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25 08:09:38| 人氣16,742| 回應7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劍橋流行音樂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過那麼多種的《劍橋xx史》,《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商周)可說是本、每篇章節都值得一讀的佳作,有了這本、其餘的流行音樂書可不用再讀了。

又想以半部《劍橋》看天下啊?再怎麼佳作也不可能取代各種流行音樂的專著吧!

專著只不過是介紹的較為詳實,但觀點評論往往欠缺,比不上本書的一篇專文。

這麼說來本文千字內不可能評完此書了?

別被那些專家學者的權威嚇呆了,乍看之下似乎篇篇都很見解,但仔細反思一下,就會發現它們有個共通點──妥恊又滑頭──以流行音樂具有顛覆性、左批德國的文化工業理論,再以流行音樂的商品性、右批英国的文化批評理論。

經你這麼一說,此書真的有點「油味」,首篇<科技與通俗音樂>就小結道:「科技是通俗音樂創製的先決條件,它必須被視為是一種能動與限制的因素…利用科技來提高、合理化或控制音樂的流通,符合了唱片工業的利益,但樂手(在取樣方面)和消費者(卡帶和MP3)也利用科技來阻斷工業的運作,雖然這情形可能只是暫時的。」(p.31)

旣然是「暫時的」還談什麼「限制的因素」更遑論前評《噪音》所批:科學性的「重覆」成為社會監控的工具。

資本主義下的「抗拒」本就如此,充滿了「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在<音樂消費>篇不也說:「音樂次文化(指尚未成主流時者比如爵士、搖滾、龐克、嘻哈)的批評者有的主張,相較於次文化成員不斷詆毁主流文化樂迷,這些人不過就是更好、更為熟練、更忠誠的資本主義商品消費者而已。」(p.80)

在<流行樂>篇又說:「流行樂的動力,除了獲利和商業收入之外,沒有其他重大企圖…它本上是保守的。流行樂只是將大眾已知他們想要的事物再一次提供給他們,而不是想要超越現有的技術限制或美學成規。因此流行曲裡的『新』只是一種新鮮感。」「流行樂是一種由上而下的供給模式,而非反之。它並不是『自己幹』的音樂,而是經過專業生產與包裝的音樂。」(p.90)

在<重探搖滚>篇則說:「大眾社會成為批判工業資本主義之劇變的重要藉口…這說法也可以用來激發菁英主義的論點,貶斥民眾多數是一團無知、無人性、無法辨認的爛泥,是被廣告和娛樂所塑造和洗腦的一團無形無狀的東西。」(p.109)「伝統總以為搖滚是一股反對支配性社會价值的基進反叛力量…搖滚在同時強調、調和以及隱藏消費資本主義的矛盾時,事實上,並沒有挑戰消費資本主義。非但沒有,搖滚的對抗性還為一個不同的議題所挪用。」(p.115)「搖滚變成不過是許多主流音樂文化的一支…搖滚破除了大眾文化和頭腦簡單的從眾性之間的象徵性關係…搖滚促進了支配和被支配文化之間的關係重組,造就了一種同時是邊緣和主流、反大眾和大眾、次要和主導的東西。」(p.123)
 
另參本館《迷幻異域》《毒品》《MTV的意義空間》《劍橋流行音樂史》《陰性終止》《噪音》《音樂社會學概論》《陰性終止》《蕭泰然》 
 
 流行音樂  
 
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衆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于大衆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衆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起源于美國的爵士音樂。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由多民族文化彙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聽衆的耳目,轟動了全美國,又很快傳遍西歐各國。 在今天,流行音樂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在器樂作品中,它包括豐富多彩的輕音樂、爵士樂、搖擺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圓舞曲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舞曲和各類小型歌劇的配樂等。 流行音樂中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于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顯易,易爲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發聲方法各有千秋,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于聲音技巧,動和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衆的共鳴;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爲一體。由于流行音樂具備上述特點,所以就能夠和群衆連在一起,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流行音樂也就是通俗音樂,流行歌曲作爲一種以消遣娛樂爲主的大衆文化現象,流行歌曲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儼然已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政策開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內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樂變化較廣,並且與我們的生長背景較爲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托,更是反應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衆思想、意識型態的指標。 現在我們所聽的歌曲,像是周傑倫、蔡依林、張惠妹等等歌手,他們的歌都屬于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與其它大衆媒介的差異主要是流行音樂有三種特性: 1.流行音樂乃是一重複的形式:流行音樂的主題內涵不斷的重複,而具有穿透閱聽人之意識的能力。 2.流行音樂多屬非敘述性的形式:其強調對接收者的身體、生理與感官能力之刺激。 3.流行音樂是一種經驗上的形式:音樂是屬于藝術而非科學的領域,是對某一經驗之體驗。
  流行音樂:POP MUSIC
  流行音樂的發展
  美國的流行音樂作爲歐洲流行音樂的主體,主要是以歐洲及其它國家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以及黑人音樂爲基礎,融合而發展起來的。隨著逐漸演化和發展,又産生出新的種類形式,如爵士樂、廷潘胡同歌曲、鄉村音樂、拉格泰姆布魯斯、搖滾樂等。流行音樂是與嚴肅音樂相對而言的,它不同于嚴肅音樂,因爲嚴肅音樂常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和一些專門的知識層面,需要聽衆運用自己的知識和修養細細領悟、品味。而流行音樂對于聽衆來說,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來上口,並且對于聽衆不需要更多的專門僅依靠對音樂的心領神會與感性認識就能理解。
  美國流行音樂具有更多的自娛性與商業性。其自娛性來自非洲的音樂傳統。影響最大的,如爵士樂、布魯斯、搖滾樂等,都起源于黑人音樂。
  早年大部分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一般地說是出自于自願,他們基本上是願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國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只有黑人例外。他們是作爲奴隸被迫來到這個國家的。他們身上“除了鎖鏈以外,一無所有,但他們的頭腦中卻牢記著非洲舞蹈和音樂的豐富傳統。”黑人奴隸們在農場勞動時,不允許說話,但可以唱歌。他們依靠自人聽不懂的勞動號子和歌曲相互傳遞信息,交流感情,通過這種表達方式,把他們郁積在心裏的痛苦與不平喧泄出來,從而逐漸形成了具有黑人特點的黑人音樂。黑人音樂在形成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包括汲取白人音樂成分,産生了布魯斯、爵士樂等形式。而最初的搖滾樂就是黑人音樂“節奏布魯斯”,西方也有人把搖滾樂稱作爲“下層階級反抗當局的一種形式”。
  1、爵士樂
  爵士樂是19世紀末在新奧爾良首先發展起來的。爵士樂形成的主要來源是布魯斯和拉格泰姆。布魯斯的原意是哀怨、憂郁之意,是從黑人的勞動號子演變而來,大部分的布魯斯的歌詞內容是以反映黑人的生活爲主。每段歌詞采用三句的結構形式,第二句重複第一句。在曲式結構上構成AAB的曲式,常用慢4/4拍。其歌曲的音階形式常使用降三音和降七音,切分節奏也比較多。布魯斯的演唱非常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據演唱內容模仿一些其它日常生活的聲音來表現演唱者的情緒。布魯斯歌曲的伴奏樂器一般有吉它、班卓等,後來逐漸加進了其它多種樂器。布魯斯經曆了農村布魯斯、古典布魯斯和城市布魯斯等不同發展階段。
  拉格泰姆音樂形式與布魯斯沒有根本上的區別,其最明顯的區別大致有兩點。一是與純粹的布魯斯相比,拉格泰姆似乎是比較“有修養”。當美國黑人音樂家用管樂隊形式演奏布魯斯或拉格泰姆時,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就誕生了,這就是爵士樂。
  爵士樂自誕生以來,風格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既有音樂家們對不同風格本身的探索、融合與創新,也有他們對爵士樂商業化現象的不滿而進行的努力。例如,繼20年代的新奧爾良傳統爵士以後,又出現了30年代的搖擺樂、大型樂隊、冷爵士、自由爵士等等。爵士樂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創作的曲目有《西區布魯斯》、《哭泣的威力》等。其它代表人物還有杜克?埃林頓、戴維斯等。從總體上說,早期的爵士樂比較簡單,逐漸才發展成比較複雜。其原因主要是越來越多的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音樂家們的參與,使得專業音樂創作技巧與爵士樂的創作相融合。盡管如此,以黑人音樂爲基礎的爵士樂特點依然存在,即連續的切分節奏、特殊的樂器音色以及演奏法和表演上即興性等。
  爵士樂從它誕生之日起至今,一直存在著爭議,褒貶不一,但爵士樂的影響力已遠遠超越了流行音樂本身。我們在20世紀西方許多嚴肅音樂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爵士樂的痕迹。這些音樂家有德彪西、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而美國作曲家格什文的《蘭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則是把爵士樂融入到現代嚴肅音樂中的典範。
  2、廷潘胡同歌曲
  19世紀末在美國紐約市第28街(第5大道與百老彙之間)集中了許多音樂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推銷員整天在那裏彈琴吸引顧客,琴聲就像敲擊洋鐵盤子似的,“廷潘”胡同由此而得名。廷潘胡同在美國一度成了流行音樂的集中地,也形成了流行音樂興盛的一個時代,一種音樂風格的象征。它幾乎是沿續了半個世紀。
  廷潘胡同歌曲早期的部分作品是沿襲了美國流行歌曲作曲家福斯特的音樂風格,其音樂具有懷舊、感傷的情緒,但大部分歌曲是歡快、風趣、詼諧的情緒,歌詞內容基本上以愛情主題爲主。廷潘胡同歌曲發展到中後期音樂風格和表現形式更爲多樣化,藝術性也有所加強,並且吸收了黑人音樂的節奏特點,其旋律與和聲也趨于複雜化。廷潘胡同歌曲流傳的範圍基本上是城市裏的白人。
  3、鄉村音樂
  鄉村音樂最早叫山區音樂,這種音樂形式的形成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南方各州農業地區。它是英國移民流傳下來的,自然也就帶有許多英國民歌的風格。後來又受到其他民族音樂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流行全美國,被稱作爲鄉村音樂。
  鄉村音樂的形成初期,其風格帶有較多的鄉土氣息,歌詞內容涉及家庭、戀愛、流浪、宗教等,其歌曲帶有一定的敘述性和分節歌的形式,音樂伴奏常用小提琴、班卓或吉它。
  4、搖滾樂
  50年代開始流行音樂呈現一種多元化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聲樂器的出現以及大批農村居民湧入城市,給城市的流行音樂注入了豐實的鄉村音樂和一些其它民間音樂的新鮮血液,促進了搖滾樂的發展。當時有部名叫《一堆混亂的黑板》的電影引起了社會人們的廣泛注意。此片中有一首叫《震動、嘎嘎作響的搖滾》的黑人“節奏布魯斯”的主題歌,它的流傳標志著後來風靡世界的搖滾樂的産生。
  搖滾樂的主要音樂風格是黑人音樂與南方白人的鄉村音樂的融合。其形式以歌唱爲主,音樂用電吉它、薩克斯、電貝司、鍵盤樂以及爵士鼓伴奏。搖滾樂明顯的特點是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舞蹈節奏,由爵士鼓奏4/4拍中的第一和第三拍,其它樂器如電吉它等奏第二和第四拍組成。
  早期搖滾樂歌手有普雷斯利、貝裏、多米諾、劉弗斯、埃弗利兄弟等。19 6 4年,英國“披頭士”樂隊(也有人譯作“甲殼蟲”樂隊)首次在美國做訪問演出,引起狂熱反應。他們的演唱主要內容是表現愛情,也有反戰、反暴力等內容。正好當時美國國內反越戰、反種族歧視浪潮湧現,搖滾樂在這一浪潮中起了很大的作用,60年代成長起來的美國人,很少有與搖滾樂不發生聯系的。搖滾樂的歌聲影響了現代美國人的藝術趣味。70至8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著名搖滾樂隊有蓬克、滾石、索爾、重金屬、雷普、波普等。其搖滾樂的著名歌星有邁克爾?傑克遜、珍妮特?傑克遜、休斯頓等。
  1.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
  第一,歐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文藝格局的面貌發生了變化。19世紀上半期歐洲一些國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等國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産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力量日益壯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
  第二,各國面臨不同的社會問題使音樂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和民族性。19世紀的歐洲經曆了拿破侖戰爭、維也納體系的建立、1848年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産階級革命和改革等重大事件,這期間由于國情不同各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有所不同:法國需要進一步深化和鞏固資産階級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國家的統一;俄國需要消滅農奴制發展資本主義。而東歐地區許多弱小和落後的國家則要完成反抗外來壓迫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在這種形勢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音樂家把對現實的不滿和困惑以及自己的追求傾注在音樂的創作中,使音樂的發展呈現出了多樣性和民族性。
  2.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傑作。
  第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教材介紹了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和發展、主要特點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興起和發展。浪漫主義音樂是在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于19世紀初興起,以奧地利和德意志爲中心。19世紀中期走向鼎盛時期。
  2)主要特點。浪漫主義音樂與19世紀以前的古典主義音樂不同。古典主義音樂崇尚理性、重視規範、要求感情的節制和形式,而浪漫主義音樂一則著重感情的抒發和個性化的心理刻畫、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感情熱烈而奔放。二則在音樂作品中大量弘揚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樂派。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浪漫主義音樂家燦若群星,他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及向浪漫主義樂派過渡時期的代表,有“樂聖”之稱。其作品題材十分豐富,有鋼琴奏鳴曲、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如《悲愴》《月光》《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奧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歲就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涯。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被稱爲“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還創作了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音樂等作品。奧地利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不到7歲就寫出了第一首圓舞曲,他創作的《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圓舞曲聞名于世,有“圓舞曲之王”之稱。法國的柏遼茲是浪漫主義標題交響曲的創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響曲》。這是一部有文學標題的、浪漫主義的和帶有自傳性的作品,它的副標題是“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片斷”,五個樂章的情節線索通過比較詳細的文字標題提供給聽衆。《幻想交響曲》受到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的很大影響,表現出更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征。
  浪漫主義音樂在歌劇中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意大利羅西尼的作品旋律優美、技藝精巧。他還是美聲唱法的開創者。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對當時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起了巨大作用,人們尊稱他爲“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揚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樂除直接采用各國民歌外,還善于使用新手法。如《圖蘭朵》中就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還有《蝴蝶夫人》等。法國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門》是世界最優秀的歌劇作品之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法國音樂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德意志瓦格納的作品極有獨創性。他用近20年的時間完成的巨作《尼布龍根的指環》具有鮮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第二,民族樂派:民族樂派出現于19世紀中後期的俄國和東歐地區。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著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間舞曲爲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詩、神話傳說和人民解放鬥爭事迹爲題材,並且將民族音樂的鮮明特點和古典主義音樂的優秀傳統以及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風格緊密地結合起來,創作出大量既有獨特藝術個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強烈藝術生命力的作品。他們通過自己的音樂創作,熱情地歌頌自己偉大的祖國、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內心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俄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和“俄羅斯樂聖”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創作的俄國第一部民族歌劇《伊萬?蘇薩寧》描寫了一位俄國農民把波蘭軍隊引入歧路而光榮犧牲的故事,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歌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著重內心刻畫,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現力。《天鵝湖》《胡桃夾子》至今仍煥發著生命力,受到人們的喜愛。
  第三,美國音樂的發展:19世紀末,美國經曆了南北戰爭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爲資本主義強國。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豐富生活的同時也促使音樂的長足發展。福斯特的歌曲《淡褐色頭發的珍妮》、蘇薩的進行曲《星條旗永不落》等作品,既表現了美國國力不斷上升時的情懷,也體現出美國文化的多元融合特點。
  教學建議:19世紀的音樂以浪漫主義音樂爲主。教材介紹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傑作,它們幾乎都是世界級音樂大師和世界名曲。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播放風格不同的幾個音樂片段,讓學生體會音樂的語言並在鑒賞中比較分析其特色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共同特點。
  第二目“20世紀世界的音樂發展”主要介紹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和當代世界音樂的發展方向。
  1.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興起。20世紀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心理和思維方式,這些推動了音樂的進一步發展,現代主義音樂興起。在衆多的流派中,流行音樂脫穎而出。
  2.流行音樂的發展及評價。
  第一,流行音樂發展的三個階段。(1)一戰後至二戰前流行音樂的主流是爵士樂(Jazz)。爵士樂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發源于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是美國黑人從非洲帶來的傳統音樂與歐洲音樂長期融合的産物。爵士樂風格多樣、節奏性強,主要樂器是小號。爵士音樂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的形式,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作。(2)二戰後的流行音樂中有搖滾樂、藍調和新的爵士樂“比博普”。其中搖滾樂(Rock&Roll)成爲主流,原因有二:一是二戰後音樂中電子技術的發展;二是新時代大衆心理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尤其是青少年對突破傳統的渴望。搖滾樂源于美國,是黑人音樂的節奏與白人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的有機結合。搖滾樂強烈的節奏、以愛情爲主題且簡單直白的歌詞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邊歌邊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裝扮強烈地吸引著戰後的新一代青年。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貓王”普萊斯利。英國的“甲殼蟲”搖滾樂隊也是風格獨特的搖滾樂代表。他們的演奏對以後的搖滾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當時人們對搖滾樂的評價不一。【學思之窗】提供了不同的說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3)70年代以後,音樂風格更加多樣,表現在具有即興性、強調借助和運用電子手段、注重話筒的操縱技術、商業化傾向日趨明顯。流行音樂的發展日益走向繁榮。
  流行音樂起源于歐洲。他包括所有民間音樂種類,發展風格也不受局限性,它是隨著當時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産生變化的。
  19世紀隨著歐美國家工業文明的興起,大批農業人口進入城市,構成早期的産業工人,城市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産生于勞工階、中下層市民中的新興文化形式,就是早期的流行音樂。在當時,反映懷念故鄉,眷念鄉村生活的音樂題材,正好表達了那些遠離家鄉、親人來到陌生環境求生存人們的心裏狀態和純樸的思想感情。
  早期流行音樂來自于黑人音樂。他們以口傳心授及與白人之間的私人交往,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形式,這就是當時的流行音樂。
  不管是黑人靈歌、靈魂音樂、節奏藍調又“節奏布魯斯”〔就是我們所說的R&B〕、搖滾音樂,甚至是爵士樂本身,它們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由非洲傳來的黑人音樂
  布魯斯(又譯勃魯斯、藍調)是一種基于五聲音階的聲樂和樂器音樂,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其特殊的和聲。布魯斯起源于過去美國黑人奴隸的聖歌、贊美歌、勞動歌曲、叫喊和頌歌。布魯斯中使用的“藍調之音”和啓應的演唱方式都顯示了它的西非來源。布魯斯對後來美國和西方流行音樂有非常大的影響,拉格泰姆、爵士樂、大樂隊、節奏布魯斯、搖滾樂、鄉村音樂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現代的古典音樂中都含有布魯斯的因素或者是從布魯斯發展出來的。[1]在詩歌裏這個詞常被用來描寫憂郁情緒。
  布魯斯(英語:Blues,藍色、藍色的)一詞是與“藍色魔鬼”(Blue devils)一致的意思,意思是情緒低調、憂傷、憂郁。早在1798年喬治?科曼就寫過一部名爲《藍色魔鬼,一幕滑稽戲》的滑稽戲。19世紀裏這個詞被用來表示震顫譫妄和警察。在美國黑人音樂中這個詞的應用可能更老。1912年孟菲斯威廉?克裏斯托弗?漢迪的《孟菲斯布魯斯》是這個詞在音樂中最早的書面紀錄。
  hip pop :
  Hip-Hop的根源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整體的經濟狀況改善,一貫被歧視的黑人終于初步獲取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社區.但是對黑人來說歧視依舊存在,貧窮依然深深地壓迫著他們,他們要想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必須利用天賦的本錢.黑人有兩大天賦:一是運動,二是音樂.從爵士樂到搖滾,如今是RAP.一個黑人最容易出人頭地的方法就是打籃球,否則就是搞音樂.而Hip-Hop的定義也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它們分別是:音樂,舞蹈,塗鴉,刺青和衣著.它們的出現並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漸漸成型,並確立門派的.
  70年代Hip-Hop開始發展之時,被分爲1. D.J 2. M.C 3. Dancer 4. Graf 四大部份。 在我們提到Hip-Hop的曆史之前,大家要知道這四大部份是Hip-Hop文化裏所不可或缺的,而其中和音樂最有密切關系的便是D.J和M.C。D.J和M.C是一起工作的搭擋,一位好的D.J用兩臺唱機再加上兩張Beat唱片,就可以玩出一些簡單的音樂節奏,而在這時候會有兩種人立即産生一些反應,一個就是M.C,再來就是Dancer了。M.C的嘴巴開始念出他所想到的Rap,內容多爲不滿情緒的抒發或談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而Dancer則開始用身體來表達出他想說的舞。再來就不用說了,就是要解釋Graffti,我想如果你有學習畫畫的話,一定非常想要讓過往的路人欣賞到自己的作品,對吧? Graffti Art ( 亦即使用噴漆在街頭的牆上或火車的車廂.....等地方作畫 ) 就是屬于此種心態的表現。
  Hip-Hop
  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創于紐約的窮困工薪階級的黑人民族中。它彙集了非洲音樂、美洲音樂和藝術文化。Hip-Hop是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街頭文化的總稱,它包括音樂、舞蹈、說唱、DJ技術、服飾、塗鴉等。在創始之初,Hip-Hop文化由四大元素組成:DJ、MC、StreetDance、Graffiti。這一時期的Hip-Hop稱之爲Old School Hip-Hop。
  當Hip-Hop在90年代大紅大紫之時,許多不同的風格在New School年代萌生出來。Hip-Hop不僅是城市黑人貧民窟中産生的音樂,更成爲代表城市黑人貧民的呼聲。說唱音樂家們開始描述他們或他們身邊人們的艱辛生活。
  “Hip-Hop”這個詞是一個新興的音樂流派的類別,它自出現到發展至今,已經不僅僅代表了單一的音樂類別,Hip-Hop在2000年的世紀之交,已經發展成爲一種新興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其中包括:音樂、服裝和行爲方式等。屬稱街頭文化!在整個Hip-Hop的文化中,服裝要算是最出彩的一部分了。典型的著裝包括:寬大的印有誇張Logo的T恤,同樣寬大拖遝的板褲或者是側開拉鏈的運動褲、籃球鞋或板仔鞋、高爾夫球帽或者是棒球網帽、各國風格的包頭巾、頭發染燙成各異或編成小辮子。而相應的配飾則有:紋身、銀質耳環或者是鼻環、墨鏡、MD隨身聽或者是MP3、滑板、背包等。這些零星的服裝湊在一起,就組成了在美國風靡了整整20年的Hip-Hop時尚。Hip-Hop是街頭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他與同是街頭文化的滑板、小輪車等極限運動有著親密的關系。
  Hip-Hop一族具有共同的行爲方式,即使互不相識,你也能從他的外表准確地判斷。Hip-Hop已經有二十歲了!從八十年代初到公元二千年,從Old school到New school,從沒有人喜歡刮唱片到人人爲街頭音樂而瘋狂,這一種文化帶給這個世界的沖擊,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二十年來,Hip-Hop文化在美國植下了根,成功的結合了娛樂、商業、音樂甚至政治。它是一個獨立而有色彩的團體意識,它是堅固而難以取代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我們常常說的“黑人音樂”,也不是只帶著手勢口裏喊著“Check it out”,更不只是流行歌手主打樂風奏藍調。Hip-Hop文化就是Hip-Hop文化,它有著人一樣的性格情緒長像。 簡單地說,Hip-Hop有四個重要的成份。
  B-BOY
  其實B-Boy(Breaking Poping Locking)的開始早在1983年就已經有了。在那時候,我們稱之爲“霹靂舞”。但,這種于國外的文化,目前在國內還只能稱作爲一種“流行”無法融入真正的生活,所以迄今仍無法將之延續下去,而且當時信息有限,能真正了解此文化的人並不多,正因爲如此,對于這種文無法完善地教授給下一代,所以到了1987年Breaking,就形成了一種沒落的狀態甚至淪爲一種過時的流行話題。“霹靂舞”在國外理所當然是種文化,但到了國內卻沒幾年就變成了曆史。
  雖然Breaking停擺了一段時間,但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卻出現了許多新的舞蹈團體(此時Old School已漸漸形成New School)。其實國內在這個階段的舞蹈類型還沒有分得很清楚,玩地板Breaking的人變少,而是以Locking、Poping爲主,這時信息的來源是日本。在九十年代中的時候New School興旺,Oldschool也大有人在,但真正能持續下去的人並不多,在此時期存在的幾乎都是老面孔。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街舞”的風潮興盛,才有再度引起了媒體的注意。
  街舞屬于勁舞,動感十足,動作幅度大,要求舞者體質好。像單手倒立、前滾翻、大風車轉、背旋等動作,屬于難度系數高的表演,街舞少年必須保持足夠的體力支撐,以及擁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氣。
  Graffiti
  我們經常在黑人電影中常看見車站地鐵甚至火車廂外被畫上一些奇形怪狀的字,那就是噴畫與塗鴉。這些色彩鮮明的圖案,代表了畫家對于自己的立場或是對社會的看法、現象等等。然而利用噴漆瓶並不簡單嗎,真正的噴畫家是把噴漆瓶當作畫筆,在原本不可能出現畫作的牆上、地上等地方作畫。出名的噴畫家更可以跟服裝結合,掀起服飾流行風氣。依照風格、字體及色調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噴畫家,各自設立自己的文化及天地,正符合了Hip-Hop獨一無二且無法模仿的精神。
  塗鴉少年以噴漆作畫于牆上,用以表達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想法或是幫派用以劃分地盤;從60年代末發源至今,漸漸成爲一種街頭藝術。
  塗鴉少年之間相互進行塗鴉競賽,比誰的作品多,誰的名頭響。他們在所有可能的公共場所將自己的名字或筆名“塗”在顯眼的位置,以此表達對成人權威的蔑視。他們手持裝滿顔料的噴槍同警察捉迷藏,這些顔料常常是偷來的。
  他們在市區的牆上塗抹帶有神秘色彩的句子,粗魯的骷髏狀的人像、帶有原始面具色彩的面孔、以及孩子遊戲中含有猥褻意味的姿勢。塗鴉作品是可視的說唱樂和爵士樂,是對視覺藝術的原創性貢獻。作爲大衆主義觀念的擴展,塗鴉藝術家大量生産了素描、印刷品、油畫、雕塑、壁畫、T恤、鈕扣和旗幟。
  2001年,時尚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向Hip-Hop流行文化取經,從衣服、裙、高跟鞋以及手袋上,都能找到黑白或七彩的塗鴉風格作品。
  DJ
  DJ在Hip-Hop領域裏,無庸置疑占了極重要的角色。因爲不管是B-Boy或者是MC,都需要DJ來輔助,否則等于是瞎子一樣。
  在美國1967年時,有位從牙買加金斯頓移民到美國紐約布朗士區的傳人物,叫做Kool Herl,當時是他最早把兩個唱盤(turntable)及混音器(mixer)擺在一起,及獨創“刮唱片”(scratch)的動作。所以當時吸引了很多的人在街頭欣賞他表演。然而他在一次的酒吧鬥毆中不幸失去雙手,被譽爲“The founding Father of Hip Hop”的Herl不得不停止表演並退出了樂壇。隨後,更多DJ紛紛成名,如:Afrika Bambaataa、Grand Master Flash等人,他們把自己的DJ想法及先進的技巧,融入音樂制作,産生了當時紅遍街頭巷尾的舞曲,如:Plant Rock、The Message……等。
  所以DJ發展至今,已並非是純粹做些mixing或scratch的技巧而已。在在這幾年的趨勢中,DJ已跨越到音樂制作領域,不少還親自擔綱制作人,如樂隊Pete Rock & C.L. Smooth,Pete Rock即是該樂團的DJ兼制作人,樂隊Gangstarr的DJ Premier也是如此。國內DJ的角色尚未被重視,是因爲國內樂界認爲DJ並無正規的音樂素養,所以做出的作品也是上不了臺面的;但無論如何,DJ本身的想法及先進的技巧,是值得餓肚子也要繼續的“信仰”。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常見“DJ”常常會把手放在唱盤(turntable)上的黑膠唱片(LP)來回刷動,另一只手在混音器(mixer)上的CROSS FADER(控制左右唱盤的聲音)反複不停地切換。其實這種動作正確名稱叫做“Scratch”。Scratch是一種在節奏中或一首歌曲裏做類似唱歌般的組合,然後增加其變化性。然而不只是單單有“scratch”而已,還有一種用2張一樣或是不一樣的唱片,也是在一定的節奏上,去做變化,而這個技巧稱爲“Battle”。這兩種技巧都是“Hip-Hop DJ”比較常使用的方式,然而在“scratch”和“battle”裏,沒有一定的規範,每一位DJ都有自己的特色(free style)。其實,它們在國外已經風行20余年,自成爲一種特殊的文化了,而且還有舉辦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賽,其中就有極具公信力的比賽,叫做“DMC”。它源自于八十年代初,當時是由一群熱愛音樂的DJ俱樂部(類似行會的組織)名叫“D.M.C”(DJ Mix Club)。一直到現在,D.M.C在世界各地(美、英、加、澳洲、日本、香港等等)幾乎都有舉辦比賽。然後再由每個地區的冠軍,一起比賽爭取世界冠軍(類似奧林匹克的比賽模式)。在比賽裏每個DJ一直都把自己最好、最新的技巧,在比賽中展現在來。在D.M.C裏也造就了不少知名的DJ,像“Mixmaster Mike”、“Q-Bear”和香港的“DJ Tommy”等等。目前在國內這種類型的DJ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只是他們發展的空間太小了,參與的人相對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DJ,沒有一個群體的支持,他們是不可能發展下去,最後形成一種新文化的。
  MC
  MC就是最能帶動氣氛的那個人,但這不一定是黑人。“MC”的原義Micphone Controller,也就是“控制麥克風”的人。所以有許多的人饒舌歌手都會給自己的藝名前面加個“MC”什麽什麽的,比如前幾年很出名的MC Hammer。經過多年的傳承,現在的MC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要能帶動氣氛,能主持、能RAP、能即興饒舌(free style)。他不只是表演者,也兼俱了Hip-Hop文化的訊息傳達者的功能,所以從他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尚可分不同域及派別的表演型態,例如東岸、西岸、非主流等。當然,一個具有鮮明個人色彩的MC,更能進一步的帶動口頭禪、音樂以及服裝的流行,這點也可以由那麽多的黑人歌手代言服飾品牌窺見一二。在國內,當MC是很不容易的,因爲國內尚沒有那麽多的制作人支持這種表演類型,頂多在PARTY上看見表演會覺得新鮮,但是以目前情歌滿天飛的情形看來,要發動RAP的市場比較難。從R&B著手會容易得多。但是目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旋律及唱功的MC,在國內少之又少。其實,大部份的MC還是希望大家能以“玩”的角度出發,才是黑人音樂真正的元素。唯有充滿喜感、快樂。才能在目前“情歌至上”的音樂市場中,求得發揮的空間。
  R&B
  R&B的全名是Rhythm & Blues,一般譯作"節奏怨曲"。廣義上,R&B可視爲“黑人的流行音樂”,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樂,是現今西行流行來和搖滾來的基礎,Billboard雜志曾介定R&B爲所有黑人音樂,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見R&B的範圍是多麽的廣泛。近年黑人音樂圈大爲盛行的Hip-Hop和RAP都源於 R&B,並且同時保存著不少R&B成分。
  RAP
  說唱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黑人音樂根源中吟詠的段落中,到了70年代說唱樂正式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其中最主要的功勞要歸根于當時流行的迪斯科舞廳中的DJ們,他們將黑人當時正在風行的FUNK節奏混入流行的迪斯科節奏中,並且在唱片機上反複重複同一張的唱片的內容,做自己的LOOPS,隨著那些在現在廣爲人知和DJ們普遍應用的“打碟”法出現,說唱開始被街頭黑人文化所流傳,並且衍生出相當豐富的分支,諸如西海岸說唱樂(West Coast Rap)、南部說唱樂(Southern Rap)、流行說唱樂(Pop Rap)、老派說唱樂(Old Schold)、中西部說唱樂(Midwest Rap)、拉丁說唱(Latin Rap)、硬核說唱(Hardcore Rap)、黑幫說唱(Gangsta Rap)、外來說唱樂(Foreign Rap)、東海岸說唱樂(East Coast Rap)、過渡說唱樂(Crossover Rap)、喜劇說唱樂(Comedy Rap)、基督教說唱(Christian Rap)、另類說唱樂(Alternative Rap)等等,我們現在所謂的Hip-Hop正是由這些流派綜合了當今流行元素而誕生的新詞彙。盡管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人認爲這種絮絮叨叨,滿是髒話粗口,叛逆詞語的音樂會很快消失,而事實上,在90年代末,隨著一批新進的說唱樂手和以白人爲主的說唱搖滾的風行,曾經被黑人抛棄的音樂又重新回到了流行音樂的前端,至少在新世紀的現在,這個風潮還不會消退 RAP是美國黑人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街頭文化的主要基調,是世界流行音樂中的一塊“黑色巧克力”。
  鄉村音樂
  這個名字是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它的源流很廣。那時歌曲的內容,除了表現勞動生活之外,厭惡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溫暖、安寧的家園,歌唱甜蜜的愛情以及失戀的痛苦等都有。
  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間本嗓演唱,形式多爲獨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
  鄉村音樂的曲調,一般都很流暢、動聽,曲式結構也比較簡單。多爲歌謠體、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在服飾上也比較隨意,即使是參加大賽及音樂廳重要場合演出,也不必穿演出服,牛仔褲、休閑裝、皮草帽、旅遊鞋都可以。
  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納西維爾建立了一家廣播電臺。他們開辦了一個"往昔的歌劇--老鄉音"的專欄節目。邀請了一位名叫傑米?湯普森的81歲的民間歌手演唱,節目受到聽衆們的熱烈歡迎。從此,人們統稱這種音樂爲"鄉村音樂"。鄉村音樂成爲美國勞動人民最喜愛的音樂形式之一。在美國,"藍領"指的是下層人,故這種音樂又稱"藍領音樂"。
  納西維爾電臺自開辦"往昔的歌劇--老鄉音"節目之後,延續數十年,成爲該臺傳統名牌節目。而納西維爾市也被公認爲"美國鄉村音樂的白宮",所有鄉村歌手都視之爲"鄉村音樂的聖地"。
  五十年代,鄉村音樂來到大的城市,受其它樂隊的影響,加進了鋼琴及其它樂器和電聲擴音,那時人們對這種音樂叫"納什維爾"。由美國國家錄音藝術學院舉辦的"格萊美獎"是其中最高獎項。
  鄉村音樂的兩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弦樂伴奏(通常是吉他或是電吉他,還常常加上一把夏威夷吉他和小提琴)及歌手的聲音。鄉村音樂抛開了在流行樂中用得很廣的“電子”聲(效果器)。最重要的是,歌手的嗓音是鄉村音樂的標志(民間本嗓),鄉村音樂的歌手幾乎總有美國南部的口音,至少會有鄉村地區的口音。
  然而,與音樂本身同樣重要的是音樂所包含的內容,而在這一點上,鄉村音樂與流行樂、搖滾、說唱樂以及其他流派非常不一樣。鄉村音樂後一般有八大主題:一、愛情;二、失戀;三、牛仔幽默;四、找樂;五、鄉村生活方式;六、地區的驕傲;七、家庭;八、上帝與國家。前兩個主題絕不是鄉村音樂所獨有的,但是後六大主題則把鄉村音樂與其他的美國流行音樂流派區分開來。簡而言之,鄉村的人們有他們自己的幽默感;喜歡牛仔風格的瘋玩;以一種與城市人很不同的方式生活;以自己所在的鄉鎮、州、地區爲榮;極爲重視家庭;不羞于表達宗教情感與愛國情感。這些主題使鄉村音樂有別于諸如小甜甜與N-Sync的音樂。
  鄉村音樂所包含的內容往往最吸引美國南部與西部鄉村的白人。作爲群體,鄉村音樂的聽衆往往是農民和藍領,他們通常比美國平均水平窮點兒,在政治與社會問題上也更保守一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7752.html?tp=0_11
 
