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20 06:53:59| 人氣2,494|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醫學人類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喬治.福斯特等著,陳華譯《醫學人類學》(桂冠,1992)與藍采風、廖榮利著的《醫療社會學》有啥異同?

小同(醫學)大異(人類學偏原始傳統社會、社會學偏現代社會)

那不如彼岸、席煥久主編的《醫學人類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合二者為一(目錄貼於後)。

都不如Vicente Navarro著,呂宗學譯的《從馬克思主義看醫療保健》(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

還「從馬克思/社會主義醫學」呢?瞧下書中吹捧的拉美、中共等國醫療保健之現狀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427756/20080310065259

台灣又如何?《從馬克思主義看醫療保健》譯者一開始所要獻給的,三位台灣真正的社會醫學醫師:洪奇昌、陳永與、楊憲宏,如今安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574886/2007062906152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897452/20080322063004/

現實太難堪了,還是來了解:

醫學人類學理論與學派>陳 華

早期的醫學人類學運用人類學的通用理論作爲自己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資料的積累,醫學人類學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理論。這些理論的形成,標志著醫學人類學已經是人類學的一個逐漸成熟的分支學科。
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對醫學人類學理論進行學派歸類,簡略敘述醫學人類學各種理論的主要觀點並指出這些理論的優缺點,爲醫學人類學的調查研究選擇不同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提供參考。

一、醫學人類學的主要理論

醫學人類學的理論是伴隨著醫學人類學調查研究的不斷發展和資料的不斷豐富而逐漸形成的。關于醫學人類學有那些主要理論,在醫學人類學的研究學者中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另外,在醫學人類學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研究興趣和重點的轉移,醫學人類學理論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在1978年出版的由Michael H. Logan和Edward E.Hunt,Jr.所編的《健康與人類的狀態:醫學人類學的觀點》(Health and Human Conditionerspectives on Medical Anthropology)這本書中,Edward Wellin在《醫學人類學的理論取向: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變化與持續》(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in medical anthropology:change and continuity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這篇文章中論述了醫學人類學的五種理論取向,即Rivers關于土著醫學是文化的組成部分的理論;Clements關于原始醫學是分離的文化特征的理論;Ackerknecht關于原始醫學是在社會結構中由文化確定的,在功能上相互聯系的文化要素的理論;Paul關于醫療模式是整個文化體系中的一個亞體系,而醫療模式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跟保健有關的新要素與整個文化體系以及醫療模式會相互影響的觀點;在1960年代出現的將文化因素與生物學因素相結合的生態學觀點。
Byron J.Good在1994年出版的《醫學、合理性與經驗:人類學的觀點》(Medicine,Rationality,and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這本書中論述了醫學人類學的四種主要理論觀點:經驗主義範式、認知範式、意義中心範式、批判範式。
Robert A.Hahn在1995年出版的《生病與醫治:人類學的觀點》(Sickness and Healing: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這本書中論述了醫學人類學的三種理論,即環境/進化理論,文化理論,政治/經濟理論。
麥克爾羅伊(Ann McElroy)和湯森(Patricia Townsend)在2004年出版的《生態學觀點的醫學人類學》(Medical Anthropology in Ecological Perspective)(第四版)中討論了醫學人類學的四種理論:解釋理論、政治經濟學或者批判理論、生態學與生物文化理論、政治生態學理論。

二、 醫學人類學的理論學派

關于醫學人類學有多少種理論學派,很少有人認真探討過。筆者認爲,要了解醫學人類學的理論學派,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醫學人類學的來源和醫學人類學研究者的學術背景去探討,二是從各種理論的特征去分析。
醫學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門應用學科,是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健康、患病、醫學和治療等方面的應用。根據Foster和Anderson的觀點,醫學人類學的形成主要有四個不同的來源:(1)體質人類學家在人類進化與適應研究、比較解剖學、人種學、遺傳學和血清學等方面所做的工作;(2)傳統的民族志學者對包括巫術和魔法在內的原始醫學所做的研究工作;(3)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精神病學家和人類學家合作所開展的關于“文化與人格”的研究工作;(4)二次大戰後的國際公共衛生工作。
參加醫學人類學研究的學者既有體質人類學家,也有文化人類學家。研究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的學者都可以爲醫學人類學的發展作出貢獻。人類學研究強調整體觀,強調既要注重人類的生物學要素,也要注重人類的社會文化要素,因此,醫學人類學的研究也可以分爲兩個極,一端是生物極,另一端是文化極,它們的中間是生物與文化的結合。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醫學人類學的理論分成四個學派,即生物理論學派、文化理論學派、生物文化理論學派和批判學派。生物理論學派的主要理論是環境/進化理論;文化理論學派的主要理論包括文化體系理論、經驗主義理論、認知理論、文化解釋理論等;生物文化理論學派的主要觀點是生態學理論,包括文化生態學理論和政治生態學理論;批判理論學派的主要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哲學批判理論。

