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完沒完?前評《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時,不是已提及桂冠版的《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1991,本書為一九八九年第一屆「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於1992年4月23—25日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論文集有《中國人心理與行為一一理念及方法篇》《中國人心理與行為一一文化.教育及病理篇》,1992))
何必再評遠流版,楊中芳高尚仁編著的《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1991)?
兩岸三地何偏陸台?《中國人中國心》可是香港大學心理系1988年「中國本土心理學新紀元研討會」上、三地學者的論文集。
夠了,我受了邪者論文,還不如看下俗夠有力的<中國各省人性格><中國人性格大調查 >(貼於後)。至於《中國人中國心》大概內容如下:
《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
我們認為社會態度與認知結構這兩大研究方向雖然不同但卻互補,在孝道研究中或能加以溝通與統合,從而可對孝道從事更有系統的探討。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只有從這兩種觀點才能對孝道從事有系統的研究。原則上,從其它的心理學或社會學的觀點(如心理分析論、社會角色論、社會交換論)也可能發展出研究孝道所需要的良好概念架構。在這裡,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孝道的心理學研究是一個廣闊的學術領域,現在已經開拓了進入這一研究領域的兩條途徑。
其次,在上文最後一節中,我們不僅分就社會態度與認知結構兩種研究方向舉出多項未來從事孝道研究的課題,而且還就兩種方向的配合性研究提出一些可以認真探討的方向。我們之所以有系統地提這些可供未來研究的課題,並不是想將它們劃歸我們自己的「勢力範圍」,只留待自己加以研究,不樂意別人進來染指。恰好相反,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列舉各類有待研究的孝道問題,就是希望能引起部份心理學者及其它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者對孝道的研究興趣,以便今後共同來探討這一重要的研究園地。其它學者採用我們所建議的研究策略來探討孝道固所歡迎,採用其它理論觀點或研究策略來探討孝道也樂見其成。我們不但希望今後在台灣能更多的心理學者及其它社會及行為科學家來從事有深度的孝道研究,而且希望今後在大陸、香港及新加坡也能有更多的有關學者來從事有深度的孝道研究。
最後應該指出,孝道研究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對中國家庭中親子(女)關係的瞭解,而且對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或本土化也具有特殊的意義。自從台港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者推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運動以來,已十年於茲。其間雖已產生部份成效(如楊國樞,1988),但有待努力之處尚多。在心理學方面,楊國樞(1982)曾指出心理學研究中國化有四個主要的方向或層次:重新驗證外國的研究發現,研究國人的重要而特有現象,修改或創立概念與理論,改變舊方法與設計新方法。在這四個中國化或本土化的方向中,第項十分重要而急迫,因為經由中國人之重要而特有的心理與行為現象的研究,最能發現西方理論與方法的局限,從而自易修改舊的理論與方法,或創立的理論與方法。
因此,中國人之重要而特有的心理與行為現象的探討,可以說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或本土化的主要突破點。從本文的緒言可知,孝道是中國社會文化中很獨特的一種心理行為現象,而且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對這樣一組具有高度重要性的特有現象從事系統性的實徵研究,應當最易獲得心理學研究中國化或本土化的成效。尤有進者,經由孝道的系統性研究所獲得的理論與知識,對於建立以中國人為對象的本土心理學或文化心理學(cultural psychology)必將大有助益。
《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
一、本書選文的特色:特色的中國人行為與傳統
本書設計所涉及之每一項主題,都經過長時間的分析與研究,其涵蓋面均十分廣闊,可以獨立成為一專門學科,且都有專書問世。書中各論文所討論的行為,其普遍性甚廣,涉及的人口眾多,足以百千萬人計。此類題材包括全然獨特及具有特色性的中國人行為現象。在中國人包羅萬象的行為類別中,應有其他更多尚未發掘之題目,是須更多同仁去共同努力的。
二、「古意中之心理」
