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真實總統爲第一主角的電影比如《林肯傳》《少年林肯》《林肯在伊利諾斯州》《威爾遜傳》《尼克松》和《羅斯福傳》,其中林肯(人雖醜但)算常上鏡的。
可惜格裏菲斯第一部有聲片《林肯》(Abraham Lincoln,1930年),不只少了1915年《一個國家的誕生》的藝術成就,拍攝手法平鋪直敘(不過片中多次強調宣戰是為統一聯邦,這倒不媚「為廢奴而戰」之俗見,而合史實),演技也不凸出,觀衆反應冷淡。(詳參【圖博館】:格里菲斯:名導演15)
片 名:林肯傳 Abraham Lincoln (1930)
導 演: ( D.W. Griffith )
主 演: (沃爾特?休斯頓 Walter Huston) ( Una Merkel) ( William L. Thorne) ( Lucille La Verne) ( Helen Freeman) ( Otto Hoffman)
劇情介紹:
本片描述美國總統林肯踏入政壇以至當上總統以後的過程。是美國默片時期的名導演D.W.格裏菲思晚期拍攝的傳統電影,手法平鋪直敘,但相當忠于史實,沃爾特.休斯頓扮演林肯示有精彩的演出。尤娜.默克爾的表演也不俗。
片 名:少年林肯 Young Mr. Lincoln (1939)
導 演:( 約翰?福特 John Ford )
主 演: (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 Alice Brady) ( Marjorie Weaver) ( Arleen Whelan) (埃迪.科林斯 Eddie Collins) ( Pauline Moore)
劇情介紹:
美國林肯總統以解放黑奴的功業留名青史,但約翰.福特導演的這部林肯傳記片卻將劇情焦點放在律師時代的年輕林肯身上。他剛在伊利諾州進入社會工作時,對自己的前途並無定見,曾經在女友的墳前默默祈禱,渴望獲得指引。後來決定進入法律界,接手了一些辯護的案子,但沒有受到重視。直至他卷入了朋友的兩個兒子被控謀殺的案子中,林肯辦案的聰明和勇敢才受到矚目,從此平步青雲。本片采用嚴謹的片廠制作方式來突顯其舞臺化劇力,嶄露頭角的小生亨利.方達將主人翁的精神和氣慨刻劃得入木三分,是與《亂世佳人》同年面世的一批好萊塢佳作之一。
片 名:伊利諾斯州的林肯 Abe Lincoln in Illinois (1940)
導 演: ( John Cromwell )
主 演: (雷蒙德?馬西 Raymond Massey) (吉恩?洛克哈特 Gene Lockhart) (露絲?格登 Ruth Gordon) ( Mary Howard) ( Minor Watson) ( Harvey Stephens)
劇情介紹:
本片根據羅伯特.施伍德的百老彙名劇改編而成,由約翰.克倫威爾執導。描述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的部分生平事迹,包括了他的從政以及愛情生活,重點是林肯與初戀情人安魯特萊基無望的愛,以及他後來與瑪麗托德的幸福婚姻。內容誠摯動人,雷蒙德.馬西扮演林肯無懈可擊,魯芙.高登演瑪麗托德也有出色的表現。
《國家寶藏2:秘密之書》的故事主要圍繞著林肯刺殺事件展開。尼古拉斯?凱奇這次要尋找的是刺殺林肯的凶手約翰?沃克斯?布斯的結局。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凶手據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演員———約翰?沃克斯?布斯。據稱,在被擊斃後,布斯的身旁有一本日記、一把獵刀、兩支手槍、一只指南針以及一張關于加拿大的草圖。影片就是根據這堆東西展開推理,聽上去有點像福爾摩斯在利用推理探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62995.html?si=3
戴維•沃克•格裏菲斯(D.W.Griffith,1875-1948)
戴維•沃克•格裏菲斯187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國肯塔基州拉格蘭格一個南北戰爭中破産的南方家庭。他在1907年到愛迪生攝影場謀職時,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演員與並不成功的作家。
當進入傳記公司擔任電影劇本作家後,在1908年執導第一部電影《桃麗曆險記》。在後來五年中,他爲傳記公司拍了五百部左右短片,建立起美國一流導演的名聲,換救了傳記公司的失敗命運,並探討和拓展了電影的領域。
1915年的《一個國家的誕生》是一部默片時代的經典。描寫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兩個家庭的命運,南方莊園主卡梅倫一家原本過著安逸的生活,南北開戰後,卡梅倫的兒子走上前線,與北方的昔日好友斯通曼兄弟成了敵手。戰後,黑人燒殺搶掠,卡梅倫的長子組織三K黨,對黑人報複。影片充滿了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1915年2月8日首映後,美國許多州禁止上映。但在電影藝術史上,是一部劃時代的傑作。影片敘事條理分明,節奏張馳有致,人物形象生動,並創造性地運用了一系列蒙太奇,場面壯觀,表演細膩。不僅爲蒙太奇學派初步奠定了基礎,而且標志著電影從膚淺的娛樂成爲真正的藝術。
之後的《黨同伐異》是格裏菲思最具創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一個國家的誕生》驚人賣座的影響,格裏菲思遂再接再勵拍攝一部場面更大,內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動用了二百萬美元的制作費,拍攝成片長220分的巨片(原版長480分)。可惜本片在1916年9月于紐約公映時,並沒有受到預期的歡迎。本片所以賣座失敗,原因很多,最主要是格裏菲思在本片所采用的故事結構太複雜,導演手法已超越當時觀衆的接受能力。加上主題過于嚴肅,其中提倡的寬容和反對暴力的論調跟當時美國的高昂參戰情緒引起沖突,因此未能受到普遍歡迎。不過,人們卻不能否認這是一部電影藝術上的不朽傑作。《黨同伐異》由四段不同時代發生的故事組成:巴比倫的沒落、耶穌基督的受難、法國的聖巴托羅米宗教大屠殺,以及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勞資沖突。格裏菲思描述他自己的構想:“四個大循環故事好像四條河流,最初是分散而平靜地流動著,最後卻彙合成一條強大洶湧的急流”。
