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06 06:21:29| 人氣16,365| 回應13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恐怖偶像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啥是《恐怖偶像劇》(印刻,2002)?是《xx怪談》還是《貞子謎咒》或是……

非也!是小說家成英妹應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之遨所寫的、一種對日本偶像劇的改編成小說文本之文字遊戲,從2001年6月寫到2002年5月,每週一篇剛好五十二部偶像劇(p.201)。

是嗎?那你也剛好買有五十二部偶像劇,不然你也逐部給它評賞,看看日劇如何發揮日本伝統細膩的美感,如何?

值得嗎?花千字文去評「販賣愛情」的東西,太浪費生命了。

少來了!喜歡看還裝清高,別以為我不知你重看日劇時,不同於韓劇、中劇、好萊塢、甚至藝術電影等的跳著看,而是從頭看到尾。

別誤會,那是為了參考日劇細膩的角色肢體表演和運鏡,再加在嚴謹刻板的編劇中如何創新開場和結尾,還有……

洩底了吧!怕自己也陷溺於你所評的那些「文化批評」派的泥淖吧!別如此偽形,愛看就大聲的為其辯護。

難不成要我寫像《日劇完全享樂手冊》(紅色,1998)、《100%日劇通》(商周,2000)、《談一埸像日劇的戀愛》(新新聞,1998)等為日劇宣伝的書嗎?

不然用成氏以下態度來寫如何:「《恐怖偶像劇》完全否定了童話般絢爛的劇情,黑色幽默下彷彿蘊含著銳利的單刀,斬釘截鐵地毁滅一齣齣美夢……我覺得超現實感的喜劇與驚悚劇其實是可並行不悖的。」(p.203)

只可惜每篇約一千五百字的改寫,徙具「恐怖」的骨架,不但缺乏令人驚悚的血肉,也沒有令人發笑的淚涕。

這是字數所限,無法進一步發揮……

那《戀人啊》(p.120-132)字數增加了二倍,怎也寫的廢話連篇?裡頭不具魅力的對話,還不如其它各篇只有敘述骨架有可讀性。

我看這是駕御文字魅力的能力的問題,成氏的長篇小說《人類不宜飛行》,字數再多還是沒用。

要是同是女性作家的洪凌來寫的話,就可能將《恐怖偶像劇》驚悚的血肉刻劃出來了,這只要讀下洪凌的《肢解異默》(遠流,1995)便能感受到了。
 
偶像劇>維基百科

偶像劇,又稱青春偶像劇。是指集數不多(一般30集以內)、大量啟用面貌俊美的演員、符合社會流行的造型服飾、適合年輕人的偶像藝人、以細膩愛情戲為主、主要場景為現代的時裝電視劇、以青少年為主要收視對象的劇種。
該名稱今雖被廣泛使用,但其內涵卻並不太明確。一般說來,多指是發源於日本的電視劇種,在日本稱為「Trendy drama」,即「愛情時髦劇」或「趨勢劇」,多由日本人氣偶像演員或歌手主演。偶像劇與稍早流行於電視的「肥皂劇」或其他「時裝劇」最大不同的是,該劇種最先強調的並非劇本的張力,也不是演員的演技表現,而是演員的外表(年輕演員),而此種劇種的主角少見中、老年演員。
 
發展

一般來說,偶像劇起源於日本的1990年代的諸如《東京愛情故事》、《101次求婚》等,以偶像明星主演的12集日劇。不過也有人認為,偶像劇型態其實應該是來自美國的電視影集《飛越比佛利》(BEVERLY HILLS 90210)。另外也有人認為,偶像劇其實在菲律賓、印度的電視劇早就有類似的劇種。
迄今,偶像劇仍為電視劇中頗受歡迎的戲種,尤其是在亞洲。其劇本內容,除了普遍的愛情或青春劇之外,也發展成囊括戰慄、驚悚、詼諧。除了菲律賓與印度高產量,無法明確真正歸類於偶像劇的電視劇之外,日本、韓國(1993年投入)、台灣(1999年投入)、香港、中國大陸、南韓為主要偶像劇出產國(地區)。較著名的偶像劇如《流星花園》(台灣)、《宮 (電視劇)》(韓國),不但造成亞洲各國收視熱潮,甚至帶動這些地區的媒體產業。
台灣方面,台灣許多偶像劇劇集中經常有香港、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地活躍的演員登場。和日劇、韓劇等不同的地方是,台灣偶像劇的標題除了中文以外通常還有英文副標題,如「流星花園・Meteor garden」、「薰衣草・lavender」「惡男宅急便・express boy」「愛情白皮書・tomorrow」等。亦有許多在日本及其他海外拍攝的劇集,如「戰神~MARS~」等。現在的偶像劇佔了大部分是改編自日本漫畫的電視劇,如《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公主小妹》等。
台灣偶像劇始祖是2001年翻拍自日本漫畫的《流星花園》,當時除了造成筆墨難以形容的轟動,也創下最高平均收視6.43的成績。這項紀錄直到2005年7月17日才被 《王子變青蛙》以最高平均收視7.09、最高分段收視8.05打敗。現今台灣偶像劇的收視紀錄是為2008年3月起播出的《命中注定我愛你》以最高平均收視10.91、最高分段收視13.64保持,也是台灣2008年最轟動的一齣偶像劇。2009年有許多《模特兒》趕拍戲劇中,預計2009年上映。

主要劇種

雖說偶像劇內容包羅萬象,不過整體觀察,該收視族群喜愛的偶像劇類型,以「浪漫愛情」和「溫馨友情」為劇情主軸的偶像劇較受青睞。其中情感訴求確實較容易打動觀眾,而典型的羅曼史劇情特別能抓住女性觀眾的心,從數據分析發現年輕女性觀眾之中有82.8%特別喜愛描述浪漫愛情發展的偶像劇,原因可能是收視觀眾對羅曼史的嚮往,甚至投射於故事中的角色情節。

劇情特色

故事大多以愛情為主。
故事大多數有三角以上的複雜戀情。
故事使用優美浪漫的音樂作背景音樂。
男女主角其中一定有住在風景優美或高尚的屋子。
男主角在劇中的角色大多很受人喜愛。
女主角的角色性格大多是天真善良,樂觀積極。
女主角多數都是生長於單親家庭或家境貧困。
女配角大多是外表漂亮,但卻有野心。
男配角對女主角總是很長情和不斷的付出,卻無法得到芳心。
 
影響

偶像劇的風行連帶的造成諸多社會上諸多影響,如過度美化現實生活,造成許多涉世未深亦或是未出社會的年輕學子建立錯誤、偏差的價值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1%B6%E5%83%8F%E5%8A%87
 
 
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 by趙庭輝輔大影像傳播學系主任
 
中文摘要
 
本文的基本立場認為,臺灣目前的電視劇或偶像劇研究,忽略電視文本的分析,然而文本的特殊性是瞭解電視劇或偶像劇能夠造成流行性的原因。本文採取英國學者 J. Mcguigan建議的流行藝術取向,選擇 2001 年臺灣自製偶像劇萌芽時期,最值得關注的《薰衣草》作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瞭解這齣偶像劇是如何建構與再現愛情神話?以及這齣偶像劇的文本,如何與社會文化脈絡接合,而產生循環不斷的辯證關係?本文透過影像美學、精神分析與文化符碼等三個層面,對於偶像劇《薰衣草》進行文本解構,詮釋這齣偶像劇如何從年輕觀眾的日常生活中,挪用與剽竊、選擇與組合文本的結構性元素,透過電視機器的再製,為年輕觀眾再現與建構愛情神話。
 
壹、前言
 
2001 年 7 月,臺灣的電視臺開始「自製」偶像劇(trendy drama)1,華視首先以日本的神尾葉子漫畫為腳本,製播偶像劇《流星花園》,而臺視亦製播完全以本土劇本為主的《吐司男之吻》,在兩齣偶像劇紛紛獲得極高的收視佳績之後,臺灣的電視臺之間正式點燃「偶像劇戰火」,臺灣的偶像劇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特別是無線電視臺將其當成重新站穩八點檔的利器。而為要爭取年輕觀眾,與有線電視臺主流的大陸劇、日劇、韓劇、港劇等有所區別,無線電視臺競拍偶像劇,廣邀偶像歌手和綜藝節目主持人參與演出,並且大量地招募新人,2甚至民視還調整原有電視連續劇的播出時段,目的只是為要空出時間播出偶像劇。作為眾多電視劇類型之一的臺灣偶像劇,帶動新一波臺灣流行文化的風潮。臺灣的偶像劇捧紅許多新人,3也結合或塑造流行音樂的偶像歌手,4規定偶像歌手在發片之前,必須先拍攝偶像劇,5甚至臺灣的偶像劇亦結合網路媒體,例如吳宗憲率領旗下藝人演出的《極速青春》,必須透過網路才能收看,6這些策略的運用,完全在於迎合年輕觀眾的媒體使用習慣。臺灣的偶像劇也學習日本偶像劇,大量發行VCD、電視原聲帶等相關商品,同時外銷至世界各地,獲取大量商業利潤。7因此在 2001 年的臺灣電視圈刮起偶像劇旋風,使得傳統電視劇與單元劇毫無招架之力,同時吸納了綜藝、戲劇、唱片界人士,前仆後繼地投入偶像劇的拍攝與製作。8偶像劇能夠站穩八點檔,並且與原先的主流電視劇分庭抗禮,主要是電視臺和製作單位的商業行銷、包裝和宣傳策略奏效。電視偶像劇在上檔之前,不僅舉辦盛大的試片會,演員群的表演活動、男女主角與經紀人的關係,以及製作過程的辛苦波折,這些戲內戲外的花絮事件不斷地成為影劇新聞的焦點。製造相關話題新聞是一種「假事件」的公關活動,為新戲造勢,而劇集的男女主角都是當紅的跨媒體偶像,因為任何的動靜都會成劇迷矚目的焦點,達到相互哄擡的效果。9雖然臺灣自製的偶像劇在短短不到一年內,收視率普遍下降,加上各個電視臺連連虧損而呈現斥字,除了調降所有節目的預算之外,也開始購買成本低廉的韓劇,因此造成一股「韓流」,10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臺灣自製的偶像劇在流行文化空間中,確實形塑一種流行性(popularity)。固然臺灣自製的偶像劇,是藉著電視臺與製作單位的商業行銷、包裝與宣傳策略而走紅,但是純粹以收視率或商業行銷的方式,解釋偶像劇是否具有流行性值得懷疑,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臺灣偶像劇都受到歡迎,例如中視的《最佳嘿咻─水晶情人》、民視的《藍星》收視率均非常低,甚至後者更以七集草草結束。11從電視文本的內容來看,或許是傳統八點檔的連續劇,在情節鋪陳與呈現方面,已經讓觀眾倒盡胃口,因此讓偶像劇能夠有生存的空間。12臺灣的偶像劇以音樂包裝戲劇,烘托偶像魅力,讓演技欠佳、歌藝平平、口齒不清的帥哥美女,一夕之間成為夢幻(fantasy)偶像,在 2001 年半年內創造數億商機。演藝圈頓時成為偶像製造機,一個個速食偶像看得讓人眼花撩亂。13而臺灣的偶像劇與日本偶像劇最大的不同在於,日本是偶像才能演偶像劇,而臺灣則是偶像劇捧紅偶像。14此外,臺灣偶像劇的成功之道,在於「演員夠漂亮、情節夠夢幻、場景夠寫實」三大標準,而日本偶像劇則是將後兩個標準提升為「寫實般的夢幻情節、夢幻般的寫實場景。」15此外,偶像劇受到年輕觀眾的歡迎,主要原因在於演員的偶像魅力,事實上,能夠讓偶像劇走紅的是男主角而非女主角。16最重要的是,偶像劇對於浪漫愛情故事的描繪與憧憬,增添許多「童話式」的純情想像,17而且偶像劇強調燈光美、氣氛佳的要素,認為浪漫、唯美就是偶像劇成功的所有因素,往往導致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窘境。18在臺灣眾多自製、而且以本土劇本為主的偶像劇中,最為擅長描繪「愛情神話」的是《薰衣草》,它是 2001 年臺灣偶像劇萌芽時期,相當值得關注的一齣偶像劇作品。偶像劇《薰衣草》曾經創下一個臺灣電視史上的跨臺合作記錄,就是由無線電視臺(臺視)與有線電視臺(三立)的共同合作下,推出的偶像劇「第一劇場─薰衣草」。19帶來紫色浪漫的《薰衣草》,在 2001 年 12 月 6 日於臺視頻道首播,雖然是道地的臺灣本土原創劇本,但是卻深具韓國偶像劇《藍色生死戀》的影子,20然而《薰衣草》並沒有出現日本或韓國場景、人名,故事也不是從日本漫畫或韓國偶像劇改編,加上三立在八點檔《臺灣阿誠》播出前後,密集地播出兩分鐘《薰衣草日記》,為臺視九點檔播出《薰衣草》作足護航工作。同時《薰衣草》在臺視首播時,收視率在同一時段中是最高的,甚至於三立的兩分鐘預告篇《薰衣草日記》的收視率,還高過臺視播送的《薰衣草》。21偶像劇《薰衣草》與其他臺灣的偶像劇一樣,大量地啟用學生演員,他們大都第一次嘗試電視戲劇的演出。《薰衣草》中飾演「小童─童惟聖」的王建龍與「梁以薰」的陳怡蓉都是學生,必須應付繁重的課業與拍戲的雙重壓力。22《薰衣草》的收視率一直維持在四點多,對於臺灣眾多的電視頻道來說,這齣偶像劇的收視率,算是相當高的。23而且《薰衣草》也成功地邁向國際,短時間內即賣出北美、紐澳、星馬、越南、大陸與港澳等多國版權,其價碼甚至比《流星花園》高出好幾倍。24《薰衣草》更是出版相關的流行商品,除了海報與宣傳照之外,在唱片業普遍的不景氣聲中,飾演「季晴川」的男主角許紹洋所唱的《薰衣草》偶像劇電視原聲帶,可以賣到接近十萬張,25而《薰衣草:一個愛與承諾的故事》原著劇本,更是獲得出版市場的青睞。26然而偶像劇《薰衣草》帶來的流行性,絕對無法單單透過電視臺與製作單位的商業行銷、包裝與宣傳手法,就可以進行完整的解釋。因此本文的立場是,《薰衣草》能夠造成流行的原因,其實與文本的特殊性(specificity)有關,究竟《薰衣草》是如何建構與再現愛情神話?而究竟《薰衣草》偶像劇的文本,如何與社會文化脈絡(context)接合(articulation),而產生循環不斷的辯證(dialectical)關係?
 
貳、流行藝術取向的偶像劇研究
 
臺灣目前有關電視劇的研究,已有初步的具體成果,在這個學術領域中,主要有兩大主流。第一個主流是有關傳統電視連續劇與單元劇的研究,又可分成三種主要的取向,首先,是針對電視劇的製作與播出生態進行分析,著重電視劇在製播過程中受到那些因素影響(王韻儀,1986);電視臺在製播電視劇時,如何進行品質管制的問題(高世威,2000);以及藉由政治經濟學取向,探討臺灣電視劇的製作與播出,以及如何從國內產製並且行銷到海外華人社會(汪子錫,1995)。接著,是針對電視劇的形式或內容進行分析,包括以敘事分析探討電視劇的形式結構(蔡琰,1996a;劉菁菁,1987),以類型分析說明電視劇的分類(蔡琰,1995a;1996a),或以傳播社會學的角度探討電視劇的社會功能、價值(包含意識型態)與變遷(樊楚材,1966;郭江東,1978;夏士芬,1993;雷庚玲,1996;盧嵐蘭,1996;蔡琰,1993,1994a,1994b,1995b,1996b,1998a,1998b;陳慧婷,1999)。最後,則是針對電視劇的收視者進行閱聽眾分析(牛慶福,1972;盧嵐蘭,1996;秦嘉菁,1999;王敏如,2000;謝佳凌,2001)。在這個傳統的電視劇研究領域中,絕大多數電視劇研究者的基本立場,事實上受到實證主義(positivism)與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的影響,相當強調電視劇在傳播過程中的社會功能。在這些研究者之中,蔡琰的一系列研究算是相當特殊的,她大量引用源自文學或戲劇理論的觀點,但是在進行實際分析時,卻採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似乎意在證明電視劇的敘事結構或者類型,具有相當程度的普同性(universality),然而卻忽略電視文本的特殊性。當然,電視劇確實具有某種程度的敘事結構(S.R. Kozloff,1992:93),才能被觀眾認出是某種特定類型,有時電視類型甚至相互混淆,根本無法界定類型的界線(J. Feuer,1992:158)。因此透過敘事分析勾勒出電視劇的敘事結構或者類型有其必要,但是如果單單以敘事分析,解釋臺灣電視連續劇與單元劇的敘事結構或者類型(蔡琰,1999),卻無法顧及電視文本的攝影鏡頭、燈光、場景、化粧、服飾、主題曲與背景音樂等影像與聲音符碼,其實就無法透過這些看似自然化(naturalized)的組合,深入詮釋電視劇文本的建構與再現,同時也忽略電視劇類型的存在與持續,更是電視文本與社會文化脈絡不斷辯證的結果。第二個主流是有關偶像劇的研究,特別是日本偶像劇造成的流行文化現象,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與關注,而且在近十年來,批判研究(政治經濟學分析)與文化研究(接收分析)介入偶像劇的學術領域,因此亦累積相當數量的文獻。
 
臺灣有關日本偶像劇的研究又可分成兩種主要的取向,首先,是討論日本偶像劇的生產、製作與行銷等問題,以全球化的角度檢視日本流行文化商品(包括日本偶像劇)的運作邏輯(岩淵功一,1998),以政治經濟學與文化工業的概念批判日本像劇的產製與行銷(蘇宇玲,1999)。這個取向的主要興趣在於討論日本偶像劇的生產機制,其中對於日本偶像劇的文本特徵僅僅稍為觸及,無法進行深入的詮釋,原因在於,「臺灣」的研究者不能夠詮釋偶像劇中的「日本」文化特質。27。甚至有時將日本偶像劇與臺灣傳統的電視連續劇與單元劇進行比較(趙喬,1997;蘇宇玲,2000),形成不對等的關係,因為兩者的本質與類型完全不同。另外,則是針對收視日本偶像劇的臺灣閱聽眾進行分析,例如王幸慧(1999)詮釋網路上的日劇迷討論如何收視日本偶像劇;蘇宇玲(1999)的研究也透過網路上日劇迷的討論,作為處理閱聽眾接收時的分析資料;而林瑞端(2000)則針對臺灣的青少年在收看日本偶像劇時,如何進行媒體消費而且取得文化認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是透過接收者的書寫與口語陳述,作為詮釋實踐的來源,研究重心在於閱聽眾本身,而不是偶像劇文本的符碼再現。根據前述,目前臺灣有關電視劇或偶像劇的學術研究,事實上確實忽略電視文本的分析,因為長久以來受到實證主義與行為科學的影響,研究者將電視文本看作是一種娛樂商品,所以缺乏研究的必要性。此外,即使是源自批判研究的政治經濟分析與文化研究的接收分析,也將電視文本的存在看作理所當然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造成電視劇或偶像劇的學術研究,著重於天平的兩個極端:包括電視臺與製作生態的實證分析或政治經濟分析、以及電視觀眾的閱聽眾分析或接收分析。所以過於著重社會結構現象面的解釋(explanation),卻忽略偶像劇的文本流行性、以及偶像劇文本與社會文化脈絡之間辯證關係的詮釋(interpretation)。
 
英國學者 J. McGuigan(1987)在〈TV Drama and Media Education〉一文中指出,電視劇的研究主要有三種取向,一是文學取向(The Literary Approach)。這個取向的研究者主要來自文學領域,因此將電視劇看作文學作品,然而卻忽略電視劇再現的影音形式(audio-visual form),比較注重的是電視文本的典律(canon),所以經常提出的研究問題是:電視劇作者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對於 J. McGuigan 來說,文學取向的電視劇研究過度運用文學批評已經建立好的模型,擡高電視劇作為文學作品的地位。
二是流行藝術取向(The Popular Arts Approach)。這個取向的研究者主要來自電影領域,目的是將電影看作與文學具有同等的學術地位,專門研究歐洲「藝術」電影(European ‘art’ cinema)與深受好評的好萊塢「大眾娛樂」電影(Hollywood ‘mass entertainment’ cinema)。對於 J. McGuigan 來說,流行藝術取向以藝術眼光評價流行形式,因為「流行」這個字眼已經被作者論(authorship)與典律主義(canonization)簡化。他認為電影研究最終仍然必須從純粹藝術本質的陷阱中「逃脫」,而導向類型與意識型態的研究。因此採取這個取向的電視劇研究亦經歷相似的過程,也就是說,必須結合美學與文化批評的方式,進行電視劇的研究。
三是媒體研究取向(The Media Studies Approach)。這個取向是以電影與電視研究為基礎發展出來的領域,主要關切的研究問題是社會再現(social representation),也就是接收者本身,因此不再以抽象方式評價電視劇的美學本質,而是注重跨越流行文化形式的意義生產與消費。這個取向絕大多數都以肥皂劇(soap opera)為研究對象,經常提出的研究問題是:為什麼這齣肥皂劇這麼流行?肥皂劇如何再現當代英國的社會?以及肥皂劇如何建構女性觀眾的認同?對於 J. McGuigan 來說,雖然採用這個取向能夠深入瞭解人們每天的文化經驗,而且這個取向認為自己是毫無價值判斷的(non-evaluative),但是這個說法卻令人質疑,因為價值判斷本身不僅是美學的(aesthetic),同時也是具有政治意涵的(political),所以這個取向完全無法回答女性觀眾在收看肥皂劇時,在愉悅(pleasure)與壓迫(oppression)之間的矛盾情結。
 
