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給人家改書名了,原書名是《康乾盛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是否二月河的歷史小說或電視劇《雍正王朝》看多了,想要為雍正平反?
是作者仲偉民自己的意思,會取名《康乾盛世》只不過順著「文景之治」「貞觀盛世」等之四字訣,「康乾盛世無論在時間、規模、影响諸方面都遠遠地超過前二者」,「雍正是康乾盛世出現的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康乾盛世更確切的提法,應當是『康雍乾盛世』。」(p.2)
那為何一般史書都重「文景之治」「貞觀盛世」而輕「康乾盛世」?
「清初民族鬥争的劇裂以及頻頻發生的文字獄等,影响了人們對康乾盛世的客觀評价。」(p.2)
那是史識史才不足之論,傅樂成的《中國通史》(大中國出版,民64年增訂十版)早就指出清初康雍乾三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p673)。
但傅氏仍著重於批評,他以「高壓與懷柔」為滿清統治中國之道:
滿清在世祖順治三年(1644)攻下北京之前,清太宗便已開始設官治理漢人且對明降臣禮遇利用,到世祖入關後,更以多爾袞執行一套懷柔政策。禮遇明室君臣,為明思宗發喪。明臣死難者均予題謚,尚存者予以錄用。對明遺民則:「舉行科舉,以籠絡漢族的士人。考試辦法,仍沿用明代的『八股文』,使士子的精力,消耗於空洞形式的文體及口頭禪中,而無暇想到其他。對於漢人百姓,也做了幾件收買人心的事,像是廢除明末的苛捐雜稅,撤除東西廠、錦衣衛一類的特務機關等」。
在懷柔的同時又以下列高壓方法來統治:「一、禁止結社。順治九年(1652)由禮部頒佈條例,禁士子立盟結社及建白軍民利病等,其後更屢申禁令。二、摧抑紳權。明代士紳的社會地位甚高,經常干預地方政務,清室於大局平定後,即著摧抑紳權。順治十八年(1661),江寧巡撫朱國治奏報江南欠糧士紳一萬三千人,清室皆治以抗糧之罪。世祖死後,蘇州諸生以不滿吳縣知縣,聚哭於文廟,結果諸生以『大不敬』而被殺者十七人。三、興文字獄。……文字獄在康、雍、乾時代為最盛,但順治時已開其端。順治十七年(1660),朝臣張晉彥為已革職的閣臣劉正宗序詩,中有『將明之材』等語,世祖以其言『詭譎不可解』,絞正宗而斬晉彥。四、下薙髮令。順治二年(1645),開始下令薙髮,令漢人薙髮留辮,不准蓄髮,並限於旬日內實行,違者格殺無論,漢人死者甚眾」(p674-5)。
其他重要的高壓懷柔還有。以武力鎮壓各地反抗甚至揚州等屠城。從康熙就已開始的以士大夫修明史、佩文韻府、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來籠絡知識分子,並趁機銷毀不利統治的史料(p679)。
不然要基於仲氏之言「在康雍乾三朝,最為人稱道的政治業績是對邊疆地區的重視和經營」(p83),而大拍「康雍乾盛世」的電視劇以呼應中國之崛起?豈不知康雍乾盛世時期「是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最迅猛、最激動人心的時期」「而此時中國却依然自以為是『天朝上國』,自己是世界中心。」(p.105)
康乾盛世>百度百科
(一)簡介
(二)康乾盛世的手工業
(三)“康乾盛世”的農業
(四)“康乾盛世”的疆域
(五)“康乾盛世”的人口
(六)“康乾盛世”的文化
(七)“康乾盛世”的吏治
(八)“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
(九)“康乾盛世”的弊政
(十)“康乾盛世”的對外關系
(十一)“康乾盛世”研究
“康乾盛世”時期的饑荒
(一)簡介
所謂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于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有些中國曆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爲輝煌,是因爲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曆史的奇迹。他們認爲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曆史特征。
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號稱盛世的其他各個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遜色前代。首先,爲了限制明末以來土地兼並的發展,恢複農業生産,清政府采取“重農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歸還農民墾種,獎勵墾荒屯田,並實行開墾荒地之初,免其雜項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計十年, 方行起科“等辦法,還頒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令,重視興修水利。
其次,康熙時代統一臺灣,平定三藩之亂,抗擊沙俄侵略,建立起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使疆域空前擴大。
第三,雍正時代廣泛實行“攤丁入畝”稅制,使經濟、人口迅速發展。
第四,乾隆時代繼續改進和完善各項制度,使人丁繁 多,國家富庶起來。經康乾百余年的發展,人口已超過3 億.是明朝最多人口統計數的5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時增長 了20余倍。
(二)康乾盛世的手工業
明末清初,因長期戰亂,手工業生産也遭到嚴重破壞。大約經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後,手工業才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
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江寧、蘇、杭設有織造衙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還是發展很快。如江寧的織機在乾、嘉時達到三萬余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余”,所産絲織品暢銷全國。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織業也得到很大發展。道光時,貴州遵義綢“竟與吳綾、蜀錦爭價于中州”,招致了秦、晉、閩、粵各省客商競來購買販運。
清代的棉織業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織布機也有一些改進和革新。當時的棉布生産,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賈多以此起家”。蘇州的“益美字號”,因大家譽其“布美,用者競市”,“一年消布,約以百萬匹”,結果“十年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爲美也”。蘇布“名稱四方”,可見信譽之廣。無錫也盛産棉布,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于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
清代,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制瓷業的最大中心。到乾、嘉時,不說官窯,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余萬”。除景德鎮外其他各地的制瓷業也都發展起來。據統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産地共有四十余處,遍布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産瓷器色彩鮮豔,精美異常。
