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24 09:44:29| 人氣9,767|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蘇東坡》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關于蘇東坡的電視劇一共有三部

一部是91年央視拍的20集《千古風流蘇東坡》,孫松演的,孫松就是《渴望》中的王滬生。不過這個版本的視頻在網上很難找啊 (楨:台DVD則易買且價廉。)

第二部說了就吐血
《風流才子蘇東坡》,40集的電視劇,鄭則士演的,就是那個大胖子,視頻網站都能搜到,建議你不要看!!!(楨:如前評《煙花三月》所言:港式影視愛將中國才子風流化,稍有風流傳聞史者如 《詩仙李白》《李後主與趙匡胤》《蘇東坡》《四大才子》(明末唐伯虎)《煙花三月》(清初納蘭性德)《鄭板橋》《紀曉嵐》等皆難逃。)

還有一個版本就是最近陸毅版本的央視44集電視劇《蘇東坡》了。
不過還沒播,估計留著2008賀歲吧。等等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612353.html

(楨:另有香港電影《我家有隻河東獅》20集港劇《河東獅吼》30集陸劇《河東獅吼》)

20集《千古風流蘇東坡》

主演:孫松、史蘭芽、盧琪、耿歌、張貴元
  本劇以塑造蘇軾的藝術形象為中心,從蘇軾金榜題名,才震京都開始,以他一生幾次大起大落的政治命運為背景,通過他豐富多彩的生活(愛情、友誼、詩文、政績、苦難),刻畫這位千古巨人的炙熱情懷,深刻思想,高尚情操,複雜心理,塑造鮮明的性格,並力求通過藝術形象來啟迪人們認識歷史與社會思考生活與人生。
  孫松,1963年6月出生,北京人,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演員。孫松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但他在藝術領域的跋涉曆程卻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先後數次報考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廣播學院,中央實驗話劇院等,他的諸多努力和熱切願望多次以失敗告終。在挫折面前,他奮起拼搏,終于在1984年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後,他曾在影視作品《家教》、《女明星秘史》、《渴望》等片中飾演角色。
  關于《渴望》
  一部《渴望》使劇中人物王滬生成爲衆矢之的,同時也使王滬生的扮演者孫松家喻戶曉,《渴望》中的王滬生冷漠無情,優柔寡斷,且心胸狹隘,是個利已主義思想很濃的人。而生活中的孫松雖非高大全式的英雄,卻也是個情感豐富的熱血青年,性格與角色之間的差異,並沒有成爲他塑造人物的障礙,于是一個可憎可恨的王滬生出現在電視屏幕上,並獲得了第九屆大衆電視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無奈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觀衆大多還很不成熟,甚至分不清戲裏戲外,爲了這個形象,孫松可說是付出了很多很多。《渴望》已成過去,孫松正值大好年華,在藝術的旅途上有坦途,也會有坎坷,象過去一樣,孫松仍在努力往前走。
  電影作品:《夕照街》《化妝師與漫畫家》《貞女》《神鳳威龍》《威龍奇鳶》《哈羅,比基尼》《女明星秘史》《癡情女子》《血祭黃沙鎮》《最後一個軍禮》《青年劉伯承》《九九豔陽天》《棋王和他的兒子》
電視作品:《天涯歌女》《阿郎在北京》《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今冬不言情》《年年歲歲年年》《狂花凋落》
  1988年《家教》
  1989年《渴望》飾王滬生
  1993年《中方雇員》
  1995年《蘇東坡/千古風流蘇東坡》飾蘇東坡
  1996年《百老彙100號》
  2003年《帶著孩子結婚》
  2003年《真相的背後》飾蘇倫
  2004年《曆史的天空》飾陳墨涵
  2005年《失蹤女人/一個女人引發的血案》飾趙東風
  2005年《生存之民工》飾王家才
  2008年《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飾催大侉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010.htm

香港40集《風流才子蘇東坡》( THE POET SU DONG PO)

主演:鄭則士 王書麒 龔施茜 江鳳儀 黃樹棠 黃允材 馮國 
  北宋年間,蘇軾才名遠播,他的生平逸事令人回味無窮。軾的至交謝瑞卿,對昇平郡主情意暗生,卻陰差陽錯,被封為佛印和尚。軾幼妹蘇小妹,聰慧靈巧詩詞冠絕,新婚之夜,仍要三難新郎才子秦少遊。軾的另一好友陳季常,畏妻如虎,皆因妻子柳月眉就是所謂的河東獅吼。後來,軾再結良緣,與名妓王朝雲患難見真情,納雲為妾,在被貶黃州後,軾築造了自己的家園,自號“東坡居士”。
http://www.cnave.com.tw/productdetail.php?pid=57060

香港20集古裝喜劇《河東獅吼》

劇情梗概:
     風流才子陳季常(廖偉雄)爲京城紈絝子弟,才識過人卻放蕩不羈。與才子蘇東坡(林家棟)等終日尋歡作樂,惟一次邂逅令東坡念念不忘盧小碟(傅明憲)決意追求。
     常爲助東坡,想出妙計,借意親近小蝶近身侍婢柳月娥(關詠荷),分散其注意以成東坡好事。娥初對常心存偏見,後常令娥改觀,但態度仍冷淡,常幾經努力,終智取娥歡心。
     婚後,娥處處操控常。常不滿,終日沈迷賭博,被騙家産,幸得娥及時奪回,此後,常更畏妻,但豔遇飛至。常與溫婉的琴操(陳梅馨)發展一段婚外情。娥得悉後,告上金巒。與常對簿公堂。神宗下旨二人不得相見,此時,二人始感悔意,常偷往見娥,失足受創失憶。娥抗旨照顧常,神宗感動撤消禁令。
     適遼向大宗挑戰常,常須恢複記憶應戰,常康複後是否故態複盟,常與娥二人又會否
  回應
風流才子蘇東坡怎麽讓一個矢胖子演,垃圾。
喜歡看才子佳人的戲,紀曉嵐唐伯虎鄭板橋都有,最大的才子蘇東坡反而沒,可惜。
那些導演都是腦殘,從來不以觀衆的想法爲重點的。中國曆史上最大的才子應該是李白,你看在大明宮詞裏面被演成了什麽。就更不用說武俠版的梁祝,看這些片子,純粹是要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652726.html

央視44集電視劇《蘇東坡》
 
導演:王文傑
編劇:冷成金
演員:
蘇 軾—陸 毅飾  王 弗—林心如飾
王閏之—韓 雪飾  高皇後—石 爻飾
蘇 轍—宋昊林飾  蘇 洵—牛 漂飾
秦 觀—李 峰飾  佛 印—郭冬臨飾
宋仁宗—李 強飾  梁太後—薩日娜飾
宋神宗—趙 超飾  司馬光—蘇在強飾
王安石—何 偉飾  歐陽修—王石槐飾  
  北宋嘉佑年間眉州蘇洵帶著自己兩個兒子——大蘇蘇軾、小蘇蘇轍出蜀進京趕考高榜得中深得仁宗寵愛蘇洵《六國論》也轟動京師“三蘇”從此揚名天下然而抱負不凡、具有天縱之才、且被王安石稱爲“不知更幾百年才出如此人物”蘇東坡一個縱橫于儒、釋、道詩詞書畫皆爲另辟新界開山人物蘇東坡一個慈善事業和公立醫院領域首開世界先河蘇東坡一個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備蘇東坡卻曆盡坎坷萬劫不死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生活寄于風雨襟懷奉于蒼生
才大遭嫉揮之不去;雖爲文雄言禍偏來;真話雖貴當權難容精神沙漠中特立獨行蘇東坡懷揣著小蓮給予那份女神般愛情帶著紅顔知己王朝雲背負著政敵和親朋好友非非、恩恩怨怨及悲歡離合先後與王弗、王潤之攙扶著走過了大宋山山水水、十湖九州晚年被貶海南孤島走向天涯走向中國曆史長河走向炎黃子孫心目中本劇反映正蘇東坡大江東去、波瀾壯闊一生
http://jq.tvsou.com/introhtml/712/1_71249.htm
 
 大江東去萬古風流 電視劇蘇東坡拍竣受好評

  新華網北京2008年10月2日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雄渾高亢的歌聲中,44集電視連續劇《蘇東坡》拉開帷幕,將中國古代偉大文學家、政治家蘇東坡的傳奇人生呈現于世。
  “該劇生動表現了蘇東坡為政清廉、造福百姓、著書立說、正直曠達的偉大人生,涉及重大歷史史實基本無誤,重要歷史人物定位基本正確;劇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文化底蘊厚重,雅俗共賞,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對這部即將播出的長篇歷史人物傳記給予高度評價。
  編導:士大夫精神的永恆價值
  “蘇東坡是幾千年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高度,是傳統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代表了封建社會文人的最高境界。”這部電視連續劇編劇冷成金對記者說。這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解釋了何以寫作這個劇本:“蘇東坡個人命運數度沈浮起落,但他始終親民愛民;他心中,不唯上,只唯民,正義就是一切,體現了真正的士大夫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有著永恆的價值。”
  他介紹,自己在寫作劇本時,盡量使蘇東坡的每一句臺詞都符合人物的性格,“蘇東坡死時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深林明月,水流花開’,這是他特有的曠達和境界!”
  “我們主要從文化思想、現實意義上去思考並表現蘇東坡這個人物。”導演王文傑表示,蘇東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身居廟堂,還是被貶江湖,總是做好事,行善事;所呆過的任何地方,不只留下不朽詩篇,也留下亙古佳話。其次,蘇東坡有高尚的品格和堅定的信仰,哪怕遭受再多挫折和磨難,越挫越有骨氣,越貶詩文境界越高,終將自己的才華和品格滲透于中華文化的海洋中,成為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蘇東坡在劇中說:‘我視天下人為好人’。誠然,天下人也就視他為好人。這種精神與境界,對我們今天建立和諧社會極有意義。”
  學者專家:歷史真實和文化真實的結合
  即將與觀眾見面的歷史正劇《蘇東坡》,將以風雲變幻的北宋大舞臺為歷史背景,通過落榜舉子鬧事風波、王安石變法、徐州抗洪、烏臺詩案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再現蘇東坡大悲大歡的人生歷程。
  著名文藝評論家李准表示,這是近幾年來古代歷史題材電視劇中拍得相當成功的一部。“全劇真實、生動地表現了蘇軾一生的主要經歷和人生追求,對於一系列重大史實和歷史關節點的描寫總體符合‘大事不虛’的要求。敘事張力強,矛盾衝突波瀾疊起。但是,作者不戲說歷史,不追求表面的熱鬧,始終保持著應有的對歷史美學品格的追求。”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樹峰認為:“該劇重大事件以及蘇東坡在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均有史可據。蘇東坡作為一代政治家的形象,由此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復原。即便是某些虛構的故事,也沒有脫離當時的時代,非憑空想像,做到了將藝術的真實與文化的真實較完美的結合。”
  該劇製片人、北京小百花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孫躍宏告訴記者,電視劇《蘇東坡》從策劃、研討、創作到正式投拍,共歷時八年。
  嚴謹的創作態度,真實的人物呈現,使劇作的精神內涵得到令人信服的彰顯。“這是對歷史和歷史精神的一次發現,是對民族優秀文化的一次弘揚,並直接通向了當代人文關懷。”“蘇東坡的形象對時下迷失在功利塵埃中的文化人有很大教育意義。”學者作出如此評價。
   演員陸毅:演蘇東坡是一個標誌性變化
  有人提出,電視劇《蘇東坡》側重表現蘇東坡的政治生涯和人生跌宕,而抒寫其作為文人的筆墨略顯輕淡。“這正是我們的用心所在。蘇東坡作為大文豪已是家喻戶曉,而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才能和功績卻鮮為人知,這影響了人們對這位與眾不同的中國文人的全面認識,影響了對這個人物歷史價值的認識。”導演王文傑表示。他說,之所以選擇陸毅扮演蘇東坡,是因為陸毅本身兼備文人的文雅與飄逸。“他的表演很好,我很滿意。專家學者的評價也是滿意的。”
  “對於我來說,演蘇東坡是一個標誌性的變化。”正在外地拍戲的陸毅接受了新華社記者採訪。他告訴記者,出演蘇東坡後,他第一次了解到有著多方面傑出才能的蘇東坡,由此產生了深深的景仰,並投入了創作激情。“我從蘇東坡的18歲一直演到他60多歲離開人世。過去一直演現代戲,第一次演這麼厚重的大人物,而且跨度如此之大,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挑戰。由於劇本是歷史學家寫的,人物性格真實,行為符合邏輯,為我的表演提供了很大幫助。”
  據了解,正是因為成功扮演了蘇東坡一角,年輕的陸毅最近獲得了在重拍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扮演諸葛亮的機會。“蘇東坡和諸葛亮都極富智慧,一個外放,一個內斂。諸葛亮的藝術形象有唐國強的成功塑造在先,這對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但我相信,有蘇東坡的表演感受,我內心成熟了很多,有信心塑造好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陸毅說。
http://news.sina.com/oth/zjol/501-104-103-112/2008-10-02/17493334505.html

電視劇蘇東坡開拍 陸毅、林心如主演

2007-8-28日,央視34(44?)集電視劇《蘇東坡》在鎮北堡西部影視城舉行開機儀式,該劇導演王文傑和執行制片人皇甫麗爲兩部攝像機揭開了“紅蓋頭”,陸毅將扮演蘇東坡,林心如則扮演賢惠妻子。
“很多人只知道蘇東坡是一個文學家,卻不了解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作爲,希望通過這部電視劇還原一個曆史上真實的蘇東坡。”皇甫麗在接受采訪時說。該劇計劃拍攝三個半月,將在春節前制作完成。
“蘇東坡一生到過許多地方,在寧夏半個月,我們主要拍他在河北定州以及陝西鳳翔等地的生活。”王文傑告訴記者。據介紹,該劇由北京小百花文化藝術中心曆時8年精心策劃,以嘉佑元年21歲的蘇東坡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爲引,講述了蘇東坡艱辛坎坷的一生,展現了蘇東坡大情爲本,至誠爲源,及其絢爛的生平。王文傑透露,此次蘇東坡的扮演者選擇了偶像派演員陸毅,劇中他的戲路會有所改變,向實力派貼近。而臺灣演員林心如將在劇中扮演一個賢惠妻子的角色。
http://www.hidz.cn/life/fun/2007-8-30/SuDongPo-LuYi-LinXinRu.html

古裝喜劇片《河東獅吼》故事簡介  2002年07月09日新浪娛樂

  宋朝時期,有一烈女名月娥(張柏芝),年輕貌美,但因武藝高強好打不平,並憎恨一夫多妻制,屢次相親屢遭挫折。就在其父母一籌莫展之時,月娥在演詩會上邂逅了一位瀟灑、正派才子陳季常(古天樂)。原來常是蘇東坡(許紹雄)摯友,剛雲遊歸來。月娥仰慕常之才華,二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不料,一日皇上(毛堅)賜婚于二人,卻不知一場惡夢由此開始。
  婚後,月娥望夫成龍,而陳季常卻深受摯友蘇東坡影響,不服拘束、作息無常、還出入煙花之地。月娥怒不可遏,陳季常在月娥的威逼之下只得唯命是從,但內心痛苦萬分,精神日漸衰弱。月娥憐惜夫君便放寬監管。蘇東坡見有機可乘便隨即攜摯友再度尋花問柳。月娥爲試探陳季常假扮妓女潛入紅樓試探夫君,原來,陳季常對月娥衷心一片,只是來此傾訴苦衷。月娥遂慢慢改變其對常的嚴苛態度,夫妻日漸恩愛。
  一次,月娥因要代父押鏢而暫別夫君,陳季常在這段期間竟遇上兔仙蝶(範冰冰),陳季常、仙蝶在淒美而又浪漫的處境下發生了關系。一代烈女將作出如何選擇?陳季常、月娥是否還能將這段美妙因緣繼續下去?……
 
