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17 09:09:09| 人氣5,26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貂蟬》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部《三國》 ,從中剪出《貂蟬》就夠了,何必另拍《呂布與貂蟬》?

又非粗製亂拍的《關公》,新拍不如剪舊:

李翰祥1956年電影《貂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ZVbd3V7ac&list=PL4C9DDFC766BF7066
  導 演:李翰祥
  主 演:林黛 趙雪 羅維 楊志卿
  

陳凱歌2004年電視劇《呂布與貂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HpOZvcVhag&list=PLJJDXJZ6CXChI_f3rsO2D2xxWKLkwv3S- 

  導 演:陳凱歌 詳參【圖博館】:陳凱歌:名導演51

  主 演:陳紅 黃磊 聶遠 釋小龍 保劍鋒 袁泉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與貂蟬故事梗概

  漢朝末年,奸臣當道,太師董卓專橫殘暴,獨攬大權,久懷篡逆之心,其義子呂布驍勇非常,使董卓如虎添翼,越發肆無忌憚。一日,董卓宴請百官,席間呂布趕來,出示了朝臣司宣張溫致袁術的密信。董卓大怒,命令呂布當場處決了司宣張溫,文武百官人人心驚膽戰,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爲人正直,憂國憂民,他回到府中悶悶不樂,有心要除去董卓,但又無計可施。心中煩悶之際,他深夜來到了後花園,聽到園中有嗚咽哭泣之聲。王允聞聲尋去,見是府中歌姬貂蟬。貂蟬年方十八,色藝雙絕,能歌善舞。她深明大義,願舍身救國。王允一見大喜,決定收認貂蟬爲義女,並定下連環計,引誘董卓、呂布父子來上鈎。王允贈呂布金冠一頂。呂布心中大喜,特意登門前來致謝。王允設宴招待呂布,席間命貂蟬出堂敬酒。呂布一見貂蟬,即神魂飄蕩,不能自持。王允看到此種情景,當下同意將貂蟬許配給呂布,並約定日期送呂府完婚。王允又宴請董卓,命貂蟬率衆舞女獻舞,貂蟬的絕代風華和翩翩舞姿,令董卓如醉如癡。董卓贊歎不已,稱貂蟬爲仙界人物。王允當場把貂蟬獻給董卓。董卓大喜,即帶貂蟬回到府中。呂布聞知後,憤怒異常,與王允理論,王允表示事出無奈,並乘機離間董卓、呂布的關系。呂布入太師府見貂蟬數次,均未一敘,反而遭到董卓的驅趕,他怒火中燒。一日,呂布趁董卓上朝,到風儀亭與貂蟬相會。呂布恐被董卓撞見欲離去,貂蟬不允,假意要投池自盡,呂布慌忙攔阻。其時董卓回府,撞個正著。董卓大怒,拔戟直刺呂布,卓婿李儒趕來勸阻,呂布乘機奪路而去。王允對呂布又施挑撥,呂布決心除去董卓,王允派人假傳天子詔,命董卓赴金闕。董卓趕來,被王允等百官持劍包圍,呂布持戟直刺董卓喉嚨。貂蟬趕來,王允示意她去見呂布,貂蟬會意,連環計仍然在延續著......
  35集電視劇《呂布與貂蟬》是著名導演陳凱歌監制的古裝大戲,取材于《三國演義》。劇中造型依據了韓國漫畫《蒼天航路》,對大家熟悉的呂布與貂蟬的故事進行了大膽的演繹,呂布不再是呂布,貂蟬也不再是我們想象中的貂蟬。該劇彙集了陳紅、黃磊、耿樂、傅彪、袁泉、李小璐、尤勇、孫飛虎、娟子等明星,于去年4月起開播後,在深圳、西安、廣州、長沙、貴陽、杭州、武漢等城市均創下了年度最高收視率,但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2002年夏天,廣電總局根據某些觀衆的意見,下達了各地緊急停播該劇的決定,令其出品方對其暴力、戲說、迷信等觀衆反映的意見進行修改,各地電視臺均中斷了該劇的正常播出。
  2002年底,《呂布與貂蟬》進行首次修改,但送審後即被退回。屢改屢退,三輪下來,才明確了禁播的主要原因:該劇對《三國》經典人物和故事的篡改與戲說,不符合目前的電視劇管理規定。對此,該劇出品方再次動了關鍵的手術:將全劇人物名字全部改成與《三國》無關的人名,呂布改名天涯,貂蟬變爲蝶舞,新劇名自然也就改成了《蝶舞天涯》。這一大手術,必須給全劇重新配音、合成,有的場景還進行了重拍或者用電腦動畫修補,工作量等于一部電視劇的正常後期制作。終于,在耗資200多萬元、四次修改後,《蝶舞天涯》于2003年11月上旬正式通過審查。
http://baike.baidu.com/view/942477.htm

呂布、貂蟬皆化"蝶"04-8-16 新聞晨報

陳凱歌的《呂布與貂蟬》可謂命運多舛,剛開拍時遍地開花地造勢,惹得各方不關注也難。等戲開播後,“禍端”起於焦點之處–––某些觀眾紛紛投訴該劇包含太多的暴力、戲說、迷信等情節,強烈要求刪改。
這戲一改不要緊,面世後全然稱得上是一次重生,連名字都變成了《蝶舞天涯》。如今這部僅修改就花去200多萬元的電視劇即將於8月20日登陸上海,在電視劇頻道播出。
“前塵往事”:遭遇禁播
《呂布與貂蟬》原本是陳凱歌的第一部電視劇,其藍本是名著《三國演義》中呂布與貂蟬的一段浪漫愛情,但陳凱歌講述這場充滿愛情與陰謀的故事時用的是現代人的眼光。
原本是眾人期待的一出好戲,不料其甫一露面,當即遭遇到無數觀眾的棒喝。看得出,善於把握厚重題材的陳凱歌,原意是想在一部古裝戰爭片裡追求一種現代感,但觀眾偏不買賬,說它像搞笑風格的港臺劇,認為陳凱歌從此墮落了、江郎纔盡了、向票房妥協了。
開罵僅僅隻是開場白而已,還有不少觀眾甚至向有關管理部門提出了禁播這部《呂布與貂蟬》的要求。言辭激烈的稱,這是一部宣揚中國人自古以來人性中醜惡、卑鄙、陰險、欺騙、暴力的電視劇,怎能任由其“火燒”熒屏。還有觀眾認為,劇中的偶像披頭散發,狀若野獸,不僅生人肉,還吸食人血,看後令人作嘔,小孩看了會做噩夢。
壓力之下,《呂布與貂蟬》不得不急速退出熒屏,將大刀劈向自己,對某些過激情節進行修改,蓄謀著再度“化蝶重生”。
“今生今世”:化“蝶”重生
針對廣電總局提出的近百條修改意見,《呂布與貂蟬》進行了首次修改,但送審後即被退回。接下來屢改屢退,四輪下來,全劇人物名字全部改成與《三國》無關的人名,呂布改名天涯,貂蟬變為蝶舞,新劇名自然也就改成了《蝶舞天涯》。
陳凱歌憑著對自己作品的精妙理解,在原劇角色、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刪減了一些被認為是“過火”的鏡頭。同時,為了避免與歷史人物衝突,其采用了類似《大漢天子》的方法以虛避實,比如主要人物呂布改名為天涯,貂蟬改名為蝶舞,並加上了新的人物配音。較之《呂布與貂蟬》,破繭而出的《蝶舞天涯》掙脫出了某些歷史劇或真正歷史的不利影響,把自己變成了一部商業化的電視劇。據稱,修改過程非常復雜–––重新配音、合成,重拍某些場景或者用電腦動畫修補,工作量等於一部電視劇的正常後期制作。200多萬元的巨資下,《蝶舞天涯》正式通過審查,得以重見天日。
本周,一個粗獷的黃磊和一個嬌媚的陳虹,將不背負任何歷史正劇的鐐銬在熒屏前自由展現,這也許是最好的方式。 作者:晨報記者張計紅
http://hk.cnmdb.com/newsent/20040816/367948

貂蟬>百度百科

  貂蟬更早的含義:“蟬是古玉中十分常見的器形,並以打孔區分它們的用途,如頭上打孔的爲佩蟬;腹上打孔的爲貂蟬;不打孔的是專門爲陪葬而制作的唅蟬……”(見《王敬之說古玉》)
  貂蟬,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登場于《三國演義》第8、9、19回。
  在小說中,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女,爲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最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惡賊董卓。之後成爲呂布的妾,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終。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爲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裏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爲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爲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爲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爲人物主體的《三國》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爲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裏,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迹。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于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筆者不甘于就這樣讓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從此無迹可尋,于是參考翻閱了大量社會上流傳的稗官小說、野史評話,終于尋找到了有關貂蟬身世、結局的一點蛛絲馬迹,在此記錄下列,權作對自己好奇心的一種交待。
  元代雜曲《連環計》,雜曲中說她本名任紅昌,是任昂女兒,在宮中專管貂蟬冠因此又叫貂蟬。實際曆史上只有王允利用一宮女挑撥呂布和董卓關系,貂蟬的故事是人們根據這個改編的,但既然能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可見這宮女的確長的不一般。
  關于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待: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爲同鄉。自幼人才出衆,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爲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爲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關于貂蟬的結局,有評話這樣敘述: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爲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爲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了一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貂蟬與西施、楊貴妃、王昭君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裏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爲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貂蟬,古籍上雖沒有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記載,貂蟬姓杜,原爲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名叫秦朗,字元明,三國演義上有出現過,三國志上也有記錄爲漢末三國魏國重要人物之一,因爲呂布行爲不正,愛搶別人的妻子,貂蟬被迫嫁予呂布,其子秦朗也跟隨呂布,呂布覆滅後,秦朗追隨曹操,後深受曹操喜愛,被曹操認幹兒子。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劃,影響頗大,民間傳說尤爲動人,成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中傑”、“女中英”。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爲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爲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于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勳。之後,貂蟬爲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于桃園兄弟,遂賜予關羽。貂蟬爲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貂蟬故裏在忻州市東南三公裏的木芝村,位于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産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裏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臺和貂蟬墓。時過境遷,這些建築都成了廢墟,墓塚在浩劫中又夷爲平地。遺址中常有古代磚、石構件、銅幣、陶瓷殘件出土,據說都與貂蟬有關。 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複原築砌的。陵園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四周圍以紅底黃瓦波浪式龍形圍牆,在麥海茫茫中,光豔奪目。門簷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爲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機聯。陵區北院內建拜月亭和鳳儀亭,後部建青石墓臺,臺前有貂蟬像碑,在飄帶動態下,貂蟬步履閑雅,婀娜多姿,猶有“閉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築20間,辟爲“貂蟬彩塑館”,反映貂蟬“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驚天動地的一生。 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裏,老死後就埋在這裏。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臺,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裏,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爲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貂蟬生于何方?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