本書共分三個類別,「古意中的心理」是第一類,此類中收集具深厚思想性及具啟發意義的文章,可以說是中國人獨特行為現象之思想系統。選錄此類文章的目的,在於傳統中有關中國人的心理學思想,可供啟思創思,可提供驗證,並具有發展成為有系統之心理學理論的潛力。這類文章包括:燕國材之「論中國古代心理思想成就和貢獻」、王米渠之「中醫心理學思想初探」及「古代醫學心理學思想」兩篇。這三篇論文,內容都涉及有關傳統文化中綿延數千年經驗之累積,和有關心理的思想史精華。燕文偏重哲學思想之呈現,為一宏觀之心理哲學系統。王米渠的兩篇關於中醫心理的報告,也具與燕文類似的作用,但卻更以千百年傳統實踐寶貴經驗之後盾。
在此第一類文章中,因為都涵射中國人獨特的行為現象和特有的哲學心理思想,因此屬於獨特的中國人心理現象。
燕國材的「論中國古代心理思想的成就和貢獻」是篇總結性、扼要性的報告。作者過去十年來一直研究古代心理學思想,曾經出版多冊斷代性的此類專書。燕文中提出十項古代心理思想的精華,供與會者及讀者討論切磋,其所涉及的範圍分別包括:心理與生理的關係;心理與客觀現實的關係;先天與後天的關係;人本主義傳統;人性論思想;情慾的問題;智能獨立論;普通心理思想結構;應用心理思想之開闢;整體思考方法。
該文所提出者,都是心理學中的基礎問題,這些基礎問題迄今仍為學界討論或爭論的對象。研究古代學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以及所提出的一些學說,實在具有高度的哲學爭辯上的意義。它能夠啟發心理學同仁對於心理學史的哲學層面的考慮,並重新建立與西方心理學說不同的新觀點,它本身更已是具有特色性的心理學思想。若能以前人對於心理學的哲學理念,來看現今所面對的心理學問題,則當更能別有洞見,開啟另一番新天地。
三、特色性中國人心理現象之驗證
前文提出一類中國人的心理或行為現象,雖有特別不同於西方人者,但卻也並非我們所特有,只是在表現的程度上與西方人有差異性。如果差距很大,則產生所謂有特色的中國人的行為。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努力所累積的研究結果,尚未能實徵地彰顯出國人之獨特本色。但是,未來如能有系統地大量驗證,當亦能證明此類行為是中國人特有的行為現象。其中漢字及中文的研究屬於此類,並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皷
對於中文研究,我們不必只視之為供西方理論檢驗的媒介,或只是一種迷人的工具。中文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本質,是其他國家的文字所絕對沒有的。在目前未有充份研究的情況下,我們至少可視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行為。本書選輯此類報告共五篇,包括:萬雲英的「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及「小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從兒童學習及閱讀漢字的角度來做中文的研究;曾志朗的「開拓華語文研究新境界;中國心理學面對認知與神經科學的挑戰」一文,是從基礎的神經及認知的觀點來採討中文研究的現況及未來的路向;劉靜和等人的「從中國古代傳統算學啟蒙教育看兒童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有關問題」,則從傳統的數學論及當前兒童學習的實用意義;盧仲衡設計中西合璧之輔導教學法,從他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一文來看,亦頗有特色性的成份。以上五篇報告,都是與傳統有關的實證性研究,且都具有甚高的實用意義。
此組論文共選輯了五篇報告,分別討論兩個主題:漢字中文以及算學。萬雲英的兩篇報告分別討論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漢字學習之特點及其教學。前文具體提出兒童可在小學二年級開始獨立閱讀能力的培訓,而三年級則強調默讀及速讀能力的訓練。這篇論文頗具實用參考的價值,它所牽涉的基本問題是:閱讀、默讀、速讀的開始時間,是否亦可以由兒童年齡的進程來表示和說明,如此或可建立兒童發展與漢字(中文)閱讀所需能力之間的明確關係,更可與國外類似研究對照分析,走向理論性的發展。
萬雲英的第二篇報告主要討論學童識字過程中,字的形、音、義對學習的影響,作者運用大量的實驗結果,來說明此一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特點。這是延襲廿年代艾偉及楊繼本諸人有關漢字學習問題的脈絡,進而分析發揮。
萬雲英的這兩篇論文的敘述性較強,似乎在未來的新項目中,可期望理論層面的進一步發揮。而目前之研究成果,亦可結合外國之相關研究成果,共同討論,以建立兩報告在閱讀領域之成績。
曾志朗報告,回顧近年來中國語文在認知及神經心理角度所做的努力和一些少量的成果,以及本來可行的道路。該文呈現方法頗不正統,但內容詳盡深入。他呼籲要走自己的路,但不要為研究與發現努力做出規範,否則有害。從神經語言的角度來探討中文,是一門較新興的學問,以之與中文掛鉤,前途甚好。尤其能深入語言的基礎生物機制,對中文及一般語文都有意義。在此,中文做為獨特的及特色性的研究對象,兩方面都很重要,且深具發展的潛力。若能以中文做為考驗西方語言學的理論,則整個認知科學的局面將大為改觀。
兩篇有關數學學習及教學的文章,由劉靜和等人及盧仲衡分別提出。劉氏在報告中提出數學的教學原理,且以實驗資料為依據。該文分三部份分別討論「九章算數」中有關「率」的闡釋,對兒童思維及小學數學上的啟示,力圖自古意之中尋找可用的思想啟思及創思。此文針對一個數學教學的問題而做實驗,其針對性極強,也因此推廣性受到了局限。但是,本研究卻不失為一個特色性心理研究的佳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