張柏芝《河東獅吼》做野蠻女友 2002年7月11日   
 
  古裝喜劇片《河東獅吼》已于7月8日在上海松江正式開機。本片由香港喜劇導演代表人物之一馬偉豪出任導演,力邀古天樂、張柏芝、範冰冰、毛堅、許紹雄等衆多香港、內地偶像派重量級明星出演片中角色,預計將在今年10月前後推向市場,與觀衆見面。  
  據劇組人員透露,7月8日晚上10點15分,上海松江勝強影視基地,原本計劃不出席開鏡儀式的張柏芝以一套輕盈飄灑的古裝亮相,在她身邊同時亮相的還有古天樂、許紹雄和香港著名喜劇導演馬偉豪。張柏芝與記者見面前已經拍了一下午的戲,雖然近日香港媒體報道張柏芝因卷入三角戀情而變得情緒不定,但當晚面對內地媒體時表現得非常大方,主動配合攝影記者拍照,爲了證明自己能演好這個“野蠻”角色,還當衆做出咬牙切齒的“悍婦”表情。
  據悉,中國星公司此次開拍該片也是受到韓片《我的野蠻女友》的啓發,看好這類題材的市場前景,便力捧張柏芝和日漸顯露喜劇天分的古天樂。
  記者問該片是否中國版的《我的野蠻女友》時,導演馬偉豪充滿信心地說:“不止吧,肯定會勝過它。”馬偉豪的絕活兼個人愛好就是拍都市愛情戲,他曾指導過《百分百感覺》、《同居蜜友》、《玉女添丁》、《新紮師妹》等諸多頗爲賣座的喜劇片。《河東獅吼》是他使用獨特的視角解析古裝兩性之間微妙關系的一種新嘗試。該片講述的是宋朝烈女月娥(張柏芝飾)嫁給了才子陳季常(古天樂飾),偏偏夫君終日跟蘇東坡(許紹雄飾)拈花惹草,還與兔仙蝶(範冰冰飾)結下情緣,月娥怒不可遏,對夫君嚴加管教,其實內心柔腸百轉。
  由于演出陣容強勁,故事情節誘人,又是觀衆喜聞樂見的喜劇題材,此片極具欣賞價值,將是今年秋季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之一。

河東獅吼>百度百科

《河東獅吼》取材自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河東獅吼」,講述古代小男人陳季常和潑辣妻子柳月娥的事迹,粵劇和電視劇已經拍過無數次。由于韓片《我的野蠻女友》在港大行其道,講述女強男弱的電影確實富有市場需要。不過編導不是要把這個故事完完整整重拍,而是僅僅取其人物角色和時代背景,再加以改篇「現代化」,改造成一出甚富時代氣息的古裝流行喜劇。
  1、成語《河東獅吼》
注 音:hé dōng shī hǒu   
釋 義:河東,古郡名。比喻婦人妒悍,大吵大鬧。   
出 處: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三?陳季常》:“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示 例:少不得太太面前還要趨奉趨奉,防是~起來,要不太平。(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   
近義詞:河東獅子吼   
用 法:偏正式;作賓語、狀語;借以譏諷懼內的人   
  典 故:成語“河東獅吼”出處------很多人,甚至是沒有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新洲。這個故事出自北宋時期的龍丘,即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   
北宋的時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書陳希亮,亮有一兒子叫陳慥,此人狂放不羈,傲視世間,視榮華富貴爲糞土,盡管是官宦之後,不坐車,不載官帽,和我們今天愛擺架子,擺譜的人不一樣。隱居龍丘。當地人不知道他的來曆,就叫他“方山子”。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不期遇上陳慥,兩人系成爲好友。陳慥在龍丘的房子叫濯錦池,寬敞華麗,家裏養著一群歌妓,客人來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點象我們現在招待客人進歌廳的意思差不多。而陳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當陳歡歌宴舞之時,就醋性大發(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拿著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牆壁(當然她不敢打陳慥,否則就會遭到休妻的懲罰)弄得陳慥很是尷尬。蘇東坡就寫了一首詩取笑陳慥: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東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獅子吼”一語來源于佛教,意指“如來正聲”,比喻威嚴。後來這個故事被宋代的洪邁寫進《容齋三筆》中,廣爲流傳。河東獅吼的典故從此確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詞。又因爲陳慥字季常(電影中就是以這個名字出現的),後來人們就把怕老婆的人稱爲“季常癖”。
  1.1、成語故事
宋朝有一位文學家蘇軾,又叫蘇東坡。他擅長詩詞,文章也寫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過有一次,有人參奏他寫詩譏刺朝政,皇帝很生氣,就把他從從朝中貶到黃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北黃岡。   
  蘇東坡在黃岡有個好友陳慥,號季常。他們兩人的愛好差不多,都喜歡遊山玩水,寫詩作賦,喜歡研究佛教的道理,還喜歡在一起飲酒。他們飲酒的時候,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請來一些歌女舞女,在一邊歌舞助興。可是陳慥的夫人柳氏很有個性,而且最愛吃醋,很不滿意陳慥的行爲,尤其不滿意的就是陳慥喝酒時找美女來斟酒夾菜,跳舞唱歌。有時,舞女、歌女正唱著歌、跳著舞,柳氏就來了,把美女們全都趕走,還說:"你們喝酒就好好喝酒,弄這些女孩子來,給你們斟酒夾菜,跳舞唱歌。有什麽好的?是酒會多出來,還是菜會多出來?"後來,陳慥跟蘇東坡兩人在喝酒的時候,就既不敢用伴舞,也不敢用伴唱了。     一天晚上,蘇東坡又到陳慥家來。陳慥說:"今兒晚上,咱們兩個好好地喝酒。""好吧。"陳慥把蘇東坡留下,吩咐下人做了一桌豐盛的菜,搬上好酒。兩個人一邊喝著酒,一邊談佛論道。佛教重點講的是一個"空"字,兩人講來講去,越講越泄氣。陳慥說:"我們兩個講來講去,把情緒搞壞了。我知道有兩個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幹脆請她們給咱們唱兩首歌。咱們邊聽邊喝,不是挺好嗎?""嫂夫人要是聽見,還不得急了啊?你就注意點吧。""她已經睡著了。況且,她也就是鬧一陣子,過後就沒事。不用管她。"陳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兩個歌女找來,還說:"不要唱激昂的,要抒情一點的,聲音不要太大。"這下兩個歌女明白了,他原來還是害怕夫人柳氏聽見。   
  陳慥和蘇東坡端著酒杯,聽著兩位歌女給他們唱歌,又覺得人世並不全都是空,也有美好的東西。比如現在喝著酒聽著歌,這就挺好嘛。沒料到夫人的丫鬟聽見客廳裏邊有唱歌的聲音,趕緊向夫人稟報,"今天老爺改了方子,白天不唱,改成晚上唱了。"夫人穿好衣服,從屋裏出來一聽,真是在那唱呢,頓時怒火中燒,"好啊,晚上你也不歇著,在這唱什麽。"一邊說,一邊"啪、啪"地拍窗戶。兩人趕緊說:"打住打住,咱別唱了。"只好便這麽散了。   
  第二天,蘇東坡寫了首詩,送給陳慥。這首詩是:"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說,您這位居士真是挺可憐哪,又說空又說有,晚上不睡覺。說了半天,護法的獅子來了,這麽一叫喚,嚇得您連拄杖都掉了,心裏空空蕩蕩的。這話語帶雙關,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說您這位夫人嗓門太大,都要趕上獅虎之聲了;說河東獅子,是因爲柳氏老家是河東人。   
  "河東獅吼"這條成語,就是說在家裏邊管著男人的女人。蘇東坡寫詩的時候,還帶一點褒義,因爲獅子是佛教的護法神,現在則基本屬于貶義了。
  2、電影《河東獅吼》
導演:馬偉豪
編劇:馬偉豪 陳詠燊 江玉儀 鍾健強 莊文強 孫浩浩
  演員
古天樂飾程季常   
張柏芝飾柳月虹    
範冰冰飾郡 主   
許紹雄飾蘇勇邦
毛 堅飾皇 上
  2.3、故事簡介
宋朝時期,有一烈女名柳月虹,年輕靚麗,武藝高強,自小家中受寵,性情暴燥剛烈,多次相親屢遭失敗。偶然的機會她邂逅了風流才子程季常,在常好友蘇勇邦的演詞會上,意外地被邀請來的嘉賓皇上賜了婚,與常結爲了夫妻。   婚後,虹望夫成龍,經常不惜痛打常以及他的一幫風流損友。一次,常背地跟朋友去偷歡,虹爲揭穿常奸計,不惜假扮波斯妓女,卻因而了解到常的內心,遂慢慢改變其對常的嚴苛態度。誰知,在虹代兄押鏢期間,常竟與假扮"兔仙"的郡主在淒美而又浪漫的處境下發生了一夜情。娥一怒之下大鬧皇宮,並飲下忘情水欲與常斷絕一切。常一直無法忘記虹,決心重新追求忘掉一切過去的虹,這段美好的傳奇情緣真的可以重新來過嗎?…………
  2.4、影片評析
取材自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河東獅吼」,講述古代小男人程季常和潑辣妻子柳月虹的事迹,粵劇和電視劇已經拍過無數次。由于韓片《我的野蠻女友》在港大行其道,講述女強男弱的電影確實富有市場需要。不過編導不是要把這個故事完完整整重拍,而是僅僅取其人物角色和時代背景,再加以改篇「現代化」,改造成一出甚富時代氣息的古裝流行喜劇。   
  導演馬偉豪表示,在情節的設置上《我家有一只河東獅》與「我的野蠻女友」有異曲同工之妙,前半段以幽默搞笑爲主,而後半段則反映的是男女主角至死不渝的愛。片中的柳月虹與現今的女人有很多相同之處,渴求婚姻但又對男性諸多挑剔,甚至對看不對眼的男人大打出手,出招又狠又毒。《我家有一只河東獅》雖然故事以宋代爲背景,全片情節甚爲瘋狂突梯,對白刻意現代化,務求造成時代錯配的喜劇效果,所以語言到服裝乃至各個細節卻又非常現代化地瘋狂搞笑,例如古天樂的家居造型穿的是七分褲,腳上的是人字拖鞋,片中女子多是穿唐朝式的低胸裝,詩詞吟唱會像演唱會,而臺下的觀衆更是十足的現代追星族的模樣,古天樂對張柏芝展開真情告白,事後還將兩人的愛情故事寫成書廣被流傳,與《我的野蠻女友》在網路上的廣受歡迎是一模一樣,搞笑的橋段層出不窮。   
  和《我的野蠻女友》一樣,電影不單只是喜劇,而是希望能做到笑中有淚,令觀衆有所感受,電影前半部分力求讓觀衆笑破肚皮,後半部分則大玩感動。片中張柏芝讓古天樂承諾的一段經典對白『只愛我一個、不可欺騙我、我開心要陪我開心、我不開心也要逗我開心、說過的話要守信』也變成時下香港跟大陸青年朗朗上口的愛情箴言。
  全片在中國大陸拍攝,部分場景十分瑰麗,例如皇城一景便富氣勢,演員方面,古天樂繼續其「周星馳式」喜劇演繹方式,張柏芝的潑婦角色則只有惡而沒有溫柔,聲音沙啞的她陰聲細氣扮溫柔確實不容易,馬偉豪說他未來還想拍一些瘋狂喜劇,此片可能是他小試牛刀之作吧。導演馬偉豪說張柏芝在片中的造型相當漂亮,其中兩套新娘服是電影公司花上四萬元人民幣請上海師傅爲張柏芝量度身打造的。而古天樂最愛制造氣氛,有次他把一條染滿血手巾遞給馬偉豪看,把他嚇一跳,此時古天樂才哈哈大笑,原來只是鬧著玩,他的貪玩性格經常爲全組工作人員帶來笑聲。
  2.6、影片花絮
即將公映的時尚喜劇古裝片《河東獅吼》,近日在滬首度亮相于各地院線獵頭眼前。這部由港星古天樂與張柏芝領銜主演的喜劇片,堪稱中國古裝版“野蠻女友”。整個試映過程中,讓來自全國的電影老法師們爆笑了整整98分鍾。   《河東獅吼》系根據我國大詩人蘇東坡的同名著名典故改編而成。與轟動全亞洲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相比,該片在幽默與煽情等方面似乎更勝一籌。影片的導演馬偉豪是香港影壇的愛情喜劇炮制高手。該片拍攝時,張柏芝正處于“峰芝戀”的困擾中,因此整個人清瘦了許多。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她的表演,尤其是尾聲部分她動情的對白,讓人聽得幾乎想掉淚。
  3、20集港劇《河東獅吼》
演員
關詠荷飾柳月娥   
廖偉雄飾陳季常   
朱咪咪飾盧李氏   
陳嘉輝飾秦少遊   
林家棟飾蘇東坡   
黃紀瑩飾蘇小妹
  3.4、分集介紹
第一集
坡在太白樓喝酒作樂,遼人威到來挑戰,遊、印找常到來協助,常憑文采及急智,將威擊敗,威矢去報仇。 坡爲太尉千金蝶,神魂顛倒,卻被惡丫環戲弄。遊、印爲坡送情信給蝶,又被娥打暈,丟在郊外。常決教訓娥。但乍見娥面,已被娥迷倒,常假份出家人,勸蝶接受坡,被娥識穿,毒打至頭破血流。滔欲打娥,被盧李氏阻止,娥持寵生嬌。 娥爲令蝶死心,帶蝶出外,見遊、印在怡紅院尋歡,常則要扮轎夫,騎轎作樂。
第二集
常欲向娥解釋,娥不理,娥向蝶訴說往事,娥父只顧酒色財氣,將家財敗盡,母親懸梁,自己則賣作丫環,勸蝶不要重蹈覆撤。 遼國國師材到孟夫子書院挑戰,孟感技不如人,黯然結束。 常死纏爛打,娥與常輸賭,一日之內常要賺得一兩銀,娥氣極。 坡爬牆入太尉府,與蝶憑詩寄情,被滔發現,滔欲掃坡爲婿,坡臨陣退縮,忿忿離去。
第三集
材以唐詩挑戰曾夫子,曾不敵,敗下陣來,常將珍貴的夜光杯送娥,娥不發一言,冷淡對待,更假稱有一孿生姐妹,將常引至般上,打至遍體鱗傷,滔爲撮合坡、蝶,趁無宵佳節,帶蝶去見坡,坡感素然無味,蝶主動接近坡。 印滿懷憂悶,坡開解之,印說出往事,因沖動將七打死,害怕至今。遊科舉考試,揮筆疾書,但答到對策一題,一見題目,氣極大聲呼叫,被拉離試場。
第四集
材好奇問遊,遊坦稱題目自己爺孫三代名字,因犯忌而不能作答。娥又欲再整蠱常,常早作准備。娥假裝自己有離魂症,常不忍下手,娥詐瘋,將常毒打一頓,常仍深愛娥,欲替娥聘請名醫。 四大名家向無慧大師南書,但與材書一比之下,即黯然失色。四人得知材爲遼人,憤然離去。 見家財即將散盡,家中古玩亦不值錢,此時後悔將季常培育得挑剔刁鑽的富家了。
第五集
常爲娥怪病四出奔走,娥感動。常帶娥至曉風居,娥方知喝酒的學問,對常開始傾慕。 國子監從夫子口中得知材之,到客棧探訪,重遇材,正是當年冒充漢人,被國子監逐出門外,今返中原,挑戰大宋才子。 常找得一神醫替娥治病,娥知此神醫有心撞騙,恰常被蒙在古內。印再遇七,方知七未死,印大受刺激,追七狂條,坡、常勸阻,常與機求印,遊協助籌助百家水,百家柴替娥醫病。
第六集
娥向常坦言,到常家見常正在廚房煮湯,整夜未睡,大爲感動。娥找假神醫算帳。常剛步至,聽到娥與假神醫對話,方知受騙。 蝶、坡情投意合,恩愛萬分,滔向皇上力薦坡迎戰材,坡勉爲其難答應,豈料滔、夫人及蝶拚命爲坡進補,坡染上發熱症,迫于無奈,常替坡上陣。 常報複娥,假意向娥求親,娥終心軟答應,豈料顔料當頭淋一,娥在街上被衆人取笑,常見娥遺下紙扇,一看之下,大爲後悔。
第七集
滔力勸常代坡迎戰材,國丈有心刁難,要滔用人頭擔保,滔無奈答應。 材、常比拚,以三司分勝負,分別是書法、史學及棋藝。第一局猜石碑出處,材只看一字便猜出,常兵行險著只看半字,此局常勝,第二局考史學,威有心作弊,常因避謀放棄作答,材險勝。 常趕往碼頭找娥,被滔派人拉回,常無心作戰,一字錯,滿盤皆落後,時娥突出現,常誤打誤搓之下贏了材,材大爲佩服。常向娥求婚,娥感常真誠,終于答應。
第八集
娥立志做賢良淑慧之妻子,但亦要求常絕迹歡場,以事業功名爲重。 坡被調任杭州通判,遊則去溫洲教書,苦讀三年,再回京考科舉。而印則到清涼寺潛修佛學,三人各散東西,常心中不舍。 常到怡紅院作東,娥喬裝男子亦來尋歡,常大吃一驚,拉娥離開,答應不再沈迷酒色。 常當上縣令,將公事匆匆辦完,偷空到怡紅院,娥霓包下所有廂房,由男伶彈琴陪酒,常苦勸無效,默然回家。告之命書謂娥天生命硬,脾性剛烈無比。
第九集
常求娥回家,娥替常擺下「絕情絕美宴」,宴請舊雨新知,通告各人常自此絕迹歡場。娥以銀兩還清常所有人情債,三日三夜才派完,其有受騙的忍受家婦女,又有杏樓女子,常家財産不多散盡,要節省度日。 常生活循規蹈矩,日日准時從衙門回家。常與坡互通音訊,常仍死頂,假稱夜夜笙歌,生活仍然多彩多姿,坡深信不疑。 三年過後,坡被任科舉的主管,重回京,坡微服出巡,以了解民生。
第十集
坡到四川會館,瞥見遊,遊恐被人誤會,與坡私通作弊,不敢相認,急急回避。 常到街市買東西,被坡碰見,坡大爲奇怪,更見常窮追一跌在地上的銅板,常即加以掩飾,坡欲到常府探訪,常拖延三日。 常苦思行一妙計,騙娥留在房內兩個時辰,嬌則扮娥在廚房炒菜,常加以拳打腳踢,坡欲阻止,此時娥突出現,常詭計被識穿,被娥罰站在街上,坡路過見狀不忍,拉常去酒樓吃飯。常極之害怕,匆匆回家。
第十一集
坡到衙門找常午飯,常已被娥鎖著,坡大怒,拉常而行,二人到酒樓大吃大喝,遇蝶及娥,娥、坡唇槍舌劍,各不相讓。 坡欲利用操令常回複昔日氣概,坡巧用妙計,約常出外,常遇操聚舊一番,操約常五日後再見。 遊遇妹,妹女扮男裝,偏又投宿四川會館。遊身世寒酸,替會館打掃來交租。 坡讓蝶約娥去上香,常怕會偷去操處,迫嬌安排幾名公務在明日一天內完成。
第十二集
常埋頭埋腦工作,豈料工作異常順利,常大驚,叫嬌將自己鎖在內堂,但又按捺不住,心猿意馬列,嬌打開鎖,常趕去操處,二人聚舊,把酒談心,操道出往事,早已決定以身相許,誓死不移,常大爲感動,坡見常大振夫綱,大過,惜常突然醒覺,落荒而逃,操、坡大失望。 坡接獲家侶,得知妹女扮男裝,冒明應考科舉,坡大驚失色,知此屬欺君之罪。
第十三集
坡到會館搜查,妹躲入遊房間,會館有一狀元枕,被希抽得,妹偷龍轉鳳,將枕給遊,卻被館主發現,二人被罰打掃地方,妹清洗澡堂,神情尷尬,被衆考生譏笑姐姐型,妹氣憤離去,遊仍然不覺。 坡以羅大人名義約常,常見操,心猿意馬,操出露入寶,常懸崖勒馬,欲趕回家,豈料雷霆大作,常迫于無奈折返,操溫柔體貼,常終受不住引誘,常乇夜不返,娥四處尋訪,誤以爲常西郊缺堤,被河水淹死,娥大哭,但見常無事,二人相擁,操突追至,交還玉佩,常大驚。
第十四集
娥得悉操、常關系,常被嚴懲,娥以青梨杖家法侍候,更罰常遊街示衆,常口中念念有詞,述說自己的罪狀。操、坡苦勸常反抗,常不敢,坡拉常走,到操家暫住,但翌日又見常在遊街,坡氣至目瞪口呆。 坡與考官決定試題,坡創新地提議重考舊年的題目。 妹對遊日久生情,遊如牛皮燈籠,會館有拜孔聖的義式,妹因身爲女兒身,躲在茅廁中,卻被遊硬拉出來,妹迫著在堂上搗亂,終被趕出來。遊誤會妹有心搗蛋,妹氣極報出。
第十五集
常被罰在家寫悔過書,假稱抱病在身,找人暫代官司職,操候娥離家,欲找常,被嬌好意勸阻,操托嬌找送手帕與常,常見帕上的詞句,感觸萬分。 遊勸妹離考場,妹不肯,坡見妹混在考生中,嚇至魂飛魄散,國丈侍從懷疑,遊詐癲,被趕離試場,妹幸過關。 坡從操口中得知常被軟禁,趕至探訪,娥有心刁難,只限半個時辰,二人唇槍舌劍。
第十六集
妹恐遊看不開,偷到會館,遊實妹過于任性,二人又起爭執。時傳來對上下旨,因此次科舉多人作弊,決定重考,遊欣喜若狂。 坡暗施詭計,以聖上禦筆親詣,及各知我人士和高官的名義,爲常舉行踐別宴,娥無奪,與常同出席。 操在席上表演歌舞,常得知操已懷有自己骨肉,及見胡大人欲帶走操,常一時沖動追出,娥呆若木雞,操南計迫娥答應納操爲妾,娥堅決不肯,更離家出走。
第十七集
坡、常作樂回家時,娥已靜候廳中,娥堅決不肯讓,常往坡推波助瀾下,寫下休書,娥即奪過,要告常無故休妻及坡教人分妻。 娥在公堂找來常大伯,他本爲道士,後爲采陰補陽,無愈中在八十高齡誕下一子,常有了侄,故不能因娥三年無所出而休妻,豈料張大人官官相衛,常、坡被判無罪。 娥四出告狀,均處處碰壁,娥抄寫單張沿街派發,帥八賢王。娥到八賢王府告狀,被互打一頓,娥仍堅持。 遊、妹接獲喜訊,二人分奪得狀元,榜眼。
第十八集
八賢王接納娥告狀,派新任狀元遊與妹負責主審,坡大喜,遊畫龍點睛色告之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坡爲之氣結。 開堂之日,娥加控各管員官官相衛,娥、坡針鋒相對,遊押後再審,此案引起城中男男女女注意,婦女紛紛擡起頭來,與丈夫對抗,打破男尊女卑觀念,皇上及皇後亦大表關注,再開庭之日,坡大言不慚,直指女性不能做大官,不能考中科舉,妹按捺不住,挺身而出,拆穿自己女兒家的身份,衆人嘩然。
第十九集
妹被收監。皇上召見常、坡、操,皇上對常同情,且支持常。坡要求皇上放妹。 皇後接見娥,嘉許娥勇敢機智,對娥表支持,更實時釋放妹。 京城內外,分成陳、柳兩派,各不相讓,常、娥心情郁悶,知事情已變得複雜化。 皇上親審此案,各官員合力指控娥,娥委婉道出只欲丈夫成材,言辭真切,常亦感後悔。皇上判娥無罪,常可納妾,娥寧死不屈,飲下皇上賜的毒酒,常欲阻止亦無從。
第二十集
  娥毒發,常後悔,二人依依不舍,均感十分後悔,常欲隨娥喝下毒酒,娥突醒轉,方知是皇後布局,二人終和好如初。 全國均爲柳、陳此案沸騰,發生騷亂,故此不敢讓二人和好,皇上判二人以後要保持一百步的距離,常感痛苦難當,茶飯不忠,日漸消瘦,操知無可挽回,跟胡大人離開,常無奈。 材在遼國苦讀三年,再到中原挑戰,皇上派常迎戰。常乘機要求若勝材的話,則要與娥複合,皇上答應。究竟誰勝負?娥、常能否複合呢?(完)
http://baike.baidu.com/view/49807.html?tp=0_11