女神卡卡:
女神卡卡(原名:Stefani Joanne Angelina Germanotta);中國大陸作嘎嘎小姐,亦有譯為蕾蒂嘎嘎者。[1][2];1986年3月28日-),美國歌手,作曲家,出生於美國紐約揚克斯。
2006年,Gaga在自紐約大學輟學之後,簽約Interscope Records成為作曲人。她初踏入業界是純粹擔任幕後作曲者,曾為布蘭妮、菲姬、小野貓、街頭頑童合唱團 、阿肯等知名歌手作曲。同時,她開始在紐約俱樂部演奏。當阿肯發現Gaga同時具有幕前演唱的實力後,他簽約Gaga到自己的唱片公司Kon Live Distribution旗下,自此她開始籌備首張個人專輯。
2008年,Gaga開始和一個名為「Haus of GaGa」的集團合作,同時發佈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The Fame》,她自己解釋此專輯為「有關讓所有人都能感覺到如何著名。」這張專輯在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取得巨大成功,同時取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迄今為止這張專輯催生了全球性的第一單曲《Just Dance》(獲得第51屆葛萊美獎的最佳舞曲提名)以及《Poker Face》,兩首歌曲均登上Billboard單曲榜冠軍。
在參與街頭頑童合唱團和小野貓演唱會的表演後,Gaga亦展開了自己的《The Fame Ball Tour》。
Gaga受到很多時尚的影響,她挑釁意味的時裝風格受到好評,同時亦對很多名流有所影響。音樂上,她受到了大衛·鮑伊和皇后樂團的啟發,同時也受到流行歌手如瑪丹娜和麥可·傑克森的影響。
[編輯] 1986年-2005年:早期生涯
Lady Gaga生於紐約州揚克斯城的一個義大利家庭。她的父親,Joseph Germanotta,是一位網際網路企業家,她的母親,Cynthia,是一位通訊助理。她是他們的長女。當Gaga11歲時,她原本要被送到曼哈頓的茱利亞音樂學院就學,但後來她進入了天主教學校聖心學校就讀。Gaga在4歲時聽著鋼琴聲學習鋼琴,她在13歲的時候寫了自己的第一首鋼琴敘事曲,並且在14歲時開始在晚間表演。在她17歲時,她獲得紐約大學Tisch School of the Art的提前錄取,她在那裡學習音樂。她透過寫小品散文及分析性質的報告,來使自己的作曲著重於藝術,宗教和社會政治等題材。之後她自紐約大學退學,以專注在音樂事業上。
在20歲時,她開始在Interscope Records寫歌,並為Pussycat Dolls等流行歌手寫歌。在她搬出父母的房子後,Lady Gaga開始在城裡表演,在下東區她和Mackin Pulsifer和SGBand同台演出。寄希望於從典型的搖滾歌手中脫穎而出,她選擇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於流行音樂。當說到她父親對她吸毒和在脫衣舞表演的反應,「他多個月來對我不理不睬…我當時穿著皮革拖鞋,他覺得很難過——他無法理解。」同時,Gaga愛上一位名叫Luke的重金屬鼓手。在2009年5月的滾石雜誌上,Gaga描述了他們的關係和他們的分手「I was his Sandy, and he was my Danny, and I just broke.」她這樣說。後來他成為她首張專輯的創作靈感之一。
音樂製作人Rob Fusari將她的聲音及曲風和英國著名樂團皇后樂團的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相提並論,便以1984年Queen的單曲〈Radio Ga-Ga〉來暱稱其為Gaga。她便以Gaga為其早期的藝名,而後成為Lady Gaga。Fusari也幫助她創作了一些她的早期熱曲,如〈Disco Heaven〉,(Dirty Ice Cream)和〈Beautiful, Ditry, Rich〉。
[編輯] 2006年-2007年:事業起步 
Gaga曾在早年時於餐廳表演Gaga在19歲時曾簽約Def Jam,那是因為音樂監製L. A. Reid在辦公室聽到她在走廊的歌聲。然而Gaga說Reid從未和她見面。「我常常在他的辦公室外等好幾個小時,希望他和我談談我音樂的事情,但那從未發生過。」,Reid在三個月後捨棄了Gaga。
她停步了幾年,直到2008年製作人Vincent Herbert簽她到Interscope。被她敏銳的發現音樂的能力所震撼,很多藝人雇傭她寫歌,包括Akon的Konvict品牌,同時也有菲姬,小野貓,布蘭妮和New Kids on the Block。Gaga在2007年初獲得了Interscope主席Jimmy Iovine的欣賞。他為她通過Streamline/Interscope提供了一個品牌,同時促使她和Akon的合作關係。在Akon聽到他專輯之中一首Gaga所唱的Demo後,他意識到Gaga同時具有演唱的天分。Akon最終和Jimmy達成協定,將她簽約到自己的公司Kon Live Distribution下。
在2007年,Gaga和和她名字相似的下東區搖滾DJ,go-go舞蹈家,表演藝術家Lady Starlight合作,她幫助Gaga確立了她在舞台上的時尚造型。這對組合開始在城裡的酒吧如Mercury Lounge, The Bitter End和Rockwood Music Hall演出,她們現場表演,也有「女神卡卡 and The Starlight Revue」。號稱「The Ultimate Pop Burlesque Rockshow」她們的行為帶有一種低調的向1970年代致敬的味道。在2007年8月女神卡卡 and The Starlight Revue被邀請在美國音樂節Lollapalooza表演,她們狂野的表演使觀眾大為震驚。這場表演廣受好評,她們的表演受到了很多積極評價。
最初,專著於前衛,電子舞曲音樂,Gaga發現了自己的音樂風格,她開始將流行音樂的經典旋律和華麗搖滾樂如David Bowie和Queen的音樂混合起來。「David Bowie和Queen是我的主要的靈感來源…直到發現他們之前我都不知道怎樣進展。」Gaga說。「當我在紐約的俱樂部演唱時,很多唱片公司認為我太戲劇化了,但我去面試舞台劇的時候,製作人又說我太Pop了。」
通過她和Akon的關係,她開始和製作人RenOne製作自己的首張專輯。已經有堅實的electro基礎,David Bowie的風格,受Queen所啓發的音樂,Gaga希望用城市的旋律對她的復古舞曲進行混音,雖然是流行歌曲但遊走在搖滾的邊緣。他們製作的第一首音樂是Mötley Crüe的熱門曲〈Girls, Girls, Girls〉和AC/DC的〈T.N.T.〉的混合。
[編輯] 2008年-現今:The Fame&The Fame Monster
2008年,Lady Gaga來到洛杉磯,和她的唱片公司合作完成她的首張專輯《The Fame》。「《The Fame》是有關讓所有人都能感覺到如何著名。」,她解釋到。「流行文化是一種藝術。痛恨流行文化並不能讓你變酷,於是我擁抱了他,而且你能在《The Fame》中感覺到。但這是一種可分享的名望。我想邀請你們所有的人加入這個派對。我希望人們感覺到他們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為了這張專輯,Lady Gaga說自己「嫁給」了不少風格,「從Def Leppard鼓和掌聲到金屬鼓和城市音樂。」Lady Gaga開始和一個名為「Haus of GaGa」的集團合作,他們以她作為時尚,舞台表演和音樂繆斯。「在這個產業中,你有很多造型師和製作人,但是我有自己的創意團隊,在仿造成Warhol工廠的地方。每個人都不到26歲,我們都一起做所有的事情。」《The Fame》得到了大多數評論人的好評,Metacritic的音樂評論給了一個平均70分的評價。Times Online描述這張專輯為「Bowie風格的奇妙混音,戲劇化的,受Queen激發的Midtempo和追逐名利的富有孩子的舞曲。」這張專輯的首張單曲〈Just Dance〉在2008年4月8日發佈,並且在7國取得了第一。在其中的美國,〈Just Dance〉在10月開始接受廣播播放,並且在2009年達到第一,成為Gaga的第一張美國冠軍單曲,至今全球銷量高達七百九十萬張。第二張單曲〈Poker Face〉在2008年9月29日發佈,並且在20國成為冠軍單曲,幾乎所有世界上的音樂市場都包括在內。在2009年4月的告示牌Hot 100,〈Poker Face〉成為Gaga的第二張連續冠軍單曲,至今全球銷量已達九百二十萬張。而此後的專輯第三波主打Love Game第四波主打Paparazzi也順利擠進Hot 100前十名名單中,以發行單曲全球總銷量至今已突破三千萬張。
《The Fame》在奧地利,不列顛,加拿大和愛爾蘭取得第一,在澳洲取得第四。隨後Haus of GaGa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國市場,Gaga開始她的初次巡演和Interscope的夥伴Pop組合,重組的New Kids on the Block。在2008年10月8日Gaga開始和New Kids on the Block在洛杉磯有少量的合作直到11月末。她作為嘉賓出席在他們的演唱會上,演唱了他們新專輯《The Block》中的〈Big Girl Now〉。在2008年10月末,Gaga在美國發佈了《The Fame》,並且首戰登上告示牌Top 200的17名,首周銷量24000張,迄今美國告示牌Top 200最高已達到第4位。美國銷量至今也已達200萬張,在十大主要國家唱片總銷量統計更是突破610萬張,而《The Fame》全球總銷量估計也以突破800萬張。
在2008年12月5日,Gaga被添加到BBCSound of 2009,一個專門介紹新人的列表。Gaga被確認為小野貓從2009年1月到5月,在歐洲和大洋洲的巡演演唱會上的嘉賓。從2009年1月18日,巡演開始於蘇格蘭的鴨巴甸,到2009年5月30日在澳洲的珀斯結束。
Gaga的〈Just Dance〉獲得了格萊美獎最佳舞曲的提名,但輸給了Daft Punk的〈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在2009年2月18日,Gaga和搖滾樂團The Killers的Brandon Flowers和電子雙人組合Pet Shop Boys在2009BRIT Awards的舞台上表演。Pet Shop Boys表演了自己的熱門曲,Gaga和Flowers則在後段加入,表演1985年的熱門單曲〈West End Girls〉。
 Gaga在2009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上領獎在2009年2月20日,據Huliq News報到,Gaga將自己在任何《The Fame Ball Tour》的門票和一個見面和一個問好的所得捐贈給洛杉磯的Odyssey Charter School和小學,為緩解他們資金預算的不足籌款。竟拍在2009年2月17日開始,在eBay上,Gaga被描述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機會見到為兒童教育問題積極努力的Lady Gaga。」這個拍賣由Giving Engine Auction Management管理,已於2009年2月26日結束。
Gaga的首個北美巡演,《The Fame Ball Tour》,於2009年3月12日開始,受到極大好評。事先Gaga對她的支持者承諾從她馬上進行的表演上,他們將感受到高度的戲劇化表演,她說,「我希望我做的更具有Andy Warhol概念:流行表演藝術,多媒體,時尚,科技,視訊,影片。而且他們要一起出現,而且他要成為流動的博物館展覽。」Gaga在Pussycat Dolls5月的巡演演唱會澳洲站的嘉賓表演受到熱烈的好評,但也有評論員指出Gaga用她的表演搶了Pussycat Dolls的風頭。
Gaga在2009年5月的滾石雜誌封面半裸出鏡,是僅僅為他們的年度「穿著塑料泡沫Hot List」。在2009年6月,她決定和坎耶·韋斯特一起舉行巡演。
2009年11月23日,Lady Gaga正式推出自己的首張專輯改版《The Fame Monster》。
《Bad Romance》《Paparazzi》等歌曲持續穩居各大榜首。
2009年12月在洛杉磯的諾基亞劇院演出時,並向全球歌迷宣布《The Fame》銷量大破800萬張的好消息。
[編輯] 影響和風格
Gaga主要受到了時尚的影響。她說她「是很了解時尚的」,而且那對於她是「最重要的」。她說,「當我寫歌的時候,我首先考慮我要在舞台上穿甚麼樣的衣服。結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表演藝術,流行表演藝術,時尚。對於我,這一切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真正吸引人的故事。我希望他很吸引人。我希望圖像可以非常強大以致於Fans會想要嘗試而且喜歡我們的每個部份。」。
可能是由於之前的舞女生涯使然,她的裝扮風格較為奇特,而她通常僅穿著泳衣等類似服裝的習慣會使某些觀眾感覺到不適,甚至有人因此稱她為「雷帝嘎嘎」[3]。
在Time Online上,她聲明道,她對時尚的熱衷源於她的母親,「一位總是很時髦而且美麗的母親」。Gaga還說她把范思哲作為自己做任何事的引導。
在2008年年底,Gaga和美國歌手克里斯蒂娜·阿奎萊拉兩人之間開始被進行比較。她們的風格,髮型和妝容都完全不同。阿奎萊拉隨後聲明她「完全不知道這個人」,甚至說「不知道它(Lady Gaga)是男人還是女人」[4]。不久Gaga發佈了一條聲明,她說她歡迎這樣的比較,因為媒體的關注已經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Gaga說,「她是那樣一個巨星,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會給她送花,因為很多美國人甚至不認識我,直到這件事發生。這確實把我放到前台了」[5][6]。然而她在不久後補充說道,「不想僅僅因為『克里斯蒂娜·阿奎萊拉醜聞』而被記住」而且「沒有任何人能拷貝我,因為我是獨一無二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7%A5%9E%E5%8D%A1%E5%8D%A1
 
女神卡卡坦承是陰陽人 影片秀出男性生殖器官!(2009/08/03 )
 
台一 專業移民團隊免費評估 政策諮詢 為了下一代 移民國外不是夢 請速預約!有人認為卡卡大腿間的只是「異物」,你覺得咧?(圖/取自網路) 特約記者史傑克/綜合報導
驚人ㄟ!女神卡卡真的是陰陽人!也就是男女生殖器官共處一體啦,其實去年就有這種風聲傳出,但大家沒認真看待,結果〜這一回〜可是真真正正有一拖拉庫人親眼目睹,而且還有影片為證,給全世界瞧見了女神卡卡的另一款性器官:陰莖!!(精采影片&圖片如下)
上週末,女神卡卡去參加英國最大的音樂盛會「Glastonbury Festival」,當演唱專輯裡另一首超好聽的「Money Honey」前,她坐在機車上和歌迷閒話家常,說很感謝大家冒著熱汗、擠在臭臭的人堆中,欣賞她的音樂。
但就在「下車」後,卡卡的超級迷你裙全往上掀了起來,接著,「神奇」的事兒發生了,有歌迷不僅錄影拍到、拍下的照片也清楚看到,卡卡的大腿之間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凸起」,完完全全就像是男人的陽具!  
當場驚到好多人,後來影片在YouTube上傳,才二三天就有將近二十萬的瀏覽人次,也就是世界各地的許多人都親眼目睹了這個「奇觀」,如今再回想去年的傳言,當時有小報報導,卡卡在部落格上坦承自己是陰陽人,還表示,這沒有什麼好丟臉的。
卡卡說自己身上同時擁有男女生殖器官,她並不覺得丟臉,只是沒有大聲嚷嚷而已,而且她一直認為自己是女人,性感火辣,頂多就是有一個小小的東西卡在她的大腿之間而已,沒啥影響,沒什麼大不了。她說自己只是想趁此機會告訴大家,要愛自己身體。
自此之後,便開始有許多人注意到,卡卡超級沙啞的聲音,以及每每穿緊身衣,人家女明星露出來的都是「陰溝」,她卻是「小小」凸起,但大家都太愛她的音樂啦,沒啥理會這些意在言外的報導。  
只不過,現在卻是,實實在在用影片「還原」了這個真相,歌迷們真只能用瞪大眼睛形容,而且卡卡也沒出來否認,或者要求YouTube撤掉影片,這下更增加了「陰陽人」的可信度。
好玩的是,有男女歌迷的反應是,那喜歡卡卡的他們,算是同志或蕾絲邊了嗎?另有歌迷則是打死不相信,認為卡卡大腿間的只是「異物」絕非陰莖,至於咱們這款歌迷,則只知道「Money Honey」真的粉好聽。
為了讓大家在欣賞好歌之際,能夠看得更清楚,特別挑了以下具有高畫質的影片,請注意,在1:10〜1:16之間,女神卡卡露出了她的「神物」,下車前,她還像男生般,調了調那個東西的位置呢〜〜〜〜
http://www.nownews.com/2009/08/03/11532-2486620.htm
 
麦当娜:维基百科
 
瑪丹娜(中國大陸和香港譯為「麥當娜」,台灣譯為「瑪丹娜」,英语:Madonna,全名:Madonna Louise Veronica Ciccone,1958年8月16日-),美国歌手,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贝城(Bay City)。她是流行歌手、唱片和電影製作、舞者、演員及時裝的象徵,曾得過格莱美獎、美國金球獎。在她在音樂錄影帶演出出色,在她的事業上,她善長利用政治、色情和宗教等題材。
在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官方公信資料上,她是美國史上銷量第二的女歌手,美國國內唱片銷量達6350萬張。[1] 而在2000年吉尼斯世界紀錄上,瑪丹娜被評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女藝人,估計全球銷量達2億張。根據2007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和福布斯雜誌的统计,瑪丹娜是最會賺錢的女歌星,[2] 估計她的身價達3.25億美元。
瑪丹娜曾得到3次金酸莓獎最差女主角獎及1次最差女配角獎。她並在1999年得到金酸莓獎的「世紀最差女演員獎」。瑪丹娜是迄今得到金酸莓最差女主角獎最多次的女演員,也是得到金酸莓獎項最多次的女演員之一(另一位是芭黎絲·希爾頓)。 
[编辑] 生平
麥當娜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贝城(Bay City)的天主教家庭,父親Silvio Ciccone是意大利裔美國人,克萊斯勒的工程師,母親 Madonna Fortin 是法國裔加拿大人。麥當娜小時候就與她的5個兄弟姐妹居住在底特律的郊區地帶,從龐蒂亞克到羅切斯特。
在麥當娜只有5歲時,30歲的母親就因乳腺癌逝世。而她也時常會提到母親的去世對自己的生活和職業生涯的巨大影響,在母親過世後,父親Silvio僱用了一個保姆Joan Gustafson,後來他們結婚並生有兩個孩子。
父親要求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接受音樂訓練。麥當娜也上過幾個月的鋼琴課程,之後,在她的央求下父親答應她改上芭蕾課,很快她就證明自己是天生的舞者。
 在1976年從 Rochester Adams 高中畢業之後,麥當娜獲得了密歇根大學的舞蹈獎學金並進入學習。在自己的芭蕾老師 Christopher Flynn 的鼓勵下,麥當娜只在學校待了一個學期就去了紐約州追逐自己的舞蹈夢想。在那裏她師從現代舞的傳奇大師瑪莎·葛萊姆以及她的門生 Pearl Lange 。隨後麥當娜參加了幾個現代舞公司的演出,包括阿爾文·艾利(Alvin Ailey)和 Walter Nicks 。
1979年,麥當娜作為一名舞者參加了法國迪斯科之星Patrick Hernandez的巡回演唱會,之後便放棄了自己剛剛起步的舞蹈生涯,開始追逐音樂的夢想。她組過好幾個樂隊,包括「早餐俱樂部」(Breakfast Club)和「艾美」(Emmy)。也寫過不少歌並因此在紐約的舞蹈俱樂部圈子中小有名氣,特別是一首叫做《Danceteria》的。
1982年麥當娜與閣下唱片公司(Sire Records)簽約。她當時的試音歌曲《Ain't No Big Deal》出自自己經常合作的 Stephen Bray,不過這首歌若干年之後才發行,因為當時史詩唱片公司(Epic Rcords)的團體「梭魚」(Barracuda)剛剛發行了他們演唱的版本。五年後,麥當娜版的〈Ain't No Big Deal〉才在單曲《True Blue》的B面出現,不過從來沒有在她的專輯中收錄。
在錄製自己第一張專輯的過程中,麥當娜曾錄製了一首名為《Sidewalk Talk》的歌曲。但是在聽了成品之後,她和自己的製作人都覺得這首歌太過時了。於是用一首聽起來更現代的《Holiday》替代。(這首歌隨後成為了熱門曲目,現在被視作1980年代的舞曲代表。《Sidewalk Talk》隨後作為一首曲的B面歌曲發行。)
麥當娜第一首真正的熱門歌曲是由 Mark Kmins 擔任製作的《Everybody》,它在R&B音樂廣播引起了熱烈反響,讓許多人誤以為麥當娜是一位黑人歌手。當《Everybody》作為單曲發行時,麥當娜的照片並沒有出現在唱片套上,因為閣下唱片公司不想冒險宣傳麥當娜是一位白人歌手,而當時麥當娜的核心聽眾是黑人群體。1993年推出的專輯《Erotica(情慾)》令她聲勢大為下滑,但1998年的《Ray Of Light(光芒萬丈)》又令其重回寶座。她被譽為“全球最成功的女歌手”。
麥當娜與蓋·里奇的離婚謠言從於2008年初盛行,同年10月15日二人達成離婚協議。
[编辑] 首張專輯《Madonna》
在1983年麥當娜的首張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專輯《瑪丹娜 (專輯)》發行了。其中的第一首歌《Holiday》在好幾個國家都大為熱門。《Madonna》中的其它熱門歌曲包括了《Borderline》和《Lucky Star》。這張專輯由 John 'Jellybean' Benitez 擔任製作人,他與麥當娜也有過一段浪漫關系。專輯的最初銷量很有限,幸好有了革命性的有線電視頻道MTV,麥當娜得以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而專輯也登上了 Billboard 第8位,並取得了5個白金的銷量。
MTV竭力將麥當娜的形象塑造為一個頑皮和性感的龐克音樂(Punk)和流行文化的混合體,並很快經常出現在電視上。她漂白的金髮(保留棕色的底部),性感的花邊手套(Sexy Lace Gloves),外穿的緊身衣,和「Boy Toy」帶扣很快在美國的商場和校園裏變得很常見。在很多方面她都成為了引領了那個時代的流行風潮。
迪廳熱門曲目《Burning Up》由著名的DJ Rusty Egan重新混音錄製並在英國發行。Benitez說在麥當娜第一張專輯的成果基礎上,他期盼著繼續擔任她的製作,不過麥當娜有自己的想法。
[编辑] 專輯《Like A Virgin》和《The Virgin Tour》巡回演唱會
在1984年麥當娜發行了第二張專輯 《Like A Virgin(宛若處女)》。
這張專輯由具有傳奇色彩的Nile Rodgers(尼羅·羅傑斯)制作,有一種特別的靈歌與Funk》風味,重重的鼓聲以及大量的低音電吉他,當然也保持了平易近人的流行風格。同名主打歌曲《Like A Virgin〉在美國排行榜上蟬聯六周冠軍,這也是在音樂史上第一次有單詞「Virgin」出現在 Top 40 的名單裏。《Like A Virgin》在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2000年“最偉大的100首流行歌曲”評選中排在4位。
麥當娜在1984年舉行的首屆 MTV音樂錄影帶大獎(MTV Video Music Awards)上的表演被認為是她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的爭議性事件。當時她穿著緊身女胸衣和婚紗的混合服裝,其中也包括她的商標「Boy Toy」帶扣。在表演中她在舞臺上打滾,露出自己的花邊長襪和吊帶,表現了大量的性暗示動作。這樣的表演對今天的西方觀眾來說,也許不會讓人們豎起眉毛,但確實震撼了1980年代中期的觀眾。盡管看起來麥當娜是在向保守勢力挑戰,但這不過是為了增加自己的人氣。
專輯裏另外有3首歌也十分流行,進入到 Billboard 排行榜的前5位,分別是:《Angel》,《Dress You Up》和成為麥當娜的標誌性歌曲的《Material Girl(物質女郎)》自從這張專輯發行,麥當娜的綽號就成為了“物質女郎”。
自從《Like A Virgin》開始,多變的形象就逐漸成為麥當娜的一項職業策略。專輯《Madonna》的總體風格是電子舞曲加街頭頑童式的歌手,而《Like A Virgin》的基調則是肉欲加上麥當娜洛莉塔式的性頹廢。
這張專輯的大獲成功還讓麥當娜進入了好萊塢。1985年,她在電影《Vision Quest》 中飾演一個酒吧歌手的小角色,其中演唱的歌曲《Crazy For You》大獲歡迎,並成為了她的第二首冠軍歌曲。《Crazy For You》還使麥當娜獲得了她第一個格萊美獎項,其音樂錄影帶取自麥當娜在電影中的幾個片斷,也在MTV上大熱好幾個月。同一年的晚些時候,因為主演由Susan Seidelman執導的電影《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麥當娜同時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和評論界的認可。
這一時期麥當娜的事業也可以從"Madonna Wannabe"現象的出現見證。整個美國的年輕女孩都極力的去模仿她們的偶像。穿著Spandex、超短裙、舊T桖,還有花邊胸罩,佩戴黑橡膠手鐲,梳著蝴蝶結的發型。麥當娜曾評論,看到全國的女孩都穿得像她一樣真令人吃驚,因為她的形象基本上是對自己頹廢時期的街頭裝束的加工,用舊襪子把自己的頭發系起來並切碎舊襯衫。
在1985年,麥當娜還開始了自己第一次全美巡迴演唱會,稱為《The Virgin Tour(處女首航全美巡迴演唱會)》。
[编辑] 《True Blue》與《Like A Prayer》
1986年9月,麥當娜發行了第三張專輯《True Blue(至愛)》,製作人為Patrick Leonard。
這是一張充分顯示麥當娜音樂才華的專輯,誕生了《La Isla Bonita》、《Papa Don't Preach》、《Live To Tell 》等代表作。在《Open Your Heart》的音樂錄影帶中,麥當娜以豔舞女郎的形象出現,這也是這張專輯唯一以凸顯她性感一面為賣點的作品。其中《Papa Don't Preach》在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2000年“最偉大的100首流行歌曲”評選中排在63位。專輯最終銷量1900萬張,是麥當娜最暢銷的原創專輯。
1987年,麥當娜從日本大阪出發,展開了第二次全球巡迴演唱會《Who's That Girl Tour(那個女孩是誰)》。
1989年春天,麥當娜發行了專輯《Like A Prayer(宛如祈禱者)》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在《Like A Prayer》的音樂錄影帶中,瑪丹娜對著燃燒的十字架跳舞,親吻了一個非洲裔的教徒。宗教團體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麥當娜汙蔑、褻瀆了神,百事可樂公司也迫於壓力不得不停播了以《Like A Prayer》為背景音樂的電視廣告,取消了對麥當娜巡演的資金支持,幷於1989年3月2日聲明停止與麥當娜從同年1月剛剛開始的合作。但麥當娜並不為此妥協。專輯中《Express Yourself》的音樂錄影帶耗鉅資拍攝,是當時耗資最大的音樂電視作品,這首歌最終登上排行榜的第2名。可以說這張專輯的引申意義大過了音樂本身,但這張專輯也得到大多數樂評的認同,並表示這是一張不會讓瑪丹娜的歌迷失望的作品,專輯最終銷量1140萬張,在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2003年“最偉大的500張流行音樂專輯”評選中排在237位。
1990年4月13日,麥當娜從日本東京千葉城開始,開展了其第三次全球巡迴演唱會《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金髮雄心)》,演出中法國時裝設計師Jean Paul Gaultier(聖·保羅·高堤耶)為她設計的錐形胸罩引起了時尚界的轟動,並為人津津樂道至今。
麥當娜請導演Alek Keshishian將《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演出期間的種種拍成了紀錄片《Madonna: Truth or Dare(真實與大膽、與麥當娜同床)》於1991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
1990年麥當娜還發行了二張專輯,分別為:05月10日發行的電影原聲帶《I'm Breathless(窒息)》,其中的歌曲《Vogue》成為了排行榜大熱門,並在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2000年“最偉大的100首流行歌曲”評選中排在6位。
11月13日發行的精選專輯《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無暇精選)》,這張精選專輯直到今天在全球仍在持續熱銷,是歷史上最暢銷的女性歌手精選專輯。並在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2003年“最偉大的500張流行音樂專輯”評選中排在278位,收錄了麥當娜80年代幾乎所有的排行榜大熱門,如《Holiday》、《Like A Virgin》、《Material Girl》等等,但其中新歌《Justify My Love(證明我的愛)》的音樂錄影帶因含有太多性暗示場面而遭到禁播。這也為麥當娜日後發行《Erotica》種下了種子。
1991年,麥當娜主唱的電影《Dick Tracy》中的插曲《Sooner Or Later》獲得了奧斯卡(Academy Award)最佳電影歌曲的提名,所以麥當娜獲邀參加3月25日的頒獎典禮。當日她與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The King Of Pop)”的美國歌手Michael Jackson(邁克爾·傑克遜、麥可·傑克森、米高積遜)一同踏上紅地毯,引起轟動。當晚她登臺演唱了歌曲《Sooner Or Later》,並最終獲得了該獎項。
[编辑] 驚世駭俗的《SEX》、《Erotica》
1992年,麥當娜厭倦了記者對其私生活無休止的報導,聲稱:“會讓人們一次看個夠!”她以此為理由在1992年12月發行了豪華金屬包裝的寫真集《SEX(性)》,裏面還有一首名為《Erotic(情慾)》的單曲。寫真集中圖片內容大膽,全部是麥當娜與當時的名模、名媛、同性戀等人的暴露黑白照片。文字也充滿了性幻想、性變態的內容。雖然飽受道德人士的鞭撻,但限量十萬冊的昂貴寫真還是掀起了搶購熱潮。
1993年1月,麥當娜主演的限制級電影《Bodyof Evidence(肉體證據)》上映,評論界一片批評之聲,認為“這不過是電影《本能Basic Instinct》的一部拙劣模仿品。”
緊接著,麥當娜又配合計畫推出了新專輯《Erotica(情慾)》,專輯內容黑暗。歌曲《Bad Girl》源自電影《Body Of Evidence》,表達了生存、死亡等晦澀的主題,並不為歌迷接受,創下了麥當娜歌曲的最低排名。《Fever》則翻唱自Peggy Lee的名曲,麥當娜以全新的舞曲曲風進行了演繹。標題曲《Erotica》的音樂錄影帶又因為過於暴露而遭到禁播。其實這張專輯的內涵十分深沉,談到了暴力、性、愛滋病等等話題,但支持之聲寥寥。專輯中的《Deeper And Deeper》則是專輯中最為輕快的舞廳歌曲,也成為了這張專輯中最為歌迷喜愛的歌曲。專輯銷量僅480萬張。
同年年底,麥當娜展開了其第四次世界巡迴演唱會《The Girlie Show Tour(女子秀世界巡迴演唱會)》,演唱會又一次獲得成功。但接下來1994年3月25日,麥當娜在參加大衛·萊特曼(David Letterman)的脫口秀節目時的表現再次讓人大吃一驚。整場節目麥當娜詞不達意,並滿口髒話,但卻是該節目開播以來收視率最高的一次。
[编辑] 轉型期的《Bedtime Stories》、《Something to remember》
再度回到歌迷視線的麥當娜變得深沈內斂。1994年10月,她發行了個人第六張專輯《Bedtime Stories(枕邊故事)》。
當紅的製作人Babyface(Kenneth Edmonds)為其製作並合唱了大熱曲目《Take A Bow》,此曲在排行榜冠軍位置上停留了7周之久,讓麥當娜藉以又回到了主流音樂之中,單曲《Secret》藍調節奏強烈,歌迷對麥當娜的變化十分驚訝,此曲最終排行榜排名第2名。而麥當娜也在尋找著藝術與商業間的平衡,除了請到了排行榜上較為熱門的製作人外,標題曲《Bedtime Story》則請來了冰島另類女歌手Björk(比約克、碧玉)擔任製作人。展現了濃厚的電子味道,但並未被大眾完全接受,沒有登上排行榜。由此麥當娜開始嘗試電子音樂的類型,專輯最終銷量640萬張。
1995年,她發行了新曲與精選專輯《Something To Remember(情難忘)》。麥當娜在這張專輯裏開始重塑自己。
專輯歌曲完全由民謠與抒情慢歌組成,麥當娜與Massive Attack合作了歌曲Trip-Hop曲風的《I Want You》。另一首歌曲《One More Chance》只有簡單的吉他伴奏,也就是在這時麥當娜開始學習吉他演奏。而麥當娜在形象上也拋棄了一味性感的定位,更加偏向於高品位的包裝,並開始與時尚品牌Versace(範思哲)合作。專輯發行於1995年秋天,在美國和英國都獲得了成功,最終銷量770萬張。
在此期間她出演了《Blue In The Face》和《Four Rooms》兩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透露了她想在電影表演領域取得一番成就的決心。而與此同時她贏得了令人垂涎的阿根廷國母貝隆夫人的角色。
1994年9月,麥當娜認識了健身教練Carlos Leon。1996年10月14日女兒Lourdes Maria Ciccone Leon出生,但兩人沒有結婚,於1997年5月分手。
[编辑] 《Evita》中扮演貝隆夫人
1996年,麥當娜獲知導演Alan Parker,編劇之一的Oliver Stone在為改編自Weber(韋伯)同名音樂劇的影片《Evita(艾薇塔)》的女主角人選爭執不下,她連忙寫長信給Alan Parker推薦自己,並附上了自己的歌曲《Take A Bow》的音樂錄影帶以證明自己的古典氣質,最後影片如願由她出演。
為此麥當娜接受了三個月的聲樂訓練。面對一片反對質疑的聲音,當時已有身孕的她更加努力。而她的努力也獲得了回報,1996年12月影片首映後,大家對麥當娜的表現都很欣賞。評論界更是大方的給予極高的評價。這個角色還為她贏得了1997年度好萊塢對外新聞協會金球獎音樂和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這時的麥當娜已經證明了自己並不只是一個娛樂明星,也是一個有思想、有內涵的嚴肅女演員。
同年,麥當娜還發行了此電影的原聲專輯《Evita: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艾薇塔:電影原聲帶)》,銷量700萬張。
[编辑] 《Ray Of Light》與GRAMMY
1998年3月,其音樂事業停滯不前的麥當娜發行了第七張個人專輯《Ray Of Light(光芒萬丈)》,這也是她歌手生涯中最為重要的專輯之一。制作人為William Orbit.專輯曲風前衛,將電子樂與當時最為流行的舞曲曲風相結合,營造出一種飄渺、神秘的氛圍。發行之初麥當娜認為這張專輯並不會有多大反響,但結果卻大相徑庭。
歌曲《Drowned World/Substitute For Love》麥當娜親自填寫的歌詞中她寫道:“我曾走遍世界,只為尋找一個家。”在音樂錄影帶中她模仿了戴安娜王妃車禍意外去世的情節。標題曲《Ray Of Light》則是一首電子搖滾曲風的作品,表達了麥當娜對社會飛速發展的看法,曲風健康向上,2001年成為Microsoft(微軟)公司Windows XP的商業宣傳曲。歌曲《Little Star》輕盈感人,是麥當娜送給自己女兒的歌曲。但專輯中的《Frozen》卻被判定為剽竊比利時音樂人Salvatore Acquaviva 1993年的歌曲《Ma Vie Fout L'camp》。專輯最終銷量1500萬張 。
這張專輯一改麥當娜之前的形象,以一種全新的溫柔女性形象示人,而公眾也樂於接受。專輯全球銷量達1800萬張,獲得三項GRAMMY(格萊美)獎項的肯定。這張專輯被譽為電子音樂的“開山之作”,也為麥當娜開辟了新的音樂之路,她此後的每一張專輯都會帶有濃厚的電子氣息。
本專輯在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2003年“最偉大的500張流行音樂專輯”評選中排在363位
同年5月,麥當娜在英國歌手斯汀(Sting)的家中結識英國導演Guy Ritchie(蓋·裏奇、佳·烈治)。
至2009年,麥當娜共主要獲得了七次GRAMMY(格萊美),分別是:最佳長篇錄影帶(Blond Ambition Tour 1991)、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Ray Of Light,1998)、最佳舞曲專輯(Ray Of Light,1998)、最佳流行專輯(Ray Of Light,1998)、最佳電影歌曲(Beautiful Straner,1999)、最佳電子/舞曲專輯(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2006)、最佳長篇錄影帶(Confessions Tour 2007).
[编辑] 《Music》與《American Life》
2000年,麥當娜與英國導演Guy Ritchie(蓋·裏奇、佳·烈治)結婚並移居英國。8月11日,他們的兒子Rocco Ritchie出生。12月22日,他們在蘇格蘭(Scotland)舉行了婚禮。12月21日,麥當娜之子Rocco Ritchie的洗禮儀式在英國舉行。
9月19日,麥當娜發行了第八張個人專輯《Music(音樂聖堂)》,這張專輯是麥當娜第一次在英國錄制歌曲。
其中的《What It Feels Like For A Girl》是Madonna再度寫給女兒的。專輯制作人是法國的音樂人DJ Mirwais,他為麥當娜帶來了更為流行與現代的電子舞曲風格,而在造型上,麥當娜又以摩登牛仔女郎的新形象出現。標題曲《Music》的音樂錄影帶再次請來曾為她拍攝《Ray Of Light》的導演Jonas Akerlund執導,由麥當娜及她好友Debi Mazar和合音Nikki Harris共同出演,歌曲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共同隨著音樂起舞的態度。在歌曲《Don't Tell Me》的音樂錄影帶中,麥當娜穿著加拿大服裝品牌DSquared²的男士牛仔褲及皮衣出鏡,引得歌迷瘋狂模仿,而設計師也順勢宣布推出女裝系列。歌曲《Paradise(Not For Me)》哀怨動人,音樂錄影帶中麥當娜以日本和服的另類造型出現。憑借此張專輯麥當娜第10次登上英國專輯榜的冠軍,並且在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2003年“最偉大的500張流行音樂專輯”評選中排在452位。專輯最終銷量1420萬張。
2001年6月9日,麥當娜於西班牙(Spain)的巴塞隆納(Barcelona)開始,展開了其長隔8年之後的第五次全球巡迴演唱會《Drowned World Tour(沉淪世界)》並大獲成功。
2003年,美伊戰爭爆發。麥當娜有感於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發行了主題為“自我反省”的第九張個人專輯《American Life(美國生活、美國夢醒)》,此舉使得伊拉克解除了對麥當娜的禁售令。
這張專輯的制作人仍是DJ Mirwais,這次他又將電子音樂與民謠音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新的電子民謠曲風。標題曲《American Life》歌詞直白大膽。在音樂錄影帶中出現了麥當娜向外形酷似美國時任總統喬治·沃克·布什扔手雷的鏡頭,而這支錄影帶又遭到了禁播,麥當娜再一次讓世人瞠目結舌。與此主題相近的還有歌曲《Hollywood》,在音樂錄影帶中麥當娜對女明星的私生活進行了嘲諷。而另一些歌曲如:《I'm So Stupid》、《Nobody Knows Me》中,麥當娜則對自己進行了剖析與反思。專輯中還收錄了她為"007"系列電影所演唱的主題曲《Die Another Day》。這張主題沈重的專輯在美國並沒有取得好成績,在世界範圍內也反響一般,銷量400萬張,是麥當娜銷量最低的專輯。
同年,在MTV Music Awards表演時,麥當娜與好萊塢女星Britney Spears、Christina Aguilera當衆親吻,引得大眾一片譁然。
2002年,麥當娜參與了自己的丈夫Guy Ritchie監製的電影《Swept Away(踩過節)》,但這部影片為她贏得了Razzie Award(金酸梅獎)當年的“最差勁女演員”獎。9月15日,麥當娜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童話著作《The English Roses(英倫玫瑰)》。11月25日,麥當娜還發行了一張混音、現場專輯《Remixed & Revisited(重裝上陣)》,銷量僅止於10萬張。
2004年5月24日,麥當娜於美國洛杉磯市(Los Angeles)展開了第六次全球巡迴演唱會《The Re-Invention Tour(神話再現、重生)》,但現場DVD由於合約問題導致如今還無法推出。
[编辑] 復古舞池
進入2005年,全球都陷入了對復古美感的追求中。麥當娜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並與自己的舞曲天賦相結合發行了第十張個人專輯《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舞池告白)》。
制作人是英國音樂人Stuart Price,整張專輯采用了Non-Stop的編制,以“回歸舞池”為大前提,瑪丹娜將專輯的重點放在“Confessions”上。“這並不是一張空洞乏味的泡泡糖舞曲專輯,它有著深刻的內涵。(娜語錄)”。主打歌《Hung Up》是一首復古風格的舞曲,曲調采樣了ABBA組合1979年的名曲《Gimme!Gimme!Gimme!》。音樂錄影帶中麥當娜身著粉色、綠色健美連體裝,打造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Disco(迪斯可)風潮,此曲獲得了全球41個國家或地區的冠軍。歌曲《Sorry》則呈現出一派現代感,此曲為麥當娜獲得了BILLBOARD(告示牌)排行榜的第35個冠軍。專輯最終銷量850萬張。
在2006年,瑪丹娜還發行了演唱會現場錄音專輯《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瑪丹娜的祕密檔案)》,由她2004年的演唱會《The Re-Invention Tour》而來。
借由專輯《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的成功,瑪丹娜在2006年5月21號從美國洛杉磯出發,至9月21日日本東京結束,完成為期四個月共演出60場的《The Confessions Tour(娜語錄)》世界巡迴演唱會。
演唱會音樂總監Stuart Price(aka Jacques Lu Cont)將曲目大都成功改頭換面註入了新的舞曲血液。而演出中的場面也令觀眾津津樂道:開場麥當娜的馴馬裝;《Like A Virgin》中在半空中與電動馬的高難度舞蹈;《Jump》時舞蹈演員的極限體操表演;演唱《Live To Tell》時麥當娜被架在十字架上,背後不斷滾動攀升的,非洲因愛滋病而死亡的兒童數字;《Music Inferno》中的白色西裝與舞蹈演員的旱冰表演……等等。雖然演唱《Live To Tell》時十字架的創意又一次遭到了宗教界的鞭撻,但大多數人還是表示了理解,認為那是瑪丹娜在寓意上帝的救贖。
演唱會獲得1.9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約有120萬人次到場觀看。瑪丹娜繼2004年神話在造演唱會後在一次創造了女性歌手演唱會收入的最高紀錄。
[编辑] 熱心慈善與首部導演作品
自新世紀,麥當娜開始熱心於慈善事業與人道主義的建設中。她支持同性戀,認為任何人都能自由相愛,而她的歌曲也一直為大部份同性戀人士所青睞,成為“Gay Icon”。麥當娜十分熱衷於環保活動,2007年5月16日,麥當娜發行了只可在互聯網上下載的新單曲《Hey You》。7月7日,她參加活樂地球(Live Earth)在英國的演出時現場演唱了這首公益性質的歌曲,壓軸出場的她獲得了全場觀眾的追捧。但她的演唱會卻被環保人士批評並不夠環保。
此外,她曾多次到訪Malawi(馬拉維)慰問,還收養了當地的一名兒童。並有設想資助馬拉維修建設備健全的醫院、學校等等,“但是要確保我知道我的每一分錢花在了什麼地方。”麥當娜曾經說道。但在2009年4月,當她要按計畫收養第二名兒童時遭到了當地法院的駁回,但麥當娜表示不會放棄。
2008年2月,麥當娜在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放映了她的首部導演作品《Filth And Wisdom(下流與智慧)》,但反響一般。評論界普遍認為:作為一個新手,它剛剛及格。同年麥當娜還製作了一部反映馬拉維貧苦生活的紀錄片《I Am Because We Are》。
[编辑] 天命之年的麥當娜
2007年10月,麥當娜宣佈即將離開華納唱片(Warner Music),以10年1.2億美元的高額合約加入Live Nation公司,成為了Live Nation公司的第一位錄音室合約歌手。
3月10日,麥當娜獲選成為Rock & Roll Hall Of Fame(搖滾名人堂)的新成員,以表彰她在推動搖滾樂發展方面做出的貢獻。
4月28日,麥當娜發行了她在華納公司的最後一張錄音室新專輯《Hard Candy(娜·式·糖)》。
新專輯由Justin Timberlake、Timbaland、Pharrell Williams、Kanye West等年輕音樂人製作,首隻打榜歌曲是與Justin Timberlake、Timbaland合唱的《4 Minutes》。這張全美式曲風的專輯是麥當娜在歐洲發展多年之後向美國市場的沖擊。《Hard Candy》在37國的專輯銷量排行榜中分別取得了冠軍,並在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公佈的2008唱片銷量排行榜中獲得了第11位。
2008年8月23日,麥當娜又一次展開了她新一輪的全球巡迴演唱會《Sticky & Sweet Tour(有點黏、有點甜)》,演唱會的定義“快樂”。首站定在Wales(威爾士)首都Cardiff(卡迪夫),2008年12月24日,麥當娜在Brazil(巴西)首都Sao Paulo(聖保羅)結束了演出。但隨著觀看人數的不斷攀升,2009年麥當娜決定加開場次。
Live Nation公司確認,《Sticky & Sweet Tour》創造了藝人獨立演出的票房最高紀錄,58場演出吸引了235萬人次到場觀看,單是門票收入就高達2.8億美元。
2008年10月16日,在巡演期間,麥當娜與丈夫Guy Ritchie(蓋·裏奇、佳·烈治)正式向外界發表聲明,結束八年的婚姻關係。證實了之前的麥當娜離婚傳言。隨後記者拍到了她與巴西男模Jesus Luz約會的照片。
2009年9月29日,華納唱片(Warner Music)發行了紀念其踏入藝壇25年的精選專輯《Celebration(歡慶)》,全球銷量突破15萬張,獲得銀唱片。
[编辑] 私人生活及其他
在麥當娜剛剛出道的1984年,她的一些裸體黑白照片在《閣樓》和《花花公子》雜誌上刊登出來。這些照片是麥當娜於七十年代後期為了謀生在紐約拍攝的。一些人擔心這些照片會毀了麥當娜,她的家鄉也取消了計畫要頒給她的榮譽市民獎項。但不出意料,麥當娜洗脫了醜聞,並且回擊“這又怎麼樣呢?”和“我並不感到羞愧”。麥當娜這句“這又怎麼樣呢?”不久被印在了《Ciccone Youth》的封面上。
麥當娜一直深受這些裸體照片的困擾。2009年初,佳士得(Christie's)拍賣公司聲稱將拍賣一批麥當娜在1979年左右由攝影師Lee Friedlander拍下的裸照,這批照片被他在2003年以7170美元賣出。當時麥當娜的酬勞僅僅25美元,並且簽署了放棄所有權利的協議。最後這些照片以3萬7500美元的高價拍出。 2009年,歐洲一家醫藥品生產公司還將她的裸照印在了一款安全套的包裝上面。
1985年對於麥當娜在事業上和生活上都是關鍵的一年。一方面《Like A Virgin》唱片和巡回演唱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麥當娜開始逐步涉足影壇,另一方面,她與演員西恩·潘結識並相愛。1985年8月16日,麥當娜27歲生日那一天,西恩·潘和麥當娜在加利福尼亞Malibu舉行了婚禮。盡管婚禮試圖避開媒體的視線,但狗仔隊的直升機還是靠的很近,直升機發出的噪音甚至蓋過了婚禮宣誓。然而,好景不長,在婚姻期間他買不止一次傳出麥當娜遭受了西恩·潘的家庭暴力。在1987年12月,兩人簽署了離婚協議。1988年兩人正式分居。1989年9月,兩人正式離婚。這是對麥當娜最為重要的一段婚姻,麥當娜其它被媒體曝光的情史還有:1970年代麥當娜樂隊“Breakfast Club”中的成員Dan Gilroy;1985年曾經與美國流行歌手“王子”(Prince)有過短暫的約會;1994年與NBA球星丹尼斯·羅德曼Dennis Rodman,1996年在其的自傳中曾有一章節來描述與麥當娜的情史。
自出道至今,麥當娜的廣告代言工作如下:1989年代言百事可樂;分別於1994年、2005代言Versace(範思哲);2007年設計並代言瑞典服裝品牌H&M;2009年代言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春夏/秋冬系列,2010年即將代言Dolce&Gabbana(杜班嘉納)春夏系列。此外發用產品Sunsilk(夏士蓮)一直都與麥當娜有廣告合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7%95%B6%E5%A8%9C 
 
