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4 07:45:04| 人氣1,989| 回應98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歷史分期論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已是老掉牙的假問題好不好,你在《台灣共犯体》的多處不是已析判過了?

是已處理過了,不過日前讀到中華書局翻譯的「世界漢學論叢」中幾本日本學者的相關論著仍深有感受,不論是研究秦漢的西嶋定山之《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或研究南北朝的谷川道雄之《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4),書的一開始都花了專章在討論中國歷史分期的問題。

專章而已、而且講的不明不白,那像中共從30年代開始的中國社會史論戰,專著層出不窮,結論卻清晰明瞭:

將當時的中國社會定位為「半殖民半封建」,主張以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革命推翻國內封建勢力、國內外資本及帝國主義。

又將中國歷史分期為古代奴隸制→中世封建制→近代資本主義。

你看多麼簡潔有力,那像日本人的牽豬哥,東倒面歪、不知在說啥?

問題是歷史本混沌不明的,硬要用馬列歷史唯物論來套中國歷史,不會失真嗎?

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效,30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將當時的中國社會定位為「半殖民半封建」,就成功地以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革命推翻了國內封建勢力、國內外資本及帝國主義,趕走了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結果呢?發生了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甚至反中共的六四民運之思想指導之一《河殤》也是打著反封建旗幟。

那日本人的好立異說又如何?西嶋氏將秦漢定位為帝國,但整本書又都在談「二十等爵制」,「等級爵制」不是封建的特色嗎?

還有谷川氏雖想避開奴隸、封建或帝國的糾纏,而另立中世共同體社會來定位南北朝,並且以當時貴族的「輕財重義」來對比出異於西方中世封建制的人土兩得,這未免太美化精神化了。

那又怎樣?連台獨教長杜正勝當年的碩士論文(《周代城邦》,聯經,1981)也立「西周乃氏族城邦說」,杜氏雖極力反對將中國歷史社會隨意與西方的帝國、奴隸制、民主議會、封建制等比附(p27,85,133),但又以「一個政治社會聚落外圍圈築著城牆,就是城邦」(p2)。他認為歷史名詞無法像其他學術語言,無法精確清晰,不須岌岌於經營名詞界說,而是要力求描述析論詳實深入,如此就能免除將中國古代城邦和西洋城邦混為一談(p2)。

真是一團歷史名相混戰!還不如歷史小說的八卦野史來得有趣!

你豈可如此墮落,怎可因不滿學者的邪說異端而另墜於歷史小說的八卦野史?

不然要怎樣?要像你的《台灣共犯体》徹底地析判古今中外的歷史和理論之後,再得出雜亂無章的結論嗎?太累人了!

台長: 阿楨
人氣(1,989) | 回應(9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法國漢學》
此分類上一篇:《康雍乾盛世》

顯示全部98則回應

圖博館
小記
其實說到文明斷代,各古文明也並沒有多少是“乾淨”的。記錄古埃及王表的巴勒莫石碑、都靈王表、阿比多斯王表、卡納克王表或殘缺不全、或互相之間有出入;記錄美索不達米亞的貝羅索斯王表亡佚,留存在他人著作中的部分則顯示著作者驚人的想像力,統治者年齡動輒以萬記;至於古希臘,靠著德國傳奇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對普里阿姆寶藏和邁錫尼古墓葬的發現,才證實了頗具神話色彩的《荷馬史詩》中特洛伊、邁錫尼的存在。
  但遺憾的是,施里曼宣稱在土耳其西薩里克山找到的特洛伊的遺址,實際上一共有9層不同年代的遺址,不論是哪一層都無法和特洛伊相吻合,其後繼者亞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島對“米諾斯”文明的發掘也頗多疑點,其一些衝動、理想化的重建更是被後來的學者批評和否定,發現的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破譯。
  對比其他文明古國的斷代歷程,並不是要比爛,也不是要否定那些古文明的存在。只是想說史前考古和史前研究的局限性(考古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破壞,如出土秦始皇陵兵馬俑彩色的褪去,考古挖掘對地層的不可逆轉毀壞等),受制於遺跡和文獻的有限資源,史前研究很可能長期沒有突破。
  但這並不影響史前考古的繼續發展,同樣,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問題也不會影響中國上古考古的發展。雖然有些機構出於某些動機迫不及待要宣布一些重大的考古發現,顯得太過著急,但時間會給出最終答案。
  最後,以中國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的一段話來結尾:夏商周考古,從其定名看就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注重“以復原王統歷史為目的的研究”,或可說是“王統的考古學”。下一步,應超越傳統的思維,以考古學為本位,構建可與全球文明史接軌的中國青銅時代研究話語體系,使研究視角與方法隨著整個中國考古學的學科轉型而得到提升。
2017-05-12 13:05:23
圖博館
回應
1.史記中提到了夏朝和商朝2.史記寫成的時候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還是部落狀態,司馬遷可不會為了讓這些野蠻人佩服而寫3.商朝原來同樣被懷疑,但現在商朝已經被證實,一個非常成熟的國家,且所有國王的傳承和史記記載的一模一樣。4.史記上關於夏朝的國王的壽命長度和活動符合人類常態,不是神怪狀態。因此,夏朝有很高的真實性。其實作者也犯了強迫症,明明古籍就是證據,但作者一定覺得要考古出宮殿、城市才覺得是個可供目視的朝代,其實不必如此。
 其實說到文明斷代,各古文明也並沒有多少是“乾淨”的那些否定中國夏朝的,先看看自己什麼德行,拿聖經當歷史不說,反而指責別人歷史真實性
 如果《荷馬史詩》可以算史,那《封神榜》也應該算……
 人家西方就聰明啊,把原本不是歷史的東西,硬生生攛掇成歷史,為了給祖上貼金,給自身民族偽造優越感。我們倒好,正兒八經的歷史,偏偏有混蛋王八羔子疑古批古,否定自身歷史。國內那些公知,做人都不配。
http://www.guancha.cn/shichuan/2017_05_11_407820_1.shtml
2017-05-12 13:06:48
jsoujsou
乾隆比不上雍正的三個原因 2018-04-20

乾隆是清朝比較高調的一個皇帝之一,不但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的皇帝。而且多次南下尋訪,賺足了全國各界的眼球。相比之下,雍正帝就很低調了,也可能也跟雍正在位期間不同有關係。乾隆在位60年、雍正在位十三年。很少人對雍正的認識都只停留在九子奪嫡的事情,知道他也發動文字獄的事情。但是沒多少人知道他的勵精圖治,全力打造了乾隆的時期盛世,沒有雍正就沒有乾隆時期的盛世。為什麼這麼說?看看以下幾點就知道了。
  如果認真推算,雍正在位時間總共十二年零八個月。在這個十二年零八個月裡,他幾乎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的。對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全部一清二楚。很多人說雍正殘暴,實施暴政,但其實他的暴政針對的基本都是壞人。他在位期間,從朝廷到民間,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危機感。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雍正良如火炬的目光,將整個國家治理得妥妥帖帖,有條不紊。
  雍正應該是清朝最嫉貪如仇的皇帝了,當時偏遠地區連年天災,難民無數。朝廷發下賑災糧,有的貪官從中中飽私囊。雍正知道後,放出了“賑災施粥時的粥,要是插下筷子,筷子站不穩,籌辦施粥的官員馬上就要人頭落地。”嚴懲貪官。而且雍正還建立了養廉銀機制,貪官被查到後,貪官本人要問斬、他的親戚朋友全部都要被連坐,罰沒財產。而清廉的官就會被得到獎勵,獎勵是清官自己俸祿的一百多倍!反觀乾隆,反而親手養著一個最大的貪官和珅!所以說養貪為患的乾隆到死都不會懂貪官帶給一個朝廷怎麼樣的打擊。
  雍正處理勤勉,用人也是挺特別的。據說當年有一個“掙臣”叫孫嘉淦,性格剛直不阿,多次對皇帝直言進諫。有一次孫嘉淦直接進諫叫雍正“親骨肉”,也就是對兄弟們好點。這可是雍正的禁忌!根據記載,雍正的第三子弘時是因為說了雍正殘害兄弟才被貶為庶人的。孫嘉淦竟然敢對這個事情再次提起。但是雍正並沒有因此懲罰孫嘉淦,後來還因他敢於直言讓他管銀庫去了。除此之外,雍正還任用田文鏡等等治國人才。
  雍正在位期間僅僅十三年,卻為乾隆創下了揮霍不盡的財富。如果乾隆有雍正一半的治國能力,對貪官有雍正一半的威懾力。就不會為日後舉國受難埋下禍根了。所以說,乾隆比起雍正,乾隆真的是差遠了!
2018-08-02 07:41:50
jsoujsou
宋朝究竟是貧弱王朝還是燦爛時代呢 2018-08-01