河東獅吼2

香港著名導演馬偉豪2002年拍攝的古裝喜劇電影《河東獅吼》曾在兩岸三地引起轟動,影片中的經典臺詞及搞笑橋段制作的彩鈴下載率一直居高不下,也成爲永恒經典。近日,新亞洲娛樂公司透露,將在今年11月份左右開拍《河東獅吼2》,並且將繼續由馬偉豪擔任導演。
相對老版經典臺詞,新版在臺詞方面會有更新更感人的突破,《河東獅吼2》將以三國爲背景,動人的愛情爲故事的主線,情節奇趣而又感人,笑中帶淚,絕對不走胡鬧瞎搞的風格。目前劇本正不斷修正中,演員陣容正在緊張籌備中,不排除啓用原班人馬,同時,已有一些一線女星毛遂自薦,希望飾演河東獅,投資方也打算以網友推選的意見爲參考的元素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4139757.html?tp=1_11

我愛河東獅>百度百科

《我愛河東獅》是由著名導演楊文軍于2005年拍攝的一部30集愛情連續劇。本片由陳好,薛佳凝,焦恩俊,梁天,丁子峻,常鋮等著名演員出演。
  劇情簡介
集美貌、文才、歌藝于一身的杜家二小姐月紅姑娘夢想嫁給一個狀元郎,爲此她不惜到醉香坊抛頭露面,用她的美貌與才藝震動四方,爲的就是有朝一日釣得一個狀元之才的夫君,一時間,天下風流才子無不趨之若鶩,爭相拜倒在月紅之石榴裙下,怎奈月紅非狀元之才不嫁,眼界之高,令天下男人肝腸寸斷。   
  擁有狀元之才的風流才子柳士傑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乃至三教九流無一不精,惹得方圓百裏的姑娘們爲之心猿意馬,身前身後美女相隨無數。偏偏士傑心高氣傲,一不屑進京趕考,二不娶庸脂俗粉。一心過著逍遙自在的田園生活。于是方圓百裏的姑娘爲拴住士傑之心,可謂煞費苦心。   
  杜月紅與柳士傑,不但性格不合,更志向相背。遇在一起,有如天雷碰地火,偏偏老天讓二人屢屢相遇相碰,于是有杜月紅三打柳士傑,柳士傑五氣杜月紅。在相互殘殺中,二人惺惺相惜,不久,柳士傑中了月紅圈套,倒插門嫁進了杜府成爲月紅的夫婿,爲了讓士傑趕考,杜月紅不惜用上古今十大酷刑。威逼士傑忘記田園生活,她幫士傑洗腦,逼士傑讀書,斬斷士傑與外界的一切關聯,士傑的噩夢開始啦!   
  杜家還有大小姐杜千嬌,性情凶猛異常,有一凶悍愛好,即賭博。賭得四海揚名,輸得傾家蕩産,其母金桂利用月紅爲千嬌騙得百萬富翁之子少遊爲夫婿,杜千嬌嫁得豪門,賭興不減反增,頃刻間輸幹陸家千萬家財,陸少遊欲哭無淚,只好與柳士傑及另一好友郭襄宜進京趕考,試圖東山再起。   
  在京城,襄宜與少遊科場舞弊,連累頭名狀元柳士傑,三個在中狀元、榜眼、探花當天被皇上打進天牢待斬,杜月紅爲救夫君,夜闖皇宮,敲呼響了一百年無人敢敲的龍門鼓,金殿之上,月紅爲夫爭辯是非。皇上在金殿上殿試士傑。從而發現士傑有經天緯地之材。還士傑狀元之職。並因士傑求情赦少遊與襄宜無罪,金殿之上,皇上戲稱士傑家有河東獅,杜月紅河東獅的稱號自此天下揚名。   少遊失去功名,又被父母拒之門外,他與千嬌二人身無分文,相依爲命,少遊爲養活千嬌,每日到碼頭打工,一天到晚只掙三文錢,而襄宜失去功名後漸漸變質,爲達目地不擇手段,白沙鎮三大公子進京之後,走向了完全不一樣的路。   
月紅爲了讓士傑快快升官,每天逼士傑判案斷案辦大案,京城幾十年破不了的大案士傑都給破了,京城沒案子破就到州縣找案子,破案率驚人,一時間京城百裏之內無案可發,百姓爲感激士傑,稱之爲柳青天。   
  山賊的女兒白水心,一直暗戀士傑,怎奈士傑只愛杜月紅一人,而襄宜又深愛水心,當他得知水心心中只有士傑時,對士傑産生怨恨,勾結二皇子一次一次迫害士傑,士傑福大命大,每給害一次,不是升官就是發財,襄宜氣得抓狂。   柳士傑破案如神,皇上找上門叫士傑幫他找一找二十年前因一場宮廷鬥爭而失蹤的兒子。柳士傑爲找尋大皇子,可謂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最後連嶽父,當朝太師杜國威也橫加幹涉阻攔,反倒是月紅一直支持著柳士傑幹到底。爲破大皇子一案,士傑帶兵去攻打水心的父親,娘娘山山寨之王白勝天,結果在攻打過程中,二皇子從中幹涉,與打入山寨內部的襄宜裏應外合,讓士傑、月紅受困于山寨,而後火燒娘娘山,試圖把士傑、月紅、白勝天等衆山賊燒死在裏面。不料士傑發現一條石縫,用炸藥炸開後將衆人從洞中救出生天。衆山賊一下子對士傑感激不盡。   
二皇子回京稟告皇上,士傑夫婦英勇戰死,在追悼會上,士傑月紅突然出現,驚嚇得衆人一身冷汗,士傑再次大難不死,得到皇上加官進爵。   
  陸少遊與杜千嬌每日只掙得幾文錢,嬌生慣養的二人吃不了苦,雙雙去賭,希望有一天時來運轉發大財,可惜越陷越深,少遊每日辛苦掙來的錢都揮霍在賭坊,直到有一天千嬌懷孕,她到碼頭去找少遊時,發現當年的翩翩少年今天像一個老頭一樣吃力的扛著麻袋,汗如雨下。 千嬌淚水奪眶而出。她輸光這個男人千萬家産,這個男人卻從沒怪過她。爲她還拼命幹活掙錢,千嬌醒悟了,發誓戒賭。   
  而郭襄宜則爲了白水心再次將士傑出賣,並出賣白勝天落網。白水心爲救父進皇宮挾制皇上放人,爲士傑所擒,士傑答應水心會救二人出天牢,但滿朝文弄百官跪在金殿上求皇上力斬白家父女,皇上被迫答應。   
  刑場上士傑爲救白氏父女孩子劫持二皇子,好在皇上聽月紅和高伯飛之勸放白氏父女,但士傑因挾持二皇子,被迫辭官,在殺白氏父女一事中,月紅知道了士傑是大皇子,而當年害死士傑的母親之凶手,卻是自己父親,相反白水心反倒是從嬰兒時就代替士傑死過一次的九國舅之女,月紅擔心真相大白後士傑離開自己,拼命阻止士傑知道真相,最後士傑在白勝天與小辮子叔叔的無意談話中,知道了自己就是當年的大皇子。   
  關鍵時刻,月紅誘士傑喝了忘情水,傳說喝下忘情水後會忘記一切,睜開第一眼看見的女人,就會愛上她,士傑喝下忘情水看見的第一個女人不是杜月紅,而是白水心。杜月紅爲讓柳士傑恢複記憶和魅力四射使用了很多的辦法,可是柳士傑沒有恢複記憶……
  杜月紅和柳士傑能夠破鏡重圓嗎?白水心的命運又是如何?二皇子和郭襄宜的篡位陰謀究竟能否得逞?少遊和千嬌真的能從賭潭裏脫身出來嗎?……
  人物介紹
  杜月紅- 陳好飾
陳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扮演的杜月紅與電影《河東獅吼》中張柏芝飾演的角色很相似。但是盡管如此,她認爲自己還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陳好說,電視劇《粉紅女郎》播出後,她有意讓自己避免再次出演此類女人味十足的角色。比如說在《雙響炮》中,她演了一個用拳腳說話的人物,自己就覺得很過癮。在《我愛河東獅》中,陳好扮演的杜月紅雖然又是一個“刁婦”,但是陳好自信觀衆能通過這個角色看到陳好新的一面。   
陳好走紅以後,拍攝的多是喜劇,要麽是《粉紅女郎》《雙響炮》這類根據漫畫改編的電視劇,要麽就是像《我愛河東獅》這樣的輕喜劇。陳好說,自己並不怕因此被定型:“雖然我出演的角色類型有些雷同,但是其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身不同的個性。其實現在的生活節奏挺快的,大家在閑暇時多看看喜劇,通過看電視放松一下也好。”
  柳士傑 - 焦恩俊飾   
電視連續劇《我愛河東獅》,是前段時間火爆的香港電影《河東獅吼》的電視版,盡管電視版的《我愛河東獅》與《河東獅吼》情節完全不同,但是“母老虎”的女主角和“妻管嚴”、受氣包形象男主角,仍是貫穿整個劇集的主題和賣點。不過此劇的“母老虎”由張柏芝換成了“萬人迷”陳好,俗話說“美人刀下死做鬼也風流”,盡管焦恩俊在劇中受盡百般折磨和欺負,但說起“角色”和“老婆”陳好,焦在發布會上笑得是山花燦爛。
  二皇子  - 丁子峻飾   
丁子峻在劇中扮演的二皇子一心想繼承皇位,以至于他的母親劉貴妃不惜陷害柳士傑母子二人,可皇上依然遲遲沒有立他爲太子。爲了得到皇太子之位,他制造了無數事端,幾次三番陷害柳士傑,卻又連連受創,在角逐月紅的情場上,他輸了,在競爭皇太子之位上他又輸了。一輸再輸,一錯再錯,最後走上了不歸路。   
丁子峻說,他在接到這個角色時非常意外,因爲以前他不但沒演過搞笑劇,更沒演過壞人。制片方給他的解釋是因爲他沒演過反派,觀衆會覺得新鮮,而且他的氣質比較符合角色,因此就找上門來了。丁子峻爲之心動:“不妨試試,看我演的反派是什麽樣的?”   
丁子峻表示,這個人物不能說是壞人,而是由于出生環境做了很多違背倫理的事情,最終成爲一個悲劇人物。“其實人物本身沒太大難度,反派角色可以給演員更大的發揮空間,但最開始有兩個難題,一是我沒演過壞人,揣摩他們說話辦事的出發點有難度,第二就是分寸問題,演反派可爲所欲爲,但同樣有個度,一旦過度就會招人討厭,而沒到這個度又要被認爲演得不到位。”   
說起這次的主要兩個搭檔———陳好和焦恩俊,丁子峻表示三人合作得非常愉快,火花也擦出不少。他覺得陳好很像她扮演的杜月紅———爽朗、率真,也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演員。至于焦恩俊,向丁子峻介紹了不少“古裝劇心得”,比如怎麽走路,怎麽拿東西等細節。
分集介紹
……………
http://baike.baidu.com/view/260945.html?tp=2_11