本文採取的是流行藝術取向,以電影與電視研究的文本分析為基礎,兼具美學與文化批評,選擇偶像劇《薰衣草》進行文本解構(textual deconstruction),並且以這齣偶像劇的影像美學(visual aesthetics)、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以及文化符碼(culturalcodes)等三個層面,詮釋偶像劇《薰衣草》如何從年輕觀眾的日常生活中,挪用(appropriate)與剽竊(plagiarize)、選擇與組合文本的結構性元素(structural elements),透過電視機器(apparatus)的再製(reproduction),為年輕觀眾再現與建構愛情神話。參、偶像劇《薰衣草》的影像美學根據 A.A. Berger(1998)的說法,電視最小的意義單位是畫面(frame),也就是在三十分之一秒內,電子束掃描映象管的全部過程,然而這個過程時間相當短暫,缺乏實質的分析意義。因此他認為,可以將能指(signifier)看作攝影機的鏡頭,所指(signified)則看作鏡頭所產生的意義,此外,燈光、顏色、音效、音樂等元素,亦可看作能指與所指的關係而加以詮釋(如表一與表二)。
表一、攝影機鏡頭能指與所指的關係能指/鏡頭定義所指/意義特寫臉部、物體近攝親密、細則、基本鏡頭語言中景全身、中距離近攝人事物互動關係遠景背景與演員環境、範圍、距離、場景界定大遠景空間、景深空間、場面界定,非主要鏡頭語言景深畫面深度真實空間的立體感,非主要鏡頭語言(資料來源:引自 A.A. Berger,1998:38─39)
表二、攝影機運用技巧的能指與所指的關係能指/運用技巧定義所指/意義仰拍攝影機從下往上拍權力俯拍攝影機從上往下拍渺小、微弱伸縮入鏡攝影機鏡頭接近注意、集中伸縮倒鏡攝影機鏡頭退後展示主體與環境,畫面空間的展現淡化影像漸現於螢幕開始淡出影像漸逝於螢幕結束溶鏡影像漸逝疊印影像漸現空間時間的轉換與抽離跳接從一影像跳接另一影像即時、興奮、空間時間的轉換(資料來源:引自 A.A. Berger,1998:38─39)根據 A.A. Berger 上述的分析架構,偶像劇《薰衣草》的影像美學本質在於,拍攝鏡頭與畫面構圖深具電影技巧,特別是經常以大遠景鏡頭(extreme long shot)呈現自然的奇麗壯觀(spectacle),主要在呈現空間的影像美感,突顯劇中人物與角色的渺小。這與一般偶像劇在取景上通常以中景鏡頭(medium shot)或遠景鏡頭(long shot),強調被攝物的互動關係與場景設定的作法迥然不同。《薰衣草》也是最具有漫畫特質的一齣偶像劇,無論在電視劇的片頭、畫面、構圖與影音美學的呈現,甚至是相關的流行商品,例如原著劇本或VCD的包裝等,都具有紫色夢幻的漫畫色彩。
這齣偶像劇分成十集,每集都有一個主題點出該集的故事大綱,相當容易閱讀與瞭解,符合年輕觀眾的視覺感官經驗,無論在原著劇本或電視文本中,這些劇集的主題與顏色,都有如年輕觀眾(特別是女性的年輕觀眾)經常使用的筆記本或日記本一樣,具有鮮豔亮麗的外表與質感,讓每一個人可以記下許多心情故事。28「筆記本」或「日記本」是所有年輕觀眾在學習上的共同經驗,這也就是為什麼三立電視臺播送的《薰衣草日記》,會比臺視的《薰衣草》收視率來得高的原因。
 
《薰衣草》的片頭畫面與其他電視偶像劇有相當大的差異,因為不僅完全以紫色為畫面的基本色調,而且在介紹劇中人物出場時,搭配真人畫面與動畫。薰衣草的顏色本來就是紫色,而它的顏色與外觀是薰衣草的能指,所指的意涵在於象徵唯美浪漫的意象。薰衣草這個原本並非臺灣本土的植物,能夠進入臺灣的社會而產生文化意涵,其實與當代流行文化形式(例如日劇與旅遊情報),不斷地論述日本北海道(Hokaido)富良野(Furano)薰衣草田的美麗景致,並且將其當作唯美浪漫的象徵有關。這齣偶像劇的片頭畫面大約有一分二十秒,伴隨著片頭曲《花香》,呈現在觀眾眼前,為整齣偶像劇想要表達的氣氛定調。雖然整個片頭都是由劇中的片段剪接而成,但是劇中人物出場時,經常被切割成兩格或三格的畫面,並且以 360 度的旋轉鏡頭,以搖鏡(pans)與凝鏡(freeze frame,電影動畫常用的動作技法)呈現(焦雄屏等譯,1997)。29這種類似平面漫畫的動態影像,增添《薰衣草》真實/夢幻之間的兩元對比。當劇中演員被切割成兩格畫面時,左邊是真人而右邊是其動態影像;而當劇中演員被切割成三格畫面時,真人則被擺在中央的位置,而左右兩格畫面都是其動態影像。片頭畫面的片尾是一大片草原,後方則是一個池塘,梁以薰從電視景框左方入鏡,而季晴川則站立在電視景框右側中央的位置,梁以薰奔向他,兩人相互擁抱,畫面中出現以紫色書寫的「薰衣草」三個字,而且字旁充滿著滿天星般的花點。這個片頭畫面的片尾其實就是偶像劇的開場白與拉起的布幕,引領年輕觀眾進入愛情神話的想像之旅。整個片頭畫面或整齣偶像劇,雖然也有一般偶像劇的中景與遠景鏡頭,但是經常是由三個主要鏡頭交替出現完成,藉以塑造唯美浪漫的意象,包括大遠景、慢動作(slow motion)或凝鏡(freeze frame),以及特寫,偶像劇《薰衣草》鏡頭的表現方式事實上比較接近電影技巧與拍攝手法。大遠景鏡頭在這齣偶像劇中,主要是在畫面規格較小的電視景框中呈現歌頌自然與歡樂的氣氛,例如一大片草原的自然景觀(第八集)、梁以薰的生日派對(第三集)、梁以薰與季晴川到山上看煙火(第四集),以及季晴川「尋找薰衣草戀人」演唱會的實景(第二集)等。慢動作或凝鏡則是描繪無奈的情緒或命運的作弄,像是代表季晴川的心情(第二集)、他與梁以薰擦身而過卻無緣相遇(第二集與第三集)、相遇之後兩人沒有未來的情節(小童與Maggie 的介入,形成三角戀情),以及梁以晨(第五集與第七集)與梁以薰(第九集與第十集)姐妹的死亡等。最後,特寫鏡頭則通常聚焦於許多年輕人的物品,例如流行音樂雜誌(第一集)、手機(第六集)、草莓蛋糕(第六集)等,而最特別的是這齣偶像劇的信物─「薰衣草瓶」(第一集已經出現)與項鍊(第六集首次出現)。薰衣草瓶是男女主角重新見面時的信物,他們手中持有一模一樣的薰衣草瓶,就是兒童時期的季晴川在移民美國之前送給梁以薰的,此外,項鍊則是兩人在成年相遇之後真正定情的信物。R. Barthes(1973)在《神話學》(Mythology)中強調,符號表意的運作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符號的外延意義(denotation),第二層次是符號的內涵意義(connotation),在這個層次上,內涵意義很自然的就會掏空與挪用外延意義,是神話(myth)產生的過程,目的在建構新的意義,而神話和內涵意義均與意識型態有關,因此在第二層次上,流行文本中的每一個符號都帶著不同的意識型態訊息。第三層次是神話學(mythology),就是多種神話的組合,其符號的運作必須經由文化成員的同意,並且形成一種「相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而對於文化成員產生影響。因此薰衣草瓶與項鍊已經透過內涵意義,掏空與挪用其原本的外延意義,為這齣偶像劇的愛情神話建構新的意義,也就是說,一個原本極為平常的薰衣草瓶,成為「等待愛情」的象徵物(symbolic object),而項鍊在愛情的術語中,就是「圈住」某人的文化象徵。此外,在攝影機運用技巧方面,這齣偶像劇經常使用兩種方法,一是仰拍(low angle)與俯拍(high angle),目的是突顯劇中人物與角色之間的權力關係,例如小童巧遇季晴川,兩人為了梁以薰而發生爭執,然而拍攝小童的是俯拍,卻以仰拍呈現季晴川的影像,顯示季晴川與小童在愛情上的權力關係,前者是具有優勢、而後者是渺小且微弱的(第四集)。二是跳接(jump-cut),透過鏡頭間急促而且斷斷續續的連接,轉換時間與空間,使得情節產生兩元對立,例如季晴川的經紀人Peter(夏靖庭飾)擺好他的小學照片與薰衣草瓶,當他看得出神時,鏡頭立刻跳接到梁以薰在自己房間內,看著同樣的照片與薰衣草瓶(第一集);再如成年的梁以薰獨自一人來到兒童時期與季晴川道別的廢棄花坊,以俯拍方式突顯梁以薰的渺小與微弱,然而鏡頭立刻跳接到他們在兒童時期第一次來到這個花房的情景,最後鏡頭又跳接回到成年的梁以薰(第二集)。在整齣偶像劇中,唯一透過倒敘的情節是季晴川前往錄音室練唱之前,親吻梁以薰的額頭對她說:「待會見」(慢動作鏡頭),鏡頭卻立即跳接到兩年後梁以薰的墳墓,可以說是《薰衣草》中時空轉換最為強烈的一個場景(焦雄屏等譯,1997)。30
 
肆、偶像劇《薰衣草》的精神分析
 
事實上,偶像劇《薰衣草》的情節發展,完全圍繞在薰衣草瓶這個象徵物的出現(presence)與消失(absence),當它出現時愛情就帶來希望,而當它消失時愛情就帶來絕望。薰衣草瓶已經成為一個象徵抽象神話的具像器物,它代表的是愛情與希望,擁有薰衣草瓶對於男女主角來說,就是勇於追求愛情的表徵。以 S. Freud(1927)的話來說,戀物癖(fetishism)是去除象徵物的物理屬性,追求慾望(desire)的心理歷程,因此薰衣草瓶是一個戀物癖者(fetishist)的愛戀對象,消除觀看者(梁以薰或季晴川)與被觀看者(薰衣草瓶)之間的距離,並且提高被觀看者的影像美感,而將其轉化為透過觀看就能夠滿足的事物。所以薰衣草瓶已經成為帶領觀看者進行愛情想像的能指,是一種對於愛情的拜物現象。薰衣草本身的花語是「等待愛情」,完全烘托出這齣偶像劇的敘事核心。劇中的女主角名字梁以「薰」、「薰衣草瓶」,以及劇名《薰衣草》,共同塑造這齣偶像劇再現與建構愛情神話的象徵物,以 R. Jakobson(1987)的話來說,隱喻(metaphor)是指透過替換的聯合而佔有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某個符號已經被另一個符號取代,隱喻意味著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地位轉移(transposition)與錯置(displacement),特別在視覺影像上,隱喻是自然而然構成的(也請參閱 H. Bredin,1984)。原本只是一種植物類別的薰衣草,在偶像劇《薰衣草》中是愛情神話的隱喻,而 J. Lacan(1977a,1977b)更是繼承 R. Jakobson 的隱喻概念,並且擴展至精神分析的領域之中。對 J. Lacan 來說,隱喻是一種意義凝縮(condensation)的過程,將原本的所指轉變成能指,因此形成反覆不斷的能指鍵(chain of signifiers),例如梁以薰在第二集裏對於季晴川的內心獨白(monologue):「你送我薰衣草,可是你知道薰衣草的花語是等待愛情嗎?」換句話說,無論是梁以「薰」、「薰衣草瓶」,以及劇名《薰衣草》,都是這齣偶像劇建構與再現愛情神話的能指鍵中不斷取用的能指。偶像劇《薰衣草》的故事,主要描述青梅竹馬的梁以薰與男主角季晴川(許紹洋飾)情感甚篤,然而季晴川一家卻移民美國,他送給梁以薰「薰衣草瓶」,兩人相約在梁以薰二十歲生日當天,在曾經就讀的小學見面,但是由於時空環境的變遷與不同的人生際遇,他們兩人相見的過程卻歷經幾番波折。這齣偶像劇的構想似乎是相當單純的,甚至是每一個成人兒童時期都曾經擁有的「兩小無猜」故事,例如在第一集裏,男女主角的國小同學在教室起哄說:「季晴川愛梁以薰」。以 S. Freud(1924)的話來說,這種愛情關係處在前伊底帕斯階段(thePre-Oedipus Complex Phase),完全受到快樂原則(principle of pleasure)的支配,這是一個尚未真正進入主體位置的階段。換句話說,男女主角在兒童時期的愛情關係是不真實的,因為沒有受到現實原則(principle of reality)的考驗。然而為什麼偶像劇《薰衣草》,可以將這種在實際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完全「封閉」在無菌的實驗室中所發生的愛情關係,塑造成感人肺腑的愛情神話?因為這種愛情故事是每個成人未能完成的夢想,它的重點是將愛情故事封閉在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的牧場裏,這是一個猶如母親子宮般的安全地帶。以 S. Freud(1914)的話來說,因為這個夢想被壓抑到潛意識(unconsciousness)中,所以《薰衣草》的愛情故事與牧場情景只是將潛意識受到壓抑的慾望(desire)重新喚起而已。這齣偶像劇的主要情節,都是在稱為「童話」牧場的場景中發生,暗喻在這個受到保護的未成年世界裏,一切的愛情故事都具有童話般的夢幻景象,如果想要脫離前伊底帕斯階段,那麼每個未成的熟青少年,都必須經過愛情的淬煉才能夠邁向成熟。然而這個經過愛情的淬煉邁向成熟的過程,其實是從潛意識中喚起被壓抑的慾望,是一種永遠無法滿足的想像狀態。J. Lacan(1977a,1977b)將這樣的想像狀態稱為鏡像階段(mirror phase),對 J. Lacan來說,鏡像階段發生於尚未具有獨立行動能力的嬰孩,在鏡前初次見到自己的影像,而顯露出欣喜莫名的表情。只是這個認同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誤認(misrecognition),嬰孩從鏡像中看到的自我影像其實是錯誤的再現,導致自我(ego)的形成永遠沿著虛構的方向發展,導致主體的發展與自我的形成產生異化與疏離。因此 J. Lacan 建立一個三元結構論述這個誤認的過程,包括想像的次序(imaginaryorder),是指對於自身影像或某種原始意象的「自戀式」認同,也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透過想像而對於某個對象投射產生的理想化認同。然而這個理想化的認同必須被第三者介入,才能打破原本「一對一」的想像關係,這個第三者是指「象徵的」或「語言的」次序(symbolic/linguistic order),J. Lacan 稱為父的法則(The Law of Father),當主體掌握父親的語言規律就獲得主體位置的身份,也就是說,主體已經進入社會文化的法則之中,但是主體的慾望仍然被放逐到潛意識裏,這個受到壓抑的慾望是主體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部份。偶像劇《薰衣草》一直在表達「永生不渝」的愛情神話,例如梁以薰的死黨小卉在第一集中對她說:「妳還在等妳的薰衣草戀人呀?都什麼時代了,不會有那種純純的愛情了。」再如男女主角季晴川與梁以薰,經常以內心獨白的方式,傳遞他們在不同時空中,對於愛情的強烈感受,而且這些獨白也是牽引故事情節的重心。以 J. Lacan 的話來說,這齣偶像劇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其實是一種誤認鏡像的過程,而且這個愛情神話只是自戀式的想像認同,也就是說,讓這個愛情神話停留在想像的次序之中,不論是梁以晨與杜修祺、或梁以薰與季晴川的愛情關係都拒絕第三者的介入,因為第三者的介入就是破壞愛情神話的始作俑者。這齣偶像劇中的王醫師(苗子傑飾)與 Peter 就是第三者,王醫師取代梁以晨與梁以薰姐妹逝去的父親,而 Peter 亦取代已經自殺的季晴川父親,成為他們理想父親(ideal father)的鏡像投射。由於梁以晨與梁以薰姐妹的母親不可能取代父親的地位,所以暗戀梁以薰母親的王醫師打破梁以晨與梁以薰原本和母親「一對一」的想像關係,甚至鼓勵這兩個姐妹各自的愛情關係,例如他在第五集中,以「英國夏天」的比喻,鼓勵梁以薰應該好好把握短暫的人生,所謂的把握其實是指對於愛情關係的執著與堅持,這位理想父親將「英國」轉化成為愛情的能指,表意這個充滿著浪漫與詩意的國度是愛情的真實意涵。而 Peter 也打破季晴川和母親「一對一」的想像關係,季晴川與梁以晨和梁以薰一樣,歷經同樣鏡像階段的幻滅過程。他常常作惡夢,在第五集中這個夢境非常明顯,他已經自殺的父親對他說:「爸爸讓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晴川記得愛情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值得相信。」其實季晴川的經紀人 Peter 只是偶然在美國發現他的演藝才華,因此願意培養季晴川成為一名偶像歌手,然而從此以後 Peter 取代他原有父親的地位,成為季晴川「父的法則」語言與行動的替代者,亦成為他理想父親的鏡像投射,他就像是一名「真實父親」一樣,不僅管理季晴川的演藝事業,同時也控制他的生活作息。然而以 S. Freud 的話來說,當這個猶如母親子宮般的安全地帶被侵入時,也就是當這個提供想像的愛情關係遭到現實原則支配時,這些未成熟的青少年卻想要回歸潛意識裏尋找那個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因為這些成年人的「出現」,與薰衣草瓶的「消失」一樣,不斷地幹擾這些未成熟青少年的愛情關係,重點是他們想要讓這些愛情關係停留在前伊底帕斯階段、或是停留在誤認自我影像的想像次序之中,享受自戀式認同的愉悅與樂趣,因此這齣偶像劇的主要場景是「童話」牧場,而梁以薰與季晴川婚後則避居偏遠的漁港,但是拒絕成長的結果卻導致內心的掙紮與矛盾,因此解決這個精神焦慮的唯一方式就是「死亡」。
 
伍、偶像劇《薰衣草》的文化符碼
 
(一)流行音樂與愛情聯結
 
流行音樂在《薰衣草》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齣偶像劇中的演員對白遠比一般電視劇來得少,經常透過流行音樂的樂音伴隨著劇情的發展,藉以描繪這些演員的內心感受。而流行音樂更是直接與愛情意象聯結起來,例如季晴川在音樂創作上遭遇瓶頸,被指為「沒有感情的音樂」(第三集),唯一能夠懂得他音樂的人是梁以薰,因此她說:「我好像明白他想說的...為什麼這音樂聽起來像在哭泣一樣?」(第四集)然而當季晴川在受到親情的創傷(在美國,父親殺害母親之後自殺)而不再相信愛情之後,卻在一場交通意外中,明白誰是他生命中最想珍惜的人(第五集與第六集),他的音樂創作隨即獲得突破,創作這齣偶像劇的片尾曲《幸福的瞬間》,並且將這首樂曲放在梁以薰的手機鈴聲之中(第六集)。最後,讓梁以薰與季晴川重拾感情的,竟然是季晴川的小朋友歌迷小雨,她向梁以薰說:「妳為什麼要和 LEO(季晴川的英文名)分手,你們就像童話故事裏的王子與公主,分手是會破壞結局的。」(第九集)劇中的季晴川不僅走紅於美國、日本大阪,更向臺灣流行樂壇進軍,一方面暗喻臺灣流行音樂的國際化,其中最重要的演唱會「尋找薰衣草戀人演唱會」、以及在童話牧場舉辦歌友會的排場與播送,在在結合年輕觀眾真實世界中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劇中虛構的季晴川,其實在真實世界中也是一名真正的歌手─許紹洋,而且季晴川與許紹洋的人生背景非常相似,因此這齣偶像劇混淆了虛構/季晴川、真實/許紹洋之間的界線。對於 D. Hebdige(1979)來說,青少年次文中最為重要的符號就是流行音樂與服裝造型,然而當這兩種符號透過文化工業與傳播媒體予以收編(incorporation)之後,就成為一種商品形式,這種商品形式藉由包裝已經扭曲了原本青少年次文化的創造力,甚至連歌迷都成為文化工業與傳播媒體的操弄對象。因此流行音樂不僅使青少年次文化的反抗與顛覆力量趨於緩和,而且成為完全僵化與標準化的商品,根據 D. Hebdige 的觀點,流行音樂在《薰衣草》偶像劇的文本中已經完全被收編,不僅刻意塑造浪漫的氣氛與情調,企圖為其作為商品形式脫罪,同時藉由電視原聲帶的發行,偽裝成青少年次文化的一環,因此完全喪失流行音樂原本的批判精神。
 
(二)服裝造型與階級意識
 
以 D. Hebdige 的話來說,另一個作為青少年次文化重要符號的服裝造型,然而在《薰衣草》這齣偶像劇中,亦受到文化工業與傳播媒體的操弄,而完全喪失青少年透過服裝造型作為反抗與顛覆的批判力量。這些年輕演員除了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梁以晨(林姮怡飾)與梁以薰姐妹之外,幾乎所有的人都充滿著年輕陽光的朝氣,像是暗戀梁以薰的小童,以及梁以薰的兩個「死黨」:暗戀小童的晶晶(陳喬恩飾)與小卉(柯以柔飾)等。雖然這些年輕人是在牧場工作,但是服裝造型與穿著打扮卻有如都市青少年,模仿都市青少年的風格而且透過精心設計,是偶像劇必備的基本結構性元素。例如小童鬆垮的牛仔褲與帥氣的夾克,表現年輕男性陽光與豪邁的陽剛特質(masculinity),而梁以薰、晶晶與小卉淺色或溫暖色調的高領毛衣、碎花裙或白色裙子,以及豔麗色彩的頭巾,不僅充滿著優雅秀氣的陰柔特質(femininity),而且具有歐洲鄉村女性打扮的夢幻美。因此他們在外觀上完全沒有牧場工作者的骯髒與邋遢,特別是他們主要的工作地點是花房,而「花房」原本具有一種將鄉村「勞動」生活提升至都會生活品質的「高貴」意象。這齣偶像劇中的年輕演員都具有中產階級、甚至貴族階級的生活型態,例如牧場所有人是小童的父親,而且這個牧場還是他所有經營企業中的一環而已,小童的代步工具是豪華帥氣的休旅車。梁以晨的男友杜修祺(陳滕龍飾),是就讀「臺大」的高材生,不僅具有中上階級的教育背景、英挺帥氣的外表,而且騎著一輛「超炫」的越野型機車。而作為流行音樂歌手的季晴川,他的「偶像」形象,完全透過服裝造型與穿著打扮呈現出來:太陽眼鏡、敞開胸膛的緊身黑色襯衫、窄管的皮褲,再現一種年輕男性偶像必須具有的「超酷」特質,而他不僅出有車,而且都是「Benz」或「BMW」的敞篷式跑車,完全滿足年輕觀眾對於上流社會奢華物質生活的想像。更重要的是,梁以晨與梁以薰姐妹的住家有如歐洲童話中的美麗小屋(首次出現是在第二集),不僅是兩層樓的「透天厝」建築,而且屋前還有花園庭院,家中的環境佈置相當優雅與高貴。倆姐妹猶如歐洲童話住在城堡中的公主,一直等待著白馬王子出現帶來浪漫夢幻的愛情。然而梁以薰的母親(徐貴櫻飾)在劇中只是一名護士,同時梁以薰的父親早就已經因
為先天性心臟病過世,事實上,她的母親根本無法以如此上流社會的生活品質,供應梁以薰姐妹的所需。以 K. Marx(1867/1967)的話來說,社會階級(social class)的產生是因為經濟與資本累積的結果,而且社會階級的隸屬與階級意識(class consciousness)有關,布爾喬亞(中產)階級(bourgeoisie)不斷地對普羅(勞工)階級(proletariat)灌輸錯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而讓普羅階級喪失反抗能力,服膺布爾喬亞階級的意識。偶像劇《薰衣草》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的幫兇,鞏固文化工業與傳播媒體的商業利益,刻意選擇和改造青少年的服裝造型與穿著打扮、以及代步工具與居住環境,為年輕觀眾錯誤地再現與建構屬於中產階級或貴族階級生活型態的想像,透過電視機器的操弄,合法化(legitimate)一個「虛無」世界存在的可能。
 