王安石曾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全面批評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特別是財政制度非常落後,以致皇帝雖然很節儉,但是百姓還是不富裕;皇帝雖然很勤政,但是國力還是不強盛,那麼我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王朝宋朝究竟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將宋朝描述成貧弱王朝
相當長時間以來,宋朝給人積貧積弱的印象。將宋朝描述成貧弱王朝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宋朝的改革派,一種是近代的一些史學家,他們都懷抱著國家富強的強烈願望。
  宋朝的改革派:宋朝的改革興起于慶曆新政,至熙寧年間的王安石變法達到高潮。改革總會遇到各種阻力,有的來自作為頑固派、保守派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慶曆新政時期的夏竦集團;有的則來自不同改革路線的政敵,如王安石變法時期的司馬光。
  為了論證改革的勢在必行,必須將宋朝的現實描述得非常不理想,將改革的目標與未變革的現狀對立起來。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積貧積弱也就成為改革派描述宋朝現狀的一種模式。為了製造改革的輿論,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全面批評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特別是財政制度非常落後,以致皇帝雖然很節儉,但是百姓還是不富裕;皇帝雖然很勤政,但是國力還是不強盛。甚至說只是僥倖沒有遇上嚴重的天災人禍,才保宋朝百年平安,暗示宋朝的統治早已搖搖欲墜。在一片富國強兵的呼喚聲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為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
  但是,王安石變法是失敗的。宋朝以後掌握國家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學思想,是由宋朝的程頤、朱熹等人開創的,這些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學術思想上,都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理學家倒也不一定反對富國強兵,但認為只有通過拯救道德人心才能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所以理學家強調的是王安石心術不正,而不是宋朝如何的積貧積弱。
  古代文人對於宋朝的一般印象,主要還是大興文治,因為宋朝結束了五代的亂世,也結束了武人掌權的政治,通過科舉,將國家的治理託付給了文人,文人對此還是頗有點感激涕零的意思。當然,面對北方的強敵,宋朝在軍事上始終不佔據優勢地位,非但不能收復燕雲,甚而亡于金、元,因此批評宋朝國勢太弱者也大有人在。清初的王夫之直接指明,宋代其實是“弱而不貧”,他說仁宗皇帝“過於弛而積弱也,實不在貧也”,神宗皇帝則犯了“以貧為慮,而不知患不在貧”的錯誤。
2018-08-02 07:51:41
jsoujsou
第一,宋朝是秦朝以來中國古代十個左右大王朝的其中之一。這種王朝在政治上是君主專制——君主專制並不是指皇帝對所有的行政事務獨斷專行,而是指最高政治權力歸皇帝一人所有。皇帝一人通過官僚系統統治疆域內的所有民眾,民眾將家庭的人口與財產情況登記在國家的簿冊上,承擔著向國家納稅與服役的義務——這是中國王朝最基本的統治結構。
  第二,古代中國是世界範圍內唯一的政治與文化形態始終延續的帝國體系,政治大一統、以農耕為經濟基礎、崇尚儒家文化,是中齤華帝國的基本形態。中齤華帝國的政治體系具有治亂迴圈的特點。在穩定時期,中齤華帝國的民眾通過辛勤的農業勞動以及富有創造性的工商活動,可以迅速地繁殖人口、積累財富,並在此基礎上享受高雅精緻的生活方式、培育溫文爾雅的禮儀文化,成為已知世界的文明中心。在經濟文化燦爛輝煌方面,宋朝與其他大王朝相比,既非特例,也非例外。
  第三,中國古代王朝的興衰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初創時期一般休養生息、積累財富、培養國力,否則就會迅速敗亡。國力恢復往往導致兩種後果,一是實行富國強兵政策而對外擴張,結果勞民傷財、疲罷民力,國運由盛轉衰;二是誘發政齤治腐敗,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底層民眾無以為生,最終揭竿而起。
  回應
 宋朝確是不貧,但是宋朝確是弱,弱在文人無骨頭。整體文人統治3集團的主流只想著富裕安康,缺乏統一山河,稱雄世界的大格局。因此拼命打壓武將,營造奢靡之風,理學興起更造成整個社會集體缺鈣,甚至成了整個民族的集體性格,為後世中華民族遭受侵略時總是出現大批漢奸埋下了伏筆。實在是悲哀。現在不少知識份子如蒙曼之流還歌頌宋朝是文人的春天,真是無聊可恥。傷了民族之脊樑而不自知。可惜了岳武穆,鈥青等體現民族之魂的英雄。最可歎,嶽飛要被移出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民族英雄之列呀。
 南、北兩宋存世320餘年,僅比東、西兩漢短70餘年;比唐、元、明、清存世時間都長。
 經濟、文化強,國力弱!
 強不強,看綜合國力,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經濟、貿易等,這樣看無疑強盛王朝屬漢朝與唐朝。至於四大發明那都不是是產生在宋朝,造紙在東漢,火藥和印刷術在唐朝,指南針很可能也在宋以前,只不過這些技術在宋朝時應用更廣。其實對農業發展可能起到更大作用的發明比如唐朝發明的曲轅犁和水車灌溉技術比四大發明毫不遜色。
2018-08-02 07:56:42
jsoujsou
宋朝趙匡胤為什麼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長安 2018-04-27

河南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作為北宋首都長達168年之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充分地展現了當時其都城汴梁的景象。然而,歷代王朝都城,如秦朝咸陽,漢朝長安和洛陽,唐朝長安等,都有天險作為屏障。那為什麼北宋要選擇防禦極差的開封呢?
  01經濟基礎
但凡國家的都城,幾乎都是建立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在古代社會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只有經濟發達的地區才能夠養育如此眾多的人口。
開封地處中原地區,本身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又黃河之水的灌溉,造就了這一地區發達的農業。
民以食為天,有了土地、糧食自然就能養育都城百萬甚至千萬的人口。
再加上開封地區發達的交通運輸,也促進了本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據《宋史•食貨志•漕運》載:“宋都大樑,有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民河,曰廣濟河,而汴河所漕為多。 ”
《宋史•河渠志》又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脈分,鹹會天邑,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 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富”。
發達的漕運系統不僅能夠便利來往商人,還可以將全國各地的資源運輸至國都,以滿足國家的日常需求。
關中地區雖然沃野千里,但是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正如《新唐書•食貨志》所雲:“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處不足以給京師”。
再加上到達長安的漕運系統遠比到達開封的漕運系統來得落後,使得趙匡胤不得不放棄遷都的想法。
  02政治層面:政治中心的東移
當時的長安、洛陽,經過唐末、五代時期的戰爭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反過來開封城在經過周世宗的全面改革,已經成為“華夷輻輳,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益繁盛”的大都市,具備了定都的基本條件。
2018-08-02 08:00:37
jsoujsou
此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登上皇位的,遷都相當於是讓這些前朝老臣從一個富裕之地搬到一個廢墟之地,這樣做的話有損于底下大臣的利益,為了讓自己的政權更加安穩,以便完成統一全國的夢想,趙匡胤思考再三還是決定留在開封。
  03軍事層面:國防中心從西北轉向東北
漢朝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吐蕃,這些遊牧民族每一次入侵都是從西北方、北方一路南下侵擾漢民族,所以唐朝之前大多將國家的都城定在長安。但是等到了唐末之後,中原王朝的主要軍事威脅由西北地方向東北地區轉移,趙匡胤將國都定在開封主要也是考慮到軍事力量的部署與調動,方便日後對抗遼國。有一種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感覺,在國家強大之時尚且能夠調動軍事力量來抵抗外敵。可是一旦國家力量衰弱,就可能變成北宋末年那樣的情況,國都無險可守,很快就被攻破城。
  04利益集團的掌控和防止藩鎮割據的需要
開封雖然有眾多的優勢,但是有一大劣勢是其無法避免的,就是開封處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想過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當年跟著趙匡胤打天下的功臣以及原來後周投誠的官員都在開封有著大量的地產以及自己的人脈、利益關係,如果遷都就意味著自己多年的辛苦將付之東流。
而宋太祖的弟弟趙匡義也在開封有著自己的勢力,因此他便強烈反對遷都。
除了群臣的反對,促使宋太祖放棄遷都的原因還有就是定都開封在一定程度可以防止藩鎮割據。
自從吐蕃和突厥崩潰以及契丹崛起後,中原王朝防禦入侵的方向便由西北轉向東北,這樣在東方部署有重兵。
洛陽和西安的地理位置相對來說偏西,如果定都於這兩座城市,便容易造成新的藩鎮割據。
宋太祖開國以來,吸取了原來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大大加強中央禁軍的實力。
這就需要都城能夠供養起大量的禁軍,而開封正好能夠滿足這一條件。
2018-08-02 08:01:11
jsoujsou
明朝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強? 2018-04-28

經常看到有些歷史愛好者對明朝進行貶低,他們的理由是:偌大的明朝居然被小小的後金(女真族)打敗,皇帝都被逼的上吊自殺。小編只想說,再強大的王朝也會覆滅。明朝的滅亡,並不能否定它曾經的強大。
在明朝強盛時期,綜合國力傲視全球,特別是軍事實力,更是秒殺當時世界上所有國家。如果你不信,請看下面明朝軍事上的幾個“世界第一”。
  一、發明了水雷
在十六世紀中期,明朝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枚水雷,那時候被稱為“水底雷”,並被廣泛應用于大明海軍,這要比西方國家水雷的發明和使用早了兩百多年。在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萬曆皇帝就派兵進行抗日援朝。當時的大明海軍就使用水雷擊沉了日本的戰艦,這也是水雷首次用於戰爭並取得了驚人的戰績。
  二、發明觸發式地雷
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看到,為了伏擊敵人,經常埋地雷,這玩意就是明朝發明的。當時倭寇在沿海地區甚是猖獗,明朝的陸軍就曾多次使用地雷炸死了不少倭寇。直到18世紀以後,國外才有地雷。
  三、發明了大型遠端火箭武器
十六世紀,大明王朝發明了一種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被叫作“火龍出水”,並裝備在戰艦上。在作戰時,會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從龍嘴發射火箭直接攻擊對方艦艇,堪稱“反艦導彈鼻祖”。

