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20 06:09:55| 人氣1,479| 回應3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少書或許非專業的國際關係學者,而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雖然他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美國國內種族關係以及美國的國際關係。
故其《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9、10章,以史識將美國寫得有點損人(分化中蘇聯盟)又害己(中共參與越戰)。

不過張書仍太以美國看天下了!

是嗎?那我貼些對岸學者專家的觀點。
不過先看下此岸的研究:

于仁壽《中共對抗美蘇超強之研究》2003年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過去有關中共外交的研究較為輕忽軍事因素,這造成中共對外軍事行動只被當作外交政策的結果,而無視於外交政策與軍事因素之間所具備的互動關係。因此,本研究企圖將中共外交與軍事戰略相結合,並回答三個問題:一、中蘇共為何能夠發展成為同盟關係?二、中共為什麼選擇與蘇聯結盟後又反目,讓自己陷入兩強相逼的險境?三、在軍力明顯不如人的情況下,中共憑藉什麼力量先後與美、蘇進行軍事對抗?

本研究主張:一、中共決定結盟對象的關鍵,是因為當時蘇聯能提供比美國更為豐厚的利益,在政權還不穩固之際,決定中蘇共結盟的因素並不是因為雙方具備共同的意識型態;二、當政權開始穩固後,中共外交決策中意識型態的影響力便上升,意識型態的爭論確實是造成中蘇共分裂的主因;三、毛時代的中共知道利用陸權國家的戰略優勢,讓解放軍在地面作戰上不致落居下風,這是討論中共在對抗美蘇超強過程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因素;但也正由於中共在海空軍實力上的不足,使得美軍第七艦隊能夠遏制共軍「解放台灣」,也造成海峽兩岸分治問題直到今日仍懸而未決。

第一章 序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議題
第三節 現有文獻分析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五節 論文架構
第六節 史料來源略述
第二章 歷史背景:中蘇共結盟的曲折過程
第一節 聯盟理論
第二節 國共內戰前的中蘇共關係
第三節 國共內戰前中共與美國的關係
第四節 雅爾達協定的影響
第五節 國共內戰
第六節 新政權的外交抉擇
第七節 美蘇政策比較
第八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中共介入韓戰
第一節 中國戰略文化解析
第二節 戰略文化與嚇阻失敗
第三節 韓戰爆發過程
第四節 中共出兵參戰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兩次台海危機
第一節 消失的危機
第二節 萬隆路線的提出
第三節 第一次危機台海
第四節 中蘇共聯盟關係的變化
第五節 第二次台海危機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中共介入越戰
第一節 抗法援越
第二節 1954至1961年的發展
第三節 抗美援越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蘇邊境衝突
第一節 中蘇共交惡
第二節 邊境衝突過程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第四節 社會主義陣營的內在矛盾

毛澤東的“危機意識”與中蘇同盟破裂>牛軍

90年代中期以來,有關中蘇同盟破裂的研究出現兩個重要的特點。其一是越來越多的學者更加強調毛澤東個人的作用,甚至有學者認爲,在導致中蘇同盟破裂的各種因素中,"領導人(也包括蘇聯領導人)個人因素是最主要的"。其二是有關的論著證明,以往將毛澤東改變對蘇政策主要歸結于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和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捍衛國家主權、反對蘇聯控制(較早的論著一般都如此強調)等等,至少也是過于簡單了。它們更強調毛澤東選擇的國內發展戰略與他對蘇聯的態度和政策變化等等之間的關系,或者是毛澤東的意識形態或革命理念與赫魯曉夫路線之間的根本沖突。這些分析的共同點在于,它們基本上都將毛澤東的有關政策視爲理論思考的結果。   
如果將上述研究成果作爲一個出發點,便可以發現1957年到1959年可算是獨特的時期。從毛澤東探索中國發展戰略的角度說,它是毛澤東背離中共"八大"即定方針的開端;從他後來用以指導對蘇政策的理論的發展脈絡看,它又是刺激毛澤東進行他那獨特的思考並逐步形成"無産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的初始。在這個時期,毛澤東精神興奮,經常鬥志昂揚,但在推動他的事業時,卻經曆了兩次重大的挫折。最初是試圖吸取斯大林的教訓,嘗試進行政治改革,結果卻以發動"反右派運動"而結束。其次是試圖超越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動了"大躍進運動",然而到1959年至少敗象已露,最終在廬山會議上釀出反右傾鬥爭。國內這些重大事件與莫斯科會議、長波電臺和潛艇基地、中印邊界沖突、核武器合作、赫魯曉夫1959年10月訪華等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毛澤東思考的複雜背景,而毛澤東在這種背景下的思考和作用,仍然存在著諸多需要分析和解釋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在毛澤東的頭腦中,在思考和處理不同問題時,那些即定的概念是如何與國際政治中複雜多變的現象聯系起來的?爲什麽面對同樣的現象,他得出的結論會與那些與他信奉同樣理論的人不同?   
針對上述疑問,本文試圖通過分析1957至1959年間導致後來中蘇同盟破裂的事件以及毛澤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揭示毛澤東的"危機意識"對中蘇同盟破裂的影響。這裏所謂的"危機意識"並不是一個很容易精確定義的概念,它包含了毛澤東對世界政治的基本觀察和他對世界政治本質特征的感受,大體說來有三個方面:(1)認爲緊張與沖突是世界政治最基本的特征、(2)對威脅特殊的敏感以及(3)迫切追求激烈的變革或躍進。這種危機意識更象是概念與經驗、感覺的混合物,它區別于理論思想,沒有系統和明確的框架,但在強化理論思考和判斷形勢的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毛澤東的危機意識是在長期革命生涯中形成和強化,並植根于內心深處。它經常作爲一種潛意識,塑造毛澤東思考和理解國際事務的前提,從而對他的外交決策,包括處理與蘇聯的關系,産生重大的影響。   
在赫魯曉夫執政初期,中蘇關系確實一度向更符合毛澤東願望的方向調整。不過在經曆了短暫的密切之後,中蘇關系便開始出現新的裂痕,至1959年同盟的破裂已經無可挽回了。在這一急劇的發展過程中,毛澤東的看法和有關決策,包括在發展核武器問題上與蘇聯的分歧、反對蘇美緩和和發動大躍進等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那些重要決策的産生直接涉及到他那獨特的危機意識。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涉及的重大事件中,危機意識並不總是影響毛澤東思考和決策的唯一主觀因素,有時甚至不是主要的主觀因素。

(一)"原子彈"――危機與裂痕。
  
斯大林逝世以後,中蘇關系進入了重要的調整時期,在斯大林時期積累的矛盾和怨憤終于有了化解的可能,而且在赫魯曉夫執政初期,中蘇關系確實一度向更符合毛澤東願望的方向調整。不過在經曆了短暫的密切後,中蘇關系便開始出現新的裂痕,其原因直接涉及到毛澤東那獨特的危機感,即對外部軍事威脅的敏感和對國際形勢能否緩和深刻懷疑。   
毛澤東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觀念中包含著兩個重要的內容:其一是緩和與穩定即使不是虛幻的,也是相當有限的。抗戰結束前後他一度認爲,世界有可能真的出現緩和和穩定,大國之間在戰時建立起來的合作將長期維持下去,並最終導致各國內部鬥爭的緩解。然而美蘇冷戰和中國內戰幾乎同時爆發使他終于得出結論,在世界政治中,只有持續不斷、此起彼伏和各種各樣的危機,才是絕對的,而且通常需要通過劇烈的革命,才能消除危機的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說,1946年"中間地帶"思想的提出,標志著緩和已經從毛澤東心中永遠消失了。其二是當革命運動從根本上威脅到帝國主義的存在時,帝國主義國家將同有關國家的反動派公開"站在一個"極端,用分化革命隊伍或直接出兵幹涉來反對革命。建國以後一個時期裏,這兩種看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毛澤東對國際問題和中國安全環境的思考。   
建國初期的曆史似乎在證實毛澤東的上述看法。新中國剛剛成立,便在朝鮮戰場上與美國兵戎相見。在三年戰爭期間,美國一再發出擴大戰爭的威脅,還加緊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建立針對中國的軍事體系。這一切使毛澤東相信:"世界戰爭的危險和對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美國的好戰份子。他們侵占中國的臺灣和臺灣海峽,還想發動原子戰爭。"50年代中期,毛澤東確曾在與外國人會談時,多次談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過在他看來,那更多的是用來反對戰爭和爭取和平的策略,而不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實現的目標,因爲美英都不會接受。他在黨的會議上提醒全黨:"帝國主義勢力還包圍著我們,我們必須准備應付可能的突發事變,……我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要有所准備,當著突然事變發生的時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毛澤東決心與蘇聯結成同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擔心新中國將面臨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威脅,所以需要蘇聯在維護中國安全方面承擔義務,盡管中國有可能要爲此而付出較高的代價。經過朝鮮戰爭和兩次臺灣海峽危機,毛澤東清楚地意識到,面對美國海空軍先進技術兵器和戰術核武器的攻擊威脅,中國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是難以防禦的。所以從50年代中期開始,毛澤東和其他中國軍隊領導人制訂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並決定裁減軍隊,以便節省下經費,用于發展技術兵器,包括核武器。   
根據當時的條件,中國要迅速取得和發展先進武器和軍事技術,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徑,就是爭取得到蘇聯的援助。事實表明,正是發展諸如原子彈、導彈與核潛艇等問題,成爲導致中蘇關系緊張的重要誘因,其中最典型的是雙方在中國發展核武器方面的合作。蘇聯方面對中國迫切發展先進武器、特別是發展核武器的態度,引起毛澤東産生強烈反應。   
在整個50年代,中國曾經三次面臨美國直接和赤裸裸的核威脅。第一次是在朝鮮戰爭後期,中國領導人因此而命令在大城市准備防空洞,並計劃遷移在沿海地區的工廠。其他兩次核威脅發生在1954/55年和1958年的臺灣海峽危機期間。正是這種情況使毛澤東和中國領導人産生了迅速獲得核武器的迫切願望,建立有限的核打擊力量成爲積極防禦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解放軍"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需要指出的是,毛澤東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發展核武器的。一方面如上述是中國軍事安全的需要。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在毛澤東看來,擁有核武器關系到中國的國際地位。他認爲帝國主義"看不起是我們因爲沒有原子彈,只有手榴彈",因此中國"應該有原子彈並盡快發展氫彈。"如果考慮到每一次受到來自美國的核威脅,毛澤東除了表示無所畏懼以外,只有依靠能否靠的住尚有疑問的蘇聯盟友提供保障,便可以設想他內心的焦慮和屈辱感。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核武器實際上被認爲關系到國家安全與尊嚴的重大利益,而這直接涉及到毛澤東獨特的國家利益觀。   
如果說戰爭年代毛澤東考慮的是如何在危機和戰爭的環境中保存和推動中國革命運動,那麽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的關注中則包含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即如何在複雜和危險的環境中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在毛澤東的心目中,什麽是中國的國家利益並沒有被清楚定義出來,不過大致上可以概括爲六個字:"存亡、興衰、榮辱"。它們包含了國家的安全、發展、國際地位和威望等等內容,毛澤東如何處理它們的關系及其在不同時期如何權衡輕重緩急,是相當複雜的題目,在此不贅述。這裏只是指出,這種複雜的國家利益觀是決定毛澤東如何衡量形勢和危機程度的重要坐標,也是他進行外交和安全決策的宏觀目標。由此才能理解擁有核武器對毛澤東的含義,以及爲什麽毛澤東不能接受赫魯曉夫將中國置于蘇聯核保護傘下的安排。   
顯然毛澤東從一開始就試圖取得蘇聯的幫助。現有的資料表明,毛澤東第一次請求蘇聯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赫魯曉夫1954年10月訪華期間。在10月3日的會晤中,可能是因爲認爲已經向中國領導人作出了足夠的奉獻,赫魯曉夫主動詢問毛澤東還有什麽要求?毛澤東告訴他:"我們對原子能、核武器感興趣",希望蘇聯能提供幫助。赫魯曉夫沒有做任何承諾。他勸告毛澤東放棄這個打算,因爲中國沒有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工業基礎和財政能力,暫時依靠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行了。蘇聯在核武器上的保留態度使毛澤東和他的同事相信,蘇聯不可能事事滿足中國的要求,他們還會"在某些方面留一手"。   
在隨後的兩年裏,中國與蘇聯相繼簽訂了合作開發鈾礦的協議和蘇聯幫助中國建設核工業的協議,當然那都是用于"和平的目的"。直到1957年蘇聯領導人才同意向中國提供生産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資料和模型。9月間中國代表團前往莫斯科談判,此時赫魯曉夫剛剛在同反對莫洛托夫等人的鬥爭中占了上風,特別希望毛澤東能夠親自出席即將舉行的莫斯科會議。毛澤東則利用了赫魯曉夫的困難,直到中蘇雙方代表簽署了國防新技術協定,他才正式宣布將親自率團前往莫斯科。   
已經出版的有關論著表明,中國的要求大致包括原子彈、導彈和核潛艇等方面的技術。蘇聯同意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但是拒絕提供研制核潛艇的任何資料。對于協議涉及的重要項目,蘇聯也不肯就實施日期作出承諾,事後又一再拖延。蘇聯當時很可能並沒有打算滿足中國對核技術和設備的要求,盡管它派出了專家並提供了2枚短程地對地導彈作爲樣品。   
上述背景對于理解毛澤東在1958年發生的長波電臺與聯合艦隊等問題上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就蘇聯方面的那兩項要求本身看,未必比斯大林時期的某些做法更帶有所謂的"不平等"色彩,但是毛澤東表現出特別難以容忍。除了是因爲毛澤東認爲中蘇關系在斯大林去世後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之外,蘇聯在先進武器和生産技術上的政策確實使毛澤東有理由怒不可遏。他痛斥蘇聯人"看不起中國人",以爲"俄國人是上等人,中國人是下等人",並聲稱"你們不給援助,可以迫使我們自己努力。滿足一切要求,反而對我們不利"。後來赫魯曉夫親自前往北京平息毛澤東的憤怒,但是他的辯解是無濟于事的。蘇聯領導人既然無意按照毛澤東的願望,提供核武器和核潛艇的制造技術和設備,他們也就無法根本抹平已經出現的裂隙。   
1959年6月,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日內瓦舉行禁止核試驗的談判。蘇共中央于6月20日通知中國,爲了避免影響談判進程,已決定暫緩按照協議提供有關的模型和資料,兩年後再根據形勢作出決定。與此同時,蘇聯的核專家以休假爲由全部回國,而且再也沒有返回。這些再次間接地證明,蘇聯在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方面從一開始就是相當勉強的。在討論了蘇共中央的來信以後,毛澤東和他的同事相信,蘇聯即使在兩年以後也不會執行有關協議,他們決心克服種種困難,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中國成爲核國家。