(三)父權意識型態價值觀的顛覆與捆鎖
 
偶像劇《薰衣草》中的幾個愛情故事主軸,看似顛覆父權意識型態(patriarchalideology)的價值觀,例如身兼父職(fatherhood)的梁母阻擾梁以晨的戀情(第三集),而為要迎合年輕觀眾對於愛情的渴望與期待,彷彿允許這些來自父權意識型態的價值觀受到顛覆與翻轉,像是梁以晨在第三集中對於母親的反抗、以及她在第四集裏向母親說:「媽,妳太過保護我們了,我長大了,我的生命自己負責。」甚至母親最後終於為了女兒梁以晨而向杜修祺低頭,她向杜修祺說:「我現在才明白,以晨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我這個照顧她二十多年的母親,她最需要的你...」(第七集),刻意突顯愛情對於年輕人的重要性,已經大過於親情。表面上看來,這齣偶像劇彷彿鼓勵翻轉父權意識型態的價值觀,然而事實上是透過這些愛情故事,將這個傳統的父權意識型態價值觀,重新「捆鎖」在年輕演員身上而讓他們無法自拔,最明顯的例證是小童與晶晶。小童扮演的是一個有如通俗劇(melodrama)「癡情男子」的角色,他暗戀梁以薰而且願意為她作任何的事,包括以他父親的產業贈送梁以薰「玻璃花坊」,並且與季晴川爭奪梁以薰,最後卻因為梁以薰的選擇而讓步退出。如同他對梁以薰說的:「因為我喜歡你,喜歡到連我自己都沒有辦法欺騙自己,我本來想祝福妳和他,但是我對妳的愛已經滿滿的,滿到我都沒有辦法負荷了。」(第九集)以及他對著牧場大喊:「梁以薰我愛妳,我每個細胞都好愛梁以薰,而且愛得不得了。」(第九集)而晶晶扮演的也是一個有如通俗劇「癡情女子」的角色,她暗戀小童而且願意為他作任何的事,然而卻因為小童愛戀梁以薰的緣故而讓步退出。如同她要求小童吻她時,發現小童的內心掙紮與不安的表情,因此對小童說:「謝謝你陪我演了這段時間的情人戲,接下來我們還是好同事、好哥兒們。」(第八集)這些在一般通俗劇中才會出現的癡情男女,竟然也在標榜以年輕觀眾為主的偶像劇裏出現,因此造成偶像劇《薰衣草》的文本內在矛盾。因此解決這個文本內在矛盾的方式,一方面是「小意思地」顛覆父權意識型態的價值觀,突顯不同世代之間對於愛情價值的衝突與焦慮,例如小童與晶晶在面對愛情的失落與創傷時,仍然勇敢地表達對於愛情的堅定信念。而另一方面則是讓他們成為愛情關係的失敗者,除了小童與晶晶之外,這齣偶像劇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對象,就是季晴川在美國的女友 Maggie,她的服裝造型與穿著打扮相當時髦,並且帶有成熟嫵媚的女性氣質,Maggie 的形象顯然與劇中未成熟的青少年形成強烈的兩元對比。她曾經打碎季晴川的薰衣草瓶、偷走季晴川送給梁以薰的項鍊,這種敢愛敢恨的當代女性作風,與傳統的父權意識型態價值觀格格不入,因此 Maggie 的最終命運就是離開而永遠不再出現。
 
(四)死亡美學與愛情神話
 
一個物質供應已經不虞匱乏的社會,最為需要而且也是唯一的心靈寄託與期待便是「愛情」,因此「為愛情而死亡」遠比「為麵包而死亡」來得有價值。由於梁以晨與梁以薰兩姐妹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此她們不能夠談戀愛,否則戀愛中酸甜苦辣的心情起伏,會加速她們的死亡速度。如同王醫師在第一集中所下的斷語:「這是連換心都不能治好的病」,既然死亡已經是劇中兩位姐妹的宿命,那麼在死亡之前能夠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就成為她們「不虛此生」的一項重要使命。所以偶像劇《薰衣草》將愛情的唯美浪漫,轉換昇華而成為愛情死亡的淒美情節。以 J. Kristeva(1980)的話來說,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就是說,根本沒有所謂原創性(originality)的文學作品存在,因此文本缺乏特定而且明確的界限,每一個文本都是與其他文本相互滲透的結果。偶像劇《薰衣草》的死亡情節正是與韓國偶像劇《藍色生死戀》的文本相互滲透,在這齣韓國偶像劇中,女主角恩熙在死亡之前,要求與他的男友(也是她的哥哥)俊熙一起去看日出,看著太陽從大海的地平線那端升起,而側臥在俊熙肩膀上死去。梁以晨的男友杜修祺在得知她的病情之後(第五集),梁以晨決定勇敢面對與選擇愛情,並且在留給妹妹梁以薰的信中提到:「只要用力呼吸就能看見奇蹟,就像日出一樣壯觀。」(第七集)而杜修祈祺則對梁以晨說:「就算妳只剩下明天,只剩下最後一口氣,我都會待在妳身旁。」(第七集)他們兩人就像恩熙與俊熙一樣,坐在大海邊一整夜,談著說也說不完的話,最後梁以晨也側臥在杜修祺肩膀上慢慢斷氣,杜修祺按捺著心中的不捨與難過,不斷地聊著兩人未來的人生計畫,終於掉下淚來(第七集)。雖然死亡是令人害怕與恐懼的,但是這齣偶像劇在處理這個場景與畫面時,卻帶來淒美浪漫的感受與氣氛。梁以薰的死亡比起梁以晨的死亡來說,更加具有戲劇性,當季晴川正在苦思誰是他生命中最想珍惜的人時(第三集),酒吧老闆告訴他:「年輕人有很多事在你還不懂珍惜的時候,就已經變成舊事了,有很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的時候,就已經變成舊人了,生命是不等人的,有時死亡會悄悄降臨在你所愛的人身邊。」這是除了王醫師的斷言之外,為梁以薰的死亡預埋伏筆的重要戲劇線索。而在梁以薰死亡之前,其實她因為自己先天心臟病的緣故,並不想接受季晴川的愛,但是季晴川對她說:「就算妳明天就死掉那又怎樣,對我來說,妳還是妳,那個跑步會跌倒、遇小事會哭、看起來很柔弱但是卻很倔強的梁以薰...跟我愛的那個沒兩樣。」(第九集)最後在梁以薰在咳出血之後,她「預知死亡紀事」地說:「十二點過了,童話故事結束,而灰姑娘要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現實。」(第九集)梁以薰與季晴川終於有情人成為眷屬,他們在結婚之後避居偏遠的漁港,就像是「童話」牧場的生活一樣,享受著沒有任何世俗幹擾的甜蜜歲月。此刻,梁以薰已經懷孕,她堅持生下孩子與季晴川陪伴,季晴川也重新得到可以復出歌壇的機會,在一切看來都是如此美好的時候,梁以薰卻在季晴川還未上臺表演,仍在錄音室練唱時,因為早產被緊急送往醫院,從此香消玉殞,肚中胎兒也隨之夭折。在片尾曲《幸福的瞬間》音樂聲中,季晴川在錄音室練唱的鏡頭,與梁以薰躺在病床上被送往手術室的危急畫面相互切換,是整齣偶像劇中最為震撼的跳接鏡頭(第十集)。同樣地,這齣偶像劇在處理梁以薰死亡的場景與畫面時,帶來的是淒美浪漫的感受與氣氛。梁以薰的死亡象徵著她與季晴川「永生不渝」的愛情神話,而「等待愛情」的薰衣草瓶,最終還是回到梁以薰手中,在她死亡的片刻,以特寫鏡頭拍攝梁以薰緊握薰衣草瓶的景象,突顯她對於愛情的執著與堅定(第十集)。透過梁以晨與梁以薰的死亡,《薰衣草》建構與再現「死亡美學」的愛情神話,也就是說,將愛情的「物質死亡」提升至「精神不朽」的層次─「柏拉圖式」(Plato)的形而上層次,為這齣偶像劇的愛情神話塑造更加遙遠而且模糊的想像。
 
陸、結語
 
本文的基本立場在於,臺灣目前的電視劇或偶像劇研究,著重於天平的兩個極端:包括電視臺與製作生態的實證分析或政治經濟分析,以及電視觀眾的閱聽眾分析或接收分析,但是忽略電視文本的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將電視文本看作娛樂商品,並且也將電視文本的存在看作理所當然的社會文化現象。然而本文認為電視劇或偶像劇帶來的流行性,其實與文本的特殊性有關,因此採取流行藝術取向,選擇 2001 年臺灣自製偶像劇萌芽時期,最值得關注的《薰衣草》作為研究對象,瞭解這齣偶像劇是如何建構與再現愛情神話?以及這齣偶像劇的文本,如何與社會文化脈絡接合,而產生循環不斷的辯證關係?
本文透過影像美學、精神分析與文化符碼等三個層面,對於偶像劇《薰衣草》進行文本解構,兼具美學與文化批評,詮釋這齣偶像劇如何從年輕觀眾的日常生活中,挪用與剽竊、選擇與組合文本的結構性元素,透過電視機器的再製,為年輕觀眾再現與建構愛情神話。首先,在影像美學的呈現上,本文援引 A.A. Berger(1998)的電視美學分析架構、以及焦雄屏等譯(1997)有關電影攝影機鏡頭與運用的觀點,認為偶像劇《薰衣草》的拍攝鏡頭與畫面構圖深具電影技巧,攝影機的鏡頭經常是由三個主要鏡頭交替出現,包括大遠景、慢動作或凝鏡,以及特寫,而在攝影機的運用技巧方面,這齣偶像劇經常使用兩種方法,包括仰拍與俯拍,以及跳接。以 R. Barthes 的說法來看,偶像劇《薰衣草》充滿著紫色夢幻的影像美感,薰衣草已經成為唯美浪漫的象徵,而薰衣草瓶則已經掏空與挪用其原本的外延意義,成為「等待愛情」的象徵物。接著,本文援引精神分析學者 S. Freud 與 J. Lacan 的理論觀點,認為偶像劇《薰衣草》的情節發展,完全圍繞在薰衣草瓶這個象徵物的出現與消失,而薰衣草瓶是戀物癖者的愛戀對象,它已經成為帶領觀看者進行愛情想像的能指,同時原本只是一種植物類別的薰衣草,在偶像劇《薰衣草》中卻是愛情神話的隱喻。劇中女主角的名字梁以「薰」、「薰衣草瓶」,以及劇名《薰衣草》,不僅是共同塑造這齣偶像劇建構與再現愛情神話的象徵物,而且無論是梁以「薰」、「薰衣草瓶」,以及劇名《薰衣草》,都是這齣偶像劇建構與再現愛情神話的能指鍵中不斷取用的能指。這齣偶像劇的主要情節,都發生於稱為童話牧場的場景,暗喻這是一個有如母親子宮般受到保護的安全地帶,每個未成熟的青少年,都必須經過愛情淬煉才能夠邁向成熟。然而這個愛情淬煉卻是一種誤認鏡像的投射過程,這齣偶像劇中的青少年拒絕父的法則與第三者的介入,因為第三者的介入就是破壞愛情神話的始作俑者,他們想要讓這些愛情關係停留在前伊底帕斯階段、或是停留在誤認自我影像的想像次序之中,享受自戀式認同的愉悅與樂趣。最後,在文化符碼方面則分成四個部份加以詮釋與討論。一是流行音樂與愛情聯結,本文認為流行音樂偶像劇《薰衣草》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流行音樂經常伴隨著劇情的發展,而且直接與愛情意象聯結起來。這齣偶像劇更是結合年輕觀眾真實世界中有關流行音樂的生活經驗,同時混淆虛構與真實流行音樂偶像歌手的界線。而且以 D. Hebdige 的觀點來說,流行音樂已經被偶像劇《薰衣草》收編,企圖為其作為商品形式脫罪,更是藉由電視原聲帶的發行,偽裝成青少年次文化的一環,喪失流行音樂原本的批判精神。二是服裝造型與階級意識,本文認為偶像劇《薰衣草》中年輕演員的服裝造型與穿著打扮,完全模仿都市青少年的風格而透過精心設計,再現年輕男性的陽剛特質與年輕女性的陰柔特質,並且將鄉村勞動生活提升至都會生活品質的高貴意象。這些年輕演員都具有中產階級、甚至貴族階級的生活型態,不僅具有超酷超炫的代步工具,同時也有如歐洲童話般的居住環境。以 K. Marx 的話來說,這齣偶像劇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的幫兇,鞏固文化工業與傳播媒體的利益,為年輕觀眾錯誤地再現與建構屬於中產階級或貴族階級生活型態的想像,合法化一個虛無世界的能。三是父權意識型態價值觀的顛覆與捆鎖,本文認為這齣偶像劇看似鼓勵顛覆父權意識型態的價值觀,然而卻是將這個傳統的價值觀重新捆鎖在年輕演員身上而無法自拔。在一般通俗劇中才會出現的癡情男女,竟然也在標榜以年輕觀眾為主的偶像劇裏出現,為要解決偶像劇《薰衣草》造成的文本內在矛盾,除了讓年輕演員稍為顛覆父權意識型態的價值觀,藉以突顯不同世代之間對於愛情價值的衝突與焦慮之外,另外就是讓這些年輕演員成為愛情關係的失敗者,甚至讓抵觸父權意識型態價值觀的年輕演員離開而永遠不再出現。四是死亡美學與愛情神話,本文認為一個物質供應已經不虞匱乏的社會,最需要的心靈寄託與期待便是愛情,為愛情而死亡遠比為麵包而死亡來得有價值。所以偶像劇《薰衣草》將愛情的唯美浪漫,轉換昇華而成為愛情死亡的淒美情節。以 J. Kristeva 的話來說,這齣偶像劇與韓國偶像劇的文本相互滲透,因此產生互文性的現象,而在處理死亡的場景與畫面時,不僅沒有帶來害怕與恐懼,反而呈現的是一種唯美浪漫的感受與氣氛,突顯年輕演員對於愛情的執著與堅定。偶像劇《薰衣草》建構與再現死亡美學的愛情神話,將愛情的物質死亡提升至精神不朽的層次,使得愛情神話成為更加遙遠與模糊的想像。
 
參考書目
三立電視臺(2002):《薰衣草:一個愛與承諾的故事》。臺北:臺視文化。
王幸慧(1999):《日劇、網路、迷:以中央情報局 BBS 站上的日劇迷為分析焦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韻儀(1986):《我國電視戲劇節目製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牛慶福(1972):《家庭主婦收看電視連續劇動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岩淵功一(1998):〈日本文化在臺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125:14-39。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臺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子錫(1995):《由本土、區域到華人傳播圈:臺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江東(1978):《家庭價值取向之變遷:傳統與現代─電視連續劇的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婷(1999):《臺灣媒體諷刺文化之社會意涵分析─以諷刺劇〈我們一家都是人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雄屏等譯(1997):《認識電影》,修訂版(L. Giannetti 原著)。臺北:遠流。
雷庚玲(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所顯示的親子互動模式》。臺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蔡琰(1998a):〈消音的傳奇─電視古裝劇價值認同的啟示〉,《新聞學研究》,56:85-103。
蔡琰(1998b):《鄉土劇性別及族群刻板意識分析》。臺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蔡琰(1996a):〈電視時裝劇之分類與公式〉,「1996 年傳播生態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蔡琰(1996b):《電視歷史劇價值系統與社會意識分析》。臺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蔡琰(1995a):《電視戲劇類型與公式分析》。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蔡琰(1995b):〈電視劇的教育娛樂功能與劇中意識型態分析〉,《廣播與電視》,2(2):57-74。
蔡琰(1994a):《電視戲劇節目聯繫解釋與社會化功能》。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蔡琰(1994b):〈電視單元劇與社會之關連〉,《新聞學研究》,49:107-122。
蔡琰(1993):〈電視單元戲劇展現之社會〉,《廣播與電視》,1(3):41-66。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臺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樊楚材(1966):《從廣播電視劇看臺灣社會價值觀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菁菁(1987):《電視戲劇節目描述的人格衝突及其紓解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嘉菁(1999):《電視劇中家庭概念之呈現方式及閱聽人解讀型態之研究─以「中視劇場─花系列」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士芬(1993):《連續劇內容之價值體系與社會指標的關聯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喬(1997):〈單元連續劇與女性意識─從中日連續劇比較談起〉,《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239-259。
謝佳凌(2001):《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宇玲(1999):《虛構的敘事/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Barthes, R. (1973). Mythologies. London: Paladin.
Berger, A.A. (1998).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London: Sage.
 Bredin, H. (1984). Roman Jakobson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8(1):89-103.
 Feuer, J. (1992). Genre study and television. In R.C. Allen(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2nd ed.)(pp. 138-160). London: Routledge.
Freud, S. (1914). The unconsciousness. In J. Strachey, et al., (Trans. & Eds.)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3-1974.
Freud, S. (1924). The dissolution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J. Strachey, et al.,(Trans. & Ed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9).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3-1974.
Freud, S. (1927). Fetishism. In J. Strachey, et al., (Trans. & Eds.)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24).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3-1974.
 Hebdige, D.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London: Methuen.
Kozloff, S.R. (1992). Narrative theory and television. In R.C. Allen(Ed.)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2nd ed.)(pp. 67-100). London: Routledge,. Jakobson, R. (1987). Language in literature. K. Pomorska and S. Rudy (Ed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J. (1980).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Oxford: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Lacan, J. (1977a). Ecrits: A selection (A. Sheridan, Trans.).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acan, J. (1977b).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Hogarth.
Marx, K. (1867/1967)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I).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cGuigan, J. (1987). TV drama and media education. In In the Picture:Summer.
 