明朝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強?
  四、組建世界第一支“騎炮兵”
當時有一種類似於現在的火箭筒的武器,被稱為“虎蹲炮”。由於其體積小、品質輕,便於騎兵攜帶,最主要的是殺傷了很大,朝廷就直接組建了陸軍騎炮兵。
2018-08-02 08:01:50
jsoujsou
五、明朝的海軍綜合實力
當時明朝的海軍實力,在世界上就是無敵的,比現在美國的地位要高出一大截。朝水師配備有各式樣戰船百種,其主戰炮艦載炮四十多門,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
所以,明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大,可以自行腦補。個人認為,大敗明朝的不是後來的滿清,而是大明內部矛盾重重,各地起義軍又幾乎耗盡了其國力,才讓韃虜有機可趁。
明朝作為中國歷來是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從朱元璋開創明朝以來,共經歷了16位皇帝,276年。雖然我們後人評價明朝多以“奇葩”兩字,但是在歷史上的明朝,也曾經是數一數二的帝國,明朝的許多產物,科技等都曾在那個時候世界第一。
人口世界第一。其實,對於當時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是比較有爭議的,因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戰爭導致很多人都流離失所,這個時候可以查到有戶口的人依然有5000多萬。所以我們估計來看,當時明朝的人大概有7000到8000萬左右。要知道當時世界的人口不超過4億,所以說明朝絕對是當時人口第一。
軍工產值世界第一。火器在明朝運用的是特別廣泛的,可以說達到了巔峰。因為明堂的每任皇帝,在位期間,基本上都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明朝軍事業也因此發展不錯。
軍隊的數量,非常龐大。在明朝建立14年後,統計了全國的人口,當時達到5987萬人,而軍隊是120萬人。在明朝鼎盛時期,全國的士兵達到了270萬。
白銀黃金佔有率。在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人,搶了大量黃金白銀的這些人,都跑到中國去交換絲綢,茶葉,再加上本身黃金白銀,這佔有率也是別人比不上的。
礦產量世界第一,在冷兵器時代,歷史的礦產量是非常重要的。而當時的明朝鐵生產量是宋朝的兩倍,達到了9000多噸。
間諜機構。明朝的間諜不止包括錦衣衛東西廠。還有其它組織,在鼎盛時期達到6萬多人。
船隻總噸位。在當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明朝的船長達150米,寬30多米,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
國土面積。在當時明朝的國土面積,大概保持900萬平方公里。之後在頂峰時期,達到1370萬平方公里。
我們不得不承認,明朝在當時西方人看來絕對是東方帝國。
2018-08-02 08:02:36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22:23:10
阿楨
許倬雲:為何宋代以後,中國文化形成了穩定結構? 2020-06-15 觀察者網

遼(金)和西夏,與宋時戰時和,主要的要求是中國贈納絲帛和銀錢,因此,宋不常以戰、守為選項,而是以繳納歲幣來購買和平。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宋因此重文輕武,雖自居正統,宋終於無法不向四鄰低頭,每年以歲幣交換和平。真要論經濟價值,一年花上一些財帛換來和平,省下了養兵和作戰的費用,其實也相當值得。不過,中國損失了尊嚴,也沒有自衛的主動能力,這是兩宋三百年,始終無法脫開這魔咒。
…..
唐代接納各種外來的思想和信仰,祆教、摩尼教、佛教等和中國原有的道教、儒家並存,中國並不需要特別標榜本土的文化特色。安史之亂以後,漢人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價值,韓愈高舉排除外來傳統的旗幟,將佛教等外來宗教當做夷狄的文化,主張重新確認華夷之辨、內外之分。
  唐代晚期種下的這一股本土化潮流,在宋國開花結果,引發了對於儒家理論新的闡釋。
兩宋儒學,可以說是漢代以來規模宏大、海納百川的文化傳承,此時結晶而成的一套嚴整的思想體系。結晶化——正如碳結晶為鑽石,堅實無比,也從此拘束中國文化,失去了吸收外來成分的能力。
  相對而言,歐洲在近世經過宗教革命和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普世教會從此解體,只剩下梵蒂岡教會的形式。伊斯蘭世界經過歐洲帝國主義的衝擊,其各個教派只能管到自己的教眾,在實質上也失去了普世特性。倒是中國的儒家,並沒有教會,也沒有明顯的組織,可儒家權威及其造成的社會制度,卻是長久存在、難以改變。這是中國歷史的吊詭性:穩定——甚至超高度的穩定,卻難以適應外力引起的新環境。
  有宋一代,實是中國歷史的轉捩點:兩漢的堅實基礎,隋唐的宏大規模,轉變為中國文化的穩定結構。從此以後,中國兩度面對外族的完全征服,還能重新站起來。可是,在面對活力充沛的西方近代文明時,這一穩定的中國文化系統,不再能有接納與消化適應的能力。
2020-06-18 07:52:00
阿楨
商朝,算是被周朝黑到底的一個王朝 2020-09-11觀察者網

說到商朝,算是被周朝黑到底的一個王朝。紂王一點不紂,原名帝辛。妲己也不是蕩婦,從妲己這個名字就能看出,她是一方勢力的首領。帝辛,妲己,他們兩個的名字裡都帶出自天干地支,辛,己。商朝只有王一級的人,名字才能從天干地支裡取。
….
  回應
如果歷史不能給當代提供敘事,那麼它就是死歷史,正如歐洲的歷史遠遠早于古希臘,但它不是歐洲敘事的一部分,所以很少被討論。周朝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商朝是死文化,死文化就讓它徹底死去。
商代的歷史意義,就一個甲骨文就已經震鑠古今了。人家說的是歷史敘事有時代背景,你丫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簡直和日本的崖山之後無中華異曲同工。但你這不是壞,是蟲蟲蟲啊!自我閹割,腦袋有問題是吧。中華復興可是包涵中華文明溯源,而且這是國家主導的工程。兄弟,麻煩不要閉著眼睛在這激揚文字!太瘮人了!