(二)"美蘇緩和"――危機與裂痕。
  
1959年6月蘇聯決定延緩執行有關核技術協議不僅限于損害了中國的軍事戰略,而且還震動了毛澤東最敏感的神經之一,即大國妥協的結果往往威脅到中國的利益,以及損害革命運動的發展。   
毛澤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走上政治舞臺的,在他眼裏,世界危機四伏,一方面是列強侵略和壓迫弱小民族,同時它們之間也是相互攻伐不斷,到處是矛盾、動亂和沖突。此後的經曆在不斷加強而不是削弱他對世界政治的那種基本感受,即在國際政治中,對立、矛盾和鬥爭普遍存在而且是變動不居的。不論是中國近代的曆史還是本人的政治經曆都使他相信,大國間的對抗而不是妥協,使中國有更多的機會從中獲利,因爲中國是一個弱國。在他看來,1840年以來,中國之所以還能夠保持"半獨立的地位",部分地是因爲"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沖突"。"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幹涉"則是阻止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單獨占領中國的重要因素。1920年代中期,列強在華盛頓會議上的妥協和九國公約的簽署導致它們結成聯盟,成爲中國社會變革主要障礙。相反,1930年代列強之間矛盾的增長則成爲中共及其軍隊和根據地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毛澤東認爲,不論是爲了應付戰爭還是推進革命,都必須研究和分析各種矛盾,在利用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建立各種同盟關系。從抗戰後期和戰後初期美蘇在對華政策上的妥協中,毛澤東不僅看到了中國利權的喪失,而且經曆了被大國孤立,甚至蘇聯的冷遇。總之,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促使毛澤東對"大國妥協犧牲中國"的可能性極其敏感、警惕和反感。   
無獨有偶,就在蘇聯單方面宣布暫停執行國防新技術協議後不久,蘇聯在中印邊界軍事沖突中的態度又一次激怒了毛澤東。自1959年3月起,中印邊界緊張形勢加劇。盡管中國作出外交努力,試圖緩和中印關系,雙方還是在8月25日發生了軍事沖突。從此以後,中印邊界的緊張形勢有增無減,直至1962年爆發大規模的武裝沖突。   
理解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處理中印沖突的基本認識,對于分析他後來對赫魯曉夫的譴責是重要的。從1959年3月發生西藏叛亂起,中共中央就認爲,美國、英國和印度介入了這次叛亂,尤其是印度在美英的支持和鼓勵下,扮演了特別積極的角色。4月初毛澤東建議發動一場宣傳攻勢,揭露印度在西藏叛亂中的作用。在4月22日的政治局會議上,他決定必須公開譴責印度的擴張主義。在4月25日給胡喬木和吳冷西的信中,毛澤東強調應該公開批評印度在西藏問題上的政策,只是還不要點尼赫魯的名字,以便留有余地。   
由于斷定印度的政策已經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安全利益,特別是印度還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和鼓勵,毛澤東認爲必須堅決予以反擊,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因此也就對蘇聯的立場尤爲不能容忍。   
蘇聯領導人從一開始便表明不贊成中國的政策,認爲中國的強硬政策將增加尼赫魯推行中立政策的困難。中印邊界沖突發生後,蘇聯又將這一事件與赫魯曉夫即將訪問美國聯系起來,認爲中國反擊印度的軍事行動不利于蘇聯推行緩和政策。蘇共中央因此致函中共中央,對中印邊界沖突表示嚴重的關注,實際上也就是向中國施加壓力。9月10日,蘇聯不顧中國的反對,以塔斯社聲明的方式公開表明了不贊成中國的立場。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的反應是相當嚴峻的。他們認爲那是赫魯曉夫"爲了討好美帝國主義"而"送給艾森豪威爾的見面禮"。   
9月25至27日赫魯曉夫與艾森豪威爾舉行了他執政後的第一次會晤,這是蘇共在21大以後推行緩和政策的重要步驟。盡管會晤並沒有取得多少重要成果,赫魯曉夫仍然大加宣揚,稱之爲打破了"一直僵持的冰塊",是"道義上的巨大勝利"。需要指出的是,赫魯曉夫在會晤中與艾森豪威爾討論了中美關系,並暗示蘇聯願意居間調停,說服中國釋放拘押的美國人犯。在遭到艾森豪威爾的反對後,赫魯曉夫只是表示,他不贊成使用武力解決中美之間的分歧。沒有證據表明中國領導人曾經授權赫魯曉夫居間調停中美關系,但赫魯曉夫的作爲卻足以證明,毛澤東對"美蘇妥協犧牲中國"的擔心是有根據的。   
赫魯曉夫于9月30日到達北京。他此行可能既是要表示對中國戰友的尊重並消除他們的疑慮,也是要說服毛澤東接受蘇共21大的路線,配合蘇聯的對外政策。在9月30日的國慶招待會上,盡管周恩來客氣地祝賀赫魯曉夫"作爲和平使者"訪美取得成功,赫魯曉夫卻按捺不住地暗示中國領導人在對外政策上必須改弦易轍。他聲稱:戰爭作爲解決國際爭端的方式應該永遠被擯棄,而且不要企圖用武力去"考驗資本主義制度"。在同中國領導人的會談中,赫魯曉夫試圖說服毛澤東追隨蘇聯的緩和政策。他在臺灣、中印沖突等問題上,指責中國采取了"冒險主義"的政策,並稱"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不僅要在信念和目標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且我們在同盟行動上也是緊密聯系的"。
 赫魯曉夫的此類言行引起毛澤東的極度反感,不僅是從理念上,即使從中國當時面臨的形勢看,毛澤東都很難接受赫魯曉夫的政策。僅僅美國從1957年開始在臺灣部署可以運載核武器的"鬥牛士"戰術導彈一例,就使毛澤東有足夠的理由,拒絕與蘇聯共同軟化對美國的態度。更何況赫魯曉夫10月1日還告訴毛澤東,蘇聯已經不打算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面對這種"美蘇妥協"的結果,毛澤東激烈地譴責赫魯曉夫"有兩大怕,一怕帝國主義,二怕中國的共産主義"。他決心拒絕與赫魯曉夫合作。用他的話說就是,蘇聯不反美"我們自己反,因爲那時形勢是美逼我反,我不得不反"。   
中蘇首腦會晤以後,重新思考國際問題和中蘇關系,一度成爲毛澤東關心的重點,而且他開始在黨內進行思想動員,爲公開批評赫魯曉夫的對外政策做准備。在後來中共中央舉行的一系列討論國際形勢、蘇聯對外政策以及中蘇關系的會議上,毛澤東對有關問題發表了尖銳的評論,並表明他對1956年以來蘇聯對外政策的擔心也是他不贊成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上對斯大林的批評的原因之一。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利用紀念列寧誕辰90周年,發表了經過毛澤東本人和其他重要領導人討論修改過的三篇文章,系統闡述了他們對時代、帝國主義、戰爭與和平、和平共處、和平過渡等理論問題的觀點,以批判南斯拉夫爲名,尖銳批評了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指導思想。毛澤東顯然已經開始將中蘇在國際問題上的分歧歸結爲赫魯曉夫背離馬克思主義。

(三)"大躍進"――危機與裂痕。
  
1959年10月的中蘇首腦會談是中蘇同盟走向衰亡的轉折點。從中蘇關系演變的脈絡看,1959年10月以後中蘇矛盾愈演愈烈毋寧說是1957年莫斯科會議以後毛澤東與蘇共領導人之間的矛盾的總爆發。如果僅僅對1959年發生的糾紛就事論事,中蘇同盟的結束至少會被推遲,而且很可能不是以那種劇烈沖突的形式結束。可以肯定地說,1958年毛澤東對形勢的判斷和在此判斷基礎上制定的政策及其後果,對中蘇同盟的演變影響巨大。   
在1957年的莫斯科會議上,毛澤東曾經宣布當今世界形勢是"東風壓倒西風","我們的天上是一片光明,西方的天上是一片烏雲。那以後毛澤東相信,1958年的形勢簡直是少有的一派大好。他在批評"觀潮派"時說:"他們是好人,就是不懂當前形勢的迫切要求,而且問題已經成熟了。"這裏所謂"問題"甚至包括中國和蘇聯誰應該先進入共産主義。在毛澤東看來,"共産主義精神高漲,這是目前國內形勢的顯著特點"有了這樣的精神,原定15年超過英國的計劃便被毛澤東提前爲兩年,而且"1962年達到6,000萬噸鋼,超過美國就不難了"。這大概可以說是毛澤東在1958年發動"大躍進"時,對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和他心中的主要目標之所在。   
毛澤東這時對國際形勢的描述同樣是驚世駭俗的。他對來自各種渠道的那些分析美國陣營內部矛盾的報告尤爲關注,甚至親自爲他感興趣的報告或報道加上色彩鮮明的標題,例如《宦鄉論西方世界的破裂》、《美國政治氣氛向好的方面發展》、《帝國主義內部矛盾重重,主動權操在我們手裏》等等,以便宣泄他那難以抑制的豪情壯志。毛澤東在這些報告上的批語表明,他之所以認爲"東風壓倒西風",是因爲帝國主義陣營的形勢就是"四分五裂","反動派大恐慌"。與帝國主義陣營相比,社會主義陣營則占優勢,特別是共産主義運動與民族主義運動相結合,其力量大大超過了帝國主義,所以"主動權操在我們手裏"。   
既然美國陣營處于弱勢和被動,社會主義陣營采取更爲主動和激烈的外交行動當然就是合理的。1958年夏季毛澤東在一系列他認爲是根本性的問題上作出了結論。例如"誰怕誰多一點"?美帝國主義"是向社會主義進攻,還是向民族主義進攻"?緊張局勢對哪一方更不利?對戰爭"還是怕好,還是不怕好?"等等。毛澤東的回答既有邏輯又富于鼓動性。他斷言"西方國家怕我們怕的多一些",而且力量對比對美國陣營越來越不利,帝國主義國家只是以反蘇反華爲借口,進攻民族主義國家,爭霸"中間地帶"。這種戰略態勢決定了"緊張局勢對于西方國家不利,對于美國不利",因爲它們既不敢貿然進攻社會主義國家,又無法安穩地統治民族主義國家。最典型的是毛澤東對炮擊金門的效果頗爲欣賞,一方面是"金門、馬祖打這樣幾炮,……世界鬧得這樣滿天風雨,煙霧沖天",如此壯觀何樂而不爲?另一方面是緊張局勢"可以調動人馬,調動落後階層,調動中間派起來奮鬥",既然如此又何樂而不爲?正是這種思考邏輯促使毛澤東興沖沖地描述了他的"絞索政策",即運用制造緊張局勢,甚至"戰爭邊緣"的手段,削弱美國及其集團,或者迫使其作出讓步。   
毛澤東在1958年對形勢的認識展示了他的危機意識中追求激烈變革與躍進的特征,表明了他對"突變"的欣賞以及由欣賞而産生的關注與追求,擔心因爲保守而錯失機遇。用他當時的話說就是:"世界上的事情就這麽怪,不搞就不搞,一搞就很多,要麽就沒有,要麽就很多。你不信這一條?比如我們打二十二年的仗,二十一年就是不勝利,而在二十二年這一年,就是一九四九年,就全國勝利了,叫突變。"他說後來新中國的糧食生産和鋼、機器等的生産也是這樣,突然一下就增長上去了。   
其實毛澤東從1957年的莫斯科會議到1958年不斷用來論證形勢大好的那些事件,如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中東局勢緊張和美英幹涉受挫、美國陣營內部的矛盾等等,在許多人、包括同樣信奉列寧主義的蘇聯領導人看來,也遠不足以說明世界形勢正出現重大的轉折,以至于必須加快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入共産主義的步伐。但是毛澤東寧願將目光更多地放在那些有利于中國甚至世界再次出現革命性發展的信息上並信以爲真,他迫不及待地推動中國建設和外交的"大躍進",並爲由此而産生的動蕩、緊張甚至沖突而興奮不已。究其原因就在于毛澤東尤其擔心會失去發生曆史性突變的機會。   
這一時期毛澤東的危機意識展示得相當全面。他盡管一再強調形勢一片大好,即使出現緊張局勢也不大會引發戰爭,但在內心同時保持著緊張和對沖突的敏感,並因此認爲也要對所謂"最壞的結果"有所准備。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在"行將滅亡"的時候總要進行"垂死掙紮",包括進行軍事冒險,這是毛澤東的一貫看法。他很可能考慮過美帝國主義集團是否會坐視中國向共産主義突飛猛進以及執行革命的對外政策,並認爲必須估計美國等采取冒險行動的可能性。所以在推動內政外交"大躍進"的同時,專門提出"要准備作戰",搞"全民皆兵",要求"軍事有一個大發展"。同樣的邏輯使毛澤東特別警惕美國領導人這一時期關于"和平演變"的言論,並斷定那是"在加緊利用滲透、腐蝕、顛覆種種陰謀手段,來達到挽救帝國主義的頹勢,實現它侵略野心的目的"。   
在整個1958年,蘇聯對外政策從發展趨勢上看,與毛澤東對中國外交的調整基本上是背道而馳的。在當年元旦克裏姆林宮的宴會上,布置著象征熊熊烈火的盆景,上面嵌著"解凍"兩個大字。在蘇聯對外政策方面,"解凍"就意味著美蘇緩和,和平共處。蘇共21大制定的對外政策表明,1957年的莫斯科會議以後,蘇聯對外政策向"緩和"的方向調整是確定不移的。不過這種發展趨勢在1958年間並沒有引起毛澤東特別的不滿,實際上他本人在審閱《再論無産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時,還專門要求加上"與帝國主義國家和平共處和緩和緊張局勢的必要和可能"。毛澤東當時主要反對的是被認爲否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和平過渡",而不是"和平共處"。莫斯科會議的結果也證明,當時在"和平共處"的問題上,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分歧仍然是可以調和的。   
即使在1958年7月發生的使毛澤東極表震怒的"聯合艦隊"、"長波電臺"等事件,對當時中蘇關系的消極影響也在後來的意識形態論戰中多少被誇大了一些。很有可能的是毛澤東幾乎全神貫注于他正在進行的共産主義實踐,軍事合作中的糾紛屬局部性問題,而且擬議中的炮擊金門仍有可借助蘇聯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炮擊金門後不久來自中國駐蘇使館的報告指出:蘇聯對大好形勢的認識"有所進展",盡管"深度還不足"。報告說赫魯曉夫幾次提到"我們對付戰爭的正確的態度,即決不害怕戰爭和不乞求和平","在理解和評價我國在國際鬥爭中的重大作用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比以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估價",並且"逐步吸收了中國的經驗"。毛澤東對蘇聯這種變化的反應是可想而知的。他在此後一段時間裏的確在強調,對蘇聯要保持"謙虛的態度"。   
"大躍進"運動在1959年下半年已經露出的敗象對毛澤東處理中蘇關系産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迄今爲止,"大躍進"運動對中國外交造成的沖擊和影響還沒有被中國學術界認真地梳理過。從已經公布的毛澤東在1959年下半年的有關論述中,至少他本人也沒有看到"大躍進"給中國的外交和國際地位帶來多少積極的影響,反之他不得不同時應付包括來自中共黨內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懷疑和挑戰。   
可以想象嚴重的內憂外患多麽嚴重地加劇了毛澤東的危機感。彭德懷等人不過對"大躍進"運動發表了不同意見,在毛澤東看來這足以證明他們是資産階級在黨內的代表人物。彭德懷的意見書不過有一萬個字,在毛澤東的眼裏卻嚴重到"把個廬山幾乎轟掉了一半",從而證明了那是"兩大對抗階級的生死鬥爭的繼續"。黨內的不同意見與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猖狂進攻勾結在一起,就"簡直要把個昆侖山脈推下去了"。   
使毛澤東危機感加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蘇聯領導人公然對"大躍進"運動不以爲然。在他看來,赫魯曉夫那些被認爲是影射和攻擊人民公社的講話,既是落井下石,也是火上澆油,而且與彭德懷等人在時間上幾乎同步,說輕些也屬于"內外呼應"一類。因此當他從《內部參考》上讀到赫魯曉夫7月18日有關蘇聯公社問題的講話後,從此怒不可遏。即使隨後一期的《內部參考》中的某文標題表明,美國主流媒體正在利用赫魯曉夫的講話挑撥中蘇關系,毛澤東寧可中"離間計",也不放棄"要向全世界作戰"的決心。他隨後開始布署最快在當年秋季、最遲在1960年春季,反擊蘇聯的"反對派和懷疑派"和"向世界宣戰",甚至考慮馬上在《人民日報》公布赫魯曉夫那些被認爲是"反公社"的言論。   
在分析從廬山會議到赫魯曉夫訪華批評中國對外政策這一時期毛澤東的反應時,有必要指出中蘇關系的某些特征。在中共以往的曆史中,唯一能夠影響它內外政策的大國就是蘇聯。蘇聯經常利用它與中共的特殊關系,要求中共服從其對外政策的目標,而這些要求往往釀成中共黨內鬥爭,毛澤東與王明在30年代後期和40年代初期的鬥爭就是相當典型的一例。這場鬥爭以蘇聯和共産國際支持毛澤東的政治路線結束,但如果它們采取相反的立場,後果對毛澤東是不堪設想的。後來的整風運動證明,毛澤東充分意識到蘇聯在中共黨內的影響及其可能帶來的危險,他只要打算貫徹任何與蘇聯不同的政策,就必須使中共拉開與蘇共的距離,否則就會在黨內遇到更大的阻力。   
50年代中期,當毛澤東探索與蘇聯模式可能有區別的中國發展道路時,他便開始在黨內批評所謂的"教條主義",指責一些人"盲目"和"機械"地照搬蘇聯的經驗。1957年莫斯科會議以後,爲了順利貫徹"大躍進"政策和相應的對外政策,毛澤東在黨內進一步批評了那些強調蘇聯經驗的人,尖銳指責他們"拿蘇聯嚇人",搞了"八年的教條主義,沒有吸取王明教條主義的教訓"。顯然,在毛澤東爲貫徹"大躍進"政策而進行的思想動員中,"反對教條主義","破除(對蘇聯建設經驗的――作者注)迷信","打倒賈桂"等等,是相當重要的內容。炮擊金門的的決策也是一例。蘇聯在炮擊金門的過程中的確清楚地表達了站在中國一邊,盡管開始時一度表示憂心忡忡和隨後對中國的聲援多少有些勉強。擔心受到蘇聯的牽制很可能是毛澤東沒有將炮擊決定事先通知蘇聯的原因之一。   
上述曆史背景、廬山會議等與赫魯曉夫對當時中國內外政策的批評混合在一起,導致了毛澤東將赫魯曉夫的言行同中共黨內的鬥爭聯系起來,並逐步從中演繹出後來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一整套理論。毛澤東之所以要發動"文化大革命",恰恰是因爲他在鞏固政權和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方面,感到了強烈的危機。1959年夏季是毛澤東這個思考過程的開始,曆史的演變證明,毛澤東的理論邏輯決定了從這一時刻起,中蘇同盟的破裂已經無可挽回了。
  