註釋
1臺灣的衛視中文臺在 1992 年首度播送日本趨勢劇(trendy drama)《東京愛情故事》,這齣電視劇是由日本富士電視臺改編柴門文的漫畫所製播的,衛視中文臺為吸引年輕觀眾,將其更名為偶像劇。
2引自《聯合報》(2001 年 11 月 8 日),第 26 版。
3例如《吐司男之吻》的男主角李威因為該劇而走紅。4例如《薰衣草》的男主角許紹洋原本就是歌手,而《流星花園》的F4 則是因為拍攝該劇才發行流行音樂專輯的偶像團體。5MUCH TV的《電視星學園─陽光果凍》,就是為七位主角的流行音樂專輯量身訂作的偶像劇。
6例如,吳宗憲率領旗下藝人演出的《極速青春》,必須透過網路才能收看。
7其中,《流星花園》被稱為「最佳吸金」的工具,不僅收視率高達八點多,還出版VCD行銷星馬與大陸,而《吐司男之吻》則打響各項週邊商品,這兩齣偶像劇分別接拍續集《流行花園II》與《吐司男之吻II─愛情本事》。
8引自《聯合報》(2001 年 11 月 15 日),第 28 版。
9引自《大成影劇報》(2002 年 11 月 22 日),第 9 版。
10引自《聯合報》(2002 年 4 月 4 日),第 29 版。
11引自《聯合報》(2001 年 11 月 30 日),第 26 版。
12《民生報》(2002 年 11 月 17 日)第 5 版,曾經以長文指出,臺灣八點檔電視劇為拼收視率,灑狗寫在所難免,增加劇情張力的方法,幾乎已經公式化,撞車、跳海、落崖、床戲、打巴掌、多角戀情,每一部戲都看得到。而八點檔電視劇的敘事架構,圍繞在幾個主題上,包括妻離子散、身世大揭密、多角戀情、婆媳大戰、父子兄弟反目成仇、飛車跳海落崖、情商大牌演員客串、主角被關入獄或掛點、暴力與激情,以及結合腥羶色時事等。
13引自《聯合報》(2001 年 11 月 15 日),第 28 版。因此《吐司男之吻》的製作人陳慧瑛指出,「」關於陳慧瑛的談話,引自《大成影劇報》(2002 年 11 月 12 日),第 3 版。
14這是《吐司男之吻》製作人陳慧瑛接受記者訪談時的肺腑之言,引自《大成影劇報》(2002 年 11 月 12 日),第 3 版。
15引自《中國時報》(2001 年 9 月 15 日),第 28 版。
16例如第一次嘗試戲劇演出的《流星花園》F4、《吐司男之吻》的李威,引自《民生報》(2002 年 7 月 11 日),第 3 版。還有原本就具有知名度的歌手,像是《薰衣草》的許紹洋等。
17引自《大成影劇報》(2002 年 11 月 22 日),第 9 版。
18引自《大成影劇報》(2002 年 11 月 12 日),第 3 版。
20例如劇中男女主角在兒童時期,有一段在薰衣草田騎腳踏車的情景,以及它的劇情發展在在都與《藍色生死戀》有異曲同工之妙。引自《聯合報》(2001 年 12 月 6 日),第 26 版。
21引自《聯合報》(2001 年 12 月 8 日),第 26 版。
22引自《聯合報》(2002 年 1 月 17 日),第 26 版。
23引自《大成影劇報》(2002 年 11 月 20 日),第 3 版。
24引自《民生報》(2002 年 1 月 5 日),第 7 版。
25引自《民生報》(2002 年 5 月 15 日),第 3 版。
26該書是由三立電視臺在 2002 年出版的。
27例如蘇宇玲(2000:115-116)認為日本的偶像劇在褒揚日本的個人主義、或者是「理想」,但是這個理想其實是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永不服輸」的武士道精神與西方文化的混生體(hybridity)。
28《薰衣草》偶像劇十集名稱分別是:〈為了你,我一定回來〉、〈你知道薰衣草的花語嗎?〉、〈再見。二十歲的約定〉、〈傷痕累累的心〉、〈生命中最想珍惜的人〉、〈瞬間的幸福〉、〈你心裏的她〉、〈對不起,讓妳哭了〉、〈最後的情人節〉、〈用力呼吸就會看見奇蹟〉。
29請參閱焦雄屏等譯(1997)《認識電影》,修訂版,L. Giannetti原著,臺北:遠流,第一章、第三章與第四章。
30同前註。20
 
 
日本電視劇>百度百科

  一般認爲日劇中愛情劇較多,實際上日劇題才非常廣泛:醫學(白色巨塔,醫龍,回首又見他,CODE BLUE,tomorrow……)偵探玄疑(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古畑任三郎,偵探學院Q真人版,欺詐獵人,詐欺遊戲,偵探伽利略……)社會突出問題(14歲的母親,人間失格,父女七日變,life人生,白夜行……)教師劇(金八,GTO,龍櫻,老師真偉大,女王的教室,極道鮮師…………)日劇比較少的是愛情劇,但只要一播出就是經典之作(東京愛情故事,悠長假期,求婚大作戰,魔女的條件,沒有玫瑰的花店,交響情人夢),還有勵志劇(野豬大改造,電車男,一升的眼淚,鑲王,追夢人等等……)
  既有nhk拍攝的表現日本曆史的大河劇,也有適合低齡人群的特攝劇,不過廣泛認爲是現代題材才能稱的上日劇。
  也有民營電視臺(如富士電視臺)拍攝的星期一九點劇等。
  日劇比較浪漫比較純情,深透著詭異和哀傷,即富有小民情趣,也有華麗場景,有千奇百怪的劇情(兩人身體對掉,看到照片回到過去去完成自己遺憾的事情,靠著借屍還魂來完成一個個以前沒有完成的夢想)還有那些感人至深的教師劇醫學劇,那些看起來不可思議而又貼近學生的老師們,還有那些猶如患者之神一般醫生們還有好多好多…………
  日劇通常只有10-11集(NHK大河劇除外) 1是和收視疲勞度有關 2是(應該是重點吧),日劇是以季度爲檔期,一年分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劇,每星期播1集,一般一個劇集是在三個月內播完,大概也就是10-12集左右,季度間有短暫的修整期
  像世界奇妙物語這樣題材的電視劇,估計裏面每一個小故事就能夠美劇排上一段時間了。
  劇情引人入勝,從無冷場,欲罷不能,看完一部劇能反思出很多東西,久久不能忘卻。很多人爲了等下一集,玩了命的催促字幕組,其日劇吸引力可見一斑。在日劇裏面就是看到自己的生活,老氣的電風扇,大量的2次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用的破破爛爛的背包,人們去擠促銷的産品。而不是韓劇那些什麽社長那樣虛僞的奢華。
  目前看日劇主要通過bt下載。
  日菁字幕組,豬豬論壇,很多地方都提供日劇下載。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學生,建議來看日劇,上班的人會更有信心迎接工作,學生會更加努力的學習。
  況且11集短小日劇,很適合時間不充裕的人士觀看。
  大河劇是指NHK拍攝的,以史實爲基礎的電視劇.
  劇中的主角及主要經曆都是完全符合曆史史實的,且劇本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一般日劇一個季度(11集左右)就播完了.
  大河劇都是播一年(50多集)才會結束 .
日劇的種類與介紹
 
 
偶像劇>百度百科 
  從90年代初純美的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到在中國內地捧出第一批韓國偶像的《天橋風雲》、《妙手情天》,包括1996年國內誕生的第一部原創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加上2001年在亞洲締造了F4神話的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偶像劇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迅速登上了熒屏的主力位置,牢牢掌握著一批年輕觀衆的視線。
  而隨著最近幾年,偶像劇數量越來越多,觀衆口味不斷提高,收視壓力越來越大,偶像劇不再像以前那樣只局限于一段純純的愛情,兩個盡善盡美的偶像,一座夢幻的校園,而是開始在情節、人物、制作、包裝等各個方面,不斷密謀著升級。
  偶像劇進化第一步 主題升級——夢幻愛情 VS 殘酷現實
  愛情是偶像劇永恒的主題,而早期的偶像劇一直嚴格遵守著這個真、善、美的主題。《東京愛情故事》裏莉香和完治的愛情曆程被奉爲90年代的戀愛教科書,宋慧喬和宋承憲的《藍色生死戀》賺盡了無數少女的眼淚;李亞鵬在《將愛情進行到底》裏浪漫的表白方式,則被當時無數年輕人效仿。這些早期的純愛偶像劇,雖然也有不切實際的成分,但卻可以最大程度滿足觀衆對生活中難以實現的真、善、美的訴求。
  愛情主題在近期的偶像劇中盡管也占據著主流位置,但單純美好的意境卻被許多附加元素打破。愛恨情仇的糾葛,家族商戰的介入,複雜離奇的身世;男主角無一例外的家財萬貫,女主角各個身患絕症,上一輩之間還必然有一段匪夷所思的感情糾葛。而類似心理疾病、家庭暴力、黑道背景、倫理關系等主題的引入,更讓現在的偶像劇蒙上了現實殘酷的陰影。偶像劇進化第二步 人物升級——完整美 VS 缺憾美
  偶像是偶像劇的立足之本,塑造幾個完美無缺的角色,捧出幾位顛倒衆生的偶像是偶像劇和其他類型電視劇的最大區別。而在傳統的偶像劇中,能讓萬人頂禮膜拜的偶像,當然是完美得無可挑剔。《愛上女主播》中張東健飾演的尹理事,《妙手情天》裏安在旭演繹的帥氣醫生,《東京愛情故事》裏鈴木保奈美的一笑傾城。
  但是隨著觀衆對偶像定義的更新,偶像劇中的人物也不僅僅停留在高、大、全,偶像劇中一大批有著各種各樣缺點的角色出現,讓偶像們身上也呈現出一種“缺憾美”。韓國人氣女王宋慧喬從《藍色生死戀》裏溫柔可人的恩熙,蛻變成《浪漫滿屋》裏有幾份狡猾,帶幾份野蠻女友味道的知恩;仔仔周渝民則從之前花澤類式的憂郁王子一躍成爲《戰神》裏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而今年臺灣播出的《惡魔在身邊》、《惡男宅急電》、《惡作劇之吻》等“惡”系列偶像劇,更是捧紅了一系列滿身惡習的“壞小子”。 而07的〈放羊的星星〉更是別出一格。
  偶像劇就是由俊男美女偶像派主演的以愛情爲主線的電視劇,偶像劇的觀衆群爲11-30歲的人。
  偶像劇起源于漫畫,目前最受歡迎的偶像劇有韓國的和臺灣的。
  偶像劇是指集數不多)、大量啓用面貌俊美的演員、符合社會流行造型服飾,並以細膩愛情戲爲主的,且主要場景爲現代的時裝電視劇。
  偶像劇分青春浪漫愛情偶像劇,如《花樣少年少女》,和青春浪漫偶像劇,如《浪漫滿屋》,和校園偶像劇,如《終極一家》。校園偶像劇愛情戲較少,集數則較多些。
  現在很多偶像劇都是自編的,還有許多更激情的偶像劇慢慢襲來,從〈惡作劇2吻〉直至今年的〈命中注定我愛你〉一波比一波高啊。
  臺灣的第一部偶像劇,是來自柴智屏的《流星花園》,柴智屏也因此被稱作臺灣偶像劇之母。
  臺灣電視史上,首位憑偶像劇獲得金鍾獎最佳女主角稱號的女演員是:《惡作劇2吻》的林依晨(飾袁湘琴)。
偶像劇列表
  
2001年
  《流星花園》主演:徐熙媛 周渝民 言承旭 朱孝天 吳建豪
  《流星雨》
  《烈愛傷痕》主演:張學友、莫文蔚、言承旭
  《貧窮貴公子》主演:周渝民 伊能靜 張宇 阿雅 張清芳 朱孝天
  《愛情大魔咒》主演: Ella 藍正龍 Hebe 劉智瑋 李蓉飾
  《薰衣草》主演: 許紹洋 陳怡蓉 林韋君 王建隆
  《吐司男之吻》主演: 李威 李康宜 黃嘉千 張毓晨
  《蜜桃女孩》主演: 吳建豪 吳辰君 吳克群 顧安茹
  《橘子醬男孩》主演:朱孝天、黃湘怡、高浩鈞
  
2002年
  《再見螢火蟲》主演:關建瑩 袁耀發 湯均禧 邱琦雯 吳懷中 葉安婷 陳寶蓮
  《十八歲的約定》主演:施易男 林依晨 張毓晨 許瑋倫
  《愛情白皮書》主演:楊丞琳 余文樂 彭于晏 範瑋琪
  《麻辣高校生》主演:屈中恒 郭品超 安以軒 潘瑋柏
  《MVP情人》主演:張韶涵 孫協志 顔行書 林立雯 陳宇凡 高天騏 王仁甫 陳喬恩 許孟哲 客串:王紹偉
  《雪地裏的星星》主演:何潤東 陳怡蓉 邱 澤
  《流星花園Ⅱ》主演:F4 徐熙媛
  《天下無雙》主演:竇智孔、許瑋倫、黃仲昆、王靜瑩、婷婷、劉容嘉、簡沛恩、高盟傑、夏于喬
  《超人氣學園》主演: 賈靜雯 劉至翰
  
2003年
  
  《海豚灣戀人》主演:張韶涵 許紹洋 霍建華 林韋君 徐婕兒
  《我的秘密花園》主演:楊謹華 林依晨 張天霖
  《薔薇之戀》主演:SHE 黃志瑋 鄭元暢 陸明君 葉童
  《七年級生》主演: 林熙蕾 徐華鳳 林依晨 鄭湘雲 苗子傑 林立雯 汪建民 張琴 夏靖庭 顧瀚昀 賀軍翔
  《千金百分百》主演:陳喬恩 溫兆倫 林韋君 霍建華
  《戀香》主演:彭于晏、秋瓷炫、劉松仁、沈時華、李欣、許瑋倫、Ben、李喜真、明志妍、吳世圭
  《西街少年》主演: 5566 劉品言而 王心淩 霍建華
  《又見橘花香》主演: 陳司翰 陳怡蓉 關 穎 張孝全
  《原味的夏天》主演: 邱 澤 楊丞琳
  《Hi上班女郎》主演:蔡依林 羅志祥 賴雅妍 文汶 單承矩 劉亮佐 朱孝天 鍾漢良
  《舞動奇迹》主 演: 洪嘉鈴 陳宇凡 張大鏞 方子萱
  《狂愛龍卷風》主要主演:徐若瑄 周渝民 朱孝天 秦沛 金燕玲 琇琴 許瑋倫
  
2004年
  《雪天使》主 演: TORO 王宇婕 顔行書
  《死了都要愛》主 演: 倪淑君 劉曉華 信樂團 隋棠 蘇見信 孫志群 李庭
  《鬥魚》主 演: 郭品超 陸明君 安以軒 張勳傑
  《求婚事務所》主 演: 吳建豪 Hebe 徐貴櫻 伍佰 小S 聶雲
  《我的秘密花園2》主 演: 林依晨 楊謹華 梁又琳 張天霖 李嶽
  《紫禁之巔》主 演: JR GINO 王紹偉 曾之喬 張思萍 D
  《愛情合約》主 演: 林依晨 賀軍翔 張睿家 韓智煒 林逸宏 鍾
  《候鳥e人》主 演: 關穎 黑人 楊丞琳 品冠 應采兒
  《愛上千金美眉》主 演:田家達 許孟哲 陳喬恩 王俐人
  《香草戀人館》主 演: 張天霖、林立雯、DUNCAN、楊雅築、陳怡
  《撞球小子》主 演: 陳宇凡 許偉倫 鄭元暢 裴琳
  《鬥魚2》主 演: 羅志祥 郭品超 安以軒 謝承均
  《天國的嫁衣》主 演: 王心淩 立威廉 明道 客 串:張韶涵
  《向左走向右走》主 演:陸 毅 賈靜雯
  《愛情魔戒》主 演:鄭元暢 夏于喬 錢韋杉 白吉勝 勾峰 吳中天
  《極速傳說》主 演:楊丞琳 周群達 張孝全 李威 蔡裴琳
  《男丁格爾》主 演:林韋君 張天霖 蔡裴琳
  
2005年
  《王子變青蛙》主 演: 陳喬恩 明道 王紹偉 趙虹喬 GINO
  《格鬥天王》主 演: 孫協志 王仁甫 劉品言 曾之喬
  《戰神》主 演:周渝民 徐熙媛 安鈞燦 修傑楷 賴雅妍 蕭瀟 本多RURU
  《雙璧傳說》主 演: 張天霖 倪淑君 馮粹帆 關勇 王思佳
  《地下鐵》主 演: 林心如 霍建華 郝蕾 孫興
  《惡魔在身邊》主 演:賀軍翔 楊丞琳 王傳一 蔡裴琳
  《我只在乎你》主 演: 劉松仁 塗善妮 唐文龍 何如芸 彭于晏
  《偷天換日》 主 演:郭品超 洪金寶 關穎 楊龍澤 洪其德 小潘潘
  《失戀高跟鞋》主 演: 伊能靜 林嘉俐 陳孝萱
  《惡男宅急電》主 演:賀軍翔 許瑋倫
  《惡作劇之吻》主 演: 鄭元暢 林依晨 汪東城 趙詠華 張永正
  《真命天女》主 演:S?H?E 陳至愷 郭彥均
  《綠光森林》主 演: 劉品言 立威廉 阮經天
  《聖棱的星光》主 演:楊佑寧 李康宜
  《終極一班》主 演: 汪東城 唐禹哲 辰亦儒 炎亞綸 黃小柔
  《好美麗診所嘿哈》主 演:賴雅妍 季 芹 王耀慶 余秉諺 李沛旭 
  《愛在星光燦爛時》主 演:可米小子 賴雅妍 季 芹
  《愛情魔戒》主 演: 杜競航 鄭元暢
  《惡靈05》主 演:主演: 李威 洪小玲 林立雯 金剛
  《海豚愛上貓》 主 演:彭于晏 董敏莉 張智堯 陸明君 柯宇綸 周文賢 潘儀君 白吉勝 客串: 張韶涵
  
2006年
  《別愛我》主 演:胡歌 徐若瑄 何炅 林家宇 謝娜
  《愛情魔發師》主 演: 明道 曾之喬 王紹偉 祝釩剛 黃玉榮
  《愛殺17》主 演: 張韶涵 陸廷威 楊士萱 張善傑 石菁菁
  《深情密碼》主 演: 周渝民 樸恩惠 許志安 賴雅妍
  《東方茱麗葉》主 演: 林依晨 吳尊 任達華 蔡宜臻 唐治平
  《白袍之戀》主 演: 安以軒 郭品超 張勳傑 賴雅妍 李天柱
  《微笑Pasta》主 演: 王心淩 張棟梁 小喬 GINO
  《極道學園》主 演:包偉銘 王傳一 包小柏 李偉豪 林彥君
  《我們結婚吧》主 演: 賀軍翔 劉喆瑩 楊一展 莎莎 周采詩
  《國光異校》主 演:庹宗康,屈中恒,孫 鵬趙舜,九孔,謝麗金,蔡淑臻陳德容,乾德門,曾婉華,賈欣惠
  《白色巨塔》主 演: 言承旭 張均甯 戴立忍 費翔
  《戀愛女王》主 演: 楊謹華 洪小鈴 卓文萱
  《天堂來的孩子》主 演:李威 陳怡蓉
  《星蘋果樂園》主 演:明道 張芯瑜 蕭立揚 楊雅築
  《剪刀石頭布》主 演: 張勳傑,陳喬恩,王紹偉
  《愛情經紀約》主 演: 杜德偉 梁心頤 許紹洋 林孟瑾 高捷
  《花樣少年少女》主 演: Ella 吳尊 汪東城 唐禹哲 阮經天 唐治平 客 串:林俊傑
  《天使情人》主 演: 杜德偉 明道 蔣怡 田麗
  《假面天使》主 演:天心 王道 唐治平 吳中天 傅天穎
  
2007年
  《放羊的星星》主 演: 林志穎 洪小玲 劉荷娜 立威廉 李威 客串:蔡裴琳 黃玉榮
  《轉角遇到愛》主 演:徐熙媛 羅志祥 陳志愷 藤岡靛 庾澄慶 路嘉欣
  《食神》主 演: 王仁甫 吳佩慈 陳浩民 陳國坤 Mart
  《至尊玻璃鞋》主 演: 陳思璿 林利霏 陸明君 龔繼安 周曉涵 唐振剛
  《熱情仲夏》主 演: 鄭元暢 唐禹哲 五熊 阮經天
  《太陽的女兒》主 演:施易男 曾之喬 許瑋倫 林韋君
  《18禁不禁》主 演: 周曉涵 黑澀會MM小薰 棒棒堂公主幫阿本 翼勢力阿美 F.I.R.飛(詹雯婷)
  《愛情新呼吸》主 演: 林峰 方中信 陳怡蓉
  《我要變成硬柿子》《又名《硬漢速成班》主 演: 陳德烈 陳意涵 高以翔 心如 李易 楊銘威
  《深情密碼》主 演:周渝民 樸恩惠 許志安 賴雅妍
  《黑糖瑪奇朵》主 演: 黑澀會MM 棒棒堂
  《櫻野三加一》主 演: 明道 陳喬恩 許孟哲 黃志瑋 張芯瑜
  《終極一家》主 演: 汪東城 炎亞綸 辰亦儒 唐禹哲 藍心湄 黃小柔
  《惡女阿楚》主 演: 王紹偉 曾之喬 陳奕 卓文萱
  《公主小妹》主 演: 張韶涵 吳尊 辰亦儒 卓文萱 胡宇崴 利昂霖
  《想飛》主 演: 許瑋倫、立威廉 、張鐵林、李小冉、印小天
  《換換愛》主 演: 楊丞琳 賀軍翔 王傳一 Judy 陳妍希
  《美味關系》主 演: 周渝民 侯佩岑 柯有綸 賴雅妍 朱德剛
  《愛情烘焙屋》主 演:戴君竹 阿杜 沈傲君 張繼 冷中易
  《愛情兩好三壞》主 演:陳奕 曾之喬 孫協志 趙虹喬 郭世倫
  《鬥牛,要不要》主 演: Hebe 賀軍翔 李威
  《我在墾丁天氣晴》主 演:彭于晏 阮經天 李康宜 張鈞寧
  《惡作劇2吻》主 演: 林依晨 鄭元暢 汪東城 唐禹哲 炎亞綸 瑞莎 蔡宜臻 邱勝翊 曾少宗 趙詠華
  《戀愛兵法》主 演:金正勳 徐若瑄 吳孟達 陳紫函
  
2008年
  《原來我不帥》主 演:林俊傑 李玖哲 曾愷玹 張勳傑 路嘉欣 姚安琪
  《這裏發現愛》主 演: 周渝民 朱孝天 王傳一 關穎 陳妍希 曾志
  《那小子真帥》主 演:羅彬 陽蕾 厲娜 袁嘉樂 陳西貝
  《命中注定我愛你》主 演: 陳喬恩 阮經天 白歆惠 陳楚河
  《翻滾吧!蛋炒飯》主 演: 汪東城 唐禹哲 卓文萱 小薰
  《蜂蜜幸運草》主 演: 鄭元暢 張鈞寧 李國毅 彭于晏 伊藤千晃 蘇慧倫
  《黑糖群俠傳》主 演: 王子 阿緯 小煜 小薰 丫頭 阿本
  《籃球火》主 演: 羅志祥、吳尊、言承旭 周采詩 蔣怡
  《無敵珊寶妹》主 演: 郭采潔 張棟梁 邱澤 梁赫群 黃一飛 關勇
  《不良笑花》主 演: 楊丞琳 潘瑋柏 藤岡靛 陳妍希
  《波麗士大人》主 演:桂綸鎂 林佑威 藍正龍
  《霹靂MIT》主 演:範瑋琪 炎亞綸 鬼鬼(吳映潔) 小鬼(黃鴻升) 陸廷威
  《天平上的馬爾濟斯》主 演:李康宜 林佑威 曾佩瑜 路斯明 馬志翔 陸明君 張世
  《我的億萬面包》主 演: 鄭元暢 林依晨 黃文星 張毓晨 張睿家
  《王子看見二公主》主 演: 郭品超 陳庭妮 洪卓立 洪子涵
  《幸福的抉擇》主 演:藍正龍、劉心悠、邵美琪、楊貴媚、陳宇凡、林立雯、莎莎、曾少宗、陳怡嘉
  《青春舞臺》主 演:韓 庚 黃 奕 容祖兒 鄭希怡 張峻寧
  
2009年
  
已上檔
  《敗犬女王》主 演: 阮經天 楊謹華 楊雅築 溫升豪
  《心星的淚光》主 演:言承旭 關穎 曾愷玹 陳志愷
  《協奏曲》主 演:劉品言 彭于晏 吳佩慈
  《愛就宅一起》主 演:汪東城 楊丞琳 胡宇崴 Linda 金勤
  《終極三國》主演:胡宇崴、林伯彥、陳德修、張皓明、陳博正、蔡宜臻、任蓉萱、李紹祥、班傑飾、羅弘證、坤達飾、陳乃榮、曾子餘、蔔學亮
  
