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V的意義空間》
MTV不就是後現代的破碎畫面,會有啥意義?
意義可大了,「它帶來了音樂在電子影像時代的兩個重大變革:音樂視覺化趨勢與音樂商品化浪潮。」(北京‧中央編譯社,2004,p.2)
我不是說影响上的意義,我是指哲學上的意義,所謂後現代就是要解構掉現代主義的「意義」、甚至連存在主義的「荒謬」之意義也要給它解構掉。
誰理你哲學上的術語之爭,反正MTV很具有後現代的意義就是了。
原來「顛覆意義」本身也是「意義」的一種,難怪作者會說:「音樂視覺化是MTV對音樂伝統欣賞方式的一場最具顛覆意義的變革。明星、服裝、舞蹈造型、灯光、色彩、音响設備等,無一不是MTV著力通過電視屏幕展銷給大眾的視覺盛宴…使音樂由時間長河中的線性流動,轉變為電子影像空間中的畫面剪輯…音樂因此由抽象轉為具體,由精英走入平民…視覺化後的音樂是一種典型的拼貼藝術,其非連續、少邏輯、多變形誇張與夢幻的碎片特色…而音樂的商品化則是促使音樂視覺化的一個原初動力。」(p.3)
「在這場眼花撩亂的拼貼遊戲中,音樂像一具死亡的人體一樣,失去了有機和完整,呈現出碎裂和塊狀…電子影像拼貼中人類感情世界之精神分裂意象的視覺幻化。在對虛無的造型中,充滿了隨心所欲的變化和誇張…人類統一的理性主體在流動而豐盈的視像群落中躑躅於人類意識的夢境,恍惚而又迷離…音樂以支離破碎的面貌跳動在後工業時代的電子平台上,向大眾展示著自己通俗而感性的姿態,與市場和商品結為同盟,在燈紅酒綠裡以快感和滿史衝擊著當代社會大眾的審美心理。」(p.31)
「音樂電視台為了贏得年輕歌迷,採取了一些迎合他們心理的策略。年輕人充滿了激情、躁動、渴望掙脫束縛、反抗伝統…但音樂工業並不關心价值和文化,只是想使他們顛倒、眩暈並掏空他們口袋。」(p.109)
難道MTV就專挑年輕人下手?未必吧!「恩雅的《水印》和《牧羊人之月》等專輯融合了民間音樂的旋律、多重和聲的背景音樂和經典的主題,有空靈的回响、飄渺的歌吟和曠遠的合唱,這是典型的基爾特音樂風格。它的飄飄欲飛與神秘悠遠和愛爾蘭山水的遺世獨立氣息恰相吻合。恩雅的MTV也因此成了一個靜靜蕩漾、幽幽閃爍的世界;而瑪丹娜的表演則完全是熱烈奔放而極盡張揚之個性,滲透著美國西部牛仔的野性和率真,揚溢著生命的激情和種種塵世的欲望;《中華民謠》《小桃紅》《阿姐鼓》等歌曲的旋律,則分明讓人體味到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綿綿不絕的悠長與含蓄旋律。」(p.35)
原來MTV不只有年齡階級性還有民族性,那台灣的MTV呢?
也有啊!阿妹、李玫、蔡依林、王心凌等前波後浪的騙少男少女之帶動唱。
別老如此瞧不起流行音樂,和偶像劇一樣,文化創作者難道不該去學習它們有那些創意嗎?(比如偶像劇細膩的運鏡和表演,MTV生動的肢體表演和節奏旋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