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的丁世發著《中國廉政史》(厦門:鷺江出版社,1990)舊且才3百多頁,就想介紹中國從古至今的廉政史?
不然網上隨便也能找到相關書籍(莫非反應了人心不古、今貪甚於古?)
也不用找書來讀,看下補貼文便能淺識中國廉政史了。
余華青《中國古代廉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古代廉政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基本內容
一、古代廉政制度產生發展的大致線索
二、古代廉政制度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中國古代廉政制度的主要特徵
一、制度建設與機構建設相結合
二、原則要求與具體規定相結合
三、懲罰規定與防範措施相結合
四、法制規範與道德導向相結合
第三節 中國古代廉政制度的歷史作用
一、古代廉政制度的積極作用
二、古代廉政制度的歷史局限性
第二章 奴隸制時代的廉政觀念
第一節 奴隸制時代廉政觀念的興起
一、廉政觀念興起的歷史背景
二、有關統治政策方面的廉政觀念
三、有關從政道德方面的廉政觀念
第二節 奴隸制時代廉政觀念的歷史作用
一、奴隸制時代廉政建設的局限性
二、奴隸制時代廉政觀念積極進步的歷史作用
第三章 戰國秦漢時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節 戰國秦漢廉政制度概況
一、戰國秦漢廉政制度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戰國秦漢廉政制度的主要內容
三、戰國秦漢廉政制度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戰國秦漢職官設置與官吏選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職官設置與權力制約
二、監察機構的設置與演化
三、官吏選拔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四、官吏任用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第三節 戰國秦漢官吏管理中的廉政措施
一、推行考課制度
二、創建監察制度
三、嚴格獎懲制度
四、改革俸祿制度
第四節 戰國秦漢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一、立法過程中的廉政原則
二、懲處官吏犯罪的法律規定
三、司法過程中的廉政措施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廉政制度概況
一、魏晉南北朝廉政制度產生的背景
二、魏晉南北朝廉政制度概況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職官設置與官吏選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職官設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選官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課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二、監察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一、魏晉南北朝法律制度概況
二、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第五章 隋唐時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節 隋唐廉政制度概況
一、隋唐廉政制度產生的背景
二、隋唐廉政制度的基本線索和發展變化
第二節 隋唐職官設置與官吏選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職官設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選官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第三節 隋唐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課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二、監察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三、官吏致仕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第四節 隋唐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一、隋唐法律制度概況
二、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三、隋唐法律的社會效能及其流弊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節 宋元廉政制度概況
一、宋元廉政制度產生的背景
二、宋元廉政制度的發展線索
三、宋元廉政制度的特點
第二節 宋元職官設置與官吏選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職官設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官吏選拔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三、官吏任用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第三節 宋元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核與廉政
二、官吏晉陞與廉政
三、官吏俸祿與廉政
第四節 宋元法制與廉政的關係
一、宋元法律中有關廉政的規定
二、宋元司法與廉政建設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節 明清廉政制度概況
一、明清廉政制度的歷史背景
二、明清廉政制度的發展線索
三、明清廉政制度的特點
第二節 明清職官設置與官吏選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職官設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官吏選拔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三、官吏任用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第三節 明清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核與黜陟中的廉政措施
二、官吏管理中的有關廉政規定
三、官吏俸祿與廉政
第四節 明清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規定
一、法律制度中的有關廉政規定
二、司法過程中的廉政措施
三、明清法制對廉政的影響