三、醫學人類學各種理論的主要觀點

環境/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類群體生存的環境與這個群體的醫療體系、群體成員的健康狀態是相互影響的。這種理論可以用來解釋西非地區鐮狀細胞貧血發病率高的現象。在曆史上,西非的居民由于砍伐森林發展農業,導致岡比亞按蚊(Anopheles gambiae)大量繁殖,結果,瘧疾在當地流行。由于鐮狀細胞貧血病雜合型個體對瘧疾有抵抗力,在瘧疾這種自然選擇壓力的作用下,當地土著居民鐮狀細胞性狀的出現率高達30%。
文化體系理論包括四種觀點:(1)Rivers關于土著醫學是文化的組成部分的觀點;(2)Clements關于原始醫學是分離的文化特征的觀點;(3)Ackerknecht關于原始醫學是在社會結構中由文化確定的,在功能上相互聯系的文化要素的觀點;(4)Paul關于醫療模式是整個文化體系中的一個亞體系,而醫療模式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跟保健有關的新要素與整個文化體系以及醫療模式會相互影響的觀點。
經驗主義理論的觀點認爲,傳統醫學是一種信仰體系,醫療體系是一種社會文化適應策略。經驗主義理論強調將醫學人類學田野調查所觀察到的常識進行理論化或者概括。
認知理論強調從認知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模式的性質,去探討所研究文化的疾病分類體系,不舒服和醫治的民族理論,不舒服敘述的結構等。
文化解釋理論,又稱爲意義中心理論。這種理論強調優先探討與醫學和健康有關現象的意義,而不是其科學解釋。持這種理論的醫學人類學家探討在不同文化中健康和不舒服的隱喻以及人體的象征應用。這種理論認爲,疾病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由文化建構的解釋模型。
生態學理論包括微觀的文化生態學理論和宏觀的政治生態學理論。文化生態學探討在特定環境中人類個體或者群體與其他物種(包括植物、動物和病原體等)的相互關系,考察個體的行爲及其與疾病發病率之間的聯系。政治生態學探討不同的人類群體(包括民族、階層、國家)之間在曆史上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通過人口的遷徙、土地的使用,或者獲得資源的差異作用于生態學。政治生態學注重研究由政治制度導致的社會分層,以及這種社會分層與疾病分布之間的關系。
批判理論學派的觀點包括政治經濟學觀點和哲學批判觀點。醫學人類學的政治經濟學觀點認爲,要從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以及全球範圍政治經濟的不平等的宏觀角度去探討疾病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布。醫學人類學的哲學批判觀點受後現代哲學的影響,對隱藏在生物醫學理論和實踐中的假定和概念提出批判性的質疑和分析或解構。這種理論認爲,西方醫學是建立在心理與身體分開,精神與物質分開,真實的與非真實的分開的觀點之上的文化建構産物。這種理論提出一種新的觀點認爲:患病不是一個分離的事件,而是涉及自然、社會和文化之間複雜的相互關系的産物。

四、 醫學人類學主要理論的比較

環境/進化理論從生物學的角度探討人類的生存環境對人類的生物學性狀和健康的影響,用群體遺傳學的方法揭示人類在自然選擇壓力下的進化規律。但是,這種理論只注重自然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這種理論注重的是自然生態學。
文化體系理論是在醫學人類學形成初期出現的。這種理論主要探討原始醫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Rivers,Ackerknecht和Paul都認爲,原始醫學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Clements卻認爲,原始醫學跟文化的其他要素是分離的、無關的。
經驗主義理論強調對田野調查所得來的常識進行理論化或者概括,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但是,這種理論缺乏宏觀的視野,可能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果。
認知理論強調從認知的角度去探討不同民族的醫療體系,保健信念,疾病分類系統等,從心理學層次去了解不同民族跟醫學、保健、治療有關的世界觀。但是,這種理論忽略了影響不同民族世界觀形成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文化解釋理論強調,疾病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文化建構的解釋模型。這種理論可以解釋爲什麽同一個病人在巫醫、傳統醫學治療者和生物醫學醫師那裏得到不同的診斷結果。但是,這種理論忽視了不同醫學體系在進行診斷時所具有的原則性和客觀性。
文化生態學理論探討在特定環境中人類個體或者群體與其他物種(包括植物、動物和病原體等)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而政治生態學理論則探討不同的人類群體(包括民族、階層、國家)之間在曆史上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健康的影響。這兩種理論符合整體觀的原則,但是,卻忽略了世界觀、價值觀、情緒、心理等要素對健康的影響。
批判理論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指出疾病是政治經濟不平等的産物,從醫學哲學的角度對構成生物醫學基礎的笛卡爾二元論哲學提出挑戰。這種理論爲醫學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但是,有些學者認爲,這種理論缺乏理性,具有憤世嫉俗的風格,頗有我國“文化大革命”造反派的火藥味。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到,醫學人類學的不同理論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人類學強調整體觀,我們研究人類的健康、患病、醫學和治療等問題時,也需要有整體的觀念,既要考慮人類的生物學要素,也要考慮人類的社會文化要素。但是,在醫學人類學特定課題的研究中,我們會有所側重,因此,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特定的理論作爲研究的理論框架或者分析工具。
五、小結
醫學人類學是用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從生物學和社會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的疾病和保健問題及其與生物學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醫學人類學理論可以分爲生物理論學派、文化理論學派、生物文化理論學派和批判學派。不同學派的理論各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是由于研究者的不同學科背景,以及他們在研究中關注不同的側重點而形成的。在醫學人類學研究中,我們要根據研究課題的具體情況,選擇特定的理論作爲研究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
http://202.116.72.153/ant/html/25/t-25.html