秦漢與羅馬有著相似的基礎與挑戰 為何發展不同 2020-09-10 觀察者網

  秦漢與羅馬是大致時期形成的文明,所擁有的基礎與挑戰也很相似,但是在後續的發展中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潘岳先生看來,兩者各有高峰與低谷,我們不能用別人的高峰來比自己的低谷,也不能用自己的高峰去比別人的低谷。我們應當從高峰中體會到彼此的優點,從低谷中體會到彼此的缺陷,再尋找各自改進之途。
2020-09-13 09:21:33
阿楨
另外,任何制度都不能光靠本身取得成功,運行制度的人也相當重要。因此,是否能源源不斷培育出既能維護根本價值觀,又能填補其缺陷的人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此文為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一書的序言,由作者授權觀察者網發佈。
……
  結篇
  呂思勉說,“秦漢之世,實古今轉變之大關鍵也”。對此轉變,譽者贊為“從封建到郡縣的進步”,毀者謗為“東方專制主義的開始”。
  “東方專制主義”這一概念最初由亞里斯多德定義,指君主對人民就像主人對奴隸,擁有隨意處置的無限權力,不需遵循任何法律。但那時希臘羅馬眼裡的東方,僅限於埃及波斯;中世紀歐洲眼裡的東方,僅限於蒙古沙俄,對“東方之東”的中國,幾乎毫無認知。
  歐洲最初瞭解中國,是通過明清來華傳教士們帶回的資訊,形成了短暫的“中國熱”。由此激起了兩派大師的爭論。一派是以伏爾泰為首的“崇華派”。他想“托華改制”,給自己取筆名叫“孔廟大主持”;萊布尼茨認為中國的“科舉取士”類似柏拉圖的“哲學王治國”;魁奈認為“中國的制度建立于明智和確定不移的法律之上,皇帝也要審慎遵守。”另一派是孟德斯鳩為首的“貶華派”,把中國塑造成東方專制的典型。同樣是君主統治,西方人可以叫“君主制”(monarchy),而中國人只能叫“專制”(despotism)。孟德斯鳩還把中國和韃靼帝國同歸一類“東方專制”進行批判。他說,即便是西方的“君主暴政”,也要遠勝於“東方專制”。再後來,黑格爾發明了歷史從東方開始到西方結束的歷史觀,東方天然是落後、停滯、奴役;西方天然是進步、自由、文明。這些大師們,除了從傳教士那兒道聼塗説,沒人去過中國,沒人看得懂中文,沒人研究過中國歷史,甚至沒分清有多少種“東方文明”。大師們對中國政制的一知半解,卻被不少中國人自己當真了。
  除了“東方專制”這條脈絡,大師們對中國的誤判還有很多。比如馬克斯•韋伯。他說中國是“家產官僚制”,說官僚們都是君主家臣,說中國沒有建立統一的財政體系,說讀書人科考做官是對“官職俸祿”的投資,期待成為“包稅人”。這不符合基本史實。
2020-09-13 09:29:42
阿楨
從漢代開始,財政就分為國家財政(大司農)和皇家財政(少府),皇帝從不用私錢支付俸祿,官僚也不是皇帝家臣。從秦朝開始,徵稅都是由縣鄉兩級的基層稅吏完成,“包稅人”從不曾在大一統王朝時代存在過。韋伯描述的場景倒完全是羅馬皇帝與家臣、與軍隊、與包稅人的關係。對這類誤判,中國史學家們想講也沒處講,因為西方很少認真傾聽過中國。現代化始終以西方為中心,中國一直處於被改造被教育的邊緣。今日西方之所以聚焦中國,只是由於我們工業化的成功使他們回頭看看而已。
  我們不能跟在西方中心主義後面認識自身。中國近代以來,許多改革者都在“西方自由”與“東方專制”間掙扎。如梁啟超。戊戍變法失敗後,他先後寫了《擬討專制體檄》與《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一邊說“專制政體者,我輩之公敵也”,號召人民“破壞而齏粉之”;一邊又承認,中國的科舉制和郡縣制也有皇帝與平民聯手從門閥世家、諸侯藩鎮手裡奪取治權的積極一面,與歐洲貴族封建歷史完全不同。之後,他訪問美國,當聽到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在擴充海軍演講中談到“彼中國者老朽垂死,歐洲列強當共盡勢力于東亞大陸,而美國亦可同時擴其版圖”時,他徹夜不眠“怵怵焉累日,三複之而不能去”。幾年後又寫了一篇《開明專制論》,說中國古代的“專制”也有“開明”之處50,儒家重民本,類似於沃爾夫與霍布斯;法家重國本,類似於博丹與馬基雅維利。梁啟超的自我矛盾,反映了中國許多知識份子一方面想借西方文明改造自身,一方面又對西方叢林法則無法認同的痛苦心路。
……
  回應
寫得真好!尤其是對梁啟超的描述,正面回答了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困惑,具有時代進步意義。
秦漢所奠定的這些東西如果能完全持續下來就不會有明中期以後的衰落。原因在於朱熹理學“聽天命滅人欲”,造成中國由秦漢一直秉持的開放轉變為明清的封閉。之後就是吃老本了,一直吃到鴉片戰爭。到了20世紀則發生了全盤否定中國文化的思潮。這都是災難性的…..
你這是倒推歷史。西方崛起了,你就說理學不行。如果西方沒有崛起呢?
好文,在改革開放40年後西化盛行的中國,應該是一篇充滿自信的文章。
https://mil.news.sina.com.cn/history/2020-09-10/doc-iivhvpwy5912276.shtml
2020-09-13 09:30:52
阿楨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2020-09-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路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文揚:對於中華文明在所有人類文明中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文明理論大師那裡都沒有爭議。而對於其他文明,無論從起源上、發展上,還是從是否單獨構成一個文明的問題上,都爭議多多。
………
  回應
完全版是:
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倭奴!
明治之後無日本,廣島之後無大和,東瀛正統在呆灣!
林肯之後無美國,布希之後無白種,米國正統墨西哥!
希臘之後無哲學,羅馬之後無上帝,歐洲正統土耳其!
母系之後無能人,部落之後無智人,猿猴正統在非洲!
直立之後無靈長,用火之後無哺乳,人類正統在狗窩!
2020-09-26 08:05:30
阿楨
華夏文明的起源,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只有三千年?雙重標準的西方2020-10-19

  從初中開始,學歷史的時候,歷史老師就給我們講解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其他三大文明相繼消失的時候,也只有東方這個古國屹立不倒。然而西方學者是以文字的起源,作為文明的標準,而中國的甲骨文出現的時候是在商朝,他們認為中華文明只有三千年。那夏朝呢?
  河南洛陽的二裡頭文化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然而還是不被西方所謂的三條標準(要有城市/文字/複雜的禮儀)認可,國內學者還加了一條標準:要有冶金術的存在。不過,後來這些標準都有爭議,美國考古學家研究認定,雅瑪文明的繼承者印加文明就沒有文字。而中國最早的冶煉技術,出現在西元前4600年~前4400年的姜寨遺址。
  而紅山文化的最新檢測,更是把中國的起源推到八千年前。良渚文化更是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對玉的製作更是豐富,數量之多和精美。
  至於西方為什麼不認同我們的歷史,最大的原因還是:感受到中國歷史的可怕,在中國考古,越考出現的文明越多,歷史就越往前推,他們根本不敢相信,而西方國家他們考古,只能前往中亞,而中亞的歷史斷層嚴重,文化交集複雜,他們發現考來考去也得不出個所以然來,今不像中國這邊系統化的考古,因此他們最擔心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再來看看西方國家是怎麼雙重標準的,在中國,史料記載的東西,他們一概否認,必須用文物來證明。然而,古希臘盲詩人荷馬著作的《荷馬史詩》,是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編寫而成。西方學者卻把它當做史料,去研究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中國可是有史官這職位的,為什相信《荷馬史詩》,卻不認同中國龐大的史料?果真是雙重標準,好吧,你們高興就好,中國的文明就擺在那,我們相信就好,期待我們重回巔峰的時刻,而文化是我們重要的基礎。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6829&s=fwzxhfbt
2020-10-21 09:09:22
阿楨
美國加大歷史系教授黃宗智:中國該如何去內卷化發展? 2020-10-21

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老師借用內卷化概念(involution)用於分析中國小農經濟,近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黃宗智老師的一系列著作,並邀請黃老師就內卷化展開討論。
  一、人多地少的農業內卷化
迄今關於內卷化的論述主要聚焦於兩大領域。首先是筆者論述的在人多地少的客觀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越來越高的單位土地勞動投入和越來越低的邊際回報,從而形成一個比較頑固難變的封閉體系。由於其內”(或過密)狀態,甚至能夠抵禦、排除質變。
  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高度依賴輔助性、副業性的高勞動投入的棉花—紗—布經濟便是最好的例子:棉農們以18倍的按畝勞動投入來獲取僅數倍於水稻的每畝收益的回報,形成一個農業與手工副業緊密結合的頑固生產體系,完全消滅了之前還可以看到的一些較大規模、依賴雇工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農場。
  其中的關鍵機制在,一個小農戶家庭相對一塊小耕地而言,憑藉自身的僅具低機會成本的廉價輔助性家庭勞動力,能夠承擔比營利型經營式農場更高的地租,亦即地價,借此完全排除了後者。那樣的農業甚至能夠頑強抵制機械化的進入。
  在一個仍然是相對可用資源而言極高人口密度的中國來說,在眾多領域中都會呈現類似的改而不變的現象。
…….
  三、去內卷化的小農農業
在農業方面,以下因素的交匯已經促成一定程度的去內卷化。其中至為關鍵的是,國家使用聯產承包責任制來賦權(經營權)、賦能予小農戶。在城市快速發展所導致對高檔蔬果、肉禽魚的市場需求的大規模擴張下,越來越多的小農戶轉入了相應的經營,特別是一、三、五畝的小、中、大拱棚高附加值蔬菜(包括反季節蔬菜)種植,幾畝地的果園,和一二十畝地的“種養結合”的小農戶農產品生產。國家則在提供肥料、塑膠、優質品種和技術等投入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結果是“勞動與資本雙密集化”的“新農業”的大規模興起。如今,那樣的農業已經占到農業總產值的2/3,總耕地面積的1/3,這種新農業大規模提高了小農戶的收入,堪稱一個新型的“勞動與資本雙密集”的“新農業革命”。
2020-10-22 10:41:11
阿楨
四、新型的國家與社會互動關係
在小農業之外,治理體系方面的去官僚主義內卷化的動向也容易被人們忽視。人們大多將中國的“改革”簡單視作向西方的“市場經濟”的“轉型”,有的更簡單將其視作向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現代科層制化的轉向。殊不知,從中國自身的演變歷程來看,它實際上代表的是一個從高度內卷化的計劃經濟和官僚主義體系出發,有意識地讓權、賦權予社會的改革:
  先是將土地經營權賦權賦能予小農戶,而後是將市場創業權力和權利賦予不僅是小農戶,更是城鎮市民。同時,還由中央賦權賦能予地方政府,在行政體系中廣泛採用了(中央)發包予地方政府,也包括政府通過“項目制”發包予社會人員(包括學術界人員),借此來激發由下而上的積極性。這些做法與其說是來自西方,不如說是來自傳統的“集權的簡約治理”中的“簡約治理”。它是個有實效的去官僚主義內卷化的政策和機制。
  國家如今已經基本拋棄了過去革命傳統中的、由上而下的群眾運動,不再借助可能趨向極端的高度感情化、甚或群眾暴力化的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極端群眾運動。代之而來的是上述的有序賦權和賦能。
  其背後的理論模式不是西方的、抗拒國家權力的“公共領域”或“市民社會”,更不是其所虛構的“無為”國家,而是一個政黨—國家體系。
  如今,國家已經朝著放權賦能予社會的方向邁出巨大的步伐,成功地釋放了強大的能量。
這樣的方向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於西方的社會vs.國家二元對立建構,更符合中國式的簡約治理傳統,以及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傳統治理理念。也更符合今天憲法和黨章所申明的謀求“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治理方針和理念。它的走向既不是西式相對政府的“民主主義”,也不是革命時期的“群眾主義”,而是一種更為中允、更可持續的新型“人民主義”。政府積極納入民眾的參與和能量,借助人民的參與和主體性來克服長期以來的經濟和政治內卷化弊端,才是真正的現代中國治理模式的走向和願想。
2020-10-22 10:43:44
阿楨
自由主義是商人的哲學,認為衝突能帶來善果 2020-10-20 復旦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

