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20 07:03:57| 人氣2,405| 回應3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秦始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原以為央視的《秦始皇》拍的比較晚,所以在構圖、取景、場面、灯光、色調、音效、配樂、演技、功夫、服飾、道具或影片內容、感情刻劃、思想呈現等之表現上,才會比別的歷史劇成熱。不料「2000年7月開拍之後,突然收到“下馬”的消息,不過,劇組仍然堅持將此劇於2001年殺青。當時,此劇剪出來後是40集,不過,此後這位“秦始皇”卻出師未捷先遭到了長達五年的“冷遇”。」

我質疑當局以下的遲播理由:「原因是一些歷史學家對該劇的嚴密把關,據說有專家認為, “電視劇過度渲染了秦始皇的感情,這肯定不行”。同時,由於廣電總局對歷史劇的一些政策原因,此劇的播出日期不得不一再延遲。據悉,該劇曾經三度修改三度送審,又三度被“彈回”,原本40集的大戲目前已經縮水成33集。」

對比於其它有關秦始皇的影劇,央視的《秦始皇》在秦始皇的感情上並沒特別渲染,劇中與秦始皇真正有感情的只有青梅竹馬的夥伴黎姜,其餘趙國公主敏代等只是政治婚姻。即便在與生母趙姬生父呂不韋的恩怨情仇上,也不會比前評《呂不韋》《荊軻刺秦王》更畸形。

相反,我認為《秦始皇》更加強秦始皇從小就具有的政治天分和毅力,這表現在:

當「華陽夫人以國喪為由,不許趙姬母子進宮完禮時。少年公子趙政隻身闖宮叩殿,長跪在殿外聳高的階梯上一遍又一遍地大喊自己的秦王子孫祖譜,多次聲噪頭暈,請准予認祖歸宗,以盡人子之孝,完人倫之理。最終戰勝華陽夫人;另外在與公子成蛟爭奪太子之位上,十歲左右一次和成蛟兄弟們打架、竟然咬斷了其中一人的手指;

趙政即王位,華陽夫人仍不死心,聯軍伐秦,大將蒙驁戰死,她慫恿成蛟請纓帶兵,秦王將計就計准許。成蛟出師不利,兵困前線,呂不韋以秦王名義發出斥責令,成蛟不服,護送輜重糧草到前線的昌平君羋靈依華陽夫人之計、密告成蛟才是唯一血統正宗的大秦王位繼承人,成蛟率兵回攻咸陽,兵敗被處死。」
不只對秦始皇的描述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之嫌,在處理秦始皇和呂不韋的爭權奪利上,也一再強調呂不韋對秦始皇的苦心:「必須犧牲自己不願犧牲的,忍受他人不堪忍受的,超越常人無法超越的,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王。」

可惜不合贏呂兩氏爭權的史實,更不合《呂氏春秋》裡呂不韋對無為聖王形像的描述。

影劇小說不是歷史,不一定要合史實或政治思想。

歷史又如何?從司馬遷的《史記》至今有多少史家仍相信「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的八卦傳說。



秦始皇>維基百科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因爲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8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身世
秦始皇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于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嬴異人與呂不韋的姬妾趙氏所生。但也有觀點認爲秦始皇爲呂不韋之子。秦、趙王室同出一祖(《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因出生于趙國邯鄲,故始皇又稱爲趙政。
  登上王位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將近攻的對象選定爲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秦趙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又名子楚),異人當時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呂不韋是秦始皇登上王位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當呂不韋在趙國遇到人質異人時,呂不韋已經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呂不韋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覺得異人“奇貨可居”,很快與異人成了好朋友,並獻上美人趙姬(即秦始皇的母親)。爲了讓異人將來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金作爲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異人,讓他在趙國廣交朋友,另外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由呂不韋親自帶去秦國以討好太子安國君和其夫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膝下無子,呂不韋透過其弟與其姊說服華陽夫人收異人為義子,華陽夫人再說服安國君立異人為子嗣,如此可使華陽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寵。華陽夫人接受了這個說法,並親自接見異人。因華陽夫人是由楚國嫁來的貴族,呂不韋採取「鄉情攻勢」,事先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加上異人本身的應對得體,華陽夫人果然大為感動,令異人改名「子楚」,收為義子;又說服安國君立子楚為子嗣。如此一來異人變為安國君之嗣子,其在秦國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則駕崩,享年74歲。安國君嬴柱即位,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爲王後,子楚被立爲太子。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先是服喪一年,正式稱王後僅僅三天便駕崩了,享年53歲。隨後太子嬴異人即位,也就是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爲相國、兼封文信侯。但莊襄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三年後便駕崩了,享年35歲。
在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幫助嬴政鏟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潛在威脅,包括嬴政的弟弟嬴成蛟。呂不韋不僅大權獨攬,還與太後(趙姬)偷情。隨著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的行爲有所收斂,並獻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後。結果太後和嫪毐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稱「假父」,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嬴政早已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鹹陽宮,那裡也早有秦王的軍隊,嫪毐最終逮捕。嬴政將五花大綁的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誅滅三族,趙太後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嬴政隨後把趙太後關進雍城的萯陽宮。
嬴政隨後以失職爲名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兩年後,嬴政又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呂不韋服毒自殺。至此,嬴政掃清了政權內部的威脅,成爲秦國名副其實的君王。
   統一中國
前238年,嬴政鏟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嬴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准備統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子、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父子、蒙武、內史騰和蒙恬等人,還有善于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嬴政親理國事之前,采用韓國鄭國的建議,大興土木修建鄭國渠。《史記》記載:鄭國渠全長250多裏,灌溉農田280多萬畝。它是繼都江堰之後秦國又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關中變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就此全部建成。在鄭國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發動了統一中國的全面戰爭——秦滅六國之戰。
從前230年至前229年,嬴政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秦滅六國之戰發動之後,秦國于秦王政17年(前230年)滅韓、19年(前228年)滅趙、22年(前225年)滅魏、24年(前223年)滅楚、25年(前222年)滅燕、26年(前221年)滅齊。具體過程如下: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韓國的領土也成為秦國的潁川郡。 
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于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三個月後,趙軍大敗于秦軍。次年,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共同抗秦。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國被秦軍吞滅。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爲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攻下楚國都城壽春,楚國滅亡。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等到前221年,其餘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准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爲時已晚。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齊王建聽從秦使的話,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曆時十年,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基本統一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最終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秦帝國。
  集權統治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于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改變了曆來的帝王稱號,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確立了帝王的威信。秦始皇認爲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故決定稱號將皇和帝並稱爲“皇帝”,自稱始皇帝,並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爲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對與皇帝相關的名稱也做了具體規定,例如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爲“制”,令稱爲“詔”,等等。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務;禦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別主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方面的政務。
秦始皇對國家體制做了影響深遠的改革,其最爲重大的舉措就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而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在討論國家體制時,李斯反對曆史上的分封制,認爲周朝因爲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爲王,天子無法有效控制,幾代之後,關系疏遠,最終致使周朝分崩離析。秦國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裏。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的手裏。秦始皇支持並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郡,郡下設縣,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裏、什、伍。這樣,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爲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被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國理念,他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爲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朝對于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秦朝還要求官吏必須通曉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學習法律,所謂“以吏爲師”。
在經濟方面,秦始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包括以農業生產來評估官吏之表現,以及鼓勵開闢荒地,鼓勵私田制以增加國家收入。比如,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指示李斯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爲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今天的普通中國人幾乎可以閱讀這些2000多年前的秦簡,因爲中國繼承的就是秦的文字。除了漢字的了統一,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這些對于中國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此外,秦始皇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將六國之間原有的城牆拆除,疏通護城河,稱為「決河川,墮城廓」,以防止他們的分裂複辟活動及據險作亂。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爲數。因爲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爲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但秦皇的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各種指責紛紛而來,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種種學說不絕于耳。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丞相李斯認爲這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主張嚴厲鎮壓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並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所謂“焚書”,就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鞏固秦朝的統治,開始銷毀除《秦記》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史書,保留關于農業、技術、蔔筮和醫藥的書籍。除了博士官所職,天下敢私藏詩、書、百家語的人,都命令守、尉將其藏書燒掉。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一政策從前213年一直執行到前206年秦朝滅亡。但實際上,秦始皇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保存于皇家圖書館,直到西楚霸王項籍攻破鹹陽後縱火,這些書籍才徹底消失。 
所謂“坑儒”,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前212年,秦始皇因兩個術士私逃且逃前誹謗皇帝,下令禦史審訊在鹹陽的術士。諸生相互告發,最後有四百余名術士在當時秦首都鹹陽被坑殺的事件(《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擴大了國家的疆土,以蒙恬北擊匈奴,屠睢南平百越。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閩中四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大興土木
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爲了國家的安全和建設,也爲了秦始皇個人的榮譽和享樂,他興建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這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秦朝最爲著名建築當屬萬裏長城。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了北築長城工程,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爲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長城的首要作用是利用烽火臺預警。但長城不僅用于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又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秦始皇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並擴建,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爲巨大的軍事工程。爲了修建長城,秦國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 ,施工又多在蠻慌偏遠之地,民夫死者不計其數,據《史記》記載“民夫的屍骨填平了溝壑”。此外,與現代留存的明長城相比,秦長城的工程規模遠遠不及,只是將秦、趙、燕舊有長城接駁為一體。
秦始皇進行了大範圍的國家交通建設。前229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這之中秦直道最爲著名,它從帝國的都城鹹陽開始,直道綿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處的九原,全長700多公裏,堪稱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秦直道所過之處,地勢險惡、人迹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回避,在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遺迹依舊清晰可見。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還修築了靈渠(大運河)。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建成于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至前215年(始皇帝三十二年)間。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現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華麗的宮殿。在統一六國之前,秦王已經有了不少宮殿。在征服六國期間,秦始皇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鹹陽附近仿造一遍,以致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旋即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爲其前殿名),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虛數,表明人數衆多)。雖然有人聲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這個數量仍然是驚人的(特別是相比于當時全國總人口數,一說當時總人口不過3000萬)。據說,阿房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裏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史記?秦始皇本紀》上描述說,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臺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 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 僅是完成地基而已。至于阿房宮在曆史上到底是什麽樣子,現在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
除了阿房宮以外,秦始皇還興建了興樂宮、梁山宮等等。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鹹陽之旁二百裏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于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秦始皇的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曆時三十余年,每年用工據說也是七十萬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爲河流湖海,並且以水銀合金爲陸地,滿布機關,從上空看,像秦朝時國家的版圖。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逝世
秦始皇晚年尋求長生不老。爲求不老之藥,他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前210年(始皇帝37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駕崩,終年50歲。
秦始皇本作書命長子嬴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但太監趙高勾結始皇少子嬴胡亥及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僞造遺詔立胡亥爲太子,是爲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前206年,秦始皇駕崩後4年,秦朝滅亡。
  皇後
後世學者認為,秦王嬴政仍保留一個未滅的周封諸侯國-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才下令將其解國。最初,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任秦宰相後,必也為保衛自己家鄉衛國而努力。當呂不韋失勢,被流放而自殺的同時,至秦王嬴政群掃六合一統天下,卻始終未動及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原因必然是連繫著秦王嬴政皇後身分的歷史之謎[9]。
   子女
秦始皇子女記載于史書的約有28位(見孫楷著《秦會要》卷一),名字見于史書的有長子嬴扶蘇、少子嬴胡亥(第十八子,見前)、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相關事件和民間傳說
荊軻曾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荊軻假裝獻燕督亢之地圖于秦王,實際將匕首暗藏于地圖之內。荊軻在秦王面前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一一講解,“圖窮匕現”。但秦王躲避及時,荊軻最終失敗,被秦武士斬殺。
戰國末燕國人高漸離,擅長擊築,曾在易水之賓爲前去刺秦的荊軻擊築送行,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千古絕唱。後來,因爲高漸離技藝高超,被秦始皇傳進宮表演。但是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訴始皇漸離是荊軻好友,于是秦始皇讓人先弄瞎他的雙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于築中,在秦王聽其擊築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並以身殉。從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國諸侯。
相傳秦始皇統治時期的有女子“孟姜”,丈夫範喜良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長城,孟姜女不遠萬裏尋夫,但發現丈夫已在修城的苦役中死去。于是孟姜女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
“古俗不禁女子改嫁,亦無旌表守節之事,考守節樹坊之始,蓋本於始皇之獎巴寡婦清”。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和他的大力士朋友一起行刺秦始皇,據說他們是用120斤的大鐵椎,但大鐵椎砸在了另一輛車上,行刺未能成功。後來,張良成爲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
爲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但被後代學者懷疑。
  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于中國之大一統、對于中國政制之創建、對于中國版圖之確立、對于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産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根據史書記載,夏朝萬國,商朝千國,周朝八百國,西周後期還有二百國左右,春秋時代一百幾十國,戰國形成“七雄”,直到秦始皇最終在華夏大地建立了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度同衡,錢同幣”的大一統局面,爲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從秦以後,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源于秦人,中國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融合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中國在政治體制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無不打有秦皇的深刻烙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建立的文治武功,始終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爲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謗之者則稱其爲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
  正面評價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爲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爲中國其後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使得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先進于西方、從而在經濟文化上也發達于西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確立了中央的權威和集權。除了政治體制的改革,秦始皇還廣泛統一了其他各種制度,包括全國的水陸交通建制(車同軌)、全國的文字(書同文)、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國的幣制(錢同幣)。他還試圖統一全國的思想(焚書坑儒),但由于手段過于暴力而沒有完成(統一思想要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而得以初步完成)。應該說,正是由于秦始皇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的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凱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和文化上的建設和統一,才使得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才使得中國在以後幾千年中都沒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樣經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滅亡,爲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曆史基礎。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爲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采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于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有人認爲,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于此[15]。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歎“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戰爭時期,秦始皇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爲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始皇雖專制,認爲“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認爲,後世儒家倡導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國不依法而依人情禮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決,致使至今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在經濟上,秦始皇重視農業,重視土地的政策。當軍隊還在使用青銅兵器廝殺的時候,秦國就鼓勵農民大量使用鐵制農具。與牛耕一樣,鐵農具的應用也是革命性的。中國最早利用鐵農具的很有可能就是秦人。在一個以自耕農爲主的時代,秦國卻通過嚴謹的法律實現了對農業有效的宏觀管理,先進的管理最終造就了秦人發達的農業。秦始皇還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秦始皇還大力發展了全國的水陸交通,修建由鹹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並在西南地區修築“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此外,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統一幣值,使秦國在各方面都成爲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也爲後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秦始皇在統治期間還發兵南征北討,擴大了國家的版圖。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載“北擴千裏”,“百越之地,盡皆俯首”。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爲了大力開發南越地區,秦始皇強令50萬人口遷移進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長期的融合和統一。 爲了消除北方遊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強令修築了長城抵禦匈奴,至今,萬裏長城已經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征性標志之一。
  總之,秦始皇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于中國之大一統、對于中國政制之創建、對于中國版圖之確立、對于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堪稱“千古一帝”。所謂“功莫大過秦皇漢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曆代君王無秦始皇之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17],這也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另一觀點認爲: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為早期中西方貨物流通,西方特別喜愛中國的瓷器,直接稱瓷器為中國之名。)
  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曆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非聖人意也,勢也。”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裏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漢之政治,多沿秦法,間參以儒家之言。”“秦、漢政體,雖為君主專制,而其地方行政,猶有周代人民自治之遺意。”“秦、漢之時,人民言論甚自由,而地方之事,多由人民自主,民治且盛於官治也。”“秦以專制,為後世詬病,而其實人民轉有自治之權。”秦俗“重男女平等”,“秦不專責女子以節義”,對男子也有對等的要求。“第執‘焚書坑儒’一語,遽以為秦之對於古代文化摧滅無餘,是實不善讀史耳”。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和前領導人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甚高,他不僅有“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的詩句,還說過:“孔夫子是有些好處……但秦始皇比孔子還要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一些人罵了幾千年。……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爲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在某些場合,毛澤東甚至說他自己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當然,毛澤東對于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說過:“秦始皇作爲一個曆史人物,要一分爲二。秦始皇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後,喪失了進取方面,志得意滿,耽于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這也是完全正義的。”
  鍾澈在評價曆代帝王時說: 世界曆史上,開創龐大帝國的帝王之中,排名沒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爲無論是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希臘帝國的亞曆山大、還是羅馬帝國的凱撒,他們的帝國早已不存在了,對世界的影響遠無法與秦始皇相比。其實,即使他們在位時,其對帝國統一性的重組也遠遠小于秦始皇。
  負面評價
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曆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啓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集權統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爲核心的儒家學說。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識分子階層)。因此,秦始皇常作爲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築工程,包括萬裏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國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這些工程是功大還是過大,一直是史學家的爭論點。對于長城,有人指出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防衛基準界線,,始皇仍遣蒙恬發兵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松跨過秦長城,不但收複了原來的失地,並且占領了燕、代等郡。可見,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曆代文人對秦始皇大加批判的同樣不乏其人,例如:
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爲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唐朝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評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但也有很多史學家指出,要區分秦始皇的個人性質的“暴”和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因爲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借助暴力來完成激烈巨大的社會變革,這種“暴”,實質上是在大轉型、大變革背景下産生的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個人並沒有太大關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A6%E5%A7%8B%E7%9A%87
 



