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16 10:50:25| 人氣2,3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太平洋戰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若要看《太平洋戰爭》記錄片,前後評《虎虎虎》《硫磺島浴血戰》《中途島之役》都不足,中國2003年拍的記錄片《太平洋戰爭》才是海陸空統包。
  
故事梗概

  珍貴曆史黑白記錄片《太平洋戰爭實錄》--值得你收藏,嘔心瀝血曆史巨制。人類戰爭史中最慘烈的海空大戰。最權威的曆史文獻,最珍貴的拍攝片段,最真實的戰事記錄,最全面的影視資料。太平洋戰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空大戰。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作戰區域北至北極圈內的阿留申群島,南至赤道附近的新喀裏多尼亞島,西至中國及南洋諸島國,東至美國西部沿海,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戰場。這場戰爭曆時三年零九個月,造成的傷亡和損失難于作出確切統計,僅美國、日本、中國三國,軍隊和平民的傷亡就不少于五千萬人。
太平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海空大沖撞其驚天動地的氣勢堪稱戰爭史上的絕筆。本片全部使用珍貴祥實的史料,把它的全部過程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您的面前。
  1、旅順:日俄戰爭 2、上海:中日會戰 3、諾門坎:蘇日交鋒 4、珊瑚海大戰 5、中途島大戰 6、珍珠港 7、瓜島 8、新幾內亞島 9、阿留申群島 10、塔瓦島 11、馬紹爾群島:突破外環防線 12、馬裏亞納環礁:突破內環防線 13、帕勞島:計劃外的惡戰 14、菲律賓:萊特灣大海戰 15、琉璜島:踢開天皇之門 16、沖繩島:鐵血臺風 17、緬甸:野人山反攻 18、提尼安島:目標東京 19、廣島:天罰之火 20、東京灣:戰幕垂落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8981.html?tp=1_11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太平洋戰場是日本和美國等同盟國間的主戰場,開始于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結束于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其中日本與美國海軍的戰鬥為史上最大海上作戰。
參戰國
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
至於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朝鮮、臺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背景

日本軍國主義擡頭
在太平洋地區,戰爭的硝煙從1930年代早期就開始瀰漫。日本擴大了其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逐漸向中國擴張。日本鼎承其大陸政策,圖謀征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並迅速佔領中國的東北三省,強行成立由關東軍控制的滿洲國。
日本對華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為其稱霸世界的企圖所邁出的第一步尚存爭議。有學者認為,事實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希望能夠保障其在華的利益,特別是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如果從19世紀歐洲強權的觀點來看,日本的行為無可挑剔。因為在那個時期,西方列強對海外殖民地的佔領和掠奪以及對殖民地居民的殺戮比起日本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經廣泛接受了威爾遜的自決原則,這意味著以殖民主義的方式粗暴地掠奪他國的領土或資源的行為已經無法為國際社會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殘忍暴行也遭至國際社會普遍譴責。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日本法西斯勢力在1931年的時候並沒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經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計劃。1927年,田中義一擔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開了一個研究積極侵華政策的內閣會議———「東方會議」。會後田中向天皇遞交了一份極為機密的「田中奏折」已經表明了日本稱霸世界的步驟:滿蒙-中國-東亞-亞洲-最後稱霸世界。雖然這份奏折仍然存在爭議,可是根據日後日本發動戰爭的節奏來看,與奏折內容吻合。
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政權的行動遭到國際聯盟譴責,導致日本最終退出了國際聯盟。在日本,法西斯主義勢力開始擡頭,具有濃厚法西斯色彩的秘密社團發動了數次暗殺行動。經濟的大蕭條導致民選政府逐漸喪失了政府的控制權,軍人開始執政,「軍部」作為日本軍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賦予比以前更多的權力,法西斯主義在軍隊中蔓延,很多時候軍隊可以為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採取行動。同時隨著民族主義與反西方情緒的上升,日本在中國的行為被人種理論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開始相信,中華文明的精華傳承在日本,而不是中國。在1936年二二六兵變之後,另外一部分法西斯分子控制了軍部,而不久後日本恢複了于1913年廢除的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即將內閣中的陸海軍大臣限定于現役將領的制度。這樣一旦軍部和內閣意見不統一,軍部可隨時通過陸海軍大臣辭職的方式迫使內閣下臺。軍部在事實上代替日本內閣成為日本的最高權力機關。日本已經進入法西斯主義的時代。
1939年日本軍隊試圖從滿洲進攻蘇聯,但很快就被蘇聯和外蒙古的聯軍擊潰,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擴張政策,也保證了蘇聯與日本之間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戰末期。同時,在這次試探蘇聯的失敗的戰役之後,日本內部「北進」和「南進」的爭端中,「南進」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因此日本從此以後較為堅定的走上了進攻中國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對於其最終的失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當時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之上,即日本在沒有獲得穩定的自然資源供應之前無法與歐洲強權對抗,但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他們又必需挑起一場他自知無法獲勝的戰爭。此外在侵華時期的殘忍行徑、在中國建立傀儡政權的作法與日本的最終目標一脈相承,日本在戰爭中堅持這種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國內的許多政治精英當時就已經意識到這種自取滅亡的作法將會為日本帶來災難,但都沒有試圖制止,因為提出異議的人士紛紛遭到生命威脅。

