA0004
白銀帝國個人影評
起初,看到白銀帝國的預告,我在想,天啊!這部片一定值得看,拍攝品質很好,整個角度採光都滿自然,很快融入了電影裡面的意境
這部片的預告,我看的時候,對白銀帝國第一印象是愛情,很有思想主義的智慧,感覺跟赤壁很雷同,但是我看得完之後,白銀帝國的意境並不是指這些為重點,而是指金融業。放在"不倫愛情關係"和"傳統仁義道德"有些可惜,這部電影是以金融為重心,龐大的票號(金融體系)如何在競爭中生存,一個企業的維繫是多麼的困難,企業的運作就如一個朝廷運作,有太多爾虞我詐. 大多當斷必須斷. 不斷則自敗,太多不能以仁義道德作依歸的手腕,太多必須如疾風中的勁草,能彎腰,亦能挺直腰桿,然而,即便再強勢的企業,也必須面對時代的洪流,在潮流中如何生存. 如何面對時不我予
大家都會認為這部片,劇情很模糊,愛情戲沒多少,結局爛,那麼我要跟你說,你把預告片套在這部電影裡頭感染,我接下來就是在說剛剛上句的批評對這部電影的真正的含意
愛情只是這齣戲的點綴,企業的殘酷. 競爭與生存才是白銀帝國的中心,故事沒有結局,但實際上已經做了結論,誰也逃不過時代與命運的必然性,即使強弩也有末時,然而,不滅的是:不放棄,依舊可以浴火重生,雖然我只是個學生,但我很推薦各位看這部電影,如果你貿易商人、生意人那麼你看了這部片會不一樣的感覺
http://www.im.tv/blog/adsl841218/236742
從電影《白銀帝國 Empire of Silver》看盡晉商的興衰起伏
對於電影《白銀帝國 Empire of Silver》的記憶,來自郭台銘先生信誓旦旦要投入華語電影市場的豪情壯志,對於長期低迷的華語電影市場,當時彷彿注入一支強心針,2007年就已經拍攝完畢的《白銀帝國 Empire of Silver》,遲到2009年才正式與觀眾見面,想必有它的原因與堅持,當我和Pervin踏進戲院觀賞《白銀帝國 Empire of Silver》後,卻有說不出的複雜感受
自電影《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之後,《白銀帝國》是少見大格局、大氣勢、大製作的華語電影,《末代皇帝》雖然說的是清末皇帝溥儀一生的故事,劇本、電影卻出自西方電影工業之手,《白銀帝國》則是動用大量優秀的華語電影工作者加入,企圖「華人說華人的故事」,啟用沒有特殊電影經驗的導演,找來台灣最優秀的剪接師,一堆華語電影的演技派演員加入,更有大企業出資拍攝製作,前所未有的黃金陣容,讓《白銀帝國》背負莫大期待
看完《白銀帝國》的第一印象,就是「電影畫面好美好美」,為了營造出當時富可敵國的晉商榮景,電影團隊跑遍大江南北取景,橫越4個省份、12座城市、46個景點,並歷經9次大型轉景,可說是「空前浩大」,無論是塞外風光,或者是山西大宅院,美麗山水近在眼前,真是很舒服的視覺享受,感覺得出來,電影團隊在攝影、後製上的用心,無論是拍攝出來的畫面,或者是電影的色調,可說是「賞心悅目」
演員部分,更是找來張鐵林、郭富城、郝蕾、金士傑...等名演員,就連在台灣戲劇圈被稱做戲精的金士傑,戲份也不能再多,故事圍繞著張鐵林、郭富城、郝蕾三人的「三角不倫戀情」,帶著觀眾看盡晉商家族的興衰,感受到大家族的看似堅強的外表,背後風雨飄搖的不安,這麼多演員同台較勁,難免讓觀眾看得眼花撩亂,再精實的演技,容易在眾多場景中被稀釋
曾因為工作關係,到過山西,曾造訪過山西的大宅院,被壯觀的建築給深深吸引,當時,聽著山西友人的介紹,才知道清朝晉商的強大財力與影響力,更看到台灣首富郭先生以「晉商精神」自我期許與勉勵,就知道晉商當時的強大,如何在地廣人多的中國經商,並累積大量財富,這都有賴晉商的謀略,看完這部電影,彷彿上了一堂「危機管理」、「商業經營」的體驗課,從電影中晉商面對風雲變色的環境,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是個活教材,看得出來當初拍攝這部電影時的野心,宣揚「晉商精神」更是本片重要的意旨
看完之後,雖然對於晉商有更多的瞭解,但仍覺得「太多想說的事情,只說一半」,當導演想把所有想說完的東西都塞進電影時,就會發生「太過飽和」、「不夠細緻」的問題,導演~姚樹華對觀眾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過去曾執導過許多舞台劇的他,電影劇情長片的初體驗,不知是否負擔過大?
這樣一部大成本、大製作的電影,要兼顧藝術與票房,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白銀帝國》能與《末代皇帝》相提並論,其實它算是成功了,華語電影正在努力前進的時刻,逐步追上好萊塢的電影作品,值得開心,但也別忘記了,《末代皇帝》是更久之前的作品,未來華語電影好還要更好,喜歡史詩電影的朋友,不妨進戲院觀賞《白銀帝國》,看看這部台灣影史最大投資的作品...
http://bart1.pixnet.net/blog/post/24787873
大陸創新京劇 10月來台拚場 《走西口》2010-09-08 旺報記者潘罡(另參本館:《東方戲劇場美學》
台灣常以創新自詡,如國光劇團推出《金鎖計》等數齣創新京劇。不過大陸近年也屢有新創傳統戲曲作品,2009年獲得「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榮銜的《走西口》將於10月來台,讓民眾見識彼岸創新能量綻放的成果。
《走西口》描述山西晉商創業故事,近年同為熱門影視題材,這回由文化部直屬的「中國國家京劇院」擔綱。中國京劇院在台灣一向擁有大量戲迷,不但因該院歷史輝煌,首任院長為京劇大師梅蘭芳,歷代名家輩出;而且該院愛惜羽毛,每回演出都是精銳盡出。
200名角 共襄盛舉
這回來台,除頭牌老生于魁智和當紅梅派青衣李勝素之外,還有大陸程派旦角票選排名第一的李海燕、最佳葉派小生江其虎、荀派花旦管波、姜派小生張威、文丑鄭岩、陳國森;並特別外邀大連京劇院著名花臉楊赤、北京戰友京劇團著名張派青衣張萍、山西省京劇院著名老旦朱麗和著名花臉張巍等加盟演出;其中多位主演榮獲大陸戲曲界最高榮譽梅花獎與梅蘭芳金獎榮銜,全部陣容浩浩蕩蕩達200人。
交響伴奏 不落俗套
《走西口》描述康熙末年山西德裕商行大掌櫃常雨橋以「誠」與「義」贏得人心,轉危為安,打通了對俄貿易的通道,並推動清朝與沙俄兩國政府簽訂邊境貿易的《恰克圖條約》。它號稱交響京劇,意謂傳統鑼鼓有了全新風貌,扮演更吃重的伴奏角色,擔任指輝的是前中央民族樂團音樂總監胡炳旭。
除《走西口》外,中國國家京劇院還帶來《文姬歸漢》、《霸王別姬》、《鳳還巢》、《艷陽樓》、《陳三兩爬堂》、《三江越虎城》、《望江亭》、《滿江紅》等經典戲碼,10月19日起在台北
晉商故事 新編京劇《走西口》2010-09-08 中國時報 汪宜儒
中國的晉商是近年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從《喬家大院》到《白銀帝國》,說的都是晉商創業的發展過程。中國國家京劇院也趕上這波風潮,推出新編京劇《走西口》,描繪晉商遭遇經營危機,終究以誠信化解風波的故事。整齣戲以交響樂團伴奏演出山西民間小調,頗有新風貌。
中京院的《走西口》首演於二○○三年,前年為了因應北京奧運的表演活動,又再改編出新版本,曾獲中國戲劇節、京劇節金獎肯定,今年首度來台演出。這齣戲內容講述清朝康熙年間,知名晉商「晉德裕」受人陷害,傳出在市面上販賣假胡麻油。為挽救商譽,大掌櫃常雨橋第一時間下令以高價回收所有油品並銷毀,卻又發生了股東失和、資金短缺等危機。最終他憑著講求商譽的誠信與義氣加以化解,還打通了中俄貿易的通道。
中京院副院長、飾演常雨橋的老生演員于魁智表示,新編京劇的意義在於「兼顧老觀眾,培養新觀眾」。以《走西口》為例,透過交響樂團的伴奏、民間小調的使用,搭配傳統京劇身段與唱腔咬字,以及吸引觀眾的故事情節,讓更多人對於京劇感覺親近。戲曲學者貢敏認為,過去中國的新編京劇內容不外乎皇宮貴族或歷史名人故事,「像《走西口》這樣以商人、民生社會事件為題的算是罕見。故事裡的劣質油品事件,也呼應了現在山寨版、黑心商品等事件。」他認為,這代表中國傳統京劇界的創作內容已漸漸注入現代意識。
中京院《走西口》將於十月十九日與廿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廿一日至廿四日另有經典的《霸王別姬》、《鳳還巢》等八折京劇老戲的演出。
走西口>百度百科
走西口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曆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2009年央視一套開年大戲《走西口》創下央視七年來開年收視之最,由當紅一線小生杜淳領銜苗圃主演,主要講述了田青、梁滿囤、豆花等人走西口的坎坷經曆。
目錄
走西口文化
民歌走西口
電視劇走西口
油畫《走西口》
小說走西口
地理位置
西口,即殺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現爲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具體含義
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裏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曆史。
……………
http://baike.baidu.com/view/52590.htm
晉商概述
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爲出名.晉商也爲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遺産,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然後向想中國索要賠款,慈禧太後掌權的清政府就想晉商的喬家借錢還國債.晉商的經濟實力,可以從這個事情反映出一下出來.
有趣的晉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間的武士貜,武則天之父.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時,木材商人武氏從財力上大力資助,李淵父子的就是憑借但是天下最精華的太原軍隊和武氏的財力開始奪取全國政權,建國後,武氏並封爲國公,地位等同秦瓊,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淵父子當時從武氏那裏得到多少財産.而武氏也從他最初聰明的政治投資中得到了巨大的回報.其後還孕育誕生了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武則天.當然這是後話.