 搖滾啟示錄 I'm Not There  (2007)
導演:陶德‧海恩斯
編劇:陶德‧海恩斯
演員:克里斯丁貝爾/凱特布蘭琪/李察吉爾/希斯萊傑/大衛克羅素
劇情簡介
無論你是否聽過他的音樂,巴布狄倫,都是搖滾樂壇無可取代的永恆傳奇!
曾以《絲絨金礦》獲奧斯卡提名的獨立製片導演陶德‧海恩斯,脫離了傳統傳記片範疇,大膽起用六個不同年齡、長相、膚色甚至性別的傑出演員,分別演繹呈現巴布狄倫的七段生命歷程與身份轉換,遊走於幻想與寫實邊緣的創新手法。
巴布狄倫(Bob Dylan)是史上第一個獲得普立茲獎肯定的搖滾歌手,在電影中,在凱特布蘭琪、李察吉爾、希斯萊傑與克里斯汀貝爾的詮釋下,他可以是任何人,卻也誰都不是,每一名觀者都可從電影中看見部分的自我。
影片重現了搖滾詩人巴布狄倫一生、不為人所知的故事,還能聽到未曾收錄至任何專輯的單曲。以音速溯往,回憶青春、搖滾、以及那些美好年代,獻給所有搖滾世代長大的孩子。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cfm?film_id=fien40368794
 
《搖滾啟示錄》另類角度呈現巴布狄倫
 
等了差不多一年,去年奧斯卡的重要參賽片之一,《搖滾啟示錄》終於登陸台灣了。這部片子當初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女扮男裝,演出巴布狄倫〔Bob Dylan〕,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另外如果是看過且喜歡《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的人,對《搖滾啟示錄》可能也有很高的期許,因為是同一個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再次執導音樂電影,他在《絲絨金礦》的另類手法就已經叫人眼睛為之一亮了(受不了特殊風格的人就是眼睛為之一閉),這回在《搖滾啟示錄》的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也要先警告觀眾一下,像火行者一向是喜歡以「一張白紙」的狀態去看電影,任由導演在白紙上塗鴉,接受度也比較高,但《搖滾啟示錄》這部電影,真的非常不適合這麼做,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電影及其背景,不然,從135分鐘的第1分鐘到第132分鐘(粗估片尾字幕3分鐘)通通都會霧煞煞,霧大到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
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呢?不是巴布狄倫的傳記電影嗎?
很抱歉,如果你是要一部電影從頭到尾,把一個人身邊發生的事情按步就班好好拍給你看,就不要找陶德海恩斯拍的片子了,這個導演就是與眾不同,他要談巴布狄倫也不是找一個人來演巴布狄倫,而是找了六個完全不同的人(包括黑人小孩、女扮男裝的凱特布蘭琪、等等差異很大的個體)來表現不同時期的巴布狄倫,在片中他們也有自己的名字,所以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這是一部巴布狄倫的傳記,那麼在一片霧煞煞中,可能還會以為是六個不同的人物呢。
這個設計是很有意思的,的確,回首看看自己的過去,是否也覺得是完全不同的人呢?在經歷了不同的事情之後,人都會改變,陶德海恩斯是比較誇張用了外觀的劇變,卻也因此很清楚地呈現出了巴布狄倫在每個時期的特色。然而,這六個人又是同一個人,因為就算我們已經改變了,那個過去的自己,多少還是存在於一個看不見的角落吧,如果把一個特性具體化成為一個人物的話,一個人的確也可以說是許許多多的人所組成的。
了解人物是第一關,再來就是時代背景,反戰的時代,女權運動的時代,JFK被刺的時代,對那個年代的美國,你了解多少?台灣觀眾就算熟知這段美國史,也不會比親身走過的美國人來得有感觸,對於「歌曲是否能夠改變什麼」的問題,對於人們為什麼會把希望寄託到歌手/歌曲上的問題,諸如此類,我們的感受不會那麼深刻。
 而陶德海恩斯又不是個會乖乖照時間軸一路拍下來的人,不時會穿插著不同時期的橋段,加上很MTV的一些設計,讓這部片子在視覺上的風格真的是炫,炫到你很難用理智去分析它,每個橋段的意義、順序擺放上的關係,抽象概念的使用…陶德海恩斯的大腦究竟有多複雜?只能用鬼才來形容他了,這部電影,不是一般導演拍得出來的。
《搖滾啟示錄》有很大的成份,需要觀眾用感覺的,而不是硬要把它「看懂」,太多虛虛實實了,它絕對不會明白告訴你「因為這件事所以他就變成那樣子」,而是用半紀錄片的方式,從他自己的話以及他人的看法當中,慢慢地把巴布狄倫的輪廓勾勒出來,而且這種勾勒法,並非傳統順序性的,最後都是把全貌繪出來,卻不按照死板的規則,這裡畫一筆,那裡再加一筆,所以在過程中觀眾會感到比較難立刻看出所以然,《搖滾啟示錄》需要一點耐心去體會,漸漸地,你也會發現自己對這個知名人物的認識越來越多。
《搖滾啟示錄》真的很特別,像這樣子拍攝手法的電影,要看到還真不容易,卻也因為手法的關係,讓這部電影不是那麼容易打入一般觀眾市場,強烈建議喜歡風格的影迷,先做一點功課(基本上讀完這篇文章就已經是修了一個必修學分了 XD),也做好心理建設,再來看《搖滾啟示錄》。若本身就是巴布狄倫迷,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對於他的歌曲熟悉,必定有助於了解電影(包括英文片名也是出自歌曲的)。不過如果是個電影看不多的巴布狄倫迷,一下子要跳級看這樣的電影可能也會有點吃力呢,總之,這篇文章最大的目的,還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搖滾啟示錄》的特色在哪,不要抱著看一般傳記的心態進了戲院然後出來就罵「拍什麼我都看不懂」,這樣就可惜了一位難能的好導演和一群好演員(本文沒特別提及演員,其實他們也都很棒,只是《搖滾啟示錄》最搶眼的人是「導演」而已,不然除了凱特布蘭琪大姐之外,還有克利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希斯萊傑〔Heath Ledger〕、李察基爾〔Richard Gere〕等等)。 
觀影最低需求
 □ 能夠看比較抽象表達的手法
 □ 能看MTV
 □ 先做過功課,知道這部片是在說巴布狄倫
 □ 喜歡《絲絨金礦》
 □ 最好知道一些巴布狄倫的歌曲
 □ 能接受非直線的敘事
 □ 能接受不能理性解析的概念藝術設計
 □ 喜歡 CULT 片
http://blog.nownews.com/firewalker/textview.php?file=0000182755
 
《搖滾啟示錄》:致敬式的傳記電影文:Mimibao
 
注意:這不是一般型式的傳記電影,建議對此片有興趣者先行了解美國歌手「巴布狄倫」的生平
相信,許多人聽見《搖滾啟示錄》的譯名,就會想到貓王、披頭四、滾石等搖滾巨星,甚至開始期待這是不是另一部講述搖滾明星發跡歷程、節奏高潮迭起的劇情片。其實,這部片名最初在金馬影展時主辦單位想了一個非常別緻的譯名:《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導演陶德海恩斯大膽地運用多位不同背景、不同膚色的演員,來詮釋美國傳奇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的一生,更有趣的是電影原名為《I'm not there》,開宗明義就表示「我(巴布狄倫)不在這裡面」。
明明是拍傳記電影,但是「巴布狄倫」這個角色卻從頭到尾都沒出現,只在電影結束前一分鐘,出 現巴布狄倫本人當年《Never Ending Tour》演唱會的表演錄影,明明是拍攝傳記電影,導演卻不按一般劇情片或紀錄片的規則來,因此沒做一點功課、不對美國音樂文化有點認識,還真的摸不清楚本片想說什麼。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一部傳記片,不如說是一部「致敬」片,導演用不同的七個角色來詮釋巴布狄倫人生的不同階段。因此去看電影前,如果你不清楚巴布狄倫是誰,最好先了解一下巴布狄倫的豐功偉業,不然容易被陶德海恩斯飛躍的敘事方式弄得頭昏腦脹。
巴布狄倫是誰?他是美國藍調民謠歌手、搖滾民謠歌手、著名的抗議歌手、詩人、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福音歌手、音樂同時也包含了爵士樂風格,此外,他還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獎的搖滾歌手,亦為上世紀重要的美國民權運動代言人,被時代雜誌選為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代表人物之一。對於1941年出生的巴布狄倫而言,才20出頭的他就擁有一般年輕人終身夢寐以求的成就,加上60年代因為越戰民權運動和反種族運動興起,創作內容一向針砭時政的巴布狄倫不但被歸類在左派歌手,更被世人視為美國的良心,種種的讚譽通常也伴隨著壓力,這讓巴布狄 倫開始感到厭煩。
終於,1963年甘迺迪總統遇刺後不久,巴布狄倫獲得國家民權委員會般獎的當天,他一身酒氣前往般獎典禮,更表示自己不想再寫抗議和民運的歌曲,種種言論引發爭議。60年代前期,民謠界正大肆批評開始使用電子音樂的搖滾樂,更認為這種搖滾樂是只懂得泡妞做愛、醉生夢死的歌曲,相當不屑一顧,但1965年7月25日的一場民謠音樂節中巴布狄倫故意唱「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這讓聽眾認為巴布狄倫背叛了他們、背叛了民謠、開始墮落腐敗,因此他才唱了三首歌就被觀眾趕下台。
這一刻成為音樂史上的重要轉捩點,因為連抗議出身的巴布狄倫都放棄傳統民謠,開始玩電音搖滾,除了讓人懷疑巴布狄倫是否要放棄繼續為民喉舌的創作外,更懷疑是否傳統民謠已經無法滿足巴布狄倫的創作世界。而這件事情也讓後來巴布狄倫的演唱會變成兩個部份:前半部分使用傳統木吉他演唱、後半部分使用電子吉他(Plugged)演奏。
1966年是巴布狄倫人生中的重要轉捩點。這一年他騎摩托車經過Woodstock(就是著名Woodstock音樂節的舉辦地點)附近時發生重大意外,這讓他隱居休養了一段時間,直到1968年才開始復出表演。休養期間巴布狄倫受到田納西州Nashville鄉村音樂的影響,這種曲風大約維持到70年代初期。70年代的巴布狄倫替蒙受不白之冤的黑人拳擊手Rubin "Hurricane" Carter創作了一首名為《Hurricane》的歌曲伸冤。
此外,他還和60年代一些原本理念不合的老夥伴重修舊好,再次一起合作演唱,1979年巴布狄倫因重回教會,成為一名再生的基督徒,基督信仰影響他未來幾年的創作風格,使他接下來三張作品都帶著濃濃的宗教風味(因此他又有福音歌手的稱號),直到90年代,巴布狄倫才重拾最初的民謠風格,並翻唱許多不為人知的歌曲。1988年巴布狄倫正式入選搖滾名人堂,成為美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民謠歌手。
根據巴布狄倫的生平,導演找了六位演員來詮釋不同階段的巴布狄倫(依照不同年代風格的巴布狄倫排列):
font color=101099>Marcus Carl Franklin:這位黑人小孩飾演Woody Guthrie,代表幼年時期的巴布狄倫。Marcus Carl Franklin曾在HBO出品的《藍調人生》演出,能歌善演。而片中他飾演的角色故意取名為20世紀初期赫赫有名的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因為Woody是巴布狄倫的偶像,更是早期巴布狄倫的模仿對象,1961年當20世紀初期最偉大的民謠歌手臥病在床時,19歲、滿頭捲髮、帶著滿腹理想的巴布狄倫就前往紐澤西Woody的病床前探望,在他病床前抱著木吉他唱著自己為Woody寫的歌,對病榻上的偶像獻上最高敬意。電影裡,Woody的逝世和狄倫的興起,就是由這個黑人小演員帶出。雖然巴布狄倫的名氣和影響力遠遠超過Woody,但是在歷史上,Woody卻是一位社會實踐者,他走過經濟大蕭條、二次大戰、美國反共產主義、麥卡錫主義、冷戰,早在同樣的年紀Woody走過的路、遇過的狀況可比狄倫還多,也因此Woody Guthrie在美國人心中,甚至民謠史上的地位是這麼地不同。
Christian Bale:飾演Jack Rollins以及Pastor John,前者為60年代初期的狄倫,後者為受到基督影響、成為再生基督徒的狄倫。Woody Guthrie是真有其人,但Jack Rollins和Pastor John可是導演杜撰的人物了。電影裡,這位Jack可說是Woody和狄倫的綜合體,他為民喉舌、身為抗議歌手,漸漸地被全國人民視為國家的良心,甚至是救世主、苦難人民的發聲者,這種現象讓Jack很苦惱,因為被拱上如此地位的自己就和原本自己歌詞裡所諷刺的對象沒什麼不同。因此,電影裡當大家都對他馬首是瞻時,記者希望Jack發表一些意見,無奈的Jack就隨便扔了一個「太空人」,沒想到記者雖然滿腹疑問,依然源源本本地將這個詞刊出來。爾後,Jack滿身酒氣領取人權獎、發表叛逆又諷刺的得獎詞,以及中年時期重新受洗為基督徒,成為神職人員,全部的轉折都代表著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末期的巴布狄倫。
Cate Blanchett :反串叛逆男歌手Jude Quinn,代表開始玩Plugged、不再拘泥於傳統民謠以及單純抗議歌手的巴布狄倫。這個階段的巴布狄倫承受極大的壓力,厭惡媒體的騷擾、討厭眾人把他當成救世主,自己想隨便唱點別的、玩點不一樣的也會被各界放大處理,這時候地狄倫因為壓力 開始煩躁、憂鬱,和工作夥伴處不好、抱怨經紀人不體恤自己。這一個階段的巴布狄倫人生最複雜,同時也最精彩,反串男角的Cate Blanchett更將這個階段的巴布狄倫,從表情、小動作、各種舉手投足都刻畫地維妙維肖,幾乎是那個階段的巴布狄倫重現眼前,優異的演技讓整部電影裡 其他飾演巴布狄倫的演員相形失色。當然,這種優秀的演技同時也造成電影重心不平衡,因為平平都是扮演巴布狄倫,但這一段的Cate實在是太出色了!此階段的狄倫還邂逅了一位名為Edie Sedgwick的演員,她是60年代爆紅的女星,故事曾被拍為《搖擺女孩》,電影裡那位短髮風騷、萬人簇擁的Coco就是Edie的縮影,這位女演員因為浮濫的生活,最後死於毒品服用過量,只活了28歲。
Heath Ledger:飾演演員Robbie Clark,反映巴布狄倫的情感生活。西斯萊傑飾演的這位虛構人物,在電影裡因為拍攝《Jack Rollins傳記》、飾演Jack Rollins而紅,其人生就如巴布狄倫一樣,特別是情感生活。法國女星Charlotte Gainsbourg 飾演Robbie的妻子Claire,這個女子就是以狄倫的第一位妻子莎菈狄倫為範本。Robbie主要反映的是狄倫的情感生活,狄倫本身就結了兩次婚離了兩次婚,第一次婚姻是和名模Sara Lownds,第二次婚姻是和自己的合音天使卡洛琳。電影裡Robbie原本娶了法籍畫家Claire,但是因為Robbie成名、兩人之間漸行漸遠,加上Robbie桃花不斷,這場婚姻終告破裂。電影裡,Robbie和Claire剛認識時,一聽見Claire是法國人,Robbie就顯示出不一樣的興趣。爾後,兩人成家且有所成就後,在一場宴會裡Robbie的朋友一聽說Claire是法國人,立刻對征服法國美女的Robbie刮目相看,這讓Claire很不舒服,藉著《Village Voice》創辦人Norman Miller的道訪為由離開這場膚淺的談論,由此看來,這場婚姻破裂是遲早的事。除了影射狄倫的情感生活,電影裡最出色的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Jack、Robbie、Jude等人都是虛構的,但是這些故事裡卻又貫穿了真實人物(如Nroman Miller),這讓故事的複雜性與空間感更豐富,也讓人更好奇導演究竟想呈現怎麼樣的電影。
Richard Gere :飾演隱居山林的Billy the Kid,表示1966年出了車禍,隱居時期的狄倫。比利小子是19世紀新墨西哥很有名的強盜,後來被警長Pat Garrett射殺,Pat Garrett隨後成為英雄人物。電影《比利小子》的音樂就是由巴布狄倫創作,此外他還以比利小子的心情寫了一首《Knocking On Heaven's Door》。電影裡,扮演訪問Jude的主持人和逮捕Billy的警長(警長也刻意取名為Pat Garrett)都是由Bruce Greenwood 飾演,在Jude篇章時,主持人就刻意把Jude的真面目給揪出來、昭告天下Jude的真名、生平,讓Jdue痛苦不已;而這次警長同樣要把隱居的Billy的假面具撕下來,他詢問Billy的名字,Billy故意回答「William」(當年比利小子最愛用的化名),但在惡勢力下Billy還是被捉了,雖然後來經由村人協助Billy逃了出來,而逃亡的順風車上Billy撿到了片頭小黑人Woody的木吉他、琴盒上還寫著「殺死法西斯主義者」。彷彿宣告當年那位抗議歌手,經過一段時間的鄉村治療,終於要復出江湖了。
Ben Whishaw:飾演19歲的年輕哲學家Arthur Rimbaud,象徵著初出茅廬要打天下的巴布狄倫。他和小Woody一樣滿腹理想與才華,卻都太生澀、用譏諷和利刺對準這世界,這個角色的戲分很少,也不像前幾位有完整的篇幅交代,但是都刻意剪接在不同角色轉換的切入處,他關心世事,卻又故意用疏離、不在乎的態度和大人說話,甚至還老神在在地給予「隱居者」忠告。
算來算去,只有六個人來詮釋巴布狄倫,那為何又翻譯成《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呢?一種說法是Christian Bale飾演了兩個階段的狄倫,另一個說法是電影最後面,出現了Dylan本人在《Never Ending Tour》演唱會上的影片,因此第七段是狄倫本人。但無論如何,陶德海恩斯都開創了一種新的傳記電影拍攝方式,用不同的、真真假假的人物,貫穿巴布狄倫複雜多變的一生,雖然電影裡可能有年代比例較分配不均的狀況,或是年代跳躍性太高,一時晚年、一時早年(如:Billy時期的狄倫就曾出現在片頭一小段,但這應該是在他1969年機車出事後的事了),讓觀眾難以捉摸,但我認為這些都瑕不掩瑜,無法掩蓋這部以「致敬」為出發的傳記電影的光芒。
除了六位用來詮釋巴布狄倫不同生命階段的主要演員外,電影裡還有幾位出現在巴布狄倫生命中的重要人士:
Julianne Moore:飾演民權歌手Alice Fabian,和電影裡許多虛構角色一樣,這位Alice則是詮釋民謠女歌手Joan Baez的虛構人物。Joan Baez是誰呢?如果說巴布狄倫是民謠男性歌手的權威,那麼能和他相提並論的民謠權威女歌手就是Joan Baez,二人也同樣都是知名的民權運動者。兩人曾因為在事業和理念相同,關係亦師亦友,甚至還譜過一段短短的戀曲,但最後還是因為對於民運活動的意見分歧、加上狄倫的花心而分手。兩人直到1970年狄倫傷後復出,才重修舊好,並且一起巡迴表演。不過,電影裡最好玩的是Alice這個角色不光出現在「偽訪談」的影像裡,連電影中西斯萊傑扮演的Robbie主演的電影「Grain of Sand」(取名自1981年狄倫所創作的福音歌曲《Every Grain of Sand》),裡面的女主角也叫作Alice,這種戲中戲的的方式不但加深了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物關係(似乎呼應了年輕時期狄倫的情感世界),也證明了Joan Baez在狄倫生命前期的重要性。
Charlotte Gainsbourg:扮演Robbie的法籍畫家妻子Claire,這個電影角色代表狄倫的帝一任妻子莎菈狄倫(Sara Lowndes/Sara Dylan)。Sara 本來是一位模特兒,也是花花公子雜誌的兔女郎,兩人婚後育有四子,最小的兒子Jakob Dylan後來在80年代與朋友組成了樂團《The Wallflowers》,此樂團曾獲葛萊美獎肯定,而Jakob本身低沉略帶沙啞的嗓音,與創作中的細膩情感,讓他被樂評家們稱讚兼具父親巴布狄倫與 「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的特色。狄倫和第一任妻子莎拉在1977年結束長達12年的婚姻。至於飾演這位妻子的,則是法國女星 Charlotte Gainsbourg,她是已故法國音樂大師Serge Gainsbourg和在法國紅透半邊天的英國女星Jane Birkin(看愛馬仕特別為她設計了『柏金包』,就知道這位珍柏金當年有多紅)的掌上明珠,她和母親一樣是影歌雙棲的女星,電影作品有《靈魂的重量》、 《戀愛夢遊中》、《燦爛新人生》。
Michelle Williams:飾演女星Coco Rivington,電影裡面這位和歌手Jude愛恨糾纏的女演員,詮釋的角色是60年代紅極一時的女星Edie Sedgwick。如前段所言,Edie當時被紐約前衛電影導演Andy Warhol力捧,成為他工作室(The Factory)裡的一線女星,但是後來Edie愛上狄倫,情感糾紛外Edie又染上毒癮,加上揮霍無度,最後在戒毒所完結緊緊28年的燦爛人生。事實上,Edie在商業電影上並未取得很好的成就,她再進入電影圈前曾做過短暫的模特兒、甚至上過Vogue雜誌,但是因為當時她的八卦幾乎都和毒品斷不了關係,以至於在那個民權、反毒至上的年代,Edie被排除在正式的時尚圈外。儘管如此,Edie仍因為她獨有的時尚品味而成為主流媒體的寵兒,黑色緊身褲、貼身迷你裙、刻意染成金色的短髮、與和她巴掌大娃娃臉不成比例的超大耳環,成為Edie的正字標記。因此,在《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裡,我們看見 Michelle Williams詮釋的Coco頂著金色鮑伯頭、身著黑絲襪和連身超短裙穿梭在Jude出現的所有地方。當年,Edie愛上狄倫,雖然未正式公開戀情,但從訪談與各種資料裡可看出Edie和狄倫關係匪淺,直到狄倫和Sara秘密結婚一事爆發,兩人之間才正式決裂。謠傳Edie曾為狄倫墮胎,但家人只說 Edie的確曾拿過孩子,但是因為她長期吸毒,擔心胎兒發展不健全才下此決定,至於是否是狄倫的孩子,從未得到Edie家人的證實。後來,Andy Warhol的工作室被拍成電影《搖擺女孩》,故事就是以當年這位最紅的Factory女孩Edie為主軸。
雖然這種拍片方式並不是導演陶德海恩斯第一次使用,早在電影《Velvet Goldmine》裡他就用這種敘事法講述Glam Rock歌手Brian Slade的故事,但是在《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裡,人物關係更複雜,若不先對美國音樂史和人權運動有些認識,進電影院很可能無法對陶德海恩斯的創意引起共鳴。跳躍式的剪接、不同人物代表不同人生階段的巴布狄倫,為一的共通點就是這些狄倫的眼神或態度也許都帶著冷淡、矛盾或暴躁、憂鬱,但卻又無時無刻地關 注著這個社會,唱出每一個年代的人民心聲。想認識美國音樂文化嗎?《搖滾啟示錄》將是相當棒的途徑,看完後,說不定你會對巴布狄倫、Woody Guthrie等人產生不一樣的興趣,甚至,願意重新發掘、用不一樣的角度聆聽這些民謠與搖滾先鋒的靈魂之聲。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92&eid=v192113
 
巴布狄倫>維基百科
 
巴布·狄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
迪倫成名於1960年代,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或譯為《隨風而飄》等),成為在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被廣泛傳唱的曲目。直到今天,他仍然是非常有影響力非常受歡迎的藝人之一。他的歌詞包含了政治抗議、社會評論、哲學和詩歌。除了在音樂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繼承了美國傳統的民謠、搖滾樂、鄉村和藍調音樂,甚至包括爵士和搖擺樂。
[編輯] 職業生涯
[編輯] 60年代前期
迪倫於1941年5月24日出生於明尼蘇達州一個名叫杜魯斯的小鎮,他的祖父母是猶太裔的移民,於十九世紀末從立陶宛和烏克蘭移民到美國。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他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自己的樂團,最早已知的錄音John Bucklen Tape[2],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迪倫家中翻唱Little Richard和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他於1959年高中畢業,並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他在大學時代,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鮑伯‧迪倫作藝名。大學第一年沒讀完,他就從學校退學,但依然留在明尼阿波利斯與那裡的民謠圈內演出。
在1961年的一次從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迪倫改變主意,前往紐約,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伍迪‧伽瑟裡,並在其面前演出。在一些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小俱樂部中的演出中,他逐漸脫穎而出,獲得了以Robert Shelton為首的樂評人的好評,並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著名製作人約翰‧哈蒙德所注意,於當年10月與迪倫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為期五年,並於1962年推出了第一張名為《鮑伯‧迪倫》的同名專輯。這張專輯裡,只有Song To Woody與Talking New York是迪倫自己的創作作,其餘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謠圈子裡,向其他歌手學來的歌曲。
他於196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伯‧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迪倫自己的創作,並因其受到伍迪‧伽瑟裡和喬‧希爾而影響,以演唱抗議歌曲而出名,他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拜亞對這首歌的翻唱而認識迪倫。
迪倫許多早期的歌曲,都是因為別人的翻唱才廣為人知,例如被人們稱為民謠女皇的瓊‧拜亞與彼得、保羅與瑪麗,不僅翻唱過迪倫的歌曲,更是迪倫的重要支持者和朋友。自1963年起,瓊‧拜亞邀請迪倫與她一起巡迴演出;1963年8月28日,兩人曾於著名的「華盛頓大進軍」這場大規模的民權運動遊行中,演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與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這兩首歌曲[3]。正是在這次大遊行中,馬丁·路德·金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在這個過程中,迪倫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卻對此開始反感起來。1963年底,在甘迺迪總統被刺殺不久之後,他前往接受國家緊急民權委員會的一個頒獎儀式,他帶著酒氣,質疑了委員會的作用。在此之後,他逐漸遠離民權運動和抗議歌曲。
[編輯] 60年代後期
他曾經於1963年和1964年,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六零年代的民謠音樂界,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迪倫卻在1965年7月25日,於當年的民謠音樂節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他僅僅演唱了三首「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隨即被憤怒的聽眾趕下台,這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關於為什麼迪倫要在1965年的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從而讓許多他原來的民謠聽眾認為他是一個叛徒,一直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這次表演也被認為是民謠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它代表著即使是對迪倫這樣的繼承傳統的音樂家來說,民謠再也無法再滿足迪倫的需求了。
1965年迪倫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搖滾專輯《重訪六十一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其中的一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迅速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二名、英國排行榜第四名,後來並被Rolling Stone雜誌列為史上最偉大的歌曲。在專輯出版之後,迪倫開始在美國國內巡演,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有歌迷要求他放棄搖滾樂,改回到民謠的原聲吉他中。
1965年11月22日,迪倫與薩拉·勞登(Sara Lownds)秘密結婚,並於次年產下一女。他們共生有四個孩子,其中最小的雅戈布·迪倫(Jakob Dylan)也從事了音樂事業,並成為「牆花樂團」(The Wallflower)主唱。兩者於1977年離婚。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洲和歐洲的巡演。每次表演通常被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為他使用木吉他的民謠表演,另一個部分則是用電吉他的搖滾樂表演。在巡演過後他回到紐約,但卻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年7月29日,他在紐約的伍德斯托克附近駕駛摩托車中,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暫時地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段時間,直到1968年1月20日於伍迪·伽瑟里的紀念音樂會中才再次在公眾面前出現。在六十年代剩下的幾年內,迪倫的音樂則開始向更具思考型發展,並受到了那什維爾鄉村音樂的影響。
[編輯] 70和80年代
當迪倫與與哥倫比亞的第二張合約期滿之後,雙方無法達成新約定,於是他在1973年與格芬唱片簽了一份發行一張專輯的合約,即Planet Waves;為了推銷這張唱片,迪倫於1974年與長年的老朋友The Band一起進行北美巡迴演出,巡迴演出結束後不久,與妻子的關係開始惡化。
1975年,迪倫探望了深處囹圄中,因種族歧視蒙受不白之冤的黑人拳王羅賓‧「颶風」‧卡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並創作了一首長達八分多鐘的《颶風》("Hurricane")為他聲冤。同年10月30日,他展開一場名為「Rolling Thunder Revue」的巡迴,與瓊尼·米歇爾、Roger McGuinn、詩人Allen Ginsberg一起演出,甚至瓊·貝茨這位在民權運動後期,因為與迪倫意見不一而分道揚鑣的朋友,也與他重修舊好而加入巡迴。
1977年7月29日,迪倫與Sara Lownds正式離婚;1979年,迪倫成為一名再生的基督徒(Born Again Christian),影響到他從1979年到1982年的創作,這段時間的三張專輯,Slow Train Coming、Saved、Shot of Love都帶有濃重的宗教氣息。
80年代以後,迪倫的唱片得到的評論和市場的反應比較不一。在1985年,他與自己的伴唱歌手卡洛琳‧鄧尼斯結婚,並在此年生下一名女孩。這次婚姻一直持續到90年代早期。1988年他入選了搖滾名人堂。
1988年6月7日,迪倫在美國加州的 Concord 展開了一場名為Never Ending Tour的巡迴,此後以每年一百場上下的次數,在全球各地演出,這場巡迴至今已超過一千九百場。
[編輯] 90年代至今
進入90年代,迪倫出版唱片的速度開始變得緩慢,其中在1992年的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並不廣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念迪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Neil Young)、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前披頭四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4]。1995年,迪倫在MTV音樂台錄製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於突然心臟病發作,當年的歐洲巡迴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於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5]。1997年9月30日,迪倫發行了由Daniel Lanois製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離他上一張原創專輯Oh 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迪倫發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 Vol. 1,的自傳,作為計畫中三部分的自傳的第一部,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中年陷入創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後,該書停留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共同出版,譯名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亦已由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譯名為《搖滾記》。
2005年,曾經導演過《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等影片的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執導了迪倫的自傳性電影No Direction Home,講述了從出生到摩托車事故之前的迪倫;片中有大量的訪談與實況演出的影像,包括迪倫當時的親密戰友瓊·拜亞、以及1966年5月17日在曼徹斯特那著名的吼聲(Judas!)。
2006年8月底,迪倫發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 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他的上一張冠軍專輯,是三十年前的"Desire"。
[編輯] 出版唱片
1.Bob Dylan (1962)
2.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1963)
3.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1964)
4.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1964)
5.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
6.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
7.Blonde on Blonde (1966)
8.John Wesley Harding (1967)
9.Nashville Skyline (1969)
10.Self Portrait (1970)
11.New Morning (1970)
12.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1973)
13.Dylan (1973)
14.Planet Waves (1974)
15.Before the Flood (1974)
16.Blood on the Tracks (1975)
17.Basement tapes (1975)
18.Desire (1976)
19.Hard Rain (1976)
20.Street Legal (1978)
21.Budokan (1978)
22.Slow Train Coming (1979)
23.Saved (1980)
24.Shot of Love (1981)
25.Infidels (1983)
26.Real Live (1984)
27.Empire Burlesque (1985)
28.Biograph (1985)
29.Knocked Out Loaded (1986)
30.Down In The Groove (1988)
31.Oh Mercy (1989)
32.Under The Red Sky (1990)
33.Good As I Been To You (1992)
34.The Bob Dylan 30th Anniversary Concert Celebration (1993)
35.World Gone Wrong (1993)
36.Unplugged (1995)
37.Time out of Mind (1997)
38."Live 1966" (The « Royal Albert Hall » concert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 4) (1998)
39.Love and Theft (2001)
40."Live 1975" (2002)
41."Live 1964" (2004)
42.Modern Times (2006)
43.Together Through Life (2009)
 
