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26 10:54:22| 人氣4,8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路易十四情婦》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蘇菲瑪索1997年主演的Marquise《瑪奇絲》與路易十四何干?怎譯成《路易十四情婦》

片商的噱頭,習慣就好了。片中Marquise是劇探René的老婆,劇長Molière和詩人Racine的情人(René為了Marquise的藉肉體爭取表演機會,甘心戴綠帽)。

外行人看熱鬧(愛情多角關係和奢華的皇室、舞臺)啦!如了解路易十四時代的政藝關係,便了導演試圖藉電影表達類似前評《製作路易十四》之意旨:路易十四靠包養拉辛與莫里哀來包裝王權。

不只吧!從導演的褒莫里哀之喜劇、貶拉辛之悲劇,也可看出一般法國人(異於古希臘和英國莎翁)之戲劇觀。

奇怪!網上怎找不到較忠於路易十四史實之「正戲」?

看「正戲」不如讀前評《路易十四時代》吧?

古今中外、不論「野史」或「新史學」,一般人都較悅添情加色的「歪戲」勝於「正戲」,以法國影視史劇為例,前評《鐵面人》《三劍客》《瑪歌皇后》即是:

《路易十四的情人》

導演:Véra Belmont
演員:
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Marquise
貝納紀歐多 Bernard Giraudeau  .....Molière
蘭伯特威爾遜 Lambert Wilson  .....Racine
帕特裏克坦西 Patrick Timsit  .....Gros-René
蒂埃裏萊爾米特 Thierry Lhermitte  .....Louis XIV
劇情介紹
17世紀,路易十四年代,小鎮上的少女瑪奇絲的一次豔舞,打動了著名劇作家莫裏哀和他的劇團,他們把熱愛戲劇的瑪奇絲帶到巴黎。
瑪奇絲一心想融入劇團,但首場演出她怯場了,人們不再讓她登臺。爲贏得再次演出的機會,她不惜付出身體和心靈。
她與詩人拉辛結識並相戀,周旋在拉辛與莫裏哀劇團之間。最終,她主演了拉辛的悲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還獲得了國王路易十四的青睞。
瑪奇絲抱病演出,在臺上昏倒,跟她學過藝的侍女代她出場,卻博得了滿堂喝彩。瑪奇絲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爲她與拉辛曾經約定,絕不讓第二個人來演這個角色。
於是,她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並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舞臺生涯。
在《路易十四的情婦》裏,蘇菲?瑪索舍棄了慣常的優雅文弱,以野性的風格刻畫了一個醉心于戲劇的歌舞女郎形象。她舉手投足的吉蔔賽氣質,無時無刻不放射出年輕的活力。
她一出場,便在一片色迷迷的目光中旁若無人地跳舞,她的身體像林間小鹿般輕盈,她的袖子像行雲流水般翻轉,她撩起衣裙時,一雙交錯的玉腿帶著無盡的誘惑。忽然天降大雨,她揚起雙臂任雨水打濕全身,她旋轉著舞步,甩起長發,讓水珠飛濺。此刻張揚的是她不羈的青春、無雙的美貌、性感的身段。
當她功成名就,俏然站在舞臺上時,那些王公顯貴情不自禁起立鼓掌。她坐在馬車上,周圍人潮洶湧夾道歡呼,一束束鮮花向她抛來——整個巴黎爲之傾倒。在她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之間,誰還能想起當年那個賣弄風情的女孩呢?然而,人生沈浮在轉瞬之間,當繁華落盡、寵幸不再時,這個放浪形骸的女子只有聲淚俱下,痛苦掙紮。帷幕終將落下,她無法逃過這人生的絕唱。
http://baike.baidu.com/view/285833.htm

  《路易十四的情婦》影片裏最經典的莫過于蘇菲出場時的歌舞片斷:集市上原木搭成的舞臺前,女孩從旁邊的樓梯飛奔而下,隨意地將裙角別在腰間一系,跑到舞臺中央,停住,忽然,眯起眼睛一笑,音樂響起,開始跳舞,隨意的動作,充分展示著她優美的肢體語言,擡腿、轉圈,沒有什麽美麗的技巧,卻是一種蓬蓬勃勃的生機——忽然大雨傾盆而下,她大笑著仰頭向天,雨水從她滑潤的皮膚裏流到破舊的緊身胸衣中,光潔的胸部散發出晶瑩的光澤。
  她眼睛裏的迷離跟心底的不安定氣質,對于自我價值被承認的強烈渴望和不願失去。這樣的渴望實質演變成了一種貪欲,到最後確信承諾破滅的刹那,她選擇了死。
  服下有毒的巧克力之後,她登上舞臺,訴說:“悲劇演員總在第一幕出場,在第五幕死,中間那幾幕在做什麽,有誰會知道?悲劇演員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她演角色,我演出我自己。”最後,在拉辛懷中死去。
  看點:
  不要被片名所迷惑,這部直譯爲《瑪奇絲》的影片,其實沒路易十四多少事,這位戴著貴族假發的皇帝陛下充其量不過是戀幕蘇菲在片中所扮演的瑪奇絲而已。
  不了解法國曆史的人可能看起這部片子來有點索然乏味,但是“每個國王都需要一個佞臣來討好他,每個作家都需要一個繆思給他靈感,而每一部法國電影似乎都需要一個既性感又具有挑逗性的女人貫穿全場”,這一次,是蘇菲瑪索。她在片中的光輝叫人覺得這部影片是爲她而做。
  整部影片也許結構零亂,但是瘋狂喜愛蘇菲瑪索的人不要錯過它。在這出戲裏,蘇菲堪稱絕代風華。
http://eladies.sina.com.cn/2002-07-26/56747.html