晉商的成功的根源在于“誠信”和團結的商幫政策
晉商的輝煌人物有喬致庸等
晉商由于種種原因在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衰落了,山西也開始在中國經濟舞臺上變的較爲平淡,勉強說來自山西的商人也只能說一下孔祥熙和李彥宏了。晉商文化也沒有被很好的保留,已至山西現在在全國範圍來說仍然處于落後狀態。
【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國】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創中國曆史上票號的山西票號商人,曾在中國曆史上顯赫一時。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已在全國聞名。清代初期,借著前期對後金叛亂政權輸送物資,甚至傳遞文書情報的關系,得到清政府特殊照顧的山西商人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于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阪、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臺、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俄語同北方少數民族和俄國人對答如流。可以說,從蒙古草原上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計價核算,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臺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釀造叫賣。山西商人活動過的地方遺址,至今到處可以看到:甘肅的老西廟、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銅鼎、江蘇揚州的亢園、安徽亳州的花戲樓,大都是山西商人創建的;安徽雉河集(渦陽)的山西會館;著名的貴州茅臺酒是1704年山西鹽商雇杏花村汾酒廠工人和當地釀造工人共同首創的。以山西商人字號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猶存:張家口的日升昌巷、包頭的複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等等,無怪在東北流傳著“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縣”,在內蒙流傳著“先有複盛西,後有包頭城”,在西北流傳著“先有晉益老,後有西寧城”的諺語。山西商人經商的地域之廣,人數之多,確實是相當可觀的。
【山西商品經營資本的發展】
山西商業資本開始的時間很早。先秦時代晉南一帶就有了商業交易活動。晉文公稱霸時,榆次、安邑就已成爲有名的商業集鎮。秦漢時代,太原、平陸、平遙、汾陽等地已成爲重要商品集散市場。唐朝定太原爲北京,使太原城成爲商業繁華的有名城市,韓愈形容當時的太原是“朗朗聞街鼓,晨起似朝時”。盡管如此,這一時期的山西商人還沒有一定組織和突出的地位。
宋代,山西商人與徽州商人並稱,成爲當時中國商業的中堅力量。北宋王朝所需要的戰馬大多數依靠北方的遼來供應,遼也急需要宋的手工業制造品。據記載,宋朝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宋王朝出藏絹2000多匹在山西岢嵐買馬,又出絹 30000多匹在山西各州府買馬,非官方的民間貿易更是頻繁。《馬可?波羅遊記》中寫著:“從太原到平陽(臨汾)這一帶的商人遍及全國各地,獲得巨額利潤”。
從明代到清代初年,山西商人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明代全國較大的商業城市有33個,山西就有太原、平陽、蒲州(永濟)三處。這時,山西商人的資本積累已相當可觀: “平陽、澤、潞富豪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後金政權與晉商的關系】
早在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張家口爲基地,往返關內外,從事販貿活動,爲滿族政權輸送物資,甚至傳遞文書情報。據《清實錄》載,天命三年(1618),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16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山西商人在關內外的貿易活動,對後金政權在物資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後金政權對于山西商人也給予禮遇和重視。山西商人對清統治者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後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極曾命滿族貴族帶領100名內地漢族商賈,攜帶貨物到歸化城貿易。清兵入關,軍費支出猛增,財政十分困難,對此,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曾建言:“山東乃糧運之道,山西乃商賈之途,急宜招撫,若二省兵民歸我版圖,則財賦有出,國用不匱矣。”因此,後金政權對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撫政策。
順治初年,清政府將山西旅蒙富商範永鬥召爲內務府皇商,人內務府,賜産張家口,受朝廷委托,往來關內外,歲輸皮幣內府。清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及曆朝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大都得到過山西商人的財力資助。
康熙中葉,清政府在平定准噶爾部封建主騷亂期間,曾組織一部分漢族商人進行隨軍貿易。他們跟隨清軍,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販運軍糧、軍馬等軍需品,同時與蒙人做生意。這些“旅蒙商”絕大多數是清廷命名爲“皇商”的山西商人,還有一部分是直隸(河北)等地的漢族商賈。他們爲清軍的軍事行動保證了後勤之需。當然,清政府也給予了這些商人獨占其利的經商特權,使他們大獲其利。清政府與商人這種非常形式的結托關系,自然對清政府的政治和經濟政策的制定有著相當影響。
【清代晉商的發展】
清兵侵入中原後,蒙古地區歸入清王朝統治,歸代城商業開始蒸蒸日上。康熙中年,山西商人進入外蒙古草原貿易,松遼平原和內外蒙古草原,成爲山西商人販運貿易的新市場。當時,蒙漢貿易必須經過張家口和殺虎口(後改歸化城),俗稱東口和西口。張家口的八大家名商都是山西人,其中最大的企業是祁縣人範家開設的“興隆魁”,這個商業性的企業有職員 290多人(有的則說共有職員1000人左右),是清代中國對外蒙和俄國貿易的第二大型企業。
在對蒙貿易的西口——殺虎口,山西的行商經常在大青山和西營一帶貿易,並得到清政府的特殊照顧,獲得了很高的利潤。這些行商會說蒙語的被稱爲“通事行”,其中最大的“通事行”就是山西人開辦的“大盛魁”,從業人員達六、七千人,人們曾形容“大盛魁”的財産能用五十兩重的銀元寶從庫倫到北京鋪一條路。在寧夏,著名的大商號多是萬榮、平遙、榆次、臨猗一帶的山西商人開辦,寧夏的名藥材枸杞半數掌握在山西人開的“慶泰亨”手中。
在青海,山西商人以西寧爲根據地活動于各州縣。在北京,糧食米面行多是祁縣人經營;油鹽酒店多是襄陵人經營;紙張商店,多是臨汾和襄陵人經營;布行多爲翼城人經營,鮮魚口以西有布巷,全爲翼城人;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號“都一處”、“六必居”、“樂仁堂”等都是浮山、臨汾等山西商人首創和經營。此外,山西商人還到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廣東等地貿易和經商。廣州的濠畔街,多數房子是山西商人修建的。“廣生遠”、“廣懋興”、“廣益義”等實際都是山西人在廣州開設的企業。由海上出口茶葉,比如運往印尼的茶,都是由山西人在産地收購,運往廣州,由潮幫商人從山西商人手中購進再轉運南洋的。至于長江中下遊一帶,揚州的鹽商、江西和福建和茶商以及由長江口出海與日本的貿易,也數山西人最爲活躍。
山西商人還開拓了國外市場,從陸路對俄貿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個俄國城市,都有過山西人開辦的商號或分號。在朝鮮、日本,山西商人的貿易也很活躍,榆次常家從中國輸出夏布,從朝鮮輸入人參,被稱作“人參財主”;介休範家,幾乎壟斷了對日本的生銅進口和百貨輸出。在清朝統治期間,能夠興旺發達二百余年的商業世家,最有名的是:榆次的常家、聶家、太谷的曹家,祁縣的喬家、渠家,平遙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臨汾的亢家,萬榮的潘家,陽城的楊家等等。他們既是大商人、大高利貸者,又是大地主,都擁有極爲雄厚的資本。
【“彙通天下”的山西票號】
山西商人資本中的貨幣經營資本形式,最著名的是票號。票號又叫票莊或彙兌莊,是一種專門經營彙兌業務的金融機構。在票號産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購和貿易全要靠現銀支付,在外地賺了錢捎寄老家也得靠專門的鏢局把現銀運送回去,不僅開支很大,費時誤事,而且經常發生差錯。這就迫使外出經商的山西商人不得不尋求新的辦法。
相傳平遙縣“西玉成顔料莊”在北京、天津、四川等地都設有分莊,總經理叫雷履泰。“西玉成”北京分莊經常爲在北京的山西同鄉辦理北京與平遙、四川或天津之間的現金兌撥。比如平遙商人在北京把現金交給“西玉成”,那麽“西玉成”北就分莊就寫信給平遙“西玉成”總號,讓彙款人在平遙領取現金。這種異地撥兌,開始只限于在親朋好友之間進行,並不收費。後來,要求撥兌的人越來越多,在雙方同意的原則下,出一定手續費就可辦理。雷履泰發現這是一個生財之道,于是改設“日升昌”,兼營彙兌業務,果然營業很旺盛。接著,他就放棄了顔料生意,專門經營彙兌業務,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家票號。以後,他們調查了山西商人貿易的地點,選派精悍的夥伴,先後在天津、張家口、沈陽、蘇州、上海、廈門、廣州、桂林、重慶、長沙等地開設彙兌分號招攬生意。由于這種彙兌在此處交款,彼處用錢,手續簡單,使用方便,所以除山西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彙款以外,還有政府及官員來托辦彙兌事宜。隨著資本的增加,通彙地點越來越大,利潤也越來越多。接著又吸收現款,發放貸款,“日升昌”的生意一派興旺。其他山西商人也學習“日升昌”的經驗,投資票號,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號。
到鴉片戰爭前夕,山西票號大約有八家。鴉片戰爭後的十年內,日升昌、蔚豐厚、日新中三家山西票號在各地設立的分支機構有35處,分布在全國23個城市,除專門經營彙兌業務外,還兼營存款、放款業務,並把彙兌、存款和放款結合起來,利用承彙期,占用客戶的現金放高利貸,得到了很高的利潤。據記載,1847年末,山西票號蔚泰厚蘇州分號已有存款(白銀)36000兩,放款80000兩,1850年,日新中北京分號有存款近37000兩,放款近70000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政府的財政更加困難,山西票號也由起初爲封建商人服務轉向清政府。爲了承攬清政府對外活動款項彙兌等國際業務,票號商人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祁縣合盛元票號總經理賀洪如于1907年在日本神戶、東京、橫濱、大阪都開設分支機構,平遙的永泰裕票號在印度加爾各答開設分號。此時的山西票號真可說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了。
【山西商人對中國金融貿易史的貢獻】
一、山西商人資本的發展,使山西商人聚集了大量的貨幣資財,讓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回家鄉,促進了山西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全國商品物資的交流,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進程。清幹隆年間,山西商人王廷煜投資開采銅礦,劉永和投資開采龍門煤礦,使商業資本轉化爲産業資本。明朝官營解鹽生産,征發鹽戶到鹽池服役做工,叫做“鹽丁”。鹽丁另立戶籍,世代相起,實際上是封建國家的工奴,生活痛苦萬狀,經常抗工逃亡,生産效率極低。1648年,清政府廢除“鹽丁”制,把解鹽生産改官營爲民營,交給商人自行澆曬。第二年又把鹽池分爲五百一十三號,規定一戶商人經營一號,逐一登記。這種經營解鹽生産的“坐商”,自籌資金,雇人撈鹽,每産鹽一百引(二百四十斛爲一引),其中七十引要納稅,一引折合白銀三錢二分,另外三十引不納稅,抵作商人工本費。坐商對鹽池雖然沒有所有權,但是卻有占有權和使用權,他們只要向政府納稅,就可獲得一號鹽池,經營生産。坐商雇傭工人的工資,以其技術高低來決定,按年支付,實際上已構成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坐商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鹽工則就是近代鹽池産業工人的前身。當時,鹽池有 20000多名工人,生産規模巨大,超過了歐洲早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水平。
二、造就了一代理財人物。山西商人資本不論是商品經營資本還是貨幣經營資本,一般都不是資本的擁有者(即商業資本家)直接從事經營活動,多數是由財東(商業資本家)出白銀若幹,委托一個自己信賴的、精明能幹的人當掌櫃(相當于經理),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財東把資金運用權、人員調配權、業務經營權交給掌櫃,獨立自主地從事經營活動。定期結帳一次,由掌櫃向財東彙報經營成果。如果財東滿意,就繼續任用,財東信不過就可以辭退。這種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經理負責制的方式,再加上以後實行的頂身股制度,促使經營者工作不敢懈怠,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管理人才的出現,提高了經營效益,這在中國企業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舍得智力投資,舉辦商人職業教育。早在元代,運城鹽池就設有鹽商子弟學校,叫做“運城鹽運使司學”。清代在包頭城,也有山西商人自辦的子弟學校。馳名中外的旅蒙商“大盛魁”商號,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設有本企業的訓練機構,從晉中招收十五、六歲的男青年,騎駱駝經過歸化、庫倫到科布多接受蒙語、俄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及商業常識的訓練,一般爲半年,然後分配到各分號,跟隨老職工學習業務。這種重視提高職工業務素質的辦法,就是現在來看,也是很有遠見卓識的。
四、首先創造了民間彙兌業務、轉帳和清算中心,首先創造了類似中央銀行的同業公會,都顯示了山西商人的精明能幹和創造能力。山西商人,最先打入國際金融市場,表現了他們敢于向新的領域開拓的風姿。
【明清時代晉商特征】