美英的綏靖政策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之初,美英對日本侵華不加反對,一般認爲,美英是在指望日本北上進攻蘇聯。1932年美國雖然宣布“不承認主義”,反對日本破壞“門戶開放”政策和《九國公約》,但同時,美國又把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銷日本。美國這種既指責又縱容的兩面政策一直延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英國則一再偏袒日本,如,英法操縱國際聯盟,拒絕對日經濟制裁。1937年7月,英日更是直接簽訂了有田-克萊琪協定,這一協定可說是是慕尼黑協定在遠東的前奏曲。

日本侵華

在中日甲午戰爭以日本獲勝告終後,日本並未放鬆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日本以庚子事變爲由,作爲八國聯軍的主力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醜條約》趁機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特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脅迫中國總統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濟南城,與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在蔣中正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退出濟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閥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爲中國軍隊所爲,當夜向沈陽北大營之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沈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嚴禁部下對日作戰,但旅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因作戰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事變兩個月內,日本軍閥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衆自發組織了大量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私下得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關內民衆同情和聲援。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滿洲國”建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部分中國學者將九一八事變認作抗日戰爭的開始。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可見他們強大的野心。

日本加緊侵華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閩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蔣中正也立即派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駐紮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曆來以壓迫蔣中正懲辦抗日軍隊的手段來打壓中國軍民抗日士氣。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開始向中國關內進攻。熱河省會承德遭到襲擊,僅10餘天即告陷落,駐守熱河的軍隊主要是東北軍萬福麟等部,抵抗意識極差。蔣中正即令駐守平津的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率部抵抗,並派中央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率所部3個師北上參戰。同年5月,日本軍閥向察哈爾進攻,並一度佔領察北重鎮多倫,然而不久馮玉祥和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奪回多倫,並成功將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二十九軍、十七軍等部隊雖然奮勇抵抗,終不敵裝備精良的日軍和滿洲部隊,長城抗戰失利。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中國軍隊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總領事館稱其副領事藏本英明失蹤,隨後揚言“應由中國政府負完全責任,如無生還之希望,則日方將撤回僑民發動自衛。”並將上海的日本憲兵派往南京,日艦雲集下關江面。由于領事館的一名從事抗日組織情報收集工作的中國人員詹長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廳調查課長趙世瑞于紫金山一山洞中尋獲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稱“藏本事件”。1935年5月,日本華北駐屯軍聲稱天津兩名親日報刊主編被殺是中國政府所為,不久又誣指受中國政府援助的東北義勇軍進入《塘沽協定》中規定的非武裝區(實際上當時的東北義勇軍為獨立的武裝),再次出兵南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派遣何應欽與日方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在表面上部分滿足日本要求的情況下,表面上保證“取締全國一切反日團體及活動”。同年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因應這個事態,日本軍閥政府不久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親日派殷汝耕設立冀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

