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評《藝術治療》,布蘭岱爾的《兒童故事治療》(張老師,2002)又是本販賣和利用兒童文學和圖畫的書。
別如此孤高,讀下書中<大衛的故事──為什麼青蛙的眼睛鼓鼓的>:「從前、從前,人行道上有隻青蛙。路上來了隻大猫,這隻猫看見青蛙,開始追牠。那隻小青蛙想辦法逃掉,但是牠開始大口、大口喘氣。他沒有左右看看自己所處的環境,然後來了一個人,一脚踩在他的頭上。結果牠的眼睛就鼓起來了。」
你看這不只充分地反映出小孩內心對大人世界的恐懼,也極具憂懼意義的現代版伊索寓言、極短篇小說文學佳作。類似的極短篇佳作還有<丹尼的故事>(p.85)<安尼的故事>(p.88)<傑德的故事>(p.111)。
你才別盡挑簡明短小的故事來分析,其實大多心理病童都要透過長期複雜的精神分析才能明了其病因,比如<第5章 一個10歲男孩說的故事>:「破碎的心這個隱喻表達了那森內心的強烈痛苦,顯示了他早期生活的孤獨與失望,但他最終能與治療師發展出有意義的情感關係,從而變成一顆完整的心。」
是嗎?以藥物為主的大多精神醫生真能接受以下看法嗎?
「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布蘭岱爾根據其23年兒童心理治療經驗,認為“說故事”在兒童心理治療中有無可比擬的獨特效果:在流動的、自由聯想的故事中兒童的經驗得到利用,被賦予了生活和關係的意義。本書通過理論和案例介紹了如何通過故事中的幻想和隱喻瞭解兒童內驅力的衝突、內心掙扎、焦慮、罪惡感及侵略態度,並在回應故事中通過故事人物的互動和說聽雙方的互動,引導兒童認識世界,豐富其應對方式,宣洩情緒困擾,促進其成長。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同樣,孩子們這些富含動機含義的故事是我們進入童年領域的重要通道。書中治療師這樣解釋:破碎的心這個隱喻表達了那森內心的強烈痛苦,顯示了他早期生活的孤獨與失望,但他最終能與治療師發展出有意義的情感關係,從而變成一顆完整的心。這表明瞭那森治療中的進展。」
這個嘛!小孩又不是大人,總不能從小給他吃抗躁鬱或精神分裂的藥吧?
這麼說來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邪(不是學?)說還有市場了?
地震後兒童故事輔導
“隱喻輔導”或“隱喻故事治療”在先進國家如美國、德國等已經實施了好多年,在中國臺灣原本也只是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項目而已,但在921大地震後,心理治療的意義和價值顯示出極大的重要性,特別是“隱喻故事心理治療”以其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而倍受歡迎。目前,在中國大陸接受過隱喻治療培訓的人還不多,只有北京、天津、內蒙和深圳有少數人在研究、運用和發展這套技術。
這次四川大地震,我們關注到很多的受害者都是少年兒童。這樣重大的自然災害對他們造成很大的恐懼感和無助感,在被救援出來以後,當他們發現父親、母親或其他親屬在大地震中亡故了、遇難了,就會有一個安全感的喪失和巨大的心理打擊。這些少年兒童急需符合他們特點的合適的心理援助辦法,而隱喻故事就是這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能夠容易接受的教育和輔導方式。