人和人之間的生存競爭註定是衝突的。但各大文明都希望通過消除內部衝突來實現和諧。無論是中國上古的宗法還是中古的禮教法家。各宗教文明,不管是婆羅門教、佛教還是諸亞伯拉罕宗教,也都希望通過教義消除社會內部的衝突。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雖然講階級衝突,但目標卻是一個大同世界。
  自由主義不同。自由主義是商人的哲學,不僅允許衝突,而且要論證衝突的合理性、道德性,甚至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就反對和諧論。
  資產階級起初並不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力,在教權和貴族的籠罩下,它只能通過經濟手段來鬥爭。所以它強調自由競爭、自由契約和商法-民法規則。後來它俘獲了國家,手裡有了權杖和槍炮,就用來保障它在世界上進行競爭。等它進一步強大,就甩掉國家,躲在政府背後監管著靠法律和契約運行的社會。
  經濟上,自由主義聲稱自由競爭會改善人類總體福利,從亞當•斯密到福利國家理論,雖然在干預問題上有不同立場,但都屬此論。
  國際上,聲稱自由競爭和全球化最終會提升各民族福利。
  政治上,主張政治多元主義,聲稱各種社會利益自由衝突博弈,最後會導向公正的結果。
  法律上,主張法治,所有矛盾都可通過訴訟來解決。
  文化上,主張各種觀點、信仰、身份自由競爭。
  這些聽起來都挺有迷惑性的,中國的社會科學幾十年來大多淪為這些觀念的傳播和再生產機制。但是只要到真實的世界中看一眼,所有的這些自由主義原則,無一例外地有利於強者,有利於生產資料和財富的所有者。
  針對今天網路上的輿論狀況:看似每個人都獲得了表達的自由,實際爭論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實現改進,還是僅僅為了表達情緒,陣營劃線,黨同伐異,為撕而撕?
  回應
 所以,古代中國不會自動發展到資本主義,中國的工業化會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完成,亞細亞生產方式...五段論在中國是不成立的。
 中國本來就要資本主義萌芽,沒有衝破封建主義而已。
 即使中國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也不會發展到資本主義制度,這是由中國文明所制約的。
2020-10-22 10:54:01
阿楨
清朝的成功,靠的是「漢化」還是不同於漢族的統治方式?| 歐立德汪榮祖對話

2016-10-22,北京師範大學「思想與方法——變動的秩序,交錯的文明: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國際高端對話暨學術論壇上,其中一大看點是對「新清史」的爭論。無論是兩位對話人葛兆光與歐立德的演講,還是兩位評議人——汪榮祖(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寶力格(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教授)的回應甚至聽眾的提問,都涉及到了「漢化」問題。
  「新清史」的論爭正是發端於1990年代中期,羅友枝對何炳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的批評及何炳棣的反駁。羅認為清代乃「多民族帝國」的統治,清朝的成功正是源於其多民族國家的起源,正因其少數族群的身份及其異於漢族的統治方式才能建立一個超越中國的帝國。何再次回應羅的質疑,在題為《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的文章中,何認為,對於清代來說,儒家化就是「漢化」,儒家化和中國化是一回事,因而其隱含的一個結論就是清朝建立的是一個「中國」的王朝。
  歐認為,通常對「漢化」的理解就是漢族化。但有意思的是,很多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且學術造詣高深的滿族學者仍不認為自己是漢人。他認為「漢化」的終點站就是漢人。
  汪則不同意歐。他強調「漢化」是文化接受,並不等於民族認同。例如一些少數族群接受漢文化,但不認為自己是漢人。他更指出,Chinese不等於漢人,少數民族也是Chinese。
  葛認為「漢化」不是漢族的本質化,而是漢族的制度、文化對少數族群的影響,通常還被理解為一種文明化的進程。
 「新清史」在羅何爭論之後,隨著論爭相關論著的陸續的譯介,兩岸史學界也加入論爭,論爭劇烈而白熱化,甚至有意氣之爭的現象。
  例如2014年汪主編的《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臺北遠流)一書所引起的汪與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的論戰。
  汪對歐論文,提出征服在中國歷史上是常態。滿清入關與明朝爭天下,仍然是中國傳統王朝的歷史延續。清人入關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執政者。康熙的滿文遺詔就自稱是中國的皇帝。清朝對明朝的承繼關係非常明顯,乾隆的《御批通鑑輯覽》,將歷史的連續性表達得非常清楚。
2020-10-23 11:02:33
阿楨
他還提出,對關內來講,滿洲並不是域外的地方。《史記•匈奴傳》記載的破東胡,建遼東、遼西郡,尤其是明初馮勝收復遼東,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都是例證。明末熊廷弼與努爾哈赤曾相持於遼東,明朝勢力擴展到遼東和滿洲一帶,其言下之意是,滿洲本身並不算明代的「化外之地」。
  針對歐認為中國學者的民族主義立場,不願意動搖舊的歷史敘事的觀點,汪稱,翻案問題其實在中國史學中是很普遍的,但翻案也是需要有充分的理據。此外,汪認為歐誤解了雍正。雍正為什麼要花大量時間來談《大義覺迷錄》?一個是排除傳位的不正當性,第二是要強調華夷一家,論證滿清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關於「帝國」,他首先反問:有皇帝是否可稱為帝國?帝國本身也有很多種形態,如清帝國以及現代的蘇聯帝國。而中國古代沒有「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在馬列主義的語彙中誕生的。

人大清史教授劉文鵬:一篇為肢解中國而“構建歷史”的奇文 《歷史評論》2020年第3期

美國匹茨堡大學教授羅友枝(Evelyn Rawski)《再觀清代——論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簡稱《再觀清代》)被視為“新清史”旗幟性之作。該文發表於1996年,系統表述了“新清史”的代表性觀點。兩年後,華人學者何炳棣以《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一文激烈回應。此後,“新清史”成為海內外中國史學界的熱點話題,迄今未歇。
…….
要之,羅友枝一方面杜撰所謂“漢民族主義”是清末民初邊疆地區離心傾向的原因,另一方面,極力推崇蒙古、藏、維吾爾等族的 “民族主義”,構建一種“非漢”民族主義的、政治化的歷史敘事,解構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事實,其危害不僅是要跟我們爭奪學術話語權,更是為瞭解構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而“構建歷史”。對這一本質,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警覺。
2020-10-23 11:04:04
阿楨
《燕雲台》楊家將疑成反派被指歪曲歷史,作者蔣勝男回應:沒楊家將戲份2020-11-05

“我寫這個系列的初心是希望以史為鑒,探尋在當時為何會形成宋遼夏三朝並立的情況,宋有什麼缺失錯誤,遼和西夏又是為什麼能傳續下去。‘粉歷史’如果只走向閉目塞聽和黨同伐異,與當下無益,于未來有害。”
  回應
看來文娛方面要進行再次整頓了,最近一些人有點跳呀,為秦檜犯案的,為各種小人翻案的。
李鴻章都成英雄了,這不是滑坡,是塌方。

怎麼就不能站在遼的視角拍遼宋之戰了?中國歷史上這麼多改朝換代的,都是侵略戰爭了?
  回應
說的好像只有外族人屠過城似的。漢人自己內戰,掠奪的野蠻的甚至屠城的,多了去了。在中國就只有正統視角,你如果是日本人當然無妨你用日本視角描述日本的立場。同理你是其他國家也可以是他國相應的視角。

華夏文明以漢文化為主體,從遼的視角來拍遼宋之戰,就是混淆主次? 2020-11-06

作者主次都沒搞准吧,雖說遼元清都是華夏文明歷史上分分合合的疆域上的少數民族建立的,但華夏文明是以漢文化為主體,歷史線當然是以漢王朝為基準。
一旦這種模式成熟,等到大家對外族入侵的概念麻木、模糊不清的時候,恐怕有人就要為日軍侵華重新定義洗白了。
  回應
沒辦法,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你該反思楚國為何被秦國滅掉了。
所以作為一個湖北人,我討厭《大秦帝國》。我們是楚人的後代,有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偉大愛國詩篇,為什麼要站在侵略者立場上去思索歷史,為殺人狂魔白起叫好,這讀的書是讀狗肚子裡去了?