明清時代的晉商,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封建政府把他們作爲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提供軍協餉供應的工具;二是商人與封建政府之間有著不一般的相互結托關系;三是利潤的封建化。
所謂山西商人作爲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軍協餉供應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鹽商、洋銅商等。如開中法的實行,就是明政府爲北方邊鎮軍隊籌集軍餉,實行由商人提供邊鎮軍隊糧、布餉需,換取鹽引,到指定鹽場支鹽和販運鹽斤。明政府通過這一辦法的實施,既解決了北方邊鎮軍餉,又收到了鹽稅,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興起。入清後,清政府則把山西視作“商賈之途”,是“財賦有出”之地,另眼看待。清王朝在爲鞏固其政權所進行的平定三藩之亂、平定准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及在鎮壓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太平天國、撚軍起義等的軍事行動中,都得到了山西商人在財政上的支持。在清代的皇商中,最著名、資本最雄厚的是山西介休範氏。範氏除了爲內務府來辦宮廷用品外,從康熙到幹隆年間又爲清政府運送軍糧,建立了功勳。當清廷制錢用銅奇缺時,範氏又作爲最大的洋銅商,往返于東土與東瀛間。山西票號創立後,山西商人又爲清廷代墊代辦彙兌軍協餉、籌借彙兌抵還外債、代理部分省關的財政金庫等。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變發生,西太後、光緒帝西逃,途經山西時,又由山西商人借銀40萬兩,以解皇室經濟開支燃眉之急。事後,清廷令各省解京餉款,改彙山西票號老莊——平遙、祁縣、太谷,頓時山西平、祁、太票號總號成了清廷總出納。次年,西太後、光緒帝由陝返京,仍由山西票號繼辦“回鑾差款”彙兌。所以有人說:“山西票號是清廷的財政部”,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山西商人與封建政府之間的結托關系,表現形式很多,如明代揚州鹽商,商籍有山西而無安徽,正是山西商人與政府有著特殊關系,政府優待山西商人而歧視徽商之明證。入清後,借著前期對後金叛亂政權輸送物資,甚至傳遞文書情報的關系,山西商人在政治方面的優勢更加強大,徽商爲了爭取上風,不得不采取交際方式籠絡政府官員。(參見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內在超越之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山西商人也與清政府達到了如膠似漆的地步。以山西票號來說,他們先從經濟上幫助窮儒寒士入都應試和走馬上任。儒士一旦考中,票號便利用其關系代爲運動,放任外官。這些靠票號從經濟上幫助走上官場的儒士,以後便成爲與票號有著特殊關系的官員。山西票號還爲一些人代辦代墊捐納官職。鹹豐時,清政府爲籌集軍餉,大開捐納鬻官之門,規定文官可至道臺,武官可至遊擊、京堂二品、各部郎中,鬻實官和虛銜。山西票號乘機居間攬辦,對捐官者票號予以保守秘密,而票號也得到了官僚的庇護。對于在任的王公大臣,山西票號更是施盡手段交結。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稱:“票莊與官僚的私下交結,更多趣聞。……在京的幾個大的票莊,拉攏王公大臣,在外省的碼頭,不啻爲督撫的司庫。”最著名者,如蔚盛長交好慶親王,百川通交好張之洞,協同慶交好董福祥,志成信交好粵海關監督某氏,大德通交結趙爾巽和慶親王,三晉源交結岑春煊,日升昌交結曆任粵海關監督、慶親王、倫貝子、振貝子和趙舒翹等。據說張之洞因母守制三年後,從原籍赴京想謀取更高官位。爲了訂通關節,張曾拜訪日升昌票號,想借銀十萬兩,日升昌因數目大未能爽快答複。張又改去協同慶票號,該號經理早已派人打聽到張去日升昌之用意,對張的要求滿口允承,並聲稱:十萬銀不算什麽,但不可能一下用完,不如立個折子,用多少,取多少,不必限定數字。張聞言大喜。而經理的打算是,既拉攏住張,又看張究竟能出任什麽官,借銀也可隨機應變。後來張放任兩廣總督,張便把兩廣財糧國稅均交協同慶解交,協同慶因此三四年就盈利百萬銀兩。山西票號還爲封建官吏窩藏贓款。如安徽蕪湖道童謠圃,在卸任還鄉時,將搜刮來的十萬兩贓銀,交蔚豐厚票號彙回重慶,每年支取一萬兩,十年交完,而不計利息。重瑤圃放棄利息,表面看來有些損失,實際上他是因爲從數千裏外運回重慶銀十萬兩,不僅運費浩大,而且有風險,贓銀一旦被人發覺或被禦史彈劾,不但銀子保不住,本人也會身陷囹圄,甚至遭殺身之禍,但與票號勾結起來,采取彙兌辦法,則可保無虞。山西票號利用其與封建官吏的交結,對擴大業務和謀取利潤帶來了好處。如各省解部款項,原來是由各省直接向中央戶部解款。但是手續繁雜,戶部財庫人員常常挑剔、刁難。山西票號卻不同,他們上結尚書、郎中,下交門房、庫兵,手續嫻熟,關系甚廣,交款毫無阻擋。所以各省皆把通過山西票號解款,視爲捷徑。山西票號解款,自庫兵以至郎中,皆有分例,每逢年節也必贈款,年關時節,自舊曆12月20日起至30日止,每日二三輛轎車,專門送禮,自管事至老媽子,都有名單,按名奉送。票號交結王公大人也有講究,多請王公大人到名爲“相公”的地方會面,這裏酒席講究,招待殷勤,屋內布置精致、雅靜。他們絕對不到妓館等下流交際場,因爲這些地方高位者不敢涉足。由上可見,山西商人極盡其交結封建官吏之能事,與封建官吏建立了互相勾結、互相利用的關系。
由此,晉商成爲商人中最保守落後的一群代表,他們的全部商業行爲也基本是靠著官商勾結、搞壟斷和特權交易,所取得的利益也不是用于投資或再生産,而是運回老家修宅買地。
山西商人雖然富有,但其資本投向産業卻是個別現象,而且多在清末民初,並未出現商業資本向産業資本轉化的大趨勢,商業資本仍然停留在流通領域。其原因,主要是當時産業利潤低、商業利潤高之故。明清山西商人利潤的去向,因資料短缺,無具體數量統計。不過,明人宋應星《野議?鹽政議》略有記載,《野議?鹽政議》稱:
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萬曆盛時,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而以三百萬充無妄費,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傭、橋梁、樓宇,當余五百萬,各商肥家潤身,使之不盡,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見其盛也。
宋應星講得是明朝萬曆時,秦、晉及徽鹽商在廣陵(揚州)獲利情況,即鹽商資本3000萬兩,每年可獲利 900萬兩,這些利潤用在輸帑(納國家稅銀)一百萬兩,無妄費(僧、道、丐、傭、橋梁、樓宇等)三百萬兩,各商肥家潤身五百萬兩。這就是說,明代山西、陝西和安徽鹽商,其利潤有40%以上用以課稅、建祠堂等方面,也就是用在了加強封建勢力的各項事業中。入清以後,這種狀況又遠遠超過明代。具體來說,明清山西商人利潤的封建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捐輸助餉。前已有述,這裏不再贅述。這些捐輸銀兩,主要爲清政府的軍餉軍需所用,起到了支持政府財政,維護封建政權的作用。
二、購置土地。封建社會後期商業資本發展的道路,在西歐一般都轉化爲産業資本,但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的資本仍然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購置土地。如明代蒲州商人範世逵經商西北,“義而資益巨,占良田數百畝”。(張四維《條麓堂集》卷28)入清後,山西商人購置土地更是普遍。幹隆時,渾源、榆次二州縣富商大賈“且多置買田地”。(張正明、薛慧林《明清晉商資料選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幹隆五十一年(1786),河南連年荒歉,有恒産之家將地畝賤價售賣,“山西富戶聞風赴豫,乘機放價,准折地畝取利”。(《清高宗實錄》卷1255,幹隆五十一年五月)道光時,長治宋良弼經商洛陽,值歲饑,當地人多鬻田他徙,宋良弼“以賤值得膏腴田數百畝”。(光緒《長治縣志》卷六《列傳》)曲沃縣商人彭太,在河南南陽經商獲利幾十萬銀兩,購田置地,數年內土地猛增到六百多頃。(《罪惡之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三、轉化爲高利貸資本。這是一種古老的生息資本,是爲榨取高額利息而放貸放給他人使用的資本,其形式繁多,有印子錢、驢打滾、典當、放青苗等。幹隆五十一年(1786),河南連年歉收,“山西等處富戶,聞風赴豫,舉利放債。”(《清高宗實錄》卷1255,幹隆五十一年五月)近人衛聚賢說:“明末清初,凡中國的典當業,大半系山西人經理。”(衛聚賢《山西票號史》)康熙時,全國有當鋪22357家,山西一省就有當鋪4695家,占全國當鋪家數的21%。高利貸資本對小生産者敲骨吸髓的剝削,使衆多的手工業者資金積累不足,無法擴大再生産。所以說,商業資本轉化爲高利貸資本,是走上了畸形發展道路。
四、窖藏。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其地燥,故不腐,其土堅,故不崩。山西富商多利用地窖藏其物資或銀兩。明人謝肇制說:“三晉富家,藏粟數百萬石,皆窖而封之。”(謝肇制《五雜俎》)入清後,山西“民家多有儲蓄”。山西平陽府亢氏,“家巨富,倉廩多至數千”。清後期,山西富商窖藏多爲銀兩。如山西祁縣富商渠源禎,人稱“旺財主”,資産三四百萬兩,他認爲獲取高額利潤後,再投資不如窖藏保險,竟從其辦的票號中抽出大量股金窖藏起來,估計藏銀達百萬兩以上。辛亥革命後,閻錫山一次就向渠氏“借銀”30萬兩。
五、作爲宗族活動和封建慈善事業開支。如定襄縣邢大緒,服賈漠北,致富後即志在行善,“族中舊無祠堂,公偕衆建立;村西舊無文昌閣、財神閣,公偕衆修之”。(定襄《邢氏族譜》卷二)盂縣張芝,販帽致富,嘗出金建“崔府君祠……縣治西關帝廟”。盂縣張熾昌,貿易關東,“一時儕輩推爲巨擘”,“平生性氣慷慨,迎輝門外關帝廟張氏所創也”。(盂陽《續修張氏族譜》)祁縣人閻成蘭,行商朔平、歸化,幹隆十二年(1747),于井陘縣捐己資,命子督工四年,修大石橋14孔,車馬通行,臨終又命其孫補修,並建河神廟等等。(幹隆《祁縣志》卷九《人物》)
六、奢侈消費。明清以來,山西商人的經濟實力雄厚,其生活奢侈不亞于大官僚、地主。據載:他們“自數百萬數十萬之家相望,飾亭臺,聚古玩,買姣童于吳閭,購美玉于燕趙,比比也,縱博博,蓄優伶,賓從雜遝,一言之悅,幹沒萬金不問。”(王錫綸《怡青堂詩文集》卷二,引自《近代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大鹽商亢氏在其家鄉平陽府(今臨汾)建亢園,“園大十裏,樹石池臺,幽深如通,間有婢媵出窺,皆吳中妝束也。……康熙中,長生殿傳奇出,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費鏹四十余萬。”(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亢氏在揚州的小秦淮也建造了亢園,其“長裏許,……臨河造屋一百間,土人呼爲百間房”。(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九)汾陽何以恭,父以商起家,“父歿,事繼母孝,兩弟皆繼母出,性豪侈,母複縱之,恣其揮霍,後家日落”。(光緒《山西通志》卷 140)太谷曹氏家族,傳至曹克讓時,生活糜爛,全家大小每日山珍海味,每逢婚喪嫁娶喜慶之日,大擺宴席。男女老少又皆食鴉片,家中平日存儲鴉片達萬兩以上。家中傭人有三百多人,每年家用開支在十萬元以上。曹氏入不敷出,最後終因揮霍浪費而破産。
總之,明清晉商資本的運轉方式,是與封建地主制經濟結構完全協調的,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的一個環節,是爲封建地主制經濟服務的。明清山西商人“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産物,而他們用貨幣——商品—一貨幣的活動方式,以交換爲手段,將其觸角所及的人和物,統統裝到商品經濟的車子上來,推動他們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下不斷前進。山西商人集團及其資本,本來就是應地主制經濟的生産、分配、交換、消費鏈條運轉的需要而産生的,它在這個鏈條的運動中起著推動和潤滑的作用”,在這種經濟體制下,“這個集團及其資本越是巨大,其地主制經濟的屬性,或者說其封建性,就越明顯。”(經君健《明清時代山西商人的性質問題》,《文史研究)1994年第1、2期)
【晉商衰落過程】
明清晉商于清末民初衰敗。那麽,他們是如何衰敗的呢?
第一、國勢衰微,對俄茶葉大戰晉商受挫
清朝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和俄國政府確定把庫倫(烏蘭巴托)附近之恰克圖作爲雙方商人的貿易點。自此,恰克圖貿易日益繁盛。嘉慶、道光(1796——1850)以來,中國從恰克圖輸往俄國的商品是以茶葉爲大宗,其業務皆爲晉幫商人所壟斷。據統計,道光十七年至十九年(1837——1839)中國從恰克圖每年輸往俄國茶葉達8071880俄磅,價值800萬盧布。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俄國以“調停有功”,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政府不費一兵一卒,打開了侵略中國蒙古地區的通道,取得了沿海七口(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灣、瓊州)的通商權。同治元年(1862),俄國政府又據《中俄陸路通商章程》取得了通商天津比各國低三分之一稅率等特權。自此,俄商得以享受特權,深入到中國內地攫取物産和推銷其産品。同治五年(1866),俄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取消天津海關的複進口稅,即免征茶葉的半稅,使俄商的販運成本大幅度下降。
據天津海關記載:鹹豐十一年(1861)以前,一直是晉商壟斷著湖北、湖南的茶葉販運,他們將兩湖茶葉經陸路運往恰克圖銷往俄國。但是從同治元年(1862)始,俄國商人已在上述地區建立茶棧,收購和販運茶葉。由于俄商享有免除茶葉半稅的特權,又是水陸並運,俄商的販運路線是:將茶葉用船從漢口沿江而下運至上海,再沿海運至天津,然後走陸路經恰克圖販運歐洲,大大節省了費用,所以俄商販茶業務扶搖直上,從同治四年(1865)的1647888磅,到同治六年(1867)猛增至8659501磅。而晉商販茶卻由于清政府的限制,不能享受水路運輸之便,並且要付數倍于俄商的厘金稅收。例如,從湖北漢口販茶至張家口需經63個厘金分卡,所付稅金要比俄商多10倍,所以恰克圖晉商的對俄貿易也就日益衰落。
同治七年(1868),恰克圖的晉幫商號已由原來的一百二十家下降到四家。晉商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提出了“由恰克圖假道俄國行商”的方略,即“俄國到中國來奪我商利,我華商去俄國也另覓新途。”(參見渠紹淼、龐義才《山西外貿志》)