蘇菲瑪索>百度百科

蘇菲瑪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于法國巴黎,就讀高中時因爲尋找打工的機會,而被一家廣告商看中,因此幸運地從七百名應征者當中脫潁而出,被選爲【初吻】的女主角。這部描述少女懷春情懷的電影于1980年在法國上映,吸引了上百萬觀衆,在其它歐洲國家以及日本及臺灣上映時也是盛況空前,蘇菲?瑪索的少女魅力也因而風靡了全世界。兩年之後,蘇菲?瑪索乘勝追擊,又主演了續集【初吻2】,推出後依然轟動,並爲她贏得一座凱撒獎。
16歲時,她與法國影帝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dieu)及法國影後凱瑟琳丹妮芙合演【沙崗堡】,第二年又與傑哈德巴狄厄再度搭檔合演【警察】。1984年,蘇菲瑪索和波蘭導演安德列左拉斯基合作【狂野的愛】,爲她的演藝生涯以及個人生活帶來大轉變,她從此擺脫玉女戲路的局限,也和左拉斯基成爲現實生活中的親密伴侶。
接下來的幾年,蘇菲瑪索一直企圖嘗試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作品包括【雪琳娘】、【來自巴黎的女孩】、【心動的感覺】、【情書戰場】、【留住有情人】、【豪情玫瑰】等片,其中【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藍色樂章】以及最近的【情欲寫真】。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觸角擴展到美國,在梅爾?吉布森的力邀之下,蘇菲瑪索在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決戰時刻》)裏飾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發生一段情的法國公主。接著,她又在【安娜卡列尼娜】擔任女主角。之後,又接演了【Firelight】和【失去與得到】兩部美國片。除此之外,她的近作有【仲夏夜之夢】。當然最受矚目的還是她加入007系列影片【黑日危機】的演員陣容。
蘇菲瑪索在【黑日危機】的片中,我們看到的已經是一個全然成熟形象的蘇菲瑪索。除了演戲之外,蘇菲瑪索也嘗試多方位發展,她所執導的短片【L’ Aube a l’ Envers】曾經獲選參加1995年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而在1996年她也在法國出版了一本自己寫的書《La Menteuse》。
蘇菲瑪索在影壇可以說是資曆頗深的老演員了。說起她走上銀幕的經曆還是頗具戲劇色彩的。1982年,14歲的蘇菲瑪索就開始拍電影,在這之前她是在遠離攝影棚現場和對電影完全陌生的環境下成長的。她一直住在巴黎市郊,而她的父親是一個卡車司機。她在一次外出尋找工作時,從一個朋友處得知法國導演 Claude Pinoteau(克勞德?皮諾蒂奧)正在爲他的一部電影《初吻》尋找一個新人,結果她竟一試成功。她的這部處女作推出後獲得了巨大成功,該片在巴黎上映間,觀衆蜂擁而至,在歐洲各地亦所向披靡。不久《初吻》續集的推出,這部影片則爲她獲得了“凱撒最有希望女演員獎”,從此步入法國影壇。
成名後的她開始不僅僅滿足于青春野少女之類的形象,嘗試著其它性格角色,然而這一切並不是電影公司所需要的,他們不希望這棵搖錢樹過早因轉型而夭折。索菲瑪索16歲時,她做出令全世界震驚的事:用壹百萬法郎買回了與高蒙電影公司的合約。她說:“這樣做當然使我不得不借錢,我沒有那麽多錢。可人們爲了不讓我與安德澤祖拉伍斯奇拍《偷情者》做了各種各樣的事。這是暴力的、幾乎是種族主義的。我屬于高蒙電影公司,我是他們的小寵物,我不得不聽從他們。但這使我無法忍受,可我又很害怕因爲違約而進監獄。”也正因爲如此,她獨立的個性卻使她成爲法國一位最受歡迎和尊敬的女演員,並且走紅于世界影壇。 八十年代末期與九十年代初期索菲瑪索的成績平平,近十年間只有一部《芳芳》(即留住有情人)表現出色,爲了打開市場,她接下了好萊塢影片《勇敢的心》的邀請。《勇敢的心》是她飾演的第一個英文片角色,當問及爲什麽請蘇菲瑪索飾演女主角伊薩貝爾時,導演兼男主角梅爾?吉布森回答說:“因爲她很漂亮,她是法國人而且她是個好的女演員。這個角色需要至少兩種以上的因素。”一位給她拍過多次照片的攝影師稱她是“最漂亮和最感性的女演員”。
蘇菲.瑪索對法國電影的批判性看法是:“美國電影造成如此大的威脅。在法國我們有許多冒充有個性的電影導演,而實際上他們腦子裏沒有一點新思想。”她有一位好萊塢的代理人,但卻沒有興趣移居洛杉磯。
蘇菲.瑪索曾經參加以抗議在吉爾若德射殺鴿子和在普羅旺斯的鬥牛遊行。“我憎恨任何形式的暴力。對我來說,折磨公牛的鬥牛士失去了他作爲一個男人的尊嚴。任何人都應尊重生命,不能批准這種死亡遊戲。”她曾經擁有過一個古老的農舍,但是在她的貓被獵人和他的狗捕殺以及她的11歲大的西班牙長耳獵犬被偷之後,她離開了那裏。 她除了爲動物謀福利之外,還是Arc-en-Ciel彩虹福利基金會的資助人,這是一個幫助患病的兒童實現夢想的組織。
1995年春,蘇菲瑪索執導了她的第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以她在拍攝《勇敢的心》時寫的電影劇本爲基礎的8分鍾短片。這部短片受到戛納電影節的充分認可。
1999年是蘇菲瑪索電影豐收的一年,首先是她的電影《心火》在全球發行,而她的另兩部英語影片分別是與戴維.斯帕德主演的《失去與得到》以及和凱文.克萊恩、米雪爾.菲佛主演的《仲夏夜之夢》都獲得較好的口碑。
1999年,由她參加的007系列影片第19集《危機世界》,這部電影在一個月的時間就突破一億美元,並將有可能成爲最賣座的007影片,而索菲瑪索則再次讓全世界影迷欣賞到迷人的外貌與精湛的演技。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2001年的《盧浮魅影》,這部電影是利用了古代埃及法老王的超度,體現人對生命的渴望。從女主人翁祖母的去世到和男主人翁的相遇,無疑都體現了,人作爲活著的靈魂,必須承擔起對生死理解的超度。而蘇菲瑪索的演技再次讓我們看到了這部驚悚電影背後對于生命的真諦.

感情生活

說起感情生活她至今未婚,和一位比她大24歲的波蘭導演安德烈?佐拉斯基一起居住在巴黎(目前,她已與一位好萊塢制片人吉姆?藍雷一起生活)。他們已經共同生活了15年。有時,蘇菲不由自主地問自己:這是怎麽了?爲什麽會這樣?其實,無論她搞明白沒有,這一切畢竟發生了……
15年前,安德烈?佐拉斯基准備在法國拍攝影片《狂野的愛》,這位特別喜歡啓用大明星的大導演決定讓蘇菲.瑪爾索領銜主演。還沒共事,蘇菲已經聽到不少有關導演的議論,最可怕的是人們說他是個瘋子,是個虐待狂……去見安德烈?佐拉斯基之前,蘇菲.瑪索提心吊膽,生怕弄個下不來臺。誰知,見面不到十分鍾,她已經被他的魅力所征服……
法國電影圈中,蘇菲瑪索是個有名的直腸子,說起話來從不拐彎抹角,哪個導演讓她受不了,她便無所顧忌地大加“討伐”。《警察》一片拍過之後,她指責導演莫裏斯皮亞拉在拍片時折磨她;《侯爵夫人》創作完成,她表示不能原諒導演韋拉貝爾蒙待……可是,一提起安德烈?佐拉斯基,蘇菲好像變了一個人,她顯得相當寬容,很少使用過激之詞。“在我們家裏,吵架是家常便飯,這正好磨練了我們的忍耐力。”每次吵得不可開交,多是年輕的蘇菲.瑪爾索做出讓步。她在這時把他當成“老人”看待,而這位“老人”卻執拗得像個孩子。蘇菲瑪索曾經表示:嫁給摩納哥王于恐怕都比和安德烈?佐拉斯基生活在一起容易。其實,這份“不容易”是她自找的。她覺得和一個年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好處多多,“他對別人更感興趣,受到的約束更少,而且更有思想。”他們互相交流,彼此補充,愛情確實會使人變得更美好。
1991年,在拍過《藍色樂章》之後,安德烈?佐拉斯基停止了電影創作。一方面,他的祖國波蘭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爲他鄉遊子,終于可以自由回去了,他很想把更多的時間獻給波蘭,他兩次被推薦到文化部長的位置上,但都沒有應允上任,這位極有見地的電影家很想做一些實事。另一方面,他對法國失望了。他覺得法國人己失去鑒賞力,不再欣賞他的作品。而他們常說的“安德烈?佐拉斯基是個瘋子”那句話,終于傷害了他的自尊心。
安德烈?佐拉斯基一次又一次回波蘭,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不拍片時,蘇菲瑪索跟在他的身邊,他們在華沙有一個家,那是坐落在郊外一片樹林間的一座小屋。
1995年7月24日,蘇菲瑪索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名叫樊尚(Vincent)的男孩子。他們的兒子出生後,這個家顯得更溫馨了。最近,有些記者還在講述著這對戀人的甜蜜故事,而另一些報刊則透露出他們之間的危機。佐拉斯基己公開抱怨和大明星生活在一起太難了,需要承擔和理解的東西太多太多。在他看來,蘇菲生活在一個非常實際的世界裏,而他自己卻常常邀遊在某種精神境界之中。兩人間的溝通成了一種非常艱巨的工作!他感到很累……如果是這樣,蘇菲瑪索又何嘗覺得輕松?她少年得志,個性極強,難道就不想找回自我?
在拍攝《末日危機》期間,蘇菲瑪索需要在倫敦停留六個月,她把兒子帶到了那裏。過去,在蘇菲拍片時,茹瓦夫斯基總伴在她的身邊;沒有戲時,她就和他一起去波蘭。這一次,兩人各幹各的,安德烈?佐拉斯基重新拿起了導筒,蘇菲瑪索離開了溫馨的家。
他們在找尋著自我,是不是也在嘗試放棄對方?天長地久,真的那麽難嗎?
我們期待著他們能夠重歸于好,同時也期待著蘇菲瑪索能在銀幕上再鑄輝煌!