台長: 阿楨
人氣(2,405) | 回應(37)|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倩女幽魂》
此分類上一篇:《呂不韋》

翻案
 
燒阿房宮 考古翻案 阿房宮根本沒蓋成 項羽好冤
中國時報 2007.12.12亓樂義/台北報導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放火燒毀阿房宮的人是項羽。根據最新考古證據指出,可能係歷史誤傳,因為阿房宮並未建成,縱有宏偉圖紙,項羽也不可能渡過渭河,放火燒掉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台子。
     五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阿房宮考古隊,試圖揭開秦朝宏偉宮殿的種種謎團。結果發現,阿房宮竟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歷史上盛傳有它,實際上根本不存在。
     阿房宮考古隊領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毓芳表示,僅從阿房宮前殿遺址來看,前殿夯土台基上的南牆並未建成,台基南側的路土也沒有妥善處理,說明阿房宮前殿沒有完工。
     這意味《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乃營建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如此宏偉建築,不過是圖紙上的設計。
     據《中新網》報導,二○○四年底,考古隊重點尋找並確定阿房宮的遺址範圍,從前殿遺址起,西至灃河、北至渭河、南至漢代昆明池北岸,面積達一百卅五平方公里,考古隊在此範圍內進行大量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十餘處遺址,包括傳說中的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門等。但考古證實,這些遺址均為秦漢上林苑的建築,與秦始皇興建的阿房宮毫無關係。
     報導指出,相傳項羽進入關中之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其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燒毀,化為灰燼。此說法流傳約二千年,如今被最新考古技術翻案。
     除此,考古隊在阿房宮前殿遺址廿萬平方米勘探面積之內,僅發現幾處「紅燒土遺跡」。
     李毓芳指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亦有記載,「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顯示項羽曾對咸陽採取燒、殺、搶虜的政策,但沒有提到火燒阿房宮。
     《史記·項羽本紀》亦稱,「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此處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如今看來,項羽不燒阿房宮的原因,係因阿房宮根本沒有建成,連前殿都未完工,前殿夯土台基上並沒有宮殿建築,因此項羽也就沒有必要渡過渭河,火燒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台子,「所以傳說認為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
     報導稱,經過五年的詳盡調查、勘探和發掘,考古隊已經徹底搞清秦始皇未修建完成的阿房宮的規模、範圍、布局和結構,並澄清火燒阿房宮的說法,還原秦阿房宮的本來面目。
2007-12-12 08:58:45
版主回應
(楨:史盲下的「中國最初的微笑」「豐饒勝秦陵」無知於「文景盛世」的內爭(竇氏外戚干政)外鬥(諸王之亂)! )

蔣勳看彩俑…中國最初的微笑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2009.06.12

從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微笑彩俑,被美學大師蔣勳譽為「中國最初的微笑」。
經過三年籌畫,由聯合報系主辦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廿七日起將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三個月,即日起預購「微笑彩俑-蔣勳講座」門票,可獲贈「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貴賓券兩張。
蔣勳指出,以往我們認識中國雕塑藝術的微笑,多來自佛像,漢陽陵彩俑讓大家發現:「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雕塑已經有了自己的微笑!」
「微笑彩俑-蔣勳講座」將於七月九日晚間七時在中油大樓一樓國光會議廳(北市松仁路三號)舉行,票價每張二百五十元、附贈「微笑彩俑」特展貴賓券兩張。預購截止日為七月七日中午十二時以前,一律以網路(http://www.smilekingdom.tw/events/signup.doc)預購,不接受現場報名。洽詢電話:(○二)二七六八一二三四轉三八六○微笑小組。

漢陽陵獨家 宦官俑看個夠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 2009.06.12

從繁華的西安市驅車往北郊,一個多小時車程,漢景帝的陽陵如同金字塔般矗立在地景端點,陵園東側就是漢陽陵地下博物館。
「廿年前,這裡還是綠油油的麥田與金黃色的油菜花!」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回憶,西安開闢國際機場,意外發掘出漢景帝的從葬坑,如今這裡成為大陸最先進的考古遺址博物館,館的正前方為專供皇帝靈魂出行的「司馬道」,以司馬道為軸,上萬座陪葬墓園向兩側延伸,相當壯觀。
這座博物館的主體建築極其低調,建築主體在地底下,入口處有座陵園布局模型,清楚標示出以帝陵為軸心呈放射狀的八十一個從葬坑的位置。走進館內,這個中國迄今發現最完整的西漢帝陵的從葬坑就在足下、在眼前!
這是該館與國際合作採用先進的強化玻璃和鋼構,展現考古遺址的手法,讓觀眾得以步行在如同隧道般的從葬坑上面,向下俯瞰出土文物。
這兒發現的宦官俑,是迄今最早的宦官形象,也是漢陽陵的獨家特產。和其他裸體的武士俑相較,宦官俑的生理特徵除了缺乏睪丸,陽具也較短小。更能確認這是宦官無誤的,是與它們同時出土的「宦者丞印」。
另個坑再現了漢代的「永巷」,這條皇宮中的長巷,既是宮女的集中居住處,也是幽禁失寵妃嬪的「冷宮」。
更重要的是,從葬坑出土的印章及封泥,反映了漢代中央官署九卿裡的「宗正」、「少府」,以及隸屬在「太官」底下的機構。
「這是以類比縮小的方式呈現景帝時期的陽間社會」王保平指出,它「揭開了漢代皇帝陵墓形制和陪葬的秘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二千年後因而得以再現於世人眼前。

西漢地底宮廷 豐饒勝秦陵【聯合報╱記者周美惠 2009.06.12

漢景帝素以勤政、節儉聞名,但隨著景帝陽陵的從葬坑出土,似乎歷史定見遭到挑戰。
西漢重視「事死如生」,修陵的費用約占全國收入的三分之一。漢陽陵有八十一個從葬坑,已出土的六萬多件文物來自其中十一個從葬坑和部分陪葬坑,估計占漢陽陵從葬文物的八分之一,而這還不包括尚未出土的帝、后陵。
「勤政節儉的漢景帝,面對地上和地下的世界,顯然有不同的思惟!」策畫「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的何傳坤博士指出。
最明顯的是,漢陽陵出土的家畜俑數量遠遠超過秦始皇陵。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從葬坑,有被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喻為「漢景帝的肉食品庫」的家畜坑,內有彩繪陶豬大腹便便彷彿身懷六甲、黑白相間的陶牛和黃牛肥而壯、豎耳怒目的狼狗和尾巴上捲的家犬、色彩艷麗的公雞及母雞、體態各異的綿羊和山羊、還有身上擁有真的馬尾和馬鬃毛的彩繪陶馬,甚至連陶豬圈、牛棚都有。
何傳坤指出,出土的豬甚至多到排成上、下兩層,考古隊人員清理時甚至找不到可立足之地,得「懸在半空」清理文物。
另一個受矚目的是,漢陽陵出土的糧倉,至今仍殘留有小麥、穀子、玉米等糧食的遺跡,雖然當時埋葬於此的農物,已炭化為廿多公分厚的黑色灰殼,但專家估計原本堆積在此的農作物至少有兩米高!
「『事死如生』的景帝顯然已把他的宮廷生活完全帶到地底下去,設想得極其周到。想了解西漢的宮廷生活?漢陽陵全看得到。」何傳坤說。
2009-11-02 11:22:40
阿楨
長平大戰之麥田 Wheat (2009)

導演:何平
演員:范冰冰/王志文/王學祈
劇情簡介
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片,中國導演何平耗費六年時間編寫劇本、籌備拍攝的作品,以戰國時期最著名的40萬趙國軍人被秦國坑殺的「長平之戰」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兩個普通士兵所經歷的一場驚險、怪誕甚至瘋狂的逃亡……。
兩個一心想要趕回秦國老家的逃兵,陰差陽錯地闖入一座趙國小城,城中的男人全被徵兵入伍,變成了一座「女兒城」。兩名秦國逃兵謊稱自己是趙國人,編造了趙國大勝秦軍的謊言,由此被當成趙國的英雄,唯有城主夫人和祭司對整個事件保持冷靜和猜疑,兩名秦國逃兵漸感害怕,決定逃走或是佔據小城,然後通知秦軍,立功進爵。就在這時,一夥強盜知道了趙軍大敗的消息……。
關於本片演員
除了《麥田》,范冰冰和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也將於暑期上映,目前,她正在拍攝2009年的賀歲大片《十月圍城》。
關於何平
多年來,除了他自己導演的作品廣受好評以外,他還策劃和監製了多部優秀的華語影片。1998 年以後他出任哥倫比亞電影製作(亞洲)公司顧問,致力於華語電影的開發與合作。
影片短評
范的演技真好。有一幕我看到流淚了 ...
劇中幾個丑角都太作做了,
風格特異似舞台劇場,用色鮮明,還算值得一看.
只能在家看地四台等級不小心還會睡著也沒大場面....令嘆氣之作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wcn71388901&channelid=CH22
2010-06-26 12:39:06
版主回應
謊言來來來《長平大戰之麥田》 文:喬伊

