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府又在五鬼搬錢給金控、高鐵、ETC……等等了,來搶救國庫吧!
台灣的國庫還有救嗎?張啟楷《搶救國庫》(印刻,2002)已近四年,台灣國庫都已快乾枯了,怎麼救?
啟楷可是位樂觀又有正義感的資深媒體人,從1987年入新聞界以來,跑過府、院、立院、省府新聞,其中負責立院尤其是預算新聞長達八年,曾任中時市政組副主任。
難怪李濤的TVBS全民開講會找啟楷為搭檔,將節目調性定為揭弊、追求公平正義,如此一來不但跳脫了藍綠立場的糾纏,也帶來了高收視率。
什麽「跳脫了藍綠立場」,在掌權者眼中非友即敵,TVBS敢監督他,他就把你打成中資媒體,罰你關你。
結果如何?選舉輸了、官司也输了,還製造了一與自己對立的媒體氛圍,DPP這些當年靠媒體支持起家的街頭運動家,怎一掌起權後就變笨到操控媒體?
你管他變笨到白痴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回來評評《搶救國庫》吧!
不就是一堆抽象數字的預算魔術遊戲,誠如財經學者立委李桐豪所言:「當我們在立法院討論國家預算時,總是以『億元』作為考量的基礎,不幸的是,『億元』已超過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結果立法委員或政府官員總是把『億元』與『元』或『千元』視為等同。可以想見,這種超出生活經驗,卻以生活經驗作為決策的基礎,其後果往往是不堪設想的。」
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啦!中華民國的五權憲法先天上就將本應屬立法院的審計、監察、調查、糾彈等權分散掉了,而且立院又沒預算局來處理行政院「厚達一千多頁的總預算書,數百本的單位預算書」,讓本來從小就數學理化不佳的大多文法出身的立委、孤軍與行政院的數海大軍奮戰,其結果是亂審預算一通,漫天要价、就地還錢。
難怪政府花錢宛如卡奴刷卡,債台已高築數兆,還以為幾萬元呢。
債不愁多,四兆到五兆也只不過加一而已,不用小學算術來教都會。
那三四千億的軍購預算也只有三四千元了?
簡直比土匪還黑,黑道還只是以「萬元」為單位。
軍購還好吧,交給美國老大,說不定還能當保護費。要是高鉄和高捷的BOT,本來說政府不用出錢,結果幾千億又白白的交給了財團。
怎會白交呢?當局概人民的納稅錢,得到金主的政治獻金,而且還可能福及下台。
原來當局將幾兆官銀交給金控公司,為的是下台後的黃全鋪路啊!
還有幾兆國營企業、國有土地……
二蔣這個外來政權怎那麼聰明會賺錢、又那麼笨不會花錢?全留給了台灣之(不肖)子來敗光。
另參本館: <被偷竊的國家><A錢共犯結構> 上下交相偷 《搶救國庫》<蚊子館再啟> <財團興亡史><綠頂商人之悲> 《xx金融風暴》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總統的親戚》 《一兆元黑洞?》
藍綠飆減稅 財政敗壞誰負責【聯合報記者陳洛薇 2010.04.13(楨: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要負責!)
銜接促產條例落日的產創條例立法延宕,為求法案過關,執政黨防線大撤守,將營所稅從百分之廿調降至百分之十七,稅損超過三百億。藍綠加碼競飆下,產業競爭力不見得因此提升,但可確定的是,國家財政困窘,這一步讓出去,風險很大!
離譜的是,產創條例大轉彎,是何等重大的政策轉變,府院政策既已定調,相關政務官卻沒有做好為政策說明的準備。上至總統府,下至行政院及財經部會,昨天沒有人願意好好說明,政府大幅將營所稅調降三個百分點,其決策考量究竟為何,只見行政院秘書長推給新聞局長,財政部推給經濟部,沒有人願意正面為政策辯護。
產創條例是立法院開議的第一個優先法案,但從過年前吵到四月春暖花開,立法牛步,政府立場也變變變,政院原先構想一方面全面性調降營所稅稅率至百分之廿,一方面給四項租稅優惠,但朝野喊價下全變了樣。
政府雖然宣稱稅率調降可望提升產業競爭力及就業,企業少繳營所稅,可分的紅利則增加,綜合所得稅可以多課徵,長期效應來看,實質稅基可以擴大,但政府立即性的稅損,如果未來沒有因產業競爭力提升,達到「損益平衡」,又該由誰來負責?