十七大報告解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從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國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近年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全民健康,加大衛生事業投入,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進展良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推行,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重大疾病防治進展順利,婦幼衛生保健和衛生監督工作得到加強。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接近73歲,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領先水平。但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還很不適應。因此,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盡快緩解和克服上述矛盾,是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關鍵環節,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第二,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目標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這一目標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從基礎性框架起步,朝著更加全面的水平發展,從覆蓋面不夠大,朝著逐漸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發展。為了建立這一制度,我們必須把握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遵循醫療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強化政府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的衛生投入,從有利於群眾及時就醫、安全用藥、合理負擔出發,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二是『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在政府的主導下,提供全面的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重點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和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部分農村缺醫少藥問題;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促進中西醫、中西藥相協調,努力縮小城鄉、地區、不同收入群眾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
  第三,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關鍵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組成,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其中,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重點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免疫、計劃生育技術等服務網絡,特別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醫療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參與、興辦醫療機構;建設醫療保障體系,重點是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救助相互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以慈善事業為補充,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引導群眾合理就醫;建設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重點是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國家基本藥物實行招標定點生產、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保證群眾基本用藥,大幅度減輕群眾藥物費用負擔。為了保障四大體系有效規范運轉,還要深化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經費投入機制、醫療服務與醫藥價格形成機制、監管體制等改革,健全人纔隊伍、信息系統和法律制度等條件,通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化,逐步實現其均等化,積極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把全民健康不斷提昇到更高水平。
http://internal.big5.northeast.cn/system/2008/01/12/051113007.s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2,494)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變色龍》
此分類上一篇:《心理人類學》