影片特別的是【長平之戰】只是影片的背景,電影完全沒有戰爭場面,那麼此片又是在說些什麼呢?
《長平大戰之麥田》由《天地英雄》導演指導,《非常完美:奪愛大作戰》的范冰冰以及黃覺主演,獲選為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片,故事背景設在戰國時代40萬趙國軍人被秦國坑殺的長平之戰為歷史背景,影片特別的是【長平之戰】只是影片的背景,電影完全沒有戰爭場面,那麼此片又是在說些什麼呢?
影片以兩位由黃覺以及杜家毅飾演的秦國士兵原本互不相識,兩個人因為各自的目的成為逃兵,黃覺從小打仗多年厭倦打打殺殺的日子,想要回家種田,杜家毅則是貪生怕死之徒,兩個人則是意外逃到了趙國,為了能夠暫時居留下來,則是假裝自己是趙國的士兵,欺騙整座城幾乎已經沒有男人的女性居民趙國已經打勝仗,成為了國家英雄,他們該如何繼續圓這個謊下去..
電影開頭其實非常不引人入勝,編導常常拍攝大量的演員表情動作特寫,尤其不時拍攝范冰冰在床上彎著身驅一面回憶丈夫的神態,或者是呈現金黃的稻田藍天白雲等美不勝收的風景,沒有研究過劇情的人很容易搞不清楚狀況,等到故事逐漸明朗化才漸漸的吸引人觀看下去,影片像是一部舞台劇,常常必須要靠大量的靠演員對話來進行劇情,一大群女人對於城裡只有兩位男性的興奮簇擁,兩個其實是敵國的男主角假裝自己是英雄訴說自己打仗逃亡事蹟各種謊言的內心掙扎,由於角色性格迥然不同,面對謊言處理方式也大不相同,到底是來逃離這座城市還是繼續呆下去,謊言隨著時間露出馬腳,因為幾個強盜的來襲他們也不由得被揭穿謊言。
范冰冰銀幕形象挺多變,從之前的《非常完美:奪愛大作戰》到這部《長平大戰之麥田》中思念丈夫的妻子,面對敵人的來襲依然堅持聲為趙國人死為趙國鬼的不屈撓精神,配合一身雪白的古裝被拍得很端莊優雅,黃覺常常披頭散髮可以看出想要表現演技的決心,這個身為敵國人卻聰明有著自我意識,沒有為了金錢或者是私利做出卑劣行徑,和黃覺完全相反的杜家毅就是一個典型貪生怕死想要錢財女人的人,這個角色帶有點喜感,只是杜家毅演出的時候在某些點似乎是太過瘋癲了點。
《長平大戰之麥田》題材算是頗特別,影片拍得十分優閒,搭配著簡單古箏配樂,在悠閒中卻隱約透露出戰爭暗暗瀰漫得波濤洶湧,經由兩位主角面對戰爭不同的反應,算是一部中國古代的反戰電影,對於常常只有動作劇情空虛的武打戰爭電影來說,《長平大戰之麥田》可以說是另外一部有內容的古裝電影表現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44&eid=v244113

謊言的本質是相信︰長平大戰之麥田
http://blog.udn.com/lightpiece1116/3587896

長平之戰>維基百科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前後耗時六個月(一說三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坑殺趙軍40萬人(一說不到40萬人),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自此戰後,其他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目錄
1 背景
2 戰役進程
2.1 第一階段
2.2 第二階段
2.3 坑殺
3 結果
4 關於趙括
5 兩國損失人數
6 史料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5%BF%E5%B9%B3%E4%B9%8B%E6%88%98

趙括長平之戰替廉頗背了黑鍋
http://www.stnn.cc:82/gate/big5/history.stnn.cc/war/200911/t20091117_1185849.html

山西長平之戰屍骨坑發現者堅守遺址14年 2009-08-11 北京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811/2019264.html
2010-06-26 12:51:07
圖博館
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2015-09-30 朱大可

公元前550年,春秋時代的超級大國齊國,派兵攻打衛國和晉國,撤軍時又順手牽羊打了一下臨近的小國莒國,不料竟損兵折將,兩位大夫杞樑和華周都相繼戰死。他們的妻子在路上迎接運回的屍體,放聲大哭,哀聲震天,一時成為齊國人議論的中心話題。
 漢代的道德家劉向在《列女傳卷之四·貞順傳》裡,對杞梁之妻的哭泣,作了進一步描述,說她頭枕丈夫的屍體,在杞城的城牆(注意,不是秦始皇的長城)下放聲痛哭,過路人無不感動熱淚盈眶。哭了十來天之後,竟然把牆給哭塌了。隨後,她又跑到淄水邊投河自盡,了結了自己的美麗生命。自殺,這是女人對命運所能做出的最高的抗爭。
 儘管從前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人們對杞梁之妻有著各種添油加醋的描述,但對整個孟姜女故事作革命性改寫的,當推唐代的筆記小說。
 我們已經看到,唐人版的孟姜女傳說,對先秦的版本作了重大篡改:時間由春秋變成秦朝,地點從齊國搬到了燕山長城腳下,杞樑的身份由貴族變成了苦役犯(唐以後的傳奇還把杞樑的名字改成萬喜良,蓋因“萬”與“範”古音相同,“杞梁”與喜良亦同音),死因也由前線戰死變成了遭人打死。但其中最大的變故,莫過於杞梁妻子形象的深化。除了 ​​她在杞梁死後的非凡表現之外,她的裸浴和後花園​​相會,以及對苦役犯的以身相許,這些浪漫元素的注入也是不同尋常的,它顯示了對國家主義道德禁忌的反叛,而這正是盛唐時期的美妙風尚。後花園 ​​的傳奇如此令人激動,點燃了情慾的燈籠,並且映照出女人的美麗裸身和男人的渴望。
 萬里長城:暴君家族的超級圍牆
就在唐代以及其後的五代十國期間,有關孟姜女的傳說開始在民間迅猛傳播,成為戰亂年代人民精神自慰的武器,但其主題卻由原先的後院私戀或家庭美德,日益轉向對暴君和專制體制的抨擊。
 跟今人視長城為民族偉大象徵截然不同,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長城一直是黑暗暴政的標誌。秦始皇擊退了北方游牧部落的進攻,為防止敵手捲土重來,派大將蒙恬督造萬里長城,牆體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大海,綿延五千多公里。為了盡快完成這一浩大的國防形象工程,據說有近百萬民眾(《史記》說三十萬,《淮南子》說五十萬)被迫淪為苦役犯,又有幾十萬人死於勞苦、飢餓、事故和酷刑,幾乎每段牆體就有一個冤死的亡靈。以致它成為後世民眾永恆詛咒的對象。
2015-10-03 09:57:39
圖博館
民族哭神是這樣煉成的

孟姜女故事的最大疑點不是別的,而是哭泣與城牆的邏輯關係。
儘管“震動說”比“眼淚說”聽起來更為“科學”,卻仍然不足以成為長城崩塌的主因,這是因為,至今為止還沒有倒塌於聲頻震動的建築實例。
 歌哭抗暴:中國人民的第五大發明
哭泣是華夏民眾的偉大傳統。這種“歌哭”,音樂學上叫做“旋律性哭泣”,許多專家認為,它應該就是音樂的真正起源,現在仍常見於非洲部落,有時也能從中國鄉村的殯葬儀式上聽到。――“啊呀我的媽呀……”,她們通常以這樣的台詞啟動哭泣程序,其哭腔的音階通常在三度到五度間起伏,構成了某種可以辨認的旋律,其中還伴有迴腸蕩氣的說詞,痛陳著對死者的無限悲情。近年來,許多村鎮出現了職業哭喪者,都是以旋律性哭泣為基本風格。其中最為著名的,據說是一位過去的專業歌手。這些哭喪者無疑就是韓娥和孟姜女的傳人,她們都是女人,有著優良的嗓子和飽滿的淚腺,擅長以哭聲煽情和製造氣氛,她們的悲慟表情甚至騙過了路人,以為她們才是死者的最正宗的親人。
 猶太人有著名的“哭牆”,是所羅門神廟的一堵殘牆。在猶太人歷經苦難之後,它成了傾訴、祈禱和哭泣的地點。但把哭泣和極權緊密聯繫,卻是中國人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哭泣時產生了悲痛的旋律、擊打性聲波和盛大的淚水,這三樣東西是人民和弱者的偉大武器。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孟姜女把這一哭泣傳統推向了高潮,它不僅是煽動悲情的魔法,也是反抗暴政的號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2vxtc.html?tj=1


另詳參【圖博館】:《秦始皇》 生命禮儀 《孟姜女》
2015-10-03 10:01:30
圖博館
越吐槽收視率越高,《羋月傳》為什麼成為新國民神劇?2015-12-02

  開播第一晚北京衛視收視率達1.726,東方衛視達1.56;開播第二晚,北京衛視1.941,東方衛視2.270,收視率合計破4漲勢生猛。
  《羋月傳》似乎有一種能力,將觀眾的吐槽轉化為收視率。在這種能力背後,是《羋月傳》出品方、播出方聯手打造的一系列營銷策劃與娛樂互動。當《羋月傳》被改造成一場全民互動娛樂,劇集內容本身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吐槽和參與的樂趣或許正在成為這場互聯網娛樂更重要的部分。
  越吐槽收視率越高,也許將會成為中國電視的新常態。
  槽點一,劇集節奏慢。
  槽點二,與史實不符。
  槽點三,超時空服飾。
  槽點四、太后像娘娘。
  《羋月傳》的收視率厲害,可“霸屏”才是它最厲害的地方
《羋月傳》選擇在騰訊視頻和樂視視頻網播。騰訊視頻首日正片播放量破億,專輯播放量達3億,樂視也報出了類似的收視數據。
首播日玩彈幕的互動數量也創新高,9小時內評論已逾1.2萬條,彈幕峰值達到8萬條。
社交媒體上,對於該劇的關注度持續飆高,截至12月2日7時,新浪微博羋月傳微話題閱讀數8.6億,討論數55萬,粉絲數1.9萬。8億人一起看羋月傳#話題,佔據實時熱搜榜、電視劇熱搜榜第二位。
  也就是說,相對於收視率勝利,《羋月傳》更大的成功在於:最大限度壟斷了當下的各個收視群體——而這或許也將成為國產劇集的新玩法。
  為什麼觀眾越吐槽,《羋月傳》收視越高?
一、《甄嬛傳》神級IP奠定收視基礎。
二、互聯網營銷令《羋月傳》超越傳統電視劇,成為一場全民遊戲。
三、劇集背後的網台合縱連橫飆高收視。
四、對於強IP劇而言,吐槽已經成為觀劇的一部分。
  相對於依然停留在傳統電視劇時代的《甄嬛傳》,《羋月傳》顯然更進一步融入了這個互聯網時代。可以預見的是,《羋月傳》的成功將催生更多類似的互聯網營銷,這種新的造劇方式不僅贏了收視率,收穫了網民關注,還將製造出一種新的電視劇集形態:“互聯網+劇集”。
  在劇集之外的一個資本故事是,據財經媒體報導,今年4月,海潤影業引入孫儷為第三大股東,以315萬元持股7%。3個月後,海潤影業引入機構投資者,估值6個億,此時甄嬛娘娘的股份稀釋到6.21%,至少價值3726萬元,三個月身價暴漲10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15cbfd80102w153.html?tj=1

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來去都快的韓流 《秦始皇》 《漢宮飛燕》》 《雍正王朝》
2015-12-05 07:49:43
圖博館
馬平:秦漢vs羅馬,對稱的開始,不對稱的結局2017-03-07觀察者網