制糖業在臺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康熙至乾、嘉之際,臺灣的種蔗制糖極盛,每歲産蔗糖“六十余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制糖行業,也日益發展起來。
礦冶業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雲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采的規模都比較大。如雲南的銅礦,至乾、嘉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余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間,雲南銅礦的最高年産量達到1467萬余斤。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産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器制造業也很發達。那裏有鑄鍋業、炒鐵業、制鐵線業、制釘業和制針業等行業,而尤以鑄鍋業最爲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
商業的繁榮清代前期,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系更加密切。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于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臺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産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産值占全世界工業、手工業産值的30%。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谷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滿清皇帝認爲“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但是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個什麽情況呢:
1.古人的記載: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
(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從此以後在人口壓力下,中國的人均GDP開始一路下滑)清興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于食,布帛賤而艱于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爲家,是四空也。
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産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于遠方,男之美爲優,惡者爲奴。女之美爲妾,惡者爲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朝詩人魏來朋的《鬻子行》寫道:
濰北邑當丁醜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 膝下嬌兒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饑餓,寧甘下賤爲人仆。 交錢交兒說分明,錢交兒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 望兒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懷中藏,兒聲長號翁如啞。
2.西人的回憶
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贊揚中國物産極爲豐富,物質生産能力遠勝歐洲,聲稱"大明人"是"衣飾華美,風度翩翩".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裏,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3.一些有良知的曆史學家的記載
山西産好鐵,滿清就向山西的冶鐵戶征鐵,所征之數不斷增加。雍正時征2.5萬斤,乾隆時增加到5萬斤,嘉慶時又增加到20萬斤。征鐵給的鐵價、腳費不到市價的1/6,近于掠奪!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潞綢精美,被滿清列爲貢品,每年派造的數量,大大超過機戶的承受力。明朝盛時,潞安府有機織 1.3萬多張,明朝派造3000匹。經過明末戰亂,清代僅剩織機300張,居然還是派造3000匹,致使“機戶支價賠累,蕩産破家”,逃亡的不少,但滿清朝廷並不因此放棄派造,直到機戶完全逃光,潞綢在曆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松江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成爲明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蘇松財賦半天下”,蘇州、松江兩府的田賦位居全國榜首,其上繳中央的錢糧總額超過了浙江全省。當時松江的面積是蘇州的十分之三,而賦稅額卻是蘇州的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的賦稅額爲全國最高。然而松江的棉紡織業到清代開始退步,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明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計,少亦以萬計”,而到了清朝,“標客巨商罕至,近來多者所挾不過萬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聞開礦之事,甚無益于地方,嗣後有請開采者,悉不准行"。對于不能封閉的冶鐵廠,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廠只有九十三處了。
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人大概是魯迅,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産量其實不及明末萬曆年間。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爲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産量爲北宋的兩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爲紡織品的主流産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手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産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産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于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産品的總産量卻始終未能恢複到明末的水平.