  臨洮之說源于《三國志平話》,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米脂故裏說則因陝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
  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對王允說“您孩兒又是這裏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忻州民間有雲:忻州無好女,定襄無好男,意即自忻州出了貂蟬,定襄出了呂布後,當地風水都被占盡了。除了這些,至今木芝村的老者說,該村外曾立過“貂蟬故裏”的石碑,村中還有墓與廟,還有一條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 白門樓事發後,貂蟬會是怎樣的命運呢?有這樣幾種傳說。一說是曹操得知關羽把貂蟬藏在靜慈庵,就暗中派人緝拿,貂蟬爲絕曹的野心,遂撲劍自殺;一說貂蟬出家爲尼,其間寫了佚名的《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壽終庵中;一說曹操采納荀攸之計,爲離間桃園三兄弟,而把貂蟬明許關羽,暗應劉備,爲絕曹念,關羽殺了貂蟬;還有一說是,關羽把貂蟬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蟬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蟬墓及紀念殿堂,還在後殿供奉了關公。前些時候又添新聞,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撿得一塊碑,碑文曰: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爲國捐軀……隨炎帝入蜀,葬于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按此說,貂蟬極有可能流落于蜀中而了結殘生。
  有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指貂蟬:「姓任,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按「並州」乃爲州名,並非郡名,但網絡上可見數據皆作如此寫法,或許有源自同一來源而相互轉抄之可能;即使如此,這個說法仍大有問題。據孟先生聲稱,已發現了貂蟬的故裏,乃在今「忻州市東南三公裏的木芝村」;本文前面已經提過,「忻州」是隋、唐以後才有的地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山西二忻州》寫道:
  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爲太原郡地,漢因之。後漢末爲新興郡地,晉因之。北魏兼置肆州,永安中又改郡爲永安郡。後周徙州于鴈門郡。隋開皇初複改置新興郡,旋廢。十八年,置忻州,因忻口爲名。大業三年州廢,屬樓煩郡,義寧初複置新興郡。唐武德初又改爲忻州,天寶初曰新興郡。幹元初複故。宋仍爲忻州,金因之。元初改爲爲九原府,旋複故。明初仍曰忻州,以州治秀容縣省入。
  元雜劇作家在並未細究忻州作爲地理名詞在理史上的沿革過程的情形下,錯以爲前朝宋時的忻州亦可推用在兩漢、三國,因而留下如此謬柄;按今日的忻州市,在東漢時屬並州太原郡陽曲縣轄下,到了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時,曹操另置新興郡,郡治所在爲九原縣,即今之忻縣,根據清代學者吳增僅撰、楊守敬補正的《三國郡縣表附考證》記載:
  新興郡,《魏武紀》: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朔方、五原四郡,各置一縣領其民,立以爲新興郡,《太原府志》:治九原。
  九原,故屬五原。《元和志》:漢末徙置太原陽曲縣界,屬新興郡。
  因此,就算貂蟬實有其人,起碼在她生前,向別人說起她的出生地時,也絕不會是:「並州九原縣木耳村人」。另察魏文帝黃初元年時,複置于建安十八年時省入冀州之並州,並以太原郡郡治晉陽爲並州州治,而【中國地圖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國曆史地圖集》中的三國時代「冀州並州地圖」頁上,標示太原郡晉陽所在上方即有「並州」二粗體黑字,或許孟先生未及細辨,誤以爲此「並州」即爲郡名,從而有「並州郡九原縣」之說?
  話說回來,當初雜劇《連環計》作者之所以要將貂蟬說成忻州人氏,主要是因呂布的籍貫在並州五原郡九原縣,而元代時的忻州,屬九原府,既然戲裏貂蟬與呂布本爲夫妻,兩人出自同一鄉裏似乎便是順理成章之事;只是爲了遷就呂布「五原九原」的出身,而把貂蟬設計成元人所理解中的「九原忻州」人,殊不知,這又是一個更大的錯誤!因爲呂布生前時的「五原郡九原縣」,在今包頭市西方,建安二十年時,五原郡爲曹操所省廢,九原縣治才向東南內遷,而成爲新興郡的郡治,也就是今日的忻縣所在;至于說到包頭與忻州的距離,可是足足有兩百八十公裏之遙,實在差得太遠了!
  孟先生又說:「木芝村原盛産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臺和貂蟬墓。」這樣就能夠證明貂蟬確實是史有其人、而且生于此木耳村嗎?當然不能!因爲說「村中原有」某某建物,即表示現在沒有,那麽過去真的有過嗎?有何「實證」?即使真的有,難道沒有可能是因爲劇曲這麽演了、說法這麽傳開了,村民便真以爲貂蟬是自己同鄉,才起了這些建築名稱?難道今天在湖北當陽市東十五公裏處有周倉墓,便可以證明周倉曆史實有其人嗎?難道今河南許昌市城西石梁河上建有灞陵橋,便可證明關羽挑袍和過五關斬六將是史上確有其事嗎?或者,可以因爲今河南南陽市建有武侯祠以及諸多相關碑刻,便說當初諸葛亮的躬耕地就是在這嗎?誠如朱大渭先生在《六朝史論續編》書中(【學苑出版社】)〈商潮中的「名人效應」與曆史科學的真實性〉一文裏所說的:「我國曆史上常有拉名人作本地人,或在本地活動以提高本地知名度的風氣」;從學術研究該有的嚴謹角度來看,倒果爲因,其實並不能證明什麽。

人物點評

  以寫了500余萬言《中國曆代演義》而著稱于世的蔡東藩先生不僅肯定了貂蟬的存在,而且予以極高的評價:“司徒王允累謀無成,乃遣一無拳無勇之貂蟬,以聲色爲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紅英雄真可畏哉。”並說:“庸詎知爲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爲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拘之見,蔑視彼姝乎,貂蟬,貂蟬,吾愛之重之!”
  細揣摩又生一憾,貂蟬,元好問、公孫杵臼……忻州人文景觀多矣,何以落得紅牆圈寂寞,不見遊人來的地步呢?
  千百年倏忽,逝者如斯夫,一身嬌豔的貂蟬留下了一生的謎團,寫就了一段曆史,也帶給後世一個美好的形象,果遇有心人,關于貂蟬的種種遺憾終將不再有。
  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閉月”就是講她。中外古今,大凡與絕色的美貌佳人攪和在一起的人,往往弄得身敗名裂,但盡管如此,男人仍對美人趨之若鶩 ,就如飲鴆止渴—般,貂蟬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說明。