恰值其時,沙皇俄國照會清政府,聲稱恰克圖貿易日衰,要求開辟張家口爲商埠和在該地設領事館。張家口地鄰京都,清政府擔心被俄國辟爲商埠和設領事後,危及京都安全和對蒙古地區的統治,便同意了讓晉商北上到俄國經商,以阻攔俄人南下辟張家口爲商埠和設領事的要求。清政府還對北上晉商酌減厘金,取消浮稅,以示體恤。晉商得此便利,如虎添翼,便大力向俄國內地發展。他們先後在俄國莫斯科、多木斯克、赤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等城市設立商號,與俄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晉商向俄國內地進軍的第一年(同治八年,1869),即向俄輸出茶葉11萬擔,俄商直接販茶也是11萬擔,交手的第一回合晉商便與俄商扳成平局。到第三年(同治十年,1871年),晉商每年輸俄茶葉已達20萬擔,較俄商直接販茶多一倍。晉商對俄貿易是走陸路,以運費較高的駱駝、牛馬車等爲交通工具,而俄商是憑借特權以運費較低的水陸並運來販運茶,晉商俄商之間的競爭條件優劣十分明顯,但晉商仍能在對俄貿易中占上風,如果不是清政府的腐敗,晉商在對俄貿易中是不一定會失敗的。
同治十一二年(1873),晉商爲了節省運費,准備象俄國一樣把湖北茶經水路運至天津,再走陸路販到俄國,但清政府對晉商的這一計劃卻橫加幹涉,並要對販茶走水路的晉商,仍按走陸路一樣收取厘金稅收。世上哪有本國商人在本國販運本國貨物不能享受與外商同等待遇,反而要另加稅金的道理?但是,在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卻這樣做了。清朝統治者倒行逆施,抑制華商的行徑,使晉商在與俄商的茶葉商戰中一開始就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加之俄商先後在漢口、九江、福州等地建立制磚茶廠,使用蒸汽機代替手壓機,所制磚茶成本低、質量高、産量大,而晉商制造磚茶仍是依靠手工作坊,其産品顯然不能與機器産品相比,晉商在磚條制作上又受到了俄商的排擠。接著,中日朝鮮交涉事起,清政府推行“引俄制日”政策,使俄商在華勢力越發猖獗,先後控制了一些中國的産茶區。在這種情況下,俄商直接販運中國茶數量猛增,達到年販茶六七十萬擔,而晉商下降到年輸俄國茶葉僅數萬擔。
光緒三十一年(1905),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全線通車,俄商經海參崴轉鐵路運輸不僅費用低,而且極爲便捷,晉商對俄的茶葉貿易已經難以大規模進行。晉商爲了打開銷路,又采取了賒銷茶葉給俄中小商人的辦法,待他們將茶葉售出後,再返還茶款。不料卻因此招禍:有些俄商是故意拖欠不還欠款,有些中小俄商因受國內大茶商的排擠或自身經營不善,還款無望。晉商因此賠累甚巨,損失銀達62萬余兩。晉商爲了挽回損失,呈清清政府與俄國當局交涉,要求追回俄商所欠銀兩。但是恐外媚外的清政府,對晉商的呈請根本不予受理。宣統元年(1909),俄國政府又突然違背兩國茶約規定,對在俄華商征以重稅,以排擠在俄經商的中國商人。晉商遭此種種打擊,在對俄的茶葉商戰中終于失敗。
第二、政府腐敗,晉商投資礦業又遭重挫
19世紀末,外國資本主義開始了掠奪山西煤炭資源的活動。光緒二十三年(1897),英國福公司通過中國買辦劉鶚、方孝傑設立晉豐公司,誰備開采山西盂縣、平定、澤州、潞安等地煤礦,後因遭到晉籍在京官員的反對,清政府黜退劉鶚等人,改由山西商務局與英商談判。不久,山西商務局與福公司簽訂合同,福公司獲得了在山西平定等地開采煤鐵礦藏的權利。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太鐵路通陽泉,福公司派人到平定占山開礦,查禁民窯,霸占礦地,激起了山西人民和海外留學生的極大憤慨,爆發了爭回礦權運動。在這場鬥爭中,晉商積極參與,並舉行了罷市活動。
光緒三十二年(1906),日本東京發生了山西陽高縣留日學生李培仁蹈海事件。李的蹈海和其數萬字慷慨激昂的《絕命書》,進一步激發了山西人民爭回礦權的鬥爭。英福公司感到在山西強行開采煤礦已不可行,便改爲金錢訛詐。開始,以索取贖礦銀1100萬兩作爲交出礦權的條件,但遭到山西代表的嚴詞拒絕。最後以訛詐贖礦銀 275萬兩爲條件,同意交出礦權,退出山西。雙方議定,贖礦銀分四次交納,第一次先交贖礦銀的一半,由于贖礦銀數巨期短,而財政庫款無余,爲了不失信于外人,保晉省名譽,山西當局便以地畝捐作抵押,由山西祁縣票號商渠本翹出面向山西各票號籌借此款。英福公司聞訊山西票號准備墊支贖礦銀,便暗托與其有往來的銀行,收集在外之款,以困山西票號。但山西票號不動聲色,旬日籌集銀 150萬兩,克獲全功,對此,外商固驚訝不已,而晉商在金融界之活動力也由此可見。正如近人嚴慎修所說:“使當日票商不爲助力,吾恐今之礦區猶在福公司之手,而英商勢力早已橫行于我山西之境內矣。”
晉商渠本翹爲了確保利權,又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劉懋賞、馮濟川等紳、學界人士組建保晉礦務有限總公司,並由渠氏出任總經理,開采全省煤鐵礦藏。保晉公司議定集股銀 800萬兩,實際集股 193萬兩。如前所述,原來由渠氏出面向山西各票號籌措之贖礦銀,是以山西地畝捐作抵押,但是山西當局卻在1911年截留了全省地畝捐。渠氏爲了歸還向各票號籌借的贖礦銀,只好將保晉公司吸收到的股份資本銀,挪還票號。這樣,保晉公司從開辦之日起就因資金嚴重短絀,無法維持正常生産,致渠本翹被迫辭去總經理之職。而山西當局所欠保晉公司之款,直到1916年幾經交涉,才要回現金60萬元,對其余欠款,山西當局以發給保晉公司一張“見義勇爲”獎狀,一筆勾銷。晉商積極參與山西人民的爭回礦權運動,千方百計出資贖回礦權,投資開辦山西近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礦業公司,但由于當時山西當局的壓迫,在資金上釜底抽薪,卻終不能有所作爲。
第三、墨守成規,晉商四失機遇,終歸無法振作
清末,晉商經營的山西票號已呈衰落狀態。但在山西人中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認清了新的形勢。主張改革圖存。可惜由于一些財東及總號經理的頑固和墨守舊法,以致四次失去發展的機遇。例如,光緒二十九年(1903),北洋大臣袁世凱曾邀請山西票號加入天津官銀號,但山西票號拒不奉命。光緒三十年(1904),鹿鍾霖爲戶部尚書,奉諭組建大清戶部銀行。鹿也邀請山西票號加入股份,並請出人組織銀行。山西票號北京分莊的經理多數贊成鹿氏之提議,均躍躍欲試。但山西票號爲獨裁制,重大事體必須請示總號定奪。
票號總經理多墨守成規,只知享現成福,毫無遠見,竟複函票號北京分莊經理,既不准入股,也不准派人參加組建,致坐失機緣。後來,戶部銀行改由江浙綢緞商籌辦,致江浙財團後來居上。不久,戶部銀行改組爲大清銀行,再請山西票號參加協辦,無奈山西票號又不應召。結果,山西票號始終未能參與國家銀行,第一次失去了改組銀行的機會。
光緒三十四(1908),山西蔚豐厚票號北京分莊經理李宏齡認識到山西票號若不順應潮流,及早改革圖存,將在商界、金融界銷聲匿迹,因此改組票號爲銀行是大勢所趨。爲此,他與渠本翹籌劃了票號改組的計劃,同時聯合京都的山西祁縣、太谷、平遙三幫票號致函總號,又請渠本翹到總號當面陳述票號改組銀行計劃。其時,蔚豐厚、蔚泰厚、天成亨、新泰厚、蔚盛長票號爲五聯號,財東同爲介休侯姓,在五聯號中以蔚泰厚總經理毛鴻翰最有權威。毛氏墨守成規,反對票號改組銀行,反而誣指李宏齡所議另有個人企圖,致李等再不能有任何行動。宣統元年(1909),京都的山西各票莊通過各埠山西票莊再次提出改組銀行之議,漢口、蘭州、濟南等地山西票莊紛紛致函總號,要求改組票號爲銀行。無奈總號經理仍不爲動,對各地之請束之高閣,票號改組銀行的計劃又告失敗。晉商就第二次失去了改組銀行的機會。
辛亥革命發生,山西各系號均毫無准備,放出之款無法收回,而存款卻紛紛來取,山西票號蒙受嚴重損失,于是改組銀行之議重提,此時從前反對改組銀行最力的蔚泰厚票號總經理毛鴻翰業已醒悟,轉而支持票號改革。1914年山西祁、太、平三幫票號聯合向北京當局提出申辦銀行之請,時國務總理熊希齡深知山西票號與一般商業有重大關系,對晉商之請給予支持,同意由政府出面擔保,按照“商借商還”的辦法,山西票號向奧商華利銀行借款 200萬磅,期限50年,利息六厘,作爲開辦銀行之資。不巧,熊內閣不日倒臺,又逢歐戰爆發,貸款之事成爲泡影,山西票號又第三次失去了改組銀行的機會。
對外借款失敗,祁、太、平三幫票號聯合改組銀行計劃無法實施,于是平遙幫決定單獨進行,蔚泰厚總經理毛鴻翰,蔚長盛總經理閻子樵、蔚豐厚總經理張子康、新泰厚總經理侯某、蔚盛長總經理霍益亭、天成亨總經理範子生等擬從各自的票號中抽出若幹資金作爲基金,組織一大銀行。然而此計劃始終未能實現,山西票號改組銀行的計劃終于第四次落空。
山西票號從光緒三十年(1904)以後,十多年的掙紮,四次錯過改組機會,終于無法振作。
由上所述,明清晉商衰落可以歸納爲以下三點:
其一,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影響。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利用其在中國攫取的經濟特權,擠壓中國工商業者,使中國的手工業、商業蒙受了重大損失。如前述晉商壟斷長達 200年之久的恰克圖對俄貿易,就由于沙皇俄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影響,使山西商人蒙受損失,致恰克圖貿易一落千丈。沙俄脅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沙俄獲得了自由貿易特權和免稅特權,俄商得以深入到庫倫、張家口一線,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他們先後在庫倫等城市開辦洋行,到光緒十六年(1890)俄商對蒙古地區的貿易額已達 300萬盧布,比簽訂《北京條約》前夕的21萬盧布增加近15倍。同治元年(1862),沙俄脅迫清政府簽訂的《中俄陸路通商章程》,又使沙俄把我國蒙古、新疆的萬裏邊境變爲俄商獨占的無稅貿易區,而山西商人等華商恰恰相反,要逢關納稅,遇卡抽厘,自然難以與俄商抗爭。同治八年(1869),沙俄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了《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俄商又得以深入內地。茶葉是陸路貿易的主要商品,俄商在漢口設有六家磚茶制造廠,並在九江、福州設有分廠,每年運往俄國和蒙古地區的茶葉近 900萬磅。俄人波茲德涅耶夫說:“1886年後,因俄國人的競爭,中國茶商年年賠本。西伯利亞最大茶商莫勒恰諾夫在中國經營,使歸化城好幾十家華人茶商破了産。”(俄?波茲德涅耶夫《蒙古與蒙古人》,1898年聖彼得版)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土地上爆發,使中國人民遭受了嚴重損失,據統計光緒三十三(1907),僅營口的山西商人,一年就虧折銀 200余萬兩。(清檔,山西巡撫光緒三十四年 3月13日奏折)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山西票號之利也多被外商銀行所奪。江西巡撫李勉林說:“中國西商多于各省設立彙兌莊,無慮千百萬巨款,層紙書函,數言電報,即可立爲兌付,每一字號歲盈不下數十萬,而未嘗費一金之本。……近年通商口岸,洋商亦多設銀行,西商之利,稍爲所奪,中國資財又多一外溢之所,尤不可不有以抵制之。”(《山西票號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版)又如山東“以前本省使用的土鐵,大部來自山西澤州府,現在幾乎已經完全被洋鐵所代替了,洋鐵成本比土鐵低一半。”(1869年《海關貿易報告?煙臺》)宣統時,外國煙草公司處處排擠華商。如英美煙草公司以包捐爲名,在山西榆次、太谷等地“概不許售中國之煙”。(《天津商會檔案選編》上1169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甚至連山西會館也遭到列強霸占。如天津估衣街的山西會館,本爲山西省官商僑居公議之地,光緒三十二年(1906)竟被張幼仙勾結日本人霸占。更可惡的是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使中國財政流失。如號稱“金太谷”的山西太谷縣,是山西票號商的巢穴之一,“鹹同以還國運田蹙,谷人之牽牛服賈于俄蒙地者,損失大半”。(民國《太谷縣志》)加之,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鴉片,一些商人吸食鴉片,致“因富而敗,精神萎靡……商務凋敝,煙丹流行。全縣爲煙丹每年開支四百多萬銀元”。(《閻伯川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一)臺灣商務版)
其二,封建政府的腐敗與內亂外患的影響。
清政府保守、頑固、封閉、落後、腐朽的一面,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中英南京條約》是清政府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割地賠款,《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是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簽訂的出賣主權的條約.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日本得以伸進了侵略中國的魔爪。《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是德國勢力在中國的擴張。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各國簽訂的《辛醜條約》,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國家的泥坑中越陷越深。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反清、反帝的鬥爭。鹹豐元年(1851)太平軍在廣西金田起義。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占南京後,建立太平天國,都天京(南京)。鹹豐三年(1853)上海小刀會起義。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焚毀圓明園。光緒二十四年(1898)農民反封建的秘密結社組織義和團,在山東舉起了反帝鬥爭的大旗。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的一部分從山東轉戰直隸,與當地義和團群衆彙合,成爲一股農民革命的洪流。帝國主義對農民的反帝鬥爭非常恐慌,組成八國聯軍對中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他們在京、津燒殺搶掠,無所不爲。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但革命果實卻落入了袁世凱手中,當時軍閥混戰,土匪紛起,社會不靖。在上述政府腐敗、戰事頻繁的情況下,山西商人接連遭受損失,清人徐繼佘說:山西人“買賣在三江兩湖者十居八九,自粵匪竄擾以來,南省半爲賊擾,山西買賣十無一存,祁太汾平各縣向稱爲富有者,一旦化爲烏有,住宅衣物之外,別無長物。”(徐繼佘《松龕全集》奏疏卷下《潞鹽芻議致王雁汀中丞》)民國《太谷縣志》卷四載:“商務自清季已形凋敝,改革以來,凡外設有分莊者因直接間接之損失或則縮小範圍,或竟停止營業。較之昔日一落千丈矣。……近數年來各省兵禍相尋無已,在外經商因失業而賦閑者所在皆是,來源頓竭,生計困難。”光緒三十四年(1908)山西巡撫說:由于甲午之戰、庚子之亂、日俄戰爭,晉商損失,“多至數千萬,元氣至今未複。去年營口西商虧倒銀二百余萬。”(清檔,山西巡撫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奏折)天成亨票號僅漢口、西安、成都三處被搶劫銀兩達 100多萬兩。民國《臨晉縣志》卷四載:“民國紀元前,臨民經商陝者常萬余……陝省金融事業,歸臨人掌握者居其泰半,……民國肇建,陝省亂機四伏,盜匪充斥,行路者皆有戒心,商賈因之裹足,臨民之操奇計盈者生理日形頹敗,率多歸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發生內戰,在俄國的山西商人落荒逃歸,因此而損失銀達數百萬兩。僅大德玉、大升五、大泉玉、大美玉、獨慎玉商號在莫斯科的損失就達 140萬兩。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在俄的山西商人資本被沒收。加之舊俄鈔的貶值和廢棄,又遭損失。如錦泰亨號就因此損失銀24萬兩。1911年外蒙古宣布獨立,蒙俄簽訂庫倫通商協定,俄商取得無稅自由貿易特權,山西商人在蒙經商遭到嚴重打擊。1924年蒙古成立共和國,實行共有制,山西商人在蒙古的資産全部喪失。有資料記述山西商人之衰落說:“乃一蹶于庚子之亂,再毀放辛亥,商人失業,而致歲入歸于烏有,向之富者已貧,向之貧者益困,以放正貨短少,金融閉塞。”(《閻伯川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臺灣商務版)