楊永華主編《中國共産黨廉政法制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一編 民主、法治和廉政
第一章 腐敗與廉政的法律界定
第一節 腐敗 一、腐敗的概念 二、腐敗産生的原因 三、腐敗的社會危害
第二節 廉政 一、廉政的概念 二、廉政的目的 三、廉政法制
第二章 民主與法治
第一節 公共權力的性質與特點 一、公共權力的概念與特征 二、公共權力的産生 三、公共權力的作用。
第二節 人民公共權力的所有者 一、人民是公共權力的所有者 二、公務員是公共權力的運行主體
第三節 民主與法治 一、民主思想與實踐 二、憲政與廉政建設 三、法治與廉政法制
第三章 中國共産黨廉政思想
第一節 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廉政思想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 二、列寧的廉政思想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廉政思想的産生 :一、傳統儒家倫理的喪失和價值觀念的轉變 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 三、中國社會對待權力、法律的態度
第三節 中國共産黨廉政思想的發展 :一、毛澤東的廉政思想 二、鄧小平的廉政思想 三、江澤民的廉政思想
第二編 革命根據地廉政法制建設的經驗教訓
第三編 中國廉政法制建設的曆程
第四編 新中國廉政法制建設研究
《中國廉政文化叢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04年5月28日電時間 5月28日上午,由浙江省寧波市近鄞州區委編纂的《中國廉政文化叢書》出版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這一《叢書》的出版是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的反腐倡廉要面向全黨全社會指示精神在基層的具體落實和體現,也爲構建黨風廉政“大宣教”格局作了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鄞州地處浙江東部沿海,是200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鄞縣設立的寧波市下轄區。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的起泊點,注明“寧波幫”的發源地,也是王安石變法的探索地,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祝文化的起源地。去年,該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30億元,完成預算內財政收入37億元,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居全國各縣(市)第11位,保持浙江第三、寧波第一地位。
鄞州區委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一直十分重視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把反腐倡廉貫穿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特別是通過舉行廉政文藝演出、舉辦廉政漫畫展覽、建設廉政公益廣告一條街、開展廉政京劇格言書法比賽、成立廉政文化研究所等途徑,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宣傳教育,築牢黨員幹部的思想道德防線,在全社會形成了尊廉崇廉的濃厚氛圍,實現了經濟建設與黨風廉政建設的良性互動。
早在2001年,該區區委策劃開展了創作廉政警句活動,全區廣大幹部群衆包括從小學生到離退休老幹部踴躍參加、熱烈響應,共收到5000多條,經篩選後編輯成《廉政警句》一書,由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礎上,該區區委于2002年8月開始組織編纂《中國廉政文化叢書》。今年5月由方正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叢書》共計200余萬字、300多幅畫圖,由500余位作者加盟精心制作而成。
《叢書》分《廉政故事》、《廉政漫畫》、《廉政格言警句》、《廉吏》和《廉政理論》等五部分,可聽可看可記可學可思,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強,是目前國內首部從文化角度詮釋中國廉政文化和思想的作品。
《中國廉政文化叢書》的編纂始終得到中央紀委,浙江省委、省紀委,寧波市委、市紀委的高度重視,得到社會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廉政故事》、《廉政漫畫》、和《廉政理論》是在鄞州區委分別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紀檢監察報聯合向全國征文的基礎上,選擇優秀作品編輯而成;《廉政格言警句》是由編委會約請有關作者,從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大量典籍中摘選精華而編成;《廉吏》是經寧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曆史系教授論證後,選取中國曆史上清官廉吏的事迹撰寫而成。
充分發揮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獨特功能,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性課題,是推進反腐敗抓源頭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現代社會多樣化發展需求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一次重大創舉。《叢書》從文化的視角,以其形式上的生動活潑,載體的獨特新穎,教育的民主化、社會化和不受時空限制而爲廣大黨員幹部和群衆所接受。通過黨員幹部和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內容和方式,在參與互動中增強了廉政教育的親和力;通過廉政文化進社區、學校、企業、單位和家庭,在拓展領域中增強了教育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通過影視、電教、戲曲、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途徑,在創新載體中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廉政文化建設的推進過程中,營造了“以廉爲美、以廉爲樂、以廉爲榮”的社會風尚,使黨風廉政建設進入了新的領域,有利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社會環境、輿論環境、人文環境的形成,有利于鞏固黨的思想陣地和國家民族的進步文化陣地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5/28/content_1496203.htm
論廉政的理論涵義、基本內容、發展脈絡及曆史經驗
