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視劇
《戰國七雄》的文宣不實:「中國的戰國時代,各國合縱連橫,這段歷史精采久遠卻沒有現成的傳世名作可供改編演出。」別說明代馮夢龍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早在秦漢便有《戰國策》《史記》。
人家是指像傳統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或現代的《雍正王朝》等之名作。
不過這樣反而更能編出佳作,我看過的大陸歷史電視劇中就屬
《聊齋》(之前已評過)和
《戰國七雄》較有創意,誠如文宣所言:
「廣播電視部、中央電視台及有關部門的十五位負責人組成了領導小組,由靳雨生擔任總製片人,負責全片的拍攝,企圖將戰國時代驚心動魄的歷史忠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然而「戰國」只有32集的篇幅,實在無法涵蓋二百多年大小十幾個國家的戰亂興亡,只得幾經刪修,完成了以人物為經,天下一統為絡的「戰國」十一篇劇本,再經過文學、藝術、史學界眾多專家的考據研究,以及中央電視台的鼎力拍攝,完成了這齣兼具藝術性與可看性的歷史佳作。」
有人不為然地批道:「哪有那麼遜腳的呂不韋?又哪來臭架子那麼大的秦王政?孫龐鬥智,完全是三立八點檔私人恩怨的處理模式…更別提每一段故事都要插個女人進來的執念…
如果開頭那個有點日本武士道氣息的「死士豫讓」,因為它的極端性而沒有把這齣戲的「俗」展露無疑的話,下一個單元「魏宮驚夢」就紙包不住火了──運鏡不夠洗鍊,對場面調度也不是很在行;描寫了很多人物,卻淪於膚淺草率、面目模糊。即使後面有劇情比較緊湊、人物刻劃比較深刻的單元,它們始終缺乏跟背景的大歷史的連結…
整齣戲瀰漫著一股對「不合時宜的高尚行為」的關注…但是你不會覺得那個關注的角度裡頭有多少讚美或稱許,反倒是會嗅到濃厚的「別再傻了,這年頭沒人這樣搞了」,暗示你應該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氣味。那個教導兒子要狠、要爭、要六親不認的趙武靈王,唱的不就是現代中國唯「力」是從的調子嗎?
這戲做為為政治服務的電視劇,是不是有點赤裸了?「商鞅變法」裡那個大義凜然的養母是怎麼回事,為了全中國…噢不是喔,為了大秦的萬年基業,委屈自己到那種程度以成就商鞅的改革大業?商鞅的某家臣為了向觀眾讚許這無產階級為黨犧牲的不朽精神,向她下跪頂拜,難道也不是要在一整盆的狗血裡偷渡什麼意識型態嗎?最後商鞅跟養母被送上死刑台了,對中國民眾...秦國人民肉麻兮兮的精神喊話,荒唐做作的程度,真的讓我想起了某部中國電影裡,解放軍的小兵臨死前爬到政委前「交黨費」,不是笑話的笑話。這真是夠了,雖然這比起什麼阿誠阿賢黃志中還是有可看性一點,但是我也可以選擇都不要看吧?把電視關掉,把 VCD 丟了,我們有更美好的事情可以做。」
太毒舌了吧!還是以下評論比較持平:「姑且不論該劇對歷史是否做出完整的交代,就品質而言,已勝過台灣目前的連續劇了,台灣並不是不能拍,而是拍了沒人會看,試想,現在台灣觀眾的口味,不是愛看俊男美女,就是怪力亂神,惡人潑婦當道的鄉土劇,對於高品質與力求真實的歷史劇興趣缺缺。」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指曆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5個)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別稱:七個諸侯國之中,除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六國均在其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都城:
國名||都城||現今所在地
楚國||鄢郢||湖北江陵西北
齊國||臨淄||山東淄博
燕國||薊 ||河北北京一帶
韓國||宛 ||今河南南陽
秦國||鹹陽||陝西
魏國||大梁||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
趙國||邯鄲||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曆史】
春秋末年,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 、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爲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于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公元前306年,楚滅越。
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韓亦攻滅周邊小國,並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爲西周(以王城爲都)和東周(以鞏爲都)兩個小國,逐漸占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于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爲西、東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于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爲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新興諸侯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東西兩大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于成臯(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爲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複失地。齊雖複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爲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爲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複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階段】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魏國獨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爲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爲主將,孫臏爲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于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爲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采取退兵減竈、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竈,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竈,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竈。龐涓以爲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爲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爲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鬥爭的焦點在于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爲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懷王在位時,秦國派張儀入楚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裏地方爲代價。楚懷王信以爲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裏,沒聽說是六百裏。”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結果吃了敗仗,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匄被俘,漢中地方被案國占去。楚懷王又調動所有兵力與秦軍戰于藍田。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秦齊鬥爭趨于白熱化。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等五國聯軍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奪去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爲關東各國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爲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于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國自昭王即位後,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爲將,決心報齊國入侵之仇。這時,趁勢攻下齊的國都臨淄,連下七十余城,並入燕國版圖。後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複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鬥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遷國都于陳(河南淮陽),秦國奪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遷都到壽春。