其三,封建政府肆意壓榨的影響。
山西商人從清季開始走向衰落,而清政府對商人的肆意壓榨,則是山西商人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封建政府對商人壓榨的名目繁多,主要有:
一、課稅繁重。一是稅目繁多,除商稅、關稅外,清季到處設卡收取厘稅,使商人倍受其苦。山西從光緒元年(1875)到十九年(1893),大量增設厘卡,每年厘金收入由九萬兩上升到22萬兩,藥商、票捐、鹽價加斤等各類捐輸每年增加銀20萬兩,到清末全省已有厘卡35處,凡藥、鹽、皮、毛、煙、酒、煤、糧皆是厘金項目,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厘金收入又達31萬兩。另一種是濫征、重征商稅。如幹隆二十九、三十年(1764、1765),多倫諾爾地方“違例濫征”,以致“商販稀少”。(清檔軍機處錄副,期成額、觀音保《爲籌辦本稅事宜》幹隆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幹隆三十三年(1768),歸化城監督福禮重征商稅,曾引起山西商人李令俊、徐育成、郭茂等上京控告。福禮自幹隆三十二年(1767)到任,將原由殺虎口征稅貨物,又在歸化城重征,僅七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初六日就多征稅銀3200余兩。(清檔軍機處錄副,四達、彰寶《查審歸化城監督福禮收稅一案》)光緒元年(1875),山西普源公商號,由廣東采辦藥材、藥酒,運銷直隸,途經天津,被鈔關重征,以致商人賠累,被迫改道青島,由山東運銷直隸。
二、捐輸頻仍。所謂捐輸,表面上是商人自願捐輸,實際上是政府攤派。如幹隆二十四年(1759),伊犁屯田,河東鹽商和長蘆鹽商捐輸銀20萬兩,以備屯餉;幹隆二十五年(1760),幹隆皇帝要駕臨五臺山,河東商衆敬輸銀30萬兩;幹隆三十八年(1773)金川用兵,太原等府州捐輸運本銀 110萬兩;幹隆五十一年(1780)幹隆皇帝巡幸五臺,河東商人情殷報效銀20萬兩;幹隆五十三年(1788)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河東鹽商和長蘆鹽商捐輸銀50萬兩;幹隆五十七年(1792)後藏用兵,河東鹽商和長蘆鹽商捐輸銀50萬兩;嘉慶年間川楚用兵,河東鹽商和長蘆鹽商捐輸銀一百萬兩。嘉慶五年(1800)山西捐輸有一縣派至十萬兩,勒限催交,其未能措交者,即行掌責,甚至鎖閉班房,名曰“黑窯”。山西巡撫伯麟說山西現已捐輸一百四五十萬,約可得銀200萬兩。但伯麟的這種“勒限催交”,就連嘉慶帝也擔心“因此激成事端”。《清仁宗實錄》卷11載:嘉慶時“晉省攤捐款項繁多,……統計每年攤捐銀八萬二千多兩”。《清仁宗實錄》卷11,嘉慶二十五年十月戊戌)鹹豐初,管理戶部事務祁雋藻上奏稱:“自鹹豐二年二月起,截止三年正月止……紳商土民捐輸銀數,則山西、陝西、四川三省爲最多。山西共計捐銀一百五十九萬九千三百余兩。”(清檔軍機處錄副,管理戶部事務祁雋藻《爲遵旨報上捐輸情形奏折》。《明清晉商資料選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山西商民捐銀占全國捐銀的37%。爲全國各省捐輸之首。同治三年(1864),又因新疆用兵,籌餉艱,解運難,山陝商人之資聚迪化州城,資財已經一空,但清政府仍不放過,以山陝商人在伊犁、喀什噶爾、古城等處皆設鋪戶爲由,又令山陝商賈將上述地方商資兌充軍餉。清人徐繼佘說:“晉省前後捐輸已至五六次,數愈千萬。”(徐繼佘《松龕全集》文集卷三《複陽曲三紳士書》)不難看出,捐輸之頻,數額之大,已爲山西商民之沈重負擔。
三、其他勒索。封建官吏視商人爲“可啖之物”,千方百計搜刮商人。如幹隆初河東鹽政白起圖,在任期間“或賄買引窩,或嚇詐銀兩,或濫差擾累,或縱役需索,以致強薦長隨,收受禮物”,對商人進行種種盤剝勒索,白自從到任後,不僅“商人所送禮物,無不全收”,且每遇商人登門,家人竟強索“門包銀”,“家人門包,非八兩、十兩、十二兩,肯不傳奏”。(清檔喀爾吉善《爲奏聞事》幹隆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幹隆三十二年(1767)達色任河東鹽政後,即與河東運使吳運從、運城知縣吳兆觀“彼此串通”,在鹽池搜刮鹽商的銀兩。因河東池鹽累累欠産,鹽商紛紛告退,清政府又舉報富戶充商,富戶皆視爲畏途,達色乘機勒索。商人郭恩順、郭豐泰、祁斯清爲求告免充商,達色令出銀4000兩。後來郭等三家出銀1040兩,又買“玉達摩、玉鼈”二件賄達色,才得以免充。(清檔四達、彰寶《爲遵旨嚴審定擬具奏事》幹降三十三年一日二十九日)清末祁縣渠興周、平遙縣尹二少,都是當地著名富商,金永任山西巡按使時,圖謀其資産,金永爪牙于景福便誣指渠、尹有不法陰謀,將二戶財産全部沒收,金、于二人中飽私囊。以致“三晉富民吝于財而怕‘”,成“牢不可破之風氣”。(徐繼佘《松龕全集》文集卷三《複陽曲三紳士書》)
其四,近代交通發展後貿易路線改變的影響。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輪船公司在中國先後開辟了若幹航線,沙俄對華貿易也由陸路改爲天津、大連、海參崴的海上運輸,這就改變了中國舊有的物資運輸路線。山西作爲對俄、歐貿易要沖的商路逐步改變,山西商人所占有的地理優勢逐漸失去。
清代晉商衰落自身的原因主要有四:
1、明清晉商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附庸。
明初晉商藉明朝統治者爲北方邊鎮籌集軍餉而崛起,入清後又充當皇商而獲得商業特權,清季又因爲清政府代墊和彙兌軍協餉等而執金融界牛耳。一言以蔽之,明清山西商人始終靠結托封建政府,爲封建政府服務而興盛。但當封建政府走向衰亡時,山西商人也必然禍及自身。如志成信票號,庚子事變後,曾將資本運往南省放貸,但辛亥革命中運往南省資金大多散失。而清廷提銀刻不容緩,結果賬面上有應收銀 400萬兩,有應付銀 200萬兩,但實際上已無法周轉,被迫倒閉。民國初年,債權人大多在山西太谷、平遙、祁縣坐索欠款,財東因票號損失慘重,已無力償還,只能賣房賣地,甚至逃匿他鄉,有的還淪爲乞丐。
2、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束縛了晉商的發展。
晉商資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屢見不鮮。入清後,晉商購置土地者很是普遍。有民謠稱:“山西人大褥套,發財還家蓋房置地養老少”。此謂“大褥套”是指形同褥子的布套,也可搭在牲口背上供人騎坐。這句民謠反映了晉商外出經商致富後還家蓋房置地養老少的傳統觀念,在這一傳統觀念支配下,其商業資本是不利于向近代資本發展的。
3、墨守成規,思想保守。
如前所述,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舊有的商業模式已被打破,加快改革,適應潮流,是求得自身發展的途徑。但是由于晉商中一些有勢力的財東和總經理思想頑固,墨守成規,以致四次失去票號改革機會。
4、近代企業的投資見效周期過長。
20世紀初,晉商中一些有識之士投資民族資本近代工業,但由于當時保礦運動的影響,其資本主要投入了煤礦業,而不是投資少、周轉快、利潤高的棉紡、面粉、卷煙等輕紡工業,致使資金大量積壓,陷入困境。
http://baike.baidu.com/view/9734.html?tp=0_11
徽商
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又稱 “新安商人”,俗稱“徽幫”。徽商萌生于東晉,成長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常出外經商。齊梁時,休寧人曹老常往來于江湖間,從事賈販。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産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産品的問世,更加推動了徽商的發展。
徽商,指的是明清時期,安徽省徽州府轄地經商的安徽商人。
徽商的形成
唐代,祁門茶市十分興盛。南唐,休寧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紙已遠銷四川。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爲“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稱“祝半州”。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商人還在徽州境內發行“會子”。元末,歙縣商人江嘉在徽州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大爲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餉,歙人江元一次助餉銀10萬兩。成化年間,徽商相繼打入鹽業領域,一向以經營鹽業爲主的山西、陝西商人集團受到嚴重打擊,于是徽商以經營鹽業爲中心,雄飛于中國商界。
明代中葉以後至清幹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人數、活動範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占70%,極盛時還要超過。徽商的活動範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徽商的足迹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幹隆末年,封建統治日趨沒落,課稅、捐輸日益加重,徽商處境愈來愈困難。1831年,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陶澍革除淮鹽積弊,改行“票法”,靠鹽業專利發迹的徽商開始衰敗典當業也因左宗棠壟斷及外國銀行的侵入而中落。茶、木兩商則由于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連年虧損。尤其是隨著提帝國主義入侵,外資滲入,國外商品傾銷,徽商經營的行業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時與帝國主義、軍閥官僚聯系密切的廣東、江浙財閥開始興起,只掌握傳統商業知識、技能的徽商,在商業領域逐漸失去其操縱、壟斷和獨占的地位,開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國時期,雖有個別徽商人物如黟縣鹽商李宗媚、歙縣房地産商人程霖生等嶄露頭角,但整體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頹勢。
徽商産生條件
1、古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曆史上三次移民潮,給皖南徽州送來了大量人口,人口衆多,山多地少,怎麽辦?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
2、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于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
4、明清是我國商品經濟較發展的時期,明清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徽商鼎盛之時。
徽商發展時期的特點
1、遍布全國,與晉商齊名,到處有徽商足迹。
2、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
3、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小本經營、由小到大。
4、資本雄厚。如休寧人任福光在江淮從事販鹽,擁有船等4艘,所銷之鹽占淮鹽的1/2以上。
清幹隆末年,關稅盈余每年85萬兩銀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葉爲第一位。
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擁有資本四千萬兩銀子,而當時清 朝的國庫存銀僅7000萬兩。
5、經營之道。信守的經營理念是“講道義、重誠信”“誠信爲本、以義取利”,在市場上取得良好信譽。
6、獲利致富後回報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萬石,200萬兩銀子。
徽商的經營道德
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爲最著,其次爲米、谷、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縣人多鹽商,績溪人多菜館業,休寧人多典當商,祁門、黟縣人以經營布匹、雜貨爲多。
徽商除了從事多種商業和販運行業外,還直接辦産業。休寧商人朱雲沾在福建開采鐵礦,歙縣商人阮弼在蕪湖開設染紙廠,他們邊生産邊販賣,合工商于一身。徽商經營多取批發和長途販運。休寧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間從事販鹽,擁有船只千艘。一些富商巨賈,還委有代理人和副手。徽商還使用奴仆營商,休寧人程廷灝曾驅僮奴數十人,行賈四方。徽商在經營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注重市場行情,實行靈活經營。有一業爲主兼營它業的;有根據不同行情、季節變換經營項目的。
徽商講究商業道德,提倡以誠待人,以信接物,義利兼顧。以勤奮和吃苦耐勞而著稱,在外經營,三年一歸,新婚離別,習以故常。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爲一體,或相互接托。他們除以“急公議敘”、“捐納”和“讀書登第”作爲攫取官位的途徑外,還以重資結納,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監、天子的庇護,享有官爵的特權。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躋身官僚行業,就督促子弟應試爲官,自己也就成爲官商。
徽商的興衰
徽州與經濟發達地區毗鄰,境內有新安江直通杭州,水路磁通極爲方便,山貨土特産品又極爲豐富,有商品流通的物質基礎。同時徽州山多田少,耕作三不贍一,山民不得不“遠賈他鄉”。“求食于四方”。且徽州商人有“徽駱駝”精神,外出經商常常數午不歸,不辭山高路遠,雖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以至海外,亦無不涉足。