披頭四樂團>維基百科
 
披頭四(英文:The Beatles),英國樂團,於1960年成立於利物浦,1970年解散。成員為約翰·藍儂(節奏吉他、主音、作詞作曲)、保羅·麥卡尼(貝斯、主音、作詞作曲)、喬治·哈里森(主音吉他)及林哥·史塔(鼓手)。經理人為布萊恩·艾普斯坦。
披頭四樂團被公認為英國音樂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入侵」美國的代表人物。其音樂風格源自五十年代的搖滾,之後開拓了各種曲風如迷幻搖滾、流行搖滾、古典音樂的融合等。其音樂性之創新深深影響了之後的歐美樂壇發展,而隨著作品的社會意識日漸加深,他們的影響力也伸延到六十年代的社會及文化革命方面。當1970年樂團解散後,各成員也以成功的個人歌手事業繼續發展。
披頭四常被認為是流行樂壇歷史上,在商業上最成功與最偉大的樂團。依RIAA正式統計,其為美國國內生涯銷量最高歌手,總銷超過1億7千萬張。[1] 而全球銷量據信超過10億張。[2] 在英國,他們有15張冠軍專輯,在美國有19張冠軍專輯與20張冠軍單曲,皆為史上最高。 
[編輯] 簡歷
1962年與EMI百代唱片公司簽約錄製唱片。
1963年初,單曲唱片《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國排行榜首位。
1964年,披頭四首次前往香港演出。
1964年,披頭四首次前往美國演出。
1966年在東京的日本武道館舉行了大規模的音樂會。
1966年8月29日晚在舊金山舉行最後一場收費現場音樂會。
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尼個人專輯中的話被媒體視為宣布樂團解散。
1970年12月31日,保羅正式起訴樂團其他三位成員,要求結束樂團合作並指明管理並分配樂團財產的正式人選。
[編輯] 建立(1957-1960)
[編輯] 1957
1957年3月,約翰·藍儂建立了一個名為 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的噪音爵士(Skiffle)樂團。麥卡尼在同年6月6日第一次見到藍儂,不久,他同意加入樂團。
[編輯] 1958-1960
1958年2月6日,麥卡尼邀請Harrison來看樂團的表演。1958年的一次排練後,Harrison也加入了The Quarrymen,成為樂團主音吉他手。當時,藍儂 和麥卡尼都負責演奏旋律吉他。
1959年,樂團第一任鼓手Colin Hanton離開樂團後,樂團的鼓手人選大量變更。1960年1月,藍儂的朋友Stuart Sutcliffe成了樂團的貝司手。
從「The Quarrymen」開始,樂團更換過幾個名字,包括「Jonny And The Moondogs"和「Long John And The Beetles」。Sutcliffe表示,「The Beetles」這個名字是對Buddy Holly 和 The Crickets 的讚頌。1960年,樂團把名字改為「The Beatles」。此時,樂團的非正式經理人Allan Williams安排他們去德國漢堡的一家酒吧演出,沒有鼓手對樂團來說成了一個大問題。
[編輯] 在Hamburg,Cavern Club的活動,被Brian Epstein發掘(1960-1962)
[編輯] 1960
1960年8月12日,樂團對Pete Best進行了試聽,隨後Pete便同意加入樂團做鼓手並一起在Hamburg表演。Pete加入後4天,樂團就去了Hamburg。The Beatles 在Bruno Koschmider的Indra Club待了48天,10月時他們轉移到了the Kaiserkeller,但他們不久又答應了在 Top Ten Club的演出,由於這間酒吧是Koschmider的死對頭,他們的合同被解除了。Koschmider很生氣,於是向德國當局報告Harrison謊報年齡的事,導致Harrison在11月21日被驅逐出境。麥卡尼和Best也在另一場演出中被控縱火,隨後也被驅逐。藍儂則在12月中旬回到了利物浦(Liverpool),而此時Sutcliffe卻和他的德國未婚妻Astrid Kirchherr一起留在了Hamburg。12月17日,重聚的樂團在The Casbah Coffee Club進行了一次表演,Chas Newby代替了Sutcliffe。
[編輯] 1961
1961年4月,The Beatles回到Hamburg,再次在the Top Ten Club表演。他們被歌手Tony Sheridan(他當時也在酒吧)雇傭做伴奏樂團,參與由著名樂團指揮 Bert Kaempfert製作的德國Polydor Records唱片公司的一系列錄音。7月22日進行第一次錄音時,Kaempfert與樂團正式簽約,10月31日Polydor唱片公司發行了由Sheridan領唱的"My Bonnie (Mein Herz ist bei dir nur)",這首歌登上了德國榜單。美國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也發行了少量複製碟。當樂團回到利物浦,Sutcliffe與Kirchherr留在了Hamburg,所以只好由麥卡尼勉強擔任貝司手。
2月21日星期二,The Beatles在The Cavern Club進行了他們的第一次表演。從1961年到1962年,他們在這家酒吧進行了292次表演,直到1963年4月3日。1961年11月9日,Brian Epstein第一次在酒吧里看到The Beatles的表演,
[編輯] 1962
1962年1月24日,他們就和Epstein簽了一張5年的合約。Kaempfert同意與The Beatles解約,但Decca Records A&R的管理人員Dick Rowe卻對Epstein說「吉它樂團已經過時了,Epstein先生。」Epstein隨後與EMI的市場經理Ron White相接觸,並通過他認識了EMI的製作人Norrie Paramor、Walter Ridley、和 Norman Newell,但他們都拒絕為樂團製作唱片。由於EMI的第四個王牌製作人George Martin正在度假,White無法聯繫到他。從1962年4月13日到5月31日,The Beatles回到了Hamburg在The Star Club進行表演。到達後,他們就聽說了Sutcliffe腦溢血死亡的消息。
[編輯] 出道,巨大成功,巡迴演唱(1963-1965)
[編輯] 1963
Epstein在倫敦牛津街上的HMV音像商店把The Beatles在Decca的錄音室錄製的歌曲轉換為唱片。他隨後向EMI的發行部門執行人員Sid Coleman求助。最後,他見到了Martin,Martin把樂團簽到了EMI旗下的Parlophone唱片公司,為期一年(可續)。與Martin進行了第一次錄音後,Martin向Epstein抱怨鼓手Best的問題,並建議樂團在錄音室啟用臨時鼓手。除了Martin的批評,Epstein也因Best拒絕與樂團在舞台上統一造型大為光火。當Beatles的個別成員聽說了Martin的意見後他們向Epstein提出要求開除Best,1962年8月16日,Best被解僱了,這時Epstein已經向Ringo Starr提出了加入樂團的邀請。Starr是Rory 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的鼓手,在Humburg時,當Best太虛弱而無法打鼓時,Starr有幾次代替他與Beatles表演。9月4日,Starr參與了Beatles在EMI的第二次錄音,但在9月11日的下一次錄音中,Martin又僱用了臨時鼓手Andy White 。White只參與了兩首發行的作品,Beatles第一張專輯的"Love Me Do"和"P.S. I Love You"。
在1962年6月6日的Beatles的第一次EMI錄音中,他們沒有做出任何值得發行的東西,但9月的錄音中他們就製造了一首英國熱門單曲,最高達到17名的"Love Me Do"。1964年5月,這首歌得到了美國單曲榜第一。
1962年9月26日,樂團錄製了他們的第一支單曲,"Please Please Me",這首歌拿到了英國榜第2名,NME第一名。3個月後他們錄製了與之同名的第一張專輯。隨後發行的單曲"From Me to You"成了他們第一支冠軍單曲。樂團第一次在電視上表演是在People and Places節目上,這是一場由Granada Television轉播的10月17日在Manchester的表演。隨著The Beatles的名聲越來越大,他們有了第一批狂熱追隨者,這些人被稱為"Beatlemania"。1963年,The Beatles的圖標第一次被印在Starr的大鼓上。
1963年初,Beatles開始在英國大受歡迎,但美國的唱片公司卻沒有立刻跟隨英國的成功發行他們的專輯,有一次他們嘗試了發行,但Beatles在美國的商業成功卻由於版權問題和對他們髮型的嘲笑而受阻。
1963年12月10日一則5分鐘的關於英國Beatlemania的報導在CBC Evening News上播放。一名少女向當地電台提出廣播Beatles唱片的要求,這觸發了一系列事件,最終造成了單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美國的快產速銷與盼望已久的商業突破。
"Please Please Me" 在英國的大受歡迎給樂團帶來了一系列的表演機會,Beatlemania風潮在英國迅速傳播。一年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美國受到歡迎,Beatles風潮席捲全球。1964-66年,The Beatles在美國進行巡演。在巡迴演出的4年中,樂團在美國出現將近60次,在全球表演超過1400次。
1963年2月11日,The Beatles的第一次英國巡演開始了。一個月的演出結束後,3月和5月他們各進行了3個星期的表演,1963年11月則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巡演。除了這四場全國性的巡演,The Beatles還在1963年進行了大量單場演出。他們的每次表演都受到歌迷的熱情歡迎。為了控制人群,警察不得不使用高壓水管。Beatles演唱會中警察的安全成了全國關注的問題。在The Beatles演唱會上出現的美國嘉賓有 Tommy Roe, Chris Montez 與 Roy Orbison。這三人在英國都受到廣泛歡迎,但在1963年的巡演中,他們的光芒還是被The Beatles遮掩了。
1963年11月4日,The Beatles在一場有英國女王、母后、公主等王室貴賓及觀眾前作現場表演演出,約翰·藍儂在演出中非常幽默又帶點嘲諷的對著舞台下所有觀眾說: 為了我們最後的表演,我想要你們的幫忙,坐在普通座位票的觀眾們請你們鼓掌,其餘的那些人請嘎嘎響你們的珠寶(For our last number, I'd like to ask your help. The people in the cheaper seats clap your hands. And the rest of you, just rattle your jewelry).
[編輯] 1964
1964年2月7日,4000名歌迷在Heathrow機場歡呼著為即將第一次出發前往美國的樂團送行。在一些早期的發行物失敗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短短的兩個星期內賣出了260萬張,但The Beatles還是對他們能否在美國獲得廣泛接納感到擔心不已。然而當他們到達John F. Kennedy機場時,他們仍舊受到了3000位歌迷的熱烈歡迎。
到達美國兩天後,他們在The Ed Sullivan Show進行了第一次美國電視表演,大約有7400萬觀眾收看了這場表演,這幾乎是當時美國人口的一半。表演後第二天的早上,一家報紙寫道Beatles「無法從大西洋彼岸把完美的旋律帶過來」,但第二天,1964年2月11日,在華盛頓的露天體育場(Washington Coliseum),披頭四便狂潮刮到了美國。The Beatles在美國的成功也造成了「英國入侵」風潮,隨著Beatles的到達,一批英國樂團在美國大受歡迎。
1964年中期樂團為了宣傳他們的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第一次踏足歐洲與北美之外的版圖。他們到達澳洲時,Starr正患扁桃體炎,臨時由來自澳洲Adelaide的鼓手Jimmy Nicol.代替。在Adelaide Town Hall,The Beatles收到了超過30萬人的歡迎。6月21日,當The Beatles到達紐西蘭時,Ringo才回到樂團。
[編輯] 1965
1965年6月,Queen Elizabeth II(伊莉莎白二世)任命Beatles為「帝國勳章獲得者」(MBE)。這是由總理Harold Wilson提議的。在The Beatles之前,得到此勳章的都是退伍老兵或民間領袖。這也使得一些保守的MBE獲得者發表書面聲明要求退回獎章。
1965年8月15日,The Beatles在美國的Shea Stadium進行了搖滾史上的第一場大型表演,吸引了55,600人。8月27日,The Beatles在Bel Air大廈與Elvis Presley見面。傳記作者Peter Guralnick堅持說Presley對於他不認識的人一向很冷淡。保羅·麥卡尼後來說:「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會面之一……我只見過他一次,我想我們事業的成功可能有一點點影響到了他,我們覺得很傷心,因為我們都希望可以和他友好相處。」Presley的朋友Marty Lacker回憶道:「Elvis說『坦白地說,如果你們要整晚盯著我,那我寧願去睡覺。我想我們應該聊一聊或做些輕鬆愉快的事。』當他這麼說的時候,The Beatles樂得快發瘋了。」The Beatles與Presley講著有趣的故事,互相打趣,一起聽唱片,還一起即興地表演了一番。「他們一起去彈鋼琴,」Lacker說,「Elvis拿出兩把吉他。他們開始唱Elvis,Chuck Berry和Beatles的歌曲。Elvis彈奏了"I Feel Fine"中Paul的貝司旋律,Paul說『你在貝司上很有前途,Elvis。』」
The Beatles的第6張專輯,Rubber Soul在1965年12月上旬發行,被認為是樂團的音樂變得更加成熟與複雜的標誌。
[編輯] 爭議,重返錄音室,解散(1966-1970)
[編輯] 1966
1966年7月的一次菲律賓巡演中,The Beatles無意間怠慢了該國第一夫人Imelda Marcos,她希望能夠邀請樂團在總統府共進早餐。受到邀請時,Epstein代表樂團委婉地拒絕了,因為他的策略是從不接受這樣的官方邀請。樂團很快發現Marcos政團不習慣於得到「不」的回答,由此造成的騷動使樂團陷入難以離開該國的危險。
就在他們從Philippines回來後,當年3月藍儂的一些言論引發了樂團與一些宗教組織和美國保守人士的衝突。在一篇英國記者Maureen Cleave的採訪中,藍儂說他認為基督教正在衰落,並說The Beatles「現在比耶穌還受歡迎」。美國一本青少年樂迷雜誌轉載了這篇報導後,引起了美國南部「Bible belt」(聖經帶,美國南部部份州份的別名。這些州份的民風非常保守,對宗教非常狂熱)的強烈社會反響。藍儂對此致歉,但直到1971年,美國南部仍禁止出售他們的唱片。
Capitol Records發行的Beatles的唱片「Yesterday and Today"造成了一次騷亂,由於封面上The Beatles穿著屠夫的衣服,帶著生肉與斷肢的塑料娃娃。虛假的流言說這是對於唱片公司刪減他們唱片內容的回應。他們更換了另一個唱片封面,而那些未經審查的原版Yesterday and Today唱片現在價值連城,其中一張在2005年12月的一場拍賣會中賣出了$10,500的高價。
Presley明確地表示反對The Beatles的反戰活動與藥物濫用,後來還請求Richard Nixon 禁止樂團的四名成員進入美國。Peter Guralnick寫道:「『The Beatles』,Elvis說,『已經成了反美主義的焦點。他們來到美國賺我們的錢,再回到英國煽動反美情緒。』」Guralnick補充:「Presley認為The Beatles 60年代中早期在美國表演時邋遢的外表與有暗示意味的音樂造成了一些年輕人的社會問題。儘管Presley如此評價他們,藍儂對他的評價仍然很高,說:「在Elvis之前什麼都沒有。」麥卡尼後來也說他「感到有一點被辜負了(由於Presley的觀點)...最大的玩笑是他說我們吸食藥物,那看看他幹了什麼吧...這讓人很傷心,但我仍然很喜愛他...」但是Bob Dylan注意到了The Beatles的貢獻,他說:「美國應該為The Beatles樹座雕像。他們幫助美國找回了它的驕傲。」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6年8月,The Beatles在舊金山的Candlestick公園進行了美國巡演的最後一次商演。11月他們開始製作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他們用了將近700次錄音來製作這張專輯,音樂製作複雜精良,並創造了四軌錄音技術,使當時希望超越Beatles的音樂人們大吃一驚。Beach Boys的領導者Brian Wilson在聽過"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後覺得深感威脅。1967年6月Sgt. Pepper發行了,同月,樂團在電視上表演了"All You Need Is Love",這是首次使用全球直播的電視節目。8月,The Beatles第一次與Maharishi Mahesh Yogi(印度教超覺靜坐傳播者)見面。
[編輯] 1967
當The Beatles與Maharishi一同在Bangor進行超覺靜坐靜修時,Epstein的助手Peter Brown打電話告知了Epstein的死訊。驗屍官判定他的死因為意外的過量用藥,但新聞輿論界猜測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自殺,因為傳言在Epstein的房子里發現了自殺遺書。
藍儂說Epstein的死代表著樂團尾聲的開始:「我知道我們那時候可能會遇到麻煩...我想我們現在正是這樣。」由於他個人生活的一些問題,Epstein的情緒狀態很不穩定,壓力也來自於他與The Beatles的工作關係,由於他與Beatles的合同在秋天將滿期,他擔心他們不滿他對於商業事務的處理而不與他續簽合同。
[編輯] 1968
Epstein的死讓樂團對他們的前途感到不知所措而恐懼。他們從成功開始就依靠Epstein,而現在他們只有把Maharishi當作精神領袖。他們計劃與Maharishi在他位於Rishikesh的靜修處一起度過3個月。儘管10個星期後Starr就回到了英國,剩下的成員呆在印度的時候是他們最富有創造力的時光。1968年2-4月,他們創作了很多歌曲,其中17首被收錄在專輯The Beatles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The White Album。
被稱為Magic Alex或 "the Greek wizard"的Beatles的電子技術員Yanni Alexis Mardas陪同樂團一起進行了靜修。他表示Maharishi在試圖控制他們。最後他提醒樂團,Maharishi並不是他看起來那麼簡單。藍儂怒火中燒,寫了一首名為"Maharishi"的歌來表達情緒,為了避免法律糾紛,這首歌的名字被改成了"Sexy Sadie"。
[編輯] 1969 
蘋果唱片公司位於倫敦Savile街3號的原址,屋頂就是Let It Be的演出場所從印度回來的The Beatles建立了蘋果唱片公司中文維基百科未有蘋果唱片公司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Apple Corps。,這也是Epstein原本計劃要做的。專輯Magical Mystery Tour在美國立刻收到歡迎,並在前三周創下了首發專輯的最高銷量記錄。但是在1967到1968年的冬天,他們的電視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受到了禁止複審。他們第一張在蘋果唱片發行的唱片在英美兩國都得到了第一名。但在錄音期間,意見分歧使樂團開始陷入分裂,Starr離開了樂團一段時間,所以在一些歌曲中只好由麥卡尼來打鼓。
1969年1月,The Beatles開始製作記錄他們下一張專輯製作過程的電影Get Back。1月30日,他們在錄音期間在倫敦3 Savile街道的蘋果唱片公司的屋頂進行了最後一次現場表演。表演的大部分被錄製下來並收錄於電影Let It Be中。這項工作被撇開了,但很快又重新開始製作並由美國的Phil Spector配樂。1969年夏天,The Beatles錄製了他們全員在一起的最後一張專輯,Abbey Road。1969年8月20日錄製的"I Want You (She's So Heavy)" 是樂團四個人最後一次一起在錄音室里工作。
1969年12月20日藍儂向其它成員宣告離開樂團,但他同意直到一些法律糾紛解決前不向公眾宣布。他們最後一首新歌是1970年1月3日錄製的Harrison的"I Me Mine",收錄於Let It Be專輯。錄製當時藍儂正在丹麥,沒有參與。
[編輯] 1970
1970年4月10日,麥卡尼公開宣布他離開The Beatles的消息,一個星期後,他的個人專輯麥卡尼發行。預售版的專輯包括他自己撰寫的他與The Beatles在一起的故事與他對未來的希望。5月8日,Spector製作的Get back被更名為Let it be並在同名紀實電影之後發行。儘管1970年12月31日麥卡尼就已經申請並解散了樂團,但直到1975年The Beatles仍有合作。
[編輯] 解散後(1970-2010)
[編輯] 1970-1980
正式解散之前一小段時間與隨後的幾年,Beatles的四名成員都發行了個人專輯。其中有一些包括與前Beatles成員的合作,Starr的Ringo是唯一一張四個人都有參與的,儘管是在不同的歌曲中。1971年8月Harrison與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一起在紐約進行了Concert For Bangladesh(孟加拉國)。除了1974錄製的一段未發行的即興演奏,藍儂和麥卡尼再也沒有合作。
1975年,緊隨著The Beatles與美國唱片公司EMI的解約,EMI在離開樂團的控制後迫不及待地將公司手上的大量Beatles版權兌換現金,發行了5張LP:Rock 'n' Roll Music(他們的快歌彙編)、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包括兩次在Hollywood Bowl現場的未發行曲目)、Love Songs(他們的慢歌彙編)、Rarities(他們未在美國發行或已售罄的單曲彙編)和Reel Music(他們電影里的歌曲彙編)。還有一張名為Live! at the Star-Club in Hamburg, Germany; 1962的非官方EMI唱片,這是樂團早期在漢堡Star Club表演時用一架麥克風錄下來的。所有這些樂團解散後發行的LP中,只有Hollywood Bowl LP是樂團成員所認可的。1986年在美國發行了原版的英國CD後,這些LP停止了發行。
[編輯] 1980-1990
1980年12月8日,藍儂在紐約被槍殺。1981年5月,Harrison發行了一支關於他和The Beatles在一起的時光的迷宮名為"All Those Years Ago"的單曲。這首歌是在藍儂死前一個月錄製的,Starr負責打鼓,後來作為向藍儂致敬的曲目改詞重錄。麥卡尼和他的妻子琳達在這首歌里擔任和聲。1982年4月,麥卡尼發行了Tug of War專輯,其中包含他向藍儂致敬的歌曲"Here Today"。
1988年,The Beatles在他們取得資格的第一年進入了搖滾名人堂。當晚,Harrison,Starr,藍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及他的兩個兒子朱利安·藍儂和席恩·藍儂當場領獎。麥卡尼沒有出席,他在預錄影像中提到:「20年後,The Beatles之間還是留有一些商業糾紛,我希望它們現在已經解決了。但是很不幸地並沒有,所以我感覺自己像是個偽君子在向他們招手微笑,這只會是一次虛偽的重逢。」接下來的一年,EMI公司解決了持續10年之久的Beatles的版權官司,這使發行一些早期的歌曲成為可能,導致了Live at the BBC專輯與精選的發行。
[編輯] 1990-2000
1994年,麥卡尼、Harrison與Starr為精選集的製作而重聚,這項工作是六十年代末由Neil Aspinall開始策劃的。Aspinall最初是他們巡演時的旅行管理員,後來成了他們的私人助理,1968年他成為蘋果唱片的經理後,他開始為一部紀錄片搜集The Beatles的音樂片段。Aspinall暫時把紀錄片命名為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部紀錄片以The Beatles自己的視角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一些樂團未發行的早期作品,麥卡尼, Harrison與Starr還在七十年代末藍儂錄製的兩首示範作品里加入了一些樂器和和聲。1995到1996年,他們製作了一部有5個部分的電視劇,一套八張碟的錄像帶,三套包含兩張CD的唱片與兩支單曲。唱片由Klaus Voorman繪製封面,The Beatles在漢堡時就認識他,他也是1966年Revolver唱片封面的製作者。唱片獲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全球約有四億人觀看了這部電視劇。
[編輯] 2000-2010
2001年11月29日,Harrison死於肺癌。Martin與他的兒子Giles Martin為Cirque du Soleil的戲劇作品Love配樂重新製作了一些Beatles的歌曲。2006年原聲帶Love發行。2007年麥卡尼與Starr在Larry King Live的一次採訪中重聚並討論了他們對於戲劇的想法。Beatles成員的遺孀Yoko Ono與Olivia Harrison與麥卡尼和Starr一起出席了Love在Las Vegas的周年紀念。2007年,有報導稱麥卡尼希望完成"Now and Then",這是樂團在製作精選集時第三首藍儂的單曲,麥卡尼將在歌曲中加入一些創作,Starr將重新錄製鼓的部分,還會利用一些之前錄音的Harrison的吉他片段。
2008年3月21日,The Beatles的律師為銷售據稱是1962年Starr第一次加入樂團表演時的未發行錄音發起訴訟。蘋果唱片與Miami Lakes的Fuego Entertainment Inc.展開了對Beatles在德國漢堡Star Club表演錄音的爭奪。2008年11月,麥卡尼表示希望能夠發行The Beatles的一首長達14分鐘的名為"Carnival of Light"的實驗性質的歌曲,但這需要通過Starr和Beatles成員的寡婦們的批准。
2009年3月4日,BBC報導麥卡尼將發起一場慈善演唱會,Starr將作為嘉賓。2009年4月4日這場表演在Radio City Music Hall舉行。4月11日,Tom Petty、Jeff Lynne、Eric Idle、Jim Keltner、 麥卡尼、Joe Walsh與Harrison的妻子Olivia和兒子Dhani一起在Los Angeles參與了Harrison的名人步道頒獎。
一款以Beatles為原型的遊戲 The Beatles: Rock Band 在2009年9月9日發行。同日,12張再版專輯(從Please Please Me 到Abbey Road再加上Magical Mystery Tour與Past Masters)以原始單音道版與立體聲版兩種版本發行。
[編輯] 遺留影響
[編輯] 對於流行文化的影響
Beatles對於搖滾樂與流行文化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六十年代末期,他們的髮型與著裝引領起世界範圍的模仿。在錄音室中The Beatles創新地使用高科技,與錄音工程師一起親密地工作,富有實驗精神並精益求精。同時他們堅持尋找方法利用一些偶然的錯誤,比如意外的吉他噪音,一個共鳴的玻璃杯以及錯誤的錄製使聲音倒放,他們把這些錯誤全部混合進他們的音樂中。 The Beatles重新定義了唱片,它不再只是包含幾首熱門單曲而剩下的歌曲僅僅作為填充物。他們還是英國第一個在發行單曲的同時帶有一些視頻片段的藝人。1965年Shea Stadium的North American tour是第一次登上大型體育館的娛樂性質演出。許多藝人表示受到Beatles音樂的影響或者曾經通過翻唱他們的歌曲取得成功。
[編輯] 藥物濫用
在漢堡時,The Beatles為了娛樂以及在一整晚的表演中維持興奮狀態,曾使用prellies(苯甲嗎啉)。麥卡尼通常只使用一劑,但藍儂卻一次使用四到五劑。在1964年他們去紐約時,Bob dylan給他們介紹大麻,麥卡尼記得他們吸食後都「很興奮」並一直傻笑。在製作電影Help!期間,The Beatles一次偶然在去錄音室的車裡吸食了大麻煙捲,這有時讓他們幾乎失去了底線。
1965年4月,他們的熟人牙醫John Riley在藍儂與Harrison不知情的情況下往他們的咖啡里加入了LSD(迷幻藥)。麥卡尼更加反對毒品,但1966年他還是吸食了,他是第一個公開討論這件事的Beatles成員,1967年6月他承認曾吸食4次毒品。1967年7月4日The Beatles的名字被寫入一篇泰晤士報的啟示,內容包括由於持有大麻而入獄的罪犯名單與大麻的藥用功能等。該啟示由一名為Soma(軀體)的組織發起,包括Epstein、Graham Greene、R.D. Laing、15名醫生與兩個英國政府警察在內的65個人在其中籤名。
[編輯] 所受影響
當樂團還叫做The Quarrymen並剛開始從skiffle音樂過渡時,在他們的搖滾歌曲中混合了艾維斯·普利斯萊與Little Richard的元素,從1957年開始,直到他們在1966年的最後一場演唱會,樂團比其它任何藝人翻唱了更多Chuck Berry的歌曲。1962年4月到5月,The Beatles與Little Richard一起在漢堡的Star Club表演,期間他們建立了友誼, Little Richard還教給了Beatles一些表演技巧。對於Presley,藍儂說:「從來沒有什麼給過我如此大的影響,直到我聽到Elvis。如果沒有他,也不會有Beatles。」貓王去世後,約翰·藍儂說,「貓王雖死,但搖滾不滅,貓王萬歲。」
「是Elvis讓我第一次有了想買唱片的衝動。他的早期作品非常棒。Bill Haley的時代僅僅從我身邊掠過。我媽媽經常收聽廣播中播放的他的音樂,但我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是Elvis讓我開始追隨音樂。」
其他早期影響他們的人有Buddy Holly、Eddie Cochran、Carl Perkins及Roy Orbison。在The Beatles獲得成功後,他們仍然從同時代的藝人中得到新的靈感,包括Bob Dylan、Frank Zappa、the Byrds及the Beach Boys,他們的專輯Pet Sounds是McCarney的最愛。Beatles的製作人Matin曾說「沒有Pet Sounds就不會有 Sgt. Pepper,Pepper是一次希望超越或與Pet Sounds等同的嘗試。」
[編輯] 音樂性
Beatles對於在每首歌中都能有所創新的堅持,再加上Martin卓越的管理才能,以及EMI專業的錄音工程師如Norman Smith、Ken Townsend及Geoff Emerick,這些都是組成Rubber Soul(1965)、Revolver(1966)及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這些優秀專輯的要素。
除了一些錄音技巧,比如音響效果,特別的麥克風位置,雙軌與變速錄音,The Beatles還使用了一些在當時的傳統搖滾樂中不會使用的樂器,如弦樂,銅管,"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 中的印度樂器西塔琴以及"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中的swarmandel(印度豎琴)。他們還使用了一些早期的電子樂器,比如麥卡尼在"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開頭利用一種電子琴模擬了長笛的聲音,以及"Baby You're a Rich Man"中類似雙簧管的聲音也是另一種電子琴模擬的。
1965年他們在Yesterday中使用了弦樂四件套,The Beatles就此開創了藝術歌曲的先河,為使用兩組弦樂四人組的"Eleanor Rigby" (1966)與"She's Leaving Home" 做出了示範。一場名為Bach's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的電視表演直接讚賞了麥卡尼在 "Penny Lane"使用高音小號的做法。The Beatles 1966年的"Rain" 與"Tomorrow Never Knows"、1967年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與"I Am the Walrus" 則開創了迷幻搖滾。
[編輯] 電影
The Beatles參演了五部電影,這些電影全部發行了原聲帶。在Richard Lester執導的兩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 (1964)與Help! 中,The Beatles就演他們自己。樂團導演,製作並主演了時長一小時的電視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 (1967)。帶有迷幻色彩的動畫電影Yellow Submarine(1968)講述了樂團成員們的一次卡通冒險,但其中沒有使用他們的聲音,成員們只是在影片最後簡短的實景拍攝中出現。他們的最後一部電影,紀實片Let It Be在1970年上映,獲得了1971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從1965到1969年,The Beatles在他們自己的電視節目Saturday morning cartoon series中擔任角色,這是一部像A Hard Day's Night一樣的滑稽劇。每半個小時的節目中就有兩首由其中對應的卡通人物跟著原版錄音表演的Beatles的歌曲。卡通角色們的聲音是由配音演員Paul Frees與Lance Percival錄製的。
[編輯] 世界及地方紀錄
[編輯] 英國
專輯榜冠軍最多(15張)
單曲榜冠軍最多之團體(17張)
單曲榜在榜最久之團體(456周)
單曲榜據冠軍最久之團體(69周)
單曲榜TOP 10最多之團體(28張)
專輯榜據冠軍最久(174周)
[編輯] 美國
唱片銷售最高(170白金)
單曲榜冠軍最多(20張)
專輯榜冠軍最多(19張)
專輯榜據冠軍最久(132周)
單曲榜在榜最久之團體(609周)
單曲榜據冠軍最久之團體(59周)
1964年4月4日之單曲榜,披頭四佔據了前5名。同樣現象至今仍未出現第二次。
[編輯] 其他國家
德國單曲榜冠軍最多(12張)
澳洲單曲榜冠軍最多(23張)
荷蘭單曲榜冠軍最多(21張)
瑞典單曲榜冠軍最多(18張)
加拿大單曲榜冠軍最多(22張)
挪威單曲榜冠軍最多(21張)
[編輯] 音樂作品
主條目:披頭四作品列表
[編輯] 英語專輯 
大碟Abbey Road英國
《Please Please Me》(1963年3月22日)
《With The Beatles》(1963年11月22日)
《A Hard Day's Night》(1964年7月10日)
《Beatles For Sale》(1964年12月4日)
《Help!》(1965年8月6日)
《Rubber Soul》(1965年12月3日)
《Revolver》(1966年8月5日)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年6月1日)
《The Beatles》(1968年11月22日)
《Yellow Submarine》(1969年1月17日)
《Abbey Road》(1969年9月26日)
《Let It Be》(1970年5月8日)
美國
《Introducing... The Beatles》(1964年1月10日)
《Meet The Beatles!》(1964年1月20日)
《The Beatles' Second Album》(1964年4月10日)
《A Hard Day's Night》(1964年6月26日)
《Something New》(1964年7月20日)
《Beatles '65》(1964年12月15日)
《Beatles VI》(1965年6月14日)
《Help!》(1965年8月13日)
《Rubber Soul》(1965年12月6日)
《Yesterday and Today》(1966年6月15日)
《Revolver》(1966年8月8日)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年6月1日)
《Magical Mystery Tour》(1967年11月27日)
《The Beatles》(1968年11月22日)
《Yellow Submarine》(1969年1月13日)
《Abbey Road》(1969年10月1日)
《Let It Be》(1970年5月8日)
加拿大
《Beatlemania! With The Beatles》(1963年11月25日)
《Twist and Shout》(1964年2月3日)
《The Beatles' Long Tall Sally》(1964年5月1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The_Beatles
 
艾維斯·普利斯萊>維基百科
 
艾維斯·普利斯萊艾維斯·普利斯萊(英語:Elvis Presley,1935年1月8日-1977年8月16日),暱稱貓王(The Hillbilly Cat and King of the Western Bop),知名美國搖滾樂歌手與演員。普萊斯里出生於密西西比州圖珀洛(Tupelo, MS),曾經在德國美軍基地服役,與他同期的搖滾歌手還有Dean Martin、Bill Haley、Chuck Berry、Buddy Holly、Jerry Lee和Little Richard等。美國南方歌迷為他取的暱稱「The Hillbilly Cat」,意為「來自南方的小貓」。 
[編輯] 歌壇 
1957年艾維斯·艾倫·普里斯利於1月8日誕生於密西西比州塔佩洛鎮,他有一個雙胞胎兄弟傑西蓋倫,但出生時已早夭。母親葛萊蒂絲很寵他,父親佛農曾因詐騙入獄多年。
1944年5月5日,9歲的貓王首次登台表演,他在密西西比州的亞拉巴馬博覽會上演唱了鄉村歌曲《老牧師》(Old Shep),不久搬到田納西州的孟菲斯,開始和一些職業樂手接觸,參加「黑森林兄弟」(Black Wood Brothers)的演出。高中畢業,隔天便立即到「皇冠電子公司」擔任卡車司機的工作,同年在聖菲利浦公司的曼菲斯錄音部門錄下兩首歌,《My Happiness》和《That's When Your Heartaches Begin》。1954年7月7日,貓王發行生平第一張單曲唱片,《That's All Right, Mama》,他舞台上獨特的扭臀動作,加上將黑人的節奏藍調(rhythm & blues)和白人的鄉村歌曲融為一體,讓聽眾如痴如醉,結果聽眾瘋狂打到電台要求重播。他在演唱時雙腳會不住的抖動,美國一位紅衣主教認為他帶壞美國青少年。當時的電視台鏡頭只敢在他上半身打轉。1955年11月,Sun Records老闆Sam Phillips以35000美元把貓王的合約轉讓予RCA的分公司Victor,上校湯姆帕克(Colonel Tom Parker,真名安德列馮凱克)成為他的經理人。湯姆帕克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他成功塑造了貓王的形象。是年3月貓王推出加盟RCA首張專輯《Elvis Presley》,蟬連了Billboard專輯榜10周冠軍。同年單曲《Love Me Tender》就佔據了全美4項排行冠軍。1956年9月,RCA公司將貓王的7首單曲同時發行,至12月皆排行榜首。1957年出版了專輯《艾維斯的聖誕集錦》(Elvis' Christmas Album)。
[編輯] 英語專輯
《Elvis Presley》(1956年3月23日)
《Elvis》(1956年10月19日)
《Elvis' Christmas Album》(1957年10月15日)
《Elvis Is Back!》(1960年4月8日)
《His Hand in Mine》(1960年12月)
《Something for Everybody》(1961年6月17日)
《Pot Luck》(1962年6月5日)
《How Great Thou Art》(1967年2月20日)
《From Elvis in Memphis》(1969年6月17日)
《Back in Memphis》(1970年11月)
《Almost in Love》(1970年11月)
《Elvis' Christmas Album》(1970年)
《Elvis Country》(1971年1月2日)
《Love Letters from Elvis》(1971年6月16日)
《Elvis Sings the Wonderful World of Christmas》(1971年10月20日)
《Elvis Now》(1972年2月20日)
《He Touched Me》(1972年4月)
《Elvis》(1973年7月)
《Raised on Rock》(1973年10月1日)
《Good Times》(1974年3月20日)
《Promised Land》(1975年1月8日)
《Today》(1975年5月7日)
《From Elvis Presley Boulevard Memphis Tennessee》(1976年5月)
《Moody Blue》(1977年7月19日)
[編輯] 英語精選輯
《Elvis' Golden Records》(1958年5月21日)
《50,000,000 Elvis Fans Can't Be Wrong:Elvis' Gold Records - Volume 2》(1959年11月13日)
《Elvis' Golden Records Volume 3》(1963年8月11日)
《Elvis' Gold Records Volume 4》(1968年1月2日)
《Elvis: A Legendary Performer Volume 1》(1974年1月2日)
《Pure Gold》(1975年)
《Elvis: A Legendary Performer Volume 2》(1976年1月8日)
[編輯] 演唱會專輯
《On Stage》(1970年6月)
《Elvis in Person at the International Hotel》(1970年11月)
《As Recorded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1972年6月18日)
《Aloha from Hawaii: Via Satellite》(1973年2月4日)
《As Recorded Live on Stage in Memphis》(1974年7月7日)
《Having Fun with Elvis on Stage》(1974年10月)
《Elvis in Concert》(1977年10月3日)
[編輯] 英語合輯
《For LP Fans Only》(1959年2月6日)
《A Date with Elvis》(1959年7月24日)
《Elvis for Everyone》(1965年8月10日)
《Elvis Sings Flaming Star》(1969年4月)
《Let's Be Friends》(1970年4月)
《Worldwide 50 Gold Award Hits Vol. 1》(1970年8月)
《You'll Never Walk Alone》(1971年3月22日)
《C'mon Everybody 》(1971年7月)
《The Other Sides - Elvis Worldwide Gold Award Hits Vol. 2》(1971年8月)
《I Got Lucky》(1971年10月)
《Elvis Sings Hits from His Movies, Volume 1》(1972年6月)
《Burning Love and Hits from His Movies, Volume 2》(1972年11月1日)
《Separate Ways》(1973年1月)
《Double Dynamite》(1975年12月)
《The Sun Sessions》(1976年3月22日)
《Welcome to My World》(1977年3月)
[編輯] 電影
1956年貓王進軍影壇,拍下首部電影《Love Me Tender》」,1957年拍攝自傳電影《Loving You》,1960年,貓王開拍退伍後的首部電影《G.I. Blues從軍樂》,1961年2月25日田納西州州長宣布此日為「貓王日」。1961年十一月,貓王的第8部電影《藍色夏威夷》和原聲帶專輯同時推出,歌曲包括了《Blue Hawaii》、《No More》、《Moonlight Swim》和《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專輯榜首停留了20週。1961年到1968年之間主演了21部電影,這些好萊塢影片大多粗製濫造,貓王忙著拍電影,歌曲也都是為電影而唱,成績平平。
[編輯] 電影原聲帶
《Loving You》(1957年7月1日)
《King Creole》(1958年9月19日)
《G.I. Blues》(1960年10月1日)
《Blue Hawaii》(1961年10月1日)
《Girls! Girls! Girls!》(1962年11月9日)
《It Happened at the World's Fair》(1963年4月10日)
《Fun in Acapulco》(1963年11月1日)
《Kissin' Cousins》(1964年4月2日)
《Roustabout》(1964年11月)
《Girl Happy》(1965年3月1日)
《Harum Scarum》(1965年11月3日)
《Frankie and Johnny》(1966年3月1日)
《Paradise, Hawaiian Style》(1966年6月10日)
《Spinout》(1966年10月31日)
《Double Trouble》(1967年6月1日)
《Clambake》(1967年10月10日)
《Speedway》(1968年5月1日)
《Elvis》(1968年11月22日)
《That's the Way It Is》(1970年11月11日)
《Frankie and Johnny》(1976年11月)
[編輯] 入伍
1957年12月21日,美國國防部爭取貓王入伍,貓王以平民身份接受徵召,召集令上通知他在隔年1月25日入伍。當時他正在拍一部新片,派拉蒙公司為他辦理緩召,先把電影拍完。1958年3月24日,貓王應召入伍,前往位在德州Killeen郊區的第二裝甲師營區報到,剪短了頭髮,兵籍號碼是US-53310761,月薪78美元。一些唱片評論家都說他不久就會被青少年遺忘。該年母親葛萊蒂絲過世,貓王相當傷心。1958年10月1日至1960年3月2日派往德國服兵役。1960年3月5日,貓王退伍。在德州服役期間,每星期至少收到一萬封歌迷的來信。同時他與空軍上尉Joseph Beaulieu十四歲的女兒普莉西拉·普萊斯里(Priscilla Beaulieu Presley)戀愛,Priscilla搬進Graceland與貓王同居,兩人於1966年結婚,隔年1967在拉斯維加斯的Aladdin飯店結婚。1972年兩人宣布分手,並於隔年離婚,法院判定Priscilla擁有女兒Lisa Marie Presley的監護權。
[編輯] 私生活
雖然貓王生平曾與不少知名女性相戀,據悉與他有過性關係的女性超過3,000人,當中包括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1],但卻只曾與普莉西拉·普萊斯里結婚,生有一女麗莎瑪莉·普萊斯里(en:Lisa Marie Presley)
貓王擁有很多凱迪拉克車,他也喜歡贈送給親人朋友,他曾經購買過超過100輛的凱迪拉克各式轎車。
[編輯] 下滑 
1970年尼克森總統在白宮辦公室接見貓王1960年以後貓王突出的作品非常少,很明顯在走下坡。1967年,艾維斯發表了一張福音歌曲專輯《How Great Thou Art》,佳評如潮,奪得唯一的一座葛萊美獎。這時英國的披頭四征服了歐美流行音樂市場,使貓王的地位備受威脅。1968年,他以「U.S. Male」證明其無可動搖的地位。
貓王的生活充滿了壓力,喜歡吃垃圾食物,尤喜歡吃烤得焦熟的食物,如果侍者遞出來的食物不夠熟,他就會說:「我可沒有點寵物一客」,暴飲暴食的結果,使得步入中年的貓王體態發胖,貓王常擔心自己是否失去往日風采,同時患有焦慮、失眠等疾病,開始吃藥治療,甚至酗酒、服食麻醉劑、興奮劑。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幕僚打電話給湯姆.派克上校,邀請他去白宮為總統安排一場表演[2]。1970年2月,尼克森在白宮接見貓王。1971年6月,Graceland前方的南51號高速公路更名為「貓王大道」(Elvis Presley Boulevard)。
 1970年的貓王1970年代以後健康、經濟、藝術方面都遇到了嚴重的問題,整日處在昏睡狀態,醫生說他的身體狀況比八十歲的老人還糟。到1977年他去世之前的4年中,有5次被送進醫院急救的記錄。1973年10月貓王因肺炎以及肝炎住院,醫生建議他多休息,湯姆帕克向貓王謊稱出現財務危機,為了解決經濟問題,貓王疲於奔命的巡迴演唱,1976年整年都在巡迴演唱。貓王生平記憶力驚人,小時候能從收音機裡記下所有的歌詞,讓雙親感到吃驚,1977年6月,貓王最後一次在拉皮德城舉行演唱會時,連《溫柔地愛我》(Love Me Tender)歌詞都記不起來了。
[編輯] 逝世 
艾維斯之墓1977年8月16日被發現在浴室昏倒,經緊急送往醫院急救後,因心律嚴重失常導致心臟病突發過世,享年僅42歲。田納西州檢調則推測為藥物濫用[3],也有傳聞可能是吸毒或酗酒過量。當晚所有電視網路播出數千人穿著黑衣聚集在格雷斯蘭大樓悼念貓王。1977年的8月18日,貓王被葬於森林山公墓,他母親的墓旁。不久竟有三名歹徒意圖盜走艾維斯的遺體。又在貓王之父的決定下,母子遷葬到「雅園」(Graceland)內。
[編輯] 影響
普萊斯里經常被認為是搖滾樂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歌手,發行過77張唱片和101支單曲,曾經在一日之內同時發行7張唱片,多達149歌曲進入美國Bill Board唱片排行榜前100名,40首進入前10名,全球總發行量超過10億張,因此又有搖滾樂之王(The King of Rock 'n' Roll)的譽稱。從1969年至1977年貓王共舉行1,100場演唱會。共演出31部電影。樂團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說,「貓王雖死,但搖滾不滅,貓王萬歲。」
自貓王以後,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強烈的現實批判性的搖滾樂迅速流傳。也因為他的魅力,搖滾樂成為美國的全民運動。貓王開闢了搖滾樂艱難的前進道路,之後搖滾開始成為對美國社會影響最深遠的文化之一。
[編輯] 文化
1993年美國發行的貓王紀念郵票,共計發行1.24億張,面值29美分,總值3600萬美元。
1974年貓王首次穿著「孔雀服」參加洛杉磯的一個公開活動,並且穿著拍攝大碟《Promised Land》的封面,貓王相信孔雀能為他帶來好運,2008年8月11日在紐約拍賣出30萬美元,刷新了「貓王」遺物拍賣的最高紀錄。
[編輯] 注釋
1.^ 名人淫媒拜倫·拉菲爾(Byron Raphael)在接受《花花公子》雜誌、《紐約郵報》等媒體採訪時曾大揭貓王私生活秘史。
2.^ 《如何是好》(How to Be Good),P.66
3.^ 田納西州檢調當局透露,由貓王之體內檢出十種以上之管制藥品,推測可能是因濫用藥物過量致死。由於龐大的工作壓力,使得貓王不斷需要鎮定劑,貓王的私人醫生常開立大量第二級管制藥品予貓王。
[編輯] 外部連結
艾維斯·皮禮士利網上紀念館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83%E7%88%BE%E7%B6%AD%E6%96%AF%C2%B7%E7%9A%AE%E7%A6%AE%E5%A3%AB%E5%88%A9
 