每當關於秦漢史的影視節目熱播,總有“秦(漢)朝和羅馬比哪個更強”的網絡爭論出現。作為中國網民,關心秦漢不奇怪,但被拿出來做對比的總是羅馬,而不是波斯,說明歐洲在近代以來的霸權深入人心,導致羅馬帝國這個歐洲文明前身成了非常有分量的“對手” 。在很多人看來,秦(漢)和羅馬的對比,就是東西方文明的對比。
  1 歐亞對稱性
當然,即便我們的視角只局限於歐亞大陸,秦漢及羅馬所衍生的文明也遠不是歷史的全部。至少印度、中西亞(包括埃及)算得上和中國、歐洲並列的文明區域,這兩塊區域簡單地歸入西方或東方的範疇都不合適。但從另一方面說,歐洲和中國地處歐亞大陸兩側,在文明發展方面的確有一定的“對稱性”,值得做一番比較。
所謂“對稱性”,首先反映在氣候上。中國和歐洲各處於大陸一端,背靠大陸,面對大洋,降水量和溫度都比較適合農業文明發展。與之相比,中西亞三面環陸,過於乾旱;印度三面環海且深入熱帶,降水量波動大,熱帶疾病較多,金屬工具鏽蝕快(恒河流域被鐵器充分開發後有好轉),都對農業文明有一定阻礙。從發達農業文明發育的角度來說,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相似性,要大於和其他兩個文明圈之間的相似性,是歐亞大陸最“典型”的農業文明區。
  另一種對稱性反映於文明的相對位置。早期文明的萌發依賴於原始社會晚期人類之間的交流,考慮到當時人類航海能力較差,這種交流以陸地為主。作為歐亞非大陸人口和信息流動的十字路口,最早的兩河文明、埃及文明都出現在中西亞地區,而東端的中國、西端的歐洲(主體部分),出現農業文明社會都要比中西亞文明晚,屬於第二代次生文明,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亞第一代文明的影響,從而在文明發展節奏上體現出某種同步性。
  具體而言,青銅工具很難支撐起一個農業大帝國。因為青銅器昂貴而稀少(銅礦和其他配料很難蒐集),不足以裝備所有農民和工匠,所以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技術上,農民和工匠都必須依附於少數掌握青銅工具(武器)的貴族,更無力開墾廣闊的原野。青銅城邦是這一階段的主要文明模式。
  只有鐵器普及後,農民才能利用分佈廣泛的鐵礦,開墾廣闊的原野,同時成為可靠的兵源。東亞和歐洲的冶鐵技術都來自西亞(赫梯帝國),都在公元前的1000年內普及了鐵器(民用),所以秦朝的擴張和羅馬的崛起相對同步,從秦朝統一天下到羅馬控制地中海世界,前後只差了兩個世紀。
2017-03-10 12:26:56
圖博館
公元元年前後,亞歐大陸的兩端都被統一大帝國統治。考慮到亞歐大陸此時沒有任何直接交往,這種同步性相當驚人,足以讓西方歷史分期中的“古典時代”概念推廣到大半個大陸。從這個角度來說,秦-漢和羅馬帝國的確是同一“量級”和“年齡段”的選手,放在一起比較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結論。
  2 秦與羅馬
  從統一的過程和早期帝國模式來看,秦和羅馬也有很強的相似性。
首先,兩個帝國都起源於偏遠地區的中等國家。羅馬地處亞平寧半島西岸,雖然屬於地中海文化圈,和地中海東部繁榮的古國之間相對隔絕,屬於比較落後的農業國,也不發展海洋貿易,最初幾乎沒有遠方強權想來掠奪它,希臘學者如亞里士多德、希羅多德完全無視了羅馬的存在(距羅馬崛起還有200年)。
而秦朝雖然也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但地處西部邊陲,和蠻族雜處,被中原諸國視為半文明化的次等國家。孔子著《春秋》,提到“鄭”251次,“晉”311次,“楚”163次,“秦”只有41次,可見秦國地位之低。
  其次,兩個國家都是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在擴張階段,秦和羅馬的國家機器幾乎就是軍隊的附屬,全體男性國民都是亦兵亦農,耕戰結合,提升社會地位的最好方式就是獲取戰功。
  第三,兩國都建立了嚴格的法律體系,以獎懲而不是道德驅動國民為戰爭服務。秦朝被後世稱為“法家”典範,秦律令被漢朝以及整個中國文明繼承,而羅馬法典影響了整個歐洲,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大遺產之一。
  第四,兩國在征服階段都採取了明顯的殖民統治手段。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國家,化為行省,派出自己的總督管理;秦朝佔領關東六國,設置郡縣,理論上官吏可以從全國選拔,有軍功授官,吏員提升等模式。
  但實際上,由於秦朝立國時間短,且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派往各地的官吏實際上是舊秦國軍政體系的延伸,秦國軍政官員明顯凌駕於關東各國的人民和舊貴族之上。當關東群雄造反,秦國無力鎮壓的時候,秦皇(子嬰)也採取了辭去帝位,重新做秦王的政治表態,以放棄殖民成果的方式來換取政治諒解。
  客觀地說,落實後面幾項製度並不需要什麼高深的知識,無非是弱化本國農民對舊貴族的人身依附性,直接向國家納稅,服兵役,把全部人力動員起來征服其他貴族國家。
2017-03-10 12:27:59
圖博館
但是,之前的文明國家大多形成於青銅時代,往往不適應鐵器時代的新形勢,貴族階層不願放鬆人身依附制,不敢直接動員農民的經濟和軍事潛力,所以必須經過“變法”才能形成新的國家機器。秦國和羅馬都地處本文明圈的邊陲,青銅時代的文明遺產較少,所以最先轉型成功,打造了前所未有的軍國主義機器,組建新型帝國。可以說,由秦和羅馬(或其他邊緣文明國家)完成本文明圈的首次統一,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3 “硬”而不“韌”
然而,新型帝國掃蕩了舊貴族階層,充分動員農民階層經濟-軍事潛力的統治方式也不是什麼秘密,帝國的統治者既不能壟斷建立新權力中心的流程,也無法避免其他國家仿效自己,甚至無法有效壓制各級軍政官員的野心。一旦帝國遇到危機,統治者的權力很難像青銅時代貴族那樣綿延幾百上千年。
  之所以帝國內鬥不斷,是因為最初的大型帝國祇搭建了古典時代的“硬件”,如統治體系、法律結構、基於農民士兵的軍隊等等。統治者希望平民服從官吏,士兵服從將軍,而官吏和將軍服從皇帝,形成嚴密的統治體系。但在這個體系中,下級無條件地服從上級,不需要自己的思考,不鼓勵主動性,恰恰說明任何一級官吏(軍官)都可以帶著自己的下屬造反。從皇帝到平民的權力鏈條越結實,任何一個中間環節拖著身後的全部鏈條叛亂的可能性就越大。僅靠獎懲維繫統治的軍事帝國貌似很“硬”,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屬性——“脆”。
  當然,在帝國體系還能正常運行的時候,當國土還在不斷擴張的時候,大多數野心家會懂得隱藏自己的想法,但一旦帝國遇到外部或內部危機,或是最高統治權的傳遞出現爭議,官員和將軍的私心就體現出來了。比如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和趙高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可以操縱的繼承人。而在陳勝吳廣造反之後,秦國派往邊疆的遠征軍團往往坐視秦朝崩潰——比起挽救帝國,趙佗這樣的將軍對自立為王(如南越)更感興趣。秦朝因此快速覆滅。
  羅馬也一樣,實際上羅馬帝國在變成拜占庭(東羅馬)帝國之前,從未建立穩定的帝位傳承體系,每個皇帝去世都是一次政權危機,甚至不等皇帝去世,就會發生兵變。除非皇帝在位時將自己的繼承人培養成實力強大的新軍閥,否則很難保證繼承人通過內戰的考驗。許多時候,近衛軍可以選擇皇帝甚至拍賣皇位,當然近衛軍選定的皇帝也會立刻面對外省將軍的挑戰。羅馬帝國經常會同時存在三四位皇帝,然後在下一代的內戰中重新歸於一體。
2017-03-10 12:28:23
圖博館
從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封奧古斯都開始,到307年君士坦丁即位,334年間有近百名將軍成為羅馬皇帝,正式統治過國家的70多位,其中近50名皇帝不是死於內戰,就是死於刺殺。從從公元235年至284年,羅馬有26個皇帝,其中只有1個正常死亡。可以說羅馬皇帝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位之一,死亡率比角斗士都不差什麼。當然,考慮到秦朝三個皇帝有兩個被人幹掉,還死了一個準皇帝扶蘇,東方帝國的統治者也同樣是高危職業。
  4 地中海“粘”住的帝國
第一代帝國祇有“硬件”,統治者和臣民之間只有利害關係,所以很“脆”。但秦朝二世亡國,羅馬帝國卻“脆”而不弱,雖然每隔幾年就要折騰一番,但在300多年間,羅馬帝國的疆域和法統都一直維持下來,直到君士坦丁將帝國重心遷到東部的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這期間即便只考慮屋大維開創的朱里亞•克勞狄帝系,也維持了95年,2世紀繁榮期的安敦尼帝系則維持了96年,明顯長於秦朝的14年。就算把秦始皇做秦王的17年時間都加進來,也無法和羅馬帝國的幾個穩定帝系相比。
  為何西方的第一代帝國更長久呢?在我看來,地中海的存在是一個重要因素。
  地中海是一個陸間海,東西長4000公里,南北約1000公里,羅馬帝國起源於中部偏西的亞平寧半島,征服的土地基本上圍繞著地中海繞了一圈。地中海沒有明顯的潮汐,也沒有危險的熱帶颶風,向任何一個方向航行幾百公里就會碰到陸地,即便沒有指南針和蒸汽機,航海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意味著羅馬帝國內部存在一條通暢的“高速公路”,羅馬軍團坐船航行幾十天,就能橫穿大半個帝國,消耗的糧食和物資還比陸路行軍少得多。再加上黑海、多瑙河、尼羅河等通海水道,羅馬軍團和運輸隊一般只需要陸地行軍幾百公里,就能覆蓋帝國大多數地區。從交通角度說,羅馬帝國的尺度只有秦帝國的幾分之一。
  交通方便,地理障礙少,統治者對下屬的控制就強。趙佗如果不是被遙遠的距離隔在廣東,在秦末大亂中未必不會懾於製度而履行勤王職責。從另一方面說,任何羅馬帝國“體制外”的武力都會被海軍支持的羅馬軍團迅速消滅,就算割據一方也被大海阻隔,很難擴散到帝國其他區域。
2017-03-10 12:29:43
圖博館
羅馬帝國遇到的兩次最大叛亂——斯巴達克斯起義和巴高達起義,就因為沒有海軍而只能局限於帝國一角。所以,雖然內戰頻繁,但奪取皇位的總是羅馬軍團的統帥,而不是民間領袖或是外族酋長,新皇帝依然會繼承羅馬帝國的法統和國家機器,因此羅馬將軍們鬥而不破,在幾百年的時間內維持了羅馬法統,當然也能通過海運供應羅馬城——在公元1-2世紀可能達到百萬人的規模。
秦始皇對水路運輸的認識並不遜於任何羅馬皇帝。統一戰爭中最關鍵的長平之戰,秦國就充分利用了北中國的水路,借助渭河、黃河、汾河搭建後勤供應線,供應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支軍隊。後來司馬錯伐楚再次動用內河艦隊,從四川出發迂迴楚國。趙佗平嶺南,專門修了靈渠以保障後勤。
  但無論如何,間斷的內河水運無法和通暢的地中海相比,就算加上秦帝國努力修建的“馳道”也不行。所以,陳勝吳廣起兵之初雖然很弱小,卻沒有軍隊來迅速鎮壓。等到叛亂四起,秦國將軍們各懷私心,逐步向軍閥轉變,當然也不願全力勤王。缺乏海路的秦帝國因此亡於劉邦項羽。
  5 儒法帝國
後繼的漢王朝從秦末戰爭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一方面“漢承秦制”,另一方面從開國之初就在政權中引入儒生。到了漢武帝,國力強盛時提出“獨尊儒術”,開創了此後2000年的儒家政治傳統。
  所謂儒家,思想和行動的核心是“禮”。孔子尊奉的周朝教育體制要傳授“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其中“禮”排在第一位。劉邦建國,請來大儒叔孫通做顧問,叔孫通的第一件政務就是為新興的漢朝廷確定禮儀,讓追隨劉邦建國的那些軍功貴族按照禮儀參拜皇帝。到了唐宋以後,儒家官僚體系往往以六部作為中央官僚機構的核心,其中“禮部”按例排在第一,負責教育、選拔新的儒家官僚。
  為何作為“形式”的禮能成為意識形態的核心呢?因為道德本身是無法操作的,必須體現為具體的操作流程才能落實。儒家利用祖先崇拜,從宗族開始提倡秩序和服從,進而確立一國之內的長幼尊卑,就是通過禮制來實現的。這一制度並不像法家那樣推崇效率和獎懲,對違規行為也缺乏明確的約束,但在製度上確立了中央政府和皇帝的道德地位,要求全國的官僚、地主和農民都尊奉這個最高權威,而不僅僅因為畏懼刑罰而服從自己的上級。作為回報,各級統治者也會因此獲得下屬的尊敬和服從,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部分。
2017-03-10 12:30:04
圖博館
當然,儒家並不能單獨支撐一個大國。因為從包含親情和血緣關係的宗族,到幅員幾千里的大國,管理方式天差地別。先秦的儒生之所以發揮積極作用,是因為當時中國沒有統一的國家和中央政府,只有上百個以軍事宗族為核心的小諸侯國,而且統治機器僅限於城邦內的“國人”,並不覆蓋大多數野人(農夫),所以能用共同的祖先崇拜彌合矛盾,用相對彈性的管理方式組織國家。等到鐵器時代消滅了青銅貴族的血緣網,儒家傳統的生存環境已經消逝了。
  所以,儒家和法家思想必須相互配合,才能支撐新的帝國。法家建立一套嚴密的官僚體系,蒐集資源,組織軍隊,懲罰違規者,震懾敵人;儒家宣傳普世的道德,用禮儀製造行為慣性,讓叛亂和分裂者承擔道德壓力,讓底層的官僚和地主也因為自身利益支持最高統治者。
  這樣,儒家不善管理大型機構的問題被法家解決;法家政權因為太“硬”而“脆”的問題,被儒家的彈性和普世道德所彌補,即便某一層級的官僚企圖反叛,接受儒家意識形態的下級也不會無條件地跟隨。漢宣帝對此有精準的評價:“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即儒法並用才是管理大帝國的精髓。
  縱觀公元前後的中國,秦帝國代表鐵器時代的新興制度,消滅了青銅貴族制度的殘餘,但純用法家,矯枉過正,又不像羅馬那樣有內海便利交通來維護大帝國,反而因為濫用民力(相當一部分用於修建交通設施)而迅速滅亡。
  鑑於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一方面繼承了秦朝的法家官僚體系,另一方面在青銅貴族時代的遺骸上翻出了儒家思想,補齊了統一大帝國所需的“軟件”,為之後2000年的中國確立了儒法國家的典範,為中國的大一統慣性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製度案例。即便是漢族政權被趕到南方乃至消滅,少數民族軍閥和漢族地主結合的北方帝國也會重新打造儒法國家,統一中國。
  6 海洋和基督教
在大陸的另一端,羅馬帝國因為內海而存活下來,沒有像秦朝那樣迅速覆亡。但到了三世紀以後,缺乏統一意識形態已經成了羅馬帝國的核心問題。底層民眾和地方精英對羅馬政權的專橫不滿,而每個在體制內執掌軍權的羅馬權貴都有做皇帝的心思。就算是已經獲取最高權力的羅馬皇帝,也不想接受一個皇帝非正常死亡率過半的體制。從上到下,整個帝國都知道要有所改變。
2017-03-10 12:32:06
圖博館
君士坦丁代表帝國做出兩個重大決定——遷都、接受基督教。
幾百年來,在歐亞大陸的西部,羅馬一直是超然於所有城市的超級城市,即便偶爾不是皇帝的居住地,也是文化中心和元老院駐地,以近百萬人口傲視全地中海,是當之無愧的帝國核心。現在君士坦丁在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建立新都,還帶上了元老院,等於把帝國的重心東遷。
  如果僅看地中海的形狀,貌似東遷意味著從地中海的中部偏西搬到了東北部邊緣。但必須注意到,當時的大西洋航運可以忽略,地中海西部也沒有可以深入陸地的河口。而東部不僅有黑海這個次級內海,還能通過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尼羅河和富庶的大河流域聯繫,從水運的角度來說,東地中海比西地中海更“海洋化”,更便於水運交流。
  此外,君士坦丁堡處於海峽和準地峽的交叉點,是海路和陸路的四路交叉口,從任何一個方向上受到壓力,都可以指望從其他三個方向獲得支援,的確是一個地中海帝國最好的建都地點。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中海的交通便利,維持帝國的存在。
  但羅馬和羅馬皇帝的危機不能僅僅靠交通來解除。東方帝國靠儒家思想解決了國家機構太“脆”的問題,西方的帝國也需要統一意識形態,在法律之外給整個統治集團提供一個結合在一起的理由。
  只是羅馬帝國雖然內戰頻發,卻沒有秦漢交替那種顛覆性的變革機會,君士坦丁就算東遷,建立的也是“新羅馬”。所以,羅馬帝國未能從容地在傳統意識形態中挑選一種合適的工具,給自己的體制賦予彈性,只能被動地接受基督教。
  基督教的創立是猶太教內部矛盾導致的偶然事件,但基督教的傳播與成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羅馬帝國製造的發展空間。羅馬帝國一方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語言環境,另一方面內戰頻發,製造了前所未有的貧富差距和階層矛盾,整個帝國都急需超出地域和種族的意識形態來彌合矛盾,國家機器卻完全無視這種需求,只會空泛地宣布皇帝是需要敬畏的神靈。所以,當羅馬公民保羅把基督教帶回首都之後,基督教的傳播就一發不可收拾,最終迫使君士坦丁皇帝皈依基督教——他已經沒有選擇了。半世紀之後的狄奧多西皇帝宣布基督教是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
2017-03-10 12:32:57
圖博館
7 山河破碎風飄絮
基督教的確能幫助帝國“維穩”。它勸說底層對統治者忍讓,給各個階層確定行為規範,反對人們僅僅因為自己的野心和不滿就挑戰體制。從這個角度說,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和漢朝的儒家思想有類似的作用。但是,基督教畢竟是一種宗教,一種獨立於國家機器和世俗社會的宗教,時不時就會因為神秘主義、極端化等問題失控。就算教會依託於國家世俗化,也會佔用大量免稅土地和農奴,削弱國家財政。
  與之相比,儒家官僚地主謀取特權的問題雖然也不小,但相對可容忍的多。縱觀中國2000年曆史,儒家只在西漢末年主動推動了一次王莽奪權,之後作為整體一直忠於現行國家機器;而原羅馬帝國境內,國家和教會的鬥爭2000年來從未停止過,7世紀還有血流漂杵的“(反)破壞聖像運動”。可以說,基督教會對統一帝國始終是一把容易傷到自己的雙刃劍。
  雖然基督教會不能單獨拯救羅馬,但歷史證明,教會加上東地中海的便利航運,可以支撐東遷的羅馬帝國再存在近千年(中間經歷多個王朝),和中國在秦漢以後反復出現的大一統王朝有一定可比性。只是這個效果無法覆蓋到海運不那麼發達、容易受歐洲內陸影響的西地中海。所以羅馬帝國在西部的統治到5世紀就崩潰了,東半部就是常說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在獲得喘息機會後,也曾反復西徵以圖恢復帝國。但6世紀後接受伊斯蘭的阿拉伯人也進入地中海,奪取了西西里島,大大提升了西地中海的航運成本,所以東羅馬帝國最終放棄了包括意大利和羅馬城在內的西羅馬帝國,專心地在東方發展。只是東地中海不再是羅馬人自己的池塘,東羅馬這“半壁江山”也守不住,1204年被原西羅馬帝國土地上派來的十字軍攻破了首都。東西羅馬最終都毀於帝國西北部的“蠻族國家”,破碎為一系列小國。
  1453年,土耳其人消滅了東羅馬帝國的殘餘,接管了它的土地,在幾乎相同的地理空間內建立了另一個政教合一、海陸兼顧的帝國——奧斯曼帝國。從統治模式來看,奧斯曼帝國是東羅馬帝國“正宗”的後繼者,但不屬於歐洲文化圈,在19世紀後被肢解。最終,羅馬帝國曾經的土地上再也沒有統一大帝國的痕跡,與遠東中國對稱的歐洲-地中海世界成了世界上政治最破碎的地區之一,失去了政治上的“對稱性”。
2017-03-10 12:34:14
圖博館
8 地理和歷史
這篇隨筆寫到這裡就快結束了。很顯然,本文繞開了那些最敏感、也受歡迎的話題,比如“秦(漢)朝和羅馬誰的軍事力量更龐大?”,“秦(漢)朝和羅馬誰的工程技術更強? ”,“秦(漢)朝和羅馬誰的經濟更發達?”……
  然而,對於改造自然能力很差的古代國家來說,贏得某個單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統治者更多考慮如何因地制宜地解決現實問題。所以,秦(漢)與羅馬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氣候、周邊環境的區別,而不是發展水平的優劣。
  比如說,比較軍事力量的時候,秦漢帝國在單一戰場上集中的兵力似乎更多,而羅馬軍團的職業性似乎更強。但這恰恰是因為羅馬軍團在戰略上可以靠海運提供後勤,秦漢帝國需要大量的輔助兵來保障陸路後勤線。
  又比如羅馬城有近百萬人口,比起長安洛陽都有優勢,但這一方面是因為海運糧食方便,另一方面也因為羅馬長期維持殖民帝國體制,給本土尤其是首都居民以特殊的福利,供養了太多和經濟、軍事職能無關的貧民,並不體現經濟總量的差異。
  總的來說,羅馬和漢朝的繁榮年代都擁有5000萬上下的人口和400萬平方公里上下的溫帶國土,考慮到農業社會的個體生產力沒有根本性的差異,可以認為秦漢和羅馬是水平相近的兩個古典文明。對具體的指標做過多比較意義不大。
  兩個文明真正的差異是對後世的影響。如前所述,中國最終以統一的面貌邁入現代世界,羅馬帝國則先自西向東逐漸碎裂,最終變成幾十個小國。在中國逐漸完成工業化補課的今天,可以說政治上的統一和分裂,是秦(漢)和羅馬給後世留下的最主要遺產。
  政治遺產的區別當然有很多因素。比如說因為歐亞大草原西部的水草相對豐美,歐洲(尤其是西歐)在連續幾百年內遭受了游牧蠻族的入侵。比如說歐洲距離中東沙漠民族較近,更容易從一神教核心地帶接受宗教影響。又比如說歐洲因為鐵礦品位高,長期未發展出中國的生鐵熔煉技術等等。但無論如何,從地圖上看,亞歐大陸西端最明顯的地理特徵就是地中海的存在,中國本土則是完整的陸地,這勢必會影響到帝國的組織方式,進而影響帝國的政治遺產。
秦帝國沒有內海的交通便利,二代而亡,無意間為後繼者創造了一個主動轉型,從諸子百家中選擇最合適意識形態的機會。
2017-03-10 12:34:31
圖博館
而羅馬帝國靠內海化解了多次危機,卻始終未能從內部世俗社會找到合適的“軟件”,被迫接受外來的基督教,以緩和矛盾。隨著時間推移,海洋的通行便利不能一直壟斷,教會的“維穩”反過來會威脅世俗政權,即便君士坦丁以後的羅馬帝國雙管齊下,也未能挽救地中海世界的帝國傳統。可見福禍相依,難說地理因素會對“文明競賽”產生什麼樣的衝擊。
  回應
 秦漢如何會與羅馬劃上等號?秦漢只是中華帝國的二個朝代,羅馬帝國的對口單位應該是中華帝國,羅馬不是沒有朝代,只是都太短命,並且以中國對王朝的家天下定義,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之前,夠資格被稱為王朝的有一個君士坦丁王朝,但是威名赫赫的君士坦丁王朝也不過才傳了58年而已,屋大維建立的安東尼王朝在他死後就和他斷了關係,其他所謂的王朝傳承都是權力者的互相轉讓而已,諸位千萬不要又認為羅馬帝國不搞家天下是一種進步,進步個鬼咧,他們只是沒那個能耐而已,否則難得能傳位給兒子的君士坦丁一世就不會為人稱頌了。總的來說,可能是因為羅馬帝國太短命,總計503年,於是就讓人把羅馬當成等同秦漢的朝代,可是這樣不就鬧笑話了,因為秦後有漢、漢後有晉….羅馬以後呢?沒了。如果羅馬只是個朝代,怎麼會沒了呢?後面應該還有米蘭朝、威尼斯朝……才對,因為帝國是房子,王朝是門牌,房子垮了,門牌才會消失,中華帝國沒有垮過,一直傳承至今,羅馬帝國早就灰飛煙滅,現在只是一個城市的名字而已。
 大秦郡縣制國家系統延續至今。古羅馬留存至今的就是以鬥獸場為代表的廢墟。
 羅馬法拉丁文起重機高架水渠基督教職業軍團扭力技術......而且羅馬也是續命1000年的帝國,不要像4v一樣坐井觀天,眼界要打開,不然誰會天真的以為歐洲花了400年就完成了從樹上下來到現在的工業文明創造者的身份的轉變?
 醒醒,工業革命的時候,西歐的西羅已經滅亡超過一千年了。
 中國是現代科技文明的父親,西方是現代科技文明的母親。14時間,蒙古西征,帶去了東方文明,各種手工業藝人、技術;通過幾百年的孕育,終於結出了現代科技文明。看看西方啟蒙運動時期,各種對中國吹捧的文章,真是有點肉麻了。
2017-03-10 12:35:38
圖博館
看看西歐日耳曼人多無恥了,為了替自己強行嫁接上希臘、羅馬這個昔日敵人做祖宗,把人家正宗傳人東羅馬改成拜占庭,還堂而皇之在大學裡開設拜占庭研究。
 整個西方歷史、文物、文獻,都有造假的嫌疑。舉例:西方以前沒有紙,亞里士多德的幾十卷文章,如何保存下來的?而且來路不明,時間久遠。
 中國現在執行的地方行政體係是行省制,是蒙元從西亞那邊帶過來的,有點是可以通過放權來安撫各地實權派,缺點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動不動就會出現地方政策和中央政策對著幹的情況。
鬼扯!1、元朝的行省制可能確實是從中亞帶來的,導致了元朝末年分裂割據、迅速崩潰,吸收了元朝教訓的明朝回到了郡縣制的軌道上來(中央權威、層層隸屬) ,明朝的行省和遠超的行省差之千里,和秦朝的郡縣反而一致。你說的優點缺點郡縣制都存在,郡縣難道沒有自主權?難道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真要這麼牛,漢晉也不會有軍閥割據最終滅亡的結局。2、美國的元老院也好,俄國的總統制也罷,難道不都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代表?西方制度的發展,法國起了很大很大作用,當前西方的民主制度,法國幾乎全部嘗試過。拋開歷史談問題,都是耍流氓。
http://www.guancha.cn/MaPing/2017_03_07_397482.shtml
2017-03-10 12:35:53
圖博館
文揚:僅僅從“西方中心論”出發,我們可能讀的是假歷史 2017-03-21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在大國崛起之時,電視劇《大秦帝國•崛起》在許多人眼中有了別樣的意義。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文揚連續發表兩篇文章,重新審視大秦帝國與當今的輿論場。因讀者討論熱烈,作者寫就第三篇,作為回應。如何看待大秦帝國與中西文明、中西史觀,這是個重大課題,作者擊了第一波鼓,望讀者們繼續討論。本月25日,觀察者網、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將共同主辦首期“觀天下講壇”,本文作者文揚將對話《大秦帝國》小說作者孫皓暉,敬請期待。】
  前兩篇文章,《他們不罵<大秦帝國>,卻大罵大秦帝國》和《2000年後繼續罵大秦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正確”》,都提到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學人歷史觀的影響。
  影響之深令人吃驚。“君主專制”這個詞,很多中國人順手從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等人那裡拿過來,直接扣到了中華歷史各個大一統朝代的頭上,當作頭號罪名,亂批一氣。其實大都沒搞明白這個詞所指何為,也不知其來龍去脈。
  有個基本的事實:思想也是一個市場,也有產品暢銷度和市場佔有率的考慮,當一種觀點像一個產品一樣被普遍接受,並且這種普遍接受一定有利於某些人時,那麼,這背後就一定存在著一個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
  “西方中心論”當然是大大有利於西方的,維護西方利益的學者不可能不致力於推動這一觀念的普及。所以,心中秉持“西方中心論”每一個人,都不應該排除這個可能性:自己實際上是受到了一個長期的、深入的、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的影響,是被某些人當成了思想觀念“市場佔有率”指標的對象。
  有充分的事實證明: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帝國主義學者們通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經由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和學術,努力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深深植入這樣的思維定式:除了西方,所有東方的和南方的國家,無論是大一統帝國時代,還是分立割據四分五裂時期,都是落後、野蠻、黑暗、邪惡的;只有西方的政體,無論是古希臘民主、古羅馬共和,還是近現代自由民主,才代表著先進、文明、光輝、正義,才是唯一可以正面評價的,才是值得美化和歌頌的。
2017-03-21 21:33:40
圖博館
被植入此種思維定式的中國人大有人在。一條從古希臘羅馬直到今日美利堅綿延兩千多年的“西方文明”歷史長河在他們心目中熠熠生輝,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都是黑暗和停滯,尤其是中國的部分,兩千多年都“處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與西方文明的光明之河相比,猶如一潭死水,不值一提。
  可嘆的是,他們從來未曾想過這個黑白分明的歷史圖景有可能是個贗品,至少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而被動了手腳。他們堅定地認為自己心中那個光輝的西方是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樹立起來的,於是對於所有挑戰和詰問都嗤之以鼻。
  然而,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事實終將揭示出:他們心目中的黑和白正好搞反了,那條光明之河根本不存在,反倒是長期被貶低為黑暗野蠻、永遠停滯的東方文明,有更長的輝煌歷史和更多的燦爛文化。
  “古典時代”的真相
一位19世紀的學者說過一句話:“把歷史弄錯,是成為一個民族的必要條件”。此話道出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一個真理。中世紀末的歐洲還有400多個自主政體,到了19世紀末,變成了25個民族國家,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赫赫有名的民族——法蘭西、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丹麥……,其實原本並不存在,無不是其統治階級為了創造“民族國家”人為捏造而成的。
  而“西方”這個大概念,當然也是無中生有。隨著幾個歐美國家崛起為世界霸權,上升為世界各民族的主宰者,一項“把歷史弄錯”的系統工程也悄然展開。於是,一條閃閃發光的“世界歷史主線”被精心編造出來,被寫成教科書流向全世界的學生課堂。這是一個關於“西方”的前世今生的“官修版”世界史,人們對其耳熟能詳——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新教革命-工業革命-自由民主-西方。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自我中心”和“線性歷史”是歷史學家最容易發生的兩大“錯覺”。但反過來說,如果就是故意要把歷史弄錯,那麼這兩大“錯覺”,也恰恰就是最容易使用的兩大工具。
  不妨想像一下,假如有這樣一部另類的“東方歷史”:“文明之光”出現在大約公元前14世紀遼東和朝鮮半島的“東胡”部落,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列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2017-03-21 21:34:42
圖博館
公元前12世紀至前2世紀發展為燦爛的“箕子朝鮮文明”;經過短暫的“衛滿朝鮮”之後在公元前109年被來自西方的“蠻族”漢人所滅,進入了黑暗的“漢四郡”時代;而後發生了“偉大的高句麗復興”,疆域遍及整個東北亞,歷時350餘年,但在公元668年再次被來自西方的“蠻族”唐人所滅;經過200多年的“後三國”之後,又迎來了“第二次偉大的高句麗復興”,“東方凱撒”王建統一“後三國”建立了輝煌的高麗王朝;1388年“東方拿破崙”李成桂政變,結束了500多年的高麗王朝,建立了“偉大的李氏朝鮮”……
  其中不見了夏商周,不見了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不見了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所有發生在中原九州的王朝興衰和文明發展都被淡化成了可有可無的背景,既沒有貫穿的主線,也沒有光輝的事蹟,只有時興時衰的“西方蠻族”活動……
  不妨再聯想一下:當今世界流行的“西方中心論”的“官修版”世界史,就一定比這一版“朝鮮中心論”歷史更真實嗎?
  要不要質疑:“古典時代”的希臘、耶路撒冷和羅馬,真的如“官修版”世界史中描述的那麼光輝燦爛嗎?有沒有可能這幾處文明相對於古代世界真正的文明中心,實際上是處於很邊緣的地位,差不多就是東胡和箕子朝鮮相對於中原文明夏商周秦漢的地位呢?君不見,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歷史著作揭示出:1.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並不在地中海,而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2. 文明的傳播方向並不是從西向東、向南,而是從東向西、從南向北;3. 所謂的“古希臘文明”並不是來自北方的歐洲大陸,而是古代亞洲文明向西、非洲文明向北傳播的結果。
  要不要質疑:“西方”作為一個共同體,真的有古代世界的起源和“中世紀”的共同經歷嗎?有沒有可能它的形成完全是近代之後的事,只是在大航海和發現新大陸之後,才產生了一種命運與共、惺惺相惜,也才產生了編造共同歷史的需要?君不見,關於西方之身世最為自誇的說法——“那個無可比擬的共同體的三次深呼吸”(蘭克Leopold Von Ranke),其實反而暴露了編造的馬腳,因為所謂第一次“深呼吸”蠻族入侵和第二次“深呼吸”十字軍東征,作為歷史材料都太過牽強,捉襟見肘,這些零星曆史事件與同時期在亞洲大陸發生的那些壯麗史詩相比,小得不成比例,根本不可能產生長達千年以上的歷史影響。
2017-03-21 21:35:48
圖博館
要不要質疑:赫梯、亞述、米地亞、巴比倫、迦太基、阿契美尼德、波斯、安息、大夏、孔雀王朝……所有這些“非西方”的東方帝國,真的不如西方的“古典時期”燦爛輝煌嗎?有沒有可能這些文明無論是在政治秩序上、經濟發展上、科技成就上、文化和藝術的繁榮上,不僅絲毫不遜色於甚至還大大超過希臘、羅馬和耶路撒冷,只是在近代被西方帝國主義史學家根據政治的需要、按照政治正確原則,處理成了“世界史”的背景和邊緣,一種次生的、被影響的文明,甚至是野蠻的象徵、邪惡的代表?
  君不見,美國康奈爾大學政治學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員馬丁•貝爾納(Martin Bernal),在他的Black Athena: 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一書中已經揭露了部分真相。他通過大量考證發現,希臘與其說是歐洲的希臘,不如說是黎凡特的希臘,是埃及和西閃米特文明影響的結果。而今天人們所讀到的古希臘歷史,不過是在1785至1985這兩百年時間裡一個可以被稱為“編造古希臘”Fabrication of Ancient Greece的集體創作的結晶。他在書中寫道:“大多數人都會吃驚地發現,人們從小到大深信不疑的'雅利安模型'(即古希臘文明源自於其北部的雅利安文化),只是在19世紀上半葉才剛剛構建出來的。這個新的模型否認了埃及人向希臘殖民這個事實,也質疑腓尼基殖民者的存在。我將這個模型稱之為'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它在1890年代和1920-1930年代兩次反猶主義高潮之間大行其道……”。
  出於反猶的需要,西方帝國主義學者可以將“古典時代”編造成一個“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不僅排除掉了埃及,排除掉了小亞細亞,也排除掉了腓尼基以及後來的以色列。一口咬定希臘文明就只有一個方向上的來源,就是北方的雅利安。
  但西方是基督教世界,堅信“上帝在我們一邊”,所以耶路撒冷又不能丟給“非西方”,必須是西方歷史起源的一部分。西方可以反對猶太人,說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甚至相信《新約》中關於第二神殿的毀滅是上帝對猶太人的死亡審判、耶穌不是被羅馬皇帝彼拉多殺死而是被猶太人殺死的各種說法,但是決不能沒有耶路撒冷,也不能沒有亞伯拉罕和摩西等大先知們,因為在《舊約》記載中這些人都與耶和華訂了契約。
  做到這一點也不難。耶路撒冷作為基督教聖城的光輝,以及周圍所有古代王國和城市的黑暗,這個黑白分明的圖景,在《舊約》故事中早已描繪好了。
2017-03-21 21:36:48
圖博館
《舊約》故事中承認,古代東地中海世界中最早的大都會,如古巴比倫的吾珥、烏魯克、尼尼微等,早已繁榮昌盛,人文薈萃。據記載,“尼尼微是極大的城”,需要行走三日才能繞城一周,其時的耶路撒冷不過是個小村鎮。
但是,自從亞伯拉罕(其時名為亞伯蘭)離開吾珥城之後,一個顛倒的歷史也隨之開始。
  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吾父”、“大族長”、“第一先知”,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自認為是“亞伯拉罕教”的教徒。  但是,幾千年來經書無數、信眾無數、神學大師無數,卻沒人能解釋亞伯蘭為什麼要離開吾珥——古代世界的紐約,前往迦南——古代世界的撒哈拉。
創世紀15:7中寫道: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
  因為神將亞伯蘭領出了吾珥,賜地迦南,那麼吾珥城和巴比倫也就瞬間成了被神所遺棄的地方,無論曾經多麼輝煌。
由於亞伯蘭一家人離開吾珥城之後的遷徙,走的是一條遠離文明中心、前往不毛之地的路線,這就意味著一段反文明歷史的開啟。在《舊約》故事中,伴隨這條背離文明的遷徙路線,沿途的那些偉大王國和美麗城市,統統受到了神的詛咒,甚至遭到滅頂之災。
  在埃及,因為法老欣賞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美貌,耶和華就“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創世紀12:17)
  在迦南,因為所多瑪、蛾摩拉兩座城市擋住了亞伯蘭的營地帳棚,耶和華就“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創世紀19:24)
在巴比倫,因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拆毀了耶路撒冷的神殿,擄走了城中百姓,耶和華就說:“我必興起攻擊他們,將巴比倫的名號和所餘剩的人,連子帶孫一並剪除。”“我必使巴比倫為箭豬所得,又變為水池。我要用滅亡的掃帚掃淨他。”(以賽亞書14:23)
  在亞述,因為“設謀攻擊耶和華”,耶和華就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後。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最終,“尼尼微現在空虛荒涼,人心消化,雙膝相碰,腰都疼痛,臉都變色。”(那鴻書1:14,2: 10)
  順便說一句,尼尼微近年來有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摩蘇爾。
2017-03-21 21:37:41
圖博館
實際上,除了《舊約》中這些虛構故事,沒有任何真實的理由,證明埃及、迦南、巴比倫和亞述等王國和城市都是“邪惡”和“不義”的,都應該遭到毀滅。這些當時已經十分發達的古代文明,無端遭到污名化、妖魔化,唯一的原因,只是因為它們大大優越於猶太文明——城市比耶路撒冷大得多,財富比以色列多得多,工藝美術比猶太人強得多。猶太人在這些城市之間的荒野中游盪,居無定所,不知所終,就只有靠編寫“聖書”、偽造歷史來發洩憤恨,換取精神勝利。
  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心中那個“西方中心論”了
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是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最近的新著《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完成了一件大事:將“兩千年來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從地中海還原到了亞洲心臟地區。
  作者在前言中寫道:“課堂上,那些沒有學到的地區似乎都消失了,或被耀眼的歐洲崛起的故事淹沒了。……事實上,東西方之間的橋樑正是文明的交叉點。這些國家絕非處在全球事務的邊緣,而是國際交往的正中心,並且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在並不遙遠的過去,歐洲人把亞洲分成三大區域——近東、中東和遠東。然而在我成長過程中聽到或讀到的有關當今時代的問題,好像都發生在第二個區域:中東。……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一直告訴我地中海如何如何重要,稱地中海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而事實上地中海很明顯就不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
作者提供了一個非西方的全新視角,從這個視角看世界、看歷史,一切都與“西方中心論”版的歷史不一樣。
  舉例來說。由於波斯帝國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數百年宿敵,所以,這個東方帝國在“西方中心論”史書中一直都被嚴重地污名化和妖魔化。但事實上,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在滅掉米底王國之後開創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稱第一波斯帝國,曾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歷經220年。極盛時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亞細亞、歐洲的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亞、努比亞和阿比西尼亞,總面積約為600萬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約為1800萬。
2017-03-21 21:38:09
圖博館
與流行的關於希臘光明、先進而波斯黑暗、落後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其時的波斯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受到包括希臘人在內的周邊各民族的崇拜。波斯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使人們在一周之內即可到達1600英里以外的地方,連希羅多德也將之視為奇蹟:雨雪、高溫和黑暗都不能減緩消息傳播的速度。(希羅多德《歷史》)
  在政治文明方面,在歷史上稱為“大流士改革”的時期,大流士劃分了行省、軍區,統一了鑄幣,開通了運河……。在貝希斯敦山上的石碑,用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文字記錄了這一時期帝國治理的事蹟和原則,碑銘要求確保帝國安全,公正地善待子民,因為正義是帝國的基石。
而在文化多元和寬容方面,正是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讓陷入“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獲得了自由,被各族人民稱為“彌賽亞”。
  希臘達不到這種文明成就,因為在一個城邦林立、各自為政、相互征戰、連最起碼的統一都沒有實現的地區,談不上高度文明的發展。波斯帝國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就有四個首都: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和帕賽玻里斯,蘇撒的宮殿用埃及的烏木和白銀、黎巴嫩的雪松、巴克特利亞的黃金、粟特的青金石和硃砂、花剌子模的綠寶石以及印度的象牙修建裝飾而成,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於每個都城。對於小小的希臘來說,這根本無法想像。
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在《酒神的伴侶》一篇中寫道:“我從神奇富饒的東方來到希臘……那裡有著沐浴在陽光之下的波斯平原,有著由城牆保護的巴克特里亞城鎮,有著設計精美、可以俯瞰海岸的塔樓。”
  除了波斯,在亞洲這個“帝國的搖籃”中還有很多遠比羅馬帝國更偉大的帝國。突厥帝國的早期歷史到底是怎樣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過程是怎樣的?第一個實現了全球化的蒙古帝國是如何實行統治的?最後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崛起和衰落的?還有,自秦漢以來兩千年不斷崛起和再生的中華帝國,又是一個怎樣的奇蹟?
  西方只是在近代才建立起“全球化”的帝國,而兩千多年來最主要的“全球化帝國”實際上都是亞洲的帝國。一旦我們去除掉自己心目中那個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論”史觀,就很容易接受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正是這些亞洲帝國,包括東亞的中華帝國,才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和主要的發展路徑。
  換位到這樣一個世界史觀的立場上,我們還會藉西方的理論來批判中國的大秦帝國嗎?
2017-03-21 21:38:47
圖博館
本篇是為中華歷史上的大秦帝國辯護、回應針對《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批評聲音的第三篇文章。沒有正面討論大秦帝國,而是反思了我們自己心目中那個“西方中心論”的來源。探求到這一步之後,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柳暗花明了,也就不必多說了,這一組系列文章也就此宣告結束。
  當然,無論怎樣,很多人還會一如既往地言必稱西方,一如既往地嚴厲批判大秦帝國,批判中華歷史、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的一切。這顯然超出了正常討論的範圍,恕不再作答。
  最後,要對近三週來參與本輪討論的所有觀網網友表示感激,正是你們的精彩評論和誠懇批評,提供了推進討論的主要動力。在此深表謝意!
  回應
世界文明不是永遠不變的,不要總是活在大唐夢境中。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不過我一直都相信,歐洲雖然強但潛力遠不如中國。
http://www.guancha.cn/WenYang/2017_03_21_399718_3.shtml
2017-03-21 21:39:21
圖博館
“對話孫皓暉”讀者問答 秦為何滅亡?如何看待民主與專制?
孫皓暉 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大秦帝國》
文揚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17.3.25上午,觀察者網特邀請《大秦帝國》小說作者孫皓暉先生與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文揚研究員對談“大秦帝國與今日之中國”。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反響熱烈,並與兩位專家積極互動,其中既有秦亡原因獨特視角的解讀,也有歷史小說創作、重拍大秦帝國等輕鬆有趣的話題。現將精彩問答整理成文,以饗讀者。本文系“對話孫皓暉”系列推出的第四篇文章。】
  問:對於秦亡的原因您現在的看法和當時寫書的時候有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有的話不同之處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使你的想法有了改變?
  孫:秦亡的原因是《大秦帝國》以及真實時代所遺留下來最惹人關注的基本問題之一。關於秦滅的原因,被總結出來的原因已經非常多了,那些我就暫且不說了,但是我必須要說的一點就是所謂的“暴政亡秦”這個說法絕對站不住腳。如果它果真是暴政我絕不包庇它,說暴政而亡秦的人,不妨認真去下功夫研究秦法,如果你研究秦法能得出結論它是一部烈法、惡法,那麼你說秦亡有暴還有基礎可支撐。否則你僅僅是拾人牙慧,是把暴秦當口號去唱。秦的衰亡有兩個背景信息值得注意,之前還沒有人提及。
  第一,秦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政權,秦沒有統一大國、管理大國的經驗,不知道統一政權後最重要的是什麼,最可能產生的動盪是什麼,都沒有自覺的認識。秦始皇只是一心一意投向建設,比如軍隊的布防。秦統一中國的時候,六國八次大戰都完成了(滅六國是六次,反匈奴一場,反嶺南50萬大軍一場)。八次大戰完成以後大軍還在邊疆駐紮,他認為大軍就是用來作戰的,所以九原地區只有20多萬大軍,而50多萬大軍都下嶺南了,中國中心地區反而沒有用於維護內部安定的任何軍隊,絲毫沒有意識到統一後維護政治安定的重要性。
  秦二世而亡,給後世提供了很多經驗教訓和思考,比如大國政權開創初期首要的政治危險在哪裡,軍隊布防和經濟建設應該以什麼樣的節奏進行等。西漢為什麼能及時剎車,也是因為清醒地認識到秦亡的歷史教訓。秦的農民起義能夠在數日之間天下響應,絕不是因為那個時候信息發達,而是在基本上沒有軍隊防守的情況下,當時整個內地的政府管理機構被搞得措手不及,這是第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背景。
2017-04-04 10:09:12
圖博館
第二,秦亡的結局在很大程度上深受戰國長期爭戰的影響。這種慣性造成了天下問政的傳統,就是即使你把我打贏了,你的政權也一定有瑕疵和道德上的缺失等等,我依然有重新奪回政權的機會。當時幾百年爭奪的貴族都在,生生死死糾纏的各國民眾對統一政權的認識深度還遠不如後代。在這種背景下,秦的滅亡存在著很多偶然因素,我至少能列出20多條,儘管沒有一條可以成為秦亡的必然原因,但也至少是其崩潰的誘引。
  比如一個直接的偶然性事件便是當始皇帝感覺到自己病重有所不妙時,把蒙毅派往咸陽處理政務,對外宣布的是禱告山川,祈禱皇帝早日健康。派走蒙毅是一個最大的失誤,因為始皇帝認為身邊的人都不需要防備,而蒙毅做事縝密細心,回去最可靠。蒙毅當時是最重要的郎中令,相當於現在的中辦主任或中央秘書長,掌管一些機要權力。蒙毅最講法制,很瞧不起對趙高,可以說是趙高的天敵。假如蒙毅不走,一直跟在始皇帝身邊,哪裡有趙高後面的事,哪裡有寫遺詔寫了一半發不出去的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偶然因素,扶蘇上台會很順利,按照扶甦的思想傾向,他極有可能要改變始皇帝的政策,輕徭薄賦,秦也就不會滅亡了。
  所以我們說歷史的延長線有時候還是要看的,尼爾•弗格森寫了一本書叫《虛擬的歷史》,專門研究假如希特勒沒有死會怎麼樣,假如日本帝國沒有被打敗會怎麼樣。虛擬的歷史延長線往往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始皇帝北上九陽本來就是要安排後事,假如他再有一兩年的時間,那麼秦展現出來的歷史在中國文明史上,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般被扭曲、被摸黑的模樣。所以我要提醒大家,秦亡的原因一個是沒有統一大國的經驗,另一個則是歷史上存在的諸多偶然性。
  最後,我覺得秦亡的本質可以總結為八個字:求治太速,善後無方。求治的願望太過濃烈,你看始皇帝在位13年時間,統一以後,搞了多少舉世震驚大工程。我們今天中國文明的最大遺址十分之八九是秦的遺址,從萬里長城、兵馬俑到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靈渠仍在使用,鄭國渠使用了一半,三個水利工程兩個半都還在使用,全世界有幾座水利工程是兩千多年前建的,而今仍然在使用的?這些放在西方任何一個國家,都足以奠定萬世不朽的地位了。但是秦太短命了,它失去了為自己辯護的機會。項羽火燒咸陽大火三月不滅,可證明自己的物證、書證也都沒有了。但秦亡的原因歷史終究會還給它真相的。
……….
2017-04-04 10:09:49
圖博館
回應
 中國人就愛以訛傳訛,聽了風就是雨。
 請解釋下為什麼秦始皇死後二世繼位不到一年就出現陳勝吳廣大起義,天下云集響應,萬夫景從,短短兩年後就滅亡看似強大的秦國。一個新上任的領導人如何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把整個國家搞的遍地起義,吹噓的製度優越性在哪裡?基層控制力在哪裡?軍隊戰鬥力在哪裡?不是暴政,那為什麼會一夫首義萬夫景從?
 那麼問題來了,楊廣是不是暴君呢?
 秦在那個時代有其先進性,但不能否認其統治過於嚴苛殘酷。漢吸取了許多秦的教訓才取得相對穩定的統治。
 最大的原因是失去民心
 毛澤東說,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地評論。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中國以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於泆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歷史上有很大的意義。孫皓暉就是小說家,看的歷史,呵呵。
 《史記•秦始皇本紀》: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勳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及殷夏之間微散。 至週之衰,秦興,邑於西垂。 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競成始皇。 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 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
 《賈誼•過秦論》: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2017-04-04 10:10:38
圖博館
為什麼我反對在岳母墓設立秦檜跪像2017-04-03