 蘇軾>百度百科

  蘇軾(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爲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爲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複爲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爲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爲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爲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爲領袖的舊黨。
【蘇軾生平】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祐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爲''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爲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
  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爲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爲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爲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啓用爲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爲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爲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複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諡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爲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爲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爲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爲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爲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爲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顔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爲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曆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遊,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裏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爲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爲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爲“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爲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迹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迹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烏臺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禦史李定告發,後在禦史臺獄受審。禦史臺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爲“烏臺詩案”。
  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爲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于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一關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
  由于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二年 (1079年),蘇軾移任湖州 (浙江省吳興縣),七月遭禦史臺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獄,他們指證蘇軾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
  禦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爲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爲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個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爲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結一句話,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蘇軾在禦史臺內遭到嚴刑拷問,他自認難逃死罪。最後終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賜被判流放黃州(湖北省黃岡縣),蘇軾被拘禁近百日,後獲釋離開禦史臺之獄。後人把這樁案件的告訴狀和供述書編纂爲一部《烏臺詩案》。“烏臺”即禦史臺。《漢書?朱博傳》:“是時,兀禦史府吏舍百余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後世便以禦史府爲烏府,禦史臺爲烏臺。由于這案的發起者都是禦史臺的言官,他們包括禦史中丞李定,監察禦史裏行(禦史臺的見習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稱爲“烏臺詩案”。
  蘇軾致禍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須有罪名”外,據說是因爲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當時人的筆記裏曾記載其事。
  說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
  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麽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爲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爲“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
  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爲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麽,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裏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麽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麽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這段記載的真僞已不可考。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軾,錯改兩句詩似乎不是王安石討厭蘇軾的真正原因。其實質上的原因,當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所以,蘇軾才會在仕途有所不順。
【烏臺詩案前後蘇軾詩詞風格的變化】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于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爲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歎,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啓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裏;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于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爲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遊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裏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蘇軾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61年 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職史館
  1065年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閏之
  1069年 返京;任職史館
  1071年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年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7 北宋亡
【蘇軾妻兒】
  蘇軾的三個妻子
  蘇軾的結發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輕貌美,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蘇軾爲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于蘇軾。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之後病逝。蘇軾依父親蘇洵言“于汝母墳塋旁葬之”,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又過了十年,蘇軾爲王弗寫下了被譽爲悼亡詞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曆經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沈中,與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于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後百日,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蘇軾死後,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
  蘇軾的侍妾王朝雲,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頓的時候,王朝雲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雲是蘇軾的紅顔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爲“天女維摩”。但不幸的是,朝雲也先于蘇軾在惠州病逝。朝雲逝後,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遵照朝雲的遺願,蘇軾將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爲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爲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朝雲墓如今已成爲惠州西湖風景區名勝之地,是惠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軾的四個兒子
  王弗爲蘇軾生了長子蘇邁,王閏之爲蘇軾生了次子蘇迨與三子蘇過。這三個兒子都由王閏之一手撫養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雲生下了第四子蘇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蘇軾軼聞】
  注:以下軼聞僅因流傳甚廣,爲後人津津樂道而摘錄于此,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1、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臯陶爲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臯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
  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當時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文章十分贊賞,但是有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臯陶是舜的司法官,更堯有關系嗎?歐陽修自然也不明白這點,反複讀過後,便去問蘇軾,蘇軾說答案在《三國志?孔融傳》中,可是歐陽修將反反複複讀了很多遍後,依舊沒有發現出處,便又去問蘇軾。蘇軾只好老老實實答是自己的杜撰,歐陽修更不解,蘇軾便說《三國志?孔融傳》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說商紂王將妲己賞了周公,曹操問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應該有。蘇軾便據此杜撰了這麽一個故事,這使歐陽修更加贊賞蘇軾。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裏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蘇軾退房
  蘇軾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麽,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于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4、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曆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余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5、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爲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爲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爲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衆才華讓歐陽修贊歎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成語出人頭地的出處)!”並正式收蘇軾爲弟子。
  6、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遊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裏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爲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7、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爲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8、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余,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遊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遊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遊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賞月遊湖,談笑風生。
  9、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爲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于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麽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爲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10、水果和藥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裏,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裏(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爲一味中藥)。”這句裏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爲中藥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11、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爲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裏,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歎?”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麽可能瞧不出來呢?
  12、涵養
  朝廷保守派複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爲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爲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裏,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爲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裏有點瞧不起他。心裏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裏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裏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裏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爲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裏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麽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爲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爲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13、“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遊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提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裏,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4、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15、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爲《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爲“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16、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爲中間加字成爲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爲: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爲: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小妹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爲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17、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裏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麽?”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余。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裏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18、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遊,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19、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爲“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爲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20、皛飯與毳飯
  蘇軾複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裏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麽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蔔、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複,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麽,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mǎo,“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21、死了好
  到了晚年,蘇軾臨死時,問環伺在床邊的幾個兒子問道:“你們說,死了好不好?!”小兒子神秘的搶答道:“一定很好。”蘇軾奇道:“你怎麽那麽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兒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還不都回來吧。千百年下來沒一個人回來,可見死了一定很好!”
  22、蘇軾與高俅
  《水滸傳》第二回講述太尉高俅的發迹史,說他原本是開封府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在臨淮州住了幾年後,經人介紹,來到京城金梁橋下開生藥鋪的董將士家,董將士不想留他,于是轉薦他到“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紹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此後結識了當時爲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腳好球,平步青雲,做了太尉。
  讀者諸君大概不清楚這位“小蘇學士”究竟是何人,怎麽能有這麽大的面子,把一個卑微小吏推薦給當朝駙馬爺。原來這位“小蘇學士”是《水滸》的作者筆下之誤,應該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就是人人熟知的東坡居士蘇軾。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對高俅的發迹言之較詳,我們再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蘇東坡府中的小吏,蘇學士見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故而很欣賞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將他舉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屬僚本已不少,所以沒有接納,蘇軾又將高俅轉而薦于駙馬都尉王晉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事有湊巧,一個月後,哲宗駕崩,端王即皇帝位爲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遷拜”,數年後官至節度使,漸升爲樞密使相。“遍曆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父高敦複升爲節度使,兄高伸也借著高俅的勢焰,位居顯臣之列,其子弟皆爲郎官,一門榮耀至極。
  再說蘇軾由于朝廷內部黨爭,屢屢遭貶,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後崩,哲宗親政。身爲舊黨人物的蘇軾知道自己的政見爲新政所不容,很識趣地自請外補爲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變得越來越壞,紹聖元年(1094年)閏四月,朝臣彈劾他在擔任翰林學士時所作的制詞中有譏謗先朝之語,被貶爲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知州,還沒到任,又貶爲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于惠州。這個所謂的“節度副使”,不過是皇帝給大臣留的一點面子,實際上他已是被監視居住的犯人了。這還不算,沒過多久,他被再貶爲瓊州(今海南省瓊山縣)別駕,居住在昌化軍(今海南省儋縣西南),過著“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的艱難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歸,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說,高俅飛黃騰達之日,正是蘇軾遭遇滅頂之災之時。此後二人之間尚有何聯系呢?《揮麈後錄》說: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獎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以周濟其貧。由此看來,蘇軾把高俅薦給王晉卿,並非是由于厭惡他輕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對他才幹的欣賞。蘇軾一生磊落豪俠,對人從不設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閑錄》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其弟蘇轍,人稱‘小蘇學士’)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富于戲劇性,蘇軾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徑庭,可以說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當蘇門子弟貧不能存的時候,恰恰是高俅反過來救了他們的命,使蘇軾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風,這或許正得益于蘇軾一生“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對誰都以誠相待,才使得政敵也爲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
  這裏順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護送徽宗南逃,到了臨淮突然發病,不得不返回京城。當時大奸臣童貫、梁師成等人都由于民憤極大而被朝廷誅殺,蔡京被流放。惟獨高俅免于此禍,後來病死于家中。這大概是由于他這一生對得起蘇學士,閻王老子沒有讓他做刀下之鬼。
  23、進京趕考
  傳說宋代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風浪,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蘇東坡入場,後來聽了蘇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出的聯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不愧爲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序。有情景,有過程,有經曆,曲折而不呆板,可視爲巧對。
  24、蘇東坡有泄題之嫌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當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訪,兩人結爲至交。後蘇東坡被召回京,仍與李方叔書信往來,親密如前。宋元祐中,蘇東坡奉命知貢舉,李方叔也參加了考試。史書上稱:李方叔落榜,後知情者去見蘇東坡,求他給個“人情”,但蘇東坡沒有答應,他在寫給李方叔的信中說:“君子之交,務相勉于道,不務相引于利也……”方叔讀後,深爲感動,兩人的友誼更加深篤。
  但近讀明朝胡儼所著《胡氏雜說》,卻有另一種說法。胡在書中說,蘇東坡頗爲欣賞李方叔。考前某日,蘇東坡令其子蘇叔黨持一書簡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幾上。隨後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來訪,李方叔仍然未歸。章持、章援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于揚雄論》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將此書簡帶了回去,仔細研讀。
  不久,蘇東坡入幃命題,果然是《劉向優于揚雄論》。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歎道:“蘇公知貢舉,而吾兒竟不第,命也。”蘇東坡初以爲第一名必爲李方叔。及至出幃,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爲惋惜,還寄詩給李方叔,其中有詩句說:“平生浪說古戰場,遇鏡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雜說》附記雲:蘇東坡此詩“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與徐鉉書稿及張即之手帖,共爲一卷,字畫皆可愛也。”胡儼在明亦爲名儒,頗有盛譽,不像胡說之人,只是他未說明故事自何而來。
  蘇東坡若真的以考題暗示于所屬意者,應該構成“泄題罪”。幸虧章氏兄弟只想獲第,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蘇東坡手簡持出申告,追查起來,蘇東坡縱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幹年。
  25、眼力
  有一次,蘇軾與關系還不錯的謝景溫一起在郊外散步,忽然有一只受傷的小鳥從樹上掉了下來,謝景溫擡腳就把這只小鳥踢到一旁。蘇軾看了這個漫不經心的動作,心裏涼了半截,他想,這一定是個輕賤生命、損人利已之徒,不可深交。謝景溫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謝景溫受到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禦史知雜事一職。後來,他見蘇軾與王安石不和,爲討好王安石,便誣陷蘇軾運售私鹽,企圖將蘇軾治罪。
  早年,有個和蘇軾過從甚密的人姓章,兩個人幾乎無話不談。章任商州令的時候,蘇軾任鳳翔府節度使判官。一天,兩人在山中遊玩,遊到仙遊潭的時候,前面是懸崖峭壁,只有一座獨木橋相通,橋下是萬丈深淵。章提出讓蘇軾過橋,在絕壁上留下墨迹,蘇軾不敢。章神色平靜輕松走過獨木橋,把繩子系在樹上,像玩雜技似的在陡峭的石壁上寫了“蘇軾章某來此”幾個字。蘇軾不由撫著他的背長歎道:“能自拼命者能殺人也!”章大笑。蘇軾認爲,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會珍惜別人的生命。後來章當上宰相,大權在握,整治政敵毫不手軟,他甚至提出掘開司馬光的墳墓,暴骨鞭屍;又因與蘇軾政見不同,對蘇軾也大下辣手,把蘇軾貶到偏遠的惠州。蘇軾在惠州以苦爲樂,寫詩日:“爲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鍾。”詩傳到京城,章睡不著覺了,他嫉妒蘇軾在逆境中也能這麽逍遙,就再貶他到更偏遠的儋州(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由此可見章之狠。
  1085年,蘇軾在登州做官的時候 ,有一個主薄,每次報告事情都特別麻煩,蘇軾很厭煩他.有一次,主薄又來稟報,蘇軾就敷衍他道:“晚上來吧。”到了晚上,主薄單獨來了,蘇軾勉強出來見他。蘇軾正在看杜甫的詩,就故意問道:“‘江湖多白鳥,天地有青蠅’,這‘白鳥’指什麽?是指鷗鷺一類的鳥兒嗎?”主薄馬上答道:“白鳥,並非指鷗鷺,而是指蚊蚋之類的蟲兒,以此暗喻吸人血的贓官。如今世界,君子太少,小人太多啊!”蘇軾本來想用“白鳥”來嘲諷主薄說話像蚊蚋那樣嗡嗡不止,讓人厭煩,哪知主薄不但很有學問,而且他很正直。從此,蘇軾對他另眼相看,特別厚待他。
  蘇軾以細節識人,大都無誤,這是和他自身的言正身端分不開的。
  26.不忍心拆散
  相傳,蘇軾請鄰居吃飯。桌上有一盤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氣的吃了3只,還剩1只。這時,鄰居對蘇軾說:“還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蘇軾卻說:“我不忍心拆散它們,還是你吃了吧!”
【傳世名句】
  【詞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有情風萬裏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相逢一醉是前緣。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人間有味是清歡。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休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詩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與君世世爲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寫作風格】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1)豪放風格。這是蘇軾故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2)曠達風格。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
  (3)婉約風格。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蘇軾書法】
  《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東武帖》《北遊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近人帖》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6881.htm

 有如王安石變法 倉卒反而壞事 2012-05-30 中時 沈婉玉(另參本館:證交稅之爭 馬金融政策)
 
     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針對北宋建國以來的積弊進行改革。新法立意雖好,但因變法倉卒,並未處理好具體實行的問題及與反對者關係,於是與反對者間長期反覆地爭鬥,最後變法失敗。
     王安石的新法雖好,但因修法及執行不夠完善,利民措施竟成擾民惡法,加上侵犯權貴豪強的既得利益,因此引爆強烈反彈。但王安石恃才傲物,尤其不懂謀事必須人和之道,搞到最後自己孤立無援。更糟糕的是,宋神宗對變法信心動搖,王安石也只好黯然掛冠求去。
     沒想到歷史重現,劉憶如推動稅改短短兩個月,引發證所稅風暴,也黯然掛冠求去。藍營提出證所稅版本,似乎只是為過而過,留一個「證所稅」空名。為了堅持理念,就算劉憶如是公主,也是一個有肩膀的公主,用肉身擋住藍營版荒謬的八五○○點。
     一個新稅推出,要達到的目標非常多,難度本來就很高,很難面面俱到。要快就不可能做好溝通,要公平就不可能簡便,要量能課稅,就有人拿經濟發展來攻擊。
     劉憶如問,「有所得的人」應該繳稅有什麼不對?藍營版證所稅讓在股票市場大量獲利的人,仍然不用繳「所得稅」,她無法接受。現在馬政府推動稅改就報廢一個財長,未來稅改怎麼走?財政健全小組何去何從?誰敢接燙手山芋新財長?劉憶如遺憾,恐怕所有受薪階級也遺憾。