作品年表

1.1980年 《初吻》(laboum),又名《第一次接觸》,飾薇克。
2.1982年 《初吻2》(laboum2),又名《再一次接觸》,飾薇克。
3.1984年 《薩卡納要塞》(fortsaganne),又名《沙崗堡》,飾馬德萊娜。
4.1984年 《最後一次接觸》(joyeusespues),飾朱麗。
5.1985年 《狂野的愛》(lamourbraque),又名《野戀》,飾瑪麗。
6.1985年 《警察》(police),飾諾麗雅。
7.1986年 《墮入地獄》(descenteauxenfers),飾勞拉。
8.1988年 《女學生》(ltudiante),又名《心動的感覺》,飾瓦倫蒂娜。
9.1988年 《雪琳娘》(chouans!),飾塞利納。
10.1989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麗》(mesnuitssontplusbellesquevosjours),飾布朗什。
11.1990年 《來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palisades),飾波娜戴特。
12.1991年 《情書戰場》(poursacha),飾勞拉。
13.1991年 《藍色樂章》(lanotebleue),飾索朗日。
14.1993年 《芳芳》(fanfan),又名《留住有情人》,飾芳芳。
15.1994年 《豪情玫瑰》(lafilleded’artagnan),又名《達達尼昂的女兒》,飾愛盧瓦茲。
16.1995年 《勇敢的心》(braveheart),飾伊莎貝拉王妃。
17.1995年 《雲上的日子》(par-delàlesnuages),飾女孩。
18.1995年 《對我來說,拍電影就是生活》(makingafilmformeistolive)。
19.1996年 《安娜?卡列尼娜》(annakarenina),又名《浮生一世情》,飾安娜?卡列尼娜。
20.1996年 《瑪奇絲》(marquise),又名《路易十四的情婦》,飾瑪奇絲。
21.1996年 《心火》(firelight),飾伊麗莎白。
22.1999年 《失去與得到》(lost&found),飾麗拉?杜布瓦。
23.1999年 《仲夏夜之夢》(amidsummernight’sdream),飾希波麗妲。
24.1999年 《007之黑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飾艾麗卡?金。
25.2000年 《忠貞》(lafidélité),飾克萊麗。
26.2001年 《盧浮魅影》(belphégor,lefantmedulouvre),飾麗莎。
27.2002年 《對我說愛》(parlez-moid’amour),又名《當愛變成習慣》,自編自導。
28.2003年 《當阿曆克斯遇到艾瑪》(alex&emma),又名《書中自有顔如玉》。
29.2003年 《我決定留下來》(jereste),飾瑪麗?多米尼克。
30.2004年 《逃之夭夭》(anthonyzimmer),飾吉雅拉。
31.2004年 《護士娜麗》(acesoir),飾娜麗。
32.2007年 《 魅影追擊》
33.2008年 《暗處的女人》
個人小說
1996年,蘇菲?瑪索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小說《說謊的女人》。
歌曲
當時她因《初吻》一片而聲名鵲起,並立刻有音樂制作人建議她試試唱歌。她在他人安排下和當時一位當紅的男歌手合作了一首名爲Dreaming Blue的歌曲,反響還不錯。之後她便雄心勃勃的決定正式進軍唱片界。唱片公司集合了當時非常強大的制作陣容爲她發行了一張名爲Certitued的專輯,希望能和她的影片一樣大受歡迎,可惜蘇菲並不是天生當歌手的料,這張唱片的成績慘不忍睹.這張專輯共有九首歌.
1- Bérésina
2- Formose tripper
3- Vive la mariée Senôr
4- L'hirondelle dans le sel
5- Barcelona
6- Petite Certitude
7- Ton corps, mon corps
8- Sibérie fait froid
9- Elle est dure
http://baike.baidu.com/view/44917.htm

莫里哀情史Molière法国2007

劇情介紹
莫裏哀——法國著名劇作家,以寫喜劇爲主,是十七世紀中葉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年輕的莫裏哀與朋友合作,共同經營了一家劇院,開始了自己熱愛的戲劇生涯。1644年,劇院倒閉並且負債累累,年輕的莫裏哀無法償還如此巨大的債務,家裏由于一開始就不喜歡他從事戲劇這樣“下賤”的行業而不支持他。這樣,他進了監獄。一年後,22歲的他從監獄中被釋放了,卻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十三年後,即1658年,35歲的莫裏哀重返巴黎,期間他去了很多的地方演戲,寫了很多劇本,在他熱愛的事業上,已經取得了成功。世人很難想象在這十三年中,這個偉大的法國劇作家的生活是怎樣的。有的史學家卻稱,在這十三個年中,有人曾發現了他的蹤影。
影片的主要的故事集中在莫裏哀在這十三年中與喬丹恩先生的關系。喬丹恩是一個十分富裕的中産階級,他非常喜歡戲劇表演。在他癡迷于莫裏哀的戲劇中的人物表演時,莫裏哀也深深的被喬丹恩先生的妻子——愛米爾所打動。
幕後制作
關于莫裏哀出獄到回到巴黎的這段時間的生活,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的。雖然有人說在此期間曾發現過莫裏哀的蹤迹,但是,畢竟沒有成文的資料可以證明他的真實性。所以,導演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目的並非是還原曆史的真實——當然,我們都不知道真實的曆史到底是什麽。在這個偉大的藝術家身上,那不爲外人所知的十三年到底發生了什麽樣的事情。這部影片提議回答這個問題, 當浸入藝術的年輕作者用他開闊的視野和精神冒險的勇氣向觀衆們展開了這個神秘又浪漫的故事。
關于導演
勞倫?泰拉德Laurent Tirard是著名的導演和編劇。《謊言與背叛》作爲他的處女作,使他成爲知名導演。其實,在拍電影之前,他已經拍過了許多優秀的電視作品,如:《母愛永恒》 My Darling Caroline(2002電視)、《浪漫之旅》Ton tour viendra (2002電視)等。在《莎翁情史》大獲成功之後,這部《莫裏哀情史》加入勞倫?泰拉德Laurent Tirard的浪漫主義情懷仍然很值得期待。
關于編劇
哥瑞勞瑞?溫格納瑞恩 Grégoire Vigneron大概是演而優則編的一個好的典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他是一個出色的演員。代表作品有:Therapie russe(1997)、Max au bloc(1998)、《我們的快樂生活》Nos vies heureuses(1999)、Attrape reves L(2000)等。之後,除了做演員外,也擔任起了影片的編劇,如:Mensonges et trahisons et plus si affinities(2004)。本片便是在他和導演的合作下共同完成的,而且也參與了本片的表演。
關于演員
年輕的羅曼?杜利曾獲得愷撒獎最佳男演員提名。在本片中,由他所飾演的莫裏哀溫柔多情,將他本身所具有的浪漫氣質發揮到了極致,與愛米爾在餐桌上對視的這場戲中,他的表演似乎可以讓每個女孩心動不已。
法布萊斯?魯奇尼 Fabrice Luchini是一位出色的喜劇演員。其實,莫裏哀作爲古典主義喜劇之父,並不限于表面的滑稽、可笑的對話和情節,而是對社會陋習和諷刺,具有深刻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而法布萊斯?魯奇尼的表演似乎與真實的莫裏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飾演迷戀戲劇表演的中産階級喬丹恩,相信也會帶給觀衆們不少歡笑。
莫裏哀的喜劇笑料,他的喜劇比同是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高乃怡(Pierre Corneille)及拉辛(Jean Racine)的悲劇更具永久性和普通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6483.html?tp=0_01

拉辛>百度百科

讓?拉辛(法語:Jean Racine,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法國劇作家,與高乃依和莫裏哀合稱十七世紀最偉大的三位法國劇作家。
拉辛出身于一個小官員家庭,自幼父母雙亡,被外祖母和舅媽收養。拉辛天資聰穎,才思敏捷,他日後所得的成就歸功于兩件事:一是巴黎王家碼頭修道院冉森派教士的培養,教他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對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裏哀劇團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劇本《德巴依特》(1664)、《亞曆山大》(1665),使他掌握舞臺劇的創作經驗。拉辛的作品主要發表在1667年到1677年的十年間,如《昂朵馬格》(1667)、《訟棍》(1668)、《布裏塔尼居斯》(1669)、《蓓蕾尼絲》(1670)、《巴雅澤》(1672)、《米特裏達特》(1673)、《伊菲萊涅亞》(1675)和《費德爾》(1667)。
1672年拉辛三十三歲時入選法蘭西學院。第二年路易十四從弗朗什?孔泰戰役凱旋而歸,接著簽訂奈梅亨條約,西班牙拱手把瑞士邊境的這一大片土地讓給法國,確立了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路易十四也被巴黎尊爲「路易大帝」。路易十四躊躇滿志,在凡爾賽宮大宴群臣,拉辛的《伊菲萊涅亞》被選中在宮裏演出,後來又在巴黎演出,使拉辛的名聲蓋過高乃依。三一律在拉辛手中運用自如,不感到絲毫約束。拉辛不但會寫悲劇,也會寫喜劇,《訟棍》至今讀來還是非常生動,不比莫裏哀的作品遜色。此外,拉辛還擅于寫抒情詩,《心靈雅歌》(1694)使他成爲如龍沙、雨果、波德萊爾一樣偉大的詩人。
封建時代,藝術家像其他處處仰人鼻息的工匠一樣,沒有多少地位和尊嚴。拉辛的最後一部傑作《費德爾》;又受到保守貴族的攻擊,以“有傷風化”而停演。由于國王幹預事態平息,拉辛則輟筆達十二年之久。他在路易十四宮廷當史官。1689年應德?曼特依夫人要求,創作《愛斯苔爾》、《阿達莉》,又受到莫裏哀在二三十年前諷刺過的僞君子和假道學的貶斥,直至1699年病故以前,沒有再爲他心愛的舞臺創作過一個劇本。
拉辛的戲劇創作以悲劇爲主,作品被稱爲古典主義戲劇代表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1674011.html?tp=4_01