麥可·傑克森>維基百科
 
麥可·約瑟夫·傑克森(英語:Michael Joseph Jackson,1958年8月29日-2009年6月25日),是一名在世界各地極具影響力的流行音樂歌手、作曲家、作詞家、舞蹈家、演員、導演、唱片製作人、慈善家、時尚引領者,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King of Pop)。據稱他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歌迷的歌唱藝人。 
[編輯] 生平簡介
1969年,他以積遜五人組樂團(初期稱為 Jackson 5)主唱身份初出道,而於1971年開始了個人獨唱生涯。至今,他已在全世界銷售了約7.5億張唱片,他的《顫慄》(Thriller)專輯至今仍是人類音樂史上銷量最高的唱片,全球銷量超過1.04億張。[1]傑克森一般被與貓王、披頭四並列為流行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30歲時,好友伊麗莎白·泰勒給了他「流行音樂之王」(King of Pop)這個頭銜,流傳甚廣至今。
麥可傑克森獲得16座葛萊美獎,並在美國有13張冠軍單曲,曾兩次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並是極少數被迎入搖滾名人堂兩次的藝人之一。單曲《Thriller》的音樂錄影帶為全球第一支MV,被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音樂錄影帶」,並在音樂錄影帶的藝術性上「前進了一大步」。
傑克森被廣泛的認為是續貓王,披頭四後對西方流行文化最具影響的流行音樂歌手,他個人長期保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唱片銷量記錄,並發起多個慈善活動和基金會,曾多次受到西方大國政府首領的召見,亦被認為是美國乃至西方國家1980年代至1990年代流行文化的象徵人物。[2]
個人生活方面,傑克森長年投入慈善事業,固定資助39個慈善機構,已知之捐款超過四億美元,是金氏世界紀錄的「全球捐助慈善事業金額最高藝人」。[3][4]然而這些正面事蹟並未受到傳媒重視,反被忽略。傳媒著重於報導其他方面,包括他的外貌、行為等負面新聞,引起許多爭議。之後他更受到兩次猥褻男童的指控,雖然在經過調查後,兩案因毫無第三方公正的證據皆被法院正式裁定無罪,但此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麥可之後的事業日益黯淡,並對其形象造成永久而巨大的誤解與傷害。
傑克森於美國太平洋時間2009年6月25日心跳停止陷入深度昏迷送醫,下午搶救無效,被宣告死亡,終年50歲[5]。生前原定於同年7月13日[6]開始的復出演唱會,最初預計10場演唱會門票在數小時內銷售一空,隨後加演到50場,總共115萬張票,其他四十場門票都在開放售票的四小時內全部售罄,但演唱會隨麥可·傑克遜的逝去未能如期開唱。
[編輯] 經歷
[編輯] 家庭背景
主條目:傑克森家族
麥可傑克森,1958年8月29日的深夜出生於美國中部印第安納州的工業小城加里市的一個黑人家庭中[7],其父親傑瑟夫·傑克森(Joseph Jackson)和母親凱薩琳·傑克森(Katherine Jackson)有九個孩子,麥可排行第七。麥可的曾祖母是黑奴的後代,他的另一個遠祖是印第安人。
傑克森家族起初住在一間很簡陋的兩房屋裡,麥可的父親在鑄造廠和鋼鐵工廠工作並住在工廠裡,母親凱薩琳則是擔任收銀員,家中經濟非常拮据。加里市的治安非常混亂,為了避免孩子誤入歧途,父親的管教相當嚴厲。麥可和他的兄弟姐妹們都說他們的父親對孩子非常嚴格,而且經常打罵他們,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中成長。在一次電視採訪中被問到這個情況時,麥可竟情緒失控哭泣起來。[8]
麥可和他的兄弟姐妹某次因弄壞父親吉他的弦,被要求演奏一段音樂,結果一鳴驚為天人,這使得他們父親產生了「造星」的念頭,希望他們能在音樂界有所造詣。
[編輯] 傑克森五人組
主條目:傑克森五人組
[編輯] 傑克森五人組樂團和摩城唱片公司
1960年代中期,麥可和四個哥哥在父親的組織下成立了演唱藍調音樂的《The Jackson 5》﹝傑克森五人組﹞,這個組合以麥可為主唱。
父親喬傑克森每到週末就會開車送孩子們去參加俱樂部和酒吧的演唱,漸漸的在美國中西部地區迅速崛起,甚至在紐約哈萊姆的阿波羅劇院舉行的業餘歌唱比賽中也獲得了成功。(據說如果他們如果演出失敗就會遭到父親的打罵。[7])
1967年,傑克森5人組與本地的鋼城唱片公司(Steeltown Records)簽訂了第一張唱片合約,並且有了一支地區上榜歌曲《Big Boy》。
傑克森5人組在1968年被發掘,並把他們帶進摩城唱片(Motown Records)[7][9]。1969年,唱片公司總裁:貝瑞·高蒂﹝Berry Gordy﹞將他們從鋼城唱片公司買出,樂團正式簽約摩城唱片公司。高蒂隨即把傑克森家庭遷到洛杉磯,並開始了他的造星計劃。1969年秋,傑克森5人組由黛安娜·羅絲﹝Diana Ross﹞引薦給大眾,並在摩城的大型娛樂節目中首次表演。
樂團的前4支單曲,先後成為冠軍單曲[10]。傑克森5人組的歌曲動用了眾多的歌曲作者和唱片製作人。
在摩城唱片公司,傑克森5人組發行了14張專輯。並且讓麥可作為獨唱歌手發行了4張個人專輯。
與此同時,傑克森一家的經濟狀況已經大為改善,也搬進了高級住宅區中的雙層別墅,父親喬還蓋了私家錄音室給孩子們練唱使用。
1972年11月,傑克森5人組開始了國際性巡迴演出,包括倫敦、西德、義大利、法國、印度、日本以及澳洲、非洲等地。
[編輯] 麥可在摩城時期的個人專輯
麥可在摩城唱片,共發行了4張個人專輯。
1972/01/24:Got to Be There
1972/08/04:Ben
1973/05/13:Music & Me
1975/01/16:Forever, Michael
麥可在摩城唱片的個人專輯中,上榜歌曲包括Got to Be There(1971年,首張個人專輯)、Rockin' Robin、I wanna Be Where You Are及冠軍歌曲Ben(均在1972年發行)。
1975年1月,麥可發行第四張專輯《Forever, Michael》。此時麥可已經漸漸開始接掌自己的音樂事業,與摩城唱片總裁私下會談。
[編輯] 傑克森樂團和Epic唱片公司
1976年,傑克森五兄弟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訂了協議[7],先加入費城國際部,後來又轉到該唱片公司旗下的Epic唱片公司(Epic Records)[11]。
與哥倫比亞廣播電台的所簽的新協議,給他們提供了更具創造性的自由空間和更多的版稅收入,這是摩城唱片公司所不能比擬的。
然而離開摩城唱片公司,他們便失去了使用「傑克森5人組」的名字以及標誌的權利[12],再加上麥可的三哥傑曼·傑克森娶了貝瑞·高蒂的女兒黑茲爾·高蒂後,他選擇了留在摩城公司做獨唱歌手。傑克森五兄弟樂團被迫改名「傑克森樂團」(The Jacksons),並且讓麥可的弟弟藍迪·傑克森頂替了傑曼在樂團中的位置[13]。
傑克森兄弟繼續了他們的輝煌,在1976年到1984年間,他們不斷參加巡迴演出併發行了6張專輯。
這段時期的打榜歌曲包括Enjoy Yourself、Show You The Way To Go(1976年)、Find Me A Girl (1977年)、Blame It On The Boogie(1978年)、Shake Your Body (Down To The Ground)(1979年)、Can You Feel It?、Heartbreak Hotel[14](1980年)、Torture和State of Shock(1984年)。
[編輯] 輝煌的獨唱生涯
自此,麥可傑克森開始了他傳奇的音樂之旅 ── 前所未有、難得一見的「流行音樂之王」。
麥可也可以稱作「音樂錄影帶之王」。20世紀80年代,麥可製作發表了一系列的製作精良的音樂錄影帶。恰巧遇上MTV開台,音樂錄影帶開始發展。在這段音樂錄影帶的「早創時期」裡,麥可傑克森無疑是時代洪流中唯一的領航者,他的音樂錄影帶實際上就是一部精巧無比的電影短片,高成本大製作,有設計完整的故事情節,令人難忘的特效以及他獨有的舞步編排,完全抓住世人讚嘆的目光與情緒。他的一部部作品,屢獲觀眾與音樂大獎的肯定,甚至被譽為「最偉大的音樂錄影帶」,為世界流行文化帶來新的潮流。
[編輯] 專輯 Off The Wall 《牆外》
主條目:Off the Wall
1979年8月10日,麥可發行專輯《牆外》(Off The Wall,或譯:瘋狂)。此為麥可加盟新力唱片後的首張個人專輯; 《牆外》一發行即大受歡迎。單曲《Rock With You》和《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及其錄影帶更是屢登冠軍單曲寶座[10]。另一首抒情歌曲《She's Out Of My Life》在1980年也殺進排行榜前十名。該專輯發行一年內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張,在美國專輯榜中停留了84周之久[15],成為麥可音樂生涯中的重要轉折。
[編輯] 專輯 Thriller 《顫慄》
主條目:Thriller
 
麥可在白宮麥可的《顫慄》(en:Thriller),專輯發行於1982年11月30日。全球已經售出超過1.04億張,成為音樂史上最暢銷的唱片。
這張專輯佔據美國音樂排行榜冠軍位置37周,並在專輯榜內停留長達122周之久,更是歷史上唯一連續兩年拿下年度冠軍的唱片。如今在美國,它被鑒定為27白金唱片[16];在英國也獲得11白金認證[17]。
1983年3月25日,當在參加「摩城唱片25周年:昨天,今天,永遠」的電視特別節目演出時,麥可第一次在公眾面前表演了「月球漫步」舞步(後來他的標誌性的舞步動作),震驚全場[18]。這也使得麥可傑克森的專輯瘋狂大賣。
1984年1月,麥可獲得全美音樂獎的9項提名並創記錄性的贏得8項獎項(這個記錄一直到1994年才被惠特尼·休斯頓《保鏢》原聲帶專輯打破)。在2月舉行的葛萊美獎中,麥可獲得12項提名並創造了8個獎項的紀錄(1999年被卡洛斯·桑塔納的專輯《超自然》追平),其中7項授予《顫慄》專輯,一項授予他的自述《ET外星人故事書》。5月,《顫慄》專輯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認定為空前的最佳銷量流行音樂唱片。
同年,麥可還獲得了「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會」頒發的自由勳章;在白宮接受美國總統雷根頒發的特殊成就獎;11月,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留下他的手印。
[編輯] 單曲 We Are The World 《四海一家》
主條目:We Are The World
1985年,麥可參與組織並與萊昂納爾·里奇共同創作了單曲We Are The World(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旨在聲援向非洲饑民捐款的大型慈善活動「美國援非」,由45位歌手所共同演唱。這張單曲在美國狂銷700萬張,成為空前最佳銷量單曲(直到1997年才被艾爾頓·約翰的《風中之燭》所超過)。
[編輯] 專輯 Bad 《飆》
主條目:Bad
 
傑克森的「飆」夾克衫1987年8月31日,麥可發行了唱片《飆》(Bad,又譯:壞、真棒)。
同時開始了第一次全球巡演。次年,麥可發行影片Moonwalker(月球漫步)以及一系列的同名自傳。《飆》專輯是麥可的又一次巨大成功。
它的歌曲和音樂電視"I Just Can't Stop Loving You", "Bad", "The Way You Make Me Feel", "Man In The Mirror", "Dirty Diana", "Another Part Of Me", "Smooth Criminal" 和 "Leave Me Alone" 再一次全面流行。
專輯中唯一一首不流行的歌曲是 "Liberian Girl",到現在為止是他的最不常見的單曲。
無論如何,麥可創造了一張專輯產生6首冠軍單曲的歷史奇蹟。
在美國發行的7支單曲中,前5首均榮登「Billboard TOP 100」榜的冠軍寶座,"Another Part Of Me" 曾排名第11位(Billboard 藍調歌曲榜冠軍),"Smooth Criminal" 獲得第7名。
這張專輯在美國共售出800萬張,全球銷量達2900萬張。
1989年,MTV頻道授予麥可「十年先鋒音樂錄影帶藝人獎」;1990年,麥可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評為「當代最偉大的藝人」;同年4月,布希總統在白宮為麥可頒發「十年最佳藝人獎」。
[編輯] 專輯 Dangerous 《危險之旅》
主條目:Dangerous
1991年11月31日,麥可發行了新專輯《危險之旅》(Dangerous)。麥可創記錄性的與新力唱片公司簽訂了高達8億9千萬美元的天價合約。
在「危險之旅」世界巡演中,麥可宣布成立他的「治癒世界基金」成立。
《危險之旅》專輯包括 "Who Is It", "Give In To Me", "Gone Too Soon"(為年輕的愛滋病受害者瑞安·懷特所作),和隨後成為電影《威鯨闖天關》主題曲的 "Will You Be There" 等單曲及其音樂電視。
不過專輯中最為成功和流行的單曲為 "Jam", "Remember The Time", "Black Or White", "In The Closet", 以及 "Heal The World"。
由於已經成為麥可的一種標準,專輯中歌曲的錄影帶在當時是最富有創意和製作最為昂貴的音樂電視作品。 "Give In To Me" 中邀請槍與玫瑰樂團的 Slash 參加演出;"Heal The World" 則是為了配合麥可自己的同名慈善組織所作;"Will You Be There" 中麥可以電影《威鯨闖天關》為背景演唱。
其它的許多音樂電視作品有很強的故事性和令人眼花繚亂的舞步,以及明星的參與。在 "Jam" 的音樂電視中,麥可和籃球巨星麥可·喬丹一起打籃球和跳舞;在 "Remember The Time" 中喜劇明星艾迪·墨菲則飾演一位埃及國王,名模伊曼扮演王后,籃球明星魔術強森扮演國王的侍衛;麥可與納奧米·坎貝爾則在 "In The Closet" 中排演一對情侶。
麥可對這張專輯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在全球售出1億張。但是在金曲榜中出現過一段時間後,專輯便跌出前十名,在美國只售出700萬張,全球售出2900萬張。雖然這使得《危險之旅》專輯僅超過上一張專輯《BAD》的成績成為他的銷量第二佳的唱片,但是距離售出1億張唱片的目標卻很遙遠。
1993年,麥可先後獲美國音樂獎「國際藝人大獎」、「葛萊美傳奇獎」、「年度人道主義獎」及世界音樂大獎頒發的3項大獎。
[編輯] 單曲 Black Or White
主條目:Black or White
[編輯] 專輯 HIStory 《歷史之旅》
主條目:HISto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ok I
 