中日全面戰爭

中國戰場在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時就已經全面展開,比歐洲爆發全面戰爭早了兩年多。
從1937年到1941年,二戰亞洲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發生在中國。日軍從華北和上海兩個方向向中國腹地發起猛烈攻擊,並宣稱能「三月亡華」。中國政府組織力量進行頑強的抵抗。在淞滬會戰苦戰3個月後,1937年12月中國政府的首都南京失守。為了報復中國政府的強力抵抗,和企圖通過野蠻手段恫嚇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日軍在南京以及周邊地區組織了大規模的屠殺行動,其中南京大屠殺尤為著名,據中國政府資料,有30多萬人在這次事件中被日軍殺害,但是日本方面對此有不同的觀點。
1940年,抗日戰爭中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的大片領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漢、廣州等重要的大城市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繼續抗戰。中國國民政府在撤離南京後,先遷到武漢,然後又退守重慶。在這一過程中,國民政府繼續組織力量反抗,在徐州、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廣州組織過大規模戰役。1938年秋,日軍雖然佔領了中國東部的大片領土(以佔領廣州、武漢為標誌),但是面對國民政府的抵抗,和佔領區內人民的自發抵抗,日本已經感覺無力發動進一步的進攻,於是戰爭進入僵持狀態。
在戰爭之初,中國基本上獨自與日本作戰。英國參與了日軍對中國的封鎖。美國也未向中國進行任何援助,相反的,不斷將戰略物資賣給日本。僅有蘇聯對中國提供了有效的軍事援助,蘇聯甚至還以志願者的形式派遣飛行員直接加入中國空軍參加對日空戰。但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後,蘇聯的對華援助就此中止。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方才答應援助中國戰區,但是援助並不是無償的,它要求中國用桐油來換。甚至在初期,美國還把大量援助囤積於印度,並沒有馬上交給中國。由美國退役軍人和志願者組成的飛虎隊,一開始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他們所使用的竟然是中國政府從蘇聯購買的飛機。戰爭後期,美國援助方才日漸增多,但是與歐洲相比,僅僅是其對歐援助的1.7%。
到1941年,日本已經佔領了華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儘管日本在佔領區內建立了多個傀儡政權,但是這些政權基本上沒有實權,加上日本軍隊的殘酷壓迫使得日本的佔領極爲不得人心。日本人拒絕直接與國民政府談判,也不願意作出讓步以換取民心,他們只是希望通過高壓統治能令中國人放棄抵抗。
這種政策導致更頑強的抵抗與國際輿論的反彈。由於日本的侵華行為,美國、英國以及流亡的荷蘭政府(此時依然控制著東南亞的大片石油資源)停止向日本供應原油與鋼鐵。日本將此看作是一種挑釁,並稱這三國和中國(A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為ABCD包圍網。最終日本發動了侵略東南亞的戰爭,試圖以那裡的資源維持日本這一戰爭機器的運作。

戰爭的擴大

美英參戰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被迫參戰1941年12月7日,為了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並在12月8日進攻英國殖民地香港和馬來亞,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正式向日本宣戰。
日本的閃電戰
1942年之前的東亞和太平洋戰場,日軍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中國的東北、華北大部、長江中下遊地區、臺灣、東南沿海等地、東南亞大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部分島嶼。中國、美國和英國等國對日宣戰,蘇聯對日則保持中立。圖中並未將當時成實際獨立狀態的外蒙古和西藏列為中國的領土。隨後日本迅速進攻太平洋區內美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當時英國和荷蘭流亡政府已和納粹德國交戰多年,在歐洲、中東、北非耗損甚大,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使其對日軍的戰鬥力過於輕視。結果,日本在短時間內成功攻取馬來亞、荷屬東印度、菲律賓、新畿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而泰國也加入軸心國陣營(但由於其向美國宣戰的報告被當地的外交使節私自截下,因此有書本將泰國列為中立國)。接著,日本兵分多路,向西進攻緬甸和印度,向南進攻澳洲北部,向東進攻美國的中途島。