本片一開始,是一個母親推搖籃的鏡頭,插入惠特曼的詩句:“如今如同昨日,世間的人情變化循環無窮。搖籃搖動著,爲人類帶來同樣的激情,同樣的憂樂悲歡。”這字幕之後,展開第一個作爲全片基調的現代篇故事。隨著劇情的進展,導演經常切入另外三段故事,成爲四段平行發展。最後,畫面仍回到母親和搖籃,呈現出“人類從不容異已到寬容的進化”的主題。作爲故事核心的現代篇“母與法”,內容描述四個失業的男女工人從小鎮來到都市中找工作,有人誤入歧途,有人渴望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正派的男主角被誣陷爲殺人凶手,被捕後判處死刑。行刑之日,真凶良心發現,在最危險的一刻將男主角救了出來。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一般社會狀況:農村不安定,都市陰暗而複雜、勞工生活困苦、法律問題重重等。
格裏菲思在本片中進一步表演他在“平行剪接”方面的傑出才能。他利用四段故事中的類似情景作比較剪接,使分散的情節顯得統一有力,並因類似鏡頭的多次重複而使劇情産生出熱情奔放的情緒高潮。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部內容複雜的大制作竟然由始至終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而只是靠格裏菲斯的臨場即興創作而成。此外,本片也沒有任何布景的設計圖,但他卻能夠命人搭蓋出宏偉得嚇人的巴比倫布景。在拍攝巴比倫攻耶路撒冷的場面時,更在一天之內同時動用一萬五千名臨時演員和二百五十輛戰車。
1919年的《凋謝的花朵》是格裏菲思導演的最後一部重要作品,在歐洲尤其受推崇。改編自湯馬斯?伯克的小說《中國人與孩子》,故事背景是倫敦近郊的雷姆豪斯碼頭。默片時代著名女星露西,時常被酗酒的父親巴羅茲拳打腳踢。她每天到碼頭上撿拾行人扔掉的錫紙勉強維生。在同一條街上有一個中國青年陳漢,因爲被露西可憐的神情打動,情不自禁尾隨她身後,結果兩人相識成了朋友。後來,露西實在受不了父親的虐待,從家裏逃了出來,餓倒在街上。陳漢路過,把露西背回家中,從來不知道幸福是什麽的露西被陳漢的熱情感動,兩人産生愛情。但巴羅茲得知女兒離家出走的消息後,暴跳如雷,到處打聽露西下落,終于把她從陳漢家裏強行拖回。當陳漢從外面回來得知此事,立刻不顧一切去尋找露西。此時,露西已被凶殘的父親用皮鞭打得斷氣身亡。陳漢怒不可遏,一槍擊斃巴羅茲,然後將露西的屍體抱回家安葬。最後,他也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本片就像狄更斯筆下小說的生動呈現,很多暴行的場面用自然主義的寫實風格表現,令人看得不寒而栗。格裏菲思處理全片的氣氛沈郁而痛切,對劇中人投注了深刻的感情。在技巧上,本片開場不久出現直接的倒敘鏡頭交待往事,在當年是相當大膽的創舉。同時,在影片放映時,又在某些特別片段投射一些彩色的光線用以增強情緒效果,亦令人感到十分新奇。
戴維•沃克•格裏菲斯作品年表:
1908:《桃麗曆險記》The Adventures Dollie
1911:《隆臺爾的話務員》
1912:《豬巷火槍手》
1914:《落花,甜蜜的家》Home, Sweet Home
1915:《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6:《黨同伐異》Intolerance
1918:《世界的核心》Hearts of the World
1918:《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1919:《凋謝的花朵》Broken Blossoms
1919:《幸福谷的故事》
1919:《癡情的蘇茜》True Heart Susie
1920:《走向東方》(另譯:《賴婚》、《往事如煙》)Way Down East
1920:《被崇拜的舞女》
1920:《愛情之花》
1921:《夢幻街》Dream Street
1921:《奧凡斯風暴》Orphans of the Storm
1923:《恐怖之夜》
1923:《白玫瑰》
1924:《美國》America
1925:《美妙的生活》
1925:《馬戲團女郎》Sally of the Sawdust
1926:《撒旦的悲哀》
1928:《愛情的勝利》
1929:《兩性的鬥爭》街頭女郎
1929:《街頭女郎》
1930:《林肯傳》Abraham Lincoln
1930:《鬥爭》
http://tieba.baidu.com/f?kz=41287115
美國南北戰爭對兩岸關系的啓示>鄭德青
摘 要: 發生在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真的是爲了廢除奴隸制而戰嗎?其實,南北戰爭的起因不是爲了廢除奴隸制。南北戰爭反映了美國的統一與分裂之爭。問題的核心是:南方各州有沒有獨立的權利。它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它揭示了“一國兩制”政策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這對現在處于僵局的臺海局勢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性意義。而在新的形勢下,處理臺灣問題必須有新思維。文章就簡單地回顧美國南北戰爭的曆史以及它對兩岸關系的啓示談談自己一點粗淺的看法。
1999年,中國總理朱鎔基在訪美期間,用美國南北戰爭爲例,說明中國有權像美國南北戰爭一樣,用武力對付臺獨勢力。這席話在臺灣立即引起了爭論。臺灣方面代表性意見認爲,朱鎔基引例不當,因爲美國南北戰爭是由奴隸制引起的,所以不能與目前兩岸關系相比。那麽南北戰爭同兩岸關系相比是否有相似和相比之處?
一、曆史上的美國南北戰爭
1、“一國兩制”在美國的實踐