理由如下:
第一,岳母墓前跪像不止一個秦檜,一共是包括秦檜夫婦在內的五個人。如今秦檜跪像已經引起秦氏後人的爭議,其他幾位呢?他們恐怕也有後人。聽說岳母墓要鑄秦檜跪像,岳氏子孫紛紛捐款“共襄善舉”,姓秦的不干了,姓王的姓張的怕也不不樂意,搞不好也會緊急動員,捐款捐物,請律師、推代表出來來抗議。這就跟廣東潘金蓮和潘氏宗親會狀告電影《潘金蓮》一樣,整出一幕鬧劇,豈不干擾祭祀岳母的嚴肅主題?僅僅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岳母墓前鑄設侮辱人的跪像也是不宜的。這種爭論不是好玩的。前幾年,秦檜家鄉所在的南京江寧區博物院,搞了個秦檜的坐像,就引起岳氏後人宗親會的強烈抗議,最後被迫撤展。岳氏後人竟是連秦檜坐都不許的,他必須下跪!真不知岳飛後人與秦檜後人碰到一起,還能不能和平地“坐”下來。
  第二,設幾個白鐵跪像,恐怕真起不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現在全國但凡有岳飛祠廟處,基本上都有秦檜等人的跪像(據統計至少有208處),“警示後人”,不差岳母墓這一處(請注意,本文只討論岳母墓一處跪像,因為它是新設的,而且引起了“事”,不涉及別處,更不主張拆除各地的秦檜跪像,讀者鑑之)。
岳母墓管理方搞那些花樣,真正原因可能還是為了滿足遊客多看幾個“景點”的心理。畢竟遊客是購票入場,如果只能看到一座“饅頭”,他們肯定會大呼不值。這樣不利於景區持續性發展嘛!
要說岳母墓還有什麼“警示教育”意義,我真不信。親愛的朋友,您去過全國那麼多教育基地,受過幾回教育?
第三,岳母墓管理處主任說,在墓後鑄跪像不是他們的新發明,以前就有,後來“毀於戰亂”。問題是,過去設跪像,是過去沒有“人權”觀念,古人不知道犯人也有他的權利,比如人格權、肖像權,所以才搞這些東西出來,令人唾之罵之洩憤。
  第四,我們知道,讓秦檜等人在岳飛、岳母前下跪,是歷史的簡單化和臉譜化表現,跪像偶像化、戲劇化的特點固然符合大眾心理,容易引起大眾狂歡,但那不是可供理性思考和反思的優質“教具”。
2017-05-11 11:50:18
圖博館
岳飛之死,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不是簡單的“忠奸”議題;就是追究責任,也不該秦檜和王氏幾個“奸臣”來承擔,尤其是秦檜老婆王氏——民間故事,群眾還當真了!不過,多一個婦人陪跪,這場戲才更圓滿,有些人手欠,也有個好地方放。
  如果要“上頭條”,不妨在岳飛廟前增設一座宋高宗趙構的跪像,那新聞效果,一定更加爆棚。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真正主謀,可是過去為尊者諱,不敢讓皇帝下跪,只能欺負秦檜幾個人——他們才是有冤喊不出來呢!
  回應
 我感覺也是只不過兩個人的政治立場補同,一個文一個武,一個主張武力反抗,一個主張談判解決,岳飛昰武將秦檜是文將,秦檜是國家副主席,岳飛不聽秦檜的,秦檜殺岳飛,政治立場的不同,都是為了國家,
 秦檜遲早要站起來。歷史只要事實的討論,何來對錯的評判。
 黑即是黑,白就是白,無論如何不能顛倒。磚家慢慢反思,老百姓獨敬岳武穆
 秦檜與岳飛是政見不同,不應遭此待遇,主和事實上是利民的,對宋金老百姓都有好處, 想主戰的拜託等你收入超過南宋人均收入再說好嗎?
 如果讓奸臣理直氣壯的站起來, 忠臣致身何地?
 皇帝要殺岳飛(擁兵自重,不聽調遣),幹秦檜屁事。
 民族英雄岳飛在北伐抗金時,曾提出一個口號,叫做“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二聖指的是當朝皇帝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以及皇上的哥哥宋欽宗,岳飛要拼命迎回二帝,那趙構龍椅能坐穩嗎。放在誰手裡岳飛都的死,我們應科學地評估這樁千古奇案,
 當初風波亭,國人集體沉默,該跪的何止秦檜等幾人,秦檜趙構是主謀萬死難辭其咎,但是岳飛下獄到風波亭歷時數月,民間朝堂又有幾人為其求情?不過傳說中的布衣範澄之一人而已,連當初岳飛救過的韓世忠都沒站出來,不過是時候責問秦檜而已。個人覺得岳飛之死是國人共誅,由秦檜趙構主刀而已。
2017-05-11 11:51:33
圖博館
消失的顏色 兵馬俑首現中國藍、中國紫2017-09-01世界日報