(三)“康乾盛世”的農業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裏,農業生産的持續發展,耕地先表現在荒地的大量開墾、耕地面積的擴大。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面積爲526萬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統計數字,達到851萬頃;到1725年(雍正年),全國耕地面積爲526萬頃;農業種植方法的進步,使糧食産量大幅度提高。廣東部分地區收獲早稻以後,又插晚稻;收獲晚稻以後,再種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獲以後不能續種晚稻,就種蕎麥,一年兩熟。由于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産糧食60多億公斤。
清朝時候,專門從事蔬菜生産的農民增多了。北京郊區的菜農,利用“火室”、“地窖”等設備,在冬季栽培韭黃、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出賣。乾隆年間,原來不種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清朝前其,甘蔗種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些地方種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蘆葦一樣。
清朝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 從明代就自美洲經南洋輸入。明代徐光啓的《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扡插、窖藏幹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此後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種植技術逐漸完善。 但是番薯等高産作物也有其弱點:營養低且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價值少。作爲一時的救急尚可,長期爲主食必然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如菜色”,身體素質大幅下降,也必然影響人的正常智力發育。經過清初到中葉100多年的興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終于走到了盡頭。
(四)“康乾盛世”的疆域
國家統一,在中國曆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與唐、元幾代不同,在清代,統一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像北方遊牧民族,自准格爾葛爾丹一統漠西,即在中亞一帶建立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與中原地區相抗衡。康熙有過不徹底的短暫的大一統,但不久即被分裂,繼之而起的雍正,又對新疆出現的分裂苗頭不加重視。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一統新疆爲標志,才恢複了前幾代的疆域,所謂的“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學者王鳴盛在《平定准噶爾賦》贊揚清廷:“天祚神聖,六合雍和;中外?福,寰宇一家。文軌齊于要荒,聲教訖于幽遐”,即是對這種表面繁榮景象的歌頌。然而爲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較高的代價,甚至弄到康熙駕崩時整個國庫只剩下800萬兩白銀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康熙時代龐大軍隊和頻繁的戰爭帶來的後果.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後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黑洞。
(五)“康乾盛世”的人口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爲這個時期番薯等高産作物的推廣和社會穩定,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迹:然而事實上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6億)。使得中國後來的工業化時期人口失去了增長的空間,從而嚴重制約了工業化進程。
(六)“康乾盛世”的文化
清初的文人學者,不滿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專制統治,較普遍地存在反對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還有進步的民主思想。這時期的詩文作家,即以抱有這種思想的明遺民爲主體。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是這時期最傑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他們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顯示了嶄新的面貌;他們詩歌的風骨亦高。重要的遺民詩人,還有歸莊、杜□、吳嘉紀、閻爾梅、錢澄之、屈大均、陳恭尹等。遺民詩的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閻爾梅、錢澄之、吳嘉紀又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在風格上,也各有特色。
康熙後期,統治鞏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長的,其身世與明遺民不同。這時期的詩歌,就不再以表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爲主,而是致力于藝術技巧的追求,內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寫山水爲主。著名詩人有施閏章、宋琬、王士□、朱□尊、查慎行、趙執信等。王士□爲神韻派領袖。查慎行詩刻劃精工,成就較大。趙執信則比較注重反映現實。長篇小說在本時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這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兩部巨著的出現。《儒林外史》對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試制度的摧殘人才,進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它雖采用誇張的手法,卻體現“諷刺的生命是真實”的深刻的現實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樸素的語言藝術,也能做到“戚而能諧,惋而多諷”,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紅樓夢》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節,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現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與傳統意識形態的沖突,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趨勢。它通過對日常生活瑣事和人物內心世界的提煉描寫,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義而又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細膩,氣氛濃郁,語言優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藝術的偉大成就而成爲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筆記小說,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新齊諧》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齋志異》。