  說來,貂蟬也是可憐,她也只不過是連環計中的工具。

  自黃巾農民起義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混戰,朝中董卓殺死皇帝,另立陳留王,只手遮天。東漢大臣王允于是以貂蟬爲工具使用連環計對付董卓,使本已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更加混亂不堪。貂蟬出生在東漢末年江陵的一個沒落家庭。兵荒馬亂的社會使她的父兄不知去向,也把她母女兩人推到了洛陽,被王允收容。不久她母親又因病去世,這時貂蟬還是個娃娃,王允的夫人既憐她孤苦伶仃,又愛其穎慧雅潔,命她作了貼身侍婢。到十二歲的時候,貂蟬已長得亭亭玉立,由于長期寄人籬下,養成了一套善于察言觀色的本領。再加上生性聰慧,更具有一種善解人意,嘴甜心細的特質。不但頗得王夫人的歡心,就連王允本人也對她另眼相看,于是使她的身份介乎小姐與侍婢和歌妓之間,像是三春的花朵一般盛開在王允府邸的雨露之中。戰亂並沒有使貂蟬受到損傷。自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後,把持朝政的董卓仗著有勇冠三軍的呂布做義子更加爲非作歹。他在長安郊外建郿塢,安置家屬,自己也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設帳幔于路,回郿塢與公卿聚飲。一天,北地招安降士數百人到來,董卓出橫門,百官相送。董卓乘機留百官宴飲,卻將降士數百人,在座前或斷其手足,或鑿去眼睛,或割掉舌頭,或將他們放在大鍋中熬煮。百官戰栗失箸,董卓飲食談笑自若。並說道:“我殺歹心的人,有什麽可怕的?”在坐的王允膽顫心驚,嚇得話也不敢說。一天,百官在朝堂議事,突然呂布來到董卓身邊,耳語數句。董卓點了點頭,呂布來到司空張溫身邊,一聲令下,將張溫揪下朝堂,不久,侍從將一紅盤托張溫頭入獻。董卓命呂布勸酒,把人頭在各人面前—一呈過,然後說道:“汝等人對我孝順,我不害你們,我是受天保佑的人,害我的人一定會失敗。”一個大臣就這樣無緣無故地被殺了。王允驚懼的同時,免不了免死狐悲。很晚了,王允站在荼蘼架旁想著白天的事情,暗暗落淚。他知道要除董卓,就必須先離間他和呂布的關系。忽然他聽到在花園的另一一端也有人在暗暗地歎息,他悄悄走過去,發現是貂蟬,他柔聲問貂蟬:“你有什麽傷心事,何竟于深夜在此長歎,能不能告訴我。”貂蟬先是講了王允如何收養了她,如何讓她過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如何希望能夠感恩圖報。然後話鋒一轉,講到她最近總見到王允愁眉不轉,特別是今晚更是坐立不安,料想一定有什麽重大的事情,十分棘手,看到王光痛苦,不禁長歎。接著她表示,只要王允有用得著她的地方,她一定萬死不辭。王允靜靜地聽著,靜靜地看著。這是更漏三下,夜月正圓,料峭春寒中,花影婆裟下,朦朧的光影,美麗的人兒在絮絮說來,這簡直就是一幅空靈秀逸的圖畫。王允計上心來,立即叫貂蟬跟他到畫閣中去。進了畫閣,王允教貂蟬于中端坐,窗外月自風清,書房內紅燭吐蕊,王允道出一番話來,嚇得貂蟬花顔失色。王允跪拜在地,貂蟬跟著跪倒,面對自小撫養她的恩人,面對白發蒼蒼的老人,她再次發誓,萬死不辭。第二天,王允就將家藏的明珠數顆,令匠人嵌成一只金冠,使人秘密送給呂布。呂布大喜,當即趕到王允家中致謝。王允果然抓住了呂布的弱點,呂布一介武夫,貪財重利,很容易地就上鈎了。王允盛情招待,當酒飲至七分醉時,貂蟬從內室款款起來,呂布立即眼睛就直了。三推四就之後,醉意重重中,王允告訴呂布,願意把貂蟬嫁給他做妻子,又欲擒故縱地說:“要不是怕董卓見疑,一定會留呂布在家裏過夜。”呂布在依依不舍中,喜孜孜地離去。這是美人計,也是連環計.第一步成功了。現在就看第二步。又一個早朝完畢,王允跪在地上請董卓到他家去做客,說道:“允欲屈太師車騎到草堂赴宴,未諗均意若何?”董卓概然說:“司徒乃國家之大老,既然來日有請,當赴。”第二天,王允穿著朝服迎接董卓,再拜起居,稱贊董卓,把他比作姜子牙,周公。董卓還未飲酒就已經醉薰薰的了。堂中點上畫燭,夜幕降臨,止留女使進酒供食。王允說道:“教坊之樂,不足以供奉鈞顔。輒有女舍之樂,敢承應乎?”董卓答道:“深感厚意。”王允立即教人放下簾櫳,笙簧繚繞,簇捧貂蟬舞于簾外。董卓本是武夫出身,怎耐煩這種霧中月、水中花式的東西,立即命令近前來唱,一曲還未唱完,董卓叫貂蟬爲他把盞。董卓輕輕問:“春色幾何?”貂蟬幽幽地答道:“賤妾年未二旬。”董卓笑道:“真神仙中人也!”王允立即說:“老臣欲以此女獻主人,未審肯容納否?”董卓色迷迷地說:“美人見惠,何以報德?”一邊說著“尚容致謝。”一邊就急急起身,王允跟著親自送貂蟬隨著董卓到郿塢。王允送董卓回來還未進家門就被呂布攔住了,呂布一把揪住王允,怒罵“老賊戲我!拔劍就要砍。王允立即鬼話連篇,告訴呂布,董卓把貂蟬帶走,是要爲他呂布主婚,並要呂布把王允自己家中的一些珠寶帶走,說是給貂蟬出嫁作首飾的。傻不嘰嘰的呂布立即興沖沖地趕到相府。王允就象一個優秀的導演,找到一個好的場景,這就是相府。選好了演員,這就是貂蟬、董卓、呂布,現在就著主角貂蟬如何演戲了。可憐呂布興沖沖趕往相府時,董卓正在盡情享受貂蟬。首先未經人道的貂蟬面對董卓這個通體黝黑,身體肥胖的醜男人感到一陣陣的恐懼,又有幾分羞澀,表現出相當的不耐和冷漠。然而立刻警覺到:這可是爲了計劃而來,怎麽能半途而廢呢?床笫之間的風情,似乎不必經過學習的階段,只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即使沒有任何經驗,憑恃自身穎慧揣摸及突發式的舉動、言語、呻吟、媚態,反而更能吸引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手,而産生無限新鮮刺激的感受。董卓肥碩笨重的身軀,壓得貉蟬喘不過氣來,貂蟬頓時靈機一動,反客爲主地騎在董卓身上,像騎馬顛簸樣晃動不已,就這樣顛鸞倒鳳,折騰了一夜,董卓已再也離不開貂蟬。可憐呂布等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得到的答複是:“夜來太師與新人共寢,至今未起。”呂布一聽一驚,馬上偷偷地來到董卓臥房後偷看。貂蟬剛好起床梳頭,發現了偷看的呂布,立即蹙起眉頭,做出憂愁不安的樣子,再裝假不斷用手帕擦拭淚眼。董卓正式接待呂布了,在幾句寒暄後,呂布總不見董卓提起爲他主婚的事,就癡癡地站在那看董卓吃早飯。這時貂蟬故意在繡簾後走來走去,引起呂布的注意,甚至不惜露出半個臉蛋來,以目送情,霎時,呂布神魂蕩漾。董卓當即警覺,見呂布頻頻側身迎裏而望,惱怒地說:“布兒無事且退”。呂布一肚子不高興回到家中,當他的妻子不知趣地問他:“汝今日莫非被董太師見責來?”呂布一反常態地說:“太師安能制我哉!”董卓自納貂蟬後,情色所凝,月余不出理事。呂布一切都知道了,但愈如此,他愈思念貂蟬。終于,呂布利用董卓午睡的機會溜進了董卓的臥室。貂蟬在床後探半身望著呂布,以手指心而不轉睛。呂布感激得頻頻點頭表示明白她的意思。貂蟬用手指董卓,強搽淚眼,呂布似乎心都被揉碎了。董卓朦朧中醒來,看到了呂布,猛然回身,看見貂蟬在屏風後面。董卓羞愧憤怒,責問呂布:“你敢戲我愛姬嗎?”喚左右驅逐呂布,今後不許入堂,呂布懷恨回家。更不得了的事發生了。貂蟬終于將呂布勾引到相府後花園中的鳳儀亭來,又哭又說,將自己如何思念呂布,董卓又如何將自己奸污。現在此身已污,不得服侍英雄,願死在呂布面前,以絕了呂布的思念。還沒有說完,就手攀曲欄,望荷花池便跳,慌得呂布一把抱住,貂蟬乘機倒在呂布懷中,說道:“妻在深閨,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以爲當世一人而已。誰思反受他人之制!妾度日如年,願將軍憐憫而救之。”挑起呂布反對董卓。話說董卓因久未見貂蟬,便到後花園中尋覓。只見呂布把他的方天畫戟放在旁邊,抱著貂蟬說悄悄話。無明火起,搶過畫戟就刺,呂布掉頭便走。董卓胖,趕不上,飛起一戟,被呂布一拳打落在草中。呂布與董卓的關系徹底破裂。”董卓帶著貂蟬回到他的家郿塢,離開了相府。王允也乘機把呂布接到家中,痛斥董卓把呂布的貂蟬搶走,說是要爲呂布報仇,一番同仇敵愾,刺殺董卓的計劃便周密完成。輕車都尉李肅奉命到郿塢去見董卓。說是天子有詔,欲會文武大臣于未央殿,商議將帝位傳給太師之事。董卓心花怒放地起程進京,一路上車軸斷了,馬轡頭斷了,而且路上狂風大作,塵土蔽天,董卓大惑不解地認爲這些都是不祥之兆。李肅卻解釋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萬歲登基,必有紅光紫霞,這些都是吉兆。”“千裏草,何青春;十日上,不得生。”這一首當時流行在長安街頭的童謠,預示著董卓就快要死了。董卓在走進未央殿時,被埋伏在殿內的軍士伏擊,一戟直透董卓咽喉的就是呂布,李肅早把董卓的人頭割在手中。

曆史評論

  後人這樣評論董卓:
  董卓初以虓闞爲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舞倫,毀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鵑其快,然猶折意搢坤,遲疑淩奪,尚有盜竊之道哉。及殘寇乖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于焉已極。嗚呼,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仁甚矣!董卓既死,朝野歡聲雷動,皇甫嵩領兵攻打郿塢,把董卓一家殺得幹幹淨淨,連他九十歲的老母也沒有放過。抄藉郿塢的家産,有金三萬斤,銀九萬兩,珠玉古玩,積如丘山。呂布在兵荒馬亂中找到貂蟬,帶回家中,卒償宿願。董卓有四個心腹將領:李催、郭汜、張濟、樊稠,都手握重兵。董卓死後這四人上表請求朝廷能夠赦免他們。王允答道:“卓之過惡,皆是四人以助之,可大赦天下,獨不赦此一枝軍馬。”于是這四人帶軍攻入長安,縱兵大掠,放火殺人,淫人妻女,無所不爲,隨後挾持漢獻帝逃出長安。天下紛紛,不可收拾。呂布帶著貂蟬,逃出長安。經曆過濮陽大戰,占領過定陶,奪過徐州,轅門射戟調解劉備與袁術的矛盾,最後在下邳被曹操打敗。謀士陳宮勸呂布突圍,但呂布舍不得貂蟬,最終在白門,呂布被自己的部將縛住獻給曹操,呂布哀求曹操留下他的命,請求他救過的劉備爲他說好話。但曹操聽從劉備的勸告,將呂布吊死。呂布大罵劉備是忘恩負義的大耳兒。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留赤兔千裏馬,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何太懦,養鷹休飽聽何疑。
  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忘恩“大耳兒”。
  三國英雄數馬超,呂布還比馬超強。可憐呂布在連年轉徙征戰中因放不下貂蟬,終于被殺。
  貂蟬的命運傳說紛紜,有的說是自刎而死,有的說曹操爲籠絡關羽連同赤兔馬一起把她送給了關羽,關羽留下駿馬卻斬殺了美人。
  貂蟬在演義中是位舍身報國的可敬女子,她爲了挽救天下黎民,爲了推翻權臣董卓的荒淫統治,受王允所托,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連環計(連環美人計),周旋于兩個男人之間,成功的離間了董卓和呂布,最終呂布將董卓殺死,結束了董卓專權的黑暗時期。

  滿雪瑩《貂蟬賦》
  
  呂布小兒董老賊,知其二人情生瑕。
  司徒略微施手段,貂蟬便許兩人家。
  美人爲計凝眉愁,思前想後無心休。
  一心思報王公恩,無意爲國雪恨仇。
  高貴典雅應爲貂,歌聲婉約當屬蟬。
  貂蟬之貌使月閉,不知王公情何堪?
  董卓身邊裝嬌媚,呂布面前雙淚流。
  挑撥離間堪稱首,心之堅韌可比銶。
  萬綠叢中一點紅,女中豪傑大丈夫。
  魚死網破鳳儀亭,泣不成聲言己蝜。
  董卓試問下嫁否?貂蟬假意欲自刎。
  以爲美人真心待,哪知義子下手狠。
  奉先爲女不聽勸,公臺無奈不再言。
  白門樓前似無謂,只怨不納陳宮諫。
  嬌兒從此無依靠,依欄回首面似笑。
  心神縝密無人愛,可憐佳人多俊俏。
  偶遇戰亂誤入蜀,心驚膽顫躲無處。
  一代武聖關雲長,小女之心有歸屬。
  鶯歌思享關公眸,嬌嗔欲奪雲長目。
  終到金玉姻緣時,不知自己將入墓。
  刀影不慎落倩影,身首異處可悲歎。
  無雙美女此下場,只因當時影落單。
  七夕佳節情人聚,不知貂蟬魂何居。
  我怨蒼天多無情,寧可隨風伴蟬去!

  現代人(上海)張志真《詠貂蟬》
  不負司徒托,鋤奸救漢祚。
  一出連環計,千秋美傳說。
  
貂蟬結局  貂蟬的七種下落

  曾經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蟬義舉的羅貫中,對貂蟬“長安兵變”後的下落,始終保持沈默。在曆史價值被榨幹之後,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抛棄。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問她的下落,繼而任意虛構故事,以致其結局形成了“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至少包含了四種不同的版本。昆劇《斬貂》細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其妻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受納這位污點美女,怕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難免爲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于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于燈下。
  另一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是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爲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去引誘。貂蟬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挑逗,關羽心如磐石,爲了自己不受魅惑,殺死了貂蟬。
  基于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來,貂蟬和關羽的形象,日益貼近士紳階層的倫理標准。第三種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的貂蟬向關羽痛說內心冤屈,詳述其施展美人計爲漢室除害的經曆,贏得關羽的愛慕,但關羽決計爲複興漢室獻身,貂蟬只好懷著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驗證自身的政治貞操。
  第四種版本陳述貂蟬在憐香惜玉的關羽庇護下逃走,削發爲尼,曹操派人追捕,爲使桃園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殘殺的覆轍,貂蟬毅然觸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追隨國家大義而去。
  “善終系列”則有三個核心版本,一是貂蟬出家爲尼,以佚名方式寫下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後在尼姑庵裏壽終正寢。
  第二種版本則宣稱關羽不戀女色,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而貂蟬則一直守節未嫁,終于熬成了一個貞烈老嫗,被鄉人建廟祭奠。爲謀生和豐富群衆文藝生活起見,貂蟬還組織戲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戲臺,曾是該村的一個誘人景點。
  第三種版本稱貂蟬被關羽納爲小妾,並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後慢慢享用,不料自己兵敗身死,可憐的貂蟬從此流落蜀中,成了寂寞無主的村婦。
  最近有新聞稱,某老人曾于成都北郊拾得一塊古碑(1971年),其銘文約略爲: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爲國捐軀……隨炎帝入蜀,葬于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這是有關貂蟬下落的最新證據,卻無力證明任何東西。這裏的“炎帝”,疑爲“關帝”的訛記,公元1652年,清順治帝加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此後民間才會出現“關帝”的簡稱。成都發現的墓碑,最多只是清代好事者的僞作。貂蟬的下落,依舊是個不可索解的懸謎。
http://baike.baidu.com/view/7122.htm

