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電影史》(台灣商務,1972)從何談起?要不是找《西洋鏡》(中影出片-部以中國首部自拍紀錄片「定軍山」為背景的電影)的相關史料,誰還去讀杜雲之的老電影史(杜另有《中華民國電影史》,文建會,1988。但不知何故,一般人少參考杜著,反而多參考大陸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
查的結果,《西洋鏡》與電影史實差很多,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主動指導攝影師劉仲倫、拍攝京劇譚派始祖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p.6,成了相反的任阻劉玩「影戲」。
電影那能依史實來拍,當然得增添一些師徒、父子、新舊、中外尤其男女衝突的情節。就好比兩岸三地的《中國電影史》免不了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
那是以前,像「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就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臺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
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中華讀書報記者 陳香 2007-02-21)
對「獨史」而言,連以下仍是『統派電影史觀』:「李道新教授新著北京大學2005出版的『中國電影文化史』,不同於以往中國出版的影史,而是以100年(1905-2004)中國電影發展史為觀照對象,首次整合中國內地、台灣和香港電影的整體面貌,深入闡發中國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蘊涵。按中國電影文化發展的總體脈絡,將中國電影文化史劃分為早年的道德圖景(1905-1932)、亂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分立的家國夢想(1949-1979)與整合的文化闡發(1979-2004)四個具有特定文化內蘊的歷史時段;並在具體的歷史陳述中,把握住各時段具有特定文化內蘊的電影作者、電影文本或電影類型,進行較為細緻的分析和研究。該書已超越一般的電影美學史、電影類型史和電影政治史。
作者李道新教授寫史有寬闊胸襟與視野,突破以往國共間諸多成見,超越了多位前輩的史觀,例如他將中共一直打壓的台灣人何非光的抗戰電影的成就,在書中第二篇第七章完整的呈現,而且列入目錄中一目了然。」(黃仁『北京「中國電影文化史」開拓影史新視野』)
中國電影>百度百科
早期中國電影(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于20世紀初。1905年,中國人嘗試拍攝了電影,主持人是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由該館照相技師劉仲倫擔任攝影師,拍攝了由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張石川約請鄭正秋組織經營新民公司,承包了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劇、導演、雇用演員和攝制影片的全部工作,並于同年由鄭正秋編劇,聯合張石川導演了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影片以諷嘲的筆觸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片長4本,1913年9月底在上海首次放映。1913年,在香港的黎民偉利用劇社的文明戲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名義拍攝了短片《莊子試妻》,長片2本,由黎民偉自己編劇,並反串扮演女主角莊子之妻。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扮演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國影片中出現的第一位女演員。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制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恒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制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左翼電影運動(1931~1937)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先後于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布(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産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淩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産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爲尖銳、複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鬥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 ,與此同時 ,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辟了新的制片陣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裏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裏的《畢業歌》和《風雲兒女》裏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全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爲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爲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淩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産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制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爲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
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爲止,上海被稱爲“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制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制完成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動畫片。
在日本占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僞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制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爲迷惑中國觀衆,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爲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據地 ,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鹹、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産與戰鬥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于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産業。在中國共産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昆侖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采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
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制片廠 。1947年以該廠部分人員爲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制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甕中捉鼈》、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爲長春電影制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制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制片廠(後改爲北京電影制片廠)和上海電影制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新中國電影事業(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制片廠聯合組建爲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制片廠,于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制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産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爲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爲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爲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卷西風》等。但是,由于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産量下降。1953年,爲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曆史和現實。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爲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産由1951年年産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産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制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道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幹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産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産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幹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産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臺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爲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 ,可以生産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曆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産開始複蘇,1980~1984年平均年産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衆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曆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曆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于多樣化。由于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劄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衆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制片廠、兒童電影制片廠、珠江電影制片廠、西安電影制片廠、峨嵋電影制片廠、瀟湘電影制片廠、內蒙古電影制片廠、天山電影制片廠、福建電影制片廠、廣西電影制片廠、青年電影制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制片廠13個主要生産故事片的電影制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制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産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制片需要,還研制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爲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衆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2008年中國電影發展狀況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戛納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營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盟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盟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編輯本段]中國電影著名導演
■第一代導演:他們是中國民族電影的拓荒者,他們主要活動在二十年代,他們的成就有人主要表現爲無聲默片,代表人物如: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導演: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輩,他們主要活動在三四十年代的有聲電影時代,他們善于表現表現較爲深刻的社會問題,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深思,創造了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新成就。代表人物如: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等
■第三代導演:他們與第二代導演是師生關系,他們主要成就應該在五六十年代,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他們的電影有著極強的政治性,表現對新中國的態度,代表人物如: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淩子風、謝晉、王炎等
■第四代導演:他們大多數畢業于文革之前的北京電影學院,但是他們的電影生涯是從文革之後開始的,他們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們的電影有極強的政治型和散文詩化的特點。代表人物如: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等
■第五代導演:他們是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的本科生。他們的電影事業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但是經曆過文革對他們的電影産生了很深的影響。他們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來表達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對國家、民族的命運進行探索。代表人物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中後期,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高等院校,接受過正規影視教育的青年導演,其中還有一部分熱愛電影的自由職業者。代表導演包括張元、王小帥、婁燁、路學長、管虎、賈樟柯、王一持、李欣、寧浩等。
注:關于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是一項從電影史學衍生到社會中的運動,當下許多導演反對這種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後的導演們對此更是十分反感。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697.html?tp=0_11
《阿凡達》的啟示:"大電影"產業戰略是發展方向2010年01月29日 光明日報
電影《阿凡達》在中國各大城市上映迅速攪熱了寒冬中的電影市場。影院IMAX-3D版電影票一票難求,影迷為購票冒著嚴寒通宵排隊,有人調侃其難度堪比春運期間購買火車票……截至1月27日票房統計顯示:《阿凡達》全國票房已達7億多人民幣。作為文化現象,《阿凡達》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深入思考—— 3D、數位、巨幕構築奇幻吸引觀眾重返影院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翁立稱:《阿凡達》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用3D、數位特技、巨型銀幕構築的強烈視聽衝擊,讓觀眾重返影院。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克指出,《阿凡達》開創了一種由3D、數位特技和巨幕三大要素構成的新美學,這種美感在銀幕上呈現出觀眾前所未見的新奇,這種視聽震撼在現實中見不到,在普通電影裏也見不到,從而它強烈地吸引觀眾。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分析說:《阿凡達》讓我們看到,內容是核心,外在形式有時候也能成為影片生命力的強大支撐。電影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產品,要與其他文化產品拉開距離,必須尋求其獨特的優勢。《阿凡達》充分利用了最新的電影工業和電影科技成果,強化電影在巨大銀幕和影院集體觀賞過程中的儀式感。這促使我們思考,在巨大的銀幕面前,中國電影人應該為觀眾創造出什麼樣的影像?