結束語
  
本文的研究表明,毛澤東的"危機意識"在他1957年至1959年處理中蘇關系的過程中,經常起著不同的作用,這部分地是由中蘇關系本身的複雜性造成的。這一時期在毛澤東心目中,中蘇關系經常涉及到三類問題,既(1)中國的國家利益,(2)毛澤東當時全力以赴地推動的大躍進和(3)毛澤東本人的權力地位。在這三類問題上,毛澤東對危機感受的程度不同,因此他的危機意識在不同問題上産生的影響也不同。相比較而言,這一時期毛澤東更重視的是他全力以赴推動中國早日進入共産主義的事業和這項事業的成敗。當大躍進運動在1959年夏季已經露出敗象後,毛澤東對任何批評顯得極度敏感,蘇聯領導人的講話被他斷定爲是對大躍進的攻擊或對人民公社的影射,特別是這些攻擊和影射與中共黨內的反對意見同時發生,使毛澤東更不能容忍。實際上毛澤東感到他的威望和與威望相聯系的權力地位受到嚴重的挑戰和威脅,廬山會議因此被認爲是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這種危機感與中蘇在對外政策、安全戰略等方面的一些分歧結合在一起,終于使中蘇同盟破裂成爲不可逆轉的趨勢。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051.htm

孔寒冰:中蘇關系史的特點及其研究現狀評析

[本文提要]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中蘇關系整整持續了43年,其基本特點就是高開低走最後到正常化。因此,一部中蘇關系史,應當是以兩國關系爲縱軸展現中蘇兩黨超越國家利益的意識形態之爭並對與此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分析與評判,揭示中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兩黨在意識形態上爭論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另外,還要注重如此複雜的中蘇關系對中國社會發展所産生的影響,從一個特殊角度來說明中國建國後頭30年曲折發展的重要原因。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不過,即便是這句流傳已久的古訓,若作爲真理,也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面鏡子本身必須是平整的。如果凸凹不平,那它就成了一面哈哈鏡。在它面前,歪曲的必定是照鏡子者自己。胖子一照就成了瘦子,瘦子一照就成了胖子。于是,胖子忙不叠地大吃特吃來增重,瘦子則慌慌張張地不吃不喝來減肥,其結果就不言而喻了。20世紀後半期的中蘇關系差不多就是這樣一面哈哈鏡。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非同一般的大喜大悲的關系整整持續了43年。
所謂大喜,是指兩國關系剛一確立時定位極高,好得至少在表面上幾乎已經無可複加。建國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爲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28周年而寫的《論人民主專政》一文中專門論證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要全方位地站在蘇聯一邊,即所謂的“一邊倒”政策。他說:“一邊倒,是孫中山的四十年經驗和共産黨的二十八年經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積四十年和二十八的經驗,中國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牆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所以,“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此後不久,斯大林7月27日在歡迎秘密訪問莫斯科的劉少奇的宴會上也動情地講:“我們(中、蘇)兩兄弟之間的友好是最重要的,對世界革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斯大林在世,我們兩國人民應該是團結的,斯大林不在世了,仍然應該是團結的。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之間的團結,是與世界革命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正是彼此認作兄弟當成一家人,新中國剛剛建立,毛澤東就不遠萬裏親赴莫斯科,將他認爲最能體現兄弟之情的大黃芽、白菜、蘿蔔、大蔥和梨等中國北方的土特産作爲斯大林70誕辰的賀禮。 也是在這次訪問中,《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誕生了,兩國之間的“蜜月”關系開始了並且一直持續到50年代中期。
所謂大悲,則是指50年代中期以後,先是中蘇兩黨就一些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重大理論問題發生分歧,後是中蘇兩國關系不斷惡化並導致雙方兵戎相見。中國黨認爲:1956年召開的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是走向修正主義的第一步,因爲在那次大會上,蘇共領導借口所謂反對個人迷信全盤否定斯大林,而且提出所謂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議會道路。這是一個重大的原則錯誤。此後到1960年4月召開的蘇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蘇共領導的修正主義路線已經系統化了。 蘇聯黨則認爲,“如果說民族主義分子從前把自己的觀點僞裝起來,並不得不按中國革命運動的曆史任務行事的話,那麽中國人民在蘇聯和其他兄弟國家幫助下在恢複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後,中共內部的民族主義分子就決定公開實現他們的大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觀點。” 分歧進一步發展便波及到了國家關系,蘇聯中斷與中國的一切經濟合作項目,接著兩國邊境接連發生小規模沖突,最後雙方軍隊1969年在珍寶島交火,中蘇關系也隨之到了最低點。兩國在經濟上毫不往來,在政治上相互攻擊,在軍事上重兵對峙,在外交上各自爲政,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中期。
無論是大喜還是大悲都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地反映相應時期中蘇關系的現實。前者掩蓋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起作用的兩國、兩黨的曆史恩怨以及兩大民族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後者則是雙方老帳新帳明白帳糊塗帳一起算,文攻武圍互不留余地。其實,綜合已有的和新公布的曆史資料和曆史檔案不難看出,即使在“蜜月”時期,中蘇關系裏也潛伏著非常多非常大的危機。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指出了這一點。中國學者楊奎松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爲背景,探討了中蘇之間國家利益與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 國外學者哈羅德.C.辛頓在探討中蘇爭論的起源時也說:在中蘇關系發展中,民族政治文化傳統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唐納德.S.紮果裏亞認爲:中蘇兩黨領導人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上的高低,兩黨在革命經驗上的多少,兩國政治環境上的不同,兩國經濟發展、軍事力量以及各自利益上的差別等等,是造成中蘇關系危機的主要因素; 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對來訪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語重心長地說:“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從一九五七年第一次莫斯科會談,到六十年代前半期,中蘇兩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算那場爭論的當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 造成中蘇關系的現狀與現實嚴重背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討這些原因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在這兒就不多論及了。但有一點必須指出,那就是這樣的中蘇關系是嚴重扭曲了的,因而對中國和蘇聯的社會發展都産生了非同小可的負面影響。
就中國而言,在幾十年與蘇聯的交往過程中,中國黨一直把蘇聯當作一面鏡子,原意是想校正自己,走正道或不走歪道。可是,由于不恰當甚至反向地總結了蘇聯黨和國家的經驗教訓,中蘇關系就成了哈哈鏡並且對中國社會發展産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在關系極好的時候,中國領導人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我們要進行偉大的國家建設,我們面前的工作是艱苦的,我們的經驗是不足的,因此,要認真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無論共産黨內、共産黨外、老幹部、新幹部、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以及工人群衆和農民群衆,都必須誠心誠意地向蘇聯學習。我們不僅要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而且在學習蘇聯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要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學習蘇聯的高潮,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結果基本上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軍事體制、文化體制、意識形態體制等等並不完全適合或完全不適合中國的國情,這不僅嚴重地制約了中國社會發展,而且還帶來了許許多多體制上的弊端。美國學者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在總結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社會主義70年嘗試的最大教訓就在于它們放棄了探索其他的道路。” 這對于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來說,也差不多有同樣的教訓。蘇聯模式的許多弊端,如指令性的計劃經濟、農輕重比例失調、嚴重的個人迷信以及大量的冤假錯案等等無一例外地在中國重演。也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鄧小平特別強調要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如今,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已經成爲中國向前發展的一面旗幟,不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另一方面,在關系極壞的時候,在中國的人中,蘇聯黨和國家都成了不可救藥的“修正主義”。1962年秋在北戴河中共中央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赫魯曉夫在蘇聯搞的修正主義爲國際資本主義服務,實際上是反革命。因此,中國黨要搞一萬年階級鬥爭,以防止和反對修正主義。 這樣一來,蘇聯爲首的修正主義就與美國爲首的帝國主義相並列,成爲中國頭號敵人。不斷惡化的中蘇關系“促進和發展了一種‘和蘇修對著幹’爲特征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扼殺了任何敢于提出懷疑和否定意見的創造性的批判思維。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毛澤東的這段語錄被絕對化,成爲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思維定式。任何人稍有不同觀點的表示,哪怕是十分合理的意見,也會被視爲異端,遭到岐視、批判和打擊,甚至被戴上修正主義的帽子遭到殘酷折磨。這種狀況只能鼓勵盲從而扼殺獨立思考,使整個民族在錯誤的指引下陷入災難的深淵。” 甚至可以這樣講,新中國前30年內政外交的許多重大事件,比如反右運動、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運動、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等,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中蘇關系的走向聯在一起的。
綜上所述,跌宕起伏的中蘇關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新中國前30年社會曲折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不了解中蘇關系,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認識新中國的頭30年,更不可能正確估價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



這40多年的中蘇關系是非常複雜的。完全有理由這樣說,在中外關系方面,中國與任何一個國家的關系都不像中蘇關系有那樣多的內涵、那樣多的層次。實際上,這個時期的中蘇關系是集國家關系、黨際關系和領導人之間的個人交往于一體,牽扯到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相同的意識形態、一樣的社會制度本應使中蘇兩黨、兩國建立並且維系更加親密、更加持久的友誼,卻不料增添了許多不應有的麻煩。所以,中蘇關系更像一個加了密的軟件,需要人們慢慢地、細致地去解讀。也正是由于如此複雜,中蘇關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政治界和外交界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中國大陸以外對中蘇關系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主要出自西方(美、英、德等國)、蘇聯(俄羅斯)和臺灣。
西方國家對中蘇關系的研究除了散見于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蘇聯史、當代世界史、國際關系史方面的著作中和大量的學術論文之外,還出版了許多有關中蘇關系方面的著作。 就著作而言,大體可以分爲按時間寫的通史和按事件寫的專史兩大類。
在通史方面的代表著作主要有:迪特•海茵茨希的《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曆程》,桑特•巴巴拉的《中蘇沖突》,威廉•E.格裏菲斯的《1945~1950年的中蘇關系》、《1964~1965年的中蘇關系》,彼得•邁耶的《斯大林去世以來的中蘇關系》,唐納德•S.紮果裏亞的《中蘇沖突:1956~1961》,克勞斯•梅內爾特的《北京和莫斯科》,R.K.I.奎斯特的《中蘇關系簡史》,卡爾•G.雅各布森的《毛以後的中蘇關系:毛主席的遺産》,G.塞格爾的《毛以後的中蘇關系》,彼得•瓊斯和西安•凱維爾的《1949~1985年的中蘇關系》,托馬斯•G.哈特的《中蘇關系:對其正常化前景的考察》,L.迪特默的《中蘇關系正常化及其國際影響》等。

在專史方面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幾個專題:

一是中蘇邊界與軍事關系,主要代表著作有:丹尼斯•J.杜林的《中蘇沖突中的領土要求》,喬治.金斯伯格斯的《1949~1964年中蘇領土爭端》,雷蒙德•L.加爾特霍夫的《中蘇軍事關系》,哈裏•格爾曼的《蘇聯在遠東的軍事集結和反華冒險》,諾頓•H.哈爾派林的《中蘇關系與裁軍》,瓦爾特•C.克萊門斯的《軍備競賽與中蘇關系》。
二是中蘇矛盾與沖突,主要代表著作有:威廉•E.格裏菲斯的《中蘇沖突:文件與分析》、《中蘇的分裂》,吉奧弗雷•哈德森的《中蘇爭論:文件與分析》,裏查德•維希的《中蘇危機政治學:對政治變化和交往的考察》,克勞丁•門嫩斯的《中蘇沖突中的蘇聯的觀點》,G.F.赫魯森等人的《中蘇爭端》,威姆拉•薩蘭的《中蘇分裂》,哈羅德•C.辛頓的《中蘇對抗》,喬納森•D.波拉克的《中蘇競爭和中國安全爭論》,赫伯特•J.埃利森的:《中蘇沖突》,庫特•倫敦的《結盟與沖突》,赫伯特•J.艾利森的《中蘇沖突:全球性的考察》,約翰.吉丁斯的《對中蘇爭論的考察:最近爭論的評論與文選》,傑西卡.布朗的《中蘇沖突》,戴維•弗洛伊德的《毛對赫魯曉夫主義》,阿爾弗萊德•D.洛烏的《毛澤東以來的中蘇矛盾:爭論、緩和與沖突》。
三是中蘇關系與第三世界,主要代表著作有:阿爾文•Z.魯賓斯坦的《蘇聯和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赫門•瑞的《中蘇在印度問題上的沖突——1949年以來莫斯科和北京之間在印度問題上沖突的原因分析》,羅格爾•皮爾森的《中蘇對非洲的幹預》,羅伯特•A.斯卡拉皮諾的《中蘇在非洲的競爭》,勞倫斯•普拉特的《北越與中蘇的緊張關系》,羅伯特•A.魯彭的《越南與中蘇爭端》,道格拉斯•T.斯圖加特的《中國、蘇聯和西方》,查爾斯•麥克吉格爾的《中越關系與蘇聯》,威廉•格裏菲斯的《阿爾巴尼亞與中蘇分裂》,羅伯特•R.西蒙斯的《緊張的聯盟:北京、平壤、莫斯科和朝鮮內戰的政策》,戴維•高的:《中蘇在印度尼西亞的沖突》,托馬斯.E.斯托爾泊的《中國、臺灣和海島:對外蒙古和中蘇關系的影響》。
四是中蘇美三大國關系,主要代表著作有:肯尼思•G.利伯撒爾的《70年代的中蘇沖突:演變及其對戰略三角的影響》,帕薩•S.高什的《1949~1959年中蘇關系:美國的看法和政治反應》,戴維•A.邁耶斯的《擊碎柱石——美國反對中蘇聯盟的政策,1949~1955年》,喬納森•D.波拉克的《中蘇沖突和美國安全考慮》。
另外,其他國家的學者也寫有中蘇關系方面的著作,如韓國學者著的《俄國對抗中國,下一步是什麽?》,《中蘇關系(1972~1988):美國精英對中國的看法和政策》,《北京和莫斯科之間的平壤,《中蘇爭論與北朝鮮》,《北朝鮮卷入中蘇爭論(1958~1975)》,《中蘇領土爭端》等;日本學者著的《中蘇關于日本共産黨的爭論(1961~1968)》,《高崗事件與中蘇關系》,《從兵要看中蘇戰爭》,《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嗎?》等;印度學者著的《作爲1975~1984年間中蘇沖突的一個因素的柬埔寨》等等。
總的看來,西方學者對中蘇關系的研究還是比較全面和比較細致的,因而出的成果也比較多。然而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其中一些學者是站在反共、反蘇和反華的立場上,因此在對事件的描述和評判方面特別突出其負面效應,特別強調中蘇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及其根源。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的科學性。

作爲當事國的一方,蘇聯無疑十分重視對中蘇關系的研究。就專門的著作而言,比較重要的有:E.卡巴列夫著的《中蘇兩國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誼》,M.卡比恰 著的《中蘇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米•約•斯拉德圖夫斯基著的《蘇聯同中國經濟關系概論》,《蘇中關系:1917~1957(文件集)》,米•安•蘇斯洛夫著的《蘇共爲爭取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團結而鬥爭》,O.伊萬諾夫著的《蘇中關系的一些事實》,米•A.克洛奇科著的《在紅色中國的蘇聯科學家》,O.M.拉馬年科著的:《毛主義反社會主義的實質》,米•斯•卡皮查著的《左得不顧理智—論毛主義的對外政策》,奧•鮑裏索夫著的《蘇聯和南滿革命根據地》,奧•鮑•鮑裏索夫和鮑•特•科洛斯科夫合著的《蘇中關系1945~1980》,普羅霍羅夫著的《關于中蘇邊界問題》,伊•格•洛博達的《莫斯科——北京:下一步是什麽?》,勃•T.庫裏克的《蘇中分裂:原因與後果》,尢•米•加列諾維奇的《兩大領袖:斯大林與毛澤東》、《兩個一把手:赫魯曉夫與毛澤東》、《兩大元帥:斯大林與蔣介石》、《勃列日涅夫與毛澤東 戈爾巴喬夫與鄧小平》、《世紀之交的俄羅斯與中國》、《1917~1991年蘇中關系中的“空白點”和“痛處”》、《莫斯科——北京、莫斯科臺北:新的起點》、《20世紀俄羅斯與中國的邊界》,A.M.多列夫斯基的《斯大林與中國》等等。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大的也是最能反映出蘇聯觀點的是《蘇中關系1945~1980》。關于該書和該書的作者,1982年中文版的出版說明這樣寫道,“本書的主要作者奧•鮑•鮑裏索夫是蘇共中央聯絡部第一副部長和中國問題專家奧•鮑•拉赫馬寧的化名,亦即人們熟知的所謂蘇中問題專家、反華幹將羅滿寧。他與鮑.特.科洛斯科夫合寫的這部著作集中了蘇聯當局對蘇中兩黨、兩國關系和對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的基本觀點。作者從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立場出發,把中蘇兩黨、兩國關系惡化的責任全部推卸在中國黨和政府身上,對我國的內外政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恣意歪曲;篡改曆史,捏造事實,攻擊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本書出版之後一直是蘇聯官方和學術界經常援引的權威性反華專著。1975年美國根據原著第一版出版了英譯本;西方把本書視爲研究蘇中關系的‘難得的文獻’。1980年蘇聯又出版了增訂第三版。無論在蘇聯還是在國際上,這部著作都有很大影響。由于這一特點,本書無疑對我國外交、宣傳、學術研究等有關方面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這種評價和鮑裏索夫的著作一樣,都反映出中蘇關系具有很濃厚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色彩。
另外,近些年來,蘇聯時期一些曾在華工作過的外交官撰寫的回憶錄也陸續出版,其中有齊赫文斯基的《我的一生與中國的30~90年代》,賈丕才的《在不同的地平線線上:外交官回憶錄》,費德林的《我所接觸過的中蘇領導人》,奧•特羅揚諾夫斯基的《跨越時空——蘇聯駐華大使回憶錄》,A.A.勃列日涅夫的《中國——通向睦鄰的艱難之路:回憶與思考》等等。
主要是出于政治上反共的需要,臺灣也有大量的關于中蘇關系方面的著述。不過,臺灣雜志上發表的有關中蘇關系方面的文章帶有很強的情報性質, 事實上許多作者就是臺灣的軍情人員。若抛開政治傾向和特點不論,臺灣有關文獻所涉及的問題卻也是中蘇關系中的重大問題。臺灣出版的中蘇關系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許昌武著的《赫毛理論鬥爭之研究》,彭士諤著的《匪俄關系的演變》,章孝嚴著的《“珍寶島事件”及匪俄關系》,張少書著的《敵乎?友乎?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王聿均著的《中蘇外交的序幕》。需要指出的是,80年代以前臺灣出版的著作或者發表的文章及其作者對中共和蘇聯是持敵視態度的,這從書名上就可以看出,因此沒有也不可能對中蘇關系做真正科學、客觀的研究和論述。但是,這種情況在80年代以後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而大有改變,如伊慶耀的《中蘇關系:回顧與展望》,潘錫堂的《中共“十二大”後對蘇聯外交政策——“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對蘇聯運用之研究》等等。