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明末發達的哲學一夜之間似乎消失了,傳統儒學的人文關懷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以考經證史爲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爲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爲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滿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制造了幾百起的文字獄,(連“清風明月”四字都可以導致文字獄,想象力倒是很豐富)還將百萬以上的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康乾對文人的極端摧殘焉能不導致文化的凋敝?于是乎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七)“康乾盛世”的吏治
1.悲劇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機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帶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種悲劇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從18世紀末年以後,社會危機不斷爆發,昔日表面上繁榮一時的清朝社會很快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中:民衆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仍,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國與民皆患貧,奸僞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其由來也甚漸,其消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隨之成爲泡影;二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表象中,中國落後于西文世界發展水平成爲定局,控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在康乾盛世時期最終鑄定的。導致清朝盛衰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卻只有一個就是不能處理好關系到清代社會發展前途與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系。
2.腐敗愈演愈烈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系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清朝統治者對政風一直不大重視,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潔與勤政。康熙時代企圖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傳理學說教提高統治階層的道德素質。雍正則一方面妄圖通過養廉銀減輕腐敗,另一方面采取嚴刑酷法,懲治貪官污吏。這些效果不佳。 勞民傷財,象蝗蟲一樣搜刮百姓供自己尋歡作樂的下江南。
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爲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官僚隊伍的腐敗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爲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申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後。盡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愈衆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網,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爲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體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與官僚利益分配關系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司法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
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曆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麽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抛棄家産,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麽,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消極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饑民爲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于政權自身的狀況。
(八)“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而滿清統治中原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倒退。圈地運動”更是破壞了生産力。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于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得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産物,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麽一個空[殼。滿清的軍制更]是可憐,雖然吃過高科技武器的大虧,(太祖皇帝死于大明的紅夷大炮)卻還是不開竅,盲目堅持“騎射爲本”。抛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于200年後火器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不過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回光返照。
(九)“康乾盛世”的弊政
1.沿海遷界
沿海遷界,大部分的曆史書都是不談的,即便談到了,也多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仿佛是無足輕重,無關大雅。然而個人以爲沿海遷界這個事件的重大性是被嚴重低估的低估,其殘暴程度,駭人聽聞程度,對曆史影響程度都是空前絕後的,它不僅是中國曆史一個重大事件,在世界曆史上也絕對能算的上一個重大事件。