在對影院觀眾的採訪中,記者發現,觀眾對影片《阿凡達》普遍認可的首先是電腦特效帶來的全新觀影體驗,而這種視覺奇觀是家中小螢幕無法給予的效果。無疑,《阿凡達》將對人們的娛樂方式、文化觀念以及電影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意義。
先進技術被賦予生命意義才能感動觀眾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指出:“電影技術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影片實現情感表達的手段。《阿凡達》除了奇觀以外,更打動我們的是其深沉的人文關懷、深刻的現實觀照和高遠的理想情懷。”
《阿凡達》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甚至有點套路化:坐輪椅的主人公傑克來到潘多拉星球,逐漸被納美人的部落接受,並與公主相戀,最後為了保衛家園,他帶領納美人與入侵的地球人展開殊死戰爭。這個簡單的故事在絢麗技術包裝之下呈現的依然是正義、和平、善良等為人們所熟知所認同的主流價值觀。
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指出:《阿凡達》征服世界的不僅是3D,更多的是人文關懷,導演卡梅隆拍攝出了一部新世紀的《星球大戰》,但並非是與外星人為敵,而旨在表現生態和諧、宇宙和諧、人類和諧。
《電影藝術》主編吳冠平認為:《阿凡達》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卻附著了豐富的現實意味。觀眾從中可以聯想到環境、氣候、戰爭、基因轉化等眾多人類面臨的問題。電影學院教授陳曉雲對此非常認同,她說,《阿凡達》技術手段複雜,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傳達的理念很現實很清晰,可以說這部電影找到了和當代觀眾恰當的對話方式。
大電影產業戰略是發展方向
目前中國電影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全國範圍內院線制改革、城市影院建設和新技術推廣的豐碩成果,是《阿凡達》熱映的前提條件。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研究員指出:《阿凡達》的影響不僅限于電影領域,它對當下整體文化產業的發展都有所啟示,如電影產業與遊戲產業的關聯,包括遊戲在內的後電影產品開發等。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美國電影是有整套市場策略的,在《阿凡達》上映之前就設立好了諸多議題,如環保,人類危機等,這使影片的宣傳正面、有效、到位。
中國電影評論協會秘書長張衛指出:世界優秀電影都具備“模組”和系列電影戰略的概念。“所謂‘模組’,不是單純的一部電影,而是在一個基本故事的基礎上,衍生出前傳和後傳使之成為系列,如好萊塢的《變形金剛》系列、《哈裏波特》系列等,這些影片借助成功的系列宣傳和市場運作,形成了固定的觀眾群體,這也是中國電影值得借鑒的。”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當代電影》主編張建勇分析說,電影是工業技術和藝術創新的結合。在產業化的前提下,中國電影應該加強技術方面的積極應對。《阿凡達》的幕後團隊兩千多人,其中八百多人是電腦工程師。我們國家的數字電影技術,除了華龍公司還有幾家民營公司,但較為零散。今天中國的技術環境雖具備了一定基礎和條件,但仍需要規模化、專業化。
多數專家認為:《阿凡達》讓人們看到了技術帶來的無限可能性,告訴我們電影可以這樣拍,但這絕不意味著電影必須這樣拍,《阿凡達》只是諸多電影形態中的一種,它帶給中國電影的啟示首先應該是大電影產業戰略的成功部署,這也是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
國產電影不必妄自菲薄
“中國電影人應該增強自信,沒有必要因一部《阿凡達》而妄自菲薄”,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導演尹力說。人們走進影院,在感受超越日常經驗的視覺震撼以外,仍然需要屬於這個時代、表達當下的電影作品。
面對《阿凡達》,中國導演在自覺更新知識與觀念的同時,更要堅持文化責任感。電影導演陳國星認為,電影不能止步于影像的絢麗和賞心悅目來滿足觀眾,老老實實講故事、弘揚主流價值觀始終是優秀電影與電影產業發展的生命力。
事實上,中國電影從未放棄努力創新的意識。2009年上海電影節期間,馮小剛就與美國製作公司簽署了關於3D技術合作協議,其執導的影片《唐山大地震》在拍攝期間就為3D技術留下了空間。從目前製作成功的樣片看,技術水準和藝術水準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幾年來,中國的3D甚至4D短片也取得了突出進步,已經為市場培育了一批觀眾;中國電影人在“走出去”合作製片的同時,也依託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基地先進的設備將世界高端技術人才請進來,在他們的指導和監製下,實現軟體升級和技術革命。據了解,目前在國家廣電總局立項的3D、4D電影項目就有20多個:《大鬧天宮》、《天女散花》、《飛天》、《牛郎織女》等影片都將在高科技製造的夢幻空間中呈現中國傳統神話。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公佈了《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政策層面為電影產業注入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原動力,這也讓中國電影人歡欣鼓舞。在採訪中,中國電影人們紛紛表示:中國人會更加鍾愛自己的作品,而堅強的後盾是中國13億觀眾。而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的開發將為中國電影延展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中國藝術家潛心創造,中國電影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徐晶慧)
http://big5.ce.cn/kjwh/ylmb/ylpl/201001/29/t20100129_20889008.shtml
中國電影產業逆風而上 離“好萊塢”還有多遠? 2009年06月25日 來源:經濟半小時
6月13日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拉開序幕,壯觀的場面與國際金融與經濟市場蕭條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唐麗君稱,現在中國的電影跟美國相比有很大的距離,我們要潛心研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的潛力到底在哪裏。