貂蟬確有其人?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雖沒有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為漢末三國紛爭中重要人物之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劃。 

    ■一本占星學書籍《開元佔經》中曾引用史書所雲“刁蟬”其人其事

    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姓任,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勳。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于桃園兄弟,遂賜與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理事、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四川省行政學院胡邦煒認為,在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乃關羽之妾,但是否如此還需要考證,封建社會婦女的社會地位和貂蟬自身“侍妾”的地位決定正史不可能有詳載。
    “貂蟬有無其人史無明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孫家洲先是客觀陳述了歷史學上的定論。他又說:但是在《呂布傳》裏,的確記載了呂布與董卓侍女有染的史實——“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而董卓怒刺呂布的史實也是見之於《呂布傳》的——“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把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由此可知,貂蟬這個人物也可能不是杜撰出來,而是史來有之,由於她的身份地位相當卑賤,所以可能只以“侍婢”一筆帶過。
    另有學者周士琦發現,唐代開元年間的一本占星學書籍《開元佔經》中曾引用史書所雲“刁蟬”其人其事。《開元佔經》(此書今尚傳世,近年有新的印本)卷三十三:“熒惑犯須女。佔注雲:《漢書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遺憾的是《漢書通志》一書今已不存。

    ■木芝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臺和貂蟬墓

    西施與範蠡歸隱西湖,老有所終;王昭君出塞,為睦鄰邦客死他鄉,內蒙草原上至今“青塚”猶存;楊貴妃因兵變被唐明皇賜死於馬嵬坡,歸宿問題在史書上均有根據。除貂蟬之外的三大美人都芳魂雖歸,青塚猶存,惟獨貂蟬生死兩茫茫,一縷香魂不知歸附於何處。
    從考古方面來考察,到底能不能獲得貂蟬是否在歷史上存在過的痕跡呢?
    學者孟繁仁先生告訴筆者,他經過考證找到了貂蟬的故裏:
    貂蟬故裏在忻州市東南三公裏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傳說,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裏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臺和貂蟬墓。
    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裏,老死後就埋在這裡。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臺,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裏,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成都北郊居民、68歲的老人曾興發據稱也曾收藏過貂蟬墓碑

    而由成都市民提供的一條線索更是立時震動史學界——成都北郊曾發現貂蟬墓葬。
    線索提供者是成都北郊某文化站一位姓代的幹部。據他介紹,1971年,當地修一條鐵路支線時,曾挖出一個很大的墓穴,墓中挖出兩塊大碑,一塊隸書,一塊篆書。據碑文記載,這個墓穴的主人就是貂蟬。
    而成都北郊居民、68歲的老人曾興發據稱也曾收藏過貂蟬墓碑。
    他回憶說,1971年5月的一天,成都鐵路局某工程隊某分隊在這一帶修路,推土機在工作中突然掉進了一個長約8米、寬約6米、深有4米左右的大坑裏。工程隊當時來了20多個工人,說把坑挖成斜坡,好把推土機弄出來。挖著挖著,有人驚奇地發現坑四週都是彩色壁畫、圖畫,還有一些像老虎和其他說不出名字的動物圖案。接著挖出了兩塊合在一起的墓碑,有人說這肯定是古墓。工程隊就叫人把坑圍了起來,重新認真地挖。據他介紹,好像最先挖到了南邊的墳頭上,坑裏有兩扇紅沙石的石門,約有8釐米厚,分別是閘門和正門。進門後是一個廳,後來坑裏還挖出一段人的小腿骨、一綹頭髮,他老伴還在坑裏發現一塊33釐米長、兩指寬的“銅片片”,在水裏擦洗一陣就乾淨了,很亮。最後由於坑裏沒有挖出更多的東西,又沒有人說要保護,墓坑填滿後,鐵路就修了起來。兩塊墓碑挖出來後,曾興發說自己將隸書的那塊推回了家,該碑約80釐米見方,厚約6釐米,碑石青灰色,有50多公斤重,篆書那塊後來被村裏的娃娃打爛了,幾年後隸書那塊也被人拿走了。
    曾興發老人還帶領記者們到當年的墓坑原址。在成都火車東站的貨場外,一個數條鐵路並排延伸的地方,老人告訴記者這是鐵路的編組線,他指著其中一段說:“這塊地方就是當年挖出碑的地方,現在離地面也只不過有幾米深。”曾興發老人所說的墓坑處,只是幾條鐵路線中的一條,不時有機頭穿梭,對貨物進行編組。
    另據成都市38中學的退休歷史教師林耀青稱,他當年也曾親眼目睹此碑。他認為此碑可能是貂蟬長女之碑。他記得碑文中寫了墓葬地址為“華陽縣集賢鄉永寧裏黃土坡……”。碑上刻著“夫人乃貂蟬之長女也,隨先夫人入蜀”以及“貂蟬,王允歌伎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隨炎帝入蜀”等字樣。據林耀青介紹,當年古碑出土時,許多機務段的工人也都圍著看,他還給在場的幾十個人把碑文念了一遍。後來此碑被曾興發老人弄回家收藏,也確有其事。
    這些曾經目睹和收藏貂蟬墓碑的成都市民都不相信“貂蟬虛構”說。
    “貂蟬墓葬在成都”的消息傳出,立即引起有關研究專家關注。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理事、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四川省行政學院胡邦煒教授稱這一消息是“石破天驚”。他表示,從考古學的觀點出發,實物證據是標準,但從社會學與民俗學的角度去看,人證也是一種證據。貂蟬墓碑在成都出現過,顯然不是捏造。他認為歷史上應該有貂蟬其人的存在。對貂蟬是暮年入川,還是死後葬于蜀的說法,胡教授認為,兩種可能性都存在。在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乃關羽之妾,如果是這樣,隨關羽入蜀就有可能了。
    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文史雜誌》編審李殿元談起貂蟬時說,“貂蟬既然作為歷史人物可能存在,史料記載中又無確切下落,流落四川不是沒有可能的。如果她是呂布之妻,呂布被殺後,她不可能在中原再呆下去,最大可能就是找個隱蔽的地方埋名隱姓,當時的四川應是最理想的地方。”(張晶晶)  《北京青年報》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R-c/238510.htm

呂布>維基百科

呂布(?- 198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範圍)人,東漢末年的著名武將與割據軍閥。
早年時期
呂布因其勇武被並州刺史丁原任為主簿,大見親待。漢靈帝死後,丁原進京與大將軍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並爲執金吾。董卓入京之後,誘呂布殺丁原,並任他為騎都尉,非常信任、喜愛他,不久再任他為中郎將,封都亭侯。
董卓麾下
關東軍起兵討董時,呂布亦曾參戰,卻與將領胡軫不和而被孫堅所敗,最後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董卓自知自己凶暴,為人所惡,所以時常要呂布作自己的侍衛及守中閣;不過,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許失意而向呂布擲出手戟,又呂布與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發覺,所以心中十分不安。
當時,王允、士孫瑞、楊瓚等密謀暗殺董卓,於是拉攏呂布,呂布答應,成功刺殺董卓,任職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
投靠各方
董卓死後兩個月,其舊部屬李傕和郭汜等本想解散部隊,歸隱田野,途中遇賈詡獻計,召集舊部,攻入京城,呂布戰敗,于是倉皇出逃。呂布先投靠袁術,但因自恃有功而十分驕恣,恣兵鈔掠,袁術不滿,於是呂布改投張揚,張揚手下向他建議擒拿呂布,交給李傕,呂布便轉投袁紹。在袁紹處,呂布更與他大破黑山軍,但呂布又恃著功勞,向袁紹請兵,袁紹不應許,呂布將士又多暴橫,所以呂布又被袁紹趕走。
爭奪兗徐
張邈受陳宮之言,決定請呂布入主本為曹操所有的兗州,當時曹操東征徐州陶謙,聽到消息後立即回師,與呂布數次征戰,最終,呂布不敵,東投劉備,劉備讓他屯兵小沛。後劉備與袁術相爭,呂布乘機奪取了徐州,自稱徐州州牧。劉備只好投於呂布,呂布反讓他屯兵小沛。
後袁術攻打劉備,呂布為免袁術北連泰山寇,圍堵自己,於是出面相助,以轅門射戟解決事件,袁術麾下紀靈大讚「將軍天威也」。而後,在陳珪挑釁下,呂布與袁術終斷盟好,改與曹操短暫譏和,卻讓陳珪之子陳登成功與曹操連絡,作為曹操內應以討伐呂布。而因呂布與袁術終斷盟好,袁術於發兵攻打徐州,陳珪以反間計令呂布大敗袁術軍。雖然如此,劉備在小沛再次聚集了萬人,呂布感到十分討厭,於是再連絡袁術,出兵攻打劉備,劉備只好西投曹操,決定聯手對付呂布。
 末日
東漢建安三年,曹操攻打呂布的根據地下邳,因呂布有勇無謀而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多敗。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縛了陳宮投降,呂布在白門樓見敵軍攻急,大勢已去,於是令左右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左右不忍,便下城投降。
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君不見丁原與董卓的下場嗎?」呂布死前說:「大耳最不能相信。」,最後呂布被縊殺,其陳宮、高順亦被處死,張遼則領兵向曹操投降。
性格特徵
呂布善弓馬騎射,臂力過人,被喻為堪比西漢名將李廣,同樣有「飛將」的美譽。在民間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說。
不過他雖驍勇善戰,但又勢利多變,為人無謀,他知高順言忠而不用,不聽陳宮之言,更甚與麾下將領妻子有染,聽信婦人說話,故除其勇武爲人所記,個性卻並不爲人所喜。
所以陳壽亦認為:「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傳說逸事
《三國演義》描寫他持方天畫戟,騎赤兔馬,頭戴金冠;“三英戰呂布”時關羽、張飛、劉備三人圍攻呂布,亦未能將其戰倒;又直接寫他成為丁原、董卓的義子,加上自己姓呂,所以張飛說他是「三姓家奴」;加插了王允使計,以美女貂蟬離間他與董卓的「連環計」。
並州定襄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以北、忻州市東南部)東南的中霍村據傳是呂布故裏,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95%E5%B8%83

三國>百度百科

  古代中國,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陳壽編撰的《三國志》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曆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爲三國時代開始。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曆史爲藍本而撰寫的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爲了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局面的形成
  189年,靈帝駕崩,劉辯繼位被立爲少帝。執政的何太後之兄何進聯絡袁紹,殺宦官蹇碩。紹、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董卓入洛陽爲援。當宦官殺何進,而紹又盡殺宦官之時,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爲帝,即漢獻帝。卓之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卓入洛陽後,紹出奔冀州,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紹爲盟主,相機進攻卓。190年,卓避關東兵鋒,挾持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193年長安兵變,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氏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卓入洛陽後,曹操逃至陳留,聚兵反抗,成爲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衆,選其精銳,編爲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獻帝遷到許縣,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屯田續資。200年,曹、袁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相繼占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軍出盧龍塞,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208年,曹軍南下,攻占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托于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備之命,于柴桑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于赤壁,迫使曹軍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操北歸以後,用兵于關中、隴西,把統一範圍擴及整個北方。211年,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222年,漢軍出峽與吳軍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漢、吳恢複結盟關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國簡介