究竟什麽是沿海遷界呢?簡單來說,它就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讓中國從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具體點,滿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範圍(從瀕海三十裏左右,到瀕海四十裏、五十裏、乃至到二三百裏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總之,讓距離海邊三十裏到二三百裏不等的整個中國沿海地區,成爲一個無人區。在這期間,如果清廷統治者覺得遷海的距離太近,還會繼續下令,遷的更遠一點,他們對海洋的恐懼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沿海遷界的過程是怎麽進行的呢?是不是象現在的移民那樣,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腳,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償,然後再一步步把居民遷移出去?不是的!沿海遷界的過程許其說是移民,不如說是一次空前絕後的屠殺和掠奪。
按照當時人的記載“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繈兒,攜鬥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裏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 翻成白話,就是限期三天遷移,距離遠的人根本來不及知道消息,距離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過了兩天,軍隊騎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棄自己財富,貧窮的人拿著鍋子帶著妻子兒女,全部流離失所,從江浙到廣東福建,沿海數千裏肥沃的土壤全部變成了荒野蓬蒿。可以想象,就算現代的人從籌劃搬家到實施,具體運作准備,也絕對不是三天裏就能完成。然而當時中國的沿海居民,就是在這樣沒有任何預兆准備的情況下,在清廷統治者的淫威逼迫下,遷離故土,淒慘悲苦的情狀不問可知。
當時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塗。即一二能至內地者,俱無儋石之糧,餓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遷的時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過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夠到內地,離餓死也不遠了。
遷的同時,就是燒。“稍後,軍騎馳射,火箭焚其廬室,民皇皇鳥獸散,火累月不熄。而水軍之戰艦數千艘亦同時焚,曰:‘無資寇用。’” 燒房子,燒戰艦,也確實是做的徹底。 對于不肯遷移的居民,就是一個字“殺”。清廷統治者,和它的爪牙走狗,在這方面從來就是不手軟的。
“初,(廣東香山縣)黃梁都民奉遷時,民多戀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衆。”“……計誘之曰點閱,報大府即許複業。愚民信其然。際盛乃勒兵長連埔,按名令民自前營入,後營出。入即殺,無一人幸脫者。複界後,枯骨遍地,土民叢葬一阜,樹碣曰木龍歲塚。木龍者,甲辰隱語也。” 不僅燒房子,殺人民,就連樹木青草也不房過,
“當播遷之後,大起民夫,以將官統之出界,毀屋撤牆,民有壓死者。至是一望荒蕪矣。又下砍樹之令,致多年輪囷豫章、數千株成林果樹、無數合抱松柏蕩然以盡。……三月間,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至于爲什麽要砍樹,要對果樹松柏都斬盡殺絕,大約意思也是爲了防止海上的反清複明力量利用吧。
(十)“康乾盛世”的對外關系
1.拒絕開放、閉關自守
康乾時期中國社會所處國際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西方世界,産業革命爆發,啓蒙運動風行,資産階級革命風起雲湧,歐洲列強憑借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爲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盡管康熙曾經以濃厚的興趣積極向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乾隆及其皇子也對外國的科學發明産生過相當的興趣,對西洋的軍艦尤其印象深刻,而清遷“欽天監用西洋人,累進爲監正、監副,相繼不絕”,但是,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嚴重危險,沙俄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對分裂勢力的支持,清朝統治者卻不知道采取措施加強對陸疆的防禦。而對海上殖民勢力的威脅,清朝也缺乏准備。面對海上殖民勢力的不斷進逼,卻不知道好好整軍備戰,而忙于修圓明園,安于享樂。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清朝統治者的處理是十分簡單而又愚蠢的,那就是盡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康熙曾說:“通海口子甚多,此時無礙,若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害矣”。于是在厲禁天主教傳播以後,又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利之所在,瑕釁易滋”,于是更定章程,千方百計將洋船限制在廣州。隨之而來,中西交流減少了,大清帝國雖然憑借表面繁榮的形勢,遼闊的領土,衆多的人口,在短期內保持住了作爲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但它和發達國家的距離已經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後不始于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爲“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于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
“康乾盛世”的結束,在事實上告訴人們:封閉的傳統、文化形態、經濟模式雖然可以造就出虛假繁榮的景象,但卻無法克服自身固有的曆史局限,無法擺脫盛衰之變的惡性循環,更無法應付充滿競爭的世界一體化浪潮。中華民族要走向複興,必須在批判封建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3落後的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而滿清入主中原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倒退。[農奴制的殘余隨處可見,“圈地運動”更是嚴重破]壞了生産力。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得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于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産物,可是]到了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麽一個空殼[。(雖然八股文並非源自康乾,但是在康乾時代變得空洞化卻是無疑的。)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導致了更加不合理的官僚體系。]滿清的軍制更是可憐,雖然吃過高科技武器的大虧,(太祖皇帝死于大明的紅夷大炮)卻還是不開竅,盲目堅持“騎射爲本”。抛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于200年後火器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回光返照。
(十一)“康乾盛世”研究
1.閻崇年《康乾盛世》論文遭拒
學術界關于康乾是否爲盛世一直存在爭議。閻崇年曾與港大一教授擬合作一篇論文,題目叫《中國曆史的黃金時代—康乾盛世》,但最後專家委員會沒通過,因爲委員會多數是西方人,他們認爲康乾是黑暗時代而非黃金時代。
因爲如果是黃金時期,怎麽會有那麽多貪贓枉法的人?那麽多無家可歸的人?