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經營的行業,主要是“文房四寶”、漆、扣和茶葉。成化以後,因明王朝改變“開中法”,把商人輸糧邊區,換取食鹽,在一定區域販賣的方法,改爲商入在産鹽地區呐糧給鹽,聽其販賣。這樣一來,重要産鹽地區一一兩淮、兩浙,成爲鹽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漸以發展鹽業經營而雄飛商界。
明代中葉以後,徽商形成了鹽、典、茶、木四大行業。除比,還有布匹、絲綢、糧油、陶瓷、漆器、藥材、徽菜,以及山雜南北貨、京片百貨等多種多樣行業.對徽商來說,只要有利可圖;無業不就。徽商經營方式也靈活多樣,大體有這樣五種:一是走販(長途販運)二是團積(囤積居奇,賤買貴賣),三是開張(廣設店肆,開展競爭),四是質劑(經營典當,權子母錢),五是回易(以所多易所鮮)。也有前店後坊或設廠兼營直接生産的.如鄭天鎮、朱雲治在福建開采鐵礦、阮弼在蕪湖開設染織廠、汪長兮在房村制造曲蘖,都是一面生産,一面販賣,合工商業于一身。
徽商資本,開始雖多由小本經營致富,但也有官僚資本參雜其中。商人家屬已成顯宦,享受特權明清都禁止官吏經商,但官僚家屬不禁止,增殖資本;或由其他官吏委托巨款,代爲營運.分得潤余。明代以財富稱雄的徽商,往往以錢財珍寶結納權貴。如墨商羅小華,爲明代權奸嚴嵩的兒子嚴世藩的入幕之賓。富商吳養晦說:他的大父曾欠納鹽款20余萬。如不勾結權貴,豈能欠下國家這筆巨款。
徽商興盛于明中葉以後,曆時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漸趨衰落,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清道光十一年,兩江總督陶澍,革除淮鹽積弊,實行票法年之間,不僅使過去商人虧欠的數千萬兩鹽課得以銷除,反增加收入以千萬計,鹽商利益受到重大打擊。所以,陶澍初議革除鹽弊時,鹽商蠹吏都大肆反對.世以鹽業起家的身爲三朝幹隆、嘉慶、道光宰相的歙縣人曹振鏞雖然不好出面反對,也因鹽政改爲實行票法,徽商遭受損失,酸留溜地說:鹽政改革“焉有餓死之宰相家”。盡管曹振鏞這樣說,旦鹽政的改革對徽商的打擊還是極其重大的。
二、清鹹豐三年,戶部占侍郎兼管錢法堂的歙縣人王茂蔭,認爲要想鈔法行得通,辦辱好,必須依靠商人,要給商人以運轉的方便,也要給商人以尤惠的利益。他的這個建議,不但沒有被弈許采用,反以爲受苟人指使,嚴加斥責。這樣對經營錢業的徽商打擊也很大。
三、清康幹時,對典商查禁重利,後又加增典稅,左宗棠更增質鋪歲月,而典商幾敗。鹹豐四年起實行“厘金”,稅卡林立。向以長途販運爲能的徽商,賺錢也不象過去那樣容易了。
四、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舶來品,傾銷于我國各地,徽商經營的手工業晶,敵不過外商用機器生産的商品,就是“只此一家”的徽墨,也受到舶來品鋼筆、墨水的沖擊。同時,隨著洋商的出現,國內買辦階級勾結官紳,也成了徽商的勁敵。
五、泥古于封建生産經營方式的徽商,在與新興的閩、粵、江、浙商幫的競爭中,逐漸爲其壓倒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鹹豐同治年間,徽州戰亂延綿年之久,開始是團練的輸捐搜刮,後是曾國藩督師祁門又縱兵大掠,使全郡窖藏一空,加之太平軍與清軍攻防爭奪,激戰不斷,殘酷地焚、燒、殺、擄,屍首遍野,廬舍爲墟。徽州慘遭自古以來罕見的災難,使得徽商在人力、財力、物力上受到嚴重的摧殘。總之,徽商是封建社會經濟的産物,曆史雖然很長,但由于沒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期,就決定它的不可避免的衰退命運。
徽商精神
賈而好儒的文化精神
如果從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物質、精神兩個文明建設齊抓並舉來看,明清徽商大部分人可謂自覺做到了這一點。當然徽商的物質、精神文明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文明具有本質的不同。
徽州地區有著濃厚的人文曆史情趣,再加上徽州人本身的聰明雋秀,重視教育(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說),他們可以說普遍具有一種解不開的文化情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商致富後的徽商自然要追求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
因爲徽商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經商之余,有的借書抒懷、有的吟詩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畫繪意,雅然情趣,樂不可言。在徽商大賈中能詩善文的幾乎比比皆是。
如以徽商最爲集中的揚州爲例,清朝文人陳去病說:
揚州的繁華昌盛,實際上是在徽商的推動下出現的,揚州可謂是徽商的殖民地。……而以徽州人爲主的揚州學派,也因此得以興盛。
這很鮮明地說明了揚州學派與揚州徽商之間的關系:徽商在促進商業的發達的同時,同樣也參與和促進了學術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從而取得物質、精神文明雙豐收。
不僅揚州如此,其他各地的徽商也是如此。這裏以在蘇州經商的徽商程白庵爲例,略加說明。
程氏是徽州大族,自從他們祖先晉朝太守梁忠壯公遷徙徽州以來,世代子孫繁衍,散居在歙縣、黟縣、休寧等地,人口多達數千家。因爲歙縣、黟縣、休寧等地處山區,僅靠數量極其有限的農耕田地來滿足日益繁衍的人口是遠遠不夠的,于是他們大多出外經商謀生。
雖是士大夫之後代,但他們不避諱工商業,不以經商爲恥,而是將工商業看成是與農業同等重要的行業。食鹽、竹木、珠玉、犀象、玳瑁、果品、棉布以至于餐飲,總之根據市場需求他們無所不經營;天下都市繁華所在,無處沒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商場成爲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程白庵就是其中的代表。
程白庵幼年時在父母督促下讀過書,因而他深諳爲儒之道。後來他隨著鄉族人到蘇州經商。經過幾十年的商場磨練,他日益成熟,儼然成爲當地商人領袖。
然而,他的領袖風範不僅僅在于他商場上的成功,吸引人的更在于他的爲儒之道或者說是他所追求的文化精神。在蘇州經商,他下自工商百姓,上同官僚士大夫,無所不交。因爲他舉止言談有儒者風範,所以蘇州的士大夫們也都非常喜歡和他交遊。蘇州都太仆先生喜愛他爲人淳樸,所以爲他住所題詞爲“白庵”,他也因此被人親切地稱爲“白庵翁”。
那麽程白庵是怎樣追求他的文化生活的呢?在商場經營中又如何展示他的爲儒之道的呢?我們通過一個事例來看。當時在蘇州有一位大文豪叫歸有光,他可是海內知名的人物。然而這樣海內知名的文人和程白庵的交情可是非同一般。在程白庵80大壽的時候,他指定要歸有光給他寫壽序。歸有光不僅給他寫了壽序,而且在壽序中還熱情洋溢地贊揚了程白庵“士而商”、“商而士”。歸有光在壽序中說:“程氏子孫散居徽州休寧、黟縣、歙縣之間,戶口繁衍達到幾千家。在這個大家族之間,他們喜好讀書,常常以詩書酬答往來。如此來看,出生于這樣重視詩書禮儀的大家族,程白庵不就是‘士而商’嗎?然而先生雖然經商,但他言談舉止謹慎小心,爲人處事好義樂善,而且喜歡以詩文歌賦與文人士大夫交際,這難道不是通常所說的‘商而士’嗎?”
一個普通商人受到一代文豪的如此贊譽,可見不簡單。若然程白庵是個純粹只知追求蠅頭之利的商人,是不可能得到文士如此贊譽的。可見,程白庵在商場成功的同時,他在文化建設方面亦有不同凡響的建樹。起碼,他在蘇州是個開風氣之先的商人。
按明清文人士大夫交遊的風習,他們聚會交遊,一般有詩酒唱和、論書議畫的時尚。若然想得到他們的青睞,這人必然是博學深究之人,有時還要有發人深省之見。可見,若沒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要說贏得士人的青睞,就是立足他們之間,也難免是嘲笑的對象。可是,程白庵不僅贏得了士人(而且是在文風盛行、才子輩出的蘇州)青睞,甚至是獲得了文人領袖的熱情贊譽,這難道是不通筆墨的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嗎?
翻開徽州的方志及相關文獻,類似程白庵這樣“賈而好儒” 的徽商舉不勝舉。徽商“儒術”與“賈事”的會通,充分說明了經濟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徽商正是意識到文化素質同商業經營有很密切的關系,于是他們注意吸收文學、藝術、地理、輿圖、交通、氣象、物産、會計、民俗、曆史等方面的知識,並推動了他們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同時,徽商商業實踐又衍生出獨特的商業文化,這種商業文化隨徽商的經營活動而流播四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清實學的發展,從而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容。另外,徽商文化人作爲商人流寓四方,把他們自身的文化形式傳播到各地,同時又吸收各地文化營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總而言之,徽商在從事商業經營貢獻于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爲封建時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徽駱駝”與“績溪牛”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徽州地處皖南崇山峻嶺之中,四面群山環繞,層巒疊嶂,河流交叉,風景優美。長期以來它一直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民俗單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和民情。
但是,這裏可耕土地非常少,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即使是耕地,也是土質非常差,“騂剛而不化”,不適于耕種。而且遇到雨水豐富的季節,山洪暴發,耕地就被淹沒,莊稼被洪水橫掃一空;而到雨水稀少的季節,耕地就會缺水幹涸而龜裂,只要有十天不下雨,山民就要仰天而呼,求神祈禱下雨。耕地如此之少,但是到明清時期,這裏的人口卻迅速增加,大大地超過了有限耕地的承載力,造成了嚴重的地少人多的矛盾。
正是在這種地少人多、農耕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造就了一群群 “徽駱駝”和“績溪牛”。這裏的“徽駱駝”和“績溪牛”指的是走出家鄉四處經商的徽州商人。以駱駝和牛來形容,一方面說明的是徽商創業的艱辛,另一方面指的是徽商具有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徽商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駱駝和牛是人們所熟知的兩種哺乳動物。在風塵彌漫、幹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駱駝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園阡陌、春耕秋耨的農耕地帶,牛是人們得力的助手。日久天長,在人們眼中,駱駝和牛便象征著吃苦耐勞和勤懇努力,體現了敬業、執著、拼搏、進取、友愛、和協等等優秀品質。
明清以來,不少人在觀察、了解、研究徽商後,都把徽商比作“徽駱駝”,這是對徽州商幫的形象概括,集中反映了徽商整體品質。
不過,在徽州六縣當中,績溪徽商的興起要比其他縣商人晚一些,所以,當徽州其他縣的商人日趨沒落之際,績溪徽商卻方興未艾。這種後繼之秀、亂世中爭雄的徽商余輝同樣令人們關注,折射在績溪徽商身上的“績溪牛”精神,也已成爲中外學者爭相發掘、探索和研究的對象。如今更多的時候,人們已不僅僅局限于績溪商人,而是把它同樣地形容于所有的徽商後起之秀身上。
無論是“徽駱駝”還是“績溪牛”,它們都是對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在如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環境的優越遠非明清時代所能比擬,然而,作爲一種創業精神——徽商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去探究、學習和借鑒。概括起來,徽商精神有下述要點:
其一,衛國安民的愛國精神。從早期徽商不辭勞苦,運糧輸邊,到明中後期徽商積極參與抵抗倭寇侵略的鬥爭,乃至近代徽商爲了抵禦外國入侵,踴躍捐資捐物,處處時時體現了他們的愛國精神。因爲他們深知,沒有國家的安定與統一,就不會有個人事業的興旺和發達。“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我國曆史上商人的愛國主義傳統。
其二,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窮困的生存環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門,他們一般以小本起家,闖蕩商海。商海浪濤洶湧,凶險異常,一不小心就會擱淺甚至是沈沒。然而徽商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受到挫折之後,並非一蹶不振,從此便銷聲匿迹,而是義無反顧、百折不撓,不成功決不罷休。許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經曆了無數次失敗,最後終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其三,度勢趨時的競爭精神。市場風雲變幻莫測,活躍于市場的徽商必須時時細心預測市場,觀察市場動向,分析市場行情,審時度勢,根據市場商品種類的盈虛和供求情況,對目標市場進行細分,去選擇所經銷的商品,並且能夠使經營時間、地點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靈活機變。他們所從事的五大行業:食鹽、糧食、木材、茶葉、典當無不是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而隨機經營的。正是由于他們能夠隨時觀察市場,根據市場變化審時度勢,因此面對同行業的競爭,他們時時能走在同行業的前面,能夠出奇制勝。
其四,以衆幫衆的和協精神。徽商的和協精神不僅表現在家族中,也表現在一個個的商業團體中。即便在整個徽州商幫內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濟、以衆幫衆。遍布各地的徽州會館、同業公所的建立,就突出體現了這種精神,從而大大地強化了徽州商幫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其五,惠而不費的勤儉精神。大多徽商是從小本起家,不畏艱難,克服了種種不利因素,經過了一番奮鬥拼搏,最後才建立了自己的基業,成爲富商大賈的。“致富思源”,他們大多數人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財富。因此,他們雖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舊保持在家時的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艱苦樸素的勤儉精神教育子孫。
其六,以義制利的奉獻精神。這突出表現在大量徽商發財致富後,以種種“義行”、“義舉”來奉獻社會。徽商由于“賈而好儒”,因而絕大多數人在經商活動中比較重視人文精神、講求理性追求。雖然致富,但他們依然自奉儉約,克勤克儉。不過一旦當他們面對國難民困或旱荒水災時,卻又會慷慨解囊,將財富奉獻給社會。