內容提要
“廉政”的本來涵義是“廉正”,指的是清廉公正的政治。而當今所謂“廉政”的基本涵義,是指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結合與辯證統一。中國廉政史的基本內容,應從指導思想、基本制度、政策舉措、政德政風、典型人物事件以及曆史文獻文物方面去把握與發掘。而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傳統中,以民爲本、德法並重、勇于進諫、公正執法、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的廉政優秀傳統與曆史經驗,是值得當代執政者繼承發揚和借鑒的。作者吳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最近,筆者在查閱幾種中外廉政史的洋洋大著時,發現它們對“廉政”本身的理論涵義缺乏解釋,或者語焉不詳。在此,筆者擬就廉政的理論涵義、基本內容以及中國廉政史的發展脈絡、曆史經驗諸問題談點管見。
廉政的理論涵義與基本內容
研究中國廉政史,首先就必須弄明白“廉政”的理論涵義與基本內容。
追本溯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來的涵義與“廉正”相同——“廉”爲官德,“政”者“正”也。這個本來的涵義,我們可以從先秦古籍《晏子春秋》、《周禮》、《論語》等書得到印證。《晏子春秋》記載說:“(齊)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汙塗,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顯然,晏子是以水的品性比喻爲政之德,認爲只有像水那樣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滌除塵垢,使政治永遠保持清明公正。專講古代政制的儒家經典《周禮》則主張從6個方面考核官吏的廉德,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稱爲“六計”。就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這實際上已經是較爲成熟的廉政制度設計了。而《論語?顔淵》則記載了儒家創始人孔子關于“政”的一個非常恰當的詮釋。他在回答季康子問“政”時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也即政治的根本要義就是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如果執政者帶頭做到公正無私,下面的官員就不敢以權謀私了。由此可見,古人所謂“廉政”的本來涵義,指的是清廉公正的政治。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們對于“廉政”的理性認識也日益深化。盡管迄今還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廉政”定義,但討論廉政的著作與論文已經不少,我們也大致可以概括出它的基本涵義了。在筆者看來,作爲一個政治術語和政治學詞組,“廉政”的基本涵義大致有4個方面:其一是就“政局”而言,即造就一個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圍;其二是就“政制”而言,即建立廉潔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其三是就“政策”而言,即制訂並嚴格實施確保政治清明的政策措施以取信于民;其四是就“政德”而言,即要求各級官吏樹立廉潔奉公的官德與不貪不淫的私德以爲民之表率。簡言之,所謂“廉政”,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結合與辯證統一。
厘清了廉政的理論涵義,則有關廉政的基本內容就比較容易把握。我們可從如下6個方面認識與把握廉政的基本內容:第一,曆代統治者及思想家對廉政重要性的認識及其廉政建設的指導思想。在中國,這方面的思想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曆史上有許多明君、賢相、清官、循吏以及儒、墨、道、法思想家,提出了諸多倡導廉政的思想觀念與政策原則,也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廉政治國模式(如“德法並舉”、“德本法用”的治理模式),這都值得我們深入發掘和認真總結;第二,曆代有關廉政、監察的制度建設(包括司法制度、行政考核制度與社會監督機制)及這些制度的變革、損益情況及其曆史作用。例如,自先秦至清末延續兩千多年的禦史監督制度,推薦、選拔官吏的察舉制度、科舉制度和考核官吏的稽察制度等,雖然在專制制度下往往弊端叢生,但對擴大統治基礎、穩定社會秩序和澄清吏治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于近代中國已然産生但不成熟的民主選舉制度以及監察、考試制度,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廉政發展的方向,尤其值得我們辯證分析和認真總結。第三,曆史上比較典型的防貪反貪、倡廉獎廉的政策措施及其得失情況,例如隋文帝時期以“存要去閑”爲原則的機構改革,明太祖主導制訂的《大明律》中的防貪懲貪條例等等。第四,各個曆史時期官吏的政風、政德狀況及其對社會治亂、社會風俗的影響作用。第五,各個曆史時期在廉政方面發生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如事迹感人的清官廉吏與影響惡劣的貪官污吏)及其經驗教訓;第六,對當時及後世廉政建設産生過較大影響的重要文獻、曆史遺迹或實物證據,這方面的資料豐富多彩,事例不勝枚舉,值得我們廣泛而深入地加以發掘與總結。
中國廉政史的發展脈絡
中國廉政史的發展脈絡,上起國家制度出現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前由中國共産黨開創的廉政新風,跨越五千余年,曆經五大社會形態(原始氏族制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可謂源遠流長,錯綜複雜。
爲了保持曆史發展脈絡的清晰,我們可將中國廉政史分爲上中下三篇。上篇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廉政,其中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上古至戰國(即先秦)時期,系國家廉政功能的濫觴與奠基期;第二階段爲確立了大一統君主專制國家的秦、漢時期,系封建國家廉政體系成型期;第三階段爲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廉政建設的動蕩期。中篇爲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時期的廉政,這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大致穩定而又有周期性變化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廉政建設,從制度與政策而言,逐步走向完善與制度化;從廉政的程度與效用而言,則往往隨著王朝的周期性變化更替而出現先明後暗、暗而複明的周期性變化。下篇爲清末民國時期的政治腐敗與廉政新風,其間經曆了兩種社會形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與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4種不同性質的廉政形態,即:封建社會沒落時期的政治改良形態(戊戌變法時的君主立憲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烏托邦平等主義形態、中華民國時期不完善的資産階級民主形態、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廉政新形態。