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工匠曾調出了兩種特殊的色彩「中國藍」和「中國紫」,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兩種顏色卻一直無人知曉。8月30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開展的「留住色彩——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成果展」上,首次展出在秦兵馬俑的彩繪中發現的「中國藍」和「中國紫」。
西安晚報報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說:「從2009年開始的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期間,4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已發現200多件陶俑,其中多件帶有彩繪。」
據報導,為了保留住兵馬俑和很多彩繪文物的色彩,文保工作者經過多年的艱苦攻關,首次在秦兵馬俑的彩繪中發現了古人合成的「中國藍」和「中國紫」,這兩種出現在秦兵馬俑身上的特殊藍色和紫色,後來經過實驗室檢測分析,被確定為「中國藍」和「中國紫」,這種以往只出現在史書中的名字,終於以實物的形態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侯寧彬指出,彩繪文物因時間、空氣、環境、溫濕度等因素,出現生漆層老化、陶質的酥粉、彩繪的空鼓、起翹、剝落、表面可溶鹽等現狀,嚴重破壞了彩繪文物的色彩。經文保工作者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的彩繪都是在陶俑表面刷一層大漆,然後在大漆上施以艷麗的色彩,其彩繪保護的難點就在於如何穩定和穩固大漆層,幸運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這項技術已經被攻克。
這次展覽也將保護彩繪的工作步驟展示出來,從「支離破碎」到「完好如初」、從「斑駁殘跡」到「色彩斑斕」的變化,來普及、宣傳文物保護的基礎知識。
小檔案-中國紫
中國紫—硅酸銅鋇BaCuSi2O6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這種紫色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現在已知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1992年,科學家第一次從漢朝的俑器上發現了硅酸銅鋇,之後又發現其在秦兵馬俑身上被大量使用,所以現在人們普遍將其稱作「中國紫」。(取材自百度百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5/2676840
2017-09-02 12:29:16
圖博館
朱大可:誰是秦帝國的秘密導師?2017-11-03 文化先鋒