目錄
席煥久主編《醫學人類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該書內容涉及廣涉,全書共14章,從一般的人類學概念到醫學人類學的理論,從人種醫學、人種精神病學到人種藥物學,從醫學人類學與醫學生態學、流行病學、行爲醫學、營養科學的關系到醫學人類學與政治經濟、倫理學的關系,從醫學人類學與國際公共衛生事業到酗酒、藥物濫用、吸煙、國際健康問題都做了詳細的敘述。
  參加本書編寫的專家都是具有豐富經驗和較高學術造詣的教授,他們把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與國內外最新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使本書具有內容新、信息多、應用性強這樣一個特點。
  本書既是醫學及人類學研究生的教材,又是醫學人類學工作者的參考用書,內容力求簡捷明了,理論聯系實際,少而精,達到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同時又有一定的理論高度。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概述 :
  一、人類學
  二、醫學人類學
  三、醫學人類學與其相關學科
 第二節 醫學人類學的發展簡史
 第三節 醫學人類學的教育
 第四節 醫學人類學的理論來源
  一、體質人類學
  二、人種醫學
  三、文化和生態學
  四、心理、精神性格與行爲方面的研究
  五、國際公共衛生
 第五節 醫學人類學的應用和研究價值 :
  一、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轉變
  二、促進公共衛生和精神健康
  三、推動人類學本身的發展
  四、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産物
  五、更深入地理解健康與疾病
  六、醫學人類學是一種職業
  七、促進國際衛生事業發展
 第六節 醫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
  一、研究設計
  二、搜集信息
  三、資料分析
第二章 人種醫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人種與民族
  一、人種
  二、民族
 第三節 疾病理論
  一、病因理論
  二、治療過程
  三、養生保健理論
 第四節 民族醫學的地位與作用
  一、醫學體系的分類
  二、民族醫學的生存與發展
 第五節 幾種民族醫學
  一、體液病理學
  二、生命吠陀醫學
  三、中國傳統醫學
  四、順勢療法
  五、美國民間醫學
第三章 人種精神病學
 第一節 人類學與精神病學
  一、概述
  二、精神疾病的文化相關概念
 第二節 精神疾病的症狀學
  一、概述
  二、修飾性術語
  三、精神分裂症症狀學研究
 第三節 精神障礙的病因學
  一、病因學的理論模式
  二、病因的分類
 第四節 精神疾病的治療
  一、精神醫學模式
  二、發展曆史
  三、藥物治療
  四、心理治療
  五、社會控制與社會支持
 第五節 與文化相關的精神障礙 :
  一、文化休克
  二、氣功偏差
  三、殺人狂症
  四、縮陰症
  五、北極圈癔病
  六、馬來模仿症
  七、威鐵柯
  八、伏都與著魔狀態
 第六節 社會文化與精神衛生 :
  一、概述
  二、文化與人格發展
  三、社會文化與精神異常
  四、遷移與精神異常
  五、社會動蕩、隔離與精神疾病
  六、庫魯病
  七、自殺學的研究
第四章 人種藥物學
 第一節 藥物的人種區別
  一、中國人與中藥學
  二、印度人與印度藥學
  三、希臘人與希臘藥學
  四、阿拉伯人與阿拉伯藥學
 第二節 人種藥物學在醫學人類學中的位置 :
  一、早于民族醫學的産生
  二、促進了民族醫學的形成
  三、推動民族醫學的發展
  四、助長神、巫文化
  五、受宗教文化的影響
  六、自身發展
  七、在醫學人類學中的位置
 第三節 植物藥的應用 :
  一、植物藥的應用
  二、植物藥應用的背景
 第四節 藥物實驗與文化 :
  一、藥物實驗與東方文化
  二、藥物實驗與西方文化
 第五節 中國藥物學 :
  一、中藥學
  二、藏藥學
  三、蒙藥學
  四、維吾爾藥學
  五、苗藥學
  六、朝藥學
  七、傣藥學
  八、瑤藥學
第五章 醫學人類學與醫學
 第一節 醫學系統 :
  一、醫學系統與社會文化
  二、疾病理論和衛生保健系統
  三、醫學系統的普遍性
 第二節 治療與治療者
  一、黃教、巫醫和其他治療者
  二、治療者的一般特征
  三、治療者的專業化與培訓
  四、專業形象
  五、報酬
  六、對治療者的評價
  七、醫療方式
  八、醫患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 醫學與人類學
  一、醫學對人類學的貢獻
  二、人類學對醫學的貢獻
第六章 醫學人類學和生態學
 第一節 生態學與生態系統 :
  一、生態學
  二、生態系統
 第二節 疾病生態學
  一、理論來源
  二、疾病與生物文化進化
  三、瘧疾與人類行爲
  四、病因學
 第三節 飲食、疾病與進化
  一、飲食的進化
  二、疾病的進化
 第四節 生態學與人類健康
  一、生態學及發展
  二、發展性疾病
  三、生態學與人類健康
 第五節 人類對環境的適應
  一、人類的進化與生物生態的適應