執政要有方向,一部產創條例立法秀,看到政府在民進黨的杯葛下舉棋不定,財政部、經濟部先說調降稅損過大,堅持不願調降,現在藍綠加碼競飆下,又換一套說法,稱稅損不致過大,部會應有的專業及堅持何在?連一個營所稅都可以為了政治妥協大轉彎,如何幫台灣人民及產業找到新方向?
拚經濟 產創+ECFA加乘效果【聯合報╱記者林新輝2010.04.17
產業創新條例昨天展開長達六小時卅分鐘的馬拉松表決大戰,其中第十一條中小企業增聘員工補助的「小平頭條款」,民進黨大軍壓境,近廿名綠委輪番上陣,痛批「小平頭條款」是吳揆的「保吳條款」。
產創條例完成三讀,總統府昨天表示肯定,強調產創條例與兩岸經濟協議(ECFA)是提升台灣經濟活力的重要戰略工具,兩者可望發揮加乘效果,帶動台灣整體競爭力。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也表達感謝之意,他強調,行政院將協助台灣產業轉型,積極投入相關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藉由產業發展壯大台灣、連結兩岸及亞太,進而布局全球。
立法院會處理產創條例創下「新國會」多項紀錄:表決時間從下午二時卅分到晚上九時、立委發言九十一人次、表決次數卅次。朝野立委從白天到黑夜,除按鈕表決,還輪番上台發言,各自表述,累到人仰馬翻。
朝野政黨昨天提出多達十九項表決項目,其中國民黨堅守的「一加一」獎勵優惠案,是藍綠攻防的主戰場,總計有四十八名朝野立委在議場內為了「小平頭條款」唇槍舌劍。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說,吳揆說過,如果年底失業率無法降到五趴就下台,國民黨在產創條例第十一條增訂「中小企業增僱員工,中央主管機關得予補助」,國民黨拿納稅人的錢,力保吳敦義烏紗帽。
立委賴清德說,吳敦義沒有氣魄,敢拿烏紗帽跟人家賭輸贏,就應該勇敢拚經濟,「不要用這種奧步」。立委李俊毅說,國民黨從來就不是會把餅作大的黨,但他樂見國民黨「拿香跟拜」,只是國民黨搞不清方向,三轉四折,還跟民進黨競賽,畫虎不成反類犬,「半夜吃西瓜反症。」
國民黨立委邱毅反擊,痛批民進黨為政治鬥爭反對產創,為拖垮台灣反對產創;綠委口口聲聲說愛中小企業,但政府補助中小企業增聘員工,就是降低中小企業成本,這是經濟學ABC。
立委吳育昇質疑,是誰把台灣經濟的餅做小了?是民進黨,不是國民黨,請民進黨不要黑白講,顛倒是非。立委費鴻泰則說,國民黨才是真正照顧中小企業的黨,不像陳水扁照顧大財團,還有「海角七億」。
※延伸閱讀》
‧馬總統:降營所稅 勢必要做
‧社論/馬政府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社論/產創條例的魚與熊掌
‧評論/產創降稅 財政會惡化?
‧Blog/台灣外貿的明天--從CECA到ECFA
‧Blog/降低營所稅稅率真能吸引全球500大?不能!
‧Blog/從經濟成長理論看產創條例
‧ 產創條例三讀 營所稅17%下周過
‧ 1+1優惠過關 產創條例三讀
‧ 拚經濟 產創+ECFA加乘效果
‧ 表決大戰/綠營發言拖延 藍營吹鬍瞪眼
‧ 觀察站/空前低稅 營造最佳投資環境
‧ 業界樂見:新案比原版好
‧ 王振堂:有助十年發展 施崇棠:盼更重視研發
‧ 新聞眼/招商引資,夢幻投資島 宣告誕生
‧ 表決番外篇/余祥銓把妹 叩奧老爸
‧ 產創條例表決 民進黨團版全軍覆沒
‧ 施顏祥:3月內完成產創27項子法
‧ 社論/正視財經幕僚空洞化的危機
‧ 評論/產創降稅 財政會惡化?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542668.shtml 產創降稅 財政會惡化?
【聯合報╱謝明瑞/空中大學商學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0.04.17
眾所矚目的產創條例終於三讀通過,這是強化台灣經濟,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政策,其中,調降營所稅至百分之十七,被批評會引發政府財政惡化的問題。然而,營所稅調降真的會導致財政惡化嗎?