楚國人屬於西戎族,也即古伊朗人的遠東分支,它接納祆教是天經地義之事。《列子·湯問》和《墨子》記載,楚國南部(指今湖南境內)有「炎人之國」,岑仲勉對此進一步斷言,「炎人之國,即拜火教之國,炎人乃漢語對火教徒之最古稱謂也」,岑氏同時指出,秦國北鄰的「義渠之國」,同樣為拜火教徒的聚居地;華夏曆法中的「三伏日」,也源自波斯(伊蘭)的拜火教經文;此外,戰國兵器的伊蘭化以及趙武靈王所推崇的胡服,在岑仲勉看來,都是印伊文化滲透的結果。伊朗雅利安人的居民,分為祭司、武士和農牧民三個等級,其中祭司稱為「莫敖」(Magian,古伊朗文為Mojn,古日文由古漢語轉譯為Mojo,唐人譯作「穆護」,又據希臘文譯為「麻葛」),擁有象徵性的最高權力。
  為昭示與密特拉教和祆教的關聯,數代楚王都以「莫敖」之「敖」為詞根進行自我命名:熊儀(在位時間790~764 B.C.)自命「若敖」,其子熊坎自名「霄敖」,孫子熊眴則自稱「蚡冒」(「敖」與「冒」古音相同)和子熊莊敖;楚文王死後,其子又以「莊敖」自名(2)。此外據《左傳》記載,從楚武王開始,楚國就專設「莫敖」的高級官職(魯桓公十一年,701 B.C.),這表明,早在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尚未出現之前,甚至在瑣羅亞斯德尚未誕生之前,在亞洲廣泛傳播的民間崇火信仰,就已成為支撐楚國政治的重要支架。
  密特拉教和祆教的教義向世人昭告,火是正義之眼、阿胡拉·瑪茲達之子、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事物。火的清凈、明亮、活力、敏銳、潔白和力量,象徵神性的盡善盡美,而火還被祆教進一步分為戰士之火、勝利之火、祭祀之火和農業之火。這信仰銘刻在楚國貴族的靈魂深處,對其行為方式都產生令人意外的影響。「西楚霸王」項羽,其家族時世代擔任楚國官員,而跟秦有殺祖之仇。佔領咸陽之後,項羽下令展開酷烈的屠殺,進而焚燒秦帝國的所有皇家宮闕與花園,熊熊大火長達三月都難以熄滅, 似乎是在指望用火神的清潔力量,去消滅秦帝國的黑暗勢力。
2017-11-09 11:50:11
圖博館
秦是東周諸侯國中是較為落後的一支,唯因擅長養馬),而被周王室重用, 在文化上幾乎毫無建樹。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秦在含辱「落後」數百年之後,突然發生全面飛躍,變得異常強盛起來。史家都以為那是商鞅兩次變法的結果,但商鞅並非軍事專家,變法主要涉及制度,而未觸及兵器與戰術領域。秦必定有外部原型作為樣本,才能實現軍事領域的大躍進,而其最有可能仿效的,就是其西亞祖地的月支人(即斯基泰人,古伊朗人的另一分支)以及波斯人。
  當東亞各國還在進行鑄劍軍備競賽時,秦卻悄然引進武器製造技術及其戰術,在跟本地軍事技術糅合之後,獲得強大的戰力,由此出人意料地征服六國,修築起第一個東亞極權帝國的高大圍牆。
  這並非只是一種孤立無援的猜想。統一黃河中游地區之後,秦帝國(221~206 B.C.)統治者嬴政,仿效來自西戎人祖地——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550~330 B.C.)的諸種制度,實施對其統治術的「全盤西化」:統一度量衡,統一語言和文字,大規模建造宮室,鋪設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御道(「馳道」),平均寬度達到五十步,並統一全國馬車的輪距(「車同軌」),進而設立信使驛傳制度(每隔25公里設立驛站和旅店,每站均有騎手和馬匹以備輪換),以及開鑿運河「靈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如此等等。
  所有這些制度與手段,除了「御道」源自東周的「傳舍」系統, 其餘無一不出於波斯帝國的發明。早於秦帝國(221~206 B.C.)三百多年,波斯王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590~529 B.C.)及其後裔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522~486 B.C.),就以天才的手筆,先後完成了御道、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以及開挖運河的偉大工程, 而嬴政只是一個沉默的克隆者而已。他和他的臣子都拒絕說出秦制的秘密來源,就連聰明的司馬遷都受其蒙蔽,以為那是嬴政的偉大創造。
2017-11-09 11:51:34
圖博館
不僅如此,面對波斯帝國的祆教「軟實力」,嬴政還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分裂:他畏懼這種宗教會成為支持楚國復興的動力,因而嚴禁楚人建造祆教寺院,但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利用波斯帝國的神學資源,來恫嚇所有的權力挑戰者。公元前221年,嬴政下令鑄造十二尊造型偉岸的異族銅像(金人),並以住在臨洮的狄人(也即來自印伊地區的祆教徒)為原型, 卻拒絕公開指陳祂們的名號,以免被信奉祆教的楚人利用。
  公元前202年,出生楚地的劉邦在推翻了秦帝國之後,開始有選擇地復興先秦文化,也即編造和重構由黃帝開始的華夏歷史,並在政治上徹底清算楚國王室和貴族的殘餘力量,以阻止這個強大的南方王國的復活。開國皇帝劉邦甚至企圖重建新楚國(統轄薛郡、東海、彭城共3郡36縣), 以抹除舊楚國的影響力,但荊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仍然不可抗拒地滲入新漢地,猶如劉邦身軀里不可替換的楚人骨血。徐州漢代楚王墓出土的畫像石刻,幾乎就是荊楚文化的一次全面展覽。劉邦家族生前致力於消滅荊楚文化,而最終卻枕着楚文化昏然死去;他們的肉身早已化為塵土,而楚文化卻在墓室的石刻上獲得了永生。
  回應
不知所云,耸人听闻,不以臆想猜测为耻,并视之为石破天惊之言并洋洋自得,吾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2017-11-09 11:52:20
阿楨
秦和隋短命的原因 2022-10-06