莫裏哀>百度百科

莫裏哀(Moliere)(1622~1673),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本名爲讓-巴蒂斯特.波克蘭(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裏哀是他的藝名。莫裏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他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曾享受貴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棄世襲權力,從事戲劇事業。他創立“光耀劇團”,慘淡經營,曾因負債而被指控入獄。後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社會風氣和家庭的反對,毅然離家出走,在外飄流了十多年。由于他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編寫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響的喜劇。最後,莫裏哀作爲劇團的領導人重返巴黎,此後,他一直在巴黎進行創作演出。
  莫裏哀生活在資産階級勃興、封建統治日趨衰亡的文藝複興時期。他同情勞動人民,筆鋒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貴族,坑蒙拐騙的僧侶,無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學的“才子”,還有靠剝削起家而力圖“風雅”的資産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貸者……他從各個側面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形象。但他還沒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隊伍,因此他筆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諷者的仆人、佃戶、工匠,這些人總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對方當場現形,讓剝削者在觀衆的哭聲中受到批判。
  1659年,莫裏哀創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諷刺了資産者的附庸風雅,抨擊了貴族社會所謂“典雅”生活的腐朽無聊,因而觸怒了貴族勢力,遭到禁演。但莫裏哀並未被嚇倒,連續編演了《丈夫學堂》和《太太學堂》。《太太學堂》因宣揚新思想,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而被指責爲“淫穢”、“詆毀宗教”,又遭到禁演。莫裏哀奮起還擊,寫了《〈太太學堂〉的批評》和《凡爾賽宮即興》兩出論戰性短劇。1664年,莫裏哀寫成傑作《僞君子》,1668年,他又創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嗇鬼》。
  莫裏哀是位喜劇大師,但是他的死卻是一場悲劇。爲了維持劇團開支,他不得不帶病參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沒病找病》最後一幕以後,莫裏哀咯血倒下,當晚就逝世了,終年51歲。由于教會的阻撓,他的葬禮冷冷清清。
  莫裏哀給後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劇,我國曾翻譯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種。莫裏哀不僅是位傑出的劇作家、出色的導演,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演員,他以整個生命推動了戲劇的前進,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是法國古典主義(Le Classicisme)文學,以及歐洲文藝複興(La Renaissance)運動的傑出代表。
生平
1622年1月15日 生于巴黎一個具有"王室侍從"身份的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
1643年 放棄世襲權利,與貝雅爾兄妹等朋友組成"盛名劇團"在巴黎演出。
1644年 取藝名爲莫裏哀。
1645-1658年 帶領劇團在法國外省各地巡回演出
1659年起,由于劇目受到國王路易十四的賞識,劇團開始長期在巴黎演出,此後的時期也是他創作的高潮期。 但由于長期勞累,莫裏哀換上了嚴重的肺病
1662年 與比他小20歲的妻子結婚。
1673年2月17日 他在身體非常不適的情況下,帶病堅持表演自編劇目《無病呻吟》。他在舞臺上的種種虛弱表現被觀衆認爲是切合劇目內容非常真實的表演,因而贏得了熱烈的喝彩。演出完畢後幾個小時後,莫裏哀與世長辭。
死後,由于生前的創作中和個人的行爲得罪了不少權貴,特別是教會,教會拒絕給他墳地。由于路易十四出面,才勉強允許將他埋在墓地的菜園後面,葬禮非常冷清。這位喜劇大師的死可以說是一個悲劇。
創作
    莫裏哀的喜劇在種類和樣式上都比較多樣化。他的喜劇含有鬧劇成分,在風趣、粗獷之中表現出嚴肅的態度。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強調以社會效果進行評價。他的作品開古典主義喜劇之先河,極大影響了喜劇乃至整個戲劇界的發展。在法國,他代表著“法蘭西精神”。其作品已譯成幾乎所有的重要語言,是世界各國舞臺上經常演出的劇目。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1659年)
《僞君子》,Le Tartuffe,(1664年)
《唐璜》,Don Juan,(1665年)
《太太學堂》,l'Ecole des femmes,(1662年)
《憤世嫉俗》,Le Misanthrope(1666年)
《吝嗇鬼》,L'Avare,(1668年)
《浦爾叟雅克先生》,Monsieur de Pourceaugnac,(1669年)
《貴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年)
《無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1673年)