孫儷稱,對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顯得很有信心,中國在金融危機底下,電影業還可以蓬勃向上;胡軍告訴記者,電影的制作上面而言還不是一個特別正規化的,從手段上而言,還沒有一種保障,大家還都一直在摸索的過程當中。
2009年盛夏開始,一場電影大戰在中國拉開了序幕,和成熟的好萊塢模式相比,除了題材單一、投入不夠外,創新不足、沒有影片產品的後續開發也是制約電影業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採訪時記者了解到,在美國拍電影的投入主要的都是依靠金融融資,其基本收益可以達到30%左右。
世界銀行本周公布最新報告,對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1.7%下調到了-2.9%,2010年的增長由之前的2.3%下調至2%。經濟衰退的陰影之下,很多行業都陷入困境。但是,有一個行業卻在這次金融風暴中,不僅沒有受到拖累,反而逆風而上,這就是電影業。
電影業在這次金融風暴中不僅沒有受到拖累反而逆風而上
2009年盛夏開始,一場電影大戰在中國拉開了序幕,先是《星際迷航》、《終結者2018》搶灘登陸,後是《變形金剛2》、《哈利波特》緊隨其上。8月13日,國產第一部科幻大片《機器俠》也將閃亮登場。
那麼今年暑期電影為什麼會如此火爆呢?我們在這裏首先認識一個新名詞--"口紅效應"。這是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所以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種"口紅效應"被引用到電影業,人們需要更多娛樂方式用來解壓,于是電影院在危機到來的時候,成了人們最好的去處。
上海影城副總經理呂家正:"電影作為娛樂產業來講,精神上的一個支柱,我覺得在金融危機面前可能它是一個勝者,而不是敗者。"
美國電影一直是"口紅效應"的受益者之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造就了好萊塢電影的騰飛;而韓國電影也是經過1998年金融海嘯的洗禮而迅速發展的。"口紅效應"同時在我國電影業顯現。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總裁任仲倫:"我們連續五年都是增長30%,這對許多行業來講,特別是對處在金融危機大的背景之下,許多行業並不景氣,許多行業的增長速度就放慢,中國電影產業卻以一種令人注目的速度發展。"
經濟寒冬之中,電影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暫時擺脫煩惱的虛擬空間,而且同樣是消閒娛樂,相對度假旅遊的高昂花費,電影票的價格總比機票門票便宜了許多,很適合人們縮水的錢包。這就是對口紅效應的經濟解讀。那麼,這種效應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是否存在?就在國際影片紛紛爭奪暑期強檔的時候,具有國際水準的上海電影節也開幕了。
6月13日,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拉開了序幕,壯觀的場面與國際金融與經濟市場蕭條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屆奧斯卡獲獎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導演丹尼.博爾、章子怡、范冰冰等國際影星,在紅地毯上大秀風採。與現場的熱鬧相比,演員孫儷在開心之余,對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顯得很有信心。
演員孫儷:"看到那麼多人去走紅地毯,從來沒有過,我就問,怎麼有那麼多朋友來,就覺得很開心,然後他們說,中國在金融危機底下,據說我也不知道,說票房是60%的在上漲,大家都經濟蕭條,一會兒在手機報上或報紙上看到這個企業倒閉,那個又破產,就中國的電影業還可以蓬勃向上。"
演員甘薇:"我希望這次金融危機能成就我們中國的電影。"
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的第二天,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在各個場館展開,研討會、洽談會,新聞發布會、電影項目創投會以及影片推介會風起雲涌。
盛大文學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侯小強:"我們自己的作者有總共30多萬名,那麼其中1萬名作者的全版權在我們這,那麼我們也希望給他們找到一個平臺,把他們擁有全版權的故事推銷出去。"
與此同時,上海各大影院成了本次電影節的第二個海洋,在電影節還沒有開幕的時候,影片放映時間的介紹剛剛登出,觀眾上座率的記錄不斷刷新。
上海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唐麗君:"大概在電影節開始前的一周,我們的觀眾數,我們說上座率,觀眾數已經達到了15萬人次,我估計到這屆電影節結束以後的比去年增加40%是沒有問題的。"
電影節組委會辦公室裏更是熱鬧非凡,由于國外參展影片的劇增,上海11所高校抽調的1200多名志願者參與其中,承擔了影片譯制和大會服務等工作。
上海電影節組委會國際聯絡一部副主任沈旸:"我們參賽的影片今年是有一個量的突破,總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的1295部影片,你說這個突破跟去年相比這個量的遞增是非常快的,去年的話是1000多部,今年將近要達到2000部左右,長篇和短篇。"
近幾年,中國電影呈迅猛發展勢頭,從2001年國產影片數量的88部,上升的2008年的406部,票房收入從2003年的9.5億上升到2008年的43.41億元。其中2008年的票房收入比2007年增加了10億元之多。
缺乏創意、資金不足,成為制約中國電影發展的兩大難題
中國電影產業走過了七個高速發展的年頭,中國電影產量目前已經進入世界前三位,中國的電影總票房在去年首次進入世界前十位。但是在採訪中,我們也發現,在這些輝煌的數字背後,很多國產影片從拍攝的那天起,就注定做著賠錢的買賣。
2008年我國國產影片共計406部,如果每部影片平均按3000萬元的投資計算,共計需要121億8000萬元,但是我們卻只拿回了43億元的票房,僅佔總投入的1/3。也就是說,我們在闖入世界前三的同時,我國電影真的能賺錢的並不多。
樂施鎮偉影視制作公司總經理卓順國:"電影界人基本的一個共識,比如我拍了100部影片,大約就有70部影片左右,就要賠錢,或者不賺錢。"
卓順國,浙江樂施鎮偉傳媒公司總經理,擔任過多部影視作品的制片、策劃和發行。
記者:"投一次,虧損一次,虧本一次,再拍一個片子,再虧本一次,那下次的資金就沒地方找了。"
卓順國:"那也是自然淘汰。"
記者:"淘汰率極高碼?"