中國大陸無疑更爲重視對中蘇關系的研究。然而,曆史地看,中蘇關系在中國更多的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學術界對它的研究往往服從于政治上的需要,甚至就是當時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就像大起大落的中蘇關系一樣,對它的研究也是熱一陣冷一陣。當時中蘇關系處于“蜜月”時期,所有的文章著述都充滿贊美和頌揚之辭;當中蘇關系處于“離異”狀態時,所有的文章著述又都用盡譴責和攻擊之語。總之,純學術意義上的著述並不多,以至于評述中蘇關系史研究的文章不得不將評述的重點放在1917年至1949年這一段。 這種狀況直到90年代以後才有比較大的改觀。
綜觀近半個世紀中國大陸對中蘇關系的研究,從出版物上看,明顯地分爲三個階段。下面用已經出版的有關著述來說明各個階段的特點。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50年代是第一階段,特點就是高度贊美中蘇關系。這時期出版的著作有三類:一是各地中蘇友好協會編輯的,數量最多,如北京市中蘇友好協會編的《中蘇大事日志》、《中蘇友好空前發展一年》,上海中蘇友好協會編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協定學習資料》,重慶中蘇友好協會編的《蘇聯經驗硬是好》、上海中蘇友好協會《蘇聯對我國工業化的援助》等等;另一類是出版社編輯的文集,如新華時事叢刊社編的《中蘇關系史料》,人民出版社編的《中蘇團結萬古長青》,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人民出版社編印的《中蘇友好文獻》,新華時事叢刊社編的《中蘇友好新條約》,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的《中蘇兩國站在保衛和平的最前線》東北人民出版社編輯的《蘇聯專家在東北》、《斯大林派來幫助我們的人》,新華通訊社編輯部編的《擁護蘇聯,學習蘇聯》,勞動出版社編審部編的《中蘇友好合作萬歲》,工人日報文藝組編輯的《蘇聯專家到了我們工廠》等;第三類是個人寫的書,如彭明著的《中蘇人民友誼史》,郭沫若著的《中蘇文化之交流》,方堃著的《中蘇友好史》,廖蓋隆著的《中蘇友好一年來的成就》,王火編的《蘇聯專家在中國》,海父編著的《爲什麽一邊到》,廉風編著的《蘇聯怎樣幫助中國》,凝遠編著的《蘇聯怎樣幫助中國建設》,汪敏之編著《中蘇同盟無敵天下》,廖經天著的《中蘇友好講話》,星火等編著《中蘇友誼史話》,楊英傑著的《蘇聯對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偉大援助》,胡明俊著的《我們的良師益友》,黃陳明等編著的《從中蘇合作看中蘇人民偉大友誼》等。
60~70年代是第二階段,特點是以批評和批判蘇共和蘇聯爲主。這時期中蘇關系方面的文獻幾乎都是政治性的,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單行本方式出版的中共中央的重要文章或這些文章的彙集,主要有:《中共中央和蘇共中央來往的七封信》、《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對于蘇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一九六四年七月三十日來信的複信》、《關于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蘇共領導同我們分岐的由來發展》、《關于斯大林問題》、《兩種根本對立的和平共處政策》、《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蘇共領導是當代最大的分裂主義者》、《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無産階級革命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峽谷條路線》、《關于赫魯曉夫的假共産主義及其在世界曆史上的教訓》、《蘇共領導是宣言和聲明的背叛者》、《駁蘇工領導的所謂“聯合行動”》、《把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鬥爭進行到底》、《蘇共領導聯印反華的真相》、《評莫斯科三月會議》、《駁斥現代修正主義論文集》、《關于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和有關文件》等等。另外有少數由研究者撰寫的著作,如複旦大學曆史系編寫組編寫的《沙俄侵華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寫的《沙俄侵華史》、北京大學曆史系編寫的《沙皇俄國擴張史》,《蘇修的謊言和曆史的真相》(論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沙皇的的醜惡面目》,柯雄著的《蘇聯國內資本主義複辟紀實》,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社會帝國主義國家——蘇聯》、《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反動本質》,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蘇聯資本主義複辟的經濟基礎》,樊肖等著的《蘇修超級大國的帽子是摘不掉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看,今天的蘇聯資本主義全面複辟》等等。單從書名上看,這些著作都帶有非常明顯的時效性和非常強烈的政治性。
80年代以後是第三階段,特點是逐漸淡化了意識形態色彩,開始轉向學術性。與前一階段不同,這時期的有關文獻不再只是中共中央的聲音,而是出自學者之手,因而意識形態色彩越來越淡化,相應的學術性越來越強。 不過,從內容和寫作方式上看,這一時期關于中蘇關系的文獻也不盡相同,大體上可以分爲四類。
第一類是學術著作,主要有林軍的《中蘇關系1689~1989》,胡禮忠等人的《從尼布楚條約到葉利欽訪華—中俄中蘇關系300年》,沈志華的《朝鮮戰爭揭秘》、《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中蘇同盟到朝鮮戰爭研究》、《中蘇結盟的經濟背景1948~1953》,楊奎松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崔建華的《七十年代中蘇邊界爭端》(英文),張樹德的《蜜月的結束——毛澤東與赫魯曉夫決裂前後》,王琦的《二戰後中蘇(中俄)關系的演變與發展》,蒲國良的《走向冰點――中蘇大論戰與1956-1965年的中蘇關系》,夏林根編的《中蘇關系辭典》,李連慶的《冷暖歲月-一波三折的中蘇關系》,李真的《動蕩中的同盟》,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編的《戰後中蘇關系走向》,劉志清的《恩怨曆盡後的反思:中蘇關系七十年》,孫其明的《中蘇關系始末》,蘇聯問題編寫組的《冰封歲月——中蘇沖突實錄》,沈志華著的《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等等。
第二類是回憶錄,主要有吳冷西的《十年論戰—1956~1966年中蘇關系回憶錄》,師哲著的《在曆史巨人身邊》,劉曉著的《出使蘇聯八年》,伍修權的《在外交部八年的經曆》等。
第三類是記實性的著作,主要有王鐵著的《珍寶島未曾陷落》,李健編著的《臺灣與前蘇聯交往秘錄》,葉永烈著的《毛澤東與赫魯曉夫》,黃紀蓮的《中蘇關系史話》,徐曉天等的《新中國與蘇聯的高層交往》,曹志爲的《走出國門的毛澤東》,羅時敘的《由蜜月到反目——蘇聯專家在中國》,劉傑誠著的《毛澤東與斯大林》等。
第四類是論文集,主要有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編的《戰後中蘇關系走向》,倪孝銓等主編的《美中蘇三角關系》,章百家等主編的《冷戰與中國》等。
值得提及的是,近些年來中國大陸也有一些學者潛心研究中蘇關系,他們不僅搜集、翻譯大量俄羅斯和美國新解密的中蘇關系方面的檔案文獻,而且還發表了一些很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
不過,總的看來,中國大陸對中蘇關系的研究比起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中國與西歐國家關系的研究來,仍顯得有比較大的差距,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中蘇關系方面的專著還不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蘇關系的政治性太強,牽扯到中國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領導人的評價問題;另一方面,蘇聯已經解體、不存在了,因此似乎中蘇關系也就無所謂、可有可無了。其實,這些雖然是中蘇關系研究狀況比較落後的原因,但並不能說明不加強對中蘇關系研究就是正確的。



大量的文獻資料的公開和研究成果的問世,比較寬松的學術研究環境和中蘇關系研究方面禁區的逐漸解除,都爲系統地和真正科學地研究中蘇關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何寫中蘇關系史,經過長期的思考,我認爲:一是不能單純從曆史角度來描述40多年的中蘇關系,必定要涉及許多重大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二是不能單純就事論事只講中蘇關系的過程,而應當從中蘇關系角度來提示中國社會曲折發展的重要原因。我有這樣一種的或者狹隘或是極端的看法:研究社會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甚至研究中外關系,如果脫離了中國,不僅會變成曲高和寡的東西,而且無補于中國社會的發展,還會造成空洞的理論與我們身處其境的現實相悖離。這也是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理論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方面的研究越來越不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就前一點而言,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蘇關系是集兩國關系、兩黨關系和兩國、兩黨主要領導人之間的交往于一體,而將兩國、兩黨及其領導人連結在一起的最重要紐帶就是馬克思主義這種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這種社會制度。正因如此,單從一般國際關系角度和單靠曆史文獻是無法解釋清楚中蘇關系中的許多事件。比如,中國批判蘇聯是修正主義而蘇聯批判中國是教條主義。這主要所牽扯的就是中蘇兩黨如何認識什麽是馬克思主義、什麽是社會主義之類的意識形態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種意識形態以及由此引起的中蘇之間的聚合與分離甚至又是超越各自國家利益的,當它與以蘇聯的大國主義和中國的民族主義爲載體的各自國家利益結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時,中蘇關系才會出現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曆史局面。也正是由于這樣,中蘇關系才絕不同于中美關系,也不同于蘇美關系,顯得十分獨特。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蘇關系也可以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曲折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就後一點來說,中蘇關系的陰晴圓缺無疑對中國和蘇聯都産生了影響,但程度上卻有很大的差別。蘇聯的重心畢竟在歐洲,盡管西方將它視爲東方“蠻夷”,它自己卻始終把自己當成是歐洲國家,不論是斯大林還是赫魯曉夫,抑或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都將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放在首位,因此,中蘇關系在蘇聯人心目中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對蘇聯社會發展雖然也産生了的影響,但程度與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相比還是小得多。然而,中蘇關系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對中國社會發展所産生的影響可就非同小可了。雖然包括周恩來、鄧小平在內的中國早期共産黨人留學在法國,可是,馬克思主義卻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從蘇維埃俄國(蘇聯的前稱)送到中國的,中國共産黨也是由俄共(布)(蘇聯共産黨的前稱)幫助創建的。在長期革命鬥爭的歲月中,通過世界性的共産黨組織—共産國際,中共和蘇共兩黨又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後以蘇聯爲樣板,稱之爲“老大哥”;自5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又逐漸成爲中國反對的主要對象,被稱作“現代修正主義”和“新沙皇”。總之,不論好也罷,壞也罷,蘇聯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重千鈞”,中蘇關系至少在70年代之前在中國對外關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新中國的頭30年裏發生的重大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鬥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中蘇關系的曲折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作爲一名中國學者,在研究中蘇關系時對此不能不給予特別的關注,也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成果更具有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我認爲,一部中蘇關系史,應當是以兩國關系爲縱軸展現中蘇兩黨超越國家利益的意識形態之爭並對與此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分析與評判,揭示中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兩黨在意識形態上爭論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另外,還要注重如此複雜的中蘇關系對中國社會發展所産生的影響,從一個特殊角度來說明中國建國後頭30年曲折發展的重要原因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3750

台長: 阿楨
人氣(1,479) | 回應(3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冷戰及其遺產》
此分類上一篇:《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阿楨
強國戰略奏效 俄再迎普亭時代2012.03.05朝鮮日報記者李漢洙

俄羅斯總理普亭正式宣佈,贏得此次俄羅斯總統大選。由此,普亭繼2000年至2008年之後,在今後6年再次成為俄羅斯的領導人。普亭的新政治口號可以總結為“重建光榮的俄羅斯”,再造曾與美國爭霸的輝煌。普亭在大選過程中重點承諾將加強經濟發展和軍事力量,滿足了企盼“俄羅斯強大”的普通國民的希望。
普亭今後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加強軍事力量上。他上月20日在每日發行的《俄羅斯報》發表文章說,截至2020年將投入7900億美元的國防費。
普亭具體計劃,未來增加部署400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8艘核潛艇、20艘潛艇和600架戰鬥機。他直指西方說,不會向任何人示弱,對美國和北約要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
他上月24日與國家安保專家會面時說,不會讓美國擁有核優勢,不會對西方俯首貼耳言聽計從。
普亭還承諾,將通過每年6%至7%的經濟增長率把目前全球排名第11位的俄羅斯經濟規模提升到第5位。普亭的承諾能夠深得選情,是因為他曾在執政時期,使1991年蘇聯解體後一蹶不振的俄羅斯經濟提高到了較高程度。
在普亭執政的2000年至2008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達到了年均7%,按購買力評價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91年的1萬億美元上昇到2009年的2.2萬億美元,增長了1倍多。
普亭在本次大選中還得益於國民的不安心理。13萬名普亭的支持者上月23日在莫斯科盧日尼基體育場集會,高呼“不能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口號,併發出警告說,一旦在野陣營候選人當選,就會重現過去的動蕩混亂。美國的《紐約時報》3日分析說,葉利欽執政的上世紀90年代,國民經歷了40余個政黨林立的政治動蕩和債務違約宣言等嚴重的經濟低迷,俄羅斯國民的這種不安心理直接聯繫到普亭的當選。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渴望穩定的國民找不出普亭之外的人選。普亭鎮壓了侵吞國家財產的金融大亨和導致社會混亂的黑惡勢力,其鐵腕的領導人形象無人能夠超越。
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12/03/05/20120305000005.html
2012-04-04 11:35:39
版主回應
普亭打造「中國夢」?

    2012年3月4日,俄羅斯總理普亭(Vladimir Putin,另譯普京或蒲亭)以64.39%得票率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創紀錄地贏得了他的第三個總統職位。作為俄羅斯的鐵腕政治人物,普京深知自己的歷史重任,得知自己勝選後,這位鐵打的硬漢面對莫斯科市馬內茲廣場上而對十餘萬支持者,在凜冽的寒風中流著眼淚高喊:「我們贏了,榮耀歸於俄羅斯」!
    按照2008年修改的俄羅斯憲法,普亭這屆總統任期將為6年,如果2018年總統選舉順利,普亭的總統任期還將延伸到2024年(前後4屆總統任期加在一起長達20年),最終實現帝俄時代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71年6月9日至1725年2月8日)的那句名言:「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跡的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痛切地品嘗到國力衰微的苦果。1999年8月,當葉利欽總統任命普亭為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代總理時,人們並不太看好這位其貌不揚的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又稱克格勃)特工。然而普亭很快就顯示了強人作風,他大膽實施國內改革,提振經濟和民眾生活水準,對俄羅斯金融石油寡頭和車臣(Chechnya,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所轄的一個共和國)分裂勢力施以重拳打擊;在2000年開始的8年總統任期裏,普亭對美、歐霸權採取強硬政策,2008年8月果斷出兵擊垮喬治亞(Georgia,中國大陸譯為格魯吉亞),使俄羅斯重返世界大國舞台,恢復了俄羅斯人民的自信心。
    2012年2月21日,普亭在《莫斯科新聞報》上發表關於外交政策的競選綱領文章:《俄羅斯與不斷變化的世界》,闡述他對俄羅斯外交政策以及一系列國際事務(包括俄中關係、北約東擴、阿拉伯之春、伊朗核問題)的觀點及戰略構想。普亭指責美國和北約「打著人道主義幌子用空軍修理了利比亞當局,格達費被殺非常令人厭惡,這是原始人的方式,連中世紀都不如,我們不允許利比亞一幕在敘利亞上演」。普亭認為:「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經濟中心,談論中國大陸未來在全球經濟和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變得非常時髦。
    2011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按照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專家估計,不久的將來,中國大陸這一指標將超越美國」「北京贊同我們對正在形成的平等世界秩序的看法,我們將繼續在國際舞台上互相支持,加強在聯合國安理會、金磚四國、上海合作組織、20國集團和其他多邊機制中的協作,共同解決尖銳的地區和全球問題。
    普亭目前的思想是:「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而穩定的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需要一個強大而成功的俄羅斯」。另一方面普亭在競選時,誓言要恢復「俄羅斯旗幟」的威力,未來10年將擴充軍備,包括建造8艘戰略飛彈潛艦、20艘多用途潛艦、50艘水面作戰艦,並裝備100具軍用航天器、600架新型戰機、1000架直升機、S-400防空飛彈系統、勇士防空飛彈系統、伊斯坎德爾-M飛彈系統、2000輛現代化主戰車、2000輛自走砲。
  2011年10月普亭以總理身份訪華以來,俄羅斯已經與中國大陸結成全天候盟友,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提出嚴峻挑戰。普亭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後,美、歐等西方國家普遍感到失望,美國國務院發表書面聲明,對俄羅斯人民表示祝賀,卻隻字不提普亭的名字,歐巴馬總統5天後才從「空軍一號」專機上,打電話向普亭表示祝賀;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則發佈聲明譴責普亭操縱此次俄羅斯總統選舉,及阻止俄羅斯人民和平表達政治訴求。這些情況已說明普亭的「王者歸來」現代版連續劇,對美國而言是「如鯁在喉」,確實是擺在美國領導人面前的難題!未來如何調整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為稍有差錯就會促成俄、中兩國新一代領袖的結盟態勢,形成21世紀初另一種形式的冷戰格局。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總編輯 畢誠倵
http://www.dtmonline.com/