盟軍反攻

戰爭轉捩點:中途島戰役
1942年中途島海戰後,盟軍扭轉了戰局,開始發動反攻,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蘇軍也加入了對日作戰,並很快殲滅關東軍,佔領中國東北和北朝鮮;中國軍隊(包括國共兩黨的軍隊)也轉入了局部反攻日本在杜立特空襲後,為了防範美軍持續由側翼直接對日本本土進行攻擊,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便積極策劃對中途島的攻佔作戰計畫,原本預計所有參與偷襲珍珠港的南雲艦隊的六艘航空母艦要全部參戰,為日軍攻擊中途島時提供空中支援以及隨時殲滅出現的美軍機動部隊,但由於日軍在新幾內亞地區發動FS作戰而引發珊瑚海海戰,讓六艘航空母艦中的二艘「翔鶴」與「瑞鶴」航空母艦無法參戰,使南雲艦隊減損三分之一的空中兵力,但日軍仍按照既定計畫,於1942年5月28日發動中途島作戰計畫。
由於日方的密碼被美軍破譯成功,美軍在日軍進攻中途島前就已作好準備,除了強化中途島本身的防禦力量外,尼米茲也要求剛由珊瑚海海戰回到珍珠港的「企業號」以及「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由斯普魯恩斯少將領軍,駛往中途島東北海域進行埋伏,同時也令在珊瑚海海戰中受重傷,當時在珍珠港大修中的「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執行緊急修理,於三日後組成另一支特混編隊,駛向中途島東北海域與斯普魯恩斯的艦隊會合。
1942年6月4日晨,南雲部隊開始進行對中途島的空中攻擊,然而因為南雲艦隊發生一連串的戰術判斷失誤(其中包含偵察機未搜尋到美艦隊,中途島攻擊部隊返航以及中途島陸基航空部隊攻擊等),讓埋伏在東北海域的美軍特混編隊有機可趁,首先對日艦隊發動攻擊,讓南雲艦隊中的「赤城」、「加賀」和「蒼龍」號航空母艦被美軍俯衝轟炸機的炸彈擊中起火,並於當晚陸續沈沒。而日軍隨後對美軍艦隊發動的攻擊,也讓美軍的「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受重傷失去戰鬥能力。而發動攻擊的「飛龍」號航空母艦也被美軍攻擊後沈入大海。
在南雲艦隊損失四艘航空母艦後,由於空中攻擊力量完全喪失,山本大將不得不向全軍宣布撤消戰役計畫並開始撤退,此戰役以美軍勝利而告終,也因為日軍損失過於巨大(四艘航空母艦、200架以上的艦載機以及訓練有素的飛行員),讓日軍和美軍的軍力獲得了重大的平衡作用,也讓日軍在短期內無法再發動大型的戰役,美軍得以獲得寶貴的喘息時間,故中途島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也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
瓜島爭奪戰
日軍在中途島戰役大敗後,不但沒有省思其整體戰力並做有效的重新部署,反而仍繼續侵略計畫,並重新開始類似FS作戰計畫(新喀裏多尼亞、斐濟、薩摩亞群島的作戰計畫)的南線侵略戰,而日軍在1942年6月開始在瓜達康納爾島開始修建新機場,然而在即將完成之際被美軍發現,美軍在8月7日以海軍陸戰隊一萬餘人的兵力發動攻擊,並成功佔領機場,從此時開始,美日雙方屯兵瓜島,雙方在瓜島上以及週邊海域發起大小不一的海戰與陸戰,其中兩場大型的海上戰爭為「東所羅門海戰」與「聖克魯斯海戰」,美日雙方互有勝負。
陸戰方面,日本在丟失機場後,日軍大本營由百武晴吉中將領軍,並且由海軍的快速驅逐艦隊由拉包爾增援瓜島,此運兵模式被稱為「東京快車」(在隨後的撤退以及新幾內亞增援也廣為運用),然而由於百武中將錯估美軍實力(他認為美軍只有2000人,但僅8月7日一天,美軍即已有16,000人在瓜島),因而每次增兵都是數千人,在兵力不足之下始終無法奪回瓜島機場,瓜島機場反而成為美軍在瓜島爭奪戰中的勝利保障。
海戰方面,在瓜島爭奪戰初期,日軍的三川軍一中將曾率領驅逐艦戰隊負責砲擊瓜島機場,但巧遇盟軍巡洋艦部隊,而三川指揮其戰隊順利對其部隊發動攻擊,至少擊沈盟軍四艘巡洋艦以及數艘驅逐艦,史稱薩沃島海戰,使瓜島爭奪戰初期的制海權落入日軍手中,然而制空權的喪失卻始終造成日軍沈重的壓力,在一次又一次東京快車與美軍艦隊的夜戰中,日軍逐漸的喪失了制海權,而制海權的完全喪失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夜戰(史稱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或是瓜島海戰),美軍以損失二艘巡洋艦與七艘驅逐艦的代價,讓日軍損失「比叡」和「霧島」二艘戰艦、一艘巡洋艦與兩艘驅逐艦。