美國曆史上曾經實行過“一國兩制”,只是沒有明確地提過這種說法。美國的奴隸制度存在于南方。在殖民地時期,美國南方從非洲進口了大批黑人奴隸,建立了奴隸制基礎上的種植園經濟。在南方,廣大的黑人被視爲奴隸主的財産,沒有獨立人格,沒有人身自由,過著悲慘的生活。這種狀況在美國建國後仍然得到繼續。美國的建國者們盡管提出了人人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但是並沒有將之應用于美國南方的黑人。爲了獲得南方奴隸主階級的支持,美國的開國者在建國時采取了默認奴隸制在南方存在的事實。這樣就造成了美國在立國後60年的時間裏存在的“自由人”與“奴隸制”這兩制並存的“一國兩制”的現象。
2、南北戰爭的起因
美國“一國兩制”的狀況維持了60年。到了1850年左右,南部和北部之間爲奴隸制的爭執開始白熱化。但是,爭論的焦點不是美國南方是不是應該廢除奴隸制,而是新加入的一些州裏是不是允許奴隸制,這關系到自由州同奴隸州在聯邦政府內的權力分配上的平衡。1850年的協議暫時維持了聯邦內自由州與奴隸州數目上的平衡,從而繼續了“一國兩制”的局面。
然而,這一局面很快就受到沖擊。1850年後,美國共和黨在北方崛起。共和黨希望美國遼闊的西部新邊疆能夠避免奴隸制,實行自由勞工制度,因此堅決反對奴隸制向西部各州擴張。因此,南北矛盾尖銳化。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
林肯的當選沈重地打擊了美國南方人士。他們失去了對聯邦的信心,覺得南方的利益已經不可能得到聯邦的保護。于是,脫離聯邦,自立政府的主張獲得響應。
爲了平息南方人的憤怒和擔心,林肯總統在演講中多次向南方遞出橄欖枝。他聲明,他希望南方人士要認識到限制奴隸制的區別。他的目的不是要廢除南方的奴隸制。他要求南方各州不要脫離聯邦,而是在聯邦內解決問題。既然林肯總統已經保證不會廢除南方的奴隸制,那就意 味著“一國兩制”的政策將會繼續。那麽,南方就不應該再有獨立的理由。
然而,南方各州因此不再願意受“一國兩制”的限制,斷然決然地宣布自組南方邦聯政府。南方人堅信自己有脫離聯邦,尋求獨立的權利。而在這一點上,正是南北方的最大分歧所在。
南方人士認爲,美國聯邦是當初各州自由加入而組成的。現在各州仍然有權利自由退出。而北方人士則認爲,各州既然已經加入聯邦,就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加入時需要全體聯邦成員的同意,退出時也必須經過同樣的程序。對這一統一與分裂權利的認知不同,就成了分別南方人士與北方人士的分界線而不是對奴隸制的認識。所以,美國南北戰爭不是爲了消滅奴隸制,而是分裂與統一兩股勢力之爭。
3、南北戰爭的結果
由于北方的實力超過南方,所以南方最後遭到失敗的命運。南方不接受“一國兩制”,戰爭的結果是一國兩制不再實行。成了一國一制。最終吃虧的還是南方。奴隸制被廢除。奴隸主階層在許多年內受到壓制。北方發動的保衛國家統一的戰爭受到人民的擁護,維護國家的統一,從而保證了戰爭的勝利。美國內戰的損失是巨大的。60多萬青壯年死亡。南方首府裏士滿市被夷爲平地。但是,長遠來看,美國內戰的結果是奴隸制的廢除,聯邦政府的強化,國家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爲美國成爲下一世紀的世界強國奠定了基礎。統一則強,分裂則弱。
二、南北戰爭對現實兩岸關系的啓示
1、過去在臺灣問題上的有一定的戰略和策略性的錯誤
我們必須承認北京過去在臺灣問題上的有一定的戰略和策略性的錯誤:一、不承認兩岸分治和各爲獨立政治實體的客觀現實,一味堅持中央和地方的談判模式,其後迫于形勢才不得不步步退讓,但錯失了和平談判的最佳時機;二、全面封殺臺灣的國際空間,殊不知其時正是臺灣本土化民意從量變到質變的微妙時期,對臺灣人民追求民主,民主進程及民主成就的忽視、輕視與蔑視;三、臺獨初起之時,爲了“迅速將危機消滅于萌芽狀態”,采取持續的“文攻武嚇”策略,結果導致臺灣本土化民意更爲迅速的逆轉,“理”跟“禮”則被忽略;四、“美國牌”的分寸掌握,力度拿捏,難度甚高,風險亦大。上述錯誤,從表層上看乃缺乏對臺灣本土民意的了解,以及缺乏政策前瞻性;從深層看,實源于北京爲內戰延續思維和本身政治文化所礙,無法建構更大的戰略格局。只有正視這些錯誤把握機會,解放思想,才能在新時期下處理好兩岸關系。
2、南北戰爭對兩岸關系現實意義的啓示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有利于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利于兩岸同胞感情的融洽,有利于統一後臺灣的繁榮穩定,也有利于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的偉大科學構想。他本來是針對解決臺灣問題提出的,後因港澳問題迫近而首先用之于港澳。該兩地區的實踐,極大地豐富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內涵,“一國兩制”在美國的實踐等事實證明“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正確的,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臺灣和港澳的確有許多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照套。然它們畢竟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實行與中國大陸不同的社會制度,“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同樣適用于臺灣。祖國大陸人民既然能與港澳同胞一起創造出適用于該兩地區的“一國兩制”的模式,即香港模式和澳門模式,也一定可以與臺灣同胞一起創造出適合于臺灣的“一國兩制”的新模式。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中國應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實事求是,和平崛起”爲基礎提高綜合國力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北方由于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南方,所以北方的實力超過南方,則南方最後遭到失敗的命運是必然的。