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東歐變貌》柏林圍牆倒塌20年有感《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中國熊報?《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 聯合報也變熊報 《俄羅斯軍情瞭望》《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俄喬戰爭《當代中國》《國際競合與升沈》《當代世界政治與國際關係》 G2 《強國不是夢》 中國崛起《強國之鑑》中共十七大
2012-04-04 11:57:34
阿楨
六大理由力證:對中國最好國家是美國 2013-06-27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有幾句話想對國人說,我知道大家一定聽不進去,但我還是希望把它說出來,在這裡我想發出呐喊:國人醒醒吧!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其實美國是對中國最好的國家。我知道我這句話一說出來,立馬會遭到國人的唾駡,但這就是事實。
  第一,可以說,中國從近代開始,美國就是中國最好的一個列強,美國是壞,但它是所有列強裡對中國最好的一個,跟俄、日、英、法這些列強比起來,美國不知道比它們好多少倍(楨:?)。從近代開始,美國就一直想把中國引入現代化,鼓勵中國辦教育,鼓勵中國對外開放,鼓勵中國引進科學普世價值,鼓勵中國對外派遣留學生。
  第二,二戰之時,美國是對中國幫助最大的國家。在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大規模侵華後,是美國率先站出來反對日本,號召歐洲國家對日本實施禁運。在1941年,美國人陳納德組建了著名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幫助中國人民抗戰,飛虎隊後來改編為美國第14航空隊,共擊落兩千多架日機,極大的支援了中國的抗戰。美國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共向中國提供了超過8億美元的援助,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第三,在中國抗戰勝利後,美國一直試圖讓中國組建一個聯合政府,避免內戰。美國總統派出馬歇爾將軍為總統特使調停國共關係,希望大家摒棄前嫌,攜手合作。馬歇爾將軍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給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施壓。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在1945年差點就有可能組建一個聯合政府了。後來因蔣介石一意孤行,執意要徹底消滅共產政權,才最終讓這個意議最終流產。而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美國政府明確表示不會干涉中國的統一解放臺灣。(楨:?)
  第四,在上世紀60-70年代中蘇交惡的時候,蘇聯政府想用核武器徹底消滅中國。在這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又是美國站了出來。在蘇聯政府向美國政府徵詢態度的時候,美國人義無反顧的站在了中國一邊,告之蘇聯政府如果一旦使用核武器進攻中國,即意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將立即參戰,並即時將蘇聯將要侵略中國這一資訊通報給中國政府,讓中國政府即時做好戰略準備。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的尼克森訪華的故事,中美聯手。最終蘇聯才就此打消了用核武器滅亡中國的計畫。
2013-06-28 09:50:59
版主回應
  第五,在中國大躍進三年災害時候,中國很多地方的人民吃不上飯。在這個民族災難的時刻,又是美國人站了出來。美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提議,願意向中國提供大豆和糧食,幫中國人民渡過饑荒,大豆和糧食的款項可以等中國以後有錢了在還,當然利息還是要算的。但是中國領導人覺得接受美國的支援會有損中國的面子,打擊社會主義的建設性,毅然決然的拒絕了美國政府的援助。(楨:?)
  第六,很多人都知道釣魚島問題是因美國而起的,是美國私下把釣魚島轉交給日本。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在二戰勝利後,美國政府就告之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兵過來接收琉球群島,也就是現在日本的沖繩縣,當然也包括釣魚島在內,而且還將越南問題也一併交給國民黨政府,要中國政府接收越南,因為越南和琉球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向中國進貢了幾千年。但那時的蔣介石忙著為以後的內戰做準備,無暇顧理,而且中國幅員遼闊,蔣介石也並沒有把這兩個小地方放在心上,就放在了一旁。(楨:?)
  我要說的第二句話就是國民黨好可憐!
在八年抗戰中,國民黨軍隊陣亡將士達三百多萬人,將級軍官超過二百多名,中下級軍官更是大幅傷亡。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28931次,消滅日軍48萬3708人。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亦首次離開中國,組成遠征軍, 到緬甸與英印軍共同作戰,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發揮了重要的影響,空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戰後更是一躍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融入了西方列強林立的豪強之地。
  誰才是中國最可愛的人,這些保衛祖國犧牲在抗日戰爭中的國軍將士才是最可愛的人。
  國民黨,這個曾經活躍在中華大地上的政黨,這個曾經帶領中國人民發動北伐走向統一,領導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打擊侵略的政黨,如今卻被人說成了什麼樣!假抗日、專制政權、貪污腐敗、欺詐人民、無恥邪惡... ...哦!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在抗日戰爭中拯救我們民族的原來都是這樣的一群人啊!原來是這樣的一個軍隊啊!好!太好了!
  我要說的第三句話就是醒醒吧,國人!
  回應
1壞就是壞,壞人中較好的一個還是壞.2抗日戰爭期間,美國賣了多少物質給日本,你是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飛虎隊是個人行為,和美政府沒任何關係,相反,飛虎隊受美國政府的壓迫你也是不知道的。3,聯合政府是分裂中國,無論老毛還是老蔣都比你有見識,看看蘇聯現在被肢解成啥樣你就知道了。4蘇聯要核炸,被美國阻止,不知道你又哪裡得知的。知道平衡不,知道大國均勢不,美國人做好事,為中國人還是為自己,想清楚再說。5大躍進,3年災害,是為了還蘇聯貸款,為此惹上美國貸款,也不知道你個二貨怎麼想。6,釣魚島給老蔣,現在為何不給中國,這個和現政府也沒關係吧,反正看到的是管轄權給了日本,拿別人的東西送人情,這也是你所謂的好人。老蔣的國黨是當時的合法政府,老蔣的隊伍有多少,全國的資源老蔣占多少,抗日,如果將戰國除以資源數,看看老蔣的隊伍貢獻大還是老毛的隊伍貢獻大,誰真抗日誰假抗日,不言而喻。國人是該醒,你個美國5分可以滾
  歷史終將是過去時,現實總是殘酷的,現在我怎麼也看不到美帝的好!你他媽的就是頭豬!知道豬是怎麼死的嗎?五分!是被脹死的!
  第三條“而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美國政府明確表示不會干涉中國的統一解放臺灣。”第七艦隊,樓主不懂歷史,美分不好拿,重修歷史去。
  美利堅不是救世主,樓主粉飾美利堅已經達到罔顧歷史罔顧事實的地步。奴才嘴臉暴露無遺。逐條駁斥的確沒有那麼多閒工夫。只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中國和美利堅是同盟國。中國抗擊這幾百萬倭寇和大量偽軍。使太平洋戰場美軍壓力減輕不少。單憑這一條,作為盟友。美國支援一些物資有什麼大驚小怪?二戰前,是美國的綏靖政策從客觀上助長了小日本的實力和野心。美國作為日本最大的物資供應國,把多少戰略物資輸往日本。美國大公司幫助小日本研發了多少先進武器裝備。這都是有據可查的。尾大不掉,當小日本野心持續膨脹,威脅到美國的自身利益。美國才認識到問題嚴重。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的騎牆行為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
  像你這樣看歷史的話那所有歷史都得改寫了,蔣說:朱毛奸匪欺壓人民無惡不作,哈哈……有意思的是愛民如子的老蔣就敗在這樣的人手裡,真是認天下人笑掉大呀了。二十一世紀時代變了想(愚民)已經不可能了,你認美國佬作乾爹,你替你乾爹說話這不怪你。
  二戰結束時,美軍是全世界的拯救英雄(楨:?),現在是全球流氓四處扇風點火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08349-1-1.html
2013-06-28 09:53:52
圖博館
約瑟夫•奈:美國就不能平視中國嗎? 2019-01-21 觀察者網
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

中美正在以一場關稅戰來紀念兩國建交40周年,這件事多麼諷刺!有人認為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總統特立獨行的個人風格造成了現在的局面,但不管2016年誰當選總統,這種緊張局勢都會出現。許多美國人覺得,中國沒有作為一個市場經濟體公平參與開放式貿易;也有不少人對中國不再“韜光養晦”大失所望。潛伏於這些觀念背後的是一種與日俱增的恐懼——害怕中國的崛起會導致美國時代的終結。
  歷史上,對均勢格局變動失察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1972年尼克森訪華,是想制衡在他看來越來越強橫的蘇聯。而他也把蘇聯實力的增長理解為美國實力的衰弱,而非將其視作美國“回歸常態”——事實是,二戰後由於人為原因,美國在世界總產值中占比高得不正常。尼克森宣稱世界將呈現多極化格局,但實際上蘇聯的解體卻促成了美國在20世紀末迎來其單極時刻。
  今天,高估或低估中國的實力都同樣危險,以美元匯率計算,中國當前的經濟規模約等於三分之二個美國。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這一刻到來的具體時間從2030年到2050年皆有可能,一切取決於他們對兩國經濟增長率的假設。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把伯羅奔尼薩斯戰爭歸結於兩個原因:新興大國的崛起,以及它所引起的守成大國的恐懼。大多數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他這段話的前半句,但後半句也同樣重要。過度恐懼中國崛起可能會引發新的冷戰或熱戰,而這種恐懼是美國能夠避免的。即使有一天,中國總體經濟規模超過了美國,經濟規模也並不是衡量地緣政治實力的唯一指標。在軟實力指標上,中國遠排在美國之後,並且美國的軍事支出是中國的四倍。儘管近年來中國的軍事能力在不斷提升,但仔細研究中美軍事制衡就會得出結論,中國仍不具備將美國逐出西太平洋地區的能力。
  美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以及最大的雙邊債權國。但今天,中國是近100個國家的頭號交易夥伴;而美國只是57個國家的頭號交易夥伴。在未來十年裡,中國計畫借出1萬億美元用於“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專案,而美國卻在削減對外援助。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將不僅來源於其市場規模,也來源於其在海外的投資以及發展援助。總而言之,相較於美國,中國的實力有較大可能進一步提升。
2019-01-23 09:20:40
圖博館
無論中國或特朗普政府當下採取何等行動,美國的長期實力優勢都有較大可能維持下去。這些優勢一是地理因素:美國周圍是海洋以及可能長期保持友好的鄰國;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與印度、日本和越南存在領土爭議。美國的另一個優勢是能源:十年前,美國極度依賴進口能源,而今葉岩革命已經使北美從能源淨進口轉向淨出口,與此同時中國越來越依賴通過印度洋運輸的中東進口能源。
  在人口結構上美國也具有優勢。根據預期,美國是唯一能保住全球人口數量排行(第三)的主要發達國家。雖然近年來美國人口增長率已經減緩,但不會像俄歐日那樣出現人口萎縮。中國第一人口大國的稱號很快將讓給印度,適齡工作人口將在未來十年內減少。在21世紀主導經濟增長的關鍵技術(生物、納米、資訊)領域,美國仍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在研發方面投入鉅資,在某些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那些宣稱“中國治下的和平”即將到來或美國時代即將終結的人,其實對國家實力的多種來源缺乏全面考慮。
  對美國來說,驕傲自滿固然危險,但缺乏自信和誇大恐懼會導致過度反應,這也同樣危險。在恐慌情緒的作用下,美國可能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美國背棄盟國和國際機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人稱讚特朗普政府敢於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勇氣,但這無法解釋為什麼美國要對盟國徵收關稅。
  特朗普政府將中國稱作“修正主義”國家,但中國不同於二戰時的德國或冷戰時的蘇聯,它不會對美國的存續構成威脅。中國並不想橫掃世界,也不想踢翻牌桌,它只想在當前的牌局裡獲得更多利益。今天中美並沒有陷入一場新冷戰,至少不是像四十年前那樣的冷戰。隨著我們展望下個四十年,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美國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將不得不適應新形勢。在中美未來的“合作性競爭”中,我們既不應忽視“合作”,也不應忽視“競爭”。
  回應
相比與其他保守主義學者他的觀點已經算是清醒的了,但仍然跳不出傳統的歐美零和思想。他只是覺得現在美國過度誇大中國威脅了。而他本質上還是趨於傳統的冷戰思想。
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仍然缺乏對新中國的發展路線的科學定位。新中國到第五代領導人,經歷了打破-重建-發展-和諧-復興的重大歷史階段,新中國與舊中國已經在基本社會結構,共同價值等方面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中國才跳出了傳統歐美零和和冷戰思想,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新型國際關係。
2019-01-23 09:33:29
阿楨
梅克爾砲轟川普 歐美裂隙加大 2019-03-05 經濟日報社論

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在慕尼克舉行的美歐年度安全會議上,公開抨擊川普蔑視全球多邊協商、損害盟邦關係,讓川普上任以來的美歐裂痕正式浮上檯面。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霸權和美歐團結是維繫全球政經金融體系的兩大支柱,雙方並互為奧援:國際貨幣基金秘書長永遠是歐洲人,世界銀行總裁則一定屬美國。1990年代大陸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美歐聯手拒絕給予大陸市場經濟地位,並強迫朱鎔基簽下了單方面承諾不得限制大陸產品出口的不平等條款。美國的軍事霸權淩駕各國,但是龐大的軍費也讓美國無力大舉援外。2018年全球官方對外援助中,美國僅占15%,歐盟則達55%;也就是,當美國花大錢建立軍事強權的時候,歐盟各國就肩負起援助第三世界的責任,鞏固了當地的西方霸權。
  當然,美歐關係也不是一直水乳交融: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前後,美歐為了農產品貿易、服務業開放而僵持不下;2015年歐洲國家不顧美國反對,紛紛加入北京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但美歐過去的紛爭衝突,最後總是能夠峰迴路轉。不過,川普上任以後,原有的裂痕日益擴大,而且趨向一種結構性和長期性的分裂。2017年美國退出巴黎氣候變遷協議,歐盟立即聯合加拿大、中國大陸和印度,組建氣候行動多邊部長會議(Multilateral Ministerial on Climate Action),取代原由美國主導的主要經濟體論壇(Major Economies Forum)。2018年5月,美國宣佈單方面退出與伊朗的去核協議,並將制裁所有和伊朗往來的各國企業,歐盟遂在英法德三強的主導下,於2019年1月創建貿易交易支援系統,繞過被美國監管的現有國際金融交易體系,保護與伊朗做生意的歐洲企業,不受美國政府監管和報復。2019年2月德法兩國又正式宣佈啟動新一代戰機的發展計畫,全面排除受美國專利和法令制約的技術和零組件,並開放所有歐盟會員國加入。一個由歐盟主導、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國際系統已隱然若現。
2019-03-05 09:52:05
阿楨
以德法為首的歐盟國家開始思考在現行國際政經金融體系外另立門戶,當然與川普上任以後任意行事、踐踏國際規則有關,但也有更深層的結構因素。
  首先,儘管英國即將脫歐,但歐盟現今總體經貿實力足與美國匹敵,因此已不再事事以美國馬首是瞻。尤其,經歷2008年以來的一連串危機,歐洲人普遍對美國引領全球的財經貨幣政策產生質疑,認為美國是禍首,歐盟卻承受苦果。因此在2013-2017年美歐談判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時,歐洲各地都爆發不同規模的反美示威。
  其次,基於二戰慘痛教訓和歐盟本身多國整合的屬性,歐盟極度強調多邊協商、堅守國際法律、尊重現存制度,並對戰爭和軍事行動抱持極為謹慎的態度,與美國迥異。因此,針對現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的缺陷,歐盟主張體制內改革,反對美國逕以雙邊談判、甚至單方面政策遂行目的。
  最後,面對大陸的崛起,美歐態度也相左。
歐盟樂見美國施壓大陸遵守國際法和各項承諾,但是,就地緣政治而言,大陸對歐洲不具任何直接的威脅;就全球競爭而言,大陸也沒有在軍事和外交結盟上,全面挑戰西方霸權。尤其,大陸的崛起代表一個單一大市場的形成,對歐洲企業和投資者極具吸引力。因此當美國決定全面抵制華為、甚至封鎖對大陸科技交流的時候,歐洲國家和企業的態度是猶豫而裹足不前。
  目前歐洲建置不受美國掌控系統的努力才剛剛開始。如果接下來,川普2020年連任成功,美國持續罔顧國際規則和盟邦立場而獨斷作為;歐盟能克服英國脫歐危機,完成進一步整合;大陸對內改革,對外遵行國際規範,那麼美歐分裂可能加劇,國際政經金融體系亦可能走向分裂和多元發展的不歸路。
2019-03-05 09:53:07
阿楨
社評:美國務院想用“文明較量”誘騙西方 2019-05-05 環球時報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日前說,國務院正在以“與一個真正不同文明的較量”想法為依據,制定對華策略。這一動向在美國也引起不少反對聲。
  看來在蓬佩奧的主持下,美國務院真的正在推動美國對中國的根本敵意,也就是對中國文明的敵意。
  斯金納所提到的計畫,顯然是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帶有對中國文明的歧視。這同時也是對西方文明錯誤的提煉,因為文明的基本方向是和諧、包容、共贏,而不是相互排斥、唯我獨尊和炮艦外交。
  即使與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概念的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今天的世界也有了巨大的不同。文明的隔閡、分歧仍然會有,但文明發生有國家力量參與組織的巨大衝突卻越來越難以思議。如今處於不同文明的群體在生活層面不斷融合與一體化,利益相互交織,只要彼此能有基本的相互尊重,不同文明很難形成西方世界中世紀的那種深仇大恨。
  斯金納說,過去的大國衝突、包括美蘇冷戰,一定程度上都是“西方內部較量”,而與中國之間是美國首次面對“非高加索人”的超級強國競爭。
  美國務院此時拉起“文明較量”的旗幟,其首要目的大概是想要拉攏其他西方國家,促使那些在對華問題上態度搖擺的國家站隊,與美一道遏制中國。
  然而我們相信,除了華盛頓少數狂熱的政治精英,這個世界上歡迎“文明較量”到來的人一定少之又少。
  華盛頓真的在為西方文明操心嗎?美國這兩年的表現恰恰是在嚴重傷害西方文明,西方世界普遍認同的國際行為準則已經被華盛頓踐踏得面目全非了。
  中國社會一直對西方文明保持著敬意,向西方學習是中國近代以來知識份子的集體信條之一。中國與西方的摩擦主要集中在我們反對西方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中國人沒有在文明層面唯我獨尊的認識,更沒有讓中國社會價值體系主導世界的野心。
  因此“文明較量”是個偽命題,不可能出現,美國到底想在遏制中國方面走多遠,那是另一回事。儘量往中美的中間地帶站要比站到美國一邊參與遏制中國,更符合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利益,這是國際政治常識。蓬佩奧和他領導的“中情局化的”國務院是想誤導和欺騙整個世界,但世界可不會那麼傻。
2019-05-07 10:09:41
阿楨
回應
自由民主的普世口號不管用了就又想出了文明衝突,美國不能代表西方,也不可能代表世界。利用文明差別進行挑撥離間,製造仇恨,在當今世界已經行不通,因為人類發展到今天,不再閉塞,不在愚昧,不再盲從。