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國巴黎劇院上演一部喜劇《心病者》,擔任主角的是作者本人─莫裏哀。開演前,他妻子懇切地勸他說:「你病得這樣重,就不要登場了吧!」他回答說:「這有甚麼辦法呢?假如一天不演出,那五十個可憐的兄弟又如何生活呢?」他忍著病痛參加了演出。劇場裏座無虛席。莫裏哀登場了,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劇中人「心病者」是一個挂著醫生招牌的江湖騙子,沒病裝病,而扮演的人卻真正有病,經常痛苦地皺眉咳嗽,觀衆還以爲是莫裏哀表演得逼真,就熱烈地鼓掌喝采。最後,莫裏哀支持不住了,大笑一聲就昏倒在臺上。三四個小時之後,這位喜劇家就離開了人間。
傳說莫裏哀每寫成一個劇本,喜歡先念給他的女仆聽。女仆聽後總是說好。莫裏哀最初認爲女仆文化水平低,不過是討主人喜歡而已。有一次,莫裏哀故意把一個寫失敗了的劇本念給她聽,女仆立刻瞪大眼睛說:「這不是先生寫的!」莫裏哀恍然大悟,原來女仆已經熟知了他作品的風格。
莫裏哀,原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1622年出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家。父親是挂毯商和宮廷室陳設商。
  他父親曾花錢購買了“國王侍從”的身份,希望莫裏哀能繼承父業,或者做律師。1635年,父親把他送進貴族子弟學校克萊蒙中學讀書,1638年,又把“國王侍從”的身份過到他名下。1639年,莫裏哀中學畢業後,父親還爲他買到一張奧爾良大學法學碩士的*。但是,莫裏哀自幼就喜愛戲劇,而不喜歡經商。
  1643年他21歲時,走出家庭同貝雅爾兄妹等十來個青年組織了“光耀劇團”在巴黎演戲。演出失敗,劇團負了債,莫裏哀爲此而被拘押起來,後來由他父親作保獲釋。1645年劇團解散,但莫裏哀並不因此而灰心,他又與貝雅爾兄妹一起參加另一劇團,離開巴黎,在法國西南一帶一直流浪了12年。
  在這期間,他生活在民間,得以熟悉法國社會,了解人民生活,也學習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鬧劇和以演技著稱的意大利“即興喜劇”,鍛煉成一個出色的戲劇活動家。
  1652年以後,莫裏哀成爲劇團的負責人,並開始創作劇本。1655年,在裏昂上演了他的詩體喜劇《冒失鬼》。1656年,在貝濟耶上演他的詩體喜劇《愛情的埋怨》。
  他的劇作受到觀衆的歡迎,劇團的聲譽也因此而蒸蒸日上,以至名聞巴黎。1658年10月24日,莫裏哀劇團應召來巴黎,在羅浮宮爲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賞識。路易十四下令把羅浮宮劇場撥給他的劇團。從此以後他就一直定居巴黎。
  1659年11月18日,他的《可笑的女才子》上演,這是他在巴黎創作的第一個劇本,矛頭指向貴族。劇本通過兩個貴族青年向一對資産者出身而喜歡模仿巴黎貴族習氣的外省女子求婚時的笑話,嘲笑貴族沙龍文體,也諷刺資産階級矯揉造作,附庸風雅的醜態。戲只演了一場就被迫停演。經過疏通,該戲才得重演。1661年,羅浮宮改建門廊,莫裏哀失去了劇場,國王又把王宮劇場撥給莫裏哀劇團。後來,他的喜劇全都在這裏演出。
  1661年上演的《丈夫學堂》和1662年上演的《夫人學堂》,是莫裏哀運用古典主義創作規則所寫的兩部喜劇。《夫人學堂》的演出標志著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誕生。《丈夫學堂》則提出了女子教育問題。劇中兩兄弟分別收養兩個孤女,一個嚴加管教,一舉一動都不放松,一個任其自然發展,結果是前者教育失敗。劇本反對封建禮教,擁護順乎天性的教育。女孩子阿妮斯在修道院住了13年,17歲才出院,成了個什麽都不懂的白癡。夫權思想的體現者阿諾夫就希望這樣的女子做他的妻室。但封建桎梏經不起真正愛情的沖擊。阿妮斯與青年賀拉斯相愛,設法逃出了阿諾夫的家庭。
  《夫人學堂》演出以後,在社會上頓時引起一陣軒然大波。教會和封建衛道者竭力攻擊這個劇本,還散布了許多流言蜚語。莫裏哀便寫了《的批判》一劇來進行反駁。敵對的劇團又搬出攻擊莫裏哀的戲來發動攻勢。莫裏哀也不示弱,又寫了《凡爾賽即興》一劇來奉答。
  從1664年開始,莫裏哀的喜劇創作進入了全盛時期,也是他反封建反教會鬥爭最激烈的時期。除了最著名的《僞君子》(又譯作《達爾杜弗》)外,《唐?璜》、《恨世者》、《慳吝人》和《喬治?唐丹》等,都是這時期的名劇。
  《唐?璜》(也譯爲《石宴》)借一個西班牙的傳說人物,揭露法國貴族的罪惡。主角唐?璜表面上文雅、瀟灑,還有“自由思想”,實際上無惡不作,正如他的仆人所說,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大的惡棍”。他代表了當時社會上那些大貴族,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特權,爲非作歹,橫行霸道。《唐?璜》一劇的人物性格複雜,情節發生的地點多次轉換,而且並不遵守“三一律”,是莫裏哀劇作中獨具一格的作品。
  《恨世者》(又譯《憤世嫉俗》)是一部五幕詩體喜劇的傑作,它以整個貴族社會作爲諷刺對象,揭露貴族階層的腐朽、墮落以及貴族社會內部自私虛僞、勾心鬥角的情景。
  男主人公阿爾賽斯特看不慣這一切,卻愛上了專好誹謗別人的風騷寡婦色裏曼娜。他以爲遇到了知己,可以成雙配對。但當他要求色裏曼娜抛棄這個自私自利、庸俗無聊的社會時,對方卻舍不得她所誹謗的社會,兩人只好分手。
  五幕散文喜劇《慳吝人》(又譯《吝嗇鬼》)被看作與《僞君子》齊名的傑作。它的主要情節是從古羅馬喜劇家普勞圖斯的《一壇黃金》脫胎而來的。主人公阿巴貢是高利貸商人,他貪婪吝嗇,愛錢如命,與他的兒女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爲了省下嫁妝,他要女兒嫁給年已半百的老頭,他又要兒子娶一個寡婦,他自己則要不花錢娶年輕美貌的姑娘,兒子克雷央特的情人瑪利婭娜,爲此而鬧到父子反目。克雷央特的男仆臘麥呂史出了妙計,把阿巴貢埋在花園裏的一萬金幣偷來,再對他進行要挾。阿巴貢發現錢幣丟失後,氣急敗壞地追贓,追到了管家瓦賴爾身上,發現他就是自己女兒愛麗絲的情人。克雷央特對阿巴貢說,只要同意他的親事,便將一萬金幣歸還。正在這時,昂賽末前來簽訂婚約,發現瓦賴爾和瑪利婭娜原是他早先失散的一對兒女,爲了成全他們的婚事,昂賽末表示願意承擔全部結婚費用,這才使守財奴阿巴貢同意兩對青年的婚姻。
  1669年以後,莫裏哀的創作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思想內容上繼續發揮前一時期的主題,在藝術上則著力運用民間鬧劇的藝術傳統。
  《布索那克先生》和《醉心貴族的小市民》(是兩出舞蹈喜劇,也是兩出嘲笑資産階級虛榮心的喜劇)。它們曾由意大利人呂利譜曲,首先在宮中上演。布索那克先生是從外省來到巴黎的土財主,同一個小姐結婚,但實際上小姐早已另有新歡。一群流氓包圍了土財主,跟著他,捉弄他,開他的玩笑。他反把捉弄禍害他的人當作大恩人,在落荒逃走時還依依不舍地與之告別。
  《醉心貴族的小市民》寫巴黎富商茹爾丹一心想當貴人,被別人玩弄卻還自以爲樂,當不成本國貴人就當一個土耳其的假貴人。劇中一個人物自豪地聲稱:“一個又有錢又長得體面的正人君子比一個肮髒而窮酸的貴族可強得多”。
  莫裏哀的最後一個劇作是《無病呻吟》,此劇由他親自擔綱主演。演出三場後,他覺得身體異常不適,對他的夫人和他親密的學生、大演員巴隆說:“我這一輩子只要苦、樂都有份,就算是幸福的了;不過今天,我覺得異常痛苦。”他們勸他等養好身體再登臺,莫裏哀反問道:“這兒有50個人靠每天的收入過活,我若不演,他們該怎麽辦?”1673年2月17日,他不顧重病肺炎在身,堅持繼續演出,勉強把第四場演完,夜裏十時回到家裏後,咳破血管,就與世長辭了。
  莫裏哀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戲劇事業。法蘭西學士院成立後,古典主義文藝理論家布阿洛被選爲院士,他曾勸莫裏哀放棄演醜角的行當,這樣便有可能當上院士,獲得當時文人的最高榮譽,但被莫裏哀謝絕了。莫裏哀以自己卓越的成就,贏得了他在法國和歐洲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莫裏哀去世之後,法蘭西學士院在大廳裏爲他立了一尊石像,底座上刻著這樣的題詞:
  他的榮譽什麽也不缺少,
  我們的光榮卻缺少了他。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35.html?tp=0_11