  魏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趨于穩定,生産逐漸恢複。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複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制。220年正月,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余萬;魏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謀略,屢有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249年,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爽屈服,並處死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後來,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淩(251年)、毋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爲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爲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于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趁時立功,于263年出兵滅漢。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爲名,代魏爲晉。曆五帝,共四十六年。
  曹魏五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奐
  廟號 諡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高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騰
  無 太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操
  高祖(世祖) 文皇帝 無 曹丕 (魏國建立者,220年稱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無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無 魏哀帝齊王(厲公) 昭陵縣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無 廢帝 高貴鄉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晉追封) 元皇帝 陳留王 曹奐 (260-265 在位6年)

  漢(史學稱之爲【季漢】)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焉、瘴相繼壓平了當地豪強的反抗。207年,備邀諸葛亮爲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211年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214年,備占據益州;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221年,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漢置益州,自秦嶺至于南中。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備爲爭奪已失的荊州,于次年出峽,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白帝。劉禪繼立。備死,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于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225年,亮南征,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亮敗獲,並按馬謖“攻心爲上”對孟獲七縱七擒,終使獲歸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爲官,把南中青羌編爲軍隊,並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産充實漢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從此有所改變。南中戰爭結束,漢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亮227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于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爲守,借以圖存。228年,諸葛亮北伐開始。以後三年,亮又屢次北伐,都由于軍糧不濟,沒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進軍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軍中,漢軍撤回,北伐停頓。亮死後,蔣碗、費禕、董允等人相繼爲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後,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姜維北伐,勞而無功。263年,魏滅蜀之戰開始,年冬滅漢。曆二帝,共四十三年。
  季漢皇帝
  廟號 諡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漢昭烈帝 蜀先主 劉備 (開國皇帝221-223 在位2年)
  無 孝懷皇帝 蜀後主 劉禪 (223-263 在位41年)

  吳

  黃巾起義時,孫堅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于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于袁術,在淮南活動,堅死,子策統領部衆,約于194年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劉繇,逼降王朗。196年獻帝遷許以後,策拒術而聯曹操,受封爲吳侯。199年,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勳,吞並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孫權統衆。208年權由吳徙治京城。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于荊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211年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爲建業。219年權破關羽,占有荊州全境。于221年受魏封,稱吳王。夷陵之戰勝利,限制了漢出峽發展的可能。229年,權稱帝,遷都建業,建立吳國。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234年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余下的成爲編戶。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于融合。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爲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漢戰爭停止,魏加強淮南對吳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水師有限,進攻難于奏效,魏吳相持有年。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會稽郡農業生産比較發達。曆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爲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蜀錦成爲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制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230年萬人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于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權死後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司馬氏以先滅漢後取吳作爲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後又忙于新朝定制,吳政權暫得延續。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晉滅吳之戰開始,280三月攻下建業,孫皓降,吳亡。曆四帝,共五十二年。
  孫吳4帝 孫權 孫休 孫亮 孫皓
  廟號 諡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始祖 武烈帝(孫權追封) 無 孫堅
  無 長沙桓王(孫權追封) 無 孫策
  太祖 大皇帝 無 孫權 (開國皇帝229~252 在位23年)
  無 無 會稽王 孫亮 (252-258 在位6年)
  無 景皇帝 無 孫休 (258-264 在位6年)
  無 文皇帝(孫皓追封)無 孫和
  無 無 烏程候 孫皓 (264~280 在位17年)
  190年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漢、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于全國的統一。
  解釋廟號
  這時期的政治背景比較複雜,三國之間只承認本國是正統,其他兩國非正當稱帝。所以,各國自家都追封上一代君主稱什麽帝,魏到了正元年間的時候,大權先後落入曹爽、司馬氏的手裏,所以,當時並沒有追封曹芳爲帝的廟號,而把曹芳未登基前的封號齊王作爲廟號,包括後來的高貴鄉公曹髦沒有受到後世皇帝的追封,以及蜀漢的後主劉禪、烏程候孫皓也沒有受到晉朝司馬皇帝的追封,當時吳的孫亮稱作會稽王和齊王曹芳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因爲孫亮後期、孫休前期政權被亂臣賊子篡奪,所以,也沒有追封太廟。

三國的發展

  三分雛型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並向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孫劉聯軍便以周瑜、程普爲都督抗曹,雙方隔江相對,黃蓋用計騙曹操,瑜利用火計在赤壁大敗曹軍,操退回北方。權、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權部將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權爲向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備。而權爲拓展勢力,占據了交州。其後,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其位,並將南郡借給備。而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爲首領,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爲領地。
  三國鼎立
  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後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備調兵直指成都的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同時,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後雙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生戰鬥,兩軍對壘。但備得悉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系經已惡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後,備進攻漢中,而操內部有守將叛亂,權也偷襲合肥,漢中成功落入備之手,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備自封漢中王。同年,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並擒殺羽。220年,操死,曹丕登位,並逼漢獻帝禪讓,建國號魏;而于221年,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權向魏稱臣,而丕封權爲吳王,加九錫。同年,備以報羽之仇爲名東征權,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結果備慘敗,不久病死于白帝。223年,劉禪登位,漢吳再度結盟,最終魏漢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吳王權稱帝,建立吳。
  內爭外戰
  劉備死後,漢經過討伐南中拱固益州後方,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間向魏實行五次攻伐,但最終未能成功。亮死後,姜維也多次伐魏,也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爲消耗。此外,蜀漢後期,劉禪因寵信宦官黃皓而令朝政敗壞,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皓逼害,而禪也對維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維惟有避居遝中,內外分歧嚴重。吳的陸遜、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但未能取得大進展。不過在南方,恪就成功令山越歸順。而吳內部卻發生鬥爭,早在孫權死前就出現皇子結黨爭奪太子位之事,皇子惡鬥的結果導致權最後只能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權于251年逝世,死前委以國政的太傅恪卻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孫峻誅殺,峻與從弟孫綝專政期間行恐怖統治,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綝最後雖爲吳帝孫休誅殺,但吳國國政已江河日下。魏主要戰爭都是抵抗漢、吳的攻擊,曹真、張郃、司馬懿都極爲活躍。其中,懿也討平了公孫淵的亂事,收複東北。而魏內部,在明帝曹睿死後,權臣懿與宗族領袖曹爽出現權力鬥爭。249年,懿于高平陵事件中罷黜當時任大將軍的爽,至此魏國朝政爲懿父子掌握,後來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專權,皇帝廢立由己,高貴鄉公曹髦甚至被昭部下殺害。魏內部雖然有多次的起義欲鏟除司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別由王淩、毌丘儉和諸葛誕發動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馬家平定。
  三分歸晉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將領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于劍閣前,鄧艾避開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漢主劉禪投降,漢被魏所滅。及後會、維在蜀發生叛變,三國志記載,“魏將士奮發,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可見並未引起大亂,昭快速平定。265年,昭死後,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並開始籌備伐吳。279年,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東吳進發,吳主孫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統治下,士兵毫無戰意,晉軍勢如破竹。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皓投降,吳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
主要戰役
  黃巾之亂 爲了打擊黃巾叛亂,政府給于州牧兵權,許多州牧趁機坐大,中央政府影響力開始下降。
  易京之戰 袁紹于此戰中基本統一河北,再無後顧之憂,意欲南向以爭天下。並于第二年發動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北方成爲最有實力的諸侯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挫敗,劉備趁亂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潼關之戰 掃蕩馬超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漢中之戰 劉備擊敗曹操,奪得漢中之地,使劉軍達到空前的強大,劉備也進位稱漢中王.
  夷陵之戰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諸葛亮北伐 蜀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魏司馬懿掌握兵權
  姜維北伐 蜀國國力被大量消耗
  魏滅蜀之戰。蜀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晉滅吳之戰 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三國大事件年表
  184年 2月 黃巾起義。
  10月 張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廢少帝劉辯爲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爲帝,是爲獻帝。
  12月 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爲遼東侯。
  191年 孫堅破卓,斬華雄。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卓。
  6月 傕、汜圍長安,殺允,敗布。操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爲“青州兵”,實力壯大。堅擊表,戰死。
  193年 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 布擊操。謙病亡,備領徐州牧。
  195年 10月 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 7月 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回長安。布占徐州,劉備投操。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
  197年 袁術在壽春稱帝。操討伐張繡,失敗。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 9月 布攻打備,破小沛。
  12月 操擒殺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 11月 繡降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操。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備討伐術,術病死。
  200年 操誅殺承等。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 操偷襲烏巢。
  201年 操敗紹于倉亭。備投奔劉表。
  202年 5月 紹病死。
  203年 權討伐黃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並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烏桓,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北方。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操從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爲漢丞相,郭嘉病死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殺孔融。
  9月 劉琮降操。
  11月 赤壁之戰,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 10月 備與權之妹成親。
  210年 操建成銅雀臺。瑜亡。公孫康遣公孫模、張敞等興兵伐韓、濊,建帶方郡。
  211年 操攻破馬超。備入川。
  212年 10月 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備駐紮霞萌關。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 5月 獻帝封操爲魏公,加九錫。
  214年 5月 權攻破宛城。
  7月 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 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操,事泄,操誅殺衆人。劉璋投降備,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 7月 操征張魯。
  11月 魯降操。逍遙津之戰。操在濡須打敗權。
  216年 操稱魏王。
  217年 2月 操進攻濡須口,權敗。
  218年 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 羽失荊州,被權殺害。
  220年 1月 操病亡。
  10月 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 4月 備稱帝。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權稱吳王。彜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備。
  223年 4月 備死于白帝城,禪繼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 曹睿封司馬懿爲驃騎大將軍。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 亮上書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權稱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爲太傅。馬鈞制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 遼東公孫淵自立爲燕王。
  238年 5月頃 魏明帝遣劉昕、鮮于嗣取帶方、樂浪
  8月 懿平遼東,殺公孫淵。日本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親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 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魏帶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 權派軍攻打海南島。高句麗東川王位宮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傷亡慘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儉從玄菟出發攻高句麗
  9月 百濟臣智襲取樂浪邊民,後懾太守劉茂威歸還
  10月 魏軍攻克丸都,東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儉以王頎東追至挹婁界,劉茂、弓遵別遣伐濊
  245年 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5月 魏軍各路征伐高句麗的軍隊皆告捷,毋丘儉刻石紀功並凱旋。
  246年 毌丘儉兩破高句麗。
  247年 蜀將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頎繼任帶方太守,遣張政攜詔書、黃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爲丞相。
  249年 1月 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降蜀。維伐魏。
  250年 權廢孫和爲庶人,賜孫霸死,立孫亮爲太子。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 魏太尉王淩陰謀叛變,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長子司馬師爲大將軍。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 諸葛恪進攻魏,無功而返。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恪。
  254年 9月 師廢曹芳。
  10月 曹髦繼位。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 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師。師亡。昭爲大將軍。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 4月,昭討伐諸葛誕。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滕胤等人。
  257年 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 魏軍破壽春,斬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爲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爲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綝。
  260年 5月 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 曹奐繼位。
  262年 10月, 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遝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鍾會維密謀失敗被殺。昭稱晉王。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 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 炎廢奐爲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 吳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6年 2月 東夷八國歸化
  7月 東夷十七國內附
  277年 晉文鴦擊破鮮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月 東夷六國來獻
  279年 西晉出六路兵馬攻打吳。
  280年 西晉滅吳,皓降,吳亡。