關于曆史上變法失敗的原因 2009-04-22 北京日報  
 
    中國古代曆史上曾發生過數十次的變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王安石變法等,可這些大大小小的變法最終無一例外地失敗了,以往的史學界對這些變法中個別例子進行過總結,可全面地分析總結這些變法失敗的原因的論述還沒有過。
    變法領域的單一性 
    如甄別史料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變法盡管進行多次,可變法的內容卻大多只有一個:即在農耕領域內進行。如戰國中期的商鞅和吳起變法,就是獎勵耕織以強大軍隊,爲達此目的,吳起在楚國實行收“三世”“封君”之祿的措施,商鞅制定了“連坐”、“告奸”、“戶籍管理”、“獎勵軍功”等政策;北宋後期王安石變法和明代中後期的張居正變法,走的亦是商鞅和吳起實行過但沒有成功的老路子,即在農耕領域內的修修補補。
    因此,中國古代曆史上的變法雖然進行了多次,規模也轟轟烈烈,其實都只是在農業這個單一的領域內實行結構性的調整、損益而已,農耕以外的商業、手工業等行業很少觸及,這不能不說是古代變法在結構上的重大缺陷。
    找不准社會推動力量
    曆史實踐表明:任何一場變法要取得成功首先要解決一個依靠誰、團結誰的問題,也就是說,誰將成爲這場變法的推動者和實施者,也就成了變法能否成功的關鍵。可無論是商鞅變法還是王安石等人的改革,在尋找社會力量的支持以保證變法成功方面有兩個共同點:
    一是民衆是變法的施受者。曆史上幾次大的變法的實施都是自上而下,民衆不是主動的投入而是被動地接受皇帝及改革家給自己頒發的各種改革法令;在變法過程中,屬于民衆自己發揮的空間幾乎沒有,如商鞅變法,政令酷虐,即使只有小過錯,也施重刑,使“貴戚”及“民”多有“怨望者”;同時,由于變法的施受者是農民,其活動範圍和視野受到很大的限制,他們要做的只是年複一年地耕作,多打糧食和服勞役,對于農民來說,變法的成功與否遠沒有達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程度,變法成功了吃飽一點,不成功則吃差一點。因此,曆代變法者在設計改革藍圖時的社會基礎是空的,爲了保證多打糧食,變法者往往要通過嚴刑峻法以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如商鞅治秦,吳起治楚,王安石的市易法等,其做法與其說是變法,不如說是勒在農民脖子上的繩索,既然如此,變法怎麽能得到民衆的擁護呢?
    其次,變法的推動者不是民衆而是政府官員。既然變法自上而下,各級政府官員理所當然地成了變法的推動者,而政府官員又受制于各種複雜的既得利益關系,使得對變法的心態各異,一旦改革者去世,又缺乏強有力的社會力量的支持,變法就會半途而廢。如吳起死後,楚國變法戛然而止,商鞅死後,秦國平靜如常,王安石去職後,北宋王朝又回到原來的狀態,張居正死後不僅被抄家、貶封,他的變法措施也全部被廢。
    沒有體制上的創新
    變法的最終目的是什麽,這是曆史上許多變法者沒有弄清的問題,他們以爲只要通過變法能“富國強兵”,目的也就達到了,其實這是思維的誤區。
    曆次變法之所以必要,是當時的社會基礎乃至上層建築都出了嚴重的問題,社會積累了許多的矛盾,國家衰弱不堪,不變法社會就不能發展;而社會上各種問題的出現歸結到底是體制出了問題,所以,變法說到底就是變革體制,只要體制不變革,任何變法都是不會成功的。可古代的改革家在這個問題上模糊不清,使曆代變法在體制創新方面舉步維艱,尤其是商鞅、吳起、張居正等人的悲劇結局,更使人們對體制創新談虎色變,即使是當年喊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豪言壯語的王安石,也因觸及體制如青苗法、市易法等,遭到頑固派的群起反對,使兩宮皇太後向神宗施壓:“安石亂天下”!無奈之下,王安石只好帶著遺憾去江寧府研究《說文解字》。體制不變革,變法也無法繼續深入下去,只好停頓下來,一旦變法停止,所謂“富國強兵”的理想也隨之幻滅,這也是多次變法之後並沒有出現“富國強兵”局面的重要原因。(劉國祥/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4/22/content_11229447.htm