卓順國:"我可能在影視公司做的時間還算比較長的,比如十年以前的朋友做影視的,現在見到的沒有幾個了,可能一般的影視公司也許兩三年,三四年就換了一批。"
記者:"拍一部或者頂多拍上兩部片子就解散了。"
卓順國:"比比皆是。"
有人說,國產影片10部票房,抵不上好萊塢的一部,其差距顯而易見,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創意差,題材單一。很多影片既不叫好更不叫座。
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唐麗君:"我覺得如果我們不注重原創力量,不注重類型化電影的發展,以及一個國際市場的研究,我覺得中國的電影要發展,可能還會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不僅是創意,在電影的投入上,我們同樣遇到了問題。華誼兄弟傳媒公司目前是我國幾大制作商之一,每年拍攝的影片4-5部,很多國內叫好的影視劇作品都是出自這家公司。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中磊:"這個投資量還是比較大的,4到5部差不多,也要2個億到3個億。"
採訪時記者發現,我國影視業除中影集團、上影集團等幾個大型國有企業之外,民營影視制作公司成了市場的主角。由于電影需要大投入,承擔市場主角的民營公司,不得已的情況下只有四處融資,大拼盤式的制作模式。融資的時間遠遠大于對一部作品創作的時間,這也是目前好電影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演員胡軍:"比如說從編劇,然後開始有這個項目的確立,然後一步一步的應該是走向正規,大家現在都在碰頭,碰一下,你投嗎,就這種感覺,我覺得很多東西我們也在談這些事情,電影的制作上面而言我覺得還不是一個特別正規化的,就是從手段上而言,還沒有一種保障,大家都在摸索,還都一直在摸索的過程當中。"
缺乏創意、資金不足,這是制約中國電影發展的兩大難題。其實,很多電影在開機之前,並不乏創意亮點,但苦于無米下鍋,只好就對劇情動手術,忍痛割愛。三刀兩刀,好好的劇本也拍不出好影片了。長此以往,投資方對電影投資的熱情也在急劇降溫,更加劇了資金難題。中國電影有沒有辦法走出這種惡性循環呢?再來了解一下。
2006年底,中國電影投資出現了一個新動向,招商銀行首次為電影《集結號》進行了5000萬元無擔保授信,隨後,北京銀行與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簽訂了以50億元授信為主要內容的合作協議,為華誼等業內口碑良好的公司提供貸款,電影業已經開始成為金融資本關注的領域。
王中磊:"我印象王中軍在那個發布會上說的話現在真的實現了,王中軍說,我今天開心的事情,並不是說華誼拿到了這個錢,開心的是說銀行已經為我們這樣的企業開始(投資),他希望在很快的時間之內有很多這樣的公司可以拿到這樣的錢。"
無論是實驗,還是一種嘗試,對于制作公司來說,金融機構的介入畢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當然金融機構也從中看到了回報。《集結號》、《非誠勿擾》《李米的猜想》、《功夫之王》共創下了7億元的票房業績。其中《非誠勿擾》以6000萬的投資拿回了3.4億的票房,創下中國電影最高的票房記錄。
王中磊:"華誼確實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我跟中軍的這個公司貸第一筆款的時候,實際上是簽了除了正常的商業貸款手續之外,其實有兩個附加的叫就是那種擔保,其實是我們兩個的個人財產,包括我們兩個很多的信用的擔保,其實他們更多的是有點像一種實驗,就是說有點賭博。"
採訪時記者了解到,在美國拍電影的投入主要的都是依靠金融融資,獨立制片公司只需要拿一個好劇本,創一個好團隊,在拿到市場的一部分訂單之後,求得保險公司為所拍電影進行擔保,金融機構在看到這些訂單和擔保之後開始投資,其基本收益可以達到30%左右。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總裁任仲倫:"我們現在基本上就是沒有這樣一個預測合同,沒有這樣公司保單,我們更多的憑我們行業經驗,這是我們目前電影產業運行狀況在具體運行狀況的一個現狀。"
創新不足、沒有影片產品後續開發也是制約電影業發展的另一個原因
對于電影制作人來說,票房收入不僅是衡量一部影片成敗的標準,也是衡量是否賺錢最直接的體現。和成熟的好萊塢模式相比,除了題材單一、投入不夠外,創新不足、沒有影片產品的後續開發也是制約電影業發展的另一個原因。
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紅地毯上,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由卓順國擔任制片、香港導演劉鎮偉執導的我國第一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劇組精彩亮相。
《機器俠》投資1000萬美金,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未來世界裏,機器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從創意到創造,《機器俠》可以說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跨越。
演員孫儷:"它有一股韌勁,就除了有那種機器人的打鬥,它更多還有就是中國人特有的內心細膩的東西在裏面,就是機器人對人的那種愛情、感情的表達。"
記者:"它會讓觀眾為一個機器人的愛情而感動嗎?"