“康乾盛世”時期的饑荒
來自清朝遺老自己編寫的《清史稿》哦。
康熙元年,吳川大饑。二年,合肥饑。三年春,揭陽饑。秋,交河、寧晉饑。四年春,曹州、兗州、東昌大饑。夏,惠來饑。秋,懷遠饑。冬,烏城饑。六年,應山饑。七年,無極大饑。十年夏,海鹽大饑。秋,臨安、東陽大饑。十一年,永康、峽江、大冶饑。秋,遂安、湯溪大饑。十二年,樂亭大饑。十三年春,興寧、鎮平、京山大饑。十四年,東光饑。十五年春,大冶饑。夏,連平饑。十六年春,嘉應州大饑。夏,鄖縣、鄖陽、鄖西大饑。十七年秋,曲江饑。十八年春,真定府屬饑。夏,興寧、長樂、嘉應州、平遠饑。秋,無爲、合肥、廬江、巢縣、博興、樂安、臨朐、高苑、昌樂、壽光大饑。冬,滿城饑。
十九年春,江夏大饑。夏,大同、天鎮饑。冬,萬泉、遵化州、滄州饑。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饑。二十一年春,桐鄉饑。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饑。二十二年春,宜興饑。秋,單縣饑。二十三年春,濟寧州、剡州、費縣饑。秋,巴縣、江安、羅田饑。二十四年春,沛縣饑。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饑。冬,★城大饑。二十六年,博興大饑。二十七年秋,蔚州饑。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饑。夏,潛江大饑。秋,龍門饑。二十九年夏,黃岡、黃安、羅田、蘄州、黃梅、廣濟饑。秋,襄垣、長子、平順饑。三十年春,昌邑饑。秋,順天府、保安州、真定饑。三十一年春,洪洞、臨汾、襄陵饑。夏,富平、盩厔、涇陽饑。秋,陝西饑。三十二年夏,慶陽饑。秋,湖州饑。三十三年,沙河饑。三十四年,畢節饑。三十五年夏,長寧、新安、★城饑。秋,大埔饑。三十六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饑。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饑。
三十七年春,平定、樂平大饑,人相食。夏,濟南、寧陽、莒州、沂水大饑。三十八年春,陵川饑。夏,婺源、費縣饑。秋,金華饑。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饑。四十年,靖遠饑。四十一年春,吳川大饑。夏,沂州、剡城、費縣大饑。冬,慶雲饑。四十二年夏,永年、東明饑。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滕縣大饑。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饑,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饑,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饑,人相食;武定、濱州、商河、陽信、利津、沾化饑;兗州、登州大饑,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饑,人相食。四十四年,鳳陽府屬饑。四十五年春,漢川、鍾祥、荊門、江陵、監利、京山、潛江、沔陽、鄖縣、鄖西饑。四十六年秋,東流、宿州饑。四十七年,平鄉、沙河、鉅鹿饑。四十八年春,無爲、宿州饑。夏,沂城、剡城、邢臺、平鄉饑。秋,武進、清河饑。四十九年,阜陽饑。五十年,通州饑。五十一年,古浪饑。
五十二年春,蒼梧饑,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饑。五十三年春,陽江饑。冬,漢陽、漢川、孝感饑。五十四年夏,臨榆饑;遵化州大饑,人食樹皮。五十五年春,順天、樂亭饑。五十六年春,天臺饑。五十七年,廣濟饑。五十八年春,日照饑。夏,靜寧、環縣饑。五十九年春,臨潼、三原饑。夏,蒲縣饑。六十年春,平樂、富川饑。夏,邢臺饑。秋,鹹陽大饑。冬,兗州府屬饑。六十一年夏,井陘、曲陽、平鄉、邢臺饑。夏,蒙陰、沂水饑。秋,嘉興、金華饑。冬,懷集饑。
雍正元年夏,通州饑。秋,嘉興饑。二年春,蒲臺大饑。夏,樂清、金華、嵊縣饑。冬,英山饑。三年夏,順德、膠州饑。冬,惠來饑。四年春,嘉應州饑。秋,澄陽江饑。五年冬,江陵、崇陽饑。七年,壽州饑。八年夏,肥城、武城饑。冬,銅陵大饑。九年春,肥城大饑,死者相枕藉;莒州、範縣、黃縣、招遠、文登饑。夏,章丘、鄒平大饑。冬,濟南大饑。十年,崇明、海寧饑。十一年冬,上海、嘉興饑。十二年秋,武進大饑。十三年秋,慶遠府屬大饑。冬,垣曲饑。