變法_百度百科

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 。 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申不害的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
   基本釋義
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 。
   語出:《商君書更法》:“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明) 劉基 《半山寺》詩之二:“奸邪變法事多端,氣燄興妖膽自寒。” 嚴複 《救亡決論》:“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 中國 不變法則必亡是已。”
   魏國的李悝變法
  隨著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系的變動,在上層建築方面也勢必有所調整。戰國初年各國所進行的變法活動,正是順應當時經濟基礎的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政治改革。
魏國的“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其“俗剛強,多豪傑侵奪,薄恩禮,好生分”(《漢書?地理志下》)。宗法制度下的經濟基礎在于宗法貴族對于土地所有權的掌有,“鹽鐵之饒”是井田制度破壞後的經濟活動,在土地私有出現後,才能有“侵奪”和“分”,所以“多豪傑侵奪”和“好分生”,則表示了魏國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恩禮”是貴族社會的倫理規範,“薄恩禮”正是宗法制度薄弱的現象。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戰國初年“當魏之方明立辟,從憲令(行)之時,有攻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鄰”(《韓非子?飾邪》)。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禮賢下士。用人唯賢,先後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爲相,樂羊爲將,吳起爲西河郡守,受他尊重的還有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戰國時期的招賢養士之風,可以說是由魏文侯開始的。他的用士參政的作法,標志著過去“任人唯親”的世卿制度被“任人唯賢”的官僚制度所代替。   魏之所以能“強匡天下,威行四鄰”,乃是因爲李悝“務盡地力”(《史記?貨殖列傳》)和“撰次諸國法,著法經”(《晉書?刑法志》)的結果。
   李悝的“務盡地力”有兩項措施:一是重新劃分土地,正式承認土地私有,發展農業生産,從而鞏固地主階級政權的經濟基礎。他指出:在百裏見方的範圍內有九萬頃土地,“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還有“六百萬畝”。如果農民“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鬥);不勤,則損亦如之”。一進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萬石”(《漢書?食貨志上》)。土地私有,刺激了生産積極性,造成了兼並。所以《史記?平淮書》中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爲強君。自是之後,天下爭于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故庶人之富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並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土地私有的出現,也造成了貧富不均的情形。這主要是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商人對糧食操縱的必然結果。商人操縱糧食的方法是賤價向農民買入,高價賣給人民,因而造成“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由于農傷,所以農夫“常困”而“有不勸耕之心”(《漢書?食貨志上》)。
   因此,李悝又實行了一種“平糴法”,就是“上熟,其收自四(四倍,收六百石),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三倍,收四百五十石),余三百石;下熟,自倍(收三百石),余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舍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價)平則止。小饑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糴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漢書?食貨志上》)。這個政策,除了鼓勵生産和保障農民利益外,其所具有的政治意義就是經濟上的國君集權。前雲的“仁義”和“推讓”是宗法制度的道德觀念,而李悝經濟政策的實施,就大大地打擊了宗法的道德觀念,所以司馬遷雲:“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
   李悝的《法經》,今雖不傳,但從《晉書?刑法志》中可以得知其內容分爲《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六篇。李悝“以爲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因而把懲罰“盜”“賊”作爲封建統治的首要任務,把《盜法》、《賊法》列爲《法經》之首。李悝認爲“盜賊須劾捕,故著《囚》(原誤作“網”)、《捕》二篇。”《雜法》包括懲罰“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六種違法行爲的條文,規定了對于淫亂、賭博、盜竊官府印信、貪污賄賂以及僭越逾制和議論政府法令等的懲治辦法。《具法》是“以其律具其加減”,就是根據不同情況,對于犯法者加重或減刑的規定。李悝的《法經》內容中雖然也有針對統治階級內部的條文,但其主要部分在于鎮壓和防止農民的反抗鬥爭,是一部加強地主階級專政的法典。這部《法經》“商君受之以相秦”(以上均見《晉書?刑法志》);“漢相蕭何,更加悝所造……謂九章之律”;“魏因漢律,爲一十八篇”,“晉命賈充等,增損漢魏律,爲二十篇”;“宋、齊、梁及後魏,因而不改,愛至北齊……隋因北齊……唐因于隋,相承不改”(《唐律疏義?名例》)。由此可見,李悝的《法經》不但爲後世法家提供了法典依據,而且又對後來的中國有深遠的影響。   此外,李悝又主張要禁“技巧之民”,他說:“雕文刻鏤,害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饑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說苑?反質》)。他還主張“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說苑?政理》),所謂“淫民”,就是沒落的公族封君之後。這樣一來,也就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改爲按功勞大小而分別授予職位和爵位,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在軍事上,李悝起用吳起,嚴格挑選兵士,“以武卒奮(師古曰:“奮,興起。”)”(《漢書?刑法志》)。這種“武卒”,乃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荀子?議兵》)。我們知道,春秋時代,本無常備兵,至吳起設置後,需“中試”,並且有一定的待遇爲“複其戶,利其田宅”,就使當時的戰鬥力有了提高,魏國在戰國初年也就成了一個最爲富強的國家。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吳起,衛國左氏(山東定陶西)人,“曾學于曾子,事魯君”(《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他是當時著名兵家,有兵書傳後。《韓非子?五蠹》說:“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便是其證。魯是儒家思想最盛的國家,吳起因受讒去魯。由魯至魏,時魏君文侯,吳起曾爲魏國將兵,大敗秦師,後任西河守,抵禦秦、韓,甚爲得力。他“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因此大得軍心。魏文侯死,武侯立,在“世變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呂氏春秋?執一》)的情況下,吳起又由魏入楚。在楚,吳起被任爲“宛守”(《說苑?指武》,苑在今河南南陽),防禦魏、韓。
   楚國是個“蠻夷”(《史記?楚世家》)國家,地廣而有“川澤山林之饒”,商業不發達,所以“亦亡千金之家”(《漢書?地理志下》)。可知楚國所受宗法影響較少,且無商人勢力。到了戰國中葉,楚國的“大巨太重,封君太衆”,他們“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貧國弱兵”(《韓非子?和氏》)。公元前404年和391年,楚國曾兩次受到三晉的進攻,吃了敗仗。第二次由于向秦國送了厚禮,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講了和。楚悼王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便任用吳起作令尹,主持變法。   吳起變法的主要點是:“限制舊貴族,改變世襲的分封制,“廢公族疏遠者”(《史記?吳起列傳》)。吳起主張對封君的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韓非子?和氏》),減削官吏的祿序,精減裁汰“無能”、“無用”和“不急之官”(《戰國策?秦策三》)。根據楚國地廣人稀的特點,他認爲多余者是土地,不足的是人民,而過去舊貴族把人民集中到地少人多的地區來的做法,應該加以糾正,因而下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呂氏春秋?貴卒》)。這就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也有利于開發荒地。
   吳起爲了整頓楚國官場歪風,還提出了“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顧毀譽”、“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和“破橫散從(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戰國策?秦策三》)的主張,要求大家能夠爲“公”而忘“私”,“行義”而不計毀譽,一心爲地主政權效力。
   吳起的改革造成了深遠的影響。1958年,安徽壽縣發現的《鄂君啓節》是楚懷王時封君鄂君啓的通行證,上面記載有對封君的各種限制,如車船的大小、載重、行程等等,這應該是吳起變法的直接結果。這時的楚國,在諸侯中逐漸強盛起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郤三晉,西伐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成了南方的一個強國。
   吳起在變法過程中,曾遭到舊貴族的反對,貴人“皆甚苦之”(《呂氏春秋?貴卒》),甚至連改變“兩版垣(用夾板填土築牆)”的簡陋建築方法,也被“見惡(怨)”《呂氏春秋?義賞》)。所以,進行改革僅一年,悼王死,舊貴族便攻殺吳起于悼王喪所。楚肅王即位後,按照楚國法律,“麗兵于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呂氏春秋?貴卒》),結果“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記?吳起列傳》),舊貴族的勢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齊國鄒忌的改革
公元前357年齊威王即位,雖然已離田和正式列爲齊侯三十年,但是齊國仍處于內優外患的境地。不久,鄒忌就“以鼓琴見威王”,用“鼓琴”的節奏來說明“治國家而餌(安定)人民”的道理。王曰:“善”,三個月後就授給他“相印”。
   鄒忌爲相後,對于國君,“請謹毋離前”,“請謹事左右”;對于人民,“請謹自附于萬民”;對于臣下,“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執行了順從國君行事,選擇“君子”擔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雜,修訂法律而監督清除奸吏的法家政策。
   鄒忌推薦人才給齊威王,威王把他們都視爲“寶”。齊威王二十四年,齊威王與魏惠王一起在郊外打獵時,魏惠王誇耀自己有“徑寸之珠”十枚,可“照車前後各十二乘”,所以是“寶”。但是,齊威王則說他的“寶”與魏惠王的寶不同,是幾個得力的大臣,他們是“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爲寇東取”的檀子,“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的朌子,“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的黔夫,“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的種首,他們“將以照千裏,豈特十二乘哉!”這都是鄒忌推行法家“謹擇君子”政策的結果。
   齊威王時,爲了整頓吏治,曾經獎勵了治下“田野群,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的即墨大夫,懲辦了治下“田野不辟,民貧苦”,卻賄賂國王左右使譽言日聞的阿大夫和欺騙國君的官吏,使齊國“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均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這又是鄒忌推行法家“謹修法律而督奸吏”政策的具體實施。同時,又由于鄒忌的進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據載,“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還有人進諫,一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均見《戰國策?齊策一》)。這段記載,難免有其誇大之處,但其提倡臣下進諫的作法,對于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是有好處的。
   齊威王時又用軍事家孫臏改革軍事,鼓勵人們習武,規定在戰爭中“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荀子?議兵》),加強了軍事力量。
   由于齊威王進行了改革變法,實行君主集權和法治,齊國也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353年,首敗魏國于桂陵,公元前343年,又大敗魏國于馬陵,“于是齊最強于諸侯,自稱爲王,以令天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韓國申不害的改革
  戰國初期,韓國曾經進行過政治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不夠徹底,“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後君之令又下”(《韓非子?定法》),造成了政治上的一些混亂。大約在公元前354年,韓昭侯用申不害爲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實行了進一步的改革。
關于申不害生平事迹記載不多,司馬遷把他放在《老子韓非列傳》中,只有六十九個字的敘述。串不害原是京(今河南滎陽南)人,出身比較微賤,韓昭侯時爲韓相,十五年而卒。他是個講究“術”的法家,其理論“本于黃老而主刑名”,可能是從黃老學派發展起來的。司馬遷說,申不害“著書二篇,號曰《申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而《漢書?藝文志》著錄《申子》六篇,已亡佚。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有別人引用的零章斷句,比較完整的有魏征《群書治要》卷三十六所引的《大體篇》②。
   申不害言“術”也講“法”,如雲:“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主張“明法正義”,“任法而不任智”(《太平禦覽》卷638引《申子》)。《韓非子?定法》中又說:“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生“法”者固然是韓昭侯,但相昭侯生“法”者,卻不能不說是申不害。只是“申不害不檀其法”,使得“故新(指法)相反,前後(指令)相悖(《韓非子?定法》)而已。申不害所說的“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法治的意思;所謂“術”,則是一種用以貫徹執行“法”的手段和方式。他在韓國曾努力把“法”的思想付諸實施,作爲他治理韓國的准則,把“術”用到韓國推行政治改革,貫徹法治的實踐中去。
   申不害認爲:君主治國,務要集權,主張“明君使其巨並進輻湊”,不允許“一臣專君,群臣皆蔽”,要防止大臣“蔽君之明,塞君之聽,奪之政而專其令”,以致“弑君而取國”。因此,他主張要做到“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詳;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申子?大體》)。
   申不言在主張君主“設其本”、“治其要”、“操其柄”時,特別強調“術”。他所說的“術”,就是韓非所說的“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也”(《韓非子?定法》),主要是指任用、監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申不害主張“爲人臣(君)者,操契以責其名”《申子?大體》),即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循名而責實”呢,在他看來,就是要靠“術”這個手段,也就是韓非所說的“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衆端,而潛禦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韓非子?難三》)。申不害主張要“去聽”、“去視”、“去智”(《呂氏春秋?任數》),就是裝著不聽、不著、不知,實際上卻可以聽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這就可以作到“獨視”、“獨聽”、和“獨斷”。所以申不害說:“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爲天下主”(《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爲了更好地駕馭臣下,考核臣下,申不害還主張國君要“無爲,而治就是要“藏于無事”,“示天下無爲”(《申子?大體》)。他要國君平時不要讓臣下看出自己的欲望和弱點,使臣下猜不透國君的企圖,臣下也就不可能投國君之所好而弄虛做假,從而臣下就只好去盡力做好份內事,不能越職亂來。申不害所說的“治不逾官,雖知弗言”的目的,就是爲了防止臣下篡奪國君的大權。申不害講究的統治之“術”,雖然使國君可以用來駕馭臣下,但是大臣也可以用來爭權奪利,所以“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奸臣猶有所譎其辭矣”(均見《韓非子?定法》)。司馬遷說:“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但是申不害的變法效果,遠不如魏、齊、秦等國,無怪乎韓國在三晉中,以至于戰國七雄中,始終處于弱下的地位。
   秦國的商鞅變法
  秦是一個文化比較落後的西方部落,曾“破西戎,有其地”,周幽王時,爲犬戎所敗。平王東遷,秦國“救周有功,賜受■、豐之地,列爲諸侯”。其民“好稼穡、務本業”,“號稱陸海,爲九州膏腴”。其地“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爲先”(均見《漢書;地理志下》)。可見,秦是一個受封曆史較短,沒有多大宗法勢力的農戰之國。公元前341年,秦獻公死,秦孝公即位。他憤于“諸侯卑秦,醜莫大焉”,遂下令“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均見《史記?秦本記》),衛鞅就在此時自衛入秦。
  爲衛之諸庶孽公子,名鞅,姓公孫,亦稱公孫鞅,在秦被“封之於、商十五邑”後,號稱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學”,曾爲魏相公孫座的家臣。入秦後,爲了說服秦孝公變法,商鞅駁斥了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的“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謬論後,提出了一個“變古”的曆史觀,即“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此乃因“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因此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史記?商君列傳》),爲實行變法作了輿論上的准備。
   第一次變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商鞅爲左庶長,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有:(一)“令民爲什伍”,實行連坐告奸之法,“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商君列傳》)。這就是在按五家爲伍、十家爲一什的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相互告發和同罪連坐的制度,告發“奸人”的可以同斬得敵人首級一樣受賞,不告發的要被腰斬。如果一家藏“奸”,與投降敵人一樣受處罰;其余九家,倘不檢舉告發,則要一起辦罪。這樣,也就摧毀了“父爲子隱,子爲父隱”(《論語?子路》)的“親親”宗法關系,使宗法的父子關系轉向一種純粹政治上的君臣關系。
  (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複其身;事未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爲收孥”(《史記?商君列傳》)。這裏的“本業”,指男耕女織;“未業”,指商業和手工業;“複其身”,就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收孥”,就是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奴婢。還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商君列傳》),拆散家長制的大家庭,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産,使生産組織從家庭公社轉變爲個體小生産,發展私有制。
   (三)爲了削弱公族武力,使之集中于公室,規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爲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商君列傳》),以有“軍功”者,來取代“有親”者,廢除了以血緣爲根據的“封建親戚”的原則和禁止反映氏族殘余之“血親複仇”的私鬥。
   (四)爲了重建社會階級,又規定“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商君列傳》),即貴族的依據是軍功,而不是“親親”。當時的“爵”分爲二十級,尊卑依照爵位的等級,每家占有田宅奴隸的數字和服飾也按爵級而不同。這樣,宗族舊家如果沒有軍功,過去的族籍便被廢除,使得貴族的與生俱來的特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五)爲了推行變法,又斷然采取了“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的措施。同時,又下令禁止私門請托,禁止遊宦之民。
   商鞅的第一次變法,主要是爲了加強對人民的統治,發展農業生産,削弱貴族特權,以行國君集權。這就引起了舊貴族的反抗,一時國都之內“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史記?商君列傳》),當時太子也違反了法令,商鞅嚴懲太子的師傅以做衆,從此無人敢公開反對。公元前352年,衛鞅因功由大庶長升爲大良造,相當于中原各國相國兼將軍的官職。
   第二次變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下第二次變法令。這是前次變法的繼續,著重于新制度的建設,其政策有:(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爲禁”,徹底革除殘留的戎狄舊習,加強封建統治。這種習俗改革,可能就是商鞅所說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爲其男女之別”(《史記?商君列傳》)。古代秦國公社內部的家庭生活,似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談到這種家庭公社內部的家庭生活,應當指出,至少在俄國,大家都知道,家長對于公社的年輕婦女,特別是對他的兒媳常常濫用他的地位,而且往往把她們作爲後房;俄羅斯民歌對于這點有很好的描寫”①。商鞅所謂“爲男女之別”可能是改革了這種落後的風俗。   (二)“平鬥桶權衡丈尺”(《史記?商君列傳》),由中央統一度量衡,結束春秋以來“公量”、“私量”的不同,便利了賦稅的征收和商業的經營。
   (三)“集小(都)鄉邑聚爲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史記?秦本記》作“四十一縣”,此據《商君列傳》),廢封建,行郡縣。縣制的普遍推行,是爲了把全國兵政大權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政治體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進一步剝奪奴隸主貴族的權利。
   (四)“爲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史記?商君列傳》),全面實行土地私有制。“開阡陌”的“開”,當是“破壞鏟削之意”(朱熹《開阡陌辯),蔡澤所說:商君“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戰國策?秦策三》),便是其征。“阡陌”是一種田界,因而所謂“開阡陌封疆”,也就是打破三代以來的舊田界而建立一種新田界。具體些說,就是把原來的“百步爲畝”的“阡陌”、“封疆”,開拓爲二百四十步爲一畝,重新設置“阡陌”和“封疆”。《新唐書?突厥傳》雲:“周制,步百爲畝,畝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爲地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步爲畝,官畝給一夫”,增大了每家的耕作面積。這種做法,早在春秋晚期晉國六卿中的趙氏已經實行②,商鞅佐秦,改用二百四十步爲畝,可能也是適應當時生産力發展的需要。在商鞅看來,爲“農”就是爲“戰”,所以他在變法中首先改變田制來適應兵制,即把過去的“步百爲畝”改爲二百四十步爲畝,使當時農民平時家家爲農,每戶人口少而耕地面積增,“利出于地,則民盡力”;戰時成年男子,人人皆兵,方土爲裏,出戰卒萬,“名出于戰,則民致死”,這樣就深合“入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均見《商君書?算地》)的旨意。另外,在過去的一家受田百畝的情況下,每戶的賦稅負擔頗不合理。例如,如果一家人口多,由于土地有限,所以每人所得甚低,但卻需要負擔與人口較少人家相同的賦稅。如果人口多的家庭中的余夫出去從事工商業,那麽他們的收入既多,又不需要額外納稅,這與前者相比,自然更不公平。商鞅變法鼓勵小家庭制,使每家只有“一男”,每家的余夫數字也就大體相同,而且每家均按新制百畝受田。這樣一來,每家的人口數目相近,受田面積相同,每一男子都有服役的義務,因而每家的負擔也就一樣了。所以《史記?商君列傳》中說:“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史記?蔡澤列傳》中又說:“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
  這裏應當指出的是:商鞅變法雖然以法律形式破壞了古代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但是由于秦國的社會發展進程較之其他各國緩慢,到了戰國前期才出現了與“初稅畝”、“作爰田”等同樣性質的“制轅田”,直到此時,秦國的公社所有制即井田制度才有了內部量變,即由過去的“愛田易居”之定期分配制變爲“自愛其處”的長期占有制。在這個過程中,商鞅則推行了“以二百四十步爲畝”的授田制度,大體上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①。1979年四川青川戰國墓出土的秦更修田律木牘①,更有其證。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解釋“盜封徒,贖耐”時說:“封,即田千(阡)伯(陌)、頃半(畔)封也”,便是其證。這裏的“田阡陌”就是木牘所說的“百畝爲頃”的“封”和“捋(埒)”。
   (五)爲了爭取中原,圖謀向東發展勢力,“築冀闕宮廷于鹹陽,秦自雍徙都之。”同時,爲要仿效中原各國都城的規模,又“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第二次變法,從經濟上和政治上進一步剝奪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強化了秦國的統治力量。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軍,生擒魏將公子昂,迫使魏國交還部分過去被掠奪的西河地。由于這個大功,商鞅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十五邑。
   商鞅被害及其變法的曆史意義
商鞅在秦變法前後共二十一年,“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擊、懲治的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卻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公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均見《史記?商君列傳》),而被秦兵車裂于彤(陝西華縣西南)。
   商鞅雖然被殺,但是他的變法成果仍然沿續不變,終于使秦走上日益強大的道路。比如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基礎上修訂補充而成的;商鞅統一度量衡時定下的標准,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後的秦始皇還在沿用著。正如王充所說:“商鞅相孝公,爲秦開帝業”(《論衡?書解》),即奠定了其後秦統一六國的基礎。
   商鞅的變法産生了巨大的曆史作用,自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反映商鞅思想的《商君書》中,不但言“法”①,而且也涉及到了“勢”和“數”①的討論,並且針對儒家思想産生了爭論。“勢”和“數”的觀念,是國君有了獨立的主權和“獨制”①之權才會産生的,即是“變法”之後所産生的新觀念。這些新觀念,對于封建制的發展和鞏固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辭,有鑿顛、抽脅、鑊烹之刑”(《漢書?刑法志》)等嚴刑峻法,特別是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于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商鞅變法促進了封建生産關系的發展,但沒有排斥和廢除奴隸制,而把奴隸的剝削用來作爲封建剝削的補充,這是剝削階級本性所決定的。當時除了有家奴的存在,還有官奴制度,商鞅就行“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爲收孥”的政策,《史記?索隱》謂:“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貧者,則糾舉而收錄其妻子,沒爲官奴婢”。秦律中屢次言及“隸臣”、“隸妾”,其實也是官奴婢。《周禮?秋官?司厲》職又說:“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槁。”鄭司農雲:“謂坐爲盜賊而爲奴者,輸于罪隸、舂人、槁人之官也。由是觀之,今之爲奴婢,古之罪人也”①。官奴還有一個來源,就是打仗時的不能死戰者,如“不死者歸,以爲隸臣”(《秦律雜抄》)。從此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各國變法的不徹底,因而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奴隸制殘余一直殘存下來。
   劉裕改革
  劉裕從他掌權時起,到他代晉做了皇帝,曾對當時積弊已久的政治、經濟狀況有所整頓。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整頓吏治
  一、整頓吏治棗他當時罷掉或處死的官吏有許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親信、功臣中有“驕縱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嚴厲懲罰,甚之處死。
   重用寒門
  二、重用寒人棗東晉時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權一直掌握在王、謝、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所謂“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選出的官吏多是無才無識之輩。劉裕掌權後,下令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的精神選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實行土斷
  三、繼續實行“土斷”,抑制兼並棗劉裕于義熙九年(413年)再次實行“土斷”政策。除南徐、南兗、南青三州都在晉陵(今江蘇鎮江、常州一帶)界內,不在土斷之列外,其余都依界土斷。多數僑置郡、縣被合並或取消。在戶籍上,不再分土著和僑人。對于勢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清查。還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撈。 劉裕實行義熙土斷時,除徐、兗、青三州居住在晉陵(今江蘇鎮江、常州一帶)的住戶可以不進行外,其他流寓郡縣大多被並省,歸入本地郡縣。會稽(今浙江紹興)四姓中的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處以死刑,于是豪強肅然,遠近知禁。義熙土斷,是第四次土斷。也是比較徹底的一次,它打擊了東晉豪強士族勢力,對維護東晉政府的兵役來源和租賦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整頓賦役制度
  四、整頓賦役制度棗劉裕下令嚴禁地方官吏濫征租稅、徭役,規定租稅、徭役,都以現存戶口爲准。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據屯田、園地的,一律廢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與民和市”,照價給錢,不得征調。還減輕雜稅、徭役等。
   輕徭薄賦
  劉裕即位後,免去了一些苛捐雜稅,“蠲租布二年”,使百姓能多少減輕一些負擔。對于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征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東晉末年,置官濫亂,給人民帶來沈重負擔,劉裕也能及時制止,規定“荊州府置將不得過二千人,吏不得過一萬人;州置將不得過五百人,吏不得過五千人”。
廢除苛法
  劉裕對東晉以來苛刻的刑法也進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下詔“刑罰無輕重,悉皆原降”。
   大興教育
  劉裕雖然是行伍出身,卻能注重學校教育。他認爲東晉末年以來,“戎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給。遂令學校荒廢,講誦蔑聞..訓誘之風,將墜于地”。于是下詔要選備儒官,弘振國學。劉裕振興學校教育固然是爲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但它在另一方面卻帶來了全社會注重學校教育,改善社會風氣的結果。
   改革意義
  劉裕對政治、經濟的整頓,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爲“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礎,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
   王安石變法
  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1021-1086),早年曾在揚州、鄞縣(今浙江寧波)、舒州(今安徽潛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後來任江寧知府、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宰相,在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宋神宗熙寧年間的8年內,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變法立制,開始了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王安石變法”。其座右銘:“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非常有名。他被革命導師列寧稱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執政前就認爲,只有在發展生産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曾經指出:“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爲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事爲急,農以去其疾苦、抑兼並、便趨農爲急”。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展生産作爲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認爲,要發展生産,首先是“去(勞動者)疾苦、抑兼並、便趣農”,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那些遊手好閑者也回到生産第一線,收成好壞就決定于人而不決定于天。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政權需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幹預社會生産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諸如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爲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爲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即所謂的《三經新義》,爲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于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産生分歧,王安石複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有“願爲五陵輕薄兒,生當開元天寶時”之歎的王安石英宗死後,他的長子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産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夏又虎視眈眈。神宗因此銳意改革。神宗啓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爲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爲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複,但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爲。王安石因此回京複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盡管後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無庸質疑,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余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爲小人。對于這次改革,以“大曆史”著稱的史學家黃仁宇評論這次變法:“早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範圍與深度不曾在世界裏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
   元豐改制
王安石被罷後,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爲“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爲“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伴隨著國力的增強,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神宗借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趙傭爲太子。而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後廢,但不久又陸續恢複,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神宗駕崩後,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後信用以司馬光爲首的舊黨,並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爲元祐黨爭。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湖北 江陵人。是徐階的門生,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張居正得到大太監馮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萬曆年間,連續10年擔任內閣首輔(宰相)。挽救明朝統治的危機,他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于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松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在內政方面,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制了“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爲推行新法做了組織准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爲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在軍事上,爲了防禦女真入寇邊關,張居正派戚繼光守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臺”3000余座。他還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行茶馬互市貿易,采取和平政策。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使北方暫免于戰爭破壞,農業生産有所發展。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又以俺達汗爲中介,代表明朝與西藏黃教首領達賴三世(索南堅錯)建立了通好和封貢關系。在廣東地方,先後任殷正茂和淩雲翼爲兩廣軍備提督,先後領兵剿滅了廣東惠州府的藍一清、賴元爵,潮州府的林道乾、林鳳、諸良寶,瓊州府的李茂等叛亂分子,嶺表悉定。這對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産正常進行,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水利方面,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推薦、起用先前總理河道都禦史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並兼治運河。潘季馴在治河中貫串了“築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原則,很快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萬曆七年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計費不足50萬兩,爲工部節省資金24萬兩。徐州、淮安之間800余裏的長堤平等蜿蜒,河水安流其間。因而,“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爲耕桑”。黃河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達北京,“河上萬艘得捷于灌輸入大司農矣”。
   在經濟上,整頓賦役制度、扭轉財政危機,這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他認爲賦稅的不均和欠額是土地隱沒不實的結果,所以要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類土地,遂于萬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國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推行了一條鞭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張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決明朝兩百余年發展中所積留下來的各種問題,以鞏固明朝政權。 改革不免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再者,曆史積弊太深、太頑,已是積重難返。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積勞成疾,迅即病死,反對派立即群起攻訐。張居正成了改革的犧牲品,家産被抄沒,家屬或死于非命。此後,某些改革的成果雖然保留下來,而大部分已經廢殆,就像一道光亮在明朝走向沈暮的曆程中一現而逝,並不能遏止衰落的步履。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爲爲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産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爲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爲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曆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于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其高潮則爲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
   沒有意識到中國幾千年封建的危害,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日本明治維新
   起因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于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與中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産體系。在商品經濟形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發展,于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産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黑船事件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裏(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于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爲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橫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長州( 今山口縣)、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 今高知縣 )、肥前(今佐賀縣和長崎縣)等西南部強藩。這些藩國在曆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輸入近代科學技術和拔擢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産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 ,展開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禦外侮的鬥爭,並在人民群衆推動下,發展爲武裝倒幕。
   武裝倒幕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美、法軍艦進攻下關,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並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于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沈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
   戊辰戰爭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卻在大阪集結精兵,企圖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發布《 王政複古大號令 》,廢除幕府 ,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8日及 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複古大號令 ”爲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爲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鳥羽、伏見之戰 ),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于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殘余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畯廓( 在函館),戊辰戰爭結束。
http://baike.baidu.com/view/520688.htm

 

台長: 阿楨
人氣(9,767) | 回應(13)|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宰相劉羅鍋》
此分類上一篇:《詩仙李白》