演員孫儷:"我覺得會為人和機器人的愛情會很感動,可能我相信看完這部片子的人都會向往說,我想擁有一個機器人愛人。"
事實上一直以來,票房收入都像一個魔咒一樣將每個制作人束縛在這個數字上打轉轉,這對當今的電影業的發展顯然是不夠的。2008年的《非誠勿擾》盡管拿到了年度票房總冠軍,但是沒有人會想到,這部影片另一個贏家卻是日本的北海道。優美的風景通過影片賦予了情感的魅力,讓人們有意無意地為北海道送去了更多的旅遊價值。所以一部影片的經濟價值的體現,決不僅僅體現在票房上。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總裁任仲倫:"實際上用單一的票房來衡量一部影片的經濟價值,或者說全部價值,我覺得這還比較幼稚,像在美國電影市場上來講,它的票房往往只佔到它收益30%、40%左右,其他的收益都來自于它相關版權的延伸性的開發和綜合性的開發。"
對于目前國產影片的宣發,很多制作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像國產影片《南京,南京》等多部影片,都是在放映前期,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宣發,才使得票房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
任仲倫:"中國這幾年隨著我們對電影產業的理解,對影片商業價值的理解和我們在營銷上的一些經驗,這方面加大了很多比例,一般商業影片都達到30%到50%之間,那麼這就擴大了影片的商業影響力。"
我們無法預知《機器俠》的未來,但是制片人卓順國對此卻充滿希望。用他的話來說,這是我國第一部科幻大片,接地氣。所以盡管投入了1000萬美金,預計票房收入會過億元,加上影片的後產品市場的開發,《機器俠》的推廣將是一種新的嘗試。
記者:"《機器俠》做了商標注冊了?"
樂施鎮偉影視制作公司總經理卓順國:"注冊了,注冊了27項,像食品類的、服裝類的,我們影視類的、廣告類的,還有一些制造類的,還包括玩具類的。"
勿容置疑,2009年將是中國電影業至關重要的一年,它不僅決定著國產電影在暑期強檔、賀歲強檔的激烈競爭中能否贏得一席之地,某種意義上說,它也在決定著"口紅效應"能否在中國電影業的身上實現,甚至決定著中國電影未來3至5年,乃至更遠時期的命運。
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唐麗君:"現在中國的電影跟美國相比那麼大的距離,我們要潛心研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的潛力到底在哪裏,一個是原創的力量,一個是對營銷的需求。"
半小時觀察:我們離好萊塢有多遠
非常有意思,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也發生了經濟危機,人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都發生了轉變,在幾乎所有行業都沉寂趨冷的環境中,好萊塢電影卻乘勢騰飛,熱鬧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給觀眾帶來歡樂和希望,還讓卓別林和秀蘭·鄧波兒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這些成了我們上面所說的口紅效應最典型的標志,在七八十年後的今天,歷史經驗正在啟示著中國電影產業在逆境中尋找發展的機遇。
從剛剛過去的賀歲檔情況來看,一係列中小成本制作的影片今年在市場上表現不俗。《非誠勿擾》制作成本5000萬元左右,《梅蘭芳》制作成本8000萬元左右,《葉問》制作成本6000萬元左右,《瘋狂的賽車》制作成本2000萬元左右。然而,這些影片均在上映後數日內達到票房過億,同時贏得了較好的口碑。事實證明,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巨大的制作成本和誇張離奇的噱頭,影片本身的質量才是吸引觀眾的源頭。
中國電影產業學習好萊塢,可能不僅僅要學好萊塢模式的大投入大制作,前些年幾部差強人意的所謂國產大片,也印證了學好萊塢式的燒錢並不一定能燒出好電影。中國電影最缺的是好萊塢培育創意的方式,以及開放的市場胸懷,千萬別讓電影變成少數資本盤踞的舞臺。(主編:周人傑 記者:王亞丹 攝像:徐勝)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6/25/content_11598021.htm
中國電影產業靠什麼繁榮發展大江網 2010-01-26 作者:郁慕湛
一部《阿凡達》讓我們對電影的看法改變了不少。昨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公開發布,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產業的希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看一場電影對於普通的中國人來說簡直就是過一次節日。六七十年代,中國幾乎沒有什麼電影。八十年代以後,電影雖然多起來,可是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後來電腦網絡的興起,大量的幾近泛濫的電視劇和網絡電影充斥於人們的文化消費領域,電影業式微也就成為必然。
前些天,在和平影都門前人頭攢動,一張150元的《阿凡達》電影票,在黃牛手中加價50-150元,一直加上去,據說到過1200元一張,可見《阿凡達》之火爆。《阿凡達》上映24天,全球總票房即突破13.35億美元,名列電影史上總票房亞軍,接下去將會超越卡梅隆舊作《泰坦尼克號》創下的18.4億美元的巔峰紀錄。在中國,《阿凡達》首映當天就連破兩項紀錄——零點點映票房400萬元,首映日票房3500萬元。不到一周,其中國票房已突破2億元。
其實近年來國產電影票也非乏善可陳。根據調查,2008年度影片《非誠勿擾》、《十全九美》、《愛情左右》、《風雲決》、《超強臺風》等都受到好評且有一定的票房率。只是比起國外大片來,即使花了上億資金制作的國產大片,也還差一截。這說明,即使在電視普及和電腦時代,電影仍大有市場,國產電影大有發展空間。問題是國產電影將如何發展。
電影產業屬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文化產業。《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大力繁榮發展電影產業的意義,提高到『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擴大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層面上。
國產電影與國外大片的差距很大程度體現在創作上。比起《阿凡達》等國外巨片來,國產電影的想象力是明顯不夠的。我國思想僵化幾十年,幾十年裡不需要也不允許幾億人民思想,一下子獲得解放,無論是思想、電影審核部門還是文藝、電影創作人員本身,都不可能達到思想徹底自由奔放的境界,因此想象力總是有限的。這就像受傷後的球員重新站起來跑步時,不可能邁開大步。