乾隆元年夏,海陽饑。三年秋,平陽饑。四年春,葭州饑。夏,碭山饑。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饑。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饑。七年春,山陽饑。夏,宜都饑。秋,亳州饑。八年春,南昌、饒州、廣信、撫州、瑞州、袁州、贛州各府大饑。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縣饑。九年,高邑大饑。十年,正定、贊皇、無極、★城、元氏等縣饑。十一年春,沾化饑。夏,慶雲、寧津饑。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樂、安丘、諸城、臨朐饑。十三年春,曲阜、寧陽、濟寧、日照、沂水饑。夏,福山、棲霞、文登、榮成饑,棲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諸城、黃縣大饑,餓殍載道,鬻子女者無算。十五年秋,廣信饑。十六年春,福山、棲霞饑,民多餓死。夏,南昌、廣信饑。冬,建德饑。十七年春,全州饑。夏,同官、洵陽、白河饑。冬,房縣饑。十八年春,慶元饑。秋,鄖縣饑。十九年,羅田饑。二十年,溧水、通州饑。二十一年春,青浦、東流、湖州、石門、金華饑。夏,沂州、武城饑。冬,濟南府饑。二十二年夏,博白饑。秋,掖縣饑。二十三年春,翁源、蒼梧饑。夏,日照饑。二十四年秋,隴右諸州縣大饑。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長子、長治、和順、天門饑。二十六年,江夏、隨州、枝江饑。二十七年春,濟南饑。夏,棗強、慶雲饑。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饑。二十九年秋,東光大饑。三十年春,桐廬饑。秋,吉安、廣信、袁州、撫州饑。冬,威遠饑。三十一年,濟南、新城、德州、禹城饑。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饑。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饑。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饑。三十五年,蘭州、鞏昌、秦州各屬大饑。三十六年夏,會寧、肥城大饑。秋,新城、寧陝
饑。三十八年秋,文登、榮成饑。三十九年秋,秦州、鎮番大饑。四十年,溧水、武進、高郵、南陵大饑。四十二年秋,陸川饑。
四十三年,全蜀大饑,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縣饑。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縣、隨州、枝江饑。夏,秦州屬饑。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饑。四十七年,灤州、昌黎、臨榆饑。四十八年春,黃縣饑。秋,綏德州饑。四十九年春,葭州饑。夏,來鳳饑。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饑,人食樹皮。夏,章丘、鄒平、臨邑、東阿、肥城饑。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饑,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饑,人相食。五十二年,臨榆大饑。五十三年秋,文登、榮成饑。五十四年夏,宜都饑。五十五年秋,禹城饑。五十六年,邢臺等八縣饑。五十七年,唐山、寧津、武強、平鄉饑,民多餓斃。五十八年春,常山饑。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縣饑。六十年春,蓬萊、黃縣、棲霞饑。夏,麻城饑。 (清史稿?災異志)
擴展閱讀:
相關詞條:
開皇之治 貞觀之治 永宣盛世 文景之治 成康之治 光武中興 昭宣中興 明章之治 元嘉之治 永樂盛世 仁宣之治 弘治中興 開元之治 武丁盛世 大一統 十全老人 >>更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4007.html?tp=0_0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