世家大族

  魏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爲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于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爲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勝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操,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操是“贅閹遺醜”。官渡之戰時,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操不得不度外用人,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于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操選官的真正准則並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局勢。操得鄴城後,立即辟用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爲念。
文化方面
  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 “建安風骨”,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于此時。以何晏、王弼爲代表的玄學的産生,是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爲《傷寒論》及《金匾要略》),奠定了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于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黃巾起義和張魯的失敗,略有沈寂,佛教則繼續流傳。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朱士行遠赴于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周易方面,管輅著作主要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破躁經》1卷、《占箕》1卷,被後世蔔卦觀相的人奉爲祖師,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三國兵制
  魏的中央軍,分中軍和外軍。中、外軍的來曆,何茲全《魏晉的中軍》一文作了明確的闡述:“‘中軍’是對‘外軍’而來的,中外軍的區別形成于漢建安時代(196至220年),到魏黃初年間(220至226年)都督制成立,中外軍的區分及中外軍的名稱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團不過是當時割據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取得冀、並、青諸州以後,他的統治區才漸具國家的規模。這時局面大了,再不能象過去一樣,帶領一支軍隊(雖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處征戰,因之便産生了留屯的辦法。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軍隊在那裏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這種留屯制,實即魏晉以下盛行的軍事上分區的都督諸軍制的濫觴。這種情形,發生于曹操打敗袁紹占有冀、並諸州之後,到赤壁戰後,三國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漸漸固定爲一種制度,而且發展爲後來的都督制。國家的軍隊既在事實上分了內外,內外的名稱自然也跟著形成,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爲外軍;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爲中軍。”
  魏的中軍略等于漢代的南北軍,擔負著宿衛皇宮、拱衛京師的任務,《曆代兵制》認爲“魏制略如東漢,南北軍如故”,依然把魏的中軍稱爲南北軍。不過由于漢末三國戰事頻仍,中軍常常四出征伐,與漢代北軍相比,魏中軍的作戰任務重得多。
  《曆代兵制》敘述了魏中軍的發展:“初,曹公自置武衛營于相府,以領軍主之。及文帝增置中營,于是有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武衛營是曹魏集團最親近的宿衛禁兵,其設置時間,《補三國兵志》說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時曹操剛做相國,便在相府自置武衛營。當時漢帝的禁兵爲數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衛營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漢宮。武衛營的統帥最初是許褚,官職爲武衛中郎將,後遷武衛將軍。曹魏作武衛將軍的,都是皇帝很親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壘、中堅二營,歸中領軍統帥,魏明帝又置驍騎,遊擊二營。《曆代兵制》只提到武衛、中壘二營,有所疏漏。“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也是不確的。事實上,曹魏先後置武衛、中壘、中堅、驍騎、遊擊等新五營,歸中領軍統帥;東漢以來北軍的屯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五營,曹魏時期依然存在,但兵員已少的可憐,五校地位已不如武衛將軍等,已無可能去統帥武衛、中壘等新營。
  關于魏中軍的組織系統,《曆代兵制》說:“有中、左、右、前軍各一師,又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其他雜號無常數。”陳傅良認爲,漢的南北軍到曹魏時期演變爲中、左、右、前軍了。其實,只有中軍相當于漢的南北軍,所謂左、右、前軍等,顯然與中軍相對,可能是對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軍的稱呼。《三國志》、《資治通鑒》常有“東兵”、“東軍”一類提法,都是指留屯東方的外軍,左、右、前軍等也是這類提法。中軍的統帥,陳傅良認爲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曆來談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樣,以爲魏中軍同時存在中護軍、中領軍與領軍、護軍這樣一批統帥。其實領軍與護軍和中領軍與中護軍是不同時期的職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爲相,以韓浩爲護軍,史渙爲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爲中護軍,領軍爲中領軍。”這段話與史實略有出入,但指出中護軍、中領軍的前身就是護軍、領軍,無疑是正確的。改領軍、護軍爲中領軍、中護軍,是由于當時中央軍在事實上已分成中軍與外軍,所以要在中軍統帥領軍、護軍前冠以中字。由于領、護軍改名中領、中護軍後還有人沿襲舊稱,載之史書,故後人往往認爲領、護軍與中領、中護軍並存。對于中領軍或中護軍中資曆厚重者,可進稱爲領軍將軍或護軍將軍,但中軍也不可能同時既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又有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是中軍諸營的統帥,他親領中領營,並兼領中軍諸營;中護軍在中軍的地位僅次于中領軍,他負責武官的選用,並親領中護營。
  留屯各地的外軍,開始編制很不一致,統帥往往臨時由中央委派和更換。到魏文帝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曆代兵制》:“黃初三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征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諸州軍事,是代表中央分駐各地的軍事長官,所領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軍隊。所謂四征四鎮,是指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與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等稱號,此外還有所謂四安四平將軍的稱號,這些都不是固定軍職,而是臨時贈封的稱號。從這些稱號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諸州軍事的將軍,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鎮壓之權。中外諸軍即中軍與外軍,“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則是以大將軍統帥全國中央軍,大將軍成爲曹魏最高軍事統帥。曹魏政權是取代東漢王朝而建立的,開始仍以太尉爲最高軍政長官,置大將軍後,太尉最重要的權力被分割,所以陳傅良說大將軍“位太尉上”。  
  除了中軍與外軍,曹魏政權還有作爲地方兵的州郡兵。東漢光武帝罷兵募士,郡國兵力十分薄弱。到東漢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據稱雄,兵力轉強,多數州郡的軍隊則逐一消滅或兼並。曹操統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或被消滅,或被收編,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軍,而沒有地方武裝了。當時丞相主簿司馬朗建議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裝,以“外備四夷,內威不軌”。《曆代兵制》:“自納司馬朗之言,複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蓋太守或刺史兼帥。”州郡兵以守備本州郡爲職,必要時也應調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軍、外軍低,“州郡都督不與中外軍同......苟在中軍之例,雖下功必侯;如在州郡,雖功高不封”(《晉書.段灼傳》),但地方州郡長官的權力卻借此大大膨脹起來。所以《曆代兵制》認爲,曹魏政權的“兵權外聚于州牧,內歸于大將軍及太尉”。因此後來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緣邊州郡刺史、太守的領兵權,另外派遣大將去鎮守,以免刺史、太守領了兵則“專心軍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獨修務本之業”(《三國志.魏志.杜恕傳》)。
  曹魏兵制,還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陳傅良對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兩種,是漢代官田出租辦法及邊郡屯田的推廣。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農掌管全國的民屯,典農中郎將負責一州郡的民屯,典農都尉負責一縣級單位的民屯,屯司馬負責一生産單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務是種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獲上繳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實行軍法部勒式管理,應該納入兵制研究的範圍。建安初年開始的屯田,本是爲了束縛流民于土地和爲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軍需;到魏末晉初,統治者爲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經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毀滅性破壞。兵屯的開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軍事編制,設立在與吳蜀兩國對峙的邊境,讓士兵且佃且守。東吳也有與曹魏大體相似的兵.
  蜀漢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點。蜀的中央軍,《曆代兵制》說:“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後督、將軍、兼一人。其將校略如漢。”五軍即前、後、左、右、中軍。中軍與曹魏一樣同時又是宿衛部隊;前、後、左、右四軍略等于曹魏的外軍。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爲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五軍的組織系統不完全一樣,中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都護、領軍、典軍各一人;前、後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領軍、典軍各一人;左、右軍有護軍、監軍、都護各一人。據《三國志.蜀志.關張馬黃趙傳》,前、後、左、右軍的統帥分別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只有中軍統帥是護軍;而據王平、劉敏、姜維等傳,前、後、左、右四軍又常以護軍或監軍爲各自的統帥。因此,前將軍等官號,究竟是護軍的另稱還是進稱,或者是不同時候的職官,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蜀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曆代兵制》:“兵有突將、無前、(上宗下貝)叟、青羌、散騎、武騎之別,蓋不全用蜀人也。”“劉璋時,三輔流人數萬,收以爲兵,號東州兵。”這裏所舉的尚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志》統計,蜀有以下稱號的基層軍隊:曲長,漢軍本有部和曲的編制,蜀有曲長,則在部分軍隊尚有曲的編制。屯將,蜀有屯將,則有屯的編制。突將,沖鋒隊的將領,則蜀軍往往有專門的前鋒隊。無前、無當,二者可能同爲一支精勇的隊伍。飛軍,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爲主,分爲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隊伍。虎騎,精勇的騎兵隊伍,此外還有散騎、武騎等騎兵隊。白(目毛),由以白羽毛爲飾的少數民族組成。(上宗下貝)叟,由(上宗下貝)人(湘、川一帶的少數民族)組成。此外還有夷兵,由荊州一帶少數民族組成。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蜀政權不僅讓蜀中漢人當兵,而且大量以外族爲兵,組成飛軍、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貝)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從東州兵的情況還可看出,蜀漢還把外來流民組建成軍隊。
  東吳兵制比較雜亂,大體也與魏無異。其軍隊特點,如《曆代兵制》所說:“吳多舟師,營校略異于漢。”東吳立國江南,北有長江天險,東南有東海、南海,內地多湖泊水澤,多水域的自然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物産和發達的經濟,決定其水軍強于魏、蜀,以致數次以舟師挫敗來進攻的曹魏大軍。東吳的般只體積大、數量多,並且有艨艟、鬥艦、樓船、飛雲、蓋海、赤龍、馳馬、長安、大舶、大(舟扁)、青龍戰艦、晨鳧等衆多名號。根據《吳書》的記載,當時能載馬八十匹的還算小船(《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據《晉陽秋》,西晉滅吳時,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其中包括運輸船和戰船,運輸船中,相當大一部分屬于水軍作運輸軍需用。這樣,我們雖不能得知東吳水軍船只的具體數字,但其規模之大則是可以想見的。當時東吳水軍舟師不僅時刻巡守長江天險,而且遊弋于遼闊海域。東吳水軍統帥爲水軍都督。
  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蜀漢相同,有前、後、左、右、中五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
  東吳軍隊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組成,以山越爲兵,僅見于記載的已不下十余萬。西晉滅東吳時,接收其軍隊二十三萬。東吳軍隊有許多不同名號。《曆代兵制》:“兵有解煩、敢死兩部,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及健兒、武射之名非一,調度亦最無法。”這裏列舉的也很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志》統計,東吳軍隊有下列名號:羽林,是宮廷禁衛部隊。虎騎,拱衛京城的騎兵部隊。敢死、解煩、無難、馬閑,都是精勇的沖鋒隊,多分左右兩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領兵。五營、五校,各有五營兵,五營有五營督領兵,五校有五校督領兵。升城、繞帳、外部、營下、帳下,大約都是屯駐在京城以外的隊伍,分屬前、後、左、右四軍。還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健兒、勇敢、虎射吏等名號的地方兵。從義士、健兒等名號推測,這些地方隊伍可能大多爲東吳豪族將帥厚養的子弟兵。《三國志.吳志.甘寧傳》:“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爲用命”。可見這些隊伍與其世襲將領的關系非常特殊。