政府為促進產業升級,健全經濟發展,民國八十年開始施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促產條例),而促產條例於九十八年結束以後,有鑒於國內企業面對新興國家的崛起與競爭,必須將產業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型產業,才能保有競爭優勢,於是有產業創新條例(產創條例)的產生。但因美牛事件延宕,加上反對黨政治性杯葛,爭議不斷,直至九十九年四月十六日,新訂的版本於立法院重新審議並通過以後,國內企業才有新的遵循指標。
產創條例的內容經朝野協商後,有關獎勵的部分,由原來的「百分之廿加四」,改為「百分之十七加獎勵優惠一加一」的模式,即營所稅降為百分之十七,外加「公司投資研發租稅優惠」以及「企業聘用勞工補貼」兩項租稅優惠。理論上,營所稅的下降固然有助於台灣整體產業的發展,但同時必須考量稅賦減少以後,可能導致的財政惡化,政府必須有所取捨,並制定可行的因應策略。
唯若以過去政府實施促產條例時,租稅優惠對總體經濟效益所造成的衝擊之經驗為例,政府因為降稅所引發的投資效益之增加,讓政府的租稅淨收益不減反增,而這種稅率下降,稅收反而增加的情形,除了說明租稅體系中,確實存在著「拉弗曲線」,即減稅未必使政府稅收收益減少的現象。因此,產創條例的營所稅雖然下調,但因逢國內經濟逐漸復甦之際,若因降稅所增加的投資效益,大於減稅之後的稅收損失,整體而言,政府的稅賦收入反而可能會增加。
唯任何政策的推動與實施,都包含了正反兩面因素,而「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最重要的還是決策者的智慧與領導統御的才能,如何趨吉避凶,是產創條例通過以後所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整體而言,產業創新條例通過並實施,預估可為台灣未來十年的產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另方面,若減稅能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且政府因應得宜,則財政收入不僅不會因為營所稅的下調而減少,反而會因為投資誘因的提升而增加。
從政府過去實施「促產條例」的經驗,以及稅制理論中的「拉弗現象」,可預期產創條例通過以後所造成的稅賦收入之減少,並不一定會導致政府財政惡化。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42635.shtml
台灣產創vs.「中國製造」廣告【聯合晚報社論 2010.04.17
各界矚目下,立法院通過了產業創新條例,輿論褒貶互見。隔著海峽,上海出現一場景,看似微不足道,卻產生了對照的意義,那是一級方程式賽車場上的一幅巨型「中國製造」的廣告看板。
上海的這個廣告絕不平凡。它是中國商務部為了提升中國產品的「國際形象、信譽與知名度」,首次以官方名義投放的商業廣告,以「中國製造」四字刻成的紅色印章為形象,底下是Made in China的英文。F1賽車在全球有六億觀眾,六億人可能看到這幅廣告。
官方推出國家形象廣告,台灣並不陌生。80年代末的「台灣精品」廣告,就是在向世界昭告,Made in Taiwan代表的是精緻、創新、價值與品牌,正式向過去粗製濫造代名詞的年代揮別。也因此,「中國製造」的廣告不僅是投石問路,而是中國意圖跨越舊形象、創造新歷史的軍令狀。
台灣看產創條例,關起門來當事者迷,透過兩岸對比,或有不同詮釋。中國是世界工廠,但生產的廉價商品在歐美已趨飽和,無法繼續扮演成長動力;向技術密集產業邁進是唯一出路,通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是當今中國戰略推進的「高地」,並積極以併購作為縮短技術差距的國家戰略。聯想買下IBM的筆電部門,吉利最近吃下瑞典VOLVO,中國「走出去」的企圖心由此可見。
當「中國製造」宣示著大陸產業向品質與價值靠攏時,台灣的產業定位和比較優勢何在,成了不能不焦慮的課題。台灣領先大陸的,只剩寥寥核心產業,其餘多處於激烈競爭、甚且漸漸失利的狀態。如今產創條例分別運用補助、資金與土地等手段,鼓勵企業創新,且一體降低營所稅,希望能使無論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服務業,都朝向知識經濟前進,擴大核心競爭力。目標能否達成尚有待考驗,但再不放手一搏就絕對來不及了。面對大陸急起直追,南韓更早已領先,台灣在吸引國際人才、自由化、法令鬆綁等問題上,還有太多改革不容蹉跎。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43210.shtml