楚國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趙國派著名大將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山西高平),築壘堅守,以逸待勞,與秦軍相持三年,不分勝負。秦國丞相範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散布廉頗壞話。趙王信以爲真,就派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驕傲輕敵,一到前線,下令傾巢出擊。秦將白起采取了誘敵深入、迂回包抄的戰術,迫使趙軍在極爲不利的情況下作戰。在一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40萬大軍被俘,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軍乘勝前進,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因怕秦軍,半路上逗留觀望。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盜出魏王的虎符,假傳軍令,挑選八萬精兵援救趙國。同時,楚國援軍趕到,聯合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曆史事件。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
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爲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著名諸侯】
秦始皇,是姓嬴的後裔,姓嬴名政,據史記記載,他當時叫嬴政,因出生在趙國,母親是趙人,又稱趙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爲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爲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爲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範雎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範雎爲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齊威王,名田因齊,公元前356年,父田齊桓公去世後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嬴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爲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産,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爲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爲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爲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于齊國,開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于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于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各國簡介】
韓:
姓氏爲:韓
戰國韓國曆代王侯世系表戰國時的燕國,
‖ 王 侯 || 在位年代|| (公元前)
‖ 韓武子 || 424-409 ||
‖ 韓景侯 || 408-400 ||
‖ 韓烈侯 || 399-387 ||
‖ 韓文侯 || 386-377 ||
‖ 韓哀侯 || 376-375 ||
‖ 韓懿侯 || 374-363 ||
‖ 韓昭侯 || 362-332 ||
‖ 宣慧王 || 333-312 ||
‖ 韓襄王 || 311-296 ||
‖ 韓釐王 || 295-271 ||
‖ 桓慧王 || 272-239 ||
‖ 韓王安 || 238-221 ||
趙:
周穆王封造父于趙,故址在今山西省趙城縣西南
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趙將括。(趙國的將軍趙括。)――漢•劉向《列女傳》
遺趙王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王于是遂遣。
趙主之子孫。――《戰國策•趙策》
魏: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首先是魏國獨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爲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爲主將,孫臏爲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于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爲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采取退兵減竈、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竈,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竈,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竈。龐涓以爲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爲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爲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爲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爲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爲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爲國家。
楚: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向西溯江而上擴展到今四川東端,向北溯漢水而上擴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陽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擴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東沿淮水和江水擴展到今河南東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東南部、江蘇、浙江一帶。
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周師有較多俘獲;一次在十九年,周師還濟漢水,全軍覆沒,昭王本人也死在漢水中。這是西周曆史上的著名事件。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後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即揚越),至于鄂,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爲句亶王,中子摯紅爲鄂王,少子執疵爲越章王。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一度內亂。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爲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爲若敖(楚君無諡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爲若敖氏,是後來楚國的顯族。若敖二十年(前771年),西周結束。
春秋早期,若敖之孫熊眴(蚡冒)開啓濮地。熊眴卒,其弟熊通殺其子代立,遷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爲王,是爲楚武王。武王多次進攻漢以東的強國隨(在今湖北隨州)。文王時,楚更爲強大,淩江漢間小國,並北上伐滅申(在今河南南陽)、息(在今河南息縣)、鄧(在今湖北襄樊)等國。
春秋中期,楚成王屢次北上伐鄭,引起北方各國的聯合幹預。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合諸侯之師伐楚,與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東)。齊桓公卒,宋襄公乘機圖霸。公元前638年,楚敗宋于泓(今河南柘城一帶)。宋襄公傷股,病創而死,楚勢益張。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敗楚于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楚北上之勢暫時受挫。楚先後滅亡弦(在今河南息縣)、黃(在今河南潢川)等小國以及楚的同姓國夔(在今湖北秭歸)。穆王時,楚又先後滅亡江(在今河南息縣)、六(在今安徽六安)兩國。莊王時,楚的勢力達到頂峰。公元前606年,楚伐陸渾戎,觀兵周郊,問鼎大小。公元前597年,楚大敗晉師于邲(今河南鄭州西北,見邲之戰)。公元前594年,楚圍宋五月。楚並先後滅亡庸(在今湖北竹山)、舒蓼(在今安徽舒城)、蕭(在今江蘇徐州)等小國,終于稱霸諸侯、共王時,楚的勢力有所衰落,公元前575年,晉敗楚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見鄢陵之戰)。次年,楚滅舒庸(在今安徽舒城)。