本人純東北人,“不少東北人都覺得當年日本人還不錯”這說法不對 2020-11-07
  回應
親耳聽到過某些長春人說東北過去日治時代的好……只是客觀事實,網上跟很多東北的聊過,不少都覺得當年日本人還不錯,不承認不代表不存在。
日治?臺灣網軍露出了馬腳!
2020-11-08 08:55:38
阿楨
貞觀之治被神化了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2020-11-21 觀察者網

在我們傳統的史論中,唐太宗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他廣開言路,擴大文官統治階層,頒佈寬仁慎行的《貞觀律》,踐行民貴君輕的統治理念,是中國古代帝制時期功績突出的英主。
……
儘管中外學者在對唐太宗的評價角度不同、各有側重,很大程度基於在自己國家國情理解的基礎上去比擬太宗時代的唐朝。但是對於李世民所創造的歷史功績,古今中外卻都有近乎神話的一致追捧。
  回應
 貞觀之治被神化了?唐太宗確實是軍事天才,也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政治理論家,記載其言行的《貞觀政要》一直是後世帝王所推崇的政治教科書。
 唐太宗的文功武治都是一流的。武,唐太宗有豐富的一線帶兵作戰經驗,陣前能打,屬於戰術戰役高手;戰略指揮才能也很強,唐代統一全國的戰事主要是在唐太宗的主導、指揮下完成。文,確立了科舉製作為選官制度的基礎,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文學藝術方面造詣很高,引領了唐初文化潮流走向,大力支持中外文化交流,比如唐太宗並不什麼信佛,但是卻大力支持玄奘法師翻譯佛經,開啟了中華傳統文化最鼎盛的時期。
2020-11-23 08:50:36
阿楨
為什麼西方沒有中國式的王朝興亡迴圈? 2020-12-04

西方社會從來沒有一個道義,人民可以名正言順地要求當權者有“是非、善惡、人性”地管理社會;人民沒有任何物質力量可以和權勢抗爭。所以貴族統治千年不變的、世世代代地傳下去,所以權貴的權力是絕對的權力,絕對的獨裁。
西方一直用一套理想的,紙上空談的標準批評、醜化、攻擊中華文明。只要用實踐來檢驗西方自己的做的怎麼樣,只要用實踐來比較中國與西方的差別,是很容易批駁西方的宣傳、欺騙。今天的西方,在言論自由的旗幟下是不允許人講實話的,在社會真正起作用的是潛規則。權勢總是輕而易舉操縱多數,是權勢決定什麼是事實、真相,什麼是真假、是非、善惡,在言論自由的旗幟下是不允許人講實話的。
…..
皇帝的過失與罪行是非人民內部矛盾。當換皇帝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換王朝。“君主視人民如草芥,人民視君主如仇寇”,這是儒家關於政治制度理論的核心,但西方統治者是從來沒有的。
人民沒有辦法過日子是皇帝最大的罪惡,是王朝被推翻的最大原因,也是人民廣泛接受的改朝換代的理由。中國的王朝興亡迴圈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是王朝腐朽、沒落,不能正常管理國家了。
  回應
作者跳出了西方理想主義,又紮進了東方理想主義,近百年的民族屈辱,封建剝削屬性不是偶然的。
歷史迴圈不一定好,存在不一定就合理,如果存在就合理,叢林法則就是合理的
所以我們要看王朝興亡背後的原因,不被黑格爾所欺騙。以王朝興亡迴圈來攻擊華夏文明是黑格爾為了攻擊、抹黑製造的理由。黑格爾是歐洲的從敬仰華夏文明變成歧視華夏文明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2020-12-06 10:10:45
阿楨
環球時報年會「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 張亞中力辯群雄 2020/12/05 中時

大陸學者還有台灣名嘴邱毅/黃智賢,不是高喊以武促統,就是強調藉由政經軍外交等向台灣施壓促統,唯有張亞中力辯群雄,「沒有台灣人會喜歡威嚇式的統一。」
  相關新聞
 中共官媒討論統一 台灣這些人竟出席 三立新聞
 戰爭並非虛言 中國《反分裂國家法》三種武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美退役上將:我的擔憂是,一覺醒來,中國已既成事實了——已對臺傾瀉了大量導彈。
 美印太司令2020/12/03證實中國成功試射航母殺手飛彈
  美國最高情報官提出的三大證據中國想稱霸全球:經濟間諜活動,透過中企影響外國,中美軍事競爭.
  回應
 靠,中國隨便一個撿破爛的都可以提出美國想稱霸全球100個證據
 三粒倭奴 中華民國本來就是憲法一中 為什麼不能出席?你能主張獨立,我也有權支持統一,言論自由是喊假嗎?
 張教授真天真,今天在臺灣支持統一的是極少數,大陸支持和平統一的也少。兩岸武統的倒計時已開始了。

看習近平佈局 蔡英文還在徘徊 2020/12/05中時社論

中國趁拜登政府就任前的空窗期,先發制人展開多層次外交攻勢,對自命「反中副警長」的澳洲採取全面性報復,藉打澳洲,警告與中國為敵的嚴重後果。台灣如何自處?RCEP已絕緣,CPTPP要以開放日本核食進口為代價,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卻因川普落選,拜登表態無意簽署任何FTA,蔡英文總統對外政策全盤皆敗,台灣繼續在邊緣化的道路上徘徊,未來世界變局中,台灣如何自處?
  回應
台灣是世界中心,全世界都挺台灣,圍著台灣反中!台灣南波灣!

澳大利亞:能不能效法英國鴉片戰爭模式強迫中買澳紅酒
  回應
這種夢連美國都不敢做。紙老虎不敢做的夢紙貓想做,滑天下之大稽。
黴國一直都是這個思維,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所以我們應該慶倖180年來億萬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換來的現在中國。

蔡政府力挺「反送中」 陸委會接1700案 僅8港人獲許可 2020/12/06 中時
  回應
空心菜視港毒為廢棄物!
2020-12-06 10:25:52
阿楨
有人想用“歷史虛無主義”這根杠杆撬動什麼? 2021-02-24 人民論壇網

  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毛澤東由此分析中國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將“革命”轉化為內在的“革命精神”,既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自我調整與自我完善,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與中國文明傳統“自強不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精神有深層的連續。
  如此,上面提到的對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美化以及同時對於中國共產黨的醜化的種種歷史虛無主義論調,皆可輕而易舉地逐一攻破。
  如果說中國近現代史、黨史、新中國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乃是隱蔽地指向對於中國道路的懷疑、顛覆,那麼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則是隱蔽地指向作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基礎的文化自信。前者的危害較之後者,相對更為直接而易見,但後者的危害則影響制度基礎、影響文化認同、影響世道人心,是長遠而不自覺的。
  興起于美國的新清史研究通過滿文材料,以清朝所謂的滿族性來否定清朝的中華文明性,背後隱藏著險惡的用心;國內則有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來反向地、不自覺地與此論調配合,從而割裂、消解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更消解當代中國與歷史的連續性,也為民族分裂張目。還有在電視節目中顛覆“三國”中諸葛亮等傳統形象、影視劇中宮鬥戲熱衷於勾心鬥角、網路遊戲消解傳統的人物形象等,這些或者是懷疑、消解、顛覆傳統價值,或者是在娛樂化中破壞世道人心,因而其對於中華文明的危害不易察覺,但卻會一點點侵蝕、動搖當代中國制度中最深厚的文化基礎。
  回應
 歷史虛無主義--好大的詞。沒看出作者能把這個詞辨析清楚,很多反思會被冠以歷史虛無主義。
說得好!魯迅也在塑造“負面中國”形象——這與西方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選片標準,是一致的!
 你讀懂魯迅文章沒有,不要無知者無畏好不好!
 魯迅錯誤的批判民族劣根性!金燦榮也認為魯迅是錯的!
2021-02-27 08:23:56
阿楨
川大教授李競恒:在這些方面,三星堆和中原一模一樣 2021-03-25

觀察者網:三星堆出土的黃金權杖、青銅大立人和青銅縱目面具充滿“異域風情”更是備受關注。但我們也看到三星堆同期出土的玉琮、青銅尊、陶器仍是具有中原色彩的。到底該怎麼審視三星堆與中原文明的聯繫?
李競恒:三星堆有點類似敦煌的角色,是一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所以肯定會體現出和外部文化交流的一些特徵。但基本文化屬性是中國的,這是毋容置疑的。
三星堆的禮制,受到過中原二里頭文化的強烈影響,比如三星堆的重要禮器玉牙璋,就是二裡頭牙璋的形制。又比如青銅獸面牌,這是二裡頭的重要禮器,三星堆也有這種青銅獸面牌。三星堆的陶盉在形制上與二裡頭的陶盉一樣,其功能都是祭祀“上下神祇”,實現“上下交泰”的禮制功能。
三星堆的青銅神樹,體現的宇宙觀完全是中華文明的,當時中原信仰是宇宙中心有建木、若木這些神樹。
李競恒:三星堆比同時期的中原更重視黃金,這屬於一個地方性的習俗,一點也不奇怪。當時是方國聯盟,王夫之、梁啟超、王國維等學者都談過,夏商中原王朝相當於是一個“盟主”而已,這個盟主對於聯盟中各方國的禮俗、習慣都是不干預的。《禮記•曲禮下》說:“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孔疏:“俗者,本國禮法所行也”,就是說要尊重各方國、諸侯的地方習俗,不要去改變它。
2021-03-26 09:16:47
阿楨
中國南北差距為啥越來越大 2021-03-30 風聞