在瓜島海戰結束後,日軍開始策劃要由瓜島撤退,至1943年1月撤退實際完成止,日軍共撤出陸軍9,800人,海軍830人,隨後美軍於1943年2月9日完全佔領瓜島,獲得瓜島爭奪戰的最後勝利。
跳島戰術
美軍的跳島戰術,其實是不採行逐一收復各島的戰法,而是收復一個島嶼後,跳過下一個島嶼,而攻佔下下一個島嶼,特別是跳略過防守比較堅強頑抗的日軍島嶼,透過跳島佔領,以海空封鎖的方式來孤立日軍佔領的島嶼,迫使其最後不得不屈服,如此大幅提升收復的進度與成效;尤以美軍登陸硫磺島、琉球與日軍戰鬥特血腥慘烈。
中緬印戰區
中太平洋進擊
自從 1943 年初美軍在瓜島得到最後勝利後,除了麥克阿瑟所統率的美澳聯軍與哈爾西的美軍南太平洋艦隊在新幾內亞方面反攻外,美軍作戰聯席會議亦決定,1943年後期開始,美國海軍由中部太平洋(中太平洋)開始反攻的計畫,此計畫由美國海軍第五艦隊負責,並且得到尼米茲在軍備與物資上的強力支援,截至吉爾伯特戰役發動前,第五艦隊已經有至少十艘的航空母艦以及七艘以上的戰艦組成,幾乎囊括了金凱德的第七艦隊以及哈爾西的第三艦隊以外的所有美海軍兵力,艦隊司令為在中途島戰役一戰成名的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其空中攻擊戰力-快速航空母艦編隊番號在吉爾伯特戰役時原番號為50特混編隊,於馬紹爾戰役時改編為58特混編隊,並沿用至太平洋戰爭結束。
中太平洋的首戰-吉爾伯特戰役於1943年11月21開始,在戰前美軍即為該群島做過十分詳細的海岸線偵查,並且於登陸前一日即開始進行空中與艦砲的火力準備,但美軍對島上日軍的守備狀況一無所知,而在登陸開始時美軍即受到島上日軍的強力攻擊,損失慘重,直到11月23日美軍佔領塔拉瓦環礁之日止,日軍共死傷4,800餘人,美軍傷亡則約為1,000餘人,是少數太平洋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死傷較重的戰役之一。然而此戰卻為前期的登陸戰作了最好的教訓作用,在1944年2月2日起發動的馬紹爾群島戰役,由於較吉爾伯特戰役投入了更多倍的艦砲與空中火力支援,使得島上的日軍無法有效的對美軍進行攻擊,只能依靠島上的據點以及防禦工事抵抗,在羅伊納木爾以及誇賈林島戰鬥中,美軍僅以死亡約二百人的代價擊斃日軍守軍三千餘名,2月22日美軍得到馬紹爾戰役的勝利。
日軍在中太平洋上,有個戰力強化的基地-特魯克島,在美軍進行馬紹爾戰役時,斯普魯恩斯認為特魯克島可能會成為中太平洋反攻上的一個重大威脅,遂於2月17-18日,由58特混編隊中的九艘航空母艦與約六百架艦載機對特魯克進行了狂轟濫炸,使特魯克的軍事能力喪失,並沈傷港內15艘戰鬥用艦船以及270架飛機,港內的重要設施也因空襲而嚴重損壞無法使用。空襲特魯克不但保障了美軍在馬紹爾戰役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為未來進攻馬裏亞納群島掃除了可能的側翼威脅。
 反攻力量的合流
1944年6月,美軍的中太平洋反攻力量開始向日本的「絕對國防圈」馬裏亞納群島發動攻勢,特別是針對塞班島、提尼安島以及關島三個主要島嶼,戰役開始前,美軍第五艦隊的58特混編隊率領15艘航空母艦上共956架艦載機,針對塞班島以及關島等地發動空中攻擊,負責防守馬裏亞納群島的角田覺治中將的航空部隊受到相當大的打擊,失去了戰鬥能力。6月15日起,美軍發動塞班島登陸作戰,而為了保護美軍在塞班島以及即將發動的關島登陸作戰不受到日軍艦隊(即小澤治三郎率領的第一機動部隊)的側翼攻擊,斯普魯恩斯中將下令馬克?米切爾所統率的第58特混編隊進入塞班島西部海域,列陣以待。
日軍在得到美軍進攻馬裏亞納群島的消息後,即令小澤治三郎與栗田健男的戰艦部隊會合,由小澤治三郎統一指揮,由九艘航空母艦組成自中途島戰役以來最大編組的聯合艦隊,趕往塞班海域迎戰美軍,6月19日日軍抵達塞班西部海域離美軍艦隊約350海浬的距離外率先發現美艦隊行蹤,並派出四個梯次共326架飛機進襲,然而美軍在發現日機進襲群後,米切爾下令240架飛機升空攔截,並且在裝置了短發VT引信砲彈的護衛艦的防空砲火下,日機僅有少數逼近美艦並實施攻擊,但被攻擊的美艦受損輕微,反觀日機損失慘重,最終僅有130餘架回到日軍航空母艦上,此場空戰被稱為「馬利亞那射火雞大賽」。