春秋晚期,楚長期內亂。共王有子五人,子康王先立。康王卒,子郟敖立。康王弟子圍、子比、子皙、棄疾爭位。子圍殺郟敖先立,是爲靈王。靈王先後滅亡賴(在今湖北隨州東北)、陳、蔡。公元前529年,棄疾、子比、子皙乘靈王外出,攻入郢都,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爲王,子皙爲令尹,棄疾爲司馬。靈王餓死申亥家。後棄疾又逼死子比、子皙而自立,爲平王。平王暴虐,奪太子建之婦,殺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吳。楚昭王時,伍子胥勸說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506年,吳敗楚于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及鄂,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于秦。次年,秦、楚敗吳于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複國後,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爲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于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
戰國早期,楚惠王再度滅蔡,占領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簡王北上滅莒(在今山東莒縣)。簡王卒,聲王立,立僅六年,“盜”殺聲王。聲王子悼王晚年任用吳起變法,南收揚越,占領洞庭、蒼梧,楚複強大。
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占領吳故地,越從此破散。楚懷王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爲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今陝西商縣)、於(今河南西峽一帶)之地六百裏,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奏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于藍田(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其後裔退居閩越),設郡江東。
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懷王入秦被執,後三年死于秦,楚從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爲春申君)爲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爲哀王。哀王立僅二月余,爲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爲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
燕:
燕國是中國曆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爲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起源: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于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于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爲??的公子職,是爲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爲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爲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余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複國。
覆滅: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後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于秦。
齊:
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嬀姓。是爲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開國君主: 姜尚(呂尚,姜子牙,姜太公)
都城: 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地理位置 :今山東北部
建國時間:約前11世紀
滅亡時間:前379年(爲田齊所滅)(田齊)前221年(爲秦所滅)
曆史: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爲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爲霸主。公元前684年,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于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于柯。次年,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並與宋、衛、鄭會于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複會于鄄,開始稱霸諸侯。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爲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于召陵。此後,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鄭、許、曹于葵丘。齊霸業達于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于鞍(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于晉的中原強國。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公元前548年,崔抒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于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爲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爲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爲諸侯,遷齊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田齊嬀姓國家,出于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並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齊文公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爲齊侯。到威王 、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爲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爲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于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衆”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于成臯。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爲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爲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忌爲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複失地。齊雖複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著名戰役:
長勺之戰
葵丘之會
田氏代齊
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田單複國
齊國君主:
稱號 || 國 君 姓 名 || 在 位 年 份 || 在位年數
齊太公||姜尚,字子牙 || 前?年~前1000年 || 在位?年
齊丁公||姜伋 (一說姜及) || 前999年—前年 || 在位?年
齊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 在位?年
齊癸公||姜慈母 ||前?年~前?年 || 在位?年
齊哀公||姜不辰,一說姜不臣||前?年~前863年 || 在位?年
齊胡公|| 姜靜 ||前862年~前860年 || 在位3年
齊獻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 在位9年
齊武公|| 姜壽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齊厲公|| 姜無忌 ||前824年~前816年 || 在位9年
齊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 在位12年
齊成公|| 姜脫 (一說姜說)||前803年~前795年 || 在位9年
齊前莊公|| 姜購 || 前794年~前731年 || 在位64年