加強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提高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以此爲杠杆促進中國的國家利益、特別是中國和平統一的國家利益的實現。要想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一個強大的中國屹立在世界舞臺,必將大大打擊各種臺獨勢力的影響,大大吸引臺灣人民認同祖國。爲此,中國應該把臺灣問題放在中國崛起的框架之內,繼續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發展經濟;繼續堅持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理念,進行符合中國實際的,是廣大人民確實感覺得到的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全面發展的理念,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有發展後勁的良好統一,全方位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幸福指數,這既是中國崛起的應有之意,也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強大保障和武器。隨著中國的持續全方位的發展,臺灣人民必將越來越心向大陸,心向祖國,也必將大大提升臺灣人民深爲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從而大大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大業的實現。
(3)“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同時也要做好加強軍事建設的准備。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北方由于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南方,所以北方的軍事實力超過南方,這是北方能夠維護國家統一,防止國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加強軍事建設,這既是中國作爲一個大國崛起的內在要求,也是遏制臺灣獨立,遏制美國和日本幹涉中國統一大業,侵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根本保障。“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爲了有效地防止臺灣獨立、制止美國和日本以臺灣問題爲借口,侵犯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侵犯中國在世界各地不斷增長的合法利益,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
中國的軍事力量現代化,這既是一個世界大國的尊嚴的需要,也是中國崛起的必要條件。只有建立的可以和潛在的敵人相抗衡的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夠在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的同時,實現和平。使中國的軍事實力與中國的國防任務和中國的國家地位相對應,有效地遏制戰爭的發生,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和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的成功貫徹。
(4)“血濃于水”,加強兩岸的互動、溝通。
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它的解決主要依靠兩岸人民之間的互動,兩岸人民要從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出發,一切要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和大中華文化圈的的偉大複興。
第一,促進兩岸教育交流,鼓勵兩岸青年學生到對岸求學。第二,針對兩岸經貿整合(包括三通)後,臺灣部分産業外移大陸而導致的失業問題,應主動研究提出有效對策,以協助臺灣失業民衆。第三,鼓勵兩岸各民間團體的交流互動,增強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第四,努力爭取兩岸官方的交流與相互信任,盡管這一點現在看起來要做到很難。
爭取臺灣民心最核心,就是要讓臺灣人民找回“做中國人”的感覺。特別是當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時候,關鍵是要讓臺灣人民能夠參與,從而能産生“與有榮焉”的感受。2008中國辦奧運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要把目光僅僅放在選手身上,奧運工程本身就是中國崛起的過程與象征,臺、港、澳,海外都有人才,讓這些人都參與進來。
(5)要正確利用好國際的力量,特別是要正確打好“美國牌”。
雖然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它的解決主要依靠兩岸人民之間的互動,但是,要想在現有的條件下順利實現臺灣問題的解決,中國政府必須努力創建一個良好的解決此問題的國際環境,減少國際上的阻力,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解和支持力度。
