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中國民族性科學研究的首部曲《中國人的性格》(1972)、果然歷久彌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再版如下:
簡體版序言
再版序
序言
韋政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
文崇一: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
朱岑樓: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系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
楊懋春: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
李亦園:從若幹儀式行爲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
徐靜:從兒童故事看中國人的親子關系
曾文星:從人格發展看中國人性格
楊國樞:臺灣大學生的人生觀
李美枝、楊國樞:臺灣大學生的價值觀
吳聰賢: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之蛻變
瞿海源、楊國樞:臺灣大學生現代化程度與心理需要的關系
項退結:中國國民性研究及若幹方法問題
附錄:有關中國國民性研究書目彙編
也果然連對岸也迷失在心理學的中國化與本土化的迷思中,我所讀陸評(貼於後),皆不知我在《台灣共犯體》所析判:台灣有關中國民族性科學研究三部曲的以下本質:
台灣心理學界研究中國(含台灣)人心理,其實是無根的,而是隨著西方理論和現實環境在變,民六0年代在現代化理論和台灣做為研究中國的範例下,弄出前述的《中國人性格》;到民七0年代在各種反現代化理論和儒教文化圈現代化成功的背景大,倡言社會科學中國化;到民八0年代,隨著台灣現實,又高呼本土化。
果真有根,至少要像日本一樣以普遍的情性結合日本特有的集團主義,像西方以普遍的理性結合西方特有的個人主義,而以普遍的德性結合台灣特有的家族主義或「打拼」「硬頸」「出草」。但他們在反傳統中國文化和台灣情結下,是不可能如此。
《台灣共犯體》第四章、中國社政經文化之分析,九、中國人的心理
(一)傳統中國人的性格
社會學家所謂的中國人性格是立基於現代化理論的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所以Wright才會說傳統中國人性格有:服從權威、服從法律、尊重過去和歷史、好學尤其好學正統經典、循例重俗、君子不器、主張逐漸的改革、中庸、與人無爭、任重致遠、自重與自尊、當仁不讓、待人接物中規中矩(一六四p78-9)。
金耀基認為Wright的看法最周延,他自己則提出:一、封閉性人格。孤立、默從、惰性、不主動參與公共事務。二、權威性人格。服從在上者的權威,雖有安定功能,但扼殺了創造力、欠成就動機。三、對自己有關係者講人情,不相干的外人則無情欠公德心。四、禮的形式化,使自尊化為面子,內外不一(p80-4)。
民六一年由中研院民族所集合各科學者研討並出版的《中國人的性格》認從古至今中國人皆權威性格的傾向。Adorno認為權威性格有以下特質:一、因襲慣例,遵循習俗。二、不加批評地服從權威,尤其是理想化的道德權威。三、好攻擊違反習俗和砍壞陳規者。四、迷信,特別相信命運。五、思想刻板,愛用二分法。六、重視權勢,強調嚴峻。七、不信任他人,總懷疑別人正在進行某種陰謀。八、反科學,對自然採有靈觀(二五四p31-2,二五三p122)。
韋政通認為中國傳統的權威性格來自將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透過崇古取向、兒童教育、學習經典、及整個社會禮教的配合(p14-5,23-4,31-2)。
文崇一則認為中國傳統儒家道德倫理和重農輕商重功名等價值取向(p51-4,61-3),造成權威、保守、依賴、順從、禮讓、謹慎、勤儉、忍耐、安分等性格(p75)。
一般人總以為重傳統才是權威性格,其實不然,比如反傳統的毛澤東不只是權威還是極權性格,而自認是進行民主化本土化改造的李登輝陳水扁則是權威加集權。由此也可知現代化論者將現代性格與民主、現代結合,將權威性格與極權、威權、傳統結合,是二分說下的偏見,此種美現代貶傳統的偏見含有強烈的價值判斷,在美化現代的同時,忘了批判現代性格或現代化更多的弊病。
(二)家庭社會化過程
曾玟煌依精神分析方法,從本身的經驗和觀察、臨床資料、學者之觀察和描述、兒童教材和養育習俗等,認為中國人格發展有以下特點:一、嬰兒期,嬰兒受相當關愛,充分滿足口欲,並容許養成依賴性。二、孩童早期,要求情感之抑制,不重視自主自發,強調與人和諧。三、孩童後期,避免孩童間衝突,忽略性教育,強調恥感。四、少年期,開始嚴格管教,培養勤勞吃苦的習慣。五、青春期,嚴防兩性關係,要求謙虛之自我觀念。六,青年期,服從權威,尊重傳統(p246)。這些人格發展又影響到權威性格的國民性(p247-8)。
另外李芬蓮以人類學田野調查也得到類似上述看法(二五八)。