朱雲漢:從全球史視角看中國再興與人類的未來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文根據臺灣中研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教授2019年3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政大講堂”所作專題演講《中華民族再興的全球意涵》整理。
我們無論是從100多年前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作為回顧的起點,還是從最近70年中國民族快速復興的過程出發,都需從全球史的架構來理解中華民族再興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意涵。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展望未來。中國70年來走的道路,當然有曲折,但也有很多方面是史無前例的,突破了過去各種不同文明曾經創造的歷史,中國肯定要超越他們。
如果中國繼續保持既有的發展軌跡,那麼她必然會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未來,實際上她已經開始在深刻地影響全球社會,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僅如此,這一作用將來還會更關鍵,而且她的關鍵程度甚至會超過歷史上美國所起的作用。......但是美國花了多少時間才讓自己的GDP增長了36倍呢?他總共花了117年,也就是中國的工業化追趕速度是美國的3.9倍。所以為什麼英文世界的媒體經常說“China Speed”。什麼叫中國速度?這就是中國速度,史無前例,尤其是在那麼幅員遼闊的版圖之上建設“奇跡”的速度。
https://www.guancha.cn/ZhuYunHan/2019_05_06_500355.shtml
2019-05-07 10:14:39
阿楨
《石評大財經》中美世紀情即將劃下休止符?2020-05-21

基辛格威脅中國?基辛格戰略邏輯未變,變的是戰略形勢。
  回應
 基辛格與中國接觸,也是出於黴國利益,沒有什麼友好可言,之所以相安無事,是因為那時中國實力不行。基辛格只是為了給黴國續命。他是怕黴國走投無路發動戰爭,他其實也是用戰爭來威脅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Bh1gppE68

福山洋洋灑灑3800字批“中國政權”,最後一段亮了

2020-05-18,《美國利益》編輯委員會主席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刊登《中國是哪種政權?》一文。
福山指出,特朗普政府為了轉移人們對其自身應對新冠危機不力的注意力,對中國採取了不必要的挑釁行為,例如一再把新冠病毒汙名化為所謂的“武漢病毒”。這不是福山第一次承認中國的抗疫成果。他始終認為國家制度與抗擊疫情的成果之間沒有必然聯繫,而中國抗疫模式是“非西方模式”中最成功的一個。但這種模式無法被亞洲以外的國家複製借鑒。
然後,福山就開始介紹他對中國政治歷史的看法。
例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連續性歷史之一,但許多西方觀察家對中國歷史的瞭解只到20世紀早期為止,也就是中國被腐朽政權統治的清末時期。
中國的政權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中央集權的、官僚的和擇優任用的。與中世紀歐洲看重貴族血統不同,在當時的中國,官員由君主派遣到地方,然後進行輪換。
與此同時,花費了大量篇幅渲染“極權主義”,然後污蔑中國政府現在借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科技手段“觀察民眾的日常活動”,並試圖歪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外交政策。
他聲稱雖然特朗普政府針對華為的行為“很笨拙”,而且在很多方面“弄巧成拙”,但“這個目標基本是正確的”。
但說一千道一萬,他在多用於總結全文的文章末尾寫道:
“不幸的是,在過去的三年半裡,美國一直在盡其所能地削弱自己。”
“在我們想著‘改變’中國之前,我們需要先改變美國,努力恢復其‘全球自由民主價值觀燈塔’的地位。”
2020-05-24 09:30:39
阿楨
蓬佩奧:中共構成挑戰大於蘇聯 現況非冷戰2.0 2020/08/13 中央社

正在捷克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20/08/13表示,中國是成為比冷戰時期的蘇聯(Soviet Union)更難抗衡的對手。
  回應
又是用引戰恐懼來總統大選,怎麼都是如出一轍。
芒果乾很容易製造的,低廉好用。
以前的蘇聯:對外輸出一元專政,追求共產主義的世界革命。
以前與現在的美國:對外輸出二元對立,追求圍堵威脅的東西對抗。
現在的中國:對外輸出財富機遇,追求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世界500強”企業城市 十年變遷史 2020-08-12 新浪財經

  8月10日,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揭曉。今年500強排行榜企業營業收入達到33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接近中美兩國GDP的總和。
  《財富》雜誌早在1995年就開始發佈世界500強排行榜,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年入榜中國企業為12家,以後逐年迅速增加,先後超過了德法英日。在今年,中國大陸企業首次超過了美國,上榜企業數量位列第一。十年間,中國從42家擴至116家,總共新增74家。

人大教授金燦榮:為什麼美國反共最厲害 因為它價值觀很脆弱 2020-08-12 觀察者網

  金燦榮:很多人,包括很多學者都認為自己很瞭解美國,然而,我們對美國的認識還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之前接觸到的美國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美國,而彼時的中國正好處在歷史的低點。那時歐洲正處在巔峰,打造殖民主義,外交上咄咄逼人。而美國當時的全球戰略重點是搞門羅主義,鞏固對美洲的控制,所以對中國也比較客氣。
2020-08-13 08:49:29
阿楨
中國的精英層從晚清到民國,對美國是比較仰視的。所以把它叫做“美國”嘛,“美麗的帝國”。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精英層對美國就更有好感。1979年中美建交以後,中國的精英層在文革當中受衝擊,對中國的制度、文化產生了質疑,於是就出現了“河觴”一代,骨子裡就有文化自卑。而美國在八、九十年代確實達到它歷史的巔峰。
  金:美國最近的困難把它很多的本性暴露出來,本性暴露出來的美國才是真正的美國。美國主要繼承了英國的文化,而英國化實際上“海盜文化”——擴張性很強,進攻性很強,“匪性”很重——歐洲人登陸美洲的時候,明明那裡有幾千萬印第安人,但英國法律叫“無主土地”,土著不是人。
  西方社會科學本質上是西方人集體的歷史記憶和經驗的總結。因此,它服務于西方的現實,把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以科學的面目進行包裝,有意識地淡化非法的成分,而突出科學、合理的方面。所以我們在學西方社會科學的時候,必須要有一種意識:西方社會科學其實不是一種純科學,它有很強的政治功利性。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那麼你就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所以,如果我們從他們的迷信崇拜中跳出來,就會發現實際上他們過去走過的路是很殘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一個貫穿始終的思想,擴張性與掠奪性非常強,以自我中心。東方這種“雙贏”的思維他們也有,但很少。他們一直要獲取絕對優勢,連相對優勢都不接受。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最近在中美兩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就不會讓你感到很驚訝了。
  美國雖然多元,但是一旦遇到會威脅到它那一套白人新教文化為基礎的基本價值觀的思想時,就會歇斯底里地反對。相比歐洲國家,共產黨運動和勞工運動在美國歷史上影響是比較小的,但美國卻是西方國家中反共最厲害的,就是因為凝聚力弱,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很可能會動搖那一套美國的基本價值觀。
  今天的美國面臨五大問題:
  “上下”階級矛盾,具體表現就是特朗普依賴著民粹派,而建制派也是公開蔑視民眾。
  “左右”兩派意識形態的對立非常尖銳,而民主政治是需要妥協的。
  “黑白”種族矛盾。
  另外,美國是一個資本家當道的國家,但現在也分裂成虛擬經濟集團和實體經濟集團。
  國際主義派和本土主義派間也有矛盾。很善於國際化的資本集團會強調擁抱世界市場,在全球賺錢,而國際上競爭力不好的那些資本集團則強調保護主義和本土優先。
2020-08-13 08:56:43
阿楨
這些矛盾單獨拿出來看時沒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那麼尖銳,但是加在一起以後情況就遠遠比那時候複雜,要全部解決其實比以前更難。
  觀察者網:那您認為這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矛盾根源在於哪裡?
  金:一部分原因在技術層面,比如說科技發展讓網路化時代到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隨之出現了分野。另外兩個原因:
  一個是自由主義的流行。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歐美日的市場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停滯,“新自由主義”應運而生,其標誌就是1979年的“柴契爾革命”。新自由主義的特點就是特別喜歡資本、服務於資本。它破壞了支撐美國三大力量:資本、政府和民眾之失衡。
  第二個讓美國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冷戰後的的政策錯誤。美國的精英層普遍誤認為是美國贏得了冷戰,於是他們變得很傲慢——對內,美國的精英層以種種改革的名義剝奪中產階級的福利,在國際上,美國也表現得盛氣淩人,覺得所有事情都得按照他們的標準來做。
  以前的美國是很有遠見的、願意承擔責任的、比較寬容大度,也很有幽默感。今天的是一個分裂和焦慮的美國。不僅如此,2016年美國人還選出了個商人總統特朗普。由於政治上沒有人脈,所以他所用的人都是一些邊緣化的人物,很多行為和政策思路是脫離常規的。在一群不靠譜的人領導下增加了焦慮感的美國就變得很危險。於是,我們中國很不幸地成了它國際上第一個壓制對象,這樣中美矛盾就顯得特別突出。
  金:中國的中美關係研究者大部分對國內情況不瞭解,而對中國理解不充分,研究的根基就不穩。
  新中國不僅繼承了我們5000年的文明,又有所超越。超越的部分主要是實現了工業化。
  中國雖然現在問題也挺多,但是如果橫向比較,至少在未來十年有四個相對優勢:第一是政治穩定;第二,經濟基礎相對其他主要經濟體還是不錯的;第三,我們的科技進步應該是大國裡面最快的。第四,我們的軍事力量進步也非常快。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8-12/doc-iivhuipn8202209.shtml
2020-08-13 08:57:58
阿楨
中方:美若承諾不向世界輸出意識形態 各國會熱烈歡迎

  2020-10-22,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問,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21日在美國外交雜誌發表文章稱,中國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議程遠超中國邊界正在走向全球,這對民主理念構成了威脅,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奧布萊恩的說法是以美國之心度中國之腹,無視歷史,罔顧現實,充斥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偏見和冷戰思維。美國一小撮政客挑動意識形態對立,是蓄意地再把世界引向一場新冷戰,是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這有違歷史潮流,不得人心,也註定失敗。中方反復強調,每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都是基於各自文化傳統和歷史積澱,任何勢力都沒有資格去否定其他國家選擇的道路。任何國家也都不會按照別人的好惡來改造自己的制度。
  趙立堅強調,中國從不輸出意識形態,從不干涉別國內政,從不謀求改變任何國家的制度,無意同美國及其他任何國家進行意識形態對抗。我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如果美國政府襟懷坦蕩,完全可以像中國政府這樣向世界坦蕩宣誓:美國不謀求向世界輸出意識形態,不謀求改變其他國家的政治制度,絕不干涉別國內政。如果美國政府做出這樣的承諾,相信會受到各國的熱烈歡迎。
  回應
“不向世界輸出意識形態”這是50年前西方對中國的喊話
這個主要是向當時的蘇聯喊的吧,那時中國國力還遠沒那個榮幸
2020-10-23 11:10:12
阿楨
憂與陸角力落下風 美海軍部長警告北京已威脅美式生活 2020/10/29 中時

甫結束為期1周亞太行的美海軍部長布瑞斯威特28日警告,中國大陸對美國構成的威脅,遠比許多美國人想像得還大。不僅對美式生活形成「無可比擬」的威脅,更讓人憂心的是在這場美陸角力中,華府是落後的一方,必須迎頭趕上。「有一天我們可能發現再也不能說我們的語言,我們失去自由開放的社會生活、宗教自由、言論自由與集會自由。這些可能都遭到一筆勾銷」。
美國911後,中國將全部精力投注在中東之上;如今則致力於復興過去繁榮。中國目標是在2049年成為全球領先國家,並在軍事上投入大量金錢,還在南海造艦與島嶼軍事化。
布強調,建立夥伴關係在對抗中國全球影響力的擴張至關重要。在13號到20號的亞太訪問行程中,先後訪問日本、新加坡、關島與帛琉,會見當地政軍領導人。布此行重要任務是讓第二島鏈在面對中國時,能在軍事計畫與作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回應
白人自以為高上大,其實什麼都不是,只要白人不要全世界強迫推銷好笑的所謂由民主,誰有空閒管你們白人愛過啥生活.
全球回教徒 : 美國早就摧毀了我們的生活.美國有色人 : 美國正在摧毀我們的生活.伊拉克, 伊朗, 敘利亞, 葉門... : 美國使得我們沒有生活了
恐共到精神错乱,瘋了
美國人的邏輯就是,如果美國不能再隨心所欲地操緃這個世界,不再擁有想炸誰就炸誰的力量, 不再擁有隨意推翻外國政府的力量, American Way of Life就是受到了威脅.
  相關新聞
印度專家:中國在中印邊境的村莊扶貧威脅到了印度
中國脫貧攻堅的世界性意義: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改革開放40年間,共減少貧困人口8.5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70%”。
  回應
真是奇談怪論!你家窮的要飯難道也不讓鄰居過好日子嗎?
沒錯,阿三這幫無賴孫子就是這奇葩腦路。
  相關新聞
蓬佩奧“反華”亞洲行“收效甚微”,外交部:這並不奇怪
「川普治世」的榮耀與哀愁:圍堵中國...卻遠離亞洲?2020-10-30聯合報 / 轉角國際 :雖然川普急劇尖銳化中美衝突,但中國還是希望川普連任。原因是川普膚淺的美國優先政策,破壞了與傳統盟國之間的信任,弱化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和領導威望。不論2020選舉誰當選,中國已經接受中美關係無可恢復的現實。
  回應
轉角國際這次終於忘了罵中國,改成罵川普!
2020-10-31 11:01:55
阿楨
宋魯鄭:美國大選結果難阻歐美脫鉤 2020-11-17 觀察者網

特朗普執政四年的一些行為,像是支持英國脫歐、對歐洲發動貿易戰、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單方面從德國撤軍以及退出歐洲積極推動的《伊朗核協議》等對歐美關係損害巨大。
  一是感情上,從親美走向厭惡、蔑視和不信任。
簡而言之,歐洲優雅、講究品位、含蓄;美國人卻粗魯、單純、直接,時顯霸道和自我。
美國強調競爭,但福利卻遠遠落後於歐洲。
所以法國承認美國的實力和領導地位,但也頗為瞧不起。特朗普執政四年,把美國人的粗俗、霸道、自我為中心發揮到極致,這種瞧不起升為了厭惡、蔑視和不信任。
即使拜登勝選,積極彌補特朗普對歐洲造成的損害,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二是歐洲自我意識覺醒。
二戰以後,面對歐美巨大的實力差異和蘇聯的威脅,歐洲成了美國的“小跟班”,在經濟、科技、以及安全等方面依賴美國。
歐盟成立後,美國一直保持警惕。在奧巴馬任內,還爆發出了美國監聽歐洲盟國的醜聞。
特朗普的出現令歐洲極大地自我覺醒,歐洲政治人物不斷提出和美國脫鉤。
  三是中美競爭性對抗給了歐洲發展自我的空間。
……