2004年對中國的外交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國家體領導人的頻繁外交活動。使中國的外交策略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爲”的轉變。逐漸成爲世界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所以中國要正確處理好國際力量,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解和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正確打好“美國牌”,“中美關系”最核心的問題是“臺灣問題”。在當今世界上,對中國統一大業一直抱有敵意,並且極有可能幹涉中國統一的是美國。如果沒有美國長期以來對臺灣的支持,中國的統一大業決不會成爲目前的樣子。爲此,中國應該在國際舞臺上大力支持世界的多極化進程,支持歐盟、俄羅斯、印度等國家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力,支持他們的發展壯大。從而發展與他們的良好關系,集中精力發展自己,集中力量防止美國的幹涉。
總之,南北戰爭反映了美國的統一與分裂之爭。它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它揭示了“一國兩制”政策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對兩岸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兩岸關系必須放在一個新的戰略架構中思考,走出一百多年來被美、日主導的被動形勢,爲新世紀中國的和平崛起創造最好的條件。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依靠中國長期以來的發展具備的科學智慧和強大的國力,制定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政策,中國一定可以取得和平崛起和國家統一的雙勝利。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010.htm
林肯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美國第 16 任總統。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裏搬柴、提水、做農活等。 父母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他們以種田和打獵爲生。1816年,林肯全家遷至印第安納州西南部,開荒種地爲生。9歲的時候,林肯的母親去世了。
一年後,父親與一位寡婦結婚。繼母慈祥勤勞,對待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林肯也敬愛後母,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由于家境貧窮,林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爲了維持家計,少年時的林肯當過俄亥俄河上的擺渡工、種植園的工人、店員和木工。18歲那年,身材高大的林肯爲一個船主所雇傭,與人同乘一條平底駁船順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裏到達奧爾良。
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一個有4萬人口的城市。旅途中,林肯親眼看到了黑人奴隸遭受的非人待遇。他對夥伴說:“等到我有機會來打擊奴隸制度的時候,我一定要徹底粉碎它!”1830 年,林肯一家遷居伊利諾斯州定居。在這裏,林肯開始獨立生活,並于1832年應征入伍。林肯當兵的時間很短,退伍後,當地居民推選熱心公務活動的林肯爲州議員候選人,但是他的初次競選沒有成功。
在25歲以前,林肯沒有固定的職業,四處謀生。成年後,他成爲一名當地土地測繪員,因精通測量和計算,常被人們請去解決地界糾紛。在艱苦的勞作之余,林肯始終是一個熱愛讀書的青年,他夜讀的燈火總要閃爍到很晚很晚。在青年時代,林肯通讀了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讀了《美國曆史》,還讀了許多曆史和文學書籍。他通過自學使自己成爲一個博學而充滿智慧的人。在一場政治集會上他第一次發表了政治演說。由于抨擊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衆事業的建議,林肯在公衆中有了影響,加上他具有傑出的人品,1834 年他被選爲州議員。
兩年後,林肯通過自學成爲一名律師,不久又成爲州議會輝格黨領袖。1834年8月,25歲的林肯當選爲州議員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同時管理鄉間郵政所,也從事土地測量,並在友人的幫助下鑽研法律。幾年後,他成爲一名律師。1839年,林肯認識了一位議員的女兒瑪麗?托德。她當時21歲,受過良好的教育,美麗而活潑,他們于1842年11月結婚,以後生育了4個兒子。積累了州議員的經驗之後,1846 年,他當選爲美國衆議員。1847年,林肯作爲輝格黨的代表,參加了國會議員的競選,獲得了成功,第一次來到首都華盛頓。在此前後,關于奴隸制度的爭論,成了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這場爭論中,林肯逐漸成爲反對蓄奴主義者。他認爲奴隸制度最終應歸于消滅,首先應該在首都華盛頓取消奴隸制。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利益的蓄奴主義者則瘋狂地反對林肯。1850年,美國的奴隸主勢力大增,林肯退出國會,繼續當律師。