即將上檔
  《痞子英雄》主 演:周渝民 陳意涵 張鈞寧
  《敲敲愛上你》主 演:明道 郭品超 吳亞馨 蔣怡 李小璐 周曉涵 丫美(翼勢力) 張晨光 馮媛甄 阿龐
  《呼叫大明星》主 演:阿sa 賀軍翔 陳至愷
  
拍攝中
  《泡沫之夏》主 演: 何潤東、黃曉明、徐熙媛、沈建宏、蔣怡、林嘉綺、吳亞馨、柯奐如、楊瀚
  《桃花愛無敵》主 演:鬼鬼 炎亞綸 阿本
  《華麗的挑戰》主 演:言承旭 林依晨
  《下一站幸福》主 演:劉荷娜 明道
  
計劃拍攝
  《阿鼻劍》 主 演:吳尊、胡宇崴
  《熊貓俠》(大陸稱爲熊貓人) 主 演:周傑倫、言承旭、南拳媽媽、周迅、S.H.E、江語晨
  《天使街23號》主 演:飛輪海【暫定】
  《紙玫瑰》主 演:林依晨 張睿家
  《幸福安康》主 演:陳喬恩
偶像劇單集分段最高收視率排行榜

  1命中注定我愛你13.64 (2008/07/27)
  單集最高平均收視10.91
  2 無敵珊寶妹10.57 (2008/08/24)
  單集最高平均7.25 (2008/08/24)
  全劇平均收視3.22
  首集平均收視7.25~最高分段收視10.57~是臺灣偶像劇首播的紀錄
  3王子變青蛙8.05 (2005/07/17)
  單集最高平均收視7.09
  全劇平均收視5.84
  4愛情魔發師6.74 (2006/07/09)
  單集最高平均5.44
  全劇平均收視4.60
  5流星花園6.43 (2001)
  6花樣少年少女5.99 (2007/02/04)
  單集最高平均5.09
  全劇平均收視4.19
  7 放羊的星星5.84 (2007/7/22)
  單集最高平均4.67
  全劇平均收視3.04
  8惡作劇之吻5.77 (2006/02/12)
  單集最高平均4.92
  全劇平均收視3.56
  9 微笑PASTA 5.67 (2006/8/6)
  單集最高平均4.89 (2006/08/27)
  全劇平均收視4.30
  首集平均收視4.51~最高分段收視5.37~
  10海豚灣戀人5.11 (2003)
整劇平均排行榜

  1:命中注定我愛你 7.45
  2:王子變青蛙 5.93
  3:公主小妹 3.40
  4:無敵珊寶妹 3.22
  5:惡作劇2吻 3.17
  6:換換愛 3.05
  7:放羊的星星 2.97
  8:深情密碼 2.65
  9:不良笑花 2.55
  10:籃球火 2.47
2004到2008的收視率冠軍

  2004:天國的嫁衣(臺灣三立電視臺)4.49
  2005:王子變青蛙(臺灣三立電視臺)8.52
  2006:愛情魔法師(臺灣三立電視臺)7.07
  2007:放羊的星星(臺灣三立電視臺)5.84
  2008:命中注定我愛你(臺灣三立電視臺)13.64
  注解 都是單集
偶像劇單集收視率排行

  1 命中注定我愛你 13.64 (2008/7/27)【全臺灣第一】
  3 無敵珊寶妹 10.57(2008/8/24)
  3 王子變青蛙 8.05(2005/10/2)
  4 愛情魔發師 7.07
  5 敗犬女王 6.63 (目前爲止)
  6 惡作劇之吻 6.5
  7 流星花園 6.43
  8 放羊的星星 5.84
  9 微笑PASTA 5.67
  10 不良笑花 5.27(2008/9/28)
偶像劇熒幕最佳情侶

  鄭元暢 林依晨(暢晨) 影視作品:惡作劇之吻,惡作劇2吻,我的億萬面包
  鬼鬼(吳映潔) 炎亞綸(吳庚霖)(鬼綸) 影視作品:霹靂MIT,桃花愛無敵(拍攝中)
  鬼鬼(吳映潔) 王子(邱勝翊 )(翊潔) 影視作品: 黑糖瑪奇朵
  陳喬恩 阮經天(天恩) 影視作品:命中注定我愛你
  陳喬恩 明道 (明恩) 影視作品:王子變青蛙 櫻野3+1 守著陽光守著你(拍攝中)
  賀軍翔 楊丞琳(翔琳)影視作品:換換愛,惡魔在身邊
  林志穎 劉荷娜 (穎娜)影視作品:放羊的星星
http://baike.baidu.com/view/54932.html?tp=0_11
 
紅色偶像劇  
 
偶像劇是指集數不多(一般30集以內)、大量啓用面貌俊美的演員、符合社會流行造型服飾,並以細膩愛情戲爲主的,且主要場景爲現代的時裝電視劇。而紅色呢,主要是指戰爭革命題材的。
  所以紅色偶像劇就是指用年輕演員,用新的角度演繹戰爭革命年代烽火青春的電視劇,例如《血色湘西》,《恰同學少年》和《戰北平》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9889.html?tp=2_11
 
戴清:紅色青春劇的類型歸屬與價值基點

戴清 發布時間:2009-2-1 23:36:22 來源:光明日報 閱讀:214
 當下,電視劇熒屏上翻拍現象頗具聲勢,被媒體冠以“紅色偶像劇”的《敵營十八年》作爲2008年末大戲,又有上百集的續集等著,引起了各方關注。該劇采取了“革命鬥爭”+“偶像言情”的創作模式,努力迎合著年輕觀衆的審美。然而,從已經播出的第一部來看,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劇中江波與三位不同身份女性的情感戲太重,且關涉他一次次完成重大任務。身處血雨腥風中,男女主人公的對白卻是偶像劇式的,觀衆大笑、進而“出戲”,加之表演不乏青澀、失度,整部作品多少有似一場穿著革命外衣的“言情遊戲”。
  近年來,各種名目的偶像劇稱謂不時見諸報刊網絡,如大獲成功的《恰同學少年》和《血色湘西》就被先後打上過“紅色偶像劇”的標簽。並且,大凡與青春有關的電視劇都被歸入了“偶像劇”序列,衍生出多種子類型偶像劇,如古裝青春偶像劇(《還珠格格》)、如民國青春偶像劇(《金粉世家》)、如懷舊青春偶像劇(《血色浪漫》)、如軍營青春偶像劇(《士兵突擊》)等等。一時間,似乎所有和青春題材沾邊兒的電視劇都可以裝進“偶像劇”的大筐中。
  在林林總總的偶像劇稱謂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偶像劇似乎可以不斷地拓展其內涵和外延,二是在偶像劇與“青春”題材之間劃上了等號。其實,這兩點都存在問題。其一,經過十年的改造更新,當下很多青春題材作品與日韓偶像劇及最初的模仿之作已相去甚遠,增加了太多的精神新質與審美元素,這遠不是“偶像劇”所能涵蓋的,繼續沿用偶像劇名稱必然導致名不副實;其二,青春母題或題材可以有多種表現手法,尤其是紅色青春故事,不一定非得走偶像劇模式。當下的所謂“泛偶像劇化”的提法,不僅會使偶像劇類型被無限泛化和濫用,也勢必忽略和遮蔽紅色青春劇創作業已積累的審美新質,還會因先入爲主的偶像劇模式進而桎梏紅色青春劇創作中的精神提升與審美創新。
  “紅色青春故事”區別于一般的青春偶像劇,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謂問題或歸類問題,也非書齋中的概念演繹,而是爲適應創作的發展和實際所進行的已顯滯後的學理廓清。它直接關系到該類創作的類型特征和價值基點,即當代人如何看取中國現代史上那段血與火的革命傳統,如何以當代人的精神視野表現那一代人的紅色青春與理想情懷。事實上創作觀念的偏差已然影響到如何處理和把握該類題材的精神向度和審美取向。無庸諱言,當下的某些創作多少存在著以所謂的商業賣點(因其淺薄而無法打動人心,實際並不能轉化爲成功的賣點)取代價值基點的不良傾向。
  立足中國革命曆史傳統的紅色青春劇,在題材類型上與革命曆史題材劇的偉人先烈敘事、軍旅英雄敘事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也更受制于這一類作品的創作規律。比如在精神指向上是集體本位的,主題更爲主流化,著重表現戰火中的青春、英雄氣概和傳奇色彩等等。《恰同學少年》即是其中成功的範例。該作品吸取了偶像劇在形象上、服飾上的時尚元素,但它並非作品的魂魄,而是適應年輕人審美品味的一種通俗化和商業化包裝。愛情戲——這一偶像劇的核心元素在此劇中的份量也不是胸懷大志、爲國爲民這些精神內涵所能比擬的,即使是《血色湘西》這部更像偶像劇的紅色青春劇,精神指向在後半部分也由個人情感轉到了民族大義。應該說這些成功的紅色青春故事恰是比較好地把握了該類創作的價值基點。如果把該類創作簡單地概括爲“紅色”的“偶像劇”,必然是一種舍魂魄而就皮相的理解和定位,極不利于這些成功之作創作經驗的總結和推廣。再如,2007年的《士兵突擊》本是一個典型的“英雄成長”的故事——一個普通甚至有些遲笨木訥的士兵如何成長爲了特種兵王。劇中沒有愛情戲,本不具備偶像劇的基本元素和特征,但也被拉進“偶像劇”之列,實在是牽強附會的。“偉人”、“英雄”與“偶像”三個名詞之間雖然在特定的場合可以混用,如“青年毛澤東等那一代偉人就是當代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或“許三多這個平民英雄就是新時代年輕人的偶像”,但此“偶像”已非都市言情劇中的“偶像”,而更多帶有“英雄”和“精神榜樣”之意。同時,由這種語義的轉換而想當然地得出結論,認爲凡表現偉人或英雄的青年時代就必須是沿用偶像劇表現模式,就更加荒謬了。
  在敘事模式上,紅色青春故事可以以描述曆史事件見長,從中將偉人、英雄的青少年時代的風采、志向生動地表現出來;也可以是“任務完成型”,即主要表現英雄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艱難曲折,從而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及其意志品質;還可以揭示人物生動的精神成長曆程,展現困境中的人性掙紮與堅守……這一切都可以將紅色青春故事講述得風生水起、精彩紛呈,藝術馳騁的天地廣闊而深邃,豈是束縛在偶像言情的狹小格局中可以相比的?
  紅色青春故事是中華民族現代史的寶貴革命傳統和精神財富,是大有可爲的創作富礦,其精神內涵和價值基點不是偶像劇所能涵蓋的,它對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年輕人的民族情感認同等都有著比曆史教科書更大更生動的影響力,其價值基點更爲主流化和民族化,是一個有著巨大生機和發展潛力的電視劇子類型,對提升電視劇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有很大裨益。
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869

中國的偶像劇:在無處安放的青春中找到偶像

佚名 發布時間:2007-1-11 8:50:26 來源:北京青年報 閱讀:1233
 經典日劇《東京愛情故事》1991年在中國播出之後,虜獲了一大幫電視觀衆的心,也掀起了中國電視劇導演拍攝偶像劇的熱潮,但沒有一部能超越日韓劇在中國的影響。1996年,打著“中國第一部偶像劇”旗幟的《將愛情進行到底》出爐,但從香港造型師設計的人物服裝,到與日劇《以愛的名義》雷同的故事情節,都無法讓人看出“中國制造”的痕迹。此後,《都是天使惹的禍》、《京港愛情線》、《青蘋果樂園》等一大批偶像劇,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模仿日韓的道路,只是和港臺劇模仿得恰到好處相比,這些半土不洋的“偶像劇”多少有些“四不像”的味道,粗糙的情節、俗套的對白讓偶像劇成爲了中國電視的“死穴”。
  “東愛迷”沈嚴,電視劇《中國式離婚》的導演,卻在觀衆紛紛對國産偶像劇失望,甚至冠以“嘔像劇”的名號時,拍攝了一部24集偶像劇《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根據小說家呂挽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攝影師李然與大學生周蒙,以及周蒙的同學葛俊與戴妍兩段相戀卻不能相守、最終走向分離的故事。電視劇還沒開始在電視臺播放,也沒有進行任何大規模宣傳,但DVD已經在市場上熱銷。“史無前例的經典偶像劇,且是中國自己的偶像劇,不是日本的,也不是韓國的”——該劇的百度貼吧裏,一位觀衆寫下這樣的觀後感。
  的確,其電影膠片拍攝的制作手法已經開了中國青春偶像劇的先例,甚至連火熱的日韓劇都很少是用純電影膠片制作。而以前的偶像劇中的場景都毫無“中國特色”可言,《將愛情進行到底》雖然景致優美,但地鐵裏的長梯、整潔而安靜的公共汽車和東京大阪相差無異。在《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中,蘇州的小橋、雲南香格裏拉的藏傳佛教寺廟、江南氣息濃厚的青磚小樓房,無一不向觀衆標明其“中國身份”。而與日韓劇最大的不同在于,這部電視劇並沒有打著明星牌來吸引觀衆眼球,許多人觀看《東京愛情故事》是爲了看鈴木保奈美,看《藍色生死戀》是沖著宋承憲和元斌,即便是《將愛情進行到底》,也請來了當時人氣較高的陳明、田震等明星客串演出,而追捧《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觀衆們,更多是被劇情所吸引。
  劇情不像韓劇一樣夢幻唯美,更不像港臺劇一樣平淡無奇,雖然《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最後一幕李然與周蒙再度重逢的場面被觀衆指出與“東愛”有幾分相似之處,但這樣的借鑒在全劇中並不顯得突兀,和照搬日韓劇情節的其他國産偶像劇相比,已有相當大的突破。
  用一位觀衆的話來說:它終于脫離了模仿的影子,樹立了自己的風格。
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03
 
 
 
 
 

台長: 阿楨
人氣(16,365) | 回應(13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紀曉嵐》
此分類上一篇:《當代好萊塢》

顯示全部132則回應

阿楨
《姜子牙》口碑爭議卻排片大漲,但國慶檔仍大局未定 2020-10-03 創事記

  10月1日票房達到了7.45億,人次達到了1834萬。《姜子牙》居功至偉,以42%的上座率,單日斬獲3.62億票房榜首,成為國慶檔歷史上首日成績最好的電影。
  7.45億的單日票房,較去年十一當天8.15億雖有回落,是新冠疫情情理中之事,但中秋和70周年國節慶,調動了很多非活躍觀影人群的觀影積極性。
  旅遊業受到新冠疫情衝擊,或許是影市表現強勢的原因之一。今年國慶中秋8天長假預計旅遊人次可能達到6億,雖有大幅回暖,但仍只恢復到去年國慶7天假期76.7%的水準。
  票房破三億,豆瓣7.2,《薑子牙》票房口碑為何冰火兩重天?一,故事單薄;二,娛樂性不足;三,強行煽情如同災難。說超越《哪吒》的,有,說影片最好看是彩蛋的,也不少。
  《薑子牙》雖然以封神大戰為背景,但講的卻不是大眾最熟悉的封神榜的故事,而是一個平民英雄故事:薑子牙在戰勝狐妖後,被貶下凡間,於千辛萬苦之中找到了自我並發現真相的故事。不再是傳統影視劇中的仙風道骨,而更像是個落魄、倒楣的職場不順的中年人。通過薑子牙和蘇妲己(不等於九尾狐)機緣巧合下攜手上路,最終在找尋真相中找出了一個難題的故事:救一人還是救蒼生?
  相對於《哪吒》,美術、音樂上、細節上《薑子牙》都要成熟很多,特別是融入中國水墨畫意境的視覺體系。應該在“哪吒”高口碑的支持下,持續產生“破圈效應”,吸引更多觀眾走入影院,也進一步完成國漫突破,問題出在實力支撐不起野心。
  觀眾天天喊著 “國漫復興”,但即使“哪吒”在製作水準與商業表現上將國產動畫電影提升到了全新的水準,國漫卻從未真正從創作層面去印證自己的復興。
…….
  回應
創事記先寫一個好故事出來吧。現在都是坐而論道者(鍵盤俠)眾,眼高手低者(噴子)眾。

40+女演員困境?趙薇:所有女性演員都很難出頭

2020年10月2日播出的《演員請就位》節目中,面對馬蘇和倪虹潔的“中年女演員”困境,導演趙薇則直接表示“我覺得根本不是40+,現在是所有的女性演員,都有一種很難出頭的問題”,同時她還發問“所有的化妝品護膚品,睫毛膏粉底全是小男生在代言,姑娘們都去哪了?”引發了大眾的關注。
  回應
這幾年大火的劇是什麼類型?言情,偶像,甜蜜蜜,這種劇女生喜歡,代言肯定是奔著帥帥的男演員去的啊,而且跟男演員搭深情的都是少女,還能是阿姨?
2020-10-04 10:41:38
阿楨
從瞧不起到真香,網劇為何近年精品頻出?2020-11-23 影視文化學博士聆雨子
  回應
原因是網路平臺在努力擴大題材範圍吸引觀眾,會員費加上超前點播視頻平臺都是虧的。但是本來就掙不到錢了連觀眾都吸引不到對互聯網公司就太虧了。所以年輕觀眾愛看什麼,願意超前點播什麼就是什麼。審不過就改,重剪,審查不嚴了就再試,網站又財大氣粗,再怎麼也要磨下來。這真是現代互聯網公司的力量。換傳統製作公司,可能只能要麼放棄要麼倒閉了。
2020-11-24 07:41:03
阿楨
網路小說是否能成為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 - 知乎

對於近年“美國人看網文”事件,網文是否能像日漫一樣成為主流?
  回應
 有潛力,但是現在不是。東南亞那些國家我不知道,但就我學校的美國同學沒幾個人讀過中國小說,,不說好萊塢了,就說日本,當年有龍珠/pokemon/哆啦A夢這種世界級IP 然後才吸引了更多更多的受眾,中國網路小說顯然沒有.
 文字和動漫一樣嗎?不說網文了,就拿最英日文暢銷書,中譯本讀過的一年能有幾本?
 所謂網路小說只是長篇章回小說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所獲得的新的平臺,有幾個特點。一、作家群體更廣泛,小說創作已經從傳統的“文人”擴大到更多的階層。其二、作家收入有保障,收入頂尖的作家階層出現。其三、體裁多樣化。幻想小說從單一的武俠體裁發展到玄幻、仙俠、官場、奇幻、D&D、穿越、遊戲等等,更多更新穎的體裁吸引越來越龐大的讀者群。

網絡文學或將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方式 2017-03-28 威鋒網

說到中國文學,四大名著曾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輸出到國外。不過近年來,就像是國內美劇需要依靠字幕組一樣,東南亞也出現一些翻譯組。不少的網絡文學開始出現了實體書,甚至搬上了大熒幕,就像近年來大火的《步步驚心》、《甄嬛傳》、《琅琊榜》等等作品。
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作品都是文化輸出的經典,同時也將其思想與文化帶到了世界。也許有天中國網絡文學也能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傳播到世界上。

與日本文化輸出相比,中國差在哪裡?
  回應
真正能走向大眾的文化產品你得保證它好吃、好玩、好看,能和普通人的生活娛樂需求結合到一起,也就是所謂的通俗文化產品才行。日本文化輸出的主力是什麼?動畫、漫畫、遊戲、電影(早期)。我們熟悉的和服、藝伎、茶道、武士、忍者、壽司一類的日本傳統文化是隨著上述流行文化的載體傳播到外界的。

中國怎樣才能提高文化輸出?