(楨:又見<聯經內戰>。劉財經內閣時批專業傲慢、吳庶民內閣時又批民粹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
財經政策:須有中心思想 始有論述能量【聯合報╱社論 2010.04.18
《馬政府財經決策應當補課》三之三
在前兩天的社論中,我們指出馬政府財經決策的前後反覆、幕僚組成與運作的缺失;這些問題在過去兩年的諸多事例中一再出現,而在產創條例一事中更為凸顯。但是這些缺失,追根究柢,分明顯示了當前的財經決策背後,由於沒有中心思想,所以缺乏論述能量。
所謂的政策論述,是指描繪這個政策的目的、背景、策略、取擇選項、思考緣由等面向的細密陳述。論述其實是法案或政策的中心思想與理論基礎;基礎若紮實,一則能抵擋在野黨與輿論的批評,二則也不會在外界偶有雜音之下倉促搖擺。有充分論述基礎的政策,講出來就自然能夠說服別人,有如君子之德,具風行草偃之效。相反的,政策若是沒有論述基礎,則政府首長自己就像牆頭草,事前要拋出議題測風向,然後再看風向搓、喬,外人看起來就是在搖擺。
以此次產創條例補助企業雇用員工每人一萬元一事(產創廿條之一)為例,這件事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來想,都與「產業創新」扯不上干係,強行在此法案加上這個民粹討好條文,就不可能提出什麼論述基礎;其唯一的後果,就只有硬拗硬掰,兩三下就被外界批得體無完膚。再以前年十月政府原本想在金融海嘯期間緊急推出的證交稅減半徵收為例,這是所有了解最基本財經原理的人都會搖頭嘆息的荒謬政策,當然不可能找到什麼論述基礎,卻也是由馬總統親自對外宣布。當幕僚迫使總統一而再、再而三親自出面為具爭議性的財經專業事務背書,而這些裁定卻又中心思想搖擺、且找不到理論基礎,以至於破綻百出時,其對總統威信的傷損實難輕估。
今天台灣經濟的處境,是十分艱困的。往外看,我們有「謀我日亟」的中共,試圖用區域經濟的大口袋,使台灣的未來發展受到約制。往內看,我們有年年難以避免的天災威脅,需要有效率政府的因應。在財經面,行政院的六大新興產業在檯面上一群「事務官化」的政務官帶領之下,前景難卜。在社會結構面,快速老化的人口、貧富懸殊的社會、不斷飆高的都會房價,更令人忐忑不安。
我們在日前社論中已經提到,馬總統不是財經專才,一味複製以往「簡報/裁示」的會議模式,也不可能迅速得到什麼具有理論縱深的結論。馬總統要推出好的財經政策、提出紮實的政策論述,就須從強化財經幕僚開始做起。像產創條例這樣的法案,原則上應由財經部會提出中心論述,並化解質疑,未必需要總統兼黨主席親自出馬。如果財經閣員不能像楊志良那樣提出足以服人的說理,而是搖搖擺擺地「尊重立法院審議」,那麼這些閣員就該撤換,易之有擔當的首長。
馬總統如果要對格外關鍵的法案躬親上陣,那就更需要優秀的財經幕僚,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功課,對於法案的背景、理論、所有版本的利弊取捨,都要像歐巴馬對健保法案那樣熟悉。歐巴馬在國會、媒體、全美各種場合推銷其健保不下十數場,從來沒有一次出包,更沒有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輕易推銷任何一個政策。究其原因,就是歐巴馬對健保案不僅瞭然其論述,更在法案的精神面掌握到大方向。
但是馬政府的台灣經濟大方向究竟為何?國人實在摸不著頭緒。馬總統千萬不要以為競選時倉促討論的政策白皮書就是論述,也不要以為白皮書彙總起來就是方向。坦白說,那些離成熟的論述還遠得很,既不能在基本面起經濟之衰,也不能在操作面振總統之威。總之,我們既為總統流失的威信憂心,更為台灣流失的經濟機會焦急。
五月,在朱立倫副院長參選新北市之後,也許就有下一波的內閣改組。要挽救台灣經濟,就要提出紮紮實實的財經政策;而要提出好的政策,當然就要找到以楊志良為「低標」的財經政務官來擔綱。老天爺對馬總統是很優厚的,祂給總統四年的任期,但給台灣經濟的機會時間,卻沒有這麼久。找到具有論述能力的財經閣員,馬總統的財經闕漏才能補得起來。(系列刊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43995.shtml
另詳參本館:《搶救國庫》 台灣振興方案(三) 賦改會 聯經的農改內戰 《搶救國庫》 庶民經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