  二、人種的形成與環境
  三、人的體質變化
 第六節 古病理學
第七章 醫學人類學與流行病學
 第一節 流行病學方法及發展
  一、流行病學方法
  二、流行病學發展
 第二節 現代疾病與疾病的現代化
 第三節 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發現
  二、艾滋病的流行過程
  三、艾滋病的流行狀況
  四、艾滋病的社會行爲因素
 第四節 行爲流行病學
  一、行爲與死亡率
  二、行爲流行病問題
 第五節 醫學人類學家與流行病學家
第八章 醫學人類學與行爲醫學
 第一節 行爲科學與行爲醫學
  一、行爲科學
  二、行爲醫學
  三、行爲醫學的生物學基礎
  四、健康行爲
 第二節 疾病
  一、疾病行爲
  二、疾病的社會角色
  三、疾病階段
 第三節 醫學職業
  一、醫生
  二、護士
 第四節 病人角色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論
  二、標簽理論
 第五節 醫患關系
  一、醫患關系
  二、醫患交流中的文化差異
  三、現代醫患關系
 第六節 醫院
  一、醫院的角色變化
  二、醫院的社會化
  三、醫院的組織結構和功能
  四、領導層內指揮過程中的沖突
  五、醫院的封閉式流動
  六、患者在醫院的處境
  七、醫院治療形式的變遷
第九章 醫學人類學與營養科學
 第一節 營養人類學
  一、概念
  二、營養節省
  三、營養與生殖
  四、營養不良
 第二節 食物與營養
 第三節 人類的食物系統
  一、狩獵社會的營養問題
  二、 第一次食物轉變——種植業和飼養業興起
  三、 第二次食物轉變——外來食物輸入
  四、 第三次食物轉變——食物的商品化
 第四節 食物營養與文化
  一、文化與合理的營養
  二、食物的文化屬性
 第五節 限制營養的文化因素
  一、食物與健康的關系
  二、兒童的必需營養品
 第六節 飲食與疾病 :
  一、文化變化引起的營養問題
  二、飲食與現代疾病
  三、現代社會的營養不良
  四、飲食的致病和治療作用
第十章 醫學人類學與政治經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健康、疾病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一、經濟增長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二、健康、疾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衛生服務公平性的政治經濟分析
  一、世界範圍內衛生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現狀
  二、影響衛生服務公平的因素及其國家政府的作用
 第四節 衛生立法的政治經濟學
  一、衛生團體的利益及其對立法的需求
  二、衛生立法的類型及其經濟作用
 第五節 醫學文化沖突中的政治經濟問題
  一、西方醫學的文化霸權主義與殖民化
  二、後殖民主義批評與本土傳統醫學的興起
第十一章 醫學人類學與倫理學
 第一節 倫理學的發展與多種文化的挑戰
  一、醫學倫理學的進化
  二、東西方文化的差別與倫理
  三、不同文化對醫學道德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人類學與生殖
  一、人類生殖的本質和社會意義
  二、文化對人類生殖的影響
 第三節 人口的老齡化
  一、老齡的社會解釋
  二、世界人口老齡化的概況及特征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概況及特點
  四、老齡文化
 第四節 人類學與死亡
  一、死亡的本質與意義
  二、臨終關懷
  三、安樂死
第十二章 醫學人類學與國際公共衛生事業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對衛生保健工作的抵制和阻力
  一、對新的醫療保健計劃的抵制
  二、克服衛生保健工作的阻力
 第三節 醫療方式與醫療體系
  一、醫療方式的選擇
  二、各醫療體系之間的作用
  三、民間治療者的作用
  四、多種醫療體系的結合
第十三章 酗酒、藥物濫用與吸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酗酒
  一、酗酒的疾病概念
  二、飲酒的文化背景
  三、飲酒的藥理作用
  四、酒精的戒斷反應與預防飲酒過量
  五、對酗酒者的診斷和治療
 第三節 吸煙
  一、煙草危害
  二、吸煙的行爲心理研究
  三、人類吸煙的曆史
  四、戒煙
 第四節 藥物成癮性行爲的臨床預防
  一、概述
  二、藥物濫用的原因
第十四章 國際健康問題
 第一節  第三世界的健康問題
  一、糧食缺乏
  二、淨水缺乏
  三、移民引起的疾病增加
  四、政治迫害、暴力和戰爭
  五、跨國企業利益
  六、大規模發展計劃(見第六章)
 第二節 國際間衛生工作組織
  一、世界衛生組織
  二、WHO與其他國際組織間的衛生合作
 第三節 國際健康傾向和人類學展望
  一、國際健康
  二、世紀的衛生保健
 第四節 人類學在國際發展中的應用
  一、未來的工作方向——健康促進與健康保護
  二、對生命全程提供衛生保健服務
  三、《健康新視野》策略的實施
2008-07-20 07:01:43
圖博館
馬金生|西醫東傳與醫病糾紛的發生2016-10-24