中國對外的文化輸出一直是山水畫,京劇,孔子等我們中國人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物,在國外也沒什麼影響,反倒是言情小說、抖音和中國化妝技巧在國外小火一把。文化輸出很難自上而下地規劃出來,它只能自下而上地生長出來。
2020-12-09 09:54:10
阿楨
電影的青春又疼了? 2020-12-11

  冷嗖嗖的電影市場,雪中送炭者是郭敬明——《演員請就位2》被群眾吐槽電影水準和電影審美的郭監製、落落執導的《如果聲音不記得》,馬上坐滿一周的單日票房冠軍。2.1億票房壓過了《赤狐書生》的1.6億。
  豆瓣評分只有4.2的青春片的逆襲,也再次讓圍觀群眾無語問蒼天。但其實,它已是郭攜手光線影業的第二次成功。
  真正的打樣是《悲傷逆流成河》——用社會話題包裝疼痛青春片,上次用校園霸淩,這次用抑鬱症,郭氏青春片再次成功抓住了“正在年輕”的95、00後受眾。
  如果說2018年3.6億票房的《悲傷逆流成河》還只是曙光乍現,2019年同樣有著霸淩話題的《少年的你》狂攬15億票房,才真正讓業內感受到疼痛青春片的市場回歸。
  摻雜科幻元素的《如果聲音不記得》乍看相當有人文關懷。其故事涵蓋了抑鬱症、家暴、性騷擾等新鮮社會話題。
  但若細究,還是疼痛青春的內核,上演的還是青春虐戀。雖然沒了墮胎、劈腿、車禍三件套,但失憶、自殺、生死別離這些優良傳統一個都沒落下。
  2013年,趙薇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7億票房開啟了國產青春片的疼痛潮。此後《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簫默》《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接連襲來、大同小異:
  改編自熱門小說IP或懷舊金曲,流量小生出演,主打懷舊牌,以讓觀眾在電影院潸然淚下乃至泣不成聲為宣傳口號和成功準繩。
  但這些同質化嚴重、橋段誇張脫離現實的青春片很快就被市場拋棄,倒是留下不少經典的吐槽段子。
  從2016年開始,青春片票房明顯下滑。
  降至冰點後,青春片在2018年開始觸底反彈。
  這批捲土重來的青春片明顯變了:一是疼痛青春被包裝成更具社會意義的影片;二是青春片的受眾換了。它們不再是主打80、90後的懷舊戲,而是拍給當下更年輕的95、00後受眾的校園戲。
  而有意思的是,當電影圈的疼痛重啟,電視劇領域的疼痛卻早早退場,如今是甜劇當道。
  相比臺灣(楨:?) ,內地青春片的類型創新和想像力仍待挖掘。
  好在內地青春片也開始了新探索,除了青春虐戀,還可以有兄弟姐妹親情,可以講追夢、談理想,也可以很鄉土很有社會價值。像侯孝賢的《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青春可能真是一個尋找疼痛、感知疼痛的過程,但大可疼出些花樣來。畢竟現在母單這麼多,恐怕消化不了如此巨量的人造愛情。
2020-12-12 10:44:18
阿楨
日本翻拍《微微一笑很傾城》,但看這設定是不是魔改了? 2020-12-21

日媒 2020-12-21報導,由富士電視臺製作,改編自中國知名作家顧漫代表作《微微一笑很傾城》的電視劇《灰姑娘線上》(暫譯)即將播出。
2016年8月,電視劇版《微微一笑很傾城》在國內的衛視平臺播出後呈刷屏之勢,不僅霸佔話題熱搜,播放量也是節節高升,同時在海外地區,如越南、韓國等都有大批網友同步追劇,形成了一波華流輸出的小高潮,而日本在次年3月也進行了引進。
  回應
本來就是下里巴人的東西最火,哪個國家都一樣,古代也一樣,看一下水滸傳就發現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哪有那麼多風花雪月詩詞歌賦的,哪些今天看來有文化有格調的東西,在古代也是文人小圈子裡的東西。

美劇可以隨便編排屋大維,是因為美國沒有歷史包袱

【本文來自《給觀眾展現了一個與固有印象不同的秦始皇初期歷史,這樣看,《大秦賦》不好嗎?》評論區】
我國影視行業現狀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盲目學好萊塢,影視院校教學一切以好萊塢理論為准,丟了自己的特色。美國人沒有歷史觀念,而中國恰恰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
  回應
小說和戲劇創作本身就是允許一定改動和虛構成分,如真要按歷史講故事,那麼《水滸傳》就不成立,因為宋江等人剛造反就迅速被張叔夜給剿滅了,那裡來的什麼替天行道~就連《三國演義》這種所說最基於真實歷史的小說,都有太多的張冠李戴、事件年份顛倒的問題,廣電總局不管就亂,一管就死
2020-12-23 06:45:43
阿楨
出道二十年未演電視劇的章子怡破例了,謀女郎僅鞏俐只拍電影了 2021-01-07

電影和電視劇兩種藝術有很多相似處,所以很多演員都是影視雙棲發展。但又有別,很多演員都是雙棲發展或者以電視劇為主,只演電影不演電視劇的演員並不多,最有代表性就是張藝謀捧紅的謀女郎。
  最純謀女郎周冬雨,之前主攻電影,成績很好,但最近幾年也被電視劇吸引,早就影視雙棲發展了,這幾年電影和電視劇作品都不少,雖然都很有熱度,但相比之下周冬雨演電影比演電視劇更出彩。
  之前只演電影的倪妮,最近幾年也被電視劇吸引,嘗試拍電視劇了,之前一部《天盛長歌》播出,引發了大家對倪妮到底更適合演電視劇或者電影的爭議,但好像很難給出答案,這幾年她的電影和電視劇都差不多,不如其他謀女郎出彩。
  謀女郎張慧雯這幾年影視雙棲發展,但影響都不如當時演張藝謀電影,感覺這幾年不溫不火的,有點不像謀女郎應該有的狀態。
  從《我的父親母親》到《一代宗師》《羅曼蒂克消亡史》《無問西東》,從1998年到2020年,章子怡出道二十多年,一直堅持只拍電影,都在影壇活躍,這些年佳作頗多,獲獎不少,僅次於師姐鞏俐。
  但是最近幾年,結婚生女並且在綜藝節目活躍的章子怡,電影作品數量減少,之前早就炒作她要從只拍電影到破例演電視劇了,但一直沒有相關的資訊證實。但隨著這部章子怡電視劇處女作殺青,諸多演員發微博很期待《上陽賦》會不會延續在電影的輝煌。
  從《紅高粱》到《歸來》,從1988年到2020年,頭號謀女郎鞏俐出道三十多年,比章子怡多十年,只有她還在堅守謀女郎只拍電影不拍電視劇這個不成文的規則了。鞏俐這樣霸氣精湛的演技,好像確實更適合更濃縮凝練的電影藝術,如果讓她來演一部電視劇,一次性看幾十集,確實有點浪費她的演技。
2021-01-09 09:04:02
阿楨
“酷日本”還酷嗎?陷入迷走的日本文創戰略 2021-01-11 觀察者網

在外界的印象中,日本似乎是一個具有極強文化輸出能力的創新大國。動漫、遊戲、時尚乃至日本料理都能成為流行世界各地的文化符號。
自小泉純一郎首相任內起,日本政府就開始借鑒歐美國家的“創意文化”概念,試圖在傳統動漫、影視、出版等內容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文化領域的更新反覆運算。一方面借此增強日本的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拉動其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這些考量下的直接產物,便是最近十餘年來為歷屆日本政府、尤其是此前安倍內閣所津津樂道的“酷日本”(Cool Japan)。
被寄予厚望的“酷日本”戰略確實曾引發日本文創產業的投資熱潮,各種官方和私人資本都前赴後繼參與其中,但數年來取得的成績乏善可陳,甚至還出現了國有資本流失的窘況。而日本的文創產業亦如日本媒體所評論的那樣:“正陷入迷走的狀態之中”。
  回應
主要是日本這個國家太保守了,日本現在還是二次元的動漫遊戲文化,但現在國際主流都是3D,不論是歐美中。日本的動漫看起來還勉強,但是主力幾乎都是十幾二十年的老動漫,一個主筆既要負責故事創作,還要負責美術創作,這完全是小作坊式的創作方式。反觀中國幾乎是以小說為藍本創作,分工明確,也更加專業,品質也是穩步提高。未來,取代日本動漫,已成定局。在網路手機遊戲時代,日本遊戲行業,徹底被韓中打成豬頭。
我們要吸取日本文化產業失敗的教訓,第一就是產業分工要清晰,提高了專業化程度,才能提高產品品質。第二就是要與國際新技術接軌,現代文化產業是以新技術為載體的新產業。第三就是不能封閉思想,要培養大眾的審美,而不能形成獨特的審美。獨特的審美短時間能保護自己的文化產業,而長時間來看,會讓自己的文化產業缺乏競爭力。
2021-01-12 08:58:47
阿楨
日媒:日本製造在中國不香了,更多中國95後喜歡買國貨

日本現代商務網站2021-01-26文章,以前,中國人眼中的日本製造就是高品質和安全放心的代名詞,而中國製造基本上是粗製濫造且土裡土氣。然而,這種觀念在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中國年輕人中已發生很大轉變。2020年底中媒對全國約1000名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約八成支援中國本土品牌,四成說買東西時會優先選擇國貨。
中國的新興經營者善於捕捉年輕人的消費動向並成功將其商品化,他們成長在已變富裕的21世紀中國,很多具有歐美留學經歷,不僅善於觀察潮流趨勢,還諳熟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經營手段。
以前,中國人別說是購買國貨,對國貨甚至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一些赴日爆買的中國人曾稱“日本某品牌的日本制電鍋能煮出好吃的米飯,而同一品牌的中國制電鍋煮出的飯卻不夠鬆軟”。其實這只是個毫無根據的謠言,但一些人竟信以為真。那時很多中國人不信任本土產品。可事實上,早在10年前中國GDP總量就已超越日本,但一些中國人對此似乎毫不知情。
如今,中國產品比日本人想像的還要受中國年輕人的追捧,那些熟知從前中國人消費觀的日本人對此會感到震驚吧。

日本媒體總結“中國人說話大嗓門的五個理由”,排名第一竟然是它……

日本otonanswer網站2021-01-25文章,中國人說話很大聲的五個理由。
首先,漢語發音講究抑揚頓挫,須大聲說話才能表達清楚意思。
第二是中國人覺得熱鬧就是吉利,說話響亮的意識已深入人心。
第三是中國人口眾多,不大聲表達觀點就沒人把你當回事。
第四是大聲說話能撐門面、充排場。
第五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建築工地等噪音越來越大,很多人自然而然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在中國,買房子很多需自己裝修。中國人不覺得裝修噪音給鄰居添麻煩,因為以前多數人是過集體生活,對鄰里的生活噪音比較寬容。
2021-01-30 09:12:07
阿楨
我們的文化那麼好,為啥輸出就沒那麼順利呢? 2021-02-01

我們都覺得自家歷史悠久,文化鼎盛,很值得外國人學習。但實際上,有些文化輸出,是依靠課本教材,吸引一些對他國文化感興趣的人來埋首苦讀。更多的文化輸出和傳播,還是來自於娛樂內容。像老外喜歡中國功夫,不是因為李小龍們多麼大義凜然,讓他們覺得受到了思想教育,而是一代又一代功夫片,打得太好看太酷了。仔細想想,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偏見,功夫啊,美食啊,什麼辮子僵屍啊,其實,還真的就是早年港產片的套路。
  其實世界上大多數人吧,如果沒有興趣撐著,又沒有考試壓力,那真也不是天生愛學習。在潛移默化的漫畫電影遊戲,以及厚厚一筐古籍之間,大概率還是選前者的吧?
  1860年代,日本浮世繪流入法國。法國那一代年輕畫家,比如莫内為首,就喜歡了浮世繪,喜歡了日本文化。梵古,更是學浮世繪發了癡。印象派就此誕生。而浮世繪在日本,本來就是街頭巷尾老百姓都買的版畫。什麼美人繪啊,役者繪啊,說白了就是美女海報、明星大頭貼。日本人當時最高端大氣的,是狩野派那些位,給貴族畫屏風的——然而這東西太高大上,流傳不廣,反而就沒有浮世繪那麼有名了。
  小眾的高雅當然是好事,但文化輸出這玩意,仿佛流水:水向低處流啊。哪位會說了:那為什麼我們唐朝文化輸出那麼厲害,可以讓其他國家學漢詩呢?第一,唐當時太強大,大家群起效仿。像19世紀初,俄羅斯貴人拼命掰扯舌頭學說法語,哪怕被拿破崙追著打都學,就因為那會兒法國的確挺強。其二,在西元7世紀,高麗新羅人學漢詩,大概像上世紀末好多中國人學唱《我的太陽》似的,又時髦又好聽。
  詩本身是有娛樂性的,詩生命力最強的時代,一定是其最有娛樂性的時代。學者龍榆生就認為,從周之風雅頌到樂府到唐詩到宋詞到元曲,每種藝術題材最初,都是適合唱的,慢慢地不適合唱了,才有另一種更適合唱的方式發展起來。
  說到底還是,哪怕本國的文化要流傳下去,都要在保持文化強盛的同時,講究寓教於樂。何況輸出給別國的文化呢?想想現在世界上流傳熱鬧的流行文化,無論日本動漫、好萊塢電影、義大利飲食、英超足球,都有個特色:哪怕物件是個不懂那一國文化的,也可能喜歡上。所以啦,文化輸出,得先做到有生命力的、讓人喜聞樂見的傳輸流通之後,才能考慮文化啊。
2021-02-03 08:45:44
阿楨
鮭魚走了!世代文化差異 年輕人追求小確幸 2021-03-25 聯合報

「鮭魚之亂」改名風潮,引發各界熱烈議論,國民黨中常委高思博在臉書直播中認為,長輩不應只是拘泥於苛責,有必要更深層省思世代差異所產生的文化、倫常或經濟環節面向。
為了吃免費壽司,全台改名超過3百人,遍及11個縣市,且都市化越普遍的地區,人數越多,如台南市有30人變「鮭魚」,名列六都的第5名。
他表示,除了能吃免費大餐外,更能成為朋友圈的焦點核心,讓不少人群起效尤。社會文化改變,正式姓名跟網路暱稱的重要性與使用頻率在年輕世代,可能已經翻轉過來。因此,對年輕人而言,改名根本不是問題,這種世代文化差異已經形成,且漸行漸遠。
年輕世代面臨低薪、高房價,初入職場或外出求學的生活,明顯比以前艱苦。難得有免費及呼朋引伴享用大餐的機會,改個名也無所謂,「顯露年輕人活在當下,追求小確幸的人生觀點」,所以各界無須太快譴責。重要的是,從「鮭魚事件」傳遞出來的世代差異與世代正義等問題,政府能否提出解決方案,讓社會轉變為世代和諧。

一窩蜂的「套利」文化,是商機還是危機? 2021-03-24 商業周刊

在我們嘲笑這個瘋狂行徑的同時,也應思考更深層的社會意義,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一窩蜂去搶免費鮭魚餐?當然起因在於推出這個活動的業者,沒想到每個人都有三次更改名字的機會,站在年輕人立場,自然理直氣壯的去操作這個遊戲規則。
1.不論是在股票市場進出的機構法人、每日搶短線的個人投資者以及搶免費鮭魚的年輕人,其實都是在套利,這樣容易陷入短期炒作危機,沒有人在做長期布局。
2.作台灣人追求高CP值、愛貪小便宜的原因和商業文化有關,台灣產業長期以代工思維為主,整個社會呈現一種「俗擱大碗」的文化意識,失去對精緻文化品味的追求。
全世界政府為了紓困,透過寬鬆貨幣政策,瘋狂灑錢,造成全球股市大幅上揚。美國參議院剛通過1.9兆美元紓困法案,每個人發放1,400美元失業補助救濟,不少年輕人竟然想把錢拿去投資股票!
鮭魚事件反應的不只是年輕人的問題,它代表了整個台灣價值觀的錯亂!
  相關新聞
另類台灣之光?「鮭魚之亂」登上9國外媒!外國網友:今年至今最棒的新聞,改名的人在「吃自己」。
2021-03-25 10:51:50
阿楨
2021奧斯卡:收視新低、串流擠身,好萊塢仍在風暴中前行2021-04-28

2020年肺炎疫情肆虐,重創全球電影圈,拍攝作業延宕,戲院被迫閉門,商業大片紛紛退檔延期,影展亦是轉線上播映或取消暫緩,串流商機水漲船高,小螢幕與大銀幕的存亡對決越演越烈。邁入第93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便在這樣的時代氣氛下舉行。本屆仍是延續近年「政治正確」風氣,亞裔、非裔及女性影人皆創下多項紀錄。
美國與好萊塢作為電影界龍頭藉一場盛宴,回應電影界因疫情而起的變革,延續「#OscarSoWhite」、「#MeToo 運動」、「Black Lives Matter」的政治風氣,企圖以小而精美的典禮,維繫電影與影人的尊嚴,卻仍在藝術小眾的品味,與商業收視考量的頒獎安排間,落得尷尬而無地自容。總頒獎過程仍長達三小時,收視人口跌破千萬大關,僅有985萬人收看,較去年銳減了58%再創歷史新低。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人為何不再迷信奧斯卡了?別忘了,奧斯卡只是一個“學院獎”,只是一宗大買賣
  回應
不只是奧斯卡,凡是基於西方政治體制控制下的獎和任何排名,我都不care。
2021-04-29 08:19:14
阿楨
「三國」早已不是中國的形狀:不懂日本,怎能拍好「無雙」?

《真・三國無雙》改編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尊重「遊戲原作」。「三國無雙」本來是所謂「割草遊戲」,該遊戲本就「極度」偏離於史實或演義,每個三國武將都是顏值破表的俊男美女,輕巧衝入千軍萬馬,放出華麗絕招,把敵方武將士兵轟上青天。儘管該遊戲說不上有什麼深度,但非常非常舒壓。再加上多情宛轉的日語聲優配音,玩起來的感受就是「萌」、「中二」再加上無比歡樂。
可是電影《真・三國無雙》卻完全偏離遊戲美學。導演努力把這部改編電影「還原」為羅貫中《三國演義》:舉凡劉備怒鞭督郵、曹操行刺董卓、曹操誤殺呂伯奢、劉曹煮酒論英雄等等,這些從來沒有在遊戲裡出現的「演義」情節,卻成了電影描寫重點。還有一些人頭落地、刀刃穿身的血腥鏡頭——剛剛說過,遊戲原作賞心悅目、無腦輕鬆,基本上「沒有」暴力跟政治元素。
  回應
舔日我見過
但從未見過這麼無恥的
日本改編潦倒中國文人的章回小說就是完美典範、完美顛覆、完美詮釋、注入日本美學新生命
中國電影改編日本經典遊戲就是不尊重原著、畫虎不成、東施效顰、殘忍破壞遊戲的舒暢體驗
改編的不好、觀影體驗不佳、令玩家失望
都不是什麼嚴重的事
但這種鳥事卻被版主上升到了
大陸沒資格改編任何有關三國的題材
這種說法從井蛙的口中噴出
我也是飽又醉了
2021-07-18 08:25:34
阿楨
甜寵劇紮堆,為何這一代年輕人pick戀戀劇場?2021-07-31

  《一不小心撿到愛》和《月光變奏曲》同時上線正式開啟甜寵劇“拉鋸戰”;騰訊視頻和芒果TV也不甘落後,各自推出《你是我的城池營壘》、《理智派》等劇加入混戰。各大平臺都在爭搶甜寵劇這塊蛋糕,不可避免地造成劇集紮堆,幾番“狂轟亂炸”下,觀眾對單一的青春校園、熱血電競、浪漫都市等傳統選題越發審美疲勞,而那些人設套路化、劇情不接地氣的甜寵劇,更是被觀眾毫不留情地冷落(楨:? )。
  回應
多拍點這種少男少女戀愛吧,可別像以前一樣弄一些婆媳大戰,家長里短的了,多鼓勵年輕人相信愛情,戀愛結婚。
僅僅是年輕人?我媽特愛看甜寵劇。
雖然一向鄙視豆瓣打分者的趣味,但豆瓣對一堆甜寵劇打低分,可見這類甜寵劇無聊到什麼程度。
甜寵劇的觀眾有幾大特點,12-16歲的低齡女性,低學歷的高齡女性,性取向不明的男性。審美真的跟學歷和閱歷有關。
人類作為哺乳動物,青春年少時不想著談戀愛就不正常了
國內資本想讓年輕人變成傻白甜,便於控制。外國勢力則想毀滅民族的鬥志,從而毀滅這個民族。
  相關新聞
日媒分析日本文化產業在中國急速失去存在感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中國影視的發展趨勢,從最早偏向男性的正戲如《雍正王朝》《三國演義》等,到戲說類如《還珠格格》已現女性化,至青春校園、宮鬥和奇幻劇,因解脫了左北意識形態如民國劇、社會禁忌如寫實劇和正戲之歷史束縛,充分滿足了現代女性對劇中女主演技所表現的「人美心善情真、膽識智謀雙全、風情萬種」之小夢想,難道只許習發中國大夢嗎?但中國非主流市場的左右編導們,卻以左意識形態和右學院藝術教條、反批這些女主是沒演技的花瓶,賣座全靠資本炒作和對腦殘粉賣弄「白富美」「白甜寵」,其實正是靠「白富美」(如范《武媚娘傳奇》)和「白甜寵」的軟實力才受到東北和東南亞粉絲追捧、進而發揮影響力。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2021-08-01 07:35:20
阿楨
霍尊發長文道歉:決定告別演藝工作 2021-08-14 觀察者網

霍尊向其家人、朋友、粉絲等道歉,並表示,請傷害到此為止吧。霍尊钜細靡遺記錄自己與陳露2012年認識後的點滴,是對方先來認識他,期間也一直負擔對方生活,感謝陳露8年來都在身旁陪伴;發誓自己恪遵夫道,性伴侶僅有陳露一人,沒有約砲也沒有劈腿。
  回應
我很同情霍尊,是個老實人沒怎麼反擊過女的。他女友是在往死里弄他,很想說,撕,就痛快的撕吧。這樣子真的很沒意思。
最重要的是關掉電影戲劇學院,畢竟娛樂圈偶像都那樣。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8_14_602980.shtml

張哲瀚道歉沒用?官媒轟無知:得付代價 2021-08-14 世界日報

藝人張哲瀚因在靖國神社前拍照被批後道歉,稱自己對建築及歷史「無知」,但中國網友繼續砲轟他是漢奸,並要求封殺張哲瀚。多家官媒、黨媒和軍媒也群起砲轟張。
  回應相關新聞
涉日事件後續!5小時內張哲瀚28個代言全數解約!
反思張哲瀚事件別讓「愛國」變成黨同伐異 - 香港01

以愛國之名窮追猛打娛樂圈不可取

張哲瀚稱「對於婚禮舉辦場所的歷史背景和參加婚宴的其他人政治背景失察,這是我的過錯……作為公眾人物,我更應當時刻牢記歷史傷痛,以後我會更認真學習歷史文化知識,豐富自己的專業素養,更加嚴謹和自律,再次鄭重的道歉。」
若從一頭一尾看,這並不是什麼值得大動筆墨的事。演藝明星缺乏身為公眾人物的自覺,被抓住「小辮子」,隨後在壓力之下公開道歉;黨媒以此為典型,傳遞官方「正確三觀」,都是一貫做法。

濟南公安最新通報“阿裡女員工被侵害”案 2021-08-14 觀察者網

通報稱,沒有證據證明王某、張某有強姦犯罪事實發生。通過大量證人證言及調取阿裡公司出差報備系統資訊、相關電子資料等證據,未發現周女被迫出差情況。經就餐人員、飯店服務人員證實,就餐期間無人強迫飲酒,周某飲用白酒約350毫升。
2021-08-15 09:51:32
阿楨
相關新聞
周女8000字泣訴性侵!阿裡巴巴股價跳水
阿裡回應:絕不容忍,5人已被停職
中紀委:剷除酒桌潛規則滋長的土壤
從阿裡巴巴性侵案,看中國酒桌文化潛規則
阿裡女員工自稱被侵害事件陷羅生門?
  回應
哪裡羅生門了?明明就性很清楚好嗎
這個女人患了臆想症
人民日報:不但要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更要把資本關進籠子裡
馬雲、王興、黃崢、劉強東和張一鳴,都不見了 2021-08-10 財經自媒體
  低調,低調,再低調,降低存在感,成為這屆大佬需要惡補的自我修養。
  回應
精英集體噤聲,絕不是社會的進步
槍打出頭鳥
難怪哪麼多的人和資本會出逃呢?
潘石屹不跑就跑不了了。
鬥地主打土豪又開始了
  相關新聞
馬雲演講:窮人鬥地主把地主鬥死農民不一定富來 2018-07-14
潘石屹退隱2021-06-16以236.58億港元出售SOHO中國給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
潘石屹出售SOHO中國2021-08-03 被《反壟斷法》立案調查
軟銀2021-08-10因中國科技行業受監管形勢不明,將暫緩在華新投資。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臺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2021-08-15 09:53:06
阿楨
日媒:日本書店或許能學習中國同行