其七,賈而好儒的文化精神。“賈而好儒”是徽商的顯著特點。徽商很愛讀書,他們有的白天經商,晚上讀書。在路途中也是時時忘不了讀書。愛讀書給徽商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養、文化品位。這樣,較高的文化素質就成爲他們與官僚士大夫交往的“黏合劑”。同時也給徽商的商業經營同樣帶來了許多便利;二是由于讀書,使得徽商善于從曆史上汲取豐富的商業經驗、智慧,促進自身商業的發展;三是增強了經商的理性認識,即他們能夠以所謂的“儒道經商”,從而形成良好的商業道德。
徽商正是憑著他們特有的徽商精神,從而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乃至于發展爲雄視天下的大商幫。這種精神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進一步發揚光大。“徽駱駝”和“績溪牛”所造就的徽商精神,不僅是徽商的巨大財富,更是徽商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産。
以衆幫衆的團隊精神
徽商是以血緣和地緣爲紐帶結成的商幫團體。“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有著共同血緣或者地緣關系的徽商,有著很強的親緣和地緣認同意識。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外地,不期然碰見了同族人或者家鄉人,徽商往往會興奮得忘乎所以。這種固有的“鄉誼觀念”和“宗族意識”,形成了徽商以衆幫衆、相互提攜的傳統。
有一吳姓徽商家族,族裏長輩就曾制定這樣的族規:凡是族中有些子弟不能讀書,並且家裏又無田可耕的,因爲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外做生意,那麽族裏諸位有經營經驗的長輩在外要麽提攜他,要麽在其他親友處推薦他,好讓他能有個穩定的職業,可供其糊口,千萬不能讓他在外遊手好閑,以致衍生禍患。
有位徽州商人名叫方用彬,他在經商過程中,結交了包括政府官僚、文人士大夫、縉紳商賈等等各界朋友。那麽方用彬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儒商是怎樣認識這麽多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物的呢?或者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怎樣建立這樣一個廣泛的交際網絡的呢?要知道在當時交通、通訊都遠遠不如今天發達。答案就是除了方用彬本人喜好交遊而且文學書畫無所不通外,他的同宗同鄉關系給了他許多接觸不同人物的機會。
在徽商的鄉族觀念中包含著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和帶有強制性的宗族族規,這些使徽商彼此之間有著很強烈的患難與共意識。這種意識客觀上成爲徽商之間信息傳遞的動力泉源。一首績溪民謠這樣唱道:
有生意,就停留,沒生意,去蘇州。跑來拐去到上海,托親求友尋碼頭。同鄉肯顧愛,答應給收留。
就拿歙縣和休寧兩縣來說,明清時期,兩縣由于不少人在外經商,這些在外經商的人往往攜帶親戚朋友出外共同經營。因此往往出現這種情況:一家創業成功,那麽這家人不會獨享,往往大家共同分享,規模大的甚至能攜帶千家百家,生意小的也能攜帶幾家幾十家共同致富。
有位徽商叫許孟潔,這個人親族觀念極強,他在外生意做得非常紅火,于是親戚朋友紛紛去投靠他。凡來投靠者,他都加以提攜,于是他的親戚朋友也就個個致富。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徽商宗族之間是何等的休戚與共!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相互提攜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種團隊精神,在商場競爭中造成了一個集體優勢。
近代徽州人胡適早就認識到徽商宗族團體的優勢,他聽說家鄉績溪准備編纂縣志時,就說:“縣志應該注重縣裏人移動轉徙經商的分布與曆史,縣志不能夠只見小績溪,而不看見那更重要的‘大績溪’,若無那大績溪,小績溪早已不成個局面。”胡適所說的“大績溪”實際上就是靠宗族紐帶聯系的散落于各地經商的績溪人團體。宗族意識隱含的強制性在這裏起著關鍵性作用。
比如說,一旦出現一些不顧家鄉的族人,族中一些長老就會百般對他們進行勸誡,說:“我們徽州家鄉一直保留著千百年的祖墓,千百年的祠堂,千百戶的鄉村。這些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啊。假如你們背離了家鄉,即使子孫可以長保富貴,但是他們在外地已成爲孤家單親,假設出現家業敗落的情況,就會無依無靠。這種輕易背離家鄉的事情,你可要謹慎地好好想想!”這些輿論說教再加上道德和宗族法規的制約,使宗族和鄉緣之鏈堅實而牢靠,也就使徽商的團隊精神愈加發揚,團隊力量也就愈加壯大。
正是由于徽商具有強大的團隊精神,他們在挫敗競爭對手後,憑自身實力往往進一步變一般經營爲壟斷經營,謀取高額利潤。如兩淮的鹽業、北京的茶業、松江的布業等,差不多都是由徽商壟斷的。
此外,明清商人畢竟處在封建時代,由于封建意識的狹隘性,商業經營者之間往往對經驗和技術相互加以保密。但是,在具有“以衆幫衆”團隊精神的徽商內部,這種情況卻很少存在。雖然商人深知商業經驗的價值,一般不會輕易傳人,但是徽商是通過血緣和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商幫集團,經驗的傳授也就順理成章了。再加上徽商的行業宗族化和行業地緣化的特點,商業的成敗、興衰直接與本族、本地利益息息相關,所以前人也就樂于向後人傳授經驗。這種以鄉族親緣爲紐帶的關系網絡,使徽商具有同時期其他商幫所沒有的信息交流優勢。
不做“茴香蘿蔔幹”
敬業精神是從業者對所從事職業具有的一種執著的信念和深深投入的意識。
明清徽州地區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口很多,幾乎超過全地區人口的一大半。明清筆記體小說《豆棚閑話》說:徽州風俗慣例,一般人一到16歲左右就要出門學做生意。徽州還有一則民諺說: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一般人家生活貧困,小孩長到十五六歲,就要隨鄉族長輩出外學做生意,尋覓謀生之路。一開始他們多半是在自己的長輩或親戚的店鋪裏當學徒。學徒一般曆時三年,三年的學徒生活是相當辛苦的。吃苦倒是小事,關鍵要能圓滿結束學業,否則就要被人嘲笑。
在外學徒以及日後獨自做生意,最忌諱被人稱作“茴香蘿蔔幹”。因爲“茴香”諧音爲“回鄉”,“蘿蔔”諧音爲“落泊”,意爲在外學無所成或者經營不善落泊回鄉。所以徽商無論拜師學徒還是日後獨自闖蕩商海,他們都會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一旦生意不成功,他們寧願客死他鄉,也不願輕易回家。
徽商對商業的執著和專注,在中國商業史上可以說是相當罕見的。許多人離家別妻,一年到頭奔波于外。明萬曆《休寧縣志》說:休寧縣百姓往往身揣資本,出外四處經商謀生。他們做生意一般講究公平,往往以物美價廉取勝。他們在商海經營往往一直到老才罷休。經商期間,按照徽州的風俗,經營者一般每年回家探親一次,然而那些離家遠的三四年才能夠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一次。探視之後又要出門繼續經營生意。
雖然如此年複一年地在外操勞,黑發出門白發回,但他們依然無怨無悔。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數十年而不歸。
健婦持家身作客,黑頭直到白頭回。兒孫長大不相識,反問老翁何處來。
上面這首新安竹枝詞就是徽人經商的真實寫照。出門時孩兒還在繈褓中,回來時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他們腦中的父親往往只是個概念而已,如今父親回來了,他們自然不認識。
民國《歙縣志》說:“我縣習俗重經商。經商必然遠離家門。每每離開家門,往往幾年才回來一次,有時甚至長年在外不回家的。剛剛結婚,丈夫就離家經商的情況,在這裏比比皆是,都習以爲常了。”
清代婺源縣有一位商人姓詹,他在兒子出生幾個月後就離家出外經商,結果一別就是17年。兒子長大後決心追尋當年父親的蹤迹,把父親給找回來。于是兒子深入四川、雲南等山區,又遍尋湖北、四川成都等地,最終把父親給找到,父子相攜而歸。還有一位歙縣商人程世鐸,六歲便隨父親出外經商,直到27歲才輾轉回家。所以有人說,新安商人“出至10年、20年、30年不歸,歸則孫娶媳婦而子或不識其父”。徽州商人一生無怨無悔投身于商業經營的行爲,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敬業精神。
徽商的敬業精神,不僅僅表現在徽商個人的一生無悔投入商業的行爲方面,更體現在商人家族對商業世代不懈、前赴後繼的執著和追求。
徽州居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聚族而居,往往一村甚至一鄉都是一個家族,所謂“千丁之族,未嘗散處”。他們宗族觀念濃厚,宗法成爲維系家族關系的紐帶。同樣,在經商中,宗法在族人中同樣起著重要的關聯作用,往往出現“舉族經商”的情況,族人之間在經商中相互提攜、相互關照。
舉族經商的結果,是在徽州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商人家族,譬如歙縣的汪氏家族、江氏家族、鮑氏家族,休寧的吳氏家族,婺源的朱氏家族等等。這種舉族上下成百上千人對商業的投入和專心,在明清時期的其他商幫中是不多見的。其中許多家庭都是幾代人前仆後繼,勤懇敬業,潛心經商。
譬如祁門倪國樹,頗具經商才能,曾販木饒河,後不幸溺死在一處渡口。其子起蟄當時還在繈褓中,長大後立志繼續父志,努力學習經商,經商中不圖厚利,往往以義爲利,聲名遠播,最後成爲一名富商。
在徽州《許氏家譜》中,還記載了一段更爲感人的“家庭創業史”:許氏家族中有一人名叫許道善,年輕時曾在清源經商,因爲他善于經營,贏利累至千金,在當地商人中名列前茅。後來中途回家,商業隨之中斷,家中逐漸困頓。道善看著兒子們漸漸長大,于是決心複出經商。他命兒子永京主持家事,自己只身前往臨清經商。不久,因遇騷亂,道善所帶資金耗竭,又染病不愈,竟客死異鄉。其子永京爲了振興家業,毅然繼承父志,告別母親與妻兒,循著父親的足迹出外經營。沒想到他這一去就是幾十年,最後也是死于異鄉。永京的兒子長大成人後,母親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命他繼續出門經商,完成爺爺和父親未竟的事業。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家終于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家業重新振興起來。這樣的事例在徽商中還有很多。
徽商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
徽州歙縣棠樾世居鮑姓大族,幹隆年間族中有位少年奇才名叫鮑志道,字誠一,號肯園。他自幼讀書,按他父親的意思是要他日後參加科舉考試走做官之路。但是,父親雖業商但不善積財,家境並不寬裕。于是在11歲時,志道便中斷學業,走上經商之路。
由于家貧,出門時志道身無分文。母親便從箱櫃底層拿出一直珍藏著的志道嬰兒時的繈褓,將繈褓的虎頭帽上配鑲的那枚“康熙通寶”銅錢取下,給志道隨身戴上,告訴他說:“兒啊,這可是我們家僅剩的一文銅錢了。今天給了你,咱家的興旺就要看你了啊!”志道眼含熱淚,珍重地將這一文錢收在內衣夾層的口袋裏,下定決心絕不讓母親失望。他想到母親身體不好,弟弟又在讀書,感到身上的擔子很沈很沈……
志道幾乎是一路乞討到江西鄱陽,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說了。到鄱陽後,一邊幫人打工,一邊學習會計。會計學成後,也積了一點錢,他離開鄱陽,來到浙江金華。在金華,他利用身上積攢的錢開始做些小生意,爲尋找更好的市場,他從金華又到揚州,從揚州又轉徙湖北,不斷奔波,但始終未能找到一塊立足之地。
20歲時,志道又一次來到揚州。十年的商場奔波,他逐漸成熟起來。“列一百二十行經商財貨,潤八萬四千戶人物風流”,揚州自古繁華,明清時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賈,且徽州人占一大半。揚州的繁華,令志道目不暇接,他決心在此地一展宏圖。
也是該他時來運轉,這時一位歙縣大鹽商急需招聘一名經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勞、精于核算。學過會計的鮑志道抓住機會,前去應聘。然而,這位大鹽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讓人意想不到的試題。第一天,面試之後,大鹽商命夥計給每位應聘者一碗餛飩,說算是犒勞。吃完後,大鹽商讓各位回去准備第二天考試。誰知,第二天鹽商出了這樣的幾道題:請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餛飩共有幾只?有幾種餡?每種餡又各有幾只?應聘者被這樣離奇的試題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搖頭苦笑,有的後悔不已。然而鮑志道憑他十年從商的經驗,昨日就預料了那碗餛飩的不尋常,所以他對那碗餛飩作了細細的觀察。此時應付這幾道題自然是得心應手。結果不必說,他被聘用了。
聘用後,經常和商場行家打交道,由于他肯于吃苦,勤于學習,業務素質迅速提高。憑他超人的經營才幹,鹽商的經營大爲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豐厚的報酬。
幾年的積累,志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于是辭去了經理職務,決心自己開創事業。他瞄准了鹽業經營,因爲,一方面鹽業是揚州的龍頭行業,揚州所處的鹽場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鹽場;另一方面鹽業經營利潤大。這幾年經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場行情,結交了許多社會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個人人際關系網。這些使他的事業很快走向成功,家資累至巨萬。而且,憑他精明強幹、處事公允、急公好義,在業界的聲譽也是日益高漲。
恰好此時,清政府爲了加強對鹽商的控制,在鹽商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鹽務總商。鮑志道當之無愧地被選爲總商。然而總商的角色並不好當,一方面,在政府眼裏,鹽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總要想方設法進行搜刮。因此總商要代表衆鹽商利益與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面,他要不斷解決鹽商內部的矛盾,同時還要向政府反映衆商人的願望和要求。總之,總商處在政府和衆鹽商之間,雙方誰也不能得罪,沒有精明幹練的處事能力是很難做到的。鮑志道擔任總商,處事果斷、公允,深受衆鹽商的擁護,也得到政府的賞識,因而他在總商職位上一幹就達20年之久,聲望顯赫。
遙想當年,鮑志道懷揣一文錢出門經商,可以說一路備嘗艱辛;在商場幾十年摸爬滾打,辛酸的故事必不會少;總商雖說榮耀,但夾縫中做人,豈能是容易的事?問題在于,不論處在何種情況,他始終能立于不敗之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學習和借鑒。