最新公佈的經濟統計結果,天津掉出全國排名前十的城市,在北方已全面落了下風。
1、經濟轉移不是一天形成的
在唐宋之前,南方自然環境太差,山地多平原少,江河湖泊縱橫,水患也多;那時候工具也不行,鐵器不夠廉價不夠鋒利,也沒法通過水利工程把南方潛在土地開墾或改善出來。
安史之亂之後,大批的北方流民跑到南方,搞水渠,排幹沼澤,研究農具;到了唐朝中後期,南方糧食產量暴漲,朝廷的主要稅收是南方。到了宋朝,各種水利工程更加改善南方種地環境。尤其南宋,北方徹底被女真人佔領後,技術官僚們帶著大家瘋狂搞基建,擴充農田,研究絲綢、陶瓷工藝,讓江南生產力大解放,順便還跟東南亞搞起了貿易。南宋小朝廷憑著那麼一小塊地,竟然在蒙古鐵騎下苟延殘喘一百多年。到宋末,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南移。元朝統一中國後,就開始從南方往北方運糧了。
而此時北方飽受戰爭蹂躪。最重要的是北方水資源一直成問題。
到了明朝,南方經濟強、北方軍事強的格局已經完全定了下來,當時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此外南方依託出海口,大量跟海外做買賣,比如茶葉、絲綢、瓷器。通過海洋貿易換回白銀後,中國境內貨幣太多,出現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和現在搞外貿賺美元以至於自己通貨膨脹多麼的相似。
等到清末開始五口通商,上海迅速成了整個亞洲最繁華的城市,江浙當時是中國最富有的地方,這也是為啥江浙起家、控制了長江中下游的蔣委員長最終能完成北伐、統一中國。
2.新中國成立後
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外貿斷了;計劃經濟,北方資源多,煤鋼複合體又在東北,所以北方經濟要重於南方。南北經濟一反千年常態,出現短暫的“反轉”。隨後改革開放,中國當了世界工廠,主要是中國南方在生產。

中國各朝代統治年數:
夏朝:450年
商朝:600年
周朝:795年
秦朝:15年
西漢:210年
東漢:196年
三國:61年
兩晉:156年
十六國:116年
南北朝:170年
隋朝:38年
唐朝:290年
五代:54年
十國:89年
遼朝:218年
宋朝:320年
西夏:189年
金朝:119年
元朝:98年
明朝:277年
清朝:268年
2021-04-02 07:41:00
阿楨
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皇帝,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比较如何? 知乎

明朝的那两个皇帝,一个二十年不上朝,一个三十年不上朝,被人誉为奇葩双峰,口碑自然不佳;清朝的那两个皇帝都是勤于政事大权独揽,文功武治被誉为盛世。
  回應
嘉隆万之后就是泰昌、天启、崇祯,距明亡不到30年光景;所以与之相比的应该是嘉、道、咸比较合理,咸丰之后,清廷还撑了近50年。当然和康雍乾也并非不可比。隆庆号称中兴,但皇帝其实也是垂拱,未必比那两个不怎么上朝的干涉得多。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后来明帝多启用宦官以遏制文官集团,故名臣、权宦都不少;清帝则始终以满制汉、以汉制满,其折冲余地相对从容。(康熙朝索、明用事,诸子争嫡,亦可见此时勋贵难制,汉臣相对还弱势;雍正杀隆科多、诛年羹尧,囚废允禩辈后,满汉势力此消彼长,乃趋平衡。)湘淮军兴后,满蒙勋贵疲态尽露,无法压制汉臣,胡曾左李也是名臣辈出啊。
2021-05-02 10:28:51
阿楨
中國朝代為什麼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 2021-09-05

1972年,竺可楨老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指出中國五千年歷史氣候可以分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但在這個大週期之下,也分很多中週期,溫度都是在上下波動的,甚至每一次小週期,都會引發王朝的滅亡,相關性非常之高。只有清朝這一個例外,在氣溫暴跌後還熬了幾十年沒死。
  回應
 開國時,因為戰爭,無主的土地多,人口少,儘管開國功臣封得的地很多,但普通平民也能有一份地,隨著時間推移,人口逐漸增多,土地兼併現象卻愈演愈烈,最後普通人沒地種,要麼餓死,要麼當佃農,國家向掌握大量土地的豪強收不到多少稅,只有下狠手往死裡收尚有自己田地的平民,導致平民要麼賣田,要麼造反,基本上,這個兼併輪回過程大抵就是兩、三百年……
 不衝突,背後就是氣候變化。當這些社會矛盾積累到頂點時,寒冬、乾旱…接踵而至。王朝管理失能已無力對付天災,大饑荒來臨。北方遊牧民族面對天災更是聽天由命,為活命只能南下。王朝末日來臨。等所有軍事勢力打出一個結果時,一方面人口數量低於土地承載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趕上氣溫回升,則盛世來臨,如漢唐。要是命不好沒趕上氣溫回升,新王朝轉瞬即逝,典型如西晉,王公大臣都被餓死。緊接著就是五胡亂華、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氣候變化就是背後那只看不見的手。
2021-09-09 07:59:26
阿楨
如果宋朝傾盡全力發展了火槍火炮,蒙古還有機會崛起嗎?2022-06-19

【本文來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朝代。別的朝代都亡於內憂,而宋朝則亡於外患》評論區】
宋朝的精英,不善於利用火槍火炮這個新生事物,反而是宋朝的敵人——蒙古人重視火炮,蒙古西征軍一路打到維也納,把火炮帶到了歐洲。
907年,軍閥鄭幡用火藥“發機飛火”燒了南昌的城門。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馮繼升向宋朝政府獻上了做火箭的方法,宋朝政府還賜了他一些東西,作為獎勵,沒有下文。959年,後周的柴榮攻遼國,奪瀛州、莫州,漢族與北方的契丹已經有衝突了,火藥可以打仗,為什麼不重視?蒙古第一次威脅宋朝,是1230年,攻南宋的鳳翔寶雞潼關,從960年到1230年,宋朝有270年的時間視窗可以開發火槍火炮,遺憾啊。
如果宋朝傾盡全力發展了火槍火炮,蒙古還有機會崛起嗎?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火炮也是中國人發明的,最後清朝反而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割地賠款。左宗棠說:“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元軍最早的火炮,是漢族人郭侃發明的,研製的火炮能夠平射,也能曲射,平射能打半裡左右(即今250米),曲射能打二三十丈高(即100米左右),獻給了蒙哥和旭烈兀。1253年,郭侃隨旭烈兀西征,第一個攻擊目標是裡海以南的木刺夷(即現在的伊朗西部)。郭侃大半生跟隨蒙古軍隊西征,一生攻下了約七百座城。當然,元軍滅南宋也用了火炮。
火炮鼻祖魏勝(1120年—1164年),是南宋的一名弓箭手,他發明的炮車,以火藥填鐵筒內,塞以碎石,置炮車上。遇敵引火發藥,碎石殺傷敵人。作戰時,戰車在外,炮車居中,陣門兩邊弩車,上置弓弩,可射數百步遠。炮車發火炮,擊出二百步外。兩軍相對,遠則使用弓弩箭炮,近則刀斧槍戟,戰鬥時,則出騎兵兩向掩擊,得勢則乘勝追擊,不利則避入陣中。
  回應
如果新生火炮的作用不如現役裝備的冷兵器,那就不太可能批量裝備,所以無法在大規模實戰中驗證並改進;只有在有對抗的情況下,某類裝備才會有不斷完善的需要。就猶如東線的坦克戰,如果沒有T34和KV系列,四號和老虎還不知道啥時能出世呢。更不用說鐵拳和坦克殺手,巴祖卡和RPG這些是因何而生的了。
2022-06-21 07:22:53
阿楨
中國西北暖濕化,能重回漢唐嗎? 2022-10-17 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強

在過去三十年時間內,我國科學家逐漸得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結論:歷史上寒冷乾旱的西北地方,正在逐漸“暖濕化”!
科學家發現,從上世紀 80 年代到2002年,西北降水一直在增加的趨勢。以西北地方西部為主的克孜河、疏勒河等許多內陸河流量也在增加;還有就是阿牙克庫木湖、鹽湖、青海湖、烏蘭烏拉湖、阿其格庫勒、西金烏蘭湖和庫賽湖等一些內陸湖泊的面積也在顯著擴大,另外還在塔克拉瑪幹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湖泊。
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每十年大概增加6毫米左右。這個地區的平均降水量以前不到200毫米,現在已經到230多毫米了。同時,2009-2012年, 湖泊面積增幅大於10.0 km2的湖泊共有27個, 其中7個湖泊面積增加超過50.0。
降水量增加對乾旱地區的葡萄和棉花種植是有利的,但是棉花和葡萄實際上抗旱能力比較強一些,適合在相對比較乾旱的地方生長。如若降水太多的話,反而對葡萄生長不利,但目前西北地方降雨少,增加也比較有限,因此變濕總體比較有利於葡萄的種植。
當然,在西北種植棉花或者葡萄,主要依賴灌溉,自然降水的貢獻相對比較小,所以西北降雨增加對農業是有積極影響,但是影響應該不會很大。
2022-10-24 07:07:22
阿楨
說明清“閉關鎖國”的人,你們才是“閉觀鎖國”!2022/11/18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不是傳奇的大航海》第25集--歷史認知上的閉“觀”鎖國才是我們的老毛病
明清時代的中國有閉關鎖國嗎?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 說沒有是因為世界各地都有人跑來跟中國貿易。 說有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去觀察瞭解外部世界。 貿易上沒有閉關鎖國,認知上卻有閉“觀”鎖國。 直到今天,我們許多人的歷史認知,依然是閉“觀”鎖國。