阿楨
臺灣詩人羅門痛批海南東坡書院塑膠碑格調低俗2011-06-04 中國新聞網

  祖籍海南文昌鋪前的臺灣詩人羅門,偕夫人蓉子來瓊參加“兩岸詩歌高端論壇”,2日在參觀儋州東坡書院時,被蘇東坡講學、會友舊址“載酒堂”內外數十塊塑膠、泡沫草就的詩文倣制碑“惹火”,批其“格調低俗, 是對文化的不尊敬。”
  “蘇東坡的詩文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是活生生的文化生命體,是從大自然裏成長出來的中華文化因子。”羅門說:“這樣的文化要有和他相配合的藝術形式才能對話。塑膠泡沫這些出現在臨時場合中的材質,完全無法在時間空間與東坡的詩文對話!”
  “1993年我第一次踏進書院,當時古樸的環境頗能引發思古之情。這次聽說書院加進新的元素,興致好高趕來,沒料到這一連串低俗的東西把‘東坡書院’的古樸文化氣息完全破壞掉了。一定要用美的形式‘疼愛’東坡。”
  臺灣詩人管管對記者說:“東坡書院”硬件已經有了,古屋、古樹保護不錯。倣制東坡詩文拓片也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塑膠泡沫碑確實煞風景。希望海南有關單位投資做好書院開發軟件,讓“東坡書院”不僅代表儋州文化,也代表海南文化,代表中國文化。他建議書院用好東坡文化遺產,出版一批或精裝或普及版的“原汁原味”東坡詩文線裝書,“即使一時不賣錢,也能傳播中華文化,提高百姓文化修養。這是讓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強壯起來的功德之事。”
  記者現場所見,在“載酒堂”及兩側展示廳內外,排列了數十個塑膠為碑面、泡沫為碑體,連接在鐵架上的蘇東坡各個時期詩文的拓片燈箱。有些燈箱不僅拓片字體走形,甚至“碑體”已經變型或破損,被隨意地排放在展覽室的地面。
  蘇東坡1097年被放逐海南儋州,他為當地百姓講學布道之處被後人稱“東坡書院”,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6/04/c_121495406.htm

唐代詩人的白內障手術【聯合報╱陳克華 2011.05.31

唐代詩人的眼疾似乎屢屢求助於印度醫僧,這說明古代印度的眼科醫學十分先進,在與西域交通頻繁的唐代隨佛經傳入了中土,「眼睛有問題須找印度醫生」成為當時一種風氣
……
文獻一查,赫然發現蘇東坡竟然親眼看過「白內障手術」,還寫了讚美的詩送給這位手術技術高超的眼醫,似乎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一首「手術紀錄詩」,他的這首〈贈眼醫王生彥若〉是這樣寫的:
2011-06-11 09:07:39
版主回應
針頭如麥芒,氣出如車軸。
間關絡脈中,性命寄毛粟。
而況清淨眼,內景含天燭。
琉璃貯沆瀣,輕脆不任觸。
而子于其間,來往施鋒鏃。
笑談紛自若,觀者頸為縮。
運針如運斤,去翳如拆屋。
常疑子善幻,他技雜符祝。
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矚。
形骸一塵垢,貴賤兩草木。
世人方重外,妄見瓦與玉。
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
君看目與翳,是翳要非目。
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麥菽。
甯聞老農夫,去草更傷穀。
鼻端有餘地,肝膽分楚蜀。
吾於五輪間,蕩蕩見空曲。
如行九軌道,並驅無擊轂。
空花誰開落,明月自朏朒。
請問樂全堂,忘言老尊宿。
當時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能夠如此精巧地施行如今必須在顯微鏡底下方能完成的手術,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一雙巧手與智慧了!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368803.shtml


林中斌:蘇東坡國防部長【聯合報 2011.06.10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雲人物…」作者是蘇東坡無人不曉。但是…
「蘇東坡做過兵部尚書?我教了一輩子中文怎麼不曉得?你胡說!」舍弟林中明○二年講學時,聽眾中一位老先生對他嗆聲。
根據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二十五史.宋史》〈列傳〉頁四二七二:蘇東坡不只做過兵部尚書(今日國防部長),之後還請纓守邊(今甘肅)於定州(相當於請降調金防部司令),編訓弓箭社(發展飛彈部隊),契丹(敵軍)不敢來犯。
其實,文武合一,相輔相成。東方西方,自古皆然。廿一世紀軍人任務多樣化,智慧尤需提升。但是我國在數百年前,當權者怕軍人有學問會謀反,令文武分家,且重文輕武,種下「好男不當兵」畸形傳統。若有不慎,軍人便會小腦發達,大腦退化。如今國軍對官兵進修,態度消極。高學位軍人鳳毛麟角,仕途艱辛。
五月底,美總統歐巴馬任命戰功彪炳的Dempsey上將為參謀聯席會主席(相當於我參謀總長)。Dempsey曾獲Duke大學英國文學碩士,於西點軍校講授文學。我國參謀總長可能曾獲大學中文碩士,而於陸軍官校講授文學?
一月底,共軍調動將領。持有清華大學應用物理系博士學位及中科院院士身分的劉國治少將升任總裝備部副部長。有本國和俄羅斯俄語文學雙料博士的吳國華少將,升任二砲(即飛彈部隊)副司令員。國軍聯勤副司令可能有理科博士嗎?國軍飛彈部隊將領可能有文學博士嗎?
○一年共軍海軍有一位博士艦長,今年已有百名博士、碩士艦艇長。在未來五年,共軍海軍將培養近兩千名博士。我們以前叫共軍為「土八路」。反觀今日國軍,作何感想?
提升國軍的學位花費不及高科技武器的千分之一,而其效能超過高科技武器數倍。
「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提升核心軍事能力…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的因素…需要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去年七月六日《解放軍報》如是陳述。
千年來,西方的名將不乏具文藝素養之人。古羅馬凱撒大帝詩文造詣高超。建立德國的腓特烈大帝作詩作曲。擊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善奏小提琴。無怪今日西方仍崇尚文武兼資「gentleman soldier」(紳士軍人)的典範。
中明先生發現:文武合一才是儒家真正的傳統。孔子善於騎射。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第三)意思是中靶即可,不必費力穿過製靶的皮革,可見孔子射術之精。(相關研究請google「林中明舊經典自我介紹」)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善用兵,曾平吳元濟之亂。傳頌千年〈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使強敵西夏人畏憚,因為他「腹中有數萬甲兵」。「格物致知」的理學大師朱熹因戰功受封為「武學博士」。武聖岳飛,詞句書法絕妙。悲壯詩人辛棄疾,曾帶人飛馳敵人金兵大營,活捉叛徒張國安。王陽明也曾任國防部長(兵部尚書)。他僅花卅五天弭平甯王叛亂。四十七歲被挑戰,表演射箭,三發三中。
當今國防部長高華柱,一生不斷促成軍中學弟出國進修。副部長楊念祖,鑽研軍事學術,世界知名。但是要打造智慧化的國軍,沒有全軍長期的認同,沒有政治領袖的重視,沒有民意代表的支持,沒有社會的了解,如何能避免曇花一現?(作者曾任國防部副部長,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2011-06-11 09:08:58
阿楨
河東獅吼

  1.成語河東獅吼
成語“河東獅吼”出處------很多人,甚至是沒有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新洲。這個故事出自北宋時期的龍丘,即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
  北宋的時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書陳希亮,亮有一兒子叫陳慥,此人狂放不羈,傲視世間,視榮華富貴爲糞土,盡管是官宦之後,不坐車,不載官帽,和我們今天愛擺架子,擺譜的人不一樣。隱居龍丘。當地人不知道他的來曆,就叫他“方山子”。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不期遇上陳慥,兩人系成爲好友。陳慥在龍丘的房子叫濯錦池,寬敞華麗,家裏養著一群歌妓,客人來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點象我們現在招待客人進歌廳的意思差不多。而陳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當陳歡歌宴舞之時,就醋性大發(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拿著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牆壁(當然她不敢打陳慥,否則就會遭到休妻的懲罰)弄得陳慥很是尷尬。蘇東坡就寫了一首詩取笑陳慥: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東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獅子吼”一語來源于佛教,意指“如來正聲”,比喻威嚴。後來這個故事被宋代的洪邁寫進《容齋三筆》中,廣爲流傳。河東獅吼的典故從此確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詞。又因爲陳慥字季常(電影中就是以這個名字出現的),後來人們就把怕老婆的人稱爲“季常癖”。
  2.2002年古天樂、張柏芝主演電影
  即將公映的時尚喜劇古裝片《河東獅吼》,近日在滬首度亮相于各地院線獵頭眼前。這部由港星古天樂與張柏芝領銜主演的喜劇片,堪稱中國古裝版“野蠻女友”。整個試映過程中,讓來自全國的電影老法師們爆笑了整整98分鍾。   《河東獅吼》系根據我國大詩人蘇東坡的同名著名典故改編而成。與轟動全亞洲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相比,該片在幽默與煽情等方面似乎更勝一籌。影片的導演馬偉豪是香港影壇的愛情喜劇炮制高手。該片拍攝時,張柏芝正處于“峰芝戀”的困擾中,因此整個人清瘦了許多。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她的表演,尤其是尾聲部分她動情的對白,讓人聽得幾乎想掉淚。
  3.2005我愛河東獅
《我愛河東獅》是由著名導演楊文軍于2005年拍攝的一部30集愛情連續劇。本片由陳好,薛佳凝,焦恩俊,梁天,丁子峻,常鋮等著名演員出演。

詳參【圖博館】:《蘇東坡》《我的野蠻女友》
2012-09-19 10:02:24
版主回應
河東獅吼2 The Lion Roars 2

節目介紹
《我家有一隻河東獅》續集,由馬偉豪執導,趙本山、張栢芝、小瀋陽、黃維德、張馨予等人主演的古裝愛情戲劇,講述諸葛亮與妻子黃月英之間的愛情故事。
故事根據民間傳說改編,軍師東方明亮之妻王月英(張栢芝飾),是個出了名的「丑妻」,為了協助「丈夫」(小瀋陽飾)不惜以身犯險,結果被大將軍(黃維德飾)毀掉容貌。

【人間衛視】 黃庭堅

演出者:黃海、溫兆倫、王思懿、沈丹萍、魏宗萬等
分甯才子黃庭堅進京趕考,汴京城外遇布衣打扮的王安石夫婦遭人刺殺,幸突然出現的神秘女子蘭溪和其弟信中奮力相救。新皇宋神宗聞悉震怒,責令禦史趙挺之查辦,趙挺之誣陷是蘭溪信中所為,黃庭堅與好友秦觀、米芾憤憤難平,設計相救。趙挺之懷恨於心,和對黃庭堅許親不成的權臣蔣子奇相互勾結,拒黃庭堅於考場之外。在歐陽修的關照下,黃庭堅得以假名入試,一舉高中,為他鳴不平的秦觀卻意外落榜,原來這一切竟都是為蘇小妹而起。
  黃庭堅頂撞歐陽修蘇轍,被神宗貶出京城,赴河南任葉縣尉。黃庭堅赴任途中遇見蘭溪信中,蘭溪病倒,耽誤了黃庭堅行期,蘭溪坐壞葉縣令莫等閒家御賜寶椅,更是惹下大禍,蘭溪被禁,黃庭堅信中被莫等閒關入大牢。巡遊至此的大學士蘇東坡以文聯為餌,挑明蘭溪原來是黃庭堅未過門的妻子。莫等閒為攀附蘇東坡,控制黃庭堅,答應立即釋放黃庭堅,轉而積極為他與蘭溪置辦家業,籌辦婚事。黃庭堅由監牢入新房。婚禮上,刺客王三的出現揭露了一樁莫家強佔民房、謀財害命的罪行。為遮掩罪行,莫等閒安插丫鬟美兒伺候蘭溪,指使總管莫管數度加害王三,黃庭堅讓信中暗中保護。小樹林中,王三仍然不幸被殺,信中暗中保護未果,卻被莫等閒堵在現場,指為兇手。美兒道出實情,莫管暴露,打傷了前來阻止的蘭溪匆匆逃走。但好色的他卻被男扮女裝的秦觀和佛印計騙供詞,押回葉縣。莫家惡行彰顯,莫等閒全推在莫管身上,將他打入死牢。令台勢不兩立,府台富弼另有隱情,急忙前來安撫黃庭堅未果,力保莫家,調走莫等閒,任命黃庭堅代葉縣事務。黃庭堅不依不饒,富弼氣急而亡,黃庭堅哭靈,遭唐介等人唾駡彈劾,埋首葉縣推行新法,興農辦學,成績斐然。同科蔡京來訪,勸告黃庭堅一同進京應試國子監,黃庭堅婉言拒絕,將應試策論售賣賑濟災民。蘭溪傷情日重,終於不治夭亡。
  變法急功近利,依然阻力重重,王安石力薦黃庭堅蔡京等新銳輔政。黃庭堅受蘇東坡、王安石等舉薦,奉招進京,攜母寄住在大臣謝師厚家。蘇小妹頑心不止,約謝女嬌兒路截黃母,黃母驚悸,弄得黃庭堅哭笑不得。黃庭堅途經陳州,親歷新修功德橋轟然垮塌一幕,面見皇上,直指變法瑕疵,致使王安石不悅,冷落黃庭堅。黃庭堅則埋首詩文書法,名動京師,更為秦觀小妹牽線搭橋,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契丹征知宋朝衰微,陳兵邊界,派大臣蕭禧來京強勢要求重劃國界,沈括一籌莫展,求教于黃庭堅。黃庭堅引古博今,捍衛邊界主權。隨蕭禧前來的契丹公主蕭太白仰慕大宋文化,驚羨黃庭堅風笛技藝,心生愛意,對黃庭堅糾纏不休。謝嬌兒在和黃庭堅的交往中暗生情愫,不顧女兒顏面當堂陳說與黃有私情,更以黃庭堅致孝打動太皇太后。蕭太白黯然而去,轉念請求太皇太后賜婚黃庭堅。
  黃母急病,黃庭堅痛苦萬分。黃母病逝,黃庭堅扶喪回到家鄉分寧,守制三年。三年後,天下大旱,新法遭遇天災,司馬光等人乘機進言廢止,朝野怨聲一片。神宗狐疑難定,一張《流民圖》讓黃庭堅置身帝后之爭和變守之鬥的刀尖浪頭,趙挺之蔣子奇乘機作亂,王安石被貶,司馬光重回京城,蔣子奇利用沈括發動了針對蘇東坡及其門下的“烏台詩案”, 牽涉甚廣,蘇門弟子黃庭堅亦在其內。黃庭堅寧折不屈,弟叔達致殘,嬌兒被毒殺,自己亦幾喪命。司馬光及時來救,蔣子奇憤然自盡,如此處心積慮對付黃家竟只為當年黃庭堅拒絕蔣氏婚配。
  黃庭堅心灰意冷,決意遣走丫鬟阿霞,身負叔達,淡出朝廷,赴太和令。阿霞感黃庭堅恩德,執意不棄,三人以兄妹相稱。太和政通人和,民安業興。司馬光執宰相印後,全面否定變法,啟用保守人物,莫等閒得任汝州府台,太和正在其治下。於私於公,莫等閒對黃庭堅都是百般刁難,多方責難,而黃庭堅始終堅守民為本理念,唯下不唯上,更是成為莫等閒眼中釘。蔡京為邀功媚上,造假“玉印”獻皇上,嫁禍黃庭堅,謝師厚力保不能,丟官回鄉,黃庭堅再度被貶,從此與家人相望于江湖,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貶斥之旅。“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最終,黃庭堅這位江西詩派的宗主、文列蘇門四學子之首、書貴宋大家之二、德尊二十四孝之一的大宋才子,在一場綿綿秋雨中,在廣西宜州一個破敗的城樓上結束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2013-03-17 11:54:18
圖博館
北宋文豪蘇東坡為何吟頌女人纏足 by趙汗青