日本SAKAMAGA雜誌2022-07-12 互聯網資訊大潮下,書店行業邁入全新階段。除了一些極有個性的小眾書店和有實力的大型連鎖書店,日本大多數書店都面臨存亡問題,實體書店20年減少一半以上。中國,新開書店數量卻在增加。首先是通過空間設計打造高顏值和舒適閱讀環境,自帶流量成為網紅“打卡地”。此外,除了閱讀,不斷拓展咖啡、美食、文創及雜貨等。日本也有書店嘗試跨界經營,但與中國根本無法相比。通過社交平臺引流,拓寬銷售,控制成本等手段,原本與日本書店一樣難以為繼的中國書店正重煥生機。中國人靈活的思考和探究心值得借鑒。

日媒ENCOUNT發現:中國漫畫進日本,主打兩類內容:一是穿越“異世界”,多表現為女主角穿越到古代王朝的故事。另一是大女主 ,多表現為漫畫女主角克服困境,憑藉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番事業,與男主角相愛,不一味依靠男主角,可說是女性版半澤直樹。

風格書店的大時代來臨 2017/02/23

TSUTAYA BOOKSTORE降落台灣了,和「全球最美的20間書店」之一的蔦屋書店,同屬日本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集團。
無論是日本蔦屋,還是台灣誠品,都不是單純開著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立之前,負責的人員曾前往誠品參考其營運模式。但幾年過去,前者卻發展出一套比誠品更細膩完善的營運心法,大步領先在前。2015年,結合「家電」與「書店」的二子玉川蔦屋家電開幕,是CCC再次跨界的新嘗試。
2022-07-15 07:50:00
阿楨
中國武俠小說影響泰國新一代 2022-08-10 香港《亞洲週刊》

近700部華文武俠小說被譯成泰文。武俠小說是泰國民眾最熟悉和喜愛的中國文學類型。中國武俠小說的影響超越文學界,遍及泰國影視傳媒、政治評論、廣告創意等方方面面。
泰譯本形成“武俠體”,豐富了泰語詞彙。武俠小說中的言簡意賅、富於哲理的詞語被泰語廣泛吸收,發展成泰語中使用率很高的詞彙。中國武俠小說及其引發的泰國文學模仿創作,在泰國文學界及學術界都造成巨大迴響。
中國武俠小說對泰國文化的影響,還通過報刊、影視、漫畫、電子遊戲和網路論壇等各種媒體廣泛傳播。電遊和網路是較新的傳播媒介,對泰國年輕人影響非常大。比如,改編自《射雕英雄傳》的電游在泰國備受歡迎。泰國年輕人還創建不少專門討論武俠作品的網站。除了網路新媒體,對老年受眾而言,廣播等是很受歡迎的媒介。
華文武俠小說對泰國的影響超出文學文化界。在“武俠熱”高潮的上世紀70至90年代,出現很多以武俠小說書名或人名等命名的商店、飯店和品牌,如“郭靖粿條店”“內功粥”“丐幫雞”……這些店名和品牌有的至今已持續數十年,可見中國武俠小說受泰國民眾歡迎的程度。
華文武俠小說對泰國經濟文化的影響,還表現於廣告創意。“武俠體”廣告很受歡迎,不斷啟發泰國廣告的創意。
華文武俠小說盛行泰國的第一個原因,與冷戰時期泰國政壇動盪以及政治環境有關。有評論員用武俠小說人物的名字當筆名在報紙上連載文章,模仿武俠小說情節來喻指政治事件,大受歡迎。第二個原因是武俠小說作為通俗文學而擁有娛樂性和傳奇性,迎合泰國傳統閱讀習慣,又適應新興現代城市消費文化。第三個原因是中泰擁有共同文化淵源。泰國具有華人血統的人數占比較高。兩國在種族、語言和文化上有很強的相通性。最後一個重要原因,是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眷戀。
時至今日,武俠小說熱的高潮在中泰已成過去式,但對泰國深遠的影響猶存。武俠小說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痕跡,在泰國依舊隨處可見。
2022-08-28 09:00:16
阿楨
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腦部病變,正在接受治療

2022年8月下旬,18歲的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出現疑似癲癇症狀,並於9月18日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大腦有局部液化壞死病變,身體狀況還算穩定,但不能說沒有風險,目前先投喂抗癲癇藥物,等後續化驗結果出來再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式。類比人類的話,“團團”今年約5、60歲了,因此不能說這種病毫無致死風險。
  相關新聞
大貓熊「團團」病了 大陸網友心疼喊話:回來吧!
  回應
人工飼養的熊貓壽命大概25歲,野生20歲,團團已18歲了,也不知團團圓圓能不能看到團圓的那天。
幾十年來都靠好話相勸以利相誘,團圓越來越岌岌可危……
沒有本事養,就不要借給這些地方了吧!

日本人為何對貓熊如此著迷?專家告訴你 2019-07-21

日本人有很重視「可愛」的傾向!
人們對圓滾滾的東西都會感到很可愛!
天真無邪的行為,觸動大家的心弦!
日本人的心理層面使貓熊熱潮更加火熱:在日本貓熊是很珍貴的,大家都被這點吸引了!加上日本人喜歡排隊,正因為日本『有人來參觀珍貴稀有的熊貓→大排長龍→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此畫面→讓人想去看看』有這樣的流程再跑,因此帶動起貓熊熱潮!」
  相關新聞
熊貓外交- 維基百科
日本「龍鳳胎」貓熊見客限定1080人入園每人僅看1分鐘 2022-01-13
日本「貓熊經濟」上看267億日元 日本人把大熊貓養成了搖錢樹 - 日本通
2022-09-25 08:38:06
阿楨
日本旅遊狂走萬步都不累?內行曝原因:台灣真的廢到笑 2022/09/24 中時

台灣將在10月13日迎接「0+7」的檢疫模式,許多人迫不及待搶訂機票出國,而日前有網友表示,常聽聞去日本自由行「日走萬步不嫌累」,但在台灣就連到巷口都要騎機車,有內行人解釋,關鍵在台灣交通基礎建設缺乏人行道,甚至根本沒有,行人只能跟車子共用馬路。
  回應
因為在日本沒有機車可以騎,坐計程車公車都很貴,只好走路

美國「晶片聯盟」圍攻大陸!日媒曝:考驗南韓忠誠度 2022/09/24 中時

日經亞洲報導,美國主導的「晶片四方聯盟」劍指大陸意味濃厚,但礙於台日韓各有顧慮,倡議提出一年多進度緩慢,初步會議仍未召開,細節無法敲定。
  回應
機台與材料控制在美日手中,南韓敬酒不吃就吃罰酒了。
你自己奴才當得爽,可是人家有骨氣啊!你這隻得了軟骨病的綠龜,你主子把你踏平了你都會感謝的
考驗各國奴性度!

日經新聞:華為將組美國「黑名單」聯盟 最快年內復產成熟製程晶片 2022/09/23 中時 藍孝威
  回應
是復仇者英雄聯盟
2022-09-25 08:42:41
阿楨
日本人怎麼看逆風輸出的中國亞文化? 2022-09-20 潘妮妮

上周《如妮所說》,中日之間的文化來往其實很難說是交流,而更像是中國在單向地奔赴,而日本的主流思想卻把中國的單向奔赴當作是理所當然的。
一定有人會說,現在中國的很多娛樂亞文化產品其實在日本也是很受歡迎的,其中最突出的當然就是手游,代表當然就是《原神》。除了這些二次元產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輸出就是中國彩妝。還有一個比較隱蔽的領域,中國影響到了日本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那就是耽美二次創作,比如《陳情令》。
但是同樣遺憾的是,我覺得中國娛樂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也就只限於此,沒有辦法再往上走了,哪怕在下面走得風生水起,但是沒法再往上,原因超級樸素,上面的人沒有這個覺悟,沒有這個意願。
而日本為什麼做不了呢?我覺得這裡面還是有很根深蒂固的精英思想在作祟。首先在部分文化精英的心目當中,他們已經把ACG文化當作是日本民族獨有的文化。而當中國向日本反向出口ACG的時候,他們會本能地覺得不是好事,是山寨,是偷竊,甚至更誇張一點,是一種僭越。所以這個時候精英反而有更強的危機感,而不會想到這個其實是改善中日關係的契機。
其次就是一些文化精英他們也看不上本國的年輕人,他本來心裡就覺得遍地遊戲宅男追星腐女已經國將不國了,結果看到這些年輕人還喜歡中國的產品,那就更覺得這是數典忘祖,批判都來不及,哪裡還想到要去鼓勵。
這個矛盾的背後,其實就是日本國內階層分化的問題,它只能靠日本自己解決,我們中國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辦法的。
2022-09-27 07:58:27
阿楨
稍微有些文化和歷史底蘊的,對於生食,都不算多待見 2022-10-10

【本文來自《為什麼日本海魚可以做頂級刺身,而中國的海魚卻大多做熟?》評論區】
明明是過去窮、落後到起不了灶台用不起鍋(哪像咱們幾千年前就一路從青銅鼎到鐵鍋),只能吃生冷食物,硬生生洗成高級食物……英國人喜歡吃一些帶血的牛排,但法國、義大利、德國,還是以熟食為主,尤其是義大利。
實際上,人的進化,和用火加工食物,密不可分,火使得食物更容易分解、消化,減輕了胃的負擔,人的腹腔可以縮小,奔跑速度變快,更利於追捕獵物或者逃命救生。可有些人,尤其是國內一些做美食的博主,特別喜歡吹生醃、生雞蛋、生魚片和生牛排,恨不得大腸都做成刺身。
  回應
 中國可以做刺身的魚很多啊,而且也有源遠流長的生食歷史,至少到唐朝生魚片都還很流行,問題是古人不懂寄生蟲風險,現代人你也不懂嗎?還有,生醃、糟醉、蘸薑醋芥末等等都不能殺滅寄生蟲。另外吃生肉也有可能感染包蟲病什麼的,飲用未經處理的現擠羊奶可能感染布氏桿菌病,生食雞蛋則可能感染沙門氏菌,咱老老實實做熟了吃不好嗎,為了一口鮮冒這麼大風險值得麼……
 中國很多醫書記載了愛吃“膾”的人易生寄生蟲病,還是病的很嚴重的那種,廣泛的生魚片飲食就越來越少了。
 吃生的東西有危險,從古代我們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大部分生東西被淘汰,而且講究趁熱吃。到了現代,日本的宣傳能力太強大了,以至於大家都追捧。再比如園林,竟然有人建日本的枯山水,還說起源於我們,真自卑。 此外,日本的啥破東西,做不好,就用各種繁複的形式搞得特別‘儀式感’,p大個東西都敢稱自己是“道”,在中國,誰敢叫自己的東西是“道”,你得是聖人級別的東西才敢叫自己道,所謂“得道升天”。這傢伙,日本啥比玩陰都敢稱“道”,事實是,你連“術”都算不上。
2022-10-11 08:41:46
阿楨
雙十國慶青春無敵的橘高校,反思台灣功利主義至上的教育 2022-10-11 聯合報 林宜蘭

今年雙十國慶邀請到有著「橘色惡魔」之稱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部來台演出,以他們活力四射的演出形式,驚豔台灣,但也使得網路上許多網友開始比較一同演出的北一女中與台中曉明女中。
撇開團隊形式不同無法比較之外,即使在所有條件都一樣的狀態下,編制、人數、表演形式等,日本中學生也可以完勝北一女。如此說或許可能誇大點,但我認為這應該是事實。日本管樂實力非常強,第一是發展歷史悠久,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帶入的西方管樂合奏,以振奮軍隊為目的,多少人才汲取西方精華歸國,累積、貫徹後逐漸推廣至民間,唯有時間別無他法。加上日本獨特民族性,職人精神的展現,造就了日本管樂對基礎功的重視。在每個拍點、動作與音色都會控制到整齊劃一,訓練扎實,精確又科學。硬要說這有什麼缺點,整體而言就是少了一點靈魂(至於台灣的風格不是有靈魂,應稱隨性。)
  回應
 笑死,講的好像全日本都是橘高校,完全忘了日本更多被雙親逼到精神異常,最後殺弒父母的案例…
 日本就沒功利升學主義嗎?更嚴重好不好!京都橘高校有大學部, 在日本排200名左右的大學,就不是個走文理升學為主的學校。
 因為一場國慶表演,把日本教育上台到神殿之上,真的是日本人!完全日本DNA!
 作者應該沒在教育現場當過老師,1.我的職場中,早已沒見過和音樂、美術、家政借課的事。2.台灣的高中社團青春無敵,各校都精彩萬分。3.所謂不鼓勵社團,大多指的是投入社團後荒廢學業,身為教師,當你看見學生因為社團練習疲累,整堂課幾乎都趴著睡,就會感到心疼。4.許多國家的學校社團與球隊仍會要求成績,因為學習是一種生活態度。5.認真讀書不等於就是升學主義。6.我個人以為,校園中,興趣、娛樂與學習三者不要偏廢。這次橘高校的同學們在演出完立刻返回日本考期中考,媒體也捕捉到他們在台灣也是拿著書本埋頭苦念的畫面,這也是他們精采表演以外,另一個感動人心的時刻。
2022-10-12 09:00:51
阿楨
掀開傳記電影《金髮夢露》裙底,影史女神還需等待被男性「拯救」嗎? 2022-10-27 漢斯黃

盛傳十年、只聞樓梯響的瑪麗蓮夢露傳記《金髮夢露》(Blonde),今年終於由Netflix發行問世,卻甫在國際影展公映、串流上架後,招致兩極評價。喜愛者多半讚許女星安娜.德哈瑪斯完美演繹夢露神采,更讚許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以絢爛攝影與設計,締造華麗而多變的電影視覺;負面評價則怪罪劇本將其描繪為一生懇求父愛、脆弱空乏的金髮女郎,徹底扁平化夢露的多面性。
  電影一再杜撰夢露生平,呈現其與名人3P、遭電影高層性侵、墮胎等聳動或創傷情節,以鏡頭「侵入」夢露的身體,包含:屢次拍攝其裸體、陰道POV(主觀視角)鏡頭,以特效動畫建構夢露腹中胎兒,或重現她在電影中被吹起裙擺的經典場面時,以各式視角「檢視」其裙底,究竟是嚴格審視夢露生前遭受男性凝視的傷害,還是藉由好萊塢名人傳記體式,再度剝削女性身體?
  作為美國影史、流行文化重要符號的瑪麗蓮夢露,1940末至60年代在好萊塢片廠打造下,染金髮色、貼身衣物、嗲聲細語等特徵,讓她成為跨時代的性感象徵。然而,即便她的電影如《紳士愛美人》、《熱情如火》早被視為經典,輿論始終更關注其幕後人生:母親受精神疾病所苦,令她成為孤兒的身世;銀幕形象造就的巨大壓力,與片廠間的斡旋衝突;三段婚姻、與政商名流的羅曼史流言;甚至連1962年藥物中毒死亡,也瘋傳陰謀論是美國政府介入。
  即便夢露逝世後,議論、剖析、改編其生平的作品也從未止息。許多女性主義與性別學者曾撰寫內容,指出夢露成為好萊塢系統的受害者,指出她在男性至上的電影業,積極爭取更公平的待遇與酬勞,為女性影人開拓更寬廣的道路;更多傳記作者,挖掘其人生隱匿與未解之處,如詹姆斯斯帕達出版的Monroe: Her Life in Pictures,則指出她與甘迺迪兄弟的浪漫關係,恐與她的死因有關,直至今年Netflix推出紀錄片《最後的錄音》,仍試圖釐清其死亡疑雲。
  今年同由Netflix發行的劇情片《金髮夢露》,則改編喬伊斯.卡羅爾.歐茨1999年推出的普立茲獎提名同名小說,更早於2001年被拍成影集。然而,小說並未如實呈現史實,歐茨旨在藉夢露的形象,反應20世紀中葉美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風氣,她說:(小說中的夢露)像是《白鯨記》中象徵意義重大的大白鯨,不是代表不可知的自然之力,而是代表人造社會的力量有多盲目。
2022-10-28 09:36:39
阿楨
不論是小說或兩版改編影劇,皆穿鑿附會描寫夢露一生經歷,包含其與名人3P、遭電影高層性侵、墮胎等未經證實的情節,始終飽受爭議。然而,今年《金髮夢露》更強調夢露因父親缺席,終生尋求父愛的設定,將夢露呈現脆弱、無助。即便編導安德魯.多明尼克屢次指出,這些設定皆為呈現夢露在父權社會下飽受創傷的心靈,但挑選原著最聳動、但未必符合現實的段落,以鏡頭反覆瞄準這副早被慾化的身體,仍有濫用名人形象,以藝術賺人熱淚之嫌。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83/6717978

2023年國產影視出海圖鑒

2022-10-20,流媒體巨頭奈飛上線《蒼蘭訣》《星漢燦爛》《沉香如屑》三部中國暑期檔古裝劇,國劇出海再下一城。
在國內市場獲得“爆款劇集”認證的《蒼蘭訣》,8月同步登陸愛奇藝國際版,開播後不久就被韓國電視臺買入播出權,此後陸續登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國熱搜。另一部大熱古偶劇《星漢燦爛》同樣取得了可圈可點的出海成績,佔據泰國平臺熱劇榜第一位置。雙主演吳磊、趙露思的,在亞洲最佳螢幕CP榜評選中位列第二。
國劇出海早已不是新鮮話題。從2011年斯瓦西裡語版《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受熱捧,成為中非文化交流里程碑與國劇出口領頭羊;到《延禧攻略》《琅琊榜》等古裝劇向亞洲市場穩定輸出;繼而開闢“造船出海”、多元賽道、IP出售等新打法……
  回應
 這些年國產電視劇通俗化做得很不錯,微微一笑很傾城前年在油管單集播放量就破千萬了,整體破億,幾乎全是英文回復,還有小時光,陳情令等等,都是五百萬級別的單集播放。這可比以前央視出的那些什麼老三國之類的劇高到天邊上了。
 古裝劇的場面和服化道都越來越精美,現階段真正能夠海外賣得動的國劇還得是古裝偶像劇
 國內幾乎要飽和,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也會促成精品劇的出現,逐漸會形成良性迴圈。
 這幾年青年人才和影視工業層面崛起得也很快,現在就政府限制這一個大bug了,但肉眼可見的不是放開而是收緊,真沒有辦法。
2022-10-28 09:37:03
阿楨
為什麼火起來的歌曲,大都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寫的? 2022-08-08

  事實上科班生和野路子兩個群體搞的音樂,二者天差地別,完全就是兩個東西。
  藝考小三門,指的是樂理、視唱、練耳。
  作曲四大件,指的是和聲、曲式、複調、配器。
  想要成功入讀音樂專業,中國考生的必經之路就是砸錢學。集訓,專業一對一,院系教授四位數的四十分鐘小課。
  每一個學作曲的學生,在冗長的幾年裡都會被要求寫出很多“不好聽”的編制出來,而這些編制通常無法賣錢。
  對於科班生來說真正有價值的,是長年累月沉浸在專業氛圍裡學的東西。比如技法熟練度,更可怕的是,外行人看不懂聽不懂的東西,他們居然樂在其中。
  每一個作曲生心中都有一塊極樂淨土,所有被視為”拘泥“的規則對他們來說從來不是限制,而是作曲大家們留下的精粹,是讓音樂更加理性化的真誠告誡。
  說完這些,相信你也大概懂了為什麼科班出身的人很少會進軍商業音樂領域了。
  回應
學院派脫離生活,情感被學歷封印了。
2022-11-30 05:07:20
阿楨
日媒Record China網站2022-12-09中國電視劇在日大火的三個原因:巨額預算,特別是歷史劇,僅看畫面便大飽眼福;多為俊男美女,也會努力打磨演技;日本觀眾的鑒賞眼光,韓劇一般是日本大製作公司引入日本,中國電視劇則是由熱心網友通過網路傳播。
2022-12-11 09:15:26
阿楨
全球飲食報告揭露最危險的飲食習慣 2022-12-12 阿淇博士

反式脂肪、燒烤、紅肉、糖都不重要,最可怕的是華人重鹽重油飲食
  回應
中國各地不太一樣,西北鹽油還好。西南及中南部重油重鹽。東南沿海飲食清淡,山東鹽略高。東北低油,多豆製品。我在江浙,甚至覺得臺灣水果過甜,日本拉麵過鹹。
不難理解,中餐很多高鈉的調味料和醃製和發酵食品。
日韓醃漬物多,胃腸道癌也多。
以前在日讀書,日人也重鹹重甜.拉麵.味增湯.醬菜..蛋糕甜點.
可是,日本人不喝拉麵湯
我去日本,他們都把湯喝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2fvo1kTJc

韓媒稱“稻種是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日線民不樂意了 2022-12-13

近日,韓國《農民日報》介紹“高陽家瓦地稻種”讓韓國有了“5000年的農耕歷史”;讓“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的稻種傳播路線有了根據,而日本主張 “中→日→朝”失去可信度。
  回應
有什麼好爭的?反正源頭都是西亞。
小麥的起源地是中亞,分別向東、西傳播。但水稻是東亞起源,中國已發現1萬年。別被西方的所謂“歷史”洗腦了。
怎麼老有一堆人想給中國文化找個外國爹?這麼不自信的嗎?
幸虧中國出土早,否則水稻又成了外面傳入的了。