1854年,南部奴隸主派人進入新並入美國的堪薩斯,用武力強制推行奴隸制,引起了堪薩斯內戰。這一年,共和黨成立,林肯加入,並在1856年參加了共和黨的副總統候選人競選,沒有成功。1858年6月16日,在同道格拉斯競選時發表了題爲《家庭糾紛》的著名演說。他說:“‘分裂之家不能持久’。(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編者注)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將全部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在此期間,他與道格拉斯進行了一場關于奴隸制問題的大辯論。林肯認爲,奴隸制應該廢除,但必須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廢除。他的這次競選雖然沒有成功,但大大擴大了政治影響。
1860年,林肯成爲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11月,選舉揭曉,以200萬票當選爲美國第16任總統,但在奴隸主控制的南部10個州,他沒有得到1張選票。林肯當選總統的消息傳出,美國南北矛盾迅速擴大,堅持蓄奴主義的南方把林肯的當選看作一場災難,南卡羅來納州在林肯宣誓就職之前退出聯邦。爲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戰爭一觸即發。由于美國的普選制深入人心,隨著新總統的當選,國家權力的順利交接漸成美國的傳統。這當中僅有一次略爲例外,就出現在1861年3月林肯就任總統之時。在3月4日就職典禮的當天早晨,同情南方的人們聚集在街頭巷尾散布流言蜚語,甚至傳聞有刺客蓄意行凶。陸軍司令特意采取了預防措施,派出士兵在賓夕法尼亞大街兩側警戒,還在國會大廈附近派駐了一個炮兵連。實際上,那天是平靜的。林肯宣誓就職後,由騎兵護送前往白宮,開始履行總統職務。但是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林肯就職一個月以後的4月12日,南部聯邦的軍隊攻擊了政府的一個要塞,南北戰爭爆發了。戰爭開始時,北方軍隊打得並不順利,爲了迅速扭轉不利的局面,1862年9月22日,林肯頒發了《初步解放宣言》。當年年底,林肯簽署了經過修改的《最後解放宣言》。他在簽署了這個文件後莊嚴宣布:“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比此刻簽署這個文件時更加堅信自己是正義的。”根據這個宣言,美國從法律上廢除了奴隸制。
1863年7月1日,南北雙方軍隊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葛底斯堡進行了關鍵性戰役。北軍獲勝,戰局從此向有利北方的方向發展。1864年11月,林肯第二次當選總統。當選後,林肯以極大的努力要求參衆兩院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宣布蓄奴非法。這項曆史性的憲法修正案于當年終于獲得通過。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遇刺身亡。5月4日,林肯葬于橡樹嶺公墓。林肯領導美國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促進了美國曆史的發展,一百多年來,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林肯:“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爲殉道者倒下去之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林肯是美國偉大的民主主義政治家。他出生于社會低層,具有勤勞、儉樸、謙虛和誠懇的品格。他進白宮後,在奴隸制等問題上,政界發生傾軋,國家出現分裂,遇到了很多困難。在日常工作中他不顧個人安全,每天擠出大量時間接見群衆,聽取申訴,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
在他任職期間,由于各種反動勢力的影響,政策上有過躊躇和動搖,但在人民群衆的支持和推動下,能夠順應曆史潮流,最終簽署了著名的《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解決了當時美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四年國內戰爭中,他親自指揮作戰。領導聯邦政府同南部農場奴隸主進行了堅決鬥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林肯于1 8 6 5 年4 月1 5 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國曆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人們稱贊他爲“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 16 任總統,是世界曆史中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鬥爭。人們懷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堅強的個性,他一直是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總統之一。盡管他僅在邊疆受過一點兒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總統任期
1860年,林肯當選爲美國總統。林肯的當選,對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他們當然不願意一個主張廢除奴隸制的人當總統。爲了重新奪回他們長期控制的國家領導權,他們在林肯就職之前就發動了叛亂。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羅來納州首先宣布脫離聯邦而獨立,接著密西西比、佛羅裏達等蓄奴州也相繼脫離聯邦。1861年2月,他們宣布成立一個“美利堅邦聯”,推舉大種植園主傑弗遜?戴維斯爲總統,還制定了“憲法”,宣布黑人奴隸制是南方聯盟的立國基礎:“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隸勞動是自然的、正常的狀態。”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聯盟不宣而戰,迅速攻占了聯邦政府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對南方作戰。林肯本人並不主張用過激的方式廢除奴隸制,他認爲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隸制,然後逐步加以廢除,而關鍵是維護聯邦的統一。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沒有進行戰爭的准備,只是倉促應戰,而南方則是蓄謀已久,有優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軍隊,所以,盡管北方在多方面都占有優勢,還是被南方打得節節敗退,連首都華盛頓也險些被叛軍攻破。