首先要知道裹小腳是誰發明的。
纏足的起源,有始於隋、唐、五代之說,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徵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縴。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製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佈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 裹足女子一律不選 。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學者陳華勝在《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書介紹道: “ 我先講一個故事:杭州的陸梯霞先生德行高超,遠近聞名。有一天,他夢遊地府,看見城隍在審理南唐李後主裹足一案。根據城隍的講述,李後主前生是嵩山的淨明和尚,轉世為南唐國主。他在宮中行樂,用白布將愛妃窅娘的雙腳裹成新月形,使之纖小屈上,舞於金蓮台上,搖曳生姿。這原本是一時興起的好玩,想不到後世竟相模仿沿襲成習,世間女子爭相做弓鞋小腳,將得之於父母的身體矯揉穿鑿,造成極大摧殘,也有婦人為了這種事而上吊服毒自殺。”
玉帝嫌惡李後主是始作俑者,所以罰他在生前受宋太祖的牽機藥毒殺。據說服了這種巨毒的牽機藥死得非常痛苦,比女人纏足更痛苦。牽機藥其實就是中藥馬錢子,馬錢子的主要成分是番木鱉鹼和馬錢子鹼。吃下去後,人的頭部會開始抽搐,最後與足部拘摟相接,嘗盡苦頭而死,狀似牽機,所以起名叫 “牽機藥”。
2017-04-29 08:48:13
圖博館
這個故事出自清朝袁枚的《子不語》,就是針對中國性文化中的獨特產物:三寸金蓮而發的。而三寸金蓮正是在宋朝大行其道的。
嚴格說起來,女人為了使自己的腳看起來小,而樂意穿小鞋,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了。司馬遷的《史記 •貨殖列傳》中就說到,趙女鄭姬“揄長袂,躡利屣。”
“利屣”就是一種鞋頭很小的舞鞋。這種鞋在現代都很流行,在古代就更不用說了。在腳小為美的審美觀指導下,女性追逐美、追逐時尚的慾望從來都是無止境的。有了尖頭鞋還不滿足,於是只好削足適履,開始纏足了。纏足雖然始於南唐的后宮,卻在宋朝成為時尚。大宋朝征服了南唐,也征服了南唐的女性,而南唐的女性卻通過纏足征服了宋朝的女性繼而也征服了宋朝的男性。
考諸纏足的起源可以發現,就像今天的女子偏愛穿高跟鞋一樣,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有人強迫她們,而是女人天性中對美的過分追逐,而男人僅僅是作為審美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一個專門吟頌女人纏足的居然是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他有一首《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踪。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連東坡先生都對小腳這麼著迷,有這些意見領袖的倡導,纏足怎麼能不蔚然成風呢?先是從宋朝的宮廷再到城市再到鄉村,宋朝婦女的纏足比例已經高達 80%,只要不是下田勞作或者充當販夫走卒的女性幾乎都有一雙玲瓏小腳。
東坡先生這首詩,說明北宋確已出現纏足習俗。纏足風俗由北方傳到南方,大約在宋室南遷之時。到南宋末年,纏足已比較多見,小腳甚至成為婦女的通稱。女子纏小腳的行為在南宋走向氾濫是由當時極其不正常的社會形勢和文化氛圍所決定的。但當時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主要限於上層社會。並且宋代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還不至於到後世傷筋動骨那麼厲害。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對漢人的纏足習慣持讚賞態度。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不纏足者仍很多。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明末張獻忠進占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
2017-04-29 08:48:31
圖博館
滿清統治者入關有剃髮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禁止,但並未奏效,康熙七年 (1668 年) 罷禁,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這一時期,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醜的重要標準。男性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大腳婆是很難嫁出去的。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致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小姐。
當然,小腳令人快樂銷魂恐怕還不止在於把玩撫摩而已。台灣學者王溢嘉引研究中國民俗的日本學者永尾龍造的話說: “纏足的女人在性交時,其陰部之肌肉較緊,予人如同處女的感覺。”
而日據時代台北帝大醫學院(現台大醫學院)解剖學科的日本教授對台灣纏足婦女的解剖心理,也有類似的說法。當腳變小後,為了支撐身體,大腿及陰部的肌肉確實可能因此而更加緊縮。
二十世紀初,法國醫生馬蒂格農對中國的纏足文化做了大量的觀察、記錄和分析、研究,他所撰寫的論文中極陳小腳對於男人的殺傷力: “中國人很喜歡的一些春宮雕刻,在所有這些淫蕩場景中,我們都能看到男人色迷迷地愛撫女人的腳的形象。當中國男人把女人的一隻小腳把弄在手的時候,尤其在腳很小的情況下,小腳對他的催情作用,就像年輕女郎堅挺的胸部歐洲人春心蕩漾一樣。”
關於金蓮稱謂的由來。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形成 步步生蓮花 美妙景象。另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裡的金蓮均指的是舞台形象。
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淨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為百姓所接受。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常以 金 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 金口 、 金睛 、 金鑾殿 等,在 蓮 前加一個 金 字,也當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
2017-04-29 08:49:23
圖博館
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再後來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有一個外國學者萊維就染上了 “金蓮癖”,對三寸金蓮大加讚歎:“金蓮小腳具有整個身體的美:它具有皮膚的光潔白皙,眉毛一樣優美的曲線,像玉指一樣尖,像乳房一樣圓,像口一樣小巧,穿著鞋子像嘴唇一樣殷紅,像陰部一樣神秘。它的氣味勝過腋下、腿部或身上腺體分泌的氣味,還具有一種誘惑人的威力。 ”
 荷蘭人高羅佩作為漢學專家,對纏足與性心理的關係也有講述:從宋代起,尖尖小腳成了一個美女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並圍繞小腳逐漸形成一套研究腳、鞋的特殊學問。女人的小腳開始被視為她們身體最隱秘的一部分,最能代表女性、最有性魅力。宋和宋以後的春宮畫把女人畫得精赤條條,連陰部都細緻入微,但我從未見過或從書上聽說過有人畫不包裹腳布的小腳。……當一個男子終於得以與自己傾慕的女性促膝相對時,要想摸清女性的感情,他絕不會以肉體接觸來揣摩對方的情感……如果他發現對方對自己表示親近的話反應良好,他就會故意把一根筷子或一塊手帕掉在地上,好在彎腰撿東西的時候去摸女人的腳。這是最後的考驗,如果她並不生氣,那麼求愛就算成功,他可以馬上進行任何肉體接觸,擁抱或接吻等等。男人碰女人的乳房或臀部或許還說得過去,會被當做偶然的過失,但摸女人的腳,卻常常會引起最嚴重的麻煩,而且任何解釋都無濟於事。這段文字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水滸傳》、《金瓶梅》里西門慶勾引潘金蓮的描寫 ,也是藉撿筷子摸一把小腳的勾當。封建文人士大夫視女人如玩物,病態審美,小腳具有性的吸引力,賞玩小腳成為癖好。明清時代的文人有許多詠小腳的濃詞艷句,如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摩;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頭一對堪誇,新筍脫瓣,月生芽,尖瘦幫柔繡滿花;周作人作於 1925 年的《拜腳商兌》一文中曾引了北京《晨報》上的一篇短文《小腳狂》 :我又遇見了一個美人,真是嬌小玲瓏,十分可愛!我看見她那一對金蓮,再小也沒有了。走的時候扭扭捏捏,擺擺搖搖,真個令人銷魂!我瞻望了一會兒,恨不得把她摟在懷裡接吻,但是她往北了。
2017-04-29 08:50:54
圖博館
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算腳了,成語品頭論足有議論婦女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準。金蓮、香鉤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讚美之詞。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尖彎香軟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纏足的習俗在舊時被認為是一個良家婦女的表現。纏足作為標識女性特點的重要一環,用以強化男女有別的傳統規範。纏足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難而不易自行活動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車或乘轎,強化了男外女內的空間區劃,有利於把婦女禁錮在閨閣之中,對她們的活動範圍加以嚴格限制,以符合 三從四德 禮教,從而達到按男子慾望獨占其貞操的目的。元代伊世珍的《瑯環記》說 : 吾聞聖人立女而使之不輕舉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過閨閣之內,欲出則有幃車之載,是以無事於足也。又如《女兒經》中說:為什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
 生殖理由說小腳可以引起婦女本身體態和性生理等變化,從而更好地承當延嗣後代的生育工具。纏足以後足的形狀成畸形,當足部接觸地面時,全身的重量集中於踵部,走路時每走一步就會牽動腰髖部,長此以往,使婦女的腰髖部發達,影響骨盆,對婦女的性以及生育都產生影響。
 還有統治者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在五代以前雖然也有過纏足的記載,如足下躡絲履,纖纖作細步等,但大概是指把腳裹小一點而已,使步態輕盈優美,起舞時婀娜多姿,而並未折骨纏裹。裹腳風俗的形成與統治者相關。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強調秩序,塑造權威 , 維護皇權與男權。漢代才女班昭在《女誡》中曾提到: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可見,在中國歷史上,男性的剛強在本質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為襯託的,所以,當時的男性潛意識必然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勢的地位。女性在纏了小腳之後,因行走不便只得輕抬步、微扭腰(所謂的蓮步姍姍)而盡顯柔弱,因不能輕鬆隨便走動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做一個嫻靜的賢妻良母。這與封建王朝政權渴望的秩序是相符的,更是逐漸走向極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
2017-04-29 08:52:26
圖博館
從公元 960 年的宋朝初年,至1911 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纏足惡習風行千年。清朝中後期的太平天國,首先開始反纏足。到了清末,纏足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們視為中國社會落後的象徵之一,並認為纏足造成中國婦女的柔弱,進而影響到整個民族及國家的力量,因此開始成立天足會,推行反纏足運動。北伐軍北進時沿途都頒布了有關放足和禁止纏足的告示,還教婦女們唱放足歌:纏足真可憐,受盡苦中苦,身體不安全,弱人種,妨工作,放足莫遲延。眼見中華人強健,男女都平權。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纏足風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消失,並逐漸影響到內陸地區,然而纏足風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則在 1940 年代以後。據統計,20 世紀四十年代,纏足婦女仍佔30% 。20 世紀90 年代在農村還依稀看到80 歲以上的纏足婦女。
  如今,幾乎見不到一個纏足婦女了。
2017-04-29 08:52:44
圖博館
“吃貨”蘇東坡敢於嘗試:老鼠蝙蝠蛤蟆都嚐過2017.5.9中國新聞網

  單單用“美食家”來形容蘇東坡,那還是小看了他。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意思是美食家都要去吃別人做的,自己做,不成。而好吃的人則不同,會吃但是不會做,或者不願意做,那不是標準的好吃,要說起詩人裡的“好吃佬”,那非蘇東坡莫屬了。現在很多人都自詡為“吃貨”,我們這種“吃貨”在蘇先生眼中恐怕還不夠格哩,他熱愛美食,也熱愛廚房,屬於“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寫得文章”新三好男人。他不僅能吃、會吃,還會變著法子創造著吃,現在江南的幾道特色菜,那可都和蘇先生有關。
  先來說東坡肉,四月下江南,這道菜可是必點的。江浙菜清淡,不似湘菜辛辣,東坡肉汁多肉嫩、肥而不膩,入口則帶有淡淡的甜味。色好味美,嘴上老說要減肥的我,遇見東坡肉也禁不住多伸了幾筷子。關於東坡肉來源,有很多傳說,但這些傳說,繞不開的就是蘇東坡。
  蘇東坡的高超之處在於,他不僅吃,而且可以把吃變成一門藝術。古往今來,愛吃肉的文人騷客數不勝數,只是不會將吃體現在文學作品當中,就連詩仙李白,也只寫過“玉盤珍饈直萬錢”這類羞赧的句子。而大名鼎鼎的蘇大學士偏偏愛劍走偏鋒,他的作品裡,涉及吃的可不少,有委婉的“正是河豚欲上時”,有直白的“日啖荔枝三百顆”,更有直接教你做菜的。“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首名為《豬肉頌》的打油詩現在看起來有點雷人,文采和《赤壁賦》相去甚遠,但是完全可以在菜譜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7-05-12 12:44:02
圖博館
晚年蘇東坡被貶至儋州,就是現在的海南,別看現在是富庶之地,當年可是一片荒蕪。海南當時不產大米,要靠外地運來。“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隻雞斗酒定膰吾。”即使是不逢年節,吃不上米,蘇東坡也欣然於“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酏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彷彿永遠不會出現在蘇東坡的身上,不過,這羹是不是真的好吃就不太清楚了,大居士有時也喜歡誇張。據說,東坡去世之後,經常有人向他兒子討“蜜酒”的秘方。蘇過回應說,家父就製作過一兩次酒,蜜柑酒的味道就像土酥酒,根本不是什麼好酒。朋友們喝了蘇東坡在黃州所釀的“蜜酒”,常常鬧腹瀉。
  不過,蘇東坡自己也敢嘗啊,作為一名貪吃的人,沒有膽量嘗試新東西可是不合格的。儋州海濱,蠔(牡蠣)甚多,肉味鮮美,東坡食後,詼諧地著文:“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不僅自己敢於嘗試海鮮,還要告訴你們太好吃了,誰都別和我搶。海鮮對於蘇先生來說戰鬥力是遠遠不夠的,“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這短短四句話,我已感覺文壇上那個詩人形象突變,老鼠、蝙蝠、蛤蟆他可能都嚐過,簡直是“文壇李時珍”!
  蘇東坡仕途不得意卻始終豁達自如,這與“吃”不無關係,若是放在現代,《舌尖上的中國》製片人非他莫屬,畢竟他是一個丟到沙漠也能寫出食譜的男人啊!(趙奇)
2017-05-12 12:44:29
圖博館
古代蘿莉控:蘇軾四十娶十四歲王朝雲 2017-09-18

一般來說,程朱理學沒有奪得絕對的倫理話語權之前,宋朝老男人的日子還是過得蠻滋潤的。政治人文環境一寬鬆,文人潛意識中的那種風花雪月情緒及心境就會得到很大釋放。像蘇東坡這種大文豪,不管身處順境逆境,也不管是身居高位還是遭受貶官流放,身邊都一直不缺以他為偶像並十分鍾情於他的紅顏知己。  
  據《春渚紀聞》記載,就是在蘇東坡被貶黃州的日子裡,身邊甚至一度連個親人都沒有,每日混跡於普通老百姓之間,居然也能吸引一位當地知名歌女李琪的青眼,堅持要正被“雙規”的倒霉東坡賜詩。據說他是在出席當地官員的一次宴會時認識這位名歌星的。東坡雖然還在落難,不過他的文名早已滿天下,很多人都喜歡索要他的墨寶,喝酒興起的蘇老爺子也樂呵呵地寫啊寫,從不吝嗇。李琪一聽到文豪蘇東坡來了,也不可免俗地連忙向夫子求詩,並且要求寫在絲羅袖衫上,就像現在的追星族讓明星把名字簽在汗衫上捨不得洗一樣。蘇東坡也不扮大牌,立馬就寫在了美女的長袖上:“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寫了這兩句無頭無腦又平淡無奇的斷頭詩後,就把美女晾在了一邊,繼續和旁邊的人飲酒作樂,當女歌星透明了一樣。  
  就這樣打發了?李琪不服氣,也不相信夫子就這麼點本事,於是又央求蘇東坡再寫。看到美女美目顧盼,蘇東坡也不再矜持:“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這兩句猛啊,用典精美貼切,大意就是說美女李琪好比是一朵艷麗海棠,而我老夫子就好比是杜甫,海棠雖好,詩聖杜甫從來沒為海棠寫過一首詩,而我卻給美女簽名惠贈。  
  這下意境全出來了。想不到東坡的一次無意“調戲”,居然讓一個小歌女名留青史!  
  有一次更搞笑,在一富豪家喝酒時,主人“出侍姬十餘人”,大家唱唱跳跳蠻盡興,可壞就壞在座中有個叫媚兒的高個子美女,奉主人之命索取東坡“價值連城”的詩句。可惜她不是蘇軾喜歡的小鳥依人長髮飄飄的那種類型,她人高馬大的,哪裡嬌俏可人?特別喜歡離經叛道的“蘿莉控”猛人蘇東坡,就毫不猶豫地寫下了這奚落意味很濃的所謂詩句:“舞袖翩躚,影搖千尺龍蛇動。歌喉宛轉,聲撼半天風雨寒。”無情嘲弄媚兒人高聲大不像女人。原以為是誇她的媚兒一臉得意,等弄清楚詩意之後,只能惱羞成怒地奪門而去,蘇東坡的“壞男孩”形像也躍然紙上。
2017-09-21 08:19:55
圖博館
曾以“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被人親切稱為“張三影”的北宋詞人張先,是蘇軾的好朋友,兩人均是“蘿莉控”。
  老來雄心在的張先,80歲時娶了一位18歲的“蘿莉”為妻,還十分恩愛。一次宴會上,頗為得意的張先調侃自己的新娘說:“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在座的另一“蘿莉控”蘇東坡(四十歲的蘇東坡娶了十四歲的王朝雲為妾,和張三影同為蘿莉控),立馬意味深長地和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一樹梨花“壓”海棠,既曖昧又貼切,一言盡得風流,兩個“蘿莉控”果然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回應
這文章有意思,看著還有知識增長呢,好!
真能胡扯。朝雲是蘇軾倅杭時,蘇夫人收的婢女,當時才12歲。到烏台詩案蘇軾入獄時,蘇夫人憂病交加臥床不起,家裡全靠當時大概17、8歲的朝雲支撐,後來蘇軾謫到了黃州,才納朝雲為妾,當時朝雲在18歲以上了,很快就生了個兒子,不久就夭折了。(如果蘇軾很早就娶了朝雲,則朝雲應該在黃州之前就生孩子了)。蘇軾小時候家教很好,有個非常明事理的母親,所以蘇軾一生都很尊重婦女。蘇軾初到黃州時,每天都不出門,而且是白天睡覺,晚上才出去溜達一下,著名的卜算子“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就是寫的這段生活。因為當時蘇軾帶罪,也見識了人心險惡(到黃州後,“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也被監視,所以極其低調,不想給別人和自己惹麻煩,哪來的到處混跡、還出席當地官員的宴會?他是後來朝廷對他的看管放鬆,才與當地人和官場有了一些往來。“四年黃州住”也表明是他在黃州時期的末期了。另外,杜甫一生不詠海棠,是因為杜甫的母親小名叫海棠,他不詠海棠是為了避諱。蘇軾不給那個歌女題詩,後來又那樣題,用意應該是出於倫理和委婉的輕視,哪來的自比杜甫、把歌女比海棠?蘇軾一生最喜歡海棠,尊重它的高潔,不會把一個歌妓比做海棠。
2017-09-21 08:22:03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1:25: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