齊厘公|| 姜祿 || 前730年~前698年 || 在位33年
齊襄公|| 姜諸兒 ||前697年~前686年 || 在位12年
齊前廢公||姜無知(公孫無知)|| 前686年 || 在位2月
齊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齊中廢公||姜無詭 || 前643年 || 在位3月
齊孝公|| 姜昭 ||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齊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齊後廢公|| 姜舍 ||前613年 || 在位5月
齊懿公|| 姜商人 || 前612年—前609年||在位4年
齊惠公|| 姜元 || 前608年—前599年||在位10年
齊頃公|| 姜無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齊靈公|| 姜環 ||前581年—前554年 || 在位6年
齊後莊公|| 姜光 ||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齊景公|| 姜杵臼 || 前547年—前490年||在位58年
齊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 在位10月
齊悼公|| 姜陽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齊簡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齊平公|| 姜驁 ||前480年—前456年 || 在位25年
齊宣公|| 姜積 ||前455年—前405年 || 在位51年
齊康公|| 姜貸 ||前404年—前379年 || 在位26年
田齊
稱號|| 姓名 || 在位年份 || 在位年數
齊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齊廢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齊桓公||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齊威王||田因齊||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齊宣王||田辟強||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齊湣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在位17年
齊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齊廢王||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秦: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爲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爲諸侯,秦始建國,占領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于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爲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爲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爲一個大國。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http://baike.baidu.com/view/27270.html?tp=0_11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爲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是先秦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叠,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于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爲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爲《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爲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于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共497篇。 所記載的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貌,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曆史散文。它作爲一部反映戰國曆史的曆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是戰國曆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迹,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曆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曆來爲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于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于追逐名利。而且過于誇大縱橫家的曆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爲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爲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國策人物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事迹在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向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于運籌帷幄,爲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事迹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准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衆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准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爲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余光呢?如果賜一點余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麽妨礙呢?我自認爲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爲什麽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爲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于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爲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爲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爲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于《尚書》諸篇。
《戰國策》是一部先秦曆史文獻,因長于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共33卷,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國策》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于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爲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爲《戰國策》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爲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所記人物是複雜的,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顔;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的文章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爲生動,而且善于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于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曆來爲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于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于追逐名利。而且過于誇大縱橫家的曆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曆史著作,作者劉向。