  “特別是對於西醫,國人的信仰力尤為不足。如此一來,在醫病雙方之間,特別是西醫與國人之間,明顯地形成了不易調和的緊張與矛盾,從而也為醫病糾紛的產生帶來了重要影響。”作者在文中擷取了較為典型的訴訟案件來論說西醫東傳和現代醫療模式的建構給醫病糾紛的發生帶來的影響。本文出自《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有刪節。馬金生,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副研究員。
  傳統觀念與現代醫療模式的緊張
在傳統中醫文化影響之下,民國時期的國人特別是對身體越發關注的城市人群,無疑是積極推行現代醫療模式的西醫師所不易應對的。在傳統中醫文化的影響下,國人漸漸形成了一系列用以感知和表達自身狀態的概念和語言。諸如上火、體虛、受寒等疾病概念,時常被國人掛在嘴邊用來描述自身的不適感覺。一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在延續。病人的這些不可名狀的“身體感覺”,是很難用現代科學通過數據加以精確量化與清晰界定的。換句話說,受傳統醫學影響下的國人對於疾病和身體的認知,在相當程度上與現代西醫知識是鑿枘不通的。然而,正是這套與西方醫學彼此相異的身體觀念與醫療知識,卻在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當深受此種影響的病人與標榜科學的現代西醫師遭遇時,兩者之間的緊張也就在所難免。從病人方面來看,當自己的身體感覺與疾病認知遭到醫生的質疑或被視如敝屣的時候,那種與醫生的疏離和不信任感可能便會油然而生。同樣,當每天都要面對這些根本不識現代醫學為何物的病人時,民國時期西醫的那份不滿與無奈也是可想而知的。早在1920年代末,曾經留洋日本、後回上海行醫的西醫余云岫,便曾對中國病人在診病過程中的“自以為是”頗多抱怨。
   餘懸壺滬上,十年於茲矣。遇有善怒多倦不眠虛怯之病人,彼必先自述曰:我肝火也。若為之匡其謬誤曰:肝無火也。真肝之病,不如是也,此乃精神衰弱也。則漠然不應,雖為之詳細解說,以至舌敝唇焦,又切實疑信參半。若直應之曰:唯唯,此誠肝火也。則如土委地,歡喜欣受而去者,比比然也。如之何醫者不樂行此耶?是以今世新醫,亦有隻按脈處方者矣,以為對付不徹底之社會,如實而已足也。
2017-03-18 11:15:33
圖博館
同樣,在1930年代初期,一位顯然頗為認可現代醫療模式的醫師,結合自身的日常診療經歷,對國人的醫療觀念進行過非常形像地記錄。個中頗體現著醫病雙方各自所秉持的一套迥然有異的醫學知識體系,在彼此遭遇之時所產生的內在張力。他寫道:
  對於來就醫的病人,照例我是要先問他:“某先生,您是怎麼呢?”或是說:“您是哪裡不舒服呢?”我總也不問:“您得的甚麼病? ”但是許多的病人卻回答說:“大夫,我有胃病。”有的說:“我有肺病。”有的說:“我受了濕氣。”有的說:“我上焦有火啊。”有的說:“我這病是由氣上得的,我這人肝火太旺。”……前幾天有一位朋友來求我給他的母親看一看病,他說:“家母這病橫豎是由氣上得的。”病狀是發熱,腹痛,噁心,水洩,不思飲食,四肢酸痛。我診視以後就安慰病人幾句話說:“我想您這病就是平常的痢疾,不要緊的,要好好的調養。”病人卻呻吟著表示反對說:“我這不是痢疾。”我心裡說:“她看不起我麼?不信任我麼?”然而,她確是以為她自己比我這個醫生更明白她自己的病。
  “得病亂投醫”雖是一句俗話,實際上這種現象,也真不少,就是知識階級,也常免不了。至於愚夫愚婦,對於處治病人,更根本不懂。談到衛生,他們更聞所未聞了。所以他們一遇有病人發生,必先求神問卜,試偏方,或到藥店藥房問病買藥。親戚說甲種的藥有效,就吃點甲種藥;鄰居說乙種藥好,就又吃乙種藥。像這樣處治病人,病哪能好呢?等到第三步才去求醫,但是求醫又不去請正當的醫家,專好去找那些近於神怪的江湖騙子,不但病沒有治好,反耽誤了治療的時間。金錢損失,還是另一個問題。等到覺悟了之後,再送入醫院,可是已經病入膏肓,大半已難醫治有效了。因為這種衛生常識缺乏而致死亡的,實不在少數;又因亂投醫的結果,受社會上江湖醫生的詐騙,也是常有所聞。尤其是熱鬧的都市,真是無奇不有。……
  西醫的東傳,不僅帶來了迥異於中醫的新式醫療模式,而且在診斷與操作上也為國人帶來了許多新奇的醫療器械。新式器械的應用,在使國人大開眼界、感歎其奏效迅捷的同時,亦不免令國人多少抱持恐懼與拒斥之心。西醫動輒用刀切割身體或以針管將藥液注射的行為,畢竟與國人傳統的身體認知理念相左。 ……
2017-03-18 11:15:46
圖博館
再以手術為例,范守淵便曾指出,一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國內行醫的醫師們“時常會得碰到害怕開刀的病家”。
這一類病家,因為對於這“開刀”二字,有了先入之見的害怕心理,於是自己或家族一旦遇到有需用於開刀的毛病,他們總想盡種種方法來反對:對於年紀輕的小孩子,不消說,拿“年紀太輕吃勿消!”的理由來反對;歲數太大的老人家,又拿“年齡太大不相宜!”的理由來抵拒;不大不小的中年人,說不定,又會想出百般反對的理由,以達到不要開刀的目的。
對於病人害怕開刀這一現象,范守淵認為,這主要與開刀本身所具有的危險性,及其對身體造成的疼痛息息相關。
  他們所以害怕開刀的原因,揣摩起來,不外於這麼二點:1.視“開刀”這項手術療法,是一種很危險,而非安全的辦法;2.以“開刀”為十分痛楚,而非王道的治療方法。……
西醫是“靈不靈當場出彩”的,他會在你大腿上刺一針,叫你如殺豬一般的叫起來;你腦袋覺得燙,他就給你兩個冰袋;你身子怕冷,他就替你生火;肚裡難過吃藥水,也許生個熱癤會挖掉一塊肉。說者謂這樣似乎太欠忠厚,然而“死去”“活來”倒也不失為“直截了當”。……