北方在戰場上的失利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許多城市爆發了示威遊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轉戰局。這時林肯才意識到,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就必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廢除奴隸制、解放黑奴。
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規定每個美國公只交納10美元登記費,便能在西部得160英畝土地,連續耕種5年之後就成爲這塊土地的合法主人。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1862年9月,林肯又親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草案。1863年1月1日正式頒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解放的黑奴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宣布黑奴獲得自由,從根本上瓦解了叛軍的戰鬥力,也使北軍得到雄厚的兵源。內戰期間,直接參戰的黑人達到18.6萬人,他們作戰非常勇敢,平均每三個黑人中就有一人爲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1863年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綱領性口號,從而使戰爭成爲群衆性的革命鬥爭。
這兩個法令的頒布是南北戰爭(the Civil War)的轉折點,戰場上的形勢變得對北方越來越有利了。
1863年7月1日到3日,雙方在華盛頓以北的葛底斯堡展開了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雙方激戰了三天三夜,北軍重創南軍,使南軍損失了3.6萬人,從此北軍開始進入反攻,而南軍只有防守了。
這年的7月4日,北軍又在維克斯堡大獲全勝。維克斯堡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是一個高出水面200英尺的懸崖,據守懸崖的叛軍居高臨下,可以用炮火直接威脅河上來往的船只。如果從下面攻打這個要塞非常困難。早在1862年末,格蘭特就率軍在海軍的協助下幾次攻打這個要塞,但都沒成功。1863年4月,格蘭特實行了新的進攻計劃,先摧毀了要塞周圍的各個據點,然後包圍了維克斯堡。海軍也來助戰,從陸地和水上同時進攻,猛烈炮擊要塞,震耳欲聾的炮聲一直響了47天之久。7月4日,困守要塞的叛軍彈盡糧絕,被迫投降,北軍這一次俘虜叛軍2.9萬人。
緊接著,北方軍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猛追擊叛軍,1863年4月3日攻占了叛軍首都裏士滿。4月9日,叛軍總司令羅伯特?李率殘部2.8萬人在阿波馬托克斯小村向格蘭特投降。曆時四年的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南北戰爭被稱爲繼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第二次資産階級革命。林肯成爲黑人解放的象征。但奴隸主卻對他萬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Ford's Theatre)裏看戲時,被南方奴隸主收買的一個暴徒刺殺。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國內外的巨大震動,美國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萬人停立在道路兩旁向出殯的行列致哀,有150萬人瞻仰了林肯的遺容。林肯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爲推動美國社會向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美國人民的崇敬,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華盛頓。
底斯堡演說詞
(這是林肯1861年2月11日在葛底斯堡陣亡將士公墓落成儀式上發表的演說,是公認的英語演講的最高典範。)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先輩在這個大路上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國家。這個國家以自由爲理想,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國內戰爭。我們的國家或任何一個有著同樣理想與目標的國家能否長久存在,這次戰爭就是一場考驗。現在我們在這場戰爭的一個偉大戰場上聚會在一起。我們來到這裏,將這戰場上的一小塊土地奉獻給那些爲國家生存而英勇捐軀的人們,作爲他們最後安息之地。我們這樣做是完全適當的,應該的。