雖然美軍在6月19日白天沒有直接以航空機攻擊日艦隊,但在日艦隊附近的美潛水艦卻予以日艦隊沈重的打擊,並成功擊沈了日本航空母艦「大鳳」與「翔鶴」,隔日6月20日下午三時左右,美艦隊終於捕捉到日艦的蹤影,並於下午四時發動216架飛機發動進攻,並擊沈航空母艦「飛鷹」號與擊傷數艘艦艇後返航,然而美機群到達航空母艦上空時天色已黑,只能進行夜間降落,使得美機損失慘重。日軍也在被攻擊後接到撤退的指令,艦隊撤回日本本土,菲律賓海戰即告終,由美軍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1944年10月,麥克阿瑟開始率軍進攻菲律賓,海軍第五艦隊暫由哈爾西指揮,並改變番號為第三艦隊,與金凱德的第七艦隊合作,10月20日開始進攻菲律賓中部的萊特島,日軍「捷一號作戰」開始,計畫由三股海上力量對萊特灣中的美軍第七艦隊發動攻擊,並且在菲律賓北部設一誘餌引哈爾西北上,令第七艦隊失去側翼防護力量。
栗田艦隊在10月24日首先進入錫布延海,被美軍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共260架攻擊,栗田艦隊中的武藏號戰艦被擊沈,其他艦隻也受到大小不一的損傷(此海戰被稱為錫布延海戰),雖然栗田艦隊在下午15:30下令折回,但隨即於17:15再次轉向,對美軍造成嚴重威脅(然而哈爾西並不知情)。另一支西村艦隊則由南面進擊,原預計與栗田艦隊形成鉗型攻勢以進攻萊特灣,但在10月25日淩晨進入蘇裏高海峽時,遭到已在蘇裏高海峽埋伏列陣以待的金凱德旗下,由傑西?奧爾登多夫少將領軍的戰艦編隊攻擊下,西村編隊二艘戰艦與其他艦隻全部被擊沈,只有一艘驅逐艦奪路逃出戰場,隨後而來的志摩艦隊亦被攻擊,但損失較輕(此海戰被稱為蘇裏高海峽海戰,是世上最後一次直接的戰艦間近距離海戰)。
10月24日下午,在菲律賓北部恩加尼奧角作為誘餌的小澤艦隊被發現,但當時哈爾西正在集中力量攻擊栗田艦隊,直到夜間,哈爾西認為栗田已撤退,南面海域他認為金凱德足以應付日軍的進襲的情況下,揮軍北上準備攻擊小澤艦隊,然而10月25日淩晨,栗田艦隊在駛出聖貝納迪諾海峽時卻沒有美艦予以攔截,使栗田艦隊得以駛近薩馬島直接威脅金凱德的第七艦隊與運輸船團。哈爾西在10月25日清晨即將接戰小澤艦隊之際,接到來自金凱德對於薩馬島外海艦隊被栗田艦隊攻擊的告急電報,起先原不以為意,但隨著薩馬島海戰以及栗田艦隊逼近萊特島的情況下,尼米茲甚至對哈爾西發出關切電報,使得哈爾西只得在留下米切爾繼續攻擊小澤艦隊的情況下,揮軍南下,但該艦隊卻沒有辦法來的及馳援(距離太遠)。
栗田艦隊在進入薩馬島海域後,便開始進擊金凱德的護航航空母艦群,其中一艘護航航空母艦被擊沈,栗田艦隊則損失了三艘巡洋艦(此海戰稱為薩馬島海戰),並且花了數小時在整備隊形,之後即向南駛向萊特灣,眼看日軍的作戰目的即將達成,但栗田卻下令北轉,隨聖貝納迪諾海峽轉錫布延海撤退,在撤退時被哈爾西的艦載機追炸,數艘戰艦受創。
在海戰結束後,由麥克阿瑟領軍的美菲軍於1944年12月31日佔領雷伊泰島,並隨即展開呂宋島的攻略作戰,於1945年3月3日克復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對日本的戰略封鎖: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
對日本的戰略轟炸:東京大轟炸

同盟國的最終勝利
盟軍經過跳島戰術後,逐步打敗日軍,並攻下日本外圍的小島,8月蘇聯對日宣戰,美國也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日本終於投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B9%B3%E6%B4%8B%E6%88%98%E4%BA%89

 

台長: 阿楨
人氣(2,3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中途島之役》
此分類上一篇:《珍珠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