海禁--維基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種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具體實施隨著時間變遷而有張有弛。海禁本來的目的是為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的初衷,日韓亦有此政策。然而,實際上海上貿易反因海禁而更加猖獗,歷代各政府的海禁最後都不了了之,最終以開港通商收場。

影射當前大陸處境(西方圍堵中國)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重被學界討論 2022-08-30 聯合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最近發表一篇萬字雄文「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試圖為「閉關鎖國」政策「平反」,引發學術界震動,連媒體都參與討論並稱,「閉關鎖國」絕對不會是中國要走的路,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
2022-11-18 08:56:06
阿楨
文章認為,用「閉關鎖國」形容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是特定時代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的產物,並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進逼,明清兩朝統治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源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從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範圍多大,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國內外一些學者簡單地斥其為「落後」、責其為「野蠻」,甚至認為違反所謂「國際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文章表示,衡量歷史是非須置於當時的特定環境,後人不能苛求前人。今人既不能為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歌功頌德,也不能以「閉關鎖國」全盤否定明清歷史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保守、落後、封閉不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也不是明清時期對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會標籤化為「閉關鎖國」。文章還稱,客觀而言,「自主限關」具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主義者血腥東擴的步伐。

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有錯嗎? 2022-11-16

首先,今天對於中體西用的批判,是基於20世紀以來社會學、政治學等現代化理論而進行的,不能拿去指責古人的無知;其次,對中體西用的廣泛批判出現在甲午戰爭之後,但從洋務運動開始到甲午戰爭間30年並不認為中體西用有那麼大的問題。
西方的擴張促進了非西方的政治領袖和知識領袖用以下三種方式回應:拒絕現代化和西方化;接受兩者;接受前者,拒絕後者。今天,我們非常容易理解,現代化並不只有西方化這一種模式。但問題在於,在19世紀,世界上只有“西方”這一個地方是現代化的,你找不到其他任何參考的樣本。由此一來,對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英們來說,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問題——如果你全盤西化,本土文化必然要受到衝擊;如果你不“西化”,則你的國家在列強堅船利炮之下難以生存。無論是“中體西用”還是日本“和魂洋才”,都是要避免“西化”而更追求“現代化”。
2022-11-18 09:01:59
阿楨
新清史們想把清朝從中國分割出去,清朝重新界定了“中國” 2022-11-01

清朝國祚綿長之根本原因是:(1)將邊疆納入版圖,通過宗教和政治紐帶,而非訴諸暴力,消除了遊牧部落威脅;(2)繼承了前明正統,尊重士人特權、認同儒家理念,贏得地方精英忠誠。鮮卑族建立的北魏(386-534)、契丹人遼朝(907-1125)、女真人金朝(1115-1234)、蒙古人元朝(1271-1368),清朝最長(1644-1911)。
  回應
以清為例,日本如果侵華戰爭最終獲勝,是否是中國正統?
乍一看像是,仔細想想,根本不可能發生。清在文化上相對中原王朝落後,入主中原會融入中原體系。而日本以亞洲第一自居,他們會拿清來表示法理性,而實際上是來搶劫,只是藉口而已。

中國古代的忠義是不分物件的,無論這個王朝是不是正統 2022-12-03

【本文來自《是否認同《出師表》的忠義,其實就代表了這個人是否認為季漢是正朔》評論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與物件無關。比如,伯夷、叔齊兩兄弟不食周粟的故事:殷商滅亡,二人不服從周朝統治,仍忠於殷朝,發誓不吃周朝的一口飯,活活餓死在首陽山。各自的臣民就應當忠於自己的政權,否則就是貳臣。清朝為維護自己統治而編寫的《貳臣傳》也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相關資料
 〈島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前段三分天下是歷史實然、後段以蜀國統一天下則是其應然願望,在此〈島中對〉以生物演化和中國歷史的實然來分析兩岸大勢。
 〈中外文明實相〉中國文化的應然是民本(君輕民貴選賢與能,實然多昏君汙吏)革命(天命無常有徳者得之,實則改朝換代而已)天下統一(實則地方不斷分裂,尤其清末民主國族論之魔盒一開、獨素難收、至今藏疆港台毒癮不時發作)以文化判夷狄(故文統才是正統,實則以父系血統),故見商(東夷)周秦(西戎)楚漢(南蠻)五胡蒙元滿清(北狄)等先後入主中原,滿清比蒙元認同中華文化,故清國命長296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1912),而開創最大版圖的元朝只97年(元世祖1271定都元大都-1368元惠宗出亡),唐雖胡化但自認父系是漢族。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135413
2022-12-04 08:41:40
阿楨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2023-02-07 08:17:14
阿楨
清史稿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那麼難產,不就是學術認同與民間認同差距太大麼 2023-09-05

【本文來自《許宏的新書、講述商代考古的《最早的帝國》被舉報下架了,大家怎麼看?》評論區】一本純學術的書,如果不同意其觀點,完全可以著文爭鳴,卻去舉報,無良、無恥!
這不是一個純學術的書籍,這裡有一個對階段歷史及解構中國文化源頭的資格問題,我們國家對於解構歷史的問題歷來都是把控很嚴的。
夏商周斷代工程我們已經持續推進幾十年了,是國家非常重視的歷史學術工程,在權威機構沒有正式結論出臺之前,如果某些學者私自對此類研究進行解構,會嚴重干擾正在進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前車之鑒的,清史稿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那麼難產,不就是學術認同與民間認同差距太大麼。
國際上還有很多的前車之鑒,最典型的就是韓國,你看韓國的民間歷史學已經把韓國正經的研究學擠兌成什麼樣了,韓國臭不可聞的歷史觀不就是被民間史觀綁架後的產物麼。
  回應
清朝是個外來侵略政權,但因奠定了當今中國的領土範圍,又想突出他的合法性,這種史稿會很難寫
2023-09-06 07:49:51
阿楨
不時看到有人宣揚改開之前的社會比改開之後更加美好理想 2023-09-12 胡錫進

那樣的人應該住回到筒子樓裡去,吃飯用糧票,一個月只有半斤油,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和公共汽車,出了北京就沒見過地鐵,坐不起計程車,更沒坐過小汽車,從沒有過全家一起旅遊的經歷,老婆孩子都穿打補丁的衣服……中國人民收穫感最大的時期肯定是改革開放的這四十多年。請那些人回歸常識,不要繼續宣揚與黨的檔精神南轅北轍的極左論調,停止蠱惑人心。
  回應
不要搞“選擇型回憶+選擇型無視+選擇型講述”。
正常。網上的別有用心 + 發發牢騷 + 確實存在的問題!
我猜老胡最不喜歡改開前的平等,平安,純樸吧。
 改革前哪裡平等?也存在等級制。國有企業的工作崗位只有少數必有城市戶籍的人佔有,多數農民不能進城工作。那個時代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你不是這個派就是那個派,你的個人資產根本不會受到保護,罄竹難書是對那個時代最好的解釋。當時還純樸?出門就戴著面具說假話,怕別人告密,最假的時代,沒有之一
 很多人懷念漢唐盛世,可是漢武帝唐太宗連個手電筒都沒有,按某些人的說法他們還不如五六十年代白雲黑土這種貧困戶富裕。
 秦始皇沒自行車騎,不耽誤他巡遊天下,漢軍沒自動步槍,不妨礙,陳湯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懷念漢唐懷念的是那個時代人的心勁,那是精神力量。
  相關新聞
中國古代沒有民族主義,只有族群概念,晚清以來,民族主義確實是一個好用的武器,會反噬自身。
2023-09-13 07:24:09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07:05
阿楨
考古大發現:30萬年前華龍洞人是東亞最早向智人演化古人類 2024/12/08 中時新聞網

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於12月6日至8日在遺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舉行,來自中外古人類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他們對華龍洞遺址實地考察和深入研討後認為,約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據《中新網》報導,華龍洞遺址發掘研究專案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8日在研討會上發佈研究成果,以及2024年華龍洞遺址發掘進展。她說,華龍洞遺址2024年發掘出土11件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蹠骨,以及40餘件石製品、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3種爬行類化石等。
他說,華龍洞人屬於一種從古老型人類向現代人過渡的古人類,其面部和下頜部已經開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較高、頭骨纖細化、出現了智人標誌性特徵——下巴的雛形。最新研究表明,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呈現出智人特徵最多、年代最早的從古老型人類向智人過渡的古人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指出,華龍洞遺址發現於1988年底。2013年以來,該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員進行多次系統發掘,累計發現約20個個體的古人類群體(包括1例較為完整的古人類頭骨)、400餘件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製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片,以及超過80餘種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確定華龍洞古人類生存時間為距今約30萬年。
目前,華龍洞遺址是繼北京周口店遺址之後,在中國發現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同時包含有豐富人類化石和石製品等人類活動證據,為探討東亞地區現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報導說,這次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上,包括中國、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丹麥、日本等19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學術報告,並通過華龍洞遺址發展圓桌會議,分享東亞古人類學研究最新科研成果。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華龍洞遺址及出土化石陳列館等。
2024-12-09 02:46: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