然而,從深一層的意義上說來,我們沒有能力奉獻這塊土地,沒有能力使這塊土地變得更爲神聖。因爲在這裏進行過鬥爭的,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勇士們,已經使這塊土地變得這樣聖潔,我們的微力已不足以對他有所揚抑了。我們今天在這裏說的話,世人不會注意,也不會記住,但是這些英雄的業績,人們將永志不忘。
我們後來這應該做的,是獻身于英雄們曾在此爲之奮鬥、努力推進、但尚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應該做的是獻身于他們遺留給我們的偉大任務。我們的先烈已將自己的全部精誠賦予我們的事業,我們應從他們的榜樣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決心使他們的鮮血不止白流。在上帝的護佑下,我們的國家將獲得自由的新生;我們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將永存于世上。
人物簡評
美國第16任總統,在美國曆史上起過決定性作用的資産階級革命家,著名演說家.南北戰爭期間,他果斷地廢除奴隸制,扭轉戰局,維護了美國的統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6968.html?tp=0_11
林肯(維基版,只貼南北戰爭與廢奴)
………………
1847年林肯當選爲聯邦衆議員。對于蓄奴問題,當時美國存在兩種制度--南方以棉花、煙草種植業爲經濟支柱的各州可以合法蓄奴,而北方各州則禁止。那麽,對于欲加入聯邦的新領土,奴隸制度的法律地位如何,亦存在兩種觀點。1854年聯邦參議院中的重量級議員、伊利諾州民主黨人斯蒂芬?道格拉斯推出《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即:民主制度下的人民有權對奴隸制度的合法性進行自決。但是林肯的主張是,新的領土必須是自由之邦。爲此,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說:
“ 分裂的家庭必不能持久,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政府絕不能持久。我不希望聯盟解體,正如我不希望家庭垮掉,所以我的確希望不再分裂。國家將采取一個制度,非此即彼。 ”
林肯反對奴役,但是他還不完全是廢奴主義者。1861年爆發的內戰徹底改變了他對奴隸制度的看法。
1860年總統競選
1854年北方各州主張廢除和限制奴隸制的人士成立了共和黨。1860年林肯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得到北方各州的鼎力支持,但是他的名字根本就未曾出現在南方九個蓄奴州的選票上。1860年11月6日,林肯擊敗民主黨候選人斯蒂芬?道格拉斯,當選爲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他的勝利成爲壓垮南方的最後一根稻草。道格拉斯落選後,奔走于各州,呼籲人民支持林肯,維護聯邦的統一。
南北戰爭
在1860年的總統大選過程中,隨著林肯當選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南部的分離主義者開始謀求脫離聯邦。1860年冬,南部七個産棉州南卡羅來納、佐治亞、阿拉巴馬、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和德克薩斯宣布成立美利堅聯盟國(或稱“邦聯”),但是詹姆斯?布坎南總統和當選總統林肯均拒絕承認邦聯。當林肯宣誓就職時,邦聯已是既成事實,分離州拒絕以任何條件返回聯邦。
1861年4月,南卡羅來納軍隊進攻聯邦軍隊在本州駐紮的桑特要塞,打響了南北戰爭的第一槍。林肯立即召集了州長會議,派遣75,000人的部隊收複要塞。隨後,原保持中立的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倒向邦聯。
1862年7月,國會通過釋放所有奴隸的《第二充公法案》,但並未從憲法上廢除奴隸制度。該法案的目的是打擊奴隸主控制的叛亂州。林肯反對奴隸制度,認爲它在道德上是邪惡的,與《獨立宣言》中“人生而平等”的原則相矛盾。在南方邦聯州脫離之前,林肯只是反對將奴隸制度擴展到新納入聯邦的疆域,這是在聯邦立法機構權力範圍之內的事宜。但國會並沒有憲法的授權去廢除在南方各州業已存在的奴隸制度。因此,在1861到1862年間,林肯聲稱北方是爲維護聯邦而戰。廢奴主義者對他的立場持批評態度。
1862年9月22日,林肯頒布《解放黑奴宣言》,在廢除奴隸制度的道路上邁了一大步,直接催生了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這一宣言把戰爭的目標明確地定義在廢除奴隸制度。他後來說:“在一生中,我確信,我未做過比簽署此宣言更加正確的決定。”
在聯邦軍隊經曆過數次挫敗後,林肯任命尤裏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爲總司令,扭轉了戰局。1864年,林肯授權格蘭特采用焦土戰術,以打擊南方的士氣和維持戰爭的經濟能力。聯邦將領威廉?特庫賽?謝爾曼將軍的部隊從亞特蘭大向南卡羅來納海岸進軍的沿途,縱火焚燒了許多農場和城鎮,給南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財産損失和久久難以撫平的精神創傷。
………………
身心缺陷
林肯的長相常被政敵攻擊,連名文學家霍桑也稱其為其貌不揚,科學家曾針對兩個林肯臉部塑造的石膏面模進行雷射掃瞄,發現林肯有半邊小臉症的病狀。當林肯的左眼往上瞟移的時候,右眼竟然會絲毫不動,即斜視的毛病。林肯左眼眶比右眼眶小,導致控制眼部垂直運動的肌肉移位。亞特蘭大總統山雕塑者格曾?博格勒姆認為林肯左臉不夠成熟,未發育完全。除此之外在當時的醫生以及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林肯患有天花、心臟病和憂鬱症。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6%9E%97%E8%82%AF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