在荷蘭埃因霍溫的傑克森巨型塑像《歷史之旅》(HIStory,又譯:他的故事)雙碟專輯發行於1995年6月16日。第一碟的15首歌是他過去熱門歌曲的精選,第二碟包括15首新歌。
新專輯在美國產生了2首新的冠軍單曲和音樂錄影帶:與他的妹妹珍娜·傑克森合唱的「Scream」,該單曲的帶有未來科幻色彩的音樂錄影帶花費了近700萬美元,成為造價最高的音樂錄影帶。
另一支單曲「You Are Not Alone」,剛發行便登上Billboard榜的榜首,在音樂錄影帶中麥可當時的妻子麗莎·瑪莉·普里斯萊也參與演出。
專輯中的其它歌曲:「Childhood」、「Earth Song」、「Stranger In Moscow」和「They Don't Really Care About Us」在美國反響平平,卻在歐洲大受歡迎。
"Earth Song" 是關於保護環境的,"Childhood" 則是電影《威鯨闖天關2》的主題曲,"They Don't Care About Us" 的監獄版MV發行的時候曾被禁播,因為因為畫面有敏感的政治鏡頭,黑人被虐待的鏡頭和警察打人的鏡頭。還有戰爭的畫面。而且歌詞有明顯的關於民族和宗教的內容(敏感的猶太的話題)。還有反對暴力,牽涉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所以被禁播,流傳的主要是MJ在巴西拍的版本。當時不僅MV禁播,單曲也差點被封掉。由於在歌詞中有"Jew me"(說我是猶太人)、"Kike me"(說我是猶太人),而被誤解為歧視猶太人,因此該曲在美國所有電台遭到禁播。"They Don't Care About Us"本身則比它在排行榜上的表現要優秀得多,短促緊湊的歌詞演唱,使聽眾過耳難忘。這首歌曲與"Black Or White"不同,Michael在歌中毫無掩飾地宣洩著自己的憤怒、控訴著社會的黑暗。由於Michael自己是這場不平等社會的受害者,所以使此曲尤為真切。在歌詞當中,他甚至對於美國政府、警察暴力、種族隔離等等都直言不諱,他對現實深深不解,對未來希望渺茫,期望羅斯福和馬丁·路德·金這樣的人物再次出現。不斷地重複著"All I wanna say is that / They don't really care about us"(我只是想說/他們從來不在乎我們),這首最大膽的作品,顯然得不到吹捧,但Michael Jackson還是用他無與倫比的創作才華將此曲的節奏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事實上成為了他的又一首經典之作。這首遭遇到極大爭議的歌曲,在美國榜上僅僅落到第30位,而在英國它還算是打進了前5。
專輯中除 "Scream" 單曲外,其它的歌曲似乎在美國不是很流行。這在麥可看來整張專輯是失敗的,儘管在2004年這張專輯賣了1800萬張。本來麥可希望它能整個夏天都停留在榜首位置的,但它僅打榜2周就悄然無聲了。不過,這張專輯在英國卻大受歡迎,"Earth Song" 打榜6周並賣出超過100萬張。
[編輯] 專輯 Blood On The Dance Floor 《赤色風暴》
主條目:Blood on the Dance Floor: HIStory in the Mix
1997年5月11日,麥可發行了混音專輯《赤色風暴》(Blood On The Dance Floor)。此專輯為麥可銷量最好的混音專輯。這張專輯共13首歌;前面5首歌是全新單曲;後面8首歌,是上張專輯《歷史之旅》中的歌曲的重新混音版本。
專輯中僅一首單曲有音樂錄影帶,即主打歌"Blood On The Dance Floor",在美國依然不如在歐洲受歡迎。後來,麥可又製作了 "Ghosts" 錄影帶,長達40分鐘,包括 "Ghosts" 、 "2 Bad"(Too Bad) 以及 "Is It Scary" 三首歌。此外,錄影帶還有一支長達1小時的版本,作為 MTV 和 VH1 台的萬聖節商業影片播出。
2001年,麥可被引薦進美國搖滾名人堂。
[編輯] 專輯 Invincible 《萬夫莫敵》
主條目:Invincible
2001年10月30日,專輯《萬夫莫敵》(Invincible)發行。
這是麥可傑克森,生前最後一張創作專輯。也是麥可歷年來製作成本最昂貴的專輯。
影星克里斯·塔克(en:Chris Tucker),不僅在歌曲中與麥可對話也現身在"You Rock My World"的音樂影片中。
專輯剛發行便榮登Billboard TOP200 榜榜首,在美國賣出了200萬張,全球1200萬張。雖然數字很驚人,但與麥可以前的專輯相比,似乎不盡人意。以前的專輯中,麥可發行6支單曲,大部分在全世界都廣受歡迎。《萬夫莫敵》專輯在美國推出 "You Rock My World" 和 "Butterflies" 單曲,第三支單曲 "Cry" 在歐洲發行。"You Rock My World" 進入美國流行音樂榜前十名,僅停留了一周的時間,全長12:26的音樂影片[19]僅在 MTV, VH1, MTV2, 和 BET 幾個電視台播出,並且通常只播出5分鐘長度的版本。"Butterflies" 在美國打榜前20名,在 R&B 榜上排名第二,但並沒有進入流行音樂榜前十名。
2002年末,《萬夫莫敵》專輯的銷量不盡人意,據悉唱片公司的總裁Tommy Mottola,因為知道麥可不會與公司續約,故意不撥資金宣傳這張專輯,麥可曾說他是「種族主義者」,形容他為「魔鬼」。[20] [21] [22]
2002年6月,麥可入主創作名人堂。2002年11月,麥可在德國柏林獲得「2002年德國千年Bambi獎」,以承認他世界「最偉大的流行歌手」的地位。這個獎項是德國最具權威的獎項之一,表彰包括從經濟到影視,從政治到體育等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
[編輯] 單曲 "One More Chance"
2003年11月21日,麥可發行了一首新歌「One More Chance」,這是他的精選集《獨一無二》(Number Ones)中的唯一的一首新歌。這首歌曾登上Billboard榜的藍調單曲銷售榜冠軍寶座3周。這首歌的錄影帶也是使用了電影蒙太奇拍攝手法,並準備在CBS電視台的特別節目「獨一無二的麥可·傑克森」中播出,但因為案件而取消。
[編輯] 最後的演譯 "This Is It"
主條目:This Is It (麥可·傑克遜演唱會)
2009年3月6日,麥可傑克森宣布將於7月在倫敦舉行一系列復出演唱會,這將是他超過10年來首次舉行大型演出。他證實,將自7月8日起在倫敦宏偉的O2體育場(O2 Arena)公演50場。據報導,這次演唱會75萬張門票在開售後4個半小時內給搶購一空,已經締造了流行音樂史上最高的紀錄。也證明他的人氣絲毫未減。
據報導,麥可傑克森再決定復出時接受的非常詳細妥善的全身健康檢查,最後是以極高分過關的。顯示麥可的身體依舊硬朗。對於復出開唱的目的眾說紛紜,媒體曾大肆報導傑克森因為破產、欠債被迫開唱。但據資深歌迷透露,傑克森私下向他們表示開唱的目的:「趁這個世界還沒被摧毀之前,我們現在還來的及(藉由演唱會)拯救她。」
但隨著演唱會主角於2009年6月25日去世,原定於2009年7月13日的演唱會宣告取消。
目前由之前綵排畫面剪輯而成的同名電影《This Is It》已於2009年10月28日全球上映(古巴、朝鮮除外)。
[編輯] 電影生涯
[編輯] The Wiz 《新綠野仙蹤》
主條目:The Wiz
1978年,麥可與黛安娜·羅絲一起出演電影The Wiz(新綠野仙蹤),並且結識了電影的音樂製作人昆西·瓊斯,他後來製作了麥可的三張經典的個人專輯:《牆外》(Off the Wall),《戰慄》(Thriller)和《飆》(BAD)。發行於1979年的《牆外》專輯,產生了4首Top10歌曲並在美國賣出了1000多萬張。
[編輯] Captain EO 《伊奧船長》
主條目:Captain EO
1986年,麥可參與演出了喬治·盧卡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的3D影片Captain EO(伊奧船長),這部影片在迪士尼主題公園中一直播放到1998年。在當時,它是製作費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1700萬美元。這部影片中的兩首歌曲分別為 "We Are Here To Change The World" 和 "Another Part Of Me",後者被收錄到專輯《飆》中。
[編輯] 個人生活
[編輯] 外型
主條目:麥可·傑克森的健康與外貌
傑克森的外型與膚色變化長久以來引起許多關注,許多人認為他酷愛整形並持續漂白皮膚,但據傑克森眾多友人及身邊同事指出,媒體所說的情況與事實有所出入。
外型方面,傑克森本人聲明做過4次手術:2次整鼻手術。第一次是1979年為了修整跳舞時受傷的鼻子,該次手術不太成功,麥可抱怨呼吸困難可能會影響他職業生涯。於是轉診給Dr. Steven Hoefflin進行第二次整鼻及後續手術。
1984年1月27日,在拍攝百事可樂廣告時,爆炸特效出了差錯,麥可頭髮起火,造成頭皮二度灼傷。在意外事件後不久進行了他第三次的整鼻手術,也進行治療以隱藏頭皮上的疤痕。
在自傳太空步中,他也承認在下巴有做了個凹槽
膚色方面,傑克森在Thriller發行期間,皮膚的顏色開始不協調,在1986年被診斷患有兩種使膚色變化的疾病:白癜風(Vitiligo,白斑症)和紅斑性狼瘡,故多年以來只得持續化妝來掩蓋色澤黑白不一的臉龐。[23]。
其中,紅斑性狼瘡更是可能導致死亡的嚴重病症,傑克森的病情雖得到控制,但受到紫外線照射會加速惡化,故傑克森極力避免受陽光曝曬,外出時則不得不隨時戴墨鏡、口罩,撐傘遮陽。
[編輯] 種族認同
傑克森曾多次表示深深以黑人為傲、以身為黑人為榮。他也是個反對種族主義的人,他對種族歧視深痛惡絕,並且認為人人應該平等。傑克森經常在演說、歌詞或訪談中提及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的平等運動。
[編輯] 法律指控
傑克森在1993年和2003年分別兩次受到兒童性侵害案件的指控。1993年一案,在經過重重調查後,因原告提出證據不足,全案不起訴並和解落幕。而2003年一案,傑克森受到四項指控,最終在2005年6月13日,法院宣判傑克森所有罪名均不成立。此兩案對傑克森的形象與事業造成巨大負面影響。另外,有媒體報導稱93年一案當事兒童喬迪·錢德勒承認自己受父親埃文·錢德勒指使誣告傑克森,但並未被證實。傑克森去世4個月後,埃文·錢德勒也於美國當地時間2009年11月5日自殺身亡,但目前也無證據證明自殺是否與傑克森有關[24]。
麥可傑克森身邊的朋友們、以及性侵孩童案期間前來評估的臨床心理醫生Stan Katz都認為,他是一個心理年齡滯留在12歲的大男孩(12歲,恰巧就是麥可第一次獲得排行榜冠軍、開始大紅大紫的年齡)他把孩童視為同儕,而不是成人教育小孩的關係。
傑克森作品《Childhood》歌詞:「在你斷定我之前,請努力嘗試欣賞我、客觀看待我,看著自己的內心,然後問問:你是否瞭解我的童年?我喜歡孩子,我總是在試著尋找、未曾擁有過的童年。因為我從不知道那是什麼...」  
[編輯] 慈善貢獻
主條目:麥可·傑克森的貢獻
傑克森是金氏世界紀錄的「全球捐助慈善事業金額最高藝人」,已知之捐款超過三億美元。他設立許多慈善機構,包括規模最大的「治癒世界基金會(Heal the World Foundation)(1992年成立)」,與「拯救兒童基金會(2001年成立)」,「麥可·傑克遜燒傷中心(1984年成立)」,「麥可·傑克遜愛滋病救助中心(1986年成立)」,「麥可·傑克遜有色人種教育基金會(1987年成立)」,「麥可·傑克遜兒童醫院(1993年於華沙成立)」,「麥可·傑克遜兒童醫院(1995年於巴黎成立)」,「麥可·傑克遜糖尿病患者基金會(1999年成立,VS伊莉莎白泰勒)」等,而固定資助之慈善機構約三十九個。
其中最大的一次資助活動,即是他1992年6月至1993年11月,長達一年半的大型巡迴演唱會:危險之旅世界巡迴演唱會 (Dangerous World Tour)。該演唱共計六十九場,觀眾超過三百五十萬。總收入達到一億兩千萬美元,而傑克森將之全部投入剛成立的「治癒世界基金會」(其實這就是他展開此一巡迴的原因)。[25] 另外,1985年由傑克森和萊昂納爾·里奇共同譜寫,由美國45位歌星聯合演唱救助非洲饑民的慈善單曲《We Are The World》,在美國國內銷售達七百萬張,募款達到六千三百萬美元。捐款以外,他也進行了無數次廣告、演唱等募捐呼籲。因在慈善事業的種種貢獻,在1998年和2003年兩度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編輯] 夢幻莊園
主條目:夢幻樂園 (聖巴巴拉縣)
傑克森於1988年開始住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郡的夢幻莊園(Neverland Valley Ranch)裡,這是依據童話《小飛俠》中的神奇王國命名的樂園,方圓2600英畝。2003年12月,他說在被警察搜查後,那裡已沒有了家的感覺,後來只不時回去看看。他後來住在加州貝弗利山莊一座月租7萬美元的房子裡。2005年他回到了夢幻莊園出庭應訊[26]。2005年6月被證無罪後,他輾轉中東諸國,從巴林到阿曼[27]到阿聯[28],最後於2006年6月開始在愛爾蘭[29]的一個城堡生活並錄製新歌。2006年底回到美國,一直住在拉斯維加斯[30]。傑克森喜歡兒童和動物,和包括從殘疾兒童到童星的許多小孩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他認為他們不像成年人那麼複雜,不會經常對他作出負面判斷。他曾邀請許多兒童到他的莊園玩耍,也曾為孩子們舉辦了很多有趣的活動,也包括許多慈善捐款。
傑克森最愛的消遣娛樂是看卡通、和兒童玩耍,例如用灌水氣球和水槍打水仗,一同駕駛高爾夫球車(孩子們還常被允許親自駕駛),蒸汽小火車和其他莊園中的大型遊樂機具,以及和小朋友長時間的聊天、說故事。但是2005年時傑克森稱他認為自己的行為,在公眾眼中可能被視為不合社會規範,會造成他性侵的嫌疑並成為攻擊對象,因此他將不再這樣做。
傑克森在夢幻莊園撫養了一隻黑猩猩,名叫巴伯斯(或譯泡泡),他對其珍愛有加,與其說是把它當成寵物不如說是作為一個家人。巴伯斯發育成熟後被移居出莊園,理由是因為成年黑猩猩強壯而具有危險性。
傑克森喜歡爬樹,據稱他在夢幻莊園中一棵最愛的樹上創作了多首樂曲,他把樹稱為「給予之樹」,因為他認為此樹能給他帶來靈感。
[編輯] 明星朋友
傑克森的名人朋友包括:昆西·瓊斯、黛安娜·羅絲、瑞克·詹姆斯、亞瑟小子、馬龍·白蘭度、X JAPAN的團長YOSHIKI[31]、喜劇明星史蒂夫·哈維、克里斯·塔克、女演員伊莉莎白·泰勒及曾經的童星埃曼紐·劉易斯和麥考利·克金。泰勒和麥考利克金還是傑克森的孩子普里茲·麥可和帕里斯的教母教父。他的朋友還包括魔術師烏力·傑勒、及與他共同成立「治癒世界」和「救治兒童」基金會的慈善活動家、猶太教教士波迪治。麥可也是萊諾李奇繼女尼科爾·李奇的教父。
[編輯] 婚姻生活
1994年,傑克森和貓王的女兒:麗莎·瑪莉·普里斯萊(Lisa Marie Presley)結婚。這段婚姻持續了不到兩年,最終以離婚告終。
1996年,他與戴比·蘿威(Deborah Jeanne Rowe)結婚,這時他已經有了兒子:王子(Prince Michael Jackson)和女兒:芭莉絲(Paris Michael Katherine Jackson)。最後他們在1999年離婚。蘿威後來說,她把孩子當作「禮物」送給了傑克森。她放棄了撫養權,但2005年又要求法庭給予探視的權利。
2002年左右,傑克森有了第二個兒子:王子二世(Prince Michael Jackson II),又叫Blanket(毯子),孩子母親是代孕者,身份尚未透露。2002年底,傑克森在德國柏林響應歌迷的要求,在陽台上抱著「毯子」與歌迷打招呼,卻沒有留意到手臂已經越過圍欄,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傑克森為此發表聲明道歉[32]。孩子們的臉總是帶著面具或包著紗巾,傑克森說那是為防止綁架而採取的安全措施。
在2003年10月傑克森的父母許諾:如果傑克森遠離他的兒子,他們將會照看這3個孩子。2004年3月,作為在調停時的一個把柄,傑克森和戴比·蘿威的未婚同居關係被證實。2004年,新聞又說傑克森已經是經過人工受精而來的四胞胎之一的父親。這個母親則被人認為是一個「痛苦的演員」 但是,傑克森強有力的否定了這些斷言。
2006年7月3日,前妻戴比·蘿威向洛杉磯高等法院起訴傑克森,指控他2003年10月起停止向她支付離婚時答應支付的費用。[33]2006年9月,雙方達成和解。[34]
[編輯] 其他
傑克森擁有新力唱片ATV[35]的50%的音樂版權,包括披頭四樂團、利特爾·理察、貓王等歌手。2005年5月,他被牽連到此類版權問題的官司中。同時,傑克森還擁有Mijac唱片公司,並擁有他自己所有歌曲的版權。
傑克森曾錄製了一支慈善單曲《What More Can I Give》,邀請了超過35位藝人一起演唱,目的是為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籌集捐款。但由於傑克森與新力音樂之間產生爭執,這首歌從來沒有發行過。新力方面宣稱原因是該曲的執行製作人馬克·斯查菲爾(Marc Schaffel)曾經是同性戀色情電影導演,因此他們不願在公眾眼中將他與傑克森聯繫起來。
2002年10月,美洲銀行證實其在該行的貸款金額高達2.725億美元。同月,演唱會籌辦商馬塞爾·埃夫拉姆於加州聖瑪麗亞地區法院起訴傑克森,說他食言沒有參加多場演唱會,包括1999年12月31日晚到2000年1月1日的跨國際日期變更線舉辦的千禧年演唱會。傑克森敗訴。
2003年4月,影片《麥可·傑克遜的私人家庭電影》播出,片中表現出傑克森與孩子們的天真無瑕的關係。[36]
傑克森還與他的前金融顧問——韓國聯合金融與投資公司有瓜葛,聲稱傑克森由於面臨破產問題而拖欠公司1200萬的工資和開支。
傑克森的衣服右臂常有個臂環,據本人表示是為了紀念世界各地的孩童。
傑克森曾於1987年造訪香港,並在TVB攝影棚會見當時無線電視多名藝人,並穿上龍袍、將軍服飾留影[37][38]。
麥可傑克森曾三度訪問台灣,第一次來到台灣,是1993年8月21日晚間,為了和曼谷媒體記者捉迷藏,提前一天悄悄搭乘華航CI003班機過境桃園中正機場轉機。後兩次是1993年9月4日、6日的「危險之旅」亞洲第三站的台北演唱會,以及1996年10月18、20、22日舉辦的「歷史之旅」台北、高雄演唱會。在高雄期間曾赴「無障礙之家」探視,親手贈送一百五十份玩具給在場的智障、殘障兒童。[39]
1987年,傑克森在香港度假期間,以一名普通人身份前往中國旅遊,來到廣東中山市,並與當地小朋友合影,成為他人生中唯一一次的中國大陸行。[40]
喬傑克森日(Joe Jackson Day)是慶祝麥可爸爸的生日。
在莊園中,麥可常被小孩子推下水,多半是被推到一半後,自己下去。
[編輯] 身體狀況
美聯社在2009年10月1號獲得麥可驗屍報告的副本,麥可並沒有如媒體所說的骨瘦如柴,相反的,他的身體是相當的健康的,以下是驗屍報告的大概內容
他身高5英尺九英寸。體重136磅。並非麥可經紀人所說的160磅,也非化妝師所說的108磅。
他紋了眼線和眉毛,嘴唇周圍紋了粉紅色。頭皮前部有暗色的紋身。
他正在禿頂,而且有白癜風,這種疾病會減少黑色素並且在皮膚上留下白斑。
在低位脊椎和一些手指上有可見的關節炎。
他身體上有許多疤痕,包括耳後,一邊肩膀,脖子下部,和肚臍附近。
他的心臟很強勁,可是肺部有炎症。其他器官正常。
在麥可體內發現了異丙酚和四種其他的鎮定劑、止痛藥利卡多因還有一種復甦藥物。在他的胃裡並沒有可識別出的藥片。
並未發現非法藥物或者酒精。
死亡原因的基調被定為他殺,異丙酚在沒有任何必須的醫療設施的非醫院的狀況下被使用。
麥可在胸部有瘀傷,而且他的胸骨和一些肋骨折斷了,這是心肺復甦急救遺留下來的。
[編輯] 去世
主條目:麥可·傑克森的去世
2009年6月25日下午12:22(美西太平洋時間)美國洛杉磯消防隊911接獲通報,麥可傑克森在加州洛杉磯荷爾貝山租賃的住處陷入昏迷沒有呼吸。在通報消防隊前,傑克森的私人醫生康拉德.墨瑞(Conrad Murray)於傑克森家中,曾試圖急救但沒有成功[41]。消防隊急救人員於三分鐘後抵達,隨後給予心肺復甦術(CPR),並緊急送往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附屬醫療中心急救,於下午1:14送抵醫院。院方在下午2:26宣告麥可傑克森死亡[5],終年50歲。 
傑克森去世後,各大搜索引擎由於歌迷搜索量劇增,谷歌近乎癱瘓,圖為2009年6月25日谷歌美國的「Michael Jackson」搜索量統計洛杉磯警方對此事件高度重視,此案已移交給洛杉磯的法醫單位,因此沒有醫生簽屬死亡證明[41]。傑克森的屍體已經由直升機運送到洛杉磯博伊爾高地的驗屍官檢查所。 在傑克森死亡之前,他已安排好50場演唱會,演唱會宣傳期間,傑克森會做出退休聲明[42]。
麥可的私人醫生莫瑞,很有可能遭到美國當地警方以「過失殺人罪」起訴,據《太陽報》的消息麥可至少吞9種危險性藥物導致意外,其中還包括Propofol、Lorazepam、Midazolam。
[編輯] 追思會
主條目:麥可·傑克森的追思會
美國時間7月7日上午10時,傑克森的悼念儀式:「In Loving Memory of Michael Jackson King of Pop 1958-2009」追思會在洛杉磯斯台普斯中心舉行,當天有大量演藝明星及超過2萬名觀眾參加,全球觀賞人數共超過31億[43][44]。這場告別式號稱是暨洛杉磯奧運會後洛杉磯市舉辦最大的公眾活動。
[編輯] 他殺
2009年8月25日,法醫判定麥可之死為他殺。
警方取得墨瑞的手機通話紀錄,發現他從11時18分左右開始講電話,3通電話共花了47分鐘,而麥可的保鑣足足等到82分鐘後,才打電話向911求救,這關鍵的1個多小時,正是麥可急救的黃金時刻。而法醫根據資料,判定麥可死於他殺,莫瑞恐怕難逃過失殺人的罪嫌。[45] [46] [47]
[編輯] 葬禮
麥可傑克森葬禮本於2009年8月29日其五十一嵗冥壽舉行,不過該喪禮日期後來改爲將於是年9月3日。
[編輯] 成就
[編輯] 《金氏世界紀錄》
世界史上最暢銷的音樂專輯 — 《Thriller》(據《金氏世界記錄》的認證書上稱:該專輯已在全球賣出了超過1.04億張;排名第二的AC/DC《Back in Black》約為它的一半)
第一個在美國以外的地區賣出一億張專輯的藝人。
歷史上第一位在一年內賺進上億美金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歷史上報酬最高的藝術家(在1989年僅僅從單曲和專輯的銷售上就淨賺了1.25億美元)
奪得美國單曲榜冠軍的最年輕的歌手(11歲,傑克森五人組樂團的主唱)
首位單曲第一周發行即奪得美國音樂榜冠軍的歌手(「You Are Not Alone」)
在美國排行榜上佔冠軍寶座時間最長的專輯(《Thriller》,37周)
最成功的音樂錄影帶(《Thriller》,銷量100萬套)
世界上慈善捐款金額累計最高的藝人(至2006年,個人的慈善公益捐款已經高達三億美元)
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金氏世界記錄》特別為麥可歷年無數的偉大成就所頒發的金氏世界記錄認證)
[編輯] 各種榮譽
普遍被認為與貓王、披頭四並列為流行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
25歲起就開始打破了全球樂壇所有的音樂銷售和獲獎記錄。
30歲就獲得了「流行音樂之王」(King of Pop)這個偉大的頭銜。
在美國「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榜史上有13張冠軍單曲。
曾獲得16座「葛萊美獎」。
曾兩次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西方國家1980年代至1990年代流行文化的象徵人物。
長年投入慈善事業,固定資助39個慈善機構(收錄在2000年出版的《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資料書》中),並被《星期日時報》稱為「慈善之王」。
美國音樂史上唯一一位連續4張錄音室專輯都在首周奪冠的藝人。
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在美國「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榜上橫跨四個時代的冠軍藝人: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1991-2000,每個時代麥可都有冠軍曲。
第一個同時包攬「NARM音樂聖禮獎」的「最暢銷專輯獎」(《Thriller》)和「最暢銷單曲獎」(《Billie Jean》)的藝人。
第一位兩次留名「星光大道」的巨星(一次以Jackson 5樂團成員的身份,一次則以個人的名義)。
「MTV音樂頻道」和「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將他的四首歌曲:《Billie Jean》、傑克森5人組的《I Want You Back》、《Beat It》及《Rock with You》選入「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100首流行歌曲」。
罕見的兩度被引薦進入「搖滾名人堂」,也是搖滾名人堂最年輕的一位,第一次為39歲,第二次為43歲。
流行音樂史上最成功的非洲裔美國籍黑人歌手,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流行音樂歌手之一。
演唱會中昏倒的觀眾數量是史上最多的,平均每3分28秒就有1人昏倒。
個人創立數個大規模的慈善醫療機構,目前已曝光的有「治癒世界基金會」、「拯救兒童基金會」、「麥可傑克森燒傷中心」、「麥可傑克森愛滋病救助中心」、「麥可傑克森有色人種教育基金會」、「麥可傑克森華沙兒童醫院」、「麥可傑克森巴黎兒童醫院」、「麥可傑克森糖尿病患者基金會」。估計全球已有數千萬名孩童及青少年因麥可的善行及影響力,直接或間接的改善生活。
他的全球唱片銷售量、高難度的舞蹈動作、成功風靡全球的獨特造型、琳瑯滿目的獲獎紀錄、聲勢驚人的演唱會陣仗、慈善捐款的龐大金額、代表人類文化的傳奇性、稱霸全世界的超級巨星地位、以及他在救援世界兒童及反戰上的努力,都是地球上所有音樂人無法超越的里程碑。
「顫慄」《Thriller》音樂錄影帶,在2009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國家級館藏影片,成為最受矚目的音樂影片作品。
[編輯] 歷年成就
[編輯] 1970年代
1970年,年僅11歲,以一曲《I Want You Back》奪得了美國排行榜冠軍。
1972年,美國國會 U.S. Congress頒予「特殊貢獻楷模」。
1972年,「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最佳單曲、最佳單曲男藝人,成為其創榜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
1978年,首次發行個人專輯《Off the Wall》,一年內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張(目前銷量約2000萬張),在美國「告示牌Billboard雜誌」專輯榜中停留了184周之久,並產生了4首冠軍單曲。「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在樂評中稱讚這張專輯是現代音樂經典之作。
1979年,「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最佳黑色藝人、最佳黑人專輯。
1979年,「錢櫃雜誌Cashbox」最佳靈魂專輯。
[編輯] 1980年代
1980年,「第22屆葛萊美獎」最佳節奏藍調男歌手獎。
1980年,「第7屆全美音樂獎」最受歡迎靈魂/節奏藍調男藝人獎、最受歡迎專輯獎、最受歡迎單曲獎。
1981年,「第8屆全美音樂獎」最受歡迎靈魂/節奏藍調男藝人獎、最受歡迎專輯獎。
1982年,專輯《Thriller》發行(目前銷量約1億900萬張),產生了4首冠軍單曲,佔據美國音樂排行榜冠軍位置37周,並在專輯榜內停留長達122周之久,更是歷史上唯一連續兩年拿下年度冠軍的唱片。同時是史上第一張在英國和美國榜上同時奪冠的專輯,在「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榜上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在流行、舞曲及黑人榜拿下專輯與單曲榜冠軍。此張專輯並獲得「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五顆星評價。
1982年,單曲《Billie Jean》的音樂錄影帶成為了首部在「MTV音樂頻道」播放的黑人歌手節目。
1983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讀者與樂評票選年度藝人、年度錄影帶、年度靈魂藝人;讀者票選年度製作人;樂評票選年度男歌手。
1983年,「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榜上第一位同時間擁有14首十名內排行單曲的藝人,同時還破天荒的一次獲得了年度流行藝人、年度黑人藝人、年度流行專輯、年度流行專輯藝人、年度流行單曲藝人、年度流行男藝人專輯、年度流行男藝人單曲、年度黑人專輯藝人、年度黑人單曲藝人、年度黑人專輯、最佳舞曲藝人、最受歡迎單曲、最受歡迎專輯;並且在搖滾專輯榜、搖滾單曲榜、靈魂/節奏藍調專輯榜、靈魂/節奏藍調單曲榜、舞曲榜上同時奪冠。
1983年,單曲《Thriller》的音樂錄影帶在「MTV音樂頻道」放映時,創下超過1000萬戶收視率,為日後MTV主導流行音樂市場奠下基礎。
1983年,單曲《Thriller》的音樂錄影帶被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音樂錄影帶」之一,並在音樂錄影帶的藝術性上「前進了一大步」。
1983年,專輯《Thriller》在美國被鑒定為27白金唱片;在英國也獲得11白金認證。
1984年,《健力氏世界記錄》世界史上最暢銷的專輯——《Thriller》。
1984年,《Victory World Tour》在堪撒斯城箭頭體育場舉行,3場演出共吸引了13.5萬人到場。
1984年,成為當時擁有鉆石專輯(1000萬銷量)的最年輕藝人(25歲)。
1984年,在白宮接受美國總統雷根頒發了「特殊成就獎」、「人道主義總統獎」(因《Beat It》一曲用在防治酒駕宣導影片上成效卓越)。
1984年,「第1屆MTV音樂錄影帶獎」歷年最佳錄影帶獎、最佳舞蹈設計獎、最佳人氣獎。
1984年,「第2屆全美音樂錄影帶獎」最佳長篇錄影帶獎、最佳家庭錄影帶獎。
1984年,「第3屆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專輯獎、最佳國際藝人獎。
1984年,「第11屆全美音樂獎」特殊貢獻獎、最受歡迎流行/搖滾男歌手獎、最受歡迎流行/搖滾專輯獎、最受歡迎流行/搖滾單曲獎、最受歡迎流行/搖滾音樂錄影帶獎、最受歡迎靈魂/節奏藍調男藝人獎、最受歡迎靈魂/節奏藍調音樂錄影帶獎。
1984年,「第26屆葛萊美獎」最佳搖滾男歌手獎、最佳藍調男歌手獎、最佳藍調歌曲獎、最佳製作人獎、最佳流行男歌手獎、最佳年度專輯獎、最佳年度唱片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今晚的頒獎晚會被稱為「Michael Jackson之夜」,共計有超過6500萬人收看,創下了「葛萊美獎」現場直播的最高收視率。
1984年,「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會」(NAACP Image Awards H. Claude Hodson)克勞德哈德森自由勳章。
1985年,「第27屆葛萊美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1985年,單曲《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召集了45位著名歌手所共同演唱。在美國成為史上銷售最快的單曲(3天內賣出80萬)最後狂銷700萬張,也成為史上第二最佳銷量單曲,並募款達到六千三百萬美金。
1986年,「第28屆葛萊美獎」年度歌曲獎、年度唱片獎、最佳流行二重唱或團體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獎。
1987年,專輯《BAD》發行(目前銷量約3000萬張),產生了5首冠軍單曲,同時也創下「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榜上「擁有最多冠軍曲的單張專輯」的記錄,並且又破紀錄的在全球在25個國家內登上了排行榜冠軍寶座。
1987年,開始為期16個月的《Bad World Tour》。在全球4大洲的15個國家舉行共123場演唱會,吸引了約440萬人到場觀看。使其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巡演,它也是史上獲利最豐的巡演,共收入1.25億美元。
1988年,「音樂錄影帶先鋒獎」音樂錄影帶傑出貢獻獎。
1988年,《Bad World Tour》是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巡演,吸引了超過80萬人到場觀看,創下收入高達1300多萬英鎊的紀錄。
1988年,由倫敦溫布利大體育場頒發特別榮譽,表彰麥可在此創下的新記錄,7場售票演出共吸引了504,000人觀看。
1988年,在利物浦Aintree賽馬場的演唱會共吸引了125,000人前來觀看,創下了該體育場最多觀眾人數記錄。
1988年,有色人種聯合大學基金會授與「Fisk大學人道文學博士榮譽學位」、「Frederick D. Patterson獎」。
1988年,「第15屆全美音樂獎」最受歡迎靈魂/節奏藍調單曲獎。
1988年,「第7屆全英音樂獎」最佳國際藝人獎。
1988年,「第2屆靈魂列車音樂獎」年度最佳節奏藍調專輯獎、年度最佳男藝人單曲獎。
1988年,「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最佳黑人藝人。
1989年,「MTV音樂頻道」十年先鋒音樂錄影帶藝人獎。
1989年,「第16屆全美音樂獎」特殊成就獎。
1989年,「第6屆MTV音樂錄影帶獎」錄影帶先鋒獎-世界史上最偉大的錄影帶。
1989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十年來最佳錄影帶。
1989年,「世界音樂獎」名人殿堂、錄影帶終生成就獎、最受歡迎錄影帶獎。
1989年,「第21屆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會」最佳男藝人獎、年度最佳專輯獎、李奧納多.卡特人道主義獎。
1989年,「第8屆全英音樂獎」最佳國際藝人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最佳國際男藝人獎。
1989年,「告示牌Billboard雜誌」年度冠軍黑人藝人、年度流行/節奏藍調冠軍專輯。
[編輯] 1990年代
1990年,「第32屆葛萊美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獎。
1990年,「全美影業基金會」十年最佳藝人。
1990年,「第4屆靈魂列車音樂獎」十年最佳藝人獎。
1990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評為當代最偉大的藝人。
1990年,美國總統老布希在白宮頒發「十年最佳藝人獎」。
1991年,專輯《Dangerous》發行(目前銷量約3000萬張),成為英美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專輯:在美國公開發售後的37天內便賣出了1400萬張,同時在英國3天內就賣出了超過20萬張。
1991年,單曲《Black Or White》是迄今為止被播放次數最多的音樂錄影帶,耗資超過400萬美元,首次廣泛的運用電腦特效製作出人臉變形技術。
1991年,與SONY唱片簽約,擁有其50%的音樂版權(包括披頭四樂團、貓王等歌手),合約價值9.1億美金,每製作一張專輯資助2300萬美金,專為他成立一個「傑克森娛樂中心」,做為統合他一切音樂、電影、電視的指揮總部,外加年薪1000萬美金。麥可此時身價已高達30億美金。
1991年,《Dangerous》專輯成為史上銷售最快的專輯:公開發售37天內便賣出了1400萬張。
1992年,「NABOB」終生成就獎。
1992年,《Dangerous World Tour》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演唱會在全球61個國家的電臺和電視上現場直播,共吸引了全球大約2.5億的觀眾收看。
1992年,《Dangerous World Tour》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演唱會的現場直播節目,獲得「Cable Ace Awards」的大獎。
1992年,HBO支付給《Dangerous World Tour》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演唱會的全球直播費達2000萬,創下有線電視網路電視轉播費用的最高價。
1992年,《Dangerous World Tour》全球演唱會共計六十九場,觀眾超過三百五十萬。總收入達到一億美金,麥可將之全部投入慈善事業。
1992年,專輯《Dangerous》累計賣出2200萬張,成為當年全球最暢銷的唱片,專輯中另外發表的9首單曲也達到了1700萬張的銷量。
1993年,《金氏世界紀錄》終生成就獎。
1993年,「第6屆世界音樂獎」本世紀全球最暢銷藝人、全球最暢銷流行藝人、全美最暢銷藝人。
1993年,「第20屆全美音樂獎」最受歡迎流行/搖滾專輯、最受歡迎靈魂/節奏藍調單曲、特殊國際藝人獎。
1993年,「第7屆靈魂列車音樂獎」年度人道主義獎、最佳節奏藍調專輯、最佳節奏藍調單曲。
1993年,「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會」年度人道主義獎、傑出音樂錄影帶獎、25週年紀念年度藝人獎。
1993年,在「27屆美式足球超級盃橄欖球聯賽」開幕式進行個人表演(由NBC直播),聯合發起「拯救洛杉磯」慈善運動,共吸引了1.334億美國觀眾收視,在全球80個國家吸引了15億觀眾收視。
1993年,《Dangerous World Tour》成為墨西哥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巡演,5場演出共吸引了50萬人觀看,共收入1200萬美元。
1993年,「第35屆葛萊美獎」當代傳奇獎。
1995年,專輯《HIStory》發行(目前銷量約1800萬張),產生了2首冠軍單曲。
1995年,在好萊塢Tower唱片行頂樓豎立高達9.1公尺的麥可雕像。
1995年,「第12屆MTV錄影帶獎」最佳舞曲音樂錄影帶獎、最佳舞蹈獎、最佳美術指導獎。
1996年,「第38屆葛萊美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獎。
1996年,「第8屆世界音樂獎」歷年最暢銷專輯、最佳流行男歌手、最佳節奏藍調藝人、最佳唱片男歌手、最佳美國男歌手,從而成為該獎項歷史上單年度獲獎最多的藝人。
1996年,網路上與麥可有關的網站高達6000個,比第二名美國柯林頓總統還多500個。
1997年,在芬蘭赫爾辛基,5萬張票在5個小時內售完,創下芬蘭歷史記錄。
1997年,《HIStory World Tour》成為德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巡演,共有超過65萬的觀眾到場觀看。
1998年,在「告示牌Billboard雜誌」慶祝創榜40周年的選舉中奪得「擁有最多熱門曲目的男性藝人」的桂冠。
[編輯] 21世紀
2002年,在柏林獲得「2002年德國千年Bambi獎」,以承認他是世界「最偉大的流行歌手」的地位。
2003年,「告示牌Billboard雜誌」TOP 10單曲總數(包括Jackson 5時期)已累積達48支。
2009年,麥可傑克森宣布將舉辦50場《This Is It》告別公演。100萬張門票在開售後4個半小時內就搶購一空,創下流行音樂史上最高紀錄。
2009年3月12日,倫敦謝幕演出正式開始預售五個小時後,《The Essential Michael Jackson》(世紀典藏)精選輯的銷量增加了2377%,從8001位直接跳升至323位。《Thriller 25th Annivrsary Edition》(顫慄25周年紀念專輯)則銷量猛漲了411%,排名第171。《Number Ones》(獨一無二)精選輯增漲了384%,而《Off the Wall》(牆外)專輯增漲了260%。
[編輯] 作品
[編輯] 音樂作品
主條目:麥可·傑克遜專輯列表和麥可·傑克遜單曲列表
[編輯] 原創專輯
1972/01/24:Got to Be There
1972/08/04:Ben
1973/05/13:Music & Me
1975/01/16:Forever, Michael
1979/08/10:Off the Wall
1982/11/30:Thriller
1987/08/31:Bad
1991/11/30:Dangerous
1995/06/16:HISto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ok I
1997/05/11:Blood on the Dance Floor: History in the Mix
2001/10/30:Invincible
[編輯] 精選輯
2001年11月:Michael Jackson Greatest Hits HIStory Volume I
2004年11月:Michael Jackson: The Ultimate Collection
2005年6月:Essential Michael Jackson
2008年2月:Michael Jackson 25th Anniversary of Thriller
2008年8月26日:King of Pop
[編輯] 演唱會
傑克森在日本的演唱會為亞洲最多場次的國家,分別於1973年(5場)、1987年(14場)、1988年(9場)、1992年(8場)、1993年(2場)、1996年(6場)。並分別於2006年2007年兩度造訪日本。2007年3月3日造訪領取日本MTV大賞為生涯最後一次亞洲之旅。
Bad Tour1987年9月12日~1989年1月27日
亞洲第一站是9月12日的東京開始。總計共有15國123場,440萬聽眾參與。
Dangerous Tour第一階段[1992年6月27日—1992年12月31日] 第二階段[1993年8月24日—1993年11月11日]
全球總計共69場次,350萬聽眾。參與演唱會的人數則有235人,80台攝影機全程錄影。本巡迴超過一億美金的總收入全捐予慈善機構「治癒世界基金會」。 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演出則為HBO創下有線電視史上最高收視紀錄,麥可因此獲得有線電視傑出獎。 Dangerous Tour最後階段因惡意指控,造成麥可必須服用止痛藥來紓解壓力,使他進入康復中心來戒除藥癮。
「危險之旅」台北演唱會1993年9月4日、9月6日
為1993年的第3站。
HIStory Tour1996年9月7日~1997年10月15日
總計共35國58個都市82場次,450萬聽眾。動用整架包機抵達世界各地。
造訪台灣台北市期間,包下欣欣百貨公司-玩具反斗城賣場,盛況空前。
[編輯] 參與電影
1978年:The Wiz 《新綠野仙蹤》
扮演稻草人。
1986年:Captain EO 《EO船長》
扮演EO船長。迪士尼樂園3D電影。
1988年:Moonwalker 《月球漫步》
扮演自己。
1997年:Ghosts 《鬼怪》/《鬼府神宮》
分飾以下角色:莊園主人/市長/鬼怪市長/鬼王/骷髏。
2002年:Men in Black II 《MIB星際戰警2》
扮演特工M。
2004年:Miss Cast Away and the Island Girls 《漂流女孩與荒島姑娘》
扮演自己。
2009年: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 《麥可·傑克遜:就是這樣》
演唱會電影;台譯未來的未來。[48]
[編輯] 參與電玩
外星戰將 街機、世嘉Mega Drive遊戲
太空頻道5 Dreamcast遊戲
太空頻道5 2代 為Dreamcast和PlayStation 2設計的跳舞遊戲
冠軍爭霸賽 第2回合 Ready 2 Rumble Boxing, Round 2 是為世嘉第七代128位元Dreamcast家庭機和PlayStation 2設計的格鬥遊戲,傑克森在其中作為隱藏角色出現。
未命名的遊戲 這個遊戲將發行在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2上。這個電子遊戲將配有 Michael Jackson 的音樂、舞蹈和音樂錄影,可以讓全家人一起來玩。將於2009年聖誕節前推出。 New Michael Jackson game coming Wiki
[編輯] 個人專利 
美國專利號5255452, 由傑克森申請,在《Smooth Criminal》中使用。45度前傾專利:傑克遜於1993年10月26號獲得此動作的專利權,專利名為「製作反重力錯覺的方法和手段」(Method and means for creating anti-gravity illusion),詳細分析、專利頁面(en)。
[編輯] 為其他歌手或組合提供之歌曲
[編輯] 日本
[編輯] J-FRIENDS
1.Children's Holiday (1998年1月21日發售)
擔任此歌的製作人,由日本作詞家松井五郎翻譯成日文版本。
2.People Of the World (1999年1月13日發售)
擔任此歌的製作人,由日本作詞家秋元康翻譯成日文版本。
[編輯] 美國
[編輯] Sa-Fire (Wilma Cosme)
1.I Never Heard (1990年發售)
與Paul Anka共同擔任此歌的作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88%E5%85%8B%E5%B0%94%C2%B7%E6%9D%B0%E5%85%8B%E9%80%8A

台長: 阿楨
人氣(16,742) | 回應(7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明窺狂國家》
此分類上一篇:《人間四月天》之後呢?

顯示全部71則回應

圖博館
上屆諾獎給了曾經揭露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非虛構寫作的白俄羅斯的阿列克謝耶維奇,而本屆的鮑勃·迪倫,究竟是多年來的提名熬到了頭,“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是左右翼政治光譜的又一次交替平衡? 我們拭目以待下一屆諾獎吧。順便說一句,我依然不看好村上大叔。阿多尼斯,請勇敢地繼續孤獨地活下去。

村上春樹為何還是沒拿到諾貝爾文學獎?2016-10-13 橋本隆則

最近10 年,日本就習慣把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的日子,作為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宣傳祭”,所謂“祭”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節日。各個書店的店員早早地就在書店明顯的位置放好了各種村上春樹的書籍,日本各地與村上有關的地方,或者有關聯的人都要出來談論一番,等待“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最忙的就是日本各家媒體,每年都要挖掘一下村上忠實粉絲,讓日本國民聽聽他們的心聲。據說某地村上的粉絲,每年都要為村上準備一份獲獎“號外”,就等他能夠獲獎。雖然這份“號外”一直沒有用到,但這位粉絲對乾這個是樂此不疲。
但是為什麼筆者還會認為村上先生拿不到獎?本文將是有關村上春樹與諾貝爾獎的第4 篇文章。
筆者認為諾貝爾文學獎與其他很多獎項一樣,除非表現特別優秀,同一語言,同一國家作家的獲獎間隔期最起碼超過10 年,一般的情況下,評選委員會會照顧地區,國家的平衡。日本也是這樣,從川端康成到大江健三郎,相隔26 年的時間,其間日本也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但都與諾貝爾獎無緣。而根據相隔週期理論,下一個日本作家可能獲獎的時間,就是東京奧運會舉辦年,世界關注日本,也將關注日本文化,這樣的大背景日本作家才有可能獲獎,到時候,是村上先生,還是筆者的學友能獲獎還不能肯定。
日本人每年在舉辦“村上祭”時,都會用“快了,快了”,就很快要獲獎的詞語。可是“快了”到底是多久?這個就是學問,從實際生活中,這個“快了”可以幾天,也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筆者認為,那些書店說先生“快了,快了”就要獲獎,其實就是說先生不會獲獎。
而且,現在世界各種語言都有,中國作家獲獎作品是要翻譯成英語之後才會被世界認知,但是獲獎卻是被計算在漢語寫作的範疇。並且東南亞各國現在經濟發展迅猛,閱讀人口猛增,馬來語,印尼語都是強有力的獲獎熱門,如果整體平衡的話,日本作家獲得諾貝爾獎概率將更低。
2016-10-17 12:12:06
圖博館
或許有人會說,橋本你不是評價文學作品,而是玩平衡術。是,筆者在談平衡,但這是事實。如果不談平衡,就要介紹諾貝爾獎的幾個基本要求。與其他諾貝爾獎不同,文學獎每年只有一名獲獎,而且還需要發表時,這位作家還要活著。進入諾貝爾獎候選大名單,但是都由於在發表前去世,最後都沒有獲獎。
據說現在世界文壇,有多位高壽著名作家正在排隊等待獲獎。而且這些人在日本並不被廣泛宣傳,所以日本人只知道有村上,而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十幾位作家都在等。實際上,村上先生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難度是非常高,而不是像某些人說的“一步之遙”。
就算在日語作家內,村上先生還有一個隱性對手,日本長崎出生的作家石黑一雄,現居住在英國倫敦,在1989 年發表了著名長篇小說《日の名殘り》,獲得英國的最高文學獎布克獎,在英語圈中有極大的知名度,在世界文學圈中有廣泛的人脈。有些文學評論家認為,石黑先生是日本文學的傑出代表,又是日本文學與異文化交流的傑出代表,因此獲獎可能性要大於村上春樹先生。
筆者是村上先生的讀者,每年衷心希望先生能夠獲獎,但先生一旦獲獎,每年初秋的期待村上春樹先生獲獎的各種活動就看不到了,這也是非常可惜。所以,希望村上先生養好身體,高壽,活的比所有對手長,沒有了可以比較的對手,獲獎就是順理成章。

邊芹:諾貝爾文學獎早被某些國際組織操縱了2016-10-14

這類由西方某國頒發、有“國際”聲譽的獎,真實操縱人往往與頒獎國沒有多大干系,他們要么是暗中篡變了原來由該國創辦的組織,要么是以此國的名義成立,實則為國際征服集團服務的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正式國際組織都有這個背景,更不要說那些非政府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國際獎”或“某國獎”都是由這群人操縱,以西方列強或國際社會的名義影響世界甚至發號施令,這才是今天世界被隱藏的現實。
  “看不見的手”伸進文明的心臟
得諾貝爾文學獎、被奉為二十世紀的伏爾泰,是“看不見的手”培養顛覆歷史的偶像之慣用步驟。所以每聽國人感嘆中國文學離諾貝爾獎還有多少年的距離之類的傻話,啼笑皆非之餘,既覺得國人完全被蒙在鼓裡、天真無比,又覺得傻也能傻得歪打正著,那年選中棄中國籍取法國籍的作家顯然是匆忙而笨拙的一手,只起了破神話的作用,與文學水平十萬分扯不上。
2016-10-17 12:12:33
圖博館
這類由西方某國頒發、有“國際”聲譽的獎,真實操縱人往往與頒獎國沒有多大干系,他們要么是暗中篡奪了原來由該國創辦的組織,要么是以此國的名義成立實則為國際征服集團服務的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正式國際組織都有這個背景,更不要說那些非政府組織;很多我們以為的“國際獎”或“某國獎”都是由這群人操縱,以西方列強或國際社會的名義影響世界甚至發號施令,這才是今天世界被隱藏的現實。只要破除迷信用正常的腦子推理一下,就一目了然:一個小國、幾個評委何來操縱他國歷史的能量?在當今被壟斷的世界文化藝術市場,“傑作”早就不再由創作者本人和鑑賞者決定,這兩個昔日藝術作品價值的真正決定者,被偷偷奪去了權力,尤其當有語言和文化內涵的作品不再由本文明的鑑賞者評判,而由毫無資質的“國際”機構定奪,這場史無前例的奪權戰之殺人不見血,讓看到的人倒吸一口涼氣。“看不見的手”就這麼用畫廊、書店、電影院將手伸進他文明的心臟。
  一個民族將其文明的命根子——審美權拱手讓人(認這些所謂的“國際獎”為最高評定標準),形同文明的心臟已經停跳,但由於並非白奪,而是一種交換,得到物質好處的個體被收買而不知,分散的利益滿足掩蓋了奪權的血腥。你能想像有一天由我們中國人來評判誰才是瑞典文學的最高水平?誰能給我們這個資格和權力?何況這個“國際”機構不過是以瑞典打掩護。如果單為文學鑑賞而給你這個獎,那就等於是免費的好處,可與西方人打交道切記沒有免費的好處!
  任何兵不血刃的權力交接,肯定有收買這一程序,只是檯面上不叫“收買”。這一史所未有的交易,發生在文人墨客被市場從權貴身邊解放之時,在初始的確是一種進步,但這種進步掩藏了更大權力悄悄地但不可逆轉的腳步,何況在西方打造這個市場的人從一開始就是那個跨國征服集團。他們並沒有按照市場的自然規律行事,而是以改變藝術觀人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詐騙,用操縱審美來奪取定價權,再以定價權人為操控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的價值!終極目的不是藝術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是為了壟斷和征服。
2016-10-17 12:14:19
圖博館
檢驗一個社會究竟落到了哪一步,測試劑是看“傑作”由誰說了算。對於那些並未創造自身文明的小國寡民,這並不構成問題,因其本來就是被他文明覆蓋;而當一個創造了獨立文明體系的國家,墮落到其藝人墨客將自己作品的最高評判權移到本文明之外,意味著這個文明的大腦休克甚至腦死亡。一個文明有兩個權是不能丟的:道義權和審美權。一旦被搶奪走這兩個權力,文明就成了身體尚未冷卻的殭屍。那些“國際獎”的宗旨恰恰是圍剿異己,搶奪這兩大權力。
  世界變成一個巨大的傳聲筒
在已變成一個巨大傳聲筒的世界,這一幕難道不早在意料之中?只不過聲音並不是朝四面八方傳送的,而有著它設好的渠道和方向,話語從高處流向低處,這個坡度是人為搭建的,有人心甘情願或無知無覺地待在低處。從“看不見的手”挑選出那粒小石子(贏利將落入“集團”手裡的政治正確的樣板作品),到看見石子被如何使勁拋進水中(從傳媒昧著藝術良心聯手捧場到西方各類大獎的接力配合),一直到瞥見石子激起的水圈之多、之大,全過程首尾相接,一環套一環,有自覺的接棒手,有傻乎乎追逐聲音的傳聲筒,二者卻能在慣性中齒輪般配合著轉動,細品之後還真有點心驚肉跳。一部“傑作”的全部策劃、推銷過程,已經到瞭如此隨心所欲、指鹿為馬的程度,世界已經變得這麼大而渺小、這麼繁而一律、這麼反而聽話、這麼知而無知,末日帝國的噩夢再度襲上心頭。
  於是真正的傑作,因為題材不符合政治正確的樣板,便被巨大的迴聲擠到無人能見的角落,畢竟看到全局的人微乎其微,沒被利益鏈收買的人也很少很少,有良心兼有眼光的人更少更少,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犬儒,且將越來越犬儒。當利益的鏈條、征服世界的企圖取代藝術那本來就少之又少的理由,世界的確越變越小。
  要拿獎,先表態
最後,由我這個黨外人士,站到一個在法國記者面前表白自己“早就不信共產黨”的中共黨員與一心要剿滅這個組織的西方之間,來評點他們互拋的眼神,豈不是天大的笑話!人家玩膩了邊緣小丑,直接收買體制大腕,多麼漂亮的變線棋!在這個世界,你如果沒有尊嚴,不要說世界統治集團,就是一個小國都可以玩弄你。
2016-10-17 12:15:25
圖博館
現在就看大腕下一步玩誰的遊戲,領獎時敢不敢為自己的國家辯護(這在今天是需要真正勇氣的),還是貶一貶自己的國家(有外部強權撐腰,這做起來非常容易和不付代價)以襯托自己的“獨立”與“高尚”?一如他在西媒面前已做得非常圓滑的“點到為止”。不管玩哪一邊的遊戲,都不再可能全擺平了。真要“獨立”就不要領“獎”,地上哪來餡餅?自諾獎公佈後,法國媒體就一再對不解和不滿的讀者解釋:莫骨子裡是我們(西方)的人,並翻出以前對他的採訪作證。在西方媒體筆下,莫就是個體制內挖出的政治符號,人家現在就等著得主包好禮物直接付款了,並已經預告:領獎時將會表態。是什麼讓西方媒體吃了這顆定心丸?又是“狡猾”地玩了他們一把?遇上這個“債主”可不像前一個能欠著不還!禮物和毒藥歷來是摻在一起分發的,此次何來例外?觀察世事,不光別被指著月亮的手指糾纏,也別因為看到月亮而沾沾自喜。
  我在《荒唐的文學世界獎》(2008年)一文中寫過:“我總在想剩下的世界那幾個'幸運兒',尤其是那些先領到'背叛者'證書然後才被排進候選者隊列的人,幾十年甚至百多年後,占到的便宜會變成什麼?如果千年帝國沒有建立起來,百世流芳的夢想就會隨之破滅,那麼今天的這滿把榮譽,簡直就是輪盤大賭,誰輸誰贏還不知道呢。”在國未被滅之前,一切都還是個賭注。
  遍觀華夏文學史,賺得永世功名、萬世眼淚的文人無一例外都是剛直不阿、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末世失敗者或犧牲者,這是受盡欺辱的華夏最後的脊梁。從屈原、辛棄疾、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到寧可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朱自清,這一祭奠精神歷經磨難、穿越世紀而從未中斷,難道這幾十年的“墜落”真的移變了這千古基因?這個世界正氣已經決然讓位於猥瑣?
2016-10-17 12:16:53
圖博館
王菲演唱會走音搶拍狀況頻發竇靖童和聲2016.12.31 新京報

  之前“高票價”、“崩盤說”被炒得沸沸揚揚,不過昨晚並沒有出現冷清的場面。據知情人透露,外場黃牛黨兜售的門票價格不僅沒有大幅度跳水,反而不降反升,1800的票賣到了3500元至4000元,普通位置的7800元和5800元門票,基本也要加價1000元左右。在開場前5分鐘時,除了前五排還有個別空缺位置以外,場館裡幾乎已經坐滿了觀眾,而開場半小時後,場館外依然擠滿了沒票進場的歌迷。
  更多的觀眾則是看免費直播,或是花30元看VR直播。昨晚,在線觀看人數突破了2100萬人次。演唱會上王菲幾乎一首接一首演唱了30首新老金曲,女兒竇靖童也作為和聲一員亮相演唱會,王菲現場還翻唱了女兒《The Way》的中文版歌曲《童殿》。雖然開場幾首歌有些不穩,但是能看到母女同台,也是令許多人感慨萬千。
  聲音狀況
  直播從20:33開始。一開場,王菲身著一襲頗具設計感的白色蓬蓬裙,戴著黑色皮手套,唱著今年剛剛發行的、自己填詞的作品《塵埃》。不過,《塵埃》《百年孤寂》《催眠》《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開場後的一連幾首歌,王菲的聲線都出現了發抖的狀況,特別是在《匆匆那年》中,走音、搶拍,狀況頻發,令不少網友都十分擔心。不過,在之後的演唱中,菲姐又重新找回狀態,漸入佳境。
  女兒和聲
  在今年9月9日的巡演北京發布會上,王菲就曾回應過“是否會請女兒竇靖童擔任嘉賓”的問題:“這場沒有,以後也許會和她在小型場地做些小型表演。我蠻欣賞童童的創作和曲風,這次說不定我會唱她的歌,但我現在還沒確定。”
  昨晚,曾經在王菲的《只愛陌生人》中獻出一聲“Come on,baby”,如今已經發行專輯的竇靖童昨晚也當起了媽媽的和聲。
  回應
老婦人揣著錢袋子又可以逍遙幾年了
除了裝逼還會什麼
跑調,假唱
為什麼這麼多人,還在黑王菲,雖然我也買不起票,但是又不是天價蝦,別人願意花多少錢別人是事.又沒有強迫買,說跑調假唱的我也是醉了,你看看那些現場直播的有幾個不出些狀況的,更何況連唱三十首啊,那些所謂的巨星有誰這麼來,反正我心目中王菲是除了鄧麗君外,華語樂壇唯一的天后!
好聽,空靈的嗓音!
2016-12-31 12:42:43
圖博館
高清全场: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 腾讯视频 2016.12.31日
  回覆
 怎麼搞的,路人歌没唱好,冷门歌难度大反而唱得好。
 史无前例不间断的2个小时33首歌曲,是我的话早就气喘如牛了,王菲却越唱越勇,最后还以最完美的状态谢幕,真的太了不起了!虽说一开始有因紧张而出现抖音情况,但绝对没有跑调,而且用耳机听根本就没有气不足的情况,那些不认识菲曲风的人请不要假专业真侮蔑。两首歌之后,就稳定了,而且越唱越完美。曲目也太棒了,有很多经典的冷门歌曲,以前从没出现舞台。尤其后面连贯的几首经典冷门歌,更是好听得让人想哭,有好几首歌竟让我感觉与过去的天籁无分别,完美,离场前一首如梦似幻的新歌-梦,更是我至爱的曲风,当初爱上菲就是因为听她的歌会醉,不只是音色,是王菲独有的灵魂乐感(幻樂的灵魂:《塵埃》——《夢》)。她辉煌的时代给我们的回忆和震撼,已经足够我们无条件爱她一辈子!这就是全球两千万歌迷聚在一起听歌的主要原因,其他什么都是浮云。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留言。有幸在年轻时听年轻的王菲,在中年时听中年的王菲,到老了希望也能听到老年的王菲。陪喜欢的歌者一起变老的感觉,真好。
 为什么走音?
 戴耳机听,就很好听,不一样的。
 说不好听的请用耳机,王菲的唱法发声太轻了,很多音耳朵抓不到的话会以为走音。
 有氣無力的...唱功已大不如從前了,但還是喜歡王菲。
 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有人那么负面的攻击。我觉得虽然不是巅峰时期了,但是还是很不错啊,再听会想起以前很多回忆~
 我想这个版本应该不是真正的直播版本,我当时听了搬运的直播版,真的有点走调,嗓音也怪怪的(看直播的,覺得是瘋狂走音的“車禍現場”,而現場觀眾卻大都覺得“王菲唱得一點問題也沒有”。有音樂人認為直播水平應該要負一定責任)。不过我还是喜欢他们修正一下,好很多。(当时看的那个搜了一下,已经被删除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2KEs8pW-PU&t=359s)虽然难过,还是喜欢她,支持她,一边听一边哭,青春的逝去,难以挽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1ndVHSqwU&t=2969s