  現代醫療模式的踐行與醫病糾紛的發生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已然可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醫病互動的大體特徵進行一初步的概括與總結。一方面,西醫與部分新式中醫基於新式的醫業倫理,試圖對國人重新進行規訓與形塑;另一方面,國人特別是在大都市中越來越關注自身身體的人們,由於受到傳統醫療文化的影響,依然對醫生抱持不信任的態度。特別是對於西醫,國人的信仰力尤為不足。如此一來,在醫病雙方之間,特別是西醫與國人之間,明顯地形成了不易調和的緊張與矛盾,從而也為醫病糾紛的產生帶來了重要影響。也便基於此,雷祥麟指出,正是由於醫病雙方在建構新型的醫病模式中的相互摸索和彼此衝突,“造成了三十年代盛產的醫訟”。應當說,這種識見是非常到位的。
2017-03-18 11:16:55
圖博館
為了較為清晰地考察現代醫療模式的建構為醫病糾紛的發生所帶來的影響,我從1930年代發生的醫訟案件中,擷取了幾則較為典型的訴訟案件進行分析論說,希望能夠具體地呈現出醫病之間的這種緊張與衝突。
  1.因對醫療器械的恐懼而產生的糾紛
對冰囊的疑懼與排斥,在民國時期的一般民眾中確實形成了一個“準共識”。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訴訟案中,但凡醫師曾用過冰囊,一般均會被作為控訴理由。比如,俞松筠醫師訟案,便是如此。在這起訟案中,病家田鶴鳴之妻在上海中德產科醫院生育後,出現乳脹的症狀。於是,俞松筠乃用冰袋冰敷產婦乳房用以消脹。後來,產婦接連腹瀉,最終身死。於是,田鶴鳴不禁將冰袋的使用與腹瀉聯繫起來,“產婦最忌受寒,被告更不應令產婦於睡眠中用冰袋,且腹瀉隨冰袋而發生,足見冰袋可使產婦受寒,並減低其抵抗力而利痢菌之繁殖”。
除去冰囊之外,國人對注射器、手術刀具等也有很大的排斥心理。因此,當用注射器注射、用刀具切割身體而終使病人於不救時,部分病人家屬也會據此而作為興訟的理由。這在鄧青山醫師訟案中,便有著集中體現。彭武揚之妻胡爾欣因咽喉痛,前往九江牯嶺醫院求診。醫師鄧青山認為病人所患為白喉,乃以醫院尚存過期不久的血清為病者註射於手臂。然而,就在註射後不久,病人病情忽然大變,“兩手震動,氣喘,遍發紅點”。鄧醫師一見不妙,立即進行搶救,“持病者兩手上下搖動,以助呼吸”,复“將病人注射處,用刀劃開,用兩手擠出黑血兩點”,“見病者呼吸更微,乃向病者胸膛复打一針”。可惜,這些舉措都未能見效。病人最終身死。從病人注射血清後的反應來看,應屬於對血清的過敏不適應症狀。而鄧醫師的搶救方式,在諳熟西醫知識的人來說,可能也不會感到訝異。但在胡氏的家屬看來,顯然不能接受。於是,彭武揚以鄧青山圖利,“復加殘忍行為”而致病人於死為由,將鄧青山醫師控告於九江地方法院。
  再來看一則案例。這一訟案發生在1948年12月2日。上海市民張洪源8歲的兒子張二毛中午放學回家,在路過華興路時,不幸被謝夏氏用熱水瓶燙傷背部,被北站警官孫菊林緊急送往西藏北路上海濟民醫院醫治。在濟民醫院,經梅姓醫師和俞姓醫師為張二毛檢查傷勢後,由俞醫生為傷者“注射一藥水針”。孰料,在打過針後,張二毛旋即“閉口不能言語,面目及口舌發白,全體抖動,閉目暈沉,不省人事,疼痛失去知覺”。
2017-03-18 11:17:18
圖博館
第二天,張二毛被送到仁濟醫院求診,“口吐黃血水甚多,未及治療,即告死亡”。張洪源見兒子慘死,便將謝夏氏告上法庭。有意思的是,張洪源後來又將梅、俞二位醫師也一同告上了法庭。上海地方法院檢察官與張洪源的對答,充分體現出了張洪源對於兒子之死的懷疑以及對兩位醫師的氣憤。
  (檢察官)問:你兒子被燙死了,不是已經起訴了嗎? (張洪源)答:是的。 問:你怎麼又告誰了? 答:告醫生等打針後就不能開口說話了。 問:你現在是何意思? 答:我的兒子不明不白的死了,我要伸冤。 問:你認識字嗎? 答:我僅會寫我自己的名字。 問:關於謝夏氏部分已經起訴了,你還告他嗎? 答:我現在告兩個醫生。 問:你告醫生何事? 答:醫生打針後就不能開口,一句話也不說就死了。是俞醫生叫看護打的針。 問:你因何告俞醫生呢? 答:我見兒子死了在那裡哭,梅醫生說哭也沒用,你去告我好了,因此才告他。 問:你告醫生何罪? 答:針打多了。……
  國人對器械的疑懼,還表現在如若病人不治後,病人家屬會結合病狀形成某種聯想或想像,並據以作為控訴醫師的理由。這在當時的訟案中亦為數不少。如在沈克非醫師訟案中,病人陳允之因患急性盲腸炎在南京中央醫院割治身死。關於死因,院方認為“酷似肺動脈栓塞”。江寧地方法院檢察處起訴主治醫師沈克非的理由有兩條,一為對死者施雙重麻醉而侵害心臟提出質疑;另一條理由則為,術後縫結腸部時,“未將血塊或脂肪揀淨,以致血塊由割口入血液,將血管栓塞”。
  第二條理由的提出,頗為有趣。因為從醫理上講,這顯然不能成立。但病家卻以此舉控,明顯是以“栓塞”而“想像”出來的結果。由於對西醫的不了解,以至檢察官都確信不疑。另外,在俞松筠醫師訟案中,也有一條理由與此相類。那就是田鶴鳴之妻因產後便秘,俞松筠為其用皮帶灌腸。而此後,產婦腹瀉不止。於是,田鶴鳴認為,顯係“灌腸之皮帶,染有病菌灌入腸中所致”。
  2.因醫療協議的模糊認識而產生的糾紛
醫療協議書的使用,是現代西醫的一個重要特徵。大量事例表明,近現代國人在醫療協議接受上,內心也是頗為複雜的。從這一時期的醫療訟案來看,但凡涉訟的病家,多數對醫療協議書的簽訂持有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比如,在葛成慧、朱昌亞兩醫師訟案中,原告沈文達在《刑事自訴狀》中,對於醫病雙方的簽字是這樣認識的。
2017-03-18 11:18:17
圖博館
彼等深知蹉跎再四,挽救已遲,深恐庸醫殺人,論法應負全責,為諉卸其怠忽業務之罪,乘自訴人驚惶失措之際,迫簽生死各由天命字樣,以自掩其責。……庸醫徒知法螺,對案務完全怠忽,以至於死。且醫院純以科學治病,而乃責人簽立生死由天之據,尤屬荒謬絕倫。其毫無醫學常識,誤人性命,可為明證。
  從沈文達的《刑事自訴狀》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醫療協議的簽訂,沈文達認為是“尤屬荒謬絕倫”的事,完全持否定態度。同樣,在葛成慧醫師所遭遇的另一起醫療訟案中,當病患家屬李石林對尚賢堂婦孺醫院的診療完全失去信心後,要求將妻子從醫院中遷回家中醫治。出於對醫院權益的考慮,婦孺醫院要求李石林必須先簽訂自願出院書,李石林認為此舉顯然是院方日後為了推卸責任,因此十分憤怒。