三國士兵裝備
  
  【防護裝具】
  防護裝具主要是讓穿戴使用的士兵能夠避免受到直接的殺傷,主要的防護裝具有:甲、胄、盾。
  在春秋時代,一名戰士所穿戴的防護裝具合稱“甲胄”,甲就是護身甲、通常是用來指稱“皮甲”,胄就是頭盔。進入戰國時代,鐵制裝具開始用來裝備士兵,因此護身的金屬裝具被稱爲“鎧”,所以,直到隋唐之前,士兵的護身裝具依材質不同有甲(皮革)和鎧(金屬)兩種,直到隋唐之後才打破這種劃分,以“鎧甲”稱之。胄在戰國時期出現以鐵鑄成的鐵胄,因爲形似鍋子,所以胄又被稱爲兜鏊。三國時代士兵的配備,防護裝具是做爲頭盔的‘兜鏊“,兜鏊主要由一個半圓型的鐵制砵狀物護住士兵頭部,在兜鏊的後部有用鐵片編成的「頓項」以保護後腦、臉頰與頸部。
  而用來保護士兵身體的護身鎧甲,在三國後期是流行被稱爲”筩袖鎧“的鎧甲,外形就像是一襲現代的短袖套衫,主要是由一片片的鐵片編成。因爲鎧甲帶袖,所以可以連帶保護士兵的上臂與腋下。在漢代劉勝墓中有出土一套類似的鎧甲,不過漢代的鎧甲胸前可開襟,穿戴方式很像在穿襯衫,而三國的筩袖鎧胸前不開襟,以增加防護力,所以穿得時候要像現代穿ㄒ恤一樣從頭套入。
  除了筩袖鎧外,三國初期已經開始出現其它型制的鎧甲,以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爲例,文中就提到了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馬鎧等五種,由于上述五種鎧甲流行于南北朝甚至部份還一直流行至唐朝,所以學者推測,三國時代可能已出現了新的鎧甲,只是制作費時又花錢,只有王公貴族才穿戴得起,直到南北朝時才逐漸普遍流行于軍隊中,例如,有可能三國末期的騎兵已經小規模穿戴便于在戰馬上廝殺的兩當鎧。
  盾是士兵用來防止刀矛矢石傷害的手持防護裝具,最初叫做“幹”,後來叫做“牌”,使用材質通常是木、藤、竹、皮革等,秦漢之際開始出現鐵制的盾,但是並未普遍使用。
  三國時代的士兵所使用的盾,一改兩漢士兵常用的上短下長梯形盾,其外形通常爲長六角形、盾面中脊微凸,飾有獸面紋,可以用木柱支撐立于地上。三國時代的盾並沒有實物出土,現存的實例是來自敦煌莫高窟的西魏壁畫中。
  還有另一種小型的盾稱爲“鈎鑲”,這是一具附有長鐵鈎的小型鐵盾,主要是用來對付使用長戟的敵人。使用時,士兵一手拿鈎鑲一手拿環首刀,當敵人的長戟刺(或劈)過來時,就以鈎鑲上的長鐵鈎勾住敵人的戟頭,再沖過去給敵人一刀。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直接使用鈎鑲上的長鐵鈎來殺傷敵人。鈎鑲出現于東漢,不過三國時還是有士兵在使用。
  【主要格鬥兵器】
  三國時代士兵的主要格鬥兵器也是沿襲兩漢,以長柄兵器中的矛與戟爲主,通常長度都在2m到3m間。
  戟融合了矛與戈兩種兵器的特色,可以擊刺、勾拉、劈啄。自漢代以來,戟就是部隊士兵使用的主要長柄兵器,廣泛地爲步兵與騎兵使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也出現了較短的“手戟”,可以單手持握(分爲防禦用和攻擊用的兩個類別。同時也可作爲投擲武器和防禦的護臂武器,主要用于步兵面對騎兵時的防衛性攻擊和格擋箭矢的遠程攻擊),故士兵可以一手持手戟、一手持盾牌或者雙手都持手戟作戰,像是《三國志》中的《典韋傳》就記載了典韋愛用雙戟與長刀。
  在三國,士兵們仍然大量地使用長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冶金技術的改進,筩袖鎧的防護力大爲提高,兼具矛與戈功能的戟,在三國末期已經無法有效地以戈頭殺傷敵人,故戟的重要性下降,最後在晉朝時將其地位讓給了長矛。
  矛自古就是中國軍隊大量使用的兵器之一,主要是用于擊刺和挑紮,爲了因應防護力提高的甲胄,三國後期的矛沿續自兩漢以來的改良,主要是將矛頭刃部加長,以增加破甲能力。在四川曾出土東漢時期的鋼鐵矛頭,連鋒刃帶套柄全長約48分。
  三國騎兵所使用的矛也開始與步兵用矛不同。由于重視騎兵武器的直刺能力,所以騎兵用矛逐漸增加長度,至三國末西晉初出現一丈八尺(約4m)的騎兵用矛,這種長矛被稱爲“槊”,也有人稱其爲丈八蛇矛。
  還有一種長柄兵器被稱爲“長刀”,也被後世稱爲“大刀”。其形制就是在長柄端安上具有寬大刀刃的(直體)刀身。長刀可能是源自于西漢的“斬馬劍”,這是漢軍與遊牧民族騎兵沖突時,將雙刃劍安裝到長柄上所産生的兵器。除了利用單刃厚脊的刀身給予敵人殺傷外,長刀還可以使用本身的重量將敵人“劈殺”。
  在《三國志 典韋傳》中曾提到,典韋最愛使用雙戟和長刀,這是正史中關于長刀最早的記載,此時的長刀全長可能有七尺( 1.6公尺)。經推測長刀雖然出現很早,但是直到東晉時才開始逐漸大量配發部隊,至唐代成爲騎兵或部隊中下級幹部使用的武器。
  【遠射兵器】
  另外一種步兵主要兵器是弓與弩,這是重要的武器,特別是弩,從兩漢至三國都是由國家統一制造再發給士兵,一般平民是不准私自擁有弩。弓與弩除了利于防守外,更是對付騎兵的有效兵器。中國自古就經常與北方的遊牧民族發生武裝沖突,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射戰術,中原政權則是以步兵爲主的部隊就是以弓與弩爲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主要武器,寄望能以較長的射程殺傷遊牧民族騎兵,達到驅離的目的。
  弓的特點就是射速較弩快,歐洲曾經比較過熱那亞弩手與韋爾斯長弓手的射速,在一分鍾內,一名熟練的弩手可以發射二至三箭,而一名熟練的弓手則可以發射十箭。不過,較快的射速換來的是較短的射程和較小的威力,而且要訓練出一名能夠快速、精確射擊的弓手往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訓練。
  相形之下,弩的特點就是射程較長、威力較大,弩手在張弩上箭完之後,可以在不受是否是初次使用的影響下迅速的用于瞄准射擊敵人(亦可用于狙擊前敵指揮官時用于長時間精度射擊的瞄准),同時,就訓練時間而言,一位弩手與弓手比起來,弩手的訓練時間較短,明代《武備志》的作者茅元儀就曾形容弩是:“朝學而暮成”,所以弩適合用來裝備只經過短期訓練的士兵。
  正由于弓與弩彼此的優缺點是互補的,所以,除了將弓弩兵與矛戟兵混合運用外,也可見到弓兵與弩兵編爲一隊,交相掩護。

三國時期的經濟

  魏國經濟
  曹操迎獻帝于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爲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因此,操設置田官于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裏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國經濟
  蜀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爲根本。 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因而減低稅收。 自劉備占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並曾采用閉關息民,務農殖谷。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並推行屯田,以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産。 此外。亮及法正對冶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 後來關羽失荊州,備討伐吳敗亡,使蜀面臨崩潰邊沿,故亮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綿生産量,以助加快恢複國力之步伐。
  吳國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産技術與文化,爲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 原本吳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及後生産技術注入,農業生産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爲國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爲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並設置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爲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爲屯田客。吳位于長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興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資源和作軍事防備。

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域)

  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 今陝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稱爲“司州”。
  豫州:治所 譙(皖亳縣) 轄區 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治所 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轄區 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魯郯城縣西南) 轄區 今魯東南部,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青州:治所 臨錙 轄區 今魯北部及冀東南角。
  涼州:治所 隴(甘清水縣北) 轄區 今甘東南部。
  並州:治所 晉陽(太原市西)今陝北部,秦大部及內蒙之一部。
  冀州:治所 鎬(hao)(冀柏鄉縣北) 轄區 今冀西南部。
  幽州:治所 薊(北京城西南)。轄區 今冀北部,遼、吉各一部。
  揚州:治所 曆陽(皖和縣,後遷壽春) 轄區 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荊州:治所 漢壽 (湘常德市東) 轄區 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益州:治所 雒(川廣漢縣,後綿竹,再成都) 轄區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治所 廣信(桂梧州市)

  三國地理:

  東北:並州 (寧夏和內蒙古一部分地區)
  青州 (山東與河北)
  幽州 (遼寧,黑龍江,內蒙古一部分地區)
  冀州 (山西)
  兗州 (河南)
  西北 涼州 (甘肅一部分地區與新疆一部分地區)
  司州 (甘肅一部分地區與新疆一部分地區)
  雍州 (青海)
  西南 益州 (四川與西藏一部分地區)
  荊州 (湖南)
  豫州 (湖北)
  交州 (廣東,廣西,貴州)
  西南 徐州 (安徽,江蘇,上海)
  揚州 (浙江,江西,福建)
  
酒在三國中的作用

  三國時期,各地紛紛出現一些禁酒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糧食匱乏。但酒作爲一種已經較爲普及的消費品,這些禁酒措施並未能阻止酒文化的繼續傳播。相反,三國期間各國好酒之人比比皆是,其言行更爲我國的酒文化增添一道亮麗的色彩。同時,酒也被普遍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1 祭祀,這是酒最早的功用。古時鄉宴祭神,必以尊者或老者一人舉酒祭地。三國時,酒被大量用于各種祭祀禮儀。
  2 慶功、勵志、勞軍。三國時期,戰爭頻繁,酒在很多時候用于慶賀戰功、鼓舞士氣、犒勞軍隊。《三國志?吳書?甘寧傳》有記載:甘寧投奔東吳後,建議孫權征伐黃祖,奪取荊州,再圖巴蜀。孫權聽從其言,舉酒屬寧曰:“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
  3 娛樂。娛樂可能是酒後來的最大用途之一,這自不用說。飲酒娛樂留傳至今,小飲以雅情。
  4 收買人心。借酒收買人心古已有之,三國時亦有多起。呂布因反複無常,爲天下英雄所忌,在山窮水盡之時投奔劉備,擺酒設宴,只是爲消除劉備的戒心,以求有一個落腳點。可惜劉備心明知此卻不能防,呂布站穩腳跟後,劉備反而不得不依附呂布。
  5 避禍。政治動蕩之際,人們多借酒遣懷,很多人還飲酒酩酊大醉,一方面示以不合作,另一方面又借此保全性命。高平陵之變後,魏晉名士之好酒,多因爲此。
  6 服藥。關羽在“刮骨療傷”時,“割炙飲酒自若”,這是把酒當作了麻醉藥,酒在此處起到了麻醉鎮靜的作用.
  