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爲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爲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爲曆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爲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曆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爲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爲資,據時而爲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爲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並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爲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爲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曆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于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顔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絕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于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遊離于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准、個人的恩怨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爲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遊士、俠士這一類處于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爲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爲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于《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于曆史的真實(當然從曆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曆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爲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曲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于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向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于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爲,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著,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卷”、“市義複命”、“複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系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才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爲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曆來家喻戶曉。由于《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曆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爲向前發展。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爲《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爲《戰國縱橫家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于《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于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向重編許多縱橫家言爲《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家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爲司馬遷、劉向所未見,爲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複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淩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于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向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複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武力,但也決定于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決定于軍事,而更重要的是決定于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爲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爲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複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于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爲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只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曆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致准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爲縱橫家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爲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家,前後頹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于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爲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沖冠、沈毅勇決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于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鹽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爲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啓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借來作爲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52.html?tp=0_11
東周列國志>百度百科
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關于 “列國”故事的平話,最早産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余邵魚(字畏齋)撰《列國志傳》,以烽火戲諸侯開篇,分節不分回,每節隨事立題。明末馮夢龍加以改編,凡余邵魚疏忽或遺漏的地方,都根據史書作了訂正,藝術上也有顯著的提高,改名爲《新列國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間,秣陵(今江蘇南京)蔡元放(名界,號七都夢夫、野雲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並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注釋,改名爲《東周列國志》。