王菲的幻樂一場把社會各個階層折疊,彷彿一幅浮世繪2016.01-01南都全娛樂

這絕對是一般演唱會無法企及的話題熱度,因為即使是檔期最緊張的一線藝人,也會藉著全球巡演的機會,把北上廣港澳台(有時還有成都重慶武漢南京)通通走一遍,大家在不同的城市看,不在同一天刷爆社交網絡,熱度自然被消解了。
2017-01-01 23:40:45
圖博館
王菲不一樣,四年沒開演唱會的她,這次只在上海開一場,導致門票奇貨可居,最貴的票面價,更高達7800元人民幣!
  騰訊的全程視頻直播(甚至還加入了最新潮的VR元素),更讓這場原本只應發生在上海的演唱會,變成了全國人民熱議的社會事件。
  不管你是大罵,還是盛讚,只要貼上了“王菲演唱會”的話題標籤,就能蹭個熱度,博點存在感。
  於是,在場的人曬舞台視頻,不在場的人曬直播屏攝,專業的人質疑假唱,粉絲忙著“護短”……
  這情形,是不是有點像今年拿到雨果獎的小說《北京折疊》?一場王菲演唱會,把我們各個階層的社會折疊,暴露無遺,彷彿一幅浮世繪。
  折疊1
名利場的背景聲
來聽王菲的權貴名流,當然不止馬雲。據說,王菲演唱會開場前,台下彷彿就像是往年嫣然基金的慈善晚宴一般,商人們都在交換名片、噓寒問暖,一邊聽歌,順道再談個新一年的投資(有的社會賢達甚至帶上保鏢出席)。衣香鬢影間,倒有點心痛天后的天籟之音恐將淪為富人的擺設呢。
  折疊2
大半個娛樂圈
其實,座位好的VIP票幾乎沒有怎麼流出市面,大部分票都在名人手上。
於是,大半個娛樂圈都來了,不來出現一下,好像都不能證明自己的身價了。
狗仔隊們都蹲守在VIP區的入口處,在這裡蹲拍明星,甚至比金像獎、金馬獎的紅毯還要目不暇接啊。
拍過《匆匆那年》(王菲唱主題曲)的彭于晏來了,旁邊坐著的正是《匆匆那年》的導演張一白夫婦(也是菲姨的老熟人了)。
拍過《七月與安生》(竇靖童唱主題曲)的新科金馬影后周冬雨也來了。
唱過《因為愛情》的陳奕迅,又怎能不來?
一起拍過《2046》的章子怡也來了,還帶著汪峰的大女兒小蘋果。
跟王菲情同姐妹的趙薇、“麻將腳”劉嘉玲當然也要來。
還有一堆明星迷弟迷妹:馬天宇、劉雯、奚夢瑤、李小璐、靳東、李維嘉……甚至還有劉翔吳莎。
而天后的男人謝霆鋒居然沒來!原來他正安守家中,監督VR直播技術呢……這真的很像霆鋒的做派。
  折疊3
天后到底有沒有走音
昨晚最大的爭議,大概是王菲的演唱水平了。看直播的,覺得是瘋狂走音的“車禍現場”,而現場觀眾卻大都覺得“王菲唱得一點問題也沒有”。
2017-01-01 23:42:12
圖博館
到底是直播讓王菲的聲音出了問題,還是現場觀眾沉溺於王菲所營造的氛圍中,沒有聽出不對勁的地方呢?
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問題出在王菲疏於戰陣上:“王菲跑調其實是不明顯的,是有時候氣息不穩,拉顫音時波動不均勻,聽起來貌似跑調。這就是常年不上舞台唱歌,氣息落不進橫膈膜的樣子。”
也有音樂人持不同看法,認為直播應該要負一定責任:“內地的轉播水平,連MJ再世也好聽不了!不見得是王菲唱得有多差,應該是正常發揮。”
到底王菲唱得好還是不好,直到現在還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
  折疊4
王菲假唱?樂評圈也撕起了逼
王菲的演唱會,甚至還引發了一場樂評圈的撕逼。
網紅梁歡在微博質疑王菲的《白痴》涉嫌“放原曲CD假唱”後,樂評人鄧柯轉發表示“我不覺得”,二人隨即開始了一大輪你來我往的互@。
梁歡表示,《白痴》是“半開麥”,兩段副歌部分使用了大量的預錄,“半開麥”是否屬於假唱範疇則還需商榷。
而鄧柯則認為,王菲這次演唱狀態並不是很穩定,前半場都出現了明顯瑕疵,但她坦然地將瑕疵呈現在觀眾面前,很難想像她會在演唱出現大量明顯瑕疵的情況下,單獨選出一首歌來“半開麥”。
隨著討論升級,兩位音樂人的微博都淪為了水軍的戰場,也有網友質疑樂評人有為蹭熱度而炒作之嫌。
截至發稿前,鄧柯在微博表示已對梁歡“移除關注”,梁歡則稱“因為觀點相左而禁止我關注,我不太理解”。
  折疊5
“菲傭”與黃牛
不管你們吵得翻天覆地,“菲傭”(王菲粉絲)們對偶像依舊是真愛一萬年,更有“菲傭”表示要賣樓去坐王菲演唱會的第一排……
即使此前有媒體報導指,王菲演唱會瀕臨崩盤、高價門票賣不出去,但當晚在場館外,“幻樂一場”仍是一票難求的局面。
據黃牛透露,昨日上午5800元的門票還可以用4000元左右的低價買入,到了晚上,票價卻突然像上證指數一樣往上飆升,直線上躥。
原本僅需1800元的最低檔“山頂”票,最高也被炒到13000元,漲幅高達十倍!
於是,那些本來打著“在現場等便宜票”算盤的粉絲,美夢落空了。開場半小時後,場館外依舊擠滿了沒票的歌迷。
當晚,有不少粉絲只得守在欄杆外看手機直播,假裝自己在現場了。
  折疊6
王菲這一家子
即使霆鋒沒來,王菲也不愁寂寞。因為,兩個寶貝女兒竇靖童、李嫣都來了!(連童童的姑姑竇穎也在台上,王菲心真大)
2017-01-01 23:42:39
圖博館
據說,童童本來是不打算上台的,也已經提前錄好了演唱會需要的和聲部分。王菲也曾在採訪中回應,這次不會有母女合唱的環節。
但是,愛母心切的童童,最終還是坐上了和音席,與母親一同經歷這難忘的一刻。
當在直播裡看到童童“只看得到笑容”的眼睛,那些什麼走音、假唱之類的浮雲,都不重要了。
雖然王菲整場演唱會都沒有說一句話,甚至臨走時連“謝謝”也沒有說,但天后看向童童時,兩眼盡是笑意,那就夠了。
http://m.gzhphb.com/article/60/605309.html

跑調的天后、車禍的現場,王菲演唱會真的唱砸了嗎? 2016-12-31

當天后王菲的幻樂一場變成車禍現場,王菲神話真的落幕了嗎?

昨晚在朋友圈刷屏的話題是——“我的朋友圈太窮了嗎,都沒人去王菲演唱會現場”?“而關於王菲演唱最熱門的網民評論是:“ 王菲演唱會聽得人緊張,生怕她走音,不過聽上一會兒就不緊張了,因為她一直在走音。”
最終,這場整場唱出30首歌、2100萬+直播在線觀看人數、半個娛樂圈來朝聖的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
“現場售票演出+線上付費直播”—— 傳說中的崩盤,並沒有出現,場內座無虛席,場外根據騰訊視頻的數據,最終有超過2000萬人在線觀看了演唱會。
半個娛樂圈都來到了演唱會現場,這或許是對王菲神話另一種最好的證明。章子怡、陳奕迅、梁朝偉劉嘉玲夫婦、趙薇、彭于晏、海清在內的眾多明星,以及馬雲、馬化騰、劉央、徐楓等商界大佬都來一睹天后風采,王菲的大女兒竇靖童和小女兒李嫣也親臨助陣。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或許是一場令人失望的演唱會。他們慕名而來,或者說八卦而來,想親眼看一看這場事先張揚的演唱會。演唱會在夢境的大概念下,分別設置了Opening、沉溺、希望、迷失和醒覺五個部分,當然,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菲幾乎毫不出人意料之外的——走音了。
  在開場的前幾首歌裡,王菲的聲線都出現了抖音狀況,特別是在《匆匆那年》中,幾乎再一次讓演唱會成為了車禍現場,但在之後的演唱中,王菲又漸漸找回了那個王菲。
  對於許多並不熟悉王菲的觀眾,如果“誤入”演唱會直播間看了一會後,非常容易“路轉黑”。相比其它賣力互動的演唱會,王菲的直播演唱會的內容顯得十分單調,王菲依然是那個全程不發一言的王菲,並且,唱的許多歌,大眾都並不熟悉。
2017-01-01 23:44:10
圖博館
但是另一方面,對於真愛粉來說,這又是一場令他們驚喜的演唱會,從張亞東到林夕,都證明這是一場王菲獻給歌迷的歲末禮物。
  全場最嗨的時刻,是竇靖童站在身後替媽媽合音被鏡頭掃到的時刻,每當這樣的鏡頭出現,現場都會掀起海嘯般的歡呼和尖叫聲。
  也許相比今天在台上演唱的歌手王菲,更能討好大眾的,是那個大眾娛樂八卦裡的王菲。但王菲之所以還是王菲,就在於她才不會為了討好大眾,讓謝霆鋒竇靖童與她現場合唱一曲,儘管那意味著妥妥的媒體頭條。
  最終,這場事先張揚的、全場座無虛席、場外超過2000萬人觀看的王菲演唱會崩了嗎?這或許取決於,你所想要看到的,是海水的一面,還是火焰的一面。
  王菲還是那個王菲嗎?全程不發一言不做段子手,選歌冷門有腔調,這還是一場非常王菲的演唱會
  一向惜字如金的王菲,在昨晚的演唱會中,除了唱歌以外全程沒有講話——沒有講話的意思是,一個字都沒有講。即使演唱會結束,她也只是用笑容向觀眾表達了謝意。期待看到一個微博段子手王菲的觀眾,注定要失望了。
  演唱會的選歌,也依然非常王菲,王菲依然沒有為了討好大眾,去唱太多觀眾更想听的大眾歌。觀眾最熟悉的,大概也就《百年孤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紅豆》等幾首歌而已。
  可是她唱出的好幾首翻唱歌曲,即使是致敬鄧麗君,也唱的是鄧麗君相對冷門的《微風細雨》《君心我心》,更不要提只有資深粉才懂的張亞東的《霧》,就是收錄在張亞東唯一一張個人唱作專輯《Ya Tung》裡的作品。還有女兒竇靖童的英文作品《The Way》的中文版《童殿》。
  其它包括《煙》、《小聰明》和《分裂》這些歌曲,也都不算王菲的熱門傳唱曲,但從“幻樂一場”的音樂概念上來看,這些或許是王菲自認為最恰當的歌曲。
  換句話說,這場演唱會無論如何聲勢浩大,依然是王菲獻給自己和歌迷的演唱會,其它人愛不愛聽,市場接不接受,或許從來不是王菲想要關心的事情。
  天價演唱會砸了嗎?“天價”的部分並沒砸,可“演唱會”確實成了車禍現場
  儘管之前“高票價”、“崩盤說”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但這才不是一場沒人看的演唱會。
  在開場前5分鐘時,除了前五排還有個別空缺位置以外,場館裡幾乎已經坐滿了觀眾,而開場半小時後,場館外依然擠滿了沒票進場的歌迷。
2017-01-01 23:44:32
圖博館
更具有參考價值的黃牛黨售票方面,外場黃牛黨兜售的門票價格不僅沒有大幅度跳水,反而不降反升,1800的票賣到了3500元至4000元,普通位置的7800元和5800元門票,基本也要加價1000元左右。黃牛表示,之前剛開票時跟主辦方拿7800的票付3萬5,對外賣4萬。但現在內場價格也不便宜,大概在1萬到2萬之間,票很少。
  指望看王菲演唱會票賣不出去的笑話的人,注定要失望了。
  可是王菲的演唱部分,是真的砸了——又一次!
這是一場王菲演唱漸入佳境的演唱會,漸入佳境的意思是,在整個演唱會的前三分之一的時間裡,王菲的演唱的確非常“幻樂一場”,簡單說,就是基本處於夢遊的狀態——大量的走音、跑調、搶拍,甚至破音都有出現,這種車禍情況在《匆匆那年》里達到了高潮,在那一刻,幾乎所有觀眾都在擔心這場演唱會會不會成為王菲神話的終結。
  可是在這首歌之後,王菲的演唱就像醒了一樣,逐漸找回了王菲應有的水準,尤其到了最後一首歌《夢》的時候,歌迷已經可以確切地肯定,王菲回來了!
  相比神話中的王菲,演唱會現場和直播中王菲的表現,從效果來看,說實話真有點“雲泥之別”的意思,可為什麼這又是一場死忠粉深愛的演唱會?
  首先是演唱會定位:除了現場觀眾,視頻的用戶基本上都是互聯網產品的用戶,他們未必是王菲的死忠粉,本身觀看演唱會視頻的需求也是消遣、娛樂和打發時間,對於他們來說,這樣一場開場走音不斷、熱門歌和冷門歌對半的演唱會。從娛樂性來看,演唱會顯然不是他們的菜,王菲對於他們來說,很可能是一個盛名之下其實難負的王菲。
  可是對於死粉來說,這場演唱會彷彿將王菲帶回了與張亞東合作的音樂上的巔峰歲月。《煙》是王菲迄今為止最後一張個人專輯《將愛》裡,由張亞東創作的一首作品。其它像《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這樣的作品,更是張亞東與王菲合作的經典。所謂“幻樂一場”,就像帶著王菲的歌迷,在音樂中夢遊仙境,回到了王菲的音樂時代。
  其它像普通觀眾根本不熟悉,但對於死忠歌迷來說記憶猶新的劉以達的《流星》,那種王菲嗓音巔峰時期的仙樂飄飄+中亞節奏+優雅迷樂範兒,注定是送給歌迷最好的禮物,那種舊夢重溫的感覺,也只有死忠粉才懂。
2017-01-01 23:46:14
圖博館
其次是直播特性和王菲特質的不兼容:“幻樂一場”演唱會,多機位的運用,VR的全新體驗,浸入式音頻,肯定是為互聯網直播演唱會,設立了一個新的標高。可是任何直播都自帶互動屬性,而王菲一言不發的演唱會風格,對於需要互動的直播來說,就顯然不是略顯尷尬,而簡直是非常尷尬了。
  王菲神話終結了嗎?為什麼讓人失望的王菲,依然是神話 為什麼普通觀眾注定對這場演唱會失望?
  首先是預熱過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從舉辦傳言到發布會坐實,再到後來沸沸揚揚的“崩盤說”,這場打著“僅此一場”、“國內首場VR直播演唱會”等旗號的演唱會幾乎吸引了公眾一年的注意力。這樣的輿論熱度,幾乎超過了所有的娛樂大片,或者說,王菲演唱會,已經成為2016年最聲勢浩大的娛樂大片。
  雖然前戲十足,可是這場王菲演唱會卻並不是獻給萬千大眾的,而更像是王菲一場和歌迷之間的小型音樂會——音樂的私密性,彷彿王菲和歌迷的密碼一樣,串起了整場演唱會。
  但在萬眾期待之下,觀眾不會在意“幻樂一場”的音樂概念(《塵埃》——《夢》),他們在意的是:這是演唱會是否滿足了自己的娛樂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似乎是一場不及格的演唱會。
  其次是開頭走音,令天后崩盤從某種意義上被坐實。對於觀眾來說, 我是來看一場天后演唱會的,為什麼給我長達20多分鐘的走音開場?如果是看有球星出場的足球賽,我願意等待球星慢慢找到狀態,可這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王菲演唱會。那麼,觀眾有理由忍受一個天后的走音嗎?
  最後,當天后王菲已經被塑造成網紅,一場缺乏網感的直播注定跑題。直播,是無聊經濟的產物,在此前的汪峰等人的直播演唱會中,觀眾早已享受過互動的樂趣,可是王菲已經被媒體打造成了網紅,卻又堅持了最王菲的姿態,不講段子,不放開手腳撩觀眾,對於不是王菲歌迷的觀眾來說,除了竇靖童,演唱會還有什麼可看的呢?
  可為什麼又要說:讓觀眾失望的王菲,依然是神話?
當王菲《只愛陌生人》中獻出一聲“Come on,baby”,已經發行專輯的竇靖童站在身後替媽媽合音,鏡頭一照到竇靖童,現場溫馨卻又酷勁十足,在今天的華語樂壇中,能夠創造這種焦點時刻的,是王菲,似乎,也只有王菲。
2017-01-01 23:47:00
圖博館
當她一口氣唱出林夕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催眠》、《感情生活》、《色誡》、《小聰明》、《分裂》、《美錯》、《煙》和《紅豆》等等時,觀眾也再度發現,與其說王菲演唱會沒能跳出林夕的五指山,不如說那個依然是最能將華語音樂頂級詞人的歌詞詮釋到極致的王菲,才是那個幻化音樂五指山的人。
  演唱會的最後一首歌,是《夢》,是王菲的新歌,在這次演唱會是首唱,也是演唱會的結束曲。“人聚了散了,就剛好;不聚也不散,好極了;時間也到了,不打擾;有什麼未了,大不了”。
  唱到最後,曲終人散, “幻樂一場”夢境終結,王菲微微一笑徑直下台,依然是那個唱完就走的王菲,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幻樂一場”,是何時?
  一場被大眾期待、討論、引發爭議一整年的演唱會,2100萬+直播在線觀看下,天后王菲再度走音,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場演唱會也遠遠算不上精彩,可當唱到最後一首歌,當“這是不是王菲最後一場演唱會”的懸念再度升起的時候,一直在吐槽的大眾卻驚覺:王菲即使唱跑調了,卻依然足以讓人懷念。
  明星的生命週期是有限的,歌手也是,可無論是作為歌手還是明星,天后王菲卻從未開到荼蘼。對於許多歌迷來說,情懷,依然是整場演唱會最大的看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演唱會又及格有餘,因為沒有什麼“車禍”被情懷更重要。如果天后王菲真的從此落幕了,華語樂壇又還有多少歌手的一場演唱會,值得被大眾如此樂此不疲地吐槽呢?
  從演唱會前的崩盤質疑,到演唱會後的車禍吐槽,再到對王菲垮掉的習慣性大眾討論,其實不過是再一次證明:王菲,依然是這個漸成幻樂一場的華語樂壇— —最後的天后與神話。

跑調的王菲與冷清的竇唯傳奇落幕只剩當時的月亮2016.12.31

  這應該是王菲的最後一場演唱會。
  今晚的她,兩道極黑的眉毛,左眼一道銀色的裝飾,好像閃電。一開場,天后的聲音有些抖,後來似乎漸入佳境,但是幾首歌過去,似乎有些體力不支,接著,《匆匆那年》幾乎是車禍現場……
  真的是幻樂一場。
  這場演唱會因王菲過億元的唱酬、7800元的高昂票價,尚未開場就掀起了沸沸揚揚的討論,更是讓“演唱會崩盤說”甚囂塵上。
  最終,座無虛席的現場,以及峰值超過2000萬的在線觀看,天后似乎終究證明了自身的商業價值。
2017-01-01 23:55:02
圖博館
傳奇謝幕?
  高處不勝寒
  我們愛王菲無非是愛她的婉轉與空靈,直達人心,但是這種獨特的唱腔和品味大致也是“來自於竇唯的調教”,有人說。 “但是王菲不是一個創作者,她更多是受竇唯影響”,因為當年竇唯的風格很大程度上有英式音樂的影子,比如4ad這個音樂廠牌。
  王菲的反面——竇唯:大隱隱於市
  在這個對於王菲來說熱鬧的月份,竇唯也出了新專輯,幾乎沒有宣傳,一個熱鬧,一個冷清,讓人唏噓。
  竇唯新專輯的實體唱片只在福聲唱片的淘寶店賣,截至目前《間聽監》和《時音鑑》兩張一起賣了一千多張。
  一張《間聽監》售價150元,《間聽監》和《時音鑑》一起售價350元,加在一起賣了幾十萬塊,不及任何一個所謂超級偶像數字音樂專輯銷售額的零頭。之後,百度音樂獨家發行了《間聽監》和《時音鑑》的數字版,而且免費。
  只不過,許多人已經聽不懂竇唯了,說他牛逼的人覺得他的音樂忠實自我,竇文濤曾說,特別羨慕竇唯只需要面對音樂,而他自己卻每天要粉墨登場。
  回應
一個唱歌跑調的老女人,竟然還有這麼多捧得,真是錢多的沒地方花了。
人傻、錢多!
你比別人聰明,為什麼錢沒別人多呢?
 圈錢圈你們錢了?黑的人基本你的生活你的偶像都與王菲無關吧?那既然你也不會去看她演唱會那門票1000與10000於你而言又有什麼區別呢?該有人看的總會有人看,我沒去看,但我也不回去酸人家,畢竟這個年代都是憑本事賺錢,就算如你們這些現場都沒去的人所說很車禍,但她打下的底子也夠人去花錢買情懷。
 那些說人沒錢出來圈錢的,麻煩你們都讓開吧!你既然不恥這個行為也就別說這個話了,顯得你自己也很缺錢的樣子。再說,圈到你的錢了嗎?閒的慌的就去多看看書,多學學挖掘機技術啥的,多賺點錢,等你被人圈了錢再去評價別人吧!
 說算錢的真的社會心理不平衡的極端分子,我也是醉了。沒誰逼誰花錢,也沒誰逼你用點電和網絡聽歌好嗎?別人買幾萬去看演唱會,別人不覺得貴覺得值得就可以了!還有,就算是圈錢,天后就是有這個本事,你有本事你上呀?我靠
 只要他認真的在唱歌,他就是天后。那是懷念和經典,無人能敵,她不像現在那麼多人飆高音, 她的天籟之音是天生的,別人是學不來的!我就是要這種認真的天籟之音。在怎麼黑,她的粉還是那樣喜歡她,黑有用?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2-31/doc-ifxzczsu6355537.shtml
2017-01-01 23:55:35
圖博館
PTT提問:台灣跨年晚會是不是很慘?台網友答:換我們吃樹皮了

昨晚,2016年走向尾聲,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使出渾身解數吸引觀眾,台灣各地也都有跨年晚會,但是似乎特別冷清。有台灣網友在PTT上發文提問:台灣跨年晚會是不是很慘?
“剛新聞在報江蘇衛視跨年片段,只能說大咖歌手都跑對岸唱真的不意外,不管是酬勞還是舞台質量都完胜。”
  也是,大陸的各大跨年演唱會光從嘉賓名單來看都是濃濃的火藥味。
而台灣的台北、桃園、台中、嘉義、台南、花蓮各地都有跨年晚會,但是格外冷清,說得上名字的嘉賓,也就伍佰、A-lin、彭佳慧、Selina、張震嶽……
除此之外的看點,就只有台北101大樓跨年煙火了,此前還有資金困難擬停辦的傳聞。
因此,該網友的帖子引發了不少台灣網友的共鳴和吐槽。
今年的跨年真的很沒feel。
超級慘,都快睡過去了。
節目爛就算了,廣告還一堆。
轉好幾個台都沒幾個認識的,好慘。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好吧,對岸有錢,就是任性。
當然了也有些網友很不服氣,大陸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
台灣怎麼可能輸給大陸,假的吧。
跨年=對嘴。
還有人自我安慰,至少不用在霧霾中跨年。
跨年不好看算什麼,我們民主啊。
好在,終於網友終於看清了現實,台灣沒錢,也沒創意。
也看清了差距。
別人玩科技,我們在玩火。別人上太空,我們殺豬公(注:台灣一種古老習俗)。
大陸湊不出這些東西才奇怪吧。
  回應
肚子扁扁挺阿扁,口袋空空挺空心菜。恭喜灣仔2016的一個小目標達成了。
劉保洁:大陸的跨年演唱會啊,沒有我們呆灣藝人和科技,他做不出來。
看這論壇就知道啦,還在用95年的。
台灣越是沒錢,我們越是要防範台灣的詐騙犯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7_01_01_387196.shtml
2017-01-02 09:34:20
圖博館
【幻樂一場】騰訊視頻發布最新版演唱會視頻王菲音質正常了

大家可以去聽聽看,修正了之前直播時候的調音問題,現在王菲的聲音終於比較正常了。在直播時候可能由於技術等各種原因,王菲的聲音低頻細節缺得很厲害,然後中高音失真大,跟王菲原本的聲音差距太遠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去了現場音樂會的粉絲說現場聲音和直播差距很大的原因。(不過現在修正的只有完整版視頻,分段視頻還沒改過來)
  回應
 可以理解,就像大片剛上映手機電腦上看電影,完了說不好看沒效果
 謝謝博主,希望出藍光給歌迷收藏
 好像是好了很多,聲音飽滿了不少,不過騰訊早幹嗎去了幹嘛不早修正……
 因為本人聽王菲歌已經很多年,對她的聲音很熟悉.看直播時候一開始聽以為是王菲近期聲音變了,後來看本吧很多鐵粉發的現場視頻對比:就發現是騰訊直播時候調音失真太厲害,導致很多誤解,比如氣息不足呀,其實直播時候的音質整個低頻細節缺失得估計沒剩40%,就會誤以為底氣不足之類的,所以為什麼鐵粉在現場的會說效果很好。直播音效的高音也失真厲害,就飄,這一飄就很容易聽起來像是走調呀之類的。我對音響有點熟,不過專業聲樂知識不太懂,各位可以研究下這種調音失真會造成多大的誤解
 原版只有22khz(標準的一半),現在估計就是把音頻換成了正常的44.1khz
 前幾天I do演唱會也是騰訊直播的,那些個什麼蔡依林,李榮豪唱的都不能聽,特別是李榮豪,一首模特全不再調子,也沒媒體說一下
 这是处理过的,真正的原版录音已经被清理掉了......
 就做了下均衡而已,沒有修音,遠沒達到好聲音和我是歌手的處理程度
 还是youtube上正能量多,三观正很多,微博上全部都是骂人的。
 天涯…微博现在都被喷子占了,估计有专业黑子,领钱那种。现在评论娱乐圈的帖子根本没法看,诱导人去骂人的。
http://tieba.baidu.com/p/4922579812

浙江衛視跨年演唱會耳返疑似出問題多位歌手現場調整耳返

昨晚看過浙江衛視跨2016年演唱會的朋友們肯定都有一個疑問,演唱嘉賓的耳朵都怎麼了?從田馥甄,楊宗緯,到朴樹,鹿晗,都在摸耳朵。其實,嘉賓不是摸耳朵,而是在調整耳返,從昨晚的演唱會來看,似乎耳返出現了問題。
  回應
自己的歌還記不住歌詞?
鍵盤俠,你以為是去唱ktv?無知! 你可以試著當著朋友的面,帶上耳機,音樂聲音放大,跟著音樂放聲唱。唱完一首後詢問你朋友唱的咋樣。如果你朋友表示你唱的好,要么他在說慌,要么你不是人類.
2017-01-02 09:40:19
圖博館
《忐忑》原唱狠批王菲演唱會 3大缺點令人難過2016/12/31

王菲雖然一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歌壇天后,但她淡出歌壇後,作品就變得非常少,這幾年也大多僅替電影演唱主題曲。在歌迷苦等4年後,昨日晚間王菲終於在上海舉辦了「幻樂一場」演唱會,儘管票價之高,但仍是座無虛席。然而,中國知名的女高音歌手龔琳娜隨後就在微博發文,痛批王菲「音色丟了,氣息沒了,音準走了」。言下之意是:王菲過去擁有很高的音樂成就,但是好的歌手的成功不止需要天賦更需要後天的勤加練習,這評價應該算中肯吧?然而這席話招來無數歌迷炮轟,以龔琳娜在樂壇的地位,有什麼資格來評價天后王菲。很多人質疑她配不配評價王菲的演唱。菲迷並不服氣:那些說王菲車禍現場的是沒聽過五月天的演唱會嗎? 誰不知道王菲的現場前半小時需要漸入佳境。菲迷們還認為,演唱會和視頻直播的效果判若云泥,不應以視頻直播的效果來判斷王菲唱功的高下得失。

梁歡誤批王菲假唱道歉

前晚,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二○一六”在上海舉行,音樂博主梁歡實時在微博指出:“王菲剛才那首《白癡》是假唱,而且放的是CD原音。唱成甚麼樣都無所謂的,但是,別假唱。但後來,梁歡推翻“放CD”的觀點,並判定應為“半開咪”演唱,並已刪除該條微博,隨後也解釋了誤判原因並兩次道歉。而鄧柯則認為,王菲這次演唱狀態並不是很穩定,前半場都出現了明顯瑕疵,但她坦然地將瑕疵呈現在觀眾面前,很難想像她會在演唱出現大量明顯瑕疵的情況下,單獨選出一首歌來“半開麥”。
  回應
龔琳娜也要道歉!

張繼科公主抱趙麗穎牽手對唱情歌 網友吐槽假唱給差評

2017.12.31晚,因奧運會爆紅的乒乓球大滿貫張繼科加盟了上海東方衛視跨年晚會,身穿帥氣紅皮衣的他還和趙麗穎來了一段親密互動,合唱經典對唱情歌《私奔到月球》。在後面的互動環節,張繼科自稱是趙麗穎的迷弟,還向趙麗穎送上公主抱。儘管“藏獒”搭檔“穎寶”贏得尖叫聲,但網友也是不斷吐槽,認為兩人假唱痕跡太過明顯,“這假唱得有點明顯啊,第一眼看就是假唱,這個假唱有點不走心啊,差評。”當然也有網友認為兩人都不是專業歌手,不應該太多苛刻,“不是專業歌手,為了節目效果,錄唱應該很正常吧。”
2017-01-02 09:41:09
圖博館
評王菲走調被罵 龔琳娜回應:以事論事說真話 觀點不會變2017-01-04

2017年新年第一天,龔琳娜和她的丈夫、德國著名音樂人老鑼,在觀看了王菲2016月12月30日晚上海個唱的視頻直播後,龔批評王菲上海音樂會演唱會跑調走音。老鑼更是直接批評王菲,已經不是專業歌手。那麼高的票價,唱得不認真,簡直是在欺騙觀眾。龔在電話裡笑著說:老鑼很理解王菲的粉絲對他的不滿。因為他對王菲的個唱是善意的音樂批評和評論,沒有任何惡意。”
  回應
沒惡意?以事論事?
龔琳娜評王菲,跟電影界好有一比,影評人對張藝謀的電影的評論。

梁歡誤批王菲假唱道歉

前晚,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2016”在上海舉行,音樂博主梁歡實時在微博指出:“王菲剛才那首《白癡》是假唱,而且放的是CD原音。唱成甚麼樣都無所謂的,但是,別假唱。但後來,梁歡推翻“放CD”的觀點,並判定應為“半開咪”演唱,並已刪除該條微博,隨後也解釋了誤判原因並兩次道歉。而鄧柯則認為,王菲這次演唱狀態並不是很穩定,前半場都出現了明顯瑕疵,但她坦然地將瑕疵呈現在觀眾面前,很難想像她會在演唱出現大量明顯瑕疵的情況下,單獨選出一首歌來“半開麥”。
  回應
龔琳娜也要道歉!

【幻樂一場】騰訊視頻發布最新版演唱會視頻王菲音質正常了

大家可以去聽聽看,修正了之前直播時候的調音問題,現在王菲的聲音終於比較正常了。在直播時候可能由於技術等各種原因,王菲的聲音低頻細節缺得很厲害,然後中高音失真大,跟王菲原本的聲音差距太遠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去了現場音樂會的粉絲說現場聲音和直播差距很大的原因。(不過現在修正的只有完整版視頻,分段視頻還沒改過來)
  回應
 可以理解,就像大片剛上映手機電腦上看電影,完了說不好看沒效果
 謝謝博主,希望出藍光給歌迷收藏
 好像是好了很多,聲音飽滿了不少,不過騰訊早幹嗎去了幹嘛不早修正……
2017-01-04 23:19:56
圖博館
王菲幻樂一場2016全場飯拍視頻2017年1月4日
  回應
 直播當天是收音的關係嗎?我覺得這版本聽起來非常完美,甚至比CD更好聽
 聽起來是真的強過騰訊版
 谢谢上传!非常完美,腾讯那个收音的是什么鬼?现场简直好听爆了!
 这也是为啥现场观众根本没有抱怨的,所以说龚琳娜就是个二愣子,自己唱歌的还搞不懂现场收音,直播效果完全不能比,自己去听听每年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最后现场直播时的现场,吓死你,龚琳娜你有本事也直播试试,估计能吓死一批听众,别以为自己上了几个节目唱,就觉得自己效果好,那都是给你后期修音了。
 现场的气氛果然不一样!腾讯的收音就像在录清唱一样,所有的缺陷都会放大。羡慕博主能去现场,感谢上传!
 现场太棒了!谢谢菲迷分享!喜欢她20年了,这一场演唱会,又免费直播,又暖心的选了菲迷最爱的歌曲,让菲迷又惊又喜!听到最后都感动哭了,真的,多怕没生长在有王菲的时代!
 现场版真的是好好呀,又错过了,突然悲伤逆流成河,下一次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现场听起来真的很棒!虽然我知道她可能确实唱的没有以前好了,但是我也知道这票在现场的观众不会觉得亏。
 感謝您的分享 現場版真的太棒了 可見這次菲真的是被騰X的收音技術害到了
 《匆匆那年》比腾讯直播版本的好太多了吧。腾讯收音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很好听啊!求楼主放在国内网上好吗?或者微博,拨乱反正啊,可怜的菲,被黑的好惨
 比腾讯直播效果好很多阿,难怪现场观众都没听出来走音。气短是真的,不过王菲本来也就不是铁肺型的。免费在家看直播还各个都拿自己当专业乐评有意思吗。
 太好听了。真是好感谢这样的菲迷! 让我们陪着女神一起慢慢变老,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可别真是最后一场啊,没去过现场太遗憾了!
 20:10有个女孩说:这声音,完美!
 现场的视觉效果也好棒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DxF0Izd-0
2017-01-05 18:50:31
圖博館
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完美落幕 众圈中好友亲临现场点赞 赵薇 章子怡 陈奕迅 彭于晏
  回應
 都是一堆垃圾闺蜜,睁着眼說瞎话!还想帮着王菲合着火坑腦残粉的钱,粉丝们从她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看清这帮没有艺德的艺人,为了弄到钱公开说谎也无所畏惧,因为她他们知道大多粉丝都是弱智商,甚至智残的群体。
 天涯…微博现在都被喷子占了,估计有专业黑子,领钱那种。现在评论娱乐圈的帖子根本没法看,诱导人去骂人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ZIeGDoBCLk

王菲演唱會走音? 張學友緩頰 謝霆鋒力挺2017.1.3

天后王菲睽違6年,在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卻飽受批評,才在香港舉辦完個人巡演的歌神張學友,出面聲援王菲,而天后的男友謝霆鋒,也在個人網站PO文,稱「她的聲音很美妙」。
  回應
現場和直播兩回事,菲依然無人能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Fx67fQc

票房砸了?王菲實力打臉唱衰媒體
  回應
人家心甘情願,甘你屁事! 你沒能力說那麼多廢話! 別吵,聽歌,你多說一個字菲迷們都嫌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W8uYAO324

(现场版)《白痴》
  回應
go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46zH3EvV0

梁歡誤批王菲假唱道歉

音樂博主梁歡在微博指出:“王菲剛才那首《白癡》是假唱,而且放的是CD原音。唱成甚麼樣都無所謂的,但是,別假唱。但後來,梁歡推翻“放CD”的觀點,並判定應為“半開咪”演唱,並已刪除該條微博,隨後也解釋了誤判原因並兩次道歉。而鄧柯則認為,王菲坦然地將瑕疵呈現在觀眾面前,很難想像她會單獨選出一首歌來“半開麥”。
  回應
龔琳娜也要道歉!

骂战升级!金星王思聪龚琳娜狠批王菲演唱会2017.1.3
  回應
大家只是會批評王菲的票價高,為何沒人贊讓大家可以看免費直播。
个人支持社會多元,但不支持变态,由其是用別人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变态。请问哪个知名的所谓的歌唱家,明星没有失误的地方?唱出自己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NwvPnULWg

那英力挺王菲與網友對罵!招架不住關閉微博2016.12.31

本來按照慣例,那英只要一發微博就會有人來罵!沒想到突然的!那英就忍不住了,與網友在微博公開對罵了!事后還聲稱“微博沒人管,負能量太多”,要關閉微博!而且也這么做了。
  回應
 天涯…微博现在都被喷子占了,估计有专业黑子,领钱那种。现在评论娱乐圈的帖子根本没法看,诱导人去骂人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nilr4cXDU
2017-01-05 19:59:38
圖博館
金星開撕《長城》:該片不能代表中華文化

2017-1-4,金星在節目《金星秀》中,不但直言馬特•達蒙加盟該片純粹出於高額片酬、片內主演靠關係出演外,還暗諷了《長城》製作方炮轟影評人和評分網站的行為。金星表示,電影既然選擇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長城為名,就應主動承載起傳播中華文化內涵的任務。
  回應
你懂張藝謀想表達的什麼意思嘛,就這樣簡單,金星阿姨.