  自訴人知病勢凶險,留院無益,決擬遷回家中醫治,求最後之一線希望,而該醫院乘機迫令在鉛字印就之自願出院書上簽名,為日後圖卸責任之計,可惡尤極。
  再來看一下江明醫師訟案。在這起訟案之中,14歲的貧農之子餘年福患咽鼻部纖維瘤,“大如鵝卵”。在其父餘以海的陪同下,送往南昌醫院求治。江明醫師在為病患診視後,認為只有將瘤割除,否則終將身死。在徵得病家的同意後,按照南昌醫院的規則,病家需具結覓保。由於餘以海不識字,載有“倘有不測,各安天命,與貴院及各醫生毫無干涉”字樣的甘結,只得由余年福的母舅劉靜山簽署,病人餘年福在甘結上按了手押。
  江明醫師的手術並不順利,餘年福在實施麻藥的過程中身死。簽訂甘結一事,成為醫病雙方爭論的焦點。醫院方認為病者在入院之初即已簽訂甘結,在醫師無醫療過失的情況下身死,自然與醫院和醫師沒有乾系。然而,即使醫院方面出具了當初入院時所簽押的甘結,但餘以海卻矢口否認有簽押甘結之事,並聲言江明醫師也從未向其說起過“割治危險之厲害” ,“他如說危險,當然不肯割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昌地方法院認為,儘管在入院時簽有甘結,但仍不能免除醫師治斃病人的責任,一審判決江明醫師有罪。
  頗為有趣的是,儘管民國時期的國人對醫療協議書多持抵觸心理,但在有些情況下,如不簽訂醫療協議書往往也會被病家利用,並成為引發訴訟的理由。在《醫病簽字之檢討》一文中,西醫瞿紹衡便曾指出,只有醫師在實施危險性的診治(如手術)時,出於慎重才會採取簽訂協議書。目的是萬一發生不測時,“免病家之誤會,或聽信旁人之慫恿,而滋枝節”。
2017-03-18 11:18:48
圖博館
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如若醫師並無醫療過失,即便醫病雙方因故未在之前簽字,“亦不能遽責以手續不完,便令負何責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世人不察,有以事發不得簽字引為口實而起無謂之糾紛者”。
  由此一來,許多醫師被迫捲入醫訟之中,不但名譽受損,一些“忠厚畏事之醫者”不得不委曲求全,“賠償來纏者以若干之願”。 ……
  關於醫師在症起倉促時的顧慮,瞿紹衡講述了兩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一則發生在1937年,一男子陪同產婦入住醫院待產。男子在簽署住院保單並交納住院費用後離去。不想產婦夜間“劇痛,至午夜忽起變化,勢非施行手術不可”。瞿紹衡急忙讓院役按照保單上的地址去找簽保單的男子,然而卻並無此人。當時產婦“時勢益危”,瞿紹衡百般無奈下只得在街上叫來一名安南巡捕,在後者同意做證人的前提下為產婦實施了手術。瞿紹衡所講述的另一則事例,發生在1937年12月的一個深夜。一“其狀非常狼狽”的婦人扣門求診,當其進門後“嗚嗚不能言,腹痛不能步,腰彎不能支”。待將婦人抬入產室,褪去衣褲時才發現嬰兒已“露頂矣”。這一突發事件,著實讓瞿紹衡頗費躊躇。在良心的驅使下,瞿紹衡最後還是為產婦進行了接生。儘管產婦順利產下嬰兒,但也著實令瞿紹衡異常擔心,“倘或不測,早步杭州某醫師之後塵矣”。
從瞿紹衡的文章中,我們約略可以看出,當時的國人對於醫療協議書的認識,的確不是很清晰。在醫師看來,本來用以表現穩妥慎重的行為,最後竟然會成為病人家屬舉控的理由,難免讓人心寒。不過,從病人家屬的角度來看,協議的簽訂,多是在遇有危險的診療之時。病人一旦發生變故或者身死,病人家屬心中本就無法釋然。因此,對協議書的再三強調,更會讓病人家屬產生醫師在推卸責任的看法。
  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西醫的在華傳播與中國本土傳統產生了諸多疏離和緊張。而通過對這些疏離與緊張的深入探討,往往會讓人們別有收穫。如上所述,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醫在中國的大城市中已然站穩腳跟。中醫界通過積極革新也取得不小進展,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城市的名醫也開始樹立起了專業權威。西醫以及新中醫對現代醫療模式的強調,顯然讓依然抱持傳統醫療觀念的國人不易接受,進而給現實中的醫病關係帶來了深刻影響。就在醫病雙方圍繞現代醫療模式的磨合中,摩擦與齟齬也在所難免。特別是對於西醫來說,醫病之間的緊張關係尤為明顯。
2017-03-18 11:20:18
圖博館
通過對西醫訴訟檔案文本的解讀,可以看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醫醫訟的“盛產”,確實與當時西醫所大力建構的現代醫療模式以及對新式醫療器械的使用與中國的本土傳統存有很大張力有關。面對西醫基於西方醫學倫理而展開的對國人的規訓,在本土傳統的影響下,國人有意無意地採取了形式多樣的“反抗”,表達了自身對西醫的部分看法和態度。醫訟案中病人及其家屬的發聲,便集中體現了國人對西醫的一般感受與想法。當對療效不滿後,病家的疑慮、焦灼、想像、恐懼,諸多情感交錯雜陳,在訴訟狀中得到了強烈的爆發。當然,事實證明,這些“反抗”最後都在擁有強勢話語權的西醫面前以失敗告終。本土的醫療傳統,最終讓位於西醫的專業權威。在某種意義上說,西醫訟案中醫病之間的這些較量,也便成了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角力的一個縮影。
2017-03-18 11:20:31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2022-04-01 10:14: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