三國謀士排行

  1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術,當之無愧的NO1。
  2 司馬懿:和諸葛亮抗橫多年,又智奪大權,爲西晉建立和統一三國開創了基業。
  3.賈詡:就謀士地位來說,可爲第一。
  4.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謀士,極其多智。
  5.龐統:老諸和其並稱 臥龍 鳳雛,自然不俗。
  6.陸遜:可謂東吳第一高人,呂蒙死後中流砥柱。
  7.徐庶:諸葛亮的朋友,可惜爲陳昱所算,屈事曹操,不得其志。
  8. 程昱:此人雖然名氣不大,可智略不低,于赤壁一戰時就曾看破黃蓋之詐降計策。
  9. 荀彧:曹操重要謀士,多智,有王佐之才。
  10.周瑜:東吳名將,多智謀。
  11. 姜維:諸葛亮的接班人,爲人獨斷,在軍中朝裏無至交好友,故而領軍于鄧艾作戰時獨木難支。
  12.鄧艾:姜維的有力對手,可歎功成身死。
  13.田豐:袁紹手下第一謀士,然不爲袁重用。
  14.魯肅:大智若愚,周瑜之後東吳砥柱。
  15.荀攸:曹操的重要謀士。
  16.鍾會:其父爲曹操時代長安令鍾繇,和鄧並爲北方的才俊,貪于權勢。
  17.馬良:有才智,能吏。
  18.諸葛恪:可謂神童,然聰明顯于外,被滅全家。
  19.楊修:機智,但耍小聰明,由于參與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終爲曹操所記恨,終被曹操借機殺死。
  20.陳宮:多謀之士,然未得明主。

  三國武將排行

  毛批《三國》有三國24位名將的排名:
  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雲、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褚、孫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淵),
  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郃、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
  神槍張繡與文顔(張繡、文醜、顔良),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8.htm

 

台長: 阿楨
人氣(5,260) | 回應(3)|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武則天》
此分類上一篇:《王昭君》

阿楨
大陸各地爭「貂蟬」 搶旅遊商機【中央社2011.04.28

中國大陸甘肅省臨洮縣今天宣布,已成功註冊「貂蟬」和「貂蟬故里」商標。甘肅、山西及陜西共3省4地的「貂蟬故里」之爭至此告一段落。
甘肅省臨洮縣、康樂縣、陜西省米脂縣以及山西省忻州縣爭取「貂蟬故里」的爭議及話題不斷。
為了爭奪「貂蟬故里」名號,甘肅康樂曾表示要投資人民幣4.8億元,建設臨洮至康樂間的公路,打造「貂蟬故里」景點;陜西米脂提出打造「黃土高原小三峽,貂蟬故里柳家窪」的計畫。
中共官方人民網引述臨洮縣副縣長張玉表示,臨洮民間自古以來就有「貂蟬故里在臨洮」的傳說,臨洮縣潘家集還有一處叫貂崖溝的地方,傳說貂蟬曾經在此隱居。
張玉說,2008年起,臨洮找來專家對「貂蟬故里臨洮說」進行考證分析。經歷史專家判定,臨洮就是貂蟬的故鄉。2009年起,臨洮向大陸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申請,註冊成功「貂蟬」41個類別、「貂蟬故里」37個類別,共78個類別、800多種產品的商標專用權。
張玉表示,臨洮將深入挖掘「貂蟬」和「貂蟬故里」的品牌價值,全面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在史料研究整理、帶動產業發展、開發商旅文化產品等方面下功夫。
2011-04-29 07:32:38
版主回應
呂布與貂蟬 16集DVD 張敏/呂良偉

產品內容:
  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歌妓秦氏,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被推出家門,風雨之中秦氏生下一女取名(羅馥)貂蟬,當晚輩過路人辛福救回家中,將母女兩人收養。當時朝廷腐敗,董卓專權,辛福一家人在一次圍剿黃巾軍中慘遭殺害,只剩小兒辛延年在梅嫂的庇護下生還....

王允、董卓和呂布,貂蟬更愛誰?以下是對他們之間的關係所進行的分析:

  貂蟬從小就被王允選入府中,被教以歌舞,後來漸漸出落成為一個絕色美女。面對有著「閉月」之貌的美色,再正經的男人也不會置之不理、無動於衷的,即使是有著強烈「正義感」的王允,也不會放過她。王允是自己的恩人,又是自己的主人,貂蟬即使不願意也難以拒絕,只得委屈獻身。貂蟬名義上是王允的「親女」,實際上是王允的「小妾」。貂禪在「婦妾」眾多的王允身邊,既得不到恰當的名分,也得不到更多的愛情,想到自己「年方二八」,正處妙齡,想到自己「色伎俱佳」,條件不錯,想到王允陽奉陰違不夠英雄,想到自己的花容月貌一輩子會被埋沒在此,所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時常「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
  有一天,貂蟬的「午夜幽怨」被王允無意中聽到,王允非常生氣,不僅把貂蟬罵作「賤人」,還懷疑貂蟬與別人「有私情」。貂禪聽后非常吃驚,連忙跪在地上極力申辯。在聽到王允「欲用連環計」離間董卓和呂布的關係時,機靈的貂蟬馬上意識到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個不僅可以擺脫王允,還可以追求幸福、實現人生理想的絕好機會,於是連忙說:「妾許大人萬死不辭,望即獻妾與彼」。按理說,王允把貂蟬豢養了這麼些年,即使王允對她一般,貂蟬也應當對王允感激涕零,對王允戀戀不捨,不忍離去才是,哪怕是裝作演戲。可貂蟬卻如此痛快的答應了,甚至恨不得馬上就要飛到董卓或呂布身邊。這說明貂蟬對王允是沒有多少感情,更不必說愛情了,甚至非常憎恨和厭倦,而此時的董卓朝綱獨斷、不可一世,呂布武藝高強、英雄了得,正是自己愛慕的對象。
  貂蟬在認識董卓和呂布的時候,董卓「相國」,是「太師」,是「尚父」,一手遮天,是當時東漢政權的實際掌控者。而呂布不過是「將軍」,是董卓的「義兒」,官位不過騎都尉、中朗將、都亭侯,與董卓相差甚遠。況且董卓老早就有想當皇帝的野心,貂蟬心想自己在董卓身邊,憑著自己的聰明美貌才智心計,以後坐到皇后位置應該不是件難事。呂布雖然勇猛,但是沒有權力,沒有資本,沒有地盤,只是董卓手下的一介武夫,而且有勇無謀,日後肯定成不了什麼大氣候,如果自己跟隨呂布,最後充其量也就作個「誥命夫人」,哪有皇后的氣派大。
  董卓不僅擁有天大的權力,把「董氏宗族,不問長幼,皆封列候」,而且很樂衷於享受,他在離長安二百五十里的地方,建立了一所與長安城不相上下的豪宅,並美其名曰「郿塢」,裡面美女俊男、奇珍異寶無數。貂蟬出身寒微,自然嚮往能夠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做夢都想去郿塢見見世面。貂蟬固然奉命在董卓和呂布之間周旋,但心情一直不太好,當董卓為討她歡心,答應和她一起去郿塢「同受快樂」時,貂蟬立馬「收淚拜謝」,多雲轉晴。
  董卓雖然身體肥胖,但性功能高亢,能夠「每夜入宮,姦淫宮女」,自己和董卓睡的第一個晚上就雲雨無度,以至於第二天呂布來訪時,董卓因夜來「與新人共寢,至今未起」,氣的呂布直打哆嗦。董卓自納貂禪后,為色所迷,如獲珍寶,愛不釋手,把她比作「月宮仙子」,天天守在一起,以至於「月余不出理事」。董卓生病時,諸事不宜,「貂蟬衣不解帶」的在一邊侍侯,兩個人你恩我愛,如膠似漆。董卓死後,「呂布至郿塢,先取了貂蟬」,並「娶貂禪為妾」。呂布雖然也很好色,但決沒有董卓在性事上的那般能力,也不會有董卓對美色上的那般細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呂布只知道和貂禪「飲酒解悶」,無所事事,以致於貂蟬沒有為呂布生下一子半女。
  自古英雄愛美女,相反,美女更仰慕英雄,尤其是事業有成的英雄。自從被王允摧殘后,貂蟬變得憂慮重重,長吁短嘆,以至被王允懷疑有私心。當機會從天而降時,貂蟬眼裡一亮,順勢抓住這個機會,一下子來到了董卓這個「權力和富貴中樞」的身邊。儘管董卓相貌丑了些,年齡大了些,身體胖了些,走路慢了些,比不上呂布英俊、年少、雄壯、幹練,但是董卓有權力,有地位,有能力,有野心,這些就足夠了。貂蟬是個聰明人,而且是個非常現實的女人,在甩掉了王允之後,董卓、呂布二者,董卓應是貂蟬的首選,呂布充其量只能算是她夢中的白馬王子了。
http://tw.wenbanzhu.com/%E7%8E%8B%E5%85%81%E3%80%81%E8%91%A3%E5%8D%93%E5%92%8C%E5%90%95%E5%B8%83%EF%BC%8C%E8%B2%82%E8%9D%89%E6%9B%B4%E7%88%B1%E8%B0%81%EF%BC%9F
2012-09-09 10:22:27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4:18:26
阿楨
「三國」早已不是中國的形狀:不懂日本,怎能拍好「無雙」?

《真・三國無雙》改編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尊重「遊戲原作」。「三國無雙」本來是所謂「割草遊戲」,該遊戲本就「極度」偏離於史實或演義,每個三國武將都是顏值破表的俊男美女,輕巧衝入千軍萬馬,放出華麗絕招,把敵方武將士兵轟上青天。儘管該遊戲說不上有什麼深度,但非常非常舒壓。再加上多情宛轉的日語聲優配音,玩起來的感受就是「萌」、「中二」再加上無比歡樂。
可是電影《真・三國無雙》卻完全偏離遊戲美學。導演努力把這部改編電影「還原」為羅貫中《三國演義》:舉凡劉備怒鞭督郵、曹操行刺董卓、曹操誤殺呂伯奢、劉曹煮酒論英雄等等,這些從來沒有在遊戲裡出現的「演義」情節,卻成了電影描寫重點。還有一些人頭落地、刀刃穿身的血腥鏡頭——剛剛說過,遊戲原作賞心悅目、無腦輕鬆,基本上「沒有」暴力跟政治元素。
  回應
舔日我見過
但從未見過這麼無恥的
日本改編潦倒中國文人的章回小說就是完美典範、完美顛覆、完美詮釋、注入日本美學新生命
中國電影改編日本經典遊戲就是不尊重原著、畫虎不成、東施效顰、殘忍破壞遊戲的舒暢體驗
改編的不好、觀影體驗不佳、令玩家失望
都不是什麼嚴重的事
但這種鳥事卻被版主上升到了
大陸沒資格改編任何有關三國的題材
這種說法從井蛙的口中噴出
我也是飽又醉了
2021-07-18 08:24: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