隱喻,它是一種古老的溝通工具。它以間接的方式來形容一些感覺,想法或者是事件。古時候勞作一天的原始先民有圍著營火說故事的傳統,于是有了神話傳說並發展出詩歌隱喻,及至後來曆史上的謀臣諷諫帝王將相和宗教領袖教化人民也都要用到隱喻。而伊索寓言和越來越繁榮的民間童話故事也都傳承著隱喻的技巧。實際上,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隱喻,我們的語言裏也經常運用著隱喻。隱喻可以用來描述我們的感受,比如“我眼前所看到的是一片淒涼,寂寞的城市裏,霓虹燈是孤獨的”、“落葉飄零隨風而去,似乎早已准備好要去流浪。”隱喻有時是一個簡短的形容詞,比如“我的心裏有一片好黑好厚的烏雲給罩住了,我的心在漆黑中感到好害怕與孤獨!”寓言故事也是隱喻故事,比如“白忙一場的狼”、“老牛的踏腳石”或“落井下石”等。
隱喻的英文名稱metaphor源自于希臘字metaphora,代表“傳遞”,將真實的事物以影射、模擬的方式傳達出來。隱喻的基礎在于兩件事之間,有某種方式的類似,當它們的類似被注意以後,這些在其中一件事有的元素,也可以在另一件事中找到;這種類似,能反映意識與潛意識兩者之間具有的特別的、明確的元素,也因此而産生更多的了解。
最早把隱喻故事用作心理治療的先驅是美國已故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他充滿幽默感,曾經戲虐地說一個有手臂懸空問題的病人,是被怪人將手臂擡起留在空中。他會運用多層次溝通手法,藉由各種隱喻故事,既溝通意識又溝通潛意識。意識聆聽到故事的表面內容,潛意識聆聽到故事的深層結構。而故事的脈絡暗藏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從而巧妙引導當事人改變意識,充實正向的自我能量。艾瑞克森發明的催眠方法的魅力就在于打破了傳統的催眠形式,用他特有的緩慢的語調,輕描淡寫的說一段故事,很神奇的就把人帶入催眠狀況,而在催眠似的故事裏,又把要對當事人說的話,用隱喻的形式藏在故事裏。
隱喻輔導用于地震危機幹預
臺灣九二一大地震後,心理學工作者將隱喻故事用在心理壓力的危處理工作中,對救援官兵偏重于壓力疏解,在講故事的過程裏營造一種安全、尊重而輕松的氣氛,使被輔導者可以將自己內在曆程的情緒連結到原本故事的心理結構中,使本來有著複雜情緒的事情達成部分宣泄的效果。除了士兵外,他們也將隱喻故事用在小學生的輔導上。那是一群來自受災家庭的孩子,有人家裏的房子全倒了,有的是親人罹難,也有人本身曾受傷。這些孩子按年齡分組,每組 6 至 8 人不等,每周一次作一小時的團體輔導。他們用布偶作故事接力,這些孩子很喜歡布偶與故事結合的演出。
比如《秋天的樹》這個故事,可以透過故事引發孩子內在原有的失落與哀傷的感受,說完故事後,在老師或團體接納支持的氣氛下,可以使情緒宣泄和被接納。故事《媽媽不見了》開啓了一個“死亡”觀念的探討,並透過疊字語言的悲傷韻律,帶領孩子進入催眠情境,將“可以哭泣”的信念放進去,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熊熊的巧克力煎餅》通過在情感上同步進入一個完整故事,在心理上預先走完一個悲傷的曆程,于是內在心理就有了可以依循的軌迹。繪本故事《地震後我們搬家了》透過畫面上色彩的轉變,帶來心境上由灰暗轉向明亮,並暗示吃飽、睡飽有助于走過抑郁的陰霾。還有《森林裏的動物》運用故事隱喻了地震後的社會現象,讓孩子們在討論現象中開口說話,說出來有助于壓力的疏解。在這樣的講故事曆程,小朋友們很自然地把情感投入到故事中的角色,平日裏的恐懼、傷心,對死者未說完的話,都可以在故事中完成。
1.隱喻故事可以是一種溝通的工具。