另參本館:《台灣共犯體》五、法國發展的過程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一)外族入侵與封建制度
  法國在元前2000-1500和英國均出現當時西歐的巨石文明(五二p6)。到1000元左右腓尼基人在臨地中海沿岸建貿易站,600年希臘人在該域建殖民地。在此同時塞爾特人由中歐侵入法國,但與早住民融合並建立以國王、武士、貴族和教士為統治層的高盧文明(600-50),而不像入侵英國的塞爾特人消滅或奴隸英國的早住民。羅馬於120年應馬賽人邀請對抗高盧,到凱撒時已征服全高盧。羅馬統治高盧異於統治不列顛,能尊重當地習俗,肯給高盧貴族軍政權,至西元215年並予全高盧公民權。全面引進羅馬化的城市建設、農工技術、和道路系統。拉丁語逐漸取代塞爾特語,上層皆拉丁化,民間則學習不純的拉丁語,稱為羅曼語,是近代法語的起源。耶教逐漸取代塞爾特和羅馬舊宗教(p12-5)。
  因羅馬化徹底,故當帝國瓦解,日耳曼人入侵時,高盧便開始封建化。Clovis於486年以帝國復仇者自居,罷絀在巴黎自立為羅馬王的羅馬將軍Syagrius,展開統一法國大業,稱為梅羅文王朝(487-751)。中央為錢而將土地贈與官員並予豁免權,以確保其忠誠。此特權後世襲,造成王朝的瓦解(p21-5)。
  瓦解時多股力量爭戰,歷經丕平二世、查理、和丕平三世,到查理曼時終替卡洛林王朝(751-987)建立雄跨現今法、西、意、德、和法德間等的帝國,並於800年到羅馬接受教皇李奧三世加封為接替羅馬帝國的耶教世界統治者(p34)。查理曼的統治機器主要有二:教會、騎士。於是在大權下放至貴族、教士、騎士的分封機制下,首度完成了封建制(p42-3)。
 (二)封建瓦解與王權建立
  以巴黎為王畿的卡佩王朝(987-1328)因:一、生產工具改善,城市興起,國際貿易大增(p63-6)。二、十字軍東征造成東西文化交流,貴族死傷慘重(p76)。三、英法首次大戰,法王腓力趁機擴張王權(p51-2)。於是封建鬆動,王權高漲,至腓力四世跟英王亨利二世一樣與教皇對立,但腓力大勝,並於1309年另立新教皇於法南的亞威農,造成耶教世界分裂(p59)。之後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法土慘遭英軍破壞,黑死病奪去1/3人口。貴族雖趁機藉三級議會、城市藉自治權,試圖奪王權(p80、83)。但因應戰需所建立較具制度化的軍事、財稅制度,使查理七世(1442-1461)在人民強烈的統一意識下,逐英統法,並打擊了封建制(p91-2)。查理之後的路易十一(1461-1483),除極力擴大稅基,鼓勵工商,建立郵政,統一度量外,並全力打擊和反對勢力(其弟查理及亡外貴族)結盟的大貴族(p96-7)。
 (三)君王、貴族與教會
   1、法蘭西斯一世與貴族
  王權到法蘭西斯一世(1515-1559)達新頂點,除在軍事、政治、財政著力外,舊封建「帶劍貴族」地位被中央派至地方官員取代,負責替國王和貴族收稅的包稅商和其他有錢階級,則藉購買貴族的產業和國王的官職,而成為新興的「長袍貴族」(p119-121)。
  法國此種中央集權模式,對比於英國,將發現法貴族無力制衡王權,且使國王與貴族均易腐化。就中央來看,貴族官職來自購買,中央施政計劃愈大則腐化愈大。就貴族來看,其權勢和榮耀來自不具生產性的特權。當內憂外患至,國王自認有絕對王權可將負擔平均至貴族和教會,貴族則自認其特權乃花代價才取得。雙方自認有權,但實際皆無力使對方就範。即便被迫開三級議會,可是新興的第三階級又自認權利被奪。在此情況下,會議自然是惡質革命的導火線,而非良性的制衝和改革。
   2、王權與教權
  法王和人民雖大多以舊教保護者自居,但當法人喀爾文在瑞士創教成功並傳入法後,深受法蘭西斯壓制的王室和貴族大量改信喀爾文教派,並成為反王政黨,於是展開長達三十年的宗教內戰。結果,1598年亨利四世同意「南特詔書」:一、賦予全法良知的自由。二、新教可召開全法或地方性宗教會議。三、每法院設一詔書室,確保新教徒的司法平等。四、封官賜爵和獎賞犒勞不得有教派歧視。五、替新教徒設百處安全區,有效期八年(p124-137)。
  但上述當舊教復興和法人不容時,至1685年路易十四終頒「南特詔書廢除詔」,這導致二、三十萬新教徒逃離,其中有大量的技術工人、知識分子、軍人、水手逃至英、普及其他新教國,而成為反法生力軍(p180)。
 (四)君主專政的建立
   1、享利四世
  亨利四世1598年命Sully為財政部長復興內戰受損財經:一、建立嚴密經濟秩序,迫使收稅員和糧商吐出不法所得。收回因借貸而予私人的特權。取消並償還國王的部分債務。將四萬名豁免泰宜稅者重新登冊。二、為闢財源又創包勒稅、買官稅,造成官位世襲。三、禁止意大利奢侈品進口,同時建二百多個皇家工廠,引進絲織業,重建傳統奢侈品工業(p141)。
  以上除一外,其餘長期對法國的產業、官制、和財經制度均不利,而只是中央擴權的急功近利。
   2、路易十三
  路易十三未滿九歲於1610年在母后瑪麗攝政下繼任,但諸大貴族在康戴親王領導下要求分享特權,政府以傳統賄賂方式贈以年金,但不滿足。至1614年召三級會議解決,但第三階級攻擊貴族貪得無厭,反則攻之卑賤的暴發戶。爭論至1615年2月解散三級會議,直至1789年大革命前未曾再開(p143)。
       路易十三成年後仰賴樞機主教李希留主政,李氏壓制新教、貴族、農民,三者於是為護教、特權、反剝削而叛亂(p146-8)。
   3、路易十四
  四歲的路易十四由母后安妮攝政、樞機主教馬薩林主政。馬氏和財政部長Particelli為安撫貴族的反叛,於1648年以准許最高法院法官有世襲之特權,交換停薪四年。巴黎法院要求同樣待遇,遭拒,於是法官以1640年英國會反叛查理一世為例,結合巴黎被止付的債券持有人,於1649年起義,史稱「投石之亂」。三年動亂,巴黎人因深受其苦而不再支持(p155-162)。此顯示,享有特權的貴族不但不能制衡王權,反因人民不支持,而加強了王權。
  由下分析可知王權到路易十四(1661-1715)達到頂點:一、路易十四透過Bossuet主教著作,宣說君權神授,路易乃神在人間代表,有關當時對路易十囚的造神詳參一二一九。二、每年花政府預算的3~5%建造凡爾賽宮。三、以奢華宮廷生活誘引貴族至宮,使貴族與地方脫離。四、除獎勵藝術音樂文學戲劇外,1666年成立科學院。五、Colbert主政大力推動重商主義式財經建設--新設人頭稅和什一稅,但因貴族和教士反對,這些新稅又落於平民身上。出賣各種官職。發展皇家國營事業。以義務制海軍,配合特許的貿易公司,支持海外貿易和殖民(p168-177)。
  以上雖龐大,但:一、連年對外征戰和宮廷各項支出,使財政破產(p177)。二、貴族、教士、和政府的負擔最終均落平民身上,導致農業不振、農村凋弊(p175)。三、欠大量一流的官員和企業家,相反的,買官者等執行管理的財經和國營事業,無效率且腐化(p196,六五p9,35,42,57)。於是當平民無力支持剝削、對外征戰失利、對內貴族不滿、農村凋弊加上天災人禍,則暴亂將一發不可收拾。
   4、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以勞約翰主政,勞氏為收拾殘局,於1716年創設銀行發行貨幣,並特許開發殖民地的密西西比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營運,結果在投機抄作下,公司破產,連帶使法國通貨制度瓦解,勞氏1720逃亡荷蘭(六五p21)。
  為財政需要至1749年在馬壽主政下提出廿一稅,但在法院、貴族、教士反對下,馬壽下台,廿一稅又落平民身上(p204-5)。
   5、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於1774由重農主義的杜戈主政,但因剝奪了特權者既有利益,加上穀物貿易自由化導制糧價哄抬,故1776年下台。繼任的內克爾以舉債而不加稅方式籌湊參與美國大革命所需,但也因地方自由化的改革損及既有得利者,1781年下台。1783年法英之戰雖勝,但為改善瀕臨破產的財政,1786年終於由卡隆提出改革計劃,但遭法院反對。1787年2月,國王於是遴選144名特權者組成權貴會議,但代表均反對卡隆方案。路易十六遂以反對領袖布里安大主教取代卡隆,並解散權貴會議。布氏希望法院通過改革案,但仍不同意,於是布氏將巴黎法院法官外放,不料外省法官群起支持巴黎法官,布氏下台。路易不得不重召內克爾主持三級會議。
 (五)大革命前的社政經文化結構
   1、經濟危機
  法國產業因:一、欠英國發展羊毛工業、鋼鐵、蒸汽機所需原料之地緣經濟之利。二、地處歐陸長期戰亂不斷,政治不穩。三、貴族財富來自特權,而非產業,雖有些小貴族經營地方產業如鐵工廠(六八p168-9)。四、國營事業欠競爭力(六五p42)。五、奢侈品工業無法吸收大量勞動力,相反的,英國的產業與圍場相互配合(六五p47-8,七十p25)。六、工廠和公司規模過小,大多是家庭手工業,又欠銀行和證券可取得融資(七十p32-5)。七、封建莊園和行會制度比英國頑強且衰退的晚(六五p43)。八、關稅壁壘,地方各種的過路費、關稅、規費、和入市稅,阻礙了貿易(六五p44)。
  故當1786年英法簽訂通商條約後,英國產品便以強大的競爭力傾銷法國,使法國產業雪上加霜(五二p230),也加速了革命到來。革命不但不利產業發展(四九p422),也造成人口大量留在鄉村,使農業生產力無法提高(七十p23)。