目前中國電影業的經營體制還留有全民計劃經濟時代很深的痕跡。新型電影企業很少,電影上市企業僅有華誼兄弟一家。國務院辦公廳《指導意見》明確要積極培育新型企業,『在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手續,優化審批服務。對非公有制電影企業在投資核准、土地使用、財稅政策、融資服務、對外貿易等方面給予國有電影企業同等待遇。』同時規定『對符合信貸條件的電影企業,金融機構應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允許『具備條件的電影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利用銀行貸款等多種融資手段』。
據此,華誼兄弟在資本市場上的前景肯定被看好。
《指導意見》還說:『加快推進國有電影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著力培育發展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龍頭骨乾企業』,這是否意味著已經醞釀了很久的中影集團終於要上市了?(作者系本報首席評論員)
http://wwwbig5.jxnews.com.cn/jxcomment/system/2010/01/26/011297000.shtml
賀歲片,能否領航中國電影產業 2010年01月20日 中新網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中國電影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2009全年票房預計達62億,同比上漲42%,成為全球電影票房增長最快的國家;全國新建影院數突破110家,新銀幕數突破600張,平均每天就有1.64塊銀幕誕生;華誼兄弟成功登陸創業板,開啟了國內影視娛樂公司上市的先河--這一切,都或多或少與賀歲片相關。
賀歲片,這一堪稱電影市場最成熟、最商業化的旗艦,又將引領中國電影產業這艘巨輪駛向何方?
中國的賀歲電影從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起步,經過13年的培育和發展,市場道路日臻成熟,都市觀影熱潮小有氣候。據統計,每年賀歲片都佔國產電影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去年賀歲檔開映以來,更是在40天的時間裏狂攬11億票房,創下新的歷史紀錄。
保利博納電影公司總裁于冬認為,去年賀歲片表現尚佳主要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電影的硬體設施的改善,主要是銀幕數增長較快,全國銀幕數從2001年1800多張,到2009年底已增加到4700多張;二是國產影片藝術品質製作標準、技術含量等有了大幅提高,滿足了更多觀眾的觀影要求。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分析,賀歲片現象在世界廣泛存在,是電影產業發展的產物。中國電影分檔不明顯,內容也不夠細化,目前只有賀歲檔的商業化運作較為成功,這也激發了投資人的熱情,最顯著的符號就是大手筆的投入、重量級明星和淩厲的宣傳攻勢。
在《電影》雜誌總編趙葆華眼裏,無論作為檔期電影還是類型電影,賀歲電影對推進中國電影產業進程,對培育中國電影市場,培養中國電影觀眾都功不可沒。
但是,唯其火爆,賀歲檔的“塞車”景象也就愈演愈烈。目前1/8國產影片都擁擠在其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賀歲檔期泛化。
量與質何時走出誤區
儘管潛力巨大,但中國電影市場依然是殘酷的。在賀歲片繁榮的背後,一個不爭的現實是,大量拍出來的電影沒能進入電影院與觀眾見面。2009年,能夠進入電影院上映的國產片只有83部;2008年,406部國產片中上映的也只有80部左右,這一現象已經持續多年。
據了解,目前這些大片的行銷費用佔到整個影片投資的1/3以上,是否花了大價錢進行宣傳推廣,幾乎成為一部影片能否成功進入院線放映的關鍵。“影視產品具有明顯的資訊不對稱特徵。不同於一般消費,它具有不可試用性,這就決定了必須靠大量的宣傳來吸引注意力,這是電影產業商業運作的必然結果。”魏鵬舉說。
對院線來說,那些傾注了大投資、大製作和猛烈宣傳聲勢的的影片無疑獲得高票房的機率更大。但如果僅將此視為自然的優勝劣汰,對中國電影來說可能未必是件幸事。
一方面,大量小成本製作的,甚至不乏藝術性、思想性較高的影片被淹沒在眾多不曾謀面的影片中,潛伏的創作者只有被動等待某個投資人慧眼識才方有出頭之日。另一方面,諸多的電影院裏充斥著千篇一律的所謂大片,導演為投市場所好,也只有拍攝古裝片、搞笑片等時下主流商業電影,觀眾很難看到其他類型的電影。著名影評人高軍說:“我們不缺商業大片,最缺少、最薄弱的是中等投資規模、中等回報的主流故事電影。中國電影呈現出一個金字塔形狀,而理想的形狀應該是紡錘形。”
今年的賀歲檔堪稱陣容強大,但數十部影片中類型卻非常單一,局限于古裝、動作、搞笑喜劇等。如《三槍拍案驚奇》、《十月圍城》、《花木蘭》等皆為此類,難覓現代題材的身影。
魏鵬舉也提出,賀歲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呼喚更高的品質、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文化市場的繁榮,固然離不了市場的運作,但其根本的生命力在於文化。只有審美、風格與文化精神相契合的影片才能成為經典,具有較長生命力。
著名導演何平就曾不無憂慮地表示:“電影市場好了,因為商業電影拍得很像商業電影了,越來越國際化。但電影拍得卻不夠好,遠不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那麼有文化氣質。”藝術創新嚴重落後於產業發展,讓他感嘆“我們離國際水準越來越遠”。
分與享先繁榮再競爭
成立15年後,華誼兄弟傳媒公司如願以償成功上市。他們將“藝術”和“生意”的成功捏合,不僅推進了中國娛樂業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商業化的道路,也讓中國影視企業群體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于冬認為,眼下中國電影產業已經踏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要想它走得紮實、走得健康,還需要相關政策環境的助推,把本土電影市場做實做強。他認為,中國電影產業要大力發展遍佈城鄉的院線建設,力爭用10年以內時間在全國實現2萬塊有效銀幕。
事實上,鄰邦南韓近幾年電影市場成長較快的原因也是得益於政策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扶持,使得更多行業外資本進入電影產業,並逐漸形成了足以與國外電影抗衡的力量。(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hb/news/2010/01-20/2083059.shtml
中國電影産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2010年01月05日 學習時報
當前中國電影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中國電影産業的可持續發展,能不能可持續發展?怎樣可持續發展?