現代性論者又認為中國人欠現代個人個式成就動機(二五二p30-1),故不利於現代化。但東方為家庭、為集團的成就動機卻造就了NICs、日本等的現代化,所以張得勝在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便質疑成就動機與現代化的關係(二五五p252,260)。其實不只是成就動機,即便權威性格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均能有利於現代化,所以傳統、現代、理性、與非理性等之間是辯證的,而非簡單的函數關係。
(三)現代中國人性格
以現代人性格研究現代中國人性格的祖師和權威--楊國樞認為:「與美國相比,中國人可能比較內向、抑制、退縮、多疑、小心、羞怯、少衝動、不喜社交、少安全感、少客觀性、拘泥細節、情緒不穩、世故冷漠、謹慎固執、敏感少話、少團體活動、少支配性與攻擊性等」(二五三p112)。因從小、從傳統、從家庭開始,中國人就被教以無條件、無理地服從在上者,故「中國人具有強烈的『權威態度』或『權威人格』自屬意料中事」(p123)。
權威在政治上更形詭異,Lucian Pye認為權威喪失的危機是中國清末以來現代化失敗的根本原因(二五七p5)。照理台灣解嚴後權威性格應會減少,這些很容易從實證調查中得知。但從社政文化的觀察和批判,卻不然。比如台灣民族主義,李登輝陳水扁政權對黨政軍特警和媒體、文化、社會等的操控,其策略與技巧和二蔣時代並無本質差異,所差大概是在台灣情結下,可以民主自由方式操控,而二蔣是在中國情結下以權威方式操控。
(四)心理學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台灣心理學界研究中國(含台灣)人心理,其實是無根的,而是隨著西方理論和現實環境在變,民六0年代在現代化理論和台灣做為研究中國的範例下,弄出前述的《中國人性格》;到民七0年代在各種反現代化理論和儒教文化圈現代化成功的背景大,倡言社會科學中國化;到民八0年代,隨著台灣現實,又高呼本土化。果真有根,至少要像日本一樣以普遍的情性結合日本特有的集團主義,像西方以普遍的理性結合西方特有的個人主義,而以普遍的德性結合台灣特有的家族主義或「打拼」「硬頸」「出草」。但他們在反傳統中國文化和台灣情結下,是不可能如此。
在此單析判黃光國,至於楊國樞等人見本書他處。黃氏認為「儒家倫理、社會取向、和集體主義等等抽象層次甚高的概念,其實是透過一套由人情、面子、關係和報所構成的社會機制,面對中國人的社會行為產生實際的影響」(二五六p126)。如果此說通,那黃氏也應反批:「西方的民主政治、個人主義、現代理性等等抽象層次甚高的概念,其實是透過一套由契約關係、自私自利、爭權奪利所構成的社會機制,面對西洋人的社會行為產生實際的影響」。但吾人可能見到自由派如此反批?
黃氏認為人情等社會機制是一種權力遊戲,透過社會機制:「中國人可對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權力;可以操弄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可以改變別人的態度、動機、或行為,使其順從自己的意志;還可以閃避別人權力的影響」(p127)。同理,黃氏也不會以權力為切入點來析判台灣知識分子尤其自由派和左派在知識、政治、學術、及社會運動的權力遊戲(這是八幾年之論,從李政權後半期開始到陳政權,黃氏在自由派算是批評力最強的,可惜未免為時已晚?)。更不可能觸及本書所析判的傳統中國的權力、權利、與義務間之辯證關係。
黃氏認為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成三種:一、情感性關係,對象是家人,用的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則。二、工具性關係,對象是彼此為獲得某些物質目的,關係只是獲得目標的手段,比如店員與顧客、司機與乘客,用的是公平法則。三、混合性關係,必須靠人與人之間不斷互動的關係網來維持,而不像感情性關係是永恆親情的關係,用的是人情法則」(p130
-4)。
人情法則平時「個人應當用餽贈禮物,互相問侯,及拜會訪問等方式和其關係網內的其他人保持連繫及良好的人際關係」;當危急時,關係網內的人應對受害者發揮「不忍人之心」的同情心「做人情」給他,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即是此意(p136)。這實在是對儒家的一大扭曲,析判見後。
(五)現代中國人的認知結構
在《緣現論》曾論及中國人思惟模式是關聯性思考,表現在語言上的是主謂詞可省略、文法詞性不完備。在此分析中國語文對認知的影響:
1 中國學生受平時閱讀密度大且簡潔的非拼音的中文之「躍視」習慣影響,閱讀英文時速度會慢下來(二五二p48)。
2 中文使用者的大腦右半部發達,英文反之(p65)。左腦司思考,右腦司記憶。
3 中文使用者數學強(因中文是組合式的空間文字),但獨立思考能力弱,此二者是矛盾的,故其因是社會化過程影響獨立思考之發展(p77)。
4 中文使用者以語言表達內心想法的能力弱,這與家庭社會化過程不豉勵表達而強調尊敬長輩有關(p96-7)。
5 中文使用者花大量時間於熟悉中文字及背誦,使得擅長於記憶(p100-2)。
6 中國人比西方人欠語言的流暢性,其因不在中文的語法結構本身,而是前面因素使然(p118)。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