第二個故事:
這個“一文錢”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蘇州布店的由來。
當年,有兩個徽商,姓名已不可考,姑且稱爲甲乙二人吧,他倆挾帶重金,來到蘇州合夥做生意。乍出家門被蘇州的繁華所迷,加上身上有不少錢,于是他倆當晚便出去各找一妓女尋歡作樂,肆意揮霍。時日不久,他們身上的錢花光了。妓院老鴇翻臉無情,命人將他倆打出了妓院。
二人身無分文,只得靠乞討度日。眼見到了年底,二人眼巴巴地看著家家都在准備過年,他們也渴望回家,但他們現在這種窘況,如何回家面對父老妻兒啊?他們滿心苦澀,相對哀歎無語。
這種境況完全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啊,能怨誰呢?無聊之中,甲從腰袋裏摸出一文錢,用力擲在地上,長歎一聲說:“那麽多錢被我們揮霍完了,留著這一文錢有什麽用呢?不如扔了算了。”乙見一文錢,忽然靈機一動,忙撿起來說:“這是我們僅存的碩果,幸虧你還留著它,它可是我們時來運轉的一線生機啊。”他對甲說:“你先在這等著,我去去就來。”甲卻給他弄糊塗了,也沒多說,心想隨他瞎折騰去。
過了不久,乙回來了,手裏拿著竹片、稻草、舊紙、雞鴨毛等等烏七八糟的東西。甲奇怪地問:“你這是幹什麽?”乙笑笑,拿出一袋面粉,和水調勻成漿糊,然後用草把竹片綁住,外蒙一層舊紙,在舊紙上再用漿糊遍粘雞鴨毛。結果,一只活脫脫的禽鳥便做了出來。甲不解地說:“我們境況如此困窘,你還有心思做這小玩意兒?”乙笑而不答,仍繼續做各種形狀的禽鳥,一晚上下來居然做了二三百只。
第二天天亮,乙拉著甲帶上昨晚做的禽鳥一齊到附近的元妙關。元妙關是蘇州有名的遊玩之所,平日遊人很多。甲乙二人來此,在地上把各種禽鳥擺好。婦女兒童一見這些禽鳥做得惟妙惟肖,爭著購買,一會兒工夫這二三百只禽鳥賣得一只不剩。每只鳥賣十幾文,算算一下子就掙了四五千文錢。甲至此才歎服乙的心思靈巧,他忽想起一事,忙問乙:“昨晚我扔的一文錢,你拿去做什麽了?”乙說:“竹片、稻草、舊紙、雞鴨毛這些東西都是我在街上撿的。那一文錢,我用來買面粉做漿糊了,這不正好用來粘雞鴨毛嗎?”說罷,兩人會心地相視大笑。
從此,他倆更是加倍努力,采購各色紙張、雜雞鴨毛,晚上做鳥、獸、人、花草等玩意兒,白天便各處兜售,兩三個月下來,兩人居然掙了300萬文。這時兩人商議應該正規地去做生意了。于是在蘇州布業最發達的地區閶門開設了一個布店,在布店的門牌上大書“一文錢”三字,表示他倆永不忘記曾經經曆過的艱難曆程。據說這家布店曆經200余年依舊昌盛不衰。
雖只說了以上兩個故事,但曆史上徽商類似的故事卻是很多很普遍。它們的結局恰好體現了徽州商人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
徽商精神的內涵及現代價值
徽州經濟文化領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徽商始終是一個凝重的話題。徽商數百年的經營活動,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産。我們認爲:有形的物質財富固然寶貴,但無形的精神財富更應得到今人的珍視,而徽商精神就是其中將會讓我們世代受益無窮的財富之源,其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最爲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敏銳的創業眼光。徽州商人自小接受教育,相比于其他商幫要優秀得多,因此能夠在張弛萬變、風雲詭譎的商界權衡利弊,擊敗競爭對手。明正德、嘉靖間歙縣商人程澧出吳會、盡松江、走淮揚、抵幽薊,“萬貨之情可得而觀”,他雖“坐而策之”,四十年後卻“加故業數倍”就是一個典型事例。所以《江南通志》說徽州商人“善識低昂時取予”,“以故賈之所入,視旁郡倍厚。”
二、進取的人生態度。出于謀生的需要,徽州人不得不從小背井離鄉,外出創業。異地的陌生、商路的艱險,無不從肉體到精神殘酷地折磨著他們。但素以“勤于山伐,能寒暑,惡衣食”著稱的徽州人,都能肩負父兄、家族生存發展的重負,義無返顧地“離世守之廬墓,別其親愛之家庭”,“近者歲一視其家,遠者不能以三四歲計”。許多人“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擾未厭焉。”歙縣商人許荊南在荊州貿易,生意虧本自感無臉回家;其子許尚質繼承父業,“浮遊四方,取什百之利”,前後在四川活動二十年,雖家資百萬,也“不競芬華”。正是他們這種開拓進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勇氣和經曆,爲徽州人樹起了不朽的“徽駱駝”紀念碑。
三,誠信的處世風格。在商業資本的盤剝下,農民和小手工業者受害極深,于是“無商不奸”之類的詛咒此起彼伏。然而這正表明了一個事實:講求商業道德,建立公平交易的市場秩序,已經成爲時代的迫切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徽商舉起“誠信”的旗幟,本著先義後利、義中取利的心態走進市場,恪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奉公守法、互惠互利等基本道德,自然博得廣大生産者和消費費的歡迎,使他們在生意場上左右逢源,處處受益。徽商吳南坡“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的表示,胡仁之大災之年不爲“鬥米千錢”所動、平價售糧的舉動,都使徽商“誠信”的風格得以彰顯,進而成爲徽商集團的標識。
四、合作的人際關系。相對于商海的狂風巨浪,個體的商人只是一葉扁舟,因此,在徽商這樣的集團裏,他們對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追求依然執著,善于處理同宗人士的關系,並且卓有成效。明末休寧義士金聲說:徽商“一家得業,不獨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數十家。”他們也注意強化同鄉的情誼。遍布各地的徽州或新安會館,就是徽商將具有地緣關系的同道攏聚在一起的重要據點。即便是與消費者建立的也是互惠互利的長期關系。清代歙縣商人吳炳留給子孫的是十二個字:“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親好人”,又說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猶深感“厚之一字,一生學不盡,亦做不盡也”。
五、超首的契約意識。正是在頻繁的社會活動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徽州商人依靠“約”和“法”來維護權益、協調關系的意識慢慢覺醒,並逐漸形成了凡事“立字爲據”的習慣。現存涉及社會經營活動方方面面的、大量的徽州契約文書,就反映了徽州民衆這種“民間法”由原始走向規範、走向成熟的曆史演進過程。長期爲外人所責難的“徽人好訟”,實際上正是徽州人致力于構建法制社會的一種民間嘗試。
徽商術語解讀
【貸本經商】
徽商資本來源之一。借高利貸從事商業經營,是徽州商人資本的重要來源之一。金聲《與徐按院書》指出:徽州人"雖挾貨行賈,實非己貨,皆稱貸于四方之大家,而償其什二三之息,但以運貨于其手,則伊若如其所有,而以爲此民貨也"。婺源人江汝元便是以貸本經商起家,終致大富。
【佃仆制】
具有嚴格隸屬關系的租佃制度,明清時期流行于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廣東、福建等省的某些地區,安徽的徽州地區尤爲盛行。佃仆有時被稱作地仆、莊仆、莊人、住佃、莊佃、火(夥)佃、佃民、伴當、佃童等,另外還有祁門的莊戶,黔縣、休寧的小戶、小姓,歙縣的底下人,績溪的祝活,以及查灣的郎戶和小戶之稱,都是性質相同的名稱。郎戶亦稱拳頭莊,小戶又以承擔的勞役而賦予不同的名稱,諸如守墳莊、包袱莊、擡棺木莊、龍燈莊、吹打莊、道士莊、火把莊、挑擔莊、擡轎莊、糧倉莊、守夜莊、守木莊、修房莊、搭戲臺莊等,莊是莊仆的省稱。
佃仆的來源有多種形式,或由家內奴仆釋放而來,或因佃種地主或祠堂的土地而來,或因無處棲身而被迫居住地主莊屋以致淪爲佃仆,或因先人葬于地主山場而淪爲佃仆,或因入贅、婚配佃仆的妻女而淪爲佃仆,或因生活所迫賣身爲佃仆。佃仆的生活環境惡劣,受地主的田租、山租、高利貸和額外農産物勒索等剝削,還必須爲地主的冠婚喪葬及日常生活提供搖役。佃仆與地主之間存在著主仆名分,沒有遷徙的自由,婚配受到幹涉,沒有科舉入仕資格,甚至言談、服飾等日常生活小節亦受到束縛與幹涉。在法律地位上佃仆同于奴仆,日常生活中同樣遭到歧視。但是佃仆與奴仆存在性質上的區別。地主對奴仆的人身控制是無限制的,對佃仆則有限制,驅使佃仆是有條件的;佃仆是主人的"人",而不是象奴仆實爲主人之"物";奴仆以口爲單位計算,佃仆則有家庭,有一定私有財産,以戶來計算。佃仆是由于種主田、住主屋、葬主山而以契約或宗規家法的形式確定與主人的關系,並歸屬于整個宗族的家奴,社會地位介于奴仆與佃戶之間,這種以大量佃仆存在爲基礎的佃仆制,産生于東晉、南朝、隋、唐的部曲、佃客制的基礎之上。它在徽州特別盛行,可以歸結爲徽州鄉紳勢力特別強、奴隸制殘余一直遺存等原因。但是,到清朝中後期,由于佃仆的絕對數量逐漸減少,謠役地租開始向貨幣地租轉變,還有佃仆、奴仆起義頻繁發生等原因,佃仆制日漸衰落,最終走向消亡。
【非勤儉不能治生】
徽商持家、經營方式。語見《豐南志?從父敬仲公行狀蔔"非詩書不能顯親,非勤儉不能治生。"意思是只有通過讀書做官,才能光宗耀祖;只有勤儉,才能發家。徽州第一代商人,大多一貧如洗,勤儉發家顯得尤爲重要。婺源人李祖記,早年業儒,因生活貧困,棄儒就商,從事販木。凡竹頭木屑均舍不得丟棄,收集起來,各當其用,逐漸發家致富。既富,勤儉不減貧困時,每天粗茶淡飯,一件布衣穿了十多年,一雙雲履只在見客時穿。居室極陋隘,也不新建,資金全部投入營運。富商大賈,也以勤儉自律。歙縣大鹽商鮑志道,擁資巨萬,不事奢侈,家中不專備車馬,不演戲,不豪宴請客。
【賈而好儒】
徽商特色之一。明代有人把徽商分爲"儒賈"和"賈儒"兩種。儒賈以經商爲名而行儒教之事,賈儒以崇儒爲名而行經商之事。兩者都是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商人,或具有經商才幹經驗的文化人,是賈與儒的結合,是文與商的交融。"賈爲厚利,儒爲名高"(《太函集》卷52)。徽商賈而好儒,受到較深的儒學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使他們在經商中,善于運用心計,精幹籌算,審時度勢,決定取予。明代欲人黃鐮,少時從儒就學,立下經世之志,後來棄儒經商,在閩、越。齊、魯間進行商業活動。由于善于洞察"盈虛之數",故精幹"進退存亡之道",獲利甚多。清代款人葉天賜,生性聰穎,工詩詞,擅書法,因家貧行賈,"料事十不失一",一躍而爲揚州富商。
【歸德孟嘗】
徽商對待債務的一種態度。語見敦縣《潭渡黃氏族譜?故國子生黃彥修墓志銘蔔"贏則不貸,貸則不贏,重以歲凶,索之何益?馮援俠客,猶能歸德孟嘗,公等休矣,吾不逞椎牛。"徽商經常免除一些債戶無法償還的債務,明代婺源商人汪拱幹一次焚券達數千張。黃彥修的話表達了徽商對免除債戶債務的見解。
【紅頂商人】
對清末著名徽商胡塘(字雪岩)的別稱。胡光埔因捐輸及佐輔陝甘總督左宗棠有功,清廷賞封布政使銜,從二品文官頂戴用珊瑚,賞穿黃馬褂。人稱"紅頂商人"。當代臺灣著名作家高陽發表有《紅頂商人》長篇曆史小說,描寫胡光墉一生的興衰史,使胡光埔"紅頂商人"的雅號家喻戶曉。參見[胡光墉],也有將"紅頂商人"泛稱所有亦賈亦儒,帶紅頂帶的徽商大賈。
【徽商會館】
徽州會館、新安會館、新安公所及徽屬某縣會館的總稱,是旅居異地的徽州商人結成團體,集會居住的館舍。主要是聯絡鄉誼,爲本幫商人提供方便,代表商人與官府交涉商業事務,爲徽人舉辦公益事業,有的會館還延師教習同鄉子弟。同時代爲傳遞鄉人信函和官府文告,會館經費由會館所在地徽商提供。
最早的徽商會館爲北京欽縣會館,建于1560年,由旅京款人楊忠、鮑恩首倡,位于正陽門之西。初爲三進九室建築,後曆經擴建、重修,規模宏大。會館的建立,標志著徽商集團的形成,爲徽商開辟了立足、發展之地,湖北漢口新安會館,爲旅漢徽商提供行商便利,擴充路徑,開辟碼頭,置買店房,形成"新安街",石鐫"新安街"額。蘇州吳江縣盛澤鎮徽寧會館(同相鄰的寧國府屬邑合辦)有房産、田産、義家和供裝卸貨物用的駁岸,僅會館建築就造了20多年,規模宏大。明清徽商鼎盛時期,徽商會館遍布全國,大至蘇州、杭州、澳門、廣州等大都市,小至淄院、姜湖、黃康等小鎮,均有會館設置。僅南京一地就有徽商會館數處:馬府街有新安會館,太平街欄杆橋、上新河各有徽州會館,鈔庫街有新歙會館等。
【徽商木業公所】
徽商行業組織名。又稱徽國文公祠。位于杭州候潮門外。清幹隆年間由婺源木商江揚言創建,其子江來喜又在錢塘江邊上自閘口下至秋濤宮,購置3690余畝沙地,用來置放木材。新安江是徽木外運的主要信道,明清時期四季可運輸,80%以上的徽木由新安江而下,抵達杭州,使杭州成爲徽木的主要集散地。這3690余畝沙地,便是徽商用來停泊木排,堆運木材的棧場。
【徽商史話】
書名。朱世良、張犁、余百川主編。黃山書社1992年5月出版。此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爲古代徽商,下篇介紹當代徽商。古代徽商分"徽商短論?商史漫話"、"徽商百業?經營謀略"、"徽商人物?軼聞逸事"、"徽商會館?商俗及其它"四個部分,當代徽商刊載了黃山市九家有代表性企業的專稿,以反映當代企業重振徽商雄風的情況。古代徽商的文稿,大都選自《徽州報》、《黃山日報》、《富園》雜等報刊己發表過的文章。
【徽商研究論文集】
文集名。《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文集收錄中外學者發表的有關徽州商人研究的論文24篇,其中日本學者藤井宏教授《新安商人的研究》一文,曾由傅衣淩、黃煥宗合譯成中文,連載于《安徽曆史學報》、《安徽史學通訊》上。此次收錄的爲傅衣淩最新重譯稿,並由藤井宏親自寫了序言。在譯稿的後面,還附錄日本學者寺田隆信《湖廣熟,天下足》一文。秦佩市《明清徽商研究》一文,未曾發表過,文集亦作了收錄。還有數篇有關明清時期鹽商的文章,所論大都是徽籍鹽商,文集亦予收錄。文集後附有"徽商研究資料索引",供徽商研究者檢索、參考。
【徽州茶商】
指經營茶業的徽州商人。茶業爲徽商經營的四大行業之一。徽州植茶始于南朝,唐代已成爲全國著名的産茶區。862年,歙州司馬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閻門溪記》一文中記載,當時祁門縣山上遍植茶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業茶爲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雲集。宋代徽商朱元經營茶業,遇蔡京改茶法,說其私販茶葉有罪,因而下獄。元代敏人畢仁16歲便在廬州開設茶葉店,充當坐賈。其父畢天祥則每年運茶數百引,充當行商。坐賈與行商結合,獲得商額利潤,知名于時,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時期,清幹隆年間,徽商在北京設有茶行七家,茶莊百家以上,在津、滬開茶莊也不下百家。徽商經營茶葉,有茶號、茶行、茶莊、茶棧等多種類型,"茶號"猶如現在的茶葉精制廠,從農民手中收購毛茶,進行精制後運銷,"茶行"類似牙行,代茶號進行買賣,從中收取傭金,"茶莊"爲茶葉零售商店,以經營內銷茶爲主,後期亦少量出售外銷茶。"茶棧"一般設在外銷口岸,如上海、廣州等地,主要是向茶號貸放茶銀,介紹茶號出賣茶葉,從中收取手續費。徽州茶商以婺源人和績溪人爲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51099.html?tp=0_11
晉商/徽商另參本館:《新葉村》 《西文興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