日常生活中,無論在家庭、職場還是學校,隱喻故事都可以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某位心理輔導老師就常常用小狐狸這個隱喻來表達自己,有時候心情不好,朋友會這麽問他:“小狐狸你在哪裏?”“我在山頂上,吹著風,風咻咻叫,天空灰蒙蒙的,好冷好孤單……”這樣的傳達有時候比直接說出他的心情要更接近內在狀態,因爲他可以用隱喻中的畫面、聲音、身體感受來呈現自己。于是,隱喻故事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很內在的一種溝通方式。
臺灣黃士鈞老師指出,在助人工作的領域中,透過爲個案量身訂做的創作故事或述說已經存在而且適合個案狀態的故事,常常可以讓需要幫助的人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被了解、被陪伴、甚至被幫到。助人工作者透過說故事,深深地、用心地表達對個案心境、處境上的了解,那是一種很高層次的同理與高品質的陪伴;有些時候,在故事裏加入了一些empowerment或是reframing,個案有可能因而有了能量或者新的領悟,而從原本的困境中找到出路。
如內蒙古隱喻治療研修班學員胡愛偉寫的故事,講一個孩子想爸爸卻見不到,盡管這孩子還沒法理解“死亡”,但已經感受到了喪失親人的痛楚。媽媽用“天堂”的托詞來安慰孩子,然而,盡管天堂很遠,孩子也一心要去那裏看爸爸。媽媽流淚讓孩子感到不安,心生自責和負罪感。于是媽媽進一步用假的電話號碼應來付孩子,卻意外地解決了孩子內心的苦悶,因爲那個接到男孩電話的人聲稱自己就是孩子的爸爸。無論如何,我們已經看到了媽媽和那不知名的男士用同情和關愛在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這裏的治療因子仍然是同理心,一個沈甸甸的令人傷感的故事裏竟然也有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在裏面。
2.在與當事人互動過程中,隱喻故事可以用來作爲傳遞的方式。
一次作文課,我給學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春天時,小楓葉弗雷迪從樹枝上冒出頭了。他的身邊有數不清的葉子,每一片葉子都是不同的。而大葉子丹尼爾,告訴大家,他們都是大樹的一部分……他喜歡夏天,也喜歡自己,覺得當一片葉子是幸福的事情,丹尼爾告訴他葉子存在的目的就是給人遮蔭,他開始懂得享受葉子存在的目的。秋風來了,有些葉子被吹離了大樹,所有葉子都害怕起來了,丹尼爾告訴大家“時候到了,葉子該搬家了。”接著,冬天來了,在一個黃昏的金色陽光下,丹尼爾安祥地放手了,他跟樹上的弗雷迪說“暫時再見了!”
最後,樹上只剩下弗雷迪,清晨的一陣風將他帶離了樹枝,他感覺到自己靜靜地、柔軟地飄落。他很驕傲,自己曾經是大樹的一部分。他不知道,這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爲什麽這樣講呢?因爲弗雷迪與樹葉朋友們經曆了季節的變化,在冬天受到冷風吹襲,掉落在雪上而死亡。到了春天,它與雪水一起融入土中,成了孕育樹木的力量。
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孩子們討論:爲什麽同在一棵樹上的葉子顔色卻不同?用這樣的問題來傳遞“每片葉子的經曆不同,就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思想。風扯著樹枝時,有些葉子被扯斷了,葉子們的感覺是什麽?以此傳遞害怕的情緒,從而同理在地震中受到驚嚇的孩子們的驚恐情緒。丹尼爾告訴佛雷迪當“葉子”的目的是什麽?“時候到了,葉子該搬家了”指的是什麽?可以傳遞“死亡”概念。繼續提問“佛雷迪問丹尼爾:‘反正我們都要掉落、死亡,那爲什麽還要來這裏?’”丹尼爾認爲爲什麽要有生命呢?當佛雷迪離開樹枝時,他感覺到什麽?