金星與老公秀恩愛豪宅曝光古色古香

  新浪娛樂訊2016.1.5,金星曬出與老公的溫馨合影,發文稱:“在家里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可賢惠了。”照片中,金星一襲紅裙,坐在老公漢斯身旁,十分小女人,豪宅一角也曝光,古色古香。
  回應
怎麼老有這只人妖的事兒?中國沒人了?
金星個不男不女的人妖,滾回泰國!
老外口味就是重
別老公 不是離婚了麼?
東方不敗 噁心
誰睡誰 噁心
這個男女人應該沒有婦科病。
菊花已殘!鑑定完畢!
這病,男科婦科都不能看。
沒想到評論裡面這麼多沒有素質的狗,人家愛變性就變性,礙著你們什麼呢?佩服金姐有這個勇氣,喜歡跳舞就跳了一輩子,噴子就是一輩子專注瞎噴。
跳舞就跳舞,為什麼要《金星(脫口)秀》,開撕張藝謀/王菲.
http://ent.sina.com.cn/s/h/2017-01-06/doc-ifxzkfuk2379407.shtml

《歌手》林憶蓮傳酬勞超2000萬粉絲失望2017.1.6

林憶蓮確認參加《歌手》,被傳酬勞過2000萬,惹來不少香港粉絲驚訝與失望,認為以其身份不必去參加歌唱比賽,還指她要為賺豐厚酬勞而做此節目,是自貶身價,把天后的光環都掉下來;但當然也有不少粉絲表示尊重其勇於挑戰的決定。
  回應
明星拿酬勞不是很正常嗎?為毛噴?王菲拿不正常嗎?為毛噴?
林憶蓮在新生一代人中影響並不大,希望重新建立自己的影響力,還需這個節目捧紅她,談何2000萬,這只是香港歌迷安慰自己找的理由。看看老一輩香港歌手的演唱會門票銷售情況就知道了
2017-01-06 13:04:06
圖博館
朱聖禕起訴王思聰一審判決:後者賠償5000元並公開道歉2017-01-07

2015年2月,素有“娛樂圈紀檢委”的王思聰和女演員朱聖禕的“罵戰”引來不少圍觀。起因是王思聰微博稱此女,“為入上戲出賣閨蜜。小小年紀人品極差,被老男人包養,把同學介紹給其他老男人拿回扣。”此後,兩人據事情真偽開始了一番爭論。兩人更是互相起訴對方侵犯名譽權,正式對簿公堂。
  回應
這種東西哪裡會有證據,但自己圈子裡的東西,真心講.心裡都有數.
沒證據就不要亂講!富二代也不能胡說八道!
富不過三代,王老闆早就不把希望放他兒子身上了。

胡彥斌發技術貼分析王菲演唱會走音

2017.1.9 ,歌手胡彥斌在微博發科普貼,從技術角度分析王菲演唱會唱歌不好,現場跑調一事。胡彥斌通過身邊的朋友了解到,從直播平台看王菲演唱會和現場看王菲演唱會的觀感不一樣,他分析稱這與現場和直播收錄的音軌不同有關。 他認為王菲的演唱會之所以被說成這樣,是因為看直播人群大於現場人群百倍,最後被口水淹死。 在王菲演唱會直播遭受質疑之後,胡彥斌認為估計以後歌手演唱會對直播都會三思了,他也呼籲大家多為音頻直播的技術和人才的缺失支招。
  回應
 雖然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覺得有點道理。 起碼的,先不管王菲到底唱的怎麼樣,家裡客廳電視的音響什麼配置啊,就電視機集成倆喇叭,好點的單獨配個2.1的獨立音響套件,再好點的家裡弄一套5.1的家庭影院。 真正在家裡搭建發燒級還音環境的人很少,而且還必須讓裝修配合,以便有好的建聲條件。 電腦那就更不用說了,廠家說的再怎麼好聽,電腦一共就那麼大點個東西,能配多好的音響啊。 就好比qq裡非要說放個V6發動機,可能嗎? 而現場的音響那幾乎不是頂級也差不多了。 所以胡彥斌其實說了一個很多人都忽略的問題。 不光演唱會,我們平時電視上看的連續劇,電影,聲音效果都打了很大的折扣。 只是我們習慣了,關注重點也不在聲音上而已。
 我聽過陳奕迅演唱會,現場超好聽,之後看自己錄的像,發現有一處破音,覺得太可愛太真實了,但是現場完全聽不出!
 確實,戴上耳機听就非常好了,雖然也有音準的問題,但是完全不影響,不信大家可以試試
 難聽死了,沒有一首不走音,不要再出來演唱會了!
 你去了現場? 怎麼看都是一屌絲
 我總結了一下,一直抓著王菲演唱會走調不放的噴子,都是沒錢看演唱會的屌絲,是一場演唱會也沒看過,呵呵酸吧一群屌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_BZRvBT_A
2017-01-10 11:56:59
圖博館
金星手撕范冰冰暴露出來的娛樂圈十大生存潛規則2017-01-10

金星手撕范冰冰暴露出來的娛樂圈十大生存潛規則
很多人覺得,金星第三次開撕范冰冰是斷章取義,但是,無論如何解釋,金星都逃脫不了為某好友新節目炒作的嫌疑,雖然范冰冰呵呵一笑曬個手模,但從中可以體會到更多的無奈,對,這就是娛樂圈的生存潛規則。
 1、撕是為了節目效果。金星主持脫口秀,可以說是明星個性和節目趣味完美結合的產物,之所以能夠紅透網絡,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和金星的快人快語,毫無顧忌,見到不順眼的就開撕有很大的關係。撕是為了節目效果,能輕而易舉的上熱搜,這比花錢打廣告都來的實惠,何樂而不為?
 2、不僅撕,還要會撕。對,金星絕對不是瞎撕,她撕的都是大眾所喜聞樂見而又不敢言的,這麼一來,認同感自然而然的就倍增,有了人氣,自然隨便一句批評也會被誤認為開撕。
 3、要撕有人氣的。無論金星哪一次開撕,你會發現,她絕對只撕大牌,不撕無名小輩,原因很簡單,有人氣才會有粉絲關注,和粉絲鬧起來,那才叫火。
 4、柿子專挑軟的捏。就像我們看《西遊記》一樣,但凡沒有神仙背景的,基本上都會被孫悟空一棍打死,只要是有點背景的,關鍵時刻總會有人跳出來救大聖放人。像范冰冰這樣出身草根,找了李晨這樣一個男朋友的人,似乎注定就是要被撕的。
 5、明星有硬傷和軟肋。說白了,范冰冰就是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楨:?),所以,當趙薇轉型為導演,林心如轉型為製作人的時候,范冰冰還在拼了老命去演戲,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沒有代表作品。同樣,不是露胸就是話題性頗多,這也讓金星找到了硬傷和軟肋,戳到痛處的話,就算讓粉絲來站隊,也都站在金星這邊,所以,沒有辦法。
 6、無論是否回應,金星只要撕了就是贏家。只要金星開撕,無論對方是否回應,金星都是贏家。因為她開撕之前,最希望得到回應,不回應了繼續撕,一直到叫一聲金星老師,認個慫,金星就自認為自己貼了金,沒白撕,很成功。
 7、金星太過耿直,一不小心就被抓。因為金星的性格就是東北人的豪爽,所以她自認為,自己敢講話,這麼一來,她只要打個比喻,那網友就開始深扒,這就叫一不小心就背了個鍋。
2017-01-11 09:34:37
圖博館
8、故弄玄虛。有時候,金星在舉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結合幾位明星的優缺一塊舉,把幾個人的事組合到一個人身上去說,這麼一來,網紅就會猜測和這個相似,和那個也很像,故弄玄虛本來就是娛樂圈百試不厭的方式,這才叫噱頭。
 9、總有一個人是明白的。金星第三次手撕范冰冰,話題一上熱搜,兩個人馬上都做了不同方式的回應。無論是金星假裝很無辜,還是范冰冰的悠閒無事型,都充分說明兩個人相當聰明。是金星老師為了炒作節目而手撕了范冰冰,還是范冰冰為宣傳新電影“故意”找話題被撕,這個問題嘛,兩個人總有一個人心裡是清楚明白的。
 10、人紅是非多。金星夠紅,她手撕的明星也紅,都是話題人物,上上搜索,也讓網站有飯吃不是。就像范冰冰曬個貓的絕育照,都會有人說躺槍的是金星。
  回應
 此人除了演了個金鎖,之後就再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
第一.是范冰冰成就了金鎖而不是金鎖成就了范冰冰,沒有范冰冰沒有人會記得金鎖,那個年代有幾個人談金鎖?第二.《手機》(2003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蘋果》(2007歐亞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心中有鬼》(2007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觀音山》(2010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我不是潘金蓮》(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評委賈樟柯透露了評獎細節“征服了所有評委,全票通過毫無爭議”。第三其實你至少應該記得武媚娘,退步講你只記得金鎖,那麼我想問問這位麥兜章子怡周迅徐靜蕾李冰冰等等大花你記得她們演過什麼嗎?直接說個名字來聽聽可以?不要百度。我覺得一個人在網絡上玩最應該有的素質是獨立思考。
 冰冰的演技還是可以的,之所以一直不被普遍認可,那是她外貌光環比自身演技耀眼太多之故。
 人漂亮+運氣好+心態還很正=無敵!讓別人妒忌腹黑都無從下手。看好她。
2017-01-11 09:40:07
圖博館
說謊者鮑勃•迪倫 2016-12-06

鮑勃•迪倫有那麼多的身份,就像他本人在回憶錄《編年史》中所總結的那樣:“我已經被指定為'造反大佬'、'抗議教主'、'異議沙皇'、 '不服公爵'、'白食領袖'、'反叛大帝'、'無政府主義大教主'、'大人物'。”這些“可怕的稱號”讓他覺得,自己在人們眼中成了一個“亡命之徒”。而在剛剛過去的幾周里,他又被“指定”了新的闊得可怕的“稱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就像他充滿傳奇色彩的其他稱號一樣,這件事很快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儘管諾貝爾評委會總能為自己的選擇找到恰當的理由: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新的詩歌表達。但對迪倫來說,也許更確切的說法不是頒獎,而是塞獎給他。
這次諾獎風波中最有趣也最值得深思的部分,並非諾貝爾文學獎越俎代庖做了格萊美獎該做的事情,而是人們杜撰出的各種各樣的迪倫獲獎或拒絕領獎的感言,這些感言有的調侃而諷刺,有的則嚴肅而充滿叛逆性,每一次這些杜撰的謠言在公眾平台上出現時,都投下了一枚瘋狂轉發的炸彈——這會是迪倫說的嗎?為什麼不會是他說的呢?到底哪一個才是他說的?或者哪一個都不是?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被摻雜在一起,調成了一杯極具興奮效果的雞尾酒。迪倫本人也深諳此道,他自己也參與到這場關於他的謊言大合唱之中,就像他在《放映機》唱片的文案中那句反諷的自問自答所揭露的那樣:“我能扮演多少個角色?傻子們,他們總在用他們自己那缺乏想像力的思維來局限我。”
是的,如果“傻子們”說的謊不夠精彩,那麼迪倫將自己來說謊。
1961年,紐約,鮑勃•迪倫一邊抽煙,一邊彈吉他。
極力隱瞞自己的出身
“你永遠也無法把他固定在某個事物上。他有一堆故事,告訴你他是誰,他來自哪兒,而且他似乎從來都不能保證故事的條理。我想,那是為什麼他從沒做過一次好的採訪的原因之一:他的想法太繞了,以至於他幾乎不知道怎麼去坦誠相待,因為他總在琢磨戲弄對話者的效果。”
迪倫曾經的良師益友戴孚•範•隆克,對他的這位朋友可謂知之篤深,這位“咆哮歌謠派”歌手,早在迪倫60年代混跡於格林尼治村底層苦苦打拼名聲時,就與他相識相知,但也發現他親愛的“鮑比”(暱稱)有著太多自我杜撰的假面,他的想像力是如此的誇張,以至於可以隨時隨地想像出一個虛構的人物,再將自己套到這個人物身上,用來應付各種各樣的場合。
2017-01-16 11:54:02
圖博館
關於他的出身和早年生平,就是一連串精心製作的“謊言”。現在我們所知的迪倫的生平絕大多數內容,都來自於那些辛勤的傳記作家,他們不辭勞苦地採訪當事人、爬梳檔案,才將一連串看起來相對可信的碎片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那時的迪倫還叫羅伯特•艾倫•齊澤莫曼。羅伯特可以說是1940年代最常見的男孩名字。當他決定進入樂壇並且向上躥升時,他就毫不猶豫地拋棄了這個普通常見的名字,連同他的姓氏“齊澤莫曼”。因為這個姓氏的含義在當時的美國太過明確,任何一個聽到它的人,腦子裡都會直接指向一個被險峻封閉的山峰、魔幻奇詭的城堡和有怪癖的獨裁者組成的地方“東歐” 。迪倫的祖輩確實是東歐移民,他的祖父母是不堪忍受沙皇強權高壓政策從烏克蘭敖德薩逃亡美國的難民。而他的另外一個名字“沙泰伊•西賽爾•本•亞伯拉罕”更是從不出現在他的口中,這個名字太猶太人,也太正統了,因此也與他日後的叛逆反抗身份太格格不入了。他一直隱瞞這一點,直到1963年被《新聞周刊》披露,他就開始否認這件事。這個名字讓人想起猶太人一直被俄羅斯人欺壓,不得不被迫流亡的歷史,儘管迪倫以流浪者的身份為世人所知,但流亡與流浪肯定不是一回事。
就像迪倫從不談論自己的名字一樣,他也幾乎從不提及這段家族往事。他在自傳中著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收音機中傳來的美國音樂節目才是他“生命裡的音軌之一”,他感受的是這個國家多元文化給他的激盪。他的反抗血脈並不來自於那個古老專制帝國的受壓迫者,他的血管裡湧動的是這片熱愛自由、天生叛逆的大地的血液。
傳記作家確定無疑地指出迪倫出生於1941年5月24日,明尼蘇達州的德盧斯,一個規模很小的漁港和礦業城市,乏味,而且冬季出奇的漫長難捱,後來舉家移居的希賓在德盧斯西北七十五英里,亦復如是。關於自己出生年月這一點,迪倫倒相當坦誠,然而對於自己的出身,他卻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他曾說自己是一個棄兒、一位埃及國王的兒子、一位印第安蘇族人、一個在嘉年華表演中長大的孩子走遍整個國家表演走鋼絲,空餘時間照顧著名的長鬍子女郎。
但比起這些玄幻得離譜的說法,“孤兒”這個說法最讓他的父母感到不安,因為他們當時活得相當康健,除了他父親曾罹患脊髓灰質炎,不過他勇敢地戰勝了病魔並學會重新行走。
2017-01-16 11:54:30
圖博館
他的父親其實是個樂觀開明的家長,迪倫卻說他冷漠、愛抱怨、憤世嫉俗,很多時候還很專橫。當“總是想像自己死於某場英勇的戰鬥而不是床上”的年輕鮑勃問父親如何當兵時,父親回答說他的名字“不是以'德'或'馮'開頭,需要關係和適當的履歷才能進入那裡。”
這個回答讓迪倫感到“氣惱”:“我不喜歡它的發音,讓我覺得被剝奪了某種權利。”迪倫在他的自傳中如此寫道,似乎正是這種不公不正的待遇讓他開始了自己的反抗和流浪之途。他不甘心留在這個礦業城市裡,他要與桎梏他的階層和出身一刀兩斷,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一直千方百計地模糊甚至否定掉自己的出身。他在臥室的鏡子和照片裡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主要是那些成名的美國偶像歌手和演員:騎著摩托車的馬龍•白蘭度,叼著煙卷、戴著牛仔帽、一臉深沉的流行天王詹姆斯•迪恩,穿著誇張造型的“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只要不是那個出身德盧斯的猶太小子,一切都好。
反叛者?真相在風中飄蕩
1962年夏日,美國開始了它的艱難行軍。黑人民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在佐治亞州的奧爾巴尼被捕,這一年秋天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嘶啞的廣播宣告核戰爭即將爆發,世界末日降臨。幾乎所有人都豎起耳朵等著傾聽手指摁下毀滅世界按鈕的聲音,聽到的卻是喋喋不休的罵戰和最終的平靜。
儘管這場令許多美國人興奮大過恐懼的危機虎頭蛇尾而終,但激發出無數想像力。迪倫也抓住時機寫出了他的《暴雨將至》。這首歌對原子戰爭後生機毀滅的恐怖慘景想像絲絲入扣,加上迪倫特有的尖銳顫音讓人毛骨悚然。歌詞的描寫沒有成為現實,迪倫卻名聲大震。民謠音樂節最重要的刊物《唱出來吧!》把他的照片作為秋季封面。封面上的迪倫看起來像是詹姆斯•迪恩返生轉世,這是他的又一副假面,不過他此時已經名聲大震,不再需要過多扮演其他同行了。他只需要偽裝自己,讓自己顯得沉默、謙虛和神秘,只有這樣才能給世人意外驚喜。他將另一副更抽象、更具意識形態化的假面戴在自己臉上,那是抵抗者的沉默與吶喊,他要重新塑造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可能的未來。
閱讀迪倫的自傳會讓人產生一種極為強烈的錯覺,即他從出生到現在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政治動機,他是時代之子。他形容他出生的那年春天“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亂像拳頭一樣打在每個新出生的人的臉上。
2017-01-16 11:55:58
圖博館
如果你在這時候出生或生活在這個年代並還活著,你就能感覺到舊世界即將離去,新世界即將來臨。”實際上,不僅美國本土遠離熱火朝天的戰場,他所在的小鎮也僻處美國一隅。
他在紐約時發現“共產主義者或非共產主義者,周圍可能都有不少。還有不少法西斯主義者。不少未來的左翼獨裁者,或右翼獨裁者”,但根據他的朋友的說法,他當時最忙的不是觀察這些行走的意識形態和大街上的政治派別,而是如何打入民謠歌唱界的內部,並且如何找到當晚吃飯和睡覺的地方。1962年之前,沒有證據證明他有多熱衷於參與當時紅紅火火的街頭政治和遊行示威,他正忙著開辦演唱會、發行唱片,還有把取得的成績向舊日好友和同學們炫耀。
1962年後,迪倫非常靈敏地嗅到了時代的浪潮正向抗爭政治湧動,於是他決定加入這一浪潮,讓自己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他很快成為了民權運動中的標誌人物。“砲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和“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許自由”這些話被加入到描述成長和迷茫的歌詞中,使他那首商業性很強的《答案在風中飄》成功地變為了一曲高唱的抵抗宣言。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的遊行中,馬丁•路德•金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而迪倫就在台上為此表演。1964年,他又前往肯塔基州海瑟德去聲援礦工罷工。
他也去了黑奴制度的老家、種族隔離的發源地密西西比州,並且激發出他的新靈感,寫下他的新反叛之作《自由的鐘聲》:“為反叛者鳴鐘,為浪蕩者鳴鐘,為不幸者、被遺棄者和絕念者鳴鐘”。不過在這些鏗鏘有力的歌詞背後,是一個經常醉醺醺、暈乎乎的放縱歌手,嗅覺足夠靈敏的人還能從中聞到嗑藥的味道。
儘管迪倫在整個1960年代的表演都顯得非常政治化,但他聲稱:“我絕不是任何運動的一部分。如果我是,我也僅僅是身在所謂'運動'中,僅此而已。我就是不能讓人們簇擁著我,然後給我種種束縛。”
沒有什麼比在1960年代的美國當一名民權鬥士爆得大名更容易的事了。1968年的美國,各大城市的年輕造反者裝備著頭盔、防毒面具、催淚瓦斯和自製的催淚噴劑與警察公開械鬥。黑人民權運動已經開始走向他們的反面,黑豹黨開始揪打街頭無辜的民眾,只因對方是白人,一種顛倒的種族歧視正在蔓延滋長。
2017-01-16 11:56:19
圖博館
學生運動也變得暴力,僅1969年上半年,大學校園就報告至少有84起爆炸、爆炸企圖或是縱火活動,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卻很少。年輕的一代仰仗著美國的言論自由為所欲為,左翼佔領了輿論高地,對任何試圖恢復秩序的聲音都加以壓制。這場革命的大雜燴中,迪倫卻開始沉浸在傳統的納什維爾音樂中,他感受到這場狂潮已經抵達頂巔,即將散去。
他已經功成名就,不必再將自己的名聲和未來的命運綁在終將走入低谷的反抗運動上面。從1970年代以後,他舉辦各種演唱會,不再那麼政治性,或者也不再那麼抵抗,就像他在1978年回答記者關於他自導自演的新影片《雷納多與克拉拉》採訪時所說的那樣,他想要表現的是“一個男人為了讓自己獲得自由而被疏遠,同時也講述他需要走出自我獲得新生”。這個回答可不具有任何反叛的意味。
但是反叛分子的面具已經牢牢地釘在了他的臉上,不管迪倫本人是否願意。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然因謊言而成名,那麼他也應該不會再在乎在他的充滿謊言的生平里再加上一個新的謊言。2016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不久,網絡就傳出了他所謂的拒絕領獎的謝辭:“扼殺一個反叛者的最好方式,是給他頒發一個獎項,至少好過使用監獄和坦克,正如就在我們這個星球的某些地方此刻正在發生的一樣。那些仍在為自由而反抗的人們,榮耀永屬他們,與自由一起長存。”這句話實在太像這位前反叛分子說的,雖是別人為他捏造的謊言,但也會加入到他的那些謊言大軍中。
謊言構成了他的生活,而真相卻仍在風中飄蕩。
2017-01-16 11:57:34
圖博館
TFBOYS王俊凱晉級複試 有望成影后學弟 2017/02/18 14:31(2天前)

大陸人氣男孩團體「TFBOYS」隊長王俊凱日前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考試,粉絲為爭睹風采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他前天獲知通過初試,2017/02/18赴電影學院參加複試,穿著白色羽絨大衣加上黑口罩,低頭看路不發一語,在保鑣護送下入校考試。
  美少男團體「TFBOYS」人氣超夯,隊長王俊凱日前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考試時,吸引大批粉絲追星圍堵,現場人山人海,好在王俊凱並未受到影響,仍穩定展現精彩演技,16日順利通過初試,許多粉絲也替他開心。
  王俊凱初試時展現精湛演技。(圖/翻攝自北京電影學院微博)
今天王俊凱再度現身北京電影學院參加複試,身穿白色長版羽絨大衣,低調地帶著黑色口罩,直視路面不發一語,看上去有點緊張。他在保鑣護送下進入校園。不過現場不像初試時聚集大批粉絲,想來王俊凱應可心無旁騖好好發揮實力,取得好成績,有望成為周冬雨、趙薇、、陳坤、黃曉明等知名前輩演員的學弟。

【CCTV《加油男孩》】TFBOYS励志发展史【全5集】

【《加油!男孩》介绍】2013年,在中国大陆,三个平均年龄只有13岁的普通男孩组成组合宣布进军娱乐圈,没有娱乐圈背景,不是世家出身,甚至在一开始只能翻唱其他人的歌曲,可谁也想不到,一出道,他们的粉丝以稳定的速度逐年增长,他们也以惊人的速度蹿红,从互联网走向主流媒体,从主流媒体登顶春晚,仅仅只用了三年时间。TFBOYS,今天,这个名字在中国青少年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到底他们是如何从三个普通的邻家男孩成为万众瞩目的少年偶像?是什么样的时代和机遇给予了他们今天的成就?对于这个时代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又给予了这个时代什么?对于男孩们来说,在这生活发生巨变的三年间,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回應
 三观不正的YY片请不要用来洗脑青少年,不配叫纪录片
 太噁心了。不知要把中國男孩都引導到什麼路上去。too low !此風一張,要亡國啊
 不喜勿喷啊各位
 这是什么套路;鼓励青少年去卖艺当戏子吗?与其播他们,不如去播英年早逝、为全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天才。这种小明星的故事你去让狗仔去讲,你需要做的是全民科普
 他们也是青春偶像,央视需要他们传播正能量
2017-02-21 12:48:58
圖博館
掏粪男孩,三个娘炮,央视居然给做了纪录片!不知道他们的经纪公司花了多少钱、疏通了多少关系?
 淘你妹 人家的努力你是沒看到嗎 ?我看你是嫉妒加羨慕吧! 失敗的人只會酸人家 廢物一個
 一定有人來噴,告訴各位一句,真的不要理他們啊!
 陪伴这个概念找得很好。建构的也不错。长城里面那个信任的概念的建构应该学学这个。
 感觉被小孩子教育了。活了这么久还是活不明白
 对央视出这纪录片感到失望,靠采访粉丝做出来的纪录片。他们是比较热门,然后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和传奇的故事,现在这纪录片看着就像是宣传片。能体会到上面急切想迎合年轻一代的心理,说实话,并不成功。
 我对记录片不了解,但觉得纪录片除了被用来讲解历史文化、树立榜样之外,最最重要的作用该是展现社会本来的面貌。从一个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的角度来看,加油男孩系列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调查报告。尤其喜欢第四期,讲的是TFboys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成长的陪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finding. 从这一期节目可以更加了解90后、00后这一群体。所以,这部片子在本质上不是加油男孩的宣传片,而是以这个偶像团体为窗口,对中国的新生代进行记录和解析,其中涉及互联网传播、粉丝团体等等社会现象,扯远了还可以讨论与文创环境的关系等等。讲真,第四期如果用文字表现,在加上一些相关文献,使之概念更清晰,然后用英文写出来,是完全可以上SSCI的。
 我们的生命的价值观正在被这些“东西”所扭曲。大家可曾知道或是想过,中国为什么那么少国际级的科学家,或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我们中国人不比别人笨,但我们已经没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部纪录片好像是在传递所谓的什么正能量,说他们怎么努力怎么不容易,那请问我们这个年代谁活的容易过。那些在中科院辛勤奋斗一生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为社会和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用毕生的心血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的努力我们都看不见。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在被误导。
2017-02-21 12:49:52
圖博館
去年有一部很短的央视纪录片叫作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没有化妆,没有穿光鲜亮丽的服饰,但所做的事却让人无比敬佩。当然我不是说这三个唱歌的小呕像有什么错,而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这样的负面宣传片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中国这个社会缺的不是孕育娱乐偶像的土壤,而缺的是支持培养伟大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氛围。
 不完全赞同。我曾经也不喜欢娱乐明星。不过这些年看油管的感受是,中文视频,不管是科学经济社会领域的,几乎都会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互相吵架。唯独这些娱乐明星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下面一片祥和。台湾、韩国人常常感叹中国文创产业发展如何如何快,我觉得这跟这些“娱乐明星”这么多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你在他们所制作的节目中除了可以看到八卦之外,还可以看到对于中式服饰、礼仪等等的一些传承和创新。想想学术界,每年出产那么多论文无人引用无人阅读,很多人写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混饭吃。中国社会总体的价值观还是将很多文艺工作者看做“戏子”。有的人说他们一些人的生活不检点。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私生活被放大了。哪个圈子里面都有不检点的人,科研圈里面伪君子和绿茶婊也不少。
 看来你观点说服不了我,我的观点也说服不了你。好吧,我再和你讨论一下我的一点见解,希望不会影响你太多时间。对于中文视频的comment里两岸三地的网友不断的吵架,我觉得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外主流媒体所报道的中国永远负面的大于正面的,中国更不用说了,就希望西方国家出一些什么丑事,然后添油加醋加以宣传,根本原因就是政治立场不同。你所说的综艺节目下面一片祥和其实也不竟然。很多人因为自己所喜欢的明星相互不满而在网上互骂的事绝不占少数。这就是意识形态和人性素质所至,无论娱乐圈或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有多好这样的现象永远有。 你说的台湾,韩国感叹中国文创产业发展如何如何快,我不提清楚,但我确信的是他们感叹的中国在某些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速度让台湾同胞和韩国民众所感叹(当然,回到我一开始说的,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就算事实是那样,但总会有人喜欢出来骂几句)。
2017-02-21 12:50:44
圖博館
对于你说的学术界的那些的事,我很赞同,这正是我一直说的,因为我们太不注重学术(包括科学和艺术)的培养和正确的宣传。使得我们很多人都觉得知识是可以剽窃的,创新是可以盗取的。中国那么少国际级的科学家,或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就是因为环境所致,也正是我觉得需要宣传和改进的地方。你说的“戏子”,其实他们演技完全够不上文艺工作者更别说的艺术家,很多偶像事实上就试戏子。但说实话,这些戏子一个月赚的的钱比那中科院的院士10年的工资还多,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的悲哀吗?我看过很多国内外的纪录片,那些优秀的纪录片的确让人震撼和感慨良多。但还是那句话,这样一个偶像团体的“宣传”,用纪录片形式来拍摄很不合时宜,不过作为访谈或是采访那无可厚非。这一部片子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但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呕像团体,也一定会有更多的这样的打着“纪录片”幌子的宣传片出来。 纪录片是对某个人和件事或是某个时代的记录,里面不带任何的宣传或是美化的形式。但这部“偶像记录宣传片”不光不能代表90后或是00后这一全体。更使得纪录片这个形式变了味。真正的90后和00后现在要么在家族企业里任职或是过着逍遥的生活,要么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艰苦的努力着。那些我们在电视上看不见的人,记录他们才是真正的对中国的新生代进行记录和解析。我可以感受到中国纪录片水平越来越高,但不代表纪录片整体水平都提高了,这部是不是一个好的宣传片我先不与讨论。但就纪录片本身来说,我不知道纪录了什么,最多也就是拍摄记录的形式。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XMmy5fUrVwtKnUqdRZNp62ciR7dSpon

紀錄片真實與虛構…引討論2017-01-02聯合報

第五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作品「灣生回家」,監製田中實加承認她對外宣稱的台日混血身分實為造假,引發紀錄片「真實與虛構」的討論。紀錄片導演楊力州認為,片子沒有造假問題,因為故事是真實的;另一位紀錄片導演侯季然則認為,紀錄片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作者觀點」,因此本來就不可能反映全然的客觀真實。
楊力州曾經以紀錄片「奇蹟的夏天」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就他了解,田中實加只是「灣生回家」監製,並不負責影片的實際執行工作,真正導演是黃銘正。
楊力州說,紀錄片呈現出的都是「經過選擇的真實」,其中的核心價值在於導演的「觀點」,最重要的關鍵又在於「誠實」。
2017-02-21 12:51:32
圖博館
相關新聞
田中實加造假 陳芳明:對整個台灣史的巨大傷害
「灣生回家」書考慮絕版 文化部討論追回金鼎獎
家人挺她: 人生不就是真真假假嗎
陳芳明:田中實加利用台灣人歷史失憶症撒謊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 偽造身世履歷道歉認錯
  回應
你們什麼都選擇性的,誠實也選擇性的,正義也選擇性的!
連這個也騙, 台灣真是無所不騙! 騙久了就可執政, 不騙更待何時?!
公視紀錄片《紀錄觀點》(楨:公共綠/獨觀!另參本館:公視怎麼了 《電視紀錄片創作》)

TFBOYS _百度百科

TFBOYS是北京時代峰峻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推出的少年偶像組合,由王俊凱、王源和易烊千璽 3名成員組成,2013年8月6日正式出道,2013年10月18日發行出道EP 《Heart夢•出發》。
  2014年3月13日,發行單曲《魔法城堡》。4月15日,榮獲第二屆音悅V榜年度盛典 “內地最具人氣歌手獎”和“音悅直播人氣歌手獎” 。8月3日,舉行出道一周年粉絲答謝會。8月16日,單曲《青春修煉手冊》MV上線,破5項V榜吉尼斯,奪取內地音樂榜冠軍寶座。11月17日,發行迷你專輯《青春修煉手冊》 。12月6日,榮獲尖叫2015愛奇藝之夜 “最受歡迎組合獎”和“年度金曲獎”。
  2015年3月25日,榮獲QQ音樂年度盛典 “華語最受歡迎組合”、“新勢力組合”兩項大獎。3月30日,榮獲東方風云榜音樂盛典“最佳組合”、“年度風雲組合“兩項大獎。4月11日,榮獲音樂V榜年度盛典“內地最具人氣歌手”、“內地年度風向藝人”和“音悅直播人氣歌手”三項大獎。4月13日,榮獲音樂風云榜年度盛典“年度最受歡迎內地組合”和“年度最受歡迎歌曲”大獎。8月15日,舉行出道兩週年粉絲見面會。9月24日,確認參演電視劇誅仙《青雲志》。10月22日,加盟湖南衛視《全員加速中》。12月29日,發行迷你專輯《大夢想家》。
  2016年2月7日,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3月23日,榮獲2016QQ音樂巔峰盛“典QQ音樂巔峰榜至尊分享”、“最受歡迎華語組合”兩項大獎。4月9日,榮獲第16屆音樂風云榜年度最受歡迎組合獎。4月10日,榮獲第四屆音樂V榜內地最佳組合獎。
…………
http://baike.baidu.com/item/TFBOYS/9083733
2017-02-21 12:52:21
阿楨
告示牌中國百大流行單曲榜對華語音樂的影響 2019-03-03 聯合報

2019年一開始,中國Billboard音樂單曲榜(China Music Singles Top 100)問世,首支冠軍歌曲由蔡依林的「怪美的」拿下,她也成了這份華語公信榜歷史的第一位奪冠歌手。之後陸續有毛不易、陳立農等人拿下排行冠軍。
  Billboard這套複雜的計算公式,歷經1980至90年代的payola(買榜)疑雲、再到這世紀的幽靈點擊跟假串流等各種試煉,終究樹立了它獨一無二、始終為市場信賴倚用的榜單,期間Billboard也陸續在世界各地區增加刊登拉丁音樂榜、K pop 100與Japan hot 100,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從2015下半年的巨量掃蕩、強制關閉數百個非法音樂網站、經歷數位版權與串流平臺的整頓,加上相繼出現的眾多音樂電視節目,點擊播放和銷售的數據漸趨透明化,中國流行音樂市場終於在重整與熱度之中於2019年1月,和Nielsen-CCData聯合以電台播放量(占30%)加上數位串流點擊量(占30%)、與數位購買下載和打賞量(占40%)的綜合計算列出「百大單曲榜」。
  Billboard中國百大單曲榜目前推出兩個月以來,100名的席次中,台灣歌手只占不到30%,前10名中只見到過陳立農、蔡依林與羅志祥。大陸歌手毛不易、張藝興、吳亦凡及火箭少女101跟NINE PERCENT大幅長期占據榜單前20名中,香港歌手只見莫文蔚和陳奕迅、林憶蓮打入到Top 40。顯然台港歌手在中國商業市場完全流量化為依據的時代,已經不如預想中有以往的影響力。
  倘若Billboard考慮進入台灣與金曲獎合作,甚至做為報名資格的篩選機制之一(例如打進過前40名的歌曲才符合)、一來金曲近幾年的巨量開放將得以有第一波篩選、減輕評審龐大的聽評負擔,再來報名作品本身經過商業市場考驗與數據支撐、能更充實反映質與量的評選,對於未來雙方無論品牌建立或發展廣度跟高度上、何種面向都是雙贏。不過,在商言商,Billboard本身品牌進入授權有一定的價碼,金曲年年籌辦隨標案而變動,要怎麼合作光對接就有難度。
  特別是從2019年起接連開幕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有地利若配得上天時人和(例如推動金曲執委會),那麼台灣透過流行音樂做文化輸出與國際交流的格局、勢必能加乘更多資源整合,使台流成為華語歌曲的研發及推展核心,那麼中國Billboard音樂單曲榜的出現,就有可能是台灣流行歌曲的另種推升之手了。
2019-03-05 10:00:31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0 13:56:37
阿楨
昨晚我看了羅大佑的線上演唱會 2022-05-28

朋友圈裡有幾個朋友邊看邊感慨“爺青回”,可我的感受卻是“爺青死”。
我從10歲起就從未間斷過,1995年我13歲那年,買了一盤羅大佑的《戀曲2000》的磁帶,從此成為了羅大佑的鐵杆歌迷。
我對羅大佑的熱度,從他出版了《昨日遺書》、《美麗島》之後,便自然而然降了下來——沒有為什麼,就是感覺配方和味道不對了。到了縱貫線時期,更是對他完全沒了關注。
直到昨晚,才線上上演唱會見到了久違的羅大佑,當看到頭髮灰白的羅大佑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時固然有些感動,但更多的是傷感——那個曾經無所畏懼的搖滾鬥士羅大佑,沒唱《鹿港小鎮》,《之乎者也》,《亞細亞的孤兒》,《告別的年代》,甚至都沒唱膾炙人口的《東方之珠》……但凡稍微有那麼一點兒隱喻色彩的歌,他都沒敢唱。《愛人同志》雖然唱了,卻是殘缺不全。
我沒法兒對他要求太多,只好假裝這是巧合……畢竟六十多歲的人了,還在那麼賣力唱歌就已經不容易了。羅大佑自己肯定也覺得,如今想要寫歌和唱歌,變得越來越難了。
曾經有一個時代,人們可以用歌唱追求自由、反思社會、針砭時弊、探討人性,那才是我們的青春。
  回應
 作者對羅的瞭解相當貧乏。馬世芳有非常精到的分析:青色時期、黑色時期、黃色時期。青色時期:70年代,那是臺灣民謠時期,也是本土音樂開始自覺期。這時的歌手以鄧麗君、劉文正為代表,還有大量其他的民謠歌。因處於戒嚴時期,歌曲浮漂無力,根本無法反應現實人們的思想苦悶,所以最終走向消亡。黑色時期:80年代,標誌性的事件就是《之乎者也》的出現。這時的羅是批判性最強的時期。黃色時期: 90年代。因為此前羅去了美國學習,對自身身份的思考就從兩岸對立中跳了出來,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共同體。因此這一時期他從傳統文化入手,寫了許多表現中國人的身份意識歌曲。比如《東方之珠》,此外《追夢人》、《滾滾紅塵》、《戀曲1990》、《海上花》、《船歌》等等,無不彌漫濃烈的最中國的人文氣息,比後來所謂的“中國風”更中國。羅已60多了,他有了家,有了女兒,男人此時都會溫柔起來,會以一種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當然他也過了創作的黃金時代。
 時代變了,流行就變:以前喜歡針砭時弊,現在喜歡優美動聽;以前喜歡舔美舔日,現在流行中國風
2022-05-30 12:48:55
阿楨
臺灣KTV點歌排行榜一半都是大陸歌,線民: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中時新聞網2022-11-02報導,近日一則“KTV點歌排行榜一半是大陸歌曲”的帖子引發台線民熱議。線民發現臺灣如今的KTV點歌排行榜上,前10名有一半都是大陸歌曲,而且蔡依林、張惠妹等樂壇天后全都消失。許多PTT線民感慨“時代不一樣了”“這是跑不掉的趨勢”,也有人稱這是“抖音效應”“臺灣音樂已經被版權商搞死了”。
  回應
 大陸人也在聽港臺的歌,現在的內娛還能有歌?
 港臺樂壇現在還有什麼新歌嗎?聽來聽去都是那幾首情懷和經典,有新歌也很少吧。我就不說歌了,就說曲,BGM什麼的那些,都免費聽的,隨隨便便暴打那些所謂港臺樂壇的播放量,更何況現在大陸網路作曲作詞的和網路歌手多如牛毛,他們也會做MV,哪個不比港澳的好看好聽?國風歌曲每天都有新歌,多如牛毛。我還沒說到遊戲呢?國產遊戲和動漫裡的那就更離譜了,比較大的IP,一個遊戲裡面就一個專輯。
 現在模式已經完全變了,以前都是發專輯,火了拍MV,但是現在生態都變了,歌曲已經大部分是單曲發行,通過網路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未來可能會有有30秒的歌曲,因為現在很多歌曲大家都只聽高潮部分。
2022-11-05 09:07:20
阿楨
為什麼火起來的歌曲,大都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寫的? 2022-08-08

  事實上科班生和野路子兩個群體搞的音樂,二者天差地別,完全就是兩個東西。
  藝考小三門,指的是樂理、視唱、練耳。
  作曲四大件,指的是和聲、曲式、複調、配器。
  想要成功入讀音樂專業,中國考生的必經之路就是砸錢學。集訓,專業一對一,院系教授四位數的四十分鐘小課。
  每一個學作曲的學生,在冗長的幾年裡都會被要求寫出很多“不好聽”的編制出來,而這些編制通常無法賣錢。
  對於科班生來說真正有價值的,是長年累月沉浸在專業氛圍裡學的東西。比如技法熟練度,更可怕的是,外行人看不懂聽不懂的東西,他們居然樂在其中。
  每一個作曲生心中都有一塊極樂淨土,所有被視為”拘泥“的規則對他們來說從來不是限制,而是作曲大家們留下的精粹,是讓音樂更加理性化的真誠告誡。
  說完這些,相信你也大概懂了為什麼科班出身的人很少會進軍商業音樂領域了。
  回應
學院派脫離生活,情感被學歷封印了。
2022-11-30 05:05: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