作品簡評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曆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曆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于《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爲一爐,成爲一部結構完整的曆史演義。秦漢前的一些史家爲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曆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好智愚,畢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東周列國志》與其他史書一樣,以國家的興亡成敗爲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系。作者通過人物命運的沈浮,形象地告訴人們,能否注重道義,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最根本的依據。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義是對無意的闡發,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舉,民心亡,其政息。這種人本主義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千百年後,雖不乏其人,但這一時期的人和事,在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幾乎是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更是後人行事爲人的標准和榜樣。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贊揚了從善人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贊揚了那些見義勇爲、機智果敢的豪俠。 與這些正面人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也塑造了一些昏聵、殘暴、荒淫無恥的帝王、諸侯等統治者,和貪婪、奸詐。陰險的佞臣小人。作者對他們揭露與鞭撻的態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節的進展之中。
作品目錄
第 一 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第 二 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第 三 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 周平王東遷洛邑
第 四 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 鄭莊公掘地見母
第 五 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 助衛逆魯宋興兵
第 六 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 鄭莊公假命伐宋
第 七 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 公子翬獻諂賊隱公
第 八 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 敗戎兵鄭忽辭婚
第 九 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 十 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 鄭祭足被脅立庶
第十 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 鄭祭足殺婿逐主
第十 二回 衛宣公築臺納媳 高渠彌乘間易君
第十 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 鄭子鑾君臣爲戮
第十 四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 齊襄公出獵遇鬼
第十 五回 雍大夫計殺無知 魯莊公乾時大戰
第十 六回 釋檻囚鮑叔薦仲 戰長勺曹劌敗齊
第十 七回 宋國納賂誅長萬 楚王杯酒虜息嬀
第十 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 桓公舉火爵寧戚
第十 九回 擒傅瑕厲公複國 殺子頹惠王反正
第二 十回 晉獻公違蔔立驪姬 楚成王平亂相子文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 齊桓公兵定孤竹
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兩定魯君 齊皇子獨對委蛇
第二十三回 衛懿公好鶴亡國 齊桓公興兵伐楚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 會葵邱義戴周天子
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滅虢 窮百裏飼牛拜相
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裏認妻 獲陳寶穆公證夢
第二十七回 驪姬巧計殺申生 獻公臨終囑荀息
第二十八回 裏克兩弑孤主 穆公一平晉亂
第二十九回 晉惠公大誅群臣 管夷吾病榻論相
第三十回 秦晉大戰龍門山 穆姬登臺要大赦
第三十一回 晉惠公怒殺慶鄭 介子推割股啖君
第三十二回 晏蛾兒逾牆殉節 群公子大鬧朝堂
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衆 齊姜氏乘醉遣夫
第三十五回 晉重耳周遊列國 秦懷嬴重婚公子
第三十六回 晉呂郤夜焚公宮 秦穆公再平晉亂
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 太叔帶怙寵入宮中
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
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詞卻敵 晉文公伐衛破曹
第四十回 先軫詭謀激子玉 晉楚城濮大交兵
第四十一回 連谷城子玉自殺 踐土壇晉侯主盟
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陽受覲 衛元咺公館對獄
第四十三回 智寧俞假鴆複衛 老燭武縋城說秦
第四十四回 叔詹據鼎抗晉侯 弦高假命犒秦軍
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縗敗秦 先元帥免胄殉翟
第四十六回 楚商臣宮中弑父 秦穆公崤谷封屍
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簫雙跨鳳 趙盾背秦立靈公
第四十八回 刺先克五將亂晉 召士會壽余紿秦
第四十九回 公子鮑厚施買國 齊懿公竹池遇變
第五十回 東門遂援立子倭 趙宣子桃園強諫
第五十一回 責趙盾董狐直筆 誅鬥椒絕纓大會
第五十二回 公子宋嘗黿構逆 陳靈公衵服戲朝
第五十三回 楚莊王納諫複陳 晉景公出師救鄭
第五十四回 荀林父縱屬亡師 孟侏儒托優悟主
第五十五回 華元登床劫子反 老人結草亢杜回
第五十六回 蕭夫人登臺笑客 逢醜父易服免君
第五十七回 娶夏姬巫臣逃晉 圍下宮程嬰匿孤
第五十八回 說秦伯魏相迎醫 報魏錡養叔獻藝
第五十九回 寵胥童晉國大亂 誅岸賈趙氏複興
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軍肆敵 逼陽城三將鬥力
第六十一回 晉悼公駕楚會蕭魚 孫林父因歌逐獻公
第六十二回 諸侯同心圍齊國 晉臣合計逐欒盈
第六十三回 老祁奚力救羊舌 小範鞅智劫魏舒
第六十四回 曲沃城欒盈滅族 且于門杞梁死戰
第六十五回 弑齊光崔慶專權 納衛衎寧喜擅政
第六十六回 殺寧喜子鱒出奔 戳崔杼慶封獨相
第六十七回 盧蒲癸計逐慶封 楚靈王大合諸侯
第六十八回 賀傂祁師曠辨新聲 散家財陳氏買齊國
第六十九回 楚靈王挾詐滅陳蔡 晏平仲巧辯服荊蠻
第七十回 殺三兄楚平王即位 劫齊魯晉昭公尋盟
第七十一回 晏平仲二桃殺三士 楚平王娶媳逐世子
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 伍子胥微服過昭關
第七十三回 伍員吹簫乞吳市 專諸進炙刺王僚
第七十四回 囊瓦懼謗誅無極 要離貪名刺慶忌
第七十五回 孫武子臨陣斬美姬 蔡昭侯納質乞吳師
第七十六回 楚昭王棄郢西奔 伍子胥掘墓鞭屍
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 退吳師楚昭王返國
第七十八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 墮三都聞人伏法
第七十九回 歸女樂黎彌阻孔子 棲會稽文種通宰嚭
第八十回 夫差違諫釋越 句踐竭力事吳
第八十一回 美人計吳宮寵西施 言語科子貢說列國
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 納蒯聵子路結纓
第八十三回 誅羋勝葉公定楚 滅夫差越王稱霸
第八十四回 智伯決水灌晉陽 豫讓擊衣報襄子
第八十五回 樂羊子怒餟中山羹 西門豹喬送河伯婦
第八十六回 吳起殺妻求將 騶忌鼓琴取相
第八十七回 說秦君衛鞅變法 辭鬼谷孫臏下山
第八十八回 孫臏佯狂脫禍 龐涓兵敗桂陵
第八十九回 馬陵道萬弩射龐涓 鹹陽市五牛分商鞅
第九十回 蘇秦合從相六國 張儀被激往秦邦
第九十一回 學讓國燕噲召兵 僞獻地張儀欺楚
第九十二回 賽舉鼎秦武王絕脛 莽赴會楚懷王陷秦
第九十三回 趙主父餓死沙邱宮 孟嘗君偷過函谷關
第九十四回 馮諼彈鋏客孟嘗 齊王糾兵伐桀宋
第九十五回 說四國樂毅滅齊 驅火牛田單破燕
第九十六回 藺相如兩屈秦王 馬服君單解韓圍
第九十七回 死範睢計逃秦國 假張祿廷辱魏使
第九十八回 質平原秦王索魏齊 敗長平白起坑趙卒
第九十九回 武安君含冤死杜郵 呂不韋巧計歸異人
第一百回 魯仲連不肯帝秦 信陵君竊符救趙
第一百一回 秦王滅周遷九鼎 廉頗敗燕殺二將
第一百二回 華陰道信陵敗蒙驁 胡盧河龐煖斬劇辛
第一百三回 李國舅爭權除黃歇 樊於期傳檄討秦王
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 嫪毐僞腐亂秦宮
第一百五回 茅焦解衣諫秦王 李牧堅壁卻桓齮
第一百六回 王敖反間殺李牧 田光刎頸薦荊軻
第一百七回 獻地圖荊軻鬧秦庭 論兵法王翦代李信
第一百八回 兼六國混一輿圖 號始皇建立郡縣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4.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