朋友請我去吃一家豬蹄店,到店發現服務員都是維吾爾族同胞 2022-12-13

這才是正常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新疆逐漸變多,可能因為信仰的問題,你不能吃,但並不妨礙你借此謀生,就像哈薩克很多穆斯林養豬出口換取外匯。更不能把這種全球絕大多數人都在吃的東西污蔑為髒東西,用它去劃分人群、製造隔閡。
  回應
和一個回族朋友談過,他說好多都是誤解,《古蘭經》禁忌的食品:自死物、溢流的血、豬肉和“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比如豬肉,穆斯林不能吃和經營,但不干涉別人吃和經營。再比如,“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包括雞牛羊肉、魚類、海鮮等等,在現在的生活中真是不好辦。
2022-12-14 09:36:46
阿楨
3片肥牛的日式蓋飯,割不動中國人了 - IC實驗室出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5eRLvQaz6Q
  回應
 文化陌生感絕對不是主因..薩家厲害的是,可以在同一家店點多種披薩、義大利麵、燉飯、甜食甚至酒...,份量沒那麼多,價格控制的剛好,人多一點,每個人點不一樣的,就可以吃到很多口味、類型不同的食物,食物也保持一定水準。每次結帳都會很驚訝自己用300台幣以內的價格吃這麼多種類的東西。說白了日式速食店一頓飯包的東西太多價格又貴,可取代的食物多。消費者又不是傻子,給那些東西就想割韭菜?
 在台灣薩利亞不賣套餐,只需要點自己想吃的即可,加點錢飲料無限暢飲,省一點的話只喝冰水免費,我認為是很大的優點,也可以省錢,文化陌生感對我倒不是主要原因~~
 大學歲月薩莉亞我們去了N次, 主要是學校旁邊就有家, 也吃過2000/桌的 粵菜。 80/人的必勝客。 薩莉亞人均30-50 便宜好吃。不過最好吃肯定是粵菜大牌檔。
 其實拉麵在日本也不算太便宜,但也不算貴。現代很多新式拉麵人均都在1000日元,想吃便宜的得去那種傳統老式拉麵店(不過就算是老店在東京及附近也難找到一碗800元以下的了)那種店鋪裝修現代,擺盤比較清新的新式拉麵一碗普通什麼都沒有的1000日元左右,多個雞蛋,多幾片就要1200,1300,1400,1500了。東京都最新每小時工資下限是1072日元,去吃一碗料比較豐富的拉麵就是你打工一個小時的工資。這個價格對日本人來說還好,但是對於打工的留學生來說會有些小貴。
 吉野家在台灣也收掉不少分店 在日本主打快速 便宜 但是那價格在台灣太貴了 同樣的錢能選擇更能吃飽的餐點
 是的,台灣太貴。以官網最新價參考,台灣號稱超特盛的份量比日本的特盛份量還少,按匯率換算還貴了70多元台幣,而且台灣所得還比較低。
 所以我都去sukiya 在日本留學過實在沒辦法接受吉野家在台灣的售價 完全把台灣人當盤子
2022-12-28 07:37:49
阿楨
給日媒“帶話”的三個人,究竟是誰? 2023-01-03

過去幾天,你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傳這樣一張圖,大大小小的中國媒體和自媒體帳號被層層疊疊排列,形成一個自媒體矩陣,這是日本經濟新聞最近通過“調查”微博上的中國媒體帳號所做的一篇報導——所謂“中國網路義勇軍”文中所製作的一張圖片。
日經列舉了包括“帝吧官微”“孤煙暮蟬”“地瓜熊老六”“兔主席”等在微博上有較大粉絲量的自媒體帳號,稱他們是所謂政府“精心策劃”下在網上作戰的“義勇軍”,在與官方媒體的相互聯動下,在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溯源、佩洛西竄台等一系列事件中,散佈“虛假消息”,頻繁操縱“辱華”話題,將“民族主義武器化”,是能夠讓“國際品牌屈服的力量”,“像野火一樣蔓延”,“玩弄民族主義者的怒火”,“惡化了中國與西方的關係”。
1,Grace Li(黎蓉):價值10萬美元的“高貴靈魂”
黎本科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香港大學讀了新聞學的碩士期間,曾給BBC和ABC兩家外媒打工。黎蓉因為“表現優異”,獲得了日經2019-2020年度10萬美元的獎學金,Grace Li在獲獎感謝。
2,Marrian Zhou(周夢媛):16歲移民美國的“自恨者”
周16歲從北京移民至洛杉磯,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2021年採訪數名美國學者,證明對亞裔的歧視並不存在。
3,Cissy Zhou(周衛):給德國綠黨基金會做過研究員的媒體人
周同樣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曾在德國綠党的御用智庫•伯爾基金會兼職研究員以NGO身份在中國運營“公知”。
日本外務省開設了一個新的頁面,鼓勵相關人士為其提供與日本在海外立場相左或誤解日本的相關資訊。例如:如果有人將日韓爭議島嶼稱作“獨島”,日本外務省將鼓勵向其“告密”。
  回應
三個居然都是女的,果然是女性容易成為皈依者狂熱分子嗎?
那倒不是,應該就是慈愛庵老套路,女性更容易隱藏攻擊性被大眾接受。
2023-01-05 08:05:42
阿楨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2023-02-09 06:54:02
阿楨
陸劇《三十而已》教會女人:願每個我們都保有而已的勇氣,人生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2022/10/01

2020年創下近百億點擊的陸劇《三十而已》童瑤、江疏影、毛曉彤化身三個不同類型的都會女性,走出無畏前行的人生三十而已!
做女人容易嗎?30歲,這個大眾普遍認為是女人一個分水嶺的年紀,究竟該如何面對與看待何謂三十而立的幸福,甚至是成就,從先前大熱的陸劇《三十而已》以童瑤、江疏影、毛曉彤所飾的顧佳、王漫妮、鍾曉芹等三位不同類型的30歲都市女性角度,在30歲這一重要年齡的節點,遭遇到多重壓力與人生選擇的故事,寫實描述婚姻與愛情、性別的綁架、職場的爭鬥、社會價值的評判等等議題,告訴女孩們什麼是「30歲以前看數量,30歲之後看質量;儀式感,是沒有放棄自己最好的證明!」
  相關資料
《三十而已》給30歲女人的30個正能量金句
形容30歲女人的詞語 - 瑞文網
形容30歲的女人,好詞好句 - 快讀網
形容女人三十歲的成語 - 名言網
形容三十歲女人的美詞 - 百度知道
女人三十PLUS:男人三十而立,女人三十而「慄」?一本書讓妳事業與愛情都兼顧,零壓力享受自己的輕熟時代! 崧燁文化2022出版
2023-02-09 07:05:45
阿楨
日本千年史:用30分鐘跟著NHK大河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sikcSxcWE

“大河劇”是什麼? 2021-11-11

有人以為日本人叫大和民族,所以這些歷史劇叫做大河劇,但大和與大河,只有中文裡讀音一樣,其間完全沒有關係。另有人以為歷史劇就是大河劇,這種觀點也不能說完全正確。
其實大河小說發源地是法國。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當時這些小說被稱為roman-fleuve,翻譯過來就是大河小說。這種小說通過寫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經歷,來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變遷,所謂時代的滾滾洪流,因此命名為大河小說。知名的大河小說還有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等。二十世紀初,大河小說的概念也曾流傳到中國。較早翻譯羅曼羅蘭作品的作家李劼人先生自己寫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及《大波》這三部小說,就命名為大河三部曲。就算是現在,港臺等地還有作家把自己寫的這類小說稱為大河小說的。
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歷史小說未必是大河小說。大河小說應該是以人的經歷來反映歷史環境。像《隋唐演義》這一類沒有特定主角的小說,就很難成為大河小說。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小說,日本人卻是把它們看作大河小說的。
從大河小說引申出大河劇的概念,倒是日本人的創造。總而言之,把大河小說拍成電視劇,也就成了大河劇了。但是,NHK電視臺拍的大河劇篇幅都很長。一般一星期放一集,一共放映將近一年。於是,大河劇漸漸地也轉變成規模龐大的電視劇的意義了。但是,規模龐大的電視劇,一般總也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定義上到也是並無什麼矛盾。
◆NHK歷年大河劇一覽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FV2GHI05372VRI.html
2023-02-10 07:22:47
阿楨
家裡堆滿東西卻捨不得丟 列精神治療 揭密「囤積症」背後的真相 《新聞深呼吸》第159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wngndg894

囤積病- 维基百科

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定義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為精神科疾病,另根據 Frost and Hartl 1996年定義為: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樓梯或浴盆來擺放物件,臥室或浴室用作儲物室。由於囤積行為而有顯著的壓力及干擾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運作。
不願意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當借送界線模糊時,有時候甚至會演變為偷竊行為或竊盜癖。
強迫性囤積在其最壞的例子可能會造成火災、不衛生的環境(如老鼠橫行等等之現象)、因收集物摔倒受傷,甚至對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構成危險。
有些患者亦可能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收集來的東西的價值,亦可能知道積累的物件是無用,或對物件有強烈個人的精神附屬感或寄託,則是患者明知物件是對其他人完全毫無價值的。
另有部分患者會將過期食物放保留下來,在某些情況下亦會強烈抗拒親友等人試圖清除掉他所囤積之物品。而在其他狀況下,患者仍會意識到電冰箱需要清潔,但由於被屋內其他地方的類似情況下導致他放棄清理的念頭,或因明白清除雜物的困難而導致放棄行動。
 種類
囤積者中,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購物是一種療法,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另有「拾荒型囤積者」,他們傾向撿個不停,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輔助治療方法
若身旁有「囤積者」,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相關條目
強迫症
焦慮症
拖延症
恐懼症
藏書癖
動物囤積症
2023-02-23 06:49:59
阿楨
滬上阿姨外包裝旗袍圖被質疑不雅,大家怎麼看?
  回應
民國的旗袍衩開的更低,基本都是膝蓋以下的,越南的奧黛是會開叉開到髖以上,但奧黛本質是上裝
圖上的這個坐姿仿佛是專門把裙擺掀起坐在椅子上,這既不雅觀,也讓人懷疑設計者的初心。
仁者見仁,淫者見淫

旗袍是漢服嗎?- 知乎
  回應
旗袍是民國時漢族婦女製作的西服,糅合的是滿元素,只能算是時裝,不是漢服。
自古漢族一直在與其他民族繼續融合,服飾也不斷創新,像唐的翻領袍,明的拽撒,都是經過漢族改良後的服飾,中華民國建立以後,滿族女性的服飾不也被漢族改良成旗袍了嗎?希望各位不要帶有過多的民族主義

旗袍-維基百科

旗袍於1921出現,1925年開始流行,因為旗袍讓女子能穿著原本只有男性才能穿的「袍子」,在清朝末期體現了男女平等,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成為女性國服。20世紀前葉,旗袍在上海的上流社會非常風行,是名媛聚會社交的標準配備服裝。這股風潮還傳到了香港,由於上海和香港外國人數量眾多,導致旗袍最終在外國人眼中成為「代表中國女性的服飾」。

漢服、旗袍、唐裝,哪一種更能體現中國女性美? 2022-06-26

客觀地說,僅就襯托女性身姿來說,最讓人感覺身姿曼妙、婉約妖嬈,排第一位的,除了旗袍,還有誰?正因為此,在很多大型的國際舞台上,旗袍絕對是一枝獨秀的存在。比如范冰冰在戛納電影節穿的這身黃龍改良旗袍,就絕對亮瞎了一眾歪果仁的狗眼。此外,劉濤、金星、迪麗熱巴、唐嫣、倪妮等人,也都是旗袍的粉。以至於在國際場合,很多人認為:旗袍=國服。但是,很快就有人說了:旗袍是滿服改良而來的,哪裡有資格當國服?
有著東方韻味,又兼具西方的性感,中國旗袍在世界的接受度上,算是最高的。就連很多歐美明星,都在公共場合身著旗袍,比如:伊麗莎白•泰勒、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濱崎步……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瑞典女運動員出場服裝選用的就是中國旗袍,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現總理李顯龍父子的夫人,也都以旗袍做為禮服。
旗袍,堪稱服飾審美上較為成功的東西合璧產物。
近年來,伴隨民族復興,漢服復興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隨著漢服運動的興起,自帶仙氣的漢服越來越貼近我們,其更加古老濃厚的東方韻味,也是「漸漸熏得遊人醉」。
與其去黑旗袍,說旗袍的緊身、露大腿等與傳統中國的審美不相符,不如多關注一下因為旗袍在國外給中國帶來的文化影響力。
2023-02-28 07:11:42
阿楨
相關新聞資料
範冰冰消失5年2023/02/23登柏林影展紅毯曝「超仙近照」!緊身旗袍全現形 網嗨翻:女王回歸

越南長襖奧黛-維基百科

中國明代的服裝風格影響了阮朝的越南人,他們開始穿明清時期漢族的長袍和褲子。20世紀20年代的越南長襖又在原有的中國款式上加入了貼身且緊湊的褶襉。

迪奧被指抄襲馬面裙?文化挪用如何界定? 2022-07-18

近日,奢侈品牌迪奧Dior旗下的一名韓國設計師設計的一款中長半身裙,由於採用的是前後交疊剪裁的設計理念,網友認為是抄襲了中國的“馬面裙”,設計師卻稱其為“Dior標誌性廓形 ”。
“馬面裙”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宮史》:“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者,往兩旁起”。如今國內的一些漢服商家也在售賣。
  回應
旗下的一名韓國設計師? 這就不奇怪了
人家抄襲我們的,是好事啊,怎麼有些人如喪考妣?
用了我們後,卻說是自己原創的。你懂這個後果嗎?以後我們用這個設計就說我們是山寨的,或者他以後申請專利,不准我們用?

網紅曝韓服漢服差異!小粉紅狂嗆南韓超愛偷 2022-02-19 民視

中國北京冬奧,開幕式時一名代表「朝鮮族」女子穿上傳統服飾,引起南韓國內不滿情緒,爆發中韓「文化掠奪」論戰。中國知名百萬網紅「十音」穿著漢服擔任知名雜誌模特兒,再度引起南韓網友砲轟,為此她拍攝影片解釋韓服、漢服差異,讓小粉紅們歡欣鼓舞,大酸「韓國有夠愛偷」。

漢服韓服之爭,誰偷了誰的歷史? 2021-01-25

近年有關中韓傳統文化的爭議不斷出現,除了“泡菜之爭”,如由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引起的“中韓端午之爭”、韓國“中醫申遺”事件等。
2023-02-28 07:19:41
阿楨
仙俠進入亂紀元

2021年的《千古玦塵》豆瓣評分5.8,2022年的《沉香如屑》豆瓣評分5.9。仙俠失去了既定的類型號召力,進入了亂紀元。

中國劇出海東南亞:古裝劇贏了

他們覺得那時的中國文化是非常鼎盛且富有魅力的,另外是這些劇作國外是拍不了的。比如《陳情令》被翻譯成13種語言在多個國家播出,很多觀眾都沉迷在劇中的古典國風魅力之中,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對國產內容有信心。

對於近期詆毀滿江紅的事情,我有點個人的觀察

1.針對導演的,但凡張藝謀的作品,總有一群人會出來說三道四。 2.商業行為,有些商家就喜歡玩這種低級的商業行銷,一拉一踩之間,達成自己的目的。 3.不排除確實有從電影本身喜好的評論, 我兩部電影都看了,包括我的家裡人,一致認為喜歡滿江紅更多一些。
  回應
2023年春節檔票房大戰:44.2億《滿江紅》向左,38.57億《流浪地球2》
2023-02-28 07:25:30
阿楨
吃「日本超夯感冒藥」恐驗出毒品反應!藥師曝原因示警 2023/03/02 中時

不少民眾赴日旅遊,都喜歡到當地的藥妝店採購。不過,花逸修藥師點名5類日本藥妝店超熱門的商品,提醒民眾務必謹慎使用。首先,他提到外盒標示「結膜炎」適用的眼藥水,因結膜炎發生的常見原因為用眼過度,若眼藥水中含有血管收縮劑成分,即可幫助消除眼球的血絲,但切忌連續使用超過7天,否則可能會導致「反彈性充血」。
許多人常會覺得日版的《大正系列感冒藥》特別有效,主要是裡面添加Dihydrocodeine,屬於強效鎮咳成分,在台灣並未核准添加於綜合感冒藥,也無法申請藥害救濟,其具有成癮性,甚至有抑制呼吸的風險,未滿12歲的兒童和孕婦被禁止使用,服藥後若對尿液進行毒品檢測,可能會出現陽性結果。且相同功效的藥品在台灣相當常見,不需要大老遠買回台灣。
而日本知名止痛藥《EVE》含有Allylisopropylacetylurea鎮定劑成分,在台灣尚未核准使用,同樣無法申請藥害救濟,使用後可能出現嗜睡反應,過去還曾有病患服藥後,出現血小板低下的不良反應報告。花逸修強調,若病況嚴重到需要每天依賴EVE才能紓緩,一定要立刻就醫,勿再自己胡亂吞藥。
《太田胃散》含「強鹼碳酸氫鈉」,因此不建議每日使用;而專門整腸的《Wakamoto》、《表飛鳴系列》,5歲以下兒童禁止使用。
最後則是《合利他命系列》的B群,包括「B1、B6、B12」,此系列屬於高劑量B群,服用會輕微阻斷痛覺傳導,並影響神經修復。
文末,花逸修認為,從國外購入藥品時,最好僅止於個人使用,千萬不要隨便送給朋友,以免在不知不覺中觸法。
  相關新聞資料
一年只換水2次導致浴池含菌量超標,日本溫泉旅館老闆致歉,承認偽造消毒記錄 2023-03-02
  回應
日本躬降(工匠)精神,名不虛傳。
2023-03-03 08:32:58
阿楨
全世界都看入迷?每集5分鐘的中國微短劇,都在紅什麼?|志祺七七
  回應
這種幹片看久了 人的腦子前額葉會變薄 這種變薄是不可逆的,直接宣布你往後人生對於事物的專注力越來越差。
你更应该担心由于你们台湾的市场太小,连对全球流行说“不”的影响力都没有
微短劇劇情非常芭樂,很多都是直式影音,觀看體驗真的不是很好,每段劇情看起來短,可是你看下去就是好幾小時,那些劇本都很像以前租書店出現的言情小說、輕小說。
其實就跟抖音一樣,透過速食給人們刺激感官,讓你一直看一直滑,而且微短劇台灣早就有了,就是微電影
微電影絕對和微短劇不一樣......微電影1994年就有了,有完整的敘事結構和畫面表現,發留言前至少看一下維基百科吧

微短劇_百度百科

微短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內容。 中國微短劇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的《屌絲男士》與2013年優酷上映的《萬萬沒想到》。這兩部劇以其短小的劇集生產模式以及“沙雕式”的內容情節在網絡得以迅速流通,為微短劇的形成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2020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在“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增設了“網絡微短劇快速登記備案模塊”,正式將網絡微短劇納入影視作品分類之中。同年12月8日,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下發的《關於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就“微短劇”的定義、審核標準、審查細節、備案誤區等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規範和明確。微短劇代表作品有《逃出大英博物館》《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等。 [23] [25]
微短劇具備普遍性的特徵:人物關係簡單,形象扁平化,性格層次單一,常常突出某方面的特徵,帶有誇張色彩。情節碎片化,強調情節的快節奏、強衝擊和多重反轉,不太重視情節的連續性和結構的起承轉合。敍事具有跳躍性,注重瞬間的情緒、感受,不看重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需要觀眾調動想象來補充情節的省略部分。
針對微短劇出現的內容亂象,2022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強網絡微短劇准入備案、規劃引導、內容審核等十個方面的管理舉措。 針對不良內容,2023年11月,多平台公告下架部分違規微短劇。
2024-04-25 03:27:48
阿楨
2024年11月29日,觀察者網在微博發起主題為#反網路新四害#的投票活動,其中,「網路謠言」共獲得976票,以80.0%的得票率位列第一;「飯圈文化」共獲得802票,得票率65.7%,排名第二;「網路暴力」和「極端言論「分別獲得659票和648票,分別以54.0%和53.1%的得票率位列三、四名。
2024-12-08 01:51:28
阿楨
我是七零後,從小喜歡讀書,瓊瑤文字的感染力和驚心動魄,後來沒有一個作者能達到2024-12-05【本文來自《瓊瑤,並不完美的人影響了一個時代》評論區】
看到有攻擊瓊瑤女士的,實在不以為然。我是七零後,從小喜歡讀書,瓊瑤文字的感染力和驚心動魄,後來沒有一個作者能達到。謳歌讚美美好的愛情,哪裡有錯呢? !對比今日物化的愛情,瓊瑤筆下的愛情高出一籌,婚姻締結難道不以愛為基礎,愛情始終是最美好的人性,體驗是活著的意義,人一輩子沒有遇到愛情,是很遺憾的事。至於她個人感情生活,她是一個很感性的女子,而且是大才女,當時平鑫濤也是她工作合作夥伴,對她非常照顧,兩人產生感情,也是正常的,平鑫濤迎合了她對愛情所有的想像,看過多種版本,平對她呵護有加,浪漫極致,最後被打動正常。皇冠若不是遇到瓊瑤,可能早就倒閉了!瓊瑤成就了平鑫濤,或是兩人互相成就,這才是最真的事實。男人愛一個女人,也許從來沒女人愛的那麼純粹!
  回應
你混淆快餐和精神快餐的概念!都買書了,正兒八買一本好書讀一下不行?!別這麼自彈自唱還要別人附和你!
精神快餐必然有吸引人的地方。
這世界吸引人的東西多著呢!不是什麼吸引人的東西都可以去碰應該去碰!例如毒品和精神毒品!別把中毒當有趣!
毒品和精神毒品得有嚴格的限定。
少年時因為姊姊妹妹同桌的關係,私下也看了不少瓊瑤的書,往前是三毛,少年時也曾經非常認可那種所謂純粹地愛,後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接觸到不少感性的女生(我不太喜歡沉悶木訥性格的)然後我發現這一類以文青和歌手為代表的感性女生都是魔鬼。害人害已,她們永遠惦記著自己的感受和詩與遠方。
我比較喜歡看《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瓊瑤的小說,永遠都是情情愛愛的小調調,三角戀、小三上位這些事,更別說一些毀三觀的價值觀!
你應該去搜搜瓊瑤阿姨的愛情史!
80年代中文系畢業老科班負責任地告訴你,瓊瑤小說的文學價值很一般,社會意義也一般,之所以能夠火,跟那個時代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第一次讀瓊瑤小說,是剛考上大學,閒得無聊便在車站地攤買了在去就讀的火車上看了3部。老實說,沒有打動18歲的我。後來大學看了電影《窗外》,除了覺得女主角漂亮,其他完全無感。瓊瑤阿姨的離開方式我很讚賞,跟我一直都觀點一致,很能共鳴!有網友的看法我很贊同,讀了魯迅,境界就高了,一般的都看不上。
越是好的文學作品,越需要社會經驗去解讀。
真實生活到底是什麼,「食色性也」?
2024-12-08 01:55: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