Wallerstein在反思英法互爭世界体系中心的過程中,為何英国能將貴族資產階級化而法国不能時?他認為法国君王與貴族的相互買賣官職導致法国貴族無心於產業,而英貴族為了生存不得不與資產階級相融(一一八六卷一p.390,401)至於英国為何比法国更熱衷於對外擴張,他認為法国的領土比英国大,故法國產品可更多地在国內銷售,而英国則需要歐洲及北美市場(一一八六卷二p.147)
   2、意識形態的革命
  源自英國強調理性、自然法的啟蒙運動,雖在法大興,但哲士們並無意鼓勵革命推翻舊社會,其著作目的在教育人理性、寬容和人道,許多作者即是特權貴族,且作品並未流傳於市井小民和工商資本家手中。至於革命初期小冊子所引用類似啟蒙運動者的看法,那不過是當時流行的常識。故啟蒙對革命並無直接影響力,但隨著革命激進化,啟蒙家如盧梭的思想就起了很大作用(六八p138-140,149,161,261-2)。
  雖然如此,啟蒙運動在宗教上對教會的攻擊;在政治社會上攻擊君主專政和社會不義並強調主權在民;在經濟上攻擊管制式工商制度而主張自由放任,這些在知識階層激發了導致舊政權崩潰的改革心態(p215)。
   3、社會結構
  革命前社會結構如下(p224-7):
  第一階級--教士,分入世和出世教士。約12萬人,占人口的0.5%。教會占士地的6~10%,主要收入是地租和規費,收入除繳庫和社會慈善外,均由教士和貴族占有。教會享免稅特權,只需繳如公平交稅的1/10約500萬磅。入世教士分三級:一、上層教士,含139名貴族出身的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長。革命立場傾特權階級。二、中層教士,含大都市教區的教士和神職大學教授,傾第三階級。三、下層教士,含地方教區教士,傾農民。
  第二階級--貴族。含傳統的帶劍貴族和新興的長袍貴族,約11~35萬人,占人口0.5~1.5
%,占土地的25~33%。享有地租,規費,教會1/4收入,壟斷上層官職,和公私產業最大投資者,免稅役,享有地方司法權。貴族可分:一、上層,約250個家族,年收入皆過5萬磅,是宮廷貴族。二、中層,占貴族數1/10,年收入不及4千磅。三、下層,年收入與富農相當。
  第三階級,泛指其他三類之外者,約230萬人,占人口8%。分子龐雜,從(一)小官員,(二)律師、醫生、作家、出版家,(三)到富有的工商家、銀行家、包稅商皆是。第三階級是革命初期主力,他們以人民自居,實則對待人民的態度,就如同貴族對待他們一樣(六四p141-2)。他們起而革命之原因如同其他革命一樣,是高漲的期望遭挫折。(一)的挫折是購得的官職上升之途被貴族阻塞。(二)則要求自由、正義。(三)則要求能升任貴族,部分則主張對其有利的自由經濟。由此可知第三階級不於等資產或中產階級,也非人民代表,或資本主義催生者。
  人民--指農人和工人(六七p7)。農人約2200萬,占人口80%,其中3/4約占土地的1/2,但只少數能自足,尚需租佃或副業為生,除負擔政府各項稅役外,教會的什一稅占年收入的10%,規費則占10~15%。工人尤其占巴黎人口1/2的55~60萬工人,是都市革命群眾的來源。
  農人與工人並無同一階級意識,稱之人民,乃革命常見技倆,且二者立場常衝突,革命之初農人破壞了糧食生產和運輸加上屯糧,使工人更陷絕境。當工人掌權又不斷下鄉收括糧食。同樣號稱代表人民的第三階級,代表中,司法行政官占40%以上、律師占25%、其他專業者5%、工商金融者13%、農人只占7~9%(六五p150)。由此比例和制憲內容,可立判第三階級只代表自己,其實又有那個革命不如此?!
 (六)法國大革命
   1、三級會議
  本由特權分子發動的三級會議,第三階級要求其代表數應為第一、二階的兩倍、會議要聯合舉行、每一代表一票。但巴黎法院反對。路易十六於1778年12月27日在輿論壓力下批准第三階級代表數之要求(p229)。選民資格,巴黎以外地區,27歲以上男子一年內繳過政府任何一種稅則有資格參加地方議會之投票,再從地方議會中選出各階級代表。巴黎則要求交超過
6 livers稅者才有投票權,目的在排除大多工人(六七p13-4)。選舉結果,第一、二、三階級分占291、270、578名代表(p229)。
       1789年5月5日三級會議在凡爾賽舉行,但因會議要合開或分開,議案通過要三個階級或
以代表人數通過等程序問題而紛亂不已。路易十六在6月27日被逐漸壯大的第三階級(此時已有170教士和50貴族代表加入第三階級,並自稱「國民會議」)所迫,下令三個階級一起開會,貴族教士6月30日屈服。第三階級初勝,當夜群眾在凡爾塞燈火通明遊行,高呼「國王萬歲」「內克爾先生萬歲」。但政府卻已密令布洛立元帥率二萬大軍入巴黎,並在7月1日將內克爾解職(六五p151-4)。這造成市民不安,群眾開始聚集,攻擊公家機關,搶奪武器。7月14日巴斯底監獄被攻下,巴黎重要官員和貴族不是被殺就逃,而新政府成立。在其他城市和鄉村一如巴黎,甚至盜匪四起。
  經多日暴動後,在二位貴族表態下,8月4曰晚上,國民會議有特權的代表紛紛聲明放棄其特權,並在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主張國民主權、人生而自由平等、人身思想出版自由、私有財產的神聖性、依法審判納稅(p234-6)。
  因路易十六不批准要求放棄特權的法令,特權分子也蘊釀反撲,加上糧食不足,10月1日路易十六被暴民和國民衛隊從凡賽塞押解至巴黎(p236-7)。
   2、國民會議
  因對人民的不信任,國民會議以繳稅能力取決選舉和被選舉權,其他重大措施如下:一、設立法會議享有中央立法權,地方則由民選議員和官員自治。二、實施自由經濟,消除關稅壁壘、城市稅、過路費、行會陋規,推行米突制。三、沒收教會財產,以此擔保發行金元券。但因通貨膨脹,貨幣發行過度,政府被迫出售土地以收回金元券。四、依行政區域重劃教區,民選主教和教士且需宣誓擁護政府不得服從教廷。但只有七位主教和半數教士宣誓,造成法國教會分裂二(p238-9)。
  國民會議的宗教政策造成路易十六和人民的反感,在外國君王和出亡者的呼喚下,路易十六於1791年6月20日夜間出亡,但被抓。此舉使國民會議分裂成擁王和反王二派,鬥爭結果以重選立法會議來解決爭議。
   3、立法會議
  1791年10月1日開幕的立法會議,左右中派(依代表在會議廳位置而定)各占136、264、355席。左派雖少但激進,大多來自工商地區的吉隆地省,故又稱吉隆地黨,主張強硬對付國王、教士(六七p49)。
  吉隆地黨為對抗外力與路易十六、出亡者,鼓勵各國人民反其君,並將法國國內革命對象視為賣國賊。立法會議於是在1972年4月20日對奧宣戰,但大敗(六七p63)。吉隆地黨人將敗因推給賣國賊,並發動群眾和外來志願兵於8月9日攻入皇宮,囚禁國王和王族成員。8月10日在激進派(如羅伯斯比、馬拉、丹頓)指使下通過以行政委員會取代王權,並將黨中有資產階級成分者排除,丹頓任司法部長負責行政(六七p57-60)。
  行政委員會面對普奧聯軍壓境,攘外先安內,在馬拉和巴黎公社有計劃的逮捕屠殺下,從9月2日至6日,單在巴黎就處死1300人(p242-3)。
   4、國民公會
  9月20日立法會議解散,由全體公民重選國民公會,但初選只有1/10選民投票,複選的選舉人團又有1/4棄權,故公會只代表7.5%選民(六五p212)。
  吉隆地黨已淪為反恐怖統治的溫和派,雅克賓黨登上激進派,在羅伯斯比領導下,以反革命私通外力罪名,於1793年1月21日在革命廣場(今協和廣場)將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結果激發英、西參戰,國內反革命勢力開始反叛,加上巴黎群眾要求管制物價、征糧、劫富。雅克賓黨趁勢,整肅政敵,6月2日,吉隆地黨瓦解。公會並派兵壓制屠殺外省各地的叛亂(p246-7)。
   5、公安委員會
  公會雖通過民主憲法但無意實行,反成立革命政府行恐怖統治,由革命法庭行使司法,公安委員會行政,其間未經審判而囚禁者過30萬,約3.5~4萬人處死(p247-8)。
  革命政府試圖以理性宗教取代耶教。經濟上,限制工資物價,搜查囤積,沒收嫌疑犯財產。教育上,規劃全國性免費的義務教育,但因經費和政治不穩而未實施。廢除皇家科學院,另立法蘭西斯學院(p248-9)。
   6、革命末路與反革命
  革命惡化導致革命政府內也展開激裂鬥爭,結果羅伯斯比在1794年春鬥跨左派的埃伯黨和右派的丹頓黨,並將其領袖一一送上斷頭台,但他在7月27日也命喪斷頭台(p249-250)。
  反革命勢力使政權由雅克賓轉至中間派,而解散革命政府,反獨裁,主張宗教自由。中間派以白色恐怖方式壓制國內左右派的暴亂,同時對外戰事也於1775年停止。在此背景下通過極具富人色彩的憲法,開始了第一共和(1792-1804)。
  憲法規定初選選民資格需年滿25歲並曾繳定額之稅,再選出有定額財富的選舉人,再由之選出國會議員和地方官員。國會分500人委員會和長老委員會。前者需年滿30歲,負責提出法案和五人執政團侯選人名單,再由年滿40歲的250名長老委員會批准法案和決定人選。
  由於1797年的選舉保皇黨占多數,執政團於9月3日發動政變,驅逐保皇黨(p250-4)。但第一共和並無力解決來自國內外的反對勢力,政權最後由拿破崙取得。
   7、意識形態的鬥爭
  法國大革命各派皆有其意識形態做為鬥爭和奪權的典範。
  保守派以傳統封建法規和君權神授為其特權和王權合理化。但從法蘭西斯一世以來,不斷加強的中央集權,不但使地方自主性瓦解,也使中央不斷腐化(這異於英國)。又不像後來的德日,貴族與中央合作,從農民剝削資金,而後全力投入國家社會的工業化與現代化。