一個目標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有一個參照,在世界範圍內,電影産業做的最成功的是美國,推動美國電影産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四個,也可以稱之爲“四大支柱”,它們是:雄厚的經濟實力、龐大的國內和國際市場、成熟的産業鏈和類型電影制作經驗。對比這四條,我們的電影産業環境和目前的條件,用六個字來概括:有差距、有希望。
中美電影産業比較,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占據的市場,都有較大的差距。美國不僅有國內市場,還有龐大的國際市場,它的電影收入占據著世界電影市場的92%以上。2008年,美國電影的全球票房爲281億美元,國內電影票房爲98億美元,而當年中國只有43億人民幣。語言、宗教、制度方面的相似性爲他們的電影産業國際化提供了保障,而中國電影的國際市場尚處在開發階段;美國的電影産業鏈,從融資、資金回收,到後電影産品的開發,都已相當成熟。而中國的電影産業鏈還剛剛建成,處于粗放階段,有些環節還基本沒有發揮效應;另外,美國有成熟的類型電影制作經驗,類型電影就是試過並證明是有效的吸引觀衆的片種,像他們的戰爭片、科幻片、恐怖片、曆史片、喜劇片都是在市場上屢試不爽的片種,而我們的類型電影雖然有成功的例子,但還沒有成規模。
爲什麽說是有希望?而且希望還很大。
首先是經濟大環境。經濟實力直接決定電影産品的生産數量、觀衆的消費能力和電影終端的建設規模。國家經濟有活力是電影産業能否做大、做強的根本保證。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不爭的事實,盡管遭遇金融風暴,全球經濟出現衰退,近幾年,國産大片能夠投資上億元,甚至幾億元,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的投入都超過3億元,《赤壁》一部電影的投資就相當于以往全年國産影片的總投入,這在過去是不敢想、也不可能的事情,這是整個中國經濟實力增長帶來的效應。
其次是電影市場。盡管中國目前沒有龐大的國際市場,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有,這裏不僅有電影本身的問題,還涉及到文化、語言的障礙,但中國有可觀的國內市場和同樣可觀的東南亞市場。現在國內電影市場是“兩個爆滿”,一是星級影院晚上7點到10點檔幾乎場場爆滿;二是周二以及周末的三天,影院幾乎天天爆滿,這說明觀影需求沒有問題。上下集的《赤壁》在國內市場就收回了5.9億元的票房,投資方之一中影集團獲得的利潤達1.08億元;一部沒有巨星加盟的影片《畫皮》,在國內市場的票房收入是2.1億元;而純粹的文藝片《非誠勿擾》取得了3.5億元票房,這多少證明憑國內市場也可以回收國産商業大片的制作費用。從2002年到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年均增長保持在25%以上,如果繼續保持這個增長幅度,那麽10年內,中國電影票房將超過300億元。
再次是類型電影制作經驗。盡管我們的類型片還沒有發展到像好萊塢影片那樣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電影也有百姓喜聞樂見的片種。對類型電影,我們不能迷信,以爲“一抓就靈”,實際上並沒有那麽簡單。但對于成功的經驗就不能漠視,要善于總結,研究電影的敘事、結構、明星搭配等創作規律,特別要注重中國特色的挖掘。比如說賀歲片《非誠勿擾》的案例,5000萬元投資,3.5億元的收入,它的價值我們還遠沒有認識到,這不止是一部影片的成功,它預示著一個行業的希望。以前,我們有個誤區,認爲要掙錢,必須是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于是大家一窩蜂去拍古裝武俠片,場面越來越大,明星越堆越多,飛來飛去越來越離譜。但《非誠勿擾》一公映,打破了原先的掙錢模式,用不那麽大的投入,靠導演品牌,靠創意,靠明星的組合取勝。觀衆得到了娛樂,制片方賺到了錢,杭州西溪濕地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一舉多得。當前,重要的是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類型片,我們的一些影片也已經被時間驗證是有生命力的,比如革命曆史題材電影、武俠片、諜戰片,這些電影樣式也深受廣大觀衆的歡迎。
那麽,電影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是什麽?首先要打好基礎,營建一個良好的電影生態,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需要做“長線”。
兩個培育
培育市場和培育人才是中國電影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基石。
市場有多大,影響力就有多大!培育市場要從産銷兩端培育,從制作層面看,支持商業大片的拍攝,從産業終端看,建新型影院。
國産商業大片的制片、制作、營銷逐漸成熟,它已經成爲成功的創意産品,對推動中國電影的産業化進程,貢獻巨大。數據表明,目前電影市場份額的主體是由大片來完成的。以2008年爲例,國內票房總收入是43億元,票房在1億元以上的國産大片有8部,累計票房15.1億元,在年度電影可統計票房中占34.8%。由此可見,大片對推動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起到了實質性影響。
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今年已經是國産大片經曆的第8個年頭,在經過《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赤壁》的不斷實踐後,國産大片在意識形態、技術水准上有明顯的提高,正在克服 “題材單一化、審美統一化、故事幼稚化”的弊病。像陳凱歌的《梅蘭芳》、馮小剛的《集結號》和《非誠勿擾》、葉偉信的《葉問》、韓三平和黃建新的《建國大業》、陳國富和高群書的《風聲》等,都在題材、樣式、明星使用上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但國産大片在實現觀賞性和藝術性的同步提升上,仍然任重道遠。