經過討論,最後得出結論:葉子的生命,從春夏秋冬到死亡,而在最後一刻卻很驕傲的接受,因爲它與雪水一起融入土中,成了孕育樹木的力量。這樣的隱喻故事在講述中傳遞了“我從哪裏來?”“我會去哪裏?”“爲什麽要活著?”“死是怎麽回事?”等,一片葉子的故事幾乎回答了孩子所有關于生命的疑問。
3.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用隱喻故事做輔導像是放了煙霧彈,可以保護與增進彼此關系。
年幼的孩子無法理解死亡,也無法接受死亡,家長往往不知道怎樣的言語能夠讓孩子走出哀傷的情緒,怎樣的安慰會讓他們信服。而講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在死亡恐懼和抑郁的陰霾裏打開一扇門,那門縫裏就會有光流泄進來。哀傷輔導故事的意義不是小說,也不是純粹的現實,是心靈的一個管道,能夠在潛意識層面接受現實。
故事可以不講道理,故事的脈絡卻是能量的流動,有著與故事角色相似情境的閱讀者會而松動因哀傷而郁結的能量。能量本身沒有好與壞,只要能夠流動,通則不痛了。比如下面故事:
在夢裏,好長時間沒有回家的爸爸來到冬冬身邊,聽媽媽說爸爸去了天堂。夢中的爸爸拉著冬冬的手說:“冬冬,天堂並不遠,我這就帶你去!”好噢!好噢!爸爸帶著冬冬向天堂飄去,他們忽然有了翅膀,于是越飄越快。他們很快來到天堂,這是一個繁花似錦,綠草如茵的所在,泉蹤鳥鳴,恬淡舒適,任何浮躁的思緒來到這裏都會悄無聲息地被寧靜的心靈淹沒。
“噢,這裏這麽好,難怪爸爸來了這裏!”冬冬又有歡喜又有憂地說,“爸爸,天堂是好呀,可是我們在家裏想你呀!”“噢,沒關系,冬冬,想爸爸的時候你就幫媽媽做些家務,這時候我就會來到你身邊,盡管你看不到我,可是我會清清楚楚看到你,並且爲你祈禱祝福。”爸爸從身後拿出一面圓圓的鏡子說,“看,爸爸就是通過這個鏡子很快到你身邊的。”冬冬接過鏡子往裏一看,果然看到自己的家了,嗯,媽媽好像太累了,正在睡覺呢。再看看自己的房間,嗯?床上只有被子卻沒有人,嘿嘿,自己在天堂玩呢,當然床是空的嘛。
“太神奇了,這面鏡子太神奇啦!”冬冬喊著就醒來了。哦,原來自己在做夢呀。不過呢,誰說夢裏的世界就是不真實的呢?嗯,那我這就起來幫媽媽做些家務,讓天堂裏的爸爸看到自己是一個怎樣堅強的男子漢。冬冬起床了,他洗漱完畢就去廚房洗菜,他要親手爲媽媽煮一碗熱湯,當然了,他會讓媽媽在旁邊看著自己怎樣做的,因爲這樣會安全些。
先讓媽媽睡一會兒,呆會兒切菜時就把媽媽叫醒。冬冬一邊洗著黃瓜一邊想著,爸爸正在天堂裏看自己呢。嗯,天堂並不遙遠……冬冬哼唱起自己喜歡的一首歌,他要讓爸爸看到自己有多開心,讓爸爸知道自己已經接收到爸爸在天堂裏的祝福了。
這是在我們兒童隱喻故事輔導課堂,一個10歲孩子寫的故事,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病去世,在他的作文裏總會出現爸爸,有的老師認爲爸爸已經去世了,生活作文裏還出現爸爸就是在瞎編,並告訴他要寫真實的人和事。
我覺得孩子在作文裏出現已經故去的爸爸,是因爲他還沒法接受爸爸已經離去的現實,同時也是在用寫作的方式來疏導思念爸爸的情緒,可以允許孩子寫虛構的生活作文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爲自己做心性的治療。這樣的允許就可以改善與增進咨詢關系。