專家:美歐已產生諸多結構性矛盾 中國還有更多空間

  2020年11月11-12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京舉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演講:拜登時代的中美歐選擇。
  第一,歐美關係會回暖,但並不等於跨大西洋關係會回歸。
  第二,歐美首先是先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歐洲也不會甘心被美國當作對付中國的工具。
  第三,中美歐三方會進入非常複雜、非常頻繁的三方聯動的趨勢。在多邊貿易氣候變化,中美歐有合作空間,但在政治、外交、人權、安全,矛盾會更突出。
2020-11-18 08:13:49
阿楨
美參院戰略報告:中國太大裝備太好 美歐無法單獨應對 2020/11/19 中時

美國國會最近發布戰略報告詳細闡述美國未來的外交方向,強調要深化與歐洲盟友的合作重建以民主秩序為運作原則的國際組織和規範,同時要擴大與歐洲盟友關係,以多邊模式共同制衡中國大陸遍佈全球的影響力。
  美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里施(Jim Risch)週三與多位歐洲國家議會外交決策領導人召開視訊會議,討論大西洋兩岸共同面對的中國挑戰。會議公佈了參議院外委會共和黨人率領撰寫的全新外交戰略報告《美國與歐洲:跨大西洋合作應對中國問題具體計畫》,從7大面向分析美歐必須共同合作應對的中國議題,包括政治及文化的滲透、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貿易及投資的不平等行為、科技競爭、海外商業活動、在非洲,以及印太地區的勢力擴張等。
  報告說,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共同利益一個真正的系統性競爭對手,大西洋兩岸愈來愈認知到這一現實,現在必須將共識付諸行動。而且這不是美、歐一方即可應對,因為「中國太大了,並且裝備太好」,他建議還要納入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其他理念相同的國家。
  報告最後提出6點建議:保護自由和開放社會免於新的威權統治的入侵;維護國際組織的完整性;打擊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和反競爭的經濟策略;開發新技術並形塑其使用方式;應對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倡議投資所帶來的經濟和安全影響;以及深化在非洲和印太地區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回應
西方白人真丟臉,只能搞幫派似的群毆
只要中國不內亂,不搞一人一票選個總統,不搞意識形態,專心搞經濟,科技和民生,美歐想撼動中國是不可能的。中國一直就是在美歐圍堵下壯大的。
2020-11-20 07:54:49
阿楨
李世默主題演講:中美新格局 2020-11-28

首先:中國不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特別是60年代以後,蘇聯及其盟國體系和西方體系幾乎完全隔離,沒有任何交流,連貿易都幾乎沒有。蘇聯對美國和歐洲形成的是根本的生存威脅,兩者互不相容,兩種意識形態都要把世界全吞了,而且都有核武器。
  60、70年代以後,蘇聯的經濟不斷衰敗,70、80年代,發生了嚴重的政治衰敗。不過,蘇聯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很多民族國家組成的聯邦,所以說散夥馬上就散夥。
  中國現在是一個全球性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與外界高度互聯。我們是全世界,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現在是大概130個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以美國為最大交易夥伴的國家大概只有70個。中國經濟正在日益增強,收入在增長,產業在升級。
  中蘇對美的威脅也有質的不同,中國只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地位,並不具備生存上的威脅。中國對歐洲更是只有經濟競爭,也不存在生存威脅。在意識形態上,中國實施的是防禦政策,不讓別人來干涉我們的治理模式和意識形態。而且十八大以後,我特別意識到我們的政治在崛起。在習主席領導下,特別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對祖國越來越有信心。
  第二,今天的美國也不是冷戰時期的美國。今天的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內在矛盾在不斷加劇。美國在60年代以後,進入了經濟收入增長,產業升級的黃金時代 “美國世紀”。
  那時候的美國也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可今天,美國正在經歷福山說的政治衰退,經濟面臨失調,貧富差距沒有辦法緩解,社會契約無效。
  另外,還有保羅•甘迺迪教授講的,美國的過度擴張和國家利益發生了巨大的矛盾。今天的美國跟那個時候的蘇聯一樣,在實施意識形態擴張,到處輸出他們的意識形態,要全世界買它的政治,甚至不惜用軍事手段強迫別的國家接受。
  有些人說,因為特朗普敗選了,所以美國政治體制的自我糾錯能力發生了。這種觀察並不準確,美國政治衰敗、經濟衰退,都是在特朗普以前就發生了的。特朗普的當選是一次自我糾錯的嘗試,但是失敗了。拜登當選是舊制度的復辟,根本不是什麼自我糾錯。拜登的支持者、給他資助的,幾乎都是美國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另外,美國的國家認同正在從內部瓦解。他們現在搞所謂的“身份政治”,我比較尊重的政治學家福山也講到這一點。
2020-12-03 10:19:51
阿楨
所以:也許今天的美國更像冷戰時的蘇聯。剛才講到的肯南是個大咖,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我只是一個上海的小商人,人家寫了8000個字的長電報,我不能跟他比,不過我決定今天“山寨”一下他:
  讓中國去單挑自自由主義陣營是不現實的。對美國的擴張企圖最有效的政策是保持長期、審慎、堅定的制約。
  我們要認真理解西方自由主義的本質,就像醫生檢查一位失去理智的病人一樣,拿出非凡的勇氣,客觀的態度、中立的立場和堅定的決心,避免受到情緒上的干擾。我們要讓公眾瞭解美國的真相。我堅信我們的民眾對美國瞭解得越深入,那種盲目的敵視和無端的畏懼就會少很多。
  中國有能力對美國在政策上施壓,迫使美國表現得更加克制,謹慎。應對美國,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我們自己社會的健康和活力,這是我國內政和外交的一個焦點。
  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每一步推進,都是一次對美國的外交勝利。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牢牢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同世界各國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在接軌與不接軌方面,我們採取了趨利避害、有所接軌,有所不接軌的方針和民本主義的導向。這樣做一方面使我們成功阻止了西方把顏色革命的禍水通過互聯網蔓延到中國的企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有效的中外交流與合作,最終使互聯網在中國大地上獲得了勃勃生機,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進步,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民生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了一部手機、全部搞定的國家,走到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最前沿。中國這種開放模式的成功反襯出了其他一些國家盲目西化的失敗。他們失敗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只知接軌,不知不接軌。
  相關新聞
金燦榮:世界正在與中國接軌
2020-12-03 10:28:31
阿楨
留美學生:美國令我很失望,但我仍選擇留下 2020-11-30 觀察者網

編者按:一出國就愛國已經成為很多出國過的中國人的真切感受。海外知乎Quora上也對類似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在西方生活過後,變得更加愛國和維護中國?”有理有據、力挺祖國的論述相當之多。不過,也有留學生寫下了其內心對於這個問題的糾結,即使意見本身可能存在偏頗,往往也反映著很多問題的深刻。
  上大學之前,我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政府是冷嘲熱諷的。坦白說,我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我的憤世嫉俗,我只知道:某些話題不允許談論,當我終於來到(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時,生平第一次聽到了“解放西藏”、“新疆再教育營”類的事情……我感到遭到了欺騙與背叛。同時,作為一名藝術家,自由的狀態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自在感。我以為,如果我想繼續創作能照亮現實的藝術,我就不能回到家去。最重要的是,我以為美國是我最終的歸屬。
  之後,在寒暑假回家的時候,我感到自己比同輩們更開明、更有優越感。然而,每次我回去,中國的生活都會變得不一樣。更多的摩天大樓,更多的主權,更多的驕傲感。最重要的是,人們是快樂的,比“自由”國度的民眾要快樂得多,諷刺地是,在“自由”國度,人們感到的壓抑和窒息卻更多,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自己高中國人一等。
  所以,作為一名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當我試圖拋出“我們國家和社會實際發生的很多事和你們以為的是不一樣的”的論點時,大多數中國人並不在乎。人們對於廉價的公用事業和勞動力、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數千萬人在幾十年內擺脫貧困的事實感到滿意。
  正是這時,我才意識到我在美國這四年裡接受了多少宣傳和洗腦,意識到我已經成為西方帝國主義/救世主中的一員——居高臨下地對待著“野蠻人”,以轟炸、入侵、顛覆(以及強姦)的方式“引入”文明,而就在你閱讀這篇貼文之時,上述這些(罪行)仍在繼續。
  事實是:如果不是因為(新冠)大流行,我會盡我所能獲得(美國)這片“希望”之地的公民身份。我會填寫好所有的檔,請我能負擔得起的最好的律師,把最完美的檔材料寄給美國移民局,以證明我是最有才華和最勤奮的人之一……我會拼命工作,納稅,然後等待獲得公民身份,等上10年,或者20年。
  說實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立場該是怎樣的。我不相信民族主義。可悲且不幸的是,現在我可能不得不選擇自己的立場,並一路堅持下去。
2020-12-03 10:36:19
阿楨
拜登G7峰會踢鐵板 要盟友聯手抗陸太敏感斷網 2021/06/13 中時

拜登此趟歐洲行的最主要目標就是向西方盟友展示「美國回來了」,不過現實世界總是有些複雜,今年沒了川普,但是白宮以為能說服G7其他盟友硬吞拜登的所有政策立場,似乎是有點太過自信了。
7國領袖達成共識,支持「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畫,縮小開發中國家40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資金缺口,對抗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
不過拜登12日試圖說服盟友簽署共同聲明,直接對新疆強迫勞動問題批評北京,歐盟傾向中國合作,會議上的分歧更一度因為太過敏感而中斷會議室對外的所有網路連線。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周就率先警告華府,歐洲不會跟隨拜登希望回到冷戰思維,歐洲將保持獨立。

拜登拉攏G7盟友對抗覺醒巨龍 德媒:中國和7個小矮人 2021/06/13 中時

《德國之聲》評論文章《中國與七個小矮人》說,美國總統拜登希望通過一個全新的自由國家網路來束縛中國這個覺醒的巨人,拜登相信,在抗擊疫情期間,美國以及自由世界應該能提供的還是比獨裁的中國國家主席更好。習近平的看法則完全相反,自由國家的「混亂」正在以近乎科學的方式表明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相關新聞
防北京當局竊聽!G7開會討論中國 會議室全面斷網 - 自由財經
三年後 美FBI探員在法庭承認誣陷華裔教授是中國間諜 2021-06-16
拜登:發起民主版「一帶一路」 抗衡大陸
德媒:B3W無具體計劃比中國差遠了
  回應
哈 驚訝!美國竟公然剽竊大陸一帶一路
唱衰了幾年,發現唱不衰,趕緊拿香跟拜。
中國一帶一路「債務陷阱」?美國除了印鈔票外, 還會三小!
阿共仔跟世界各國的貿易緊密依存,比美國能給多的多,美國的造價和工時都要中國的幾倍!
美國「一帶一路」肯定失敗。1. 「一帶一路」要花大錢投資給窮國搞基建。美國十分吝啬,一毛不拔。2. 美國的基礎建設破爛落後,拜登3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是要為美國,無力幫窮國搞基建。
美國版的只能叫「西方白人一炸一路」。
防北京竊聽? 美國自己幹過很多竊聽,所以比較神經質。
G7各國被美國竊聽,美國仍當歐盟成員國是早期的儍瓜?
2021-06-17 08:36:22
阿楨
相關新聞
馬克洪強調 G7非敵視中國俱樂部
美英加日想對華強硬 德法意“踩刹車”
美俄首腦峰會前 北約盟國反對在歐洲部署陸基核導彈
北約秘書長稱沒有與中國進行“新冷戰”
韓國:只部分參與了G7公報 不針對特定國家
王義桅:美國忽悠盟友的能力不可小覷
日澳:反對中國“經濟脅迫”
G7反對中國“脅迫外交”何等的虛偽、無恥和雙標!
BBC:G7重要嗎?峰會在履行新冠疫苗和氣候變化承諾令人失望,而在英國脫歐和中國問題上分歧重重!
美俄領導人峰會後十六日發表「戰略穩定」聯合聲明 強調降低戰爭衝突風險
烏總統:西方若不幫 烏克蘭將被迫發展出歐洲最強軍隊(回應:喜劇演員總統的年度最佳冷笑話)

人民幣升值後,美國開始通脹,白宮終於坐不住了!2021-06-03

由於疫情影響,全世界只有中美經濟運行基本正常,美國靠的是無限印鈔,中國是良好的疫情防控。但是現在,美國也有點扛不住了!
美聯儲一年之內印了10萬億美元,再加上人民幣升值(5月27日升破6.37創三年新高),導致中賣美商品價格大漲, 4月CPI物價指數4.2%,接下來兩個月,可能會漲到6%。一個美國人說:飛機票漲了9.6%、油價漲了11%、電器漲了15%、二手車漲了21%、玉米漲了44%、牛肉漲了100%。收入沒增加,再加疫情對就業的影響,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矛盾被激化,就連特朗普都趁機叫囂著8月份要重返白宮。
之前幾個月,美國一直不想和我們談經貿協議,但在5月12號和6月3日接連通話,並傳達出雙方已經恢復了正常經貿溝通的消息。
……..
原本美國的算盤打得很好,讓印度和東南亞逐漸取代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徹底打亂了美國的整體佈局。
  回應
不宜將匯率升值作為應對通脹的政策選項。
我們已是世界工廠,剛好疫情,加上美元氾濫,所以是升值的機會。要讓通脹回到多印貨幣的國家去,沒道理讓14億中國人去承受。
2021-06-17 08:53:20
阿楨
走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無人能擋中國 2021-07-01 環球時報社評

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共百年慶祝大會吸引了全球的矚目,中共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和中國的美好願景不斷加重一些西方精英的危機感。他們一邊唱衰中國,一邊因預感到中國發展不可阻擋而憂心忡忡。
首先是中共的領導力不斷提升,這是中國的最大政治優勢。
二是中國發展道路從實際出發。
第三,中美關係的陣形和形態也出現了變化,過去西方輿論機構很倡狂地在中國輿論場“帶節奏”,現在他們這樣做難多了,而且越來越多時候他們這樣幹會遭到中國公眾的無情抨擊和嘲笑。
第四,美國無法打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相關新聞資料
習中國夢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71架戰鷹飛過天安門廣場 向党、祖國和人民致敬

2021年7月1日上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71架飛行編隊從天安門廣場上空通場而過。15架殲20戰鬥機三梯隊,71字樣由10架殲10組成,殲10C今年換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殲-10C公開亮相作戰部隊,這標誌著殲10已經正式進入了100%國產化狀態。
2021-07-02 07:48:44
阿楨
普京警告北約勿在烏克蘭跨越「紅線」

針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劃出的「紅線」,美國總統拜登12月3日回應稱,他不會接受任何人的「紅線」。
普京說,北約東擴已威脅到俄羅斯的核心安全利益。普京對北約最終可能利用烏克蘭領土部署能夠在短短5分鐘內打到莫斯科的導彈表示擔憂。普京警告北約勿在烏克蘭越「紅線」,否則將引發強烈反應。

警告普京前所未有經濟制裁 拜登:不派美軍保衞烏克蘭

俄美領袖2021-12-09會談後,拜登翌日表明,他已警告普京,一旦俄入侵烏,美將向俄實施普京前所未有的經濟制裁,但沒有考慮派駐軍隊阻止俄羅斯入侵。他補充,這將取決於北約其他國家的意願,但若是美單方面使用武力對抗俄入侵烏,現在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普京拜登會晤後 烏克蘭局勢下步走向的三種可能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的邁克爾•科夫曼說,面對西方採取一致的和懲罰性的經濟制裁的威脅,俄可能會退縮;或者可以開啟某種新的外交進程,以避免衝突;或者,也許普京已經下定決心,只有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才能實現他在烏問題上的目標。考慮到西歐冬季的能源困境、被外界認為的拜登總統的軟弱,以及新冠疫情分散世界各國的注意力,現在是打擊的最佳時機。
  相關新聞
德國暫停審批北溪2號:地緣政治背景及俄歐「通氣」前景
天然氣短缺危機:歐洲各國路在何方
2021-12-11 10:15:14
阿楨
《島中對》2021.10.30補:

國家戰略:用一切手段(經軍政文化)達成國家(有限)目的之科學與藝術。
軍事(含外交)是政治的延續,目的在使彼屈服於己之意志。
兵者、不祥之器,上兵伐交、伐謀,次伐兵、攻城:知彼知己(但彼己皆難知故須)料彼(不論敵友軍民)從寬(且)出彼不意(如此代價才小)。能戰才能和(迦太基和南北宋雖富而亡於不能戰)能守才能功(二戰德日亡於不能守)。
 蘇聯瓦解後,國際戰略的實(然之)相非福山《歷史終結》而是亨廷頓《文明衝突》,各國多回歸傳統。但非亨氏所言,儒回共抗美國,而是美帝為保霸權,以儒(韓日越)制儒(中國)、以華(台港獨及海內外反中華人)制華、以回制回(含以疆獨制中)、以歐制歐(含制中歐投資協議)。
 美回歸從古希羅以來的霸權零和競爭,美不許挑戰者(不論敵友軍民)崛起,故見,二戰前美挫敗德日軍國,戰後壓制日本的經濟(從日本第一墜至泡沫失落)科技(扶持台韓打壓日本半導體全球市占從50%墜至10%) 。2016美對中經濟戰(貿易戰中小勝、科技戰小敗),美先禁台韓售中高階芯片、再逼台積電到美設廠並交出商業機密,試圖重奪半導體霸權。而中從19「863」計畫就未大力重視半導體、直至芯片進口額超過原油、2014才訂出2025芯片自主70%之計畫、但至2021才17%,習近平乃仿「戰機引擎國家隊」(三年解決了軍方「心臟病」故可造出大量三四代戰機、在日台防空識別區「自由航行」讓日台軍機疲於奔命),重組大陸半導體產業,想在三年內拿下十至二十幾奈米芯片的自主生產能力,至於占10%的高階芯片則另謀彎道超車、譬如以石墨希取代矽。
 中國回歸天下觀:以文化判華夷(實則以父系血統),對夷(客人)朝貢(禮尚往來、往多來少),對華(家人)統一(家國體制、堅拒分裂獨立)且嚴厲(故常見「寧給外人不予家奴」、習從2020嚴打各行業猴王猴后「殺猴警雞」野雞被逼在密林秘行、詳見【圖博館】《習中國夢》)。
 由於美台堅拒中國崛起/統一,故中不可能「和平」崛起/統一、又陷於「和平與發展」之迷失而未能積極備戰、至2021才三航母,亡羊補牢,中要多塢並建多航母及武庫艦、在三大洋力壓美軍(如此便可能戰才能和),要從朝至印建立體防空/導/巡網(能守才能功)。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135413
2021-12-11 10:21:06
阿楨
尼加拉瓜斷交台灣 蔡政府5年斷8國 2021/12/10 中時

蔡英文總統2016年就職五年以來,已有八個國家與我斷交,包括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索羅門群島、吉裡巴斯,和尼加拉瓜。此外,目前情勢不穩的還有歐洲唯一友邦教廷,及宏都拉斯。
國民黨立委陳以信10日表示,蔡上任以來,已經失去8個邦交國,退出2個國際組織,兩岸關係惡化,導致外交烽火再起,民進黨政府在外開再多辦事處,參加再多國際論壇,都比不上邦交國斷交與退出國際組織的傷害。還有宏都拉斯,新總統可能會轉向與北京建交。他呼籲,總統蔡英文應向國人道歉,外交部長吳釗燮請辭下臺。
剩下14個邦交國,包括中美洲3國(貝裡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加勒比海島國4國(海地、聖克裡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和太平洋 島國4國(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吐瓦魯),以及南美洲1國(巴拉圭)、非洲1國(斯威士蘭)、歐洲1國(梵蒂岡)。
  回應
才斷八個,還有十4個,蔡皇繼續加油。全斷光了,就可以省掉不少錢。外交部也可以不要了。
  相關新聞
尼台斷交:蔡當局痛心,美國受打擊!
拜登民主峰會、抵制冬奧,習近平美後院開戰。
美聲明籲各國一舉動挺台(回應:美先與台建交再說吧!美選舉這麼失敗還敢批評他國)
路透社:痛擊美國! 日本產經新聞:潑民主峰會冷水!
尼為何在此時對台斷交?北京兩岸研究所長朱松嶺表示,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國會牌、互訪牌、軍售牌、日本牌、歐洲牌、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的目的。而民進黨當局亦倚美謀獨。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2021-11-18掛牌,北京稱後果自負:中學美對中貿易戰制裁與立陶宛往來的跨國企業。南德意志報批立陶宛:綁架歐盟,挑釁中國,愚蠢而自私。
索羅門2021-11-24燒唐人街,總理怒控:「與台斷交」外國勢力干預。
2021-12-11 10:27:53
阿楨
習普2021/12/15視訊會議 聯手抗美意味濃

兩國元首將對明年關係做出頂層設計,並就重大國際及區域議題交換意見。由於剛落幕的美國「民主峰會」正在營造「天下圍中」的國際態勢,加上俄國與烏克蘭邊境戰雲密佈,預料這場「習普會」可望進一步確立中俄聯手抗美的基本戰略態勢。

美國最大的失誤, 是把俄羅斯當紙老虎而過度關注中國 (原載Foreign Affairs)

【導讀】本文分析,俄羅斯並非像一些政客所認為的那樣不堪一擊。俄經濟總量雖然停滯不前,但是體量依然十分龐大。雖然人口在不斷地減少,但是人口結構仍然在不斷改善,並且一直在積極地吸納優秀移民。在軍事力量方面,近年來通過不斷改革與資金投入,仍然具有強大實力,並對俄的傳統勢力範圍保持威懾。而且,寄希望於普京卸任後俄出現重大變革的想法也不現實。所以,作者認為美國必須重新調整戰略部署,拋棄俄日薄西山的迷夢。
  回應
作者的意圖是要挑撥離間中俄,現在美國最害怕的就是中俄的戰略夥伴關係,幸好俄羅斯人特別是普沒有作者這麼傻,他們十分清楚美歐的意圖!
  相關新聞
 俄美領袖2021-12-09會談,普京警告北約勿在烏克蘭跨越「紅線」,拜登警告普京前所未有經濟制裁:不派美軍保衞烏克蘭
 尼加拉瓜2021/12/10對台斷交:蔡當局痛心,美國受打擊! 拜登民主峰會、抵制冬奧,習近平美後院開戰。路透社:痛擊美國! 日本產經新聞:潑民主峰會冷水!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國會牌、互訪牌、軍售牌、日本牌、歐洲牌、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的目的。而民進黨當局亦倚美謀獨。
2021-12-14 08:50:06
阿楨
北京冬奧(2022.02.04–20)金牌榜:挪威(16)德(12)中(9)美(8)…俄(6)排名9

 冬奧獎牌預測:挪威德俄美、中國12 (2018年平昌冬奧會僅一金,排名16。)
 中國科技打造史上最快滑冰場: 連續8場破冬奧紀錄;航太科技助中奪速滑破冬奧紀錄。中國冰雪運動冷門變大熱門:至2021年已有654塊冰場和803塊滑雪場,比2015增加317%和41%;2013產業1177億元,2020年6000億元,預計2025達1萬億元。
 張藝謀冬奧開幕式史上收視率最高、驚豔世界,張新片連日逆襲(回應:張導不負眾望,創意唯美、溫馨浪漫。《狙擊手》評分高,但排映少等原因票房低。)
 紐約時報稱美花滑亞裔比例過高 被批"種族歧視" 。華裔有錢+身體優勢+中式教育+沒恐同愛滋病偏見(回應:美不搞舉國體制也能爭奧運第一。 美國不搞?美聯邦和地方花在體育的錢比中國體育財政可多多了。)
 造謠尬黑冬奧合集:首鋼大跳臺建在核反應爐旁邊?冰面不平導致韓輸?伙食不好? (回應:滑板配上重工建築,是酷的工業風。)
 習普02-04聯合聲明:聯合抗美,反對北約擴張,簽署15個合作檔:年增100億天然氣1000方噸石油。"俄02-16入侵論"美上演"狼來了" 拜登:仍可能侵烏,歐洲穿梭外交,俄烏降溫,俄撤軍,02-18烏東炮擊,烏總統:與俄談和,中:應回到明斯克協議(回應:主子壓力. 美英巴不得俄烏大戰!) 習見9國領袖/世衛秘書長,共商一帶一路、油氣與疫苗等合作。阿根廷簽署一帶一路:簽約80億美元華龍一號核電,挑戰美國門羅主義,中重申支持阿對馬島主權,英美急了 (回應:允許美英對臺港說三道四,不許中支持阿主權?) 冬奧中國「朋友圈」東協RCEP/中東中亞油氣/南太平洋一帶一路。習賀電第35屆非洲聯盟峰會。
 日本丹麥學者:西媒智庫新疆強迫勞動全是謊言。
 彭帥11/21與奧會主席視訊報平安,彭帥12/19稱從未說任何人性侵我。
 聯大12/02通過(173/20)休戰決議 (回應:20國拒簽,聽美的越來越少了,悲哀啊。)
 美英澳加抵制北京冬奧 中外交部:本就沒邀,不要將體育運動政治化! 奧會主席:大多不跟美抵制!
 尼加拉瓜12/10對台斷交:蔡當局痛心,西媒:習近平開戰,美受打擊!(回應: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民主峰會/強迫勞動性侵抵制冬奧/國會/互訪/軍售牌/日本/歐洲/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倚美謀獨的目的。)
2022-02-21 06:41:27
阿楨
美國是如何搞垮蘇聯的 2022/12/15

《雷根政府是如何搞垮蘇聯的》是彼得.施魏策爾(Peter Schweizer)的作品,當時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2012年和特朗普的前首席戰略師和高級顧問班農創立政府問責研究所。特朗普算是雷根粉絲。下圖是雷根的一系列攻勢行動,看下跟今天西方對俄做法,也會對中國。
1:扶持波蘭的反對派團結工會。
2:對阿富汗抗蘇組織提供資金和軍援,同時設法把戰爭燒到蘇聯境內。
3:和沙特壓低石油價格,限制蘇聯向西方出口油氣,減少蘇聯收入。
4:精神戰,在蘇聯領導層中引起憂慮和緊張,使得其不敢果斷做出決定。
5:技術封鎖。
6:大量散佈假的技術情報,浪費蘇聯研發和經濟資源。
7:開展進攻性的高技術國防力量建設競賽,加大蘇聯的經濟壓力。
當時西方很多人看來,蘇聯有巨大的韌性和經濟能力,尤其德法義大利等西歐國家,比美國面臨更大軍事壓力,傾向和蘇聯維持經貿。雷根政府耗費了很大的外交資源,來切斷向蘇聯和東歐提供貸款設備技術的管道。
第一點感受是:這對目前的中國是有啟示的,中歐經貿非常大,歐洲公司在中國有巨大市場。讓美國的反華同盟普遍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是不可遏制的,跟隨美國除了讓自己耗費極高的成本之外,也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不如和中國展開貿易,從中國的發展和這個全球最大市場中獲利。
韜光養晦與高調秀肌肉,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策略,這幾年在台海不斷的軍演,以及不斷的官宣各種新武器入列的資訊,都是在展示我們的力量和秀肌肉。
第二點感受是:對內一定要穩定,對外不要輕易戰爭和擴張:蘇/俄在阿富汗/烏克蘭作戰。
……….
最後,我覺得蘇聯輸掉冷戰,原因是實力和西方有巨大差距,卻要勉力維持一個龐大的霸權和勢力範圍。今天中國實力遠遠超過當年蘇聯。
2022-12-16 09:18:27
阿楨
第二屆美非峰會13日登場 拜登拉攏非洲領袖抗衡中俄 2022/12/12 中時 王嘉源

睽違8年,第二屆「美非領導人高峰會」13日起將在華府舉行3天,美國總統拜登預計接待49位非洲領導人。
2014年,時任非裔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府主持首屆美非峰會,被外界視為歷史性峰會。但自2014年以來,北京持續在非洲擴大投資,早已超越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金主;俄羅斯也不斷擴大在非洲的影響力,並力圖動員輿論削減西方因烏克蘭戰爭施加的壓力。
拜登在峰會,美國支持「非洲聯盟」(AU)以永久會員身分加入20國集團(G20),美方意在將非洲納入支持烏克蘭行列,並抗衡在該區擴張影響力的中國。目前,非洲領袖定期每3年和中國舉行「中非合作論壇」峰會。
  回應
做賊的喊捉賊,美國真是笑話。

拜登宣稱會為非洲未來押上全部,非洲國家表示非常懷疑

拜登將投資3.5億美元以促進非洲的數字經濟宣佈,與非簽署自貿區備忘錄(非洲自貿區2021年1月啟動,擁有44個締約國),美三年將提供550億美元援非。
  相關新聞
拜登大口誤:說要投資非洲3500億美元,實際是3.5億
  回應
反正3.5億都兌現不了多少,說3.5萬億也沒事。
上次東盟10國萬里迢迢的趕去,給了1.5億刀。這次非洲國家去的數量多些,感覺是在按人頭結帳,給群眾演員發盒飯錢。
2022-12-16 09:23:33
阿楨
如何看待俄媒發文稱“為什麼趕超美國的是中國人,而不是我們”?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2022-1212刊登《為什麼趕超美國的是中國人,而不是我們》稱,看看中國經濟,你會感到嫉妒。幾十年前,它還是個農業國家,近10億人過著窮日子,被看作強盛蘇聯的“小老弟”。而現在,中國已經是一個高科技強國,在全球市場擠走了其他競爭對手——從玩具、服裝到汽車、電腦。
前不久,阿爾平納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創新者:中國企業是如何征服世界的》一書。文章指出,一種流行的看法是,中國人只會模仿。但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阿列克謝•馬斯洛夫解釋說,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效仿老師是必要的。這並不是偷竊。許多中國企業從生產西方產品起步,按照許可證的規定,一絲不苟。而且中國很快就認識到,僅僅生產別人的產品沒有多大意義。“中國人的口號是‘市場換技術’。你們需要培訓人員,把技術帶到我們這裡來。而作為回報,我們給予巨大的市場——你們將在這裡獲得補償。”中國人不但獲得了新技術,還完善了它們。原因之一是激烈的國內競爭。中國共產黨也很務實:在照顧企業的同時,給予其行動自由。
文章總結道,重點在於中國人採取的戰略,他們巧妙地利用了自身優勢,並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中國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給經營活動提供最大的自由,掃除官僚主義障礙,鼓勵各種發明和創新,保護企業利益。同時,監管不能惹人厭煩,以促進企業家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另一個重點是,遊戲規則不能變來變去。
  回應
俄國官僚主義的腐敗是全民性的,腐敗的不僅僅只是政府官員。
2022-12-18 08:50:32
阿楨
【亮點交鋒】2023國際十大預測 2023.01.02 郭正亮

1、俄烏戰爭56月份停戰
2、1季度大量國家會訪問中國
3、中俄深化經濟合作
4、中國建構國際新秩序
5、美國朝野惡鬥加劇
6、中美鬥爭持續惡化
7、美國霸權持續衰退
8、英國持續沒落、分裂
9、歐洲瀕臨分解
10、日本持續沒落、政經兩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PZwHDUNaI

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2022年全球風險展望」

一、美中關係惡化,迫使全球經濟完全脫鉤。
二、貨幣政策意外快速緊縮,致美國股市崩盤。
三、中國房地產崩盤,致經濟巨幅趨緩。
四、國內與全球金融環境緊縮,拖垮新興市場復甦。
五、對疫苗有抗藥性的新型Covid-19病毒株現身。
六、社會躁動遍地開花,衝擊全球復甦。
七、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迫使美國介入。
八、歐洲聯盟與中國關係嚴重惡化。
九、嚴重乾旱引發飢荒。
十、國際網路戰爭,癱瘓主要經濟體基礎建設。
  回應
經濟巫師
2023-01-04 06:57:36
阿楨
中匈關係升級 一次看懂陸外交「朋友圈」有哪些夥伴關係 2024/05/10 中時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歐洲三國,於當地時間9日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宣布,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稍早,習近平也表示要推動「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斷發展。並與塞爾維亞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夥伴關係」成為中國外交「高頻辭彙」。如今已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指出,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準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製」的獨特性。
以「戰略夥伴關係」為例,若前面冠以「全面」二字,意味著這種夥伴關係涵蓋面更加廣泛,包括政治、經貿、安全、人文和國際地區事務等各個領域,顯示出雙方對彼此關係更高層次的認可和追求。
「全天候」則表明雙邊關係能夠經受國際風雲變幻考驗,是以高度政治互信和友好感情為基礎的一種「鐵桿」情誼,不僅意味著雙方各領域合作廣泛深入,在國際地區事務中也相互支援,共同進退。
項昊宇將中國的夥伴關係分為5個類別:
一般性夥伴關係,如牙買加、芬蘭等;
冠以「全面」或「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如荷蘭、以色列、新加坡等;
一般性戰略夥伴關係,如印度、韓國、加拿大、烏克蘭等;
冠以「全面」「全球」「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如俄羅斯、越南、泰國、德國、英國,以及東協、歐盟等;
冠以「全天候」「永久」的戰略夥伴關係,包括與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委內瑞拉、哈薩克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例如與俄羅斯的關係。中俄早在1996年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2011年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19年提升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戰略協作」與「戰略合作」一字之差,內涵卻有不小變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2013年曾解讀道,「戰略合作」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在軍事和戰略方面合作,並在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在軍事技術等方面協作互助。
2024-05-11 02:09:39
阿楨
再為「鐵桿兄弟」說話 普亭: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有效 2024-06-07 世界日報

繼日前駁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中國產能過剩論」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亭5日再為中國發聲,他表示,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企圖以某種方式阻礙中國經濟增長,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並指中國成功創造了一種獨特、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比美國模式更有效。美國能源專家也指美總統拜登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可能是「致命錯誤」,因為世界需要中國來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相關新聞
俄總統普京: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更有效,已成為俄專家的普遍共識
拜登:中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厭」
拜登再覇大夢:先打敗俄國,再打敗中國!
  回應
拜登的正確說法是:美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喜」
拜登的打敗俄中比川普的「讓美國再偉大」 更荒謬。
2024-06-08 02:38: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