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應處前評《中國人的性格》所言台灣有關中國民族性科學研究三部曲的中間過渡階段:
台灣心理學界研究中國(含台灣)人心理,其實是無根的,而是隨著西方理論和現實環境在變,民六0年代在現代化理論和台灣做為研究中國的範例下,弄出前述的《中國人性格》;到民七0年代在各種反現代化理論和儒教文化圈現代化成功的背景大,倡言社會科學中國化;到民八0年代,隨著台灣現實,又高呼本土化。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收集的二十八篇論文(楨:台版原只有13篇)都是在〝第四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上發表過的。此研討會的主題是為〝觀念與行為的探討〞。由於這一主題內涵十分廣泛,所以參加的學者不再只限於社會科學,亦有哲學、文學與歷史學者參與,而所選的二十八篇論文皆繞此一主題開展的。
費孝通先生的〝個人、群體、社會〞一文正有點明觀念與行為的探討的三個層次,所以列於書首。其他二十七篇論文有五篇是對中國人的一些基本觀念的討論與分析;五篇是對中國傳統觀念的新詮釋;五篇是討論傳統觀念與價值的現代轉化;六篇是討論中國人的行為與性格;六篇是討論中國人的行為與性格;六篇是對當代中國人的觀念與價值的探討。
處中國民族性科學研究三部曲的中間過渡階段之書還有:
楊國樞主編 《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1991。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本書為一九八九年第一屆「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於1992年4月23—25日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論文集《中國人心理與行為一一理念及方法篇》《中國人心理與行為一一文化.教育及病理篇》(台北桂冠,1992))
簡體版序言
編序
李亦園:中國家族與其儀式:若幹觀念的檢討
黃堅厚: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
楊國樞:中國人孝道的概念分析
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
喬健:關系芻議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
陳之昭:面子心理的理論分析與實際研究
朱瑞玲: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
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爲之分析
文崇一:報恩與複仇:交換行爲的分析
楊中芳:價值變遷與送禮行爲
喬健:中國文化中的計策問題初探
喬健:建立中國人計策行爲模式芻議
李亦園: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
黃堅厚:中國人對于心理衛生觀念的初探
文崇一:中國傳統價值的穩定與變遷
乖乖!倒是對岸很給它本土化: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爲:本土化研究》 (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我們爲什麽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第三章 中國人的社會驟向:社會互動的觀點
第四章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證衡鑒
第五章 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爲:理論與測量
第六章 孝道的心理學研究:理論、方法及發現
第七章 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反應:心理學的觀點
第八章 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念與測量
第九章 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
第十章 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爲: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
王登峰 崔紅著《解讀中國人的人格》(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第一,書中所報導的概念架構與實證研究,已不再套用西方(特別是美國)心理學者的理論、概念、方法及工具,而是毅然采取本土化的研究策略。在這一策略下,作者所運用的理論、概念、方法及工具都是本土化的,也就是從中國人的社會文化脈絡中發展而來的。作者所建構之測量中國人七大性格向度的主要量表(如QZPS與OZPS—SF),都是以陳述語句的題目所編制的。它們是以楊國樞、王登峰在1996~1999年所發展的華人七大基本性格之形容詞自評量表為基礎而建構的。具體地說,作者是將楊、王二氏之量表的形容詞轉換成陳述語句的題目(為每一形容詞撰寫3~8個語句),然後進行編制語句量表的工作。楊、王二氏之量表的形容詞是從數千個性格形容詞的語匯中挑選出來的,此一語匯是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中長期演化而來,因而是高度本土性的。楊、王二氏的形容詞量表與作者的語句量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此語匯建構而來,所以皆具高度本土性。也就是說,作者探討中國人性格所用的量表是本土性的,所測量之中國人的七大性格向度也是本土性的。
第二,作者對中國人性格的本土化研究是全面性的,也是系統性的。他們的人格量表所測量的七大性格向度,可以說是七個性格構念(personalitveonstruct)。為了驗證這七個性格構念的構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作者曾先後探討七個性格向度與自我和諧、行為抑制、心身癥狀等正常及不正常心理或行為的關系。但構念效度的建立是一種不斷從事有關實證研究的長期歷程,作者必須繼續探討七大性格構念分別與理論或構念上可能有關的其他心理與行為的關系。長期而言,這樣的構念效度研究工作必然是全面性的、系統性的。值得順便一提的是,我們在台灣的研究團隊及其他的研究者也在從事華人七大基本性格(以形容詞自評量表測得)之構念效度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完成七大性格構念與社會取向行為、個人取向行為、組織行為、焦慮癥狀、憂郁癥狀等之關聯性研究,正在探討與婚姻滿意度、不滿意度、感情親密度、擇友行為、交友行為、(陰陽)五行性格之關系。我們的構念效度研究也是系統性的、長期性的。兩岸在這一重要課題上的實證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參照與統合,為中國人七大性格構念之效度的檢驗,提供更完整的證據。
第三,采取本土化研究策略的兩岸三地心理學者,在學術研究上不是“國粹派”,而是“國際派”。他們不是抱殘守缺、敝帚自珍,而是強調中華文化因素或脈絡對現代中國人之心理與行為的型塑及支撐力量,試圖以本土化的研究策略發展一套中國人的心理學知識體系。這樣的心理學知識不但能更有效地了解、預測及改變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可以拿來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心理學者對話與交流,以納入世界心理學的發展,共同創造一套適用于全人類的心理學。王、崔兩位教授在書中以自己所獲得之有關中國人七大性格向度的研究發現,與西方心理學者所獲得之有關西方人五大性格向度的發現相比較,以得知中西兩種性格模式的異同。這種跨文化的學術對話,表現了作者的心理學國際觀。非西方國家的心理學者之所以應努力從事本土化的研究,就是要將他們的“西化心理學”(westemized psychology)轉變為“本土化心理學”(indigenized psychology)。與此不同,西方國家的心理學一開始就是一種從自己文化傳統與脈絡中自然發展出來的“本土心理學”(indigenous psychology)。將西方國家的本土心理學與非西方國家的本土“化”心理學不斷統合,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真正的人類心理學。創造這樣一種心理學是全世界心理學者的共同責任與目標,因此各國心理學者都應養成健全的學術世界觀。
本書內容既有上述三大優點,它在兩岸三地心理學(特別是人格及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發展中,勢將發揮重要的影響。身為心理學者,我應向作者道賀。身為人格及社會心理學者,我應向作者致謝。
第一編 中國人人格結構的本土化探索
第二編 中國人的人格特點
9.中國人的人格特點(I)︰外向性
10.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Ⅱ)︰善良
11.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Ⅲ)︰行事風格
12.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Ⅳ)︰才幹
13.中國人的人格特點(V)︰情緒性
14.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Ⅵ)︰人際關系
15.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Ⅶ)︰處世態度
第三編 中國人人格量表的應用
20.人格維度與心身癥狀的相關研究
21.人格維度與行為抑制的相關研究
22.人格維度與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
第四編 西方人格結構與中國人的人格
26.中國人有沒有獨立的“神經質”人格維度
27.西方“外向性”人格維度內涵的中西方差異
28.中國人的“開放性”——西方“開放性”人格維度與中國人的人格
29.西方“愉悅性”人格維度與中國人人格的關系
30.西方“公正嚴謹性”人格維度與中國人人格的關系
第五編 人格結構的文化意義
33.中西方人格結構差異的文化意義
34.人格概念的中西方差異及理論與實證分析
附錄 1520個中文人格特質形容詞的好惡度、意義度、熟悉度和現代性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