秦和隋看起來都是短命的,但不是因倒行逆施或墨守陳規而短的,恰恰是是因為要開創新的政治文明體制,從而遭到極大的傳統勢力抵制和反抗,才顯得未能持久罷了。實質上,人亡並末政息,反而因其所具有的進步性,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的歷史發展和全人類的文明進步。
秦以其超凡的政治想像力,推出了中央一統的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標準,阻斷了封建貴族世襲體制。隋則進一步開啟平民參與國家管理的上升通道,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取代世家子弟壟斷官僚崗位的推薦制。這些革命措施觸動了多少人的核心利益,怎麼能不被他們仇恨,不被他們拼死反抗呢?
  回應
說秦朝滅亡的原因,你的思路太跳躍。話說古代盛世的前提不就是輕賦稅薄勞役嗎?
秦和隋真正滅亡原因根本就不是什麼開創新制度,真正的原因,是秦和隋兩朝對農民的無止境超額的壓榨,造成的。
1高額的稅收,秦代滎陽倉(當時最大的糧食儲備中心)儲備的糧食在秦代是供應南北兩大軍團的(三十萬人的長城兵團,和五十萬人的南方兵團),8年的楚漢戰爭,滎陽長時間保持20萬漢軍與楚軍對峙,糧食供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滎陽倉。隋代以洛口為代表的的洛陽附近倉庫群儲備的糧食甚至在貞觀年間依然有隋代存糧供應長安的記錄
2對農民勞力的無節制使用,秦代動用民力與隋代動用民力可稱臥龍鳳雛,一對老六。秦代南北兩大軍團,修築始皇陵,關中阿房宮殿群,加上裡耶秦簡中記載的,秦地方政府直接掌控勞力。秦統一之後常年服役人口在300萬左右,當時中國才多少人,300萬勞力被抽離土地,而這背後幾百萬個家庭失去主要勞力怎麼辦
隋開鑿運河動員的人力,三次東征高句麗的軍役,以及嬴政和楊廣的巡遊癖,這些都成為了壓垮強盛一時帝國的稻草
2022-10-06 07:01:50
阿楨
兵馬俑考古重大發現 甬道挖開佐證項羽欲發掘秦始皇墓 2023/01/13 中時

考古單位以最新的地理探測技術探查,所有進入地宮的甬道都無擾亂痕跡,研究者做地宮的金屬分析發現,地宮可能真的如傳言所稱有大量水銀存在。圖為秦始皇陵地宮。(圖/新浪網)
陝西省文物局公佈2022年度重要考古發現,耗時13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第3次發掘正式公佈的成果,除了清理出陶俑、陶馬、戰車與兵器等千餘件埋藏數千年古物之外,還意外地發現兵馬俑1號俑坑甬道有被人挖開過,判斷應是當年建造的秦兵帶領項羽軍隊由入墓甬道進入兵馬俑坑,可以佐證史書上有關項羽發掘秦始皇陵的記載。
根據史書與地方誌記載,歷史上曾嘗試挖掘秦始皇陵幕的當權者有2位,一是戰國時的項羽,另一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據《史記》、《漢書》記載,劉邦在與項羽於廣武澗對陣時,當面數落了項羽的10大罪狀,第4條就是指責項羽違背楚懷王約定,在秦地大肆掠奪、火燒了秦朝宮室、挖掘秦始皇陵墓。項羽當時為此大怒,發箭射中劉邦胸口,所幸傷勢不重讓劉邦逃過一劫。
楚漢相爭700多年後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還收集史料記述了項羽挖掘秦始皇陵的經過,指其動員30萬人搬運30天都運送不完,其間還發生牧人尋找羊隻進入陵墓,不慎引起火災的意外,火苗延燒90日仍未完全熄滅,足見陵墓與內藏器物規模極為龐大。
考古學者指出,兵馬俑一號坑有許多文物有焚燒過痕跡,坑內亦顯示有火災造成的嚴重破壞。而且許多兵器和車馬器都被拿走,陶俑也被打碎,說明一號坑建成不久就被遭到了挖掘和焚毀。至於為何只搶了一號坑就未再挖掘其他幾個陪葬坑,研究人員認為,項羽部隊遠征時間已久,獲勝後又搶奪大批財寶,士兵們都急著要帶著戰利品返鄉。也有可能是項羽未料到秦始皇陵規模比他想像的要大上好幾倍,因此才讓秦始皇陵大部份的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總之,地宮目前仍大致完整,考古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研究,在還沒有足夠把握與充足的經費與技術之前,不會輕易打開地宮,未來可能還需要相當長時間才會啟動地宮的實體發掘。
2023-01-13 09:48:32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12: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