我們之所以將中國廉政史的源頭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聯盟時期的堯舜時代,是因爲那時的人們已經有了廉政的自覺,並爲後世留下了民主議事、推舉“有德者居其位”的廉政經驗。而後世階級社會中種種弊政、貪政的出現,其最重要的原因,乃在于私有制與君主專制的禍害所致。
應當承認,在中國長期的階級社會特別是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中,由于剝削階級的固有本質及其意識形態消極因素的流毒,政治局面往往是治世短而亂世長,曆代統治制度與統治政策往往是苛政多而仁政少,其官場也往往是清者少而濁者多,廉者寡而貪者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原始社會民主遺風的影響,更由于廣大民衆對暴政的反抗及對善政、仁政的追求與擁護,也由于曆代進步思想家對天下爲公、以民爲本、仁政德治、勤政愛民、廉潔奉公、誠信守法等等樸素民主思想與道德人文思想的堅持與弘揚,因而在中國政治傳統中也形成了一個優秀的廉政傳統,並且湧現了許多真儒、清官和廉吏,這從曆代正史的《循吏傳》可見一斑。這些清官廉吏,有寬厚仁愛、愛民如子者,有敢言直諫、爲民請命者,更有廉潔奉公、嚴拒賄賂、不貪不瀆、不畏強權、執法如山者,可謂代有人出,不絕如縷。例如西漢的郅都、東漢的董宣,唐代的魏徵,宋代的範仲淹、包拯,明代的海瑞、劉宗周,清代的張伯行,等等,他們是廉政的榜樣,官吏的楷模。甚至有些開明君主,如漢文帝劉恒、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玄燁,他們制訂的政策、制度以及比較開明的作風,也爲中國廉政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60.htm
廉政制度建設應以史爲鑒
在中國廉政發展史上,有許多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值得肯定和借鑒。
一是以民爲本、順應民心的愛民傳統。
自從古代經典《尚書》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民本思想之後,曆代進步思想家以及比較開明的統治者都能堅持民本與愛民的思想傳統,並在制度與政策的設計上有所體現。他們認識到,社會的主體是民而非君("民貴君輕"、"民猶水,君猶舟"),統治者的政策只有順應民心、保護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才能達到長治久安,否則人民就會造反,政權就會覆滅。可以說,民本與愛民,既是中國廉政史的優秀傳統,也是曆代廉政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二是如何處理德治與法治關系的經驗。
在中國政治史上,出現過德法並舉、單純法治、無爲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國理想和政治模式。秦始皇否定德教,而推行"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的單純法治(實質上是極端專制主義),已被"二世而亡"的曆史後果證明是失敗的模式。西漢初期推行黃老道家的"無爲而治"、"刑德相養"收到了很大功效,但因過于放任而不能行之久遠。儒家理想的治國模式是"以德爲本,以法爲用",但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並沒有真正貫徹到治國實踐之中。比較起來,還是儒法結合的"德法並舉"模式似乎更加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但就廉政而言,無論是"德法並舉"模式還是與"德本法用"理想,對于中國的廉政建設都是起了積極作用的。正如孟子所說:"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德治與法治是不可偏廢的。
三是勇于進諫和善于納諫的經驗。
在中國廉政史上,禦史監察制度雖然有人治之弊,但對廉政建設的正面作用應予肯定。在此制度下,湧現了許多勇于、善于或巧于向君王進諫的清官廉吏:如商代忠臣比幹、明代清官海瑞等是勇于進諫的榜樣;戰國時諷喻齊王納諫的鄒忌、五代時"但教方寸無諸惡,狼惡叢中也立身"的馮道則是巧于進諫的典型;唐初大臣魏徵與太宗李世民則是善于進諫、明于兼聽的賢臣明君。盡管犯顔進諫、虛心納諫存在曆史局限,但那種勇于揭露問題、批評弊政並虛心接受勸諫、敢于糾正錯誤的精神則是值得贊揚與發揚的。
四是不畏強權、公正執法的優良傳統。
中國廉政史上,湧現了許多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模範人物與典型事迹。例如東漢光武帝時代的"強項令"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曾任首都行政長官(順天府尹)和監察部長(都察院左都禦史)的劉宗周,就是公正廉明、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官吏典範。
五是嚴于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
任何時代的廉政,都是與執政官員的道德品質和行政作風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國主流思想家總是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作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中國廉政史上,大凡清官廉吏,都具有嚴于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優秀品格。東漢太守楊震深夜拒賄而發明"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後漢書?楊震傳》)四知說的故事之所以傳爲美談,劉禹錫的《陋室銘》、周敦頤的《愛蓮說》之所以膾炙人口,就因爲其言行代表了正直士大夫廉潔無私的高尚品德與風節。
其他的如,周秦以來兩千余年曆史中形成發展的禦史監察制度,在中國廉政史上起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取士制度,盡管存在許多弊病,但也有許多積極因素值得繼承。甚至由孫中山倡導而在民國時期創建的"五權分立"制度,特別是獨立行使監察權的監察院機構設置及其運作方式,也可作爲現代中國廉政制度建設的借鑒與參考
http://www.sx.xinhuanet.com/ztjn/2006-12/13/content_8775552.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