  革命派則依其需求(私利)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革命典範(公理)。本來歷史上成功的革命就在於私利公理的有效配合。可是法國大革命時的公理卻不足以支持其私利:一、工商者要求自由經濟,但法長期中央管制經濟,造成無效、特權腐化,開放又無法面對外來尤其英國競爭。二、知識分子要求自由,可是這種積極自由,在結構瓦解的法國,卻帶來紅白恐怖統治。三、激進派要求國民主權、平等、自由等,但隨著革命激進化,結果卻是要求的相反。
  法國中央集權除上弊病外,當中央權威衰落(如第一、二、三、四共和,第五共和特殊,它雖非帝政,但卻是戴高樂強人所造成),則陷於政爭不斷、國家社會紊亂、長期建設無法進行。而不得不讓強人如拿破崙、戴高樂等收拾殘局,但法國人好自由平等民主或說好鬥激進的傅統又不能容忍中央的獨斷,所以當對外征戰失利對內工學潮高漲,改朝換代又不可避免。這似乎要到戴高樂之後,尤其1984年左派密特朗總統領導的社會黨在國會選舉中失利,而不得不行使總統和總理分屬左右兩個不同政黨的「共治」的歷煉,法國的民主政治才步入較英美協調中庸式正統民主政治之途,亦即體驗到政治不再是左右對立鬥爭,而是在兩極中求同求共識(七三p201-3)。
  法國的左右共治導因於戴高樂為求個人獨裁,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合理化下,透過民粹式公民投票造出的第五共和憲法(一0四七p1-32、247-308)--雙首長制--此種制度當總統和總理屬同一政黨且可相互合作時,運作尚可,如若不然,則易起政爭,上述第一次左右共治如此,1993-1995第二次的左右共治亦然,1997年6月國會大選,執政的右派席哈克總統和總理朱佩因法國國內失業率高達12%且福利支出又減少,結果只好又第三次與左派的新總理喬斯潘「左右共治」了。所幸,法國歷經一、二百年的民主洗禮,根基已穩。
不幸的是,學法國雙首長制的台灣李登輝政權及民進黨,尚未共治二者的內內外外就已政爭不斷,萬一統獨共治的話,台灣真不知如何自處?這些簡單的道理難道政客会不知?不!為了權力只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了,於是吾人自然看到民八九年總統大選後,少教執政的民進黨陳水扁政府與多數在野的泛藍軍相對立,其結果便是政經社大亂,而李則趁机與陳勾結。
   8、法國大革命的詮釋
  法國大革命並非馬克思主義者所解釋,認為革命是因中產階級試圖推動資本主義受阻而發生的(六六p9-10)。革命的殘酷手段也非人民爭主權自由之目的可美化(六六p69-74)。當然也不是如保守分子所認為的,發展應依傳統順勢利導、不應也沒必要革命,或認為革命只是驅使暴民非理性的恐怖統治(六六p9,63-9)。
  至於托克維爾(1800-1885)以其《美國的民主》為判準,認為民主政治的理想是具多元自主的中介團體,如此才能避免中央吞掉孤立、自私和過度平等的個人,而形成專制。托氏洞見只適用英美而不適用法國,因法國並非托氏所認為的也具備此團體。但他認為法國大革只是延續革命前中央集權的發展趨勢,有其洞見(六六p21-2)。丁ily在《法國人民抗爭史》中便以法国中央集權国家及資本主义的建立過程,做為法國人民反抗的核心,而貫穿整部書(一三O九)。
  另外柏克(1729-1797)以其綜合著神、自然法、和功利主義而來的英國傳統之資本主義、不平等的階級社會和政治為判準,批評法國大革命,認為英國應拒絕之(參見六九,六六p169)。柏克忽略英法社政經文化結構不同,故發展不會相同。也忽略了英國本身有其不合理和須改革之處。
 (七)拿破崙獨裁的過程
  拿破崙藉他在軍事上的功績,趁法國社政經文化紊亂之際(p254-8,七一p71),逐步取得獨裁。他在1799年發動政變推翻第一共和的五人執政團,並在1800年的公民投票(選民700萬,但只300萬投票)中通過法國史上第四部憲法,取得任期十年的第一執政官。
  拿破崙在政治上行中央集權,地方官員不再民選而由中央指派。絰濟上,設法蘭法銀行、發行貨幣、統籌全法金融秩序,發展公共工程,並開拓海外殖民。編纂拿破崙法典,取消封建特權、保障良知自由、國家世俗化、保障就就業自由、保護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政府只能依法逮捕審判人民。釋放政治犯,允許出亡者無罪回國。恩威並重,解除了西部的武裝叛亂。1801年與教皇簽約,教皇接受教產國有化、教區依行政區調整,但國家相對保護舊教並支付費用。對外瓦解了英俄奧的攻擊,暫時結束了十年的外戰(p262-7,七一p72)。
       拿氏藉上述,於1802被人民選為終身執政官,1804登上皇位改稱拿破崙一世。他依法得到獨裁權,在其統治下國力達空前頂盛,但也種下瓦解的因子。他首先技巧地以有效的秘警和告密系統,針對大眾傳播、印刷品和戲劇檢查,並明智地壓制少數特定人物,這些對歷經紅白恐怖統治和動亂的法人,是尚可忍。經濟上,對內獎勵工商、對外殖民建立法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工業產量高於之前盛期的13%。農業則因平均繼承造成小農制,使生產技術和產量未能改善。工人的工資和生活雖提高,但旅遊和工作自由受限。社政經文化上則產生新特權,皇室家族和榮譽軍團享有政權,資產階級除經濟實力外並壟斷了中高等教育(p268-272)。
  拿氏中央集權的發展模式在歐陸雖無敵,但對英國強大的生產力和海軍卻無法渡海攻英,而只能禁止帝國成員與英貿易,但這對帝國傷害遠大於英國。故當征俄失利,聯軍反攻時,帝國隨之切解,拿氏終在1814年4月6日下台,被放逐到卮爾巴島(p272-281)。
 (八)王政復辟
  拿氏之後路易十八恢復王政,享行政立法和提名世襲貴族之權。即便民選的眾議院,選民資格也限於年滿30並繳300法郎直接稅者,被選舉人則40歲1000法朗,故全法只有9萬選民1萬被選舉人。社政經大權則由與路易返國的出亡者、大地主和軍官掌握。加上戰後民生凋弊,大量失業,英貨又大舉進口,使得工農大眾處境艱困。
  在上背景下拿氏逃回巴黎,軍隊倒戈,1815年3月20日路易十八出亡,拿氏重掌政權,但人民並不支持(只有1/4選民參加憲法公投),不到百日,6月18日敗於滑鐵盧之役的英普聯軍。路易十八復辟,但法被迫簽下高達9.4億法朗賠款條約(p286-9)。
  查理十世主政下的法國,1820年代後半期經濟開始蕭條、失業增加,選民於是在1827選出占40%席次的自由派當反對黨。1830反對黨促請更換閣,查理回以解散眾院,並修改選舉法以利保守黨當選,巴黎市民開始進行巷戰。反對黨唯恐人民建立共和,乃擁腓力普為王主持臨時政府,查理出亡(p295-6)。
  腓力普雖將選民和被選舉人資格由9、1萬增加到17、2.5萬,社政經特權由地主教會轉至資產階級。但受工業產品競爭而凋弊的鄉村人口大量到都市求職,造成工人大增、失業增加、工資下跌、社會主義興起。1846反對派要求放寬選舉資格,並禁止議員任公職,腓力普頑拒。至1848年2月22日因違法集會,巴黎暴動,腓力普出亡,新政府成立,並在4月23日選舉,開始了第二共和(1848-1851)。選舉結果,激進和保守派失利,溫和的共和派大勝。5月15日激進派試圖以暴力推翻國會,被國民衛隊敉平。6月失業工人發動「六月內戰」,四天內戰,工人雖敗,但勞資關係變質為階級鬥爭(p297-9,301,305-8)。
       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以75%選票當選總統,其領導的保皇黨在1849年5月13日的國會大選中得450席,左派180席、溫和派不及80席。至1851年7月因國民會議不同意為其連任而修憲,他竟然於12月1日政變剷除反對派,並在21日的公民投票中當選(714.5萬贊成、64.6萬反對、150萬棄權)為拿破崙三世,開始了第二帝國(1852-1870)(p308-312)。
 (九)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延續法國強人當政就大力國家建設的傳統,他將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和自由經濟結合為一,配合1852-1857年間西歐繁榮的經濟,將法國建設成歐陸強權。但歐陸新強權普魯士,在俾斯麥鐵血政策下,以比法中央集權更有效的官僚資本主義體制,將普魯士迅速壯大,並在1870年大敗法國。
  三世以銀行體系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資本主義市場。展開全國性鐵工路建設,和都市尤其巴黎的重建。成立兩大海洋運輸公司,打破英國壟斷海運。帝國期間,鋼鐵產量成年3倍,機械成長4倍,兒童就學率由1851的51%升至1866的68%。徵兵的文盲由1850的35%下至1866的20%。但富人壟斷了中高等教育(p316-322)。
  繼第二帝國之後是長達七十年的第三共和(1871-1940),及其之後的第四、五共和,除前略提的左右共治,因本書非法國史教科書,故暫略。畢竟本書目的在分析為何會發生法國大革命,革命本身,及革命之後共和與帝制的更替而已。

 

 

台長: 阿楨
人氣(4,83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烈愛灼身》
此分類上一篇:《布朗夫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