現在院線制逐漸成型,已形成一定規模,但還談不上成熟。原先由各省電影發行公司統一來發電影,事業做企業的事情,成立院線制後,全國一盤棋,打破了條塊分割,管理布局上更合理有效。在目前34條主流院線中,上海聯和、北京萬達、北京新影聯、中影星美、中影南方等五大院線的年票房收入均已超過4億元。將來院線的發展趨勢,一定是由幾大院線組成,你有實力,加盟的影院就越多,各大院線之間就是拼品牌,拼服務。但另一塊市場也不能放棄,就是中小城市的影市。現在的票房收入只來自一級市場,來自商業發達地區約1.5億人口,以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爲首的大概15到18個中心城市,可我們還有350個擁有百萬人口的縣市幾乎沒有電影院,至少有近4億城市人口無法進影院觀看電影。據最新統計,目前我們城鎮化已達到 45.7%,要看准城鎮化的發展趨勢,跟著人口的走向及時調整電影産業布局。
現在我們有那麽好的票房業績,跟高品質影院的建設有直接關系。到2009年底,優質影院的銀幕數將超過4500塊,按照目前平均每天新增1.5塊銀幕的速度,那麽年票房收入超過百億,指日可待。但現在影院建設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房地産市場的繁榮,隨著租金上漲、簽約條件更加苛刻,投資者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需要在新建影院的選址、合作模式、影院功能開發上進一步拓展思路。電影院的超市化,它與商業購物和休閑活動互動化已經成爲一種發展趨勢。影城經營應包括食品飲料零售、餐飲、遊戲等綜合內容,不要小看影院的附加經營,據美國學者的研究,影院的利潤有40%是來自它的小賣部。
關于人才培育,就是要培育“三類人”,一是編導演人才,二是數字制作人才,三是營銷策劃人才。我們缺少能夠運用現代觀念和現代技術來吸引現代觀衆的創新型人才,這是一個難題,也是全世界的焦慮,我們需要在教育、培訓、實踐環節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投入。有大片制作經驗的成名導演是目前中國導演中的中堅力量,也是吸引觀衆的“金字招牌”。品牌爲什麽有價值?因爲品牌直接和消費者的信任度挂鈎。擱在10年前,拿1億元票房就是個天文數字,但在中國電影的盤子越做越大的背景下,這早已不是異想天開的事情了。但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導演進入高票房導演的行列,對具有拍攝商業片潛質的導演,要從資金、榮譽上給予扶持、肯定。和導演一樣,作爲電影生産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明星,對電影市場有巨大的影響力,但遺憾的是,現在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和明星並不多,馮小剛認爲國內只有周星馳、劉德華、李連傑、梁朝偉、葛優等少數幾位,這顯然不能滿足電影産業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
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湧現了一批傑出的藝術家,當前我們更要培養一批適應市場經濟的創作和營銷人才,這是中國電影未來的主要人才需求。 (作者: 陸紹陽)
《2009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簡介
《2009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是一部全面介紹2008年度中國電影産業發展態勢,深入研究中國電影産業在發展中存在問題和機遇並提出戰略思想的專業性、權威性、綜合性的産業研究報告。由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産業研究中心負責組織撰寫,2009年6月正式出版發行。
《2009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爲電影産業年度發展總報告,客觀詳實地勾畫年度電影産業發展脈絡,前瞻性地分析電影産業鏈各環節發展態勢與潛在問題。第二部分是電影産業方面的專題研究報告,今年的專題研究報告主要包括中國動畫電影産業報告、農村電影産業與發展報告及中國影院投資建設研究報告。第三部分是我們中心自2004年以來堅持做的電影市場調查,今年的電影市場調查報告爲2008暑期檔電影市場消費調查報告。
全書共計48萬余字,包括圖表300多幅,主要撰稿人20余位,涉及相關采訪單位50多家,采訪對象200余人。購買此書請聯系:鄭岑,電話:64296381、13810498339
http://ent.sina.com.cn/m/c/2009-06-23/17042577684.shtml
《200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簡介
《200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是中國電影家協會推出的一項專業年度研究報告。該報告以年度中國電影藝術創作爲研究對象,是一本專業性強、立場客觀、角度多元、覆蓋面廣、具有較高研究參考價值的藝術研究報告,在國內此類有關藝術創作的年度報告中尚屬首創。我們推出這本《200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的目的,意在讓更多的人在聚焦産業喧囂的同時,冷靜細致地思考電影藝術層面的諸多元素,從電影創作本體上把脈國産影片,把理論家、評論家的判斷與聲音傳遞給社會大衆,以期在電影理論評論中堅持主流文化的聲音。
《200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組織撰寫,從年度中國電影導演、表演、劇作、攝影、聲音等各個方面進行總結評述,凝結了電影理論家、評論家的心血和智慧。購買此書請聯系:鄭岑,電話:64296381、1381049833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