盡管這孩子不在災區,可在電視裏看到失去爸爸的孩子的哀傷情緒,很容易産生替代性傷害。這裏的“替代性傷害”是指我們不需要經曆創傷本身,就能體會到被創傷的人、死亡的人的恐懼、痛苦等負面的情緒和身體的體驗。通過寫哀傷故事,特別是通過童話的方式與現實既保持聯系,又很巧妙地剝離,用故事的方式就很自然地爲自己做了心理上的輔導。孩子們喜歡這樣的方式,會對咨詢師産生信賴感。實際上,所有的心理治療都是自我治療。
臺灣導師王理書認爲,隱喻故事能夠引發的情感很深,許多治療效果會在講完故事後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一年後才會漸漸呈現或被意識到。因此,一次說一個故事就好。
隱喻輔導在地震危機幹預上的功效:
1.記憶、整理、深化與擴展知覺經驗。
透過隱喻的使用,個案可以比較容易記憶,可以協助個案整理個人的經驗,可以深化情緒與思考的層次、也可以刺激人們的想象力,進而將智力與情緒一起投入困境的處理。
如吉林隱喻治療研修班學員創作的故事《美美的黑洞》講,大地媽媽肚子疼了,突然搖晃了一陣子,不小心就把孩子們的房子給晃倒了。 被晃倒的房子受到驚嚇,就變成了怪物,他們張開大嘴見到人就吃。大地媽媽心疼她的孩子們,就忍住疼痛不再動了。美美的爸爸、媽媽被大怪物給吞到肚子裏了。美美很難過,她不相信這是真的,可是,可是,爸爸、媽媽真的不見了呀!這樣的故事講述可讓孩子以間接的方式說出內在傷痛經曆,有助于潛意識訊息的意識化。讓孩子說出地震時自己的親身經曆是很重要的,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述說,才能處理掉過度累積的情緒,說出來就比郁結在心頭好。
故事進一步的講述同理了主角當時的情緒與狀態,說美美的心情沒處訴說,也不想訴說,因爲她認爲沒人會理解她。于是她就默默流淚,那淚水點點滴滴掉落在肚子裏。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美美的肚子裏就有了個被淚水蓄滿的黑洞……那是它的悲傷:失去了親愛的爸爸、媽媽,她沒有了家。這裏的“黑洞”深化和擴展了主角的知覺經驗,于是美美的心情每天都很沈重,肚子裏的黑洞讓她郁悶、煩惱,美美的臉上再也沒有了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的歡笑……
故事在同步同理閱讀者的心情後,就要發揮它的治療價值,因此在故事的後半部分,作者讓美美睡著了,在夢裏夢見了爸爸、媽媽。 媽媽說:“美美,爸爸、媽媽去旅行了,雖然你看不到我們,可是我們每天都在爲你祝福,只要你好好活著,我們就很快樂。”爸爸還捧出一個小太陽說:“美美,把這個小太陽給你,她會把爸爸、媽媽的愛傳給你,她會給你溫暖和力量。”說著那小太陽閃著光飛過來,飛進美美的心裏。這樣的故事情節可以幫助同時親人的閱讀者在說故事的同時,完成他們未能與死去的親人說話的遺憾。同時“小太陽”的隱喻還爲孩子提供了積極的內在資源,因此美美可以讓小太陽的光去照亮肚子裏的黑洞。
最後,美美的腦子裏出現了音樂聲,那是非常美妙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接下來美美肚子裏的黑洞變成了美麗的天鵝湖,美美心中的小太陽照耀在天鵝湖上……在這裏使用的是心像治療,圖像的、聲音的治療因子可以發揮積極作用。輔導者可以讓聽者把故事結尾的心像與開始時美美的“黑洞”對比一下,找找差距,然後把後半部分的故事做一下冥想,看能不能感受得更好。
2.讓潛意識資源動起來。
隱喻協助個案接觸潛意識的資源、經驗與直覺,讓個案可以自發性的表達出那些被遺忘了的身心經驗;隱喻的影響是一種非邏輯性、非分析性的潛意識學習過程,有些隱喻可以直接影響潛意識,而模糊的隱喻可以使個案動用潛在資源來詮釋。也就是說,隱喻可以提供一種與深層自我連接與溝通的有效方式,藉由這樣的連接,我們可以接觸到自己原本俱足的積極生命能量,從而激發自己,急流勇進,力爭上遊。
再舉長春隱喻治療研修班學員的地震哀傷輔導故事《小蘿蔔燈》爲例說明隱喻故事怎樣讓潛意識資源動起來。這個故事是這樣講的,自從大地震以後,小兔子冬冬就掉到一個黑黑的洞裏了,那洞黑黑的,暗暗的,沒有樓梯可以爬到外面去……這黑洞啃食著她的生命,她的心裏非常恐懼,她不知道媽媽哪裏去了,她不知道自己會在這黑洞裏駐留多久……就在這時小兔子遇到了小老鼠,小兔子在下老鼠幫助下可以透過一個孔洞看到外面的光了。
小老鼠把一個隨身聽給了小兔子就去幫小兔子找媽媽了,小兔子冬冬一個人留在洞裏聽歌。雖然有點擔心,也有一點害怕,不過畢竟有了一點點光亮,也有了美妙的歌聲。哦,聽呀!這是一首多麽甜美的歌呀,“你看藍藍的天,她並不遙遠……”小兔子冬冬使勁地朝那個發著光亮的小孔洞望去,心中有了希望。故事的結尾,小老鼠回來了,手裏還提著一盞蘿蔔燈說:“冬冬,冬冬,我沒有找到你媽媽,可是我找到了你媽媽留給你的蘿蔔燈,你看看,它多亮呀!”冬冬接過蘿蔔燈,哦,這是媽媽留給我的呀,她一定是怕我一個人在夜裏會好孤單,所以才留下一盞燈給我。
故事理的蘿蔔燈便是一個有力的資源隱喻。于是冬冬不再怕黑了,盡管大地震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喪失,面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她是那麽的無助。而今冬冬不怕黑了,因爲有舅舅的陪伴。即使舅舅出門去了,也還有媽媽留下的小蘿蔔燈照亮自己。對孩子來說,有一個溫暖的情境來感受母親的無形存在,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冬冬感到有力量了,想媽媽的時候就看看那盞小小的蘿蔔燈。
3.增進情緒上的覺察與了解。
隱喻能夠協助個案接觸情緒並且能夠爲情緒命名,讓複雜的與不確定的變清晰,進而形成新的邏輯來以及産生新的意義。
臺灣王理書老師《秋天的樹》故事講的是一個失去父親的小男孩楠楠的故事。故事用秋天早晨的冷涼來烘托“悲涼”的氣氛。孩子和樹說話,其實是與“死去父親”說話的隱喻。透過樹沈默的關懷,讓孩子可以在心靈裏爲死去的親人找到一個安置的空間。透過樹的正面影像,開花,乘涼等,如果孩子能因此而感受到大自然的撫慰力量,也算是更多的收獲。這樣的故事可以隱喻的方式碰觸到孩子失落、哀傷的情緒。在失落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安撫力量,同時與孩子探討死亡與生者的照顧這樣的議題。
講故事的過程可以提問,不能說話的樹用什麽方式來陪伴楠楠? 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種不同的陪伴方式上,可以讓孩子擴充“陪伴”的定義,或許還能開始體會到心靈世界的陪伴。輔導者也可以扮演樹,讓孩子扮演楠楠,這樣孩子就有了與樹傾訴的機會。如果你是樹,你要對楠楠說些什麽,可以讓孩子投射出他所期望的回答。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一棵不能說話卻依然有愛的樹或是死去的人的心情。藉由提問“楠楠的父親怎麽了?”可以討論與死亡有關的話題。
http://tilangea.blog.sohu.com/entry/
另參本館:天災?人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